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雅樂思~萱&君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心機媽媽創意五招,搞定你家的賴床小子

2010年05月03日
公開
12

心機媽媽創意五招,搞定你家的賴床小子 作者:陳念怡  出處:親子天下Web Only 開學兩週了,叫孩子起床還是許多爸媽的苦差事。其實可以試試一些有趣的方法,參考一下各家法寶吧? 你家小小孩愛賴床嗎?尤其時序即將進入秋冬,孩子賴床功力也與日倍增。對許多爸媽而言,叫孩子起床是每天早晨不斷重播的混亂戲碼。即使好言說盡叫到喉嚨啞了,小孩還是賴在床上不肯動。綜合各方心機媽媽的實戰經驗,提供五個創意小撇步,家有賴床小子的父母,一定要試試。 1五感刺激法: 五感的刺激,可幫助孩子順利從睡夢中甦醒,減少起床氣的發生。爸媽可以先拉開窗簾,讓光線透進房間,然後跟他說說話、開音樂或放一片他喜歡的故事CD,再不然就發動搔癢、抱抱或親吻攻勢。運用視覺、聽覺、觸覺多「感」齊下,效果益顯。 2玩偶突襲法: 用孩子喜歡的東西吸引他的注意,很快就可以趕走貪睡蟲。不妨借用陪伴孩子睡覺的動物玩偶,蹲在孩子床邊,假裝成玩偶的聲音對他說話:「快起來啊∼不然我要伸出『黃金右腿』囉!」 3激將法: 小小孩總是愛逞強。適度的激將口吻,有時效果奇佳。前晚可先試探孩子「明天早上我叫你,你真的起得來嗎?」,讓孩子自己做出承諾。隔天早晨,湊在他耳邊若無其事說:「他昨晚說好不會賴床,我覺得他應該是沒辦法做到吧……」很多生性逞強的孩子受到刺激中了計,就會立即跳起來,這時爸媽記得配合演出──做出驚訝的表情,順便給點掌聲。 4魔法棒點醒法: 玩遊戲也是引起孩子興趣的方法。找一根棒子當作魔法棒,對孩子說:「現在我是魔法媽媽,要幫你點醒身體各部位。」從點醒腳開始,接著是他的腿、肚子、手臂、肩膀,最後是眼睛。最後對孩子說:「當我唸『媽咪哄』咒語時,你就要假裝自己是池塘裡的大青蛙跳得高高喔!」 5比賽獎賞法: 好玩才有動力。與其大吼大叫,不如用計時獎賞的方式,給予孩子起床的動機。跟孩子約好,一起計時比賽,如果動作快就有獎勵。有效的前提是,表現好的時候,立即給予獎勵。每個孩子想要的未必相同,爸媽要先找出對孩子最具吸引力的獎賞。

母子關係 影響孩子情緒發展

2010年05月02日
公開
44

[親子天下]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2435 研究:稱職的母親,從關照自己的需求做起 作者:陳念怡  出處:親子天下Web Only 母愛真偉大!研究發現,母子關係,不僅影響孩子日後的行為表現,也左右他的情緒發展。為了扮演母親的稱職角色,做媽媽的,無不戰戰兢兢…… 母親節即將到來,英國公布了兩項和母親有關的研究成果。英國瑞丁大學調查發現,母子關係良好與否,是孩子往後情緒發展的重要因素。一旦兒童(尤其是男孩)早年無法從母親身上獲得充足的安全感,長大後容易出現行為問題,以及情緒發展障礙。 值此同時,一項刊載於《兒童:照護、健康與發展期刊》的研究指出,想成為一個好母親,得先讓自己快樂起來。而且,父母稱職與否,與社經地位無關。 根據美國《Science Daily》報導,親子關係的品質對於兒童發展相當重要,然而先前關於親子依附關係與兒童行為發展間的關聯研究,結果並不一致。