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寶貝捷*.*迷的最愛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衛教--拍痰

2009年10月24日
公開
25

拍痰 以震動的原理,讓氣管及肺部內痰液能較鬆動,使鬆動的痰液隨著姿位引流及重力作用,容易流出氣管外。 時間: 每天大約作3~4次,或每2小時一次。 早上起床後,早餐前或飯後1~2小時做,以避免嘔吐。 睡覺前做。 接受呼吸治療後更有效。 每次做多久,可視兒童情況與忍耐程度而定,一般為10~15分鐘。 叩擊方法 手呈杯狀,而且重覆地拍胸壁,使該部位的痰被引流,應利用手腕關節自然活動彎曲的力量穩穩地觸及胸壁。 以拍痰器拍痰方法,注意!骨頭突出處、脊椎骨及腰部以下勿叩擊。 依痰液部位不同而採不同姿勢, 其方法如下: 痰液部位:右上葉頂節、左上葉頂後節 姿勢:採坐姿、後傾30° 作法:拍鎖骨上方、下方 痰液部位:右上葉前節、右中葉內側節 姿勢:平躺、半翻身45°,後墊一小枕頭 作法:拍乳頭與鎖骨之間 痰液部位:右上葉後節、左上葉頂後節 姿勢:採坐姿、前傾30° 作法:拍兩側肩胛骨上方 痰液部份:右中葉外側節、右下葉前底節 姿勢:半翻身45°抬高臀部 作法:拍乳頭部位 痰液部位:左側上葉前內側底節 姿勢:仰臥、抬高臀部 作法:拍乳頭下方 痰液部位:兩側肺下葉上節 姿勢:俯臥 作法:拍背部肩胛骨處 痰液部位:左、右下朋葉的外側底節 姿勢:側臥、抬高臀部 作法:拍腋下 痰液部位:右、左下肺葉的後底節 姿勢:俯臥、抬高臀部 作法:拍脊椎右側肋骨下方拍脊椎左側肋骨下方

【轉貼文章】男人眼中女人溫柔最美麗

2009年10月15日
公開
18

網路文章分享 來源:新華博客 作為一個男人,我在感嘆,上帝真是一個大藝術家,巧妙地把人分成了男人和女人,給世界帶來了美。試想,如果世界上只有男人,或者只有女人,該是一種什麼狀況。呵呵,不敢想像啊!男人是山,女人就是水;男人是太陽,女人就是月亮;男人是秤桿,女人就是秤砣;男人是駕馬車,女人就是趕車的人。男人通過徵服世界,來徵服女人;女人通過徵服男人,來徵服世界。男人總離不開女人,女人也離不了男人。男人偉岸英俊承載一切為之美,女人溫柔賢淑包容一切為之美。 現代社會男人和女人的交往日益密切,陰陽平衡,男女相悅,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在這塊基石上,女人的內在作用往往大於男人。男人表現在外力,女人隱藏的是內力。常常是外因要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那麼,怎樣的女人最具力量?我的答案是,溫柔的女人。上帝一開始締造女人時,就首先給她安裝上了溫柔這把利器。溫柔就是女人的天資和內核。溫柔的女人最美麗、最可愛、最有力,是世間一切事物美的總和;不溫柔的女人最可憐、最可悲、最可氣,簡直一文不值。 溫柔是女人存在的理由,沒有了溫柔,女人就是多餘了尤物。溫柔不代表容貌的貴麗,也不是肌膚的滑嫩。溫柔不在於個子高矮,也不在於長得胖瘦。溫柔是一種氣質,是天生的善良,一種魅力。女人可以灑脫、飄逸、聰慧、幹練、多謀,有手腕,會辦事,但不可以不溫柔。克林頓之妻希拉裏是溫柔的,當克林頓出了與萊溫斯基的性醜聞時,希拉裏沒有暴怒,而是報之以關心、體貼、寬容、大氣,感動了克林頓,成就了克林頓順利完成總統的任期。而希拉裏也得到丈夫克林頓的支援競選總統,後來得到了美國國務卿的職位。 不懂溫柔的女人最讓人生厭。這樣的女人,或者可憐兮兮,或者霸氣十足,或者嬌裏嬌氣。