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Annabell lin burgess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六種不受孩子歡迎的ㄇㄇ

2006年09月13日
公開
12

加拿大的兒童教育專家,對120餘所幼兒園、2000餘名不同年齡的兒童作了一次專題調查,統計結果顯示:有6種媽媽不受孩子們的歡迎。   只想著爸爸的媽媽   幼年期的兒童大多十分敏感,常常會把母親視作自己的「私有財產」,而不許自己以外的人、甚至爸爸「分享」。在這種情況下,媽媽理應有意識地向孩子作出種種表現或暗示,讓他增加「媽媽確實最愛他」的自信。同時爸爸也應大度地退出媽媽視線的焦點,以便讓寶寶更有安全感。   不好玩的媽媽   孩子大多活蹦亂跳,愛好廣泛。這是他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然。他們更希望能和媽媽擁有相同的興趣和愛好。但如果媽媽對孩子的愛好一竅不通,而且總是一問三不知,甚至不以為然,孩子自然會感到失望、沮喪。同時也對孩子早期語言能力的培養和發展有負面影響。   太胖的媽媽   兒童比成人更看重一個人的外表,對自己最親愛的媽媽自然更是如此。為了自己的健康,也為了「美化」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過於肥胖的媽媽最好還是注意節食、運動和減肥,並適當關注自己的衣著服飾。   過於嚴厲的媽媽   嚴格要求並不是什麼壞事,但凡事都有個「度」。媽媽的完美主義對孩子心理上的最大危害是:漸漸剝奪了他們的自信。要知道,孩子都需要從心理上不斷地作出自我肯定,來獲取前進中必不可少的原動力。特別對原本就較自卑的孩子來說,要擺脫自卑的陰影,並樹立自尊和自信,自我肯定無疑更為重要。   不尊重孩子朋友的媽媽   尊重孩子的朋友本身就意味著對孩子的尊重。媽媽作為孩子步入社會的最早的引路人,在孩子面前務必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說到做不到的媽媽   誠實守信,不僅是一種公認的美德,更是一種可貴的素質。孩子接受的或有形或無形的「誠信教育」,往往始於牙牙學語時,並且貫穿於整個童年時期。故在孩子剛剛懂事起就理應幫助他們在心中樹立起「以誠信為本」。而屢屢「說得到做不到」的媽媽,為孩子提供的恰恰是反面教材,起的負面影響可想而知

0~1歲的讀書

2006年09月09日
公開
11

您知道嗎?周歲內的嬰兒也有閱讀行為,而且還可以分出四個時期呢! 一個新觀念會開啟一個新世界!一雙重新審視兒童行為的眼睛,一顆以不同角度觀摩孩子想法的心,會發現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而孩子生命的發展也有軌跡可循. 爸爸媽媽是否想過:為什麼三歲前的孩子總是那麼自我中心,不會與人分享?一個明明一歲時"乖乖"的寶寶,好像在一夜之間,成為一個什麼都說"不"的孩子? 假如我們以成人的行為尺度,認定孩子的這些行為,是需要調整的,那麼我們的教養方針就會一直繞在尋求"如何糾正這些行為缺失";假如我們認為這些想法和行為舉止,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就會接受孩子現階段的成長,幫助孩子瞭解自己,他人和世界. 同樣地,在與一歲前嬰兒共讀時,嬰兒的一些特定閱讀行為,常被許多父母認定成搗蛋,不合作,不用心及能力不夠等行為缺失.父母在挫敗之餘,不是不再繼續念圖書給孩子聽,就是想引導孩子進入"正確的,該有的閱讀方式\",結果弄得雙方不歡而散. 然而,將心比心,換個角度來想像嬰兒的探索方式,父母將發現,那些拍,打,抓,咬,丟,翻等行為,是孩子認識圖書的必經階段! 共讀.應以嬰兒為中心 一個喜愛圖書的孩子,不是在一夜之爆發出他對圖書的熱情.自嬰兒時期開始與書結綠的孩子,有較多的機會累積他們的閱讀經驗,走過不同的閱讀階段,使圖書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成為他瞭解自己與世界的一個重要來源. 不同於較大幼兒或學齡兒童的是,父母與嬰兒共讀時的焦點,應該放在嬰兒身上,而不是圖書,因為0∼12個月大嬰兒的圖書閱讀,主要是在培養與圖書的情感,以及探索"書是什麼?" 父母應該從嬰兒的視線和行為舉止,判斷閱讀活動是否要持續,擴充,或是得先暫告一段落,絕不可以圖書為中心,堅持要看完一本書或一個段落才停止. 嬰兒的閱讀階段 有學者依據觀察研究,將0∼12個月大嬰兒的閱讀行為分成四個時期,雖然每一時期有它獨特的特質,但嬰兒在探索圖書時,卻有可能合併前後階段的行為. 第一期:接收式的圖書閱讀(0∼3個月大) 受制於孩子動作發展的有限,嬰兒在這個與圖書初次接觸的時期,只能被動地以眼,耳接收父母手中的圖畫和念書的聲音,還不能聯結口語和圖畫間的關係.此外,嬰兒已發展出一套示警的傳達系統,當他們對圖書失去興趣時,先是移開目光,再是拱背,然後大哭. 視覺行為:短暫地定睛觀看某一圖畫,或看大人握住書的手指,移走目光. 觸覺行為:揮動的雙手,會不小心地碰觸到圖書(非有目地的). 語言行為:只在失去興趣時,發出不耐煩和哭的聲音. 情緒行為:共讀時,抓握住大人的手指而感到滿足. 第二期:發現式的圖書瞭解(3∼6個月大) 隨著手的抓握能力及上半身肢體活動力的增長,此時期的嬰兒會從手無意間碰觸到圖書,意識到書的所在位置,並主動用手對書搔抓,拍,搖等,探索書本. 視覺行為:眼光較能跟隨大人用手所指示的圖文移動. 觸覺行為:搔抓,拍,打,搖動圖書. 語言行為:共讀時,仍不加入聲音,但會以哭鬧表達不願意繼續. 情緒行為:共讀時,從輕拍,磨蹭大人手臂中獲得滿足. 第三期:有意地探索圖書(6∼9個月大) 隨著儀式化般的探索行為出現(例如:什麼東西都放入口中吃),和對熟悉人或物的經驗累積,及語音的擴展,此時期的嬰兒會以固定的幾個動作主動探索,從事掌握圖書的活動,像是咬書,嘗試用手掌拍翻書頁等. 共讀時,嬰兒也會對某些熟悉的圖書顯出偏愛,從較靜態的眼神定睛示意,到較動態的以咯咯笑聲,短暫喃喃語音和拍打等動作表現. 視覺行為:能準確地,也能較長時間地注視大人以手指示的圖文. 觸覺行為:共讀時,會以短暫喃喃語音和笑聲表示對書的喜愛. 情緒行為:共讀時,會回頭或對大人微笑,以表達滿足. 第四期:主動參與式的圖書閱讀(9∼12個月大) 此期最大的特點,在於嬰兒能逐漸隨著故事的進展或不同角色的出現,以聲音(長串喃喃語音或學動物叫聲)或動作來參與共讀過程.從這時期開始,嬰兒對圖書的探索,已從外在進入到內容. 視覺行為:不需大人手指示圖,能正確地注視大人所說的書中人或物. 觸筧行為:主動以手指指出書中人或物,期望父母為他說明那是什麼:能一頁頁地翻動厚紙板書, 也能跟隨某些書中情節或人物做動作(例如:摸鼻子,揮手再見.......) 語言行為:有些嬰兒以長串喃語隨著父母共讀,有些模仿書中人或物的聲音(如牛叫,人笑....),有此會對某些故事情節哈哈大笑. 情緒行為:對與父母共讀時一塊做動作,學聲音感到滿足,故事念完時會產生類似擁抱等滿意行為. 欣賞孩子在閱讀上的努力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責任之一,但父母在忙著尋找教育點子及學習教養訣竅之餘,不妨退一步,靜下來,觀察孩子現有的學習方式和想法.這種"以孩子為中心"的觀念,會使成人真正欣賞與信任孩子在不同閱讀階段所做的努力,自然而然就能配合孩子現有的瞭解度和探索方式,達到最有效,也最有趣的共讀與閱讀指導!

