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哈維媽咪*lucy*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去跟小牛拍照嘍!

2006年03月11日
公開
14

媽咪的廠商慶祝分店開幕.舉辦跟小牛拍照. 及餵小牛喝ㄋㄟㄋㄟ的活動.可以考慮帶哈維去參加喔. 上午11:00到下午1:00.拍完照還附送大頭貼喔. 哈維 你想不想去啊! 不過今天爸爸和媽咪要上班耶!要不要媽咪請假帶你去啊! 哈哈.媽咪真的就帶哈維去跟小牛拍照喔!沒辦法嘍!因為哈維是爸爸媽咪的心肝寶貝嘛!(媽咪平常都笑爸爸是孝子-孝順兒子.原來媽咪也是耶)原本媽咪想帶哈維坐小黃的.看看時間還可以.決定坐捷運試試嘍! 今天是假日.捷運上的乘客不少.哈維乖乖的讓媽咪站著抱.自己則忙著跟下車的人揮手掰掰.哈哈還好車程不久.不然媽咪的手一定超酸的.嘻嘻.今天也有媽咪說哈維帥帥喔!哈維還跟另一個二歲的哥哥玩的哈哈笑呢!唯有轉車時.哈維竟不下車.還在台北車站跑給媽咪追.來往的人又超多.媽咪好怕哈維撞到喔!不知情的人還以為媽咪是綁架小孩勒! 一出站媽咪就急忙尋找琁琁.因為琁琁媽咪要帶可愛琁琁來喔!(好期待喔)哇!琁琁果然可愛.女孩就是女孩.多貼心啊!honey我們要不要再生個女兒啊!難怪琁琁媽媽說琁爸比一碰到琁琁就沒輒.哈哈.哈維爸爸碰到哈維也是沒輒啊!因為很頭痛. 哈維 你約美眉的方法不行喔!琁琁多大方啊!琁琁媽咪說"去給哥哥牽牽""好".媽媽說"去給妹妹牽牽""..."哼.連理都不理我這個媽咪.兒子你在外面也給媽咪面子吧!就連吃麵麵吃三明治.你也不乖乖吃.就光玩媽咪盤裡的蛤蜊.算了.媽咪給你面子吧!誰叫你是媽咪的寶貝兒子.20060311和琁琁.琁琁媽咪一起去和小牛拍照嘍 琁琁媽咪就如媽咪所想像的一樣.溫柔的媽咪和貼心的老婆.這點是媽咪做不到的.還好爸爸沒去.不然啊!......嘿嘿.不提了.等會honey看到.20060311和琁琁去和小牛拍照 市政府店開幕人潮還不少.裝潢也比前兩家店有格調多了.多了桁瑀果然不同凡響.看來何總和蔡董要多多謝謝桁瑀了.20060311和小牛拍照 由於中午哈維沒吃多少東西又累累.琁琁媽咪也要餵琁琁喝媽媽牌奶粉.原本想帶哈維逛逛.買買東西.順便做做市調的行程.只好作罷了.回程的路上.哈維經過新光三越.看透明電梯看呆了.遲遲不肯離開.媽咪抱著大哭的毛毛蟲一路上接收路人懷疑的眼光.趕緊招招手坐小黃回家了(哈維還一度不肯上小黃).下了車.媽咪抱的快睡著的哈維到屈臣氏買些日用品.嘿.毛毛蟲醒了.又在屈臣氏大肆破壞.到了巷口.這小子更不肯回家(不是累累嗎?怎麼這會精神又來了).盧了好久.媽咪"又"再次抱著大哭的毛毛蟲進家門.連午睡的外公和外婆都吵醒了.不論外公外婆怎麼哄哈維.哈維就是吵的要出門.泡ㄋㄟㄋㄟ也不喝.媽咪一把火的抱著哈維上二樓睡覺.哈維哭.媽咪不理.沒一會就睡著了.在半夢半醒中哈維總算把ㄋㄟㄋㄟ喝完了.睡到六點半才醒.唉!今晚又要晚睡了.

抓住寶寶脫離尿布期Timing

2006年03月11日
公開
53

文�臺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 周弘傑醫師 幫助寶寶脫離尿布生活也就是所謂的如廁訓練,一直是父母有些頭痛、又有些難以啟齒的問題。 隨著時代的變遷、科技的進步、社會型態的不同,對於小寶寶如廁訓練的觀念也有很大的改變。當然尿布的材質是其中一項重大的改變。 而一直沒變的是來自於長輩的壓力,爺爺奶奶通常較急於訓練孫子女大小便。 到底要如何幫助寶寶順利地脫離尿布生活,底下就醫學的部分做些探討,希望能提供現代父母一些參考。 ◎寶寶身心要有一定成熟度 在臨床執業的當中,常常被問到「何時開始訓練寶寶大小便才適合?」這個問題與時代、文化、環境背景息息相關,因為旁人或同儕的壓力深深影響這個問題的答案。 2000年有一項觀察研究發表,細數過去一百年來嬰幼兒如廁訓練的轉變,其中生在1920到1940年代的父母,他們寶寶如廁訓練通常開始於12到18個月大時;而生在1960到1980年代的父母對他們寶寶的如廁訓練則通常等到18個月大以後才開始。 這樣子的轉變主要是了解寶寶的如廁行為就如同會走路一樣是一種發展的過程,它的完成需要寶寶動作方面(坐穩、走路、清楚表達自己的慾念、拉下或穿回褲子、括約肌的收放控制等)與心智方面(自我意像、興趣、保持乾淨的慾念、模仿能力、了解便尿意的訊息等)成熟的配合才能達成。 ◎愈早訓練,訓練期愈長 有人研究這些能力在一歲半左右開始,而到三歲左右逐漸發展成熟。既是一種發展的過程,每個小孩的發展速度不一,所以1962年即有劍橋學者提出「以小孩為主的如廁訓練」理論,就是說當小寶寶有某方面的成熟度、準備好了才開始訓練如廁,而不再是以父母的認知來決定開始訓練大小便。 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絕大多數父母開始訓練他們小寶寶如廁集中在兩歲左右。80%左右的小孩在平均兩歲四個半月大左右可完成白天的訓練,到了三歲約有80%的小孩完成了夜間訓練。 這研究也發現男孩完成訓練的時間較女孩來得長些;而老大也稍晚於接下來的小孩,父母對老大的如廁訓練也顯得較憂慮。 2003年小兒科知名的醫學雜誌刊登了一篇有趣的研究。一項對406個在17到19個月大的小孩開始的觀察研究,發現越早開始介入如廁訓練則越早能完成訓練;但也發現越早開始訓練,其訓練期也較長。而對大多數在27個月大之前的小孩而言,加強性的訓練,指的是每天要求小孩如廁三次以上是無效的。他們的研究同時指出,在這樣的年齡開始介入如廁訓練並未出現反效果。 ◎寶寶成熟度如何表現? 上面說到如廁訓練的開始,最好配合小寶寶的成熟度。過早的訓練除了挫折感大外,通常也有造成便秘、拒絕排便與上廁所等退縮反效果的疑慮,對小孩的壓力也會過大。而太晚訓練也會損及自我的意像。那麼有那些線索出現可以讓父母知道小寶寶已經可以著手大小便的訓練了?有學者提出底下幾點可供參考: 1. 小寶寶會模仿父母的行為。 2. 小寶寶可以將東西放置在它該放的位置。 3. 小寶寶可以獨立自由地表達說「不」。 4. 小寶寶表現出對象如廁的興趣。 5. 小寶寶可以走去坐好。 6. 小寶寶可以表達想要解便的慾念。 7. 小寶寶可以將衣服拉下與拉起。 結語 綜合言之,就如我們一直強調的,如廁訓練的達成是小寶寶發展的一個階段,他們本身的成熟與意願是最主要的考量,應該為他們量身訂做,而非以一概全。 不管外界的壓力,好好地陪他們走這段過程,即使是如廁訓練,你也將發現那成長的喜悅。當然,如果您的小寶貝到四足歲白天仍未能達成脫離尿步,也許可以請教您的小兒科醫師。 訓練寶寶大小便的方法 ●讓寶寶先熟悉馬桶的正確坐法,大人坐馬桶時,可以讓孩子有機會看一看。 ●帶寶寶到商店,選擇自己喜歡的練習用馬桶。 ●把馬桶放在最方便使用的地方,剛開始訓練時,讓寶實在您面前坐馬桶,讓他先習慣。然後再讓寶寶自己選擇,要坐在自己的或是浴室的馬桶上,不要用強迫的方式,等他想坐的時候再去。 ●用稱讚的方式,加強寶寶的信心,當寶寶沒有尿溼褲子時,就稱讚他,讓他知道您很高興他沒有尿溼褲子。寶寶會覺得很有自信,對自己有掌控權。媽媽用正面的稱讚方法,可以加強寶寶做「對」事的意願。 通常,寶寶控制大小便的能力,小女孩約在1.5到2.5歲時,小男孩則是 在2.5到3.5歲時,才能達到有便意或尿意後,還能再忍幾分鐘。所以, 在發展完成前,如果先做好準備,可以減少意外發生時的混亂。 http://jarey.uml.idv.tw/popForum/default.aspx?mode=thread&TopicID=166

與孩子說話的“十戒 ”