可憐兮兮的女人,不修邊幅,不懂生活,沒有一點生機。霸氣十足的女人,骨子裏充滿了怨恨、糾纏、吵鬧、撒潑、野心、強詞奪理、得理不讓人。這種女人大都愛財,大都想與男人爭霸,丟掉上帝給的溫柔,佔據男人應有的天資,幾乎成了變性人。嬌裏嬌氣的女人,嬌滴滴的、假惺惺的、嗲聲嗲氣,渾身乳臭味,沒有一點可愛而言。 女人的溫柔,是一場沒有風和雷電的小雨,能滋潤幹枯的心田,能舒展春天的枝葉。女人的溫柔,也像一隻纖纖細手,知冷知熱,知輕知重,能撫平受傷的心靈,能喚醒沉睡的青春。她是一股春風,一種放鬆,一種歸屬,一種美感。溫柔的女人大都善良,不善良的女人絕不會溫柔。連戰的妻子連方瑜是溫柔的,雖然具有高智商,取得了高學位,但甘願在家伺候丈夫、撫養孩子,讓連戰家庭事業雙成功。溫柔的女人就像一塊磁鐵,只要進入她的磁場,就會不知不覺被她吸引,想逃是逃不掉的。 女人的溫柔絕不是裝出來的,更不是演出來的,它是一種內在的特質。一個溫柔的女人,站在你面前就會立即感覺到她的溫柔,說上幾句話,甚至一句話不說,也能感覺到周圍空氣裏已經佈滿了溫柔。在這個物慾橫流,競爭激烈的社會裏,溫柔的女人變得稀有而珍貴了。多麼希望上帝再多造一些溫柔的女人!

蒙特梭利教學法的特徵

2009年09月18日
公開
60

陳秀芬 演講 陳睿倩、翁靜育 整理   這裡所說的「教學法」,應該說是教學「理念」。蒙特梭利常說,不希望大家把她的教育理念說成是一種方法,因她所主張的是一種理念、一項真理,要讓我們做對的事,做該做的事。正如我們信上帝,是相信一個「真理」,而非只是一個「宗教」。那麼,蒙特梭利教學法有什麼特徵呢? 1.尊重兒童,以兒童為中心   尊重兒童是指:認同兒童的情緒,了解兒童的感受。如果一個孩子被尊重,他很容易產生自信、有安全感,這樣的孩子自然也會尊重別人;如果一個孩子總是被踐踏、侮辱,總是不被尊重,那麼他很難產生尊重別人的看法。重點在於,父母親要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附屬品。我們平常跟孩子講話,最好蹲下來,跟他眼神相對,不要用一個「高高在上」的角度。反過來,當孩子跟我們講話的時候,我們也要仔細傾聽,雖然孩子常常說童言童語,可是一定是對他有意義,才會說出來,所以父母親要重視孩子講的話。 到底什麼才叫做「以兒童為中心」呢?怎樣拿捏尺寸才不會變成縱容孩子?這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在台灣社會的孩子有兩極化的現象,不是被寵得過頭,變成小霸王,什麼是都以「我(兒童)」為中心;不然就是另外一個極端,被打、被虐待、被屈辱、被罵得不是人,很兩極化。所以,首先要釐清的就是,「以兒童為中心」絕對不是讓孩子成為家中的小霸王,而是以教育的角度,來看看我們的兒童需要什麼樣的學習環境與內容,特別為他設計,這才叫做「以兒童為中心」。 2.給予兒童自由的選擇權   我剛接觸蒙特梭利教育的第一印象是:「不錯喔,孩子可以自己選擇他要做的事,不是填鴨的,蠻好的。」這種顛覆傳統教育理念的方式,就是蒙特梭利教育的特色。 基本上,孩子可以在教室裡自由走動,自由選擇他想要做的「工作」。當這項教具是他自己選擇的時候,孩子比較能維持興趣,因為「不是大人指定我做的,是我自己選的!」孩子有興趣,注意力自然就會提高,操作教具時也比較會有「重複」的情形發生。孩子為什麼會重複呢?因為當孩子自己選擇時,他有學習動機,他想要學會。 我們講故事給孩子聽的時候,最容易體會孩子喜歡重複的情況,因為孩子聽一次故事不滿足,他想要聽好多次。為什麼同一個故事他不會覺得膩呢?不只是因為孩子喜歡聽、有興趣,還有一個更深的理由,就是孩子正在學習,他要把故事內容記住。 