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evon1119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各種氣質寶寶帶養的技巧

2007年04月14日
公開
50

當嬰兒呱呱墜地時,就帶著獨一無二的反應方式來到這個世界,有的是磨娘精、有的是上帝送給父母愛的禮物,無論其個性如何,都有適合寶寶的教養方式,父母要清楚自己寶寶的氣質,才能幫助寶寶愉快的成長。   當一群媽媽聚在一起七嘴八舌的訴說家中寶寶的生活狀況時,有的媽媽會興高采烈的訴說她的寶寶好吃又好睡、輕輕一逗就笑,好帶得不得了;有的媽媽則憂心忡忡的表示家中寶寶吃睡不正常、生活日夜顛倒,讓照顧父母筋疲力盡,不知道該怎麼辦?看到別人家的小孩那麼聽話、好帶,許多孩子難帶的媽媽一方面會心理不平衡,另一方面會在心理打個大問號,為什麼自己的小孩會和別人的差那麼多?難道是小孩出了什麼問題?一連串的問號媽媽們可能猜測、尋找良久都得不到答案,事實上,每個寶寶在生下來那一剎那,就已經帶著獨特的氣質來到這個世界,有的氣質表現會讓父母覺得孩子很磨人,有的氣質表現則會讓父母覺得很窩心,其實寶寶的氣質無所謂的好或壞,每一種氣質的表現都有其優點,父母只要了解寶寶是屬於哪一種氣質,給予適合寶寶氣質的教養方式,每一個孩子都會是上帝給的愛的禮物。   1.九大氣質評估的項目 氣質是指寶寶天生對外在或內在的刺2具有的獨特反應方式,這種天生反應方式包括在行為、情緒上,都有個別差異,了解寶寶的氣質,不但可讓父母找出合適寶寶的教養方式,也有助於親子關係建立。評估氣的項目共有九項,包括活動量、規律性、趨避性、適應度、反應強度、反應閾、情緒本質、注意力分散度及堅持度。 (1)活動量 指的孩子全天的動中,動作的多少、節奏的快慢、幅度的大小等。孩子先天上活動量是不同的,活動量大的孩子沒有一刻停止活動,甚至連洗澡也將水潑的到處都是,睡覺時也是滿床翻動;而活動小的孩子,總是安安靜靜的,顯得相當乖巧。   (2)規律性 指的是孩子生理上的機能,像什麼時候睡、什麼時候醒、一天睡幾個小時;像什麼時候該餵他、食量多少、大小便是否規律等,有些孩子天生在這些方面就相當規律,有孩子就很亂。   (3)趨避性 對新的人或物、新的情境或食物,第一次見到或接觸的時候,所表現出來是接受或退縮的態度。例如:給孩子一種新的食物,有會哭鬧的躲避,想盡辦法將食物推開,有的則高高興興的吃了起床;看到陌生人,有的孩子笑咪咪,有的孩子會躲起來甚至哇哇大,哭這些都是孩子的趨避反應。   (4)適應性 對新的人、物或環境適應的難易程度或所需要時間的長短。例如,介紹孩子一種新的食物,孩子可能第一次不接受,但試了三次他就接受了,但有的孩子試了十幾次仍然無法接受,只好先暫停,隔一陣子再試試看。   (5)情緒本質 是指快樂、友善、和悅等正面情緒和不快樂、不友善、不和悅等負面情緒之間的比例。情緒本質比較高的孩子,表示他的情緒通常比較正向,容易被別人接受。   (6)反應強度 指的是對外界或內在刺激的反應程度,亦即喜、怒、哀、樂、需求和意思表達的強度。反應強度高的孩子,高興的時候不但笑得很大聲,還要加上肢體動作來表現他的高興,哭鬧起來當然得很大聲,還要加上肢體動作來表現他的高興時只微微一笑,生氣是只是臉色小小轉變一下,讓人搞不清楚他是生氣還是高興。   (7)反應閾 指的是引起小孩某種反應所需的刺激量。包括在視覺、味覺、聽覺、嗅覺、觸覺、社會覺(即察言觀色的能力)等方面的刺激。反應閾低,表示只要一點點的刺激,孩子就會有反應,像有的嬰兒對光線很敏感,只要有一點點光線,他就會醒來;像有的孩子察言觀色的反應閾比較高,父母都舉起手來要打人了,他才恍然大悟已經惹大人生氣了。   (8)注意力分散度 做一件事情時,周圍的風吹草動,如聲音、燈光等,是不是很快會干擾到孩子,讓他分心,就是所謂的注意力分散度。分散度高的孩子比較容易分心。   (9)堅持度 指一個人正在做或正想做某件事,卻遭到外來的阻礙時,克服這阻礙而持續下去的程度。堅持度高的孩子,要一樣東西非要到不可,就算連哄帶騙、轉移他的注意力,都無法改變他的心意;堅持度低的孩子,只要稍微轉移他的注意力就可以了。   2.影響氣質的因素   雖說一個人的氣質是在出生的那一刻就跟隨著他來到這個世界,但除了大部份的先天因素外,後天的環境及教養方式也可改變一個人的氣質,台北市婦幼醫院小兒心智科主任鄒國蘇指出,一般來說,氣質是先天帶來的,因此,孩子一出生,父母就可以仔細觀察自己的寶寶,看看他在上述九個氣質評量項度中呈現出怎麼樣的特性。但是,孩子一出生,父母就開始「帶」他,也開始影響到孩子對周遭事物及環境的反應,而我們要用氣質量表測孩子的氣質,起碼也要等孩子四、五個月大,所以是很難測得所謂絕對先天的、百分之百的氣質。而影響一個人氣質的先天與後天因素抱括以下幾項: (1)產前因素 有實驗證明,懷孕的婦女若是比較焦慮,生出「難帶養型」孩子的比率較高。也就是說,孕婦的情緒會影響孩子的氣質表現。   (2)遺傳 某方面的氣質表現,比如活動量,也有些遺傳上的因素,像常見活動量大的孩子,他的奶奶也常說:「他老爸小時候就跟他一樣,老是動個不停」。   (3)年齡 隨著年齡的增加。孩子腦部的成熟度也會增加,氣質也會改變。比如反應閾,年紀愈大,因為受到訓練或是腦部成熟度的關係,孩子的靈敏度會愈來愈好。不過氣質測驗出來的結果是跟同年齡的孩子來比較,所以小時候活動量較大的孩子,七、八歲時可能仍然是活動量較大的孩子。   (4)認知發展 孩子透過學習與教導,慢慢的會知道這樣發脾氣是不應該的,那樣的堅持大人可能不能接受,會自己慢慢改變行為反應方式。   (5)情緒發展 孩子的情緒發展愈來愈穩定的時候,對他整個的氣質表現也會有影響,因為當一個倩緒不好的時候,反應閾會比較低,比較容易生氣,反應強度也會比較高。   (6)其他 包括父母、老師的教導、鼓勵,以及社會環境的影響,都會讓孩子的氣質表現有所改變。例如,愛動的孩子就會動得更厲害;若父母覺得孩子動不好,會時常管管他,那孩子可能就會改善一點。因此,愈小的孩子愈接近先天的氣質表現,孩子愈大,受到父母教養方式、社會環境等的影響愈大,氣質只能做個小小的參考。   3.你的孩子是那一類型的小孩   根據氣質的九大評估要項,一般將孩子分成好養型、慢吞吞型、難養型(俗稱磨娘精)、中間偏易型以及中間偏難型五個種類。不過,信誼基金會教學發展中心主任張召雅表示,各種類型小孩都有其長處,沒有所謂的好、壞之分,孩子絕對不會故意要表現一些父母不喜歡的態度,父母一定要了解這一點,不要受孩子負面的影響,更要幫助孩子,使他將來不要因這樣的氣質受到不好的影響。 (1)好養型的孩子 生活規律、常常笑咪咪、不易生氣、專心度高、對事物參與度高、個性好等形容詞都可用在好養型的孩子身上,張召雅表示,基本上好養型的孩子非常的好帶,寶寶吃睡正常且可以一覺到天亮,面對這樣的寶,父母通常較輕鬆,也不必操什麼心,這種寶寶讓父母覺得當父母是一種享受,小孩就像是上帝送給父母的愛的禮物。   (2)慢吞吞的孩子 個性內向、害羞、退縮、適應慢、做事容易遲疑、謹慎、較注意別人的眼光等待質,是屬於慢吞吞型的小孩,這種小孩介於好養型和難養型的寶寶好,所以過一陣子父母就會覺得漸入佳境,不會像難養型的孩子一直讓父母覺得難帶。   (3)難養型的孩子 難養型的孩子俗稱磨娘精,生到這種寶寶的父母,常常會被小孩弄得精疲力盡,這種小孩活動量大、神經質、常常愛吃不吃、愛睡不睡,生活作息日夜顛倒,行為能力和自發能力都較弱,張召雅說,難養型的小孩對大人來說是一種操練,也可說是上帝送給父母的功課,若要找一句話來形容,可說難養型的孩子是愛的磨刀石。   4.各種氣質類型孩子的帶養法及注意事項   以一個人成長的階段來看,嬰兒階段(零到三歲)是先天氣質較明顯的階段,雖然現在醫院兒童心智科會有氣質量表,讓家長可藉由評量大致知道自己孩子的類型,但是台大兒童心理衛生中心蔡文哲醫師表示,氣質量表並不是那麼重畏,他也不鼓勵家長以氣質量表替小孩分類,蔡文哲認為父母跟孩子相處的時間很長,不需要使用量表,自平常的觀察中就可大致知道自己小孩的特質都是孩子的一部份。   信誼基金會教學發展中心主任張召雅也指出,以動物來比喻,一個屬於獅子性恪的小孩,父母就應順他的 毛,不要碰他的牙,也就是所謂的因才施教。張召雅表示,例如婦女在經期時常莫名其妙生氣、哭泣,很難控制,嬰兒與生俱來的氣質就如同婦女經期般是無法控制的,沒有哪一類型皂孩子是最好的,父母只要依照孩子的性格給予適當的教養,孩子都可以快樂的成長。 (1)好養型   基本上這類型的孩子,父母是可以享帶孩子的快樂的,這類孩子通常都相當乖巧,生活也較平順。好養型孩子又有兩種,一種特長很強,會比較受注意;另一種沒什麼特長,不過基本上也沒有能力不足的現象,不用大人操心,相對的也較少受大人注意。張召雅表示,好養型孩子雖然父母帶養起來較輕鬆,但因孩子成長中一直很順暢,面對挫折的能力相對減弱,也因不會發出訊息,比較容易被父母忽略他會有其他的需求;另外,這種小孩的好處是會替別人著想,不過有時因太替別人著想,反而會犧牲自己的權益。此如當有人搶好養型小孩玩具時,他會就讓別人拿去,不會保障自己的權益,遇到這種情形父母要多加注意,小孩可以保有其與人分享的特性,但父母也要適時教導孩子不要太委屈自己。   張召雅建議,面對好養型的孩子,因其個性比較溫和,父母可以適度安排具有挑戰性的事讓小孩參與,比如旅行或是探險性的經驗,可增加這類孩子的自信心。   (2)慢吞吞型   這類型的孩子因個性內向、適應力較慢,雖然在一般生活作息上;帶給父母的煩惱不會太多,但是因為他對事情的態度是謹慎的,而且很注意別人的目光,有時候會讓父母覺得小孩比較笨或是反應比較慢。蔡文哲醫師表示,慢吞吞型的孩子通常情緒負擔會比較重,父母愈急著要小孩完成某件事,小孩就會愈緊張,會發生反效果。蔡文哲認為,這類型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較充裕的時間去適應任何事情及環境,也需要父母不斷的給予鼓勵,以增加他的信心。   慢吞吞型的孩子適應環境的能力並不好,需要以漸進的方式去適應。比如要送這類小孩去上幼稚園,如果家長在開學當天才帶小孩去幼稚園,小孩會因無法適應新的環境而大哭大鬧,甚至拒絕入圍上課;蔡文哲表示,針對這種小孩,家長可以在小孩從幼稚園旁邊經過;過一陣子再帶小孩到幼稚園內走一走、看一看;再來,讓小孩先與他的班級老師打打招呼,讓小孩在自然而然中熟悉環境,等到要正式上學的那一天,小孩就不會排斥進入這個環境了。   慢吞吞型的孩子因為較安掙、害羞,有時父母較難發現他的問題,這點父母也要多加注意。蔡文哲說,尤其現在小家庭居多,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也不少,父母在沒有其他孩子可比較的情況下,更不會察覺這類孩子的問題,這時父母就要多與老師溝通,或是由親朋好友口中多了解自己小孩的個性,給予孩子適當的幫助。   (3)難養型   一般父母碰到難養型的孩子挫折感都會很大,有時甚至會出現無力感,不知道該怎麼帶小孩才好,面對這種磨人的小孩,張召雅提出下面幾點看法給父母,希望父母們用另一種角度來看待及帶養這類小孩,對小孩和父母自己都會有幫助。 (一)人是獨特的:   父母要清楚的認知難養型孩子就是與一般孩子不一樣,也和父母自己不一樣,父母不能因為自己是兔子性格的,就認為烏龜性格的孩子不好。   (二)人是不完美的、父母也是不完美的:   先天的氣質不是寶寶自己要的,其實更有的氣質特性是遺傳自家族成員中的某一個,父母若先有這個想法會對寶寶有較大忍耐力。在孩子安全無虞的情況下可讓孩子多發揮自己的特長,此如,活動量大的孩子就多讓他活動,不要讓他老是悶在家裡不能大量活動;不過要是孩子的行為有安全上的問題或是太離譜了,父母就應該表示生氣、讓孩子知道他的行為是不好的。   不過,父母生氣也要有技巧,因為小孩會模仿父母的行為,若是父母生氣的表現不理性,對小孩會造成不良示範,不但無法糾正孩子的行為,還會加深小孩對某種不好行為的印象。   (三)人是可以改變的:   零到三歲的時期外在的人與環境對寶寶的影響很大,學前階段是父母改變小孩的最佳良機,家長對小孩的影響相當大,且不論是保母或是幼稚園,家長的選擇空間都較大,家長可以好好利用這段時期。若是不能改變小孩,張召雅建議父母就改變自己去適應小孩。   5.爸爸媽媽注意事項 (一)生氣的技巧   難養型的小孩惹父母生氣是難免的,若是父母不斷的對小孩發脾氣是於事無補的,反而會破壞親子關係,其實對小孩生氣也是有技巧的,下面就教教爸爸媽媽們幾招生氣的技巧,讓家庭氣氛更和諧: (1) 父母先列出自己最不喜歡的教養方式,比如,像摔東西、打人或是說我不要你了,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將自己不喜歡的教養方式加諸到孩子身上。 (2) 預告對方自己生氣了。當小孩惹你生氣時,父母可以告訴小孩媽媽很生氣,讓小孩清楚知道大人生氣了。 (3) 抽離現場。父母生氣的時可以先留話給小孩說,現在媽媽在生氣,我要靜一靜、想一想,然後離開現場,等心平氣和後再和孩子談。 (4) 情緒降溫。父母可利用整理東西、打掃或洗澡等轉移注意力的方法,讓自己生氣的情緒穩定下來。 (5) 留給孩子回頭是岸的空間。父母生氣歸生生氣,孩子還是需要幫助的,父母在生氣的當時可能沒辦法給孩子什麼好的建議,可是一定要先告訴孩子待會再幫助他,不要讓事情沒有解決,就這樣過去了。   (二)父母須知   雖說嬰兒依照氣質九個評估項度可以大約分出幾個類型,不過父母帶養的難易程度,除了與寶寶先天的個性有關外,與寶寶誕生在那一類的家庭也有很大的關係。像好養型的孩子若生在權威性的家庭,小孩的自主性可能被減弱,而好動的小孩若生在父母都好動的家庭,父母就不會覺得難帶,反之,若好動寶寶碰上安靜父母,父母可能會不太適應。   所以建議父母在帶小孩時不要逞強,不要以為自己是萬能的,有問題的時候可以尋求他助,包括醫療院所的兒童心理衛生專科醫生、民間機構的諮詢專線,或是多看一些相關的書,讓自己多一些思考的方向。蔡文哲醫師表示,有些碰到問題的父母會排斥帶小孩去看醫生,認為去看醫生是件很嚴重的事,其實父母在帶養小孩時只有自己個人的觀點,碰到問題時往往轉不出來,此時若能聽聽專家的意見,對父母來說會有幫助,父母也可以比較安心。