2006年03月10日
公開
40

陳姝伶 博士 著 [email protected] 與孩子說話的“十戒 ”有: 1. 責怪 (blaming and accusing): 例如,跟你說過多少次不能打妹妹,你怎麼又犯了。 2. 貼標籤 (calling names): 例如,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問題都不會。 3. 威脅 (threatening): 例如,你再打妹妹的話,就把你關廁所 。 4. 命令 (giving orders): 例如,去做功課、去彈鋼琴 、不可以看電視。 5. 說教 (lecturing and moralizing): 例如,把飯吃乾淨,不可以浪費,我小的時候都沒得吃........... 6. 警告 (warning): 例如,不要碰那個瓶子,會打破,會受傷。 7. 苦肉計 (playing the martry): 例如,我為妳們忙了一整天,現在頭好痛,你們不能乖一點嗎? 8. 比較 (comparing): 例如,你看看姐姐多乖,自己都會去做功課,你還在這裏蘑菇。 9. 諷刺 (being sarcastic): 例如,你看,我多麼幸運,養了個天才,連這麼簡單的問題都不會。 10.預言 (prophesying): 例如,你再不好好用功,這種成績,將來大概只 能喝西北風了。 以上這十種是妨礙親子溝通的說話方式。反省一下,如果你曾使用上述的任一種方式和你的孩子說話,那麼,從今天起讓我們停止使用它吧! 我和許多媽嗎分享這說話的十戒,大家都笑了起來,原因是每一戒都用過。當然,媽媽們也滿腹的質疑。譬如說,對〝說教〞一項,我不喜歡孩子浪費食物,我為什麼不能跟他說有許多非洲的小朋友沒飯吃,他要惜福;或〝預言〞一項,他如果真的不好好努力,以後真的有可能成為流浪漢,喝西北風,我為什麼不能說;或我孩子正在爬高,我為什麼不能〝警告〞他,爬高會有摔下來的危險;或 孩子不肯去做功課,好好的講不聽,為什麼不能〝命令〞他... 把這十戒好好的看過一遍,不能使用他們的主要原因是 用這些方式和孩子說話,真的不能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我們一項一項地來加以討論。 1.責怪:用責怪的語氣想要去糾正孩子的行為往往是達不到該目的的。怎麼說呢?因為責怪的語氣隱含的是〝你是錯的〞。對我們父母來講孩子的確是犯錯。但對一個成長中的孩子,他們是很愛面子的,即使知道錯,在被氣急敗壞地指責當下,是絕對不會承認自己是不對的。有時在被責怪下承認自己不對,但ㄧ轉身就忘了,下回,碰到同樣的情境,不被允許的行為還是再度出現。因為在媽媽砲火般的轟炸之下,孩子是沒有機會去反省自己的行為的。 2.貼標籤:是不能用笨蛋、白痴、沒救了等等不好的名詞去描述你的孩子,理由可以參考我發表的〝魔鏡、魔鏡,我是乖孩子?還是壞孩子?〞這篇文章。標籤貼 3.威脅:很多父母覺得用威脅的方式很管用。會有用,主要是因為孩子害怕,怕會被關廁所、怕父母不要他、害怕不能玩電腦、不能玩電動玩具等等,因為害怕而不敢做某種行為,短時間內往往蠻有效的。孩子因為在威脅之下所做的妥協,並不表示不當行為的原因已經消除。過一陣子,不當行為又重覆出現。更何況有時父母講出來的威脅,自己都做不到,譬如,告訴孩子〝不乖的話,就不要你了〞,但又不可能真的把他趕出門去。所以像這類不能兌現的威脅說多了,孩子也就當耳邊風,不理不睬。更進一步來說,用不再愛孩子或不要孩子這種減少愛(withdrawl love)的方式來威脅孩子,只會讓孩子的心中更沒有安全感,更會去擔心父母真的不再愛他了。當孩子的心不安的時候,他的情緒就不穩,負面的行為就只會越來越多而不會減少,所以用威脅的方式來管教孩子真的是一無是處的。 4. 命令:命令是使用最頻繁的一種說話方式。嚴格來說,命令是一種很直接的,但也是一種單向的權威表現的一種方法。如果我們把孩子的一生,當做是他自我追求 和成長的一種過程的話,命令的方式是完全違背 那追求自動自發、自主自律原則的一種管教方式。假如你是要你的孩子去做功課,你可以用〝時間到了,請你去做功課〞這種比較和緩的語氣去提醒你的孩子,而不是兇巴巴的〝去做功課〞。命令的方式用多了,會有兩種可能的後果,一種是孩子依命行事,但滿肚子不服氣,所以在其他時候會有反抗叛逆的行為;另一種是孩子接受你的命令慣了,對其他的權威也就不敢違抗,成為一個比較沒有主見的人。我想這兩種結果,都不是做父母的希望有的。所有我們管教孩子應該著重的是溝通而不是單向的命令。 5.說教:說教就是跟孩子說些做人處事的道理和倫理道德觀念,放在十戒裏,讓爸爸媽媽們很困惑,深深的感到我們好像什麼都不能說,似乎任何〝說〞則得咎。其實,人生的大道理、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念等等是要教給孩子的。這一項說教,主要是在提醒爸爸媽媽們能去掌握和孩子分享那些道理和觀念的時機。如果,是在孩子犯錯的時候,一邊教訓,一邊說教,那我保証你的孩子只會覺得很煩,很囉嗦而已;次數多了,孩子就會把你的說教當成耳邊風。做父母卻往往會很挫折,因為道理說盡了,孩子怎麼還是老樣子。事實上,是因為你選擇在氣頭上來說教,當然達不到任何的效果。 所以,譬如看到孩子浪費食物,在那當刻就用堅定的語氣對孩子說〝食物是不可以浪費的〞來制止他的行為,這樣就可以了。至於,不要浪費的理由,譬如您小時候有很辛苦的成長經驗,或非洲有許多挨餓的小孩,或要懂得去珍惜地球的資源等等,要找另一段時間和孩子好好的溝通。只有在你和孩子心情愉快的時候,用講故事或其他有趣的方式和孩子分享你對一些事物的看法,孩子才能真正的聽進去你跟他說的每一件事情。 6.警告:警告和說教一樣,做父母的要能去掌握和孩子說明哪些事或物會有潛在危險的時機。孩子五歲以前,家的擺飾盡量是以兒童為考量,就可以免去一些不必要的警告。常常被警告〝這不可以,那不可以〞的孩子,會比較沒有安全感或沒有自信。因為那 些警告讓孩子覺得自己是沒有能力判斷,把事情做好的人。 7.苦肉計:苦肉計說穿了就是在培養孩子的罪惡感。一個有罪惡的孩子,在碰到事情的時候,通常先責怪自己,而不是去找出事情真正的原因來加以判斷。所以,有些孩子在父母離婚,甚至父母中有一方去世的時候,會認為是因為自己不乖所造成的,背負著一輩子的自責。所以苦肉計的結果,成就的是一些不快樂的孩子。聰明又疼愛孩子的父母們應該不希望有這種結果。 8. 比較:用比較的方式教孩子是最傷人的。因為每個人生下來都想正證明自己是好的, 值 的被人讚賞的。我可以了解很多父母在自己的子女之間或拿別人家的小孩來比較,是希望孩子有個好榜樣。這樣子的用意好像沒有錯,但對一個發展中的孩子,父母親的比較只會讓他覺得自己很差,反倒影響孩子的自信而沒有達到鼓勵的作用。兄弟姐妹之間的比較,更進一步,有時會讓兄弟姐妹之間有一種無形的競爭,想要把對方比下去,以便証明自己是值得父母喜歡的。這種情形最常見的是告狀。父母親有時候對孩子來告狀非常的煩心,覺得怎麼姊姊老是來講弟弟的壞話,妹妹老是告哥哥的狀,也許,這時候,我們就該檢討一下,是不是我們常常用比較的方式教養孩子,以至於無形當中讓孩子之間彼此嫌棄。 比較的方式,唯一可以鼓勵孩子的,就是把孩子自己做比較。比較現在的他和過去的他,指出孩子自己的進步,讓孩子肯定自己是一個有能力變得越來越好的人。 9. 諷刺:用諷刺的方式和或子說話,對有些孩子是不管用的,因為他不知道父母是在講反話。曾經有位孩子,考試得60分回家,媽媽跟他說,「養了個天才,考這麼高分」,讓他覺得很困惑,「我拿60分,媽媽怎麼還稱讚我是天才呢!」所以對有些孩子,諷刺的話只會產生困惑,而一旦等他們懂事了,知道你是在諷刺他時,他會心懷怨懟:「做錯事,好好講就是了,為什麼要講反話?」將心比心,如果是你的話,你會喜歡別人用這種語調跟你說話嗎? 10. 預言:這和說教和警告仍然是同一個道理,不是不能跟孩子說他今天不好好做哪些事情和做哪些事情,將來可能會有哪些好或不好的後果。只是,說這些事情的時機,絕對不是孩子做錯事、或考不及格的時候。所以有時候不是我們不能和孩子分享一些我們的一些想法,而是我們要能夠去掌握我們和孩子說話的時間和情境。 我把這十戒簡單的分析給大家知道,我想大家可能還是會有一些疑惑,這個不能講,那個不能說,那我應該怎麼和孩子說話呢? 我會在下一篇文章裏再繼續和大家談談有關說話的藝術。 註: 這十戒不是我發明的。在〝如何跟孩子有效的溝通〞(世茂出版社) 這本書裏頭,作者提到一些不當的說話方式,我把它們稱作十戒,用它們來和大家討論我們平常會犯的無心之過。如果爸爸媽媽們有空,也可以讀一讀這本書,應會有收穫的。 本著作權為陳姝伶博士所有; 如欲轉載, 請先徵求 陳姝伶博士 本人許可