小孩子的頭腦充塞著許許多多的資訊,很需要組織、整理、吸收。當孩子重複操作教具時,就是在一個大腦吸收的過程中,不斷地鍛鍊他的感官與運動器官。所以,蒙特梭利的教育以自由為前提,引發孩子的學習動機,鼓勵孩子成為主動的學習者。 一般幼稚園的孩子,通常是由老師安排幼兒的課程,幾點到幾點做什麼,中間休息一下,待會兒再看老師給我們做什麼。這樣教育之下的孩子比較被動,什麼事情都要聽人家安排,所以到了寒、暑假,最常聽到孩子抱怨:「好無聊喔!我不曉得要做什麼。」難道孩子往後的一生都是這樣嗎?都要接受別人的安排嗎?所以我們要好好思考這個問題。給孩子自由,包含背後更深刻的意義,那就是幫助孩子成為一個主動的學習者,能夠為自己以後的人生負責。 當然,雖然孩子可以自由選擇工作項目,但在蒙特梭利教室裡還是有一些基本的限制,假如說有個孩子選了一個對他而言太難的工作,我們要跟孩子明講:「這個教具現在還不適合你。」然後再向孩子介紹適合他的工作,引導他去學習。 3.把握兒童的敏感期   敏感期是蒙特梭利所提出來的一個影響非常深遠的觀念。以前我們帶孩子的時候,會發現一些現象,可是卻不知道這些現象叫做敏感期,也不曉得這些敏感期在教育上面,有這麼深遠的影響。人從出生到長大,有很多段的敏感期,以後我們會在「認識兒童各階段的敏感期」中詳細講。 這裡先舉一、兩個例子,簡單說明一下。神在創造兒童的時候,就給兒童每個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敏感期。在孩子一歲左右,會很仔細的看地上有哪些小東西,即使是一條小毛線、一根迴紋針、一顆小米粒,他都會撿起來,然後塞到嘴巴去舔舔看。相信很多當媽媽的人都知道孩子有這樣的現象,可是卻不知道背後的意義。一歲多的孩子為什麼會對這些小東西這麼敏感呢?因為他要從觀察這些小東西來了解這個世界。 至於兩、三歲的孩子,他有個秩序的敏感期,這時候的孩子希望環境保持在他熟悉的狀況:每天散步的路線要一樣、洗澡的順序要一樣、餐桌的座位要一樣、東西要放在一樣的地方…。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要靠這種方式來建立他的生活秩序,如果生活中有太多變化,他會覺得很不舒服。四歲的孩子不會這樣,五歲的孩子也不會這樣,奇妙的是,一旦過了那個敏感期,他就不會這麼堅持了。所以,對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若要做任何改變,都應事先告知,給他心理預備,否則就是大人單方面的問題了,因為你不了解他的需要嘛!若是了解,就可以和他和平共處,親子間的交流就會更順暢。 4.混合年齡教學   正統的蒙特梭利幼稚園一定是混齡的,三至六歲混合教學。以我在美國實習任課時的觀察,蒙特梭利混齡教學真是一幅很美的畫面。在一個蒙特梭利教室裡,一班大約有二、三十個孩子,如果有小孩弄倒了豆子,很多小朋友都會過來關心,主動幫忙。若有新來的小孩,舊生也會過來照顧、介紹環境。同學們互相友愛、互相照顧、互相學習,小的孩子以大孩子做榜樣,尤其是當大孩子做數學、語文的工作時,小的孩子在旁邊都看呆了:「哇!好厲害喔!」眼神充滿了仰慕,此時在這些小孩子心中認定一個想法:「希望我以後也要像他這樣。」「希望我以後也要做這個數學,做得這麼好。」 反過來看,有的人會問:「對小的孩子好,那對大孩子呢?」好處就是大的孩子學習照顧幼小、學習自律、作榜樣,責任感與榮譽感被激發出來,這樣的收穫是無價的。我曾經在美國觀察一個小女生個案,她三歲剛入學時,真是教室裡的一個小麻煩,什麼人都不准碰她,她有自己的領域,如果有人「越界」,就馬上打回去,什麼人都不甩,非常自我中心。