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Dawa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轉載) 老哥與我

2007年07月20日
公開
3

老哥與我 他有一個綽號叫沒良心,是長我兩歲的哥哥。從小我們倆水火不容,為了看哪一台卡通可以互相叫罵到扭打在一起,然後「碰!」地一聲各自甩門在房間賭氣一整晚不說話。 我總覺得他霸道、野蠻,不懂得憐惜他自己的妹妹;他就是永遠那個死樣子,在同學面前絕不會承認我這個妹妹,我也懶得搭理他,平常大家各走各的去上學, 回家就開始為選台、為玩具爭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直到我國一那年,老爸比較疼女兒,我上的國中是所謂明星學校、私立學校。哥沒有表示什麼意見,照樣騎著他的鐵馬,每天趕著去家附近的普通國中上課、打混。 私底下我知道老哥有一些瞧不起所謂明星學校的作風,更是對老爸每天接送我到外縣市上課不置可否、毫不關心。可能是反叛期吧,我們互相看不順眼也滿久了,我從不知道他喜怒哀樂,只知道他可以關在房間弄他的模型飛機、汽車達兩三個小時之久。 上了國中,我的功課壓力大得使自己胃痛、頭痛等等一堆問題都出現。在家我只惦記著一堆永遠也寫不完的作業,再也沒見到我每天在外「野」的哥哥,在家也沒時間和他爭電視看。在家中,我永遠是那張哭喪著的臉,埋頭苦讀到三更半夜,爸更是心疼到每一次接到學校的電話,就會放下手邊的工作,飛奔到學校接我回家,那表示我的胃痛又犯了。 好死不死,這一天我又抱著課本,坐在教室內痛到挺不起腰來,而老爸正好出差去了, 人不在國內。我咬緊牙關,不敢告訴導師我又必須請假,更何況這一次肚子痛又是心理壓力造成,因為我忘了帶家庭作業,家中唯一會開車的老爸不能來幫我解危,愈想愈害怕老師的棍子。終於,我還是冒著冷汗,趁著中午休息時間去打了個電話回家。媽知道我又鬧心理緊張的胃痛,老媽嘆口氣,她有別的事要忙,愛莫能助,除非我那位老哥(公立國中星期六下午不必上課補習)肯搭公車坐一個多小時的車,替我送作業來。「算了,他才不會肯呢!」我說完這一句話就掛掉電話,又氣又痛的踱步回教室午休去了。 鐘聲響了,下午第一節開始,我痛到慘白的臉,雙手抖抖的抄著筆記。正當我發呆的眼神望向窗外,突然瞥見校外一位男生正行色匆匆的走進校目,與警衛說了一堆話,才大步邁向我們這一棟樓。「那好像是哥?」我正在納悶的時候,他已經東張西望、探頭探腦的在我們教室旁出現。 當他慌張的眼神與我吃驚的眼神接觸,我一時不知如何是好。我這才會過意來,「真的是他!」 我急忙走到教室外,他第一句話劈頭:「妳怎麼又忘了帶作業!」接著低下頭,抽出他袋子中的筆記本,交到我的手上。我看著他臉上的汗珠,不知道要回答什麼。 「妳有沒有帶胃藥?我給妳帶來了!」老哥的語氣中完全有責備的意思。 「你坐車坐了多久?」我膽怯的問著。 「天呀,妳們學校還真遠,我坐了一個多小時才到,還要問路邊的小攤販才找到,什麼爛學校。」老哥又劈哩啪啦,以他一貫的批評語氣謾罵起來,我只覺眼眶濕濕的,話題一轉:「我肚子痛,中午沒吃飯。」 他突然停下來,從卡其褲後回袋中掏掏右、掏掏在找什麼似的。「這個拿去吃麵,我要回去打球。」他遞給我一張皺巴巴的五十元鈔票,轉身就在走廊的另一頭消失了。我捏著哥的零用錢,呆站在走廊上。 一直到他結婚、生子,我才真正見識他溫柔、顧家的一面。 而我始終沒有勇氣和機會問他,是什麼原因讓他那天下午放棄打球野混的機會,大老遠的替這個他看不順眼的大妹送作業,甚至一向小氣、常惡霸式向我要錢買模型的他,也掏出了自己零錢。這簡直是個謎。 原來,人都是會變的,唯一不變的,是世間「血濃於水」的真情。

