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雪(呱呱婷&小豬雯的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吐司美食大搜集----東森生活智慧王

2007年02月16日
公開
18

★美味焦糖吐司 http://tv.ettoday.com/ettv/article/291-21222.htm 材料:奶油4大匙、砂糖25克、杏仁片、吐司片 做法:在鍋中倒入2大匙奶油,將吐司切成小塊,之後放入吐司炒至金黃色,接著加入奶油、砂糖、杏仁片,繼續拌炒至砂糖熔成焦糖,索然無味的吐司,經過奶油與砂糖的結合,竟然是耳目一新的好味道,硬脆的焦糖包裹著清香的吐司,讓你每一塊都是一口接著一口無法停止。 #我很推薦這道點心唷 相信大人小孩都會非常喜歡 還有杏仁片其實很貴 如果不喜歡或不想加也無所謂 ** 厚片吐司新口味 http://tv.ettoday.com/ettv/article/291-23935.htm 材料: 咖哩雞、厚片吐司、奶油 起司絲 作法: 先在厚片上面抹上奶油,放入咖哩雞調理包,最後在灑上起司絲,放入烤箱200度烤10分鐘,焗烤咖哩厚片就完成了。 ** 奶酥土司棒 http://tv.ettoday.com/ettv/article/291-23756.htm 材料: 雞蛋一顆、土司邊、無鹽奶油20克 鬆餅粉150克、牛奶一大匙 做法: 將奶油攪拌均勻後加入雞蛋一顆與牛奶一大匙,放入鬆餅粉150克攪拌均勻,將生料包入保鮮膜中桿平,放入冰箱冷凍15分鐘,把土司邊包入製作好的奶酥生料,在表面切出菱形的花樣,外層再裹上砂糖,放入烤箱180度烤15分鐘即可。 ** 美味糖霜土司 http://tv.ettoday.com/ettv/article/291-22424.htm 材料: 糖粉200克、綠茶粉、土司、蛋白半顆 做法: 將全部材料攪拌均勻,並且糖粉與綠茶粉都均勻融合的狀態,所需要的糖霜就完成了,再將土司去邊之後抹上綠茶糖霜,糖霜可讓土司看起來更加可口,低溫110度烘烤15分鐘,糖霜土司就完成了。 ** 蘋果土司捲 http://tv.ettoday.com/ettv/article/291-21157.htm 材料: 蘋果、馬鈴薯、土司 胡椒粉、沙拉醬、青豆、玉米 做法: 將土司去邊後放在一旁,蘋果切成丁狀和馬鈴薯壓泥,再加上其他的材料一同放入攪拌均勻,最後包入土司當中,撒上一些胡椒粉,捲起土司像是捲壽司般,放入烤箱烤至表面呈現金黃色,外皮酥脆,內部的香脆蘋果加上鬆軟的馬鈴薯泥還有那甜甜的美乃滋,就形成了美味的蘋果土司捲。 ** ★香炒土司邊 http://tv.ettoday.com/ettv/article/291-19974.htm 材料: 吐司邊、豆芽菜、鹽巴、辣椒、蔥 做法: 將吐司邊切半,倒入蛋液中均勻攪拌,將蔥和辣椒放入鍋中爆香,放入吐司邊拌炒,加入豆芽菜,太乾可加點水,最後加適量鹽,這樣就完成了。 ** 香烤土司邊 http://tv.ettoday.com/ettv/article/291-19898.htm 材料:土司、鬆餅粉、鬆餅糊、糖 做法:鬆餅粉加上牛奶和雞蛋就成了鬆餅糊,將土司邊裹上鬆餅糊,再裹上鬆餅粉,撒上一點砂糖,放進烤箱中烘烤20分鐘,鬆餅融合了雞蛋與牛奶的香醇氣味,包裹著結實的土司邊,創造出層次分明的口感營養又美味。 ** ★咖啡土司布丁 http://tv.ettoday.com/ettv/article/291-19440.htm 材料: 糖2大匙、熱水50CC、土司2片、布丁2個、即溶咖啡2大匙 將土司去邊切成小塊,咖啡粉與糖倒入熱水攪勻,把咖啡淋在土司上,布丁攪碎平舖於土司,微波2分鐘,等布丁都溶化成液體,放入冰箱冷藏後就完成了。 ** 焗烤土司濃湯 http://tv.ettoday.com/ettv/article/291-18201.htm 材料:起司條、綠色花椰菜、海鮮料、土司、速食玉米濃湯包、牛奶250cc 將牛奶和速食湯包倒入鍋中加熱,土司去邊切成丁狀後放入湯中充分浸泡,裝入容器中約8分滿,再放入海鮮料或蔬菜,最後再鋪上一層起司條,放入烤箱中約15分鐘,香濃美味的焗烤濃湯就完成了。 ** 美味土司盒子 http://tv.ettoday.com/ettv/article/291-14911.htm 吐司去邊.放入喜歡的料.如起司片等.覆上保鮮膜.拿起尺壓吐司四邊.可抹點水讓它更容易黏住.最後放進烤箱大火五分鐘即可 ** 美味土司麻糬 http://tv.ettoday.com/ettv/article/291-13311.htm 只要利用厚片土司、牛奶和太白粉,用這麼簡單的材料,而且又沒有糯米,就可以做出麻糬,首先將土司去邊切成四片泡在牛奶裡,然後拿出太白粉,抹在土司上下鍋油炸,炸到整個土司都膨脹起來,然後撈起來就完成了。

