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ღ Allen&Mia媽咪ღ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文章分享 ღ 換個方法跟寶寶說「不」

2008年09月11日
公開
57

背景分享來自(c) Karen Mami 文╱王乃善(本刊特約撰文) 當寶寶做出危險或不適宜的動作、行為時,爸媽必須說「不」來制止,但你可以換個方式說「不」,同時更積極地建立一個「可以」的環境,讓孩子既能自由探索,又能建立行為規範。 有時,寶寶出現被禁止的「危險」動作,其實是要引起你的注意、逗你開心、或是想嘗試看看;如果爸媽不在身邊,他不見得會那麼做。當寶寶越來越獨立、越來越有意見,並開始懂得觀察自己的行為會引發什麼結果時,生活習慣與行為準則的建立,就成了非常重要的學習課題。 把「不行」變成「可以」 其實,在寶寶探索動機最強的時期,「不行」的使用,真的必須很小心。我們要讓寶寶學會的是某些動作、某些行為、某些地點是危險的、是不適宜的,而不是探索的行為本身。像是寶寶爬樓梯,是他對自己大肌肉的挑戰與訓練,我們可以對寶寶說:「寶貝,太快囉,很危險,要慢慢的、一步一階的走喔。」又比如寶寶喜歡把玩具往地上摔,我們知道他在觀察物體掉落的現象,我們可以說「寶貝,丟小車子砸到腳會痛痛喔,你想玩丟東西的遊戲,那我們來玩球。」當然,最直接的方式,便是帶著寶寶不斷重複正確的、適宜的動作,同時不斷給予鼓勵與信心,有了正向的示範,喜歡模仿的寶寶,同樣能繼續探險,也能學會好的行為模式。 把「不行」說清楚 在這個時期,寶寶的頑皮,是理所當然的,他是透過這樣的方式進行學習;我們過強的情緒反應或是處罰責備,其實是不必要也對寶寶不公平。但是,語氣堅定、原則明確,是很重要的,尤其在與安全相關的行為發生時。當我們在阻止寶寶的同時,可別忘了,記得把話說清楚,並且讓他能夠體會到這個原則的堅決、不可動搖,讓他知道這是沒有商量的;也許剛開始你會因為這樣有點罪惡感,或是擔心寶寶心理受傷,事實上,你將發現,再繼續堅持一下下,寶寶就明白你的意思,默默的放棄、走開了。是的,他知道了,可是他一定會再出現相同的行為。別生氣,這是考驗你的耐心囉!再對他耳提面命一次吧。 這個階段的寶寶,最喜歡遊戲了。遊戲,更是你與寶寶建立默契的好方法。你可以嘗試透過遊戲、扮演、甚至說故事,讓寶寶學習「不行」的界線。例如:當寶寶想玩爸爸的眼鏡,你一邊幫他搔癢引開,一邊說:「爸爸的,不可以拿喔!」每當他一伸手想拿,你就作勢要搔癢,寶寶雖可能會一再試探,但是在和你的一來一往之間,他其實已經知道不能隨意碰爸爸的眼鏡。 自在探索才能學會自制 重要的是,與其一再的阻止寶寶、造成親子之間不斷的拉鋸戰,倒不如積極的提供寶寶一個清潔、安全無虞的環境,讓他可以在充分自在的情境中探索,用說理、示範引導,減少他挫折、或是發脾氣的機會;行為規範的建立,不一定是透過錯誤嘗試、或是制約的方式,在「可以」多於「不行」的環境下,寶寶作息正常、情緒穩定、有自信,他能夠從爸媽的態度、爸媽的應對與行為模範中,更容易學習自制、學習調整自己喔! 本文來自 學前教育雜誌