高湯的作法~~感謝q將的媽咪提供

2006年09月09日
公開
15

1.雞骨+雞胸肉 2.賓仔骨 3.魚骨 4.海帶 5.高麗菜+賓仔骨 6.玉米.馬鈴薯.大黃瓜+賓仔骨或雞骨 7.紅蘿蔔.白羅蔔+賓仔骨 8.洋蔥.高麗菜.紅蘿蔔+賓仔骨 9.香菇+雞骨 10.洋蔥+魚骨 11.糙米+賓仔骨 12.蕃茄.洋蔥.西洋芹.馬鈴薯.紅蘿蔔+賓仔骨 13.昆布 14.魚頭+少許薑絲 ----------------------------------------------------------------------- 帶點酸的蔬菜湯: 紅蘿蔔一條、馬鈴薯一顆、紫色洋葸一顆、蕃茄半顆(要去皮唷),食材全部切小丁 加入800cc的水,大火滾後,轉中小火煮30分鐘,再拿來熬粥 ----------------------------------------------------------------------- 帶點甜的蔬菜湯: 花椰菜少許、馬鈴薯一顆、黃色洋葸一顆、地瓜一顆or南瓜半顆 一樣是加入800cc的水,大火滾後,轉中小火煮30分鐘 ----------------------------------------------------------------------- 煮海鮮味的湯: 昆布或海帶洗淨後,加入500cc的水,大火滾後,轉中小火煮30分鐘 將昆布或海帶要撈起來前,加入一小把柴魚,滾2分鐘,再一起過濾即可 記得柴魚不要煮太久,不然會苦苦的!! ----------------------------------------------------------------------- 煮大骨湯: 大骨洗淨後,放入加有薑片的滾水川燙一下,去腥味後撈起 另煮一鍋800cc的水,大火滾後,加入一顆洋蔥切小丁 轉中小火煮15分鐘後,用濾網過濾所有的食材,只留清湯 待冷卻後,湯上面蓋一層保鮮膜,放入冷藏 隔天,再將保鮮膜撕掉,附著在保鮮膜上油脂就可以全部去除了

樂觀可以教

2006年09月08日
公開
42

溫柔可以教, 樂觀可以學........ 2006-09-08 Page:1/1 送給你!因為你是我的好友! 人格特質有的是與生俱來,有的受家庭影響,也可由音樂薰陶。 有一項統計,O型和A型血型的人進行五千公尺賽跑,在中途, O型的心想:「好棒喔!我已經跑三千公尺了。」 A型的心想:「唉!還有兩千公尺。」 其實,正面思考模式,可以慢慢培養。 我時常在孩子用晚餐時,說笑話給他們聽,不但用餐氣氛良好, 又可胃口大增、幫助發育,當然菜色也要常變化,才能事半功倍。 當孩子不小心弄翻湯汁,我不會責備他們, 小時教他們如何處理善後,以後就會自己整理了。 有一次,孩子正在吃飯,我端了一大碗的湯,卻在餐桌上翻倒了 (平時我做事都很細心),此時,我對孩子說: 「今天很難得,媽媽把湯弄倒,如果買彩券一定中大獎。」 他們聽了都很高興,紛紛起來幫忙整理。 我在「心靈雞湯」這本書,看到一則故事: 有個媽媽,有天在公司,很不如意; 剛好那天,兒子在學校也很不愉快, 這位單親媽媽就對孩子說: 「為了慶祝今天的壞心情,我們去麥當勞。」 我想,這樣的母親教導出來的孩子,必定相當樂觀。 我在幾次重大手術之後,都能平安回家,我就跟朋友開玩笑說: 「因為我在人間的功課還沒做完,上帝不讓我去天上報到。」 在去年手術後,我行動不便,喪失許多機能,許多親友都為我難過, 我告訴他們:我的生病經驗豐富,這樣會更有愛心,以後才能去幫助別人。 有一次,孩子在抱怨,為什麼要下雨。 我說:「下雨了,外面的樹可以免費洗澡,我們也不會熱,省下很多電費。」 後來就不再聽到孩子埋怨下雨了。 若能養成幽默的性格,不但能改變命運,也能讓身邊的人快樂, 亦能增進人際關係,何樂不為呢? 送給你!因為你是我的好友! 雖然鬧鐘響時我會懊惱,會拉棉被蓋住頭。 我要感謝上蒼,因為我能聽得到。 有好多人耳聾。 雖然我還是閉著眼睛,厭惡清晨的陽光, 我要感謝上蒼,因為我能看到。 有好多人眼瞎。 雖然我賴床不想起身, 感謝上蒼我有能力站起來。 好多人需終生睡在床上。 雖然這一天剛開始就一塌糊塗,襪子找不到, 稀飯溢得到處都是,小孩又吵又鬧,每個人火氣都很大。 感謝上蒼,我有一個家。 孤寂的人到處都是。 雖然我們的餐桌從來沒有像雜誌的圖片那樣,早餐也是拼拼湊湊。 感謝上蒼賜給我們食物。 飢餓的人是那麼多。 雖然我的工作枯燥乏味,常常千篇一律。 我還是要感謝上蒼,我有工作機會。 失業的人好多好多。 雖然我常抱怨、感嘆命運不好。 感謝上蒼賜給了我生命。 不知道這篇短文對你有什麼影響。 我看完之後,曾閉上眼睛好好的思索了一會兒。 我想到在同一個辦公室裡,薪水一樣的同事, 為什麼有的人比較快樂,充滿活力? 為什麼經濟狀況近似的家庭夫妻恩愛,親子關係良好, 小孩的笑容完全不同,幸福指數的差異會這麼大? 卡內基有卅條方法幫助人克服憂慮、壓力, 其中一條就是--盤算一下你的福氣。 不幸的是我們常盤算自己不如意之處。 我也突然想到這些年來接觸到的公司, 無論是中小企業或大集團,包括新興的高科技公司, 印象裡,凡是企業文化中帶有感恩與分享的公司, 氣氛常較好,遇到挫折、低潮常能站起來。 在困難來臨的時候,反而能從中找到機會看到希望。

