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安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人為什麼要遊戲?

2009年05月20日
公開
44

文�王秀園(腦神經訓練師) 從小就一路「補」到擠進大學窄門,才能稍稍喘息的年輕友人,把沒嘗過補習滋味的我視為「奇人異士」,驚訝的問:「沒有補習,你都在做什麼?」 放山雞歲月 我直率的回答:「當然是『玩』咯!從清晨去上學的路線,就有山徑和水路不同的玩法。放學回家可以扮家家酒、演歌仔戲、布袋戲,玩躲避球、騎馬打仗,也可以灌蟋蟀、釣魚,玩跳棋、跳繩,還可以和泥巴、搭小屋、縫布娃娃,到各家果園裡爬樹、摘果……玩的花樣不僅天天不同,還可以隨心所欲,一日多變。」 年輕友人聽到不同的童年滋味,結論竟然是:「你是放山雞吔!」 飼料雞年代 每次演講完,身邊總是圍了一圈焦慮徬徨的父母,把我當成遊樂場投幣問卜的算命機,林林總總的問題,要求立刻給個權威性十足的解決方案。 「我的孩子很喜歡踢足球,可是跟才藝課的時間衝突,他不肯放棄足球,怎麼辦?」 「我的孩子一星期有兩天沒有補習,該不該給他增添才藝學習?」 「別人家的孩子,每天下課都上英文、數學、電腦、自然科學、寫作、心算、圍棋,我家的孩子只喜歡跟朋友打球、溜直排輪,怎麼辦?」 「孩子喜歡聽音樂,但不想學鋼琴,因為覺得沒有休息、遊樂的時間。可是我覺得他很有音樂天分,怎麼可以一心只想玩呢?」 聽多了這類問題,我不禁反問憂心忡忡的家長們:「你家孩子的生活幾乎被課程和活動排滿,他們有機會和同學、朋友一起玩耍嗎?」 父母們聽了,唯恐我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不禁加強語氣說:「老師,讀書時間都不夠了,怎麼可以浪費在遊樂上?以後怎會有足夠的競爭力?」 聽到這類回答,我腦內不禁閃過一個畫面:在現代化管理、效率高超的養雞場裡,全力豢養雞隻,期待牠們在最短期限長得又肥又大,可以早早送進市場。 遊戲是生活練技場 小時候,我喜歡倚著窗,看晒穀場上離不開媽媽的小貓、小狗,在暖暖陽光下,互相追咬著玩。那時候,我以為小貓、小狗跟我的玩伴一樣,只要卯起勁,玩上癮,就會演出武打戲碼。年歲漸長,看了電視的動物頻道才知道,動物的童年不管是手足間的嬉鬧,或是族群同儕間的追咬,都是藉此學習未來存活必備的獵殺、脫逃技能。 那麼人類未來的生存競爭力,除了從教室獲取知識以外,還能藉由什麼樣的管道來學習呢? 從一九六六年就開始研究重刑犯的精神病理醫師史都華•布朗(Stuart Brown),他從訪談過的重刑犯中發現兩項共同點:(一)他們都來自施虐家庭。(二)他們的童年都被嚴重剝奪遊戲、玩樂的機會。布朗醫師的研究數據指出,自由自在、充滿想像力的嬉戲,和未來能否成為健全、快樂、適應力強的成人,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原來,人類的生存競爭力與動物相去不遠,都和遊戲分不開。 專業人員和父母、老師對「遊戲」的定義、觀點差距頗大。專家眼中的遊戲,通常指的是像「扮家家酒」這種充滿創意、想像力,沒有架構、腳本,任由孩子自由發揮、自訂遊戲規則的嬉戲。父母老師認為的遊戲,通常廣義到只要不是坐在書桌前用功,其他如:看電視、玩電玩,或是到遊樂場瘋一天,上繪畫、跳舞等才藝課,都算遊戲。 這兩種不同的玩法,對發展中的腦子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明尼蘇達大學教育心理教授佩立關尼(Anthony D. Pelle-grini)研究指出:踢足球、猜字謎比賽等這類充滿架構的遊戲,確實能增進孩子遵循規範和團隊合作的社交技能。但是沒有架構和規範的遊戲,孩子必須靠想像力來嘗試不同活動,模擬各種角色,適應隨時改變的遊戲規則,解決不時發生的爭執,因而給予還在發展中的腦子更多創意空間。 其他研究團隊的結果也指出,遊戲不但能紓解壓力,表達情感,而且可以幫助高層次社交學習,發展建構解決問題能力的腦神經迴路。有些研究也發現,當孩子與同儕從事創意遊戲時,比跟大人一起玩更能促進他們的語言發展。原因不外是現實生活中,大人事事代勞,連說話都要幫孩子講得清楚明白。 專研動物行為生理發展人員相信,遊戲是訓練動物生存技能的練習場。塔夫大學兒童發展心理學家亞爾金博士(David Elkind)附議:「遊戲是兒童用來學習的方法。沒有遊戲,等於剝奪孩子適應、融入團體的機會。同時,不能把遊戲與工作對立,應該把它當成提升工作效率不可或缺的好夥伴。」 有許多相識不久的朋友知道我是獨生女時,常訝異於我沒有獨生女的嬌氣,卻不知我早在放山雞歲月就從遊戲中體會,隨時要把眼睛放亮,不要凡事都想稱老大,也不可以輕易放棄自己的權益,更切忌輸不起、扯後腿,不然,很快就被列入拒絕往來戶。收歛嬌氣,適應團隊瞬息萬變的遊戲規則,才是不愁沒得玩的生存之道。 **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2009/05/06家庭版 **本網頁各連結標題及連結內容歸原權利人所有 歡迎進入參觀國語日報

「五心上將」 父母(上隨選8)

2009年03月09日
公開
35

文/慕凡 軍制上有最高階的「五星上將」,親子間也有最高桿的「五心父母」。父母能運用這五種心意,必定能教養出優秀又貼心的兒女。 現闡述如下: 一、愛心:因為你愛他,所以他變得可愛。愛不能只是掛在嘴邊,更需要實際行動。父母不可只供給孩子物質上的享受,更要注重給孩子精神上的食糧。所以每天最好固定撥出十分或二十分鐘,專心陪伴孩子談天、說故事或講笑話等。 二、耐心:經得起耐心的考驗,教導成果才能應驗。求好心切的父母,每次看到孩子做事慢半拍,寫功課又錯誤百出,常會按耐不住脾氣,大罵或責備一場,孩子很無辜,父母更無奈。 其實,父母要冷靜想一想,你比孩子多活幾十年了,做事當然快又好,而孩子還是人生路上的生手,做起來難免笨手笨腳,爸媽當然要多包容、多忍耐,給他時間和磨練,他才會越做越進步! 三、信心:對孩子有信心,孩子更有自信。有些要求完美的父母,一見孩子稍有犯錯,或做得不符合大人的高標準,就嚴加批評、挑剔,搞得孩子也懷疑自己的能力,做事就畏首畏尾,喪失了自信心。 所以父母要多肯定孩子的優點,淡化他的缺點。對孩子要永遠抱持希望和給他無窮的信心。 四、童心:父母要有童心,孩子才會跟你同心。父母跟孩子相處時,身高不是距離,體重不是壓力。蹲下來跟孩子一般高,而且要想像自己在孩子同樣年紀時,會怎麼想?怎麼做?擁有如此童稚般的同理心,才能真正進入孩子的世界,幫助孩子快樂成長。 五、虛心:父母謙虛求進步,才能加快學習的腳步。知識爆炸時代,父母應不斷吸收教養孩子的新觀念和更好的做法。虛心多方學習,不以現狀為滿足,學到就要做到,心動立刻行動,便是稱職又快樂的父母了。

請允許白色的風信子害羞

2009年03月01日
公開
36

好文共享~ 請允許白色的風信子害羞 本文摘自- 家有中等生 / 劉繼榮 著 天晚欲雪,好友邀我去火鍋城,說滿腹心事要借火鍋一涮。為著不肯做母親,她與老公已成水火之勢,欲借我這個過來人做滅火器,令我安置好女兒後速速赴約。 當初她也極力勸過我,做母親投資太多風險太大,如果生個神童還好,當媽的裏子面子全賺足了,萬一生個木頭木腦的呆瓜,連自己的快樂都得賠進去,實在是虧大了。那時我笑她像個人販子,現在卻覺她句句都是金玉良言。 幼稚園門前熙熙攘攘,我牽著女兒的手,老師躊躇著,似有話要說。半響,她微微歎道:這孩子含羞草似的,音樂課嘴閉成一枚堅果,舞蹈課總比別人慢半拍,就連遊戲時,也是獨自在角落張望。 我似乎感冒了,全身發冷,頭痛欲裂。女兒將臉藏在我的大衣裏,不安地蹭來蹭去,我愈發煩躁。一出世就得到病危通知的女兒,在這群活潑可愛的寶寶中間,不僅身量不足,性格也甚是木訥。 老師斟酌再三,又說了一件愈發讓我尷尬的事,女兒這些天用餐控制不住食量,常常吃到胃痛還要求添飯。旁邊有位家長擦肩而過,他好奇地回過頭,望望女兒,臉上的表情似笑非笑。我在老師面前兀自強撐著微笑,心裏卻暴躁得想找誰大吵一架。 頭暈目眩地到了家,一攤泥般軟在床上。女兒推開門,期期艾艾地要我教她什麼,我極力克制著惱怒,閉上眼睛不去睬她。可不一會兒,我剛昏昏欲睡,門又發出刺耳的吱呀聲,她的腦袋在門邊閃閃縮縮,心力交瘁的我終於爆發了,狂怒地指著她喊叫:「滾出去,我不想再看見你,我怎麼會生下你這個白癡!」 女兒驚駭得縮到牆角,過了好一會兒,才瑟瑟發抖地問:「媽媽,一個人殺了自己的手,她會死嗎?」我氣急敗壞地將她藏在背後的手拉出來,頭立時嗡嗡作響,那麼多的血,那麼深的傷口!連淘氣都笨得險些殺了自己,老天啊,你到底給了我一個什麼樣的孩子! 我們跌跌撞撞地往醫院走,雪大起來,女兒沒有哭也沒有要我抱,一聲不響地在我身後緊追慢趕,看來她也知道自己闖了大禍。 到了醫院,醫生說傷口太深,為防止感染,縫合後要輸液,而且可能會留下永久性疤痕。好心的醫生責備著我的疏忽,女兒默默聽著,將瘦小的臉深深埋在膝間,長久地不肯抬起來。 打上點滴後,女兒睡了,方想起好友之約,急急回電說明原因,她幽幽地說:「看來不要孩子是對的,太難了。」 一句話觸痛我所有的暗傷,淚猛然間大肆潰逃。這些年丈夫遠在外地,我獨自在病弱幼子和繁瑣工作間奔走,巨大的壓力幾乎輾我為塵,皺紋天羅地網般自心底罩到面上,哪里還有香如故!當初我認為孩子是上天贈送的最好禮物,現在才知道,這禮物有那麼多教人承受不起的附加品。 握著電話,忍不住向好友傾訴自己的委屈與懊惱,說到下午那位家長好奇的表情時,我已是泣不成聲,好友連連勸我,說千萬不能讓孩子聽到這些話。 我回頭看看女兒,她向裏睡著,眼睫毛撲簌簌地抖,像蝴蝶濕了的翅膀。 到家已經很晚,一進門就聽見電話鈴響,女兒輕手輕腳去了臥室。女兒的老師說,她今晚一直在給我打電話,如果打不通,她會內疚得連覺也睡不著的。 原來,那位聽到我們談話的家長去找了她。他說他的孩子和我女兒最要好,那孩子告訴爸爸,好朋友拼命吃那麼多飯,不是傻,也不是貪吃,是因為她媽媽工作很辛苦,她要吃得飽飽的,就不會老是生病,會快快長高長聰明,會給媽媽做飯,幫媽媽拖地,媽媽就不會再煩了。 說著說著,老師忽然哽咽了,她低聲道:「您的孩子還說,媽媽最愛吃蘋果,她一定要學會削蘋果。」 放下電話,我忽然間看到茶几上的水果盤裏,有一個已經乾巴的蘋果,削得坑坑窪窪的,上面有淡淡的血漬,旁邊赫然躺著一把鋒利的水果刀! 我的心痙攣著,電光石火間忽然明白,她第一次進來,是想讓我教她削蘋果,我卻沒有睬她,她把自己傷得那麼重,只是試圖學著為我削一隻蘋果! 我來到她的房間,她居然換上了夏天才穿的公主裙,默默站在紅地毯上,似一個小小雪人,仿佛太陽一出即會融化。一見我,她眼裏閃過濃濃的歉疚,一下子,我淚盈於睫。她喃喃地說:「媽媽別哭,我給你跳舞,跳我剛剛學會的《風信子開了》。」 我發現她右腳的襪子有些異樣,她說,襪子破了一個洞,昨天脫掉鞋子進舞蹈教室時,有小朋友笑她露出的大腳趾,她便自己拿針線來縫,縫好後卻成了一個小包。 我蹲下來,摸著那個疙瘩,硬硬地硌著手,也硌著我的心。她的腳被磨了一整天,我卻不知道,她只有四歲半,怕媽媽會煩,自己苦苦琢磨著,竟然補上了這個破洞,做媽媽的卻嫌她笨! 她輕輕唱著,緩緩擺動手臂,合攏的雙手如一枚含羞緊閉的花苞。在燈光底下,花苞怯怯地打開,風來了,雨來了,她的單眼皮的黑眼睛一直看著我。她舉在頭頂的左手,還裹著厚厚的繃帶,花瓣一點一點展開,女兒如同一個小小的勇敢的傷兵,在這個大雪紛飛的夜晚,終於將自己開成了一朵比雪還潔白的風信子。 風信子低聲說:“媽媽,小朋友都笑我開得太慢了。還有人說我是白癡。”我一震,心被燙了似地猛一縮。 她頓了一下,靜靜地說:“舞蹈老師告訴大家,我不是白癡,我是白色的風信子,很安靜很怕羞,比紫色、藍色和紅色的風信子要開得慢一些,可等到開好了會最美。” 全世界的雪都在瞬間融化,我的臉上溢過暖暖的柔波,我俯下身子,抱住她柔軟的小身體,抱住漫漫紅塵裏離我最近的溫暖。 她伏在我的胸前,我看見窗外路燈暖暖的光裏,映著一個纖塵不染的琉璃世界。溫柔的屋簷上,慈愛的樹枝間,靜默的巷子裏,每一處,都盛放著白色的風信子。每一粒種子,都拼盡氣力,自九天深處趕來,匆匆趕赴一場花的盛會,從天上到人間,只為讓自己那一顆小小的心,開出一樹一樹的繁華。 我的心裏是從來沒有過的安然與甜蜜,我想告訴全世界的人:請允許白色的風信子害羞吧,因為,風雪再大,受傷再深,她都會拼盡全力為你開一朵最美的花。 明天,我將告訴我的好朋友,擁有任何一朵風信子都是一件幸運的事。

孩子願意坦白嗎?

