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樺媽Karen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請用愛傾聽*轉貼

2009年07月10日
公開
11

樺媽家樓上那吵雜的鄰居真是令人討厭 要改變自己的心比較好ㄅ ******************************************************************** 請用愛傾聽 那段日子,我被樓上樓下的住戶折騰得快瘋掉了。 我家住在二樓。住在我樓下的是一對失業夫妻。為生活,這對夫妻買了一輛破舊的三輪摩托車,那輛摩托車破舊得像個嚴重的哮喘病人,噪聲“巨大”。每晚,我躺在床上,剛有一點睡意的時候,那輛摩托車就拼命“咳嗽”著回來了,攪得我睡意全消。 我樓上的那家住戶,給女兒買了一支簫。每天天剛亮,就逼著女兒練習。那聲音嗚嗚咽咽,聽在耳裡,像鬼哭狼嚎。 我每晚被樓下摩托車的“咳嗽”攪得沒有睡意,早晨又被樓上的簫聲“哭”醒。我想,是該好好與樓上樓下的住戶談一談了。 但臨到他們的家門口,我又猶豫了:樓下的那個住戶,破摩托車就是他們的飯碗,樓上的那個住戶,簫聲就是對孩子的希望,難道我要他們放棄飯碗、放棄希望?我不忍心開口。 幾經考慮,我決定搬家,搬到一個清靜的地方,那樣有利於我的寫作,也有利於我的健康。我找到一位朋友,訴說了我的苦衷,叫他幫我物色一個好的住所。 朋友笑瞇瞇地聽著,然後問我:“你覺得我居住的環境怎樣?”我說:“就是覺得你這裡清靜,所以叫你幫我找住的地方。”朋友點點頭說:“好吧,你先在我家裡坐一個小時,感受一下。” 我在朋友家裡呆了一個小時,這裡的環境確實安靜,但一個小時後,人們陸續下班回家,嘈雜開始顯現。最要命的是,隔壁的陽台上,傳來一陣類似於說話的聲音,像原始部落的人用特殊的聲音在喊叫,聲音刺耳而模糊,聽了格外不舒服。 我問朋友這是什麼聲音。朋友說:“一個9歲的男孩,在學說話。你仔細聽聽,他說的是什麼?” 我側耳傾聽,那男孩無疑在重複一句話,但我怎麼聽都聽不明白他在說什麼,我猜測說:“他好像在說,羊剛撲倒在地。”朋友哈哈大笑,說:“你錯了,他是說,陽光普照大地。”說著話,他拉開了通往陽台的門,使那孩子傳過來的聲音更大一些。我聽到,有一位婦女在不斷地糾正那個男孩的發音。婦女說的正是“陽光普照大地”。但無論怎麼糾正,那男孩說的仍是“羊剛撲倒在地”。 朋友問我:“如果讓你住在這裡,每天聽到這樣的聲音,你感覺如何?”我直搖頭,實話實說:“受不了,不但聲音太吵,而且他怎麼學都學不會,聽著都替他急死了。”“但是,在我的耳朵裡,這孩子的聲音簡直就是一曲美妙的音樂。不但我有這樣的感覺,住在我們這棟樓裡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覺。” 朋友見我一臉詫異,便解釋說:“這孩子是個棄兒,一出生就又聾又啞,所以他的生身父母拋棄了他。是我的鄰居將他撿了回來,不但撫養他,而且到處求醫問藥為他治療。從他4歲開始,我的鄰居就教他說話,我們都以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我的鄰居鍥而不捨,堅持每天教他。到他5歲的時候,有一天,他居然開口叫媽媽了,雖然聲音那麼模糊,但我們都聽清了。我的鄰居當時就激動得哭了,我們在場的許多人都熱淚盈眶。我的鄰居含辛茹苦這麼多年,終於讓這孩子開口說話了,你說這怎麼不讓人激動?從這以後,我的鄰居更加認真地教他說話。我們這棟樓裡的住戶,都覺得這聲音就是美妙的音樂。” 在我離開朋友家的時候,朋友說:“你聽這孩子的聲音,很刺耳,讓你很不舒服,是因為你是用耳朵在聽。而我們聽這孩子的聲音,很動聽,是因為我們用愛在聽。只要學會用愛去傾聽,這世間許多聲音,都是美妙的音樂。” 上帝給了我們耳朵,是讓我們聆聽世間所有紛雜的聲音;而人類給了自己愛心,是讓我們將所有紛雜的聲音,轉換成美妙動聽的音樂。如果你想享受美妙動聽的音樂,就要學會用愛傾聽。 懂得喝酒的人找到《感覺》 懂得知足的人找到《快樂》 懂得放下的人找到《自在》 懂得珍惜的人找到《幸福》 懂得放心的人找到《輕鬆》 懂得遺忘的人找到《自由》 懂得關懷的人找到《朋友》 天冷不是冷,心寒才是寒, 願友人的心永遠暖呼呼!