可是她在蒙特梭利教室待了兩年以後,慢慢進入她的工作領域,慢慢的投入,等到她入園第三年,也就是五歲的時候,她忽然發現,自己是班上最大的孩子,咦!這下子不一樣了,榮譽感來了,每當有三歲的新生進來,就馬上過去呵護照顧,她不但不再以自我為中心,還能夠看到別人的需要,主動關心別人,這是在傳統班級裡所看不到的現象。 5.著重智慧和品格的養成   蒙特梭利教育有千餘種教具,幫助孩子把複雜的東西變得很具體,所以孩子學起來輕鬆快樂,自主性強,無傳統的填鴨式缺點。例如感官教具裡的長方體、圓柱體等立體幾何教具,讓孩子從小就摸一摸,等到他將來真正學到數學的體積、面積時,就會發現這些是他的老朋友了,他有很具體的概念,怎樣也難不倒他。再舉數學教具的例子,乘法、除法都可以拿來讓孩子操作,用很簡單、具體的方式「摸」出答案來。到底怎麼摸乘法呢?請看介紹數學教具的地方,你就會發現,數學真的可以用摸的! 所以,我的女兒常常說:「數學好簡單喔!」她絕對不是吹牛,我想如果把蒙特梭利教具拿給你們的孩子來操作,結果也是一樣,你們的孩子也會說數學好簡單!記得我女兒上小學一年級時,我看一下國小的數學教學進度,拿三年級的測驗卷來給她試試看,結果她都會做,因為她已經了解什麼叫「位格」,知道數字的進位概念。位格就是十位、百位、千位等,當時她就算是算到百萬,也都沒問題,因為位格的觀念只要一弄清楚,就很容易應用。所以在智慧的養成方面,蒙特梭利的教具不論是數學、語文、科學或其他學科,都是一樣,能夠很有效的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效果非常好。 品格與智慧相輔相成,有了智慧卻沒有品格,將是人類的大災難。蒙特梭利的「新兒童」讓我們看到,孩子經由專心的工作,會經歷一種轉變(正常化),從而發展出一群喜愛秩序、自動自發、專注、自律並且快樂的兒童。就如同蒙特梭利的說法:「我們的學校一開始可比擬為療養院,兒童在這兒發生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復心智健康。」 在日常生活教育中,我們應該教導孩子應對進退的各種禮儀,包括開關門、接電話、接待客人、以及擤鼻涕等等,這些小事累積起來成為一個有品格的孩子,這也是我們作父母親的責任。 6.尊重兒童的成長步調,沒有課程表   蒙特梭利的教育偏重個別教學,依照每個孩子不同的需求而設計,沒有課程表。家裡如果有兩個孩子以上的父母親會發現,同樣都是父母所生,可是兩個孩子的個性、喜好、資質卻都不一樣。我們家的孩子差更多,老大學什麼都很快,才教她數字一到十,她一天就學會了,之後怎麼考都考不倒;老二就不一樣了,同樣的一到十,他學起來就有困難,我還為他設計了各種延伸變化,讓他反覆練習。這樣經過一年,他好不容易才學會了。您想,一天和一年,這其中的差別有多大?!如果我事先就計劃好課表,他能「裝」得進來嗎? 媽媽們聽了或許會很煩惱,不要課表到底要怎麼教?只有一個秘訣,就是尊重、跟隨孩子的引導,讓孩子「告訴」你。父母親從生活中仔細觀察孩子,就會發現他現在對什麼有興趣,你就趕快做學習紀錄,馬上介紹他適合的教具。舉個例子,我兒子做數學的加法板時,算1+1啊,1+2啊,他用長條木板來算加法,突然,他發現:「媽媽,有好多答案都是9!」因為他在寫9這個數字時,印象特別深刻。我耳朵一豎,立刻乘勝追擊:「真的嗎?好啊,我們來看一看有哪些可以湊成9呢?從1開始,1跟什麼可以配成9?那2又跟什麼配成9?…」我和兒子兩人就把哪些數字木板可以配成9的延伸變化通通擺出來,然後,又進一步發現「1+8和8+1的答案是一樣的」,長條木板放在一起比比看,「喔,是一樣的。」