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奕安的娘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教書七年來始終不變卻不能說的真心話 (必看)

2010年10月28日
公開
37

今早看到一篇轉寄文章 剛開始也是有點懶惰,不想盯著螢幕看那麼小的字 但是耐心一字一句讀完 文章中是教書七年 而我是教書14年 那麼代表我已經成倍數的麻痺嗎? 我慢慢覺得這文章所表達的真相∼(而自己卻是常常去忽略的) 明知道這樣卻往往自欺欺人 尤其當我接到這一屆∼素質挺高(家長群們) 但是配合度卻是不太高時 孩子的表現跟家長的期望有一定的落差時 家長會找的∼問題不是孩子身上 卻是找老師∼用便條紙寫的滿滿的在簿本上回應 我常常心中閃過一個名詞∼直昇機父母 可是∼很諷刺的,這樣的現象大家都明知不可說 因為...沒必要去挑起這樣的戰爭 如果∼你是常來這裡的常客 能讀到這裡,代表你也很誠意 就希望你花點時間耐心看完吧! 總希望能發揮小小螢光 找尋這條路上的同好 一起對明日教育希望點一盞明燈! 以下是原文內容  教書七年來始終不變卻不能說的真心話 十六年前,有一位老帥哥在他的課堂上說「尊師重道」是狗屁。他是一位以新潮思想為特色,並讓身為英文白癡的我欠一份人情的民進黨籍英文教授。我畢業後的某年,還看過他在立法院發言的帥樣。 十六年後,是我也登上講台的第七年。這七年中的前三年,我的講桌上貼著一句格言:「師嚴而道尊」,結果不太有作用;後四年,我不想貼,而且不敢貼了,但是,它在我心裡面的體悟,卻只有越來越深的份。 「嚴師為難,師嚴而道尊」。不管小孩遇到什麼樣的老師,我們都要想盡辦法讓小孩相信老師、喜歡老師、崇拜老師,才有可能讓孩子接受這位老師「所僅有的一切教育機會」。縱然不是每位老師在「家長」的心目中都是完美的,然而一旦不能做到前述這點,就什麼都沒有了! 上級長官常提醒我們:「教育是服務業......。我們要讓孩子快樂,要讓家長滿意......」但是事實上,教育不是服務業,從來就不是。 服務業只是「第三級產業」的一種,而教育不是一種「產業」,教育是一種「事業」(有的分類法說這種是「第四級產業」)。「事業」是花錢的單位,是國家基於不得已,必須設置的花錢單位;而「產業」是用來賺錢的。 教育,是要建立學生的優良人格,糾正學生的道德偏差;簡而言之,是「他沒有的東西要他有,他有的東西要他沒有」,這種事情大多不順遂,怎麼會有「滿意」、「快樂」的價值觀呢?當教育演變成「家長導向」,甚至於「學生導向」的時候,教育的尊嚴是不存在的;當教育的尊嚴不存在的時候,教育便是不存在的。 眼看私立幼稚園的老師,對學生扮小丑,對家長扮業務,我完全無法相信這有什麼教育的機制存在。 眼看私立高中、私立大學,完全不會寫考卷也可以「考上」,而且多如繁星的學校還搶著招生,我完全無法理解這個國家的高等教育為什麼要花這麼多自欺欺人的錢。 服務業,是要賺錢的;賺錢的手段,是要討好顧客。教育,是花錢的;花了錢之後,來教育學生、教育家長、教育社會大眾;把幼稚的小孩、不良的學生、敗壞的社會風氣,帶領出一片光明。教育是要靠著教育人員的道德良知,來領導學生,間接的領導社會,走向正確的路;服務業卻是基於賺錢的目的,被顧客領導,提供顧客需要的服務。這兩者截然不同,怎麼可以混為一談? 打從教育思潮演變成「我們要讓孩子快樂,要讓家長滿意,教育是服務業......。」之後,教育的成效一落千丈,再也一蹶不振。