如何教好男孩子

2006年09月06日
公開
60

如何教好男孩子 康健27期 文/胡蔓莉 廣受全球樂迷喜愛的馬友友15歲時,也曾經酗酒頹廢、拒絕練琴。男孩子成長為男人的旅程,充滿各種誘惑、迷思的考驗。《康健雜誌》特別企劃,告訴你男孩子從0歲開始,父母可以怎麼做。  在電影「黑洞頻率(原名是無線電波)」裡,消防隊員法蘭克教6歲兒子約翰騎腳踏車,他跑了兩步就說:「要勇敢,你沒問題的,」就鬆開手,約翰跌倒。  30年後,36歲的兒子居然與理論上已救火殉職的父親在無線電通訊裡通上話。他說:「爸爸我愛你,30年來都好想你。」父子二人隔著時空,卻都熱淚盈眶。  通話後的法蘭克在他的時空裡再度教兒子騎車,他說:「孩子,你放心,『我們』一起學,我會一直在你後面,你說『好』時我才放。」他扶著跑跑跑,直到約翰說,「好了,爸爸我可以了,」法蘭克放手,約翰繼續踏板前行,爸爸快樂地大喊,「你會了,你學會了。」 *   *   *  中國社會因為繼承香火觀念而一向重男輕女,即使21世紀的今天仍然強調「早生貴子」,教養上卻不見有任何前進的作法。  傳統以來,男孩常被期待比別人強、不能輸,壓抑情感、不能訴苦抱怨,另一方面獨子現象使得男孩被縱容得無法承擔壓力、不會處理感情問題。  相較女孩,因為1960年代以後受教育的人數日增,以及社會上愈來愈多女性學業順利、事業傑出,愈來愈有自信;男孩子卻問題層出,而顯得徬徨失措。  台中入夜後男孩拿著西瓜刀飆車砍人,高雄2名員警路檢被男性青少年撞傷,男性情殺、自殺、犯竊盜、搶劫等刑事犯罪事件層出不窮。  根據法務部87年犯罪統計分析:男性犯罪率是女性的4.4倍(每萬人男107.8人比女25.8人),而屬於暴力行為較嚴重之過失殺人、重傷害、強盜、搶奪、盜匪、恐嚇及擄人勒贖等罪,男性犯罪率更是女性的22倍。  而內政部民國88年資料也顯示,男性青少年偏差行為是女性青少年的1.8倍。  美國司法部統計,1987∼1997年男性青少年犯謀殺罪更是女性青少年的10倍以上。  男孩比女孩容易出狀況其實可以藉教育、環境來協助改變,而且從小就要開始,父母雙方責任一個不能少。 了解生理特質,適才適性教養  教養男孩應該要先了解男孩生理及成長特質。美國家庭關係治療師葛理安就指出,了解男孩、女孩的差異,才能適才適性教養。男、女生理先天上就有差異,大多數男孩好動、語言表達能力不如女孩,較難適應學校的規矩與課業活動要求。父母要先了解這些特質,理解必須因材施教,才能包容地、有耐心地教養。  科學家發現:男孩是因為胚胎發育第7週有足夠的男性荷爾蒙產生,而出現男性性徵,大腦也因此以男性的網路方式設定。  男性荷爾蒙讓男孩動不停,他們的世界充滿動作,喜歡探索新奇,對物體、東西、動物有興趣,不像女孩感興趣的是「人」。所以大多數男生東摸摸、西拆拆,喜歡動態、競爭性的遊戲,喜歡新玩具、不喜歡新玩伴,而且動不動想把東西拆開來研究。  男人用右腦處理情緒,用左腦處理語言,左右腦彼此聯繫的纖維束比女性小,不似女性左右腦都有語言和視覺空間能力,所以語言表達能力較差。  理解男孩生理特質就比較不會輕易視他們為「壞孩子」,反而需要更費心地把他們教養成這個世界較好的一半人口。  隨著科技發展,知識主導經濟的趨勢使未來的世界走向團隊合作,社會需要善於溝通、懂得表達感情與思想的人,大不同於傳統要求男孩要競爭逞英雄、有淚不輕彈、單打獨鬥、爭霸稱王。 教他愛、做家事、懂得休閒、承受失敗  因而,教養男孩首先要教他懂得如何表達感情,當他懂得愛、知道向自己的父母表達感情,日後對異性、妻子、兒女才比較會順暢表達愛,對其他人顯示關心,懂得同理他人、欣賞別人的優點,能接受自己犯錯,在這個講求團隊合作的時代,才較能避免盲目競爭,也較能容忍別人犯錯。  此外,由於經濟型態轉變,女性經濟獨立、婚姻型態丕變,男人需自理生活或與另一半合作經營生活,取代了過去只要依賴別人(媽媽、太太)處理,所以男孩有必要學做家事、基本生活技能,才會照顧自己。  台北龍安國小一年級班導師呼籲家長教孩子做家事時曾說了個故事:一個沒做過家事的六年級男孩,父母不在家時,竟然仿造「泡」麵給自己「泡」水餃吃,還不知道吃了生食物。  現在,有些幼稚園就讓孩子練習飯後擦桌子、午睡後整理自己的寢具,小學低年級幫忙準備及收拾餐具,大一點,應可以在父母指導之下做烹飪的前處理、煮飯、煮麵等簡單東西、學些修理東西的技巧。  更大一點,需要訓練他們當家中負責任的男人。陽明大學教授洪蘭當丈夫不在家時,就請兒子睡前把家裡門窗巡視一遍,讓他對家有責任感。現在,兒子看她做研究忙,都會主動煮飯、洗衣、擦地板,分擔家務。  動態的休閒活動有助好動的男孩活動,在學校籃球場上,常會見到一群男孩只要有球就可以湊起來打個半場球。美國男孩打棒球、歐洲踢足球的風氣從小就開始,大一點打籃球、登山騎越野腳踏車等,除了可以有正當休閒嗜好、又能健身學習團隊合作、結交朋友,成為健康有趣的人。  