從"心"學好做父母--孩子最需要的6種養分

2006年03月09日
公開
47

為人父母是一個重大的責任,但有些父母從小就給孩子最好的,卻未必能栽培出一個他們所期待的孩子,而有些父母雖然貧窮、甚至沒有受過太多教育,卻可以教養出快樂又優秀的孩子。  根據許多研究,學歷、財富、權位都與能不能成為好父母沒有絕對的關係,重點在於父母是否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給孩子最需要的養分。  從孩子身心發展的過程來看,父母可以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包括︰ 《安全感》  孩子一生下來聞到媽媽的味道、聽到媽媽的聲音、心跳,就會自然產生一種安全感,這種安全感會延續到他長大,安全感可以說是生命的主旋律。美國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son)的研究發現,嬰兒出生至一歲半左右,是發展對人的基本信賴感的階段。孩子一出生,父母就應常常給他擁抱、親吻,回應孩子的眼神、聲音、和他說話,這是建立親子關係最重要的開始。也是讓孩子產生安全感的基石。  如果這個階段,孩子的照顧者常常更換,一下換這個保姆、一下換成阿公阿媽、一下又放到托兒所,這種不穩定的狀態,孩子就不容易發展出與人基本的信賴感,沒有信賴感就沒有安全感,沒有安全感就不容易產生自信心。  教育學者鄭石岩教授特別提醒,人如果從小就缺乏安全感,將來就容易產生心理上的問題,最嚴重的三個問題是︰不安、哀傷、敵意。如果我們從小就把孩子丟來丟去,這三種問題都可能產生。如果一直持續到長大都沒有把這種安全感的缺乏處理好,也可能演變成憂鬱傾向或暴力傾向。  父母如果無法自己照顧孩子,至少讓孩子有一個穩定的照顧者,可能是阿公阿媽或保姆,但晚上最好能和父母在一起。 《親密的家庭氣氛》  為什麼有的家庭能幫助孩子應付各種問題,有的卻不能?英國教育學者史賓賽認為家庭能否給孩子力量,取決於家人之間的感情密切程度,因為不管孩子在外面遇到什麼,家庭總是他的加油站。  美國一九八九年的學業性向測驗最高分落在南達柯塔州,引起許多人的好奇。若從教育資源來看,這是全美教師薪資最低、每個小孩分配到的資源倒數第八的州,但卻有最好的成績表現。他們做了一番研究發現,這個州的離婚率最低、家庭關係緊密、還保持了傳統的價值觀。  長期關心台灣教育的成大醫學院創院院長黃崑巖便特別指出營造家庭氣氛的重要性,他回憶小時後,放學回家總是圍在父母兄長身旁,哥哥喜歡講故事,他們的家庭娛樂常常是飯後聽哥哥說故事。「想想看,一個全家人盯著電視看的夜晚,跟一個全家一起看書、喝茶、說故事的夜晚,有多麼不同,」黃崑巖說。  親密的家庭氣氛可以透過一些方法來營造,像是晚餐時間愉快的聊天,千萬別在這個時候訓孩子。可以一起玩一些家庭遊戲、和孩子談談家裡的往事、與孩子合力完成一件有趣的事情、建立家庭的傳統和儀式等。  父母終會老去,但帶著這份與家庭親密的聯繫,孩子必然會有更多面對未來的力量。 《給孩子一個好榜樣》  如果說學校教育的重點在傳授知識與技能,家庭教育的核心則是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格。在現在傳統家庭結構瓦解、社會價值混亂、媒體的影響力快要凌駕老師時,父母扮演傳遞正確價值觀與進行品格教育的角色便愈來愈重要。  經常在各地演講教育主題的陽明大學教授洪蘭,在她的言談與文章裡,隨時可見她父親的智慧風範,從小她父親便教導孩子用正面積極的態度生活,不奢侈不浪費,「能走的就不要坐車、能坐公車就不要坐計程車。」  洪蘭當年出國唸書,下飛機時只有口袋裡的五十美元,可是她卻一點也不擔心害怕,因為她父親教過她「一身養一口」,只要學會過簡單的生活,就很容易面對未來。父親當年是法官,收受「好處」的機會很多,但洪蘭的父親卻清廉自持,為了養活一家人需要多賺點錢,他辭去法官做律師。  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主委黃崑巖的父親,在日據時代擔任警察,黃崑巖回憶當時常有人到家裡送禮給父親,父親在知道之後都會立即將禮物退還,以避免惹人嫌疑。光復之後,許多在日據時代擔任公職的人都被鄉人毆打,他父親卻依然受到尊重,主要是因為他擔任警察時為人公正、不貪不求,而能獲得大家的諒解尊重。  給孩子一個好榜樣,這是送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因為孩子從出生開始,就透過模仿從父母身上學會許多事情,不管你願不願意,你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裡,也不知不覺中內化成他品格、價值觀的一部份。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教育學者會提醒父母,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就需要先成為那樣的人。在教育孩子之前,先面對自己。 《發現孩子的特長,引導出孩子最好的一面》  做父母有時必須像個偵探,從與孩子互動中觀察出孩子的特長,並引導出他最好的一面。 孩子的特長往往在許多地方展現出來,父母可以觀察孩子在做哪些事情時最投入、最能專心、並且感到最愉快,這往往就是興趣所在。如果父母能夠給孩子的興趣一個發展的空間,並在身旁提供他需要的協助與環境,在他遇到學習瓶頸的時候陪伴他一起面對困難,孩子通常能夠培養出主動學習的習慣與能力,因為動力來自於自己的興趣,學習的效果會比父母師長外在勉強的學習效果好很多,也更能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培養孩子健康的習慣》  希望孩子健康是所有父母的願望,但根據最近幾年的統計,我們的孩子在身心健康上都呈現了警訊。在台灣有超過五分之一的小一學童就已經有近視眼,也有將近四分之一的小學生體重過重,台灣兒童罹患憂鬱、自殺的數字,在各個不同的調查中都亮起了紅燈。缺乏健康概念、忽視培養孩子良好健康習慣的父母,讓我們的下一代正邁向健康弱化的危機中。 從孩子很小開始,就是培養健康習慣的重要時機,例如︰從小就養成孩子均衡飲食的習慣,讓孩子多吃蔬菜水果,限制吃垃圾食物的機會、少喝含糖飲料,孩子過胖與蛀牙的機會就小很多。  現在許多家庭邊吃飯邊看電視,更是對身心最大的危害,根據許多醫學研究顯示,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的小孩容易成為小胖子,而且容易發生營養不均衡的問題。  父母也應該從小就陪孩子多運動,養成孩子運動的習慣,必定讓孩子終身受益,運動不但有助體能發展,常運動的小孩也較開朗靈活,對身心甚至人際關係都有幫助。  一旦為人父母,關於照顧孩子的健康知識是一門必修的學分,因為孩子的健康是一切的根基。 《當孩子情感的啟蒙者》  父母對孩子自然流露的愛,是對孩子最好的情感啟蒙。教育學者史賓賽認為,在一個人的教育中,情感起著重要的作用,道德告訴我們該怎麼做,理智告訴人們用什麼方法做,而情感告訴人們,願意怎麼做。孩子一生許多精彩的故事、高尚的行為,都來自於情感。  父母對他人所流露出來的溫暖關懷、對大自然所表露的欣賞與尊重都深刻地啟發著孩子的情感智慧。  父母應常常對孩子表達你的愛、讓他感受你的關懷,也教導他能夠感恩並表達他的情感。 心理學者游乾桂覺得,父母有時就像心理醫生,有些話和感覺一定要讓孩子知道,讓他感受到「我什麼事情都願意為他耽擱,即使他失敗了也愛他、也願意扶他一 把。」讓家庭成為孩子心靈的活泉,使內在有源源不絕的生命力。  當父母是一個漫長的摸索過程,人天生雖具有某些母愛、父愛的本能,卻不是天生就知道如何做父母。做父母是一輩子的學習,而當孩子長大了還願意千里迢迢回來看你,想念你、愛你、尊敬你,那時你就會知道,身為父母的你已經獲得了最珍貴的回 報,那就是子女永恆的愛。

真是夠了.誰還趕生小孩啊!