以前的教育,是老師挑學生,家長配合老師;現在的「叫慾」,是學生挑老師,老師配合家長。結果呢?七年級世代的被稱為草莓族,八年級的希望根本看不到。速食店的店員,點餐態度傲慢,擦桌子是在拿抹布塗桌子;出納小姐留著長指甲,上面厚厚的彩繪煞費功夫,卻使她根本無法點鈔;錯別字一大堆的文案充斥於生活中,不只攤販錯字連篇,連電視、電影、報紙、甚至政府宣傳品,都一一淪陷了。整個社會的知識水準和道德修養陷入了極大的困境,更具毀滅性的八年級炸彈、九年級炸彈還在後面等著,但看出這片悲觀的人大都不是在關切真正該關切的事情。他們關切著「教育品質如何提升」。 大學聯考總分十三分的學生,他老媽對記者說,她才不會讓小孩去念爛學校;犯下多起姦殺分屍案的某狼落網,對記者露出冷血的笑,阿嬤還大剌剌的質問為什麼要抓她的乖孫。 小孩不好不怪小孩,只怪別人。社會早已陷入一場「溺愛戰爭」,一切都是溺愛惹的禍! 「溺愛戰爭」是商業週刊近期刊登的一則篇名,揭示了溺愛所造成的社會價值崩解問題,它不是只有台灣有,而是全球的問題。當溺愛戰爭已經席捲全球,台灣卻還一直傻呼呼的喜歡聞外國人的香屁。 台灣從民國八十年代的「教育改革」運動初期至今,十多年來許多知名學者大力鼓吹人本主義(正名:教育心理學之人本學派),好像人本主義是新新時代潮流,不信人本主義就是老古板。實情是臺灣人特別崇洋,而且喜歡撿外國(正名:某些白種人的國家)剛出爐不成熟的東西炫耀一番,表示他很先進,或老喜歡撿人家在外國已經證明失敗的東西來臺灣玩(例如建構式數學,正名:建構主義精神在數學科教學上的不當應用)。人本主義不是一無是處,也有可取之處,但跟它唱反調的行為主義學派在白人社會中並非如臺灣捏造得好像是個過氣的東西,而是依然能和人本主義支持者分庭抗禮的。 再者,我們也不要去談論什麼學派了。光看「教育心理學」,或「心理學」這門學科好了。心理學,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中,其實是一門很年輕的學門,簡而言之,它是一個很不成熟的學門。如果它是成熟的,那麼它應該會被研究出一套定理,而不是出現許多長期以來沒有定論的學派,甚至糟糕的是這些學派好像只有越來越多的趨勢,而提出學說的人們各自為政,每套理論並不是朝向一個統整的路在走。 「心理學」有多年輕呢?答案是一百年。就這麼一百年!人類真正將心理學視為一種科學,而脫離空談(說好聽叫「哲學」)的層次是拖到二十世紀初才起步的事!反觀有多少的學門是已經發展了幾千年之久啊!不說千年,那些發展了幾百年的學門如物理、化學,都曾經發生過革命性事件;心理學這門學科,又是如何值得人們咬定它說的都是真理呢? 九年前,我在師範學院修習教育學分的時候,也曾經對一些教育相關理論科目認真的研習過,但進入教育職場真正接觸學生之後,七年來我只覺得這些理論離我越來越遠、越來越不切實際了。我每天都要面對連常理都不能解釋的學生行為偏差,連常理都不能解釋的家長溺愛狀態,根本來不及去碰觸教育的高深理論,就已經被現實所打敗! 教師教學績效不佳是因為輔導專業能力不足? 有人苦口婆心的勸我要去進修輔導專業知能,因為如果我的輔導專業能力不足,在這個職場上將會是一個動不動就發作的病灶。我要有空的話當然會願意,如果輔導技術高超,確實可以幫助許多學生成長,但是「輔導學生」能夠真正解決所有學生的人格問題嗎?我覺得現在我真正「動不動就發作的病灶」應該是討好學生、巴結家長、粉飾太平的「專業能力」不足!偏偏,這個專業科目沒有人寫書,並且設立學科、正式成為師範學院的課程。 教師應時時留意教育思潮的變革,與時俱進? 