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蘋果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板橋華德福讀書會(筆記)

2010年04月16日
公開
5

20100416 小樹苗華德福讀書會紀錄 紀錄︰芝如 (老師已校稿) 老師手工建議︰ 關於笛袋的材料,在台灣亞熱帶地區,比較適合用棉線來做器具,且耐用,羊毛比較適合冬天。 學毛線要從最基本的開始學,例如手指編,之後再開始用棒針。 問題︰父母如何在限制與約束中,保持平靜,不會失控。 真心的愛可保持平靜,可分三個層次來看︰第一個是本質上最基本、最純粹的愛與恩慈。我們要自問自己,真的是愛孩子嗎? 愛到哪裡?愛了幾分?愛是內在最美、最善的部分,若真有愛,會有無限的包容,但人往往會受到外在的因素或從小身處環境的生命經驗影響,而沒有自信,無法信任,因而無法全然的給予愛;不像新生兒,很有耐性,願意接受大人的所有行為,若深深的了解孩子也是在忍耐包容我們的時候,我們的恩慈便會出來。大人要去辨識,我給的是愛、或是期待、或是想法。 若愛得不夠真純,可能是因為不了解. 這裏就談到第二個層次︰對孩子的了解不夠,包括孩子的發展、特質與能力。因為有許多不正確的期望、方式,就會產生很多的失望,大人的愛與耐心跟著往下減少,所以我們要練習多觀察才會有更多的理解。唯有帶著理解,愛與約束才能同時作用,愛與限制之間,是沒有衝突的。 第三個層次是大人的方法與處理方式,要去了解什麼是適合他的,何種方式他可以接受。方法又可分三種︰ 第一是語言,大一點的孩子可以用適當的語言溝通,要清晰、明確、不尖銳. 第二是身體力行,大人用身體去帶著她們尤其是較小的孩子。例如吃飯跑來跑去,我們用身體去把他抱回來不要只是不停的喊。 第三是榜樣模範,大人要做好孩子的模範,不希望孩子養成的不當行為,自己也不能去做,例如大人心煩不安時,會出現情緒,孩子自然也會如此學習。 在建立孩子行為常規時,大人要在一旁觀察,特別的留意,首先大人要有明確清楚的界線,要先辨識,孩子可以如何玩或做,先心裡有圖像,再帶給孩子。與孩子溝通時不用『媽媽說』或是『我說』,這背後有不可以反抗我的想法,但若是真理,不管誰說都一樣,可以說︰『我們知道這樣做會危險,所以不這樣做。』 對於孩子的不當行為,大人自己要先調整,很多事情並非世界末日,不需要看得很嚴重,就算是末日,也是有他的意義。大人自己內在的練習很重要,練習平靜。 若孩子會不斷出現同樣的不當干擾行為,並不是要挑戰大人(孩子從不會故意要去挑戰大人) ,有可能是因為尚未進入孩子的內在規則,或是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有其他兄弟姊妹,或是大人忙於自己的事情),或是為了要確認父母對他的愛,或是確認他的言行是否得當。 關於語言的例子︰可以對孩子說明︰『這是玻璃杯,要小心,』如果一直重複︰『不可以拿!』 這樣就會有太多的『不』孩子不能理解也難接受,況且長大後還是會用到玻璃杯.