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挖喜逼路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2005年12月09日
公開
14

救命手冊 嬰幼兒居家意外傷害處理法(超詳細的資料)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長庚兒童醫院急診室主任吳昌騰•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副教授白璐•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 在成長過程中,嬰幼兒難免會有發生意外的時候,但傷害程度可大可小,端視照護者是否能在嬰幼兒發生意外的瞬間,及時發現,及時給予適當的處理,以減低傷害程度。同時,也要在這要提醒媽媽,妳是否給了寶寶一個安全無虞的居家環境呢? 小孩從出生的襁褓階段,到會坐會爬會走路,在這段成長過程,難免不會出點小意外,但隨著照護人的用心程度不同,往往結果也會有天壤之別。不論如何,多吸收急救的常識與技巧,讓寶寶處於危險時,能夠得到立即適當的照護,以減少傷害程度。 發生意外,立即送醫,是最好的方式,不過,現場人員若能在救護車到達前或親送到醫院前,把握黃金時間進行一些基本處理,相信多少能降低傷害的程度。本文針對幾項嬰幼兒居家時常發生的意外,依其發生原因、處理方式與預防之道,提供媽媽及照護者提高警戒之心,並熟記處理方式以備而不用,別讓寶寶在不經意間留下終身遺憾。 用心營造安全的環境•就能少一分傷心 在此次的採訪中,不論是站在第一線急救的長庚兒童醫院急診室主任吳昌騰,或是致力推廣兒童安全的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副教授白璐、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都一致表示,為人父母及照護者一定要用心,儘可能將危險因子排除,為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才能有效預防意外發生,畢竟多一分用心,少一分傷心。 想想看,你會將珍貴的珠寶放在哪兒?一定是用特別漂亮的盒子裝著並放在隱密的地方。在這個出生率年年降新低的今天,哪對父母不把孩子當個寶?然而,諷刺的是,比珍貴珠寶更無價的「寶貝」──孩子,本該是處在安全無虞的環境,但實際上,這個寶物的生存環境,並未獲得到與珍貴珠寶相同的重視,所以寶貝有時會蒙塵,有時就從人間消失,徒留父母的傷心難過與懊悔。 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胃腸科主任吳子聰在一次訪談中指出,事故傷害占一到四歲幼童死亡原因的40%,而這個數據是第二位死亡原因的三倍。換言之,即使小孩是健健康康的,也會因為意外而成折翼天使。 為什麼悲劇總是不斷上演,三位受訪者皆表示,即使在資訊發達的現在,仍存有死角,就是有人並不能從報章雜誌或電視新聞中獲取資訊且引以為鑑;再者,就是隨時都有新手父母的加入,孩子生了,或許對如何增加智力的教養有興趣,但對於安全的育兒知識並未同步加強吸收,於是給了意外發生的機會。 