(轉載) 我在等你說謝謝

2007年07月19日
公開
20

我在等你說謝謝 文◎盛噶仁波切 一輛高級轎車從度假村出來後,在鄉村的泥道上拋錨了,身穿名牌西服的車主焦急地對圍觀的人喊著:『你們有誰願意幫我爬進車底鎖一下螺絲啊?』 原來他的車,油管出了問題,漏出來的油已經流到地面,而那裡離最近的加油站有上百公里,難怪他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他身旁打扮妖豔的女子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於是他趕緊掏出一張大鈔:『誰幫我鎖緊,這錢就是他的了!』 圍觀的人群裡有個小夥子動了一下,卻被他的同伴拉住:『別相信有錢人的話!』這時只見一個小孩子走了過去,說:『我來吧。』 操作很簡單,小孩在那人的指揮下不到一分鐘就鎖好了,爬出來後他就用期待的眼神看著那人,男人剛想把那張鈔票遞給小孩,卻被女人喝斥住了:『你還真打算給他啊?給他一點零錢就好了!』 男人從女人手裡接過零錢遞給小孩,小孩搖了搖頭。聽見人群中的噓聲,男人又加了點錢,小孩子還是搖頭,男人有些生氣了:『你嫌少?再嫌,錢都不給你了。』 『不,我沒有嫌少,我的老師說,幫人是不要報酬的!』 男人很納悶:『那你怎麼還不走?』 小孩說:『我在等你跟我說謝謝!』 看到這個故事,突然覺得人與人之間產生的誤會真是挺可怕的。同樣的一個舉動,在當事人看來是這樣,但在別人看來卻是另一回事,好在言語的存在為人們之間的誤會起到了一定的溝通作用,但是,言語真的能解釋清楚人們之間存在的每個誤會嗎?所有人都願意用言語來消除彼此之間曾存在過的誤會嗎? 有人曾對我發過牢騷,說這社會的陰暗面似乎都被他遇到了,遭人猜疑妒忌,那些誤會和謠言的產生,根本是空穴來風,可是仍有那麼多人在談論著。我對他說,那其實是因為人們的心裡還有太多太自我的東西,只以自己看到的一知半解或聽來的一些事便給你做了判決。對此,我覺得你根本不要放在心上,因為謠言止於智者,你始終如一地做你自己,總有一天你與他們之間的誤會自會消除。 若有存心給你造謠的人,我勸你能平心靜氣地對待,如果你能以一顆感恩的心對待曾經誤會過你或害過你的人,因為畢竟那些人是由於注意你才會生出一些是非,而這些注意無論有多少是負面,有多少又是誤會,你都應該感激,是他們讓你不放鬆自我。而且我相信,如果你真的以一顆寬大和博愛的心來看待那些人那些事,你所看到的世界一定也是陽光明媚,而不是陰暗冰冷。 人與人之間存在誤會已經是一件可怕的事,以一顆絕決冷漠的心來對待誤會,則是一件更可怕的事。誤會可怕,說穿了就不可怕。但把所有的誤會都積在心裡,嘴上不說,心裡卻在怨恨著,這樣下去,對人對己都沒有好處。 以前有一位修行者德高望重,有一天,一戶人家的女兒被發現竟然未婚懷孕,家人氣憤不已,追問那肚裡的孩子是誰的孽種?姑娘不得已,便輕輕地說出了那個修行者的名字。家人一聽氣憤之極,便找修行者理論,修行者卻只是微笑著一言不發。於是家人認定是修行者做了虧心事,當孩子出生後便交給修行者撫養。修行者仍舊不言,只是想盡各種辦法養育小孩。 一年後,那個未婚懷孕的姑娘終於不忍,說那孩子與修行者根本就沒有任何關係,家人才知道誤會了修行者,於是到修行者那裡把小孩接回家,修行者仍然只是微笑,什麼也沒問,什麼也沒解釋。從那以後,修行者受損的名聲不但恢復了,而且比以前更受尊敬。 有了誤會,可以用言語解釋的,解釋開了,誤會便沒了;不可以用言語解釋的,就用行動來解釋,同樣可以使人們之間的誤會煙消雲散。 ─ 本文摘自 盛噶仁波切《信念改變我們的命運》