又如對三歲以下的孩子講︰『這是…誰的東西,不要碰。』,可轉化成,『你可以玩.... 。』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就不會抗拒。 若面對孩子的行為而有情緒時,有媽媽分享練習自己的修為,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老師提醒,情緒的爆發通常就只在那90秒鐘,如果渡過90秒爆發點就變弱了,孩子會學習你如何安頓自己的情緒,大人若生氣可以練習專注在深呼吸,但注意力放在我自己身體上的反應,而非抑制或是壓抑生氣;也可以直接跟孩子說,『這樣讓人很不舒服, 或是很難過』,若氣憤逃走離開現場,只是表示我們的無能處理,把情緒丟給別人,這是情緒的毒藥。 作為一個孩子的陪伴者(例如姑姑),要尊重孩子的父母,看待孩子是一個獨立個體,我們有機緣才能來陪伴他,要珍惜這樣的機緣,看成是一個很好的禮物,愛就會無限,我們要不斷的提醒自己,心就會越來越寬廣,這是內在態度的建立。 關於收玩具︰ 延續上次的討論分享,大人先下去收玩具,孩子自然會跟著一起來收,並主動唱歌,但要注意我們收玩具背後的心態應該是︰大家一起收玩具,是要讓整個家庭很舒服,為了讓環境更美好,這是大家的責任,讓孩子經驗到收拾好的舒服環境,並感到次序感、滿足感與愉悅,可以再次深呼吸,大人可以說︰『哇!好整齊!好舒服喔!』這與要求孩子該把她們自己的玩具收好是不一樣的,大人若認為這是孩子玩的玩具,孩子該自己去收,孩子也會學著分你我推託,但我們應該是要把家庭看成一個整體的單位每一個人有責任一起維護。真正的習慣,是可以發自內心的深層,變成身體的一部分,不光是在家裏要如此做,否則只是威權下產生的動作。去人家家裏,也要帶著孩子一起把玩具收拾好再與孩子離開。 平時不帶孩子去採植物花朵,否則會讓她們養成習慣,可以跟孩子說︰『讓花留在那裡,別人也可以一起欣賞!』偶爾因節慶或活動去採摘時,要帶著孩子感謝這些植物與花, 若孩子採來送媽媽,也要帶著孩子一起感謝花(不光是謝謝孩子送我花) 。 上次提到讓孩子與食物產生連結,媽媽可以試著講一些青菜水果的故事,例如小種子如何發芽,雨精靈、水精靈又如何滋養小種子、小植物,記得萬物有情,媽媽自己內在的情要先點燃。 讀書會流程︰ è 一到先拿出杯子、水 è 佈置環境 è 值日生帶孩子 * 不用一次所有的人都下去帶,也不用太多的引導,否則太多注意力在大人身上,大人會離不開身。 * 值日生輪流帶孩子,一次約20分鐘。 è 收玩具 (尤其在地上的) è 洗手 è 吃點心 * 食物放在中間,帶孩子一起感謝(不說唱歌) 。 * 感謝完後可以告知並致謝誰帶來的食物,然後再開動。 *帶的媽媽要一起吃,與孩子融合在一起,不站在一旁觀看,也不做其他事情。 * 吃完後收起來,餐具放在中間,或是交給媽媽。 è 洗手 è 外出散步 * 每次拜訪不同的路徑,觀看四季變化欣賞小動物昆蟲,不干擾小動物昆蟲、不摘花,對大自然心懷讚嘆感恩。 è 進來喝水 è 晨圈 è 媽媽講故事 * 給孩子圖像的滋養 * 一個月三次,由同一個媽媽負責。 è 再見歌,結束回家