孩子,需要呵護,更需要保護,多一份保護,讓他們的成長之路更加平安順利! 體檢妳的居家環境安全嗎? 根據衛生署統計,嬰幼兒發生意外的場所以居家環境最高(63%);國防醫學院的調查,63.1%的孩童意外生地點在室內,其中6成的幼兒(5歲以下)因為跌倒墜落受傷住院;兒童燙傷基金會調查19歲以下青少年燒燙傷事故的發生地,有8成是在家裡。 看到這些數據,你將發現原來溫暖的家,其實處處充滿危險,特別是對控制力差、沒有危險認知能力、頭部占身體比例大、平衡穩定性差的小孩,不知有多少潛在的危險? 幾乎所有的居家裝潢完全是針對大人的需求而設,當小孩出世後,多半沒有為孩子做太大改變。白璐以美國為例,民眾會自費請領有證照的居家環境評估師到家中,以適宜小孩居家環境的需求,逐一檢查室內每個地方是否符合安全標準,再針對缺失予以改善,為的就是能提供孩子一個安全的環境。 但國內民情不同,很難想像花錢請人來家裡檢查設施的做法,不過,行政院衛生署製作了一本《幼兒居家安全手冊》,提供家長DIY檢查居家環境,將潛在危險提早改善,避免意外發生。 溺水 【發生原因】 雖然家中的澡盆、浴缸不若外面游泳池來的大,但是只要有蓄水的地方就有讓嬰幼兒發生溺水的機會,甚至只要短短幾秒的時間,就有溺斃的可能。最近更發生幼兒溺水的地方是餿水桶,因為媽媽去倒垃圾,留下幼兒坐著學步車,在家裡東晃西晃,晃到置放餿水桶的地方,一個失去重心,整個頭就栽進裝滿廚餘的餿水桶……當大家努力做廚餘回收為環保盡心時,卻發生這樣的憾事,實在令人不得不注意餿水桶的存放,也是不能輕忽的問題。 【處理方式】 1.萬一幼兒不幸溺水的話,最主要的傷害是缺氧,請將溺水幼兒平放,頭往後仰,保持呼吸道暢通。 2.若已無呼吸,先清除口腔異物後施以人工呼吸,量測脈搏決定是否進行呼吸道暢通,讓體外按摩與人工呼吸同時並進。 3.掌握浸水時間和進行心肺復甦術的時間,將是有助癒後的最好指標。 【預防之道】 1.不將幼兒單獨留在浴室;浴室的地板最好有具有止滑功能,免得地上潮濕促使幼兒滑倒而栽入蓄水的澡盆或浴缸。 2.浴缸、澡盆不要蓄水,若是一定要蓄水,請務必加蓋,或確保存放地方不是嬰幼兒可以輕易接近的地方,如浴室一定要關上門。 3.接冷氣水的桶子不要忘記加蓋。 4.餿水桶免不了會存放廚餘,務必加蓋,或是改用其他不是幼兒可以輕易打開的容器,如需要腳踩才能打開的桶子。 燒燙傷 【發生原因】 吳昌騰指出,在兒童意外傷害的事件中,燒燙傷發生的頻率及數量都相當高,尤其又到冬天好吃火鍋的季節,高溫的鍋具與年幼的孩子在一起,實在令人擔心;或是熱騰騰的飯菜或飲料,擺在鋪有桌巾的桌子上,孩子輕輕拉著桌巾,很容易將這些東西一起拉下,而讓湯汁燙傷身體的任一部位;糊塗媽媽放洗澡水時,聽到門鈴聲或電話響起,立刻丟下孩子在浴室去開門或接電話,而熱水未關或僅放熱水時,很容易讓自行跑進浴室的孩子發生燙傷意外;時下流行的精油薰香,也陸續因為氣爆而導致燒傷事件亦時有所聞;加上國人使用開飲機的比例愈來愈多,開飲機一壓,飲水自動流出的方便,對於孩子也是另一隱憂,為燒燙傷的發生原因再添危險因子。 【處理方式】 1.如果傷口不大,只出現紅腫、熱痛時,馬上用冷水沖洗或施以冰敷。 2.傷勢嚴重的話,切記「沖脫泡蓋送」的處理程序,不要隨便使用牙膏、醬油塗抹傷口,以免傷口惡化。 「沖脫泡蓋送」處理程序 (1)沖:以流動的清水沖洗傷口15∼30分鐘,若無法沖洗傷口,可用冷敷。 (2)脫:在水中小心除去或剪開衣物。 (3)泡:冷水持續浸泡15∼30分鐘。 (4)蓋:燒燙傷部位覆蓋乾淨毛巾。 (5)送:趕緊送醫急救、治療。 【預防之道】 1.只要是熱的物品,如湯鍋、開飲機、熱的飲料等等一定要遠離孩子。廚房平時最好關上門,不讓孩子隨意進出。 2.熱水器的水溫最好設定在中低溫(吳昌騰建議在44℃以下),若是熱水器無控溫裝置,在放洗澡水時,請先放冷水,再加熱水。 3.關水時,先關熱水,再關冷水;或是建議換裝一壓就停止出水的水龍頭。 4.幫孩子洗澡時,請專心完成。再急迫的電話都可以慢點聯絡,千萬不要將孩子單獨留在浴室。 5.薰香精油與異丙醇(無色透明的可燃性液體,一旦過熱很容易引起爆炸。)混合使用時,不可以點火使用以避免氣爆。喜歡精油芳香的人,不妨將精油倒在衛生紙上,宜人的香氣自會飄散在房間中。 隨時注意孩子的動靜 照顧孩子的同時,大人也許還有很多事情要處理,真要眼睛一直盯著孩子也是強人所難,不過,務必讓孩子待在自己的視線範圍內,以隨時掌握孩子的動靜。萬一孩子有什麼意外,就能掌握時間急救送醫。 林月英舉了一個例子,有一家三代同堂,當天家中有5位大人,卻仍讓一個小孩發生了意外。因為每個大人都以為別人正在照顧小孩,其實孩子是獨自一人在房間玩,而玩出了意外。林月英表示,大人輪流照顧孩子時,一定要做好交接工作,清楚劃分責任時間,以免釀成不可知的意外。 嗆奶 【發生原因】 寶寶在一歲之前很容易發生嗆奶的問題,主要是吃太多或是未排氣之故,少部分寶寶則是因為有胃食道逆流所致。由於食道開口與氣管開口在咽喉部相通,奶水若是由食道逆流到咽喉部時,在吸氣的瞬間誤入氣管,即所謂的嗆奶。量大時,會造成氣管堵塞,不能呼吸,危及生命;量少時,直接吸入肺部深處造成吸入性肺炎。 【處理方式】 1.輕微的溢奶、吐奶,寶寶自己會調適呼吸及吞嚥動作,只要密切觀察寶寶的呼吸狀況及膚色變化即可。 2.如果大量吐奶時,是發生在平躺時,應迅速將寶寶的臉側向一邊,以免吐出物向後流入咽喉及氣管。 3.把手帕纏在手指伸入口腔中,甚至到咽喉,將吐、溢出的奶水食物快速清理,以保持呼吸道順暢,然後用小棉花棒清理鼻孔。 4.寶寶憋氣不呼吸或臉色發疳(即缺氧臉色發黑)時,表示吐出物可能已進入氣管了,使其俯臥在大人膝上或床上,用力拍打背部四五次,使其能咳出。 5.如果仍無效,馬上夾或捏刺激腳底板,使寶寶因疼痛而哭,加大呼吸,此時最重要的是讓他吸氧入肺,而不應浪費時間想如何把異物取出。 6.在進行以上急救過程時,應同時將寶寶送往醫院檢查。 7.如果嗆奶後的寶寶呼吸很順暢,最好還是讓他再用力哭,以觀察哭時的吸氧及吐氣動作,看有無任何異常(如聲音變調微弱、吸氣困難、嚴重凹胸等),如有即刻送醫院。如果寶寶哭聲宏亮,中氣十足、臉色紅潤,則表示無大礙。 【預防之道】 1.每次餵完奶後,一定要幫寶寶排氣。 2.每次餵食時,給適當的奶量即可,不要因為想讓寶寶多吃一點,而引發嗆奶情形出現。 3.若是有胃食道逆流的狀況,一定要就醫,讓醫師開立可抑制胃液的藥品。 嬰兒搖晃症候群 【發生原因】 吳昌騰指出,在長庚兒童醫院的急診室中,每個月總見到一兩例是搖晃症候群的案例。的確,當寶寶哭泣時,爸爸媽媽或保母總喜歡搖搖寶寶,以安撫寶寶的情緒。適當搖晃是可以刺激腦神經的連結,但若用力不當,卻也易造成寶寶腦震盪、腦水腫。