☆放手吧!讓孩子為自己負責☆說一步、做一步的孩子,會變成說了也不會去做的孩子

2007年02月14日
公開
11

說一步、做一步的孩子,會變成說了也不會去做的孩子 由於媽媽的過度干涉,凡事處於被動狀態的孩子,容易變成說了也不會去做的孩子。這樣的小朋友,將來會變成什麼樣的大人呢?首先他會變成消極「等待指示的人」。凡事提不起勁,無法自我思考。再者他會變成蠻橫而依賴心強烈的孩子。 小學三年級生S小妹,每次只要一看電視,媽媽便開始催她「早點做功課!」功課做完,又催她「早點去洗澡!」才剛從浴缸起來,又催她「早點換上睡衣!」才穿上睡衣,再催她「早點睡!」媽媽總是對S小妹下達一個又一個的指示。 每天每天,被下達相同指令的S小妹,終於隨同媽媽一起前來諮詢。試著詢問S小妹,個性溫和而順從的她說:「雖然覺得媽媽很囉嗦,可是她也是為我好……」S小妹已完全習慣於被媽媽指示,以至於明明已經知道的事,也要等到媽媽開口才行動。 可是這時候孩子對媽媽的囉嗦雖然感到不耐煩,也還帶著耳朵聽。一旦到了小學高年級,即使聽到媽媽囉嗦,別說是「不說不做」了,簡直已到了「充耳不聞」的地步。週末的夜晚,媽媽對著小學六年級和二年級的二個女兒喊叫:「快點!把事情做好!」 二年級的U小妹乖乖去浴室,用鞋刷開始清洗自己的室內鞋(編按:日本的學生要進教室前,必須在校舍入口處換上室內鞋。)可是,六年級的S小妹卻馬耳東風,老神在在地翻雜誌。 「明天會下雨,不早點洗不會乾哦!」媽媽再度催促她。S小妹卻裝糊塗,一副「又沒有髒」的表情。在六年級生當中,的確有許多孩子週末將室內鞋帶回家,隔週原封不動地帶回學校。 S小妹連著三週沒清洗,媽媽再也受不了了,只好一邊嘮叨:「拿她沒辦法……」一邊幫她清洗。說了好幾遍都不行動的孩子,其實早就心知肚明,即使自己不做,媽媽也一定會幫忙。也有孩子即使媽媽不幫忙、自己不動手,也認為無所謂。實際面臨困境,如果孩子不能感同身受,他不會覺得自己陷入困境。 S小妹的情形是,她本人覺得不做也無所謂,所以即使是媽媽代勞,也不應該對她這麼囉囉嗦嗦。不用做的事情卻雞婆卻幫忙做!」當孩子一股腦兒這麼想時,隨著年齡的成長,他便漸漸蠻橫無禮起來。 「真囉嗦,那傢伙說的話是BGM(編按:background music,背景音樂),聽聽就好了啦。」一副不理人的態度。這樣的孩子,不光是對父母,與學校老師相處也會是這個樣子。 媽媽教養出不理睬父母的孩子,同樣地,也會教養出不理睬大人、老師的孩子。 到最後,父母往往只能威權式的命令孩子。對此我們不妨冷靜想想,怎麼讓孩子自己負起責任。 T先生與唸中學的孩子們有一個約定,就是「必須自己清洗便當盒。」如果他們忘記清洗便當盒,那麼隔天就不做便當。那天的午餐費也必須動用自己的零用錢。 自己不做就沒有人幫忙,自己不做就會陷入困境,唯有不斷累積這樣的經驗,孩子才能潛移默化,「不必大人說,也能自動自發」。 在上課時間引起騷動,完全不聽老師講課,這樣的孩子在學校不乏其例。級任老師找孩子的媽媽到學校溝通,把實際狀況說清楚講明白。