男孩還應該學自制、能夠接受失敗。一個懂得自制的男孩才會保護自己、也能避免傷害別人。能夠接受失敗,才能走更遠的路。某大學教授求學過程一路順利,留學歐洲時,因為和原來所受美國系統訓練作法不同,畫出來的圖被助教打了回票,從來沒有失敗經驗、也沒有學過如何面對失敗的他幾乎崩潰,幸虧女友支持而順利完成學業。 如何教養  男孩子成長之路充滿試煉,父母如何才能將他教養成身心均衡、快樂的男性呢? ◎及早參與  教養首重及早參與。前教育部長吳京有3個兒子,他從妻子懷孕、孩子出生換尿布、洗澡就和他們一起成長。他教兒子籃球,兒子教他足球,他帶孩子玩,也讓孩子規劃旅遊帶他去玩。就在這樣一起玩、一起打球、一起生活中建立了親密的父子關係,所謂「教養」自然形成。  直到現在他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仍然經常和住在美國的太太、孩子通電話,「因為我們都把對方看成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份,」吳京說。 ◎誰都不能缺席  不僅要及早開始,而且教養過程「誰都不能缺席,」和平醫院精神科醫師李慧玟認為,父母要從跟孩子生活中教育孩子。  「是從生活中教育,不是坐下來教他生活,」李慧玟說。父母要跟孩子一起生活、談話,才知道他們想什麼、關心什麼。  然而,根據內政部民國85年台灣地區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家長在養育兒童時最感困擾的問題卻是「時間不夠」,及「不知如何培養孩子的才能」。  前教育部長吳京為此特別提醒為人父母者,「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不要成天忙於工作,空閒只和他們談功課。」  然而許多父親卻以為先打拚事業賺夠錢,才能喘口氣接近孩子;還有些父親認為照顧孩子是媽媽的工作,或者以為教育是學校、安親班、才藝教室的事,結果與孩子身心相隔、父親的圖像留白。  而事實上,大多數孩子更重視被愛、被關心,「孩子要的是『不孤單』,」台北市立和平醫院兒童精神科主任李慧玟嚴肅地指出。  許多企業高階主管年紀大了都有共同體認:孩子成長「錯過就永遠錯過了,再大的事業成就也換不回」,遺憾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參與不多的中鋼集團董事長王鍾渝,最近接受媒體訪問時就這樣表示。  達一廣告總監徐一鳴也曾為打拚事業基礎而忙碌,直到有一天他突然發現,「孩子長大了,我怎麼都沒注意到。」懊悔之餘,他重新修改生活模式,儘量推掉應酬回家跟孩子在一起。  「大家都不能缺席才是完整的家,」李慧玟說。 ◎不同階段、不同參與  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指出,男孩成長可以劃分為3個階段──出生至6歲、6歲至青春期之前,以及青春期至成人。父母教養男孩應該依照他們不同階段的發展需求,而有不同的角色和參與比例。 出生∼6歲,跟母親學愛  根據畢德福的理論認為,男孩從出生到6歲小學入學前,是「學習愛的階段」,他需要充分的關愛和安全感,這段時間母親扮演的角色較重要。母親的擁抱、親切解說與對話,讓他感受到愛,學會親密溝通,愉快地認識周遭世界、樂於學習和互動,因而發展語言和社交能力。  母親是男孩第一個接觸的親人,一個母親會將自己對男性所有的印象和感覺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也從母親的態度與認知中感受男性的角色。  因為母親是男孩碰到的第一個異性,西方國家甚至把母親稱為男孩的「初戀」。每個母親幾乎都有這樣甜美的回憶:小男孩都愛他們的媽咪,「我要跟媽咪結婚」,「媽咪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有的大男孩還會說「媽媽是我date(約會)最久的女生」。  母親是否溫柔、尊重他、願意陪他玩、給他自主,都影響一個男孩對異性的認知。當兒子開始對異性感興趣,媽媽能跟他談談女孩子的想法、感覺,告訴他女孩子喜歡什麼樣的男孩。從媽媽那兒男孩可以學到如何和異性相處、知道女生的脾氣、社會上也會有壞女孩等等。 6歲∼青春期,跟父親學當男孩  等到6歲左右,男孩很自然的想要當男孩,他會想要知道男孩子應是什麼樣子。這時候,男孩會觀察父親的一舉一動、或模仿周遭男性,這個時期父親對兒子影響最大,他可以幫助兒子學習一些生活能力和技巧,讓兒子對自己有信心而樂於認同男孩的角色。  如果孩子的父親時間不多,做母親的就應該尋求外援。