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小雪(呱呱婷&小豬雯的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別罵孩子亂扔玩具☆

2007年03月21日
公開
15

別罵孩子亂扔玩具 在英國和美國很受歡迎的薩瑪·希爾幼兒園里,所有的玩具和教材都會散放在教室里,孩子們是在“破爛”堆中學習和游戲的。如果讓愛整潔的媽媽看了,一定會瞪大了眼睛了,擔心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會養成懶散和做事沒條理的坏毛病。 的確,大人們對邋邋遢遢的環境會皺眉頭,而在孩子們的眼里,這種亂糟糟的樣子卻是合情合理的:如超市里隨便擺放的積木、娃娃和玩具火車等,他們覺得很有趣。他們一會兒扛著槍騎上木馬,以為自己是位英勇無比的騎士;一會兒跟娃娃“竊竊私語”;一會兒將積木連在一起,把它當成飛速跑過的火車,而他自己呢,或許正在駕駛著這列火車,讓火車帶到了美麗樂園……他們已經完全沉浸在奇妙的幻想世界了。 可是,如果這時強令孩子把玩具收拾整齊,豈不是折斷了孩子想象的翅膀?如果孩子失去了想象力,又怎能期盼他將來有非凡的創造力呢? 為此,父母可以在孩子玩完了以后,和孩子一起收拾玩具,引導他娃娃該放什麼地方,汽車該放在什麼地方,這樣既保護了孩子的想象力,又培養了孩子的條理性,還又鍛煉了孩子分門別類的能力,豈不是一箭三雕? --------------------------------------------------------------------------------

☆放手吧!讓孩子為自己負責☆培養能說「不」的孩子,是一件重要的事

2007年03月21日
公開
11

★培養能說「不」的孩子,是一件重要的事 ★ 以孩子作為對象,要他們「不要的事就說不要」,父母到底該怎麼做呢? F小弟一個人在玩積木。他所堆的城堡再放一個三角形積木就可大功告成。這時大他二歲的哥哥出現了,他一如往常又來搞破壞。哥哥搶走F小弟手上拿著的三角形積木,於是,F小弟大哭,並向媽媽告狀。媽媽像往常一樣,正想開口教訓哥哥:「你是哥哥,請住手。馬上還給弟弟!」可是她忍住了。 媽媽發現,每次兄弟倆吵架,F小弟就會來告狀。以至於「當時必須自己解決的事,F小弟都沒辦法自己去解決。」對哥哥來說,也有不同的立場。因為他是哥哥,就得強迫他忍耐,媽媽也覺得不合理。而且為了讓孩子學習對自己不想做的事說不。從此以後她不再為兄弟的爭吵當裁判。取而代之,她開始教導F小弟碰到不想做的事要清楚說「住手」。當然,F小弟說「住手」哥哥也未必會照辦,F小弟被弄哭也是常有的事。 有那麼一天,F小弟在公園堆沙場玩得不亦樂乎。他堆了一座山,在一旁遊戲的孩子卻想毀掉他的傑作。於是F小弟清楚地對他說:「住手,請不要弄壞我的山。」準備搞破壞的孩子,也就因此沒再動手了。 NMS諮商師在擔任親子教育講座的講師時,經常對媽媽們提出呼籲:「至少聚在這裡的媽媽們,當孩子吵架時請不要出聲,好好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看待。當他說『不』的時候,請不要過度制止他。」 H小姐帶著二歲的S小妹到夏威夷旅行。有一位美國小朋友一直在玩著他的游泳圈,S小妹想玩他的東西。美國媽媽問自己的孩子:「你要借她游泳圈嗎?」那孩子直接說「NO!」於是,美國媽媽明白地對S小妹說:「我們家的孩子不願意,所以不能借妳玩。」 H小姐目睹這般對話情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來美國人如此重視孩子的心情。 表面風平浪靜、內底暗潮洶湧的日式思考,往往導致我們無法說出「NO!」這個字眼。 撒嬌時說的「不要」,跟自我主張表示「不要」,其實是兩回事 W幼稚園內,在教室的柱子上寫著一張標語:「培養孩子能暢所欲言說不!」除了孩子拉頭髮、咬人、攻擊要害或丟東西等危險動作會立即遭制止外,其餘的爭奪吵架則不在制止之列。幼稚園老師會斟酌適當時機,聆聽兩邊理由,伺機教導語言溝通的技巧和團體生活的規矩。 二歲孩子之間的物品爭奪,原因大多出在他們不善於表達「請借我」、「好啊」、「不要」等意見,所以對無理搶走別人玩具的孩子就問他:「某某小朋友哭了喲!怎麼回事啊?」或者建議玩具被搶走的孩子,不要只是哭而已,也可以清楚地跟對方說「不要」。 教導語言溝通或規定是在孩子們發生衝突之後,這跟一般的教導有著不同的意義。吵架後教導規矩,可以讓他們親身體驗後了解到「為什麼需要規矩」,同時也可以讓他們學習到與朋友衝突時該如何自處。 以幼稚園的立場來說,玩具是幼兒園的公用物品,所以大家可以平等使用。可是W幼稚園對於「借我」的要求,不會強行要求孩子回答:「YES!」日本有許多父母,常對孩子號啕大哭說「不要」和撒嬌說「不要啦」等等事情採取堅定的態度;卻對孩子採取正當自我主張說「不」的行為,採取制止的舉動。深究這兩種類型的「不」,我們不妨對孩子採取正當自我主張的「不」,多給一點發言機會吧!可以說「不」的孩子,即使碰到比自己強勢的對象,也不至於言聽計從,從而失去自己的立場。 給孩子自我判斷的機會,絕對有其必要性 O小妹陪媽媽去逛書店。 媽媽告訴O小妹:「今天讓妳買一本書喲!」O小妹一時不知所措,隨後終於挑了一本書拿到媽媽那兒,媽媽卻連聲說:「不行不行!不能挑漫畫啦!要挑就挑這邊有漂亮圖畫的繪本才對。」結果,最後買了一本媽媽認為應該「給孩子」看的書。 不只是書本,O小妹的媽媽喜歡凡事自行決定。每天這樣過日子的O小妹,即使被媽媽允許「挑自己喜歡的東西」,她也只能沒精打采地說:「什麼都好,請媽媽幫忙挑吧。」 「枉費我要妳自己挑……」 當媽媽喃喃自語地嘮叨時,O小妹卻出其不意回道:「反正我選什麼,最後媽媽還是買下自己喜歡的東西。所以還是一開始就請媽媽挑來得好!」聽到這番話,讓媽媽驚訝不已。 讓孩子大量閱讀好繪本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可是讓孩子「自己決定」也有其必要。既然大人宣稱「今天給你挑本自己喜歡的書」,即使那本書在大人眼中很無聊,也必須考慮到這是為孩子所做的「投資」而讓步。 孩子反覆經歷失敗,才能逐漸養成挑好東西的品味。不給他自我決定的機會,如何能學會自我判斷?害怕小失敗而父母經常代勞,孩子就只能依照他人指示而行動,欠缺自我思考的能力也是想當然耳的事。 . . . ★〞芯 世 界