日前一項由英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贊助的大型研究,追蹤調查6,000名12歲以下的學童,發現兩者確實存有正相關,母子依附關係良好與否,決定了孩子對周遭和世界的信任,對孩童(尤其是男孩)日後行為和情緒發展的影響更為深遠。 英國瑞丁大學臨床心理系教授Pasco Fearon博士表示,這項調查說明了母親和孩子的早期互動關係,確實影響孩子(尤其是男孩)日後行為表現,例如攻擊行為、或容易對人產生敵意。在調查學童的行為問題時,研究人員使用多重評估方法,包括:讓父母和老師填寫問卷,以及直接觀察法。 另方面,布里斯托大學和華威大學科學家長期追蹤九○年代出生孩童的親子關係,並蒐集將近10,000份的父母問卷。調查顯示:只要父母先設法讓自己快樂起來,教養品質也在無形中跟著提升,即便經濟能力毫無變動。科學家分析,雖然金錢對於家庭運作至為重要,卻不足以成為好父母的關鍵條件。 主導這項研究的華威大學莎拉.史都華.布朗教授指出,教養和母親的自我滿足感、自信心、愉悅、自我實現感密切相關。研究人員橫向分析比較相同社經地位的母親,所得到的結果是:一個擅於傾聽自己需求、尋求快樂的母親,往往在母職上扮演較稱職的角色。研究同時發現,當母親處於不開心的時期,教養品質也隨之大幅滑落。母親節即將到來,英國公布了兩項和母親有關的研究成果。英國瑞丁大學調查發現,母子關係良好與否,是孩子往後情緒發展的重要因素。一旦兒童(尤其是男孩)早年無法從母親身上獲得充足的安全感,長大後容易出現行為問題,以及情緒發展障礙。 值此同時,一項刊載於《兒童:照護、健康與發展期刊》的研究指出,想成為一個好母親,得先讓自己快樂起來。而且,父母稱職與否,與社經地位無關。 根據美國《Science Daily》報導,親子關係的品質對於兒童發展相當重要,然而先前關於親子依附關係與兒童行為發展間的關聯研究,結果並不一致。日前一項由英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贊助的大型研究,追蹤調查6,000名12歲以下的學童,發現兩者確實存有正相關,母子依附關係良好與否,決定了孩子對周遭和世界的信任,對孩童(尤其是男孩)日後行為和情緒發展的影響更為深遠。 英國瑞丁大學臨床心理系教授Pasco Fearon博士表示,這項調查說明了母親和孩子的早期互動關係,確實影響孩子(尤其是男孩)日後行為表現,例如攻擊行為、或容易對人產生敵意。在調查學童的行為問題時,研究人員使用多重評估方法,包括:讓父母和老師填寫問卷,以及直接觀察法。 另方面,布里斯托大學和華威大學科學家長期追蹤九○年代出生孩童的親子關係,並蒐集將近10,000份的父母問卷。調查顯示:只要父母先設法讓自己快樂起來,教養品質也在無形中跟著提升,即便經濟能力毫無變動。科學家分析,雖然金錢對於家庭運作至為重要,卻不足以成為好父母的關鍵條件。 主導這項研究的華威大學莎拉.史都華.布朗教授指出,教養和母親的自我滿足感、自信心、愉悅、自我實現感密切相關。研究人員橫向分析比較相同社經地位的母親,所得到的結果是:一個擅於傾聽自己需求、尋求快樂的母親,往往在母職上扮演較稱職的角色。研究同時發現,當母親處於不開心的時期,教養品質也隨之大幅滑落。

[親子天下]吃出專注力

2010年05月02日
公開
