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stone118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討論會:為什麼要訂規矩

2007年06月07日
公開
32

● 彩虹教材最後一個單元的主題是明辨是非,對我來說這是人生最重要也最有趣的兩三件大事之一(我總也得練習練習捨棄我那誇張修辭習慣吧,呵呵,所以把它列為「兩三件大事」之一。不過現在我可說不出另外一兩件具體到底是什麼,哈哈哈....。總之,就是負責任啦、自律啦、等等 ^_^ )。 今天不想給小孩們講故事,所以就來開討論會吧。借用教材上的引子,討論很重要的:規矩。 為什麼我們要訂規矩?為什麼我們要守規矩? 說到「討論會」,這事兒很好玩,正好是我小孩讀的幼稚園很喜歡進行的一種學習活動。雖說我們一般成年人難免會制式反應:四到六歲的小毛頭懂什麼「討論」?但事實上卻是,如果討論的內容很具體,其實學齡前小孩們照樣可以是善於討論、且很有效率的。 所謂「具體的內容」舉例:這學期的主題要選什麼(從小朋友提案的汽車、樹、鳥、昆蟲、玩具等等主題裏選一個);哪些人跟哪些人可以變成一組;這一組要選什麼蟲(從他們已認識的天牛、蝴蝶、鍬形蟲、蜜蜂、螞蟻等等之中做挑選);怎樣才可以讓大家不吵一點�所以園長不會一天到晚跑進教室來關心...等等。 關於「規矩」,雖然算是較為抽象的題目,但其實小孩們經歷「規矩」這件事的人生經驗已經蠻多了,所以很容易把抽象概念具體化地談論。 我本來設定的兩個例子,是為什麼要有交通規則,以及學校為什麼規定不能遲到(或上課要守秩序)。 結果因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效應,交通規則的部份,我一開口就自然講到「為什麼規定不能酒後駕車」;學校規矩方面,則變成小孩一開口就說「總統府規定....國中以下的小孩不能打....」。 酒後駕車是壞選擇(日思夜夢效應是我自己該控制和改進的,呵呵),畢竟小孩們對這個議題頗陌生,倒是有兩三個小孩興高采烈分享她�他們隨父母出國度假時「也喝過酒」。我強調酒後駕車之所以需要嚴格禁止、是因為除了會傷害自己外也會傷害他人後,就趕快引導話題轉入學校規矩這部份。 我先提到本學期一開始我就帶他們讀的《不是我的錯》,再次強調:任何人打任何人都是不對的,所以豈止國中以下小孩不能打,高中生、大學生也不能打啊!不但老師不能打學生,「難道學生就可以打老師嗎?」 老實說這問題讓小孩們楞了一會兒,才大部份人搖頭回答:不行! 然後有人說:在新聞上看過有學生把老師耳朵打聾了。更有個小孩說:「我爸說,學生敢打老師,是有骨氣的表現」。 這實在太過份了點,我當即極為強調地鄭重表示:你爸爸這樣說絕對是錯的,是個絕對無厘頭的開玩笑,請問你會不會因為爸爸這樣說,就想打老師?重複以稍微不同的用辭強調兩遍,再直視這小孩看他的回應。我的時間不多、單獨與個別學生互動的機會接近於零,我能做的只有在這當下強烈告知什麼是絕對錯的,希望他能記得並回答我正確的答案,以加強他的印象。 我再問他們,為什麼學校規定不能遲到?小孩們當然一開頭還是直覺與<會被處罰>聯想在一起。 這是我今天的重心:不守規矩當然會被處罰,但規矩卻不是為了處罰而設;我們必須清楚為何需要訂規矩,以及它是不是有正面價值的。 很快就有小孩跳過<會受處罰>的思維,想到「因為遲到會沒上到課,老師講的就不懂了」、「考試遲到了就沒辦法考,變成零分」、「校外教學遲到,就沒辦法去玩了」、「老師放電影我遲到,結果都沒看到」...等等「有害於己」的經驗。 於是我就順勢整理他們的思維,強調:不守規矩,會破壞團體、會傷害他人,而且更會傷害你自己(的身體或權益)。所以為什麼要訂規矩?(他們知道是為了維繫某些安全或便利或益處)。為什麼要守規矩?(他們也知道除了不要受處罰、不要影響他人以外,對自己也很有好處!) 雖然時間很短、又曾被我不小心引用了不良的問題(酒駕),不過這樣倒也算是達成了我今天設計討論會的目的。然後我才把故意今天就帶去的書《用愛心說實話》拿起來,預告這是下週要講的故事。 蓋彩虹教材的設計是先講故事(《用愛心說實話》、《不是我的錯》都名列於這個單元的建議書單中)、再帶領學生開討論會,我卻認為反向操作比較好。 我不太喜歡用故事引導出原則;對我來說,由於人類劣根性很強,因此原則是必須先清楚給定的,再以故事�活動�經驗分享�反覆提示與強調等方法強化對原則的感受度與內化程度,最後還要再提挈地回到原則的再次強調與標定。 若總是以活動或故事來企圖引導,則通常會使時間本就很短的教學過程大打折扣,效果不彰。 當然,要依不同受教團體的特質、及教師本身的特質,做隨時的彈性調整。 例如我是論理型的教師,習慣帶領學生或學員做較深的思考。這當然有風險,即:假設遇到不習慣深度思考的學員,我若不能馬上調整力道及方向,那鐵定造成索然無趣也沒有互動及反應可言的課堂。 再如,李小姐是活潑活動型的教師(她喜歡花十分鐘以內的時間講個短故事,就開始帶遊戲,從每個學生在遊戲中的樣態來觀察其性情或問題),但也不能否認、她的作法有教學淺碟化的危險。 於是一甲和一乙這兩班的氣質越發各有不同走向了.... (很有趣的物以類聚現象,我覺得。在參與故事媽媽之前,我已經注意到這兩班的不同氣質,乙班確實較喜歡發問和思考,在教學互動中的參與度較高。) stone 2007/6/8 Fri 3:56am 記 ●

時態與感受

2007年06月05日
公開
26

● 多年以後,小慧的媽媽可能會對她說:你爸爸出殯那天,下著好大的雨,老天爺和媽媽一樣地嚎啕大哭。 小慧記得的卻可能是:看到園長、老師、這麼多爸爸媽媽都來了,我好開心!好久沒看到他們了! ----------- 「現在」。小孩子的感受,就是「現在式」。 兒子班上的模範生頑皮女班長,有天和她的四年級的姐姐坐在矮牆上晃著腿,問我:饅頭媽,你現在還抽煙嗎?我眨眨眼睛回答:我「現在」沒抽煙啊! 女孩叫了我兒子過去,問他說:你媽現在還抽煙嗎?我兒子回答:有啊! 女孩對我責備地笑了一個,說:饅頭媽你說謊! 我也裝做歉然地回笑一個:我是說,我現在跟你講話的時候沒有抽煙啊。 這時女孩和她四年級的姐姐都先是一楞、再笑出聲來,好像放了什麼心,又好像覺得跟我講話很好玩。 ----------- 「現在」,不是「此刻」(我們大人會奸巧地取用的這個意義),而是前後左右可以看到、可以感覺、可以記憶、可以走過的這個時間範圍;再遠一點,就視線模模糊糊、看不清楚了;也因此,就不重要了。 ----------- 「現在」,她看到的是想念的老師與園長,在她無聊或疲憊時、意外地出現在她眼前。這些人帶來的聯想或許是快樂的幼稚園生活,那幾乎就是「現在」的生活中她投注最鮮明感情的事物--那些歡樂的、充滿活力的、溫暖的記憶;而不是「現在」這個在生與死邊界上的奇怪場合,一個因為處於相見與告別的界線上、因此對於小孩子來說也許太過抽象而難以理解或掌握其意義的場合。 ----------- 另一個家長問我有沒有跟我小孩說到這個意外車禍身亡的事件?我說有的,並把我兒子聽說小慧的爸爸死了時,他的反應:「那就叫小慧努力工作賺錢,租一個副爸爸來用。」講給這位家長聽。她說,你好像是我們班上家長中唯一跟小孩說到小慧爸爸已死的人。 我說,我們在家裏談生死,算是以平常視之的方式進行。雖然在最開始談的時候有個小意外。我兒子升中班的暑假,我的外婆過世,我是以<她已送去醫院急救>的名義被親戚叫到醫院去的,但事實上我外婆是在睡夢中過世、早上那時間送去醫院時早已氣絕。不知情之下我帶著兒子先在急診室搜尋,之後在醫院走廊遇見一位親戚,才接獲<直接去地下室往生室看就可以了>的簡單指令。因為與預期的落差太大,那當場的震撼當然是大的;但我也就是鎮定平常地帶著兒子去了往生室,看平靜臉容的、他太婆最後一面。我相信若當時我的外婆是躺在病床上,我們與她見面的情形也就是如此鎮定平常了。 生與死就是這樣,即便令你驚異,但又是何其平常。接受就是了。 死是必然的,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但人人都會死,而且我們不知道誰什麼時候會死。所以兒子,我們能做的是什麼呢?如果思念死去的親人,我們會哀傷,一點都沒錯。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現在都活著,為了免得哪天輪到我們死的時候有太多遺憾與可惜,我們得好好的認真負責的活著。 這是我給小孩的生死教育,就是這麼簡單和平常。 ----------- 也許我不需要教育太多。我的小孩、或其他的小孩,都遠比成年人更理解什麼是「現在」。因為現在,所以看到熟悉的舊老師而開心。因為現在,所以爸爸的職份可以經由我們的努力、租一個副爸爸來替代。 現在是不會因死亡而中斷的。 對孩子們來說,就是這麼樣的自然。 悲傷的成年人,應該學習的自然。 (好比那個看到小慧燦爛的笑容後、強忍著心裏因為那種燦爛而受到的震撼、行完禮鞠完躬後跑到禮堂外面去淋雨好讓自己冷靜下來,不被心酸感受打敗的成年人,你又為什麼要想這麼多呢?) 「現在」。好一個奧妙的時態。 stone 2007/6/5 Tue 11:14am 記 ●

《基督宗教》

2007年06月04日
公開
30

● 《基督宗教》 今天的「空手道讀書時間」,看的是麥田出版、《基督宗教[Christianity]》。 目前還只讀了三分之一。不過很有趣的,跟前三本我出門前隨手挑的書一樣,這也是一本文字非常暢達的書。還是該說,近年來台灣書市中的翻譯書籍,確實比較更能夠將外來文思、較好地轉化為以較正常的中文呈現?! :D 這本書是在樂伯的九份二手書店買的,是本薄薄的小書,只有 165 頁。 我雖然是個基督徒,而且在受洗以後的十四年來經常研讀神學、與外邦人論道、或與其他基督徒辨談真理,不過,我還真的沒讀過任何一本提綱挈領介紹基督教的書籍。那天在樂伯的書店隨手拿起這本書,想也沒想就放在櫃台上我要買的一堆書中,但一直對它頗為好奇,回家後竟會將之拎到床尾那座書山上(放在房內與我作息處最近位置的書,多為近日內翻看過或待讀的書)。 就目前所讀的三分之一來說,這本書我會非常樂意推薦給任何對基督教有疑問、有興趣、有點了解、有點不了解的任何讀者閱讀。 所以謹將書籍資料做仔細一點的紀錄: 麥田人文 62 我們的宗教系列 書名:基督宗教[CHRISTIANITY] 作者:Harvey G. Cox(哈維.寇克斯) 譯者:孫尚陽�導讀:蔡彥仁 初版一刷:2002年11月 售價:200元 ISBN:986-7895-23-1 茲 quote 書背介紹的最後一段:「寇克斯所呈現的基督宗教,是一個講生活、重實踐、信徒參與、不斷變動,以及多元面貌的世界性宗教。他從一個嶄新的觀點切入,帶著我們進入基督宗教的內在世界,目睹了它另外一個少為人知的面貌。」 ----------------- stone 2007/6/5 Tue 5:10am 記 ●

《再給我一天》

2007年06月01日
公開
28

● 《再給我一天》 文字簡單,汪芸的譯筆很暢達。 關於家庭..., 很適合有父母的人看,也很適合有小孩的人看。 書背的<編輯筆記>不知為何我覺得可能是郝明義寫的 :D 與平直的內容無甚太大關係,但寫得很好。 對於一向懶得寫什麼書籍評論或讀書報告的我來說,quote 這段編輯筆記,應該可算相當實在地表達出我對這本書的好評: ---------------- 「我們做孩子的人總是這樣。 把得到的愛視為當然,而渴望把尚未得到的部分都填滿。 已經擁有的,我們不夠在乎。 要等到失去了,才會懂得『遺憾』這兩個字。 而且我們苛求。對於已經得到的愛,我們還要得到更多。 然而,關於失落,我們卻又可能太過認真,因為我們以為圓滿才是正常。 我們對家的要求太多,以至於沒有看見: 父母已經用了他們所知道的、所能做到的、最好的方式在愛。 面對父母,我們看見自己的得到與失去,卻很少思索他們的處境。 我們做孩子的人總是這樣。 我不知道你會在這個故事裡想起誰。 不知道你讀過它後會不會用新的眼光看待你的家。 不過,我很想先告訴你: 『家,不是講道理的地方,而是講感情的地方。』 那是我父親說過的話。 我父親這麼說,我就這麼相信。 家,不需要你講道理。 只需要你理解,接受,然後,愛。」 ---------------- 我自己簡單的幾句話: 家家都有比較難唸的那一部份經,可是,並非每個人都只能(或只准、只願)常常記得壞事、卻不去記那些好事。每個人在家庭關係裏多少都會既嘗受甜蜜溫暖、又不會從來沒見過悲哀與失望。我們可以選擇的是面對這些事的態度。 stone 2007/6/5 Tue 4:48am ●

