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珽寶貝&晴心肝的MA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2007年05月02日
公開
49

如何引導孩子不搶玩具---教養篇

如何引導孩子不搶玩具---教養篇 2006 / 6 / 29 了歡慶恩恩的三歲生日,恩恩的爸媽邀請和恩恩同年紀的小朋友來家裡玩,正當孩子玩得開心時,突然傳出恩恩大哭的聲音,原來恩恩正與婷婷搶玩具,因為恩恩不想讓別人玩他的玩具。這樣的情景對家有兩至三歲孩子的父母來說,並不陌生,家長在面對這樣的情況,常常會覺得不好意思。  「分享」是一個重要的社交行為,但是要讓孩子學會分享玩具,父母要先同理孩子的擔心,提供孩子具體的步驟,才能有效的教會孩子分享。     在教孩子分享之前,需先判斷孩子的物權概念發展成熟了嗎?有時孩子搶玩具只因為他無法分辨物品的所有權,才會以為所有的東西都是他的,他都可以拿去玩。一般說來,四歲以上的孩子,對於「物權」才會有較清楚的概念。但是,三歲以上的孩子已經能開始懂得與人分享,是交朋友的好方法,可以鼓勵小朋友之間輪流分享。     邀請小客人來家裡玩之前,可以先跟孩子談談如何當主人,從迎接客人進門到客人離開的禮儀,讓孩子事先決定好哪些玩具是他願意跟小客人分享,允許他先將最珍視的幾樣玩具收起來,尊重孩子自己要獨享玩具的感受。當小客人來訪時,就會減少因為不願分享玩具而爭吵的風險。如果在挑選可以分享的玩具過程中,孩子想把所有的玩具都收起來,一點也不願意分享的話,可以跟他談:「如果你去朋友家中,一個玩具也沒有,你一定會很失望,覺得不好玩吧?」藉此激發孩子同理的心情。     有時孩子捨不得把東西分享別人,要讓孩子明白,不會因為分享而失去擁有的東西,父母不妨給孩子一個可以放他自己東西的抽屜、櫃子……等,幫助他確立物權的概念,當孩子知道對方玩過玩具以後會還給他,自然會願意和別人分享喜歡的玩具,並且在分享過程中感到快樂。  除了分享與物權概念的建立,搶玩具也可能是孩子要引起父母注意,以及要表達心中挫折與不安,或是經由模仿學習而來,因此在處理搶玩具行為前,須先判斷孩子搶玩具的原因,方能對症下藥呵!     擔心孩子因為搶玩具而造成衝突或打人的話,父母們可以透過下列方式引導孩子避免與化解衝突場面: ★衝突前的預防★ 1. 預先防範:觀察孩子平時搶玩具的原因,並事前做好防範措施,例如:針對想要藉搶玩具來引起注意的孩子,請父母平常注意孩子有好表現時,立即予以正向回應;針對尚未建立完整物權概念的孩子,請多利用故事或巧連智教材來引導孩子與他人分享的方法。 2. 隨時注意孩子們一起玩的爭執情況:避免等到衝突產生後才進行調解,例如:多提供同類型的玩具、先教導排隊、輪流的概念。 3. 平時不跟孩子玩打人的遊戲:以避免孩子覺得好玩而模仿學習打人的動作。 4. 教孩子如何面對搶玩具的情況:跟孩子討論想玩玩具時可以怎麼辦?例如:主動跟別人借玩具、尋求大人的協助、先離開造成衝突的情境,先玩別的玩具……等。 5. 把「對不起」、「沒關係」掛在嘴邊:只要發現自己碰撞到別人的身體,一定要說:「對不起,我下次會小心」;別人不小心碰撞到自己就說:「沒關係,下次請小心」。一定要提醒孩子記得:「沒有人喜歡被打」,並告訴孩子,如果別人發脾氣,做出打人的動作,你也要提醒他說:「我不喜歡你打人」。 ★衝突後的解決★ 1. 了解孩子搶玩具、打人的原因:同理孩子想要玩玩具的心情,陪他一起想辦法可以怎麼解決,例如:跟對方說玩好了再借他,或是一起玩。 2. 盡快處理衝突:適時引導孩子,避免過一段時間才跟他說:「你剛剛打人是不對的」,這樣孩子容易被訓的莫名奇妙,因為之前的事他有可能早忘得一乾二淨了。 3. 轉移注意力:引導孩子們分別玩不一樣的玩具,避免焦點在同一件玩具的爭奪上。 4. 請孩子道歉:只要有動手打人的行為,就請孩子要跟對方道歉,因為沒有人喜歡被打,生氣了可以用說的,不要動手。  請父母多以擁抱傳遞關懷,當衝突發生時,請以擁抱孩子讓孩子知道你了解他;談談是否因生氣了不知怎麼辦才會打人。同時請告訴孩子,還是希望他能學會用說話和不傷害別人的方式來表達生氣,這樣才能和其他的孩子和平共處。 《摘自巧連智月刊幼幼版 2007年3月號》

2007年04月26日
公開
50

劉伯恩醫生的控制食慾15招

要一個動作,控食馬上見效 內容諮詢=劉伯恩醫師 好想吃、不能吃、真的好想吃、真的不能吃,妳是不是經常在跟食慾拔河,面對美食,經常處在天人交戰的狀態?想吃東西是天性,因為這是提供熱量以維持生命的管道之一;但是放縱食慾讓自己暴食發胖可不是天意,這是妳不能控制慾望的活該下場。 當肚子開始姑嚕嚕叫、當想吃的念頭來臨,其實只要一個小動作就能控制食慾,BODY教妳完美控食絕招,簡單控制食慾。    快招一:忍住5分鐘 見效時間:5分鐘 肚子餓了怎麼辦?就是忍!忍!忍!聽起來很殘忍,可是只要妳忍過了5分鐘,就能成功克服饑餓感,減少一次熱量攝取的機會。因為當肚子餓、血糖下降,而妳又沒有提供熱量的時候,身體會自動從其它地方找熱量來供應所需,這就是最佳的減肥時機。不必擔心血糖會過低,雖然當下血糖低,不過因為身體有回饋機制,二個小時之後來量,血糖還是可以回升。    快招二:一口咬20下 見效時間:20分鐘 大腦其實很好騙,想吃東西時不一定只有食物可以滿足,有時候,光是咀嚼這個動作,就可以讓大腦有吃東西的感覺。所以聰明的妳應該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了吧!同樣是吃東西,每一口多嚼幾下,可以提早讓大腦產生飽足感,又可以讓身體少吸收好幾百卡洛里,簡單好用又實在。 快招三:慢慢吃30分鐘 見效時間:30分鐘 為什麼從小老師就教吃東西要細嚼慢嚥,這不是只為了吃相好看,還是為了妳的身材健康著想。當饑餓感產生,狼吞虎嚥的吃下過多食物,讓血糖在短時間急遽升高,雖然可以馬上緩解食慾的需求,不過升得快的血糖降得也快,很快妳又感到餓了,於是整個輪迴在發胖的生態裡。一頓飯慢慢吃,一口一口咀嚼品嚐,至少吃20分鐘以上,吃久一點,讓大腦也能有吃飽的感覺。 快招四:喝水充饑 見效時間:5分鐘 多喝水會瘦,是每個減肥達人都贊同的一個方法,不過可不是隨便多喝水就會瘦,妳還要選對時間喝、而且喝對水,否則只會發生容易水腫現象。專家建議其中一個絕佳的喝水減肥時間,就是肚子餓、想吃東西的時候。喝什麼水也是一種學問,一般來說白開水、偏鹼性的蘇打水,或是最近很紅的氣泡水,都很適合喝水充饑時飲用,控制食慾的效果又快又好。    快招五:零熱量小零食 見效時間:3分鐘 食慾大起,實在很想吃東西,那就吃吧!來點沒有熱量、超低熱量的食物,例如蒟蒻、高纖餅乾,這些都是可以馬上滿足口慾,吃進肚子裡又能佔滿胃部空間,同時熱量又超低的減肥好幫手。 快招六:吃對肉 見效時間:3小時 想吃東西沒有錯,錯的是吃不對東西。同樣是食物,懂得選擇不僅可以少攝取好多熱量,還能延長飽足感,降低食慾暴起的機率。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留在胃裡的時間比較長,排空的時間拉長,比起愛吃澱粉類食物的人,比較不容易感到餓。同樣是肉類,魚肉、雞肉比起油脂較多的紅肉,當然是又是較優選擇。 食慾的產生 會產生想吃東西的慾望,嚴格說起來並不是胃部發出肚子餓的訊號,而是妳的大腦。當妳的胃把吃下肚子裡的東西都消耗排空,此時迷走神經會產生衝動訊息通知大腦下視丘,進而產生餓、想吃東西的感覺。因此與其說是肚子餓,倒不如說是大腦餓,只要讓大腦有吃飽的感覺,就能控制食慾,避免過量進食。 食慾為什麼異常 劉伯恩醫師說,會一直想吃東西、一直感覺吃不飽,食慾發生異常通常有兩種狀況,第一種是中樞型,因為腦下垂體發生腫瘤病變,或是泌乳激素過高等種種因素,引起的暴食厭食症狀;第二種是末稍型,因為不良飲食習慣等原因造成胃的體積比較大,漸漸變成大胃口的人。這兩種食慾異常的現象,有不同的解決方式,除了特殊病症治療,平常妳可以利用各種飲食技巧,慢慢將食慾調整常態。 控制食慾快速記憶法 學到了各種食慾控制的技巧,該如何快速上手?以下兩套利用法,提供給妳參考。 狀況利用題: 狀況一:早就跟姊妹滔約好今晚要吃大餐… 快速利用:一早起床,清清舌頭,刷刷舌胎,出門前就穿上塑身內衣吧!一整天下來吃不多,就算晚上美酒美食當前,胃部也會幫妳節制。 狀況二:明明沒時間外出用餐,可是越忙越想吃東西…… 快速利用:一邊工作一邊嚼嚼無糖口香糖,想吃的慾望來了∼快拿出備在抽屜裡的蒟蒻餅乾痛快吃幾片,或是灌下一瓶水墊墊底,還是忍不住想吃熱的、鹹的,請同事幫妳外帶滷雞腿便當,專心慢慢吃上20分鐘。 狀況三:是晝伏夜出的夜貓子,越晚越想吃東西…. 快速利用:將美食節目頻道鎖碼、美食雜誌丟進倉庫,通通看不到之後,肚子還是忍不住姑嚕嚕,那就吃點清粥小菜吧!即使是小菜也要一口細嚼慢嚥20下。什麼?還想吃?快做做柔軟操、讀讀瘦身雜誌轉移注意力,還是忍不住?那快去睡覺吧!肚子餓的睡不著?那就忍吧!忍個10分鐘就會睡著了。 快招七:刷舌頭 見效時間:1天 伸出舌頭來看看,上面是不是覆蓋了一層白色的舌胎,小心這可能是造成妳食慾日增的禍首之一。經常煙酒、吃加工食品、重口味的人,舌胎現象比飲食清淡的人嚴重,這代表唾液分泌少、味蕾敏感度低,吃得再多也覺得不滿足,吃得夠鹹夠油才能得到滿足,很容易發生食慾失控的現象。拿出妳的柔軟毛牙刷,輕輕的刷除舌面及舌下的污垢,不僅可以找回妳的味感,還能防口臭。 快招八:穿上塑身內衣 見效時間:5分鐘 從外科角度來解決肥胖,有一種方法就是“把胃縮小”的胃間隔手術。胃變小,吃得就少,吃得少,就能瘦得好。不過想少吃,想不吃,一定得把胃割掉嗎?這可不一定,穿上塑身內衣,藉由外力束縛身材曲線的同時,也會縮小胃的空間。根據穿過塑身內衣者的說法,幾乎所有人都有吃不多、吃不下的經驗,而且是馬上穿,馬上有感覺。 快招九:吃清淡 見效時間:3天 愛吃的人、吃不停的人都有2個共同特徵,吃太快、吃太重口味。重鹹重辣的飲食習慣,不僅容易造成身體水份囤積,而且還會越吃越下飯,胃口大開。全面改造妳的味蕾,讓它變成喜歡清淡口味的飲食習慣吧!別以為這難如登天,根據劉伯恩醫師的記錄觀察,只要三天,搭配飲食記錄及行為改變,妳的味蕾就能矯正過來,擺脫暴食、貪食的飲食習慣。 快招十:耳針穴點按摩 見效時間:3天 人的身上暗藏許多關鍵點,找到它,經過長期針灸、按摩的治療,也可以達到抑制食慾、調整內分泌系統的功能。耳朵附近有許多穴點,可以抑制食慾、加速新陳代謝、幫助脂肪分解,例如饑點、神門點,耳針的治療方式,就是利用刺激這些穴點,達到控制食慾的效果。不過這適合有耐心的人使用,因為每隔幾天就需回診的針灸治療,是需要長時間進行加上行為調整才能持續見效喔! 快招十一:嚴禁美食節目、雜誌 見效時間:3分鐘 所謂眼不見為淨,這話一點都沒錯,因為人是視覺動物,看到妳就會想到,想到妳就會想去做到,經常觀看美食節目的妳,一定可以完全體會吧!看到色香味俱全的料理節目,是不是有食慾大開,一定要吃到那項東西的衝動?快將這些肥胖陷阱從妳生活中移走,嚴禁美食節目、雜誌出現在週遭。    快招十二:睡大覺 見效時間:30分鐘 優質的睡眠也可以幫妳控制失去理智的食慾,因為每天睡好覺精神就好,精神好就不會累積壓力,沒有壓力就不會想大吃大喝來發洩情緒。在睡覺的過程,身體會自動產生修護作用,並且持續消耗熱量,與其撐著疲憊不勘的身體,冒著攝取過多熱量的風險,倒不如好好睡個覺,也不會想亂吃東西囉! 快招十三:讀瘦身書 見效時間:1分鐘 當意志力薄弱,整個人快被食慾拐走的時候,快找好朋友來強化妳的減肥意志,減肥書、BODY雜誌,就是妳最佳的好朋友。為什麼妳想減肥、為什麼別人可以成功、為什麼別人可以忍住不吃,馬上將別人的美好經驗看進腦子裡,妳的身體及意志會跟著仿效,絕對可以忍住這一餐。 快招十四:馬上運動 見效時間:30分鐘 妳應該不會拿身體不動=熱量不消耗=肚子不會餓,來當不運動的藉口吧!事實上,研究顯示,每天有適度運動習慣的人,對食物的慾望比較低,也就是說運動可以幫助妳抑制食慾喔!妳不需氣喘如牛的動,妳只需有點微汗的動,平常養成運動習慣,在好想吃的念頭來臨時,不妨也做做操把食慾趕走吧! 快招十五:嚼口香糖 見效時間:5分鐘 當食慾與好身材在拔河的時候,來點望梅止渴的機智作法,口中進行咀嚼動作,嚼嚼口香糖,不僅可以騙大腦妳正在吃東西,也能藉此增加唾液分泌,達到降低食慾以及預防蛀牙的效果。當然口香糖也要選無糖的,才夠有BODY精神。 --------------------------------------------------------------------------------

2007年04月21日
公開
55

六個月起∼三階段飲食訓練開跑 !