畢竟男孩的世界和想法,並不是身為女性的母親完全能了解,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分析,男孩喜歡父親擁抱他們,和父親做肢體活動,比腕力、探險。男孩子需要和爸爸在一起活動,例如一起出去散步聊天、釣魚露營,聽爸爸講他小時候的故事,一起動手做美勞、工藝、運動,培養休閒嗜好等。  不幸的是,現實中,不論中外,大多數人對父親的印象卻被迫仍停留在保守嚴肅、很少在家。  資深電視兒童節目製作兼主持人陶大偉的父親是個將軍,「都是別人向他敬禮,而且那個年代沒有男人抱小孩,」陶大偉回憶,他從來不確定威嚴的父親是不是要跟自己親近,幸好他受溫和、藝術天賦很高的母親影響,所以他花心思、花時間教養自己的獨子陶(吉吉),「愛他要有方式、要表現出來」,因而一路和兒子玩在一起、笑在一塊。  男孩喜歡聽爸爸講故事,認識他的朋友、了解他的工作。  「小胖(陶(吉吉))小的時候我就是天天回家吃飯,每天在飯桌上我都跟他說很多天方夜譚般有趣的故事,」陶大偉認為兒子創意十足,後來唸戲劇想往導演的路發展,應該是跟他從孩子小的時候說了很多故事、啟發他自由思想有關。  陶(吉吉)5∼6歲時與陶大偉一起唱和聲,就被陶大偉發現他有音樂細胞,這麼小的孩子居然唱半音都不會走音。同樣都熱愛音樂的父子更加玩在一起,以後陶(吉吉)走上音樂創作的路,還常會問問爸爸的看法。  男孩在很多方面會模仿父親,他會觀察父親對母親的態度、對事物的看法,甚至喜怒哀樂。  如果父親不關心他,兒子往往會用一些行為來引起他注意。這個階段男孩子尿床、拿別人的東西、在幼稚園裡打人闖禍,很可能都是渴望父親關心的緣故。  研究顯示父親缺席的男孩較容易有暴力行為、情感受傷、參加幫派,在學校不能專注影響成績表現。  前教育部長吳京就對國內父親陪孩子成長的比例不高感到憂心。「孩子在家裡感受的關愛不夠,會向外尋求其他刺激,稍不留意,很容易交到壞朋友而走偏,」他指出。  吳京強調,有爸爸陪伴成長的孩子因為家庭較完整、也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發展比較好。  對於很多爸爸忙於事業而缺席,吳京認為,「只要有心,很多事是能克服的。」  和平醫院醫師李慧玟也強調,「參與可以安排,量不足可以重質,」  長年巡迴全球演奏的國際知名音樂家馬友友,曾因忙得只能和兒女在機場匆匆相會,而一度讓孩子以為爸爸是機場雇的工人。  想到家人需要他時,自己卻在3千里外,馬友友為之內疚不已,近年來除了每年兩個月休假在家,有時也特別為陪伴孩子而推拒一些演出。他從父親的角色體會出人生不同的樂趣,「沒有什麼比看著孩子健康長大更讓我快樂,」馬友友說。  母親的參與在男孩上小學後只是退居副位,但仍然要持續給他愛。孩子從小學開始交友,但是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分辨是非,母親就可以鼓勵他多交朋友,請朋友到家裡來,「從小學就開始關心孩子交友,多關心是讓自己放心,」青少年心理門診醫師李慧玟說。  澳洲親子專家莎朗則建議母親藉肯定男孩的外貌、稱讚他做家事的能力、說話幽默有趣,來建立他的自信,當媒體上充滿男性暴力犯罪的報導時,溫柔地解說犯罪的事實,將有助男孩排除不必要的罪惡感。  而當男孩與父親相處「量」不足的情況下,母親可以協助掌握「質」的水平,為男孩找可信賴的其他男性模仿對象,例如叔叔、舅舅、姨丈、老師等,為他的成長把關。 青春期需要心靈導師  13∼14歲進入青春期,青春期初期的男孩身心尚未發展成熟,卻開始想往外探索認識寬廣的世界,這時如有一位關懷他的男性心靈導師帶領他從男孩蛻變為男人,會對他極有幫助,專家畢德福分析。 美國的心理醫生杜蒙特也說,此時的青少年生理朝大人成長,但心理卻停留在幼年期。而大環境的壓力包括家庭瓦解、學業沈重、酒精毒品誘惑、媒體訊息誤導等,又遠比他們父母的年代嚴重得多,讓青少年更難以承受,因而對自我懷疑、恐懼、缺乏自尊與安全感。  他們被迫加速成長,但不知如何處理壓力,由於見識到的「世界」比過去大,開始不屑父母的建議,而急著想找其他「重要的人」依靠,因而同儕的影響力加大,朋友的價值觀與喜好,往往比父母的告誡較具吸引力。  男性荷爾蒙量激增更使得男孩子變得容易衝動,一群血氣方剛的同儕相互影響下,情緒混亂的青少年容易傾向用暴力解決衝突、毀滅性的方式逃避壓力時有所聞,不少政經企業界聞人家中都有教養兒子大不易的難言之隱。  生理發育也讓他想要不一樣,嚮往光榮感、當英雄。因為要當男人、大人,男孩會做「大男人的事」。以耍「酷」、叛逆的行為宣示「我不再是孩子了」。他會模仿大人抽菸、喝酒以示獨立自主,追求速度所以飆摩托車、開快車,要用新型、酷炫的大哥大顯示有「地位」,甚至把性經驗也當成長大的標誌。  一旦需求增加但資源卻不足時,青少年很容易控制不住慾望去偷,由偷而搶,由搶而發生暴力犯罪