如何讓寶寶自己入眠

2007年04月14日
公開
51

很多人並不了解嬰兒需要父母的引導,來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小寶寶並不了解該如何讓自己入睡,記住,你所做的每一件事,寶寶都在學習,因此,當你將他抱在胸前或是搖晃他四十分鍾來讓他入睡,其實你正在訓練他這種入睡的方式.一旦你讓他養成了這種習慣,你就有好長一段時間得抱著搖他,他才會入睡, 我們需要幫寶寶變的獨立,我所謂的獨立,並不是指放任他哭泣(那只會使他變的更沒有安全感,更悲觀),而是去滿足他的需要,包括他在哭時抱抱他,安撫他,但當他的需要被滿足,也安靜下來後,要隨即放他下來. 不要讓寶寶依賴道具.所謂的道具是指任何器材或是干預的動作,一旦缺少時,寶寶就會覺得苦惱.如果我們讓他習慣爸爸的胸膛,三十分鍾的摟抱,或是吸吮媽媽的乳頭才能入睡,我們就無法期待寶寶學會自己入睡.而且當我們抱他,搖他,摟他為了讓他入睡,其實是養成他去依賴這些道具,剝奪他學習自我慰藉的機會,也讓他沒法學會自己入睡.我們要讓他自己去發現能讓自己平靜下來的方法. 睡覺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嬰兒會不斷成長且會經由不斷的重複去學習,所以在睡覺前我們永遠得做一樣的事,說同樣的話,那様嬰兒就會知道(喔,這表示我得睡覺了)凡事依老規矩來,相同的事,一樣的順序.帶他進房間時,保持安靜,低調一點. 睡覺時間到了的徵兆:嬰兒疲累時,可能會揉眼晴,拉耳朵,或是抓臉,被抱著的嬰兒會把頭埋入你的胸部,嬰兒累了的話會變的較不協調,對玩具失去興趣. 睡覺三部曲: 第一部: 嬰兒會顯示如上的疲累訊號(揉眼晴,拉耳朵,或是抓臉),或打哈欠,當他打第三個哈欠時,就把他放床上,訓練他自己入睡. 第二部: 進入備戰,此時嬰兒會固定,專注的凝視,看起來呆呆的,我稱之為:目不轉睛,持續三,四分鍾,他的眼睛張開,但精神正在某處神遊. 第三部: 放任他去,現在嬰兒頭有點搖晃,看起來像要睡著,眼晴突然又張開,整個身子會突然顚簸一下.此一情形會重覆三至五次,直到進入夢鄉. 所以睡前將寶寶抱個五分鍾,平靜他的情緒,或低聲說話給他聽,當他開始目不轉睛時,或眼睛開始閉上,表示他要進入第三部曲了,此時不要再抱他,在他進入夢鄉前,將他放回床上,是幫助寶寶發展自己入睡技能的最好方式.還有另一個理由是,當寶寶在你懷中或搖椅上睡著,結果郤在他的嬰兒床上醒來,這就等於是我在你睡著時將你的床推到公園裡去一様.你一醒過來,一定是充滿疑惑與驚慌:我怎麼會在這裡,最後變成嬰兒無法在嬰兒床中感到舒服與安全,那麼他就更不喜歡在嬰兒床中入睡. 當你在第三部時將寶寶放入嬰兒床時,寶寶仍會有些不安和哭鬧,這時你只要輕輕的拍拍他的背,當他停止不安時,馬上停止拍背,如果你拍的比他所需的更久,他會將拍背和睡覺連結在一起,開始需要拍背才能入睡.切記,嬰兒需要花二十分鍾才能真正入睡,當他躺在床上晃動時,不要匆匆想去介入,如果這樣做了,打斷了他的睡意,他會變得煩躁,無法進入第三部曲,那會讓他醒來,不睡,一切又得重頭來過,這就像成人欲入眠時,突然被電話聲吵醒,會覺得被惹惱一樣,很難馬上再入睡. 當你錯失寶寶所發出的疲累訊號時,那時寶寶己瀕臨過度疲累,千萬不要再對他做以下的事:對他蹦蹦跳跳,或是去搖動他,帶他散步或趴在胸口睡,要記得他己經被過度剌激了,他哭是因為他己經受夠了.此外這也是壞習慣發展的當頭,父母會帶他散步或搖動他來讓他入睡,當他超過八公斤後,父母又試著在沒有這些安撫的情況下要他入睡,寶寶從那時開始大哭是可以被理解的,他在表達:平常不是這樣做的,你得搖動我或帶我散步來讓我入睡. 當寶寶過度疲累時,他們會揮動手腳,害怕光線的消失,又常因為揮動手腳而受驚嚇,因為他們不知道這些手腳是自己的,一個半月之前你可以用包巾將寶寶包起來,但七週之後,不要太限制他手的活動,讓他的手可以摸到他的臉.輕輕的拍他的背,低沈的發出:噓..噓.聲,這有助於他安靜下來,把房內燈關小,減低他的視覺剌激,接下來就是不要屈服,當寶寶過度疲累時,你得有極大的耐心,決心,特別是當寶寶己經養成壞習慣時,寶寶喊叫時,父母就不斷的拍背,結果哭的更大聲,被過度剌激的寶寶會不斷的哭,高分貝的哭聲會越來越響亮.然後,暫停一下,又繼續開始,通常,在寶寶平靜前,這樣分貝漸高的情景會上演三次,通常在第二次時父母會聽見,在情急之下,他們又重拾原來的撫慰的方法──抱抱他,讓他吸奶,令人生畏的搖晃.問題在於,一旦你認輸了,寶寶得持續不斷需要你的幫助去入睡,不用多久,寶寶就會變的依賴了──一,二次就足夠,因為他的記憶空間不大.如果一開始的出發就是錯的,你每天只是在加強他的負面行為. 我從來不讓嬰兒一人獨自叫喊,相反的,我會去思索嬰兒的表達,同時我也不建議當你已迎合嬰兒的需要時,還要去抱他或安慰他.一旦他平靜了,就放他下來,這樣你才能幫助他獨立. 關於一覺到天亮 嬰兒的一天是24小時,他不知道白天跟夜晚的差別,所以一覺到天亮對他毫無意義,你得訓練他去做,教他白天和夜晚的差別.我希望你能記錄寶寶的進食和小憩,這樣做的話,你能更了解他的需要.舉列來說,如果他在早晨特別煩燥,且在下一次吃奶前會睡半個小時,就讓他那樣做,但是時間到時你得叫醒他.但是你也要去判斷,在白天不要讓寶寶睡超過三小時,因為那會剝奪他晚上的睡眠.我保證,如果寶寶在白天不被打擾的睡上六個小時,在晚上決不會睡超過三個小時. 不要急著介入,嬰兒斷斷續續睡著,這已經是他們能做的最好的了,父母如果在需要時妥當回應,寶寶就不會害怕去探索.父母如果不斷營救,寶寶會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沒有發展探索世界或是讓自己覺得舒服所需要的技能.