採訪�王紹媛 諮詢�台北長庚醫院嬰兒室主任 黃基家 訓練寶寶的飲食習慣要趁早,從一開始的自己握著奶瓶喝水,進而再改以鴨嘴杯、吸管杯吸食,最 後用水杯喝水。循序漸進並及早讓孩子學習自己來,不僅有助於寶寶的肌肉發展及獨立性,而且提 早讓寶寶脫離使用奶瓶的習慣,也可預防奶瓶性齲齒的發生。 飲食訓練對寶寶的意義 在寶寶成長過程中,隨著年齡的成長飲食習慣也有所不同。譬如由母奶變成嬰兒奶粉;液體食物變 成半固體食物;而食器逐漸從奶瓶變成杯子;從吸吮變成咀嚼。食物除了滿足寶寶口慾、飽足感及 攝取營養的目的外,另外一項重要的意義就是要如何訓練寶寶自己進食,學習獨立。 台北長庚醫院嬰兒室主任黃基家表示,寶寶6個月大時手部肌肉逐漸發展及抓握協調較佳,此時, 除了媽媽自己餵寶寶喝奶外,也可以握著寶寶的手,扶著奶瓶喝奶或是喝水;到了6個月以上,可 以逐漸脫離奶瓶,在父母協助下嘗試用鴨嘴杯、小杯子等學習杯喝東西;到快1歲的時候,寶寶的 眼睛和手、手腕、手肘之間有了很好的協調,就可以用吸管杯自己抓住杯子兩邊或杯子的握把喝水 ;到了快兩歲的時候,寶寶以可熟練地或自己用手抓住小杯子喝水。 奶瓶→學習杯→杯子進階訓練 從寶寶吸奶開始到學會自己進食,一天天的進展,是多麼令人開心的一件事啊!然而寶寶的飲食訓 練是有順序的。黃基家醫師說,根據孩子的年齡發展,提供他不同的飲食訓練,從奶瓶、吸口杯、 鴨嘴杯、吸管杯到用杯子,循序漸進,越早訓練對於孩子的咀嚼能力及吞嚥能力是有幫助的;而越 接近大人的飲食習慣,也能減少寶寶對父母的依賴,學習獨立。 如何依據寶寶的年齡進階訓練? 一.奶瓶 從寶寶出生開始,無論是餵母乳還是喝配方奶粉,都會用到奶瓶,所以「奶瓶」可說是寶寶的第一 個飲食工具。其材質有分玻璃或合成樹脂材質,而奶瓶奶嘴選擇:彈性及造型模擬母親乳頭的,可 促進寶寶唾液分泌,幫助上下顎、臉部肌肉的發育,都是較優的餵食工具。 在寶寶還小時,大多由媽媽手持著奶瓶餵寶寶喝,當寶寶6個月大時,手部肌肉開始發展健全,就 可以訓練寶寶自己拿奶瓶了。但該如何訓練呢? 訓練抓握力:首先可以在餵奶的時候,幫助小寶寶把手放到奶瓶上,訓練他的抓握能力,但是要 注意奶瓶的溫度適中,以免燙傷寶寶。 套上把手:家長也可以買有把手的奶瓶,幫助寶寶將手扣在把手上訓練抓握,讓他慢慢學習著自 己喝奶,也作為學習使用杯子的開始。 由少到多:可以先用小奶瓶或奶瓶只裝少量的水,讓寶寶試著用手扶著喝;當然,剛開始的幾次 ,媽媽一定要在旁邊看著寶寶,萬一寶寶的手無力時讓奶瓶掉落,媽媽應及時扶住。 二.學習杯 當寶寶6個月大時,就可以開始試著學習使用學習杯了。學習杯的使用目的,主要在於口腔動作的 能力訓練,也是孩子從奶瓶轉換到使用杯子的練習期。剛開始時,媽媽最好還是幫寶寶扶著學習杯 ,等到孩子大約1歲的時候,手腕、手肘及肩膀之間有了良好的協調性後,就可以開始自己抓住杯 子的兩旁握把,自己進食了。 按照寶寶的成長階段需求,挑選不同功能的學習杯,常見有奶嘴型、鴨嘴型、吸管型,此外,也可 以讓孩子試著用小杯子喝水。 奶嘴型: 杯子上有吸嘴狀的蓋子,杯子旁邊有把手,可以讓寶寶順利穩當的握著把手,訓練寶寶 喝牛奶以外的飲料。 鴨嘴型: 適合6個月以上寶寶使用,從奶瓶逐漸過渡到使用一般杯子和吸管的訓練,除了吸口較寬 ,能夠幫助口腔上下顎的穩定性外,在喝水時,只要稍微傾斜一下學習杯,就可輕鬆喝到杯內的液 體;且吸口內網狀的設計,液體較不容易從口腔四周流出,寶寶較容易接受使用。 吸管型: 吸口較窄,孩子的嘴唇需要更多自我控制的能力,才能避免液體流出,由於需要費較多 的力氣去吸和握住杯子,所以較建議寶寶一歲以後再使用。 除此之外,學習杯的吸口也分為兩種不同的材質,一種是軟的矽膠材質,就像奶嘴一樣,如果寶寶 剛從奶瓶轉換到使用杯子不適應時,建議使用此材質;另一種是硬的塑膠材質,如果寶寶的口腔力 氣較差,則可以選擇此種材質的吸口,因為它可以給孩子舌頭向下的壓力,避免孩子舌頭因為力氣 較差而往前吐出,造成吞嚥困難,所以,較適合約一歲以上寶寶使用。 三.杯子 &吸管杯 美國兒科研究院建議,從寶寶1周歲開始,應逐漸讓他減少使用奶瓶的次數,最晚不要超過1歲半。 及早讓寶寶學習使用杯子,一方面可減少奶瓶性齲齒的機會,二方面對於寶寶肌肉發展、身體發育 及認知能力都有提高的作用,也能增進寶寶語言學習的機會。 當然,要讓寶寶完全割捨奶瓶,學習使用杯子過程並不容易,父母可得花些心思了。至於要如何教 寶寶使用杯子喝水呢? 杯子不易摔破。 剛開始建議準備一個不易摔破的塑膠杯材質,不但輕且不易毀壞,方便寶寶使 用。 由小杯子開始。 選擇塑膠材質、高度低、深度淺、顏色鮮豔、圖案可愛,適合小朋友拿。 由少量開始。 練習時,一開始可在杯子裡放少量的水,讓寶寶兩手端著杯子,媽媽幫他往嘴裡 送,注意要讓寶寶一口一口慢慢地喝,喝完再添。千萬不要一次給寶寶杯裡放過多的水,以免嗆著 。等到寶寶杯子拿得較穩時,媽媽就可逐漸放手,讓寶寶端著杯子自己往嘴裡送。 言語的鼓勵。 孩子願意練習用杯子喝水時,媽媽應適時的讚美鼓勵:「寶寶今天好棒喔,會自 己端水杯喝了!」這樣做能增強寶寶的自信心。千萬不要怕寶寶將水撒在地上,或是弄髒衣服,而 停止寶寶用水杯喝水,這樣反而會讓寶喪失學習意願。 反覆練習。 學習用杯子喝水,需要反覆的練習才能成功。只要能讓寶寶有興趣,從一天的一、 兩次然後逐漸增加到經常使用,相信不久寶寶一定能夠完全脫離奶瓶,安心的用杯子喝東西了。

2007年04月18日
公開
47

孩子任性是種心理需求

孩子任性是種心理需求   生活中,我們可以經常見到一些寶寶,為達到某種目的特別任性,有時甚至會因此哭鬧不止,把家長搞得精疲力盡而仍不罷休。為此,家長只得退讓,或者聽之任之;而有的人卻把這種任性,歸咎於獨生子女帶得太嬌慣。這都是錯誤的。   據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種心理需求的表現。他指出,幼兒隨生理發育,開始逐漸接觸更多的事物。他們對這些事物的正確與否,不可能像成人那樣進行瞻前顧後的分析,再做出處置決斷。而僅憑著自己的情緒與興趣來參與,儘管這些事物往往是對他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的。   此外,家長多以成人的思維去考慮他參與的結果,完全忽略了孩子參與的情緒和興趣。實際上,這種情緒和興趣,就是孩子很想接觸更多新事物的心理需求。比如,4歲的傑克偶見表姐尼娜有個新玩具,在表姐離開後便開始作難母親,非得立即有個同樣的玩具不可。但此時已是夜深人靜,母親不可能驅車進城為之尋購。於是,傑克哭鬧了一整夜。看起來是傑克任性,無理取鬧。可母親從沒有從心理角度去了解,傑克為啥非得立即要那玩具,更多的是去責怪他“要別人的玩具,或者性子太急”。   其實孩子僅覺得那玩具有個閃亮的燈好玩,那燈為什麼會閃亮而已。這就是一種好奇的心理需求。當這種心理需求得不到安撫時,他就與母親作對,無奈中只得以哭來抗議。不達到目的,絕不罷休。   如果,母親重視到這種心理,採取表揚傑克為弄清那玩具為何閃亮是愛動腦筋和非常聰明,再擺出今晚不可復得這玩具的道理,並承諾明天將與他共同研究玩具閃亮的方法,可能孩子的情緒會好得多。至少,他心理上感到母親對他在“閃亮”問題上的認可。   處於獨立性萌芽期的幼兒,一切事物都想親力親為,都想弄個透徹,這原本是好事。但是,這種"親力親為"的心理,往往會在不合實情中表現出來。家長對此,一不可包辦代替,二不可斷然拒絕。否則,孩子的任性就會越來越嚴重。   這種任性,實質上是一種與家長對抗的逆反心理,其根源又在於家長初始沒有重視他們的心理需求。