(轉載) 孩子的未來

2007年07月15日
公開
34

孩子的未來 當你曉得自己和別人不太一樣,要和人輕鬆打成一片並不容易。因此,某些具學習障礙的孩子在社交方面總是格格不入的現象便一點也不足為奇。當這些孩子漸漸成熟長大之後,他們與別人之間的差異雖然不易察覺,但有的時候這份差異會讓他們與別人之間保持距離。但這番話的意思並不是說你的孩子將來一定會有社交方面的問題。不過,你倒是可以先做些預防措施以避免將來類似情況發生在孩子身上。 對付此一情況最棒的對策良藥便是和孩子建立親密穩固的感情。親子之間的親密感情並不能和過度保護混為一談。它所代表的意思是和孩子之間發展出一份包含接受與協助特質的親密情誼。你會盡你所能協助孩子獲得成功,孩子能力所及與所不及之處,你都能全盤照收,全部接受。 我們將深入探討所謂「放手」的真義、如何將注意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學著去接受孩子的一切。 放手──有哪些選擇 放手讓自己孩子單飛是天底下所有父母最難做到的功課之一。我們原意在於保護孩子,但是我們卻經常做出正好相反的舉動。我們在孩子四周營造的防護罩愈形堅固,便愈阻礙他們的成長。我們之所以這麼做並非私心,而是因為我們擔心孩子的學習障礙問題將會為他們帶來無限痛苦。這種擔心害怕是合理的。但是,孩子的學習障礙問題愈嚴重,將來他所面對的困難也會相對地愈棘。當面臨放手問題時,父母有以下幾種選擇: 1. 緊抓住不放。 2. 讓孩子現在體驗失敗。 3. 保護他們一輩子。 4. 幫助他們培養獨立性。 對孩子及家人而言,每種選擇做法皆導致不同的後果。 ◎緊緊抓住不放 很多時候,父母習慣活在明天這個未來式世界裡。明天,我再讓她多做一點。明天,我再放手不再控制孩子。明天再讓孩子學習獨立還來得及。 ◎現在體驗失敗 第二種選擇是讓具有學習障礙的孩子立即體驗了解失敗的原因通常是和自己的學習障礙有關。對某些人而言,失敗是成長的必要條件。很不幸的是,太快體驗太多次失敗只會造成孩子個性上的重大缺陷。可以在進行輔導治療時讓孩子體驗失敗,但是刻意為孩子製造失敗機會並不是理想的做法。 ◎保護一輩子 第三種選擇是保護孩子一輩子。關於父母保護孩子的主題電影,最膾炙人口的大概要屬《乖男孩》(Best Boy)。這部曾獲得一九七九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是由導演艾拉•霍爾(Ira Wohl)以編年紀手法陳述一個身心障礙男孩的一生故事。 拍本片原意在於讓他年邁的姨媽和姨丈思考當他們倆有天撒手人寰時,他們的兒子將如何自理生活。該片開拍時,兩位父母已經七十幾歲,他們的兒子菲利差不多五十幾歲。菲利從小到大都一直住在家裡,從未受過任何訓練。在四十及五十年代,萬一生下身心障礙的孩子,父母通常沒有太多選擇。要不是將重度殘障兒送到專屬收容機構,要不就留在家裡自己帶,看看哪天情勢會不會好轉。雖然目前社會狀態已有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但某些父母的心態仍數十年如一日。 ◎培養獨立性 育兒之中庸之道為:既不緊緊控制住孩子不放,亦不太早太快放手。欲把握此中庸之道,必須能做到逐漸對孩子放手,在給予適當的引領之下,讓孩子自行發展探索,培養獨立自主的能力。 首先放掉的是簡單事物方面的控制;接下來,讓父母較不心驚膽顫的部份也漸漸地釋放出去。放手讓孩子成長可以使從依賴到獨立的這段過程進行得更為平順。由父母提供的協助能夠讓此轉型過程變得輕鬆順暢,而不再突兀且險象環生。孩童都必須成長,而且成長過程中經歷種種苦痛是不可避免的。而這些痛苦是能夠被控制、被量化的,為人父母的我們是有機會疏導及限制這些痛苦的。 把焦點擺在重要事物上 有時候,該做的事會多到令人喘不過氣來。我們都想為自己的孩子做所有一切。因此,我們經常會把時間、活動、事程安排得太多太滿。我們會有種心態就是,如果自己當得來超人媽媽或超人爸爸的話,我們就等於是在彌補孩子與生俱來的身心障礙。雖然我們的出發點乃充滿善意,而且很多時候我們所做的的確幫到了孩子;但是我們很可能到頭來做得太多,或試得太過火,結果在事情進行過程中,我們不但傷害自己,也傷了孩子。 當我們試圖做愈多事情時,孩子的日子就會變成沒完沒了的跑馬燈一樣,片刻不得安寧。因為我們想要顧及每件事,很多時候我們會失去重心焦點。與其為孩子安排幾項重點性活動,我們反而替孩子端上一鍋五顏六色的八寶粥。將重心擺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才是上策。首先第一步是停止目前所進行的一切,然後靜下心來清點盤查目前的狀況進度。讓孩子告訴你他們對哪些事物感興趣。不必擔心量的問題。所謂精彩人生是重質而不重量。 當我們發現自己孩子有問題時,我們的第一個反應通常是過度地補償彌補孩子。我們會認為只要我們多做點努力的話,問題便能自動消失不見。如果多一點努力奏效的話,那麼何不多做更多努力呢?著名的編輯梭爾•史坦恩(Sol Stein)經常被那些有志成為小說家的作者們的冗長文字搞得一個頭兩個大。我們應該貫徹始終,持續發揚那句名言:「少即是多」。當我們試圖給孩子一大堆我們認為對他們有幫助的事物時,替他們少安排幾項活動或許比讓他們像無頭蒼蠅般到處趕場上一大堆課程效果更好吧。記得,少即是多。 讓他們做自己 有些父母會要求孩子成為他們永遠做不來的那種人。作家卻斯特頓(G. K. Chesterton)說過:「永遠不要鼓勵三角形掙破那三個圍邊的束縛。一旦三角形掙破其三個圍邊的話,它的性命便將告一段落。」 同樣道理亦應證於小孩子身上。為人父母的我們通常都會希望孩子變成他們不願意成為的那種人。 與其逼迫孩子成為和他們完全不同的人,還不如試著去接受孩子的一切。接受並不表示你得喜歡它,而是去接受一個不可能改變的事實的存在。將注意力放在孩子能夠做的事情上,那才是你內心喜樂的來源。忘掉那些他們永遠無法成為的模樣。如果你堅持執著那些想法不放的話,你將來只會體驗無窮盡的失落感。試圖將孩子塞進讓他們格格不入的局勢裡,或許你終能得到你想要的東西,但是你永遠也無法讓孩子獲得快樂幸福。 當事情無法彌補時 我們所秉持的信念是:當出現問題時,我們要不試著去糾正它,要不就提供孩子另行之道。可是,萬一問題無法糾正過來,也沒有任何另行之道可走時,怎麼辦呢?萬一這根深柢固的問題情況嚴重到求天天不應,求地地不靈的話該怎麼辦?無論你或你的孩子如何努力,問題就是硬杵在那兒不肯離開。 我最近參加一個由法蘭克•歐斯塔謝斯基(Frank Ostaseski)在舊金山所創辦的禪善終計畫(Zen Hospice Project)。法蘭克是個很了不起的人物,他畢生致力於服務瀕臨死邊緣病人,並且訓練人們為這些病人提供服務。在我們第一天的訓練課程裡,其中一項活動是面對死亡。法蘭克打開一個箱子,裡面裝滿了許多黑白照片,他以非常直接了然的態度向我們解釋這一百張照片裡的全是過去一年來病逝於善終安寧病房裡的人。 我們大夥圍成一個圈圈坐著,在法蘭克的指令下,我們每個人開始往右手邊一張張傳遞這些照片。這些震撼人心的照片記錄著各種不同瀕死階段狀況,讓在場每個人心裡激起一陣陣漣漪,心中百感雜陳。這些徘徊於死亡邊緣的臉龐表情包括:寧靜、憤怒、接受、恐懼、痛苦、猜臆以及釋懷。 這項活動的主要目的在於讓我們每個人去探索我們即將面對協助的病人的心情以及我們自己內心的感受。在場每個人的反應包括各種不同情緒。有些人痛苦地回憶起摯愛家人、朋友、愛人的亡故往事;其他人則對照片的反應做出或欣賞,或厭惡的兩種極端反應。身為一個三十年來從事協助孩童學習培養技能的輔導專家的我,出於職業本能,當我看到照片時,我第一個反應便是想幫助每個人解決他們的問題。 我希望能夠針對此人目前的狀況,透過我的專業知識,幫助他解決問題,改變現狀。可是,當我看到第五十張照片時,我恍然大悟,原來這世界上是有我無法修正的問題。在這個安寧病房裡,即便這些人尚存一口氣,且無論我做出多少努力,我還是無法扭轉局勢;無論我下多少苦功,花多少精神,這裡的病人遲早要走上生命的不歸路。 像這種無法扭轉局勢的情況並不只限於身患重疾。我們終其一身經常會遭遇類似情況。我們如何做出反應不僅會影響到我們自己的生活,同樣地也會影響到家人的生活。 當你「解決」某事時,在你心裡,這事情或東西是壞掉的了。當你「協助」他人時,在你眼中,此人是個弱者。當你為他人需要「提供服務」時,對方在你眼中便是個完整的人。你會將自己與對方的關係打造出雙贏的局面結果。 有句古語能夠很貼切地描述此一故事:許多困擾我們的事情就好像一艘艘空船一樣;你可以對它們怒吼大叫、生氣跳腳,可是船上連個人影都沒有,根本無濟於事。我們對孩子無法改變解決的問題生氣發怒也是同樣道理。要能夠接受自己孩子目前及將來的行為成就只能被限定在某個範圍之內,對父母而言是再艱難不過的事實。 然而,對那些無法改變的事實,接受它們或許是你對孩子、對家人、對你自己最有益的事。接受即代表放開期望以及無法滿足的夢想,接受即代表你能夠去愛孩子最真,最原始的一面並且從他們所能做到的事情當中尋得喜樂。

