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雪(呱呱婷&小豬雯的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8個孩子一定要有的未來能力☆ 面對失敗必須具備對抗能力

2007年02月06日
公開
16

面對失敗必須具備對抗能力 有理想的人也必須知道反對的聲音和問題是必定存在的。所以,不要被這些困難給嚇倒了,遇到失敗也不必馬上打退堂鼓──具備這樣的能力,也是未來的優勢之一。不怕失敗和困難,在逆境中仍能不斷對抗甚至「無所畏懼」,心理學家稱之為「韌性」。只有堅強又有對抗能力的孩子,才能夠面對事先無法預見的情況和未知的問題。這個能力,我們的孩子在未來會比現在還更需要。 像這樣獨特的特質對孩子的未來將會更有幫助。如果做父母的能夠支持孩子發展這樣的能力,幫助他們對失敗「免疫」,並能豁達地面對錯誤,那麼,我們就是為孩子的未來優勢奠定了一個穩固的基石;在明日的世界中,他們就有良好的裝備可以真正毫無畏懼地站穩。沒有什麼能夠輕易把他們拋到軌道之外,將他們從他們所要走的路上引開。 「孩子不一定能做他們想做的,但他們必須永遠是心甘情願地在做他們正在做的事。」 ………讓.皮亞傑(Prof. Jean Piaget)/ 瑞士發展心理學家 超前的思考力和行動力是未來很重要的能力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klit)在他的「愛非斯」(Ephesos)理論中提到,「一切事物都在不斷變換。」和當時相較,今日的生活根本就是一股急流,而未來這股狂流的速度恐怕只會有增無減。難怪舊的價值觀和傳統早已被沖得消失無蹤,剩下的只有過多的資訊,以及太多要我們選擇的東西──這些已經多到讓人感到危險,好像自己要被淹沒在這股狂流當中。我們的世界變得愈來愈複雜,沒有頭緒;我們的生活腳步愈來愈快,難怪我們會覺得頭暈!也難怪世界的秩序愈來愈亂。 以往大家公認該有的理想和準則,在今日變得毫無價值,規矩和規則也因不再有說服力,而失去它的效力。已經沒有什麼事一定是對或錯的了,只要我喜歡,沒有什麼是不可以的。多重價值的時代即將來臨。在我們所處社會的各個角落、在每個生命的階段,都適用著不同的價值標準:不同的群體、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人各自決定在何種情況下,什麼才是對他們最有價值的。 不過,這個最有價值的東西,明天可能又跟昨天或今天完全不同了。所有的東西都不斷在流動──這點在未來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我們的孩子怎麼可能適應得了這種情況呢?他們要如何分辨機會和危機呢?教育學者霍格.維爾瓦博士(Dr. Holger Wyrwa)就曾提出警告──有愈來愈多的孩子將會有迷失和沒有未來觀的危機。如果真是這樣,我們的孩子將無法掌握機先,也無法從危險中學習成長。 我們的孩子需要的是,一套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的人生觀。它是一種進步的、不以犧牲他人來使自己往上爬、有遠景的價值觀,也是一種讓年輕人得以遵循的行事準繩。它不僅是一種能幫助我們的孩子繼續發展、也是對我們未來的社會有益的人生觀。因此,除了「教育」和「堅毅的人格」這兩個基石以及八個重要的關鍵能力之外,下面這六種價值觀對於孩子的未來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樂觀 .橫向思考能力 .危機處理能力 .責任感 .互助和包容 .謙和 我們就像是生活在一個愈轉愈快的旋轉木馬上。………雅達伯特.梅慶格(Adalbert Metzinger) / 幼教學者 21世紀的十戒 依赫爾斯特.