就這樣,他又了解數學加法交換律的概念,原來:1+8和8+1是一樣的,2+7和7+2是一樣的。 所以,在帶孩子的過程中,你看到孩子有興趣的地方,跟著他就對了,孩子無形中就會透露給你知道。每一個孩子都是特別的,我們要做個細心的觀察者,才能夠為孩子設計出特別的教導。附帶一提,最近我碰到比較多屬於學習遲緩的孩子,或是有自閉、過動傾向的孩子,我深深覺得,這些孩子更需要父母親特別的教學設計與引導。 7.教師是一個引導者   蒙特梭利認為,教師的主要角色是一個引導者(director)。我們要好好觀察孩子,跟著孩子走,順著他可以學習的東西,把教具適時的帶進來。 做父母親的也一樣,我們要牢記,自己是一個引導者、是一個觀察家,而不是一個「教」的人。我的兩個孩子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自己會的。」因為是他們自己從做中學會的,再用前面提過的例子來說,我兒子操作數學教具時,有幾個答案都是9,那是他的發現。孩子自己的發現,遠比大人告訴他的學習效果好,而且好上幾百倍!如果你的孩子告訴你:「媽媽,我自己會的。」你應該把這句話當成是一句恭維,代表你教育成功的指標。就這一點來講,我們非常需要一次心靈改革,不要再把自己當成權威角色,而要退居隱密地方,當一個成功的引導者。 在蒙特梭利幼稚園裡,可以見到這個教育理念的真正落實。你不會聽到老師大聲喊著:「不要吵了!」代替的是,老師輕聲細語跟孩子說:「現在是安靜下來的時候。」以前我從來沒想過自己將來可以當老師,因為我覺得自己的音量太小,一定管不住孩子。沒想到我可以當個很好的蒙特梭利老師,這樣剛好符合引導者的形象。大人輕聲細語,小孩子也會跟著輕聲細語:你越大聲吼,孩子也越大聲吼回去,他都學你的。別忘了,孩子是最佳的模仿者。 8.配合兒童的環境及豐富的教具   蒙特梭利的教室都有精細的設計與規劃,教具擺在兒童拿得到的地方,而且是一個安全的環境。在「居家環境的設計」單元,會有更仔細的討論,還有實際的照片可以看。你們知道嗎?誰是第一個想到在幼稚園裡,擺放適合孩子尺寸桌椅的人呢?就是蒙特梭利本人。她主張在一個配合兒童的環境裡面,需要擺放小桌子、小椅子、小櫃子,給孩子主動去使用。在這樣的環境裡,蒙特梭利說:「兒童可以脫離成人不當的干預,根據成長的定律,去過自己的生活。」 談到豐富的教具,是一個準備好的環境必備的東西。蒙特梭利不只是一個哲學家,她還是一個實踐者,她創造發明了無數種的教具,我個人所學過的教具就有一千多種,還不包括「延伸變化」。 這裡簡單說明一下所謂的「延伸變化」如何應用於不同的孩子。以我兒子學數0-9數量(教具名稱為紡錘棒盒)為例,他不喜歡我採用的冰棒籤,我只好動腦筋來個延伸變化。對了,他喜歡玩小的模型軍人,那我就把他的玩具拿來取代,做成數數的教具,結果他真的樂意操作了。再舉一個例子,我今天拿綠豆讓孩子做日常生活教具「舀豆子」的練習,那你說,孩子比較喜歡彩色珠子,換成珠子可不可以?當然可以。所以一項教具的基本原理把握住了,根據不同孩子的需要與學習狀況,就會有很多延伸變化出現。父母親因此就會變成一個動腦筋的人,一方面觀察孩子對什麼有興趣,一方面就不斷動腦筋,教具就會不斷開發出來。這也是當一個蒙特梭利老師很有樂趣的地方,因為不斷看到每個孩子的需要,就會不斷有新東西開發出來,做父母親的也是一樣,可以針對自己的孩子來設計。 9.摒除獎懲制度   接受蒙特梭教育的孩子,從工作中就已得到滿足和快樂,且有自尊和榮譽感,所以每天都有學習、收穫和成長,是很忙碌的工作者。物質的獎勵對他來說已經覺得沒必要了,他愛工作勝過愛糖果、玩具,他的精神早已提昇至更高層次了。 