☆孩子知錯又犯錯怎麼辦☆

2007年03月20日
公開
33

孩子知錯又犯錯怎麼辦 孩子知錯又犯錯,其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 1、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差。孩子不善於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慾望,心裡想什麼就去做什麼,明知是不對的事仍要去做,這主要是由孩子的心理特點決定的。如:愛哭不是好孩子,可達不到目的還是哭;明知幼兒園的玩具要大家玩,可忍不住還要去搶別人手中的玩具……孩子往往只顧滿足自己一時的願望而忘記必須遵守的規則。 2、判斷是非的能力差。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接觸社會的機會逐漸增多,他們周圍生活中有一些不好的事例,由於孩子辨別能力差,好奇心強,往往也去模仿。 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方法不一致也直接影響孩子的進步。如:老師教育小朋友要友好相處,不打架,不罵人,而家長怕自己的孩子吃虧,有的這樣教育孩子:「誰敢惹你,你就打他。別怕,咱不能受人家的欺負!」這樣一來,造成孩子思想上的混亂或行為上的矛盾。雖說打人不對,可有家長支持,孩子就無所顧忌了,於是會產生知錯犯錯的行為。 3、孩子做錯了事,家長懲戒不嚴。 有的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孩子做了錯事,家長無動於衷,從不追究,甚至還縱容、袒護。孩子看不到自己錯誤造成的不良後果,認為做錯事和沒做錯事一個樣,也就感到無所謂了。 由於家長的嬌慣和無原則的遷就,孩子經常以摔打物品或其他破壞性行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如故意把爺爺奶奶的報紙撕碎,故意把媽媽的毛衣針折斷,故意把玩具損壞等等。家長的多次妥協,使孩子為所欲為。因此,明知故犯成了孩子要挾大人慣用的手法。 怎樣幫助孩子克服知錯又犯錯的不良行為呢? 1、 應當重視對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培養。自控力是一種良好的意志品質,從小培養將有益於終生,要讓孩子學會自控,首先從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如晚上收看電視節目,一家人各有所好,不能讓孩子獨攬收視大權,懂得照顧別人;家長要耐心地給孩子講道理,指明為什麼要這樣做,讓孩子在理解行為準則的基礎上學會約束自己,進而發展到自覺地遵守社會公德。 2、 家庭教育要做到愛中有教,教中有愛。孩子做了錯事,家長不可聽之任之,一定要認真處理。必須向孩子嚴厲指出: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能去做的,並要根據孩子錯誤情節的嚴重性給予必要的懲罰,讓孩子體驗到做錯事後所引起的不愉快,從而牢記教訓。對孩子故意的破壞性錯誤不能任其發展下去,要認識到孩子的不良習慣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所以教育也需要一個較長過程,不能性急,幫助孩子逐步明白道理,學會自尊、自律。 3、 家長應給孩子樹立良好的道德典範。家長處理孩子的問題有時也會出現錯誤,如孩子做了錯事,家長不問青紅皂白就打孩子,或是主觀武斷冤枉了孩子。事後家長應該心平氣和地向孩子道歉,並表示今後注意改正,不再出現類似的情況。孩子會在家長模範行為的影響下,心悅誠服地接受教育。這對糾正孩子知錯又犯錯的毛病極為有利。 4、 強化訓練。家長可利用孩子模仿力強的特點,有意識地讓孩子重複練習正確的行為,以克服和糾正不良習慣。如:帶孩子去鄰居家串門聊天,練習禮貌待人;飯前讓孩子擺筷子、般椅子,練習關心和尊重長輩;讓孩子收拾玩具,練習愛護玩具和做事有條理……。這樣做定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少喝飲料☆