47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542 吃出專注力 作者:林玉珮  出處:親子天下 飲食對健康的重要,古今中外眾所周知。上一世紀的英國著名 女作家薇吉尼雅•沃夫更深信,「一個人想要好好的思考、好好 的愛、以及好好的睡,那就得好好的吃」。美國亞歷桑納大學 醫學教授安德魯•威爾前年也在「時代雜誌」發表專文直言,「 你和你的腦袋是你吃出來的!」 「健腦食物」(Brain Food)真的有嗎?不只安德魯•威爾篤信不 疑,許多不同的研究也想證明,吃什麼(或不吃什麼)對腦力 如專注力、記憶、感知、學習、語言、計畫與決策等心智活動 的影響。 影響專注力的神經傳導物質 「專注力是很複雜的身心互動活動,非常消耗腦部能量」,台 大心理系副教授連韻文說。腦的資源與效率對專注力影響很大 。 食物與腦力之間的因果關聯目前尚未完全定論,但不容置疑的 是──腦細胞要有效率的與其它腦細胞形成神經迴路,非得仰賴 如信差般運送訊息的神經傳導物質,目前已發現的神經傳導物 質有一百多種,其原料絕大多數來自於我們吃的食物。其中又 以乙醯膽鹼、多巴氨、血清素這三種神經傳導物質與專注力、 記憶力、思考、認知的心智活動密切相關。 乙醯膽鹼,會影響記憶力、隨意肌的運動、行為的控制等,研 究發現在阿茲海默症患者的乙醯膽鹼呈現不足或轉化有障礙。 富含乙醯膽鹼的主要食物來源:蛋黃、花生、小麥胚芽、肝臟 、肉、魚、牛奶、起司,以及蔬菜尤其是花椰菜、甘藍菜、青 菜等。 多巴胺,會影響運動、專注力與學習,也會影響情緒,研究指 出只要大約一百公克的蛋白質就能幫助你覺得有活力、警覺力 以及判斷力。但太多的多巴胺可能會引起精神分裂,太少多巴 胺可能會引起帕金森症。食物中的蛋白質可以提供豐富的多巴 胺,如奶製品、肉、魚、豆類、豆製品、堅果等。 血清素,攸關睡眠、清醒、心情、胃口以及靈敏度,也是腦部 產生愉悅感覺的回饋系統的關鍵成分,有助於穩定情緒。缺乏 血清素會讓人覺得沮喪,提不起勁。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為腦 部提供能量,並提供製造血清素的色胺酸,義大利麵糰、澱粉 含量高的蔬菜、馬鈴薯、穀類、麵包等是主要來源。 若想要維持攸關腦力能量與效率的神經傳導物質的充足濃度, 並發揮最大功用,如何攝取富含製造或滋養這些神經傳導物質 成分的食物,即所謂的「健腦食物」,已成為提升專注力、記 憶力、思考力的「健腦飲食學」的入門必修。台北縣營養師公 會理事長楊蕊萍指出第一、也是最基本守則:「均衡飲食」。 守則一:均衡飲食,五大營養素不可偏廢 要養成良好的專注力飲食習慣,台北醫學院營養保健系助理教 授陳怡君不假思索的說,「均衡飲食與定時定量」,蛋白質、 醣類、脂肪、維生素以及礦物質五大營養素不可偏廢。 「均衡飲食」聽似老生常談,對現代雙薪家庭卻是當務之急。 因為有愈來愈多的孩子成為「外食族」,一天三餐經常依賴外 食,許多孩子不是不吃就是胡亂吃。在衛生署一項有關國小學 童營養狀況的調查研究顯示,有七成學童營養不良(營養素失 衡或攝取不足或過量)。 台北市大同國小一年前開始推動「全腦學習」,並推出「健腦 營養午餐」。雖然欠缺科學性研究,但陳清義校長綜合老師們 的主觀觀察表示,「學生學習情緒比較穩定,到教務處接受糾 正不當行為的學生也少很多」。 「每周一餐的健腦午餐,最大的意義在於飲食教育,」之前負 責設計大同國小「健腦午餐」、現任台南啟聰學校營養師洪容 真說,她在用餐時間透過廣播來讓學生知道,這一餐吃進哪些 營養成分,對自己的健康與學習又有何關聯?「建立良好的均 衡飲食觀念與習慣,可以讓孩子一輩子受惠」。 守則二:早餐非吃不可,而且要吃的對 「一日之計在於晨」,古諺的智慧亙古鑠今。一頓優質健康的 早餐,真的可以讓人「贏在起點」。 