除了因為大人的搖晃外,吳昌騰也接觸過一個案例,就是保母將脖子還沒硬的嬰兒背在背上,時間一久,也出現搖晃症候群的症狀,因為還沒硬的脖子就這麼晃呀晃,不僅造成頸椎受傷,同時,也讓硬腦膜下血管出血。 【處理方式】 1.若是搖晃過後,寶寶出現抽筋、眼神怪異或呆滯、只有單側肢體會抽動時,就要儘快送到醫院就醫。 【預防之道】 1.不要以搖晃的方式安撫寶寶,否則要注意搖的幅度不能太大。 2.寶寶的脖子還沒硬時,不要用背帶背在後面;真要背的話,宜選擇適合月齡較小寶寶的揹兒帶,有支撐脖子的功能,並將寶寶背在前面,可以隨時注意寶寶的樣子。 3.平日不要過度依賴搖搖床,使用時間和搖晃程度都要控制。 撞傷和意外墜落 【發生原因】 林月英以「3歲以前的孩子是用腳思考的」,空間概念也尚未成形,加上剛學會走路的寶寶,頭部依然占身體重量的四分之一,容易重心不穩而跌跤,點出了孩子發生撞傷和意外墜落的機會不低。會在家裡發生撞傷,多半是寶寶碰尖銳的桌腳、堅硬的牆壁或櫃子的門,甚至一群小孩嬉戲時,不慎碰撞,其力道過大衝擊到胸部、腹部或頭部,可能引起如骨折、脫臼等外傷,也或許是腦震盪。至於意外墜落的主因,無非是從高樓陽台跌落、從床鋪或沙發跌下、或攀爬高處卻無法下來而跌落,嚴重則喪命,否則就是產生腦震盪現象。立即性的傷害如骨折,多能以肉眼觀察,決定是否立即送醫;令大人容易疏忽的反倒是因沒有明顯外傷,而誤認孩子沒事,其實是內在的傷害需要較長時間反應,如腦震盪就必須經過72小時的觀察,才能確認安好與否。甚至有一種情形是,照顧的爸媽根本不知道孩子曾發生這樣的意外,更加延誤送醫時間。 【處理方式】 1.如為明顯外傷,就立即送醫。若確定孩子已骨折,先固定受傷部位,以免傷勢加劇。 2.若看不出明顯外傷,可先觀察孩子在接下來的幾天,是否有哭鬧不休、嗜睡、不安、持續性嘔吐、精神活動力好不好、意識清楚與否、對外界反應是否遲鈍等症狀出現,若有當然立即送醫,透過電腦斷層攝影、X光檢查是否有腦震盪或顱內出血。 【預防之道】 1.家中地板最好是木質地板或塑膠地磚等安全性較高的材質,減少滑溜的情形出現;若是無法改變,建議在寶寶的主要活動區域,鋪上塑膠地墊,緩和一些撞擊的力道。 2.家具角邊、門鎖等突出尖銳處以護套包住,減少孩子不慎碰撞時的衝擊力。 3.所有容易被孩子碰到而會搖晃的物品務必收好,櫥櫃門關好,在孩子高度以上的堆放物請固定住,避免突然落下砸到孩子。 4.陽台或樓梯的欄杆間隙寬度要比孩子的頭圍小,避免任意穿過;更重要的是避免孩子在這些地方獨處。 5.在沙發、床鋪上玩時,要有大人陪著。 6.床鋪加裝護欄,避免寶寶睡覺時因翻身而不慎跌落地面。 善用居家安全用品 如果大環境無法更動,就善用居家安全用品,一樣可以減少意外發生。如插座防護蓋可防觸電、浴缸防滑墊與防滑貼紙可防跌倒、桌腳防護墊以防小孩碰到尖銳轉角、安全伸縮防護欄則可以隨寶寶年歲增長調整護欄長度、安全地墊可以緩衝寶寶掉落地面時的衝力。 誤食異物 【發生原因】 吳昌騰指出會發生誤食異物,有三種狀況,第一,父母給了不適合孩子吃的食物;第二,家中大孩子塞東西給小小孩吃;第三則是處在口腔期的小孩本來就容易將隨手拿到的東西放進口中。萬一東西小,不小心在吞嚥時卡到氣管或食道,不是導致食物梗塞、吞嚥困難、咳嗽、呼吸困難,將有窒息的可能;就是因為梗塞異物卡得很緊,而造成食道因局部壓迫而出現潰瘍,伴隨出血,甚至穿孔。 