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四兄弟的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早逝的青春

2008年08月19日
公開
6

同樣身為人母,看到這樣的新聞總是會心頭一緊 昨天才流著眼淚看完”來不及穿的8號鞋”小說 類似的劇情卻真實在新聞上看到 更能體會人生的無常與親人對早逝孩子的不捨 書的一開始是這樣寫的 ”我怎麼不知道,孩子是會離開這個人間的” 我們對於自己的長輩或許都有準備會比我們提早離開 但孩子是我們的延續 沒辦法想像類似事情的出現 也不希望真實發生 這些媽媽是如何熬過來的呢 也許一輩子都沒有真正熬過去吧 珍惜我們所有∼ ---------------- 理財名嘴夏韻芬前天上午帶著兩個兒子,到台北縣三芝淺水灣騎水上摩托車時,十三歲么兒李宗翰疑似操作失控不慎落海溺水,傷重送醫急救,昨天凌晨不治。 昨晚,夏韻芬的丈夫李哲宏陪著當時一起騎水上摩托車的長子李宗祐接受警方偵訊,對於記者提問,家屬和警方都三緘其口。 夏韻芬昨晚並未出現。 針對媒體報導,李宗翰會落海溺水,疑似因為和李宗祐的水上摩托車擦撞,落海後又撞上礁石,導致腦部受創,警方僅簡短表示,李宗祐昨晚接受訊問時否認,強調是李宗翰是失足落海。而李宗翰有無撞上礁石?還須等檢察官今天相驗才能釐清。 據前天協助搶救的三芝鄉水上救生協會人士指出,李宗翰落海後被邱正宏救起,送往淡水馬偕醫院,再轉送台北馬偕總院。送醫時因腦部重創,導致腦部缺氧,處於腦死狀態,家屬不願放棄急救,直到昨天凌晨三點十六分,台北馬偕醫院宣告不治。 行政院消保官張英美昨天下午到場勘查,質疑「十三歲連機車駕照都不能考,怎麼可以騎水上摩托車?」並對水上摩托車「無法可管」,批評主管機關怠忽職守。