「教育思潮」的謬誤實在太多,因為「思潮」常會混雜著許多不專業的民意,偏偏在民主社會中,這些不專業的民意卻會被冠上正當性與領導性。近年來世界性(尤其臺灣,前面講到)的教育思潮,基本上都指向了溺愛。 就以「體罰」這件事情來說吧。在台灣,現在好像已經沒有人敢大剌剌的說他支持體罰了。別說在學校體罰被視為違法,私底下好像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老師們也把「體罰要偷偷進行,只能做不能說」,或「體罰不是不行,但是要老鳥才能做,或等你成為明星老師,才可以體罰」,變成「還敢去想體罰就是落伍、無能、不適任教師」。不只學校,好像連家庭凍結了體罰,因為我這個月想去五金行買以前很容易賣到的藤條,竟然找了好幾家都沒有賣了! 那些反對體罰的書籍,名正言順的說「至今沒有一個教育理論支持體罰」(是嗎?)我看到的卻是「至今沒有一個教育理論反對體罰」,因為行為主義的各種實驗,都是利用體罰作例子的(行為主義有表示獎勵的效果比處罰大,但沒有明確的實驗區分處罰的種類及其效益差別),而反對體罰的理論者也沒有實驗證明體罰和不良影響的「因果關係」! 最好笑的是,這些心理學界的所謂理論權威,甚至學派創始人,當年建立理論的過程其實是極其粗糙而備受質疑的。以「認知學派」的創始皮亞傑實驗為例,後世就證明了他個人的經驗心得只是因為他對小孩子問話的技巧不足。可是學術界很奇怪,我們總是對於某些已經變成教科書的理論,被推翻的過程避而不提;就像學界早就質疑進化論的真實性,並證明進化論不可能是真的,但課本上卻不願意面對進化論已經被推翻的事實。「人本學派」的創始人羅傑斯,發現跟學生談話不要告訴他答案,只要問他問題,就可以使學生自己找出答案並滿意的離開,卻沒有告訴大家他是一個「高中」老師!不是小學!更何況,人本學派創始初期,那些受實驗的對象,都是些過去飽受體罰的學生,他們對於有個老師竟然不體罰了,當然是奉為神明,全力擁戴,所以得到良好的成效啊!而今天我們眼前的孩子,卻是從小的溺愛,根本就不稀罕大人的勸導或讚美啊! 現在全世界,只是以訛傳訛的,以國傳國的,接連認為體罰不對,應該禁止,提不出個有力的證明,然而人類由體罰而成長的歷史卻是長達萬年,恐怕從史前時代就開始的狀態。若演化論是真的,恐怕基於演化的道理,人類需要體罰才能健康成長的基因早就定型了,現在「突然」不要體罰了,大家為什麼要相信結果不會滿盤皆輸?古有明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是要提醒我們,教育是長遠之計,一段教育歷程的成敗,必須要一百年的時間才能蓋棺論定,不是一個小小的幾年的實驗、新理論,就可以證明某種教育方法是正確的。教改以來我國也步入了廢除體罰的死巷,然而,如果不是體罰的廢除造成了草莓族的蔓延,難道是學生人數從五十人變成三十人所造成的嗎?難道是師資培育水準從師範變師專,師專變師院,師院變教大所造成的嗎?難道是學校越來越有錢,從黑板變成電視,從電視變成單槍而造成的嗎?難道是教科書越來越精彩,字體變大、印刷精美、圖文並茂、教具多樣化所造成的嗎? 教育失敗,是不爭的事實。但是面對教育的失敗,原因是什麼?誰要負責?誰要改進?卻有很多不同的聲音。然而不管聲音多麼分歧,臺灣現在的聲音都只有一個共同點:很少聲音把矛頭指向家庭教育的失敗,更少有人明確指出教育失敗是家庭溺愛所造成的惡果(我現在只聽到證嚴法師幾天前說了),只有越來越多的家長將矛頭指向「教育品質」這塊。