根據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研究報告發現,早餐進食後十五分 鐘,就有增強記憶力的表現。英國的一項研究也指出,在上學 之前吃了早餐的孩子遠比那些餓著肚子上學的孩子專注力更能 集中。在台北醫學院一項研究發現,有吃早餐的學童在學業成 績的表現,也比未吃早餐的學童來得好。 高蛋白質再加上含纖維質高的碳水化合物食物,是優質的早餐 組合。「早餐要吃對食物」,楊蕊萍建議,孩子的早餐要避免 甜食,而多醣類全穀類食物,又比精緻單糖為主的食物如白麵 粉製品來得好。因為屬於多醣類食物在人體消化比較緩慢,血 糖不會大起大落,可以提供更長時間的腦力能量。 別小看早餐一杯甜奶茶作用,它可能是導致孩子的元氣上天又 下地的禍首。雖說葡萄糖是腦細胞主要能量來源,足夠醣類是 維持高效率腦力的前提,但含糖量過高的甜食會刺激胰島素大 量分泌,同時也激發腺上腺素的釋放,孩子從覺得興奮很快地 變得疲倦,注意力大受負面影響。 守則三:營養攝取自天然食物,補充品為下下策 號稱可以提升專注力、記憶力、學習力等「健腦補充品」,引 起許多望子女成龍鳳的父母趨之若鶩。但陳怡君強調,「營養 補充品是下下策」。 營養補充品不能取代一餐均衡的飲食,而且一般消費者難以了 解營養補充品原料來源,以及製程等的可靠性與安全性,也難 以計算飲食加上補充品,是否在某些營養素造成過量。父母如 要以營養補充品提升或改善孩子專注力,最好在諮詢小兒科醫 師或營養保健專家之後再決定,以免適得其反。 守則四:遠離「三高」餐點 有些醫學或營養專家會建議父母,若覺得孩子過動或有專注力 的問題,與其急著治療,不如先檢視孩子究竟吃了什麼?因為 很有可能是食物惹的禍,尤其是「三高」食物。 許多研究已證明高糖、高油、高鹽的「三高」食物,不利孩子 的成長與健康。高油脂會讓頭腦變得遲鈍、血液變濃稠;高鹽 分會使血壓上升造成情緒緊繃;高糖分會使血糖急遽上升又下 降;「三高」食物就像孩子腦力的「隱形殺手」。 「『不吃什麼』比『吃進什麼』,對提升或改善孩子的專注力 更為重要」,馬蘭中醫診所曾綺華院長迫切的提出中醫另一種 觀點。她花了二年時間投入古籍研究,以及先鋒計畫的臨床研 究後發現,過動或專注力有問題與孩子的「胃熱」體質密切相 關,而「嗜食肥甘」是導致胃熱體質的主因。 「胃熱,那就像孩子的肚子有一鍋熱水在煮」,曾綺華形容, 因此父母要幫孩子做的是「關火」,也就是不要吃進會引起胃 熱的燥熱食物,如巧克力、蛋糕、冰淇淋、炸雞、薯條。 守則五:少吃食品添加物 國內外有些研究指出,食品添加物是影響孩子的過動、過敏、 情緒以及專注力不足的主因。雖然這些研究沒有做出不容置疑 的結論,但許多醫師以及營養師對父母提出共同建議,「提升 孩子的專注力,食品添加物少吃為妙」。 一項由英國政府資助的研究計畫發現,孩子過動行為因吃進含 有食品添加物的食物而明顯增加,一旦停止這些含有食品添加 物的飲食,孩子過動行為就明顯減少。 守則六:多喝白開水或礦泉水 水在人體血液中佔有八成以上,就像輸送系統,把養分輸送到 頭腦,也帶走有害物質。俗諺的「水是百藥之王」,不是沒有 道理。 根據研究指出,大多數人喝水不足,使得腦力表現低於原有水 平。在英國有一項研究發現,在學業成績表現優秀的學童,每 天至少喝八杯水。因此希望腦力能高效率演出,除了均衡又健 康的飲食外,每天一定要喝進充分的白開水,根據專家建議, 至少要喝足二公升的水,頭腦才不會「乾枯」,專注力有源源 不斷的能量。

[轉]健康滿點的蕃茄料理

2010年04月30日
公開
18