去掃墓

2007年05月30日
公開
24

● 四月清明前後,我爸又住院了一週,調養功能漸差的腎臟(做徹底檢查),所以一整個月都沒約成去掃墓的事。 五月將近尾聲,上週四我打了電話問我爸,是不是應該再約一下三姑姑一起去掃墓啊?(中間我姑姑也打過電話小怨怪了我一番、問我怎麼都沒遵守承諾聯絡掃墓時間)我爸說要啊,並囑我上週六可以回回龍潭家了。 禮拜六我跟我爸和我弟說,會跟姑姑約不是這禮拜三就是禮拜五的早上。 禮拜一我弟又打電話來催我趕快確定時間。當時正在開車,覺得我弟說的當然很有道理,於是馬上就打給姑姑,很快就決定禮拜三早上九點半,也就回報給我弟。 昨天小孩放學後還蠻<作息正常>地先寫功課,我則坐在旁邊,一來準備回答他的作業問題、二來也把報紙速讀一下。結果心不在焉地提及,明天你小舅舅會把大舅媽要給你的三袋衣服帶來喔。(禮拜六我忘記拿)他說,舅舅幹麼來台北?誠實的我當然是只能照實回答。 結果小孩就說:掃墓喔!我也要去! 我說:可是你要上學ㄝ(因為知道他會想去,所以本來是打算不要被他知道的) 他說:那你們改下午去掃墓不行嗎? 我就沒說話。其實我是在思考讓他跟去有什麼不好?反正禮拜三只上半天課。 然後說:你們明天不是要學生自治會選舉嗎?(我猜是用早晨的兒童週會時間投票)你不是還說要選三號嗎?(放學時他拿了張三號候選人的拜票彩色紙條給我看) 他說:沒關係啦∼我不投票也不會怎樣吧! 我說:好吧,那我想想看,等下晚上打個電話跟老師說好了。 過了會我想好了,又說:嗯,我看你明天早上就先去開兒童週會,我也可以順便在旁邊參觀一下你們開會,等到開完了再出發去掃墓,時間大概正好。 小孩聞言很高興,說他要帶把小掃把去<掃>墓。(這我可要滿足他的心願,等下出門時務必要記得帶著我的小小掃把才行) 這下就很皆大歡喜了。 ^_^ 蓋我兒子、我哥小孩、我姑姑三個兒子的小孩們,都算是我爸這一家的<來台第五代>,因為當年爺爺逃難來台時除了帶著他的妻子兒女,還帶著他的母親,也就是我的曾祖母。可惜這些<第五代>中,恐怕除了我兒子以外,沒一個是可能經常陪著父母、外公去掃墓的--因為我們這些<第四代>中,只有我是最「自由派」的家長。既然小孩自己也很願意去,那何不既成全他的心願,又能在掃墓時追懷一下給了我們生長於台灣之機緣的前人呢? (不過...現在此刻,無厘頭的我最高興的一點是:今天小孩不用在學校吃午餐,所以我不必洗他的餐盒...。 :D 另外,大約兩小時就可結束掃墓活動,看來之後很有可能帶小孩去看看兵馬俑,完成這另一個他已經叨念兩三次的心願。) stone 2007/5/30 Wed 6:32am ●

看兵馬俑.簡單隨記

2007年05月30日
公開
25

● 關於看展覽,我的勤奮向學程度絕對比不上幾位我很佩服的朋友,例如在展場細讀內容時體力毅力過人的 diana、堅持要先讓孩子做功課再去看展以免學無所獲的萬等等,只能戲稱自己為隨興派。 :D 可能是我喜歡以<享受優良娛樂>的態度走進任何展覽館吧,對我這類隨興派來說,展覽、演出等各類靜態或動態的藝術活動,還是當下陶冶性情、放鬆身心的重要管道,知識性倒不是我所重視的。 想到我對朱光潛一段論讀書的文字不怎麼認同,大概就可窺知我對於<知識>的態度了。 :D 針對「無目的的閱讀�自由自在的閱讀」,朱光潛先講了這種閱讀有利的面向: 「一年之中可以時而習天文,時而研究蜜蜂,時而讀莎士比亞。在旁人認為重要而自己不感興趣的書都一概置之不理。......它的好處在使讀書成為樂事,對於一時興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養成一種不平凡的思路與胸襟。」 接著,他又指出了問題: 「它的壞處在使讀者泛濫而無所歸宿,缺乏專門研究所必需的『經院式』的系統訓練,產生畸形的發展,對於某一方面知識過於重視,對於另一方面知識可以很蒙昧。」--摘自〈談讀書〉 對上述文字,我的反應是:「由於我實在無法理解『泛濫而無所歸宿』有什麼問題(誰規定知識一定要有所歸宿?!),而「『經院式』的系統訓練」對人類來說又有什麼絕對的必要性(若讀書者都去追求什麼經院式的系統訓練,那才叫畸形的發展吧!),所以當然不會認同朱光潛的這段話。」 看得出來我務博雜而無經院之脾。 ^_^ 所以說讀書、看展之事,類同其他人生大小事,均為一人一款、各有其味。 ● 2000年和這次看兵馬俑展,都一樣地覺得:這個展欣賞起來讓人感到非常愉快,因為它主題明確,展覽設計良好,除了展覽本身提供足夠知識讓觀者建立基礎概念(如果觀者的興趣只到看展為止,他也可以得到清晰的概念),也足夠引起好奇或有意深入者,繼續進一步探究的熱情。 記得上一次到歷史博物館看特展,是去年暑假期間的玩具展。那個展讓我看得有些索然無味,除了主題讓我不太感興趣(原先猜測是小孩都會很感興趣的主題,所以才帶兒子去看),整個瀏覽下來,我覺得我會傾向於替該展取一個「孩童器用角度之西班牙卡塔隆尼亞地區常民生活展」之類的名稱;總之我覺得它的內容不怎麼精彩、也不夠豐富,標題與內容的關連度也很低。對於一個普通觀眾來說,首先我不太關心西班牙某地區的生活樣態,其次內容相對來說是單薄的、啟發性很低的,所以對那個展覽的整體感受就是:失望。 當然,這種失望絕對與我事先不做展覽研究的<壞習慣>有關,這就是隨興派必須自行承擔的風險。 幸而兵馬俑就像秦朝歷史一樣激動人心,精彩過癮。即使是很有節制的展出量,也已經清楚勾勒出展覽主題本身的特出性。總之,讓我和小孩想都不必想、就非常直覺及自然地,感到每一幅解說板都一定要唸一唸讀一讀,跟眼前展出的實物做個比對,才能心滿意足!這種什麼都不必多說就很能吸引人的質地,所謂「主題本身的強大張力+策展者的清晰思維與良好執行能力」,正好是我會忍不住一再讚美的<好展覽的品質>。 ^_^ 所以說,雖然只在展場裏待了一個半小時(包括十五分鐘在紀念品店),但今天看展的經驗真是愉快非凡呀。 stone 2007/5/31 Thu 隨記一點普通感想 ●● (如果有不記就不好玩的,晚點繼續來寫。) 這種小型展覽的好處是:大約一個半小時,就可以把展場所有列出的資料都看個仔細了(包括當場唸給小孩聽所有牆上的字)。當然,若要更仔細,也許還可看看我們沒看的小電影,及場中一道螢幕牆播放的國家地理頻道還是 Discovery 拍的兵馬俑影片。 再仔細一點的,就回家讀一讀導覽手冊囉! 其實一個好的展覽,所需要的基本質素應該是:觀眾把場內每一樣東西和每一片解說板都讀過看過之後,就要對展覽內容有相當清楚的概念大綱了才成。這樣才稱得上是夠好的展覽設計。所以我該做的比對是:找時間讀一讀導覽手冊,看其中有沒有還會令我意外的「新」資料。 stone 2007/5/30 Wed 6:28am 記 ●

參加兒童週會

2007年05月30日
公開
25

● 今天有順理成章的機會參加小孩學校每週三早上的「兒童週會」,頗感興奮。本來我對這個週會毫無所覺(我常常很後知後覺啦 :P ),是聽說有高年級小孩對週會評價很好,才激起了我的好奇心。 ^_^ 之前就曉得今天有學校的學生自治會選舉活動,本來還以為會利用週會時間投票,不過我實在低估了老師的苦心;因為後來知道在今天之前一週為「競選週」,可以競選自治會會長的五年級學生中共有六組人馬參選,各自設計競選、拜票等活動。今天則是投票日;學校戴老師趁著昨天高年級宿營活動之便,也留宿學校,徹夜佈置投票所、印製選票等,盡量讓整個投票過程與成年人的投票形式相同,讓小孩子們也可以體驗這個民主選舉過程的<最後一道步驟>。不過投票是以班級為單位,由老師在週會後�放學前,自行整隊讓全班一起前往投票所,進行投票;而不開放學生零星前往投票。這點就比較像學校活動、而不那麼完全採納「成人的社會活動模式」了。 不論如何,這都是我第一次見識「現代小學的設計活潑的公民教育活動內容」,像個鄉巴佬一樣興味盎然地觀察,實在深富趣味。 ^_^ 兒童週會的內容也很樸實、溫馨、又很實際。首先是值週的導護老師再次向全體學生呼籲:為了大家的健康,早到校的同學要記得打開教室窗戶以利通風。接著是圖書館館長為了推廣新進的七本圖書(一系列以努力讓夢想成真的人物為主題的傳記故事),與家長會長及另一位家長共三人,一起製作了書介短片,用做短片主題的則是這套書中的「中國鬥牛士」那本。整個短片雖然不以華麗的製作技巧見長,但內容紮實,既介紹故事、又大量展示精緻的書中圖畫,真是引人入勝,讓人想馬上拿書來讀。 接下來總務組朱主任透過投影片向學生解釋為何校園內的大樹需要「修剪」和「斷根」,以控制其生長方向(使不至於破壞操場跑道)和樹形大小(使不至於遮蔽視野、「無形中讓我們心胸變狹窄」)。聽起來是因為有學生誤以為修剪是「砍樹」,讓某些家長也誤以為學校要「砍樹」而大力反對。 我贊成要修剪,但希望不要在學期中進行這危險工作。蓋我人生不長的年數裏已經經歷和聽說過多次「專業修樹人」被修剪下來的枝幹砸傷甚至砸死的狀況,深知其不可預知的危險,故實在不宜在學期中讓活潑好動的小學生也經歷這樣的潛在危險。明天到學校應向朱主任問清楚,是什麼時間要進行較大規模的修剪工作;最好還是等到暑假再動工比較安全。 再來是學務處李主任報告近日蛇事--過去一週學校內已發現五條蛇,其中三條是龜殼花,真是令我咂舌,尤其是我以「蛇不太喜歡爬樓梯」為藉口在睡前安撫一直怕有蛇跑進我家的兒子之後,卻聽說這五條蛇裏有四條是在二樓以上的室內空間被發現....還真是挺嚇人的哩!不過當然是因為學校<生態環境>太好,本來就位處山林;再加上我猜現在是蛇類交配季節,所以才會較常見到蛇蹤吧∼。李主任提醒孩子們,早上到學校後眼睛要稍微放尖一點,教室內四處看看;要伸手進抽屜拿東西前,也要先看一下抽屜內有無異物...。 (啊,我在寫會議紀錄嗎?!真是有點好笑的鄉巴佬媽媽ㄝ! :D ) 約八點四十分結束了七點五十開始的兒童週會。 接下來我兒子的班級(老師很體諒我們要請假去掃墓,願意趕快先投票以免我兒子錯過這個經驗)成了第一個去投票的班級。我用相機拍了一段他們班依序排隊進入投票所及從投票所出來的影片,留做紀念。 ^_^ 這個禮拜三真的是蠻好玩的,從體驗週會到掃墓到看兵馬俑,每個活動都很有意思。 stone 2007/5/31 Thu 3:48am 追記 ●

小孩和大人的福氣

2007年05月29日
公開
25

● 幾次參加故事媽媽檢討討論會下來,剛開始我還聽到會有些媽媽很苦惱於<講故事時班上秩序不好、不專注、總有人愛做自己的事、有學生愛講話...>等等問題,通常是較高年級較容易不太甩故事媽媽,畢竟他們的自我意識也較強了。 不過老實說,看看我們這些故事媽媽開會的樣子,不但有人常常私下做自己的事(例如我不是玩玩具、就是想自己要寫的稿子,雖然不吵,但也顯得缺乏專注),更有約四分之一的人很習慣「別人在分享,我們在自己講」,也就是台上人家在講話,台下他照跟旁邊的人聊天不誤;也會有人剛制止完別人講話、自己馬上又打斷正在報告的人而插播自己不相干的其他意見。 這些奇妙的舉動,確實都會在大人身上出現,即使這些大人在面對小孩時,通常是三令五申、單向禁止小孩這樣做。 我其實不覺得這樣自然的舉動需要受什麼嚴厲譴責,但也經常在開會時不無戲謔地嘲諷自己、或忍俊不禁地提醒他人,以突顯我們<言行之不一致>。 某天一位代班的故事媽媽倒很直率地說:我從剛剛坐下來開會到現在,發現我們經常苦惱於學生及小孩的,其實我們自己天天照做不誤。好像學生那麼做就要拿出來檢討,我們自己這麼做就無所謂。她說:「這樣的體悟讓我突然放下了,不會再執著於要求:講故事或上課時,小孩子們一定要多守秩序。有時候是因為自己做不到,就沒什麼資格嚴格要求小孩;有時候是因為,他們看起來好像不專心,但其實他們還是有聽進去」。 聽了她的感言,我真是愉快地會心一笑。大人能這麼有彈性地觀察實情、反省自己,實在是小孩的福氣;其實更是大人自己的福氣啊! ^_^ stone 07/5/29 Tue 4:03am ●