2007年04月16日
公開
48

1歲寶寶的行為標誌:攻擊

1歲寶寶的行為標誌:攻擊   一歲的寶寶偶爾會用拳頭和牙齒跟爸爸媽媽或其他小朋友“交流”,這是許多媽媽的煩惱,生怕孩子長大會變得很暴力。然而專家解釋:一歲左右的寶寶出現攻擊性的行為很正常,應該辨證的看待這些行為:一方面,這種行為只是孩子發育到這個年齡的標誌,每個孩子都會經過這個時期,爸爸媽媽不必過於擔心。另一方面,雖然這是孩子必經的一個過程,但如果爸爸媽媽對孩子的錯誤行為不做正確的指導,孩子很可能會養成打人的壞習慣。   另外,專家指出:對待一歲“暴力”寶寶,只有先應該知道他為什麼會這樣做,才能幫助孩子找到和平解決問題的方法。   武力背後鮮為人知故事   孩子也和大人一樣,不會無緣無故的發脾氣,如果他咬了其他小朋友,肯定有他自己的原因。只是一歲左右的孩子還不會為自己解釋,所以對“他為什麼要咬人?”一直讓我們困惑。現在讓我們一起站在孩子的角度,看看究竟是什麼讓孩子不得不動用“武力”解決問題。   貧乏的語言表達能力   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對一歲的孩子來說是件很困難的事。也正是因為他不會說話,無法和別人建立有效的溝通,所以他選擇咬人或是打人,來發洩自己的不滿情緒。因此,下次你看到孩子急切向你表達,但你又不能弄明白時,一定要好好安慰他,肯定的告訴他“別著急,媽媽會幫助你的”,這樣他就不會把怒火發到其他小朋友身上了。   他正在學習自衛   有時候孩子打人是出於一種自衛,或是其他合理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小朋友搶了他的奶瓶,或者有人先打了他,甚至有小朋友抓了他的頭髮。寶寶決不會容忍自己被欺負,他會全力維護自己的利益,這只是一種本能。   口腔發育的需要   專家解釋說,一歲左右的寶寶,口腔內牙齒、肌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育,他很喜歡把東西放到嘴裡咬,可以幫他緩解口腔發育給他帶來的不適。另外寶寶在學習說話的時候,也很喜歡把能抓到的東西放到口中,當然也包括小朋友的胳膊或手。這僅僅是他感知事物的一種方式。好像只有這樣做他才能得到準確的認識。   孩子的因果試驗   很多爸爸媽媽都想知道,為什麼一旦孩子們和玩具在一起時,就會出現可怕的哭鬧聲,為什麼他們每個人拿到自己的玩具還不能安靜呢?答案很簡單,寶寶在玩耍的過程中,除了知道玩具帶給他樂趣之外,還意外的發現他的行為可以帶來不同的後果,“如果我打了其他的小朋友,就一定會有事發生”。所以他總是不斷嘗試用自己的行為影響周圍事物。   孩子也需要自己的空間   一歲左右的寶寶,不能準確的把握空間關係。所以他經常會發現自己被其他小朋友擠到一個小空間裡。出於一種條件反射,他會不自覺地推開擋在他前面的孩子,或是對身邊的小朋友採取武力進攻的方式。這樣就可以確保自己有充足的活動空間了。   寶寶正感到情緒不好   孩子在心情不好的時候也會選擇自己的方式發洩不滿情緒。比如在他餓了、累了、尿布濕了時,他的心情就會很糟糕,這時候最容易出現孩子之間互相打鬧。另外,一歲的孩子正在學習各項技能的時候,當他遭遇失敗時心情會跟著變壞,打人的行為就很容易出現了。   爸爸媽媽的和平戰略   對寶寶來說,打人和咬人只是他認識周圍事物的一種平常的方式。所以沒有什麼可以讓他停止這種行為。而你所要做的是保證孩子的安全,讓他在這些攻擊行為中免受傷害。   告訴孩子“不”   當孩子行為可能發生危險時,你應該及時制止他。用最簡單的語言清楚、嚴肅(但不是威脅)地告訴他“不可以打人,不可以咬人。會受傷的。”然後用把孩子的注意吸引到其他有趣的事情上,比如一個動畫片。除此之外,在孩子煩躁想攻擊別人的時候,可以為孩子提供其他選擇,比如給他一個枕頭,讓他隨便處置,還可以教她使勁跺腳來發洩自己的不滿。或者教會孩子如果下次他生氣了可以到你身邊尋求幫助。   別讓孩子從攻擊中獲得任何好處   寶寶並不是故意選擇使用武力爭奪玩具,而只是一種本能的自衛或是生理特徵。一旦他從這種行為中獲得利益 得到了他想要的玩具,那麼他就可能把攻擊別人和取得玩具聯繫起來。也就越來越喜歡用攻擊的方式和人交流。   相對打人的寶寶來說,要更多注意受害的寶寶   當你的孩子打了其他小朋友時,最好給受傷的寶寶更多關注:吻一吻受傷一方的小傷口,詢問他有沒有問題。然後,用堅定的語氣對欺負人的寶寶說:“不許咬人。咬人會讓別人很疼。”如果孩子被別人咬然後又去咬別人的話,千萬不要懲罰孩子。   多稱讚孩子的好行為   當孩子沒有依靠攻擊而解決問題時,你應該多多鼓勵他的這些行為,讓他能意識到這才是對的。比如你可以表揚他的行為“你把玩具讓給小朋友玩,你是個好孩子。”   做孩子的好榜樣   和孩子玩的時候不要咬你的孩子,也不要打他。如果你對他說“我要吃了你!”而且把小傢伙的腳趾或手指放到自己的嘴裡,那麼他就會很自然地嘗試對別人這樣做。   溫柔地安慰孩子   孩子在發育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挫折,比如走路、說話等等。這時需要你為他提供一些溫柔的積極的安慰,以防止他變得暴躁。比如一個舒服的溫水浴。孩子在洗澡時可以忘記之前的不愉快,再加上一些他熟悉的玩具,會讓他對自己重新樹立信心。   給孩子們更大的活動空間   如果孩子像大海裡的沙丁魚一樣,擠在一起玩耍。那你就不必對他們的互相攻擊的行為產生驚訝了。因為這是必然的結果。即使是成年人也不能容忍自己活動的空間過於狹小。   重要提示:爸爸媽媽不能做的三件事   對待孩子的攻擊行為,除了上面敘述的我們可以幫助他們的事之外,還有些事是我們不能做的:   1、不要訓斥打人的寶寶:寶寶並沒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你突如其來的訓斥只會讓他感到莫名其妙。   2、不要因為孩子打人,就讓他也嘗嘗挨打的滋味:孩子不會理解你的用意,他只會覺得你是在傷害他,最壞的結果可能讓孩子不再信任你。   3、不要鼓勵孩子報復打他的小朋友:如果“受害人”反過來去報復犯人”,那麼最終的結果是“犯人”會越來越多。

2007年04月14日
公開
49

教你如何與任性的寶寶過招

教你如何與任性的寶寶過招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威廉.科克指出,幼兒隨著生理上的不斷發育,開始逐漸接觸更多的事物並憑藉自身的興趣和情緒來參與,而不管這些事物對自己是否有益或適宜,這就是所謂的“任性”。因此,幼兒任性是一種心理需求的表現。   兩歲的小恆正是混沌初開、鸚鵡學舌的年齡,再加上長得聰明伶俐,嘴巴又特別甜,因此人見人愛。然而,爸爸媽媽最害怕帶他出去玩,因為他太任性了。比如,在逛商場的時候,見到什麼都要買,麵包、牛奶、玩具、水果……只要是悅人眼目的東西,他就會在購物車上又叫又晃,非要得到不可,否則就會哭鬧不休。而且爸媽還沒買單,他就會急不可耐地要拆包裝,弄得爸媽既尷尬又頭痛。   三歲的朗朗是由奶奶帶的,老人家寵孫子,對朗朗有求必應。只要朗朗一哭,沒有什麼不能得逞的。一次朗朗到姑媽家,以為也跟在自家一樣,早上吵著非要吃通心粉不可,沒吃到,朗朗生氣地把桌子上的蛋糕扔到了地上,姑媽一氣之下打了他的小屁股以示管教。結果,當然是朗朗在電話裡向他爸爸媽媽告了姑媽一狀。   類似小恆和朗朗這樣的情況,相信許多年輕的爸爸媽媽都曾遇到過,有的可能至今還倍受困擾。家長如果任其發展而不及時加以管教的話,小朋友長大之後就會變得霸道而難以與人和睦相處,在社會交往中難免遭人排斥,產生挫敗感,最終成為“孤家寡人”。   寶貝任性誰之過?   所謂任性,就是任著自己主觀的性情和喜好去做事,或對個人的需求和願望毫不克制,全然不理會他人的感受。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威廉.科克指出,幼兒隨著生理上的不斷發育,開始逐漸接觸更多的事物。不管這些事物對自己是否有益或適宜,他們都會憑藉自身的興趣和情緒參與其中,這就是所謂的“任性”。因此,幼兒任性是一種心理需求的表現。   任何習性都有其形成的原因。幼兒任性,歸結起來,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父母過分嬌寵、縱容的結果。現代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呵護倍至,對孩子的要求誠惶誠恐。無節制、無原則地對孩子有求必應,生怕照顧不周讓孩子受一點點委屈,孩子自然會得寸進尺。   •隔代餵養。這很常見,也極具中國特色。祖輩不僅溺愛孫子,也不敢嚴加管教。現在儘管許多年輕的爸媽都已經意識到其中的弊端,但由於雙方都得上班,又信不過小保姆,因此只能把隔代餵養進行到底。上述的朗朗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小恆很調皮,經常有些磕磕碰碰的事情發生。每當這時,奶奶就會緊張地抱怨爺爺沒把小孫子看緊點,摔著了不好向兒子兒媳交代。   •父母缺乏耐心。孩子一不聽話,爸媽開始還堅持原則,可當孩子繼續為所欲為時,爸媽覺得煩,認為“反正教了他也不會聽”、“孩子還小,不懂事,等他大了自然就會好的”,而不再堅持。這些父母其實不知道,幼兒的自製力還沒有覺醒,他們大多都希望照著自己的意思去做,因此父母必須堅持原則。一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基本道理很簡單:假如在孩子尚小的時候不儘教導的責任而是一味妥協,就不要期待孩子將來自動會“變”好。   •幼兒自製能力差,易衝動,思維帶有片面性及刻板性,因此容易任意所為。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不問原由地用訓斥、打罵等方式回應孩子的一切“不合理要求”,從而導致幼兒產生逆反心理,以執拗來對抗父母的粗暴,因而助長幼兒的任性行為。   與任性寶寶過招   要想知道如何跟任性幼兒相處,首先要對幼兒心理的發育有所了解。幼教專家指出,孩子性格的形成是分階段的,2-4歲的幼兒正好處在性格的萌芽期,也是孩子的“第一反抗期”。這時期的孩子不像以往那麼聽話了,會經常和大人“鬧獨立”,力圖擺脫大人的約束,愛說撟約豪磾而不要大人幫忙。他們對一切事物都想親歷親為、弄個明白。但是,由於幼兒還不具備自我約束的能力,因此這種親歷親為的心理通常會在不合適的情況下表露出來,家長如果斷然拒絕,反而會刺激孩子的任性行為。處在性格萌芽期的孩子對事物的領受能力特別快,因此這期間對其進行正確的教導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國小兒科醫生史比爾甚至主張,孩子一生下來,父母就應該對其進行有目的的引導和教育。他說:“如果你從孩子出生後第二天才開始管教的話,你就晚了一天。”下面的幾點建議,或許能給爸媽們一些幫助:   •明確告訴寶寶該做什麼。一個幼兒園教師講了這麼一件事:她家隔壁有個兩歲的小朋友,每天只要醒著,定要大人帶他到樓下的花園裡滑滑梯或盪鞦韆。他家住九樓,沒有電梯,有時媽媽抱著他剛買好菜回到家裡,他馬上就嚷著要去滑滑梯了。媽媽說太累了,不去了行不行,他就搖著頭叫嚷得更加厲害。每當這時,媽媽總是會拖著疲憊的腳步帶著他再次下樓。有一次,這個老師對這位年輕媽媽說,下次他再鬧的時候,不要問他“行不行”,明確告訴他,媽媽很累,睡醒午覺後再去。這樣有利於提高孩子的是非辨別能力,減少任性行為的發生。這一招果然靈。從此,這個媽媽對寶寶說話儘量使用“很晚了,該睡覺了”、“天涼了,要多穿一件衣服”這樣表示明確意思的話,而不使用“寶寶乖,睡覺好不好”等讓孩子選擇的話。   •轉移注意力。幼兒的注意力一般比較分散,對同一事物的興趣持續的時間不長,很快會被其他的新鮮事物所吸引。因此,爸爸媽媽如果能抓住寶寶的這一心理特點,轉移寶寶的注意力,就能夠救自己脫離困境。反之,你越是不答應,他就會鬧得越兇。例如,傑仔的媽媽有一次在打手機的時候被傑仔看見了,傑仔非要拿來玩不可。媽媽說小孩子不許動大人的東西,傑仔就急得直跺腳。這時,爸爸對傑仔說:“寶貝,我們一起打電話給奶奶吧,奶奶想傑仔了。”傑仔馬上停止了哭鬧,跑去和爸爸玩了。

2007年04月12日
公開
50

踏出人「聲」的第一步─幼兒學說話

千盼萬盼,孩子快點說話吧! 孩子的語言學習需要父母循序漸進地教導,只要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和練習機會,寶寶就能發揮潛力,學得又快又好喔! 相信每個初為人父或初為人母的爸爸媽媽都有過類似的經驗:迫不及待地希望這個剛降臨的小天使,能夠快點開口叫一聲「爸爸」或「媽媽」,即使寶寶只是含糊發出了類似的語調,都會讓全家人振奮不已。每個孩子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寶貝能夠儘早學會說話,而這樣的期望也讓許多的父母擔憂:「這麼大了還不會講話,正常嗎?」、「孩子的舌頭是不是有什麼問題?」 其實孩子的語文發展是有階段性的,不同的年齡會有不同的教導方式;每個孩子學習語文的程度也都因人而異,因此探究寶寶語言發展遲緩的主因,才能幫助他克服障礙進而順利學習。 學說話的階段性 寶寶剛出生時就像是一張白紙,當然語言的學習也是從零開始,一點一點累積而起;因此隨著年齡的增長,寶寶對語言的學習程度也會越來越提升。 1.準備期:約1歲以前,屬於牙牙學語階段,會發出一些簡單但是沒有意義的聲音。 2.單字句期:約在1歲到1歲半之間,開始會說出第一個字,是真正語言的開始,特徵是用單字代表整句的意思。 3.電報句期:約在1歲半到2歲之間,所說出的單句簡略而結構不完整,就像電報文件一樣,如「爸爸─車車─玩」。 4.造句期:約在2歲到2歲半之間,開始懂得較簡單的文法,能夠造些簡單的句子,而不只是單純將單詞串連起來。 5.好問期:約在2歲半到3歲之間,能表達的句子更長了,並且產生因果句,如:我餓了,要吃飯等。另外也開始出現疑問句,因此這時期也稱為「好問期」。 如果你的寶寶還不會說話…… 發現孩子的語言發展遲緩 想知道孩子是不是在語言的學習上有障礙嗎?你可以觀察看看他是否有下列的情形: 1.六、七個月的寶寶卻對聲音沒有反應。 2.兩歲還無法講出任何字詞。 3.三歲卻還不能講出簡單的句子。 4.三歲之後講話仍不清楚。 5.年齡越大越不喜歡說話。 如果你的孩子有上述的徵兆,可以請求醫師或專家的協助,了解是否有生理或心理上的障礙,或只是個人發展的差異。 孩子可能生病了 當孩子的語言發展遲緩時,可能跟生理或心理上的因素有關: 1.腦部發育:智能不足或是大腦受到傷害。 2.聽力障礙:聽力損傷導致模仿學習說話困難,自然就無法說話。 3.口腔問題:經常流口水或是吃東西容易掉落,都可能是口腔發育有問題。 4.互動機會少:父母無暇與孩子互動,或因病較少與其他小孩互動。 5.情緒障礙:例如自閉症兒童。個性過於內向、退縮,天生學習力較差。 如果孩子有先天的障礙,提早先幫孩子規劃未來的學習與應對方案;如果孩子急需治療,更忌有所拖延,以免耽誤了孩子早期療育的黃金時期,而影響他恢復正常的契機! 叮嚀 1歲至3歲是孩子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期,如果發現孩子遇到語言障礙,記得儘早求助醫師或專業人士,尋求最佳的解決之道。而除了讓孩子學會語言之外,更重要的是學的好、發音清楚,環境便是影響孩子學習的最大因素;家中的父母長輩一定要以身作則,陪孩子多說好話,太多的情緒用語或是髒話連篇都會讓孩子有樣學樣,不知不覺出口成「髒」! --------------------------------------------------------------------------------