文章分享 ღ 當媽媽,不會後悔的選擇

2008年09月11日
公開
44

背景分享來自(c) Karen Mami 報導╱吳雅慧 學前教育主編 當了媽媽之後,你常露出滿足的微笑嗎?你的生活變得快樂嗎?當生育率節節下降,不想生孩子的低迷氛圍籠罩整個社會時,「現役」新手媽咪要用數字告訴大家,有了孩子,他們真的好滿足、好快樂! 為了更清楚描繪出現代媽媽的育兒感受及需求,信誼基金會以「現代媽咪滿足感大調查」問卷方式,收集到6144位家中有0∼6歲幼兒的媽媽的心聲。就讓我們一起看看,這份問卷結果傳遞了什麼樣的訊息。 發現1:現代媽咪,育兒感受超滿足 台灣的生育率節節下降,但調查結果卻發現,若將5分量表轉換為0∼100分,媽媽的育兒滿足感達到88分,可見養育孩子帶來的成就感和親密感,是媽媽覺得滿足的最大來源。而這樣的結果,並不會因為媽媽有沒有工作、教育程度與家庭收入高低或是住在哪裡而有所改變。 如果與之前沒有孩子的生活比較,這群媽媽覺得跟之前沒有改變或更快樂的比例高達8成3;如果能夠重新選擇,願意再當媽媽的比例也是8成3。也就是這樣的滿足、快樂感受,讓媽媽每天多出2小時,「多陪陪孩子」仍是近7成媽媽的首選。可見,「當媽媽」這個人生中重要的選擇,不但不會令人後悔,而且還能讓生活更滿足、更快樂。 發現2:當了媽媽,還要學習怎麼當媽媽 以往認為當母親是天性,但事實上,媽媽對於「母親角色」的自我要求也很高。如果將媽媽角色滿意度再細分為「媽媽的滿足感」、「育兒的勝任感」以及「育兒的自主權」三項,分數則分別為88分、75分、79分,可見媽媽對教養或照顧孩子的勝任感,相對於整體角色滿意度來說是比較偏低分的。 再進一步從媽媽吸收教養知識或資訊的方式來看,最常用的是「自己閱讀雜誌或書籍」和「透過網路」,推測是因為這兩種方式,最符合因照顧孩子只剩下零碎時間的媽媽族群;而「親子共同參加的親子課程」排名第三,高於「請教長輩、專家」、「參加父母課程」,可見帶孩子一起上課或是實用的親子互動的課程,也受到現代媽媽的青睞。 發現3:助媽媽一臂之力,讓孩子更幸福 在這份調查也發現:媽媽的家人、配偶與朋友都還算支持育兒;對於民間機構,可能是不易接觸的緣故,分數剛好在及格邊緣;不過,唯獨對「政府」的支持度打了不及格的分數(52分)。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各項外在育兒的支持度越高,相對的,媽媽的角色滿意度就會跟著提升。可見當媽媽周遭的家人朋友、民間機構和政府能給媽媽足夠的協助與支持,共同承擔育兒的責任時,媽媽就會感覺更滿足、更有成就感,當然孩子也更幸福。 發現4:兩個孩子依舊恰恰好 這次受訪媽媽們的平均首次生育年齡為29.03歲,但不管是覺得早生、晚生或剛剛好的媽媽,以「過來人」的經驗來看,都覺得27歲半是最理想的生育年齡。 此外,受訪媽媽的平均子女數為1.51人,平均的理想子女數目是2.07人,可見80年代中期政府所提倡的「2個恰恰好」人口政策,在現代女性的觀念中非但不落伍,仍然是共同的期待。 發現5:影響生育動機的關鍵因素 如果有機會重新選擇,仍願意選擇當媽媽的主要原因集中在:自己對家庭與人生的期待,或是因為喜歡小孩,傳統認為女人是不得已才生小孩的觀念已不復見,可見現代女性擁有很高的生育自主權。 但如果重新選擇而不願意生育,媽媽主要考量則集中在:育兒支出沈重、教養孩子很辛苦、顧慮孩子未來的壓力與競爭等與大環境相關的因素,而非一般認為是因為怕累、怕牽絆、怕失去自我等個人因素。 ※本文節錄自《學前教育》97年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