鎖碼的配套措施

2007年05月28日
公開
31

2007年4月17日禮拜二的聯合報民意論壇,有一篇對我 4/16 投書《網路不能隱私,鎖碼有違分享精神》的回響: ● 回響》網路不是無限分享 【聯合報�李志武�資訊從業人員(新竹市)】 2007.04.17 03:06 am 拜讀十四日「網路不能隱私,鎖碼有違分享精神」一文,個人有些看法。 我認同該文提到,真正「隱私」資料,絕對不能上網!除了網路駭客外,提供服務的公司也有可能有不肖員工可能會去查看,甚至流出。但是,這不代表鎖碼就沒有必要。 所謂分享,並不是把我們想提供的資訊,做無限制的網路流傳。很可能我們分享的對象,是某些特定親朋好友,或是有共同興趣的一群人。這時,我並不會希望一些無關人士,也加入分享的範圍。例如一次私人家聚的照片,只想分享給參與這次聚會的人觀看,鎖碼就達到了限定分享族群的目的。網路是提供給使用者傳輸分享使用,可是不代表我上網就要完全無私的公開一切。 網路「互動」不是不可能,只是要區隔對象罷了。分享交流,和完全開誠布公是兩件事。我們不能假設所有使用者都是善意的,不會惡意使用分享的資料。當然,有心人仍可透過入侵技術看到內容,但前提是入侵者先認定這些內容值得他花費心思去入侵截取。而一般人的家居照片,對入侵者來說並不是有價值的內容。就算真被截取,也沒有重大損失,這時簡單的鎖碼保護,就能提供足夠的保護了。當然,如果是非常隱私的資料,那絕對不應該放在網路上。網路鎖碼,只是一道單純的門鎖,不能當作保險箱。 【2007/04/17 聯合報】@ http://udn.com/ ●● 我也寫了一篇回應,不過如我所料,聯合報並無法讓這個議題沒完沒了地佔據民意論壇版面。底下是我的回應全文: 對回應的回應              文.石依華 對於李志武先生的意見,敝人可說完全同意。的確,人類是親疏有別的社會,儒家深知其中道理,告訴我們「愛是有差等的」,反應到部落格時興的當代,自然而然就會是「有些內容僅限親朋好友�特定族群觀覽使用」,這絕對是人性之自然與必然。 但,限於篇幅,敝人昨日在「網路不能隱私,鎖碼有違分享精神」一文中還有未竟之言,是要誠懇呼籲部落格服務供應商的。我提到「簡單的技術手段」並將之批判為未經深思與觀照;但這並不能否認、簡單的技術手段是我們每一個人用來解決問題所不可或缺。但,因其簡單,故甚有補充、增益、修正之可能性;網路服務供應商們只要在體貼地提供簡單鎖碼服務之餘,另行增設一自動化小程式,在選擇採用鎖右鍵的部落客個人首頁上,主動代為聲明「本部落格�本新聞台鎖碼」即可。如此所有訪客初到該地,當即一眼可知主人重視隱私,對於自己訪問該網站時應採何等相應之行為與態度,也就知所尊重與節制了。 這是簡單的配套措施,相信任何一家有能力發展鎖碼功能的網路服務商,都絕對有能力快速完成此一配套,讓其所提供之鎖碼功能,是一個更完整、更體貼、不僅服務其使用者、更嘉惠天下所有網路人的功能。如此豈不功德圓滿?但望台灣真有部落格服務供應商能立即起而行之,讓我們看見台灣網際網路的現況,實在是比較世界各國更為先進!更從人性出發、以科技服務於人! .筆者曾任職資訊記者多年,現為網路工作者、專欄作者。 stone, 2007/4/17 Tue 9:50am ●●● 為了鼓舞及讚美服務供應商,而不要顯得一味以過高的標準要求他們,所以上文用的言辭有點「官樣文章」。 ^_^ 另外也為需要在網上查找資料、卻遇到鎖碼網站而感到困擾的網友,整理一點我個人用來對付鎖碼網站�鎖碼部落格的方法: 1.利用瀏覽器〔檢視〕標籤下的〔原始檔〕功能,看該網頁的原始檔。你可以在原始檔中找到你想存檔的文字。若是圖片,也可以找到存放圖片的網頁位址,另開該頁後,可用另存圖片或整個拷貝(備份)圖片那一網頁的方法,將圖片存檔。但,無名小站在 2006 年就已發展出連原始檔都不給看的功能;遇上這種敝帚自珍到不行的部落格,通常就算它寫的是國家寶藏的藏寶圖,我也是不屑一顧、絕對馬上走人的。若是連原始檔都不給看,則我不確定是否可以將網頁另存新檔;如果還是可以另存新檔,你也只好將該頁存檔起來了。 2.另存新檔的功能在瀏覽器的〔檔案〕標籤下。若你如我一樣懶、是用 Internet Explorer 做為瀏覽器,則它會提供你〔網頁, 完整〕、〔網頁封存,單一檔案〕、〔網頁, 僅 HTML〕及〔文字檔案〕四種儲存模式。 其中〔網頁, 完整〕會將網頁上所有除文字外的圖檔、動畫等等一併抓下,開一個與網頁名稱相同的檔案夾存放;你抓下來的網頁必須與該檔案夾放在同一個檔案夾內,才可完整將網頁打開重現。如果能夠完整儲存網頁,則該網頁上若有你需要參考的重要圖檔,你可在該同名檔案夾內找到那個圖檔。 至於有沒有網站提供<不讓來客完整儲存網頁>的功能?當然絕對是有的,某些商用或金融網頁就有這功能,那是為了保護他們的客戶資料、及保護他們自己網頁的智慧財產權。既然此技術早就很普及,則你還是很可能沒法存到你要參考的資料,這我可要提醒在先。 3.天涯何處無芳草,這筆資料�這個網站不給你拷貝,我老實勸你一句:還是趁早棄之如敝屣,不要參考它就是了,免得造成自己麻煩,還一付好像看了它的資料還欠它情似的不爽感。真的,天涯何處無芳草,這世上沒有一個<鎖碼網站>的內容、是沒有替代性的;它完全隨時可被其他更熱情、無私、自由、平等的網站取代,而完全可以被你遺忘。 4.除非你就是甘心情願做某些鎖碼網站的粉絲,哈哈哈!那,大概除了忍耐認命,也沒別的辦法囉。不過,我還是深深祝福你:不要遇上太多誤解分享真義及網際網路精神的網站。 stone 2007/4/18 Wed 3:55am � 07/5/28 Mon 9:45pm ●

網路無隱私,鎖碼有違分享精神

2007年05月28日
公開
33

BBH 的朋友可能不了解我為何如此厭惡鎖碼網站,所以把我在我的其他網站都貼過的文章,補貼到這裏來,也當是個說明,以示負責。我想大部份的人只想到網際網路給自己帶來什麼方便,卻從來沒機會思考自己應當怎樣有相應的行為;我相信即使是 Babyhome 這家自稱是網際網路公司的公司,也從來沒有在「方便」及「賺錢」之外,思考過任何文化與行為意義的問題。這是網際網路時代最大的悲哀與隱憂,只能從願意以及有能力自覺的人開始改變迷思。 stone 2007/5/28 Mon 9:22am ● 網路無隱私,鎖碼有違分享精神 2007-04-16 04:09:06 原稿: 網路時代的便利性令人深深著迷,在享受其便利的同時,許多人也希望能在其中保有「自己的隱私」。事實上,電腦與網路是純由技術構建出來的位元世界,這些技術的進入門檻極低,君不見只要是稍懂得努力求知者,即便是十歲兒童都可能侵入政府網站、大改特改、盜竊資料? 一家商用網際網路服務商,恐怕在安全性的自我要求或警覺性上,不會比政府或軍事、情報單位更為謹慎、花費更多金錢戮力為之(當然,我們也常見政要機構在網路安全上極為隨便,那是政府效能的整體性問題,不在本文討論之列)。如今卻有成萬上億的網路使用者,在全球各地仰賴著網際網路上某個位置的主機,替他收藏自己的「隱私」。這是一件極為荒謬的事。 誠如貴報 4/15 A5版報導中的網路使用者「小賢」所言,『唯一的自保方法,就是不要把太隱私的照片放在網路上』。這是完全正確的認知與因應態度。無論使用什麼貌似複雜實則拆解開來都很簡單的技術──簡單,是因為電腦技術世界是必須完全服膺合理邏輯的世界,凡理性、合乎邏輯的頭腦,都有可能破解任何技術──加以保護與封鎖,都絕對有人能夠將之破解。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從本身自律開始做起:如果是隱私,請自己先尊重自己的隱私,千萬不要肖想將之存放在網路上、還有可能使其永遠保有隱私地位。絕對有人能夠破解,這一點所有的網路使用者都應將之第一順位地熟記於心。 使用簡單的技術手段,能夠幫自己防堵他人盜覽、盜用你的隱私照片,你的心血創作,你的文章著述嗎?我也必須敬告天下網路使用者:這完全是癡人說夢。簡單的技術手段,其本質為何?不外「因應某種現象�某個問題,而即席發展出來的應變方法」。此等缺乏深思與觀照、僅以解決當下問題為唯一訴求的簡單技術手段,除了毫無實際用處外,還有其更為深遠的惡劣影響:可能嚴重違背網際網路創始的初衷,將人與人間無私自由地進行分享交流的可能性橫加阻斷,且更進一步將深化人際鴻溝,造成猜忌、紛爭、割斷數十萬年來在人類彼此之間建立的互信、互諒基礎。 網際網路創始之初,本就是希望在網路節點上的無數使用者,都能方便取用存於網路的各種各樣資料。近年來雖然因應部落格勃興、個人媒體蓬勃發展的風潮,網路上有了大量的「個人原創資料」,而不只是如大英百科全書等歷經時間考驗的前人智慧結晶可供查索,說起來「資訊價值」平均來說已大幅降低;但這是未經時間檢驗的粗率說法,因為沒有任何人能斷言:今天的「低價值資訊」不會成為明天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推手與基石。此所以我們一致認同並讚美今日這種每一個個人都能夠單獨在網路上發聲的、極為美好的眾聲喧嘩。 但是,現今部落格供應商卻普遍將「鎖碼」功能列為基本配備,就連筆者長期使用達近七年的PChome個人新聞台,也於今年三月底跟進此風。本人曾於2006年三月在專欄文章中闡述何以「部落格鎖碼」將為網際網路時代帶來極壞的影響,該影響最為嚴重的部份將是在於進一步將道德價值斲喪於無形。 在設定部落格時勾選「鎖右鍵」的這麼一個小小動作,就和人類其他的「壞習慣」一樣,好像大家都這麼做著,人類也還沒滅亡,於是基於必定懶怠的人性,人人都會想:既然我每天在馬路上吐一口痰、也沒造成肺結核大流行,則我為何要主動放棄我吐這口痰的自由?於是在這種「只要我喜歡、我方便,則我遂行我的自由,有什麼是不可以的?」的歪風下,鎖了右鍵怕人偷他內容的部落客,卻忘了:部落格本來就是要讓人人透過該介面自由互動的,在鎖右鍵時這位部落客卻先偷走了所有與他互動的訪客所留下的一切內容;因為鎖右鍵將使訪客不能存檔所留的言,使進一步自我修正或繼續互動的可能性大打折扣甚至趨近於零。 這個簡單的技術使得「互動」幾乎成為不可能,這是絕對完全違反網際網路精神的一種現象。而台灣這些部落格供應商卻完全不做此思考,只一味競相提供廉價的技術功能以諂媚無知的使用者,其媚俗、墮落之態,可謂嚴重已極! 隱私相片被公開,或許可說是使用者自己太過不小心、部落格服務供應商也太過不負責任;但,鎖右鍵(而不告知使用者)卻是網路使用者與部落格服務供應商狼狽為奸、一面希望網際網路為自己帶來便利的、得以滿足自我眾多心理需求的好處;一面又在極為自私地傷害網際網路發展可能性的作為。本人藉無名小站這一出搥事件,鄭重向台灣千餘萬的網路使用者呼籲:在採用「簡單的技術手段」之前,請先停下三思!! 石依華 2007/4/15 Sunday 9:57am ● 聯合報 2007/4/16 Mon 民意論壇 http://udn.com/NEWS/OPINION/X1/3805281.shtml 網路不能隱私 鎖碼有違分享精神 【聯合報�石依華�電腦雜誌專欄作者(北縣新店)】 2007.04.16 03:16 am 無名小站使用者之鎖碼相簿曝光問題,引起關注。網路時代的便利性令人著迷,在享受其便利的同時,許多人也希望能在其中保有「自己的隱私」。 一家商用網際網路服務商,恐怕在安全性的自我要求或警覺性上,不會比政府或軍事、情報單位更為謹慎、花更多錢戮力為之。如今卻有成萬上億的網路使用者,在全球各地仰賴著網際網路上某個位置的主機,替他收藏自己的「隱私」,這是極為荒謬的事。 誠如貴報昨日報導中的網路使用者「小賢」所言,「唯一的自保方法,就是不要把太隱私的照片放在網路上」。這是完全正確的認知與因應態度。因為電腦技術世界是必須完全服膺合理邏輯的世界,凡理性、合乎邏輯的頭腦,都有可能破解任何技術,保護與封鎖,也都絕對有人能夠破解。唯一的辦法,就是從本身自律做起:如果是隱私,請自己先尊重自己的隱私,千萬不要「肖想」將之存放在網路上,還要永遠保有隱私地位。絕對有人能夠破解,這一點所有的網路使用者都應熟記於心。 使用簡單的技術手段,能夠幫自己防堵他人盜覽、盜用你的隱私照片、你的心血創作和文章著述嗎?這完全是癡人說夢。此等簡單技術手段,除了毫無實際用處外,還有更為深遠的惡劣影響:可能違背網際網路創始的初衷,將人與人間無私自由地進行分享交流的可能性橫加阻斷,且更將深化人際鴻溝,割斷人類彼此的互信互諒基礎。 網際網路創始之初,本就是希望在網路節點上的無數使用者,都能方便取用存於網路的各種資料。近年來因部落格勃興、個人媒體蓬勃發展的風潮,網路上有了大量的個人原創資料,這種每一個人都能夠在網路上發聲的、極為美好的眾聲喧嘩,更令人讚美。 但是,現今部落格供應商卻普遍將「鎖碼」功能列為基本配備;在設定部落格時勾選「鎖右鍵」的一個小小動作,怕人偷他內容的部落客卻忘了:部落格本來就是要讓人人透過該介面自由互動的。在鎖右鍵時,這位部落客卻先偷走了所有與他互動的訪客所留下的一切內容;因為鎖右鍵將使訪客不能存檔所留的言,使進一步自我修正或繼續互動的可能性大打折扣甚至趨近於零。 這個簡單的技術使得「互動」幾乎成為不可能,這是絕對完全違反網際網路精神的。 【2007/04/16 聯合報】@ http://udn.com/