拋開語言暴力 孩子聰明情緒穩*轉貼

2009年06月11日
公開
55

拋開語言暴力 孩子聰明情緒穩 文╱洪蘭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想要孩子聰明伶俐,爸媽不要經常罵孩子、說刻薄的話,否則孩子不僅大腦整合變差,小腦也會異常,他的情緒、注意力和記憶能力都會受影響。 在火車上,一個媽媽不停的在罵她的小孩,好像是參加什麼比賽落選了,因為我一直聽到「連這個也不會,笨死了」、「你永遠成不了大器」、「你為什麼不能多像弟弟一點」。當賣便當的走過來時,孩子怯怯的問:「可不可以買便當?」母親大聲的說:「考那麼爛還敢吃便當?」孩子立刻低下頭去,不敢再多說,我看了很不忍心,其實語言暴力跟身體暴力一樣傷害孩子,甚至還更厲害,因為肉體的傷會癒合,心靈的傷會一直淌血。 語言暴力讓大腦整合變差 在實驗上,我們看到語言暴力會改變大腦神經的連接,影響大腦的發展和功能。哈佛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教授Martin Teicher比較了51名受虐兒和97名正常兒童的大腦,發現受虐兒連接兩個腦半球的胼胝體顯著的小,他認為這影響了左、右腦的整合,使受虐兒的情緒會突然改變。 他也發現語言暴力的受虐兒的小腦蚓部(Cerebellar Vermis)不正常。小腦蚓部是維持情緒平衡的地方,它受到環境的影響比基因來的大,它的不正常會影響情緒的正常發展。 美國國家衛生院的研究發現,注意力缺失和過動兒的小腦蚓部都比正常人小,又發現受虐兒的自殺意念比正常人高4∼5倍,他們現在還在做實驗,如果證實了兩者之間的關係,學校的體育課就不可以減少,因為運動可以壓抑杏仁核的活化,阻止負向情緒的出現。在自殺率這麼高的台灣,體育課更不可再挪去上數學、英文或理化,如果一個孩子死了,學再多的英數理都無用了。 受虐兒長大易得焦慮憂鬱症 波士頓的Mclean醫院在2000年時曾經作了一個研究,小時候受虐長大後易得焦慮症和憂鬱症。嬰兒雖然生下來就幾乎有他一生所需的神經元,但是大腦仍然不斷地透過跟外界環境的互動,一直持續發展到青春期和成人期。這個互動會影響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我們的神經連接在青春期會又再修剪一次,這是為什麼注意力缺失和過動現象在青春期之後常會改善一些。 不論這孩子的經驗是好的還是壞的,都會影響他大腦神經的連接。所以大人的一舉一動都要小心,不可隨便打罵孩子來出氣,或在管教上喜怒無常,使孩子無所適從。 虐待對大腦發展有4大不利 Mclean醫院的研究團隊發現虐待(還包括忽略、不理睬、排斥、不照顧)對大腦的發展會有4個重大的影響: 第一,邊緣系統的易激怒:邊緣系統是我們「情緒的大腦」,控制著我們最基本的情緒,他們發現受虐兒有著不正常的腦波,很像是顳葉癲癇病人的腦波。 第二,左腦會發育不良,甚至停止發展:有6個用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及腦波的研究都發現,受虐兒左腦發展不正常,他們的右腦有比正常人更活化,研究者認為左腦的異常跟受虐兒易有憂鬱症及記憶衰退有關。 第三,左、右腦的整合不良:因為連接左、右腦的胼胝體在男的受虐兒中,小了24%∼42%,在女的受虐兒中,小了18%∼30%,研究者認為這個原因,使得受虐兒的情緒和人格會突然改變。 第四,小腦蚓部不正常:小腦蚓部跟情緒,注意力和邊緣系統的調節有關,研究者在15名童年受到語言暴力但無身體暴力的成人腦中,看到小腦蚓部血流量有增加現象,他們認為受虐者用增加蚓部血流量來平息邊緣系統的易激怒性。 Mclean研究團隊用動物實驗來探討這些傷害發生的原因,他們發現忽略及創傷都會增加可體松的分泌,但減少甲狀腺荷爾蒙分泌。這會影響大腦中海馬迴、杏仁核和藍斑上神經傳導物質受體數量,這些地方是調節大腦恐懼和焦慮的地方,因此他們認為受虐所引起的緊張與壓力,會激發一些荷爾蒙和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同時也會抑制另一些荷爾蒙和神經傳導物質,所以受虐的經驗會改變或塑造大腦,使個體對惡劣環境快速做出異常的反應。這是飆車族為什麼會看不順眼就拔刀殺人,因為他的大腦對外界的善意�惡意解釋跟我們不同。這份報告與Teicher醫生的發現不謀而合。 正向語言態度才能激勵孩子 看到小時候長期受到大人的責罵、挨打、冷漠、不關心,大腦會有這麼嚴重的後果時,父母對孩子講話一定要小心,不要侮辱他、嘲笑他,孩子小的時候,不適合用激將法。 在你否定他、罵他「連石頭都比你聰明」前,請先停下來想一下,他真的有這麼糟嗎?如果他會幫你的忙,很乖巧,能替你分憂解悶,就請你不要罵他是豬,因為豬是不會做這些的!