2007年04月09日
公開
40

看屋6撇步 買到夢想家

網路轉載文章中,其中有一篇由聯電工程師做寫的購屋分析,相信很多人收到都為他的專業分析感到佩服,今天就由作者告訴你如何從實用的看屋策略,為自己找到一間理想的房子。 -------------------------------------------------------------------------------- 【看屋第一步】先看外在環境 1.了解住家與上學上班的行進動線,注意每天上下班是否會造成大塞車。 2.附近住家的坪數大小分布為何?假設過幾年大家都想換屋,同一時間要賣的房子哪一種坪數最多,這將會影響到之後的房價。 3.房子的出入通道寬度。若出入通道太小進出不便,將來也會影響到房價。 4.房子的出入通道路權。進出的巷道若沒有使用權,或者使用權有疑慮時,千萬不要買。以免房子蓋好了卻不能住。 5.房子的土地所有權。注意土地是否遭到貸款質押,或者遭到扣押、假扣押等。 -------------------------------------------------------------------------------- 【看屋第二步】不要只是眼見為憑 樣品屋隱藏的陷阱很多,例如:樣品屋的屋裡高度與實際房子的高度不同,需注意樑、柱的影響;衣櫥深度故意做淺一點,不足60公分深,讓你覺得房間夠大,空間很足夠;還有,因為樣品屋沒住人,因此,會少很多生活上的雜物與用具,也會少很多櫃子。 所以,樣品屋參考就好。 另外,如果房子已經蓋好或者看二手屋,千萬別輕易相信屋子的現況,尤其不能以現況交屋,避免未來遇到漏水滲水等問題,對方(賣家或建商)依據合約精神,會以「現況交屋」一辭推拖。 -------------------------------------------------------------------------------- 【看屋第三步】看懂『藍圖』很重要 以下列舉藍圖中常見的規格,但是,一般人卻容易遺漏的重點。 1. 牆的厚度 一般藍圖上的寬度並不是淨寬,看圖面時要記得考量牆的厚度,以免住進去才發現家具擺不進去或者動線太過狹小等問題。 2.柱與樑的位置 一般來說柱子經常是牆的圖形上寬度較厚的地方,而樑則以虛線方式呈現。 3.各種管道間 房子裡的挑空、鏤空之設計,可能是空間造型,也可能是排水管、電線管線等等機能性管路,常使用矩形中含兩對角交叉線的圖形作為標示。 4.機電空間 指放置電機、煤氣、給水、排水、空氣調節、消防及污物處理等設備之空間。這類空間並不需計入建築建坪中,也不受容積限制。換句話說,很多建商都用這個機電空間規劃,增加室內可銷售之建坪,以提升獲利。 5.樓梯轉彎處 建議盡量挑選轉彎為平台式的樓梯,避免萬一遇到急事時,快步下樓梯恐有失足。 6.滴水線圍出銷售評數 在法律上,只要有雨遮的陽台,或者房子有突出物,其地面圖影面積都會計入建商的銷售坪數中,因為這些坪數也會在權狀上顯示。通常,雨遮一定都在屋外,圖面上一般會使用虛線表示其投影面積,簡單的規格圖通常不會標示其尺寸,所以一定要向建商索取藍圖,其上一定會有尺寸。 -------------------------------------------------------------------------------- 【看屋第四步】有些『名詞』一定要知道 1. 地坪與建坪 地坪是指土地的坪數,通常就是地面涵蓋的面積;建坪是指建築物建構起來的面積。 2.土地權狀、建築執照與使用執照 一棟建築物從準備蓋到可以進住,至少需要拿到土地權狀以及建築執照、使用執照。 要注意的是:建商本身是否持有基地之土地權狀,還是與地主合資建屋;建商必須取得建築執照才可以開始預售;必須有使用執照,房屋才能使用,有時候因為出入土地無法取得,將可能造成該建築物無法取得使用執照,購買預售屋者,須特別注意這類問題。 3.建蔽率與容積率 建蔽率指的是建物相對於地面的投影面積比。容積率是指可允許之建物總建坪數相對於土地面積之比例。 4.實坪與虛坪 有99%的狀況,聽到的坪數數字都是虛坪,即包含了非室內可使用的面積,例如雨遮、公設、私設道路,購屋族在購買房子時要記得問清楚銷售坪數,包含了哪些部份。 5.平面車位與機械車位 購買車位時,能買平面車位者,絕不要買機械車位,因為機械車位後續需要花費很多金錢維修,萬一大家不肯一起出錢維修時,很容易就荒廢。 6.夾層 法律規定挑空最高之樓高限制為6公尺,且挑空的面積不得超過總建坪的10%。市面上很多標榜著樓高4.2公尺的夾層屋設計,其實4.2公尺樓高,減去樓板厚度20公分、樓地板10公分、夾層地板厚度20公分,只剩下3.7公尺。我們將之直接除以二,得到1.85公尺,換句話說,一樓1 . 8 5公尺淨高,二樓也是1.85公尺淨高,這樣的生活高度其實有點低矮。 另外,夾層屋的價錢迷思也多,通常看起來總價較低,但實際計算每坪單價時卻未必如此。 -------------------------------------------------------------------------------- 【看屋第五步】建材初步判定 建材種類很多,可以從『產地與廠商』著手,一般就產地而言,歐美優於台製,台製優於大陸與東南亞製;另外則注意建材使用的廠牌是否耳熟能詳,若不清楚,可以上網查詢。 -------------------------------------------------------------------------------- 【看屋第六步】用『科學』破解迷思 1.棟距與採光的迷思 買房子經常會聽到一個名詞『棟距』,棟距小,隔壁棟的人很容易爬到家裡來,隱私也沒有保障;棟距大,視野較好,採光也較好。 2.低樓層問題 買公寓一定會發現低樓層比較便宜,影響較大的應該是管道間造成的問題了。公寓由於一樓、二樓可能都屬於店面設計或公共空間,所以,樓上各樓層共用之管道間一路從頂樓貫穿各樓層,到了公共空間的上一層,就會轉折。年份一久,各種堆積物將堵塞排水管、糞管,很容易造成民生生活上的不便與問題。 3.高樓層問題 除了風大不適合開窗,還會遇到三個問題:.11樓以上依據消防法規,必須設置自動灑水設備,因此室內淨高將受到壓縮,買到這類型建案,需注意讓灑水頭的灑水覆蓋面積區域盡可能地大,不要被其他物件遮蓋、掩蔽,以便在最緊急時可以發揮最大效用。 .台灣雲梯車普遍可及高度為10樓左右,所以樓層越高,真正發生火災時需要的是自動灑水設備正常啟動。 .由於房屋地基固定在地面上,當地震為左右搖晃的時候,越高樓位移程度越大,有時候儘管地震只有芮氏3級,但是高樓15、16樓卻感受到4∼5級的震度。 4.停車場進出問題 停車場進出問題,一般來說,單向車道的型式優於雙向單車道,筆直型車道優於彎道型。至於理想的車道斜坡比為6:1,也就是水平距離移動6公尺,垂直高度上升或下降一公尺。這樣在車道行進時,才不會有陡峭的感覺。 (轉載自E-Mail)

2007年04月03日
公開
50

母乳媽咪應該怎麼吃?授乳期進補食譜!

母乳媽咪應該怎麼吃?授乳期進補食譜! 文�振興復健醫學中心營養治療科營養師 黃幸妮 產後期的營養可分為哺乳婦營養及未哺乳婦營養,如未親自以母乳哺餵之產婦,其營養需求量與一般婦女相同,其營養量應平均分配於三餐中,不宜額外攝取過多的食物。每日應做運動,以使產後之體重早日恢復至標準體重範圍內。 而哺乳婦的飲食則需注意每日飲食建議量及營養素的足量攝取,應減少下列食品,一、菸和酒,二、咖啡與濃茶,三、含脂肪多的食物,如:油炸食物等。四、罐頭食品與燻製食物,如:醃肉、鹹蛋、豆腐乳等。五、只提供熱量的食物:甜點、糖果、巧克力。六、刺激性的調味品,如:咖哩、辣椒等。 營養狀況與泌乳量 在哺乳的前六個月,平均每天泌乳量約為七百五十毫升,其後的六個月約為六百毫升,但是當乳母熱量攝入很低時,可使泌乳量減少到正常的40%∼50%。影響泌乳量的因素很多,如乳母的健康狀況、心理因素、嬰兒的吸吮程度和頻率等都對乳汁的分泌有影響。乳母的飲食、營養狀況也是影響乳汁分泌的重要因素,乳母患營養不良將會影響乳汁的分泌量和泌乳期的長短。 授乳期的營養攝取 哺乳的產婦應該攝取均衡的飲食,在各類所需的營養素中,攝取的份量會比未哺餵母乳的媽咪增多許多,這不僅是可以幫助寶寶的吸收營養豐富,還可以強健媽咪產後的體力。均衡營養的膳食是哺乳期婦女飲食的關鍵。 一、蛋白質:每日所需應在九十至一百公克之間(蛋白質攝入量每天應       比平常多二十至三十克),充足的蛋白質是分泌乳汁的必       需,並且可以增進乳汁的品質。 二、熱 量:每日所需熱量應在二千至二千五百大卡。充足的熱量是分       泌乳汁的必需條件。 三、脂 肪:脂肪類可以促進嬰兒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的髓鞘化,應佔總       熱量的27%。 四、鈣 質:每日所需應在一千三百至一千六百毫克之間,防止鈣質自       母體骨頭、牙齒中溶出,可保護母親身體的健康,哺育更       強健、更聰明的寶寶。 五、鐵 質:攝入鐵可直接增加乳汁中鐵的含量,並加速母體失血後的       恢復,分娩後的二個月內,每天都需要五十五至一百一十       五毫克,以彌補泌乳時,母體所損失的鐵質。 六、維生素:維生素在乳汁中的含量,會隨著飲食中的含量的高低而升       降。因此,產後媽咪應多從深綠色的蔬菜、水果中攝取足       夠的營養。維生素可促進乳汁分泌,使乳汁營養成分穩定       ,維持母體健康。 授乳期進補的食譜 一、麻油麵線   材料:麵線、米酒、薑片適量、麻油。   做法:麻油入鍋加熱,薑片推入鍋內炒熱,      依食用量加入水煮開後,放入麵線煮至水滾,      加入米酒即可食用。 二、鯛魚湯   材料:薑絲適量、水、鯛魚片、鹽、米酒、蔥花。   做法:鍋預熱,倒入麻油、薑絲稍微拌炒,倒入水煮開,      將鯛魚片放入煮熟,倒些米酒煮滾即可食用。 三、豆腐魚湯   材料:魚頭一個(約四百至五百克)豆腐三塊、      蕃茄一個、清水三至四碗 、蔥、鹽、味精適量。   做法:魚頭去鰓洗淨,用少許鹽醃十五分鐘,蔥切粒,      蕃茄、豆腐切塊,用油煎魚頭至金黃色,      加入清水三至四碗蓋及魚頭、蕃茄、豆腐用文火一齊煮,      煮至湯水變奶白色,調味後撤下蔥花即可。 四、生魚煲紅棗   材料:生魚一條(重約三百至四百克)紅棗二十克、      薑二片、鹽少許 。   做法:生魚去鱗削肚,洗淨、撒少許鹽醃五分鐘,      用少許油煎略至微金黃色,鏟起,瀝乾油待用。      浸軟紅棗去核,洗淨待用。      把所有材料一同放入湯煲內,加入適量滾水,      以慢火煲約二小時至湯滾,加入調味料,即可趁熱飲用。 五、青木瓜燉排骨   材料:排骨適量、青木瓜一顆。   做法:排骨洗淨,水滾後,將排骨放入鍋中燜煮至熟。 六、麻油螃蟹(紅蟳)   材料:螃蟹一隻(紅蟳)、麻油適量、薑片適量。   做法:以麻油熱鍋,加入薑片爆至金黃色,      將處理好的螃蟹下鍋,倒入米酒,鹽少許燜煮熟即可;      也可以加蛋燜煮。 本文由【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提供

2007年03月28日
公開
61

孩子,你到底在「ㄏㄨㄢ」什麼?