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

2006年09月04日
公開
47

幼稚園中班的女兒 一直待在家裡跟我混日子的女兒,直到幼稚園中班年紀才入學。第一次學校一對一的親師懇談,多年幼兒經驗,家長口碑中以耐心和愛心聞名的老師,委委述說女兒學校生活的種種,守規矩、人緣好、善體人意、學習專心,我心裡雖然放心不少,卻也猜想,爲了鼓勵媽媽的辛苦,老師多半也是這些好聽的話吧。但是,老師突然話鋒一轉:「我自己有兩個兒子,都已經小學了,卻常常做白日夢,心想如果能再生一個女兒的話,望著教室裡這麼多孩子,要像誰呢?…..我希望你女兒是我的孩子。」當下我感動的無言以對。 幼稚園大班的兒子 兩個孩子,每年兩次的親師懇談,我已經駕輕就熟。第七次的場景,我走進小兒子大班的教室,根本還沒坐下來,連問候語都還沒來的及說,老師披頭第一句話是:「如果全班二十幾個孩子都像你兒子的話,我就高興極了!」這時「守規矩」好似陽春車的基本配備,連提都不用提了,其他諸如「人緣好、笑口常開」「有領導能力,會替同伴排解糾紛」「會主動幫忙老師」「學習專心,心情穩定」…..。其實,第二個孩子已經有點「照豬養」了,老師的意外稱讚,還是讓我飛上了天空。但是,卻引起我的納悶,我的運氣真的這麼好嗎?連生了兩個都是不讓人擔心的好孩子嗎? 但是,請注意這個訊息:這當中,我餵故事書的動作,一直沒有間斷過。 學習熱忱 從女兒升上小學一年級開始,每天早上她自己聽鬧鐘起床,回家功課自動自發完成,書包自己整理,連考試都自己準備。我只丟給孩子一句話:「有需要媽媽幫忙時,隨時來找我。」可是她很少來找我,可能媽媽都與囉唆脫不了關係,能免則免吧!這樣的模式已經邁入第三年了,我還是依然繼續我的「放牛吃草」政策;三年級的課業愈來愈多,當然也愈來愈難,但是,她的學校生活和學習,卻是完全不用擔心。我相信,孩子的學習和成就,只能靠他自己,媽媽是逼不出來的。但是,學習熱忱要如何培養呢? 注音符號不是重點 小兒子入小學時,他可能是全台灣少數幾個,完全沒有學過注音符號,就「敢」去上一年級的孩子。其實,我是想驗證,非得幼稚園已經學了兩年的注音,還有家長入小學前再送個正音班加強嗎?現在小學一年級,各版本的國語課本,前十個星期的進度,都是注音符號從頭教起,這樣是不是已經足夠了?小學之前,還需要把教育重點放在生硬的ㄅㄆㄇ之上嗎? 當邁入第八週時,之前沒學過注音的兒子,完全跟的上進度。雖然,他對國語拼音的熟悉度,當然比不上別的同學。但是,一天早上,他丟了一個意外驚喜給我:自己從書架上拿了一本故事書,慢慢拼音地念了兩頁。 我不在乎,他是不是起步的比別人慢,我也不在乎,他只念了兩頁。但是,我希望看到的「自動自發的閱讀」,不是被老師規定著,不是被父母逼迫著。原本我準備給自己一年的時間,醞釀他的「自動自發」,沒想到,兩個月就出現了。 請再注意這個重要訊息:這當中,我餵故事書的動作,一直沒有間斷過。 愛上書,喜歡閱讀的孩子 女兒一直到小學一年級快結束,我才發現,一直只看故事書的繪圖的她,開始主動的閱讀起文字來了。但是自此,閱讀一發不可收拾。只要我準備足夠的書在家裡,她會階段性的選適合自己程度的書來看,先是圖多字少的繪本,不知不覺就進入純文字的章節故事,「孩子愛不愛看書?」從此不是我需要擔心的問題了。 注音符號也是起步比別人晚的她,卻無礙她想要以文字表達的熱情。主動爲自己準備了一本日記(這不是老師規定裡最令人討厭的功課嗎?),常常寫些小便條、小卡片,對父母和老師表達自己的心情。 有回她與別人家的寵物小鳥相處了一下午,當天晚上就要求我們也讓她養一隻,從小皮膚過敏的她,當然不被答應,哭的傷心之餘,只見她邊哭邊寫著一封信,遠遠望過去的背影,讓我聯想到林覺民寫與妻訣別書的場景;而她的信的開頭是「我愛小鳥,就像我愛你和爸爸一樣…….」當場感動的無言以對。就讓她養隻小鳥吧?你又快上當了,當然沒有,感動是一回事,養小鳥是另外一回事。 我也不知道答案 女兒二年級時,班上舉辦攀岩活動,地點是台北市青少年娛樂中心;看著四層樓高的室內攀岩場,參加者男生占大半的同學,個個躍躍欲試,從小愛嘗試各項活動的女兒也很興奮。 一開始爬沒多久,哭的哭,喊的喊,無人能爬上三分之一的高度。我也沒爬過,只能猜想,四層樓看似不高,可是光靠一根繩子綁著,即使保證不會掉下來,晃啊晃的感覺,對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可能也夠瞧的了。 最後,有兩人爬上了最頂端:我那女兒和她幼稚園大班的弟弟。別以為我們是運動世家,有遺傳。不只做媽媽的我而已,相信在場女兒的同學們,都會以她為榮的! 心中一直在想這個問題:「他們姐弟倆為什麼爬的上去?」 第二章:爲什麼父母一定要念故事書給孩子聽? 第三章: 爲什麼錯過故事書太可惜? 第四章: 怎麼幫不同年紀的孩子念故事書? 第五章: 選故事書的心法 第六章: 讓孩子愛上書的步驟 第七章: 幫孩子念故事書的迷思 第八章: 寫給雙薪的職業父母

水果營養成份表

2006年09月02日
公開
35

果營養分析: 鳳梨: 鳳梨有豐富的維生素C、鉀、錳和纖維質,可以幫助消化,還能促進鈣質吸收,有強化骨質的效果;而豐富的蛋白酵素可以促進組織復元,幫助治療瘀腫、扭傷。 水果營養分析: 西瓜: 西瓜含有大量水份、糖份,以及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不但能夠消暑解渴,還可以幫助消化、促進新陳代謝。不過吃太多,則容易引起腹瀉、腹痛等腸胃問題。 水果營養分析: 蓮霧: 蓮霧富含水分,可以消暑止渴、解熱利尿,而且熱量不高,多吃也不用擔心發胖。而蓮霧也含有相當多的粗纖維,可以促進腸道蠕動,預防孩子便秘的問題。 水果營養分析: 芭樂: 芭樂是相當良好的維生素C來源,可以增加孩子的抵抗力,預防癌症發生,更是一種天然的鎮定劑,能夠幫助孩子對抗壓力,減少焦慮和不安的情緒。 水果營養分析: 香蕉: 香蕉可以幫助孩子提高免疫力、改善體質、幫助排泄、改善情緒,還能使皮膚光滑細緻。不過,三歲以下的嬰幼兒,腸胃機能仍不夠強健,並不適合吃太多香蕉。 水果營養分析: 蘋果: 蘋果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E和β胡蘿蔔素,可以降低體內不好的膽固醇,有效地預防心臟病和癌症。此外,蘋果更是天然的整腸藥,能夠強健孩子腸胃功能。 水果營養分析: 柳橙: 柳橙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鋅和葉酸,可以幫助孩子開胃整腸、加速傷口癒合,有效地預防感冒與壞血病。此外,還能協助鈣質、鐵質的吸收,有助於成長發育。 水果營養分析: 葡萄: 葡萄含有豐富營養素,包括:醣類、纖維質、有機酸以及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可以健全腸胃功能,促進食慾、幫助消化,還能預防貧血,增強孩子的體力。 水果營養分析: 草莓: 草莓的維生素C含量相當豐富(大約是蘋果的十倍),還有豐富的有機酸,不但能夠增強孩子的抵抗力,還可以預防感冒、防止牙齦出血、預防泌尿道感染。 水果營養分析: 木瓜: 木瓜含有大量維生素A和C、鈣、磷及纖維素,可以保護眼睛,有助於腸胃功能。此外,木瓜的蛋白分解酵素、番瓜素,可以幫助消化,分解多餘的脂肪。 水果營養分析: 楊桃: 楊桃有相當多的水分,還有豐富的糖份、有機酸、礦物質以及維他命B1、B2、C等營養素,可以幫助消化、生津止渴,還能舒緩聲音沙啞、喉嚨疼痛等問題。