到達胃部的食物,大部分可在數天至兩週內由肛門自行排出,但具有腐蝕性的電池,就必須及時以內視鏡取出,因為這類電池碰到水後的一小時,就開始腐蝕。最擔心的還是父母根本不知孩子已吞下異物,錯過送醫最佳時機。若是父母觀察到孩子有咳嗽、變音、發疳、吞嚥困難〈東西卡在食道〉、呼吸急促〈東西卡在氣管〉,就要注意是否有誤食異物的可能了。 【處理方式】 1.掉入食道者,立即送至耳鼻喉科以內視鏡取出。 2. 一歲以下小寶寶急救法:用左手環抱寶寶整個身體,使之形成頭低屁股高的姿勢,再用右手用手指胸戳五下。或者將寶寶身體翻轉過來,空掌重拍後背部,一樣也是五下。兩法可以交替使用。另外需要進行CPR時,將寶寶的腿抬高、頭放低,在寶寶兩側乳頭連線中點下一指寬處,以兩指壓胸的方式幫助寶寶恢復呼吸。 3. 一歲以上寶寶急救法:意識清醒者,可使用站立式的哈姆立克急救法,即施救者站到患者後方,以身體貼緊患者背部,雙手從腋下環抱患者上腹,左手握住右手拳頭,合力壓擠上腹數次,進行到異物被咳出;若已失去意識者,讓患者立刻平躺並保持呼吸道暢通,兩手在腹部正中線施壓往上推,每次施壓不可偏左或偏右,連續做5下明確有力的施壓動作,間斷,再做。 【預防之道】 1.父母不要給不適合小孩吃的食物,如小果凍、花生、瓜子、湯圓或荔枝等,一定要餵食,請先處理過以使寶寶好吞嚥。 2.照顧小小孩的同時,也不要忘記教育大一點的小孩,不要隨意塞東西給小小孩吃。 3.絕不將過小的物品提供給孩子玩,如1元或5元硬幣、各式鈕釦等等,只要直徑未超過3.17公分〈約喉嚨的寬度〉、長度小於5.17公分的小物品,就不該讓孩子任意取得。 4.寶寶進食時,不要邊說話邊吞嚥,讓食道與氣管動作不一致,使得食物誤闖「禁區」。 嬰兒猝死症候群 【發生原因】 發生原因至今不明,但吳昌騰指出,可能與嬰兒趴睡;寶寶被同睡的大人壓到;母親有吸毒、喝酒或吸煙等習慣者,懷孕時容易造成胚胎發育異常,而產生潛在性的疾病;或是遭到感染及窒息過久等原因,都可能是發生嬰兒猝死症候群的危險因子。雖然案例不多,但是因為發生突然,總讓父母傷心欲絕,甚至若是發生在保母照顧的時候,也會引起法律糾紛。在西方,嬰兒猝死症的發生率是千分之二點六至五;而在東方人,特別是中國人的發生率明顯較低,約為千分之零點五,許多研究顯示,除人種、遺傳因素外,母親及嬰兒的生活習性也是影響發生的原因,加上我國嬰兒多半是仰臥睡眠,而西方嬰兒大多是俯臥睡眠,所以,我國嬰兒猝死症明顯減少。 【處理方式】 1.如果能及時發現嬰兒臉色發疳,就立即給予心肺復甦術,使心跳恢復跳動,同時立刻送醫診治。 【預防之道】 1.國外許多研究報告顯示,俯臥睡眠的嬰兒猝死發生率是非俯臥睡眠嬰兒的3∼9倍,所以在1992年時,美國兒科醫學會正式建議嬰兒不要採用俯臥姿勢睡覺,以減少嬰兒猝死的發生率。經過幾年的大力推廣,猝死率的確有下降趨勢。 2.嬰幼兒在睡覺時,不要用太過柔軟的枕頭及寢具,免得孩子陷於其中而造成窒息;吳昌騰建議用稍大一點的毛巾折個幾折當枕頭即可。 3.母嬰不要同床,避免大人翻身時不慎壓到孩子釀成意外。 4.夜晚睡覺時,多起身幾次觀察孩子的呼吸狀況。 藥物中毒 【發生原因】 多是大人粗心所致,不是將藥物裝在看起來是一般可食用的瓶罐中,就是放在孩子隨手可得的地方,發生藥物中毒的機會自然提高不少。就如去年爆發SARS時,為了消毒,許多家庭備有漂白水卻未注意擺放地方,之後就不時發生幼兒誤食漂白水的事件;每年端午節前後,也容易傳出誤食鹼粽水的案例,因為鹼粽水可能放在一般飲料的容器中,孩子以為是好喝的飲料,就一口喝下…… 【處理方式】 1.