但在剛開始使用蒙特梭利的教學方式,來帶領孩子工作時,孩子很可能沒興趣,因為他還沒有養成工作的習慣。這就像剛上蒙特梭利幼稚園的新生一樣,也是混來混去,因為他還沒有找到他喜歡的教具。一旦孩子找到真正吸引他的一項工作,他就會很投入,那時候,你會看到孩子很專心,而且漸漸喜歡工作。到這時候,如果你跟他說:「等你做完這項工作,我就給你一顆糖果。」其實對孩子來說,這已經不重要了。因此,獎勵並沒有必要,孩子從工作中會感到滿足、有收穫,他不需要你給他任何獎勵。 至於懲罰,我們主要是指體罰,那根本都不需要了。想一想,孩子為什麼會做出偏差的行為呢?那是因為他的能量沒有導引到正常的工作上去。我們常常看到傳統幼稚園裡有一些「小滑頭」,因為學的東西太簡單,可是又被迫要跟著大家一起行動,實在太無聊,當然只有搗蛋了。我發現,很多愛搗蛋的孩子其實都很聰明,原因就出在他的能量沒有被導引到正常的發展方向去。所以,當蒙特梭利教室裡的孩子已經投入他的工作,很專注的時候,外來的獎勵跟懲罰其實都已經不需要。孩子自己有尊嚴,他會自動自發,他很有學習的意願,外來的動力根本不必要了。 10.注重日常生活教育及感官教育   「日常生活教育」是蒙特梭利環境裡,最早介紹給孩子的工作,它包括基本動作、生活禮儀、小肌肉發展訓練、動作的控制、照顧自己、以及照顧環境等等項目,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主要目的在訓練幼兒肢體動作的協調能力,使其適應環境,奠定獨立生活的基礎,並培養孩子的耐心與注意力、手眼協調及互助、愛物的好習性。 家有兩歲幼兒的媽媽常會發現,你掃地時,他會跟你搶掃把說:「我也要掃。」或「我來!我來!」這就是教他使用掃把的最好時機,因為這時他最有興趣。大部份說得出來的動作,如縫、撕、貼、切、拿、打、轉、貼、剪、捲、揉、捏、走、坐、站、跑…等,均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這些動作的練習也都是日常生活教育的一部份。   感官教育指的是感官能力的培養,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及立體觸覺等,若能在零到六歲感官的敏感期提昇其敏感度,對以後的學習將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例如音感的培養,一定要趁早進行,若錯過了聽覺的敏感期,等到長大才要矯正五音不全或發音不標準的毛病,可能就會事倍功半了。 11.注重本土文化及跨文化教學   世界上不同民族因文化不同,所要教導孩子的內容就會不同。如東方人在日常生活教育要學習如何拿筷子,西方的孩子就要先學如何使用叉子、餐刀、奶油刀等各種餐具,這就是本土化教學的意義。而蒙特梭利一生因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她發現人類互相殘殺,很大原因是彼此間的不了解,所以主張跨文化的教學,使孩子除本國文化外,也具有世界觀,也能認識並進而尊重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所以蒙特梭利認為教育是促進世界和平最好的途徑。

幫 助 孩 子 處 理 情 緒 問 題

2009年09月18日
公開
43