(轉載) 盡在不言中的刺

2007年07月14日
公開
20

盡在不言中的刺 前天,停車在一棵老樹下,老樹上攀著枯死的九重葛藤蔓。 恰好有一段枝子斷裂掉落在引擎蓋上,一時心懶,不想下車拿開,便讓它隨著車行而自抖落。 沒想到,今天先生告訴我,輪胎被一根小刺刺破了。 他還特別把那小截刺拿給我看。 真的,那麼小小的根不起眼的刺,恰恰就刺入了輪胎最薄的部分。 修車行老闆說,這個部分沒法補,因為在胎壁最薄的地方,補了也承受不了胎內的高壓,反而會有爆胎的危險,所以只好整個輪胎換掉。 看著這根半公分不到的小刺,很難想像就這樣毀了一個厚重的輪胎。 先生說,他原先不以為意,隨手一拔,沒想到隨之而來的便是極細但很明確的洩氣聲。 氣雖然洩得慢,一旦洩盡,可就麻煩了,所以趁著還有氣的時候,趕快開去車行。 我把這根小刺,放在心頭,提醒自己,再怎麼深的情誼,也有不堪一刺的部分。 言語中的小刺看似無關緊要,實則不可輕忽;與人來往,最好能除盡言語中的輕忽。 一根小刺與一個輪胎,不過是生活中的一件小插曲,然而卻在我心頭泛起陣陣漣漪。 人與人之間,有時自以為交情深厚,因此不免在言語間彼此笑謔。一不留意,一點言語上的輕忽就恰恰刺中對方最在意的地方,於是友情的氣漸漸消盡,終於成為不再交心的陌生人。 車輪可以再換一個,朋友似乎也可以再交往,但總有什麼是無法追回的。 車輪可以再換一個,只是現有的車輪巳非先前的車輪;朋友也可以再交往,只是新人巳非故友。