2006年03月09日
公開
44

80對800的戰爭 《經費虛胖篇》政府對孩子的直接投資,只有南韓的1/10 為了省水,讓孩子便當盒發臭;為了省錢,游泳池暑假關門;為了要家長捐錢,學校「冊封」4位榮譽家長會長、4位副會長…… 台灣,已是赤貧國教。身為「高所得國家」的台灣,教育投資真正用在學生身上的費用,只有南韓的1/10;非但落在4小龍之末,更將逐漸被上海超越。 文●陳雅玲 「苦不能苦孩子,窮不能窮教育」,這是大陸農村隨處可見的一條標語。最近,卻成為新上任的行政院長蘇貞昌宣示重點。 蘇揆說,政府掌握公權力,要做就要有效。然而,他或許不清楚一件事:身為「高所得國家」的台灣,已經是赤貧國教,因為我們的教育投資,真正用在學生身上的費用,不到韓國的十分之一;非但落在四小龍之末,更將逐漸被上海超越。 台灣現場  人事費吃掉九三%教育經費,「活錢」只有三•九五% 據教育部資料所做的統計,二○○四年,我國平均每個小學生分到的教育經費約合二千零八十九美元(新台幣六萬九千七百七十四元,見研究方法)。這個數字,不但已經跌回民國八十六年的水準,而且是亞洲四小龍中最後一名,低於香港的三千七百九十三美元,南韓的三千七百一十四美元,以及新加坡的二千四百二十六美元。 更糟的是,目前人事費占台灣教育經費平均高達九三%,遠遠超過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平均的八一%,南韓的五九•七%。因此,扣除了這筆費用,再扣除徵收土地、蓋校舍的三%以後,我國義務教育用在學生身上的「活錢」,只有三•九五%。也就是說,政府每年平均真正花在每個小學生身上的錢,只有二千七百四十元(八十二•五二美元),是南韓小學生(八百五十五•五二美元)的十分之一不到! 八十美元對八百美元,可能就是未來台灣孩子競爭力與亞洲各國的巨大落差。 校園實況  營養午餐只有兩樣菜、沒有肉,為了省電費,班親會改在白天舉辦 台中縣梧南國小是一所濱海的鄉下偏遠學校。從西濱快速道路到梧棲鎮,沿著四周低矮破舊平房的梧棲大排找到龍安宮,終於從牌樓進入這所十個班,二百多個學生的小學。 校長陳水順說,學校經費極度缺乏,九十四年度的預算中,老師的「教育訓練費」掛零,水電費被縣政府主計室砍成去年的一半,房屋建築修繕費更只有兩萬六千元,連粉刷牆壁的錢都不夠。中午校長邀我們一起用餐,不鏽鋼餐盤上,孩子們的營養午餐只有兩菜(真的只有素菜,沒有肉)一湯(豆腐清湯)。 教育經費不足,普遍影響到學校的水、電、電話、網路費用等基本需求都無法滿足。而且,不要以為台灣的赤貧國教影響的只是鄉下學校,事實上,連台北縣市這樣都會區的學校都受到影響。 「我女兒學校在週三下午舉辦班親會,因為學校要省電費,不能排在晚上。」一位台北縣國中老師無奈表示,「這會讓多少家長無法參加?」她自己任教的學校,則不能用辦公室電話撥打家長手機,有需要只能到輔導室登記撥打。「全校幾十位導師竟然只能和輔導室共用一具電話,這足夠提供和家長之間的緊急聯絡嗎?」 南韓現場  國家施政,教育和經濟同一個位階 三年後,全國每校至少一名外籍教師 台灣的狀況,對照亞洲在國民所得與台灣差不多的南韓,又是如何呢? 南韓的基礎教育在國際間表現優越。二○○三年「OECD教育指標(Education at a Glance)」公布的十五歲學生學業成績(全球性學生素質評價,二○○○年調查),南韓學生的科學成績位居第一,數學第二,閱讀排第六,極為優異。 然而,這可是花大錢砸出來的。根據「OECD教育指標」,南韓的學校教育費用占GDP的七•一%,比美國(七%)、英國(五•三%)、日本(四•六%)都還要高,居世界第一。 南韓教育在國家施政的位階,高至國務院(同我國行政院)層次——國務院總理下設兩位副總理,一位負責經濟,另一位就負責教育。 層級高,便於進行跨部會的資源整合。例如科技部正委託「科學英才振興研究院」開發「科學神童」教育體系。被選拔的學生,將由國家負擔全部經費,與大學教授、專家進行一對一量身訂做的科學教育。 九七風暴後大力國際化的南韓,在英語教育方面也不落人後。教育部將從二○○八年開始,在仁川、釜山、鎮海、光陽等經濟特區的中小學,用英語講授數學、科學。二○○九年以前,首爾每所中、小學將平均配備九•二名外籍教師。全國包括農漁村地區,則每校至少有一名外籍教師。 向來重視教育的新加坡,同樣有令人羨慕的國民義務教育品質。 來自台灣的何意薇就讀新加坡公立小學三年級。兩年前,她還是台北市木柵區一所國小一年級學生。爸爸記得,帶她到學校新生報到的那天,所有學生、家長都到「禮堂」聽取說明。那是一間光線昏暗的地下室,通風不良、麥克風吱吱嘎嘎不時作響。 半年後,因為父親事業重心外移,帶著何意薇進入新加坡小學就讀。雖然只是公立小學,但圖書館、籃球場、排球場、健身室、禮堂以及語言實驗室、美術室、音樂室、媒介資源和電腦室都很完備。最近父親台北事業繁忙,希望女兒轉學回台灣,但只有九歲的何意薇還是寧願留在新加坡,不願回到爸爸身邊。 「新加坡公立小學就辦得很好,一個月學費只要九十新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七百七十元),但你看他學生參加國際評比,都在全世界名列前茅。」這位父親雖然捨不得女兒不在身邊,但也莫可奈何。 新加坡現場  政府為孩子設教育帳戶,每年撥款 大考排名前三%學生都有獎學金 新加坡旅遊局台北辦事處處長潘政志表示,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視社會的公平性與階級流動,因此很重視公立中小學的教育品質。為了讓每個國民擁有均等的學習機會,政府還為所有年齡在六至十六歲之間的孩子,設立教育儲蓄戶頭,每年撥款(小學生每年一百七十新元、中學生每人兩百新元),無論貧富,每個兒童都可以利用這筆錢,支付他們參加經過批准的活動。 窮人家的孩子在小學、中學階段能得到好的教育,更有同等機會讀大學。因為凡是高中畢業全國考試前三%的菁英學生,都能拿到政府或大企業的獎學金,在國內、外讀大學,包含學費、生活費,只要簽四年或六年的約。 「凡是在新加坡政府機關裡二、三十歲就當上處長的,都是拿獎學金的,」潘政志透露,旅遊局駐北京辦事處處長就是其中之一。 然而,台灣卻在亞洲國家投資教育競爭力的賽跑上落後,甚至不自知、不承認。 行政院主計處副主計長陳慶財表示,每年各級政府編列的教育經費,其實都超過「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規定(前三年歲入平均)的二一•五%下限。「對教育的重視度,我們絕對不會亞於外面。你看,政府財政那麼困難,我們還是編到二四•二%。」 預算三重灌水  建體育館、籌辦世運也算教育經費,教職員月退及補助費排擠學校運作費 說來好像是政府的「德政」,但其實台灣的教育經費,根本就是大量灌水的結果。 「經費數字都是假的。」王顯達教授忿忿的指出,過去是由中央補助省,省補助縣市,一筆錢不只是double account(算二次),甚至是triple account(算三次)。凍省之後,整體教育經費才會一下子降那麼多。前全國教改協會理事長丁志仁也說:「膨風!吹牛!那是預算數字(二四•二%),決算(真正執行)哪有哪麼高!」 第二層灌水,則是預算中灌入非教育項目。例如高雄市教師會政策中心執行秘書任懷鳴所做的〈九十四年度高雄市教育預算問題〉分析報告指出:「市立體育場經費」、「巨蛋體育館地價稅」、「補助綜合體育館興建經費」、「二○○九世運會籌辦費」等,金額約八億元全都灌入了教育項目。 第三層灌水,則是錢沒用在學生身上,教職員才是用掉教育經費最多的人。 「根據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教職員薪資、退休撫卹、子女教育補助費等福利,都是所謂『基本教育需求』,」丁志仁指出,反而學校運作所需的水電費,被列為第二順位的「一般補助」。這也是為什麼台灣教育經費裡面,高達九三%都是人事費的原因。 他指出,台灣中小學老師平均月薪高達六萬元,加上獎金、補助、月退、提撥,平均為十萬七千元,早就是高所得一族。「假如老師子女教育補助費不列入基本需求,一年大約可省下二十五億元,就能把全國中小學水電費cover下來。」 不只如此,未來人事費中的退撫這一塊,還將繼續侵蝕國教經費大餅。 預算編列警報   未來十年退撫費將爆增一倍 嚴重衝擊師資招聘、偏遠教育 全國各級公立學校退撫費現在一年要七百二十億元,根據主計處官員透露,在全部退撫費中,地方政府(主要是國中、小學)要負擔六百一十一億元。未來十年內,由政府全數負擔退休經費、自己不需提撥的「恩給制」教師退休人數達到高峰,估計一年要一千四百億元。「教育總經費一年才約四千二百億元,到時退撫費占比高達三分之一,教育經費豈不爆掉?」前全國教師會秘書長、南投縣虎山國小教師劉欽旭擔憂的說。 退撫問題至今懸宕,教育就在經費一年比一年緊縮的情況下,品質被逐步侵蝕,因應未來國際人才競爭所需的教育投資,更加悲觀。 以英語教育為例,當南韓朝向「每校有外師」目標邁進的時候,我國的英語課雖然也從去年起向下延伸到小三開始,但是教育部事前估計,合格師資不足約一千五百名,後來各縣市甄選時,名額總數卻不到兩百。部分教育局長解釋,因為沒有多餘的教師名額,只好安排非英語的現職教師或者是代課教師擔綱。 雪上加霜的是,因為教育經費不足,政府想出來另一個高招,是減班減校。偏遠小校被迫裁併。這意味著偏遠地區弱勢兒童受教權受影響,未來家庭經濟能力差的孩子,想靠教育翻身的機會越來越低。 沒錯,「苦不能苦孩子,窮不能窮教育」。但若無法讓教育的歸教育,福利的歸福利,台灣教育經費背後失衡的情況繼續下去,未來我們孩子究竟會成為跨國菁英,還是國際台勞?令人不敢想像。