2008年04月28日
公開
32

文�洪蘭(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朋友的女兒不慎懷孕了,不敢跟父母講,自己找同學弄了不知什麼東西打胎,結果肚子痛得在地上打滾,而且出血不止。這情形把父母嚇壞了,緊急送醫才救回一命。   朋友非常不能接受孩子有事不跟她說,她認為:女兒是自己一手帶大的,有事不說,表示不信任媽媽,這不信任傷透了她的心。朋友在家中尋死尋活,鬧得先生一個頭兩個大,跑來我家求援。   孩子有事不找父母,反而先找同學,在臺灣是相當普遍的現象,這一點我們大人要檢討;得問自己為什麼孩子不敢對我們講,而不能先怪孩子不信任父母。孩子小的時候,都是信任父母的,有事一定先找父母。到後來會不敢去找父母,中間必然出了什麼差錯。   一般來說,大人常不能從孩子的觀點來看事情;拒絕孩子要求時,通常也沒有解釋為什麼不行,就直接說不,而且語氣斬釘截鐵,沒有通融餘地。華人很少稱讚別人,比較擅長潑冷水。其實人都喜歡聽贊同的話,不喜歡跟意見相左的人在一起。假如每次開口都挨罵,下次自然什麼都不講了,少說少挨罵,孩子跟父母就漸行漸遠了。   臺灣的父母其實非常關心孩子,只是大部分是物質上的關心,不是心靈上的。許多父母整天盯著孩子多穿衣服,多吃飯,但很少坐下來跟孩子談心,去了解孩子心裡的感受。而且過了小學三年級以後,就不大與孩子有肢體接觸,關心也是含蓄的,不掛在嘴上,需要孩子從日常生活細節去體會父母的用心。偏偏我們的孩子被過度保護,在人際關係這方面的智慧開竅得較晚,有的甚至上了大學,都還不能體會父母的愛,以為爸媽不在乎他。   我有一個學生在自傳中寫道,父母成天忙著賺錢,留他一個人在家照顧弟妹。他認為,照顧弟妹是父母的事,不該由他做,所以考大學時,挑了個離家最遠的學校,以逃開家務。他的父親是捆工,母親要隨車幫忙,所以暑假要他替代母親的位子,一起出車。結果一個暑假下來,他完全變了,他了解到沒有父母賣命賺錢,自己根本念不起大學。從此,他不再嫌棄父母的舉止和談吐。所以,父母其實應該找機會讓孩子了解自己工作的辛苦,有了解,溝通才會有效。   曾經有父母問:「每次答應孩子的要求,會不會寵壞了孩子?」其實,問題不在答不答應,而在要求合不合理。如果是要求合理,為什麼要擔心寵壞孩子?有個孩子說:「我媽只會兩個字,就是『不行』。」「我告訴你,不行就是不行,再囉嗦就討打!」這是親子溝通管道關閉的最主要原因。   另一個原因是敷衍。當孩子興高采烈回家報告他很得意的事,而大人忙於生活,不是不注意聽,就是隨便應付了事,連眼睛都不看孩子一下。孩子是敏感的,既然大人不想聽,下次就不說了。   朋友家的風波,嚴格說起來,孩子不是不相信父母,而是懼怕自己的父母。「孩子為什麼要懼怕父母?」假如我們能從小讓孩子知道,人一定會犯錯,只要跟爸媽講了,爸媽會跟他一起面對困難。孩子有這種信心,許多悲劇就不會發生了。 **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2008/04/08家庭版 **本網頁各連結標題及連結內容歸原權利人所有 歡迎進入參觀國語日報

愛與管教

2008年04月21日
公開
29

文�楊俐容 (EQ親職教育專家)   從事親職教育多年,常有家長問我:「時代變得這麼多、這麼快速,到底要怎麼做,才能夠把孩子教好?」人類社會在這幾十年的確面臨前所未有的劇烈變遷,但教養子女的真理,仍然是愛與管教。   除了少數特殊例子以外,「愛孩子」幾乎是為人父母的本能,然而,愛也是一件說來容易做來難的事。莊子寫過一篇寓言〈魯侯養鳥〉,描述魯侯用金籠子養海鳥,每天提供各種山珍海味讓牠品嘗,還叫樂師為牠演奏。沒想到海鳥卻被這些排場驚嚇,三天後就死了。魯侯不了解海鳥的習性,以自認為最好的方式對待牠,沒想到卻因此害死了牠。   「了解」是愛最重要的基礎,因為了解,孩子的潛能可以得到充足的支持與資源;因為了解,孩子的特質可以獲得充分的接納與尊重;因為了解,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也會提升,因而對生命與未來充滿動力與希望。   舉個例子說明,有些孩子規律性高,只要父母稍加引導,就能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規,做事井然有序;有些孩子規律性較低,房間常常一團混亂,使用過的東西總是忘了歸位,即使一再叮嚀,也無法立竿見影。不了解孩子的父母,常把這樣的孩子叫做「難帶養」或「磨娘精」,不是嚴厲壓抑,就是因為苦無方法而放棄管教,弄得兩敗俱傷。   依據心理學的研究,孩子天生氣質不同,規律性低的孩子,雖然會在生活常規上帶給周遭人困擾,但他們多半具有創意,常有別出心裁的想法與作法,只要發揮在適當的地方,這個特質就會變成優點。   了解孩子可以降低親子衝突,潤滑彼此關係,但是只有了解並不足以幫助孩子發揮潛能、發展健全人格。在這個價值混亂、充滿誘惑的時代,孩子需要的是持續、積極的教導,以建立他們有益的生命態度和良好的生活習慣。   《封神榜》中,哪吒因為自幼受父母溺愛,造成任性、驕縱的性格,做事全憑一己喜好,從不考慮後果。後來遭遇挫折,甚至死而復生,又遇貴人相助,才痛改前非,重新作人。他聰穎機靈,無論是為非作歹或是行正積善,都發揮得淋漓盡致,充分展現出一個人「非大好即大壞」的兩極可能。   現代父母因為孩子生得少又忙碌,常常疏於管教,或者溺愛。有些孩子就像哪吒一樣,信奉「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自我中心主義,不只無法對自己負責,更會為家庭、社會帶來困擾。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不一樣,有他的特質,也有他獨特的人生功課,父母必須以了解孩子為基礎來管教,才能培養孩子成為健全成熟的人。譬如,前面提到規律性低的孩子,若家長了解那是他天生的氣質,就比較不會為了一些生活細節而生氣。但這並不代表不需管教他們的行為;對於這樣的孩子,要有較寬且富彈性的行為準則,其中最大底線是,當行為構成他人困擾時,父母就必須嚴正管教,並堅定的執行規範。   規律性高的孩子,很容易能學會將玩具歸位;規律性低的孩子,只要能把自己的東西全部收進一個箱子、櫃子就已經不錯了。但必須和他人共用的物品,父母就得堅持「放回原處」的原則;會影響他人走動的地方,就必須要求他收拾乾淨。   愛,讓孩子學會珍惜自己;管教,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孩子在「愛」與「管教」適當施教下長大,將擁有珍惜自己、尊重他人的人格,也能夠成為充分發揮潛能,成為一個性格成熟健全的成人,這就是高EQ的極致表現。 **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2008/03/27家庭版 **本網頁各連結標題及連結內容歸原權利人所有 歡迎進入參觀國語日報

二十八分代表什麼?

2008年02月14日
公開
32

文�鄭培郁   「如果你的小孩考了二十八分,你會不會打他?」一個六年級的大女孩問我。   我笑著搖搖頭:「打了之後,二十八分不會變成一百分。」一旁的學生猛點頭表示同意。   這個女孩愁容滿面,喃喃的擔憂:「這次月考數學只考二十八分,以前我都考九十幾分,最少也有八十幾分……」   我問她:「你知道這次問題出在哪裡嗎?」她點點頭:「前面不會的一直在想,要寫後面的題目,時間就不夠了。」她偏著頭想了想,接著說:「可是後面的不算,前面也錯得太離譜了……」   我建議:「如果問題是在這次月考的單元沒弄懂,得找時間把它弄明白,我可以幫你;如果是時間分配的問題,以後記得先把會寫的寫完,再想不會的。」她點點頭,但仍然眉頭深鎖。   「你擔心爸媽打人?」她用力點頭:「考了二十八分已經夠難過,又好怕被爸媽打,怎麼辦?」這是許多孩子考後的恐懼吧!   我試著再建議:「回家跟爸爸、媽媽說,你心裡很難過,可是一定要把原因找出來,要避免重複出現這種情況;或者邀請爸媽協助你找出問題,一起討論解決辦法。剛開始他們知道分數可能會驚訝,不過,你要學習面對自己的問題。」   「嗯,我懂了,還是要想清楚問題出在哪裡才行。」女孩接受了提議。   另外一個學生突然問我:「你的小孩如果考全班最後一名,你會怎麼樣?」   我剛剛才討論過這個問題呢!「我決定和他到學校放鞭炮。不過最後還是要仔細找出問題,再想想修正的辦法。」她瞪大眼,一臉不可置信。   「分數」代表的意義很多,但如果分數可以讓孩子產生反省與自我控制的能力,分數對孩子將會是很好的成長經驗。 **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2008/01/24家庭版 **本網頁各連結標題及連結內容歸原權利人所有 歡迎進入參觀國語日報

情緒抓狂 降溫妙法

2008年01月17日
公開
29

新好父母》情緒抓狂 降溫妙法 慕凡 親子溝通過程中,父母隨時要注意情緒的控制。其實,想要保持良好情緒,有二項要點: 一、笑口常開:百善笑為先,萬惡怒為首。說話時要保持微笑的面容,因為有好表情才有好心情,才會談出好事情。要是擺著臭臉或怒容,孩子避之唯恐不及,那能順利溝通。 二、心平氣和:說話時要心情平靜,語氣柔和,速度不快不慢。要記得「生氣時不說話,說話時不生氣。」尤其不可引發爭執、激辯,甚至口角或肢體衝突,導致親子感情破裂,不歡而散的下場。 父母要是察覺自己情緒快要抓狂失控時,要立刻採取下列冷靜降溫的處理方法: 一、深呼吸:深深地吸飽一口氣,再細細慢慢一口一口的吐氣,連續做五次以上,可讓心臟減輕負擔,自律神經趨向正常狀態。 二、喝口水:生氣時會口乾舌燥,這時喝兩三口冷開水可降低身心的怒火,若不方便時,也可用吞幾次口水代替。 三、手放背:雙手放在背後交握,可免盛怒時隨手舉起打人,發生暴力衝突行為。 四、坐下來:站著說話容易大聲,盛氣凌人引起對方反感,如能及時坐下來,怒氣和聲音都會減弱大半,氣氛就好多了。 五、沖冷水:可到洗手台,捧起水龍頭的水,往臉頰沖洗幾把澆退氣昏的頭臉熱氣。或身旁的礦泉水抹幾下亦可。 六、舌繞圈:話到舌尖繞三圈,可免利嘴誤傷人。你可把舌頭沿著雙唇內側環繞三或五圈,並想一想該不該把話說出口。 七、倒念數:閉上眼睛,由五十起倒數默念四十九、四十八……一直到一,這時你必須集中心思才不會念錯,轉移了注意力,也就降下了怒氣。 八、換想法:就是轉換引起你生氣的想法。例如孩子口頭頂撞你,可能是學校功課壓力大,一時心情不好吧!用寬大體諒的心胸包容他,也就比較不會生氣了。 九、離開他:就是離開爭執或衝突的火爆現場,眼不見不氣,換個環境就可改變心境,怒氣就會慢慢消散了。 切記,空氣會污染,情緒會傳染,父母能掌握良好情緒,和孩子進行溝通,才能祥和滿意。

手足相親不是夢

2008年01月16日
公開
38

文�楊俐容(EQ親職教育專家)   有兩個或更多孩子的爸爸、媽媽請注意,你們的家庭生活裡,是否經常出現以下狀況呢?請自我檢查一下,看看下列狀況是否常在你家上演?經常出現的請打勾:   □父母常對孩子說:「你為什麼不能像哥哥(或姐姐、弟弟、妹妹)一樣……?」或者:「你姐姐(或哥哥、弟弟、妹妹)要是能像你一樣……就好了。」   □父母常對孩子說:「大的本來就該讓小的!」或者:「小的要聽哥哥(或姐姐)的話。」   □父母總是很自然的對老大要求較嚴,對老么比較寬鬆。   □父母老是覺得某個孩子比較乖巧、順眼。   □某個孩子常來告手足的密、打小報告。   如果家庭裡常見上述情形,表示爸爸、媽媽對於什麼樣的表現才是「好孩子」,有牢不可破的刻板印象;對於排行角色的看法,也相當固執;對於自己的偏心,則不容易察覺。一般而言,勾選的項目越多,家裡的手足紛爭通常較多,兄弟姐妹之間的心結也比較嚴重。   從事親職教育工作多年,我發現手足之爭始終高居父母困擾排行榜的前幾名。常常聽到剛生下第二個寶寶的爸爸、媽媽訴苦:「原本看孩子自己一個人,覺得他很孤單、無聊,才想要生個弟妹給他作伴;誰知道老大很討厭老二,一天到晚吵著要把嬰兒送回去!」   在有些家庭,這個問題甚至會一路延燒,伴隨孩子長大。一位兩個兒子都已經是青少年的朋友發牢騷:「他們兄弟倆一天到晚吵鬧不休,真不知道要到什麼時候家裡才有安靜的一天。連在外人面前都會互相吐槽,讓我這個媽媽好沒面子啊!」殊不知,抱怨的可不只家長,孩子們也常為了兄弟姐妹的關係鬧得不愉快。   記得有一次到女兒的班上去帶晨光活動,和全班孩子談論「最討厭的人」,十個孩子裡,竟有八個最討厭的對象是兄弟姐妹,而且覺得父母偏心的比例相當高。   父母生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孩子,動機大多為了讓孩子在人生路上有手足相伴,在需要時互相支持。誰知道,明明是為孩子著想,卻常落得兩面不是人,只能感嘆「手心手背都是肉」,期待孩子長大懂事後能和平相處。   事實上,手足紛爭雖然常見,卻不是棘手的問題。以下幾個處理手足紛爭的原則,提供參考: 接納對手足的情緒 引導孩子適當表達   常常聽到父母說:「你怎麼可以討厭你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其實,所有的情緒都極其真實而自然,交情再好的人,也可能在某些時候會覺得對方令人討厭。   面臨這種情形,家長可以用「你很不喜歡他……,是嗎?」「你一定很氣他……」之類的話語,表達接納孩子的情緒;先幫助孩子緩和情緒,再引導他們以適當方式表達對手足的情緒,例如:「你可以把感受寫出來或畫下來。」 強調行為準則 而非仲裁角色   譬如當某個孩子打了兄弟姐妹而必須被處罰時,如果父母說:「因為你動手『打人』,所以必須接受處罰」,這時候父母所堅持的是行為規範;但是如果父母說:「因為你打了『弟弟』,所以必須接受處罰」,孩子聽到的重點,將會是因為對象是「弟弟」所以被處罰,而不是因為「打人」被處罰,如此他對手足的怨恨只會更深。 創造生命共同體的互動情境   譬如親友送了兩個不一樣的禮物給家裡的孩子,卻未指明哪一個給誰時,最好由孩子自行討論,決定哪個歸誰;如果爭吵不休,不肯妥協,沒有結論,那麼所有的禮物都歸爸爸、媽媽所有。   為孩子創造這樣的情境,他們不只學會如何協商、妥協,更藉由這個溝通過程學到:唯有手足合作,才能獲得最大利益。 不做善意或非善意的比較   無論是善意的說:「你比姐姐體貼多了!」或者非善意的說:「你為什麼不能像姐姐那麼體貼?」這類比較,都會強化手足的競爭,而建立在競爭基礎上的關係,將很難真正和諧。父母最好在日常生活中,避開這個暗礁。   為人父母者只要對自己是否偏心有所警覺,並且確實掌握上述幾個原則,手足紛爭就可以大幅減少。然而,不要忘記「孩子終究是孩子」,生命的成長也需要耐心等待,即使父母處理得宜,孩子們也不會永遠不爭吵。然而,可以期待的是:孩子逐漸成熟並日漸親密,將不會是空想。 **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2008/1/3 家庭版 **本網頁各連結標題及連結內容歸原權利人所有 歡迎進入參觀國語日報