(轉載) 不要等到下次

2007年07月13日
公開
21

不要等到下次 我的學長去年喪妻。 這突如其來的事故,實在叫人難以接受,但是死亡的到來不總是如此?學長說他太太最希望他能送鮮花給他,但是他覺得太浪費,總推說等到下次再買,結果卻是在她死後,用鮮花佈置她的靈堂。 這不是太蠢愚了嗎?! 等到......、等到.....,似乎我們所有的生命,都用在等待。「等到我大學畢業以後,我就會如何如何」我們對自己說「等到我買房子以後!」「等我最小的孩子結婚之後!」「等我把這筆生意談成之後!」「等到我死了以後」人人都很願意犧牲當下,去換取未知的等待;犧牲今生今世的辛苦錢,去購買後世的安逸。 在台灣只要往有山的道路上走一走,就隨處都可看到「農舍」變「精舍」,山坡地變靈塔,無非也是為了等到死後,能圖個保障,不必再受苦。 許多人認為必須等到某時或某事完成之後再採取行動。 明天我就開始運動;明天我就會對他好一點;下星期我們就找時間出去走走;退休後,我們就要好好享受一下。 然而,生活總是一直變動,環境總是不可預知,在現實生活中,各種突發狀況總是層出不窮。 身為一個醫生,我所見過的死人,比一般人要來得多。 這些人早上醒來時,原先預期過的是另一個平凡無奇的日子,沒想到一個意料之外的事;交通意外、腦溢血、心臟病發作等等。 剎那間生命的巨輪傾覆離軌,突然闖進一片黑暗之中。 那麼我們要如何面對生命呢?我們毋需等到生活完美無瑕,也毋需等到一切都平穩,想做什麼,現在就可以開始做起。 一個人永遠也無法預料未來,所以不要延緩想過的生活,不要吝於表達心中的話,因為生命只在一瞬間。 如果你的妻子想要紅玫瑰,現在就買來送她,不要等到下次。 真誠、坦率的告訴她:「我愛妳」、「妳太好了!」這樣的愛語永不嫌多。 如果說不出口,就寫張紙條壓在餐桌上:「你真棒!」或是「我的生命因你而豐富。」不要吝於表達,好好把握。 記住,給活人送一朵玫瑰,強過給死人送貴重的花圈。 每個人的生命都有盡頭,許多人經常在生命即將結束時,才發現自己還有很多事沒有做,有許多話來不及說,這實在是人生最大的遺憾。 別讓自己徒留「為時已晚」的空餘恨。 逝者不可追,來者猶未卜,最珍貴、最需要即時掌握的「當下」,往往在這兩者蹉跎間,轉眼錯失。 人生短暫飄忽,包得有一首小詩這樣寫:高天與原地,悠悠人生路;行行向何方,轉眼即長暮。 正是道盡了人生如寄,轉眼即逝的惶恐。 有許多事,在你還不懂得珍惜之前已成舊事;有許多人,在你還來不及用心之前已成舊人。 遺憾的事一再發生,但過後再追悔「早知道如何如何」是沒有用的,「那時候」已經過去,你追念的人也已走過了你的生命。 一句瑞典格言說:「我們老得太快,卻聰明得太遲。」不管你是否察覺,生命都一直在前進。 人生並未售來回票,失去的便永遠不再。 將希望寄予「等到方便的時間才享受」,我們不知失去了多少可能的幸福。 不要再等待有一天你「可以鬆口氣」,或是「麻煩都過去了」。 生命中大部分的美好事物都是短暫易逝的,享受它們、品嚐它們,善待你周圍的每一個人,別把時間浪費在等待所有難題的「完滿結局」上。 找回迷失的生命,死亡也許是免費的 ─ 但是,卻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轉載) 懷抱願景,自信去嘗試

2007年07月10日
公開
4

懷抱願景,自信去嘗試 一般人看到一樣東西,可能毫無聯想, 或者即使想到什麼相關的可能, 卻沒有足夠的熱忱說出來和真心分享, 或悲觀的認為根本是在做白日夢。 我一直不知道該不該向你說這段經過。這樣好了,要是你看完這段「精采片段」(因為它是我一生的濃縮版)後,感覺不錯,你願意靜下來思索一下嗎?如果你很有興趣,找一位朋友分享你的心得,那我就更滿足了。 一九八五年的某一天,我開車載著我太太百齡在美國洛杉磯的高速公路上奔駛。在那裡動不動就要上高速公路,一開就是幾十分鐘。有人說在南加州不開車的人就是植物,哪裡也到不了。 百齡拿起當地的中文報紙,翻閱每週日隨報贈閱的週刊,忽然冒出一句話:「你看,這就是你一直想做的。」 一句話,快樂工作二十年 這句話改變了我的一生。或是說,這句話是我新的一生的開始。 原來她看到的是一篇翻譯自《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的文章,敘述卡內基訓練在底特律推動的情況。當地的三大汽車公司都採用卡內基訓練做為培訓經理人才的課程。而工會也爭取到這項權益,讓藍領階級的員工也同樣得到公司的贊助可以參加訓練。結果是罷工的情況減少,勞資關係也更和諧。 你看,一般人看到一樣東西,可能毫無聯想,或者想到了什麼相關的可能,卻沒有足夠的熱忱說出來和真心分享,或悲觀的認為根本是在做白日夢。 但是百齡卻「天真」的提出來了。她好像還滿了解我這位老伴(那時我們結婚快二十年了),知道我的興趣是什麼,知道我什麼做得最好。 我當時聽到後,好像被魔棒敲到一樣,腦中頓時冒出燦爛的火花。幾天後,我們就從電話簿上找到洛杉磯卡內基訓練的地址,約好時間會面。 回想起來,當時我好像比剛從學校畢業,第一次與公司面談還要興奮。 後來的結果是,我快快樂樂的工作了二十年,相信這也是我家人一生的美好時光。這二十年來有十二萬人接受過卡內基訓練。他們所增強的自信、溝通能力、人際關係,如果平均以每個人會影響五個人來計算(有的人可能讓上千人受益),已經有超過六十萬人生活得更愉快,工作更順利。 這一切是怎麼開始的呢? 我覺得就像所有的機會一樣,卡內基訓練來臨的時候,我們觀察到,留意到了,否則這個機會可能瞬間即逝。 滿懷熱忱去嘗試 其次,留意到之後,還需要滿懷熱忱,很有自信的去嘗試。人的很多突破,在一開始時看起來都不太可能,甚至有點可笑。 然後是追求。我從第一次接觸卡內基訓練到開始教課,差不多用了兩年的時間閱讀、溝通、籌備,經歷從學員、助教、到講師的養成過程。 我多麼希望每位讀者也常常懷有願景,充滿熱忱去嘗試。此刻,你就該想想自己最想做的是什麼,然後,找一位好朋友分享。 你準備好了嗎? 如何充分掌握稍縱即逝的機會,不讓它溜走,實在是人生的一大藝術。 ──英國作家 約翰生(Samuel Johnson) 