感覺統合

2006年09月01日
公開
45

自己做得到的─「感覺統合遊戲」 「感覺統合」是一種人體與生俱來的神經功能,用以組織、判別來自身體與周遭環境的感覺訊息,使個體可以有效運用肢體與外界作適當的互動或反應。感覺統合理論強調三大特殊感覺系統,分別是前庭系統、本體覺系統及觸覺系統。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必須將各種活動融入生活教養裡,以下提供一些刺激前庭系統的簡單日常活動,父母要注意讓孩子感覺活動好玩而愉快。 0∼一歲: ●抱著孩子在你的手臂中輕搖或在搖椅上輕搖。 ●抱著孩子以趴著、坐著或站著的姿勢,在你的大腿上彈跳。 ●將孩子以面朝下的姿勢攜抱並將他上下晃動。 ●抱著孩子跳舞。 ●大人坐在地板時,讓孩子坐在你的腿上,作出像划船之類的遊戲(即大人身體前後搖晃)。 ●在地板上爬或爬過枕頭。 ●在地板上翻滾。 ●將孩子抱至胸膛的高度,並將他倒過來。 ●在嬰兒座椅上彈跳。 ●坐在嬰兒用鞦韆中搖晃。 ●將嬰兒背在背後。 ●坐車。 ●游泳。 ●躺在水床上。 一∼三歲 ●玩遊樂場的器材-盪鞦韆、溜滑梯、旋轉木馬 ●在協助下玩攀爬架 ●坐娃娃推車。 ●如果孩子可以踏住踏板的話,讓他騎三輪車。 ●讓孩子坐在毯子上拉他。 ●游泳。 ●坐在搖搖椅上輕輕搖。 ●騎在大人背上,大人作小狗爬的姿勢(雙手及雙膝著地)。 ●在不同的平面上奔跑及走路,例如草地、地毯、寬的平衡木等。 ●從斜坡上滾下來、在地板上翻滾、滾過枕頭。 ●在水床、墊子或在床上彈跳。 ●在大箱子中爬進、爬出。 ●在父母協助之下翻筋斗。 (作者:台大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副教授 曾美惠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我把孩子變聰明了

2006年08月29日
公開
26

超級老媽 摘錄自《我把孩子變聰明了—如何激發0~2歲寶寶的智能》 久保田競著 世茂出版社出版 激發0~1歲寶寶的聰明智能 五階段幼兒潛能刺激法 從出生到學會走路期間的刺激,決定了寶寶的將來 寶寶在出生後一年之內的發育及發展十分迅速,一生之中再也沒有一個時期的發展像此時這麼快速。曾有研究報告指出,有些寶寶在出生的那一天就會區別媽媽的長相、分辨她的聲音;由此可知,他們的腦部已有驚人的發展,顯示育兒工作真是一日也疏忽不得。 為了幫助家長激發新生兒到歲寶寶的無限潛力,在此將寶寶出生一年間的成長分成五大時期,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一一說明適合不同階段的嬰兒的教養方法,提供媽媽們作為育兒時的參考。 反射期(新生兒~1個半月) ◆此時的嬰兒只靠與生俱來的反射動作 剛出生的嬰兒一天幾乎有18個小時都在睡覺,等到肚子餓了尿布濕了,他才會驚醒哭泣;不過,醒著的時間很短,除了吃奶以外,大概只有3~5分鐘。如果寶寶醒著時過於哄他,或者是一直要他盯著東西看,反而會讓他覺得好累,不利於腦部的發展。只要他能獲得充足的睡眠,大約1個月即可習慣日夜規律的生理作息,自行造就屬於自己的生活習性。 ◆常和寶寶說說話 這時的寶寶雖然不會說話,卻可以聽懂部分的語彙。像媽媽說話的聲音或呼吸,都會刺激嬰兒腦細胞的反應,這種反應會陸續出現在寶寶2~3歲使用語彙時所需運用的神經迴路上,所以,千萬不要認為反正孩子還不會說話,就悶不吭聲地幫他換尿褲或抱他,應該多和寶寶說說話。這時媽媽的發音要清晰,並重複相同的呼叫,讓寶寶習慣這些聲音。隨著寶寶月齡的增加,別忘了讓他看看媽媽講話的嘴型及發音。 脖子挺立期(1個半月~3個半月) ◆透過外在刺激使腦部逐漸發展的時期 這個時期的嬰兒,醒著的時間變長,經常環顧四週,發出笑聲,對聲音出現反應,也會用手抓東西。當嬰兒具備了旺盛的好奇心和探索心,一旦受到刺激會激發他的學習意願;這時的孩子不單可以處理一種刺激,同時面對多個刺激時,還能反應出協調的行動力。例如,他可以邊看邊聽邊動手;將脖子轉向聲音的來源,再用眼睛看。此時期的寶寶不僅是「看」東西,還會一直盯著東西看,對新鮮的事物表示出興趣。因此,脖子挺立期的重要工作是,強化寶寶的脖子和四肢。只要一天數次讓寶寶趴著,即可強化脖子的肌肉,豐富他眼光所及的世界。 ◆經常給予新的刺激激發他的反應 為增加寶寶對外界的認知,光用看是不夠的;還必須讓他出聲、注視或用手抓取,以加深理解的程度。媽媽可以微笑地注視著寶寶,發出「嗚……嗚……」的聲音,看看寶寶有何反應?剛開始或許他沒有回應,但重複幾次他也會模仿媽媽發出「嗚……嗚……」的聲音,這時媽媽一定要馬上加以回應。當寶寶針對刺激做出積極的反應,正可以促進他的腦部發展呢! 坐立期(3個半月~5個半月) ◆強化腿腰的肌肉儘早學會坐立 這個時期的寶寶不論脖子或四肢,都有一定的發展強度;一天有大半的時間都醒著,好奇心及探索心更為旺盛。尤其是對眼裡的東西、感興趣的事物,都想要伸手去摸一摸、抓一抓呢!除此之外,他還會四處觀察,趴在地上抬起脖子、或躺下、或翻身,在這個時期結束之前,快的話還能學會坐立呢!寶寶要學會坐著, 腰部肌肉一定要會用力;所以可先讓他趴著,以大腿和手肘做匍匐前進的練習。 ◆訓練五感是促進感性的不二法則 當寶寶的生活作息出現規律,可以獨自坐著時,寶寶的大腦不再那麼單純,整個思考能力都大有進展。想培養寶寶的感性因子,不要單單刺激某一種感覺,若能刺激五感的話,寶寶會十分感性。比如說手摸的玩具也拿來敲出聲音;聽音樂時,再加上一些可以讓身體活動,學習節奏感的東西;當背著寶寶唱催眠歌或他喜歡的歌曲時,再帶他散散步,都有助於培養他的感性氣息! 扶著東西站立期(5個半月~8個月) ◆學習經常使用雙腳、手腕、身體的時期 這個時期的寶寶,經常用眼睛觀看四周、用耳朵聽聲音、用手把玩周遭東西,甚至想要了解東西的性質為何。再者,他的上臂變得更有力,手部的靈活度更為精準。不妨教他許多不同的運動類型,讓他記於腦部的神經迴路中,再反覆練習享受其中的樂趣。不過此時寶寶記憶事物的能力還不夠發達,故訓練的重點是,反覆練習,經常使用雙腳、手腕和身體,以加強對外界的認知。 ◆幫助寶寶學習爬、站、走 寶寶學會扶著東西站立或扶著東西走路之後,只要給予適度的幫助,他就會學得絕佳的平衡感。等他會利用膝蓋爬行或自由地向後退,用手幫他把四肢撐在地板上,臀部不要抬太高,扶著腰向前爬行。這種以四肢爬行的方式,能有效地訓練足部的力量。學會用四肢爬行的寶寶,已經會以些許支撐力量扶著東西站立;這時媽媽可讓他踩在自己的腳上,帶著他有節奏地向前走,一天做一次就夠了。 等寶寶會自己扶著東西站起來,再教他一腳往後踩,以保持身體的平衡。如此,前面的腳就很容易抬起來往前踩,移動自己的身體向前跨出一步。接下來再讓另一隻腳往後踩,依同方式,讓寶寶慢慢學會雙腳的運用,保持身體的穩定。(搭配圖示) 學步期(8個月~1歲) ◆用頭腦行動為真實智慧的萌芽期 當寶寶開始進入學步期,從可以扶著東西站立、自行跨步走,甚至能跑能跳後,感覺運動的智能也邁入了三次元的世界。這時因寶寶可以自己決定目標向前移動,也會自己決定朝目標接近的方法,再動腦付諸行動。所以這時的智慧不單是感覺運動,也是真實智慧的萌芽期。 ◆從區別相同與不同之物開始數學教育 這時期,教寶寶如何分辨相同與不同的訓練十分重要。當寶寶學會看著媽媽的一隻眼睛,表示他會開始找尋「另一隻眼睛」。這就是從相同東西之中找出不同的另一個的訓練重點。此訓練並不是要教寶寶學會數數字1、2,而是讓他知道相同的東西,可以數出一個和另一個的概念,這堪稱是數學教育的起步。在上下樓梯時可以教寶寶數1個、2個,或讓他數喜歡的玩具。像這樣一與二的差異,在寶寶還不會開口說話前,就已經開始理解了!