孩子拗起來時,父母不妨逆向思考,不要變成人身攻擊喔! 【文�黃期璟】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從什麼都不懂的小嬰兒,開始聽懂大人的話,表達自己的感受,漸漸有自己的主見與想法。俗話說:「3歲的孩子,貓狗嫌!」雖然是口耳相傳的諺語,其實從幼兒生理與認知發展理論的觀點來看,也有幾分道理,這是孩子成長必經的過程。 重點是,我們必須了解:孩子為何會如此?父母該如何面對?不然,此時的孩子有時真的會讓爸媽氣到想動手,因為我們並未了解到「貓狗嫌」的原因與孩子真正的需要。當我們從孩子的認知與情緒發展,了解堅持倔強的原因。或許我們會發現,堅持並不是完全不妥當的,而是他當下唯一能找到的溝通方式。 單純表達所要所想 孩子開始牙牙學語時,就像海綿一樣吸收所有的事物,同時發現「我說的話,大人也聽得懂呢!」所以,孩子嘗試發表自己的意見,想跟大人一樣,甚至挑戰權威。此時,正是人生中第一個叛逆期,是正常的表現。 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論,學齡前的幼兒處於感覺動作期與前運思期的階段,孩子會根據最直接的感受做判斷與學習。當他無法滿足眼前的欲望,會用最直接的方式表達,像是哭鬧、耍賴,因為他覺得「為何不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做事?」,他只是單純表達心中所認知到的,像強強只知道要出門,「出門就是要穿自己喜歡的鞋鞋呀!」他還無法認知喜宴跟新皮鞋的關係,所以他會堅持自己的想法,就像大人要求孩子聽他的話是一樣的。 直接強烈表達情緒 情緒的發展歷程包含:感受情緒、理解情緒、表達情緒。幼兒受限於認知和語言上的發展,他們能夠認知的情境與使用的詞彙,尚不足以做出完全符合社會期望的合宜舉動,加上成人的不了解,因而時常發生與父母僵持不下的狀況。 尤其是幼兒情緒通常是直接的、短暫的、強烈的,成人務必了解孩子為何堅持?而非只是一味阻擋孩子的意見。倘若只針對表面的行為進行糾正,不但適得其反,可能會阻礙親子關係的正向發展。 傾聽孩子的堅持 ◎個人喜好 跟玩伴爭高下 當孩子逐漸成熟,會因為媒體或同儕的影響,發展出階段性的好惡,像是神奇寶貝、海賊王、珍珠美人魚等等,所以,當他想與同儕 「一爭高下」的時候,往往會堅持一定要穿著某某的衣物,即使父母覺得不妥,孩子依然堅持。 ◎引起注意 讓父母重視需求 有時候,孩子也會好好地表示想要完成的事情,但是父母無法當下滿足他,或沒說明清楚無法實現的原因,幼兒就開始使用其他的方式,引起父母關注,強調自己的重要性,希望父母可以重視他的需求。 ◎真的需要 有時候幼兒的堅持,並非完全不合理,是礙於詞彙或認知,他說不出個所以然,只好重複他會說的簡單詞彙,像是「我就是要…」「我不要聽你的!」「我不喜歡…」,孩子可能是在發出需要幫助的訊息,而非一味地鬧脾氣。 4 TIPS 轉換孩子的無理堅持 ◎說出原因 讓孩子感受體諒 幼兒堅持某件事情,有背後的原因,如果無傷大雅,還是儘可能滿足孩子的需要。像是一定要爸媽陪他玩;家長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少,可是孩子真的需要父母的陪伴與互動,此時不妨告訴孩子「你是不是很想爸爸媽媽陪你?我們也好想陪你,可是我們正在忙,可以再等十分鐘嗎?我們一起看時鐘,計時開始!」當我們說出原因,孩子就不那麼堅持,是因為他感受到我們的了解與體諒。 ◎提供選擇 思考解決辦法 在團體活動時,孩子想要某個同學的玩具,雙方堅持不下,此時我們可以問他:「你是不是很喜歡這個玩具?可是小明也喜歡玩耶,你要不要問小明可不可以一起玩?還是問小明還要玩多久?可以討論大家輪流玩的方式嗎?」當孩子開始思考解決方式的時候,也轉移了情緒的焦點,解決了問題。 ◎幽默處理 父母轉個彎想 強強堅持要穿舊舊皮卡丘的球鞋出席喜宴,可以俏皮的跟孩子說「我想皮卡丘可能很想在家休息,要不要等我們要出去玩的時候,再帶它一起去?」我們也可以反向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見,何不穿著輕便一點去赴宴呢? ◎切勿批評 孩子鬧彆扭的時候,千萬不要一氣之下說「你這個樣子,跟你老爸一個樣!」「你真得很煩ㄟ!講都講不聽!」逞口舌之快,只會讓孩子否定自己,甚至遷怒自己最愛的家人,其實是不必要的。因為處理任何事情的過程,都是身教的一部分,我們能否在處理的過程中,依然讓孩子學到尊重,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2007年03月27日
公開
50

長高的重要因素!

★基因決定身高? 每個時代的BABY生出來都差不多,戰後日本人平均身高都長高了,美國研究發現食物(營養)是長高的關鍵,有長高的基因卻沒有營養的飲食,仍不能達到應有的身高標準(計算標準如下) 女生標準身高:(父身高+母身高-12)÷2±(5∼6) 男生標準身高:(父身高+母身高+12)÷2±(6∼7) 正常成長速度:出生後前6個月:16∼17cm 7∼12個月:8cm 第2年:10cm/年 第3年:8cm/年 第4年:7cm/年 5∼10歲:5∼6cm/年 ★生長板原理 生長激素只有在深睡期才能發揮作用, 最好9點就上床睡覺 熟睡時腦下垂體分泌生長激素,生長激素會增生軟骨,軟骨再轉成硬骨,晚上11點~2點分泌到達最高峰,生長板閉合則沒有生長空間(手的生長板是最厚的) 【腦下垂體反射區位於腳底大拇指中間】 生長板癒合期-生長板在青春期就開始癒合,完全癒合後便不會再長高 女生:14歲〈11~14歲青春期〉女性荷爾蒙會促使生長板癒合 女生平均在12歲8個月(骨齡)左右經期來,就只剩1又4個月的長高時期 男生:15歲〈12~15歲青春期〉 過度西化的飲食造成提早進入青春期 ★生長激素代價高 1cm一萬美金, 最多只能長2~7cm,且不一定有效 (初期有效,成年後無差異) ★運動不會讓人長高 運動可增加骨頭強度,但負重類型的運動會抑制成長,跳躍性的運動才能促進生長板活性【可刺激腳底的湧泉穴】腳底中心點上方凸起的小丘 ★轉骨〜把握轉骨時機, 春天是轉骨天 轉骨第一黃金時期 1〜4歲 轉骨第二黃金時期 10〜12歲 轉骨的黃金時期一年可成長7~10cm【腎主骨.腎虛較不會長高】過半幼兒鐵.鈣.維他命A不足 喝牛奶不會長高 維他命D.鈣幫助骨質密度增加, 但無法拉長身高 而磷會造成鈣質流失(包裝飲料都含有磷) ★影響身高的因素 1.遺傳∼不是絕對 2.營養∼缺鋅.鈣(會嚴重影響身高進度) 鋅 - 雖可由蚵.蛤等食物中攝取,但此類生猛海鮮含高膽固醇,不易多吃 除了鋅.鈣須足夠之外,蛋白質.維他命B.維他命C可幫助膠原增生(膠原 增生可使生長板較慢癒合) 3.生活習慣差∼沒有好的睡眠品質(熬夜影響成長) 4.飲食∼吃太多高油高糖(防礙膠原蛋白生長) 西化的飲食造成提早進入青春期 5.藥物副作用∼如類固醇 6.生長激素不足∼蛋白質不足,身體的所有激素都會不足 7.甲狀腺巧能不足 8.骨齡慢, 發育較晚 ★小不點評估 1.5歲以上每一年長不到4cm(進度落後) 2.身高曲線低於第3百分位(倒數第3名以下) 3.性早熟

2007年03月22日
公開
59

嬰幼兒睡眠困擾主因 :「入睡困難」和「夜間驚醒」!

嬰幼兒睡眠困擾主因 :「入睡困難」和「夜間驚醒」! 一項最新研究數據顯示,北台灣有超過六成的寶寶有睡眠問題的困擾,睡眠問題所帶來的不良睡眠品質可能增加照護者壓力及同時造成照護者睡眠不足之外,也將造成寶寶生理及心理上的相關疾病。 進行該項研究的長庚兒童醫院新生兒科助理教授周怡宏醫師表示,嬰幼兒於睡眠時,尤其是在夜間10點至淩晨2點之間,所釋出的生長激素較清醒時高出三倍或以上。 此外,良好睡眠能促進寶寶免疫力生成及腦細胞發育,要維持寶寶高人一等的成長及健康,充足良好的睡眠是不可或缺的首要元素。研究顯示,嬰幼兒睡眠問題在北台灣相當常見,其中「入睡困難」和「夜間驚醒」分居一、二名。 周怡宏醫師之這項最新研究發表於國際知名睡眠期刊「Sleep & Biological Rhythm」最近一期雜誌之中,調查顯示下列重要的臨床結果: (1)將近四成的嬰幼兒經常在半夜醒來。 (2)超過七成的嬰幼兒需要三十分鐘或更久才能入睡。 (3)三成五的嬰幼兒因為其他疾病而影響夜間睡眠品質。 (4)將近六成五的照護者認知嬰幼兒有睡眠方面的問題。 周醫師之研究結果係針對506位於長庚健兒門診就診的0~6歲嬰幼兒睡眠調查所完成。由問卷調查結果可發現,北台灣最普遍之嬰幼兒睡眠問題為夜間驚醒(醒來次數大於一次)和入睡困難(超過三十分鐘方能入睡、於就寢時發生掙扎現象)。 周醫師同時表示:「嬰幼兒睡眠問題不只在台灣,從一些跨文化的研究發現,嬰幼兒睡眠問題似乎是全球普遍的現象,例如在美國、中國、日本、韓國、泰國等等,我們皆觀察到類似的嬰幼兒睡眠問題。」 至於何謂夜間驚醒?何謂入睡困難?周醫師解釋:夜間驚醒為常見的小兒睡眠狀況,其發生原因主要為寶寶沒有從小培養自我舒緩入眠的能力,而每次夜間醒來後都需要父母再次撫慰入眠。 入睡困難代表的則是寶寶經常在睡前掙扎抵抗、拒絕入睡,或是需要30分鐘以上才能入眠。長期的「夜間驚醒」及「入睡困難」皆會造成寶寶與照護者本身之不良睡眠品質,更會影響寶寶的正常發育!「夜間驚醒」及「入睡困難」所帶來之負面影響不容忽視。 小兒睡眠對成長發育的重要性及未來成人時期重大疾病有影響。良好的睡眠品質幫助維持人體功能正常運作已是眾所皆知的訊息,然而對寶寶來說,良好睡眠品質更可促進生長、提昇免疫力及大腦細胞的積極發育。 睡眠能加強釋放肌肉生長與修復的主要賀爾蒙,而嬰幼兒於睡眠時,尤其是在夜間10點至凌晨2點間,所釋出的生長激素較寶寶於非睡眠時期高出三倍或以上! 此一生長激素能幫助嬰幼兒燃燒脂肪並轉化成肌肉能量、幫助身體強化韌帶與肌腱發展、加強蛋白質合成…等。在學習方面,認知功能的維持與記憶力的發展也與良好睡眠有直接的關係,而良好記憶力發展有助於寶寶學習能力的提升。睡眠同時也是一種發洩情緒與壓力的管道,有些寶寶晚上沒有睡好,一早起來就會有起床氣,容易發生注意力不集中或情緒焦躁不安的情形。 在疾病方面,睡眠減少會造成體內細胞異常分裂,引起低度發炎的C-反應蛋白增加,而C-反應蛋白質會破壞動脈內壁,進而導致心血管及心臟等相關疾病。此外,研究證實(Stapleton, 2001),睡眠減少與細胞免疫力的降低也有直接的關係。 良好睡眠習慣的養成有助於寶寶獲得優良的睡眠品質及增加親子之間的親密互動。面對這麼多的嬰幼兒睡眠問題,家長應該要怎麼照護及解決呢?周醫師表示,良好睡眠習慣的建立能有效提升寶寶的睡眠品質;至於良好睡眠習慣的養成可分為下列兩個部份:第一、培養規律的睡眠時間及步驟;第二、學習自我舒緩入眠。 協助寶寶培養規律睡眠時間及步驟有下列原則可循: (1)固定寶寶的睡眠時間。例如:每晚固定九點就讓寶寶上床睡覺,逐步制約、調整寶寶的生理時鐘,進而減少睡前哭鬧或因精力過於充沛而無法入睡的情況發生。 (2)替寶寶於睡前執行數種舒適、安靜的活動,將有助於培養寶寶就寢情緒、同時減少入睡所需時間!周醫師表示:「有越來越多的家長會在睡前幫寶寶讀個小故事、唱首輕柔的安眠曲,這樣的方式不只能讓寶寶獲得良好的睡眠品質,在建立睡眠習慣的過程中還可增加父母親與小寶貝之間的親密互動!可說是增進親子關係的好方法!」 執行以上步驟之後,在寶寶已產生睡意而尚未完全入睡時,將寶寶單獨置於床上,促使寶寶單獨入眠,以建立其自我安撫、睡眠的能力;這樣的概念就是「自我舒緩入眠」。如此一來,即使寶寶發生夜間驚醒的情況,也毋須父母立即起身安撫,非因尿布濕、疾病…等其他因素,寶寶就應該倚靠自我舒緩入眠」再次獨自入眠。 周怡宏醫師表示:「睡前充分建立跟寶寶的親密感、安全感、舒適感,就能加強寶寶自我舒緩入眠的能力。自我舒緩入眠能力的培養,不只能解決睡眠問題,更能幫助寶寶將來獨自面對問題並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建立孩子獨立自主的性格。」 周醫師最後補充:「嬰幼兒睡眠問題很常見,有可能是長期、慢性的!然而只要從小幫寶寶養成良好睡眠習慣,不只能讓寶寶一夜好睡,更有助於減輕父母照護壓力!我呼籲所有家長一同關心與重視嬰幼兒睡眠問題!」 本文由【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提供