發現孩子神情怪異時,立刻檢查平日服用藥物是否還在?確認誤食藥物的時間及劑量後,送醫時,務必連同藥物的原包裝〈藥袋〉一併帶去,讓醫生了解情況,及時採取解毒措施。 2.誤服的是一般性藥物且劑量較少,如毒副作用很小的如普通成藥或維生素等,可讓孩子多飲冷開水或牛奶,使藥物稀釋並及時從尿中排出。 3.劑量重且副作用大的話,立刻送醫,通常在2小時內施以洗胃,2小時後以活性碳減緩藥物吸收,劑量重的話,就要進行洗腎。 4.若是誤服強鹼藥物,切記不能催吐;誤服強酸,應使用肥皂水、生蛋清,保護胃黏膜。 5.維持呼吸道的暢通。 【預防之道】 1.食品與藥品一定要分開裝,特別是藥品外包裝上,要標記藥名、到期日或相關資訊(最好還是留在原包裝盒不要分裝)。 2.每次使用後,一定要關緊瓶蓋,並絕對要放置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 3.特別的藥劑或液體,如漂白水或鹼粽水,更是要特別收好,絕對不能讓孩子碰觸到。 4.特別液體的外瓶一定要保留原來商品的標示單,若是因放置在浴室受潮而剝落,請立即更換一瓶使用,避免日後萬一真的發生孩子誤服一事,才能提供醫師可靠的資訊,給予正確的治療方法。 5. 在美國,安全藥罐使用的非常普遍。要知道,防兒童開啟(child-resistant)包裝並不是小孩都打不開(child-proof)。防兒童開啟的法定定義是:80%的五歲小孩需要超過五分鐘以上才能打開之包裝。這代表還有20%的小孩可用較短時間就開啟瓶蓋。小孩都喜歡嘗試,都可能想得出打開的方法。因此,在選擇存放容器時,不妨挑選開啟程序較繁複的容器,延長小孩打開的時間。 求助時要注意的事 當寶寶正處於極端危險時,父母或照護者一定要鎮靜,一方面是給孩子一點心理安慰,一方面要做對必要的緊急護理。你可以大聲呼救,只要數秒鐘,也許就可喚得很多的救援幫助。同時即刻開始進行急救(幫助呼吸或做心臟按摩術)。在進行急救後一分鐘,如果尚無救援出現,則必須再次呼救,或打電話給119。 電話求救時切記三件事 1.直接說出問題重心,譬如:「我的寶寶呼吸心跳停止了!」或是「寶寶需要立即急救!」等等,不必描述事情發生的來龍去脈。 2.一定要告訴對方你家的地址、電話、如何走才能到達等資訊。 3.在等待救援的時候,一定要繼續急救不要中斷,除非短暫(數秒而已)的呼救求援。此時可以先將幼兒移到電話或窗口邊,一面急救一面求援。 家中應備有簡易急救箱 在緊急的時候,能適時先處理傷口,多少能降低傷害程度,因此家裡應備有簡易急救箱,建議準備耳溫槍、紗布塊、繃帶、OK繃、消毒棉球、冰枕、三角巾、骨折固定板數枝、優碘藥水、棉花棒等等。 放置的地方應以大人方便取得,與小孩卻有安全距離的地方,否則本來是要救人的卻反變成「禍首」。 窒息 除了異物吸入會造成窒息外,常聽見的案例還有,被窗簾繩子、電線繞頸、蓋在厚重的棉被下窒息、玩躲迷藏時躲在大紙箱、衣櫃、櫥櫃,甚至是烘衣機等地,都是小孩喜歡藏身之處,一下沒被找到又出不來時,悲劇往往就發生了。 窒息若超過5分鐘,就可能使腦神經受到嚴重損害,甚至造成死亡,因此家長應具備急救常識,立即對窒息幼兒施行急救,以免延誤。當口鼻被封住或頸部受勒,應立即解開封住口鼻之物,未恢復呼吸時施以人工呼吸,並儘速送醫。