故事~~笨小熊搬新家

2006年08月28日
公開
6

小笨熊搬了新家,有美麗的房子,漂亮的花園;也有溫暖的大床,舒服的沙發。這是小笨熊夢想已久的新家,可是小笨熊心裡卻感覺,缺少了一點東西… 一個微風徐徐的午后,吃過飯的小笨熊,一個人躺著花園的搖床上,正準備舒舒服服地睡個午覺時,忽然聽到細細柔柔的催促聲:「請你幫幫我!葉子壓得我好不舒服」。小笨熊低頭一看,順手撿起了飄落在地面的葉子,一隻漂亮的蝴蝶正緩緩地飛到他的面前。 「謝謝你救了我。為了報答你,我將送你一頂藍色的帽子。當你帶上它時,你心裡所想的事情就會實現,但是,請記得只有三個願望哦!」。蝴蝶繞著小笨熊手中的葉子轉了三圈,綠色的葉子立刻便成了一頂藍色的帽子。 小笨熊驚訝地看著藍帽子,心裡直想著:「我要什麼呢?要香濃的蜂蜜?甜美的蛋糕?還是一棟更大更舒服的房子呢?」…想著想著,小笨熊決定帶上藍帽子到外面尋找他的願望。 走在森林的松木步道,一陣輕柔的哭聲吸引了小笨熊的注意。 「你們怎麼了?」小笨熊著急地問。 「媽媽生病了,沒辦法摘松果給我們吃,我們肚子好餓。」一隻小松鼠哽咽地說。 看著一隻隻瘦小的松鼠,小笨熊心裡好難過:「如果我可以爬到樹上幫他們摘松果,那該有多好!」。話一說完,森林裡竟颳起了一陣大風,吹落了樹上的松果,小松鼠們好開心,一邊快樂地跳著舞,一邊開心地啃著松果。看到小松鼠們滿足的笑容,小笨熊這才放心地繼續往前走。 走著走著,小笨熊來到了森林的小木屋。他看見一隻貓媽媽,嘴裡刁著魚,被卡在竹籬笆上。 「須要我幫忙嗎?」小笨熊走近問貓媽媽。 「我的腳被卡住了,請你抱我下來。」貓媽媽忍痛地回答。 小笨熊立刻將貓媽媽從竹籬笆上抱了下來,卻發現貓媽媽的腳正流著血。 「貓媽媽的腳受傷了,須要一位醫生幫她包紥傷口!」小笨熊自言自語地說著。 正當小笨熊著急地想著辦法時,山羊醫生竟然從小木屋走了出來。小笨熊開心地請求山羊醫生幫貓媽媽檢查傷口。聽到山羊醫生說貓媽媽的傷口沒什麼大礙,小笨熊才鬆了一口氣。 「哇!這頂藍色的帽子還真神奇,可是現在只剩下一個願望了,我還是回家好好思考自已想要什麼」。 回家的路上,小笨熊經過了一座木橋,聽到了河裡傳來呼叫聲:「救命啊!救命啊!我快被河水淹沒了!」 這麼急促的求救聲,小笨熊一緊張,立刻把頭上的藍帽子丟向河裡。碰到水的藍帽子,瞬間變成了一片葉子,一隻小螞蟻正奮力地爬上了葉面,乘著葉子,慢慢地消失在小笨熊的視線裡。三個願望都實現了,小笨熊的心裡雖然有點失望,但可以用小小的願望來幫助別人,小笨熊還是覺得很欣慰。 第二天早上,小笨熊被一陣濃濃的香味喚醒,他疑惑地打開房門,竟然看到松鼠媽媽和小松鼠們正在花園裡釀著蜂蜜,而貓媽媽在石頭上烤著蛋糕,小螞蟻也帶來了同伴,站在花叢裡開心地唱著歌。花園裡好熱鬧,到處充滿著歡笑與歌聲,看著大家快樂的模樣,小笨熊幸福地笑著:「這才是我夢想已久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