2007年03月21日
公開
72

增進寶寶腦部發育營養素

增進寶寶腦部發育營養素 嘉義基督教醫院減重中心營養師 莊向薰 父母都希望寶寶健康又聰明,要幫助寶寶的智能發育良好,適當攝取各類營養素是很重要的,包括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A、B、C、E、鈣、鐵……等;從小養成不偏食、生活作息正常加上適度的運動,才能讓寶寶頭好壯壯。 當孩子哇哇落地時,為人父母常迫不及待地猜想:我的孩子有沒有健康?聰明過人?未來的成就如何?培育一個健康又聰明的孩子,可說是天下父母都殷殷期盼的。 腦部發育從胎兒時開始 人類腦部的發育是從胎兒時期開始,一直到6歲以後逐漸趨於完成,所以「智能提升從零歲開始」、「3歲定終生」、「6歲決定一生」不僅只是宣傳標語,懷孕時期與嬰幼兒時期的營養攝取是否充足,是腦部正常成長發育的關鍵期。因此在孕期注意飲食、起居的正常,補充腦部發育所需要的足夠營養,也為寶寶的智能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另外,大腦發育完成後,也要注意營養的攝取以維持腦內豐富的養份,供給充足的神經傳導物質,並且避免不良的飲食型態,造成大腦的提早退化。人的智能高低雖是天生,但後天的學習與開發是占成功的重要因素,同樣的,注意營養的攝取,也能為智能的發展達到加分的效果。 促進智能發展的相關營養素 醫學的進步,許多研究已經幫父母確認,某些食物有助於頭腦的思考與學習。不只是孩子,連大人都可以從聰明的食物中得到好處。建議適量補充下列食物,可使腦神經細胞活躍,增強思考及記憶力,促進智能發展: (一)蛋白質 食物中的蛋白質之所以會影響大腦運作,是因為蛋白質提供的氨基酸影響神經傳導物質的製造。氨基酸主要有兩種,一是酪胺酸,另一個是色胺酸;這兩種氨基酸影響四種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由色胺酸製造)、多巴胺、正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由酪胺酸製造)。兩個因素會影響大腦緊醒或放鬆,就是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也就是色胺酸和酪胺酸的比例。適量補充蛋白質會使腦神經細胞的代謝更活潑。(例如:魚、肉、豆、蛋、奶類) (二)碳水化合物(含醣類的食物) 大腦的表現也同樣受碳水化合物的影響,因大腦只用血中的葡萄糖作為能源,如果血糖過低,腦細胞就會因為能源不足而失去功能。(例如:全穀類、五穀根莖類、豆類等等) (三)油(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 胎兒腦部60%是脂肪結構,而不飽和脂肪酸,是幫助胎兒腦細胞膜發育及形成腦細胞、腦神經纖維與視網膜的重要營養素,因此孕婦及幼兒平時應適量食用魚油、亞麻仁油、大豆油、南瓜子等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此所指的不飽和脂肪酸主要為必需脂肪酸(亞麻油酸、次亞麻油酸)及DHA(二十二碳六烯酸)、AA(花生油酸)。 大家都了解DHA、AA的好處,但卻忽略到另一種油對人體的傷害。飽和脂肪酸(動物油、豬油)會對心造血管造成傷害,但若因被飽和脂肪嚇到而轉向人造奶油、氫化油,反而是身體上更大的殺手。許多的醫學研究發現,反式脂肪對人體及心血管健康的危害更勝於飽和脂肪。 反式脂肪(transfat)可能叫轉化脂肪、氫化植物油(hydrogenated oil)、氫化棕櫚油(hydrogenated palm oil)、植物乳化油(Vegetable shortenings)或植物酥油等,這些都是我們應該避免攝取的。許多食品公司、速食業者、餐廳、早餐店等等,可能會使用到反式脂肪,另外需油炸、烘烤、酥製的食物,如:炸雞、薯條、餅乾、洋芋片、微波加熱爆米花等,常見的食品都可能含有反式脂肪。 (四)卵磷脂 磷脂質與細胞膜的生成有關,且含膽鹼,是一種幫助人體製造腦部神經訊息傳導物質(乙醯膽鹼)重要成份。攝取豐富的卵磷脂,幫助腦髓的發育,提高腦部活動的效率。(例如:黃豆及其製品、蛋黃、全麥、硬殼果類等食物) (五)維生素B群(尤其是葉酸及維生素B12) 維生素B群有助腦部對醣類的利用,並幫助熱量代謝順暢及維持髓鞘的完整性。若維生素B群攝取不足或不均衡,會影響思維能力與學習效率。(如:堅果類、豆類、全穀類、奶製品、內臟、胚芽等);葉酸及維生素B12是重要的造血元素,如果嚴重缺乏、不足會產生惡性貧血,造成神經系統(包含腦神經)嚴重的損害,進而影響大腦機能的正常運作。(例如:牛奶、雞蛋、深綠色蔬菜、肝臟、蛋黃、黃豆製品等食物) (六)維生素C 維生素C是促進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及在小腸中協助鐵的吸收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可幫助腦神經正常運轉,使腦細胞組織更堅固,若缺乏時會使神經疲乏,進而影響智力的發展。(例如:蔬菜、水果提供較多的維生素C,柑橘類及其果汁、芭樂、草莓、瓜類、硬花甘藍、花椰菜、青椒、蕃茄、馬鈴薯等) (七)維生素E 維生素E具有抗老化功能,可預防血中氧化脂質的形成,使腦部血管常保血流暢通,可讓腦筋靈活、清醒。(例如:維生素E的主要來源為植物油、小麥胚芽油,其他堅果類、豆類、全穀類也有) (八)鐵 鐵質幫助神經傳導,若缺乏鐵質會讓妨礙兒童課業表現,嚴重時也可能智能不足。研究顯示鐵增加時,孩子的注意力比較好,相對的學習也會更好。但是鐵劑不易被身體吸收,並且攝取過多反而妨礙鈣質的吸收,因此最好從天然食物攝取,若同時攝取維生素C的話可以增加鐵質的吸收。(例如:肉類、蛋類、豆腐、深綠色蔬菜、葡萄乾、紅豆等) (九)鈣 鈣不只對骨骼有用,對大腦也是有用,因為鈣在神經元間扮演聯繫的角色,所以鈣質對孩子的學習和行為也很重要。建議在熬煮排骨湯的同時加入少許的醋,可以加速排骨中鈣質的釋出;烹調時也可多利用奶製品,例如蒸蛋時,用牛奶取代水,口味可以更加滑嫩。(例如:小魚乾、大骨湯、奶類及奶品等) (十)鋅 鋅元素與智力發展密不可分,因此多吃牡蠣、鯖魚、動物肝臟、花生、黃豆等含鋅之食物,將有助於腦部的發育。 (十一)牛磺酸 牛磺酸可降低血中壞的膽固醇,提高腦部機能。(例如:貝類、烏賊、章魚等海鮮類食物) (十二)其他 自由基促成疾病及老化,也會促成腦細胞上的脂肪過氧化,加速腦細胞退化,平日可多攝取些具有抗氧化能力的營養素,幫助消除自由基,避免及減少對身體的危害(例如:硒、β胡蘿蔔素、維生素C、維生素E、維生素B2、鋅等)。另外,壓力、酗酒、飲食不均衡、輻射線、吸煙等都會產生自由基,進而傷害細胞,引起疾病、加速老化。 均衡飲食最重要 我們都希望寶寶健康又聰明,要幫助寶寶的智能發育良好,適當的攝取有助腦部發育的食物是必須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定要買哪一種健康食品。事實上,過度強調單一營養素,並不能提供幼兒成長營養需求,許多營養成份之間有密切的相互作用,也就是醫學界新的研究發表的「整合性營養新觀念」,寶寶的健康來自於正確的營養觀念,所以仍強調「均衡飲食」最為重要。 此外提醒各位家長,吃母乳的寶寶不但抵抗力比較好,並且更加聰明,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吃母乳的寶寶智能表現與視力敏感度,始終優於一般育嬰配方奶粉,因為母乳是上天給予寶寶最好的禮物,母奶才是寶寶最佳的食物,應多鼓勵媽媽餵食寶寶喝母奶,這也是嬰兒配方奶粉始終以母奶為目標,研究改良調配其成份越接近母奶越好,但終究不如餵母乳有更多的好處。 建議至少讓寶寶喝八週以上的母奶,媽媽也要吃得營養均衡,若能持續六個月以上母奶的餵養,對寶寶而言是更好的。 適合寶寶食用營養健康餐 從小養成不偏食、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天天吃早餐、生活作息規律正常、適度的運動,就是讓人頭好壯壯最好的良方。以下三種適合寶寶的營養餐,提供家長參考: (一)鮪魚蘋果糊 適合對象:6個月大以上 材料:鮪魚10公克、蘋果10公克、米(麥)精1匙 作法:將鮪魚入水煮熟後壓碎。蘋果去皮磨泥,加少許水調勻米(麥)精,灑上碎魚肉一起拌勻。 (二)雞肝粥 適合對象:8個月大以上 材料:大白菜末1湯匙、雞肝1/2個(約30克)、粥少許 作法:大白菜洗淨切碎後,加少許水煮熟,然後剁成泥。雞肝洗淨,以湯匙除筋刮泥後蒸熟。雞肝泥及大白菜泥拌入粥中即可。(盡可能不加鹽,或其他調味料) (三)鮪魚炒蛋 適合對象:1歲以上 材料:鮪魚10公克、嫩豆腐20公克、蛋1�2個 作法:先將豆腐及鮪魚煮熟並切小丁,將蛋打散入鍋炒至半熟,再加入豆腐及鮪魚燜熟即可。

2007年03月19日
公開
59

寶寶眼中新“視”界

寶寶眼中新“視”界 •學前教育雜誌 2007/03/13 從嬰兒期開始,爸媽在寶寶可看到的距離內逗弄他,或在小床懸掛色彩豐富的玩具,能讓寶寶視覺更敏銳。 【文�丁綺文】 養孩子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因為透過觀察孩子,做父母的更瞭解自己如何長成今天的樣子,因而會對生命禮讚,充滿感恩。我們常說,人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不只性格、心靈的層面如此。其實我們對於身體構造如何運作,讓我們可以看到、聽到、知道周遭的一切,恐怕連想都不曾想過。只有當我們抱著嬰兒,看著他、他也看你,才不禁好奇,寶寶是怎樣看這個世界的啊? 眼睛就像高解析相機 眼睛,就是這樣一個令人充滿驚奇和讚歎的感官。至今還沒有任何一個高科技產品可以像眼睛一樣,用如此之小的體積,執行如此精密準確的顯像功能。而如果你了解,這些功能和構造,是如何在出生之後逐步發展完成,更要佩服造物神奇。 原來懵懂昏睡的新生嬰兒,眼球裡面不眠不休,正在研發裝配一部專屬於他,獨一無二的高解像度攝影機呢! 6歲前慢慢建構視覺 視覺的發育重頭戲在出生之後,比其他的感官例如聽覺、嗅覺、味覺為慢,因此更需要去瞭解和保護。也就是說,其他感官出生的時候,已經是可以使用的成品,而眼睛還是個半成品,在6歲之前,還需慢慢建構,這個過程,充滿變數,有些傷害,可能造成一輩子的缺憾。 嬰兒剛出生的時候,眼球體積只有成人的一半。1歲以內,眼睛的生長和視覺的進步,速度最快。1歲至3歲速度稍緩,但仍保持著快速的成長。3歲過後,孩子可以用語言或手勢表達他所看到的東西,此時檢查視力能早期發現異常,加以矯治。到了6歲視力發育已完成,所以6歲之前是弱視矯正的關鍵時機。 新生兒眼裡只有明暗 嬰兒眼中是怎樣的的世界?答案是:一片模糊,只有明暗,沒有色彩。因為眼睛的感光底片──視網膜還沒有做好。視網膜鋪在眼球的最內層,雖然很薄,構造超級複雜,分為十層。最重要的是感光細胞,其中桿細胞約1億2千萬個,可以分辨明暗;錐細胞約700萬個,可以分辨色彩,新生兒錐細胞還少,所以只有光感,視力很差,幾乎只看到眼前20∼30公分的東西。對黑白分明、會動的東西比較有反應。 4個月大愛東張西望 逗寶寶玩要保持在30公分視線範圍內。 3個月大的寶寶,視力進步些,但還只能看眼前1尺以內的東西,所以嬰兒此時會認出熟悉的臉,甚至會回報以有意義的微笑,因為這個熟悉的、在照顧它的人,餵奶的時候,臉的距離差不多就是30公分左右。 很多父母會說,小嬰兒在3個月之前吃奶又多又快,很容易餵食,但4個月後,一邊吃奶一邊東張西望,吃吃停停。就是因為3個月以內的寶寶看不清楚,吃奶的時候當然專心,等它能看到周圍的環境,吸引它的東西很多,就容易分心了。 對色彩形狀逐漸敏銳 6個月的時候,視網膜建構出最重要的部分:位於視軸中心,稱為「中心凹」,因為顏色稍暗,又叫做「黃斑部」的構造;它完全由錐狀細胞組成,不僅有明暗感,對色彩及形狀都很敏銳。此時真正的視力才發展起來,孩子越來越喜歡鮮豔色彩的物體。它能穩定的看著目標、並追隨物體移動;有時會用手去摸看得見的東西,練習手眼協調。 半歲之後,視力穩定發展,孩子可以判斷距離,伸手去拿想要的物品。這時能看到較遠的東西,8個月時視力0.1,1歲約0.2,以後每增加1歲,視力增加0.2,到6歲剛好1.0,達到正常人的標準。 你該靠近一點逗寶寶 瞭解幼兒視力發展的過程,至少可以弄清楚兩件事。首先,讓6個月以下的小嬰兒看1公尺以外的玩具或風景,他肯定茫然地望著,視而不見,因為他實在看不清你要他看的是什麼東西。其次,6歲之前,如果因為白內障或斜視,視網膜沒有接受外界刺激來誘導發育,視覺建構出現障礙,就成弱視;一定要在6歲之前視力還可以發展的時候矯正,否則將來一輩子都不能恢復正常視力。 讓大腦視覺中樞起作用 前面談過,出生的時候,眼睛還是半成品,需要繼續研發裝配,才能變成精準的高解像度攝影機;唯有不斷接收外界影像,才能校正修訂這部攝影機的程式,讓大腦的視覺中樞判讀。6歲之前,如果有某一個眼睛因為斜視偏離,就好比兩部相機只操作一部,那個不用的相機,再也沒機會發展功能。 這樣的狀況與青少年才開始近視或老年人才得到白內障完全不同。幼兒時期視覺發育完全,就像攝影機基本功能設定好,將來即使發生近視,只是鏡頭透鏡太厚太凸,戴上眼鏡就能矯正到正常1.0的視力;老年人白內障擋住光線,只要開刀把不透明的透鏡換掉,就看清楚了;而6歲前弱視不治療,視網膜長不完全,腦部的識圖軟體也沒寫好,將來換鏡頭,還是沒用。 眼睛被稱為靈魂之窗,不只是詩意的想像,根本是寫實的描述,因為觀看身邊的人、物與風景,嬰兒才感知這個世界,生命也從此豐富美妙、多彩多姿。 ※「幼兒視力發展表」請參考《學前教育雜誌》3月號P.14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學前教育雜誌》3月號】