健康滿點的蕃茄料理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429/131/24q9p.html 更新日期:2010/04/29 00:07 蘇茹敏 記得有一句蕃茄飲料的廣告台詞:「義大利人都說:蕃茄紅了,醫師的臉就綠了!」可見紅通通的蕃茄在世界各地,是大家所公認首選的健康蔬果。 近十幾年來因生物科技的蓬勃發展,蕃茄被發現因含大量的茄紅素,對於癌症有某種程度的功效。幾年前美國《時代》雜誌還報導一篇關於蕃茄抗癌的文章,內容更指出蕃茄已榮登現代最佳營養食品之首,蕃茄及其製成品除了具有抗癌的功效之外,更進一步被發現能預防心血管疾病,例如:心臟病、高血壓、心肌梗塞等疾患。 在日本及西班牙等國家對蕃茄曾做過研究,這些研究顯示了吃蕃茄能降低罹癌是有相關連的,特別是對於胃癌、肺癌及攝護腺癌有某種程度的遏阻效果。 蕃茄抗癌的特性是來自本的「茄紅素」,它也是一種存在於蕃茄之中的強力抗氧化劑,主要的功能可以抑制人體內的自由基的活性,更有修復細胞功能的神奇力量,也能夠增強免疫力、延緩老化的功效,所以有人稱它為「神奇蔬果」,一點也不為過。 蕃茄紅素雖然能從蕃茄中自然攝取,但一般比較不易從飲食中攝取到足夠的蕃茄紅素,因此許多研究指出,蕃茄經過烹調處理更容易釋放出蕃茄紅素,所以蕃茄加工製品如蕃茄汁或蕃茄醬等,比起生吃,對於人體的吸收反而更有效率。但加工製品鈉含量高,高血壓患者要小心攝取。 這種又是蔬菜又是水果的「蕃茄」,除了營養價值高之外,直接吃、榨成果汁,或是烹煮過後食用,都相當美味可口;更有其他的加工製成品,如:自然風乾的蕃茄乾、蕃茄罐頭、蕃茄汁及蕃茄醬等產品,也都別有風味,一樣健康好吃。以下提供幾道簡易的蕃茄料理,供讀者們做為下廚時的參考。 【五彩肉片沙拉】 材料:牛蕃茄(大)1顆燙過去皮切成小塊狀、小黃瓜1條與黃椒和洋蔥各半顆切成塊狀、火鍋豬肉片1盒、蘿蔔小條半根磨成泥。 調味料:糖1�2茶匙、薄鹽醬油2湯匙、香油1湯匙、海鹽少許、開水100㏄。 作法: 1.將豬肉以滾水汆燙之後撈起冰鎮,可保持肉質的Q彈爽口。 2.接著取一只有凹槽的大盤,將肉片、蕃茄、小黃瓜、黃椒、洋蔥,依序排盤(可依個人喜好排放),將蘿蔔泥與所有的調味料拌勻,等到要上桌食用時將醬汁與所有的食材拌勻,就是一道簡易的營養沙拉。 【蕃茄海鮮湯一人份】 材料:牛蕃茄(大)2顆燙過去皮打成汁、帶殼蝦子2隻、花枝2片、蛤蜊5顆、鯛魚片2片、九層塔適量、檸檬1�4顆、洋蔥半顆切成細末、海鹽1小茶匙、水3碗。 作法:取一支湯鍋加入3碗的水、蕃茄汁及洋蔥末,待煮沸之後轉小火,再煮10分讓湯汁入味,之後再開大火將所有的海鮮放入湯汁內煮滾,放入九層塔就可起鍋,要食用時可將檸檬汁擠入湯汁內,別有一番風味。 【辣味蕃茄肉羹燴飯】 材料:肉羹20個、蕃茄3顆與洋蔥1顆切小塊(約2公分大小)、冷凍青豆仁1大湯匙、蒜頭1顆、辣椒2根切成細末、蕃茄醬2大湯匙、麵粉1湯匙。 調味料:水2碗、海鹽適量。 作法:取一只炒鍋,待熱鍋之後放入1匙的葡萄杍油,蒜、辣椒末爆香後再將洋蔥下鍋炒軟,依續加入蕃茄塊拌炒,倒入蕃茄醬及調味料,再加入水後煮滾,最後加入肉羹,以小火煮約10分鐘之後加入麵粉勾芡,淋在飯上就是好吃的燴飯料理。 【蜂蜜蕃茄果凍】 材料:蕃茄(大)2顆、洋菜粉約20g、蜂蜜1湯匙、水300㏄。 作法: 1.將蕃茄燙過去皮打成汁(須過濾)備用。 2.取一只湯鍋加入水與洋菜粉待煮滾之後關火,將蕃茄汁倒入與洋菜汁拌勻,等凝結之後放入冰箱,食用時再依個人喜好添加適量的蜂蜜,就是一道健康無負擔的優質點心。

睡前君哭著說:我是不會寫字的人...