學習是一種過程 不是結果

2006年03月08日
公開
51

幼教博士 陳姝伶 著 談到學習,有一個重要的觀念要和大家分享,那就是:「學習是一種過程〈 learning is a process〉,不是結果。」這個說法曾經引起一些爸爸媽媽的疑慮:「過程是什麼,實在不懂。我們只知道當別人家的孩子會了一些東西,而我們的孩子還不會時,我們會有壓力,擔心孩子跟不上別人。怕我們沒有盡到做父母的責任。」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心,可以體會。只是,陪孩子成長的路上,請別急著看短期的結果;我們要給孩子的,應該是一輩子可以用得上的東西。 是什麼東西呢?就是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動機。 「外星人是什麼?」 一個孩子能不能有強烈的學習動機,能不能有正向的學習態度,和他把學習重點放在過程或結果有很大的關係。 舉個例子,就可以把「學習是一種過程」的想法解釋得更清楚。 兒子四歲時,有一天無理取鬧,我就笑他好像一個外星人(alien),有理講不清。兒子從來沒聽過alien這個名詞,馬上停止哭鬧,問我:「媽媽,什麼是alien?」我靈機一動,把家裡的E.T.錄影帶拿出來,陪他一起看。當電影演到E.T.把幾團黏土放在空中,指著那些旋轉的球說「 home」時,我對兒子說:「那些轉來轉去的球,很像我們的太陽系。」 電影結束後,兒子問我說:「媽媽,你剛剛說的太陽系是什麼東西?」為了讓兒子知道什麼是太陽系,隔天我們就到圖書館,借了一些天文方面的資料。兒子一看到那些星球圖片,便愛不釋手,也就展開了整整一年的天文之旅。 在那一年裡,兒子腦子想的、嘴裡說的、筆下畫的或寫的,幾乎都離不開星球。我也順著他的興趣,提供他各方面與天文有關的資訊,除了帶他去借各種圖書外,我們家也有了各種星球的掛圖和拼圖;還介紹他聽Holt作的The Planets交響曲,他選擇觀賞的錄影帶和玩的電腦軟體也都與天文有關。 每個月,我們還帶他參加天文協會舉辦的觀星活動。在那一支支的天文望遠鏡裡,我們驚喜的看到月亮、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兒子提出來的那些我們回答不出的問題,都從那群業餘天文學家身上得到了答案。 體驗學習的樂趣 因為抱持「學習是一個過程」的原則來陪兒子成長,我們提供種種活動的目的,不在於他能不能記住或學到很多天文知識,而是想讓孩子經由各色各樣的學習過程,體驗到學習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藉此鼓勵並培養他的學習動機。 一年之後,兒子的興趣轉移到世界地理,我們也隨他轉入另一個學習旅程,家中又是另一番景象。 現在孩子已經七歲半了,當初記得許多有關天文方面的細節,已不復存在。有時想想,好像很可惜,但其實那並不重要。因為經由當年的學習經驗,現在他需要天文方面的知識時,已知道怎麼去找資料。 更欣慰的是,我們這種順著他的興趣引導他學習的過程,留給他的美好印象,使他在面對其它不知道的事情時,會一心一意地要查個水落石出。這種強烈的學習動機,就是我前面所說孩子一輩子用得上的東西。 允許孩子犯錯 培養孩子的學習動機很重要,而孩子碰到學習瓶頸或困境時,鼓勵他坦然面對的正向學習態度,則是另一個要點。 當孩子有正向的學習態度時,遇到問題,他會對自己說:「我可以試,我可以想辦法解決。」而不是想都不想就以「我不會」一句話,把問題推給父母或老師。 怎麼做可以讓孩子有正向的學習態度?答案很簡單,在學習過程中,要允許孩子犯錯。把犯錯當作是孩子學習過程中的自然現象,去包容孩子的錯誤,孩子從你的包容中,就可以學習不怕犯錯,瞭解碰到問題時,不必懊惱。 曾經有一位科學家被問到成功的秘訣時,講了一段小時候〈約三歲〉的記憶。 他說:「有一天,我開冰箱拿牛奶,手一滑,奶瓶掉到地上,牛奶灑了一地。媽媽看了,只對我說:『好久沒看過這麼大的牛奶坑〈 puddle 〉了,你一定很想玩,給你十分鐘好好玩一下』,十分鐘以後,媽媽說『犯錯並沒有關係,但是,要去面對它,承擔後果。所以,這兒有抹布、海綿和拖把,任你挑,我們把地板清乾淨。』 等地板清理好了,媽媽又說『奶瓶沒能拿好,可能是方法不對。讓我們到後院去,也許可以找出問題的癥結,下一次,就不會把牛奶灑了一地』。在院子裡,媽媽把奶瓶裝滿了水,我就一次又一次的練習,終於領會了拿穩奶瓶的訣竅。 整個過程中,我學到犯錯並不可恥,重要的是要能接受事實,知道為什麼犯錯,更進一步找出可行方法,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這個觀念在我做實驗屢次失敗時,不會氣餒,反而把失敗當作是下一次成功的希望。」 這位科學家媽媽的智慧,把孩子犯錯的時候變成教育的機會,想辦法把問題解決,而不急於去處罰、責怪孩子。這就是培養孩子正向學習態度的典範。 讓孩子自己找出正確答案 一般而言,做父母的在孩子犯錯時,直覺反應就是去糾正它;在孩子有問題時,則馬上提供答案。不過,不管是更正或解答,答案是由孩子自己找出來的,還是由父母或老師直接給的,對孩子的學習態度會有不一樣的影響。我的建議如下: 第一,不要急著給孩子正確的答案,留給孩子一些思考空間。譬如,我的女兒〈五歲〉喜歡在她的圖畫後面標上日期,有時候她會問我:「媽媽,今天是幾號?」我從不作正面回答,而是說:「昨天是八號,你想今天是幾號?」或「明天是十號,你想今天是幾號?」若要更有挑戰性,我就會說:「大前天是六號,你想今天是幾號?」女兒在這種刺激下,不但自己會去推算日期,也澄清了前天、大前天、後天、大後天等的觀念。 這個例子印證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理論:每一個孩子天生都有他們主動學習、思考的能力。我們如能多給予機會,孩子就可以繼續保有那一顆活潑的心。直接給予答案的結果,孩子往往變成被動學習者,碰到問題,只有兩手一攤,求助大人了。 孩子有犯相同錯誤的權利 第二,允許孩子犯同樣的錯。前面提到我們可以跟孩子一起討論,並找出其他可行方法,以避免犯相同的錯誤。但不要忘了,孩子終歸是孩子,受限於他們目前智力和理解力的成熟度,還是可能犯相同的錯誤,我們要能接受這種情形。 學習上一再出現相同的錯誤,通常有兩種可能:一是孩子目前的認知發展階段沒辦法突破。這種情形,父母暫時不要勉強孩子一試再試,這會讓孩子和你都有很大的挫折感。父母可以做的是陪孩子複習一些能勝任的問題,再慢慢找出哪兒出問題了。 另一個可能是大人講解的方式,孩子沒辦法領會,許多對大人來說是那種想都不用想的簡單道理,卻是孩子的大難題。我有位朋友回憶她二年級做減法時,一直不懂由十位數借位的意思,考試錯了,回家就挨罵,媽媽教她時,一直說:「個位數這兒不夠,就向隔壁借1,就是借1啊!」這位朋友說:「我實在不懂,後來只好用背的。印象中,一直到六年級了,才弄懂借位的意思。但是現在一想到數學,媽媽那『借1!』的聲音依稀在耳邊,對數學我一直沒什麼好感,也沒有信心。」每一個學習的困境,對孩子來說,都是他自己突破自己,前進到下一個智力或心理的重要時刻。所以,孩子一再犯錯時,先別急著責怪他,靜下心檢討一下自己的表達是不是不夠清楚,是不是符合孩子目前的能力,然後換個方法再試試看。否則,不但問題沒解決,還可能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和學習的動機,得不償失。 耐心澆灌,終有收穫 最後,希望各位爸爸媽媽不要擔心,當我們以「學習是一種過程」的心態陪孩子成長時,他不會比別的孩子差的!培養孩子積極的學習動機,和不怕犯錯的正向學習態度,就像栽植一顆果樹一樣雖然不是短時間就可以得到成果,但認真的灌溉、施肥,耐心的等待,我們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本著作權為陳姝伶博士所有; 如欲轉載, 請先徵求 陳姝伶博士 本人許可 (本文曾刊登於信誼基金會的學前月刊上)  