肝臟淨化、排膽結石具體作法

2010年04月15日
公開
46

肝臟淨化、排膽結石具體作法 by 瓦小亦的家 第一至六天(準備及淨化期):每天喝一千西西有機蘋果汁 說明:若妳覺得舒服,可以超過一千西西,在整個白天的時間裡慢慢 的喝,在餐與餐之間喝,避免吃飯時、飯前或飯後二小時、或 晚上時喝。於此同時,維持攝取六至八杯的水。 飲食建議:避免冷或冰的食物及飲料;避免動物性來源的食物及乳製品、 油炸物;應吃正餐,避免吃的過多;避免服用非絕對性藥物或 營養補充品 淨化最佳時機:肝臟淨化主要且最重要部分,最好在週末,無任何壓力或必須 要去做的事情,並有足夠的歇息時間;避免在滿月當天作淨化(可查農曆安排 最佳淨化日,也就是第六及第七天) 第六天:早上就將蘋果汁喝完;簡單早餐如加熱的早餐穀片,燕麥尤佳,水果 或果汁亦可;避免加糖或其他甜味劑 午餐吃蒸的或水煮的蔬菜,與白米同煮,加一點海鹽或石鹽;不吃任 何蛋白質食物、奶油或油 下午一點半以後不要再吃或喝任何東西,水除外 晚上六點,將四湯匙的瀉鹽,加到750--1000cc的過濾水中,分成四 份,一份約200--250cc。第一份加入有機檸檬汁當中喝完 晚上八點,喝下第二份瀉鹽 晚上九點半,倘若尚未排便,可喝下一杯溫水灌腸,清潔結腸 晚上九點四十五分,200cc葡萄柚汁 或 檸檬與柳橙汁(剔除果肉)與 125cc冷壓初搾有機橄欖油倒進罐子裡,用力搖晃約二十下,直到溶 液變成水狀為止,並在晚上十點前喝下它 晚上十點,站在床邊喝下果汁與橄欖油混合液,喝時盡可能不要中 斷,若不喜歡該味道,閉氣喝完也是一種方法。喝完後馬上平躺在床 上,頭部高於肚子,若不舒服,可側躺,兩腳屈膝,靜靜的躺個二十 分鐘,並試著不要說話,注意力放在妳的肝臟。 夜間,若急著排便,就去吧!看看是否已經有小石頭浮在馬桶裡。夜 間或清晨或許會感到噁心,那是因為結石和毒性從肝臟和膽囊中強力 迅速的傾倒出來,將油的混合物質推回胃部,不過,噁心感在早晨會 慢慢消除。 第七天: 早晨六點至六點半,喝下第三份瀉鹽,若覺口渴,可在喝下瀉鹽之前 先喝一杯溫水。妳可以做閱讀、休息、或冥想、或瑜珈,上半身維持 直立狀態。 八點至八點半,喝下第四份瀉鹽。 十點至十點半,可以喝一些現搾果汁,一個半小時後,可以吃一、兩 塊新鮮水果。一小時後,可以吃正常但清淡的食物。到了傍晚或隔天 早上,可以回到正常狀態。 只要感到口渴就喝水,除了在喝下瀉鹽那一刻,以及喝下由的混合物 之後的頭二個小時 接下來二至三天,持續吃些輕食 附註:大部分膽結石呈青豆色且會浮在馬桶裡,大部分是綠色或亮亮的,各具 不同形狀。結石若是淡色,則為近期形成,若為深色,顯示形成時間已 久。 ***以上資料節錄自新書『神奇的肝膽排石法』,原水文化出版*** 書中對於每一步驟背後的源由解釋極為清楚,若想進一步瞭解的人 很建議購買該書

板橋華德福讀書會(筆記)