2010年04月28日
公開
7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2027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1540 幼兒學寫字的迷思 作者:李坤珊  出處:親子天下 「學寫字」其實是幼兒的一種自發性探索遊戲, 所以應多鼓勵幼兒畫圖和塗鴨。 至於何時能引導幼兒進一步朝正式書寫發展? 年齡不是關卡, 而是孩子手指操控書寫工具的成熟度。 許多人一聽到讓幼兒「寫字」,馬上擺出刺蝟般的抗禦架式,義正詞嚴的說:「孩子不到六歲,小肌肉發展未成熟,學寫字是戕害發育。」 年齡像根巨尺,不但衡量誰可以做,也區隔著行為的對與錯。這種以唯一標準來丈量幼兒學習內容的習慣,極可能會忽略幼兒探索「書寫」的自發性動機和行為,也會讓成熟度比較高的幼兒,因為缺乏適切的引導,形成日後得費力加以改正的不良書寫習慣。 在許多學前教育機構裡,是不教「寫字」這一件事的!理由不外乎:幼兒的肌肉發展不夠成熟,文字是抽象的符號不適合學習……等。沒錯,這些對幼兒能力的考量是貼心且必要的!可是,幼兒發展,年齡只是一個參考,個別差異的考量才是重要指標。這同時還牽涉兩個必須加以區別的問題:一、學習寫字,並不等於寫注音符號、國字或英文字母;二、是否成人不教,幼兒對文字的書寫常識就等於零嗎?若成人不教,幼兒就不會提筆去「寫字」嗎? 幼兒自然而然想「寫字」 其實,幼兒對「學習」的趨力,是人類的本能之一。孩子從一出生開始,就不斷的在學習,目的是適應環境。而學習的對象不會只限於某些事,還包括他身處其中的所有文化現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對語言文字的自發探索和學習。 文字雖是一組約定俗成、由特定規則所組合而成的線條符號,但它時時出現在幼兒的生活中,比如廣告、玩具、看板、圖書、包裝盒上……等,實用的說明著「是什麼、做什麼用」的功能性。而環繞在幼兒周遭的人也高頻率的使用著文字,寫信、寫卡片、記錄、打電腦……等,充分展現表達和記錄的必要性。文字的高曝光率和超級有用(高功能性),讓幼兒無法忽視它的存在和實用價值,而不知不覺地「學」了起來。所以成人會看見,即使只是一、二歲的幼兒,也會拿筆和紙來塗鴨,來扮演「寫字」這件事,因為它很重要也很有用處。 事隔多年,我仍清晰的記得那天下午。我一回到家,即看見兩歲的女兒寧寧蹲在地上,手上握著一枝筆,專心的戳著稿紙,她說:「Annie寫稿」。而她身旁躺著一本我的書,早已被她用螢光筆畫得滿目瘡痍,她說:「Annie看書。」 看書和寫稿是我很重要的日常活動,女兒寧寧看在眼裡,無形中也變成了她自發遊戲和探索的項目之一。類似這樣的幼兒遊戲組合,你一定覺得很熟悉吧。舉凡拿著鍋碗瓢盆「下廚」,或者手持積木當成手機「通話」,更甚者偷偷爬上電腦桌,敲敲打打鍵盤「上網」,這些成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大事,都會一一出現在幼兒的自發性遊戲,或更準確的說,「探索」中。 孩子會自發尋找書寫規則 所以,在成人論斷該不該讓幼兒學寫字時,必須先了解「寫字」的學習動機,是來自內在的,是一種想要適應和掌控環境的需要。需求的動機,沒有對錯。所以重點不在該不該讓幼兒學寫字,而在鼓勵幼兒「寫」什麼,或探索什麼? 你只要花幾天的時間,蒐集一下幼兒的自發書寫作品,你一定會驚喜的發現:原來,孩子真的在學寫字耶。他寫的作品不是鬼畫符,也不是亂寫的,每一張作品裡,都可以看見他主動探索語文(包括母語和外語學習)的痕跡! 幼兒的學習,不是只有模仿。他們有本事,能從複雜的現象中,歸納出使用規則,例如,語法、字形結構……等。雖然這些暫時的「規則」,與成人的不完全相同,但仔細分析起來,幼兒的「規則」卻也抓住了特有文字系統裡的特質。比如圖三中的幼兒,明顯有「一個語音只對應一個字」的觀念,也表現出「線條與塊狀字」中國文字「形」的特質。 然後隨著經驗的累積和學習技巧的增加,不但兒童的文字規則會愈來愈趨向成熟,也為日後正式的書寫學習奠定穩固的根基。 