打球

2007年05月24日
公開
8

● 最近生活步調比較放鬆,除了能參與週四早上故事媽媽時間後的討論會,下午接小孩時也常能陪他一起打球。說是打球,其實是教他一些傳接球的技巧;幸而拍球這件事他已經熟練了(幼稚園大班時學校即要求小孩要練習拍球,不過他們這班的老師比較不那麼嚴格、而是視個別小孩的不同發展,沒有硬性規定一定要練到能連拍若干下。我兒就是屬於那種拍球技能不佳,直到小一上才常常在被同學嘲笑的挫折之餘,自己放學後在球場猛練,所以現在終於練會了,還可以邊走邊拍球而不太掉球,技術已可稱能夠接受)。 發現他應是隨著肢體成熟度漸漸發展出來,比較協調了,所以傳�接球的技能也蠻可接受。只是仍有不專心的問題,我就很想找個機會讓他深刻體驗<球場上不專心會帶來什麼後果>。幸而禮拜二時一下就得償所願:我陪他練了二十分鐘左右之後,吸引了一位隔壁班小一男生、一位小二男生前來要求一起玩,我就讓三個小男生玩躲避球;輪到我兒第二次在內場時,他因為顧著耍寶和耍嘴皮子、所以被臂力不錯的小二男生一球直接打在左臉頰左鼻梁上。當時我雖打算出聲提醒他要專心,不過來不及講到第三個字球就已經打上小鬼的臉了,因力道雖重卻還算打在有肉的部位,知道不嚴重,忍住笑意才走過去安撫又痛又丟臉所以哭了起來的兒子,順便再次講解<專心>是何等的重要。 那天就順勢結束了放學後的練球。 今天三點半準時去學校(這幾天自己覺得氣壓頗低,在家裏實在悶不下去,寧可帶著聖經去學校讀一讀或繼續陪小孩練球)。小孩要求我再陪他練球,我也就陪;練了幾次傳接後,上次那隔壁班男孩(也是踩蟾蜍事件的同一個男孩)說他也要一起加入。 禮拜四下午是學校棒球社練球的時間,在我們傳接球位置的旁邊,四位高年級男孩在練棒球的投接球。我上上週看過他們的練習,覺得以一週只練一天的頻率來說,他們其中有幾位高年級生表現得還真不壞;所以禮拜四看看他們練球,成了很享受的事。 一問之下,原來四位男孩都是投手,所以一起練投接。我一面盯又有耍寶散漫傾向的兒子、一面即席評論指導每次傳接的好與壞各在什麼地方、一面偶爾瞄瞄高年級投手們。我自己只打過女壘,還真的沒碰過棒球,所以看人家訓練實在是賞心悅目、很彌補<年少缺憾>啦∼ :D 過了會兒一個戴眼鏡的投手爬上草地那區去找球。我看他找了半天,好像沒下文。 再過了會兒,他們教練叫大家集合了,我趁機問了一下眼鏡投手:你球到底找到了沒?他酷酷地搖搖頭。我大聲對他們說:喂!你們是沒看過王建民拍的<一個球都不能少>的廣告喔?你們那麼崇拜他,怎麼可以不崇拜每個球都要找到的這種好習慣呢? 於是我自己爬上草地去找那顆球。找了不太久,就在某株灌木旁找到了;喊了一聲另個投手,把球傳給他。然後我問:邱xx近視幾度? 就有小朋友跑向已去到操場另一頭的邱xx,大聲說:喂,阿姨問你近視幾度?(他們真的好可愛好純樸,我沒想到會有人一聽到就馬上幫我跑去問) 眼鏡投手也慢慢跑過來,回答我說:一百多啦...而且很分心地開始詳述之前配過一百度的、兩百度的、因為怎樣怎樣、所以又配了現在這個度數的... 我有點忍俊不禁,不過還是逮到他終於講完的空隙說:你看我,(指右眼)六百、(指左眼)四百。(這時旁邊有其他小孩說:哇!加起來一千度!)你才一百五對吧?那為什麼是我找到球,不是你找到球? 他有點知道我意思了,馬上有點臉紅。我說:所以不是因為你近視才找不到球對吧?是因為你沒耐心! 這時看到旁邊家長露出微笑。 小孩子們都愣了半秒一秒,然後教練又喊大家各就位了,大家就趕快散開。 兒子也說要回家了。 我們就又結束了一個愉快的放學後練球時間。 我餓得發昏,只好拒絕又一個跑來拉著我、拜託我們留下來陪他一起等他爸來學校一起練棒球的小孩說<下次吧>。〔棒球隊要三年級以上才能參加,所以有一兩個一年級男孩的父母親會陪有志參加的兒子先自己練習〕 陪小孩練球真是一個我突然變聰明以後才做出來的事。以往我一直懶得陪小孩琢磨運動技巧,雖然有時的確是忙,但大多數其實都是因為太懶。實在說不過去。跟小孩一起運動應該算是最最健康的親子相處模式之一,我不應該再縱容自己懶惰了。(尤其我還蠻有些運動經驗和技巧可以傳遞給小孩的) stone 2007/5/25 Fri 4:13am 記 ●

說故事:小河馬歐文和牠的麻吉

2007年05月24日
公開
9

● 說實話,今天清晨我還蠻 frustrated 的,想到近日朋友與社會上所發生我認為道德很有瑕疵的事,已經令我心情沉重好幾天。六點多了躺在床上簡直不想叫小孩起床。突然想到今天是禮拜四,又到了說故事的時間。只得快速打起精神,集中心思花一分鐘想想今天可以講什麼故事。 這個月彩虹教材的主題是「愛人如己」,故事媽媽們自訂的參考副題則是<母親的愛>;我不喜歡母親的愛這個題目,所以只參考原來的主題。而我的策略一向是從自家有的書來找適合講的,所以那一分鐘裏就快速檢索了一下腦袋記得的、我有哪些符合條件的書目可用。 很快就決定講《小河馬歐文和牠的麻吉》。這個故事可能大部份網友都已在網上或多或少看過,我自己不但存下那個動物公園的網站、下載了紀載牠倆故事的完整 pdf 檔,在遠流出了這本中譯書以後,也很快就在校園書房將它買下。 我忘了這本書雖有精彩照片集,但卻是文字敘述頗長、且半個注音都沒有的、適合較大小孩或成年人自行閱讀的<圖文書>。〔附帶一提,我還是很討厭用繪本這兩個字〕 所以到了班上以後,一向比較喜歡閒散自由的氛圍的我,慢悠悠等著去跑操場的孩子們全部回到教室、一面與幾個孩子話話家常,然後才開始講以後,發現那麼多字恐怕一節課講不完。 〔他們老師很重視上課時的秩序與規矩,我慢慢發現此事後就決定尊重老師的規矩,一項一項盡量沿用她的規定,比如哪些人有權選擇坐在我腳前地上、坐的人只能坐著不能躺著、所有人不能在聽故事期間走來走去--雖然與我隨興及認為坐臥皆可的習慣不同,但我還是願意尊重老師正在辛苦替小一生建立秩序意識的用心〕 但是這個故事太吸引人了。我先從 2004/12/26 的南亞大海嘯講起,稍微帶到一點地理及海洋知識;幸運的是班上有個男孩在海嘯那天正好全家在菲律賓海邊渡假,見證過當日恐怖的大浪。除與大家分享了一下他這個經歷外,他還頗有哲理地說「我能活下來,現在坐在這裏跟大家一起聽故事,實在是非常幸運」。 開始讀故事後我決定不要用麥克風,否則我無法拿好書、又仔細看清楚書上的小字。因為不用麥克風,孩子們反而較平常稍微專注一點。隨著第一第二面講完,本來還有點躁動的小孩也慢慢越受吸引,變得幾乎是完全守規矩(例如舉手且獲得准許後才開口說他們的當下感想)。最後全班一片安靜、完全安靜,只聽到我唸書的聲音。我沒辦法轉開視線不看書(字實在太多太小),所以不知道他們有沒坐有坐相,不過那種安靜所傳達出來的專注,實在是很美。 老師比平常早幾分鐘就安靜地進了教室來,不過孩子們可能並沒全部發現她的存在。我努力與<唸書>搏鬥,聲音一定要夠大、螺絲不要吃太多,也沒時間管老師。等到時間已經超過兩分鐘,還剩下五六面(所謂「面」,就是左右兩頁啦)沒講,我說我們下次續完吧?孩子們一致抗議;老師出聲了,說那我們再聽一面好不好?其他的下次再講。於是我就再讀一面。然後把書先留在班上讓他們傳閱,下午我來時會再帶回家。 老師悄聲但很興奮地跟我說:她也非常喜歡這個故事,不過她沒這本書。然後她說很認同我講這故事的角度(呃,我沒太多時間演繹「角度」,但強調真正的朋友不見得與你樣樣相同、甚至可能跟你看起來大異其趣...之類)。 之後故事媽媽們開會時(這個會主要是每個人談一下自己剛剛講了什麼書、班級反應如何、有無特殊狀況等等),我因為自己氣壓低了幾天、所以比較沉穩,沒有前幾次還偷玩玩具等的躁動現象發生,所以對各個媽媽的分享比較能專心聆聽和提供意見及討論。到我分享時,老三與我孩子同班的那位前圖書館館長(將彩虹教材引進本校的人)說:你講的故事我兒子每次都要馬上去找來看。 我聞言很高興,紳士風度地頷首為禮曰:謝謝妳的回饋。 嗯,有這類回饋,的確是讓人愉快的事。(所以說若看到有任何人做任何事我覺得很棒的,我要繼續盡量提供我即時的讚美回饋喔! ^_^ ) stone 2007/5/25 Fri 5:13am 記 ●

回應推薦:魚式游泳。順記烏龍缺課事件。

2007年05月22日
公開
26

● 輕鬆有效的魚式游泳 http://www.best100club.com/bestfocus/ti_swim/index.htm 我知道這本書是前幾個月有一陣子常被逼送老夫去五股工業區,那條工業區通衢要道下午下班時間之前就已堵得很嚴重,我睏得要命,幸好張大春的節目正在訪問這本書的譯者;記得沒錯的話,當天連作者都在,因為那時他似乎應邀來台開<游泳心法傳授營>。這樣的訪談節目當然是精彩萬分,聽得我完全清醒過來,所以真要感謝這些努力又用心分享的專家們願意不藏私地分享他們的精華。 可是我到現在都還沒買這本書,它一直還停在我電腦上的待購書單裏。因為到聽到節目的那節骨眼為止,我今年已經買了太多書、多到我每次拒絕給小孩買玩具(三十九元的風火輪小汽車)時都不禁自責到不行(我憑什麼可以自己買書卻不準小孩買他喜愛的東西?難道只不過因為我會寫字賺錢、就可在大家共享的家庭生活中擁有比他更多的權利嗎?),所以現在(很抱歉,因為到上週為止我還是做不到)是進入嚴格禁止自己再買書的階段。就正好在下午去接小孩的車程中,我還在勉勵自己:書就是書,正常情況下它又不會壞,在書市的許多角落都可以買得到,為何一定要<現在買>?--以此來幫助自己節制欲望,約束自己的行為。 順便也講一件<全家的烏龍>:昨天下午因與老師談得太晚,我大概也就順勢渾然完全忘記禮拜一是要趕時間去上空手道的。結果回到家大家一起吃飯、吃完飯收好餐桌就跟小孩坐在桌邊看他從班上借回來的書,而且還是他把整本唸給我聽;又多讀了一篇青蛙與蟾蜍給我聽。整個晚上一家三口都覺得很安寧很愉快。 到了今早我叫他起床時看到床邊整齊堆放的道服,才猛然想起:啊!我們又忘了禮拜一要上空手道!真是天啊,三個人都<一咪咪都沒想起這件事>! 果然是個烏龍家庭,唉! 我蠻喜歡空手道課的一點,也許是平常會嫌棄的一點,是:以往奧福及朱宗慶課都非常制式,只要你晚到五分鐘她們就開始打電話問怎麼了、會不會去上課等等。但空手道要求的是自律,教練當然不會雞婆熱情到打電話來提醒你今天怎麼遲到、怎麼沒上課,但,所有掉了進度或自己懊悔或跟不上同儕的後果,請自己要完全負責--例如下一堂你可以想辦法鼓起勇氣去請求教練准許幫你補個十分鐘的個別指點課,但教練當然可能不同意幫你補課--。 這是比音樂課更嚴格的自律訓練(至少在形式上)。 (當然,前述兩課是必須考慮,因為都是<團體課>形式,常有合奏練習,因此當然必須確定每次上課是否所有學員都會出席。空手道因為是自我修練,除了團體一起進入新動作學習的時間外,每一次的課程都可說是教練個別觀察及指導一起團練的每個學員;沒去上課,損失的只是自己--相同程度帶級的對打練習除外--。所以形式上,空手道課當然不會像團體且需合奏之音樂課那樣,千叮萬囑照顧小孩似地提醒學員及家長上課。 不過若從商業角度來看,音樂課、或雲門及各種舞蹈教室課程等,因為在收費上確實遠遠高於空手道課而可稱為貴族級「逸樂」,因此這類商業音樂舞蹈美術等教室,恐怕也不得不經常以叮嚀家長記得上課等小動作,來表彰及符合自己的「價值」吧!) stone 2007/5/22 Tue 8:32pm ●

死了一位幼園同學之父以後

2007年05月21日
公開
23

● 我該怎麼看小孩子的無心與殘酷呢? 從知道慧姍及哲甫兩家的嚴重車禍開始,一整個下午我每思及就唉著聲歎著氣。時間到了該去接小孩;在學校又與只有我兒留在教室裏陪她的老師聊了蠻長一段時間(老師談著她帶過的不同屆低年級生的差異及她的教學觀察和分享)、中間則有班上一位領重度手冊男孩的家長插進來一起談了一會兒。最後兒子沒耐心等了,從操場跑進來拜託我和老師不要講那麼久啦!我才起身離開。 兒子興致高昂地說他踩死了一隻蟾蜍。我馬上臉色就變了(但他太興沖沖所以來不及看到我的臉色),除了想到羅北兒的青蛙與蟾蜍正好是老師這兩週給孩子們看的讀物(還要求做搭配的特殊卡紙折頁形式的「角色日誌」作業),也想到瑞雅才剛在晴媽家分享過她如何到孩子的學校講蟾蜍、消除了孩子們對這種小動物的誤解和恐懼。 我叫兒子帶我去看被他踩死的蟾蜍,他倒是很想 show off,所以很樂於在操場邊那片草地上搜來搜去。其實根據經驗,我不應相信有時講話誇大的兒子的全部說詞,故順便也問剛剛與他一起看蟾蜍的隔壁班男孩;兩人說詞對起來,大約是:他們發現了一隻小蟾蜍(大約一個指節大小),最後被我兒踩死,但問題是隨後那隻小蟾蜍就不見了(猜測是並沒死而在茍延殘喘中逃亡了)。 我開始有點嚴肅地責備兒子太殘忍,質問他憑什麼踩蟾蜍?氣起來還用腳背狠狠踢了兒子屁股。我說:如果哪天巨大的外星人來了,看到你這隻又髒又醜的小動物,決定一腳把你踩死(他因被我踢屁股不太爽而故意搶聲回答:外星人踩得真好啊!),你覺得很好是吧? 一陣沉默,我也說不出什麼話,只好說:走了,回家了。 上車後我實在很想講點什麼,就跟兒子說:我知道你現在已經不太常講那種故事,不過你以後可不可以不要老是講撞車的災難故事?你知道撞車的事情都會造成很多人傷心、難過、痛苦嗎?我們不希望一直聽到你把這種事當成故事講得津津有味,因為我們不忍心想到車禍事件造成了多少人的悲傷和難過。 坐後座的小孩沒回應。 我說:我現在問你,如果一輛油罐車撞上一輛休旅車(唉,這確實正好是他常常編說的情節),你現在覺得怎樣? 他說:很殘忍。(明顯是把我剛剛批評他踩蟾蜍行為的用詞直接借來用) 我說:那我告訴你,如果油罐車撞到的是一輛你也坐過的休旅車,車上還有你認識的同學和同學的姐姐爸爸媽媽,你覺得怎樣? 他説:很傷心。(再度直接借用我才剛說過的話) 我無奈地說:好吧,我告訴你,慧姍家和哲甫家昨天晚上出了嚴重車禍,被油罐車撞了,慧姍把拔死了。幸好他們其他的人都還傷勢不太嚴重,慧姍和姐姐和哲甫已經可以出院。 他說:所以慧姍把拔是駕駛嗎?我看過一些新聞,駕駛很容易最先被撞死。(聽到這種立即反應,各位會覺得無言嗎?青,你或許可以為小沛沛其實很有同情心而欣慰吧∼) 我說:對,正好那時是慧姍把拔開車。他們很幸運的是,車禍發生時應該是剛吃完飯上路開車,所以乘客都還沒睡著,可以有臨場反應、不至於受傷太慘重。上次那個邵曉玲的車禍就是因為她睡著了(「而且沒綁安全帶」兒子接口),所以無法反應而最嚴重。 (我這種回應應該還好吧。我也不可能時時刻刻沉浸在哀傷情緒裏,畢竟先純用理性而非情緒感受來看世事,這種習性應該是我遺傳給我兒子的) 我努力試圖想扳回重心一城,說:所以慧姍的把拔死了。 他再度沒有回應。 車開到家門口、停好要下車前,我又忍不住自己的奔馳聯想,再幾近喃喃自語地說:唉,慧姍把拔死了,她再也沒有把拔了。 這時兒子倒是接了口,說:那可以叫她努力工作賺錢,然後租一個<副把拔>啊! 我驚奇地問:什麼叫副把拔? 他說:就是來代替把拔的工作嘛。我要租一個像我爸這種的,如果不像的我就不租! 我:......(真的無言,不過覺得也知道這種想法是很有深趣可究) 如果我真的很無情或冷漠,大概會接著問:那如果你媽死了,要不要租個副媽媽來用呢? 不過畢竟還處於胃痛尚未好,沒啥體力精神的狀態,所以這種好奇的問題就免了吧。 可深究的是,是否小孩在這個年齡階段還是依賴母親的比重遠遠超過依賴父親的比重,所以他們對<一個父親死了>這樣的消息顯得蠻無動於衷或冷淡?而且更令人驚訝的是,竟然這麼輕快地發展出想像中的解決方法:「花錢租一個代替的」就好了?父親形象這麼有可被替代性嗎?! 其實我認為這與每個年齡階段對家庭成員或 role model 的不同需求與認知是有關的,不見得在更年長些的年紀,仍然會這麼<物化>地看待父親。(如十一二歲上下的男孩,也許對父親角色會有更多的認同與情感連結) 不過現在倒還真覺得可惜,因為我也很想知道:母親角色是否也可以同樣被物化而替換?! 總之,小孩的 careless 和<處理困難世事的自動機器式的解決方案>,我覺得是非常有意思的現象。 無心和殘酷,其實有時候是生命最強韌的力量。 stone 2007/5/22 Tue 3:21am ●