幫 助 孩 子 處 理 情 緒 問 題 當孩子遇到情緒困擾時,應該如何幫助他解決這類的問題呢?一般來說可以分成六點: 【第一點】是要耐心了解孩子的需求。 例如孩子餓了或累了的時候,你跟他講道理是沒有用的。孩子若餓了,你要趕快弄東西給他吃,只要吃一點東西,他身體上的飢餓反應就能平息下來;孩子累的時候,也會有胡鬧的狀況,這時候他需要休息,讓他躺下來聽個音樂或故事錄音帶,或閉眼休息十分鐘、睡個覺都好,情緒問題自然解決。 【第二點】是要理性平和的管教。 孩子吵鬧時,我們大人的火氣不要跟著上來,想一想「獎勵與懲罰」一文中,我們曾經討論過的管教方法,「隔離反省法」和「忽視」都是針對情緒激動的孩子用的。另外,平時也要多讚美孩子的良好行為,孩子自然而然會增強正面行為。 【第三點】是建立親密依附的關係。 親密的親子關係,幫助孩子建立穩定的情緒,孩子有安全感,而且覺得被愛的時候,比較不會有情緒上的問題。大人千萬不要在氣頭上說:「不要你了,把你丟掉。」這類的話一說出口,用再多的話來彌補,都很難再次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第四點】是要給孩子必要的情緒宣洩。 情緒宣洩的方式有哪些呢?譬如孩子有情緒困擾時,可以給他一個安靜的角落,讓他在那兒發洩一下;或是轉移他的注意力,給他講個故事、聽個音樂、或做其他事來轉移負面感覺;父母可以做的,還有擁抱孩子,不用講太多話,單純的擁抱他,表示你愛他,你與他同在,你會與他一同克服問題;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同理心」,當孩子躺在地上吵著要買玩具時,你認為他感覺怎麼樣呢?你要用同理心去說說看:「你很想要這個玩具,但爸爸媽媽不讓你買,你很生氣?(很難過?很失望?)對不對?」孩子哭鬧的時候也許講不明白,你用同理心揣測他的心情,幫他說出來,這並不表示你的立場,但代表你了解他,這對孩子相當重要。孩子被欺負、搶玩具、或考試成績很差回來時,首先就要用同理心回應他,讓他知道你了解他,而不是站在對立的立場。當孩子感受到你了解他的時候,那種負向的情緒就會消掉一半,這時再抱抱他,轉移他的情緒,就容易多了。 【第五點】是要給孩子整理情緒的時間。 有時候情緒反應不能馬上就過去,特別是有委屈的時候,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你可以幫助他放個音樂、或去散散步、騎腳踏車、玩個遊戲,都有助於縮短時間,但不要強迫他馬上就要把情緒困擾擺脫掉。聖經上說:「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神容許我們生氣,提醒我們不要因亂發脾氣而犯罪,我們總要在日落前,就要把負面情緒處理掉,安心睡個好覺。 【第六點】是提供良好的情緒示範。 我們大人的情緒管理也很重要,如果我們都是情緒管理良好的父母,孩子有樣學樣,碰到事情就不會慌慌張張、憂慮緊張。我建議全職媽媽們最好要有一個支持團體,例如教會裏的媽媽小組,或是一起上課的媽媽們舉辦固定的聚會,有機會說一些媽媽經,不要悶在心裏。很多年輕媽媽整天困在家裏,感覺被孩子綁住了,有很多情緒問題沒地方講,在家裏只會愈積愈深,沒有一個出口,哪天火山爆發了也不知道。所以我們必須要找支持團體,找幾位能夠了解你在講什麼的人,最好是找跟我們一樣,有孩子的媽媽,不要找未婚的或沒有孩子的,因為她們不了解你的痛苦,也不知道你在說些什麼。 在支持團體中,把我們的困擾說出來,發洩一下,同時也聽聽別人家的困擾,發現到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問題就解決了一半;不管其他人是否有建設性的建議,若有更好,沒有也沒關係,至少回家後比較能用一個健康的心態來面對孩子,而且也會比較有耐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