歐帕裘夫斯基教授的理論(Prof. Dr. Horst W. Opaschowski) 1.不要只是一直工作,偶爾也應該放鬆一下。 2.不要老是追逐那些很快就會退流行的潮流。 3.只購買你真正需要的東西,以你個人覺得舒適、健康為買東西的首要準則。 4.不要一直不停地想要改善自己的生活水準,更不要把它和生活品質搞混了。 5.學著拋開生活中多餘的事物。寧可錯失一些東西,也不要老是處於非要不可的執著狀態。 6.學習一次只專心在一件事上,不要總是同時做很多事情,要學著放輕鬆。 7.不要想要完成所有的心願,給自己留一個未完成的夢吧。 8.不要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或是做出任何會給下一代帶來負擔的事。 9.有限度地享受。這樣才能對享受的樂趣有較深刻、持久的感受。 10.透過工作或善行來獲得生活的享受。正如歌德所說的:從來沒有好事情,除非有人做好事。 樂觀:對世界採取信任的態度 不斷挑戰極限,全速前進──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斷超越的年代,我們的孩子更是如此。照理來說,對於非在計畫中的事,我們應該會有比較高的包容力,但事實上,我們常常無法以平常心面對、以機智來應變這些意外事件。如果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夠達到這個目標,那麼,他們會需要大人的鼓勵與期待,否則他們要怎麼成為未來的希望之子呢? 正如馬提亞斯.霍爾克斯前面所說的,我們的孩子需要對世界抱持信任的態度;但他們更需要信任自己的能力以及擁有正面、積極的人生觀。擁有這樣的思想和感受,他們才能在未來的世界站得穩、不受悲觀主義的影響,對生命抱持正面的態度;才能積極、胸有成竹地行動,而不是悲觀、裹足不前。他們會勇敢地採取主動,而不是躊躇、等待。 只有靠著樂觀的態度和對世界的信任,我們的孩子才能克服未來無限的挑戰,也只有如此,他們才能克服生活中日益複雜的問題與困難,對世界的進步有所貢獻。 「只有當我們保持樂觀的時候,生命才會有所改變。」………卡爾.斐特列.弗萊赫爾.封.懷茲協克(Carl Friedrich Freiherr von Weizs?cker) / 德國原子物理學者 面對不斷出現的「悲觀瘟疫」【由美國名心理學者馬丁.瑟利希曼(Martin E. P. Seligman)教授提出】,如果我們想要我們的孩子永久保持免疫、不被侵襲,那麼他們需要具有樂觀的態度;只要未來的杯中還有半杯水,而不是連半杯水都沒有,那麼他們就有機會為自己開創出成功而美好的生命。 充滿希望的話語 樂觀,是會傳染的。所以,身為父母的您應該多多「練習」樂觀一點──儘管要在煩亂的日常生活中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 保持樂觀的祕訣在於──正面的言語表達。這句話聽起來好像很複雜,其實很簡單。舉例來說,當您心愛的寶貝來來回回跑了一整天,弄得您真的很煩了,您八成在想:「這個煩人的傢伙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安靜下來啊?」這時,您可以往好處想,告訴自己:「多好啊,我有一個這麼活潑的孩子。他以後一定會是個有主見的孩子。」 所有的事並不會只有壞的一面,也有好的,只待您去發現。 做父母的您應該從孩子小的時候,就透過無數的談話來傳達這類的基本價值觀。例如:「你今天好棒喔,很有耐心地練習打蝴蝶結!」會比「還是不會打蝴蝶結嗎?」更能使孩子變得堅強。就算您的孩子真的把某件事搞得很糟,您還是要鼓勵您的寶貝去思考,會變成這樣的原因在那裡,還有他自己應該負起什麼樣的責任。只有這樣,他才能夠在下一次的嘗試中找到另外一條路。