「在哪裏失敗,就在哪裏站起來」

2007年05月21日
公開
24

● 也許有人會感興趣我怎樣<在失敗的地方站起來>(其實感興趣的人就是我自己啦。 :D ),所以昨天下午看完病回到家後就一直想把這件事補記一下。因為不幸聽說了幼稚園家長的車禍事件,確實影響了我這兩天做事情的節奏和看事情的方式,所以直到現在才能完成自己這進行紀錄及省思的心願。 二月裏看完病、失完望、也寫了丁亥年春正之我的仁愛醫院記之後,我想書寫的確是幫助自己釐清想法、確定態度的好工具(誠實的書寫);那時我知道我已經一點也沒有主觀的怨怪、遺憾或責備、難過之意,反而、我感到很溫暖--因為我願意把自己想像成醫療體系裏一個真正可以負責(不管是對自己負責,還是對醫病互動的負責)的環節;我不要求自己一定要表現得多像個專業好病人,也不要求一個事事謙恭或完美的醫療體系--因為這兩者幾乎都是不可能的、在人間常態當中、都是不適宜要求或被要求的條件。我不願意任何一方成為「過苛或過於鬆散」的一方,但,當過苛或過於鬆散的情況確實有可能出現時,我也願意包容接納,視之為同樣是人世之常態。 並沒料到我還真的有機會,再「重回現場」去檢驗自己上述那些溫暖的感覺,到底有幾分實在、幾分誠實。我會忍不住尖酸刻薄嗎?我會自以為比醫生高明嗎?我會因為自以為糾出過醫院的小疏失而忍不住自居於比醫院更高尚的制高點嗎?! 如果不誠實地這樣檢驗自己,我所說的一切不都可能只是虛假謊言而已嗎?! 總之,5/21 上午十一點,我穩定而可稱愉悅地走進仁愛醫院。依據上次大年初五的經驗,三四十號其實一下就輪到了(現在想來,會在年假期間看家醫科的病人可能多屬拿藥而已,所以看診速度就比較快),但不料今天十一點了卻只看到二十八號。我坐下來等啊等,幸好帶了本英文的金句集,可以好好讀一個段落。十一點五十,眼看才只過了十個號碼,我肚子又有點餓了,於是去買了醫院庇護工場賣的食補紅豆湯喝。十二點十分回到診間門口,一看竟只餘兩號就輪到我,真高興吃東西的時候叫號速度顯然正好加快了。 當我進入診間,看到仍是戴著白口罩、只露出一雙眼睛的林醫師時,很奇妙的,那種病人對醫師的簡單信任感完全重現,一點都沒有任何疙撘或芥蒂。我坐下來敘述:這次跟上次的情況好像喔,我前兩週精神不濟、經常頭痛、可能也是輕微的感冒,頭痛兩週到前天就開始胃痛了,而且也不是太痛。因為上次開的胃藥很有效,所以我就趕快再來看病。 醫生讀著我的病歷。我又說:上次發炎(醫生說:上次的發炎是另一回事)--上次發炎你開的 Barktar,我好像有過敏。他馬上抬頭問:什麼樣的過敏症狀?我說:心悸,手顫抖。他說:這不是 Barktar 過敏的現象,Barktar 過敏會表現在皮膚或黏膜如口�鼻�生殖器的起紅疹;你心悸的情形可能是感冒或其他長時間胃痛等因素造成。我說:噢,原來是這樣。反正我那時以為是 Barktar 過敏,所以自己把這個藥停了、只吃另一種抗生素;反正後來就好了啊,所以還是很高興。 醫生在病歷上註記著。我又說:請問馬鈴薯會造成胃酸過多或胃痛嗎?這時感覺到旁邊的護士跟醫生都露出了些微的笑意,我趕快說明:因為前兩天吃了馬鈴薯泥之後正好就開始胃痛了嘛。醫生很溫和地說:如果不是吃太大量,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我自己也不禁笑了。 醫生說:這七天你就吃稍微清淡一點,看情況有沒有好轉。(我即知他應是要開七天的藥給我)我問:那可以吃辣椒和其他刺激性調味料嗎?醫生說:可以,照常就好,但不要吃得太辣。我再問:需不需要只吃白土司或白稀飯啊?醫生說:沒那麼嚴重,你照常吃飯就好,稍微清淡一點就是了。我繼續問:我喝很多咖啡ㄝ?!醫生說:那你不要在空腹時喝就好。 哇!這位被醫院志工推崇的腸胃科專家醫生,跟我以前遇到的仁愛其他腸胃科醫生一點都不一樣,他不叫我忌口,只叫我注意<數量上的節制>。因為自己也覺得這次跟以前被診斷為胃潰瘍、或三個月前整體衰弱狀況中的胃痛比起來,其實是屬於輕微的,所以也很信服他的判斷。更微妙的感覺是:他很人性!他很清楚,以非人性的<阻斷式或絕決式的要求>施予病人,通常根本難以被執行,更別提稱不稱得上<高明的醫囑>了。這種洞悉人性中對於慣性之依賴的弱點、因此給予漸進式的溫和指導,我感覺上是出於一種寬厚又慈愛的深刻同情心和同理心。 最後我抬眼和醫生的雙眼直視,我看到這位應是五十幾歲的醫生,從他那很深的雙眼皮的雙眼中投注於病人的,是一種讓人感到「慈祥又認真」(我走出診間後即時的筆記中的用字)的眼神。這時他真的是用一種我只找得出「婉轉」一詞(或深思,或溫柔)加以形容的語氣說:甜的東西少吃,好嗎?吃鹹的。我一聽就吐吐舌頭說:啊,我才剛剛去喝紅豆湯ㄝ!不過幸好我本來就不愛吃甜食,剛剛只是太餓了。他又婉轉一笑,說:對,反正盡量以鹹的食物為主。 --今天的看診讓我感到非常「安全」、「信任」。這是一個「完美的求診經驗」的好樣板吧! ^_^ 令我自己高興的則是,我先存有願意和解的心意,才有能力讓自己不鑽牛角尖,也才有能力放開心胸、「先相信別人」。如果我不能先相信別人,而一味執著於自己曾經有過的主觀,那麼今天無論如何不可能成為一個好的求診經驗。 苛求別人之前,不如先放自己一馬。<放過自己>,你才有能力<放過別人>。 stone 2007/5/22 Tue 9:35pm 記 ● 上回到仁愛看病,是今年二月二十三號。今天是五月二十一號。 首先,每季來這麼一下不嚴重的急性胃炎(當然必須考慮到我對這類慢性疼痛的相當高度耐受力啦,哈哈。我認為不嚴重的胃痛,可能別的人連試都不願試一下的 ^_^ ),我是怎樣?規律動物喔?實在應該自己好好反省一下才對。 其次,那次看完病我的失望感很重,也曾經詳細予以紀錄。還自我嘲諷地說:乾脆以後不再去仁愛了。 不過,根據我的和解理論(關於我的各種理論,當然實踐起來一般來說難度都是很高的,一般人也許也是連試都不願試一下。例如所謂的和解的必要;又如所謂「在施以懲罰的任何場合中,施罰與受罰雙方都應該受到懲罰」--這一項看來受到絕大多數家長的嚴重抗拒。LOL!),一味<逃避>絕對不是解決疙瘩的辦法,你總是得重新面對同樣場景,才有可能真正解決未盡的扞格。 所以,我掛了與上回一模一樣的家醫科、林醫師;連所掛的號碼,好像都一樣。 隔了整整一季,中間還以上回經驗為本替雜誌寫了一篇文章--再重回相同場景去看看吧。人生樂趣,豈不在焉! ^_^ stone 2007/5/21 Mon 3:37am ●

日記:起床氣及其他

2007年05月20日
公開
25

● 下午四點半要帶小孩去一趟桃源街的如果兒童劇團,那區域我還挺熟的,畢竟高中時的活動地盤就在附近,何況我爸和我當年都甚愛吃桃源街牛肉麵和菜肉大餛飩。 中午回籠覺睡醒,老夫應小孩想吃<雞蛋麵>的要求,正要煮麵;又來那套大廚惡習(大廚可能是昨日切菜切到手,所以此時行動不太方便,也是其情可憫啦),想叫我去幫小忙。因為胃痛所以耐性略遜平日一籌的我,沒好氣地說:不要叫我幫忙,我來煮。 開玩笑,煮湯麵恐怕沒幾人比我快了,何況是我家只有我一人在帶兒子的去年長段時光中、母子倆早就發展出專屬「雞蛋麵」的麵型,豈是這位喜歡仔細料理的粗心大廚所能了解的。 三兩下一面煮水、一面洗菜葉、一面取出要用的丸子、一面打蛋、一面拆封新的一包五木細拉麵麵條;水開了下丸子、下麵條、加雞湯精、煮若干分鐘、蛋下進去、菜葉丟進去、菜燙熟了就關火、分裝三碗。老夫難得謙遜,只是乖乖旁觀我的快動作,啥也沒囉唆。只到最後他說要用麵湯<燴>一下他細切好的洋蔥青椒和蕃茄,我難以理解而拒絕,他又小孩子脾氣地說那我不炒這些菜了!我當然一逕簡單回答曰:好啊,那就不要炒。他ㄌㄟ當然也是氣話(氣話=廢話;氣話恆等於廢話。這也是我在提醒自己少說無聊的氣話啦。^_^)說完,還不照樣乖乖用我還是剩了一點給他用的麵湯先<燴>再炒了那彩色三蔬。 母子二人終於吃到熟習的簡單雞蛋麵,析哩忽噜兩碗公就分別下肚;只有那對於簡單料理的麵有點難以置信的老夫,勉為其難地剩了碗裏一堆配料、只吃麵條。 總之,吃完飯再次提醒小孩四點半要去做的事,並勸他睡個午覺。當然此種勸說一向無效(廢話=廢話,廢話通常都還是廢話。不過這種情況下的廢話是還得照說不誤的啦)。 我則關了電腦躺在床上看書,看得不亦樂乎--五月號的印刻很好看嘛!讀著丘彥明的<在伊斯坦堡尋找帕慕克>、陳芳明的三十年遺忘錄這期寫施叔青(她稱施為「現代主義的表妹」,很是有意思),都很好看。再讀讀一向令我哈哈大笑的紀蔚然。這是我第一次看印刻雜誌;它都已經第45期了哪。不論如何,見證一本編得好的文學雜誌,這件事是令人愉悅的。 下著雨,我們出門了。因為區域太熟,反而不想乖乖去停左近看似最方便(其實停車動線最好笑)的中山堂,也不想繞到衡陽路上找那些近年新建大樓的收費地下停車場,而是往博愛路去,看巷子裏有沒有車位。果然讓我在派出所邊的巷子裏瞄到空位,於是等完紅燈再自左線橫岔進右線、再倒車、轉進巷子停好。 這時兒子已經在後座睡著了。我喊了半天他還是睡意濃重。只好強迫手段逼醒小孩、半拉半勸地下了車。 起床氣於是開始發作: 兒:我不要去報名了啦。 媽:哈哈,不要因為想睡覺就說這種氣話。(再提醒大家一次:氣話=廢話 :D) 兒:那你不會等我睡飽了再報名嗎? 媽:哈哈,那你不會一上車就先睡嗎? 兒:那我就是坐車到一半才想睡的啊! 媽:哈哈,活該,早就叫你睡午覺你不睡吧! 想到車程前半問兒子(主要是我希望他具有正常的人類心理反應機制),你會不會緊張啊?他説:有一點啦。我說:不要緊張到說不出話來喔。 他很經典地用非常成熟的演員似的腔調,先一派豪放地哈哈輕笑、再回曰: 當然不會啊,我只是說「有一點點緊張」而已。 真是標準的誇張派,很適合演戲。這也是我隨便帶他去玩玩的主因;我想看到像個小號當年十八歲 stone 的這孩子,如何處理他單獨面對甄試的那場景。也許我是想看看、我自己註定不可能看到的、在甄試場中的我可能是個什麼樣子吧。 (結果是:我在排練室外看得快睡著了--他使用的時間的確是稍長,大約耗時八九分鐘。先打完一套現在會的空手道、今天表現是比平常上課好;然後拒絕接受兩位評審力勸他聽音樂即興跳舞而以唱首歌來應付要求;然後還講了整整超過三分鐘的故事,以 careless 的恐龍為主題--這類場合我們母子會自動把它處理得太平常、太自然、太無奇、而太想睡覺。 :D ) 老夫稍早因為要在家等叫的瓦斯送來,所以是後坐捷運來桃源街會合,因此結束後我跟兒子就在劇團看看好幾本好像是上人文化?出的小孩立體書,都怪有趣的。大約等了二三十分鐘才等到老夫,於是離開下樓。這個下午有四十八九個小孩要來甄試哩,真是多到不行。幸好我兒子排的是 26 號,時間正好,不會讓我天黑了還被迫待在外面。 這個禮拜天下午的桃源街真是整潔冷清啊。老夫餓了力勸我吃碗牛肉麵,我當然以胃痛為由峻拒。但我卻喚夫子二人陪我吃了豆花及仙草,怪不得胃痛不會好啊,哈哈哈。 stone 2007/5/21 Mon 4:28am 隨便記記 ●