卻引來家長的質疑:「會不會是老師的教導不良所引起的呢?」 有許多老師很感嘆地說:「最近的父母完全搞不清楚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怎麼過的,告訴他們現況也不相信,就連媽媽自己也一副懶得聽的樣子。」 我想,現在教養幼兒期到小學低年級的父母,大約是三十歲後半到四十歲前後的世代。這個世代在求學時,正巧碰上公立學校最兵荒馬亂的時期。許多人對凡事採取高壓手段管理的學校或老師,存在著極度不信任感,即使今天變成了父母,也不敢對孩子的學校或老師(特別是公立學校)寄予厚望。 「老師,孩子不乖,你儘管打吧。」如此與老師維持良好信賴關係者已非常稀有。 另一方面,他們也是在父母的偏差教育中成長,被競爭激烈的社會追逐,必須拚命補習、學才藝,以高學歷為目標的世代。 加上現在的少子化現象,父母對獨子的關心太過強烈。從嬰幼兒期開始的早期教育,到上補習班學習各種才藝,走到哪裡都是父母關注的焦點。正因為如此,現在的父母對孩子的期待與壓迫遠超過自己的想像。 孩子們自幼就深深感受父母給予的壓力,而且大部分的孩子也努力順從父母的期待,扮演「正直又善良的孩子」。可是一直扮演「好孩子」的角色也就無處釋放壓力。最容易成為釋放壓力的出口,便是父母不能親自監督的幼稚園或學校了。 孩子們在父母鞭長莫及的地方,終於能打破壓力無法宣洩的焦躁,得以維持完整的自我。

下午喝水最佳排毒時機

2007年02月13日
公開
8

下午喝水最佳排毒時機 在對的時間喝水養生可不是「多喝水」就好,還必須湊合天時地利,趙思姿實行超過五年的喝水養生,靠的就是在對的時間、喝對的水。 為什麼要多喝水? 趙思姿說,人體百分之七十由水組成,簡單地說,眼睛泡在水裡面、耳朵裡有平衡作用的水膜、腦裡有七成是水構成、連骨骼裡也有兩成是水,補充水分對身體而言,在於促進代謝和排毒。 不過,渴了才喝是錯誤的觀念,趙思姿說,人體的所有經絡運行跟時序息息相關,只有喝對時間,對身體的排毒和代謝功效才能達到最大。 一天之內,只有早上七點到九點、下午二點到五點是喝水時機,趙思姿會在前一天用保溫瓶裝滿500cc的熱水,隔天起床就喝。她尤其建議女性最好喝溫水,下午二點到五點是膀胱經運行之時,也是排毒的最佳時機,她會喝足800-1000CC的水,到了晚上幾乎不喝水。 不會渴嗎?她表示,會渴,表示白天喝得不夠,只要喝水的時序調整好,久了自然不會在不對的時間發生口渴之事。 嚴加執行喝水時間表,還有減肥效果!趙思姿減肥班裡的學生,第一件功課就是調整喝水作息,每個人施行下來,最少都可以瘦個一公斤,最重要的是如失眠、肩頸痠痛、嘴乾舌燥及便祕等文明病都不見了。 但是,喝多少水如何計算?趙思姿強調,八杯水不是放諸四海皆準,體重越重的人越需要大量的水來代謝排毒,最簡單的計算方式就是把體重乘以三十,就是個人需要的CC量,像體重五十公斤的人一日的水需求量就是1500CC,上午時段喝500CC、下午喝1000CC就足夠。