☆放手吧!讓孩子為自己負責☆以孩子為重心的幼兒教育,未來恐怕會培養出「自我中心兒

2007年02月05日
公開
15

放手吧!讓孩子為自己負責 以孩子為重心的幼兒教育,未來恐怕會培養出「自我中心兒」 今天是耶誕節。O小弟班上開始交換耶誕禮物。大家圍成一圈,配合著音樂,將各自帶來的禮物傳遞給隔坐的人。音樂一停止,禮物落在誰手上,就屬於誰的禮物。 孩子們一邊開心地拿著手上的禮物,一邊興奮地七嘴八舌。但是,O小弟從剛始就一直臉色難看。事實上O小弟早就看中了最大的那個禮盒。可是他拿到的卻是牛奶紙盒做成的禮物。 「老師,禮物不喜歡,我可以跟同學交換嗎?」O小弟突然提問。 「那樣不公平啦!」 「交換禮物已經結束了,不要再亂講了。」大家說道。儘管如此,O小弟還是噘嘴說:「可是,那個禮物我不喜歡嘛!」 手上拿著O小弟的禮物的W小弟開口說了:「那麼不喜歡,那還我啊!好啊!我的禮物跟你換。」 「那樣子不行!W同學,那個牛奶紙盒是我辛辛苦苦做出來的東西。」和W小弟交好的A小弟氣得滿臉通紅。 「我知道了,好啊。這個還給你!」O小弟勉勉強強不高興地說,W小弟卻哭出聲。 好端媏的快樂氣氛,就這樣被破壞了。這種麻煩製造者的孩子,並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如何帶給人不快。他深信地球是以自己為中心而運轉的。 此時此刻,O小弟甚至無法理解,全班同學為什麼如此不開心。打從O小弟出生起,他的媽媽便盡量順著他。想要的東西不必忍耐,媽媽就會馬上買給他。因此O小弟深信「任何事情,都要自己稱心如意。」媽媽為了孩子,認為自己是出於好意。然而遺憾的是,這是造成他無法和同儕融洽相處的原因。 不僅是O小弟的媽媽,最近教養孩子的方式,動輒採用所謂的「以孩子為中心主義」;對孩子的期望言聽計從。反正所有的育兒書籍都這樣寫著:「媽媽,給孩子大量的愛吧!」一派愛心論至上的調調…… 被灌輸「給孩子愛,才是好父母」的媽媽們,於是孜孜不倦地為孩子盡力,凡事只要是孩子所說就照單全收。可是一旦孩子步入現實的社會,果真凡事能稱心如意,如同父母為孩子所做的那樣?一想到這兒,不禁令人感到非常不安。 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容易和同伴起衝突,而且因為擁有父母滿溢的關愛,大多變得驕縱任性。如果真為孩子著想,從小教育他「世界不是因你而運轉」、「不會凡事都能如你所願」的觀念非常重要。 因此,當孩子吵著要買玩具或零食時,不要立刻給他,不妨讓他忍一忍,等到生日或耶誕節再說吧!這樣才可以為他與團體同伴融洽相處奠下基礎。日本NHK有一個節目《你可知道孩子們的餐桌?》,在播出後陸續收到各地反應回來的意見。其中有不少人質疑:「這個節目實在太可怕了!」因為內容暴露出現代飲食生活是如何的混亂與恐怖。 這個節目是由NHK與女子營養大學共同製作,以兩千零六十七位小學五、六年級生為對象而進行的調查報導。節目主要透過孩子們用畫筆描繪「一天的早餐與晚餐風景」;由於該調查是隨機進行,所以赤裸裸地揭露出孩子平時的用餐狀況。電視出現的畫面,可說是形形色色。某個孩子的早餐是白飯與煎餅,晚餐則是冷凍章魚燒和湯。有的孩子家裡,四個人只吃烤餅,隔天早餐也吃昨天留下的烤餅……吃的東西實在很粗糙。 另外,更大的衝擊是,竟然有孩子單獨一人在自己房間內用餐。雜誌《AERA》(二○○○年六月五日號)也曾報導過這樣的現象;家人在各自房間用餐的「飯店族」已愈來愈多。在NHK與女子營養大學的調查中發現,一個人孤獨用餐的孩子,早餐佔百分之二十六、晚餐也有百分之七。 國中生、高中生的用餐實況也慘不忍睹。NHK曾播出《請你聆聽!十歲世代的不滿.飲食生活篇》節目,內容陸續出現這樣的情景;一位高中二年級生,早午晚三餐,只吃便利商店的納豆飯糰果腹;一位高中三年級生完全不吃米飯;某位男子一週三次蹲在便利商店門口吃泡麵也視為理所當然。孩子的飲食生活,為什麼荒唐到如此地步呢? 偏食,是嬰兒時期養成的習慣 孩子的飲食生活如此混亂,有其主要背景原因,與母親就業、孩子補習的社會因素大有關係。不過與此社會因素具有同樣影響力的是,媽媽在育嬰期間太過縱容所致。其證據在於孩子的偏食狀況,早在嬰幼兒期就已開始出現。這裡介紹NMS的求助案例,讓大家明白。 女兒現在只吃牛奶、甜食過日子。午餐也幾乎不吃,直到下午二點才叫肚子餓,吵著要吃點心、蛋糕。到晚餐時間,她還是不吃,直到喝完四百毫升的牛奶便睡著了。到了早上,就只吃牛奶、烤餅或是少量的蛋包飯。(三十一歲,女兒二歲六個月) 說老實話,看到這個案真覺得太糟糕了。可是我相信,像E小姐的孩子一樣,每天只吃牛奶和甜食,不好好吃飯的情形,絕對不稀奇。E小姐也會覺得,這樣的飲食生活很不好吧!可是另一方面,心裡的某個角落可能會覺得,孩子有喝牛奶,稍微覺得安心些…… 常常有些媽媽認為,牛奶是高營養的食物,所以讓它代替水給孩子喝且毫無節制。確實牛奶的營養價值高,但是如此一來,反倒是意外令人陷入另一種困境。不論任何人,肚子不餓不會想吃東西。經常喝營養價值高的牛奶以至於滿肚子都是,當然飯就會吃不下去了。 不光是牛奶,任何高營養食品都無法補充所有的必要營養。一旦不吃正餐,就無法攝取重要營養素。一旦重要營養素無法攝取,便難以維持健康的身體。因此,媽媽應特別留意,避免給孩子過多妨礙食欲的牛奶等食物。