輸不起的孩子

2006年03月07日
公開
47

玩遊戲時,難免有輸有贏,可是為什麼有的孩子卻總是輸不起呢?當孩子逐漸從單獨個體走入與他人互動的真實世界時,和友伴間競爭與合作的情形常讓他們不知所措。 常在親職座談會時會遇到家長提這樣的問題,有些孩子總是輸不起,每次興致勃勃的玩,結果總是以不歡而散收場,或是哭鬧著說: 「我不玩了,這樣不公平,每次都你贏!」每次玩遊戲輸時,不是哭鬧,就是要改變遊戲規則,一定要贏才可以。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自我中心」是學前幼兒的一項重要特質。由於認知能力的限制,這個時期的兒童,不管在情感、語言、思考或是人際關係中,皆流露出以自我為中心,不顧他人的現象。父母若能先知道此點,就可以平常心看待孩子這種輸不起的行動,再來適當輔導。 孩子輸不起,是因為得失心比較重,在乎別人看待他的眼光,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此時就需要大人給予適當的機會和情緒輔導。孩子在受挫時,常會出現哭鬧或是攻擊等負面的情緒反應,此時適度的安慰是絕對必要的。許多家長面臨類似問題時,只顧著處理孩子因輸不起而產生的行為,比如責備孩子的賴皮,但這樣不能解決孩子的問題。較好的做法,應是先安撫孩子受挫的感受,接納孩子的情緒反應,聽孩子的傾訴,等孩子的情緒緩和下來後,再與孩子一起討論解決的辦法。 此外強調遊戲過程中的趣味性,而非遊戲的結果。假如孩子在遊戲過程中獲得獎賞,應讓孩子了解獎賞的獲得,是由於他本身的努力,而不是因為他打敗了別人;或者,藉由降低孩子遊戲中的競爭性,拉近輸和贏之間的差距。 家中有三、四歲孩子的爸媽,常抱怨孩子越來越會「計較」,甚至「故意」搗蛋或出怪招,或變得很依賴、黏人,這是因為孩子正在發展對於「競爭」狀態的處理技巧。當孩子逐漸能夠掌控自己身體與語言的同時,他也從單獨個體走入與他人互動的真實世界。此時,孩子必須學習一些社交技巧來面對不同的情境,例如:表達自我、請求別人、遵從規範。 而五、六歲的孩子則會面臨較多來自同儕間的競爭,如:搶奪玩具、炫耀穿著,甚至只是在談論心目中的卡通英雄時,都會引起孩子「競爭」的情緒。 競爭可能帶給孩子某種程度的危機,但孩子也可能從中學習分享與合作所帶來的樂趣。瑞典兒童與家庭治療師Annika Bjork,對於父母在孩子面對競爭時的處理上,提出「4P」建言: 1. 隱私(Privacy):容許孩子保有個別的玩具、空間以及與父母單獨相處的時間,讓孩子不覺得是被遺棄、拒絕或是懲罰。 2. 讚許(Pretty):發掘孩子美好的特質,瞭解孩子的所長,多鼓勵孩子發揮他的能力,肯定他所做的努力。 3. 提供(Provide):在生活中為孩子提供機會,並教導他如何與父母以外的人相處,在面對競爭、衝突的情況時又該如何處理,以及該如何與人分享、合作等。 4. 力量(Powerful):培養孩子具人際互動中競爭與衝突的力量,同時,也讓孩子 相信父母的臂彎永遠為他張開。 在現實的社會中,競爭是無法避免的,儘管我們都希望孩子成為贏家,但是只要孩子盡了力,不管結果如何,父母都應該給孩子由衷的讚美和鼓勵。 http://www.baklice.com.tw/baklice4/4-3-18/baklice4-3-18_3.htm

"愛"不厭詐

2006年03月06日
公開
42

∼獻給哈維爸爸∼你知道嗎,愛裡面常常有詐,它使用的手段雖然是「詐」,但最主要的目的是「愛」。    ●為清潔工而掃:兩全何樂不為?   有一天我到朋友家去。 「糟了!我忘記今天清潔工要來。」那女主人聊天聊到一半,突然跳起來,拿著掃帚東掃掃、西掃掃,再把掃到的髒東西倒進垃圾桶。 我好奇地問她,清潔工不是就要來了嗎?為什麼反而自己掃。 那女主人笑笑:「因為我不能讓她覺得我一個禮拜都不打掃,把工作全留給她。當她看到垃圾桶裡有我掃出的髒東西時,感覺會比較好。」 話才說完,清潔工就到了,因為我們都在客廳聊天,她叫清潔工先進去清臥室,而且立刻去臥室開了冷氣。 「妳很體貼。」我說。 女主人點點頭:「對!我為她開冷氣,她會感謝我,而且因為有冷氣,她會清得比較仔細,汗水也不會到處滴,所以受惠的還是我。」 請問,這主婦詐不詐? 但是那詐裡是不是有愛?愛她的清潔工,也愛她自己的家。   ●甘願彼此利用:得其利聰明! 再說個境界更高的「愛不厭詐」。 有個美國慈善團體的負責人對我說,好多家長現實極了,當她發動高中生賣檸檬水募款的時候,那些家長居然先開條件,要他寫謝函,以便孩子作為申請大學的好資料。 「可以啊!」他說:「為了給可憐人多募一點錢,我當然答應,而且你知道嗎?那些孩子愈付出,愈有感動,進大學之後,都回來幫忙,成為我們的義工。」 想想!那些家長是不是很詐? 但他們「詐」是為了幫助孩子進入好的大學。 那慈善團體的負責人是不是也很詐? 但他「詐」是為了幫助更多可憐人。 結果,他們彼此利用,因為美國大學非常重視公益活動,孩子都進了好的學校;又由於口耳相傳有這好處,於是有更多高中生投入義賣活動;加上「回頭」來幫忙的大學生,那慈善團體愈做愈成功。   ●機會教育:兩面光亮 高明 再舉個例子: 我以前的一個同事,說他太太有一陣子對他岳母講話很不客氣,他看不過去,又不好勸,於是想了個妙招──他不罵自己太太,卻對著女兒說: 「妳媽媽對阿媽講話那麼兇,只怪阿公早死,但我先警告妳,將來如果我活著,跟妳一塊兒住,妳對妳媽媽這麼不禮貌,我一定立刻冒火。」 他故意把話讓太太聽到,果然效果奇佳,太太對老阿媽的態度立刻改變了。他藉機會一次教育了兩個人,還暗助了老人家,你說高明不高明?   ●招愛到三個人:心性弱點 詐得妙 我太太也是「愛不厭詐」的高手。 有一天她看我在吃木瓜,怕我的血糖太高,居然不跟我說,而跑去叫女兒:「妳爸爸在吃一個大木瓜!妳去分他一半。」 女兒搖頭,說她不愛吃木瓜,我太太就繼續說:「可是妳爸爸不適合吃太多,為了他多活幾年,又只有妳能搶得下他的木瓜,妳就去要半個吃吧!」 女兒果然立刻跑來分走我半個木瓜。 她那些話都被我聽到了,怨她「耍詐」。 太太居然一笑:「我不是對你耍詐,是對女兒,因為女兒太不愛吃木瓜了,她只有為了愛你,希望你少吃一點,才會過去分你的木瓜。 我是為了愛你,也是為了愛她,於是利用了女兒愛你,和你疼女兒的弱點……」 我聽了,半天會不過意來。   天哪!她這一招居然發揮了三個人之間的四個愛。   這就是我說的愛不厭詐,它使用的是詐,發揮的是愛; 即使有詐,也不對任何人造成傷害,只可能促成更多人好!   《 愛不厭詐,不是惡意欺騙,而是以愛養愛、愛的雙贏! 》

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第28次上隨選)

2006年03月05日
公開
45

有時我們在溝通時.會不自覺地用一些『否定式』、『命令式』、或『上對下』的說話方式 例如:『你錯了,你錯了,話不能這麼說』 或是『唉呀,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你這樣做不行啦!你怎麼那麼笨,跟你講你都不聽……』 一般來說,人都不喜歡『被批評、被否定』 但是,有時我們在言談間 卻不知不覺地流露出『自我中心主義』和『優越感』 覺得自己都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 可是,有句話說:『強勢的建議,是一種攻擊』 有時,即使我們說話的出發點是良善的、是好意的。但如果講話的口氣太強勢、太不注意到對方的感受。 則對方聽起來,就會像是一種攻擊一樣,很不舒服。 所以,有時候我們的心中會有一種慨嘆… 你知道嗎?其實,我滿贊同你的想法,但我很不喜歡你『講話的口氣』 其實,我滿同意你的見解,但我很不喜歡你『講話的態度』 有時,我們會說: 『我這個人很理性啊,你看,我的門都是開的,大家隨時都可以進來和我溝通啊』可是,如果『我們的門是開的,心卻是關的』,又有什麼用呢? 因此,在溝通時,必須注意到對方的感受,畢竟每個人都有『自我尊嚴感的需求』,每個人都希望被肯定、被讚美、被認同、被附和,而不喜歡被否定、被輕視 所以,即使雙方意見不同 但必須做到『異中求同、圓融溝通』,『有話照說,但口氣要委婉許多』 中國人造字很有意思,想想『我』這個字,是哪兩個字的組合呢? 是『手』和『戈』 「我」字,竟然就是「每個人手上都拿著刀劍、武器」所以每個人都常做「自我防衛」,來保護自己 但是,在溝通時,人除了防衛自己之外,也要站在別人的立場來想,善用「同理心」,也學習控制自己的『舌頭』,『在適當的時候,說出一句漂亮的話;也在必要的時候,及時打住一句不該說的話』 因此,我們必須學習 『不要急著說、不要搶著說,而是要想著說』 絕對不要『逞口舌之快』而後悔,因為說話是沒有『橡皮擦』、沒有『立可白』的,不能再把話擦掉呀 另外,職場溝通中,我們必須學習『情緒忍受力』和『挫折容忍力』 因為,『脾氣來了,福氣就沒有了』 在我們碰到棘手的問題時,必須先靜下來、勿衝動行事,也學習『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免得事情愈弄愈糟糕 有句話說: 『生命的長度是上帝所給予的,但生命的寬度卻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的確,我們雖然不能控制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控制生命的『寬度』 我們都可以在工作中,學習做更好的溝通,使人際關係更圓融,也使生命過得更漂亮、更有意義,不是嗎?