2007年03月20日
公開
45

少喝飲料 長期從事營養研究的西莫普勒斯博士日前在健康膳食演示會上提醒市民,喝碳酸飲料(俗稱汽水)要適量,尤其是年輕人更不能上癮,因為這對人體的副作用會大大超過其帶來的感官刺激。   西莫普勒斯博士介紹說,碳酸飲料三種成分會影響健康。同時還告誡市民,購買碳酸飲料時要盡量選擇罐體堅硬不易變形的產品,因為喝不完的飲料,其中的二氧化碳在存放過程中會溢出,再次飲用時就會影響口感,容易滋生細菌。    二氧化碳過多影響消化   研究表明,足量的二氧化碳在飲料中能起到殺菌、抑菌的作用,還能通過蒸發帶走體內熱量,起到降溫作用。   不過,如果碳酸飲料喝得太多對腸胃是沒有好處的,而且還會影響消化。因為大量的二氧化碳在抑制飲料中細菌的同時,對人體內的有益菌也會產生抑制作用,所以消化系統就會受到破壞。   特別是年輕人,一下子喝得太多,釋放出的二氧化碳很容易引起腹脹,影響食欲,甚至造成腸胃功能紊亂。    大量糖分有損臟器健康   飲料中過多的糖分被人體吸收,就會產生大量熱量,長期飲用非常容易引起肥胖。最重要的是會給腎臟帶來很大的負擔,這也是引起糖尿病的隱患之一。   另外,很多少年兒童特別偏愛這種甜味,其實這種糖分對他們的牙齒發育很不利,特別容易被腐損。   有調查顯示,12歲的兒童,齒質腐損的幾率會增加59%,而14歲孩子齒質腐損的幾率會增加22%。    磷酸導致骨質疏鬆   碳酸飲料的成分大部分都含有磷酸,這種磷酸卻會潛移默化地影響骨骼,常喝碳酸飲料骨骼健康就會受到威脅。因為人體對各種元素都是有要求的,大量磷酸的攝入就會影響鈣的吸收,引起鈣、磷比例失調。   一旦鈣缺失,對於處在生長過程中的少年兒童身體發育損害非常大。缺鈣無疑意味著骨骼發育緩慢、骨質疏鬆。有資料顯示,經常大量喝碳酸飲料的青少年發生骨折的危險是其他青少年的3倍。 要少喝飲料 飲料也要儘量少喝,最好喝水。由於孩童活動力高,易流汗,要多補充水份,父母要多提醒小朋友隨時喝水,不要渴了才喝,也不要喝飲料解渴。即使目前有不少強調健康的蔬果汁飲料,熱量一樣偏高,400cc的份量熱量就達200大卡。若一定要喝飲料,儘量挑選無糖茶飲或健怡可樂。 另外父母不妨多費點心思,自製健康蔬果汁,熱量較低且營養。夏天時不少人會自製檸檬愛玉或仙草冰,可用代糖取代一般糖,以一碗加入12公克的糖來計算,可降低50卡的熱量。 基本上「飲料」就不單純是水。 市面上瓶裝飲料,因為要放久,所以一定會加化學物質的,另外果汁飲料多有「色素」。估且不說對人體有什麼傷害,但是畢竟非自然的東西,對人體也沒有什麼用處。 普遍來說,的確,占身體傷害的部分都遠大於有益的部分。 再撇開化學物質的成分不談,飲料好喝,一定加「重糖」。運動飲料還會加鹽份,主要是要提供運動人士補充流失水份與鹽份。但平常人沒動運,常喝這種東西,鹽份過高,長期當水喝下來的結果,就是腎壞掉。 這是有實例的,並非危言聳聽,我父親是老師,他就遇過小朋友,十幾來歲而已,腎就壞掉,因為他不喜歡喝白開水,天天喝飲料當水,不聽勸,他媽媽沒辦法都由著他喝,後來住院洗腎,他媽跟我爸說的,真人真事! 我爸只要看到我們家小孩喝飲料就會罵。 再來就是「重糖」,不用說,這很好懂吧,就是會肥∼∼ 肥了對身體嗎?就算不是瓶裝飲料,像泡沫紅荼店那飲料,也是都放很多糖。 其實人家說綠荼很好,但是前提最好是「無糖綠」(很苦澀的)。 不然沒特別吩咐要「無糖綠」的話,也是都是加糖的。 吃完油通通的東西後,喝綠荼可以去油,但是呢,有附加條件… 就是喝完綠荼去油後要運動,不然去油後沒排出,還是會累積著… 奶荼系列的,都加大量的「奶精」,人家說「精」類的都少吃,如奶精、味精等等,現在愈來愈多人家注重養生的,連煮飯都不加味精了! 這種也屬化學的產品,「精」類吃多了,代價就是付出健康… --------------------------------------------------------------------------------