不管是質疑課程,質疑學制,還是質疑學校、質疑師資等等,反正都是針對提升教育品質在思考。但是為什麼沒有人去想「誰證明了教育品質有退步」?除非是教育品質有退步,我們才能夠朝這塊努力嘛!然而教育品質不斷的在進步,卻是接觸過教育現場的人很難感受不出來的。就算我們沒空接觸教學現場好了,請問現在的教師有誰在上課「留一手」,放學後向學生收錢補習?現在有哪個老師利用校外教學或其他油水中飽私囊?現在有哪個老師在教室賣自修,收取回扣,並且利用上課時間聽股市買賣股票?哪有教師晚上酗酒,隔天蹺課,叫學生自習的?這些故事,以前都有過,現在哪有這些狀況?現在的每一個老師,都深愛著學生,白天上課,晚上改作業,寒暑假還要準備課程,弄得自己每天起得比雞早,睡得比貓少,做得比牛多。 如果教育品質沒有退步,那誰要對教育的失敗負責? 這樣認真的教學,最後受到質疑的,竟然就是那些認真的老師!那些想要認真管教學生的老師,總是備受質疑,因為家長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被老師揪出偏差行為。那些想要把學生教得更優秀的老師,總是備受質疑,因為家長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喊苦,無法接受小孩子做不到老師的要求,就跟家長哭訴的場面。家長無法理解為什麼老師無法在學校就把自己的孩子教好,讓他們回家就不用再管孩子的事。 大家都忘了學校教育只是輔助,家庭教育才是主體。 這是在我們小時候的社會課就有上到啊!那些家長當年的月考也考這個,為什麼如今同樣出身五、六年級世代的家長,都忘了呢? 學校裡的老師「根本」就「不可能」在沒有家庭教育的基礎上,把孩子教成一個完整的人! 成功的學校教育,只能建築在成功的家庭教育上!退一步說,家庭教育就算不力、不彰,那至少可以「支持」學校教育吧?現在最需要教育的那些孩子,卻總是那些家庭叫慾在跟學校教育扯後腿的。以前的社會貧困,家長教育水準不高,也許沒辦法指導孩子課業,但是對於品格的要求,卻十分嚴厲,而且懂得尊師重道,謙卑的認為「老師在幫我們教小孩,我們也要努力把小孩教好,不要把壞小孩送去學校丟臉」。那時的小孩被老師處罰,是無所不用其極的掩飾、隱瞞,絕不能讓家長知道,否則還要再挨上幾頓打——媽媽再打一次、爸爸再打一次、如果還有姑姑舅舅也輪流全部各打一次......。但是現在的家庭教育者卻常做出反教育的行為,小孩被處罰(而且還不是體罰喔),只想質疑老師「為什麼處罰我小孩?你是不是對他有偏見?」處處和學校教育作對,使學校教育綁手綁腳,雙面夾殺,不但談不上對孩子能有什麼教育,連自保不被投訴,不被認為是「不適任教師」都有困難。 第一線的教育人員才是教育的專業人員,永遠都是。他們不需要修習特別多的教育專業知識,不需要充足的教學經驗,即使是一個最菜最菜的菜鳥老師,也比讀過一堆教育書籍的家長,要專業得多。因為:他在這個環境中。一個老師只要待在教學現場,他馬上就可以瞭解三十幾個孩子的狀況,而看到一個小社會的整體。這是眼中只有自己孩子,當局者迷的家長怎麼也沒有的優勢。一個老師只要待在教學現場,他馬上就可以比對出三十幾個孩子的親子關係,知道什麼樣的家長會教出什麼樣的小孩,這是眼中只有自己教法,當局者迷的家長怎麼也沒有的優勢。家長為什麼要質疑老師的專業?這完全是耽誤孩子的成長機會,一點也不切實際啊! 當家長要我們看「優秀是教出來的」、「56號教室的奇蹟」,家長是不是也要看點書?不要再去找百家爭鳴的育兒書了,應該看一看「溺愛戰爭」、「這些孩子的心裡長了蟲」。