☆截止日☆麗嬰國際 96年玩具禮品清倉特賣會

2007年02月11日
公開
17

親愛的會員 您好, 時值歲末迎春,當您正在與小朋友一起迎接農曆新年及寒假的同時;麗嬰玩具&禮品清倉特賣會也即將展開。此次特賣會除台北、台中以外,高雄地區也繼上次暑假在高雄國軍英雄館開辦後,正式加入寒假特賣會的行列。 以下將針對各場次的舉辦時間及地點詳加說明,懇請您帶著購物袋一起來瘋狂大搶購…… 台北特賣會部分: l 賣場地點:台北市光復北路11巷33號B1(大台北瓦斯大樓 2棟地下一樓) l 營業時間:【會員獨享日】 96年1月25日(四)~96年1月26日(五)中午12:00~晚上20:00 【對外開放日】 96年1月27日(六)~96年2月11日(日)中午12:00~晚上20:00假日照常營業 l 會場交通: 1.參考DM上的公車說明,搭乘聯營公車於光復北路或八德路上的【監理處】站下車。 注意一:如果您是在光復北路下車的話,在站牌附近你就可以看到丹堤咖啡及中油加油站,該巷口就是光復北路11巷(蠻大的6米巷道),由此進入約10公尺左側就是大台北瓦斯公司大樓並可看到我們的活動旗幟 注意二:如果您是在八德路下車的話,往前直行監理處旁巷道右轉進入即可看到大台北瓦斯大樓 2.開車前來時,如上說明即可直接到達活動現場,該大樓備有地下收費停車場 3.若您是步行前來,當您購物後在該大樓門前即有固定排班計程車方便您購物後搭乘