刺蝟與狐狸

2007年05月17日
公開
18

● 刺蝟與狐狸 http://scc.bookzone.com.tw/sccc/sccc.asp?ser=300 實在太喜歡高涌泉這篇文章了,不知如何處理才好(總不可能期待我會把它背下來吧,哈哈哈),乾脆轉貼在這裏,讓我比較容易常常心滿意足地再看一兩遍吧。 ● 刺蝟與狐狸 作者:高涌泉 2007/5/11  年已過八十的名物理學家�作家�公共知識份子福里曼•戴森(Freeman J. Dyson,1923-)上個月在《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這份學術氣味頗濃但又不致於嚴肅過頭的書評雜誌發表了一篇名為〈智者(Wise man)〉的文章,來評介《費曼手札(Perfectly Reasonable Deviations from the Beaten Track: The Letters of Richard P. Feynman)》這本費曼書信集。  戴森原是英國人,年少時研讀數學,二次大戰後到美國康乃爾大學留學,改攻理論物理。他在那裡碰上了費曼,立刻為之傾倒。他幾年前替《費曼的主張(The Pleasure of Finding Things Out)》這本書作序,裡頭這麼說:「我來美國之前從沒想到會在這片土地上遇見莎士比亞,不過只要見到他,我當然會毫無困難地將他認出來。」戴森因此「決定要充當現代強生(Ben Johnson),把費曼當作我的莎翁。」誠然,戴森在物理上最出色的貢獻就是將費曼這位當代最富原創力理論物理學家的奇特想法傳播開來。因此作為頭號費曼迷的戴森親自出馬品評《費曼手札》是必然的事。  我先前也曾為《費曼手札》寫過書評,當然很好奇戴森會以什麼獨特的觀點下筆。《費曼手札》是費曼女兒米雪從她父親幾千份文件中篩選編輯出來的非學術性書信集。戴森說這本書出現的時候,「費曼的朋友與同事都大吃一驚,我們從沒覺得他是會寫信的人」,因為儘管費曼很愛溝通,也很能溝通,基本上他只是「述而不作」的人。他的書都是別人從他的演講(說故事)錄音或課堂筆記整理出來發表的。戴森說費曼說話的風格是「直話直說,生猛有力,從不講究形式」,而且他自己「還宣稱寫不出合文法的英文」。所以《費曼手札》可以說是揭露了費曼連親近朋友都未必知道的一面。  費曼親手寫的這些信絕多數是給家人或從未見過面的人,內容大約是報告自己近況或回答外行人與學生關於科學以及前途的詢問。戴森說這些信是「清楚且合文法的英文」,裡頭沒有一絲炫耀的口吻。書中的費曼不是愛開玩笑的天才,而是了解生命疾苦的普通人,是位關心父母的兒子、關心太太小孩的父親、關心學生的老師、是位認真回答世界各地來信的作者。  戴森所說的這些,並沒有太令我驚訝,因為《費曼手札》所呈現的費曼的確就是這麼一位「智者」。不過戴森文章一開始提到了「愛因斯坦是隻刺蝟,費曼是隻狐狸」倒是讓我感到有些意外。這裡所謂的「刺蝟」與「狐狸」是一種比喻,很多人是從思想史家柏林(Isaiah Berlin,1909-1997)一篇著名的文章「刺蝟與狐狸」學到了這種講法。柏林說這個比喻來自古希臘詩人亞基羅古斯(Archilochus)的一句話:「狐狸知道很多事,但是刺蝟只知道一件事。」柏林將這句話詮釋為狐狸與刺蝟分別代表了兩種作家或思想家的類型:刺蝟型的人喜歡用某個核心的、基本的觀點去看待所有的事情,但狐狸型的人則是對很多事情有興趣,會追求很多目標,而且這些目標之間可能毫無關連,甚至相互矛盾。  柏林舉了一些例子:柏拉圖、但丁、巴斯卡、黑格爾、杜思妥也夫斯基、尼采等大致上是刺蝟,亞里斯多德、蒙田、莎士比亞、哥德、巴爾扎克、喬艾斯等則大致上是狐狸。從這個名單可以看出刺蝟與狐狸的講法其實有些含糊,柏林的例子不一定會獲得所有人的認可。不過這種分類還是有些意義,因為有些人的刺蝟味或狐狸味的確相當鮮明。總之,戴森把柏林的講法借來區分科學家,他說:「狐狸對所有的問題感興趣,可以從一個問題輕易地跳到另一個問題。刺蝟只對他們認為是基本的少數問題感興趣,同時會花上數年或數十年的時間在同一個問題上。」戴森又說:「多數的偉大發現是刺蝟找到的,多數的小發現則是狐狸發現的。科學需要刺蝟也需要狐狸才能健康成長,刺蝟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質,狐狸則探討我們這神奇宇宙的複雜細節。」  在理論物理(尤其是基本粒子理論)學家社群當中,我們的確可以按照戴森的分類區分成兩群:一群比較注重「宇宙的複雜細節」,因此比較貼近實際的現象與數據,一般稱之為「現象學家(phenomenologist)」;另一群比較注重「事物的本質」,因此比較講究邏輯推理與理論結構的完整。儘管普通的理論學者大約都會被劃分到某一陣營,但是真正頂尖的理論學者,其實都是既注重細節也注重結構,因此無法簡單地說其為刺蝟或狐狸。對於愛因斯坦與費曼這種等級的學者來說,他們既是刺蝟也是狐狸。  如果以狹義相對論與廣義相對論來論愛因斯坦,他當然是刺蝟型的人。但是如以他獲得諾貝爾獎的光量子學說來論,則他恐怕就比較有狐狸味,因為光量子的說法在當時仍有許多矛盾待解決,只能算是一種「現象學」。同樣地,費曼的「路徑積分(path integral)」毫無疑問是刺蝟型的作品,但是他關於「部分子(parton,構成質子的粒子)模型」的工作或是與葛爾曼(Gell-Mann)合作的弱交互作用理論則是狐狸型工作。  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問愛因斯坦與費曼以他們天生的氣質而言,究竟是比較像狐狸或刺蝟?我的答案是他們應該都是刺蝟,因為兩人都非常看重理論架構上的完整性,不會無謂地引入額外的假設,都喜歡由某種基本觀點將現象連繫起來。依據柏林的詮釋,這就是刺蝟們喜歡做的事。  至於戴森自己,則很明顯是隻狐狸。他在《太陽、基因組、與網際網路(The Sun, the Genome, & the Internet)》一書中說自己原本研讀數論,但後來覺得數論中的問題「雖然優美,但卻不重要」,所以改行轉攻物理,成為一位「應用數學家」。戴森說他的職業生涯就是在「快樂地尋找我的數學技巧可以派得上用場的科學領域」,他研究過「粒子物理,統計力學,凝態物理,天文,生物」中的各種問題,「也研究過工程的問題,還將數學應用在儀器與機器的設計」。戴森知道自己沒法和費曼一樣長時間專注在一個大問題上,便順著自己的性情,當一隻快樂的狐狸。 {本文原載於中央日報副刊} stone 2007/5/17 Thu 6:52am 轉貼。 (說到刺蝟與狐狸,正好兩種玩意兒我都蠻喜歡的--我是指那兩隻動物啦--,想想我雖然一向沒耐心鑽研某物超過四、五年,不過倒還蠻兩種特質兼具的。) ●

說故事:《家》

2007年05月17日
公開
9

● 這一天是應該要紀錄一下,因為當天發生了「好像只見於我等老摳摳求學現場中的走廊罰站景觀」。 話說那天我帶著我同學所繪、楊喚的童詩《家》(和英)去學校要講給小孩們聽。我同學畫過的幾本圖文書(分別在和英、遠流出版),都非常用心,其中的畫作也幾乎都是我最喜歡的她的畫作,完全呈現她的細膩、溫暖、爽朗。雖然家這首詩字數頗少,不過用這本書撐上有趣的半個小時,一定是沒問題的。 可惜,一開始我就做了錯事。話說那家我們經常光顧的早餐店,老闆娘說過玩具牛奶是禮拜三進貨、所以禮拜四早上最有得挑。所以禮拜四我和兒子都是興沖沖地去挑玩具牛奶。這天,在我建議下,兒子同意選一隻翼手龍;可是下車時我卻把小龍放在自己前胸口袋裏,心不在焉(或故意耍酷)地說:這是我預防等下開會太無聊,所以要先準備的玩具。 此言真是嚴重失當。(以往我是不准小孩帶玩具到學校的,連放在書包裏不拿出來都不准,理由是會使他分心、上課不專注。可見我此言是多麼地違背自己曾經三令五申的道理!)話一衝出口,我就暗喊不妙,只好祈禱等下這種失言不會發酵出太慘的後果。 可惜,當然會有很慘的後果。這天不知為何,據我後來集中收起來放在老師桌上的數量來算,這個十九人小班級裏大概有八個人帶了各式各樣的小玩具來上學,包括自認他玩具被他媽搶走了的我兒子。 總之,當我們開始讀詩以後,情況其實不壞;每面(就是左右兩頁啦)美麗的圖畫背景上只有一句話,小孩們都想搶著讀,我就讓每個小孩各讀一面,讀完了再重複,盡量讓每個小孩都讀到;小孩們讀一句,我則跟著再重複讀該句一次,幫助孩子們加深印象。同時帶領他們細讀畫面。 可是,字太少了,總是很容易會有某種學習風格的小孩極易因而分心。於是各種玩具慢慢出現了...搶隔壁座位同學玩具來玩的小狀況也出現了...,我不得不越來越常停下來處理玩具問題。 雪上加霜的是,我兒子跑過來從我口袋裏直接把小翼手龍拿出來,說:這是我的!人就想跑。我一把把他抓住,但因為總要維持一點故事媽媽的尊嚴和分寸,也只能說:不過現在不能玩,要收起來,知道嗎? 惜乎整個教室亂烘烘,把每個個別玩具狀況加以制止,並且開始完全不理會嘟著嘴巴賭氣的我兒子以後,總算還是在只剩下一半多一點的小孩(坐在我前面地上的那一半)能維持專心的情況下,整首詩讀完了,我也再從頭到尾唸一次給他們聽,結束了<正業>。 然後我說,這首詩好短對吧?大概只有一百個字。可惜你們大概只聽到六成,就是百分之六十、六十個字;其他四十個字,都在同學們開口講話吵鬧時被他們吞到肚子裏去,吃掉了,害你們聽都聽不見。(後來這個說法馬上被某小孩借去、向老師很詩意地惋惜他「只聽到六成的詩」) 我又說:你們這麼吵,還有人拼命走來走去,你們知道我怎麼沒抓狂嗎?因為我有秘密武器(小孩們聞言均甚感興趣)。我有一個特異功能的濾鏡,會直接把那些太吵太不守秩序的小孩給過濾掉,所以我完全看不到他們的存在。像今天最不守秩序的xx(我兒子),不是我懶得罵他,而是他早就被過濾消失了,我都不知道他現在在哪裏?!(有小孩此時想跟我討論「濾鏡」的運作原理,不過我沒被他岔開話題) 我再說:老師說你們可不可以帶玩具來學校?(全部人都回答<不行!>) 我說:既然不行,現在請你們每個帶玩具來的人,通通把玩具交給我,集中放在老師那邊保管,放學時才能領回去。(除了我兒子以外,每個都乖乖交給我。對付我兒子的辦法就是不必正眼看他,只要冷冷地堅絕把他努力拽緊的玩具拿過來就是了。) 但又出現了狀況:一個平常蠻乖不吵鬧的小孩說,他的玩具一直放在書包裏,沒有拿出來,這樣也要沒收嗎? 我想了一下,說:好吧,子x的玩具現在我不沒收,他就當成對照組、你們其他人是實驗組,我們來觀察一下:玩具被收走的人上課會比較專心?還是子x會比較專心?我們來看看,如果一直把玩具放在書包裏,我們拿鉛筆盒或收課本的時候看到它,會不會令我們分心。 這時老師來了,我把所有玩具放到她桌上,就離開了教室。 ● 之後開會時正好輪到我講述今天使用的幾個對付秩序問題的小 trick 時,老師走進圖書館道歉說要借個人,就是借我囉。我說等一下行不行啊?她說:不行,麻煩現在可以嗎?我也只好跟著去。 結果小嚇一跳,老師點了六個經常是特別頑皮或吵鬧或規矩不良的男孩,站在走廊牆邊,顯然是剛訓了一陣話後,叫我去臨時串場表演,以加強威嚇效果。老師希望我配合的說辭是:向小孩表示我因為他們太吵鬧,故心灰意冷,本來想下禮拜開始就不來講故事了。(老師說:如果馬麻不來講故事,你們禮拜四早上的時間就只好一直抄課文囉)可是老師告訴我你們還頗有悔意,所以我打算下禮拜再講一次試試看,看你們有沒有變得秩序好一點。如果有改進,我就可以繼續講下去。 這個溝通的過程中有小孩(與該家庭熟識的家長稍後告訴我,這孩子一向很容易在類似情境下哭泣、道歉)哭了起來,我兒子則是扮演著有問有答(「是我們不好」、「我們害xx馬麻失望了」、「對不起,x老師和xx馬麻」--他沒直接叫我媽,而是叫我xx媽媽)、顯得很有反省改過誠意的樣子;而因為有人哭了,也感染了另兩個小男生開始掉淚。(害得我也差點要掉眼淚,誰叫我很濫情嘛) 最後老師說:好,那你們都知道以後應該怎麼做了嗎?每個小孩都點頭,並用各自的理解和語言說了一遍應該怎麼改進。老師說:那我們就進教室開始上課吧。 這整個過程算<體罰>嗎?我以為不是的。從頭到尾老師都站在那裏向小孩們講解某些事情。就我看來,這是「將教學場所移到教室以外的一種即席教學」,很有策略、也很有效果。重點是老師也很負責任。 總之,這番即席教學的效果,是得隔一週才能驗收的。結果是:下一週我講小河馬歐文與牠的麻吉時,出現了罕見的極為專注的安靜場面(當然與我選的故事書很吸引人也有關係);所以說效果是不錯的。當然我們不必錯誤期待,這種即席<威嚇式>的彈性教學,其效果有可能延續到兩週以上;所以後來在開會時我的分享是:到了次一週,又將是一個重開的新戰局,且走且戰�即席應變,才會是好戰術。 :) stone 07/5/28 Mon 7:17am 補記�8:32am 續完 ●