2005年12月05日
公開
10

冷+頭痛

可能感冒了

2005年12月02日
公開
15

回台中啦

回台中啦

2005年11月29日
公開
11

頭痛

頭痛

2005年11月28日
公開
16

頭痛

頭痛

2005年11月26日
公開
14

拔的員工旅遊

拔的員工旅遊

2005年11月23日
公開
11

準備搬家

打包 改住址

2005年11月22日
公開
14

搬家不用麻煩了 進郵局改地址一次OK

從今天起,如果你遷移通訊地址,只要到郵局或上網通報,所有公家機關或公用事業,就會自動更改你的地址,這樣水電費、行照、駕照、房屋稅繳款通知、健保費繳款通知都可以自動更改通訊地址,省去四處通知的麻煩。 中華郵政公司配合電子化政府便民服務推動計畫,接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開發,建置完成「通訊地址遷移通報服務」系統,郵局今天開辦這個全新的業務,受理民眾申辦變更通訊地址,達到「一處收件,多處服務」目的。 中華郵政公司表示,所謂通訊地址遷移通報服務,就是以郵局為單一窗口,當民眾通訊地址遷移或變更時,可以透過網際網路24小時或親臨郵局櫃檯方式辦理通訊地址變更手續,郵局會依照申請人所指定單位,向相關政府機關或公用事業單位通報申請人最新的通訊地址。 目前加入這個系統的政府機關或公用事業有:台電、省自來水公司、公路監理機關、健保局、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台北市稅捐稽徵處、台北縣政府稅捐稽徵處)等 5個受通報機構,如果民眾通訊地址變更,郵局就會通報上述機構更改,服務範圍包括§ :電費通知單、水費通知單、駕駛執照、行車執照、健保局繳款單、房屋稅繳款書、地價稅繳款書及使用牌照稅繳款書等。 通訊地址遷移通報服務網址: http://amiwb.post.gov.tw

2005年11月22日
公開
7

把拔上了

把拔上了

2005年11月17日
公開
3

有些事情不能講

因為這個世界的運轉方式,所以有些事情不能講。 有錢不能講,因為會被搶; 沒錢不能講,大家怕你來借。 工作順利不能講,會被嫉妒; 工作不順不能講,人家會覺得你能力不足。 運氣好不能講,會破功; 運氣不好不能講,會被當成掃把星。 愛情順利不能講,走在路上會被很多人怨恨; 愛情不順不能講,會被拉進無奈的單身俱樂部。 減肥成功不能講,人家會問花多少錢吃多少藥去哪裡當最佳女主角; 減肥失敗不能講,因為自己也不好意思講。 想要的東西不能講,人家會覺得你貪得無厭、不知自我長進; 不想要的東西不能講,人家會覺得你敬酒不吃吃罰酒。 快樂不能講,人家會覺得你得意忘形; 悲傷不能講,除了節哀不會有其他更新的形容詞。 想要得到指導不能講,人家希望你獨立作業; 想要單機運作不能講,會被抱怨不懂協調、真不合群。 電腦很強不能講,很多人會來拉你去幫他維修; 電腦當機不能講,同學忙著打報告,怕你來借。 吃飽了不能講,可能人家正要請你去吃大餐; 肚子餓不能講,會被以為是要飯的。 很爽不能講,到處都有人不爽; 不爽不能講,沒有人想聽不爽的話。 白天想睡不能講,會被當作被豬附身; 晚上睡不著不能講,朋友怕你打電話吵他。 會什麼不能講,會變成自我吹噓; 不會什麼不能講,會被當作無能。 實話不能講,會被認為不懂圓滑; 客套話不能講,人家會說你真是虛偽。 心裡沒話不能講,會有很多人來跟你講他的心裡話; 心裡有話不能講,因為沒人有地方裝。 事實不能講,太多人承受不起; 謊言不能講,誠實是一種美德。 我愛你不能講,講了就沒有退路; 我不愛你不能講,怕自己遭遇不測。 還剩下什麼能講?什麼都不要講了。 幸好在這世界,還有你(妳)們這群朋友可以講!!! 祝------ 快樂!! 幸福!! 平安!! 健康!!