安校外教學∼蘭博

2010年10月26日
公開
42

今天延期後的校外教學 選擇蘭陽博物館 這樣都不會受限天候因素 這裡面,和家人也來了兩回 但是這是正式開幕,帶著學生一起來 (縣民票30元) 裡面的展館,對於小一生來說 真的是很有的逛 不過倒是走馬看花 不過,有趣好玩是小一校外教學的重點 加上吃吃喝喝的點綴 擴充生活視野的目的達到 就是完美 這是互動劇場 首推∼因為短短10分鐘∼小朋友好high喔! 這是天花板垂掛的環狀吊飾 由一個個高高低低的竹筒組成 每10分鐘會音樂會流洩而出 一個個音符,時而清脆,時而低沈 原來是宜蘭民謠∼丟丟銅 小孩子聚精會神得聽著,雖然陌生, 但是聽到老師和家長們哼唱著 但我們希望這在地之美可以代代相傳 不斷傳唱下去啊! 接下來,不得不提到 我史上號稱最豪華之校外教學午餐 將將∼這是家長送的壽司 我我我....實在感動要哭了 (芥末太辣了) 實在就感心∼幫老師準備一份午餐 因為每次校外教學,都是帶麵包 往往用餐時,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張羅孩子吃的 自己都沒空吃或狼吞虎嚥或沒胃口 一回到家累條牛就是帶校外教學的寫照! 這裡有寬敞的用餐地點 伯朗咖啡包容我們這群嘰嘰喳喳的小朋友 我還難得能喝杯咖啡 實在是八百年沒有的福利(真的) 來張正常版照片 安安搞怪,把他老師和我拍模糊

別人說的都好

2010年10月25日
公開
42

今天題目是∼別人說的都好 話說安安班上推動閱讀 對於安安來說∼自己拼音看書 是一件不熟悉的事也是不想挑戰和嘗試的事 加上拼讀的速度慢, 而且他又不似岑岑認了好多國字 所以相對的 他對閱讀是興趣缺缺 而公幼∼這方面也沒有很要求要拼音認字之下 所以往往都是依賴媽媽讀給他聽(親子共讀) 等到老師要檢閱閱讀時 重榮譽的他∼也會逼不得已跨出那一步 我心中暗自叫好 該磨磨這孩子∼他總要去面對這現實的一切啊! 雖然關於閱讀這一開始的接觸 是有點被動揭開序幕 但是我想不怕慢,慢慢的,會漸入佳境的 就像那苦口的健素糖,營養會被吸收 而過程中的跌跌撞撞 苦味會自然的消失,化為養分 拼音問題會隨著老師引導會加速 而書中的黃金屋、顏如玉也將以他有興趣的主題 慢慢浮現∼找到閱讀的樂趣 果不其然... 剛開始,安會流於文字少的書 家裡字少的繪本都被他鎖定目標 但是發現字少都挑光,就會開始發脾氣 因為要花更多時間把書讀完 但是這傢伙發完脾氣 自己還是不肯放棄(所以常常晚上是要他不要再看了) 拜託他不要再讀(很矛盾吧) 但是....我知道他的動機∼攏是為了:大樹貼紙 隨著和同學交談有趣的書 班上的共讀書∼你讀過沒? 慢慢的,加上借書證可以去圖書館刷卡借書 看書的主控權是操之在自己 而且大家是良性競爭 (雖然不喜歡這兩個字∼閱讀和競爭有關連) 但是我不得不說∼同儕之間發揮很好的潤滑劑 將安引領一個閱讀越喜悅的境界 拿今天來說∼他帶了一本學校借的書∼神奇樹屋 我的媽呀! (是同學推薦) 實在太讓我吃驚 他會去翻文字不少的橋樑書 願意跨出那一步 嘗試的精神 別人說的都好∼沒關係, 只要他願意change!