2010年04月09日
公開
18

2010/04/09 小樹苗讀書會 紀錄︰芝如 (老師已校稿) 幼兒的工作與遊戲 第四章 兒童生命力的『保護膜』 討論孩子行為的三個原則︰ 轩 不安全的行為。 轩 不損壞物品。 轩 不干擾別人。 大家討論到餐桌上的禮儀,孩子無法乖乖坐在餐桌前吃飯的問題。 老師提到︰保護膜其中之一是大人開創的保護環境,安全、有規律、平穩、有模式可依循,若大人可以找到孩子干擾行為背後的原因,就可降低孩子那些不被接受的行為。大人可試著變花樣,或是開創機會,讓小孩願意接受,光是嘴巴講沒用,大人要用身體表示,例如︰把孩子抱回餐桌吃飯。 大人要把孩子與食物的連結拉回來,吸引孩子回來吃飯,讓孩子對食物產生的興趣,例如講蔬菜、水果的故事,大人可以說︰『好好吃喔!』大人充滿興趣,孩子自然也會有興趣。讓孩子從小對食物產生興趣,對未來身體健康有幫助,不光是為了吃飯而吃飯。享受食物的當下,也當成是生命過程中的一個感恩、靜心活動。 生活上許多細節大人要注意,例如大人如何擺桌、上菜、是否有愉悅的心情,把很好的質帶出來,孩子的生活品質就會越細緻,內在就會越豐富、滋養。 我們日常生活必須要做的事情,為何不轉化一下,讓自己很快樂的做。 立文分享義大利人的生活,我們過去的生活模式也許不是這樣,但我們從現在開始可以重新創造出來,例如餐桌的準備、好的儀式。 權威的建立,是要用身體舉止與態度來建立,大人要堅定、確定。 大人要明確的講,讓孩子了解一件事情的必然性、當然爾,若是了解了法則,孩子就不會反抗。 大人是否自己建立出想法(背後思考的準則),無形中會表現出來,如果大人放鬆了, 孩子也感受到,也會跟著放鬆。思考準則的建立,則是要透過讀書,建立對人真正的了解。 大人常會為孩子做他們喜歡做的事情,讓孩子開心。例如孩子喜歡吃某種東西,就常做給他吃,但要注意︰大人應該多開放不同的機會讓孩子嘗試不同的事物,不增強孩子的興趣,但也不刻意壓抑。 小孩只要不是嬰兒,可以有行動能力了,就可以開始讓他練習做事,所有她們能力可以做的,要讓她們自己做。可以對她們說︰『你的手已經很有能力去做很多事,所以我們把他做出來。』 孩子自由遊戲玩得不好,背後可能有兩個原因︰ 1 內在不平衡。例如兄弟姊妹間的紛爭大人沒有處理好。 2 缺乏想像力。大人可以給孩子童話故事,或是讓孩子多看一些身邊的生活經驗。例如各種職業、工作。 孩子搶東西的問題。 孩子爲搶玩具而爭執的時候大人要先觀察,可以先抱離情境,等孩子安靜了(哭完了)再說。 大人可以說︰『讓我來看看怎麼回事,你想要玩那個玩具,我們可以來問問他。他在玩,你把他搶走,他會很難過,我們不這樣做,你可以問他,借我玩好嗎?』 若是搶奪一個玩具,可以說︰『我來處理』,若是要拿走爭執的玩具,要事先告知︰『你不給我,我就要自己拿囉,還是你自己要給我。』 小孩卡住了(例如兩個僵持在那,或是不停的哭),大人要提供解決的方法。大人要常做給孩子看,讓孩子模仿,才可以幫助孩子。 事後可以給孩子一個美的、正面的圖像/經驗,例如說︰『今天我看到你跟誰玩,玩得很好。』這可以讓孩子內心趨向和諧,可滋養孩子的內在;真實的描繪,有溫暖舒服的感覺,但切忌不要是教條式的語言,例如只是說我們跟小朋友要相親相愛,孩子聽不懂,也不會產生作用。 給孩子這種美的、正面的圖像事實上就如同我們大人做的正向思考的練習(史代納的六個練習之一) 。 有父母常常在孩子放學回家後會問︰『今天在學校學什麼?好不好玩?開不開心?』孩子會很努力去想,究竟學到什麼?但這對孩子容易會有挫敗感,尤其是小小孩,都是活在當下,不會眞的很清楚究竟學到什麼或是開不開心。 況且我們大人提這個問題,背後事實上帶著你一定要開心、一定要好玩、或一定要學到東西的預期心理,但孩子不一定也不可能每天都很開心。 大人太過強調感覺、感受,孩子會花太多時間在情緒上。 若孩子有情緒,當下可帶離情境,適當安撫即可,若有需要事後再與孩子溝通,最重要的是語氣要平穩,不帶情緒。 收玩具的問題。 現在大人多半是開始唱歌,再帶孩子收玩具。但老師建議應該是大人先下去做,孩子才會跟著做,讓孩子學習觀察,否則唱歌只是一種制約;小孩會知道,大人背後的意圖,如果大人沒有意圖,小孩如何反應大人就不會生氣,大人自己要看我們背後是否有期待,要去了解,為何會有情緒。 大人可以對孩子說︰『小馬要回到籃子裏,我們大家一起來工作。』讓孩子進入情緒情境後,再開始唱歌,此時的歌是一種描繪。 生活節奏的建立。 若是用命令的方式,通常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如此培養出來的習慣是被動式的。讓孩子有時間去接受,再養成習慣,孩子自己結束某個階段,在自然狀態去結束他的東西,如此再進入下一個階段,心裡會很舒服。 若孩子容易玩過頭而很high,大人在一旁要注意孩子玩到哪個階段,要趁孩子還沒進入過high的情境時,就要讓他停下來,否則孩子會習慣性容易過high。大人要用身體的接觸讓他回到當下,或是帶開。 老師分享的蠟燭之歌 蠟 燭 光 | 蠟 燭 光 | 帶 來 光 和 溫 | 暖 | 5 5 3 - | 5 5 3 - |5 5 6 5 5 | 3 - - - | 蠟 燭 光 | 蠟 燭 光 | 帶 來 光 和 溫 | 暖 | 5 5 3 - | 5 5 3 - |5 5 6 5 5 | 3 - - - | 分 享 你 的 | 光 和 溫 暖 | 給 我 | 們~ | 2 3 5 6 | 7 6 5 3- | 2- 3- | 5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