上隨機日記∼

2007年03月20日
公開
13

BB小管家水中美人魚-大眼妹的家[設定] [登出]加入 VIP 會員 小雪<大眼妹的媽咪> 您好~ 最新活動消息: 填問卷 送LP33優酪乳 新手媽媽在心理及生理上都有不同的體悟及成長,也會因緊張、不熟悉 等原因而手足無措產生壓力!我們希望藉由下列問卷更了解新手媽媽們 的困擾,進一步從懷孕前起提供全方位資訊給您,給寶寶最好的照顧, 做個快樂的新手媽媽! [關閉] 隨選日記小朧日記少?超卡哇依的擺飾 7-11收集品交換土地公生日 上隨選 ミ★韋韋a營養..涵呀... 悲觀和樂觀Ma"痛到睡不著 5歲─開朗而愉悅的年..家常菜~ 終於願意喜歡童謠 舉辦搶千鹽巴ㄉ用途 子女壓歲錢投資教戰守..翩翩校外教學---天文.. 台大鮮奶蔬菜濃湯DIY 宣~~半夜又不睡了每日一文 自娛最近有點懶 小湯圓滿6個月囉轉貼~~~老公的信 第16波閱讀專案 又來..賴皮 要背單字小姐~~我想泡你 珊BABY去阿里山又快長牙了 用微波爐做牛丼母語朗誦”初賽練習 玩蛋第一次練習趴趴 漸漸靈活了體貼與分享 買了!交換SNOOPY 3D卡套 瑞斷食了一天~~醫生爺爺說[自信與安.. 《以上隨選日記由系統不定時更新、挑選》 BabyHome四歲囉~ BabyHome家族 嚐鮮豋場! 隨選日記 討論區最新話題 Copyright© BabyHome | 關於BabyHome | 合作提案 | 客服信箱 | 隱私權政策 Copyright 2002 BabyHome. All right reserved.

☆怎樣對孩子正確使用懲罰的手段?☆

2007年03月19日
公開
14

怎樣對孩子正確使用懲罰的手段? 1. 懲罰與獎勵是相對的 父母要明確懲罰的目的決不是在孩子身上發洩自己的怒氣和怨氣,而是要引導幼兒把精力轉移到修正自己的不良行為上去。   懲罰是有一定尺度的。關黑屋子、餓一頓、罰站、用針戳、打,這些體罰是摧殘幼兒身心的。孩子犯了錯誤狠打一頓給孩子帶來的只是肉體的痛苦和屈從。這時孩子的屈從往往伴隨著抗議和敵意,其後果是孩子變得頑固。曾有一個7歲男孩,母親怒氣沖沖地罵他「滾出去,我不要你了」,結果孩子真的哭著往外跑了,以後找了半天才在一條弄堂裡找到。   為達到懲罰的目的,必須伴以教誨。當孩子總是愛搶同伴的玩具並弄壞了玩具還覺得無所謂時,媽媽應一邊嚴肅地批評孩子,一邊當著孩子的面向同伴表示道歉,回家後想法把弄壞的玩具修補好。如修補不好,應與孩子一起商量把原定全家前往看電影的錢省下來去賠償。懲罰過後,還必須進行教育,幫助孩子認識合理需要與正當的行動方式之間的聯繫。告訴孩子可以通過請求的方式得到他所想要的玩具,或是與同伴交換玩具。 2.懲罰而不是體罰 兒童良好的行為發展,從根本上講使兒童產生了一種內心的行為需要。某些外部壓力可以促使兒童產生行為動機,而過分的壓力則會引起抗阻和萎縮。體罰是一種極端的強迫行為,儘管孩子在強力下一時屈服,可並沒有對自己的過失產生內疚感。體罰只會使孩子養成暴烈和軟弱的人格品質。所謂「棒頭出孝子」,的確是有的,只是這種「孝子」是用軟弱性格為代價換來的,培養了一個懦夫,換來了一個「孝子」而已。  取消獎勵。如果已與孩子講定,這一個月不罵人不說粗話,爸爸媽媽下個月的第一個星期天帶你到動物園去玩。如果他沒有做到即取消這個活動,但要講清楚,下一次目標與獎賞辦法。這裡要注意,孩子越小,內容要越具體,時間也不能太長。比如說對二、三歲的孩子規定不罵人就去玩一次,就不能把時間規定為一個月,一般幾天、一周即可。使孩子逐步能自覺避開不愉快的情境,爭取愉快的情境,久而久之強化了良好習慣,也就克服了不良的品質。   