有趣的大清早

2007年05月16日
公開
10

● (我可沒有今早第一名動物的玉照,只好拿七股河灘邊遠拍的兩隻鬥陣彈塗魚來充數。 :D ) 蠻好玩的,出門去、走點路到河岸、轉轉動動關節(※誰說肩頸不酸痛的,還是有點酸有點痛啦),然後再走到另一邊的河岸階梯坐下,才發現時間才五點六分。現在天亮得早嘛。一年之計就在五到六月--夏至之前這個月是明顯感到白晝越來越長,到夏至之後又慢慢變短了--,所以這段時間(尤其是還不太熱的五月)真是早起鳥的最佳光陰。 早起的動物也不太多,貓是最先看到的一群。然後是零星兩三個老人家(男士)。最鮮的是今天竟有一頂帳蓬搭在潭邊僅餘的一小片草坡上。就算有人真睡在裏面,他鐵定也是個很能安睡的幸福人,一點動靜也沒有。幾隻小白鷺、中白鷺。滿耳鳥聲蟲鳴。遠遠傳來我家對面人家養的那兩隻孔雀的鳴聲,在這安靜有活力的早晨、聽起來真是嘹亮啊。 今早第一名動物是--雖然實在有點恶心--壹隻有翅蟑螂。我坐在階梯上遠遠見兩三公尺外的水面有個東西游過來,等牠快到岸邊時我站起來俯觀,發現是隻有翅會飛的那種大蟑螂。 基本上我是很怕這種蟑螂的,尤其當它被圍捕而在室內飛起來逃閃的時候;不過一隻這東西在水面游泳,全然不似逃生的狼狽狀,看來實在只是在晨泳;到了岸邊牠還一付意猶未盡狀,回頭又游了一小圈;最後爬到擱淺在岸泥上的一塊髒醜保利龍上(這種上岸地點還真像一般人印象裏典型又髒又醜又可怕的蟑螂會做的選擇),張開翅膀抖抖水。我稍微(鼓起勇氣)走近一點看牠,牠一付悠然閒逸的模樣,兩根長鬚輕輕挑動,實在是睥睨得很啊(的確,我若是一隻游泳功夫這麼好的蟑螂運動選手,也難免自覺驕傲的吧)。我不禁口吐欽讚之辭曰:哇!你真是全能啊,又會飛,又會爬,還會游! 打了一小陣哆唆,我就趕緊(但小心維持我的悠閒狀地)離開現場了。 真是有趣的大清早。 stone 2007-05-16 Wed 5:32am ● 彈塗魚

今天和昨天,小日記

2007年05月15日
公開
14

● 早上能不能如願去基隆拿書、再順道去九份一探樂伯的書店,端賴小孩起床�洗完便當前,我能不能把電影說完。 :D 應該是可以吧∼。 以為自己才頭痛了一週,不過好像上禮拜一就在這裏唉唉地說頭痛,所以大概真的可用<近十天>這個量詞來形容。不知道算不算有點感冒(既然萬小姐的感冒也不過就是微燒--我的體溫通常都是三十七度多--及頭痛,那我這種大概也是某種感冒吧,雖然沒什麼咳嗽鼻涕之類常見的症狀)。 禮拜一中午也是去拿書,坐捷運到古亭,之後又走了點路去吃耕莘魷魚羹;回到家頭更痛。想到一連幾天氣象報告都警告曰這些天中午時分臭氧濃度會太高,不要隨便出門--就覺得自己還真白目。故戲稱自己為<臭氧中毒>。 :D 結果回到家,發現阿達龜竟然好大膽子和氣力,在沒人在家的時刻把陽台紗門給推開,大搖大擺逛進了我房間--實在忍俊不禁,不過我忘了把牠歸位回陽台就睡著;五點鐘被電話吵醒(好險有電話,我還沒接小孩ㄌㄟ!)時阿達龜又不見了,在屋內四處找了半天才發現牠在大門口。這回真的把牠抓回陽台、慎重地關好玻璃門,我才出門接小孩�去空手道課堂�跟先生會合並吃晚麵、等等。阿達今日此舉被標記為「我們家阿達的驚天動地創舉」 :D 。日後牠越長越大,想必出人意表的驚人之舉只會更多啦!哈哈。 幸好這些天真的是空檔,要大大講話的事也辦完了、要慎重平衡理性與感性的專題也寫完了、我稱之為簡單放鬆類的月刊人物稿反正拖個一兩個禮拜都不嫌晚,所以正好休息。 不過,今天若真去逛基隆和九份,途中可得記得打電話確認我那資訊產業調查的 project 確定了沒。這個是一定、堅持、非常、反正我就是要做的好東西。 還有...雖然覺得下一期的醫健專題不知道有沒有時間好好做,但為了現實理由,還是得逼自己做。所以要早點開始零星規畫才行。一定能找得出時間的,所以堅持最重要;堅持,就是要經常逼自己<做!反正去做就對了!>。 (但是我想跟那家公司好好談談錢的問題。希望不會太離譜。) stone 2007/5/15 Tue 5:59am (這種瑣碎記放在日記?總覺得有點怪怪的,哈哈。不過日記不瑣碎,難道還要結構嚴密嗎?! LOL ) ●

再談練習曲

2007年05月15日
公開
9

● 練習曲這片子倒不會讓我想到技巧不技巧(KYF 和晴媽好像都提到<技巧>,I assume 兩位說的都是「電影技巧」in general)。 說起來層次複雜,我盡量穩著點兒神經,鎮定地來打打字吧。 內容與形式是最常用來拆解藝術品的兩個向度,但內容通常決定形式,形式通常決定內容,其實非常難以拆分。技巧是什麼?技巧就是組合起內容的手法,組合過程及組合形態則顯現為形式。 我幾乎不記得曾看過與練習曲形式相同的電影(雖然有,但以我這種爛記性,實在記不了那多),也就是說,如果要拿腦中既定的、對於電影該是個啥的印象或定義來解讀或定位其「技巧」與「形式」,通常是必定黔驢技窮的。 其實這也是欣賞藝術品的一大門檻:你要用完全自由的向度來感受與解讀,還是用習得的一切技藝標準、評賞標準來審度任一藝術品? 這門檻是沒有內外之分的,我只能說上述兩種態度各在門檻兩邊,彼此還蠻友善的,並沒有被隔開;這兩種態度或方式還常常結伴同行。也許可稱之為:自由開放的心地,或純熟精練的(賞味)技術。所謂賞味技術,當然是經驗累積出來的:這人讀過很多藝術史、藝術評論、看過很多藝術品、自己練習過如何做評論、藉由評論來深化其對藝術理論的理解、甚至自己創作過藝術品以更為內化地理解何謂創作過程對藝術品的決定性...。這些技術整合為一個評論者對作品內容、形式、技巧等等的分析與判斷。 但,當你遇到沒見過的形式時,除了依序搜索你經驗中累積的分析條件及元素、設法套用外,能不能用開放的眼睛去<先純吸收與觀覽,再利用全部的理性素材加以比對與判斷>,其實是更為重要的能力。 以練習曲來說,它的結構是明顯且簡單的:Episodes。每一個敘事片段以簡單的內在邏輯(極為簡單--即一個人旅行七天、每一天的所見所聞,因此產生一個線性結構)連結,構成這部電影。但是其結構有一扭曲處,即如以日期來分段,乃是1-2/2/3/4/5/6/7/1-1,即最初的開端放在最後。這個形式的玩法當然也有其意義。 如果究其<內容>,它當然擺明了不玩「有完整劇情,依序正敘或倒敘或插敘地鋪陳情節,編結及開啟線索,將劇情推向高潮,再美好地設計結尾」的那種遊戲,所以請先把這套評價系統拋開。 現在我們來看電影這種藝術形式的組成元素。除了人物、情節、時間、地點、劇情發展線等等傳統戲劇元素外,它不可能被其他藝術形式取代的還有畫面、聲音、場面調度、剪輯。 它的「形而上」的難以言詮之「妙處」,在於後面這些部份。兩個鏡頭�兩段敘事以不同方式連接,即使只是一個過場的聲音剪輯不同,都會產生不同的「意義」--這「意義」通常就是一個執著的觀眾所追索於任何藝術品的東西,即使這個執著者不說。 如果以前述,練習曲的 episode 連接的方式來看,我們會發現:每一個片段(episode)呈現了不同主題的人事物,包括浪漫派(有人覺得好假)的劇中劇組、任性的單車少年、回憶兒時與家人及陌生人一起分享的中年事業有成者、快退休的老師、老車站站長與浪遊的外國友人、那些也抗議也郊遊的老媽媽們、那個會偷眼瞄一下攝影機其實非常諧謔地抽離了電影幻境而入實的導遊李永豐(那一眼可視為導演刻意留存的標記,記念的是一群長年好友都願拔刀相助讓這部影片完成的創作歷史)、那兩個塗鴉少年、那位的確再度抽離故事而純進入「講古戲」的洪流阿公、那鏡頭刻意疏離處理卻讓最多觀眾受到感動的進香隊伍....。 這些片段中間完全沒有必然的<邏輯關連>,這是非常少的電影敢用的手法。大多數的電影作者總是不自禁地因為害怕(害怕被敘事本身吞沒)、或因為過於興奮(太想講一個故事)而無法超越被情節線綁縛的誘惑,於是或鬆散或緊緻地編織著情節線(當然無論鬆散或緊緻,都有好功力和爛功力之分)。但,這部電影裏,沒有就是沒有。 這真是超級美好的一個特質!簡直難以相信,一個跟著<深深被情節綁死的導演們>工作了那麼多年的攝影師,能夠如此自由地跳脫自覺或不自覺一定會向裏跳的火坑。 這除了導演性情之外,我們也可以猜想:一輩子習慣以鏡頭省視人間的攝影師,他眼中、心中解析世界的方式,就是可以不受制於習規,硬是可以自由、豪放、寫意。 你所最不習慣的,或許正就是這種<攝影師與一般人不同的眼睛>。因為你從來不習慣這樣看世界,而習慣於一個可以找到線索、可以循線前進或深掘、可以高揚昇華....的<故事結構>。 但是這位攝影師導演倒是徹底打開了所有觀眾的眼睛,因為他大大咧咧地把他一向的<觀看方式>(the way of seeing)打開呈現給我們看。 如果再講另一線:聲音,這也極為難能可貴。一個以聽障者為主角的電影,要怎麼收音?!有人會因為考慮主角聽障,而故意模糊掉聲音。陳懷恩不是。他用<刻意極度清晰的音軌>來突顯聽人與聽障者之間在理解世界方式上的差異。這種把技術轉化成哲理深度的功力,真是一絕,在<全世界各處的影展>中都可能會被各地影評人大大記上一筆。 我大三時一位做技術劇場的朋友死於裝台意外,他是燈光設計。我的導演學長用一種荒謬的話安慰我:我們做導演的總是想得更多、更全面,他們搞技術的,只有單向淺層的思考。 這話從一開始就被我嗤之以鼻。許多自以為<藝術性>深刻或高強的創作者,正因為他缺乏技術的洗禮與磨練,從來不曾<硬派>地操作過任何技術,因此其作品也同樣只得軟弱氣虛。這是我說我校友鴻鴻和順子的電影,到如今我還是不看可矣的緣故。技術之所以在這世間需要被人景仰,即好的各行各業工匠們之所以深為我所敬佩,當然是因為:藝術若缺少他們那種與生命直觀結合的綿密技術,是不可能有力、寬廣、能夠感動最大多數人,的。 練習曲之出於一位技術紮實的電影工匠之手,而能渾然天成達此成就,正是我的<藝術立場>最好的驗證。 stone 2007/5/15 Tue 10:11am ●