☆8個孩子一定要有的未來能力 ☆橫向思考:透視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聯性

2007年02月01日
公開
16

8個孩子一定要有的未來能力 橫向思考:透視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聯性 資訊洪流、虛擬世界、全球化、閃亮的外表和多重身分……明日世界將變得愈來愈複雜。虛偽的美麗外表愈來愈不可靠;人們愈來愈難判斷資訊的品質優劣;愈來愈多的問題因為愈來愈繁複,而需要複雜的解決方法。因此,我們的孩子需要一種新的的思維模式:一種縝密而具技巧性的思考方式。 "Think big!"(視野寬廣)是一句美國俚語。 我們也可以說:換個方式想想──最好是可以和您的孩子一起這麼做。 脫離老舊的思考方式,就像只要拐個彎、繞過一顆巨大的石頭,越過一條小溪,就能讓散步也變得很有趣一樣。下一次,當您在思考問題的時候,試著找出三種新的、甚至是瘋狂的解決辦法。試著練習一下,看看這樣的橫向思考會帶來什麼結果。您會驚訝地發現,常常我們以為不可能的事,都能迎刃而解了。 無論是科技導向或假理性的思考,都無法在未來為我們帶來知識和解答。我們的孩子需要的是整體性的思考,也就是同時從微觀和宏觀的角度來理解訊息;不只從單一角度,而是觀察問題的所有層面。這是從嚴格的角度去追根究底,從實際的角度去評判、論定、發現假象和錯誤的想法或理解,是透過理性思維,不受一時情感左右的一種思考方式。這種方法也能夠幫助孩子有能力自己推演出解決問題的策略,而且在有任何動作之前就能透視出機會與風險,甚至是在大家都還看不出任何端倪的時候。 教養建議 從問問題中找到新的路 鼓勵您的孩子詢問有關上帝和世界的問題。您可以和孩子做一些哲學性的思考,例如: →什麼是幸福? →如果每個人都自掃門前雪會是什麼狀況? →什麼是真理? →如果這個世界毫無紀律會是什麼樣子? →如果每個人的長相、所說的話和所想的都一模一樣,會是什麼樣子? →什麼是夢?什麼又是現實? 鼓勵您的孩子走出自己的一條路,不需要跟著別人一窩蜂!您可以陪孩子一起想想,要達到一個目的有那些可能的方法。唯有當您的寶貝能夠自己發現許多不同的方法,他才能夠真正決定出一條自己的路。 冒險患難的精神:勇於縱身未知 生活是一場冒險。但反觀德國,經過數十年來的和平安定,安定已逐漸被視為理所當然,如同醫學的進步,也同樣慢慢被視為是正常的。難怪現在只要有一點突發事件、社會公安系統出現漏洞或是面臨個人失敗,大家便很容易驚慌、害怕。我們必須知道的是,經濟的起伏動盪、失業、婚姻離異、地震、恐怖攻擊和新的疾病,如SARS,只會對我們的生活影響愈來愈深,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就像保險公司總是想要賣給我們最完整的安全保障,而自然及生物科技也總是不斷試著要說服我們一切都是有可能的──其實,想要得到百分之百的安全是不可能的,即使在未來也不可能。明日世界恐怕是更加危機四伏、變化多端、更不確定,誰又能預料呢?但,只有勇於面對風險的人,才能適應未來世界。 「風險,是邁向成功的船頭浪。」………卡爾.艾馬利(Carl Amery) / 德國作家 我們的孩子必須學著和未知共存,並接受某些事情是不可能改變的。他們的成功曲線不會一直扶搖直上,中間也會遇到湍流、起伏動盪,甚或遭受巨大重創;而在這些時候,能繼續保持樂觀是非常重要的──當然,還要有準備好隨時再面對危機的決心。膽怯而失去行事能力、躲到安靜的角落,並不是面對未來人生起伏的正確作法;只有勇敢面對危機,才能使我們前進。沒有膽識的人是不會成功的。 教養建議 面對危險,堅持到底 小孩子通常對危險都非常敏感,他們總是能摸索著新的挑戰繼續前進。您可以大膽放手讓孩子去嘗試,不要一看到孩子爬樹就馬上說:「這樣很危險。你還太小,不可以爬。」您反而應該鼓勵他:「你真勇敢!我在旁邊,要我幫忙的時候跟我說。」但也不要馬上插手協助他,讓您的孩子摸索出自己的極限,即便您覺得很難做到。 如果您的孩子勇敢地向未知的東西跨出新的一步,您應該適時地讚美他。 「我好勇敢」勳章 您的孩子有什麼是一直想做、卻又不敢嘗試的事情嗎?例如: →一直想爬上祖母家花園裡的老樹? →一直想獨自一人在外面搭帳篷過夜? →一直想和大他一點點的大哥哥自己約在外頭碰面? 您可以和您的寶貝一起討論,他想挑戰那一樣勇敢的事,以及要如何進行。只要他完成一件事就能夠得到一個金色的星形勳章,而且還可以把勳章貼在房間牆壁上、你們一起動手製作的「我很勇敢」的集點板上。