一大早就不爽.回婆家

2006年03月05日
公開
19

不爽的一天. 當你還沒起床.腦袋還不是很清楚時. 接到質詢的來電時.你的心情會好嗎? 我的婆婆.我先生的媽媽. 麻煩你以後有什麼事情.先問過你的兒子再來問我. 就這樣.媽咪帶著一肚子的大便上了爸爸的車.爸爸似乎也知道媽咪心情不太爽.也不敢問為何(但是這樣媽咪更火.honey你以為不出聲.就沒事嗎?你認識我多久啊!).一直到下高架橋(媽咪除了跟哈維說話外.就沒其他的聲音了).媽咪才出聲說"如果我選擇讓你回家做孝子.但是你卻讓我裡外不是人.那我會要求你回來做我的老公.做哈維的爸爸.至少這樣我不會兩邊都難做人"媽咪覺得媽咪沒說錯.既然兩邊都不討好.我乾脆選擇一邊.誰家的老公不是每天回家.誰家的兒子不是每天看到爸爸.你是住多遠.兩邊的車程不到一小時.我說我住山上.你說暫時沒辦法讓我不上班.但是我不住山上.我就要選擇讓你當孝子.結果勒!搞的一邊我黑到底.一邊我累的要死.我幹麻勒! 爸爸聽完媽咪的抱怨.才知道今天一早發生什麼事.當然啊!山上媽又不會對你發脾氣.有遲疑也不會問你.因你的一時疏忽.我就該倒霉喔! 一回到家.大伯和伯母及堂哥在外面接我們.原來哥他們也上來了.但是媽咪還是不爽.話也不多.用完餐.爸爸說媽咪要去領新的身分證.所以我們就帶著哈維出門了.請伯母跟奶奶說"我們要出發了.有時間的限制呢!"(原來奶奶也要出去逛逛.所以在房間換衣服).等媽咪的身份證領到後.爸爸打電話問大伯人在哪裡.結果她們到了陽明山的花卉中心.媽咪買了些零食.飲料便一起過去了.哈維玩的很開心.照了不少的照片.其中哈維會自己擺POSE給爸爸拍照.爸爸帶哈維去看蝌蚪時.哈維還一腳踩進水裡.哈維今天在外面還算乖.沒有盧.回到家用完晚餐.就跟大伯.大伯母及堂哥下山了.路上買了哈維的用品. 怡親寶尿布(2包裝+6片)269元. 貝親小奶瓶105元. 素色的餐盤109元. 吉爾小子漢方痱子粉補充包169元

不要把電視當保姆

2006年03月04日
公開
52

陳姝伶 博士 著 最近,在一次聚會當中,有位媽媽提出一個問題:我對該不該給孩子看電視很掙扎,因為不給他看,擔心他到了學校好像不能和他的朋友有共同的話題;給他看嘛,又怕電視節目中的暴力鏡頭會對他產生不良的影響,我應該怎麼辦才好? 0∼5歲的幼兒不看電視最好 電視的使用,的確是很多幼兒教育學家所反對的。因為,幼兒最好的學習方法和場所,應該是在日常生活中,他可以碰撞 、觸摸的環境。電視的觀賞,純粹是一種被動的學習;更何況電視所提供的資訊,有許多並不適合幼兒的心智發展。 五歲以前的孩子能夠不看電視最好。當然,有些媽媽反應:〝有時候很忙,電視是唯一可以把孩子安定下來的工具,所以,不讓孩子看電視似乎不太可能。〞如果看電視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一般而言,孩子兩歲以前,最好不要讓他看電視。五歲以前,看電視的時間,一次最好不要超過30分鐘,一天最多一個小時。 選擇一個好節目是父母的職責 另外,許多電視節目的安排是以賺錢為目的,而不是以對孩子有沒有教育功能為考慮。所以在節目的選擇上是父母非常重要的責任。怎樣的節目算是好的節目呢?內容主題是第一個要考慮的,總是要選一個內容是適合孩子目前心智發展階段的節目。另外內容的表達方式,如果有很多閃爍的畫面和太多音響效果的都要盡量避免。 號稱教育性的節目仍要慎選 美國有一號稱以教育為主的兒童節目,叫作芝麻街,據說短短一小時的節目就要花費美金一百萬元以上。可是,就有一些研究指出芝麻街對幼兒的大腦發展是弊多於利。主要原因是:在短短一個小時之內提供了太多的資訊,而且有些資訊對幼兒並不是很恰當,這樣子的結果是在逼迫孩子的大腦處理一些他目前發展階段沒有辦法做的事。長期下來,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是不好的。另外一個缺點是,因為節目裏頭常常有一些閃爍的鏡頭,或是一些搖滾音樂配布偶人物的又唱又跳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這樣子的結果,讓孩子日後在比較安靜的學習環境時, 會產生沒有辦法集中注意力的現象。最近幾年,美國發現學齡兒童裏沒辦法集中注意力的孩子有逐年增加數目的趨勢。刺激過多的電視節目(和廣告), 可能是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 內容簡單、步調緩慢的節目最好 所以,對五歲以前的孩子應該選擇內容簡單、步調緩慢的節目讓他們觀賞。舉一個例子: 信誼基金會出了一套〝國際視聽之旅〞的錄影帶,是美國一些兒童故事書改編成的動畫錄影帶,內容的表達和緩,加上故事本身也很有趣,算是比較適合幼兒看的影帶。現在仿間的錄影帶種類非常的多,有來自世界各國的翻譯錄影帶,也有國人自己創作的,要怎麼選擇,請爸爸媽媽們多多的費心了。 對大人是很稀鬆平常的鏡頭,對孩子卻會產生不好的印像 看的內容很重要,怎麼看電視是另外一個要了解的重點。讓孩子看電視,一般用錄影帶的方式,會比讓孩子看由電視台直接放映出來的節目好。我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電視螢幕出現的鏡頭,有時對大人是很稀鬆平常的,但對於孩子卻會產生不好的印像。這個不好的印像,有時會讓孩子產生一些負面的情緒,譬如焦慮、擔心、和害怕等等。而且,這些情緒有時候不會當場就發生,有時候會在兩三天之後才出現。所以,有些時候爸爸媽媽們會很困惑,沒有發生什麼特別的事情,為什麼孩子最近晚上常常起來大哭,或即使白天,情緒也非常不穩定,比較容易發脾氣或動不動就哭。所有這些行為,很有可能是因為他在看電視時看到某一個鏡頭所產生的後果。 我這個論點,是從我孩子身上體會出來的。在我兒子四歲的時候,有一次,我們一起看了一部電影。電影內容是是在描述一部載有化學氣體的卡車翻倒了,氣體瀰漫到鄰近的森林裏,林中有一隻小鼬鼠因為吸到的毒氣昏迷,有兩隻勇敢的小動物,千辛萬苦地去找了一株靈草,回來救了小鼬鼠。整個故事的主題包含了污染問題,還有寶貴的友情,最後是 happy ending。兒子在看電影的時候很開心,尤其是最後小鼬鼠醒過來的時候他最高興。可是當天晚上,兒子躺在床上翻來翻去,怎麼樣也睡不著,我問他為什麼的時侯,他跟我說:「媽媽,好可怕!」我說:「什麼事情好可怕?」兒子回答說:「電影裏頭的小鼬鼠,一開始很高興,突然間,就倒在地上不動了,好可怕。」我就說:「可是最後他被救活了,醒過來啦。」兒子說 :「我知道啊,可是還是很可怕。」我就問他:「你覺得很可怕,是不是在擔心自己也會像他一樣,突然間倒下去一動也不動?」兒子點點頭。我終於知道兒子在擔心什麼事了。我告訴他生病有很多原因。為了安他的心,我告訴他血液裏有白血球,是身體的警察伯伯,會幫忙消滅體內細菌,保護每個人。我們也同時討論了一些可以讓身體健康的事,譬如,吃營養的食物、手常常洗乾淨、運動等等。討論完了,兒子的心也安了,很快就睡覺了。這個經驗,讓我深深的體會到,有些對我們大人不覺得有問題的故事或畫面,對孩子呢,確會產生困惑,擔憂,害怕,幸好我的兒子把他的想法講出來了,我才有機會幫他解惑,那麼,有多少孩子,不能流利的表達他們心中的想法的時候,父母親想幫都很難。 陪孩子一起看電視 要避免這種情形,有些方法可以提供給大家作參考。第一、是陪孩子一起看電視。我自己的做法是,買或借回來的錄影帶,我一定自己先看過一遍,確定沒有不當的鏡頭和內容,才讓我的孩子看。孩子第一次看錄影帶的時候,我一定陪在一旁,邊看邊觀察孩子的反應,也認真的聽孩子在看錄影帶時說了些什麼話,如果有負面的反應,我就會把錄影機暫停,跟孩子們把看到的內容討論、澄清一下。這樣子的作法,孩子就可以免去不必要的憂慮和害怕。 把電視節目錄下來 第二、是把由電視台直接放映的節目,邊看邊錄下來。邊看邊錄的一個好處是,如果你的孩子因為看電視產生了一些負面的情緒,把錄下來的片子倒回再看一遍,也許可以幫你找出一些蛛絲馬跡,幫忙把孩子的困惑解除。邊看邊錄的另一個好處是,孩子有時候看到一個節目,會想要重複地看,這種重複,事實上是幼兒學習的一個很重要的過程。因為他們就是需要靠這種不斷的重複來加深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和了解。所以一個好的節目讓孩子重複地看,是沒有什麼不好的。 把電視變成助手 我有兩個小孩,一個十歲,一個十二歲。一直到現在,他們仍然受一天電視和電腦加起來不能超過一小時的限制(偶而,看電影時例外)。除了他們已經看過的節目之外,我一直是陪著他們看電視的。我們會一起笑、一起哭。有時會對劇情做一些評論,對裏頭人物的性格,解決事情的方法等等做一番討論。我更是,趁機把一些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念,在適當的時機提出來,讓他們有比較、思考的機會 。譬如,我們如果看到暴力的鏡頭, 我們會討論暴力是不是一個很好解決問題的方法,什麼樣的人和什麼樣的心理,會喜歡使用暴力,使用暴力的結果又是什麼呢?所以,電視絕不我的保姆, 我把它變成是我和孩子之間溝通的一道橋樑。 五官的學習對幼兒最真實 電視既然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能避免的一項科技產物,我們做父母的只能說要懂得去善用它。平心而論,適合幼兒的節目,真的是少之又少。五歲以前的孩子,最重要的是讓他們能夠用他們的五官,去聽、去看、去聞、去嚐和去觸摸他們周遭的環境。把遊戲和學習溶入於日常的生活當中,這才是最真實的學習。