理財,從處理壓歲錢開始

2008年01月12日
公開
44

☉汪詠黛 過完年,孩子的壓歲錢都拿到了,爸媽如何協助理財? 如果想要下一代建立正確的金錢觀、理財觀,現在可是一個大好機會。 「什麼理財?小孩子哪懂啊,還不就是幫他們存進郵局,省事嘛!」 一位家裡有小一、小三兩個孩子的媽咪對我說。 「誰說孩子不懂?那是我們大人沒教。」 另一位家有國中生的單親媽媽,立刻反駁。不過,基於實際需要,她無法讓孩子好好運用壓歲錢學習理財,因為那些錢得全部拿來當學費和補習費。 她有點哀怨地說:「我們沒有那麼好命啦!」 不管年紀大小、好不好命,在現代社會中,正確的理財觀念應該是每一個人都要學習的「全民運動」。但是,有些父母不是「看不起」小孩子,認為他們不懂事、沒有能力學習理財;就是擔心若太早教理財,會不會讓小傢伙變成勢利眼、守財奴? 其實,只要方法得當,這些顧慮都是多餘的。 譬如,從孩子幼稚園開始給零用錢,就可以教導如何正確的消費和儲蓄;隨著年齡增長,孩子想提高零用錢數額,教他們把需求條列下來討論;若有零用錢之外的花費,可以鼓勵孩子提「企畫案」向父母申請,也可趁此機會教育孩子分清楚,他的要求是「想要」還是「需要」。 再大一點時,帶著孩子一起看財經方面的書籍、報導,瞭解金融時事新聞,不論是國內或國外的,深入淺出解釋、分析給孩子聽,不但可以加強他的理財觀、國際觀,更有益於增進親子關係。 咱家兒子雖然還在求學,但最近在理財方面「轉大人」了,因為小時候為他買保險存的教育年金到期,老爸帶著他去銀行開戶、進場,用這筆錢買基金或股票,學習投資理財。我這個數字觀念不佳的老媽,跟在兒子旁邊聆聽父子兩討論,也慢慢學到一些概念,看報紙時,不再是翻到財經版就跳過去。 我有一些朋友雖然頗有家產,但擔心孩子成為「銜著金湯匙」長大的紈袴子弟,很「狠心」地每個月只固定給孩子少少的零用錢,但是鼓勵他們以做家事的方式來多賺零用錢,讓子女親身體驗賺錢是要辛苦付出勞力的,進而仔細打算錢該如何適當花用。 也因為父母如此教育,這些孩子懂得尊重基層工作者,待人有禮;出去逛街購物時,精打細算加上討價還價,更是讓人看不出是出身富豪之家。 台灣社會因為少子化,很多父母都爭相給孩子最好的享受,卻忘了教導他們正確的理財觀。這樣的溺愛,縱使家有金山銀山,恐怕也難逃「富不過三代」的命運吧? ★本文刊登於2007.2.28日人間福報家庭版【黛媽咪新視界】專欄 ★本專欄於週日晚間八點半至九點,警廣全國治安交通網「今天快樂點」節目,以及周六下午三點至四點,中廣流行網「綺麗世界」節目中探討。

紀錄四

2008年01月12日
公開
28

之一) 去兒子的學校參加活動,帶領的老師告訴我,兒子在上課時拿了一個整人的遙控器給她,她一按,就被電到了。我回家問兒子。 我:「今天我去學校,主任告訴我一件你的事。」 子:「喔,遙控器的事。」 我:「跟我講一下是怎麼回事。」 子:「某某拿了一個遙控器給我,我一按,被電到,就向他借來。」 我:「你怎麼會想去電老師?」 子:「只是想和老師開個玩笑。」 我:「你想過老師會有什麼反應嗎?」 子:「應該和我一樣,電一下,趕快丟掉,」 我:「你被電到是什麼感覺?」 子:「沒什麼,只是覺得好玩。」 我:「所以你覺得老師也會感到好玩。」 子:「是呀!」 我:「所以才去電老師。」 子:「對。」 我:「結果老師的反應是什麼?」 子:「很生氣。」 我:「以後你要不要先想想別人可能會有什麼反應,再決定要不要開這個玩笑 。」 子:「應該吧。」 我:「順便告訴你,主任還叫我不要跟你說,她告訴我這件事。」 子:「……」 (之二) 女兒去游泳比賽,換下來的長褲沒放進袋子,就順手往椅子上一?#92;,比賽結束換衣服時,就是找不到長褲,原來是被人坐在屁股下了。 我:「看吧,你就是平時習慣不好,衣服亂扔,才會找不到。」 女:「你都不想一下我的情況……」 我:「……」 毛毛蟲說 看到「之一」的紀錄,我們有點小疑惑:前面媽媽不是問「你想過老師會有什麼反應嗎?」兒子也老實說了,所以他並非沒有先想想別人的反應呀! 然後,我們有點小遺憾:兒子選擇跟主任老師「玩」,應該是覺得這位老師是同一國、可以共學共樂的,但老師卻生氣了,師生之間的關係啊…… 孩子設想的反應,原來與大人的觀點如此不同。 我們常以為別人的反應會跟自己的一樣,就算是「先想想別人可能會有什麼反應」,想來想去還是只能想到自己的反應。孩子固然需要學習從大人的角度來看事情,大人更需要找出孩子的同理心,才能協助他們。這種智慧就顯現在「之二」女兒的真言當中,親愛的老師和媽媽們,下回遇到類似狀況,可別忘了「想一下孩子的情況」。

紀錄一

2008年01月08日
公開
32

某日下午,媽媽正在為就讀小一的兒子複習?#92;課。 媽媽:「辰辰,這個『等』字,是『竹』加上『士』,不是『土』,記得喔!」 辰辰:「知道了,那麼簡單,不用你告訴我,我也知道。」 媽媽:「還有這個『顧』字,先寫『戶』,不能寫成……」(媽媽不厭其煩的教著) 辰辰:「媽,知道了,我自己會啦!」(口氣不耐煩了起來) 媽媽:「那你自己寫,寫好給我檢查。」 此時媽媽也有點感到無奈與生氣。過了一陣子…… 辰辰:「媽!我寫好了,給你檢查,我可以玩了!」(跑走) 媽媽(看著作業本):「辰辰!過來!」 辰辰:「什麼事?我已經寫好?#92;課了。」(他以為寫好?#92;課,可以大玩特玩了) 媽媽:「你看你,剛剛媽媽教你的字,沒有一個字寫對!全部擦掉,重寫!」 此時兒子已經瀕臨崩潰狀態,開始大叫。 辰辰:「不要擦啦!人家寫好久耶!」 媽媽:「寫錯就要重寫,誰叫你,不好好聽,媽媽教你……」 辰辰:「我不要重寫!不要重寫!」(一心只想玩的心情) 媽媽:「你為什麼都講不聽,還亂發脾氣,要害媽媽生氣!你知道每生氣一次,細胞會死好幾萬個,就會老一歲。你希望我一直生氣,一直變老嗎?(媽媽也已瘋狂的亂罵一通)我不管你了!你就這樣把?#92;課交給老師!」 就這樣母子倆鬧得非常不愉快,這樣的戲碼從小一開始寫國字後,常常上演(現在小一的國字,真的很難。) 隔日,兒子放學回家。 辰辰:「媽,昨天的?#92;課本發回來了,錯好多字,沒有得『甲上○』」 媽媽:「活該,誰叫你不改。」(媽媽的餘怒未消) 辰辰:「媽媽!我想要你變漂亮!」 媽媽(眼睛一亮):「你說什麼?!」 辰辰:「我一定會好好認真寫?#92;課,你可不可以今天再教我寫!上次我有乖乖聽你的話,就得『甲上○○』耶!而且你就會笑咪咪,不生氣,也不會變老呀!我媽媽就是最漂亮的人啊!」 媽媽(裝鎮定):「好啦!?#92;課拿出來,再難的字,拆開看,就會變簡單喔!」(又變可愛的天使了) 毛毛蟲說 「媽媽!我想要你變漂亮!」從這句話,我們看見了辰辰心境上的轉變與思考歷程。辰辰跳脫了前一天與媽媽的爭執,現在,他想要跟媽媽合好,也想好好寫字。辰辰可能這麼想:媽媽每生氣一次,就會老一歲,那麼我乖乖把字寫好,媽媽就不會生氣了,就會變漂亮了! 我們覺得辰辰似乎是個EQ很好的小孩 (是嗎?可愛的天使媽嗎?) 辰辰沒有跟媽媽嘔氣,也不會彆扭著不跟媽媽合好。辰辰主動說自己的困難,並且想跟媽媽合好,他合好的方式不是講什麼大道理,而是「想讓媽媽變漂亮」這樣帶著撒嬌卻也真誠的想法。看來辰辰不僅EQ好,也蠻有幽默感的嘛! 喔,還有,小孩子也是有想好好寫字的時候嘛!

紀錄二

2008年01月08日
公開
28

某日兒子回家,一進門第一句話:「媽媽,我告訴你一件事,而且很嚴重,老師有寫在聯絡簿。」 媽媽一陣錯愕:「沒關係,什麼事?」 哥哥(編按:媽媽的兒子):「我英文考試作弊,被抓。」 媽媽:「你為什麼想作弊?」 哥哥:「因為有同學考數學作弊,而且我單字沒背,所以我就抄在尺上,才寫兩個,就被同學看到,就告訴老師。」 媽媽:「那太好了!」 哥哥:「媽媽,我作弊耶?!」 媽媽:「還好是還沒考試前被發現,不然你如果作弊成?#92;,食髓知味,那還得了?」 哥哥:「對,而且好緊張,一點都不好玩,下次自己背比較好。」 媽媽:「沒錯,明天你還要去謝謝告狀的同學,因為他讓你沒有犯下大錯。」 哥哥:「好,我以後不要再作弊了。」 毛毛蟲說 首先,哥哥一回家就跟媽媽說自己考英文作弊的事情,我們大家給這對母子拍拍手,肯定你們的親子關係。 再來,我們想問問哥哥:作弊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呢?作弊是一個表象,真正要問的是背後的原因。哥哥說「單字沒背」而且「有同學考數學作弊」,這兩個回答背後的意涵是什麼呢? 單字沒背,考試可能會考不好,考不好可能會挨罵,或者覺得丟臉,或者有其他的害怕,因為這個害怕,所以小孩作弊。有同學考數學作弊,看來可能沒有被抓到,所以哥哥也賭賭看,說不定不會被抓到,這樣說不定他就能躲過那個「害怕」。 所以,哥哥真正害怕的是什麼呢?當哥哥 / 家長明白了作弊真正的原因,或?#92;不用我們再多說什麼,他之後就不會再作弊了。

愛孩子原本模樣

2008年01月07日
公開
33

文�常玉慧   前幾天,在報紙藝文版看到江翊睿這個年輕人的新聞報導,終於鬆了一口氣。  今年三十一歲的江翊睿,已是國內音樂劇場不折不扣的小天王了!最近一個月,他還以國、客、閩、英語四種語言,在多齣音樂劇中擔任要角。畢業後闖蕩四年,他從兒童劇演到成人劇,從路人甲演到男主角,全心投入戲劇演出。江翊睿現在最大的心願是:父親有朝一日能坐在臺下看他表演、聽他唱歌。   江翊睿從醫學院畢業那一年,我曾在婦產科的忘年會中欣賞他的歌聲;當時他綻放的光芒,令人難忘。後來聽說他以前三名的成績考上長庚醫院外科住院醫生,然而,報到前夕,他不顧擔任醫院高級行政主管父親的反對,毅然決然放棄當醫師,帶著母親的私房錢到紐約思考自己的未來。   四年過去了,江翊睿已闖蕩出自己的名號,但父親對他依然不諒解,就算同住一個屋簷下,總是靠他的弟弟傳話。   同樣的事,也發生在朋友家中。朋友的孩子從小就是演講朗誦高手,大學考上T大農業經濟系,沒去就讀,因為父親希望兒子念醫學系;孩子思考一年,重考上了T大戲劇系。但從註冊那天開始,家中無寧日,不但父子冷戰、熱吵,如今孩子大四將畢業,每天回家依然得面對父親的臭臉和責罵。   上個月,在日本遇見一位美 國 醫師,和這些例子相反的是:他當初為了與身為企業家的父母唱反調而學醫。現在的他,旅行世界各地演講,過得非常忙碌,但也不快樂;他不喜歡這個工作,因為毫無生活品質,也錯過了自己孩子的成長。   我問他對下一代教育的看法,他說,未來絕不鼓勵也不反對自己的孩子學醫,因為在快速變動的時代,唯有孩子熱中投入,才是最好的選擇;父母反對前,最好深思熟慮,思索一下反對的是什麼,才能與孩子對話,否則孩子可能因為父母不明就裡的反對,用叛逆心來選擇。   在日本與即將飛往阿根廷,再飛巴黎、上海演講開會,再返回紐約的醫師對話,讓我深思許久。他「孩子的最愛才是最好」這樣的觀念,與最近全國家長團體聯盟號召家長,組成守護志工團,以「愛你一輩子」為理念,支持並成就每一個孩子的生命的想法,不謀而合。   什麼是「愛你一輩子」?就是愛孩子原來的模樣,不把父母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這個理念有一支短片可以清楚說明,在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的網站上可以點閱。事實上,最近個把月,透過電子郵件及部落格流傳,觀看這部短片的人次已近五萬人,感動了多名家長投入行動行列。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短期內也將號召一千個家庭,一同實踐「愛你一輩子」的行動。   除了這支短片外,二○○六年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公立高中科技中心的負責人 Karl Fisch製作的「Did you know?」六分鐘短片,也十分值得關心教育和未來趨勢的家長看看,它在You tube上已有超過十種版本,瀏覽人次超過數百萬人。   常有人指出臺灣的教育出了許多問題,我卻不得不承認:如果家長觀念不改,徹悟「愛的本質」就是「愛孩子原本的模樣」;若不能在這樣的覺悟下和孩子對話溝通,臺灣家庭裡兩代的戰火永遠無法停歇,而教育再如何調整,也永遠無法適才適所。 **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2007/11/29 家庭版 **本網頁各連結標題及連結內容歸原權利人所有 歡迎進入參觀國語日報