☆8個孩子一定要有的未來能力☆責任感:負起對自己和對別人的責任

2007年02月07日
公開
18

8個孩子一定要有的未來能力 責任感:負起對自己和對別人的責任 遇到事情的時候,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當然很方便──不過,長久來說,這並不是一種有未來性的態度。 世界上的資源愈來愈少;社會福利制度正一塊一塊瓦解中;國庫已經被掏空,更別說想要解決地球上幾個得優先處理的問題了。以為所有的事情有一天終會自己消失,不只是天真,更是不負責任的想法。這是在未來的世界裡,我們不可能容許的態度。 「我們只是一個整體的一小部分,但我們每個人卻有無限大的責任。」 ………康拉得.羅倫茲(Konrad Lorenz) / 奧地利行為學者 如果我們的孩子想要持續保有他們的生活品質,就必須自己扛起應負的責任。他們必須在行為上有原則,而且要能面對自己的錯誤和失敗。他們必須對自己負責任、照顧自己,而不是一昧依賴他人、要別人幫忙,或認為全是政府的責任。他們也必須走出去,了解他們對全體大我的責任──對他的同胞、社會和環境的責任。 培養責任感從小處開始 家庭,是培養責任感一個很好的地方。 在家裡,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可以參與如何使家庭生活的步調順暢進行。您可以和孩子討論他有能力做什麼,以及他願意做什麼。也許您的兒子會願意負責讓廁所裡的衛生紙很充足;您的女兒會想負責每天下午把信箱裡的信拿進屋裡或澆花。您也可以鼓勵您的孩子負起一些較大的責任,例如:偶爾幫忙照顧比較小的弟弟、妹妹,或是鄰居的老先生、老太太去買菜的時候幫他們提東西。您最好平時就常常表現出自己對許多事情都有責任的態度;即使那些事是一些家庭以外的事,例如你可以對小朋友說:「我刷牙的時候,都會把水龍頭先關起來,因為這樣可以節省水資源,對環保很有幫助。」 看到別人有難時,您也可以主動伸出援手。尤其當孩子就在您的旁邊時,您更應該主動詢問那些看起來需要幫助的人:「您是不是第一次來這裡、路不熟,需不需要我跟您說怎麼走?」或問要過馬路的老太太:「需不需要我們陪您一起過馬路?」 當然,一個人是不可能管全世界所有事的。但是如果每個人都分擔一部分,把自己視為是對社會有責任的一分子──地球公民,未來的問題將會得到比較好的解決,我們的孩子也將可以維持自己及他人的生活品質。 互助與包容:為了共同的美好未來 完全依照個人的喜好和自我實現來過日子的「利己主義」,曾一時蔚為風潮。不過,這樣的代價卻也非常高:變成沒有男女朋友的工作狂,雖然享受自由、不受拘束,但感到寂寞的人也不在少數。最糟糕的結果是:身心承受著巨大壓力、變得具攻擊性及憂鬱。 由此可見,「完全的利己」是不可行的。這是一條我們的孩子不該走的路。更何況未來的競爭壓力肯定不會變小,生存競爭只會更為激烈。畢竟我們的孩子所繼承的是一個大有問題的世界──貧富差距愈來愈大,造成社會緊張;想保持某種程度的生活水準變得很難;我們的社會愈來愈老年化,相對地,享有老人年金的福利也愈來愈縮水;兩代之間的衝突愈演愈烈;國家所能負擔的社會福利愈來愈少。 面對這些許許多多的問題,積極、主動的態度是必要的;互助之心成為必備;樂於助人、富同情心、正義感和樂於服務社群等,在未來也都將是必要的人生態度。只有個人具備這樣的態度,才有利於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孩子,因為助人是有益的,甚至能為自己的身心注入一股力量,正如美國社會學者說的 "Helper's High"(助人後的快樂感並充滿幹勁),而互助的行為不僅可以在人與人之間帶來情感交流,更能形成一種親密而長久的人際關係。這也正是未來的人際網絡。 「奉包容力之名,我們應該要求不再包容無包容力。」 ……卡爾.雷蒙.波普爾爵士(Sir Karl Raimund Popper) / 奧地利裔美籍哲人 但,最重要的前提是──具有包容力。排外或排擠不同的想法,只會使我們的孩子無法在多元文化的日常生活中立足。唯有具有包容力,他們在未來才能和不同國家、膚色、年齡及各社會階層的人和平地生活、有效率地工作;只有能夠尊重並接受別人的意見、需求和感受,他們才能和別人擁有良好的互動且樂於互助。因為如此,我們的孩子將一天一天豐富他們的生活。 教養建議 在生活中熱心助人──做孩子的好榜樣 孩子唯有真正「經歷」過什麼是互助,才能理解互助的意義。 身為父母的我們有很多機會可以成為孩子的榜樣,例如:鄰居太太生病時,毫不猶豫幫她照顧孩子;做教會舉辦殘障義賣的義工;捐款幫助第三世界的孩子,讓他們能夠上學。孩子由您平常熱心助人的舉動中,自然會養成想幫助別人的行為。 您還可以幫助您的孩子了解該如何伸出援手。例如:當孩子們只是因為某個外籍同學和其他同學看起來不一樣、就排擠他的時候,您可以問問孩子:「你覺得你可以怎麼幫助班上的土耳其同學穆拉可?」您可以和孩子針對差異、特色和弱點做一些「哲學性」的腦力激盪。最好每天花點時間和孩子「聊世界」,就像未來趨勢專家馬提亞斯.霍爾克斯一樣。最重要的是──您自己應該先做到「包容」和「樂於互助」。 謙和 炫耀、誇大、吹牛,都將成為過去。在明日,「謙和」的妝才適合我們孩子的臉龐;因為「謙和」能夠保護他們不會過度高估自己的立場。 過去,謙和被視為只是一種裝飾。但現在我們的孩子卻急需要它,好在未來的社會中生存。而在未來不買東西不再是為了省錢,而是為了追求極簡。生活中的選擇愈多,消費、媒體及休閒的選擇愈豪華,我們的孩子就愈需要有能力學會說「不」、學會自制。懂得取捨、簡化的人,才能維持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這將是未來的目標。 「沒有一條路通往和平。和平就是道路。」………甘地(Mahatma Gandhi) / 印度總理 「謙和」也是尊重和包容行為的基石。一個人不懂得謙和就不會有責任感、互助的精神、參與社會活動的意願,也不會愛好和平;只有願意降低自己的要求來和別人達成和解的人,才能夠和他人和平共存。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發展得愈緊密,相互間的依賴度就愈高,只要一點火花,就能引起一場巨大的衝突。衝突永遠會存在,但是任性又不願和解的人只會讓衝突擴大,導致大家所共乘的這條船駛向更大的風浪中,甚至沉船。 因此,在明日的世界裡,無論是在經濟、政治等大大小小的事件上,或是在學校、家庭、鄰里,愛好和平的特質絕對具有重要的價值,理由是──願意以有建設性的方式與人解決衝突,並且拒絕使用暴力,開啟了一條新的道路。 只有和平的解決方法能夠帶來進步,但首要的先決條件是雙方相互間的了解。遺憾的是,在擁有先進的聯絡媒介與溝通網路下,人與人之間的了解還是很缺乏;相反地,卻充斥著沉默和不諒解。與人真誠地相互了解,是我們的孩子急需學習的。唯有如此,他們才能建立一個和平的未來。 教養建議 和平:從小處與大處著手 很遺憾地,暴力,處處皆是:在校園裡、足球場上、電腦遊戲中、在最近的電視連續劇中。 和您的孩子聊一聊有關暴力的問題,但不要淡化任何事。您應該多稱讚孩子愛好和平的舉動,並和孩子分享愛好和平人士的故事,如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和甘地。陪孩子一起尋找不用暴力就可以解決衝突的方法。特別是當家中發生爭吵時,您應該用心以和平、公平而有建設性的方法調解。暴力在家中必須是完全禁止的! 暴力也包含:嘲笑、威脅、故意讓別人出洋相或貶低他人,因為言語也能像拳頭一樣傷人。多鼓勵孩子謙虛的行為,如果他們誇大、吹牛,則不做任何回應。