嬰幼兒九大氣質全解析

2007年04月13日
公開
52

文╱三之三國際文教機構執行長 葛惠 輯╱張玉櫻 參考書目╱《因材施教》徐澄清教授、《你知道孩子的氣質嗎?》王珮玲教授 孩子無法像工廠製作零件一般,每一個產品均能控制到一模一樣,常聽父母說兩個孩子都是我生的,怎麼會差這麼多?即使是同一家庭出生長大的雙胞胎,也各有不同,這就是孩子。而且每個孩子的氣質不同,可依「九大氣質」來教養出最優質的孩子喔! 影響孩子最先的不同──氣質 氣質是天生的,但如果只強調天生那就太宿命了!而且我們不能說孩子生下來是一張白紙,環境要如何雕塑都可以,所以必須二者兼顧,也就是要了解孩子的氣質,也了解父母自己本身的氣質及教養方式,讓每個父母成為藝術家,了解每個孩子的原型為何,順著原型加以雕塑、修飾,每個孩子就能健全的發展。 九大氣質孩子的教養方式 氣質是什麼?是指一個人天生下來對內外刺激的反應方式,是天生的一種行為模式,沒有什麼好、壞的分別,只是在教養上是否能找出適合親子互動的方式。目前國內外將氣質分為九個向度: 一、活動量 活動量是指一天24小時中孩子所展現的所有動作的頻率和速度,也可以說是個體消耗於動作的能量。活動量大的孩子整天動個不停,喜歡跑跑跳跳,精力充沛,睡眠時間短,即使睡了也動來動去的踢被,可在床上進行翻轉。而活動量小的孩子,則喜歡靜態的活動和遊戲,不喜歡戶外活動,即使出門也喜歡躺在草地看,或看圖畫書,所需的睡眠也較多。 ◎活動量高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1. 避免攝取可樂及糖果類食物:此食物及飲料會讓孩子更興奮。 2. 應有顆包容的心:了解孩子並非故意跑來跑去,以鼓勵方式,例如:吃飯坐著吃,如跑著就不吃,但坐著吃時則立刻稱讚。 3. 注意孩子的安全:活動量高的孩子喜歡跑跳,且較沒有安全意識,故在安全上需特別留意。 4. 固定的運動:每天有20∼30分鐘的活動,帶著孩子至公園跑一跑、跳一跳,是很有必要的。 5. 培養規律生活:彈性但規律對孩子是相當重要的,如此較不會讓孩子無法控制。 6. 培養靜態活動:除了發洩體力外,轉移活動方式也是需慢慢培養靜下心的習慣,初期父母要耐心陪伴,慢慢即能養成習慣。 ◎活動量低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一般活動量低的孩子被視為較好帶的孩子,也較不需考量其安全問題,但活動量太低的小朋友,易造成動力弱、做事消極,且可能只喜歡在電腦或電視前,易造成近視。所以,父母宜多鼓勵嘗試動態活動,最好也有固定的戶外活動及親子體能時間,對其動能提昇有所助益。 二、規律性 乃指什麼時間、睡覺、醒來、肚子餓、大便等,有如鬧鐘般的準確,不但時間一定,量也都很一致;反之,則一點準頭都沒有,父母永遠無法預測他下一步會做什麼。 ◎規律性高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孩子規律性高,對父母來說輕鬆許多,因為只需要把時間安排好了,孩子即可OK,故安排好規律時間很重要。另一點,在約定時間上如果有變動,一定要事先告知,讓孩子有心理準備,才不會影響孩子的情緒。 ◎規律性低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此種小孩毫無章法,故需養成規律性的生活習慣,按時做完該做的事,做到就給予鼓勵,以讓其生活慢慢規律化。 三、趨避性 當孩子首次遭遇新刺激時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是接受或是退縮?例如:到一個新的地方、未接觸的事、吃一種沒吃過的食物、遇見陌生人。 ◎大方外向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趨避性高的孩子相當大方,不怕陌生,誰都好,但應注意--教導分辨危險並給予適當的限制,例如:不要單獨和陌生人接觸,並不隨便告知地址電話;提醒危險地區,如只能在此範圍玩,超過此會危險,而且媽媽看不到你會擔心。 ◎內向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有時父母覺得很困擾的是孩子「不叫人」,不出來和別人打招呼,父母千萬不要責罵,而是多提供接觸的機會,並採漸進式的方式,只要孩子有一點點進步就要鼓勵與稱讚。 四、適應性 是指孩子在趨避反應之後一段時間的適應情形,不見得趨避性強的孩子適應性就高,有些孩子,看來很容易馬上接受新事物,但接下來反而會造成適應性問題,所以有些孩子內向害羞,但卻適應力強。 ◎適應力高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什麼環境、事物對他都不困難,也都易接收,父母則需協助把關,以免孩子好壞不分。 ◎適應力低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孩子適應力低,父母要有更多的等待、耐心,千萬不要和別人家的孩子比,且在環境要變動時應提早告之及準備,給予充分的時間適應新環境並有機會加以練習,就會漸入佳境。 五、情緒本質 指孩子一天中表露於外的情緒,是屬於正向的(即友善、快樂)或負向的(即不友善、不快樂),是常常「笑咪咪」還是「拗嘟嘟」。 ◎情緒本質好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孩子情緒本質好,是父母最開心的事,任何事均樂觀面對,但也不要因此而輕忽了與孩子的心情交流,以免孩子碰到無法承受的挫折時不知如何處理,當然危險意識的提醒仍是重要的。 ◎情緒本質不好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情緒本質不好的孩子,常出現負向表情,有時會造成別人誤解,故要常提醒孩子笑,且增強之,讓孩子無形中養成笑臉。 六、反應強度 指孩子對內在、外在刺激所產生反應的激烈程度,反應強者,其喜怒哀樂及需求很容易被覺察;反應弱者則常不被注意及知覺其需求而忽略。 ◎情緒反應強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情緒反應強的孩子有時生氣起來就拳打腳踢,或傷到自己,故父母應有一致的教養態度,孩子才不會因妥協而造成亂發脾氣的習慣;且不要隨孩子的情緒起舞,並訓練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 ◎情緒反應弱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此種孩子很少表達自己的感受,故要養成表達情緒的習慣,尤其是心中不舒服的事更要協助表達出來,畫的也可以。 七、注意力分散度 是指孩子是否容易被外界刺激,如聲音、光線、人、事、物所干擾而改變他正在進行的活動。 ◎專注能力強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專注能力強的孩子是父母最愛的,但有時會造成的困擾,是專注在不好的情緒事件上,一哭起來就很難安撫,有時也因專注在自己的活動中而不回應,故應多了解孩子是否如此,如果是要提醒孩子多留意周遭的訊息。 ◎容易分心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小的時候不會察覺,因為容易轉移注意力,故較易帶領,但學習上則很容易分神,所以在學習環境上力求簡單,降低分心之刺激物,並在學習上多提供一對一及分段學習,且在每一個段落給予讚美。 八、堅持度 指孩子正在做或正想做某件事時,因外來的阻礙或困難時仍繼續維持原來的活動或放棄。 ◎堅持度高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這種特質的孩子在學習上碰到挫折不易放棄,但有時也顯得固執,父母都教不聽,要把自己的事做完,故在教養上要給予事先預警,且養成事物做好但不要求完美,雖然堅持到底很重要,但要判斷其合理性。 ◎堅持度低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小時候隨和好帶,且不會和你僵持,所以面對挫折也自然容易打住不前,故應協助看到困境時與其規劃分段並給予解決困難的成功經驗,當然鼓勵更是此種小孩碰到問題時最大的支柱。 九、反應閾(敏感度) 指引起孩子反應所需要的刺激量。敏感度高,只要一點改變均易感受。 ◎敏感度高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具有高敏感度特質的孩子對周遭相當敏感,有時會太緊張,父母應多與孩子說一說感覺的話,且分享他的感覺,並在睡前避免激烈運動。 ◎敏感度低的孩子:父母的因應之道 以前長輩說此種孩子「神經夠大條」,天氣冷熱完全穿同樣衣服,應加強其聽覺反應訓練,能提昇其未來學習能力。 獨特寶貝,樂於面對 孩子難帶並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如果身為父母本身是活力十足型的,孩子活動力也強,在一個充滿活力的家庭中,簡直如魚得水;但如果父母都超安靜,而孩子是體力充沛型,父母自然會受不了。氣質沒有絕對的「好」或「不好」,只要親子能相互配合、相容,相信孩子就能快樂成長。 氣質真的沒有所謂的好與壞,每個孩子的氣質亦是由九種向度交替產生,因此父母應樂於面對,並找出適當的教養方式,和孩子達到一定的默契,自然就能成為輕鬆父母,有輕鬆快樂的父母,孩子自然能慢慢了解自己,並學習去克服困境。