做個可愛的爸爸

2008年01月06日
公開
30

《新好父母》做個可愛的爸爸 慕凡 要想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必須先學習做一個「可愛的爸爸」,所以,下列四點建議值得參考: 一、笑臉的爸爸:你笑,孩子跟著你笑。板著、臭著或愁著一張臉進家門,一定會嚇走孩子。 爸爸整天在外工作,賺錢養家,不管是吃苦或受氣,都要懷著「歡喜做,甘願受。」的樂活精神。因此進入家門之前,可先做三件事: ヾ變換一下心情:先做幾次深呼吸,把肚子內的怨氣、怒氣吐光,也把工作上的疲累、煩惱拋在門外。 ゝ調整一下表情:開心地笑幾回,或擠眉、弄眼、噘嘴兒幾下,放鬆臉部肌肉,你就會因笑而快樂起來。 ゞ懷著愉悅神情:以歡喜心回到家的城堡,進門笑著喊:「爸爸回家嘍!」孩子們看見笑容滿面的爸爸,一定會衝過來投懷送抱的。 二、講理的爸爸:講道理而不講倫理,談事情而不談親情。遇到任何管教兒女的難題,爸爸要注意三點: ヾ先不生氣:一生氣就會情緒失控,導致感情用事,甚至胡亂責罵孩子,傷害彼此感情,更無法處理事情。 ゝ先聽他說:平心靜氣聽他說出事情始末,再明察或詢問事實真相,才能協助孩子解決問題。 ゞ要講道理:如果孩子說得有理,要肯定他;要是孩子有錯,你要耐心給予分析事情的因果、利害或得失。你能理直氣和,溫柔而堅定的講理,孩子不僅口服、心服,還會更加佩服你呢! 三、分享的爸爸:快樂分享可增倍,痛苦分擔可減半。 開朗、熱情又樂於分享的爸爸,最受兒女們歡迎。把辦公室發生的、書報上看的、網路上流傳的幽默笑話、趣聞糗事等,回家轉述給孩子聽,搏君一笑,獨樂樂不如全家樂嘛! 有時跟孩子聊天中,說說自己的心事,孩子就是你紓壓的窗口,說不定還可以給你妙點子,替你解套呢! 四、活力的爸爸:有蓬勃朝氣,才有無限吸引力。 變換工作就是休息,有的爸爸在外一條龍,回家變條蟲,不是一直喊累,就是蒙頭大睡。 何不反其道而行,帶領孩子到公園去追趕跑跳碰一番,讓兒女的嬉笑聲滋潤你的心田,更讓親情交融增溫,爸爸也會成為魅力加分的孩子王。

建立親密關係六招

2008年01月04日
公開
33

新好父母》建立親密關係六招 慕凡 親子關係想要保持親密互動,應常常使用下列六招: 一、關懷:是最甜密的開口笑。 孩子每天放學回家,父母第一眼看到他,最好笑臉迎人問:「今天在學校有什麼好笑、有趣的事嗎?」你讓孩子知道關心他的生活或跟同學、老師的相處情況,跟他分享喜樂或分擔憂傷。千萬不要劈頭就問:「數學考幾分?英文考幾分?」這種只愛分數不愛人,且會引發不愉快的話題,是應該避免的。 二、擁抱:是最貼心的交流道。 親子間最好養成「一日三抱」的親密接觸,就是早上上學前、下午回家時及晚上睡覺前,如果親子作息不同,也可一日一抱或見面就抱的。擁抱時順便說句稱讚或祝福的話,都會帶來溫暖、窩心的感覺,家長先主動釋出善意,孩子習慣就成自然,也就不會和父母之間形成代溝了。 三、傾聽:是最大聲的啦啦隊。 言為心聲,燈不點不亮,話不說不明。父母要多聽少說,才能了解孩子的想法、做法,進而給予輔導或建議,如此才能真正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知己知彼,才能百愛百勝。父母願意傾聽孩子的心聲,就是給予最大的支持和鼓勵。 四、分享:是最短音的合奏曲。 分享就是瞭解孩子的心情故事,隨著他的喜、怒、哀、樂情緒而起舞,讓孩子有被你接納、認同及瞭解的喜悅或安慰,快樂分數可增倍,所以他笑一聲,你要笑三聲;他哭一分鐘,你要哭三分鐘。你如此感同身受,孩子才會:把你當知音良伴,親子間就能無所不談了。 五、陪伴:是最好玩的百寶箱。 尤其孩子在小學、幼稚園時,父母要多陪伴他,跟他說話、遊玩、做運動、讀書等,當孩子的大玩偶,大人帶動的花樣多,越能啟發孩子的智慧和創意。孩子在家時,一定要有一個大人陪伴,孩子才有安全感。 六、讚美:是最開心的快樂丸。 讚美豬,牠都會爬樹,讚美能增強孩子的動力,並發揮無限潛力。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關係人,孩子是朝著你稱讚的方向去的。 讚美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提昇他的榮譽心,進而帶來責任心,這「三心」是互為影響的三胞胎,也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的心靈雞湯。所以只要孩子在品德、課業或做人做事方面有小小的進步,父母就不妨大大地稱讚他喔!

用愛、關懷與希望,過未來的一年

2008年01月03日
公開
34

弟弟,有你我就不孤單 這匹大斑馬是我! 小斑馬是弟弟, 我們在草原上奔跑, 那裡長滿了樹和綠綠的草, 我們跑累了, 悠閒的散步、吃草。 我很高興媽媽幫我生了弟弟, 他跟我一樣, 每天像斑馬只能吃草, 以前我討厭自己和別人不一樣, 都不能吃肉肉和蛋糕, 現在有他陪著我, 我就不會太孤單。 --作者 張昀 (幼稚園及國小組) 單純的,只讀這首詩,你的感受如何?你會想到什麼? 兄弟友愛?親情可貴?吃純素,所以連蛋糕都不吃?還是....? 身為一位母親,看到「我很高興媽媽幫我生了弟弟,他跟我一樣」時,差點在捷運上掉下淚來。 再看到「現在有他陪著我,我就不會太孤單」,心悽悽然地想:這個孩子的媽媽看到這首詩,只怕是哭成淚人兒...... 這首詩,出自「罕見疾病」基金會2008年年曆書,搭配著張昀自己以鉛筆畫的灰灰暗暗的兩隻斑馬的圖畫,在「張昀」的名字後面,寫著他得的罕見疾病:高胱胺酸尿症。 這下子,你明白了嗎?感受有何改變? 一切都是機緣。 最近我一直在找新的一年的年曆小冊子,到書店、誠品找了一陣,沒什麼中意的,這些「過鹹水的」的小東西,沒什麼特別趣味,但價格可有趣的高,一點購買欲都沒有。 這星期日網路漫遊之中,忽然發現罕見疾病基金會在義賣年曆書,單從網路DM看來,好像還不錯,但內容不知如何。看到他們說今年欠缺企業或機關贊助,就問我先生:你們醫資學會要不要訂購?200本以上他們還可以幫忙燙金字,註明是誰送給誰的。他說沒問題,可以送給個人會員,200本,2萬元,請新任理事長送。(說來真是羨慕,我們毛毛蟲要再版一本書,3、4萬元湊得好辛苦說...) 於是,今天中午,我就到這個基金會去拜訪,順便也就買了15本回來。我跟負責的楊小姐說,出入毛毛蟲的人也許不算多,但提供一個購買管道,用愛心做點善事,是我們願意做的。 一路在捷運上翻閱,心也跟著動了起來。 我心想,年曆書中的這些人、這些圖、這些話語和故事,將會陪伴我度過將來的一整年,每一翻閱,就如我現在第一次翻閱一樣,浮現「用愛、關懷與希望過一整年」,會讓我紮紮實實地感覺到迎接新年的心情,破除這年終政治選舉的混亂煩雜。 除了在毛毛蟲擺放年曆書外,也想在部落格和電子報幫忙他們廣告一下,時間再晚,等大家都買了有點貴的年曆書後,就沒機會都賣一點、多籌點錢了。 請聯結到他們的活動網頁http://www.tfrd.org.tw/news/morenew.php?nid=562 除了為自己買一本,也可以為家人朋友多買幾本喔~~ 如果你也想替他們多做些廣告,覺得我的這番肺腑廣告之言滿受用的,歡迎儘量轉載、引用。 這幾日,總愛抬頭看天的秋玲 上 毛毛蟲@給你報 2007.12.12/報主.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孩子真的要學那麼多才藝嗎