只懲罰具體錯誤。這對許多家長有一定難度,因為火氣一來就眉毛鬍子一把抓,前前後後算總賬。這不僅使孩子無所適從,也容易使孩子覺得家長不公正、不講道理。民主型家庭在處理孩子接連幾天不專心作功課的事時,以取消週末划船的計劃作為懲罰。但首先肯定孩子在其它方面好的表現,告訴他(她)只是這幾天作功課不理想,「你輸了,下次再比。」從而給孩子一個補過的機會。這對孩子的心理誘惑是良性的 3.懲罰時間 最好是在錯誤行為已經出現但尚未得逞之前,而不是在已經得逞之後。否則兒童受到懲罰後接受的教訓往往不是去改正錯誤行為,而是設法如何躲避懲罰防止錯誤行為被發覺。懲罰還要及時,對年齡越小的兒童越應注意這一點。有的孩子專找客人來家或父母帶他外出時胡來,因為他們摸準了父母的脾氣,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奈何他們不得。等到客人走了,或外出回到家,他們就裝得老老實實或早早睡覺,父母火氣早消,也不會再打他們。年幼孩子的記憶保持時間不長,若早上犯過,父母不及時處理,到晚上吃飯時或睡覺前再來興師問罪,孩子會發懵,因為孩子早忘了早晨發生的事。 談話是重要的懲罰方式。許多少年在日記中寫到:談話比挨打、罰站還難受。他們所講的「難受」指家長和顏悅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談話,使孩子產生心理的愧疚感。少年的不良行為一旦在理性的天平上失去平衡,會引起強烈的精神反省。而家長越是心平氣和,情理交融越能產生效果。幫助孩子從高級感情中昇華自己,如責任感、道德感等等,這都有助於少年自我意識的健康發展,逐步用理智控制調整自己的行為,達到「一勞永逸」的目的 4.懲罰要謹慎 懲罰不可帶情緒色彩,否則會使幼兒辯不清受罰的原因。例如一個幼兒偷拿了別人東西,家長知道後,便怒氣沖沖把幼兒痛打一頓。而結果呢?幼兒會認為是自己激怒了家長而挨打,卻不知道挨打的真正原因,這樣的懲罰起不到懲戒的作用。   懲罰的時間要短。這是由幼兒的記憶特點決定的,當幼兒忘記了自己的不良行為,再繼續懲罰已不再有效。例如,幼兒在集體遊戲活動中有搗亂行為,我們可以讓他停止參加該活動幾分鐘,但不能過長。兒童1家教1幼兒1教育  懲罰要堅決,一旦採取懲罰,就不該因幼兒叫嚷、逃跑或賴在地上不起來而妥協。很多家長看到這種表現,油然而生愛憫之情,採取遷就態度,允許或預設了幼兒的奢求,結果幼兒不但改不掉不良行為,反而使他摸透了家長的弱點,日後更加為所欲為。 5.採用和風細雨式的懲罰 粗野的過於嚴厲的懲罰會大大增加產生不良情緒副作用的可能性,特別是在培養幼兒社會行為規範方面尤為明顯。實踐證明,嚴厲的懲罰只是在當時制止了幼兒的不良行為,而和風細雨的懲罰所產生的心理影響,還能在懲罰後的長時間內控制幼兒的行為。教育  避免幼兒受罰所產生的不良反應。懲罰給幼兒帶來痛苦,由於條件反射,往往反過來激發他的攻擊情緒。例如,因幼兒打架,父母用打屁股的方式來進行懲罰,結果使幼兒認為打人是可以的,激發了他的打架心理。有效的方法是把雙方或一方隔離起來,讓他安靜來抑制當時的激情。  懲罰應與獎賞相結合。我們都知道,吃過了苦的食物,再吃甜的就特別有味。同樣,有罰有獎,獎罰分明也就特別有效。只有在幼兒表現出不良行為時就及時地給予懲罰,幼兒才明白不應該這樣做;以後一旦出現良好行為就及時地給予獎賞,才能鞏固幼兒的良好行為。因為懲罰不良行為的目的是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所以只有懲罰是不夠的。 。