讓寶寶更聰明ㄉ50種方法

2007年04月13日
公開
57

1. 目光交流 新生的寶寶一天中很多時間都是在呼呼大睡中度過,所以你應該非常珍惜他睜開眼睛的有限時間,看著他,也讓他看到你。小寶寶很早就有了辨認人的不同面孔的能力,我相信你一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早些記住爸爸媽媽的樣子。那么我告訴你--每一次你的寶貝看著你,他的記憶力就多了一些累積。 2. 說話,越多越好 也許,開始你得到的只是寶寶茫然的目光,但先不要放棄,而且要在你希望得到他回應的地方稍做停頓,留給寶寶一些時間。不用多久,孩子就能夠掌握對話的節奏,並且用友好的"咿咿呀呀"來填補你留給他的那些空白。 3. 母乳喂養,越長久越好 這是一個老話題了,但我還是想說,哺乳是一個絕好的與你的小嬰兒交流的機會。在他香甜地吮吸時,你輕輕哼唱,或者跟他說說話,哪怕只是輕撫他那柔軟的頭髮,都將再一次地加深你們之間的情感。 4. 伸舌頭的遊戲 研究表明,出生僅僅只有兩天的嬰兒就能夠模仿簡單的面部動作--這是他們具有解決問題能力的一個早期表現。 5. 看看自己 讓你的寶寶從鏡子裡看看自己。剛一開始,他可能會以為那是另一個可愛的小伙伴,然後他會發現自己能令那個"小伙伴"揮手和微笑--所有的寶寶都會喜歡這樣的遊戲。 6. 撓撓 撓撓他的小腳心,或者溫柔地呵他的痒痒,他會很開心。而且,笑是培養幽默感的第一步。 7. 那裡不一樣? 將兩幅畫舉到離寶寶8~12英尺的地方讓他看。這兩幅畫應該是大致一樣,但稍微有所區別的。(比如一幅畫中的樹下有只小兔子,而另一幅中沒有。)寶寶雖然小,卻已經能夠反覆地來回看那兩幅畫,慢慢發現它們之間的區別。這種簡單的遊戲將為他以後識字以及閱讀打下很好的基礎。 8. 分享 帶寶寶出去散步,用小車推著他,或者將他舒服地抱在懷裡。一路上向他描述所看到的一切︰"一只小狗跑過來了。""看,小樹又長大了。""你聽到汽車喇叭聲了嗎?"你知道嗎,這樣做能幫助寶寶發展語言和詞彙量。 9. 傻傻的媽媽 有沒有試過像小嬰兒一樣咿呀地歌唱,或者高聲地模仿寶寶那些"嬰兒的語言"。別怕旁人笑話你傻,你的寶貝最欣賞你這樣做了。 10. 學會100首歌 實際上我的建議是能學多少首就學多少首。或者你也可以唱自己寫的歌(比如︰我喜歡給你換尿布,換尿布,換尿布……)。有研究表明,熟悉音樂的節奏對學數學很有幫助。 11. 尿布時間很重要 當寶寶躺著,你給他換尿布時,教給他身體的各個部位以及衣服的各個部分。要盡量講解得多一些。 12. 你就是孩子的遊樂場 父母躺在床上或者地上,讓寶寶在你們的身上爬來爬去,攀上攀下。這個最便宜的"遊樂場"可以給寶寶帶來非常多的樂趣。可以鍛鍊他的協調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技巧。 13. 買東西 你唱歌唱累了,遊戲也結束了,那么,去趟超市吧。那裡往來的人群,各種各樣的聲音和顏色能給寶寶無窮樂趣。 14. 給一個線索,先﹗ 開燈之前,你說︰"我要開燈了。"然後再按下開關。這樣的小小動作可以教給寶寶因果關係的概念。 15. 一個小驚喜 用嘴在寶寶的小臉、小胳膊或小腿上輕輕吹口氣,寶寶會很喜歡這種對皮膚的小刺激。 16. 一張兩張面巾紙 很多小孩子都喜歡把面巾紙從盒子裡拉出來的動作,不要阻止他。只不過浪費了幾張紙,你卻得到了一個可以鍛鍊孩子感官的玩具--看你的寶寶怎樣將它們揉皺又撫平。你還可以將小玩具偷偷藏在面巾紙下面,然後你看吧,孩子發現那些玩具時會是多么地欣喜若狂。 17. 讀書 一遍又一遍地讀。科學家們已經發現,8個月大的寶寶已經能夠識別句子當中的因果關係--如果你能連續讀兩三遍的話。這樣反覆地讀書對孩子學習語言很有幫助。 18. 藏貓貓 你藏起來,然後你又出現。你滑稽的表情讓孩子笑個不停。在笑聲中,小寶寶慢慢明白,一個物品是怎樣消失,又是怎樣重新出現。 19. 自由地觸摸 找一只盒子,用來保留各種各樣質地的小東西︰碎布、絲綢、羊毛、尼龍等等。用這些東西輕柔地拂過孩子的面頰、肚子和雙腿,同時向他描述這些東西的感覺。 20. 別著急,休息一下 每天總要有那么幾分鐘,和你的寶寶一起坐在地板上。沒有音樂、沒有明亮的燈光、沒有遊戲和玩具。給孩子充分的空間讓他去探索,看看他能把你帶到那裡。 21. 做一本家庭相冊 相冊裡應該保留你們所有親戚的照片,常常把它翻給寶寶看,以增強他的記憶。還有你要記得,當外婆打來電話,就把外婆的照片指給寶寶看,這樣會很有效。 22. 和食物一起玩 在合適的時候,可以給寶寶不同種類和觸感的食物--比如煮熟的花生、粥、麵條和切成大塊的水果等等。不要怕寶寶弄髒衣服,他將在與這些食物的遊戲中很好地練習抓握的能力,同時培養自己的感覺器官。 23. 誰把玩具揀起來? 小家伙趾高氣昂地坐在自己的小車裡,把手邊的玩具接二連三地扔出來,讓它們落到地上。你給他撿回去,他又扔出來,並且為這個新發明的遊戲高興得手舞足蹈。你千萬別覺得煩,就多給他撿幾次玩具又怎么樣,小朋友在體驗地心引力的作用呢。你還可以給他幾個捲筒紙或者是網球,再在他座位前擺只空盒子。好了,寶貝可以練習瞄準了。 24. 新新紙牌遊戲 和大人玩的紙牌遊戲有些類似。找來幾只塑膠的裝食物的盒子,把寶寶最喜歡的玩具扣在其中一只的下面,來回幾次移動盒子的位置,然後讓寶寶自己去發現他的寶藏。 25. 穿越障礙物 沙發墊子、枕頭和紙盒子能幫助鍛鍊寶寶的運動能力。把這些東西都放在地板上,教給你的寶寶怎樣爬過或者繞過這些東西。 26. 我爬你也爬 你在前面爬,讓寶寶跟著你,一起爬著穿過房間。你可以改變速度,也可以在你覺得合適的地方停下來。 27. 寶寶領導你 等寶寶稍微長大一些,他就會有自己的辦法來檢驗自己的創造力--讓你模仿他。他喜歡看你是否願意模仿他的各種動作,比如發出可笑的聲音,大笑,向后爬等等。 28. 作怪相 鼓起腮幫,讓寶寶來摸你的鼻子,他摸的時候,你"呼"地吹氣;寶寶拍你頭的時候,你可以發出奇怪的聲音;當寶寶抓住你的耳朵,你就伸出舌頭。同樣的過程你可以重複三到四次,然後再換新花樣。 29. 小手告訴你 抱著你的寶寶在房間和房間的周遭慢慢走動,握著他的小手,引導他觸摸各種物體。比如冰涼的窗框、衣架上柔軟的衣服、植物光滑的葉面……(首要原則︰保證安全。)隨時向孩子介紹他觸摸到的東西。 30. 經典故事 選擇一個孩子最喜歡的故事,把主人公換成你的寶寶,這樣就有趣多了。 31. 創作一本"動物園的故事" 下次去動物園的時候,記得帶上相機。把寶寶喜歡的動物拍下來,裝進一本專門的相冊裡。以後可以和寶寶一起看這本相冊,共同分辨不同動物的名稱,還可以加上它們的叫聲和與它們有關係的故事。 32. 讓寶貝做主(但只能偶爾為之) 在可能的情況下,給孩子一些選擇的權利,這樣可以增強他的自信心。有些事情是可以讓寶貝自己做主的--比如晚飯時用什麼顏色的碗。這樣可以讓孩子了解自己的想法也是有意義的,同時還增強了他辨別顏色的能力。 33. 猜猜誰會做主角? 全家人一起觀看記錄孩子成長過程的錄像帶,讓孩子看到自己第一次洗澡,第 一次會爬,第一次過生日……你可以在一旁充當講解員。這會是一個鍛鍊孩子記 憶力和語言能力的好機會。 34. 每一樣都數一數 家門口有幾級台階?小朋友一次能將多少塊積木疊起來?你有幾個手指幾個腳趾?你要先養成大聲數數的習慣,孩子很快就會加入進來。 35. 充分利用故事時間 邊看圖邊講故事是個不錯模式。你要善于指出圖畫中的細節,同時向孩子提問。比如"你見過白顏色的小貓嗎?" 36. 關掉電視 很多時候,小寶寶的大腦發育需要你和家裡人給他更多的交流與關心,這些可不是卡通片或者錄像帶能取代的。 37. 換一個角度看風景 把寶寶的餐椅從餐桌這頭搬到餐桌那頭。哈哈,這對寶寶的記憶力可是個大挑戰呢,他還能記得以前左邊坐的是誰嗎? 38. 扭一扭 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可以教寶寶扭腰的舞蹈和像芭蕾舞那樣的旋轉。 39. 誰是誰 為那些孩子熟悉的人(親戚、朋友)各拍一張清楚的照片,每張洗兩份。這樣你就有了一套可以玩對比遊戲的"紙牌"。把這些照片都攤開在桌上或者地板上,幫寶寶一起找到哪張和哪張一樣。 40. 下雨了,我們出去玩 跳進小水坑裡,坐在濕漉漉的草地上……當然這種遊戲會招來泥漿和一片混亂但卻能教給孩子干與濕的概念。 41. 尋找甲蟲 在雜誌或者圖書裡找到一些無害的昆蟲(比如瓢虫、螞蟻、蝴蝶)的圖片給孩子看,然後到公園或者小區的花園裡去尋找這些昆蟲。 42. 一個玩笑 開個小玩笑,比如故意叫錯某人的名字,然後告訴孩子你是在開玩笑。這樣可以開始培養孩子的幽默感。 43. 打扮起來 讓孩子試試穿上老爸的襯衫,打上領帶。你還可以找出冬天戴的帽子,丟了一只的手套,老奶奶的圍巾,看看孩子的創造能帶給你怎樣的驚喜。 44. 什麼叫"體積" 找幾個不同大小的杯子或者是塑膠盒子。下次寶寶洗澡的時候讓他嘗試將水從這個杯子倒進那個杯子。有的時候他倒多了,有時候他又倒得太少了。這個時候你就可以跟他討論一下哪個杯子大,哪個杯子小的問題了。 45. 顏色偵探 挑一種顏色(粉紅、黃色或者天藍,什麼都行),在帶寶寶去散步或者出去玩的時候讓他找出他看到的這種顏色的東西。下一次則讓他挑顏色,你來找。 46. 小幫手 稍微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幫你做點簡單的家務了。比如在洗衣服之前讓他幫你把黑色的衣服和白色的衣服分開。或許你的寶貝還能夠把他自己的衣服都挑出來呢。 47. 圖書館 如果你有週末去圖書館看書的習慣,或許偶爾也可以帶孩子一起去。就幾分鐘,讓他感受一下那裡與眾不同的氣氛也好。 48. 一次只一種 西方的小孩子在學習字母時,他們的家長都會遵從這樣的建議︰一周學一個。比如這周是A,那么就給他看以字母A開頭的書,把麵包切成A的形狀,用彩筆白紙上寫A。這個辦法你也可以借鏡,比如一周教一種顏色,學會一個數字等。 49. 舊玩具的再利用 不要著急把他嬰兒時期的玩具扔掉。現下再給孩子那些搖鈴或者小皮球,你會驚異地發現寶寶為它們找到了新的玩法。 50. 回憶那些感受 晚上臨睡前和寶寶一起躺在床上,問問他這一天當中什麼事高興,什麼事令他傷心,什麼是他最驕傲的……幫助孩子回憶一天當中的感受,你可以給他鼓勵或者安慰。