2007年12月28日
公開
43

標題:孩子真的要學那麼多才藝嗎? (節錄自蔡禮旭老師演講) 學才藝的目的 現在的孩子學那麼多才藝,目的何在?假如是為了好面子跟別人攀比而學,那孩子學了這些才藝之後,不但沒有什麼好處,還會因為學雜了不紮實,還常想著向別人炫耀,就沾染了虛華的習氣。所以,家長的態度至關重要。   假如孩子學藝術,家長應引導他要有志向。有了藝術才華要能造福人群,所謂社會國家者,應是互助之體也,每個人奉獻自己的能力與才華來利益團體。比如李叔同先生作的曲子,現在還不斷陶冶人的性情。孩子要學音樂,也要像李叔同先生這樣,立定高的志向,要能「移風易俗,莫善於樂」,用音樂來改善社會風氣。當我們這樣引導,孩子又有志向,相信他的學習一定會與他人有所不同。當孩子只是為了炫耀,那他所學的這一門才藝,絕對會遇到瓶頸而不能突破。因為當他喜歡與人相比的時候,他就會患得患失,很情緒化,就不能向前突破。但如果孩子有志向,他會不斷鼓勵自己向前,所以志向是決定一個人成敗的關鍵。   《朱子治家格言》提到,讀書志在聖賢,我們要抓到根本。現代人讀書都志在什麼?賺錢。目標錯誤了,所以現代讀書的人都讀得又氣又苦,因為考不好。相同的,很多學藝術的人也一樣,所以功夫就不能提升。 范仲淹讀書的目的何在?要找到一個可以為人民服務的機會。所以他的心境與只為了功名讀書的人相比,效果絕對不一樣。教育在「慎於始」,我們引導孩子學習才華、技能,也要有正確的觀念。 德與才孰為重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中國有句成語:「德才兼備」。這句成語告訴我們,德與才孰為重?德在前,才在後,所以德比才還更重要。 近代有一位書法家——林散之先生,被尊為當代的草聖,日本人對他的書法非常尊重,日本書法家到中國來,都會去他的家給他行禮,非常佩服他的書法,也佩服他的為人。林散之先生曾經說過:有德有才會愛才,無德有才會嫉才(會嫉妒人家),有德無才會用才,無德又無才會毀才。所以,假如我們要請員工,怎麼挑?要挑有德有才的,最起碼也要挑有德無才的員工。因為有德行的人懂得包容,就會欣賞別人的才華,知道「見人善,即思齊」,懂得珍惜人才。   但是,假如無德而只有才華,那必然會嫉妒他人;假如連才都沒有,那就會毀才。在春秋戰國,秦國的宰相李斯無德有才,所以他看到有才華的人就很嫉妒,他非常的嫉妒他的師弟韓非子,陷害韓非子致死。不止陷害韓非子,還陷害讀書人,所以建議秦始皇焚書坑儒,把歷代很多聖賢的教誨一併都燒了,這個罪業太大了。後來李斯與他的孩子都沒有好下場,都受到腰斬東市的刑法致死。這是無德有才會嫉才。所以我們培養孩子絕對要先重德行,假如不重德行,孩子的才華培養得再高,他的人生也絕對不會幸福。因為嫉妒別人,內心一定很痛苦,而且嫉妒別人也會形成人生很多的障礙,別人也同樣會嫉妒他,這是必須謹慎的地方。   我認識一位叫李傳軍的書法家,他曾經擔任書法的評審,在一次書法的評審中,發現有些學生的作品是老師代筆的。這個現象好不好?假如父母與老師做出這樣的行為,事實上並非教育孩子,而是在誤導小孩,讓孩子覺得只要能夠達到目的都可以不守規矩,不擇手段。這已在孩子的心靈種下很不好的惡因,往後就可能因為違犯規則而觸犯法律,人生有可能因此而毀了。所以「德」才是人一生事業的根基,不紮好很危險。就好像一棵大樹,根不紮好,樹幹長得愈高,樹蔭長得愈大,愈容易被風連根拔起,這樣的情況很多。所以一個人的罪業都是盛時所造,沒有德行的人,愈飛黃騰達,就會做出愈多錯誤的事情。後來這位書法家堅持把這些老師代筆的剔除在外,讓親筆寫的孩子真正能夠受到肯定。   這位書法家曾經跟我說過,他曾經找過非常多的書法老師,也花了很多錢向他們求教,結果都沒有學到真本事,他繞了一大圈,窮困潦倒都沒什麼錢了。因為他有這一分要傳承中國藝術的使命感,所以皇天不負苦心人,最後遇到了他的書法恩師。他的書法老師不僅沒有收取他的學費,還讓他住在家裡跟著他學習。所以,要讓孩子學到真本事,絕對不是花大把大把的鈔票,假如這些藝術家都要收這麼多的錢,其實已經透露出來他是德多還是只有才華?當一個人無德有才,他的才華、藝術境界絕對會遇到瓶頸而無法提升,因為藝術也是人心性的一種展現。為什麼很多藝術作品能夠感人至深,都與他的心境、仁慈的修養有直接的關係。   當他的書法老師把很多非常重要的心法技巧都教給他之後,就對他說:假如你沒有真正的德行,我把這些才能教給你,我是害了你一輩子。因為這些才華很可能讓你在短時間之內名利雙收,而此時將是你人生出現危險情況的時候。如果這時你不知謙卑,就會招來很多的嫉妒;不知節約、勤儉自己的生活,可能就會養成揮霍的習慣。所以很多藝術界的人,也都是曾紅極一時,結果很多晚年卻非常潦倒,那都是養成了奢華的習性。所以他非常深刻的領受他老師講的這段話,謹遵老師的教誨處處謙卑。他才三十三歲,已經得到好幾次的大獎,而且常常義務教學。我曾經也請他到海口幫我們指導寫書法,去了整整一個禮拜,他是分毫不取,還帶來很多毛筆送給我們海口的老師。所以德重要,德行是萬福的根基,有這個根基,福才能立得安穩。   有一個官員問老子:「我有兩個兒子,不知道以後應依靠哪一個?」老子就拿了一把錢放在桌上。然後先對這個官員的大兒子說:「你只要打你爸爸一下,這些錢都是你的。」大兒子比較憨,低下頭說:「不行,怎麼可以打父親。」他寧死不從。接著老子又對這個官員的小兒子說:「你只要輕輕打一下你爸爸,這些錢都是你的。」這個小兒子聰明伶俐,腦筋轉得特別快,馬上過去打一下,趕快把錢收到口袋裡。老子就對這個官員說:現在你知道晚年應該靠誰了。   後來這位官員在晚年,確實是他的大兒子照顧他,小兒子到其他地方做生意。最後這位官員去世了,死訊傳到了小兒子的耳裡,小兒子說:「我來回要一段時間,不知又要少賺多少錢。」結果他連父親的喪禮都沒有參加。所以老子很有智慧,可以從行為推出存心,因為「重利者必輕義」,只要與他的利益有衝突的人事,他一定不關心,一定把利擺在第一位。所以一般人對小孩,可能都特別欣賞那個聰明伶俐的孩子,但是往往晚年都是那些比較老實的孩子在照顧。   曾有一位母親生了三個孩子,老大、老二都大學畢業,老三高中畢業。結果是哪個兒子照顧她?反而書讀愈多愈自私,只為自己著想。我們也看到很多的父母把孩子栽培到國外去念書,念到最後也沒有回來照顧父母終老,往往一去不回了。有的在國外娶了太太,父母還要打老遠去探望,甚至於住了一段時間準備離開了,媳婦還會拿出帳單來,那真是讓父母心痛,早知今日,何必當初,不如不生好了。所以孩子不長德行,真正會氣死父母,真正會貽害家庭、貽害社會。因此,我們教育孩子要高瞻遠矚,要以德為本。 專而不雜 現代人求學問都犯一個很大的忌諱:貪多,覺得多就一定好。那不見得,因為多就會亂。《禮記.學記》裡有一句教誨「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一次讓孩子學一大堆東西,也沒有顧慮到孩子有沒有囫圇吞棗,到最後一定會學不好,甚至會讓孩子覺得不想再學了。你看現在很多孩子同時學三、四個才藝,到最後的結局是什麼?厭學。所以學東西、求學問甚至於求世間的技能都要專而不雜。   楊老師學一個書法學了四十一年,楊老師教書法光是「永字八法」的第一個點就一定要讓孩子點幾千點,才可以再學下一個筆劃。現在的書法是不是這樣教?很多書法界的說:「你只要來學三個月,保證你能得獎。」我們要不要去?要冷靜!他是用什麼心境學藝術?急功好利。書法是拿來修身養性的心法。如果一開始孩子學的都是功利,一定與藝術背道而馳,所以我們確確實實要給孩子正確的引導。在書法藝術當中,能夠把這一個點點好,孩子的耐心、毅力就在這個過程磨出來。孩子的基本功都能紮得紮實,一個人基礎好了再求發展才不會敗喪下來;假如基礎沒紮好,發展的愈快愈危險。   所以楊老師在學書法的過程,懂得了每一個字的結構,看起來就非常工整。由這樣的態度,當她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也會提起這種觀照能力,事情要怎麼安排,才不會亂。在寫書法當中,她的定力成就了。而當定力成就了,她對人對事的處理就能有條不紊。所以學藝術終究的目的還是在提升道德修養。孔夫子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而遊於藝也不離修道德,也不離養一個好的心性。所以,當楊老師再去學其他的藝術,比如學國畫、篆刻,因為她已在書法裡對於藝術有很高的敏感度,所以學其他的藝術速度都比別人快很多,甚至於學電腦也很快,因為她已養成鍥而不捨的定力和耐力。我們年輕人跟在她旁邊都覺得相對失色。   《三字經》說:「教之道,貴以專」,教跟學是一件事,有教、有學,「學之道,貴以專」。因為學雜了以後,心就散亂。世間任何的智慧和才藝,所強調的是悟性。你所積累的知識、常識達到某種程度以後,要看人的悟性。譬如學中醫,如果沒有悟性的話,你只是會考試而已,真正病人給你看,你發抖,怕開錯藥。而悟性來自於專注,來自於對人的仁慈,感同身受。只有提升這些內在、心境界上的功夫,你才提得上去。   所以學藝術,不要同時學一大堆。才華的成就,好比挖井一樣,一口井探到底,水源就冒出來。而這一口井的水又通任何地區的水源,所以學通了一種藝能,你再學其他的藝能,就會顯得比較簡單。所以要想讓孩子把才藝學好,首先把德行的根紮好,假如一個人很有才華而沒有德行,他這一生可能被自己的才華害死了。 學得多 孩子抱怨多   聽說現在有的父母帶孩子學習,每天都在學英文、學電腦、學跳舞、學下棋,每天排得滿滿的,孩子喘不過氣來。所以我們教書發現有一個現象:學生怕放假。為什麼怕放假?因為放假比在學校上課更累,排得更滿;在學校,老師還和藹可親,學生還能喘喘氣。曾經有個女孩學鋼琴得名,記者問她:「妳得了這麼大的獎,現在最想做的是什麼事?」結果那個女孩說:「我最想把我的鋼琴給砸了。」所以欲令智迷,父母只看到這個孩子得名了,看不看到她的內心是什麼狀態,父母被虛榮心這個欲望給障住了,完全感受不到孩子心靈的走向。所以這樣的孩子生活被逼的喘不過氣來,對父母都有怨恨。   當孩子對父母有怨恨,縱使他擁有再多的才藝、再高的學歷,他能幸福嗎?不可能。很多家長還是說:「但是學歷、才藝還是要有。」其實一個人孝心有了,要學這些東西不難。我們整個社會的發展,真正歸功於我父親那一輩的人,他們也很有才華,學什麼都很認真、很踏實。他們都是因為有孝心,做人很厚道,才有這麼多的成就。現在,我們這一輩的學了一大堆才藝,能創什麼出來?所以還是得看孩子的心地才對。要讓孩子建立起很多重要的心態:孝心、愛心,還有負責任的心。現在的孩子責任心夠不夠?在家,如果孩子對家裡所有事情都視若無睹,我們還能期望孩子以後會有成就嗎?那真的是癡人說夢。哪個成功的人不具備責任心?所以責任心一定要訓練。   有個媽媽帶著自己的孩子,去見一個所謂的高材生,他功課很好,數學很好,鋼琴又彈得很好。這個媽媽看到他這麼多能力,自己剛好又跟他的母親熟悉,所以帶著孩子去跟他學習。結果到了他們家,一坐下來,這個孩子開口就說:「我的數學老師很笨,他在算數學,我都算出來了,他還沒算出來。」然後:「我的鋼琴老師很沒能力,每次上課還叫我上去彈,他都不會彈,他都不彈。」這位媽媽聽了這個高材生講了這幾句話,心驚膽顫,趕快告辭把自己的孩子帶回去。   這個孩子才藝很高,但是他的心性往哪裡走了?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說實在的,在我們整個成長過程,我的父親也沒有當面稱讚過我們的才能,而是用德行來感化我們,為什麼?人之初,性本善,父母的德行自然讓孩子感動,孩子起而效法。人的善良不是褒出來的,人的善良是透過父母、透過長輩的表演而受感動的。所以教育沒有僥倖,一定是上行下效。我們從「行止不端」這句要省思的是:孩子有沒有具備一生家業、事業成敗應有的人生正確態度。 教育的根本在孝   有一個孩子七歲,學了一個多月的《弟子規》,老師組織了一次活動,讓大家分享學後心得。很多家長也都來了,這個七歲小男孩的母親也興高采烈坐在底下。這個小男孩上台第一句話就說:「我學了《弟子規》以後才知道,做人原來要孝順!」這句話很值得大家深思。我們責備他人常說:「都這麼大了,連這點道理都不懂!」確實不懂,因為「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我們不僅不能責備,更應該包容、寬恕,應該用愛心去引導,成就這一生難得的緣分。這個孩子講完第一句,接著又說:「我還沒學《弟子規》以前,每天都想著如何謀害父母。」七歲的孩子!他的母親聽到這句當場很錯愕,接著淚流滿面,她很難想像這是從她孩子口裡講出來的話。   父母為什麼這麼驚訝?因為腦子裡只盯著孩子的成績,眼睛只看著孩子所學的很多才藝,有沒有學的可以出去參加比賽。很多父母引以為榮的孩子,他們內心對父母可能有頗多的怨言。因為父母逼著他生活得非常的緊湊,有時都快喘不過氣來,父母忽略了家庭和樂的氣氛。當父母不斷逼孩子學這個學那個,他學得很雜,內心會很煩躁。在孩子成長過程當中,是孩子的內心需要安慰、需要引導的時候,父母卻都不在身旁,「父子有親」的「親」就會慢慢的疏離,變怨。 教育孩子要從根本抓起,當我們從孝、從德行抓起,孩子一生的學業,以至於他往後經營家庭的家業、事業,才能成就。確實,我們冷靜來思考,人生學業、家業、事業要能真正有所發展,根源在德行。沒有好的德行,不懂得尊重老師,不可能有真實的學問;沒有德行,不能給下一代好的模範,家庭往後就會經營得亂七八糟。難道我們寧可沈浸在孩子是個博士學位的喜悅之中,而把他推向往後離婚,以至於家庭破碎的道路嗎?   現在離婚率很高,而離婚率最高的是什麼學歷的人?這些數字都很值得我們冷靜思考。現在憂鬱症的人很多,自殺率也很高,這些都透露出很多人只追求外在的虛榮,沒有真實內在心靈的健康,沒有真實的德行,我們絕對不願意看到孩子往後的人生有這些情境。當孩子有德行,他才懂得看人,懂得選擇好的伴侶。假如沒有德行,看到漂亮的女孩子就想把她娶回來,但我們也不能怪他,因為我們沒教。   從小我們就覺得學很多東西就會有本事。其實,只要你注意觀察憂鬱症患者,就會發現:他們很多都是讀一大堆書,然後把自己的思想都搞亂了。在這個時代,明白人太少了。現在的孩子都被送去學跳舞、學唱歌,學一堆東西。《大學》說,「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教育孩子的先後在哪?在這個時代,你不冷靜的話,你所走的路一定是本末倒置。   現在本末倒置的情況比比皆是,我記得小時候,都是我媽媽說「去叫爺爺吃飯」。我跑出我們家的門,開始想今天是星期幾,爺爺最可能出現在哪裡。然後趕快跑去,叫「爺爺吃飯了」!我這一句「爺爺吃飯了」,不只一個人笑,所有聽到的人都微笑。為什麼?孫子叫爺爺吃飯,那是天倫之樂,是一種德行。德行一流露出來的時候,人人看了都會歡喜,因為人都有好善、好德之心。現在是爺爺、奶奶追出去叫孫子吃飯,顛不顛倒?顛倒了! 所以孝心不紮,縱使他有再高的學歷、再強的才藝,也不可能讓父母歡喜,更不可能經營出一個幸福美滿的人生。所以教育孩子要看得很深遠。   我們今天希望孩子有健康的思想人生態度,最重要的是我們自己先有正確的思想,教兒教女先教自己。這個孝字,我們不要單只看到是父子關係當中的孝,孝的含義非常的深遠,是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所以我們現在的每個念頭都影響子子孫孫,當我們有了這種態度,那我們對自己的念頭會很謹慎,不敢再放縱自己錯誤的想法,要有這樣的警覺性。 做人更重要   有一群二十歲上下的孩子,他們有的考上相當好的大學,但是他們放下了,他們覺得念大學那是知識,做人更重要。他們先學做人,後學知識才藝,他們的志向也是「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他們的父母也很支援,就來我們這裡來學習。因為他們都是主動學習,這些教他們的老師也覺得「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所以老師也教得很歡喜。他們有五十八個同學,那一天集體去醫院做身體檢查。到了醫院,他們排得很整齊,而且每個人都穿唐裝,然後就有條不紊就接著上樓去了。因為腳步很輕盈,又沒有講話,所以沿路大家看到這群年輕人是這種模樣,就覺得好像在看一道風景一樣的好奇。   當這些孩子上樓坐好的時候,旁邊就有人走過來對著老師講:「你們這些孩子是不是聾啞學校的?」他看現在的年輕人到公共場合,不是大吼大叫的,就是在開玩笑的,怎麼會有這麼整齊的年輕人?結果他這麼一問,全部的學生都笑了。這個時代很顛倒,不正常的都變成正常,正常都變不正常。年輕人應該守禮,不可以吵鬧是正常,現在反而覺得都不吵的年輕人是否有點問題。 正己化人 有個學校的教務主任,他也來參加我們為期五天的課程,那五天抄的筆記比他大學四年寫的還多。他回去之後,找了三個對教育很有使命的老師。這三個老師又去上海參加五天的課,結果上完課後,有位老師上台分享學習心得,他說:「我體會到了要把學生教好,最重要的,要從我自己開始做起。」他有這樣的領會,我們都感受到他的學生有福了。所以這三個老師回去之後,都在他們自己的班級開始講《弟子規》。他從自己做起,所以三個班級長期與家長做教育的溝通,上《弟子規》的課。這三個班級的學生特別懂事,特別有禮。   校長看到這樣教學生很好,認同了,所以下了一道指令:全校都要學《弟子規》。這個校長很有魄力,他們本來連小學一年級都要學英文。學英文重要還是學德行重要?從小就學一堆才藝的孩子以後就一定有成就了嗎?往往學雜了,腦子一片混亂。而且當一個人對自己文字背後的文化都不能深入了解,那他用什麼標準去了解別人的文化?所以我們下一代的危險就在這裡,如果他們對自己的文化不了解,對做人的仁義禮智的分寸都沒有概念,一下子學了很多英文,唱那英文歌,所有西方的做法他照單全收,根本分不出好壞。那些殺盜淫妄,讓人不能入目的動作風氣,他們就會全盤都吸進來,因為他們沒有自己文化的基礎分辨不出是非善惡好壞。我們讓孩子早一點學英文看起來是好事,事實上,我們是早讓不好的文化污染了自己孩子的心靈,我們不自知。真的,不能一窩蜂的像飛蛾撲火一樣衝,一定是先學好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語言,才能再學好別人的語言與文化,快不一定能達到效果。   這個校長說:英文課拿掉,全部先從《弟子規》學。一個領導有這樣的決心,那是整個學校學生的福分。這個校長的先生有一天看報紙,看到有教授發表說:《弟子規》不能讀,《弟子規》有糟粕、有愚孝。 她的先生看了這篇文章,就跟女校長講:「妳要注意,妳看人家在批評,你繼續這樣教《弟子規》,你可能路線會走錯,到時候妳的烏紗帽都掉了。」結果這女校長說:「他有他的看法,我有我的責任,我要為學生的一輩子負責,我不是為他的六年或者幾年負責而已。」接著她跟她先生講:「旁邊就是初中,每年寒暑假放完,多少的學生去墮胎,我都看在眼裡,我能不好好教他們德行嗎?我能讓我的學生繼續走那條路嗎?這些事實都擺在我們眼前,我們還不教孩子德行,我們到底在推他們向什麼路?統統是知識的灌輸,他們的生活非常煩躁,內心沒有溫暖、沒有愛,他誤以為那個欲望叫愛,一下子就跌下去了,一下子離家出走的很多。」   這位女校長講完這番話,她的先生對她肅然起敬,然後對她說:「我覺得妳很適合當國家的領導人。」那一年香港教育界組團到大陸訪問,希望吸收一些好的學校的經驗。整個廣東省就推薦這所學校給他們參觀,因為他們學校的教育就是以孝為核心推出來的,所以頗見成效。這個教務主任,這個校長從自己做起,從班級做起,從自己學校做起;現在透過學校的成果,還可以讓整個省,甚至香港其他地區來跟他交流。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可以當下從自己做到的。   後來他們去參加校外教學,帶學生出去。結束之後,遊覽車上都很乾淨,沒有搞得很亂。結果,回來之後,那個旅行社發表了一篇文章:「做旅行社這麼長的時間,從來沒有看過一個學校的學生這麼有禮貌,而且還會沿路撿紙屑,維護整個環境的乾淨。」 所以正己一定能夠感化人。我們真正要利益這個社會,不要著急,從我心做起,從我家做起,從我這個社區做起,然後從我縣做起;再來,從我省做起,放眼世界。人要有這種胸襟氣度,立了大志,人生才沒有白來,才會無怨無悔。