☆放手吧!讓孩子為自己負責☆給太多甜食,是一件危險的事

2007年02月01日
公開
14

放手吧!讓孩子為自己負責 給太多甜食,是一件危險的事 人類對食物的喜惡不是與生俱來的。喜歡吃哪些食物是慢慢形成的。嬰兒的味覺宛如一張白紙,要在這張白紙上塗染什麼顏色,決定於離乳期開始的飲食內容。 已經去世的日本醫學博士二木武指出,「在離乳食期曾體驗過各種味道的孩子,他的味覺幅度會變得比較寬廣,而且長大後接觸新的味道,也大多能順利適應。相反地,離乳時期的味覺經歷太少,到了幼兒時期接觸新食物或是第一次碰到的味道,大多會不知所措或拒絕,結果便容易變成偏食。」 這裡我想要強調的是,在味覺訓練期間,甜食最好加以控制。由於甜食好吃,所以記住甜味的孩子,容易對這種味道感到滿足,以後便難以適應其他的味道。總之愈早記住甜味的孩子,大多容易會有對味覺遲鈍的反應產生。 在保健所(編按:相當於台灣的地區衛生所)等衛生機關,會教導媽媽在離乳準備期間讓孩子喝果汁,其目的是為了讓孩子適應母奶、牛奶以外的味道。但是,並不是不喝果汁就會影響孩子發育。然而卻有許多媽媽有著如此錯誤認知。 深信果汁對孩子發育絕對必要的媽媽,拚命削蘋果、擠橘子汁給孩子喝。等嬰兒稍後長大些,就給他喝市售的百分之百果汁飲料,慢慢到最後就轉換成只佔幾個百分點的果汁甜味清涼飲料了。 T小弟現在一歲六個月。他最愛吃蜂蜜蛋糕和運動飲料與嬰兒食品雞肉飯。吃東西時如果沒有這些食物,他的心情就會不好,餵他吃青菜等食物時,甚至還會把食物亂扔一通。 T小弟亂七八糟的飲食生活,起因於生病住院時,醫師曾建議媽媽:「發燒時可以給他喝運動飲料舒緩一下。」於是媽媽每天給他喝運動飲料。T小弟似乎也很喜歡運動飲料,所以喝得很勤。然而退燒也出院了,他卻只想喝運動飲料,不要喝水或麥茶。 我們建議媽媽:「孩子真的口渴就給他水或麥茶。從今天起開始改變飲食,不要再給他運動飲料或甜食了。」聽到此話,T小弟的媽媽卻說:「很困難,如果這麼做,兒子會抓狂到無法收拾。」 你瞧瞧———T小弟不過才一歲六個月大而已…… 看見T小弟媽媽說話的神情,我腦海裡出現一名十七歲劫持巴士少年犯的母親身影,她說:「我很害怕,我沒辦法說服那孩子。」據說那名十七歲劫持巴士的少年犯,也喜歡吃簡易的食物。 在酸、甜、苦、辣、鹹五種味道當中,出於本能需求,嬰兒即使未經刻意學習也能品嚐出好吃的味道,那個味道就是甜味。一旦習慣甜味,就很難習慣其他味道,所以嬰兒時期不讓孩子品嚐才是明智之舉。可是如前所述,現在的嬰兒在離乳前就開始喝純果汁,稍長大些則喝果汁飲料,最後慢慢喝起加了大量砂糖的果汁飲料。 如此從甜果汁、飲料開始的飲食生活,孩子便不知不覺地朝偏食的方向走。岩手大學名譽教授大澤博,長年研究飲食生活和包括犯罪在內的異常行為。他指出,砂糖攝取過量會增高罹患低血糖症的比率,造就出「容易偏差的孩子」、「沒有元氣的孩子」。 低血糖是指血糖在正常值以下的狀態。通常攝取食物後血糖會立刻上升,但是如果持續不斷吃喝含大量砂糖的果汁或甜點,能讓血糖值降低的胰島素會分泌過多,如此周而復始將會導致低血糖。伴隨而來的症狀就稱為低血糖症。 低血糖的症狀包括:暴力傾向、自閉而不願意開口講話、沒有元氣、無法控制情感、缺乏忍耐力、易怒、時常感覺不安或認為自己常受到威脅、突發性地大吼大叫、有自虐傾向等。這不正是最近「行為偏差孩子」的身影嗎! 即使孩子不喜歡,媽媽也必須努力,讓他嘗試吃吃看 離乳期間孩子該怎麼吃,媽媽多半會認真參考育兒書籍或雜誌,但是一旦離乳期結束,就覺得孩子幾乎什麼東西都可以吃了,因此放鬆心情,對孩子的飲食也不再那麼用心。 經過十五年,厚生省於一九九五年修改「離乳的基礎」,增訂了離乳後期到離乳結束的相關建議。可是對於離乳期結束後該吃什麼並未明確表示,而且對幼兒飲食的定義也不具體,以致許多媽媽誤以為孩子可以吃和大人一樣的食物。從味道清淡的離乳食品,突然變成吃跟大人一樣的調味食物,幼兒自然會吃到太多的鹽分和太多的調味料。 另外在離乳食期間,媽媽忙碌或外出時都會準備嬰兒食品,可是一到幼兒時期,就一下子給孩子吃大人吃的加工食品:如馬鈴薯片、速食或炸雞、便利商店的便當等等。這些都是造成孩子飲食混亂的原因。 在記住味覺喜好的重要時期,給孩子吃含脂肪、鹽分太多的加工食品,也會造成他的口味單一化,這是媽媽必須留心的事。 到了三至四歲時,對於沒吃過的東西或是沒品嚐過的味道,孩子會出現抗拒的傾向,同時也可能出現對首次嘗試的食物說討厭,或是從嘴巴吐出食物的現象。 因此媽媽只給孩子吃他喜歡的東西是不行的。在此時期,應該盡量給他嘗試各種味道。孩子特別討厭的東西,不需要太強迫他,先從稍微討厭的東西開始嘗試,盡可能讓他吃完,這樣做才能培育出健康的身體、健康的心靈和自制忍耐的心。