雨水用倒的,心事用說的

2010年10月21日
公開
38

今天的雨勢真不小 一整天就像是雨水倒不完似的 下個不停 若說這是老天爺的眼淚 那麼它的委屈想必是相當大了 教室旁的滾滾黃流 教室裡也有小小淹水成災 滲進來的吧!(我猜) 沒有兩年前濕一疊教科書哪麼慘 而我的委屈與心聲也一如這天氣,真是不舒坦!@@ 這就是我該受的! (對不起,我實在期望太高!) 今天是小一新生交蟯蟲和尿液檢體 沒想到班上的狀況接二連三 有七個沒有交出來 (我們班才24人,OK) 我不禁要納悶以及生氣(我知道這樣很失分寸) 小孩的健康到底放在什麼位置? 還是說這是老師的責任?不交就不要交? 我不是有業績壓力 只是這樣的檢康檢查,既然是學校的規定 為何要辜負這樣的美意 丟一個尿液管在我凌亂的桌上, 摻雜交錯的聯絡簿與回家功課之中 老師∼就你來收集他的尿吧! 就算累、就算麻煩、就算拖一下時間 當爸當媽的,把屎把尿都經歷過了 這一件事情無法配合要求嗎? 這七個--- 數量也未免太多了吧! 我一下要招呼這個(多喝水) 一下要安撫這緊張尿不出來的孩子 還有因為包尿布而起床不尿尿的個案(我今天才知) 這是誰縱容的?(該不該戒尿布,或是嘗試去努力一下) 說句公道話吧!(我知道我今天很衝,我需要的是同理心啊) 還有這個只交半套(蟯蟲檢體不見了,也要叫他去護士阿姨那重拿重做 以及兩樣都放家裡,老師聯繫家長送來 還有直接拿貼屁屁的蟯蟲檢體暴露在外交給我(袋子不見了) 老師也要接下,再去護士阿姨那拿個袋子裝起來 (我怎麼能嫌臭、嫌髒) 然後在慌亂之中,接下一管管的新鮮尿液 黃橙橙的各有不同,桌面的一灘水(搞不清楚是雨水弄濕還是尿?) 我心理安慰不是那個! 然後這一個有尿液了,給他杯子,去廁所! 另一個也想尿了,再去! 接下一杯尿,還得小心倒進8CC的尿液管, 過程中還要一心二用回覆小朋友的問題 分別盛裝兩管溫溫剛出爐的尿後,大功告成 我真的要說∼老師真難為! 我應該把精力放在孩子的品德教育、課業輔導 而不是現在像是討債一般,而我是擺臭臉"討尿"! 當然我也要平反,有一位家長,特別來學校陪他完成收集 就一位 更不用說,一個請假的 一通電話∼透露更多命運的坎坷(離婚的爸爸病危通知,前妻與親友的背離,離婚的外配無助與無奈) 這件事又是花了我一下午去通報 去和媽咪聯繫,去寫單子呈報(社會處) 關於這些... 有人或許會直接說: 為什麼要生氣? 不交就不要交 想放棄這健康檢查機會∼是他家的事! 老師為何要皇帝不急急死太監! 但是....就是看不下去 我們的立場只是希望每一個都能接受檢查 還有您或許只要管好家裡一個寶貝 但是老師要關照的是動輒20∼30人的班級! 加上現在物質生活優渥∼不缺這健康檢查, 這種心態也造就家庭就是對於一些學校規定或要求, 選擇性接受、要不然就是意見特別多 ps: 所以當我詢問∼別班有三個沒交(老師皺起眉,我一點也不意外) 還有小美媽∼你要偷笑了,全班都OK! 真是有燒好香啊!

晨讀10分鐘研習

2010年10月13日
公開
46

這個動人、溫暖的寧靜畫面,停格在美國、日本、韓國和台灣的許多中小學教室裡。孩子們在這個 時刻讀自己喜歡的書,沒有考試、不為成績,單純的享受文字帶來的喜悅。這樣的閱讀經驗累積出生命中最豐美的記憶,終生受用。 全世界的大人已經有共識:閱讀能力才是孩子終身學習的關鍵能力。 而歐、美、日、韓的長期推行和研究都證實,「晨讀10分鐘」是引發國中小學生閱讀興趣、 進而培養主動閱讀習慣最有效的運動。若在小學到高中這段人生的黃金學習期,養成「晨讀10分鐘」、獨立閱讀的習慣, 書,將成為孩子一生內心力量的泉源,陪伴他度過人生的風雨陰晴。 晨讀10分鐘緣起 「晨讀10分鐘」其實是「大家一起讀」的代稱。在美國,它稱為「持續默讀」(SSR,Sustained Silent Reading)、「自由志願性閱讀」 (FVR,Free Voluntary Reading) 或「拋開一切去讀」(DEAR,Drop Everything And Read)。 幾個名稱都反映這件事的主軸:持續讀、孩子自己讀、沒有負擔(不以學習單或讀後感去檢核)、喜歡讀(所以拋開一切)。 九九年,韓國在國際閱讀能力排名第二十七名,掀起教育界的反省檢討。看到日本晨讀的功效,韓國也開始引進晨讀10分鐘, 試圖將閱讀從「量」的增強,轉變到「質」的提升。 利用晨讀,將閱讀的樂趣、想法深深植入孩子心裡,讓他自動自發愛上閱讀。老師、家長就是那個植入想法的啟動者。 晨讀也許只有十分鐘,帶給孩子的影響卻是一輩子。 用「相信孩子、放鬆的態度」,給孩子時間,閱讀一定會佔據他們的心。 根據英國倫敦大學的研究指出,好習慣的養成,不論是減肥或運動,「習慣」要成自然, 平均需要六十六天不間斷的練習。這也是為什麼日本推動晨讀十分鐘時, 要以「十分鐘」為門檻,不是要限制「只有十分鐘」, 而是要透過一個簡單容易達成的目標門檻,日復一日養成習慣。 r4