☆管教,不需要大喊大叫☆

2007年03月19日
公開
27

管教,不需要大喊大叫(上) 你常常為管教孩子而束手無策嗎?不管你是喋喋不休地說服還是大喊大叫地命令,孩子全然不理。有沒有想過,你該換一種教育方式? 孩子們頑皮是很正常的,你一定也不希望孩子過早地成熟,像個成年人一樣彬彬有禮。但有時他們把握不了分寸,比如他揪小朋友的頭髮取樂或將你急需的東西藏起來看你火燒火燎而暗自得意。再理智的媽媽也難免有怒火上衝的時候,一味地懲罰不是辦法,管教需要恰當的方式,想想看,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 像大多數的父母一樣,我們都希望自己的管教,可以使孩子下次再做同樣的事情的時候,會覺得這樣做不對因而不去做。甚至更奢望,他因為知道拽人家的頭髮是不對的而乖乖聽話,而並不是因為他心裡懼怕再惹媽媽發怒而不去做。但大多數時候,今天我們制止了他的不好行為,似乎對明天還要阻止他做出更壞的舉動沒有什麼幫助。孩子到底何時才能學乖一點兒? 育兒專家指出:孩子可以學會聽話、懂事,但這個過程中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我們要教給他們。這需要我們做到未雨綢繆、堅持不懈,並隨時都保持頭腦冷靜。下面所講的這六個秘訣非常有效。雖然,它不能防止一個淘氣的孩子偶爾犯錯,但它可以幫助你運用愛心和耐心,將那個調皮搗蛋、惹事生非的小孩從這樣的麻煩角色中轉換過來。 1、說到做到 育兒專家指出:如果從1到10代表正確管教兒童的原則的重要程度,(數字越高表明越重要),那說到做到、言行一致就可以用12來表示了! 為什麼要這樣做? 說到做不到,言行不一致會把孩子變成投機主義者。因為他們知道他們能逃避懲罰,他們試圖竭盡所能的做到這一點。但當他們知道你會怎樣做,或犯了錯會發生什麼時,他們就可以預測他們選擇那種行為的後果,這讓他們學會控制自己。 如何做到這一點? 「說到做到」中最關鍵的部分是不要心軟,不要在「只此一次」面前讓步。總結出你認為最重要的規矩和無論何時他們破壞這些規矩都會出現的後果。然後,將這些統統告訴你的孩子。 對許多父母來講,控制自己不去批評孩子是很難的,因此,說話之前請三思,你運用的語氣和措詞的不同,效果差別會很大。像說:「我愛你,但是你的行為我不能接受。」這種話初聽會覺得很硬,但過會兒,孩子就很自然地明白你的意思了。 在另一些情況下,把你所期望的作為要求他們必須做到的解釋給他們聽。假如,你要帶他們逛超市,告訴他們不要亂動和拿商品,並警告如果違反了的後果是什麼。 說到做到要求你從頭到尾貫徹到底,無須大聲威脅。 2、不要小看孩子 大聲喊出孩子的名字或下一個定論(像「你真是粗心大意」)是兩個最無效的方法。這只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所以,盡量吝嗇你對孩子行為的批評。 為什麼要這樣做? 育兒專家指出:孩子並不因為你懲罰了他,他就會從對自己不好的感覺中解脫出來。這樣的感覺也許會過去,但反覆的批語(「為什麼你總對別人這樣不友好」)也許會產生消極的感覺使其揮之不去。 如何做到這一點? 這暗示著你相信你的孩子,他有能力做得更好。最終,也就促進了孩子做出更好的行為。自尊來源於正確的行為。孩子的潛意識裡會這樣想:「如果我做了正確的事,我會自我感覺很好。如果通過做這種正確的事我就能得到很好的感覺的話,下次我還想再這樣做。」 3、帶著讚賞去教育孩子 管教的正確含義是「教」(讀一聲).如果你只是通過懲罰來管教孩子的話,你會失去大量的給予孩子正確引導的機會。例如當孩子拿起玩具,你通過像獎勵她一小塊點心這種具體的方式提醒她,你希望她怎樣做,效果反而會更好。 為什麼要這樣做? 也許你很難相信,但卻要反覆這樣想:他想做個好孩子。但他也渴望受到別人的注意,如只有當他把玩具扔向小朋友的時候,才能引起你的注意……,我想你是可以明白我的意思。當他把一件事做得很棒時,多給些鼓勵和讚許,這會激勵孩子下次做的更出色。 如果有其他人對孩子的良好行為大加讚賞,建議父母應將這些表揚轉達給孩子們,這會讓他感到驕傲,並且這些表揚會比父母對他們的讚許在他們的腦海裡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如何做到這一點? 你不必因為孩子說個「請」字就大加讚許,但是表揚他的時候應該更具體些,不要只是泛泛地說:「做得好。」而應該說:「今天你的衣服很整潔、乾淨,非常好。」這樣,孩子就會知道什麼樣的行為你會表揚他,以及原因是什麼。 表揚就是表揚,避免在表揚中添加任何附加的話,說出類似:「你把房間收拾得很整潔,為什麼你不能每天都做到呢?」這種貌似表揚實為批語的話沒有什麼好處。 管教,不需要大喊大叫(下) 4、控制自己 大喊大叫、摔門、態度粗暴,不是只有孩子才會犯錯誤。很少有家長可以誇口說自己在管教孩子時從沒失控過,我們多數都會在事後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 失控的怒火會影響你管教孩子努力的成果。如果總是大喊大叫,孩子學不到什麼。相反,一旦他習慣了你的這種方式之後,會將你的話當作耳邊風,慢慢就會變成,你的批評或表揚他都聽不進去了。 為什麼要這樣做? 用冷靜的頭腦對孩子進行管教,會讓孩子感覺到你的教導是客觀公正的,並且,他也願意帶著極大的興趣去做到你對他的要求。 如何做到這一點? 想好今後在你將要發怒的時候怎樣使自己平靜下來的方法。從1數到10,或是深呼吸幾次,亦或是走開一會兒。但如果這些方法仍無濟於事,最終你還是失控地對孩子發了脾氣,記住事後要真心地向孩子道歉,告訴他,你也是人,也會犯錯,但你能承認並改正錯誤。 5、說明後果 孩子們經常在認為「後果」就是「懲罰」的同義詞的誤解中長大,「後果」這詞已經被理解為如果你不停止做這事就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告訴孩子,「後果:就是任何一種行為的結果??懲罰或是獎勵。 為什麼要這樣做? 給孩子加深這種「原因和結果」的觀念:做什麼事情是由他們自己決定的,這樣會教給孩子一種責任感。告訴孩子:「如果你不幫我,我就要自己做更多的事。那我就沒有時間做其他的事了。」 如何做到這一點? 養成一種習慣,在對孩子提出要求之後向他解釋一下原因,並偶爾對他的行為給予獎勵。譬如,在去冰激淋店的路上,你可以說:「今天你表現很不錯,我想請你吃點東西。」當必須要採取懲罰措施的時候,將其與導致這種懲罰結果的行為連結在一起,例如,你6歲的兒子欺負了別人,你可以取消他晚上看動畫片的特權,這樣他就知道,如果他再向別人表現出攻擊性,會有什麼事情發生。 6、講明你的價值觀 在糾正孩子錯誤行為中,你最重要的任務是將一個好孩子撫養長大成為一個好人。儘管我們都同意一個好人應具備的品質:誠實、尊重他人、寬容、慷慨,但實際上每個家庭側重的不盡相同。最重要的你要考慮到,你希望你的孩子學到怎樣的價值觀,這也是教育孩子的一部分。 為什麼要這樣做? 現在的孩子被外界大量不好的訊息所影響,像什麼「成年人很虛偽。」「及時享樂」……所以,我們要時常將我們認為正確的信息傳遞給孩子,以免他們在良莠不齊的社會中迷失了方向。 如何做到這一點? 按你的價值觀排列你的教育方式,假如你試圖向孩子傳遞一種「家庭成員間應有一種互相照顧的責任感。」請在為孩子做了些瑣碎小事就予以獎勵之前深思一下。 最後,孩子會將我們的價值觀逐漸演變成他們自己的價值觀。這就完成了我們的目標??將對孩子的教育變成孩子的自我約束。 --------------------------------------------------------------------------------