幼兒在環境中不僅在學習有形的東西,也在學習抽象的東西;他不只探索生活中的實用技術,也在探索文化中的各項知識。 所以簡化論斷「孩子不到六歲,學寫字是戕害發育」,不但易讓家長誤認為寫字的學習,只是寫國字或注音符號,而忽略了幼兒主動探索寫字動作和文字常識上的各種努力和成就。 知識和能力的學習,是累積來的成果,而非一蹴即成的。 預備書寫的環境 理想的教養環境裡,成人不僅應珍視孩子自發性的書寫探索,也應提供充足的各種書寫工具,如紙、筆,讓孩子探索工具、符號間的關係。豐富的書寫探索環境,不需耗資百萬,其中功用最強、也最容易做的,就是鼓勵幼兒畫圖,這是間接預備書寫最重要的一項基礎。 自發性的畫畫,讓幼兒充分探索手和工具間的種種協調動作,也讓幼兒體驗手和腦間的合作關係。因此,成人應該避免一開始就強制要幼兒以「正確」的握筆方式去畫畫。例如:在圖一和圖二中,這種握筆方式,在成人眼中是不正確的,但對幼兒而言,藉由這種種的探索,讓他們發現了不同動作和不同「效果」間的關係。 鼓勵幼兒畫畫的另一目的是,幼兒嘗試繪畫的同時,也會探索「抽象符號」(例如:中文字、注音符號、數字、英文字母等)和表意間的關係。在圖三中,幼兒自行區分出圖畫和書寫是不同的事。據幼兒自己說明,圖中央是畫了一隻小鳥,右方較小的是書寫「小鳥」。 「寫字」這件事,不只是狹義的寫出符號或寫字的「動作」,還包含了解文字背後的全面知識。所以孩子用筆所寫出的「字」,成人不能將它們矮化成只是「亂寫」。它們表現出孩子主動探索畫圖、寫字、符號、圖像、系統、運筆方式、形狀等層層的互動關係後,所歸納出的文字知識。 觀察孩子書寫的動作 幼兒的發展有個別差異!比較圖四兩張圖,同是我班上三歲的孩子,但在對握筆、線條、和文字常識的掌握上,卻有很大的差異。假如你以「年齡」為唯一考量標準,而斷定因為年齡未到,堅持不引導孩子握筆方式或基本的文字書寫技巧,那成熟度較高的孩子極可能因自行摸索過久,養成握筆不正確或書寫筆順錯亂。往後需費相當時日,才能改正孩子的不良習慣。 要如何斷定孩子的小肌肉已經成熟到能接受正式的握筆訓練?關鍵就在觀察幼兒,他是用手的哪個部位來操控書寫或畫圖工具。假如幼兒是以手指,而非手脕或手肘來操控書寫和畫圖工具,那他就已成熟到能接受正式的握筆訓練了。 再來,何時該教導孩子書寫正式的筆順呢?這個答案,可分成「鼓勵探索」和「間接預備」兩個施行方針。首先,在一個鼓勵孩子探索語言文字的環境,孩子一旦掌握了基本的文字規則,就會自發性的想辦法把它「寫出來」和實驗「加減筆劃後又會怎樣」。比如,他想寫中文的「大」字,於是就先畫上面一條線,再以補線條的方式,從四面左右上下,補上短線。又比方說他會以正著、倒著、躺著、中間畫上七八道線條的方式,去實驗英語大寫字母「E」的結構。這樣的探索,讓孩子有機會實驗畫圖、寫字、符號、圖像、系統、運筆方式、形狀等層層的互動關係,對文字的知識了解,會是全面性的。 而「間接預備」是孩子經過一段時間探索後,會逐漸意識到文字有約定俗成的筆順和構造,而會有想「寫字」的動機。一開始,你不妨先利用一些不需正式握筆的媒介,像沙盤,帶孩子用手指,以正確的筆順,譬如由左到右、上到下,寫一些簡單的字形。這不但滿足了孩子的認知需求,也奠下正規筆順的書寫基礎,而減少日後筆順錯誤的困擾。等到孩子的小肌肉成熟到能學習正規握筆寫字時,再逐步地讓他以筆練習書寫。但就算孩子成熟到已能握筆練習筆順,他仍會以探索的方式,探究語言文字的各項面貌和功能,比如他會以塗鴉的方式,模擬快速寫信的形像和行為,家長應鼓勵並讚賞他這樣的動機。 當幼兒成熟到想以聲音的符號來表達想法時,他們開始了口語的發展;當他們成熟到想組合線條,當做符號來象徵實物和想法時,他們開始塗鴉,走上了正式的書寫發展。了解幼兒想「寫字」的動機,讚賞他在探索中對語文常識的每一步發現和體驗,就不會把「寫字」簡化成只是機械式的書寫動作和寫國字或注音符號。因此要不要教幼兒正規的握筆和寫字?年齡不是關卡,而應看個別孩子的成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