訓練獨立性的八個方法

2006年03月03日
公開
49

專家�資深幼教老師 劉美玲/南郭國小低年級老師 蘇明君 ※一、我可以自己吃飯 *做法: 1.從小適當給予相關的手部肌肉刺激,例如以手指撿小豆子、用匙湯舀小積木、彈珠等訓練手部的控制。 2.剛開始讓孩子自己吃飯時,可把食物切成合適的大小。 3.為他準備專用的湯匙及餐具。 4.開始一定會有吃不好的過程,家長不要在意,重點是讓孩子願意自己吃飯。 5.如果孩子做得不錯,家長就給予立即的鼓勵。 *重點: 好奇是孩子的本性,每個孩子都會想嘗試模仿大人去做一些獨立的行為,反而往往是大人的過度保護,讓孩子失去學習的機會。訓練孩子獨立的生活自理能力,就是踏出獨立的第一步,讓他嘗試去滿足自己的基本需求,學習照顧自己。 *技巧: 自理能力的獨立、以自己方式解決問題。 -------------------------------------------------------------------- 二.小幫手 *做法: 1.媽媽做家事的時候,可以一邊做、一起告訴孩子做事的技巧,例如抹布不可以太濕、應該一邊倒退,一邊擦地。 2.當孩子有興趣,也有基本肢體能力時,家長就可以分配他做一部分的工作。例如讓孩子幫忙掃地、擦地板、折衣服。 3.不要在意他一開始做得不好,家長可以想一些較簡單的步驟來教孩子。 *重點: 透過模仿、操作,而學會一些生活的能力,就是孩子獨立的最好過程,家長不要先入為主,認為孩子一定做不好、會打破碗盤等等,凡事都是需要從失敗及嘗試中逐漸熟練,從小讓孩子習慣當小幫手,你會發現自己輕鬆不少。 *技巧: 模仿大人的行為、越做越拿手、體諒家長的辛苦。 -------------------------------------------------------------------- ※三、預定明天的計劃 *做法: 1.以「我能做到∼」為開場,家長先請孩子設定一件明天要做到的事情。例如,我能做到自己收玩具、我能做到自己上廁所。 2.只要孩子隔天做到自己說過的事,家長就給予一個榮譽獎章。(可以去買一些卡通小別針) 3.慢慢的增加明天能做到的項目,例如完成三件事,就能獲得三個獎章。 4.等收集一段日子後,一起來數數他有多少個獎章,也代表成功做了幾件事。如果達到目標,家長也能給予孩子喜愛的獎勵,例如去吃麥當勞冰淇淋等。 *重點: 這個方法能讓孩子學會安排自己的生活,為自己立定更好的下一個目標,並且願意朝著目標前進,同時,孩子也因為累積更多能力,而越顯獨立。不需要家長刻意強迫,孩子已經做到很多事情了。 *技巧: 評估自己的能力、自我安排、獎勵增強。 -------------------------------------------------------------------- ※四、小小設計師 *做法: 1.準備一件白色、不怕剪壞的棉質衣服。(或是已經要替換掉的舊衣服) 2.告訴孩子他現在是設計師,可以要設計一件他喜歡的衣服樣式。 3.家長也準備一件自己要設計的衣服,先讓孩子了解,衣服可用色筆畫圖案,也可以用剪刀剪洞,或是縫幾個大扣子也行。 4.接著讓孩子著手設計自己的衣服。 5.設計好之後,家長和孩子可以穿自己設計的衣服一起拍照、走秀。 *重點: 讓孩子擁有絕對的自主權,透過藝術的設計,可以自由發揮他的創意,並有一件完全屬於個人想法的衣服,透過拍照及走秀讓他對自我產生肯定,相信自己可以越做越好,讓他了解思想獨立的快樂。 *技巧: 藝術創造、想像空間、自我肯定。 -------------------------------------------------------------------- ※五、傻子穿鞋 *做法: 1.準備各式各樣大人的鞋子,例如爸爸的球鞋、媽媽的高跟鞋等。 2.讓孩子穿著大人的鞋子隨意走來去去。 3.家長再告訴孩子嘗試一腳墊腳尖、一腳正常走路。 4.再讓孩子自由決定要穿哪雙鞋子、如何走路。 *重點: 穿著大人的鞋子時,給了孩子一種變成爸爸或媽媽的感受,透過鞋子不好穿、不好走路的過程,讓孩子知道要等長大之後才有辦法變成真正的大人,使他對長大產生期待感,趣味的走路方式,可以讓他享受主宰自己的快樂。 *技巧: 角色扮演、期待長大。 -------------------------------------------------------------------- ※六、送東西給鄰居 *做法: 1.如果可以故意請孩子送個東西給鄰居。 2.先在家演練一下送東西的流程,媽媽先演鄰居,小朋友先假裝按電鈴,媽媽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考考孩子,例如隔壁媽媽不在怎麼辦?隔壁媽媽想請你吃個糖果可以嗎?等等。 3.讓孩子獨自送東西去隔壁,媽媽可以偷看一下孩子的處理方式。 4.慢慢增加孩子獨立完成事情的難度,例如送東西去,還要借某個東西回來;或到附近商店去買東西。 *重點: 孩子處理事情的同時,可學習如何與人溝通、應對進退,以及遇上沒有預習過的情況,孩子要怎麼自己去決定。多次的生活經驗,孩子會越來越懂得變通的技巧,與處事的能力。 *技巧: 實際生活經驗、人際關係。 -------------------------------------------------------------------- ※七、媽媽講電話 *做法: 1.當媽媽需要一段不受打擾的時間說電話時,可先告知小朋友,媽媽要離開客廳一下子。例如長針走到6以前,請你不要來房間吵我。 2.這段時間先請小朋友決定他要自己做些什麼事情。 3.並告訴他如果臨時有問題,必須請他等一下或自己處理。 4.媽媽明確告訴小朋友,她就在房間裡說電話,可能需要把門關起來,但不會離開家裡。 5.如果孩子可以遵守約定,媽媽就要給予肯定,再慢慢延長離開孩子身邊的時間。 *重點: 很多孩子害怕看不見媽媽的分離焦慮,所以,重點在於,媽媽要讓孩子知道,她在哪裡、做些什麼、什麼時候會再出現,只要,媽媽每次都能遵守約定,孩子就會越來越放心媽媽的暫時離開,同時,也能讓孩子學習尊重媽媽需要獨處的時間。(不過,最好要有另一個大人可留意孩子的舉動,以免發生意外) *技巧: 克服分離焦慮、學習等待。 -------------------------------------------------------------------- ※八、整理櫃子 *做法: 1.找一個家裡需要整理的抽屜或空間。準備幾個可以放進去抽屜的紙盒。 2.先告訴孩子這次整理的目的,例如希望整理出放文具的抽屜、希望把東西擦乾淨、希望把不用的東西丟掉。 3.媽媽請孩子決定什麼東西應該保留、什麼東西要放到別的抽屜、什麼要丟掉。 4.再請孩子把紙盒先放進抽屜裡,再依種類或大小分類歸位。 5.媽媽可適度協助孩子進行判斷。 *重點: 管理自己的物品、保持環境整齊對孩子幫助很大,整理物品可使他學習從雜亂無章的情況下,進行分解動作,並試著自己下決定,等孩子將抽屜整理好時,會有很大的成就感,也建立了良好的生活習慣。 *技巧: 生活管理、判斷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