2007年03月17日
公開
58

別犯了父母的十大迷思

別犯了父母的十大迷思 1、過度照顧︰ 現在許多小孩一生下來,就被照顧的無微不至,其結果可能剝奪了孩子學習、成長的機會。從小被餵食到了兩三歲甚至更大,孩子的小手缺乏拿湯匙、筷子的練習,會導致手部肌肉的發展問題,上了小學可能連寫字都會很困難。一直餵食孩子柔軟的食物怕他噎到,會讓孩子沒辦法發展咀嚼能力,甚至沒辦法正確發音。怕孩子冷、怕孩子熱、怕孩子受傷、怕孩子在外面被欺負,處處保護的結果,反而是在傷害孩子。 2、過度安排︰ 相信你的周遭,一定有許多行程排得比你還滿的孩子。但許多研究都發現,被過度安排的小孩,最後都容易喪失對生活的熱情、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特別提醒父母,所有的孩子都需要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尤其是學齡前的孩子,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充分的發揮。 每天至少空出一段時間,什麼都不要安排,讓生活有點不可預期的樂趣。 3、說教太多、身教太少︰ 許多父母要求孩子去看書,自己卻在看電視。要求小孩要有禮貌,自己卻一天到晚對孩子破口大罵。當父母言行不一的時候,會失去孩子對父母的尊敬,甚至引起對父母的反感。 如果希望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就該盡量陪著他讀書,你可以看你自己喜歡的書,也可以與孩子共讀。如果你希望孩子有禮貌,表現出你對孩子的尊重是最有效的方法。 4、只關心學業,忽視其他生活能力的培養︰ 「現代父母的悲哀是把對孩子的投資全都放在功課成績上,」台北市家長協會理事長包崇敏指出現代家長最大的迷思。游乾桂提醒父母,學校只能給畢業證書,卻不能給就職保證書,拿到高學歷好成績,不是競賽的結束,離開學校才是競爭的開始。父母除了在乎外在的分數、學歷、學校之外,對於孩子內在的智慧、美德、快不快樂、健不健康等等,更需要關心。 5、用【買】來滿足孩子︰ 自從社會走向極度消費之後,父母想要滿足孩子,只要掏出口袋裡的錢,就能買到各式各樣的東西,從買玩具、買課程、買故事書到買一個個廣告中許諾給孩子的美好未來,父母買給孩子的東西不斷增加,卻不見得能增加孩子的快樂。黃春明在【九彎十八拐】雜誌裡,便以「吞噬動詞的怪獸」一詞來形容「買」這個字,現代人只有消費,除了買,還是買,孩子除了得到那買來的東西之外,卻失落了許多學習和成長。 6、完美主義︰ 曾經在醫院負責輔導工作的教育學者游乾桂發現,許多被送進精神病院的孩子,往往是父母造成的,他們被父母的要求與渴望逼的喘不過氣,最後只好宣佈放棄。 游乾桂認為父母應該給孩子一條活路,也給孩子一條退路,如果孩子沒有辦法考上第一志願,他也還有一條退路,退一步海闊天空也不一定。 7、害怕輸在起跑點︰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是許多父母的信念。為了及早作好準備,很多孩子被迫提早結束無憂無慮的童年,這其實是一種競爭力的迷思。孩子的成長有他的節律,就像大自然的四季變化,當孩子的身心還沒有發展到可以吸收某些知識或技能的階段時,提早學習往往沒有效果,甚至傷害孩子的心智。 政大教育系教授王鍾和鼓勵父母與其整天掛念著孩子未來有沒有競爭力,不如從自我成長、自我突破的角度來引導孩子,這比強調要孩子贏過別人、打敗別人更重要。 8、 負面的言語太多︰ 如果你有機會把你和孩子對話錄音下來,你可以分析一下,你會不會在言談中不斷地出現負面的語彙,例如︰「你不要…」「你不可以…」「為什麼你都不聽我的話…」「你今天在學校有沒有闖禍…」。負面的交談太多,其實很容易啟動人的防衛機制,你每次看到孩子就糾正他的缺點,他的大腦會漸漸形成一種反應,一看到你就緊張、害怕、甚至產生敵意。在心理學上有所謂的「痲痹化作用」與「明朗化作用」,負面言語加強「痲痹化的作用」壓抑了孩子的天賦,正向的言語卻能啟動「明朗化作用」,因為有人欣賞鼓勵,孩子會表現的更好。 9、透過孩子活出自己︰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諮商研究所所長柯志恩發現,許多親子間的緊張關係,來自於父母把孩子當作自己願望的投射,每天把全副心血都投注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當作自己的事業來「經營」像是「透過孩子活出自己」。柯志恩提醒,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別把他當作是自己的「事業」來經營,父母自己也應該活出自己獨立的生活,否則一旦子女不領情,父母就會產生很多怨憎。 10、忘了享受做父母的樂趣︰ 孩子快不快樂,其實是評量父母最好的指標。孩子快樂,才是最重要的,做父母除了要盡責,也別忘了享受孩子帶給你點點滴滴的幸福與滿足,要能經營親子間的快樂時光,做父母其實很快樂。

2007年03月16日
公開
30

當小寶貝晚上鼻塞睡不著時,居家療法如何做?

林太太黑著眼圈,抱著她的小寶貝,走進診間,還沒坐上診療椅就直嚷著說:醫師!有沒有比較好的藥,能讓我的小baby晚上不要鼻塞,能夠讓我好好睡個覺。我已經連續三個晚上都不能好好睡覺,快瘋掉了!! “我每天晚上都要用鑷子,將小朋友的鼻屎挾掉,不然她會鼻塞的不能睡覺!” “小Baby鼻塞流鼻涕,很不安穩,胃口變的很差,牛奶也不大肯喝!” 的確,當您傷風感冒、鼻塞流鼻涕的時候,經常會覺得頭昏腦脹,注意力不集中;因為用嘴巴呼吸,也常會感覺口乾舌燥。而小小孩鼻腔的空間,本來就比較窄小,又不會擤鼻涕,稍有鼻涕或鼻胛腫脹,就容易鼻塞。只要為人父母者,相信在夜深人靜時,都曾遇到小Baby因為鼻塞流鼻涕而翻來覆去,煩躁不安,無法安睡的情形;看著小小孩無法安睡難過的模樣,真恨不得是自己生病。結果經常搞得大人小孩都不得安睡,白天又要上班,連著幾天下來,實在受不了。也難怪常會碰到有些年輕的父母親,會要求醫師,可不可以開一些安眠藥,讓小Baby晚上能好好睡覺。 我們在臨床上,通常是使用抗組織胺及麻黃素類的血管收縮劑來緩解鼻塞流鼻水的症狀,傳統的抗組織胺經常有頭昏想睡的副作用,也就是一般人常認為感冒藥中含有安眠藥的成分(其實不是安眠藥,而是抗組織胺的副作用)。而麻黃素類的血管收縮劑則可能有讓小小孩心跳加快,甚至血壓上升的副作用。但並不是所有的鼻塞流鼻水,吃這些藥就能立刻鼻腔暢通呼吸順暢。有些小小孩,甚至還會更加煩躁不安與興奮,晚上更睡不著。所以,對小小孩使用這些藥物,最好還是經醫師診治後處方比較安全。醫師會根據每個小朋友的體質及當時情況,給予適當的處方。 那麼當晚上遇到小小孩鼻塞流鼻水時,可以做哪些居家保健療法呢? 1.儘量不要平躺,頭部保持較高的姿勢。因為平躺時,由於重力的關係,鼻塞會比較嚴重些。 2.可以用熱毛巾,熱敷鼻腔,持續熱敷 5-10分鐘,會改善鼻塞。 3.多喝開水。雖然鼻塞時,小小孩食慾較差,吸奶也較困難,經常吸一兩下,就要停下來用嘴巴呼吸;但是仍然要常給予開水餵食,因為身體水分如果不足,鼻水會更黏稠,鼻塞會更嚴重。 4.使用高濃度的鹽水來噴鼻子。可以到診所、藥局或嬰兒用品店,買一個可以噴鼻子的小塑膠瓶,調配高濃度的鹽水(在1000cc的溫開水中加入27公克的食用高級精鹽),每1-2個鐘頭就給小Baby噴一噴鼻子。如果鼻塞嚴重,甚至每半個鐘頭噴一下都可以。 5.如果鼻水很多,也可以用一般的吸鼻器把鼻水吸掉。不過最好先噴鹽水,等鼻水流出來後再吸。同時使用吸鼻器時,要注意使用的方向:吸左(右)邊鼻腔時,要朝左(右)眼內側方向,不可朝右(左)眼內側方向,以免吸到鼻中隔而引起流鼻血。 6.如果發現鼻腔被鼻屎塞住時,可以用濕的手帕或濕的棉花棒,輕輕的在鼻孔內轉一轉,讓鼻屎先潤濕再慢慢清除。不可用鑷子挾掉,因為乾的鼻屎,通常都會與鼻孔內的黏膜沾黏。用鑷子挾除,很容易使鼻孔內黏膜受傷,不但鼻屎容易再生成,也可能導致流鼻血或發炎。 7.注意溫差的變化。鼻腔通常比較怕冷,所以冷風或冷氣不要直接對著鼻孔吹,當寒流來時,在睡覺時,頸部、肚子、手腳等最好都能蓋住保暖。 8.過敏性鼻炎要控制好。如果有過敏性鼻炎,除了使用藥物控制外,也要注意居家環境,如減少灰塵,避免養寵物等。 9.快速解除鼻塞的噴鼻藥水偶而使用沒關係,不過不可長期持續使用,以免產生依賴及引起反彈性鼻炎,而讓鼻塞更形惡化。 *本文刊登於2003.08.01自由時報健康醫療版 曾鴻鉦醫師小檔案 現任:台中市世鴻耳鼻喉科診所    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耳鼻喉科駐院醫師 經歷:台中榮總耳鼻喉科主治醫師 專長:鼻竇炎、中耳炎、中耳積水。 網址:曾鴻鉦醫師的個人專區 本文作者【曾鴻鉦醫師】 本文由【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提供

2007年03月14日
公開
59

寶寶不會爬,要不要緊?

寶寶不會爬,要不要緊? 林口長庚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 江明洲 案例: 小琪是一個九個半月大的女娃兒,在她七個半月大時已經可以坐的很好,但至今仍不會爬。隔壁鄰居與她年紀相仿的小寶已經在練習匍匐前進,看在小琪媽媽的眼裡,她非常擔心小琪會不會有問題,甚至擔心將來不會走路,因此急忙帶小琪到健兒門診尋求協助。 嬰幼兒藉動作刺激腦部成長 傳統上,「七坐八爬」代表的是嬰幼兒發展的指標,也因此往往被祖父母或父母親,用來衡量小孩是否表現「正常」。 我們知道,剛出生嬰兒的大腦內含有數十億的神經細胞,他們多數尚未髓鞘化。在包括像移動及某些動作的刺激下,神經細胞得以快速地髓鞘化,此時腦的重量也快速增加。神經細胞的髓鞘化,建立起腦細胞間的快速聯結通路,此神經網路的建立,是日後高功能認知學習的第一步。 因此,嬰幼兒的發展呈現一個動態的過程。要評估腦功能的發展,則可藉由嬰幼兒表現出來的心智動作,是否符合相對應年紀的發展里程碑──也就是在某個年紀下,多數人都具有執行某些動作的能力:例如,一至兩個月的嬰幼兒發展出社會性的微笑;三至四個月的幼兒開始用雙手來探索世界,頸部的控制更趨成熟;六個月大的幼兒開始學習坐;八到十個月大的幼兒會爬;而一歲的小孩則是會走。 爬不爬沒有關係 然而,在動作發展的評估中,「會爬」,並不是一個必要的過程。學「爬」的目的是為了之後能站、能走。有些小孩,可能會跳過「爬」的階段而直接學站學走,甚至往往較同儕更早學會走路,這就是在發展里程碑的個別差異。因此,就醫學的觀點而言,只要寶寶其他心智動作的發展並未落後,爬不爬並沒有關係。況且,如果跳過「爬」的階段而會走,因「走」所需的肌肉協調與平衡,和使用的肌肉群較「爬」複雜,會走,即代表了寶寶的動作發展沒問題。 會爬寶寶有哪些益處? 究竟「爬」對寶寶有哪些益處呢? 一、訓練肌力,促進粗細動作發展。 粗動作(如翻身、坐、站、走)以及精細動作(如手指拿物)的完成,需要運用到不同的肌肉群。爬行本身可以強化軀幹及相關的肌肉,並且會運用到手眼協調,故可促進粗細動作技巧,將來有助書寫、閱讀和運動技能。 二、增加手眼協調,培養距離感。 三、強化平衡感。 四、累積生活經驗、學習成長。 結語 「爬」並非幼兒動作發展中必要的一環,也不能單獨用來做為心智遲緩的評估。如果寶寶有「爬」的意願與動機,家長應為孩子們佈置一個寬敞又安全的空間。寶寶若是肯「爬」、多「爬」,會有助其未來的發展。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2007年03月11日
公開
54