☆放手吧!讓孩子為自己負責☆ 少動手少開口的媽媽,培養出自動自發的孩子

2007年02月07日
公開
16

放手吧!讓孩子為自己負責 少動手少開口的媽媽,培養出自動自發的孩子 學校地板上常有形形色色的失物。這些掉落的東西,幾乎不見孩子主動拾起來,或將它丟到垃圾筒裡,更別說是熱心尋找失主了。 即使老師開口說:「喂,鉛筆掉下來囉!」如果不是自己的鉛筆,便以漠不關心的神情回說:「不是我的東西。」這樣的孩子,在家裡難道沒受過教養訓練嗎?事實並非如此。他們的媽媽總是對著孩子嘮叨:「要這樣做」、「要那樣做」。 已上幼兒園的R小弟,每天被媽媽這樣嘮叨:「快點去洗臉!」、「快點換衣服!」、「快點吃早餐!」R小弟的媽媽在公司上班,所以每天早上都與時間賽跑。除了整理自己的衣著儀容,還要忙著做早餐、送孩子去幼稚園……雖然媽媽也知道不該一直催促R小弟,但還是忍不住數次脫口而出,叫孩子快點。 四歲的O小弟個性溫吞,不論遊戲或吃飯,都非常慢條斯理。一天,他吃東西不小心,把牛奶打翻了,於是媽媽說:「啊,怎麼又把牛奶打翻了!你真是一個糊塗蛋……」然後繼續嘮叨:「快點去拿抹布擦乾淨。你啊!真是壞毛病。你沒喝到牛奶,塌塌米喝到了怎麼辦?還好塌塌米喝了不會長大,可是你看!牛奶會發臭,擦的時候要更用力些。你這個呆瓜!」 對O小弟的媽媽來說,妳並不想說出O小弟是「呆瓜」的話,可是,因為心情焦急,以致口不擇言,說出這番話。 五歲的M小弟通常一到八點半,就要整理床鋪、準備睡覺。可是,每天晚上都會聽到媽媽這樣說:「來,整理一下!」、「來,刷牙!」、「來,換睡衣!」M小弟生氣地頂嘴:「不要說了啦!我正想這麼做嘛……」玩在興頭上的孩子,總是把時間忘得一乾二淨。M小弟也知道,八點半必須準備上床睡覺,可是忘記d意時間,才被媽媽這樣說。 以前,曾有人對育兒感到不順心的媽媽,錄製一天生活作息的錄音帶。這些媽媽聽到自己對孩子氣急敗壞的聲音,對「原來自己這麼嘮叨」感到驚訝不已,從而開始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在媽媽的心裡,似乎潛藏有一種依賴性的想法:「對自己的孩子這麼說,應該沒關係吧!」而這種想法,不知不覺中讓媽媽的言語變得粗暴。 不代勞、不出主意而在一旁守護孩子,並不比動口責罵來得容易。嘮嘮叨叨是沒辦法教好小孩的。與其不由分說地責罵他,不如多說些讓他自動自發的話,譬如說:「遊戲結束了嗎?」、「差不多該準備上床囉!」等等。 培養嘗試「去做的勇氣」是必要的 媽媽對孩子的干涉,從嬰兒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便已開始。根據NMS的調查發現,有9.5%的媽媽整天抱著嬰兒不放。或許我們可以說,媽媽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是從哄抱嬰兒開始的。 E小弟從吃離乳食品開始,一直由媽媽餵食。即使過了二歲生日,他也絕不自己進食,只是等著張口吃飯。通常到了二歲,孩子雖然不是很熟練,但是多半會自己嘗試用湯匙進食了。E小弟不會自己進食,應該是他從未有過自己進食的經驗吧!可以想見他到了二歲、三歲,還是不會自己進食。 三歲的K小弟,個性非常頑皮。一到公園玩,不是和同伴搶奪玩具,就是插手管同伴的閒事,所以媽媽一刻也不容許他離開自己的視線。K小弟想要做點什麼,媽媽立刻飛奔而來。 「要好好一起玩喔!」、「會不會痛?真對不起!」一碰到問題,媽媽以最快的速度幫K小弟解決。可是,當事人K小弟引起騷動後,總是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 孩子之間搶奪玩具,就讓他們盡情地搶吧!但現實上在其他媽媽面前,是不可能置之不理的。 現代孩子的教育問題,是因為過度保護孩子的狀況已愈來愈多。在孩子彼此之間的衝突中,讓他們自己解決難題的機會實在太少了。媽媽事必躬親,隨著孩子成長就會演變成孩子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結果,造就出缺乏「生活能力」的孩子———換言之,出現一群沒有「動力」的孩子。 為了避免這類困境,孩子從小就必須讓他嘗試各種事物。散步回到家裡,讓他自己把脫下來的鞋放好;即使吃得到處都是,也要讓他自己吃飯;脫下衣服,自己將它放入洗衣籃內;早上起床,自己洗臉、刷牙;吃點心時,一定坐著吃。從幼年時期,便把這些生活中理所當然的事讓他習以為常。一旦孩子長大,媽媽的嘮叨會一下子減少許多。 如果媽媽認為「孩子還太小,這樣子太勉強啦……」,什麼事都搶著做,到頭來,孩子會根深柢固認為:「這些全都是媽媽該為我做的事。」 孩子剛開始嘗試時,通常笨手笨腳的,也可能犯錯和失敗。讓孩子自己來,勢必增添媽媽的麻煩,可是無論如何,也要讓孩子試試看。一旦孩子自己完成了,不妨給他讚美,繼續做得更好,就再度誇讚他。這是教養孩子的第一步。媽媽一定得記住:從零歲起就可以開始教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