bubu寫給一位媽媽

2008年08月17日
公開
7

看完這篇文章,尤其是”邁吉的椅子” 媽咪我眼泛淚光, 是媽媽都會流淚吧 孩子與我們交疊的時光, 也許就是很短很短的時間而己 尤其媽咪養的是兒子 大部分的兒子似乎都不太和自己的父母有著良好的互動與表達 我也希望媽咪的努力 能更珍惜和你們在一起的時光 岳岳和澤澤真的是上天給媽咪的禮物 以孩子為師 你們真的教會了媽咪很多很多... ---------------------------------------------------- 作者:BUBU 今天中午在聯電的分享會上,有一位媽媽在簽書的時候跟我說:「Bubu姐,我有一個外表不完美的孩子。雖然如此,但是我想要好好的照顧她、教育她,讓她長大了跟Abby和Pony一樣好。但是,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會有非常困難的時候」她展著笑、含著淚掀開書中的一頁繼續問我說:「Bubu姐,妳能不能給我一句鼓勵的話,讓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為自己加油?」 那一刻,我真希望自己能忍住心中瞬間湧起的複雜情感,只記住那張臉上同時泛起的的笑與淚、同時展現的堅強與軟弱。 我匆匆下筆,在扉頁上寫著:「幸福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權利,但它會因為我們的努力,進入我們的生活。請加油!」 在回家的路上,先搭高鐵到板橋轉捷運,好幾次望著窗外飛馳的景物時,我的眼前浮起那張溫柔的臉,想起她說:「要好好教養她」那種讓我下淚的慈母心情。 我要把以下這個小故事送給那位媽媽和花園裡的朋友。讀完這篇溫馨的文章,也許我們會更了解,孩子的確是上天給我們的禮物。我們會在各自的生命途中交疊某一些時段,那些緊緊相依、信賴、交託、傾聽細訴的日子,詮釋著我們擁有的幸福。我相信這些幸福會為給「完美」一份新的定義。 邁吉的椅子 那農舍我們一看就喜歡,隨即把它買了下來。它的廚房很小,幫助我們搬家的朋友把我們那張巨大的舊搖椅放在角落裏,已佔去了廚房將近四分之一的面積,我要將就著才能擠過去,於是決定第二天的第一件事便是要把那椅子弄走。 但是,我在早上六點十五分蹣跚走進廚房,朝可能放著咖啡壺的紙箱走去時,卻發現我們四歲大的兒子邁吉坐在搖椅上,緊緊地抱著他的布玩具斑馬巴比。 「寶貝,你起得這麼早幹什麼?」我問道。 「巴比在這個地方睡不著,」邁吉解釋說。 「他睡不著?」我柔聲問道,「是不是因為換了個新地方,他覺得有點害怕?」 邁吉鄭重地點點頭,眼圈紅了起來。 我把他抱起來,自己滑進椅子,讓他坐在我膝上,然後我們一起搖動,直到邁吉和巴比相繼入睡,我才把他們抱回床上去。 那天晚上,丈夫問我想把搖椅擺在什麼地方。「就讓它留在那兒,暫時不要動它吧,」我答道。 第二天早上,邁吉又爬上了那張搖椅。我開箱取出玻璃器皿時,他告訴找他做的一個夢。「巴比的媽媽從窗戶飛進去要吻他,可是他不在那兒。他在這座新房子裏,所以她找不到他。」 我點點頭。「我倒有個辦法。讓我們今天下午回舊房子去,留給她一張可以找到這幢房子的地圖。」 那年整個夏天,我工作的時候,邁吉便坐在那張搖椅上,告訴我各式各樣令他感到好奇及擔心的事物,每天早上一件新的。 我們搬進新居後大約一個月,我母親來探望我們。「這廚房確是很小,不過等你整理好以後,會挺不錯的,」她說,「親愛的,你打算把那張椅子擺在哪兒?」 「嗯,我還末拿定主意,」我答道。 秋天來到,兒子開始上幼稚園。我覺得很心疼, 時刻牽掛。然而,我越擁抱他,越問他對學校的感覺如何,他便越跟我發脾氣。我拉他過來要親他時,他卻肘兒一扭,走開了。我只好到廚房裏去靜靜地生悶氣。 過了幾分鐘,邁吉出現了,並爬上了那張椅子。這是他五、六天來第一次坐上去。「想看看我的作業 箱嗎?」他粗聲粗氣地問道。 「當然想,」我邊說邊把手擦乾。 他慢慢地、小心翼翼地在大腿上打開作業箱,詳盡地為我說明裏面的東西。「這是剪刀。用來剪東西的。但不是用來剪頭髮的。」 我點頭表示尊重,並開始明白其中的道理 疼愛兒子,用不看一天到晚拉看他。 在邁吉上小學的頭幾年,我獲知他的心底話,並非靠問他,而是在他偶爾一屁股坐在那搖椅上、看看我燒飯或洗碗的時候累積來的。 我假裝漫不經心地聽看,他便放聲談論女孩子多麼奇怪、光是怎麼發生的、誰入選足球校隊。 八歲時,他坐在椅上,雙腳只能伸到座椅與地板之間一半的地方。他搖晃著腳,踢到椅子的橫檔,直到最後有兩根斷掉了。 有一天,我趁他上學去了,決定拿那張椅子跟客廳裏比較完好的另一張對調。當天晚上我到花園裏去除草,回到屋裏時,發現那兩張椅子又被換回來了。 小學五年級時,邁吉不許我再在他的教室裏做老師的義務助理。「媽,您會令我覺得難為情,」他直截了當地說。可是稍晚在廚房裏他又解釋說,我已經在教室裏做過兩年教師助理了,難道不覺得已經足夠了嗎?我明白他說得很對。 那年祖母病得很重,我完全不能提起這回事。我內心萬分悲痛,不知怎的,我總覺得如果我讓兒子免受這第一次面對死亡的經驗,我自己也可以把這傷痛盡量減輕。 「媽,太奶奶快死了,是不是。」他坐在那張椅子上問,把我嚇得喘不過氣來。我簡直是伏在洗滌槽上,緊緊地抓住那瓷製的槽才支撐住不致跌倒的。 他走上前來,張開雙臂抱看我。「媽,不會有事的,」他貼在我的襯衣上低聲說道。在那一剎那,我知道不會有事。 兒子滿十一歲了,那年夏天,他末能入選少年棒球隊。「實在不公平,」他一面噙住熱淚告訴我,面拚命搖動搖椅,我真擔心那張舊椅子會垮掉。「十歲的都選上了。」 我也認為不公平,可是我沒有做聲。 有五天之久,他不時坐在那張椅子上發牢騷,而我則留心傾聽。到了週末,他在談到那件事時,搖得慢了,也更若有所思了。 後來,有一天下午他說道:「我看我還是該去找人玩玩。」他抓起自從選拔賽後一直丟在後面陽台上的球棒、球和帽子。「附近一帶必定有人會只為了玩而打球。」我從來沒有為他感到如此驕傲過。 我妹妹凱西不久前來看我們,並且列了一張物品清單,說這些東西正好放進廚房用的貯藏櫃裏,她打算買個貯藏櫃給我作為生日禮物。她還指出,我可以把它放在擺搖椅的地方。 「可是我怎麼能夠知道邁吉是否在擔心能不能進大學籃球隊?或者他考慮上哪些大學?或者他打算跟誰約會,甚至向誰求婚呢?」 「什麼?」凱西說道。 「還有,」我繼續說,在淚影中注視看那張舊搖椅,「等我的小孫兒來看我的時候,他能坐在什麼地方跟我說話呢?」 這個廚房非常小,但邁吉的椅子已經贏得一席之地。只要這廚房屬於我們一天,它就得留在原處。 《轉載自1994年3月號讀者文摘》