三歲小孩的管教方式

2006年10月27日
公開
52

孩子犯錯時,管教孩子的五個步驟:(例如,違犯不可玩電線的告誡) 第1步、口頭告誡: 小孩犯錯時先不要打,先進行口頭警告,先用問的,讓小孩子回答,讓他了解錯的地方,讓他心服口服。此階段的管教的時間拉長,目的是要讓他印象深刻! 第2步、反問: 例如,媽媽問小孩:「為什麼你不聽話?」 第3步、詢問犯錯的結果: 例如,媽媽對小孩說:「媽媽說過,你犯錯要怎麼辦?」 第4步、處罰: 例如:媽媽跟小孩講:「媽媽說到就會做到!所以媽媽現在要處罰你!」。(說到要做到,要豎立父母管教的威嚴) 叫小孩子伸出手來,(不伸出來就打兩下)重重的打一下,並且不許哭!(頂多哭一兩聲就要停止);因為如果任憑小孩大哭,則小孩的任性就沒有被壓下去,也就失去管教的目的。 第5步、教導其認錯及覆誦再犯的結果: 要求向爸媽認錯,讓其口頭認錯以加強其印象;認錯之後,爸媽要擁抱並原諒他!! 做任何錯事,都可以用上面的五個步驟來進行管教。但仍有以下的重點要把持,才不會失去管教的目的: 重點1:要用小孩子聽的懂的語言告訴他原因!(例如,玩電線如果被電掉,就會死翹翹∼∼)。爸媽的表情及聲音語氣要威嚴!即使小孩表情很好笑,也不能笑出來!如果真的違犯,就要重重的打下去! 重點2:管教之後,不要讓小孩馬上發洩不滿的情緒(例如踢東西,摔東西;也不要安撫,目的就是要讓孩子卑微下來!沒有老自己!) 重點3:要訓練小孩子順服。管教時的打,要讓小朋友覺得痛,不要打太輕;重重的打一下,就可以不用打第二下。 重點4:管教小孩,最好用專用的「管教的仗」(愛心拍等)來管教,不要用手,因為手是用來傳遞愛的。 重點5:愈小的小孩,愈不用顧及他的面子,就是要讓小孩子低微及順服下來,不要讓他的老自己養大,目中無人。但隨著年紀變大,就要慢慢尊重。 重點6:管教完之後,要讓孩子「心服口服」;管教就是要磨掉孩子的任性及不服的個性 ,但也要達到教育的目的。(Kevin 2006/10/17整理)

啟發0歲幼兒的智能建立更親密的親子關係

2006年08月10日
公開
46

摘錄自《讓寶寶更聰明的親密對話》 志村洋子◎著世茂出版社出版 別以為寶寶什麼都不懂,其實,寶寶超乎大人的想像,能敏感地察覺到媽媽說話時的態度;因此,當媽媽以舒暢的心情、緩慢的語調和愉快的表情對寶寶說話,就能刺激寶寶頭腦迅速發達,並讓日後的身心成長與人格發展良好。媽媽對還不能言語的寶寶說話這件事情,稱為「媽媽的呼喚」(Motherese),是美國的語言學者在1970年代所極力提倡的。 在離開寶寶前呼喚他一聲,他就會安心 寶寶還很小時,不管媽媽是否在他身邊,只要肚子餓、尿布濕了,他就會哭個不停;但五、六個月大時,只要看不到媽媽,他也會哭泣。這種現象表示寶寶已經認得自己的媽媽。對媽媽來說,這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不過話又說回來,媽媽稍微離開就會哭泣,實在讓人傷腦筋。 正因為如此,媽媽在準備離開寶寶以前,最好告訴他離開的理由,例如「媽媽要去洗手間,你不要哭哦!」「或是「媽媽要去洗澡,你要乖乖的哦!」經妳一說,寶寶似乎聽懂妳的意思,就比較不會大吵大鬧。當你從洗手間或是浴室走出來時,不妨對寶寶說:「你看!媽媽不是很快就出來了嗎?」這樣一來,寶寶就會在頭腦裡把媽媽離開的事情以及媽媽說的話連在一起,以後他小小的心靈就會逐漸明白──「媽媽等一下就會回來了。」當他暫時看不到媽媽也不會感到害怕。 吭聲不響離開寶寶身邊,會使寶寶心生恐懼不安 當寶寶長到將近七、八個月大時,連媽媽以外的人也認得出來。以致看到了鄰居的伯伯、伯母等人都會怕生,而且他也開始懂得認識房子了,一旦進入他人的房子就會哭泣。到了這個階段,媽媽在離開寶寶之前最好是先「報告」去處,不宜從寶寶面前突然消失,那些媽媽總是默默地離開的嬰孩,即使到了三歲進入幼稚園時,仍然不肯離開媽媽。因為,在他小小的心靈深處會想著──「媽媽,會不會拋棄我呢?」「媽媽一走,可能就不會回來啦!」以致於感到非常不安。寶寶無論何時何地都希望──保護者不要虐待他,不要認為他是一種累贅,千萬別拋棄他,並且能夠時時保護他。 把寶寶交給保姆時,給他安心的呼喚及擁抱 女性婚後仍然工作已經變成天經地義的事,有相當多的媽媽在上班前會把寶寶交給托兒所,但是在把寶寶交給托兒所的那一瞬間,有些媽媽對寶寶流露出難以割捨的感情,久久不忍離去;也有一些媽媽非常的乾脆俐落,把寶寶交給保姆後,頭也不回的就趕著去上班。 對寶寶來說,這是處於跟最信賴的人以及最喜歡的人分離的狀態,所以把寶寶交給保姆時,媽媽的呼喚及一個寵愛的擁抱也就顯得格外的重要。只要每天早上跟寶寶擁抱,他就會產生一種被媽媽疼愛的感覺,能夠從容的跟媽媽道別,並且感到某種程度的安心。 早晨對寶寶打招呼將成為最好的教養 時常可聽到小學生及國中生的媽媽如此感嘆:「我的孩子不懂得跟別人打招呼…」凡是這種家庭的父母,在家中本來就極少跟對方打招呼,孩子最會學習父母,在嬰兒時期如果父母彼此打招呼的話,就是家長不叮嚀,孩子也會跟別人打招呼。 在早晨醒來時,不妨和顏悅色的對寶寶說一聲:「早安」如果你認為寶寶還小,跟他說什麼它都不會懂的話,那就錯了。對寶寶來說,早晨是他感到最為愉快的時段,即使你再忙碌張羅著家事,也要盡量克制自己慌亂的情緒,以優閒而柔和的聲調對他說話,媽媽的溫言婉語,最能讓寶寶喜悅,並促進頭腦迅速發達呢。 教寶寶說話時,也要讓他模仿動作 三個月大的寶寶,即使媽媽說:「向爸爸揮手說再見!」寶寶也不會模仿。不過到了七、八個月大時,寶寶就能夠發出各種聲音,對任何東西也會感到好奇,你必須巧妙的抓住這個機會,在對寶寶說話時最好也加上動作,例如對老公說「再見」時,如果也同時揮手的話,寶寶也會學你揮手,假如寶寶還無法做到,妳不妨把他的小手舉起來揮一揮,只要做到這種地步他就會記牢。 有時候媽媽抱著寶寶坐公車時,寶寶會對著隔壁的乘客微笑,碰到這種情況,大家都會覺得寶寶很可愛,往往會對寶寶說:「你要跟媽媽到哪裡啊?」但是很多媽媽在這種情況下,就會擺出那種「不能跟陌生人說話」的冷漠眼神,讓人感到非常掃興。因為妳的寶寶太可愛,所以別人才會想跟他說話,因此媽媽不妨代替寶寶回答說:「我們去買東西啊!叔叔再見。」寶寶就會從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溫情,以及彼此的關心中,學習做人的道理,如果媽媽採取那種「別理睬別人」的態度,將等於自己斷了寶寶學習的機會,所以為人父母者必須以更廣闊的心胸去面對這個世界,以作為寶寶的榜樣。