不必花大錢,你也能養出資優生*轉貼

2009年06月07日
公開
46

孩子的成長總是充滿驚喜。 父母該把握哪些重點,才能讓孩子如同不斷盛開的花朵,湧現更多潛能跟智慧? 康健雜誌103期 2007/6 文.朱芷君 影像設計.呂恩賜 天下父母心,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優秀、高人一等,成為人人稱羨的「資優生」,也因此坊間有許多標榜開發大腦的工具或課程,甚至補習智力測驗, 企圖「激發孩子潛能」。 大腦的確具有無窮潛力和可塑性,卻並不代表依靠某種技術,就能達到開發大腦的目的,事實上,錯誤的學習方式,反而可能侷限大腦的吸收力。 例如填鴨式的補習,「除了分數不會增長任何東西,因為它只是讓你習慣某種考題,對於大腦學習沒有效果,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指出,標準答案只會讓神經連結的可能性減少,「是扼殺創造力最大的元兇。」而不少父母迷信資優,甚至千方百計送孩子去補習以考上資優班,「這對孩子是很不利的,」洪蘭直言,補出來的「人工績優」和真正資優不同,靠反覆練習進入資優班,只會發現別人行你都不行,「很快就自信心崩潰,父母這樣是害了小孩。」從建中資優生的例子來看,這些同學並沒有接受特別的訓練,他們的父母以開放的態度,為孩子創造學習的沃土,自由探索、發現自己的天賦,反而發展得更好。 國外研究也發現,即使智力會受基因影響,天生有別,但並不代表孩子的成就註定被限制,「只要準備好豐富頭腦的活性化環境,誰都可能發揮驚人的創造力和學習能力,」長期從事人類潛能教育活動的韓國腦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承憲指出。他認為,多累積不同的生活經驗,有益孩子腦部發達,反而重複上學、補習、寫功課這種單純的活動,容易讓大腦陷入疲累,「讓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多看、多聽、多體驗是最好的。」「看起來孩子只是在玩泥巴,其實他正在學習,」紐約奧斯威戈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達威爾指出,應該給孩子更多自由和時間探索。不管是運動、音樂或其他活動,都有助提升孩子的專注、紀律,刺激心智發展。 這次採訪的建中資優生,休閒興趣都很廣泛,在國際奧林匹亞地理競賽得到第二名的陳柏安更說,他需要專心玩夠了,才能專心讀書。「千萬別因為成績不好就禁止孩子玩樂,要儘量讓他做些快樂的事,」李承憲提醒,除了抒解負面情緒,盡情嬉戲更有助孩子專注於其他學習,培養課業方面的耐性和集中力。 為了開拓孩子的腦部能量,他建議父母採取以下態度: ■ 成為孩子的導師。 孩子具有敏銳的反應能力,對於父母親的言語、想法、感 覺、行為舉止可說像在複製一樣。當父母秉持正確的價值觀和健康的身心,孩子的腦波較能安定。相反的,若父母缺乏自我重心且容易動搖時,孩子也會受到影響而出現不安和混亂。 ■ 讓孩子做腦的主人。 認同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著與生俱來無限的潛力。不要一味以「別人都這樣做,我當然也應該這樣」的心態,盲目消耗孩子的能量。 ■ 把「你能」的自信深植在孩子心中。 「我能辦到」的自信心會活化腦內正面的迴路,使得頭腦運轉保持最佳狀態。耐心觀察孩子擁有的才能和素質,鼓勵他的長處。當被讚美時,腦內會分泌令人愉快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自然產生「下次要做得更好」的意願。 ■ 尊重孩子的想像力和夢想。 想像力是開發大腦潛能的有利工具。積極引導孩子築夢,協助他在腦海中想像夢想實現的樣子,深信會實現,他就能不斷挑戰直到變成真實的成果。每個階段都是黃金期大腦是漸進式成熟,每個階段各有發展目標,例如0∼3歲是藉由運動和感覺體驗達到學習,而更高層次的邏輯思考學習,是9歲之後逐漸展開。孩子出生第一年,應盡可能多花時間互動,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對幼兒大腦發展影響深遠。 