2005年11月16日
公開
76

四有父母、挺進哈佛!?

http://www.babyhome.com.tw/main/ch/ch.php?chid=4&id=257&op=d 喬幼國際幼兒學校督學暨親職教育作者 江智安 本文出處/健康物語月刊2005年11月號 寫給我即將八十歲的父親及六十歲的母親 前陣子由於知名雜誌的專題,讓國內獲知又有多名優秀菁英進入全球學術殿堂『哈佛大學』學習了,引發一股哈佛討論風,我們內心除了替這些孩子感到高興外,卻不禁想要針對這次專題所提出的一個角度來聊一聊-『四有父母、挺進哈佛』。何謂『四有父母』?即有知識、有心、有錢及有閒。 我們知道在面對未來競爭的時代,若不能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最少也要會個3種語言及四項專長,但這豈是一般家庭父母所能具備的專業素養。然而當面對孩子對外的龐大競爭性,自己內心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也為了掩飾內在的虛弱及平衡自身所處環境的不滿,再加上一點點虛榮心,父母只能『勇敢』的將孩子推往『獨立學習與成長』大義下的前線,自己卻躲入『認真打拼賺錢、給孩子受最好教育』口號中的避風港。『四有父母』的有知識、有心、有錢及有閒所代表的生活意義為何?如文中所描述,「有知識」:父母為碩、博士以上之高學歷者(父母其中一人為博士、最好具備留學經驗較有國際觀);「有錢」:父母其中一位的收入所得必須能完全支持家庭經濟(通常需任職500大上市或國際企業)且不虞匱乏,以成就另一位能全心投入家庭及孩子教育(通常都是父主外、母主內);「有心」:父母其中一人必須在年輕時代就深謀遠慮,為了未來的孩子,攻讀教育、心理、社會相關領域;「有閒」:在名利雙收之餘,能堅持不積極規劃個人自我實現及參與社會社交生活圈。 以上條件,若非『四有祖父母』庇蔭,凡夫俗子豈能兼具?我們憂心自孔子以降所大力倡導之平民教育,在未來世紀將不敵菁英教育,無形之經濟階級將比政治階級對人性尊嚴更為壓抑。 回憶求學時代,為了克服對社會科的障礙(我永遠搞不懂為何要對中西年代所發生的事在那比來比去…),父親利用公餘繪製大型圖表海報,貼著家中滿牆壁,說的口沫橫飛,各色彩色筆滿天飛舞,結果那次月考我得到98分,爸爸卻是100分(因為我拿題目給他寫),他的『知識』是與我一起學來的,不過他比我認真!高三那一年為了陪伴我不使我分心,有一日看到媽媽買了一綑鐵鍊及一個大鎖回家,費了星期天一個上午的力氣將她的寶貝電視「綁」了起來,這一綁就綁了整整一年…果然很『有心』!有一段時間我的化學不太好,父親在與我長談認為需要借助補習的力量後,透過側面的了解及請託,將我送進了我的化學老師在假日開設的家教班中「深造」,一學期之後我成了化學小老師…當時我認為老爸是蠻『有錢』的老凱子!不然為什麼不要求老師在學校教會他兒子,還要多花一次錢?!如果您也有標準的『四有父母』,那麼恭喜你距離成功已近了一大步;但是如果你也有我的『四有父母』,那你更應該慶幸,因為你已具備了自我追尋「四有」的門票,而不用把一生的希望寄託於孩子身上!最後,我們先跳脫『四有』及『哈佛』等標籤化意涵,這些培育出優秀精英的專業父母的建議,仍然值得我們深思與捫心自問,以下這些方式或技巧真的需要『四有父母』才能達成嗎? 一、十歲前母親專職陪伴: 1. 把帶孩子當成一番事業在做。 2. 提早鼓勵閱讀:陪上圖書館,給予小獎勵。 3. 強化紀律定性:做功課放鬧鐘,每天游泳習樂。 二、十歲定型以後放飛: 1. 增進學業成就:考試提醒,小時緊盯長大放手。 2. 培育耐挫能力:避免過度讚美,告知學習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