回應孩子撒嬌的需求

2006年07月28日
公開
39

A Gentle Heart to Your Lovely Child 了解1歲至2歲幼兒成長心理 摘錄自《影響孩子一生的教育方法》 平井信義◎著 世茂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你家也有個令人又愛又頭痛的頑皮小孩嗎? 1歲至2歲的孩子,正值小小心靈探索世界的重要階段,想知道他們小小的腦袋瓜裡在想些什麼?以下內文將幫助父母們更深入體會小孩任性哭鬧背後的可愛撒嬌心態喔! 一歲~兩歲之間的孩子,非常期盼和爸爸媽媽一起相處的時光,因此在家中營造一種快樂的生活氣氛將有助於安定孩子的情緒,所以爸媽不妨儘量增加與孩子一起快樂遊玩的機會。玩耍之間,孩子經常會出現一些撒嬌的行為,也請爸媽給予孩子溫暖的回應,如果怕會因此寵壞孩子而拒絕孩子的話,將會導致孩子情緒上的不安。 至於「寵壞」的情況,通常是指照著孩子的任何意思給予吃的、喝的或者玩具之類的物質需求,像這樣的要求應該明白地給予回絕;但是身體上的撒嬌需求,就不妨充分地回應滿足孩子。反過來說,如果孩子很少依偎爸媽,向爸媽撒嬌的話,那麼這種沒有身體撒嬌需求的孩子,和爸媽之間會缺乏親子的感情聯繫,因此父母一定要儘量抽空和孩子一起玩、陪孩子一起入睡。 另一方面,生活習慣的訓練在這個年齡層也是急不得的事,如果過於急著訓練孩子,通常不會獲得孩子的服從遵守,所以父母責罵孩子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多,使得親子之間的感情出現裂痕。而在嚴格的管教下,或許某些孩子會確實地遵守父母的指示,但這充其量只是害怕被父母責罵所裝出來的樣子罷了,這樣的孩子,心靈會逐漸變得冷漠。 此外,管教的教育方式往往會把孩子框入某個固定的類型,而這樣的類型一旦被父母稱讚為「好孩子」之後,孩子從此將付出許多心力只為了達到父母心中「好孩子」的樣子。但是,非常遵守規矩禮貌的孩子,心底其實深處暗藏著抗拒的情緒,因為生活中行駛原本內在活力的意願早已受到扼殺。進入青春期,當他開始思索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之後,所有的情緒就此爆發開來,甚至會出現家庭暴力的行為。 像個跟屁蟲般的孩子心 像個跟屁蟲一樣,媽媽走到哪裡就跟到哪裡的行為,也是這個年齡的特徵。尤其是孩子曾經有看丟媽媽的經驗時,想必會更緊緊地跟著媽媽的行動吧!例如當媽媽和孩子一起在房間裡面,孩子正在聚精會神玩玩具,而媽媽也在一旁織毛線或做其他的事情,所以沒有注意到媽媽突然去上廁所或到外面丟垃圾,等到孩子發覺剛剛明明在身邊的媽媽已經不見蹤影時,他的不安將會升到最高點。有了這種經驗之後,孩子的心中會常常擔心媽媽是不是又會突然不見,於是就會「媽媽!媽媽!」地到處喊個不停。 如果媽媽以「吵死了」來責備孩子的話,等於漠視孩子的情緒,因此媽媽不妨輕聲安撫孩子,也要記得經常給予孩子親密的擁抱,在不斷的安撫和擁抱中,相信孩子這種跟屁蟲的行為將會逐漸緩和。其實,這種緊跟媽媽的行為,正是一種與媽媽之間有著緊密情感聯繫的證明,如果妳的孩子看不到媽媽的蹤影也沒有什麼反應的時候,千萬不要認為那是孩子學會獨立的緣故;相反的,妳應該思考與孩子之間的心靈聯繫是否出了問題,而且也必須重新檢討之前的養育方式。因此,請儘量多陪伴孩子一起入睡和玩耍,如此一來,便可以期待一個怕生又可愛的跟屁蟲了。 一歲到一歲半孩子的特徵 ◆靜不下來總是到處亂跑

發燒的應變守則

2006年07月28日
公開
16

發燒的應變守則 (丁綺文醫師)   爸媽放輕鬆   面對發燒的正確態度,是把發燒當作一種警訊,就如烽火臺點燃,只是告訴我們敵人來犯一樣,必須找到引起發燒的病因對症下藥,才能釜底抽薪,不再發燒。 寶貝育兒房   兩歲的芳芳夜裡突然哭了。先是發冷打顫,之後開始發燒,沒多久肛溫就升到39℃,芳芳的爸媽非常擔心,趕緊塞一顆退燒栓劑,可是半小時過去了,體溫仍然繼續升高到40℃,爸媽情急之下又塞一劑,結果一小時後,芳芳大量出汗,燒退得又猛又快,手腳發冷,肛溫量起來只有36℃,爸媽只好用毯子裹住她保暖,才漸漸回復正常體溫。就這樣折騰一晚上,忽熱忽冷簡直像洗三溫暖。第二天一早,爸媽帶著芳芳去找熟識的小兒科醫師,提出一串問題:為什麼孩子容易夜間發燒?發燒前為何發冷打顫?發燒真的會燒壞腦子嗎?退燒藥什麼時候才能用?如果退燒過度,會有危險嗎? 丁醫師門診室   孩子發燒,是所有父母都會面臨的狀況,芳芳的爸媽所提出的疑問,的確是父母最關心、最想知道的問題。兒科門診的病人,約有三分之一是因為發燒來看病的。有關發燒的迷思和誤解很多,使得大家無所適從。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了解發燒的來龍去脈,以及正確的處理方法。 一、為什麼會發燒?   人體的下視丘有一個體溫調節中樞,作用就像冷氣機的設定溫度,正常的時候,嬰幼兒設定的溫度比成人稍高,所以台語俚語說「囡仔屁股三斗火」很傳神,嬰幼兒肛溫大約在攝氏37.5℃,上下變動1度左右。成人和較大兒童口溫大約攝氏36.8℃,上下變動0.5度。   人體感染病原,引起白血球反應,產生「熱素」,就會刺激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當設定溫度被調到39℃時,身體藉著肌肉打顫收縮產熱,或者減少出汗散熱,將體溫提升到39℃為止。所以發燒前,可能會發冷發抖,再突然高燒,某些細菌毒素,這種現象特別明顯。 二、為何發燒大都在半夜?   許多父母可能觀察到,孩子容易在夜間發高燒。這是因為嬰幼兒身體含水比例較成人高,只要輕度缺水就影響散熱,容易發燒。孩子生病的時候,體力變差,睡得久。夜間長時間不進食喝水,體溫當然升高。 三、發燒真的會燒壞腦子嗎?   錯!其實發高燒本身,是不會讓「腦筋變壞、智能變差」的,以往有這樣的誤解,是因為醫療知識尚未普及,發高燒背後的原因沒有區分清楚。事實上,只有腦炎、腦膜炎等腦質本身受疾病破壞,才會傷及智能或感官機能,而非發燒把人燒笨、燒聾了。嬰幼兒體溫控制中樞穩定性不如成人,輕度的病毒感染也可能高燒40℃,發燒時家長只要知道如何處理,診斷病因應該交給專業的醫師,不必過份憂心。   根據統計,不論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發燒,體溫很少超過41℃,如果超過這個溫度,罹患細菌性腦膜炎或敗血症的可能性比較高,應特別警覺。至於腦細胞所能耐受的高溫極限,可能必須到41.7℃,細胞蛋白質才會因高溫變質,造成不可回復的損傷,這種極端的高溫,很少伴隨疾病發生,臨床上唯有對麻醉過敏,引起惡性發燒,才可能達到如此高溫。 四、退燒有必要嗎?   就因為發燒本身不至於傷害孩子,所以退燒是否必要,長久以來一直有爭議。主張不必退燒的學者認為,發燒是一種正常的免疫反應,可以幫助白血球抵抗細菌。發燒的型態可以幫助診斷病因,一味退燒反而誤導。   但是有更多的醫師和學者贊成適度的退燒。因為發燒會增加新陳代謝,造成內在的消耗,病人頭痛,倦怠,心跳加速,非常不舒服。嬰幼兒容易脫水,發燒造成水份蒸發,更是惡性循環。八歲以下的孩子,熱性痙攣的比例較高,放任高燒,引起繼發的傷害是不必要的。 五、必學應變守則 ── 如何正確使用退燒藥? ◎ 家中常備退燒藥   家有0∼6歲幼兒的父母,都必須常備退燒藥,以因應不時之需,免得臨時半夜發燒束手無策。退燒藥的使用也有技巧和原則,何時用、怎樣用,平時宜有正確觀念,才不會效果不佳或甚至退燒失控。建議家長固定使用一種,熟悉它的用法,最安全。 ◎ 了解退燒藥的特性   退燒藥有水劑、錠劑、栓劑和針劑。一般以水劑較溫和,最普遍使用的是普拿疼糖漿。阿斯匹靈錠劑退燒效果也好,但某些特定的病毒感染(例如:水痘或流感),阿斯匹靈可能引發雷氏症候群,因此原則上不建議兒科的小病人使用阿斯匹靈。栓劑用來塞肛門,由直腸吸收,效果快速,小孩半夜發燒或拒絕吃藥時也能退燒,非常方便,但用量寧取少量,密集使用容易退燒過度(一般應相隔四小時),體溫陡降,或是反覆刺激肛門,造成腹瀉。打退燒針,是最不安全的,有的孩子甚至過敏休克。退燒的方法很多,一定可以降溫,不必一時心急,因小失大。 ◎ 退燒三步驟 ˙第一步 當嬰幼兒中心溫度(肛溫或耳溫)超過攝氏38.5℃,就可以使用退燒藥水或栓劑,每次只用一種,劑量以體重計算,通常退燒藥水一次劑量為體重的一半,例如10公斤,給5㏄藥水。退燒栓劑10公斤以下使用半粒,體重超過10公斤才用一粒(詳見藥袋上的說明)。 ˙第二步 使用同時,配合冰枕,觀察半小時,再量一次體溫。 ˙第三步 如果未降,加上溫水(約30∼33℃)擦洗身體。 六、面對發燒,應有哪些正確觀念? ˙觀念1:發燒不是病,只是一種現象,代表體溫控制中樞失調了。當人體感染病原時,大量喝水是預防發燒的最好方法。 ˙觀念2:嬰幼兒平時喝奶完,就應習慣喝一些開水,因為漱口有清潔作用,避免蛀牙和口腔念珠菌滋生,而且養成喝水的好習慣,在生病的時候才不容易脫水和發燒。 ˙觀念3:每個幼兒的家庭都應常備體溫計和退燒藥。肛溫表和耳溫計測得的是中心溫度,比較準確,耳溫槍使用快速且方便,但品牌良莠不齊,或者測量方法不正確都可能有誤差,適合用來篩檢,高燒的情況仍應用肛溫表確認(時下常用的耳溫槍,要記得檢查電池是否充足,測溫頭的耳套應注意隨時更換)。 ˙觀念4:發燒持續的天數,比溫度的高低更重要。輕度的病毒感染,幼兒也可能燒到40℃,只要不持續超過三天,並不奇怪。但是越大的孩子發高燒,或任何年齡小孩發燒持續超過三天以上,即需要檢驗白血球,查明是否併發其他問題,不可掉以輕心。 ˙觀念5:診斷發燒的原因,需要專業判斷,發燒退了,仍應去找醫師查明原因,特別是新生兒和六個月以下的嬰兒,敗血症往往只呈現體溫不穩或過低,千萬不可以為燒退就沒事了。 給父母的貼心話   若不慎重疊使用過多退燒藥,有可能使體溫下降過速,造成四肢冰冷或發抖,此時改用毛毯保溫或熱水袋保暖,體溫就會自然回升,不必再用其他藥物。這種失控的退燒,基本上不會對孩子造成危險。