☆放手吧!讓孩子為自己負責 ☆尊重孩子說「不」的權利,是非常重要的事

2007年03月17日
公開
7

放手吧!讓孩子為自己負責 尊重孩子說「不」的權利,是非常重要的事 已近三歲的G小弟,正聚精會神地玩著剛買的迷你車。現場來了一位與他同齡的N小弟,那位N小弟一邊說「借我玩」,一邊伸手去抓迷你車。可是,G小弟緊抱著迷你車不放。 於是,G小弟的媽媽對他說:「把迷你車借給N小弟,跟朋友一起玩好不好?」平時聽媽媽話的G小弟,今天卻搖頭不肯放下迷你車。媽媽只好用更強硬的口氣要求他:「借給他嘛!」雖然G小弟心有不服,但最後還是借給了N小弟。 N小弟的媽媽代N小弟致謝說:「謝謝,G小弟馬上借我們玩具,他真是個好孩子。」G小弟的媽媽聽到讚美,也很得意地說:「我家孩子真的很乖巧,跟誰都可以合得來。」 可是,這種情形真的可以說是和平共處嗎?在孩子爭奪玩具即將吵架前,媽媽們強力介入仲裁,使得G小弟在沒辦法表達「不」的情況下,便照對方的意思做了。這樣的和平模式,不過是當下的情境罷了。 參加公民館的親職教育講座,幾乎常常聽到媽媽這樣說:「哥哥很大方,願意借人家玩具,可是妹妹就霸道了,說什麼也不願意借給別人。」「我家孩子借人家玩具,不用太費力氣。當然,別人向他借時,一開始不會馬上答應,可是過一會兒,我再問他一次,他便爽快地借給別人了。」 媽媽們常一廂情願地認為,願意馬上借人東西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然後還不時設法讓孩子能大方借東西給別人。五千萬圓恐嚇事件也是如此,恐嚇者與被恐嚇者乍見之下似乎交情不錯,導致周遭的人根本不知道有恐嚇這回事。被害人為了不想被同伴排擠,或是為了維繫彼此的交情而不敢違逆對方,才對加害者言聽計從。 偷偷拿家裡錢的高中生小K說:「沒有錢就沒有朋友。」於是他變成到電玩店、卡拉OK店替人付錢的人。媽媽力行「公園育兒」教導自家孩子,「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可說不,因為怕破壞別人的心情」,這樣的作法難道真的是為孩子好嗎? 與同伴爭奪玩具或吵架,是了不起的自我主張表現 一歲二個月大的R小弟個性非常活潑。到公園玩,一看到別人的玩具就想要摸,甚至準備伸手搶去玩。較年長的孩子們很討厭別人隨便玩自己的玩具,只要R小弟靠近,他們立刻對他說:「去那邊玩啦。」看到R小弟和其他一歲孩子搶玩具,較年長的孩子們會跑過來,搶走R小弟手上的玩具,拿給一歲的小朋友。 R小弟的媽媽不禁納悶,較年長的孩子對R小弟如此不懷好意,難道只因為R小弟過度活潑嗎?仔細再想想,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R小弟個性活潑,就連較年長孩子們的玩具他都想要摸一下,碰到這種情形,那些孩子的媽媽常會強制他們說:「你是大哥哥(大姐姐),就借他玩嘛!」然後,那些孩子一說「不」就被大人叱責。因著R小弟的關係,較年長的孩子們常被媽媽叱責,所以對他心生反感。 從R小弟媽媽的立場來看,如果對方的孩子斷然拒絕:「不要,我不要借給他啦!」她反而覺得更輕鬆。這麼一來,R小弟便知道不能事事順從己意,也不會繼續任性。可能的話,也許三次當中有一次,較年長的孩子願意主動借R小弟玩呢! 在大人不介入的兒童自治團體中,會自然形成一些規矩。年長的孩子們對比較年幼的孩子,雖然有時會逞逞自己的威風,但也不乏親切照顧人的例子。從前這種團體處處可見,可惜現在已經很少看到了。在R小弟遊戲的地方,經常看到媽媽嚴厲教訓孩子的身影,要他們的孩子「玩具不管是誰的,都希望他們輪流玩。其他小朋友開口借,就一定得借人家玩。」 對於這些年長孩子的媽媽「前輩」們不開口說:「那是孩子們的事,我們看著就好了。」R小弟的媽媽感覺很困擾。孩子說「NO!」會惹媽媽生氣,會被當作是不聽話的孩子;換句話說,不可以講「NO!」,其實是來自媽媽禁止孩子說的緣故。 外國人經常這樣批評:「日本人不善於會議中的討論,因為只要稍持反對意見,便彷彿是對他人格的否定。」其中原因就出在這裡。(編按:也因此日本人常被說成「不會說不的民族」,許多的書籍都在討論這個議題。) 沒有人說「NO!」,大家採取一致的行動,這其實與排除異己的精神有關。對於一件事,當然有「YES!」、「NO!」、「保留意見」等選擇。相互確認意見的異同,才能發表共同的主張或彼此妥協,真正理解對方的意見。