要在家中為學前幼兒製造多聽、多說、多讀的環境,「尤其多接觸不同種類色彩繽紛、會發出聲音的安全玩具,更有助認識物體的形狀和質感,」達威爾教授建議。 小學階段是身體及大腦重要的成長時期,這時期建立的慣性,將影響孩子終生。此時被喻為科學之腦的頂葉,及被稱為語言之腦的顳開始發展。顳葉負責外語、聽覺機能,7∼12歲間,語言的理解力和字彙持續增加,是學習第二外國語的好時機,太早學習或遲至青春期才開始會降低學習效果。 負責空間立體概念,及邏輯、數字、抽象推理的頂葉,在7∼13歲迅速成長,這時孩子將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喜歡追根究柢。 此外,7∼11歲間,大腦管理動作技巧的區域開始茁壯,許多孩子此時會對運動感興趣,這幾年中學習及訓練運動技巧,效果較能持久。 而更重要的被喻為大腦總司令,掌管判斷、計劃、解決問題能力的前額葉,在小學階段發育再度活潑,「適合好好鍛鍊大腦,」日本腦科學專家,東北大學教授川島隆太指出,前額葉能感受情緒,處理資訊做出判斷,推測對方的想法,也掌握著創造力、人際關係。 前額葉發達的動物只有人類。這個時期,大量閱讀、書寫、計算,及使用到雙手的活動如摺紙、料理,都有助於活化前額葉。廣泛閱讀能促進腦神經細胞的連結密度,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及思考力。好幾位建中資優生表示,從小就有閱讀習慣,父母也購買大量的書籍給他們。 正確的生活習慣也很重要,飲食、睡眠、休閒運動搭配良好,大腦的燃料才能源源不絕。配合大腦的生理時鐘身體運作有明確的生理時鐘,腦部活性也會跟著改變,有些時刻適合集中思考,有時則必須休息。 父母可以根據大腦運作的節奏,協助安排適合孩子的活動,讓學習更事半功倍。 ■早晨:效率最高的時段 早餐過後3小時,約10點∼12點是大腦的黃金時間。此時腦部的活性最高,判斷力和思考力都很活躍,適合處理有難度的問題或創造性發想。睡醒時大腦能量最低,最好為孩子準備營養豐富的餐,飽滿一天的能源。葡萄糖是腦活力的來源,葡萄糖不夠造成低血糖時,腦部會陷入缺氧狀態,打呵欠、遲鈍。米飯、麵包、麵食等澱粉類都能提供葡萄糖,又以全麥、雜糧等多醣類較佳,能使血糖緩緩升高,穩定供應所需能量。 正式學習活動開始前,可以先做5∼10分鐘的「大腦暖身操」,包括朗讀、簡單的計算,根據川島隆太實驗,做過朗讀、計算再進行單語記憶測試,成績比大腦沒有暖身提高20%。研究顯示,孩子對於同一項科目的集中力只有約4 0 分鐘,可依此來劃分學習的段落,暫時休息,恢復大腦的集中力。學習也不一定只是在書桌前唸書寫功課,音樂、才藝等活動也包括在內。 ■ 午後至傍晚: 創意比填鴨有用的時段中午12點後腦部機能會下降,直到下午3點左右活性都較為緩和。除了小睡片刻,也很適合讓孩子盡情遊戲,「現代孩子都太忙,大腦反而需要清閒的時光,對培養創造力大有幫助,」川島隆太表示。 隨便孩子做什麼活動(但不適合看電視和看漫畫,會讓大腦進入放鬆狀態、活動降低),讀課外書、畫畫、下棋、出去找朋友玩都好。放假時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做點心,或一邊做家事一邊親子對話,既增進情感又幫助大腦靈活。 ■ 晚上: 放鬆與充電的時段隨著夜幕低垂,前額葉活動也逐漸減退。吃過晚飯,適合親子家庭活動,聊天、看電視、玩電腦遊戲等,放鬆心情。 充足睡眠對大腦的發展影響很大,小學生至少要熟睡8∼9小時,最好10點前,低年級孩子則應在9點時準備上床。協助孩子發展智能、運用腦力,是長遠的過程,目標不在於短期的成績表現。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天賦,「最佳的智力指標是孩子快不快樂、是否具備好奇心與學習動機,樂於扮演不同角色,」加州大學長灘分校教授史科恩蕾樂認為。在不同階段予以適當刺激及多元化的體驗,幫助孩子成為腦筋靈光、思想豐富的人,才是一生受用無窮的禮物。TOP 本文出自於:康健雜誌103期10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