我家沒有小霸王(文章分享)

2006年05月15日
公開
8

不同階段的管教方式:一歲三個月到兩歲 大家都說世上的人可以分成兩類:一類凡事都說「好呀」,另一類凡事都說「不要」。我有把握告訴各位,世界上剛學會走路的孩子,都屬於後者!如果要找出這個階段的共通語言,那就是「不要」。孩子會告訴你,「不要」吃早餐、「不要」玩積木、「不要」洗澡,當然也「不要」上床睡覺。有人把這段期間稱為「第一次青春期」,就不難理解了,因為這時期的特徵就是反對、衝突還有叛逆。 貝瑞•布列斯頓(Berry Brazelton)醫師寫了一本功德無量的書《學步的孩子和父母》(Toddlers and Parents),裡頭深入刻畫幼童行為,還把兩歲的孩子形容成「恐怖」。以下是該書精彩片段,描寫典型的一歲半男孩葛雷。 葛雷兩歲的時候,開始事事反對,他的爸媽也嚇一跳,彷彿被大榔頭猛敲一記。葛雷純真善良的天性,似乎都被一堆反對淹沒了。父母要他做事,他立刻擺張臭臉、雙眼微閉、昂然挺立,然後射出銳利的目光,很酷的說「不要!」就算給他最喜歡的冰淇淋,他也會邊吃邊說「不要!」下雪了,葛雷說:「我不要出去!」的同時,他衝出屋外去取出門穿的雪衣。 剛開始時,父母還會觀察葛雷的行為,後來漸漸失去耐心;他似乎處處和父母作對,非要試探每條底線,直到爸媽舉白旗投降才滿足。媽媽剛離開房間,葛雷就打開電視。媽媽回頭把電視關掉,溫和[email protected] 的數落一頓然後離開。葛雷當然又把電視打開,這次媽媽氣急敗壞衝回房間,質問葛雷為什麼不聽話,他的回答還是一樣:「我就是要這樣呀。」媽媽氣得眼冒金星,葛雷冷冷的瞪回去。最後媽媽假裝走進廚房煮菜,電視聲音立刻大作。這次媽媽噤聲躲在門後,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衝進去,狠狠的打了葛雷手心。葛雷居然嘆口大氣:「我就是要這樣呀。」媽媽坐下來,以近乎哀求的口氣要葛雷聽話,免得自討苦吃。葛雷又裝出悶悶不樂的酷臉,眉頭深鎖、一副愛聽不聽的模樣。媽媽只好站起來,一臉憂戚走回廚房。葛雷也站起來,依然故我重開電視。這次媽媽淚眼汪汪回來,重重打了兒子屁股:「葛雷,你為什麼一定要媽媽打你呢?我討厭你這樣!」葛雷說:「我就是要這樣呀。」…… 各位讀者,葛雷可不是普通的孩子,他是不折不扣的小霸王!他把媽媽整得團團轉,並以此為樂,簡直把媽媽吃得死死的。關於這類孩子的管教之道,我要花點功夫說明。 如何對付這種不規矩的行為?衛斯理太太寫道:「陶冶孩子心性,第一步就是馴服意志,讓孩子變得溫文守禮。要讓孩子懂得父母的苦心,真是曠日廢時,而且父母一定要循序漸進,讓孩子可以適應管教方式。不過,父母必須立刻馴服孩子的意志,動作越快越好!」葛雷的媽媽是否做到這個要求,我很懷疑。 如果父母和葛雷這樣年紀的孩子(十五到十八月大)發生衝突,打手或打屁股都可以(力道不要太猛)。體罰的頻率不要太高,除非犯規的情形嚴重(例如葛雷偷看電視),否則不要隨便打孩子。葛雷明明曉得媽媽的要求,卻明目張膽一犯再犯,這就是我之前提到的「蓄意抗拒」。很明顯的,他不但惹毛媽媽,還屢次試探行為底線,但是媽媽處理失當。我無意批評苛求,也能體會媽媽的沮喪,我只能說這是正常反應。我要強調的是:當時媽媽應該強硬起來,絕對不能隨著孩子要求起舞,不然以後就沒完沒了。可惜葛雷的媽媽錯失了管教良機。 葛雷第二次偷開電視的時候,媽媽就應該坐下來,好好和兒子談談。她可以把手放在孩子的臉側,面對面看著孩子,以堅定的語氣說:「聽我說,葛雷。媽媽不希望你再開電視了,你聽到了沒?不—要—再—開—電—視!懂嗎?」這樣的用意,是在葛雷心中明明白白標出行為底線。假如第三次再犯,媽媽就該立刻行動,這時打手心就對了,而且不必解釋。大部分的孩子可能因此哭泣,原先叛逆的情緒也漸漸消退,事情應該就此打住。萬一葛雷超級倔強,很可能依然故我,再次挑戰媽媽的耐性。這時媽媽絕對不可尖叫、哭泣或懇求,不管孩子多麼無理取鬧,就是要撐得比他久。還記得布列斯頓博士怎麼說嗎?他說葛雷「非要試探每條底線,直到爸媽舉白旗投降才滿足」,媽媽絕不可中計。如果媽媽堅持到最後一分鐘,葛雷一定嘖嘖稱奇:原來媽咪玩真的!我可不要自討苦吃,下次乖乖聽話好了。 在整個過程,絕對不要釀成家庭暴力事件,讓孩子身心受創。多年來,我接觸過形形色色的家長,深深認為應當在第一時間就鎮住挑釁行為。不要等到心力交瘁才要管教孩子,以免自己失控。 如果孩子因為自然的學習發展而如此,請不要處罰。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探索環境,以刺激智力的發展。大家看到耀眼的水晶飾物,都會忍不住多看一眼,這就是所謂「視覺探索」。剛學步的孩子就不同了,他們運用每項感官探索世界:用手拿、用舌頭嘗、用鼻子聞,拿起來揮舞或碰撞牆壁,甚至從房間這頭丟到那頭,聽聽東西碎在地上的美妙聲響。孩子經過這種探索過程,一點一滴懂得重力的概念、粗糙和平滑的感覺、玻璃易碎的特性,還有父母生氣的可怕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