我與澳洲野生朋友

2010年10月12日
公開
41

國語課程教到第六課∼無尾熊 一想到這個動物園裡的明星動物 讓人禁不住大嘆∼卡哇伊! 所以準備了一些補充教材∼要來好好介紹一下無尾熊和袋鼠 我翻出92年出國去澳洲玩的照片 以親身抱無尾熊,牠的重量?牠身上的味道? 還有餵食袋鼠,親身接觸的來現身說法! 只是照片中的男女主角∼7年來也有歲月的痕跡(大家就不棄嫌啦!承認一下那是我啦) 旅行∼真是人生一件很美好的事 望著照片∼歷歷在目,彷彿無尾熊的青草香依然在懷中 真的是所謂∼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 我的記憶也不是那麼好∼也是當初導遊介紹,認真做筆記! 這些課外知識,一深入瞭解,才發現挺有意思的哩! 你知道 英文名字Koala 是澳洲原住民語「不喝水」的意思嗎? 袋鼠隨便跳一下就(約2公尺),最遠可以跳(約4公尺),跳的速度,最快可以達到50、60公里。所以,袋鼠最有力的是牠們的後腿。 澳洲的國徽上,及航空公司的標誌是:袋鼠 育兒袋, 只有母的才有, 公的袋鼠是沒有育兒袋的喔! 無尾熊吃什麼? 無尾熊只要吃尤加利樹的樹葉,就可以供給他們所需要的養分及水分 無尾熊和袋鼠是哪一個國家的國寶?澳洲 當初庫克船長來澳洲的時候, 獵了一頭袋鼠, 就問土人這是甚麼, 土人則回答Kangruru, 而後來才知道Kanguru的意思就是不知道的意思。 原來袋鼠的原意是∼不知道!

To Sir With LOVE

2010年09月28日
公開
8

今天是教師節 收到大家滿滿的祝福 不管是∼已經教過了學生,畢業後還寫信問候 還是現在剛升小三的這一屆學生 常常下課、中午回到以前的教室,找老師聊天 遞著剛出爐、心意無價的卡片 我都是細細閱讀,品味再三喔! 忍不住讚美∼你的字變漂亮喔!卡片寫的真好…..! 感受到文字成熟多了,或許看多了注音文,突然,覺得孩子一下子就長大了! 張張卡片∼像是戰利品一般,貼在布告欄 今天還有好幾位家長送上禮物 (真是不好意思@@) 老師感受滿滿的溫暖心意! 教師節這個日子∼謝謝你記得我 謝謝你∼在這個日子,藉著手中這一份卡片,傳遞你的祝福轉移給我 並且記得我們曾有的美好或不好(因為或許我曾對你很兇或是嚴格吧!) 但是我想∼此刻笑瞇瞇的送我卡片∼不是為了作業 不是為了應付 就是純粹一顆祝福的心意 這個節日在慢慢被人給遺忘之中,也沒放假紀念(呵呵…貪心) 老師一職常被高標準看待之下,因為一些新聞負面事件,而使得老師地位不如以往 知識的普及,資訊的獲取已走進多元 老師一職也不似從前的傳道、授業的唯一途徑 所以不敢高調慶祝,不敢自抬身價,但是我以這份工作為榮 縱使物換星移,不變的是∼對”師路”的執著 今天同事送給班上每人一塊智慧糕(參加祭孔大典吧) 借花獻佛∼祝大家福氣滿滿&智慧高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