☆放手吧!讓孩子為自己負責☆ 設想周到的教養方式,會奪走孩子的動力

2007年03月16日
公開
7

放手吧!讓孩子為自己負責 設想周到的教養方式,會奪走孩子的動力 孩子們把大人的話當耳邊風,最大原因是出在大人未給孩子對行為自我負責的經驗。雖然大人對孩子說:「現在不認真聽,待會兒就會吃苦頭。」可是孩子卻是一副「你在說什麼啊,沒關係啦!」的態度,為什麼情況會變成這樣呢?那是因為孩子沒有實際受困的經驗,即使突然碰到什麼難題,他心裡總是想著大人會來幫忙解決吧! 小學三年級生的E小妹,是個活潑開朗的女孩,級任老師到家裡做家庭訪問也誇讚她:「總是精神飽滿」,訪問到最後,老師提醒媽媽:「她經常忘記東西,請多加注意。」此後,媽媽對這件事非常在意。從那天起,E小妹在準備東西時,媽媽總是在一旁關注。 早晨出門,媽媽要她再三確認:「體育服裝帶了沒?」、「講義裝進袋子了沒?」、「工藝課要帶什麼工具?」、「美術用品帶了沒?」、「作業放進去了嗎?」、「哎呀,笛子要放好,不然會掉哦!」即使E小妹已出門,一旦發現她忘了帶東西,媽媽還會急忙送到學校去。萬一E小妹真的掉了東西,為了不讓她陷入困境,在還不知道原因的情況下,媽媽會立刻買齊新東西。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已不知不覺地認為「不應該讓孩子體驗失敗的感覺」。一發現有危險,便急忙為孩子防患於未然。即使孩子做什麼事失敗了,也總是先出手為他解決問題。可是人類學習正是透過經驗而來。忘記東西被老師責ヾA必須低頭向同學借,或是準備其他東西代替。在這過程中孩子才能學會「生活能力」。 提醒孩子注意一次便已足夠。之後就交給孩子吧!在他受困而求助時才伸出援手。弄丟東西,父母可以先行支付,之後再告訴他必須從零用錢中扣除,由本人負起責任。 我們經常可以看見這樣的情景,即使是和同伴爭奪玩具,媽媽很快便加入排解糾紛的行列。弄哭其他小朋友,媽媽立刻挺身出來道歉。天氣熱要孩子脫襯衫,天冷要孩子穿外套。老是追著問孩子危不危險、痛不痛等等……這樣處處為孩子設想,當然無法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了。 根據NMS的調查,日本有八成母親過度保護子女。換言之,她們是「善於照顧的媽媽」,但也出現了不少反效果。由於老是想著媽媽會幫忙,所以孩子完全沒有必須自我負責或是感到困難厭煩的經驗。這必然造就出「不聽別人講話也不會怎樣,反正有人會來幫我」的孩子。 靠著欺哄手法的媽媽,將使孩子失去信任感 日本的大人還有一個錯誤的教養方法,那就是「欺騙」和「威脅」。 在電車或醫院的候診室,常看見父母餵孩子喝果汁或吃點心。在演講會等地方,主辦單位若有暫時托嬰服務,即使只是短短的一、二小時,也會事先備妥小點心。如果在家裡,只要孩子一哭鬧,媽媽會立刻送上食物或餵哺母奶,好讓他安靜下來。 不用心思考孩子哭鬧的原因而替他解決困擾;也不設法讓小朋友明白事理,只想塞個東西到他嘴裡讓他閉嘴安靜,這不過是一種「欺騙」的行為。這時候,孩子確實變乖了,可是他卻感受不到「自己的需求被理解」。 另外,將年幼孩子託付他人時,常會發生父母出門孩子便哭鬧的窘況。碰到這種情況,常有人趁孩子不注意時偷偷出門,這也是一種愚弄孩子的「欺騙」行為。 雖然孩子一開始會哭鬧,也應該在孩子面前說明白,告訴他「出去會回來,要等我哦!」有了這種體驗,孩子知道媽媽辦完事就會回到自己身邊,也就能安心等待了。 這也是教導孩子「自制」,培養孩子「生活能力」的一種訓練。 威脅孩子的媽媽,會養出把大人的話當耳邊風的孩子 常有大人一邊對孩子說:「不可以說謊」,可是自己卻一邊對孩子神態自若地說謊。 「做出這樣的事,可怕的老公公會來哦!」 「不早點睡,小心鬼會跑出來抓你哦!」 「你再不收拾好,我就把它全部扔了。」 「統統吃光光,才可以吃甜點。」 可是媽媽的這些預言都失靈了。說出現實生活不會發生的事,或是自己不打算做的事,只是一種「威脅」罷了。這麼做剛開始或許會收到一些效果,可是一旦發現「媽媽講的話是騙人的啦」,孩子漸漸地便會認為「不聽話也沒關係」。 「買啦!買啦!」對於撒嬌的孩子說「這次就買給你,下次就不可以了」,當場做出這樣的約定也是錯誤的作法。原本講好「這是最後一次,以後不會再買囉」,可是不堪孩子的撒嬌,「那就再買一次沒關係」的作法,從孩子的眼光來看就變成是欺騙。 即使是聽不懂話語的嬰兒,也希望了解父母的心,何況是小孩子。信賴、尊敬他們作為獨立的個人,好好對待他們是很重要的事。孩子不是自己的一部分,大人必須認同他是獨立的人格。失敗就是經驗!抱持這樣的心情,讓他不畏懼失敗,好好體驗人生吧!在孩子前來求助時伸出援手,便已足夠。從這樣的生活體驗中,才能培養出信賴大人、傾聽大人講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