關於信仰的小型「三段論」

2007年05月13日
公開
11

● 因為打了三段留言,故戲稱為<三段論>。 LOL   07/5/13 Sun 5:04am ● http://blog.roodo.com/waylim/archives/3154567.html#comment-10392443 我承認 waylim 第一個長篇且還有加註的回應我還沒看完正文(正文看了一半;附註有先看 :D),因為我眼睛看這紅與黑十分吃力,所以通常是把想看的 copy 到文件裏看簡單的白底黑字。可惜回應區塊的紅底去不掉,還是紅紅一片(呃我承認我使用文件處理軟體的功力十分不怎樣),此所以還沒看完。 不過可以先講一下這段: waylim said: >電影<王者天下>提到的,那位雖然加入十字軍卻擁有異於正統宗教觀的叛逆鐵匠威爾所說的:「If He doesn't (forgive these soul), He is not God.」,讓本來想用「死者若被焚燒就無法上天堂」阻止他燒掉那些,再那樣擺 下去就會導致致命傳染病使全城人死光光的屍體之迂腐神職人員,當場傻眼無法反駁。他另外一句「How can you be in hell when you're in my heart?」更是激越叛逆--直接跳過末日審判,只要自己這個個體認定所愛之人值得上天堂(由他的心所建構的那座),那他就是了,沒有其他東西可以動搖。 我 highly valued 的那兩句電影台詞,不是因其<激越叛逆>,而是因其<正確地不小看上帝>。被反對�該反對的,是天主教神職人員以為可以獨攬「詮釋上帝」的大權;要命的是,因其心胸、識見、理解力均狹窄,更加上必須靠其詮釋來鞏固他們自己的政教權力,所以他們所定義出來的上帝當然顯得可笑、殘暴、自私、狹窄。 如果上帝連饒恕人都辦不到,只會侷限於這個那個的宗教儀節與規矩,那我們需要這種上帝做什麼?人自己侷限自己還不夠哇?還要無腦地找個外力來繼續侷限自己?!人自己被偏見綁縛的例子滿到連海都會被填平,這樣的人的概念中的上帝、只不過是拿來替自己的偏見做為合理化的藉口而已。那哪裏會是<上帝>?只不過是人類最愚之明證而已。 waylim 懷疑的當然是這種被人塑造出來的上帝,或用他的話來說,曰<人格神>。 不過,神具神格及人格,卻不是這樣用的。所謂神具有人格,乃專門指耶穌之道成肉身,願取人的樣式,受人性一切軟弱之制約,卻又盡力在這副皮囊裏追求<服從上帝旨意的能力>;最終的服從即是,祂雖然可以靠著神力(如使五餅二魚餵飽千人、使死者病者復原的神力)避免被處以死刑,但祂仍願卑屈地受釘死於十字架。若無此一自願卑屈(祂可不是聖潔一聲不吭、高傲地展現其過人的忍耐力),包容�承認�展現「人性之軟弱」的過程,祂就無法得到接下來的復活及為世人扛罪與赦罪的權柄。 只要讀聖經原始文字、而不要先去看那些歷來各種解經或各種教派說法,這樣的<較一般啟示複雜一些的特殊啟示--透過耶穌這個人的一生紀錄而得到的啟示>,是明白向人展現的;因著信仰而能得到的力量,絕非透過任何宗教儀節(耶穌那時遭遇的法利賽人,恐怕正可說是天主教神職人員的希伯來祖先),當然也不需被任何宗教詮釋所壟斷。 如果那兩句台詞讓 waylim 感到<激越叛逆>,那 waylim 應該會很喜歡讀四福音,你會看到裏面耶穌對於<宗教儀節與規矩>有多麼激越叛逆的說法與 confrontation。但,那可是「聖經」!聖經記載的、基督教信仰真正應該本於此的,就是那種激越反對人為的一切詮釋(為了 favor 自己、鞏固自己的不管是實質權力、利益,還是心靈上的優越感)的「真正的信仰,真正的順服,真正對生命力量的體會與讚美」。 stone 2007/5/13 Sun 1:59am ------------------------------------------------------------------- http://blog.roodo.com/waylim/archives/3154567.html#comment-10393327 基督徒普遍最嚴重的問題是:他們信的是人,不是上帝。大部份所謂教徒,是被<人>拉進教會,受洗,聚會,把宗教化為生活秩序的一部份;這是各種宗教都一樣的情形(除了穆斯林,他們似乎還真的維持舉家、舉國都是教徒,從一生下來就是如此的那種<教�活合一>的形式。但當然各位文藝愛好者也早就看過許多如在德黑蘭讀羅莉塔、更別提那位不讀好像對不起文藝青年光環的薩依德兄,他們的作品也反應出回教人對自己宗教的省思)。 但我實在沒辦法談<宗教>,因為我一開始追隨的就不是宗教,所以一向只能以信仰稱之。我擁有的是信仰,宗教並不擁有我。 waylim 和唐諾,很明顯地都相當反對�懷疑�省思著「宗教」這個東西;若從這個面向來說,我對唐諾也沒什麼好挑剔的。(不過 waylim 拜託別期待我有可能去讀他人對唐諾的評論,畢竟我都不想讀唐諾自己的作品了,怎有可能花時間在別人對他的解讀上) 你說你是<利用>唐諾為多,這我倒覺得挺好的;若非你<利用>了他的一段、也許拿來批評宗教很適當、卻完全誤解基督教「信仰」的文字,我大概也不會從我的懶洋洋裏突然站起來、開始打這些闡述信仰的文字。 話說回來,從法利賽人到天主教神職人員,到今天世界各地教會裏的牧師傳道人,他們都是<人>,如果要追隨要信奉的是他們,而不是聖經文字裏明明白白紀錄及顯示給你看的、從舊約耶和華到新約基督與上帝的那位神,那,當然只好充滿偏見、掠奪、約束、高傲、權威、迫害、權力鬥爭、惶惑與狹隘。 就連道成肉身的耶穌,一樣是受到有限人性的制約的,我前面說過他一樣要經常節制與約束自己、學習敬虔(對上帝敬虔,而非對自以為是上帝故有權管束你的人敬虔)、學習順服與謙卑。這是<自由與無限>的基底--節制�順服�謙卑。 世界上真正的道理完全是相通的,要自由?絕對得付出代價。想追求無限?你還先非得親自血肉模糊地經歷過因此了解到什麼是「有限」。沒有任何事是不需付代價的;也沒有付了不相稱的代價(讀了幾年神學院,考到了牧師執照)、就可以得到巨大無比的價值的(但憑自己的「人意」來詮釋或管束他人)。 基督徒會付的代價是什麼?就是知所節度,有取有捨:捨棄了全憑己意的自由,換得優遊天地的真自由。捨棄許多人間享受,卻發現簡樸之中更大的享受。捨棄了一切由自己作主的制高點和自主權,換得的卻是<發現許多事根本不值得制>的更高視野和更大自主--當你可以不受人為的許多標準(讀了多少書,會談什麼學問,拿過多高的學歷,資本主義價值,社會主義價值...)所制約,你當然是更有所謂<自主權>的。 基督徒最常拿來警惕自己和互相警惕的一句話是:「你是在看人,還是在看神?」看人,包括看迫害史賓諾莎者的言論、看唐諾的宗教詮釋、看巴西教會如何不允許青少女墮胎,都很容易讓人越看越昏,搞不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因而產生動搖或懷疑,更嚴重的是不像我這樣只是不聚會而已、而根本是放棄了相信真的有<上帝>這樣一種人類完全無法妥善定義的價值存在。 上帝是超越人類理性與感性、傲慢與偏見的,祂沒辦法被言語文字呈現出來,因此只好藉著一般啟示(大自然)及特殊啟示(聖經),向有眼能看、有耳能聽的人,顯現祂自己。在每個人心中所能体會感受到、捉摸到的,都不盡相同;但應該都能夠不偏離最大中心主題的。 重點是,只願從<人>--人言人字、人舉人止--來理解<上帝>,或將上帝矮化為人所製造的<宗教>的話,那是不可能透過那些人,真正理解上帝的。這是條絕對錯的路。不然我幹麼在信仰半途中唸了一半的神學碩士,然後就放棄?就算是神學家們所公認最<正信>的神學家,其言論也不能取代聖經給我的直接啟示。 對神學家著述的態度就跟我對<文學家著述>的態度一樣。文學家如果是詮解紀錄著人生與人性,則他們的任何文字都不能取代我自己對人生與人性的觀察與理解。我相信上帝給我的天賦與啟示,遠勝於我對文學家(那些「人」)之言論的重視。除了將之當成休閒娛樂,是不可能再有更多了。 stone 2007/5/13 Sun 4:11am ------------------------------------------------------------------- http://blog.roodo.com/waylim/archives/3154567.html#comment-10393349 所謂休閒娛樂是指:我的確需要透過描寫與我不同社會�國家�階層�生活型態之人及其生活思想的文學作品,來遠距離觀察透過代言人(文學家)而呈現的那些人生現象,因為我不可能(因人人都是有限的)親自接觸得了所有人種物種事種。 但,除了這種介面功能以外,再多的就僭越了。文字的價值(指通常以「文筆好」來形容的)不能取代人生的價值,因此崇拜文學家是沒有意義的。我讚佩文筆好的人所能呈現出來的許多崇高或幽微,那顯示那些人的生命質地很高,才有能力做出具高度或深度或柔軟度的<呈現>。但對我來說,這些讚佩是要歸給創造出這些人和這個能被其觀察之世界的,上帝。 stone 2007/5/13 Sun 4:27am ●

母親節後的小記

2007年05月13日
公開
10

● 因為兒子的母親卡上寫了希望我多陪他和他爸一起出去玩,我爹娘公婆又均告以本週末請勿回家(前者難得與舊友有牌局、後者忘記有母親節一事只囑我夫婦二人要努力工作),所以本週末我就特地連著兩天、一家三口下午不太熱時開車在北縣山區遊逛玩耍。 台灣鐵定是比較歧視父親的啦,你看這母親節放在學期中,每個學校都把它當大事兒,一定要小孩熟思母親的好與壞、還一定要自製母親卡;父親節丟在暑假,那可真是沒人聞問,好不清閒,哈哈。 今晚回到家,先生弄飯大家隨便吃吃,吃完小孩說要洗碗。我兒七歲,老師上週五還鼓勵我在家多讓他分配點家務工作、以免他心神不定,又可鼓勵他多動手,曰其動手操作能力不錯、只是在家沒得施展、因此自我成就感頗低、云云。讓我頗生悔意。於是小孩一要求洗碗我當然滿口同意,唯見那兇巴巴或臭巴巴的父親一逕採其習慣性的負面否定教育法曰:不准!你洗個碗我們還要收拾善後,不要洗! 我也只得耐心勸解曰:身為臭巴巴,兒子已經常常被你兇得發愣(男人常常無意義地太大聲講話),你還不給他實際操作、練習、表現的機會,這種負面教育態度非常不可取也! 幸得該人也還聽得去本母親之善言,狠下心同意兒子洗碗。 結局是好的,小孩果然已能洗得有模有樣,只是稍微多費了點兒水。他老師的教誨我實在早該聽。 這麼個母親節挺不賴的!我家跟<節味兒>有關的物件僅三朵在捷運站裏拉票的候選人助手所送的康乃馨,其餘我們也沒提什麼節不節,不過,這悠閒的兩天過得還真不壞--最好的當然是見識到我兒做家事也蠻有一套的。 ^_^ stone 2007/5/14 Mon 4:34am @Taipei ●

「生活中的體力」:打坐小記

2007年05月11日
公開
4

● 放學接了小孩,趕快去 Costco 退上次忍不住想買的玻璃烤皿組(※還是要讚美一下那套商品,二十二個大小不同、每個都附軟塑膠蓋子的玻璃烤皿,可以直接放在烤箱裏烤東西的,才 1199 元。退貨時店員照例要問理由,我說:用不上。--因為我實在不可能勤快到自己會烤東西來吃,老夫也不愛用這些烤皿,因此天天碎碎唸叫我去退貨;為免再被唸的唯一解法,當然是有自覺地自己再扛起一箱重物拿去退貨--店員說:這套烤皿是外勞的最愛,好多人來問還有沒有貨。我猜,外籍朋友們一定是很高興在台灣能買到品質這樣相當好--好厚實的耐熱玻璃的手感--、又便宜的烤皿,他們會想辦法寄回家裏或託人帶回去的。你要知道,外籍友人們辛苦離鄉背井來台工作,心中抱的極大盼望就是要改善他們自己家人的生活啊!--所以想到我退了這一件,也許就能造福一個外籍朋友的家庭,就雖然好可惜自己沒法常常欣賞到這些用不上擺著也蠻美的器皿、但還是覺得很高興)。 然後只買了咖啡、小孩提早兌現的生日禮物、一箱印表紙以及晚餐,就匆匆趕路去台北上空手道課。 其實自禮拜二去完小燕家回來的兩三天,我都大量睡覺(真是舒服),應該是身體自動在補償前陣子過度操勞神經緊張(不是 nervous 啦,而是太集中心神)所造成的疲憊;不過應該是還沒休息夠,所以還是有點隱隱頭痛之類的。 送小孩到了課堂,還是遲到二十分鐘。幫他換好道服綁好腰帶,我又匆匆離開先去幫婆婆買奶粉、送去婆婆家。弄完再回到課堂,正好上完課,要進行接下來的體能訓練。我就坐在角落看他們體能訓練。 今天教練自己帶,小教練(教練的兒子,大一學生)則不知為何提早離開。教練近日非常忙,因為他在萬華區開了一家道場,一直在忙裝璜、開幕、招生等事;因此好久沒時間刮鬍子,今天出現的是個短平頭配上長度差不多等同於平頭頭髮的絡腮鬍,看起來蠻酷的,我說:你今天很像是要拍電影的造型喔。 我坐下來聽教練罵學生: 「黑帶是幹什麼的?連抬腿踢腿都不會?我們空手道沒有分大人小孩,黑帶就是成年人,你這個黑帶在幹什麼?」(班上最厲害的黑帶高手是個因發育遲緩才被父母送來學空手道、現已五年級卻不過跟我兒一樣高的男孩;其餘黑帶則是一個小一男生、一個高中女生、一個小六女生) 「最可憐的人就是連自己身體都管不好,叫你踢腿卻踢不起來。天天靠爸爸媽媽幫你準備好東西是嗎?這種人最可憐!連自己都管不好、照顧不好!只能靠別人幫忙!」 我越聽越過癮,真想跟教練說:下次我來幫你罵。 :D 忍不住自己站起來試他們的體能訓練,幸好我在抬腿�踢腿這部份,還是比九成學員都好。這要感謝我的母校在我大一大二時給我們的嚴酷訓練。 然後我就坐下來,過了會覺得隨便坐很不舒服,於是再次打坐。耳中聽到教練繼續在用<愛的小手>打那些抬得不好的腿,叫她�他們盡量撐住,一面說:那叫靜禪,我們這是動禪,都一樣是在練身體。 喔,原來是靜禪。因為我一向不跟隨任何派路,自己做自己的身體操練,所以還搞不清打坐是可被稱為<靜禪>的。 蓮花坐的好處是:大腿平貼地面,因而骨盤也可以完全穩定地平貼地面。在這樣的姿勢裏,脊椎會拉直,錯誤下沉的下肢能浮回正確位置。正確的蓮花坐,維持該姿勢坐再久、都不可能會<腳麻>。 靜定下來後,呼吸才能夠深。完全跳過肺部,以腹部呼吸。這時可以感覺到婦科器官也被清新的空氣洗乾淨。 再靜下去,就可覺知身體哪個部位處於不正確的壓力之下。例如,肺是很快可被覺知的部位;但我略微困惑於為何頭仍有點痛、而不似二月九號那次的打坐,很快就因將頸椎位置校正了而得以紓解被壓迫的頸部血管、完全解決了頭痛? 因為今天不像二月九號那次,身體並未警示脖子姿勢有何問題。我稍微上下挪動一下下巴位置,發現問題不是頸椎。那是什麼呢?再繼續覺察,發現是:喉嚨太過緊張。 試著放鬆<喉嚨>後,我知道為何我近日常常乾咳了--也就是因為喉嚨的緊張。這緊張可能是來自經常固坐著打字、看螢幕,也可能是來自近日必須靠說話來傳達想法的機會太多(兩次講課,發現我簡直天生該吃講話飯,雖然經驗不足、懶得注意學員臨場反應、也懶得體貼他們跟不跟得上我的速度,不過可以任憑腦袋思想與口腔語言自由連結而滔滔不絕講上那麼久,實在是十年以上沒講過課的我的意外發現)。可能因為隨時準備<講話與發表>,而造成喉部的緊張。 當放鬆喉部之後,才意識到打坐的二十分鐘裏,不但沒有喉嚨發癢、積痰、或忍不住乾咳的問題,連吞嚥口水的動作似乎都只做過兩、三次。放鬆喉嚨雖然今天沒使我的隱約頭痛完全獲得解決,但意識到近日全身最緊張的部位在喉嚨,卻是一項極為寶貴的覺知。 終於孩子們的體能操練結束了,我也慢慢結束打坐中的靜息,睜開眼睛預防我小孩撲上來。但蓮花坐實在太舒服,所以還是被小孩攻擊了一下(一屁股往我盤著的腿上坐下來),婉約地請他學會節制:就算要膩到媽媽身上,也請先問一下徵求同意,可以嗎?(他有聽懂啦。) 打坐完當然精神極好。所以之前好幾個小孩曾問我為何打坐,我都說是為了休息和調節體力,因為的確是如此。全身通暢舒適地開車回家,還可以腦筋很清楚地小工作到十二點才睡覺。 不過,上一次時間超過二十分鐘的打坐是在二月九號;今天是五月十一號。看來三個月打坐一次,於我也就足矣--畢竟不是為了練功,而是為了調養生息。 stone 2007/5/13 Sun 5:45am 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