破書教孩子更多

2007年12月24日
公開
49

文�胡韶真 到公共圖書館閱覽書籍時,難免會遇到書本有缺頁、破損或不潔的情形。有些父母不喜歡帶孩子上公家的圖書館,是因為他們看到書籍有些破損、髒汙,便覺得不大舒服,寧可捨棄這個建立孩子閱讀習慣的管道,而另覓需付費的私人圖書館,或去展售書籍的書店。建立孩子的閱讀習慣,提供他們乾淨、完好的書本固然重要,但已經破損的書籍,其實也可以給孩子機會教育。   小時候,我的家庭經濟較拮据,父母沒有閒錢買書給我,也沒空帶我逛書店。幸好離家不遠有座圖書館,他們索性把我送進圖書館「託管」。後來,和兒童閱覽室的館員較熟稔之後,他們偶爾會請我幫忙整理書本,把書歸回架上。   有一回,館員整理出一大疊的圖書,告訴我說:「這些都是『生病』的書本。」滿心好奇的我,想知道它們病得多重,於是一本一本翻開來瞧瞧。這些書的病,果真是慘不忍睹。有的書虛有其表,裡頭居然爬滿了蠹蟲;或者因為有食物碎屑殘留其中,竟夾藏了三四隻蟑螂及蟑螂蛋;還有些書的頁面快要脫落,一副只剩半條命的模樣;有的書怎麼掰都掰不開,因為沾到了糖水,根本像緊閉的蚌殼,已經無法翻開閱讀了。看過這些書生病的慘狀後,我對「善待書本」的想法更加強烈,也根深柢固植入我的心裡。   現今孩子能獲得的物資較以往豐沛,大部分都是用好的、新的,他們惜物的觀念,以及公德心、同理心也薄弱了許多。這些將報廢的書,剛好可以提供給孩子震撼教育。   有一次,我在圖書館借了本圖畫書作為說故事的題材,但這本書除了有被他人撕毀的痕跡,還有被塗鴉的筆跡。當我拿著書給一群中班孩子說故事時,有孩子抗議了:「姐姐,你的書破掉了,我們都看不清楚。」其他孩子也呼應:「好討厭呵!書破了……」   等大家安靜後,我問他們:「破了、受傷的書,讓我們沒辦法看到原本美麗的圖畫,好可惜。想一想,隨便畫書、撕書好嗎?」小朋友個個搖頭,他們都具體了解毀損的書本給人何種感覺。   說完故事後,我借了把剪刀和膠帶修補這本書,努力復原它。孩子們除了目不轉睛的看我修補外,還在一旁對書本說出一些感同身受的話語。當我把書本修好時,他們也高興得歡呼呢!   圖書館裡的書是要給大眾共用、流通的,愛惜使用是延長它們壽命最直接的作法。一旦我們遇見那些不幸受損的書時,請別嫌棄它們,因為這個不完美,反倒可以教導孩子如何做個為人著想的好公民。 **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2007/08/31 家庭版 **本網頁各連結標題及連結內容歸原權利人所有 歡迎進入參觀國語日報

學會當父母

2007年12月24日
公開
45

父母管教態度不一致,是家庭教育最大的致命傷。孩子會鑽漏洞,也會無所適從的。   假如你們夫妻的管教態度經常不一樣,那麼孩子在兩個大人間被拉扯,一會兒這樣是對的,一下又是錯的,他們會混淆不清。父母規定不同,卻又因為孩子生得少,四隻眼睛緊迫盯人,孩子動輒得咎,壓力更大。   我的先生自幼是在嚴厲的打罵教育下長大,他認為父母對孩子應該是不苟言笑的,更別說摟摟抱抱或陪孩子玩了。我家兒女小時候很慘,先生沿襲了原生家庭的管教方式對待他們,孩子都很怕爸爸。最初,我想用自己的專業影響先生,可是每次都鬧得很不愉快。   有一次,先生又很嚴厲的管教兒子,我看了難過得想哭。後來我突然驚覺,原來先生在扮演自己父母的角色,而兒子的驚嚇,正是先生小時候所經歷的景況。再細想下去,我落淚了,因為我忘了:「教育」需要透過實際的操作練習,才能修正我們從原生家庭帶來的負面影響。   事後,我對兒女說:「爸爸還在學習如何當『爸爸』。他小時候也像你們一樣害怕自己正在練習的爸爸……」孩子們都哭了。我再告訴他們:「從今以後,我們要教爸爸當好『爸爸』,讓他忘記小時候的噩夢。我們有兩件事要做,一件是無論爸爸怎麼凶和嚴格,你們都要聽話。再來,用你們和媽媽相處的方式來教爸爸。」一段時間後,先生明白該如何管教子女,孩子也更聽話了。   夫妻的管教態度不一致,其實無關乎夫妻之間的愛與感情,它有時是來自自己無法察覺的潛藏早期經驗,因此需要更多包容、體諒。夫妻同心,對孩子態度一致,教育子女才能順利呀! **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2007/09/04 家庭版 **本網頁各連結標題及連結內容歸原權利人所有 歡迎進入參觀國語日報

親子感情好 溝通沒煩惱

2007年12月05日
公開
37

親子關係是混合血親(骨內血統)、師生--生活導師、同事(同做家事)、朋友(知己好友)等身分及角色,其間來往互動的感情極為複雜多變,稍一處理不當,就很容易產生誤解,造成嫌惡,也變成了溝通上的阻礙。 父母若能多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並多培養良好又親密的親子關係,平時相處融洽,溝通就能順利成功。下列幾項重要原則,值得參考採行: 一、見面先說好話 每次見面開口說的第一句話,要說好的話或稱讚好的事,而不要說責罵的話或不好的事。這樣孩子聽了才會開心,對你有好感而喜歡看到你。 譬如孩子放學回家,一進門你就笑臉迎人說: 「你回來啦!媽媽好想你,冰箱裡有豆漿,快去喝喔!」 孩子聽了,會感覺「回家真好!」 有的父母一見孩子進門就責罵道:「看你衣服搞得那麼髒,玩得像個野孩子,真惹我生氣。」孩子怎麼會喜歡你呢? 有的父母下班回家,一進門看見孩子們在看電視,就生氣大罵:「你們一直看電視,才會變成近視,還不快去做功課!」孩子看到你瘋情萬種,嚇得全躲進房間裡,親子間如何溝通? 如果你改口笑著說:「哇!你們都在家呀!好熱鬧喔!電視節目很好看喔!等一下也說一些有趣的事讓我笑一笑喔!」這樣的話,孩子們覺得你跟他們是同一國的。當然會喜歡跟你在一起囉。 二、選對時空說話 親子在家裡生活,時刻都會碰面,父母很容易隨時隨地,想到什麼就對他說話,其實要跟孩子講話或談事情也需要選擇適當的時間和地點的,好的時間如:心情輕鬆時、從容不迫時、茶餘飯後或聊天說笑時。不良溝通時段,例如:急著上學時,剛進門回家時、趕做功課時或看電視打電腦時。好的地點例如私密房間、只有兩人在場、環境安靜之處。不好地點例如:眾人面前、親友家中、公共場所、環境吵雜之處。 三、公私界限分清 每個孩子都想擁有自己的私密空間,例如他的臥室、抽屜裡的日記本、個人收藏品等,父母要給人予尊重和信任,不要任意翻看、搜查或沒收,甚至強行闖入他的房間,引起他的不滿,侵犯了他的隱私權,更傷害彼此感情。電視、電腦或遊樂器則要放在公共空間,如書房、客廳或餐廳,供大家使用,也方便管理。 四、一起從事活動 親子同一時間一起從事相同的活動,也是培養感情的好方法,例如一起運動、讀書、娛樂、做家事或聊天說笑。 我們都喜歡跟愛人說話,不願意聽仇人說話,有了好感情,溝通快易通。

育兒親子間的禁言妙語

2007年12月03日
公開
25

做爸媽的心裡都明白,孩子越是長大,越是難溝通,親子間的溝通你需要有些策略,哪些是禁言,哪些是妙語,父母要牢牢記心間。   情景回顧   「我不要吃飯,我要吃薯條」   媽媽剛預備了午飯,但珊珊卻沒精打采地伏在餐桌上,不肯拿起筷子進餐。媽媽以為珊珊不舒服,誰知她卻嘟著小嘴兒說:「我不吃飯,我要吃漢堡包、薯條……」   禁言:「現在是你煩人還是我煩人?我叫你吃什麼便吃什麼,不吃飯就什麼都不准吃,餓死你。」「很多小朋友想吃都沒得吃,你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你不吃飯,我就給街邊的小朋友吃。」   妙語:「你乖乖地吃了午餐,到下午喫茶點時,媽媽再帶你去吃漢堡包。」   專家指路:孩子鍾情於美味可口的零食是無可厚非的,而漢堡包及薯條等食品又特別為小朋友所喜愛。雖然如此,但父母總不能讓孩子以此作為三餐的主要食糧,否則,不但影響孩子正常的營養吸收,也容易使孩子養成偏食習慣,到發覺時要把這壞習慣改掉就很難了。這些快餐小食對孩子來說是既美味又簡單,而且這類快餐廳的設計氣氛也迎合小朋友的喜好,加上隨餐附送的玩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所以,要改變珊珊這種想法和偏食傾向,短時間內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媽媽在下廚時便要多花一點心思,設計多些色香味美、配搭新鮮的食物款式,例如孩子喜歡吃薯條,可煮些西餐如漢堡牛扒加薯條,又或做個番茄生菜牛肉三文治,慢慢糾正孩子的飲食習慣。   情景回顧   「為什麼生我出來受苦?」   丁傑的父母皆是工薪階層,每月賺取的薪水只夠該月開支,所以也沒有餘錢給兒子作零用。丁傑眼見同學們有新衣服、新書包上學,而自己的衣服和書包都非常殘舊,課間休息時想喝瓶水也沒有錢買,就越發感到自卑。他開始討厭父母,討厭這個家庭。有天晚飯,他看著桌上僅有的青菜和炒蛋,突然向父母大發雷霆:「你們為什麼要生我出來受苦?」父母聽後很傷心。     禁言:「你真沒良心,生你出來養大你,還說這些話。」「有飯吃、有屋住,你算受什麼苦?」   妙語:「現在我們是窮,但只要樂觀面對,總會渡過這個困境。」     專家指路:這個社會最怕是互相比較。貧窮不是罪過,但當孩子看到別人的生活條件、物質享受都比自己好,便會造成一個很大的心理障礙。要消除這個心理障礙,父母便要灌輸貧亦樂的意識給孩子,讓孩子明白獲得歡樂並不一定是用錢買玩具或電子遊戲機。父母可在假日帶孩子到公園呼吸一下大自然的空氣,或者到沙灘玩水,這些活動都不需要花太多錢,而孩子又可以在夥伴間有話題,對他們的身心發展會有一定的裨益。這是個自卑感頗重的孩子,他認為自己生存在這個世上是在受苦,並把這種情緒發洩在父母身上。在這種情況下,父母首先要給孩子一份鼓勵,告訴他困境是暫時性的,只要父母努力工作,「總會渡過這個困境」。然後引導孩子從正面去看整個家庭狀況,例如,雖不算是豐衣足食,但相比一些貧困農村的小朋友生活還算好,而父母努力工作都是想改善家人的生活,讓孩子理解父母這份心意,從而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家庭的溫暖。   情景回顧   「賺錢比我還重要嗎?」   天祐的父母為了讓家庭生活質量好些,除了白天工作外,晚上還要兼職。所以天祐每晚只能和奶奶一起吃晚飯,只有星期天才能與父母在一起。雖然父母每天都會打幾次電話給兒子詢問情況,但實際上還是冷落了兒子。這個星期天,天祐父母睡至日上三竿才起床,只見兒子獨個兒坐在沙發上吃餅乾,才想起他奶奶今天去大姑家了,於是連忙哄兒子上街去吃漢堡包。天祐滿眶淚水說:「你們只顧賺錢,理過我嗎?」   禁言:「我們忙於工作都是為了你。」「如果不理你,我們就不用這麼辛苦!」      妙語:「對不起!是我們沒有顧及你的感受,讓我們談談……」   專家指路:物質享受固然重要,親子之情卻不容忽略。因為要多賺錢而剝削了孩子與爸爸、媽媽相處的機會,損失的肯定比金錢為多。越來越多的父母因忙碌而忽視了與子女的溝通,當工作停下來時,才發覺自己並不瞭解子女的想法與喜好,而子女亦因此覺得父母並不關心他們,親情越發疏遠。所以,不少所謂代溝問題都是人為的,如果父母、子女能夠有好的溝通,互相關心,又何來代溝呢?孩子渴望與父母共聚天倫,好不容易才等到星期天,爸媽卻貪睡遲起床,使孩子更加失望。在此情況下,父母應該檢討是否需要兩人同時做兼職?是否可以改為單方兼職或雙方都放棄兼職,多些時間陪伴孩子。即使為了生活而不得不兼職,亦要多與孩子溝通,感受他們的內心世界,擴展親子之情。   孩子情感的5個需要   被別人愛的需要   家長要經常給孩子以鼓勵和讚揚,對他提出的正當要求盡可能接受並幫助解決,從而讓他感受到父母喜歡我,希望我能進步。   歸屬集體的需要   孩子往往很喜歡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一起學習,在集體中得到快樂。家長應該設法為孩子創造與同伴共同學習和娛樂的機會。即使孩子暫時不得不離開集體(如生病住院、放假回老家等),家長也要設法通過捎口信等多種途徑,讓孩子瞭解到夥伴對他的思念,從而讓他時刻體會到集體的溫暖。   自尊的需要   孩子學什麼、怎麼學,玩什麼、怎樣玩等不要由家長硬性規定,家長應明智地激發孩子開動腦筋去想去做,並讓他在自我評價中增強責任感。孩子一旦有了進步,則應及時作出肯定的評價和積極的鼓勵。   擺脫過失感的需要   有些孩子犯了過錯或經歷了幾次失敗,就精神不振,家長此時若再盲目指責,就更容易使其形成心理壓抑的狀態。因此,家長要心平氣和地對待孩子的過失,讓他知道每個人都會犯錯誤,只要改正了就是好孩子。   克服膽怯的需要   當孩子對陌生的活動產生膽怯的心理而不願參加時,家長的任務不是催逼他去做或嚇唬他,而是有意識地引導他避免不幸和傷害。當孩子不小心跌倒磕破膝蓋,這時家長千萬不能大驚小怪地製造恐怖氣氛,而是安慰他:不要緊張,血流出來還會在身體裡長出來的。對孩子害怕的事情,家長要加以解釋,以消除他的顧慮。

比優秀更重要的事:品格教育打造孩子的競爭優勢(4)