(轉載) 談論他人感興趣的話題

2007年07月09日
公開
4

談論他人感興趣的話題 同人們談他們自己,他們會願意談上好幾個鐘頭。 狄斯萊利(Disraeli) 任何人想要發揮影響力,最具體的方法,就是透過溝通。 艾森豪將軍(Dwight David Eisenhower)是美國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他以卓越的軍事長才和政治領導力而備受敬重。他曾說過:「我寧願說服某個人與我同行,因為我一旦說服他,他就會緊緊相隨。要是我恐嚇他,那麼只要他怕我一天,就會留在我身邊一天,但是最後還是會一走了之。」 他所提到的說服,就是一種溝通能力的展現。 然而,許多人期盼自己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人,卻不懂得溝通。 溝通,讓你出人頭地 台灣惠普董事長何薇玲是一位表現十分傑出的專業經理人。她在台大讀的是歷史系,畢業後到美國舊金山改讀電腦,後來又從事電腦這一行,從文科的人才,搖身變成科技業的大將,這其間的轉換很大,何薇玲也付出不少心血。 她在美國工作時,有一天,總經理找她談話,說公司最近會進行部門職位調整,有一個經理的空缺,但已決定派另外一人了。何薇玲當場就反問:「公司交代的工作,我都認真負責,而且能力也不比別人差,為什麼公司沒有選我?」 總經理說:「因為平日開會時,很少看到妳發言。妳總是自己一個人在那裡埋頭苦幹,如果升妳當經理,妳懂得和部屬溝通,並鼓舞他們的士氣嗎?當妳需要領導部門跟其他單位協商時,能從容完成任務嗎?因為我沒看到妳表現出溝通的能力,所以很抱歉,這次我不能提名你。」 回家後,何薇玲大哭了一場。挫折激發了反省,她領悟:如果想在職場上出人頭地,一定要做好溝通這件事情。 何薇玲後來回到台灣,在迪吉多擔任總經理。迪吉多被康柏購併時,依照其他企業購併的慣例,康柏的人馬會過來接管新公司。但出人意外地,康柏決定維持何薇玲總經理一職。後來惠普又買走了康柏,何薇玲依舊是新事業單位的領導人。 能夠在企業的購併風浪中,仍然屹立不搖,何薇玲一定有她過人的地方,其中一個原因,應該是她已經成為一個善於溝通的人。我和她交談過好幾次,她的溝通能力真的很引人入勝。   「怎麼說」和「說什麼」,同樣重要 我們都以為:只要我願意,就會溝通。但溝通是一種能力,「願意」溝通並不代表「能夠」溝通。 在「溝通」的境界裡有句名言:我們怎麼說,和我們說什麼,是同樣地重要。一個人運用的言詞不管多華美,如果不懂溝通的方法,仍然達不到溝通的效果。 知名的美國作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曾說,有一天,他去參加一個慈善募款大會,上台的主講人都是長篇大論,不是大聲呼籲,就是喊口號,「我本來想捐錢,卻被那些言論搞得越來越不想捐,到最後我不但一毛錢都沒捐,還從裡面偷了一塊美金呢!」 這也許是馬克吐溫自己杜撰的故事,但用意就在強調溝通技巧有多重要。許多人雖然做起事來用心良苦,但是不懂得與人溝通,說起話來,讓人一聽就反感,即使是用意極好的一件事,也可能因此讓人卻步。 遭到詛咒的現代人 有個希臘的神話是這麼說的:天神阿波羅曾經想追求一位叫做卡珊德拉的女神,但後來未能贏得美人芳心。他懷恨在心,就施法給這位女神未卜先知的能力,但又詛咒她說出來的話,別人都不相信。結果卡珊德拉痛苦不已。 其實,今日很多經理人不也有這苦惱嗎?我們專業知識豐富,經驗比別人多,但是別人卻不常信服。 我發現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都遭到類似的詛咒。很多經驗豐富的人,會說出一些很有參考價值的意見,但是旁人都不當他一回事。追根究柢,就是表達能力不好,導致溝通不良。 翻開近二十年來的報章雜誌,你會發現,很多衝突和問題的關鍵點,都是溝通,不論是「兩岸關係」、「勞資問題」、「居民抗爭」、「黨政協商」、「夫妻相處」、「親子感情」,從國事到家事,好像沒有一件事和溝通技巧無關。