麗嬰國際 96年玩具禮品清倉特賣會

2007年01月25日
公開
13

親愛的會員 您好, 時值歲末迎春,當您正在與小朋友一起迎接農曆新年及寒假的同時;麗嬰玩具&禮品清倉特賣會也即將展開。此次特賣會除台北、台中以外,高雄地區也繼上次暑假在高雄國軍英雄館開辦後,正式加入寒假特賣會的行列。 以下將針對各場次的舉辦時間及地點詳加說明,懇請您帶著購物袋一起來瘋狂大搶購…… 台北特賣會部分: l 賣場地點:台北市光復北路11巷33號B1(大台北瓦斯大樓 2棟地下一樓) l 營業時間:【會員獨享日】 96年1月25日(四)~96年1月26日(五)中午12:00~晚上20:00 【對外開放日】 96年1月27日(六)~96年2月11日(日)中午12:00~晚上20:00假日照常營業 l 會場交通: 1.參考DM上的公車說明,搭乘聯營公車於光復北路或八德路上的【監理處】站下車。 注意一:如果您是在光復北路下車的話,在站牌附近你就可以看到丹堤咖啡及中油加油站,該巷口就是光復北路11巷(蠻大的6米巷道),由此進入約10公尺左側就是大台北瓦斯公司大樓並可看到我們的活動旗幟 注意二:如果您是在八德路下車的話,往前直行監理處旁巷道右轉進入即可看到大台北瓦斯大樓 2.開車前來時,如上說明即可直接到達活動現場,該大樓備有地下收費停車場 3.若您是步行前來,當您購物後在該大樓門前即有固定排班計程車方便您購物後搭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