2007年11月05日
公開
4

4、勞動教育不可忽視 「勞動是世界上歡樂和美好事物的泉源。」——[原蘇聯]高爾基   2004年,香港國泰航空公司舉辦青少年環保計畫「南非之行」,又讓我們再次看到中國孩子缺乏勞動意識。到達南非營地後,外國學生都爭先洗碗,而中國孩子只是袖手旁觀。出發前,一位中國家長向記者抱怨,自己的孩子從未洗過碗。她的孩子寄宿學校,吃飯用的是塑膠碗。   大部分的家長只關心孩子的功課,孩子也只看重自己的學習成績,忽視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的技能——勞動。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勞動具有重要的作用。原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對小孩子來說,勞動不只是獲得一定的技能與技巧,還是進行道德教育、激發兒童道德、智力、審美、情感的最佳方法。」一個人只有熱愛勞動,才能尊重勞動。   在中國人民大學的一棟研究生宿舍樓裡,貼出了一封署名「一個清潔工」的公開信。信中寫道:研究生們,請愛你們自己。每天,水池中堵塞的是髒物(不,是良心的堵塞)。每天,廁所裡散發出的是道德的惡臭。希望你們的老師、情人、老闆、父母也像我們一樣,見識到這一面,也許他們會更瞭解你們。請在我們共同的宿舍裡,更自愛一點,只要一點就好。   家長們是否發現了家庭教育的缺陷?「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連基本的道德修養都沒有的人,如何去做大事呢?   書本知識只是孩子成長所需的一環,身為一個遲早要進入社會、扮演一定社會角色的人來說,更重要的是學習待人處世和獨立自主。勞動教育正是培養孩子良好個性、意志品質、同情心和責任感的基礎教育。   國外的父母非常重視子女的勞動教育。美國孩子在十二歲以後就必須幫忙修剪草坪,或打工送報,賺取零用錢。有的父母甚至會鼓勵孩子外出當雜工,例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機、秋天掃落葉、冬天鏟雪等。如此一來,不僅可以學習獨立謀生之道,還能磨練孩子的應對能力。   勞動創造人,勞動是人的立身之本,也是成長的必修課程。勞動不只創造生存能力,還可以提高一個人的素養。我們應該向國外的父母學習,別把勞動看得太可怕,不要忽視勞動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更不能剝奪孩子勞動的權利。 ■給父母的叮嚀 ◎勞動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讓孩子從小就開始幫忙做事,減少對成年人的依賴,有助於促進孩子獨立意識的形成。 ◎勞動能使孩子正確認識自己並正確對待他人。孩子可以在勞動中感受到勞動與自己和他人的關係。體會勞動的辛苦,從而學會尊重別人的勞動。 ◎勞動有益身體健康,強化體質,促進智力發展。此外,基本的勞動,可以使孩子的雙手和大腦協調發展,甚至刺激腦細胞,加速腦細胞的發育。 ◎早讓孩子開始勞動,可以讓他們懂得珍惜勞動成果,體會勞動創造世界的真正含意,培養其良好的個性。

比優秀更重要的事:品格教育打造孩子的競爭優勢(3)

2007年11月04日
公開
13

3、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教育的第一步是引導孩子朝獨立的道路前進。」——[義大利]蒙台梭利   看過電影《末代皇帝》的人,應該還記得下野的皇帝溥儀離開奴僕的伺候後,生活變得一團糟。在戰犯管理所,竟然不知道如何把牙膏擠到牙刷上,連開門都不知道要用哪隻手。一個四肢健全的人,竟然變成生活白癡,教人匪夷所思。   有些人可能會說,這是封建社會造成的產物,封建社會的皇帝都是這樣的,他們被伺候慣了,無法獨立生活,現在應該不會再有這樣的「白癡」了。   然而,不知從哪一天開始,我們家中的寶貝,也被人稱為「小皇帝」。父母整天圍繞著這個「小皇帝」轉,盡心盡力地伺候著。你們可曾想過,家中的「小皇帝」總有一天要離家走入社會?進入社會,誰還會認為他是「小皇帝」?屆時孩子要如何生活、如何面對競爭或如何「與狼共舞」?   孩子在家裡是「小皇帝」,到社會上都要成為「平民百姓」。平民百姓必須自己打理生活瑣事,否則無法生存。年輕力壯的父母有精力照顧孩子,但是等到他們年老,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孩子該怎麼辦呢?   如果真的愛你的孩子,就要訓練他獨立生存的能力,為其將來進入社會奠定基礎。   美國的父母十分重視孩子的獨立性,注意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鼓勵他們遇事獨立思考,自己解決問題,甚至教育孩子不輕易接受別人的幫助,凡事自己動手做。孩子十八歲時就要獨自面對人生,不再依靠父母。因此,父母應該在孩子幼年時期就將培養獨立性當成重要的目標之一。可以從教導孩子自己睡覺、吃飯或穿脫衣服等方面著手。   義大利著名的幼兒教育家瑪利亞•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女士曾說:「教育首先要引導孩子沿著獨立的道路前進。」她認為,兒童自身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主張尊重兒童的自主性、獨立性,放手讓他們在活動中發展,而教育者應成為兒童發展的觀察者、引導者和援助者,那麼,深藏在孩子內部的各種潛力就能獲得充分的發展。   孩子能夠做的事,父母不要越俎代庖。美國前總統德懷特•大衛•艾森豪五歲時,隨母親去拜訪親戚。第一次見到這麼多陌生的人,艾森豪有些羞怯,不願進屋。不料在屋後卻遇見一隻骯髒的大公鵝。公鵝見到艾森豪便伸直脖子,發出怪叫,向他衝來。驚恐萬分的艾森豪拼命跑,衝進房內向大人們哭訴剛才驚恐的一幕。結果,母親找來一根舊掃帚,交給艾森豪,並教他如何使用這件武器。她當著大家的面說:「這次我們小艾克(艾森豪的小名)有了武器,一定會勝利。」艾森豪受到激勵,拿著掃帚,勇敢走出門。當大公鵝再次衝過來時,幼小的艾克鼓足勇氣,揮舞掃帚回擊公鵝,使得公鵝落荒而逃。   後來,艾森豪回憶這件事時說:「從那時開始,我的信心大增,領悟到『戰能勝敵,強則自立』。」   兒時成功的體驗,對人的一生影響很大,我們也可以藉著日常生活中的瑣事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建議從日常生活的小事著手,讓孩子自己處理遇到的難題。這不僅關係到孩子的獨立性,也有助於建立自信心。照顧孩子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讓他們的生活變得舒適、幸福,更重要的是,教他們逐步學會自己做事,將獨立變成一種習慣。   獨立是時代對兒童品格的要求。美國教育專家羅伯特博士,曾經提出現代幼兒教育的十大目標,第一條就是獨立。獨立是時代的要求,無法獨立的兒童就無法適應現代化社會的需要。沒有人能代替孩子長大,他們必須依賴自我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機制去生活、尋找幸福。對青少年的發展而言,獨立是十分重要的課題。 ■給父母的叮嚀 ◎鼓勵孩子主動做事,讓他們做一些能力所及的事,例如買報紙、買車買等。全家出遊時,也可以讓孩子學習如何問路。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每當孩子獨立完成這些事時,他們就會流露自信的神情。 ◎維護孩子的社會形象。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孩子也不例外。當他們犯錯時,不要在公眾場合大聲斥責,要保護其自信心和自尊心,以免他們喪失獨立承攬責任的勇氣。 ◎找機會讓孩子外宿他處,例如親戚家、同學家。有助於提高其獨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外宿時,孩子失去依賴的對象,就會被迫學習處理生活瑣事。離開家庭,你會發現孩子突然成長許多。

比優秀更重要的事:品格教育打造孩子的競爭優勢(2)

2007年11月03日
公開
36

2、放手讓孩子去做 「我們可以代替孩子做事,但是無法代替他們成長。不能只做迎接孩子的準備,而應該教導他們做好迎接未來的準備。」 ——[中國]盧勤   2000年,中日兩國青少年展開聯合登山探險活動,攀登日本長野縣2053米高的名山「黑姬山」。   黑姬山附近高山連綿,冬季是滑雪、溜冰的天堂。日本LABO國際交流中心在這裡設立了青少年活動營,稱為「拉博浪島」。   主辦單位規定,凡小學五年級以上的學生均可報名征服黑姬山的活動。七名來自中國的學生報名參加。他們都是獨生子女,成員為四個男生、三個女生,除了一個初三畢業生之外,其餘均為高二學生。他們認為,既然日本小學生都行,我們也可以。   日本人登山探險之前的準備工作認真而充分。晚餐後,三十多名探險隊員全副武裝地集合,每個隊員都要檢查鞋子、雨衣、背包、水壺等裝備是否齊全。早在來營地之前,隊員都已知道要帶上述物品。結果,日本隊員多半合格,中國隊員卻忘東忘西。   晚上,按照主辦單位的安排,全體登山探險隊員集中住宿。日本隊員迅速鋪好被褥,迅速就寢。中國隊員卻興奮不已,整夜打鬧說笑,幾乎沒睡。   登山途中,中國隊員引吭高歌,高談闊論;日本隊員卻默默不語,專心登山。結果,日本隊員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中國隊員卻總想休息。   當大家累得筋疲力盡,中途休息時,中國隊員大口喝水,日本隊員卻小口喝水。這時,中國隊員頓時醒悟:現在只走了四分之一的路程,必須控制飲水量,可惜飲水已經所剩不多。日本隊員不到目的地絕不把水喝光,而中國隊員正好相反。   明知道第二天要爬山,卻不懂得積蓄力量,晚上吵鬧不休;路途遙遠,卻不懂得分配飲水。這些小細節反映了一個嚴重的問題:中國孩子缺乏生活經驗。   為什麼同年齡的孩子,竟會出現上述的差異呢?身為父母的我們,應該認真地反省,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否出了問題。   日本動畫《一休和尚》中有個令人難忘的故事:一休跌倒了,腿被石頭劃傷,他伸手向距離幾步之遙的母親求援,母親卻無動於衷地說道:「用手撐一下,自己爬起來。」原來,一休的母親是藉此磨練一休,希望他能獨立。   在日本,經常可以看到蹣跚學步的孩子。當這些孩子跌倒時,父母不會主動攙扶,而會叫他們自己爬起來。因此,公園或街頭常見父母跟在搖搖晃晃走路的孩子後面的驚險景象。   然而,中國的父母卻不同。他們看見孩子跌倒,會急忙跑過去將孩子扶起來,抱在懷裡安撫。就像袋鼠一樣,中國的母親總是抱著孩子到處走。中國教育家趙忠心對這種現象感到奇怪,曾詢問那些母親:「你的孩子已經會走路了,為什麼還要經常抱著他呢?」得到的答案幾乎一致:「抱著孩子省心、省事、省力,免得孩子摔倒或被車撞到。孩子到處亂跑,還得費勁去追他們,還是抱著好。」   不讓孩子自己走路,會讓孩子做什麼呢?有人說:「中國的孩子是抱大的,日本的孩子是爬大的。」抱大的孩子當然無法與爬大的孩子競爭。   父母為了省事和孩子的安全,不讓孩子自己動手、動腦,不給孩子鍛鍊的機會,這樣反而會束縛孩子,導致他們不會做事、不會思考,喪失應對生活或社會的能力,當然更不會有競爭力。   因此,父母應該放下懷中的孩子,不要怕麻煩,也不要怕孩子跌倒。跌倒了再爬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將路走得更好。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實踐的過程,唯有在跌跌撞撞中,才能掌握更多的技能。 ■給父母的叮嚀 ◎隨時反省自己的教養方式。不要心疼孩子,認為做點事是讓孩子「受苦」。更不要怕孩子受傷或添麻煩。他們的進步和成長,必須繳交「學費」,這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吩咐孩子做家事時要有耐心,同時要鼓勵他們主動幫忙。提出的要求要切合實際,即使是簡單的洗手帕、碗筷或收拾房間等,都可以做具體的技術性指導。 ◎當孩子拒絕自己動手時,要態度堅決地對他動之以理,千萬不要心軟而讓步,否則以後再遇到這種情況,他們可能會採取同樣的方法耍賴。讓孩子明白,做家事目的在於培養獨立、勤勞、剛強、負責任的心理,以及鍛鍊生活所必需的自理能力。

比優秀更重要的事:品格教育打造孩子的競爭優勢(1)

2007年11月02日
公開
36

作者: 于凡 出版社: 麥田 書系: L'enfant 出版日期: 20060330 ISBN: 9861730532 城邦書號: RA1001 膠裝.單色.224 頁. 14.8cm×21cm 第一章 孩子,你被寵壞了! 1、做母親的最好只有一隻手 「被寵壞的孩子長大以後,可能會成為社會中最危險的一群人。」 ——〔奧地利〕阿德勒   一名外國教育家評價中國父母時說:「中國父母通常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甚至過分保護及過度幹預孩子。」事實也的確這樣。無論是貧窮或富裕的家庭,無論是鄉村或城市,中國孩子在家中是小皇帝,父母是忠實的奴僕。除了上學之外,孩子的事父母一手包辦。孩子吃水果,父母削果皮;孩子吃魚,父母剔刺;孩子上學,父母收書包。父母並不認為這麼做有什麼不好,他們認為孩子小,什麼也不懂,也捨不得讓他們做,只要求他們專心念書,自己累一點沒關係。   然而,你可曾想過,無微不至的照顧會對孩子產生哪些負面影響?有研究專家指出,過度保護會抑制孩子的自主性,增加對成年人的依賴性。結果,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扮演「拐杖」的角色,孩子一旦離開「拐杖」就寸步難行了。   有個三年級的小學生,每天帶的便當裡都有一顆雞蛋,這顆雞蛋是媽媽剝好蛋殼後裝進飯盒的。有一天媽媽來不及剝蛋殼,吃飯時孩子竟然不知所措,不知道怎麼吃這顆蛋,後來只好又把雞蛋帶回家。   還有一個學生,從小特別聰明,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後來還考入某明星大學。可是入學後他就遇到困難,既不會洗衣服,也不知道去哪裡買日常用品,只好天天打電話回家問,最後被迫休學,回家學習生活常識。一年後,註冊在即,他對離開母親獨立生活還是感到恐懼,竟然結束自己的生命來逃避現實。   有的父母將孩子教育成「生活白癡」卻還不知反省,甚至想出陪讀這種荒誕的辦法。家住青島市區的張女士,兒子考入濟南某大學。從新學期開始,她就搬到山東濟南,租房子照顧兒子的生活起居。張女士經濟並不寬裕,原本在一家公司打工,為了兒子,竟毅然辭職。   父母「陪讀」的理由不外乎兩種:一是認為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差,離開父母就無法獨立生活;二是認為子女的自製能力差,父母不在身邊監督,行為可能會脫軌。   有時可以聽到一些家長抱怨,現在的孩子除了念書之外,什麼都不會。只要他們少說一句話,少伸一隻手,孩子就手足無措,凡事指望父母。   這些無怨無悔的父母,在孩子成年後終於發現自己的教育方式錯誤。究其原因,病根還是在父母身上。中國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做母親的最好只有一隻手。」如果父母只有一隻手,孩子早就學會打理自己的生活起居了。   西方國家的父母非常注重孩子獨立和DIY的能力。有位訪美的中國學者曾經說過這樣一件事:他去美國朋友家做客,朋友興奮的告訴他,兩歲的兒子卡瑞會用剪刀、會塗膠水。學者一看,發現她家的床單被剪破好幾個洞,膠水也塗得到處都是,但是這個母親並不心疼,也沒有因此責怪兒子,反而先稱讚孩子,然後再教導他應該如何使用剪刀和膠水。這位美國朋友還告訴他,卡瑞會自己洗澡了。她只要放完熱水,幫孩子脫掉衣服,他就會自己爬到浴缸裡,然後往身上抹肥皂。問他是否需要幫忙,他都會認真地搖頭拒絕。   其實我們的孩子也可以做到,只是父母沒有意識到獨立對於孩子的重要性。雖然孩子現在還小,但總有一天必須離開父母,獨自在社會上闖蕩。總之,身為父母,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重要。 ■給父母的叮嚀 ◎孩子的事讓他自己做。隨著年齡增長,慢慢增加難度較高的訓練,例如讓孩子自己過馬路、獨自搭公車、用刀子削鉛筆或水果、購買生活用品等。 ◎不管孩子做事時看起來有多笨拙,都要沉住氣,讓他自己完成。當然,父母可從旁指導。 ◎依據孩子的年齡,讓他們做能力範圍所及的事情,不要給予超越身體及心理發育水準的難事。 ◎孩子做得好,要適時予以鼓勵;做不好,也不要大聲指責。 ◎當孩子學會做某件事,就要放手讓他去做,不要搶著代勞。