(轉載) 當個關心的聽眾就夠了

2007年07月08日
公開
2

當個關心的聽眾就夠了 如果員工到你辦公室訴苦、抱怨、發牢騷,其實,他們只是為訴苦、抱怨而來,你可能真的只要聽他們講話就可以了,不應該主動去幫忙他們解決問題。    最近一段時間,有位朋友一直悶悶不樂。我想,如果換成是我做總經理,經常有那麼多人來向我訴苦,或常到我辦公室來抱怨,或開會後來我這裡大發牢騷,我可能比他更不舒服。 但是,對那些到你辦公室來訴苦、抱怨、發牢騷的人,你可能要知道,其實,他們就是為訴苦、抱怨而來的,他們希望能有人聆聽他們的傾訴,希望有人了解或諒解他們的狀況。 聆聽是最好的解答 這時候,你可能真的只要聽他們講話就可以了,不應該主動幫助他們解決問題,除非他們要求你幫忙,否則你只要做一位關心的聆聽者就好了。    幾年前有一位老闆跟我說,他工廠裡的一位工程師向他抱怨,餐廳的伙食太差了,菜難吃得不得了。當時這位老闆正要到大陸去,聽完之後並沒有時間處理工廠伙食的問題。 等他從大陸回來後,遇到這位工程師,卻發現他沒有再抱怨菜難吃了,而且也好像滿開心的,他想可能是伙食有所改善了。但經查詢的結果,餐廳的菜並沒有改變,還是與以前一樣。 不同的是人。那位工程師不一樣了,他的態度變了,心情變了,甚至對事情的看法也不一樣了。而造成這轉變的是這位老闆。這位老闆也沒做什麼了不起的事,他只是會聆聽員工訴苦而已。 抱怨只是表象 要是這位老闆當時了聽了抱怨後,解釋說大鍋飯很難做得好吃,或表示與別家公司比一點都不差,結果會如何?要是他立即到廚房去指導一番,甚至提高伙食費,結果也不一定會好。抱怨只是問題的表象。表象處理了,病因還在。 員工需要關心,需要注意,需要尊重,這些遠比伙食重要多了。老闆的聆聽,能滿足他們這種需求。 要想了解談話對象真正的情感,你應該仔細觀察他的臉部表情,因為駕馭語言比控制面部表情容易多了。             —— 英國政治家 切斯特菲爾德(Chesterfield) 愈多分享,愈多成長 你有時需要去探望員工,表達你的關心,但不是去監視或垂詢,因為他們已經不需要了。 員工樂意與他們的直屬主管分享,生產力才會提高。 最近有一位企業家問我,他是不是應該向那些政治家一樣,經常到他的每一個工廠去訪問,去視察每一條生產線,「深入基層」發揮親和力? 這真的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也真的很耐人尋味。    我想這位企業家的問題可能是:我經常到工廠去訪問,他們的生產力會不會因而提高? 職場現形記 有些老闆會很神氣地率領隨員「蒞臨」廠房,走馬看花巡視一番,或在生產線作業員背後仔細觀察,最後與廠長及幹部共進午餐後,在員工的歡送行列中揚長而去。留下的是飛揚的灰土與官場文化的形象。這當然不是我們所要的,這種訪問也絕對不會提高生產力。 《訓練》(Training)雜誌曾經報導了一項調查報告。在美國,38%的受訪工人說,有主管出現不會影響他們的生產力,只有16%的工人表示,有主管在旁邊會使他們更努力。這可能是最近十年或二十年的改變。 在我的印象中,有老闆在旁邊看著,工作一定會做得更賣力,無論是工廠、政府或軍中,都是如此。曾幾何時,新新人類的想法已經不一樣了。也許是他們的自主性較高,也許他們有自己的工作倫理。 但不一樣就是不一樣。 後生可畏 幾年前我受邀參觀一家電子公司,總經理陪我沿著生產線觀察。我們在一位女作業員背後停下來,總經理向我講解這位小姐的工作。就在這時候,休息十五分鐘的鈴聲響了,這位小姐立即將手頭的工作放下,很快的起來,頭也不回的走向休息室去了,既不跟我們打個招呼,也不等幾秒鐘後我們走開再跑。 我記得很清楚,當時我覺得得怪怪的。我覺得如果是我的話,我不會起身就跑,我會多做一點,這不叫世風日下,而是名副其實的後生可畏。    那該怎麼辦呢?我覺得身為老闆的首要之務,是以實際行動鼓勵廠長、經理與你溝通。如果他們經常願意與你分享心得、建議,並且知道你很想聽,很重視,會採納,生產力一定會提高。 你有時候是要去探望他們,表達關心,但不是去監視或垂詢,因為他們已經不需要了。   你還必須藉由訓練,而且必須是有效的訓練,來幫助廠長、經理、幹部與員工做更好的溝通。員工樂意與他們的直屬主管分享,生產力與品質才會提高。 能做到這點,真的很不容易。除非彼此能真正的信任,而且公司的企業文化中含有尊重的成分,否則員工很難對主管開放。 不要用威迫恐嚇的手段強迫少年學習,應該以他們喜歡的事引導他們,幫助他們發現真正的興趣。         —— 希臘哲學家 柏拉圖(Plato)