了解與耐心-by bubu 偶像

2008年08月16日
公開
13

金句: "耐心不是克制自己、壓抑脾氣、消極的等待;耐心是因為積極了解對方的有所不能,而產生的同感。這份同感使我們願意設身處地、努力同工。 在平心靜氣中想方設法,一次又一次地完成預定的目標。" 媽咪會努力做到,設身處地用你們和爺爺的觀點去看事情~ ------------------------------------------------------- 作者:bubu 每隔一個多月,我會去台中與一群老師和兩位四歲的小朋友幼幼、宥榛一起做菜。那兩個多小時,我像是一個巨人,在孩子規格的傢俱中活動操作。雖然不停彎著腰有些吃力,但是我很珍惜這種經驗。這使我想起專家說過的一句話──「我們要蹲下來,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事情」。 「蹲下來」是一個好的建議,有時候我們也的確這樣做了,但是蹲下看完後,似乎覺得因為有這樣的一蹲,也就足夠了。站起來之後,我們眼光的高度與思路的行進,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自己的世界;我們的了解,常常只是那一瞬間的領會。 在連續的兩個多小時中,小板凳、低爐台、小水槽,每一種不適合我的器物才真的是孩子的理想世界,領會那種差距,就是幫助我了解他們最好的方法;那種差距也同樣適用於我們了解年老的長輩。 在這些操作中,我不是從一個角度來了解孩子,而是被迫在他們的合理世界中活動、在那當中進行帶領的責任,我於是更懂得「了解」之於「耐心」的重要。 有些人會問我:「為什麼妳那麼有耐心?」耐心到底可不可以學習?我自己的經驗是這樣的:耐心不是克制自己、壓抑脾氣、消極的等待;耐心是因為積極了解對方的有所不能,而產生的同感。這份同感使我們願意設身處地、努力同工。 在平心靜氣中想方設法,一次又一次地完成預定的目標。

看李家同教授訪談

2008年08月16日
公開
8

李家同教授為博幼基金會的負責人 看到這樣具聲望的教育家努力的 為著台灣偏遠的孩子教育憂心而努力 實在令人感動 也啓動了媽咪有了一些想法 就從身邊做起 未來有機會的話, 等小傢伙們可以稍稍自立, 媽咪也要來幫助附近弱勢的小朋友 畢竟媽咪也家教了六年之久, 這應該也算是媽咪的少數強項之一吧∼呵呵 李家同教授提到了 城鄉差距才是目前台灣教育應重視的問題 教改也只關注那些功課好的學生 總是把重點放在如何才能讓這些優勢學生更有創造力 卻不知鄉下的孩子的程度差到無法想像 國英數是關鍵 基本的能力一定要先奠定 現在也有很多大學生與企業參與為偏遠地區小孩補習 卻很少人提起 低分錄取大學問題不在於大學增設太多 而是現在的學生程度不佳 在”沒有資優班-芬蘭教育”一書中 看到芬蘭這樣的小國, 因為人口少 所以沒有任何一個孩子可以被放棄 卻創造出令人驚訝的國力 在先天環境這樣艱困的環境中 致力於人人平等的受教權 功課稍微不好的學生也能同享國家教育資源 設計出適合他們的課程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真希望台灣的敎育單位能夠真正的有心改革 真正的看出問題所在 我們除了關注自己的孩子同時 也可以關心別人家需要幫助的孩子 孩子的未來,也是我們國家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