父母成長 造就兒女  慕凡

2007年07月01日
公開
36

有很多人好奇地問過我:「你是不是在孩子唸小學時,就有把握他們將來能唸台北的建中或北一女?」其實,成長中的兒童或青少年,只要父母能盡心盡力的陪伴,孩子在品德形塑或課業研習方面,必能中規中矩力求精進。孩子擁有健康、快樂的生活,遇到升學關卡,順利考上理想學校只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結果吧! 當然,多年來我自己不斷學習新知識,研究教養方法,對孩子的成就的確有許多助益。以下舉出主要的四項跟大家分享: 一、因材施教 父母要有能力幫助孩子,發展他的優點、長處,並且改正缺點或短處。孩子個性急躁、衝動,父母要為他踩剎車,提醒減速慢行;孩子天生膽怯、畏縮,父母就要替他踩油門,鼓勵加油快走。因為父母深知「成功是優點的發揮,失敗是缺點的累積。」父母可別因無知而造成「英才失教」的遺憾喔! 二、啟發智慧 青少年的孩子,心智發展程度還不及成人的十分之一,許多想法常單純、懵懂或偏差,所以父母要隨時把握機會,善用舉例、對話、或故事,給予引導、解惑或改正,更要開闊他的心胸,開展他的視野,激發孩子去思考、探索或歸納,培養他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亦師亦友 父母是孩子的生活導師,孩子就是父母的翻版。孩子在家中就像一部全天候的監視器,父母的一言一行全都錄。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也會隨機表現在生活裡,所以要做孩子的玩伴和好朋友,隨時分享他的喜樂,分擔他的憂傷,成為相知相惜的好伙伴。 四、陪他一段 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最需要父母溫情的照護,和耐心的陪伴。父母費心陪他一陣子,日後就能放心一輩子了。就像他成年後要獨自開車走向人生旅程前,必須先在家中的「駕駛訓練班」受訓,父母就是他最好的教練,隨時給他指引明確的目標和方向,勤加磨練開車技術,孩子日後才能獨自安全上路。 父母不斷追求成長,成就了家庭的好兒女,也造就了社會的好公民。

可惡與可憐

2007年06月26日
公開
42

文�陳振源  孩子回家後,一改往常,沒有一絲笑容。我問原因,他說自己被同學欺負。我安慰他:「你一定很難過呵!」順勢伸手把他擁入懷中。 孩子說,同學打他時,他對同學說:「你怎麼可以亂打人?」但同學不聽。他又說:「你打我會很痛。」同學說:「那是你的事。」 我問孩子:「同學為何打你?」他說,不知道,但有時那個同學又對他很好。 我建議孩子:「同學打你一定有原因,你可以仔細觀察;另外你要清楚把痛的感覺描述出來,別人才會感受到你不舒服。」孩子問:「怎麼描述呢?」 我嘗試舉例:「你可以說,我被打時,皮膚裡的細胞馬上到處亂跑,而且不斷的喊『好痛!好痛!』」孩子說:「同學要是不聽,該怎麼辦?」 「同學不聽有兩種情況,一是你說得不夠清楚,二是他根本不懂『痛』;要是前一種,你要練習表達得更清楚,要是後一種,你可以選擇遠離他,或者訓練自己不怕痛。」我回答。 孩子想了一想,又說:「這個同學有時對我還不錯,所以不想遠離他。」我認真的對孩子說:「那你要訓練自己,能清楚說出痛的感覺,又要不怕痛。」 第二天,準備出門上學時,孩子邊穿鞋子邊對我說,班上有個同學會偷東西,在他口袋裡發現了別人的東西。我問孩子:「你想不想改變他?」孩子說:「想,但不知道要怎麼做。」我說:「如果他喜歡什麼,你就跟他分享,他就不用偷了。為了改變同學偷東西的壞習慣,若需要花錢買,爸爸也幫忙。」 孩子說:「如果這樣做,他會不會一天到晚來煩我?那個同學家很有錢,天天都在買玩具……」這樣看來,那孩子偷竊的原因就不單純了。 「為什麼有人打人,不覺得別人會痛?偷別人的東西,不覺得別人會難過呢?」我們走下樓時,孩子問我。 我回答:「每個可惡的小孩,背後可能有個可憐的家庭。」我看出孩子不懂我的意思,所以繼續說:「打人不覺得別人會痛,可能是因為在他被打時,說出了自己的痛,但打他的人根本不在乎;偷東西的人可能希望別人注意他,比方說:他需要人聽他說話,需要有人抱一抱他,或陪他玩,可是別人卻不理他,於是他用偷東西的行為來引人注意。」 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反過來也是一樣的。看到可憐的人,要想辦法協助他改善可惡的環境;看到可惡的人,要想到他可能陷於可憐的處境,不是嗎? **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2007/06/14 家庭版

洞口的原始人~洪蘭(轉貼)

2007年06月18日
公開
32

非常好的一篇文章,與您分享~ 洞口的原始人 洪蘭  (20050404) 我很擔心台灣現在這個趨勢,過去大學生在閒談中,如果別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會覺得慚愧,覺得自己知識太少了,水準太不夠了,現在不同了,不知道也不引為恥,反而覺得沒有必要知道,知識一斤值多少?怎麼樣? 一個朋友回國講學,說起有一天接到他母校系所辦公室的助教打來的電話,告知某某教授要出國開會,師母擔心教授年紀大轉機不方便想找學生幫忙照顧一下,她從校友通訊錄中查到他在加州,問他可否幫忙接機,他覺得義不容辭,就滿口答應下來,請助教小姐把行程傳真過來以便安排。 想不到一看行程,他傻眼了,他住舊金山,教授在洛杉磯轉機,中間隔著五百英里,這怎麼接機?他再打電話去系裡,問助教知不知道舊金山與洛杉磯隔著很遠?助教反問道:不是都在加州嗎?他一時氣結,答不上話來。他說不敢要求那位小姐知道加州很長,從南到北得開上兩天兩夜的車子,但是舊金山與洛杉磯都是中國人很多的大城,有許多自己的同胞住在那裡,並不是毫不相幹的外國城巿,不應該這麼離譜。 我聽了想起天下雜誌去年年底「台灣人的國際觀」的調查,許多人都只知道台灣本土,對外面的事情一概不知,也不關心,更不認為自己不知道有什麼羞恥,這種態度令我很憂心,因為不瞭解會產生偏見,世界上許多悲劇的發生都是由於無知和偏見,有瞭解才會產生同情,有同情才會有包容,無知會造成冷漠,冷漠會自絕於人。 無獨有偶,有一位經商的朋友也告訴我,他的女秘書請產假,代班的小姐替他訂去美國聖地牙哥的機票時,竟然訂到智利的聖地牙哥去了,那位小姐顯然不知道這兩個聖地牙哥有什麼不同,也不知道一個在北美洲,一個在南美洲,更不會去推想公司的業務在北美洲,不應該是南美的聖地牙哥。 他責怪我們教書的沒有把學生教好,「沒有遠見,沒有世界觀也還罷了,」他氣憤的說「還不會推想,不會思考,只會強辯,說你沒有告訴我是哪一個聖地牙哥!」這兩件事都是小事,但是點出台灣目前教育的危機,幾十年來考試掛帥的結果是培養出一批只關心自己,不關心世界,目光如豆的年輕人,凡是不考的都不必念,更不必知道,反正在國內生活也用不到外面世界的知識,光是島內自己的八卦都應接不暇了。 大部分人不關心台灣島外的事,連金門、馬祖自己的領土都被忽略:官員在說話時常把他們忘記,教育部在制定母語時就把馬祖的福州話給忘了。外面不論發生什麼事,報紙永遠只有一版的版面在報導,幾張圖片一登,剩下的文字空間有限,所以現在年輕人除了切身有關的時尚流行之外,其餘國外大事連正眼都不瞄一下。 前幾天我們大樓住進來了一位瑞士的訪問學生,與他交談之下,發現他對任何題目 都幾乎可以侃侃而談,知識很豐富,我問他怎麼懂得這麼多,他說瑞士一直是歐洲會議的中心,國際很多會議都在瑞士舉行,因此,他們從小就從報紙上讀到這些會議的主題:非洲饑饉、南非種族隔離、南美熱帶雨林的砍伐及中國人權的問題,他們老師也時常帶他們去看這些國際開會的情形,要他們聽正反兩方的意見,他們每學期都得寫一篇與國際問題有關的申論文,他雖然才高中,但是他的世界知識遠超過我們的大學生,令我感慨。 現在很多人振振有詞的說:本土優先,先台灣後天下,這固然沒有錯,但本土優先只是個順序,不應該因此而加重本土考試內容的比重,不考外國史地,使我們學生連雅典這個世界文明發源地之一在那裡都不知道。我們是生活在世界之中,並不是我們就是全世界,當我們對外面的情勢一概不知時,我們會誤判,會夜郎自大,會自我陶醉在國內情勢一片大好聲中,而頹廢下去。關起門做皇帝的結果是有一天老本吃完需要開門上街買糧時發現糧食店已經被別人包下,不跟你做生意了。 我曾經看過一個寓言:有一個洞裡的原始人都是背對著洞口坐,當太陽出來照在經過洞口的動物身上時,牠們所投射出來的影子變得比實物還大,原始人嚇壞了,更往洞裡擠,更不敢看洞外,更互相告誡洞外的可怕。最後,有一個原始人大膽的面朝外偷看一下,發現洞外春光明媚、鳥語花香,那些可怕的動物不過是被影子放大的貓狗兔子而已,如果他們選擇面朝外坐,他們就不會被自己嚇到,因為他們永遠背對著世界就不知道世界發生了什麼事,他們的愚昧無知使他們把世界排除在他們生活之外,不久世界也把他們排除在世界之外,他們就像透明人一樣,不存在了。 我很擔心台灣現在這個趨勢,過去大學生在閒談中,如果別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會覺得慚愧,覺得自己知識太少了,水準太不夠了,現在不同了,不知道也不引為恥,反而覺得沒有必要知道,知識一斤值多少?怎麼樣?老子就是大字不識幾個,還不是照樣當上立法委員?草根性才是當紅炸子雞,說話越粗俗,上的報紙越多,飽學之士不再受尊重,年輕人崇拜的是敢罵敢脫的人。加上現在高中課本對古文部份的減少,孩子古文看不懂了,沒有辦法去接受古人的智慧,文化的傳承斷了,我覺得這是非常可惜之事,讀歷史不只是以古鑑今,它主要還是品格的薰陶,讓我們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是留芳萬古,什麼樣的又是遺臭萬年,缺少了這些楷模,就演變成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不讀書使得現在的人無視,沒有眼光,不能從古人的經驗中擷取智慧,無膽,不敢面對問題,像洞中的原始人一樣,永遠背對著世界,最糟的是無知,不能解決問題,所有的問題都用「拖」,一個校長的資格可以拖九個月不解決,一個老兵的薪俸 拖 93天不核發,就如同一位前輩對我說精神病很難治癒,好在拖到病人過世,病也就沒了。 我很擔心現在大家都不願意去正視台灣的競爭力,只用拖的去敷衍,一旦拖到台灣沒有了,一切的意識型態、族群對立也就沒有了,大家同歸於盡。「孫子兵法」三千年前就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如今不知彼,也不知自己有多少斤兩,我們國家的前途究竟在那裡呢?

侯文詠-帶孩子要用沒有效率的方式

2007年06月10日
公開
34

侯文詠的孩子,有一次考試考壞了,那次是全班都考差了,同學都很擔心,不知道該如何向父母大人們交代。 這時,侯文詠的孩子說:「我爸一定會說,我很高興你今天失敗了 。」 同學疑惑的問:「怎麼會這樣?」 侯文詠的孩子回答:「我爸就是怪ㄎㄚ啊!」 我想,當時侯文詠的孩子在回答這句話時,嘴角和眉梢一定都是上揚的。 其實,著名作家和麻醉科副教授侯文詠說,他對孩子並不是沒有期待,並不是不會焦慮或不會生氣。 只是,他相信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表現良好、受到讚賞。因此,考試沒考好時,孩子一定已經很難過了, 這時,做父母的除了安慰他之外,實在不需要再做什麼。 不過,侯文詠也不是一開始就能這麼看得開、放得下。他記得,第一次發現孩子說謊時,又焦急又生氣。但他的母親只是淡淡的告訴他:「你小時候也騙過人哪!」 於是,他想起自己一路長大,父母教養他的情景。他們從不張牙舞爪,嚴聲厲色。他們只是一直站在他身後,支持他 、信任他。 有一次,孩子學校校車停開。侯文詠想,從學校走到家裡不過十幾分鐘, 自己還用車接送他來去多次,他應該認得路, 於是要孩子放學後自己走路回家。沒想到,一個多鐘頭過去了,孩子還沒到家。侯文詠急忙出門尋找,發現他走錯路了。 侯文詠這才恍然大悟:「平時你帶他走的路都不算 ,他從沒有真正會過!」 於是,侯文詠開車載孩子回到學校,讓孩子帶領自己,走一遍他認為正確的路線。每到一個岔路,侯文詠就請孩子談談他決定直走或左右轉的原因。最後,侯文詠再帶他走一遍自己覺得最近的路線。 在這段旅程中,沒有打罵嘲諷,只有窩心的分享和探險的樂趣。侯文詠也清楚記得,他曾經為了培養兩個孩子的閱讀興趣,以及增長他們的知識,要求他們看歷史書。沒想到,孩子反而不喜歡看書了。 侯文詠發現情形不對,及時放手,讓孩子選擇自己愛看的書 ,包括漫畫。 結果,現在就讀國二的大兒子從《哈利波特》開始,已經會自動去找 文字的書籍來閱讀。五年級的二兒子為了看《向達倫大冒險》,連英文版也願意一邊查字典一邊看。 點點滴滴的累積,讓侯文詠深刻體會到,人的成長沒有捷徑。任何技能或行為規範的學習都必須經過不斷的摸索和重複的練習。在這過程中,打罵、命令或要求,或許看起來有效,但都是表面、騙人的。 「熱情才是帶領孩子前進最好的力量。」 侯文詠說:「孩子天生就好奇、有熱情。父母根本不必急著站在前面指路, 反而應該跟在後面觀察, 看到孩子熱情湧現,及時提供機會和幫助就可以了!」「 東西的成熟有一定的時間和過程,必須耐心陪伴、等待。帶孩子絕對不能講效率,要用『沒有效率的方式』 ,孩子才能紮實的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