(轉載) 泰然面對惡言中傷

2007年07月07日
公開
2

泰然面對惡言中傷 既然無法避免他人惡言批評,只有練習坦然面對。 「有一個年輕人去請教一個長者,怎麼樣才能成功,長者回答說,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怎麼做一定會失敗,那就是,你想要每一個人都滿意。」 說這話的是卡內基訓練的一位資深講師,他已經因心臟病於紐約長島去世。可是他的這句話,一定令很多人終生難忘。 我們的一生似乎都注定了會受到批評,包括惡意的、不真實的指責。我們對這些批評的反應,決定了我們要選擇什麼樣的生活。 每個人都該自主的生活,也就是開開心心的過日子。如果我們非常在意他人的批評,做出強烈的反應,甚至想要報復,那就是按著別人的意思生活,怎麼會快樂呢? 但我必須說,受到惡意中傷或冤枉的確很難過,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講壞話,而且樂此不疲呢? 卡內基認為人在講他人壞話時,會得到很多注意力,會有某種重要感。像英王愛德華小時候在學校常挨揍。同學為什麼要打他?因為日後他可以跟別人說,我揍過那個人(國王)! 出自嫉妒也非常可能。歌德就說,能分擔他人的憂苦的是人,能分享他人的成功(喜悅)的是神。這句話真的很恐怖。他好像是說,成功的人一定會遭嫉,因而必定會受評論。卡內基在《如何停止憂慮,開創人生》一書中也曾指出,惡意的批評常常是掩飾了的讚美。 那麼該怎麼辦呢? 首先,絕對不要報復,連這個打算都不要有。報復是一把兩頭尖銳的利劍,會傷到他人,也會傷到自己。想到這種結局,你一定會放棄這念頭。 你一定很不喜歡讓說你壞話的人正中下懷,而且有一種得意的快感,對不對?但如果每次你都「聞雞起舞」反應強烈,他們就會有達到了目的的感覺。 因而我們要練習不在意別人的批評。你有沒有注意到我用的是「練習」這二個字?天知道要不理會惡言有多難。如有人告訴我他能完全做到,我真的很羨慕,也有點難以置信。 但無論怎麼說,還是很值得練習。當那些惡言惡語得不到反應時,它們會逐漸消失(真的會)。再過一段時間後,很多人會忘記有過這件事。 算算看,人的一生真的不是很長。往後的日子要怎麼過,是要讓別人掌控,還是要滿懷自信的做自己的主人,就要由我們自己決定了。

(報導) 小孩行為偏差 父母傷腦筋

2007年04月24日
公開
15

小孩行為偏差 父母傷腦筋 中時電子報╱張翠芬�台北報導 2007-04-23 04:35 調整字級: 錯誤行為習慣從小可看出端倪須及早矯治必要時可求助精神科強制介入 一個就讀國三的男生,因為家長不讓他買一雙價值3000元的名牌運動鞋,竟在家中作勢要自殺;一名18歲的女孩,每天晚上出去鬼混隨便和別人上床,即使才剛墮完胎還要往外跑……,這類案例的反社會行為,都讓父母傷透腦筋,專家指出,錯誤的行為習慣是非常可怕的,必須及時處理,必要時可請精神科做強制鑑定處理,以免個案做出更危險的舉動。 最近媒體播出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學院槍擊慘案的凶手趙承熙舉槍自盡前的最後告白,影片中的趙承熙充滿仇恨與憤怒,語無倫次,不斷怪罪外在世界逼他走上絕路,看到趙承熙的成長歷程,馬偕醫院兒童心理主治醫師臧汝芬不禁頻頻搖頭,她說,從趙承熙的表達及行為表現,他是個有問題的孩子,只可惜沒有及早接受治療,才會演變成如此憾事。 臧汝芬醫師表示,很多反社會行為和不良的習慣,都是從小就出現端倪,過動或注意力不足的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會有不同的特徵,像買不到名牌鞋就揚言自殺的男生,和性濫交多次墮胎的女孩,都是門診中碰到有問題行為的個案。 臧汝芬醫師指出,孩子的問題行為,在幼兒時期,會有打人、適應差、愛哭愛鬧、要什麼東西就非要到不可的強度反應;到了小學時期,就容易出現不聽話、說謊、偷竊、罵人頂嘴、打人或常被打罵、功課差,並有頭痛肚子痛等身體化的不適症狀;到了國高中時期,可能會出現拒學、蹺課、逃家、衝動性行為,甚至染上藥癮酒癮,有些則有焦慮憂鬱症及自殺傾向。 臧汝芬強調,對於有這些狀況的孩子,家長從小就應訓練表達力及情緒管理,並教導學會如何以正確的方式發洩怒氣,例如快發脾氣時喝杯水、把生氣的事寫下來,出門散散步,或對著杯子瓶子把怒氣吼出來等,因為憤怒需要適度的宣洩,若是一再壓抑隱忍,恐怕哪一天會像火山爆發般一發不可收拾。 臧汝芬表示,家長不應一味批評指責孩子的錯誤,但是對於某些行為一定要積極處理,例如孩子的打人、自傷、說謊、偷竊、破壞、玩危險物品等行為,在第一次發生時就應處罰,明白告訴孩子「絕對不准」,否則錯誤的習慣一旦養成是非常可怕的,若是家長對於孩子的危險行為無計可施,可以求助執法單位請精神科進行強制鑑定,積極介入處理。 臧汝芬醫師也呼籲,教育主管機關應重視兒童情緒管理問題,主動為老師加強這方面的專業知識,否則等到孩子長大出現反社會行為,社會要付出的成本代價將難以估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