叫不動的孩子,常常也是個心中沒有被愛注滿的孩子

叫不動的孩子,常常也是個心中沒有被愛注滿的孩子 我們家裡有三個小孩,老三出生時,我們常常叫她「小寶貝」。為了不使另外兩個人傷心,老二就叫「中寶貝」,老大叫「大寶貝」,還有一個是「老寶貝」,他們都叫我「媽咪」,並且他們給我一個封號-「超級大寶貝」! 四年前,當時九歲的老大對我說:「媽咪,妳可以再和我一起做蛋糕,像小時候一樣嗎?說不定等勻勻長到我這麼大,你就不會太忙,就可以了吧?」那時我聽了很難過,為他的懂事,為他的耐心(他本是心急的孩子)而心疼。常常,孩子們一直在等,等哪一天父母親不忙了,可以重溫小時候記憶中,和父母一起的溫馨時光。   寒假中,我們花了幾個早上買齊了做蛋糕的各種材料,終於又像他小時候一樣,你加一匙糖,我加一杓麵粉地,合力做了一個蛋糕,等烤好了,他吃不多,喜歡的只是過程。   有一個孩子,常常問父親:「爸爸,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去釣魚?」父親說:「週末吧。」到了週末,孩子早早起床,卻看到父親正要出門,還把高爾夫球具放進了車子。孩子一直等,等到了傍晚,父親回來了,孩子說:「爸爸,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去釣魚?」父親說:「我加了一天班,太累了,明天再說。」但是,明天又明天,這明天一直沒有來。孩子長大了,老父親說:「什麼時候我們一起去釣魚吧?」孩子說:「對不起,爸爸,我現在很忙,要加班、要照管一家大小,還得去學校開家長會。」   現在世界上的觀念,說時間的質比量重要,就是所謂的優質時間(Quality time),就是不在乎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有多少,而在乎和他一起做什麼。其實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理論。   道生博士(Dr. James Dobson)舉了一個例子(他是在美國提倡注重家庭的基督教領袖,著有『管與教』等書,銷售超過一百萬本。)有一個人去吃牛排,等了半天,餓極了,終於侍者端上來一塊小小的牛排。   「怎麼這麼小?」   「這是最上等的一種牛排。」   「可是我吃不飽。」   我們的孩子需要品質好的食物,但固定、足夠的三餐更重要。   我們不能整天不在家,然後給孩子十分鐘的優質時間,就認為他會滿足了。   優質時間-------是他興沖沖放學時,你在那裡聽他說得興高采烈。   優質時間--------是他心情沮喪地回家時,你在那裡傾聽、安慰、鼓勵。   如果錯過了,等我們有空時,問他「今天過得如何?」他只會說「還好!」。   寫了許多詩歌的作者Gloria Gaither說,她 父母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在場」。你知道一個孩子做錯事,最壞的結果是什麼嗎?就是沒有被抓到 。當我們常常在孩子生命中「缺席」時,會有什麼後果?   我們家有好幾年實行的一項「優良傳統」,就是和孩子「單獨約會」。每個孩子每三個月有一天是屬於他的特別日子,和爸爸或媽媽做他選擇的事。譬如老大和爸爸去清華吃飯,然後下盤棋;老二和我買張月台票,在火車站看火車,他會不捨地說:「再看一列自強號、一列復興號、一列莒光號就走!」老三可能是爸爸帶去吃個冰淇淋。雖然有三個孩子,我們希望他們覺得自己是父母眼中《獨一的嬌兒》。   這些是親子間的優質時間,但每天看似平淡的時光,「量」的累積更重要。偶而的一餐牛排不能取代每日三餐。   每過一日,孩子就像一塊磚一塊磚地被建造起來 ,我們讓誰來做這樣的工作?當建造不好,要拆是很痛苦的事。 有一個人發現孩子學了保母說話不誠實的毛病,要改掉這習慣是很不容易的。有人說,養成一個好習慣,須要六個月;也有人說, 一個行為造成一個習慣,一個習慣造成一個個性,一個個性造成一個人生。每一日都何等重要。我們所花的時間,構成我們的生活,也為孩子的人生奠基。   有一位教育家說,要一天四次擁抱你的孩子。我盡量提醒自己,孩子說話時專心聽,也注視他們的眼睛。常常,就在這專注的時刻,心中湧起對他們的愛,就會自然地抱抱他們。擁抱、親吻、稱讚、鼓勵,這些永遠不嫌太多。 一個孩子心中的愛槽注滿了的時候,他只會把愛流露出去,而不是成為一個「give me, give me」(給我,給我)不滿的孩子。   四年級的老二上學期得了五育獎及模範生,但最讓我們欣慰的是,老師給的評語:「謝謝韡函對 xx同學的包容和幫助。」   前美國總統布希夫人,在衛斯理女子學院畢業典禮上致詞:「等妳們到了我這個年紀,你不會因為失去一筆生意,或少了一個客戶而後悔,但妳若沒有花時間在丈夫、孩子身上,妳會悔恨不已。」   有一個母親在孩子的房間,一直說:「我還有好多話要告訴你,對不起,我一直都那麼忙。」她一直說,一直抱歉,最後,孩子放下收好的皮箱說:「媽,何必再說什麼呢,我明天就要去念大學了。」   一個孩子在我們身邊差不多有十八年,日子很快會過去,我們也有一天要交出成績單。放棄作父母的責任,就會失去作父母的權柄。 一個叫不動的孩子,常常也是個心中沒有被愛注滿的孩子。願我們趁還有時間花在孩子身上時,作盡職的選擇。 人的一生有許多難以取捨,困惑不已的鎖事所糾纏著,< td>

2007年03月10日
公開
58

天才保母的育兒秘訣

天才保母的育兒秘訣 2005-09-07 Page:1/1 文�張之琪 採訪諮詢.圖片提供�台北市保母協會資深保母胡淑花 從民國82年開始,即從事保母一職的胡淑花女士,早年除接受社會局專業 保母人員的培訓,成為台北市保母協會的優良資深保母外,日前更榮獲第 一屆全國多元優質保母「金暉獎」。這位左右鄰居眼中的「尹媽媽」,多 年來深受家長們的信任及孩子們的愛戴,她究竟有何獨特育兒秘訣?現在 就讓我們進入她的育兒世界中,一探究竟! 本身擁有 9年保母經驗的胡淑花女士,一直是家長及孩子們眼中的「尹媽 媽」,目前白天全心照顧3個寶寶,晚上的時間則都留給家人。她認為1歲 以下的寶寶,最需要大人的細心照顧及陪伴;而 1歲以上的寶寶,已能聽 得懂大人的意思,雖不需大人的事事照料,但仍需細心的教導。 • 全心照顧好寶寶 由於社會局規定,每位保母最多只能照顧3∼4位寶寶,所以,尹媽媽除了 遵照規定外,亦在個人能力所及之處,才接受家長的托負,方能全心照顧 寶寶們。 • 如何面對寶寶的第一天 當家長將寶寶送來的第一天時,身為保母的尹媽媽都是如何「接招」?她 笑著說,如果送來的只是2、3個月大的寶寶,會比一般的小寶寶容易照顧 ,因為這時期的寶寶多半是在「吃」與「睡」之間成長,所以,較無哭鬧 問題。若送來的寶寶已7、8個月大時,由於已會認人,她會多花些心思來 逗弄寶寶,例如:找些好玩的物品來轉移寶寶的注意力;或是放些音樂、 唱唱歌、跳跳舞,來逗寶寶笑;甚至跟寶寶玩遊戲,好讓寶寶能暫時忘記 爸媽。若她身邊剛好有位大寶寶,她也會讓大寶寶來帶動剛到陌生環境的 小寶寶,以安撫寶寶害怕的心。 • 先讓寶寶熟悉新環境 若要寶寶儘快適應新的環境與照顧者的話,尹媽媽建議家長,可在未正式 將寶寶托育給保母前,就先帶寶寶到保母家中玩一玩,但玩的時間不要太 長,才能讓寶寶覺得保母家滿好玩的,而會想要再去玩,然後過幾天,再 帶寶寶去保母家中玩一玩。等正式將寶寶托育給保母當天,先讓保母照顧 半天即可,這樣寶寶才能逐漸適應保母的照顧,而不會感到害怕。 • 獨特的育兒秘訣 雖然尹媽媽一再謙稱自己沒有獨特的育兒秘訣,但她視如已出的育兒法, 卻有著平凡中見偉大的獨特處,尤其是有關寶寶成長中的任何細微處,她 都會為家長做好把關動作。 1.寶寶的生長發育 在寶寶的生長發育方面,尹媽媽會特別注意寶寶的生長發育情況是否有所 偏差或遲緩?例如:寶寶正值說話期,一旦發現寶寶發音不正確時,就會 立即建議家長帶寶寶給專業醫師診斷或讓語言治療師治療,若寶寶發音確 實需要矯正的話,她也會在日常生活中,依照語言治療師的建議,協助寶 寶做最正確的發音訓練,以糾正寶寶不正確的發音習慣。 2.寶寶的視力發展 由於尹媽媽年輕時,並沒有帶孩子的經驗,所以,並未注意到自己孩子的 視力發展,直到小孩上小學 3年級時,才發現其右眼已呈弱視現象,但為 時已晚。所以,現在當她來照顧別人的孩子時,都會特別注意到寶寶的視 力發展,例如:當寶寶在看電視時,頭若稍側一邊的話,即表示寶寶有一 隻眼睛的視力已變弱,才會讓寶寶一直使用正常的眼睛來看,那麼尹媽媽 就會與家長討論有關寶寶視力方面的問題,以免讓寶寶的視力受損。 3.生病期的照顧 一般來說,寶寶的體質及抵抗力都會較弱。所以,尹媽媽都會依照寶寶們 的年齡層來給予不同的照顧,而且還會準備一份完整的詳細記錄,例如: 幾點吃奶?幾點便便?排泄是否正常?是否有發燒、腸胃不適等狀況。所 以,當爸媽要來接寶寶的時候,她都會將這份育兒日記交給家長,或直接 以口述方式,讓家長知道寶寶整天的作息情況或異常情形。 4.以獎勵代替責罵 有關寶寶一般日常生活的照顧,尹媽媽都是以獎勵來代替責罵,所以,寶 寶只要當天表現良好時,她都會給寶寶一些小小獎勵,例如:贈送一些小 禮物或小貼紙,或是多給一些小朋友喜歡的水果或點心,以獎勵寶寶們的 良好表現,而這也是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刻。 5.「視如已出」的照顧法 尹媽媽認為,自己在照顧寶寶上並無特殊秘訣,除了愛心、細心、耐心外 ,就是將寶寶們視如已出。也因此,她對寶寶們都很大方,並儘量讓寶寶 吃飽喝足,而寶寶們也像是住在自己家一般,可自行從冰箱中拿取想吃的 東西。有時她若做了孩子們特別愛吃的東西時,還會親自送到孩子家中呢 !所以,尹媽媽覺得孩子們在她的照顧下,反而要比一般小朋友,還多了 一位長輩來疼惜。 • 如何找到好保母 許多父母不知如何為寶寶找到優質保母?而家長尋找保母的一般途徑,不 外乎是親友或左鄰右舍的推薦,所以,有時可至勞工局所設的網站內,上 網搜尋所有社會局培訓保母的名單及相關資料,並從中選擇適合的保母。 或是直接與台北市保母協會聯絡(02-27260735�網址: http://www.bab y-sitter.org.tw ),請協會介紹適合的保母。通常網站上都會有刊登保 母的聯絡方式,所以,家長不妨直接打電話給保母,並詢問有關托育各方 面情形,例如:保母目前照顧了幾位寶寶?地理位置及照顧費用?雙方若 洽談愉快時,還可與保母約個時間,直接到對方家中看看環境,才能確定 雙方是否適合。 • 與家長維持良好互動 保母與家長間的互動,會變得較為頻繁的原因,通常都是因為寶寶不太舒 服,這時家長也會較平時更為積極主動與保母聯絡,以便了解寶寶的實際 狀況。如果家長上班地點離保母家還滿近時,也可利用中午時間就近探望 。不過,尹媽媽倒是較少碰到這類情況,因為大部份的家長都滿信任她的 ,頂多是在白天打電話詢問一下;或是在上班前抱寶寶過來時,特別交待 清楚,之後就抱持完全信任態度,而這亦是她長期以來,和家長維持良好 互動的結果。 • 寶寶不願回家怎麼辦 有些寶寶會因保母的細心呵護或燒得一手好菜,而對保母比對爸媽還親; 有的則乾脆改口叫「媽」,到了晚上仍不願讓爸媽帶回家。尹媽媽若碰到 這類情形時,都會對寶寶說之以情,例如:「小偉,爸爸、媽媽很愛你、 很喜歡你哦!所以,你一定要跟爸爸媽媽回家,明天爸爸媽媽還會再帶你 來尹媽媽家,你要乖乖回家哦」!而大多數寶寶在聽了她的話後,都會乖 乖跟爸媽回家。 不過,有時孩子仍然置之不理的話,尹媽媽就會拿些好玩或好吃的東西來 逗弄他,以舒緩寶寶的情緒;若還不行的話,才會請家長先行回家,單獨 安撫寶寶,等寶寶情緒平穩後,才帶寶寶回他自己的家。根據尹媽媽多年 的經驗表示,這種情形只是寶寶的階段性發展而已,家長毋須太過在意或 與保母爭寵,通常寶寶只要度過這段時期就好。 • 收費標準 目前坊間的保母行情,大約是1個月15000元左右為基準,再依每對家長所 托育的時間長短不同而定。一般照顧時間,大約是從早上7點半或8點起, 到晚上6點或6點半結束,每天約10小時。家長若欲全天候24小時托育的話 ,則1個月約需20000元左右。總之,保母的收費標準,是與其托育時間長 短成正比,若需額外或特殊營養食品時,也會影響費用的高低。 • 臨時托育 大部分的父母,都將寶寶托育至上幼稚園為止,但尹媽媽偶爾也會碰到寶 寶上了幼稚園後,距離大人下班後,仍有幾個小時的空檔,而需要臨時托 育的時候。通常這類型家長都會和胡淑花達成口頭約定,讓寶寶在幼稚園 下課後,回到她家吃晚餐,等他們下班後,才將寶寶接走,這樣也幫家長 解決了小孩的晚餐問題。由於尹媽媽和家長們相處久了,彼此都變成了好 朋友,所以,她認為這類照顧方式,只是幫忙時下雙薪制父母的小忙而已 ,至於托育費用,是由家長自行決定給予,不過,仍須視每對父母的情況 及配合度而定。 • 專家建議 其實,要為孩子找位保母不難,但要找到一位雙方都很契合的保母則不易 。因此,尹媽媽特別建議每位家長,在為寶寶選擇一位好保母時,雙方事 前的溝通滿重要的,例如:有關寶寶的托育方式、照顧時數、托育費用等 ,都應在事前確實溝通及協調。 另外,家長與保母之間的感覺也很重要,有的家長或保母一看到對方,就 覺得不順眼的話,那麼就要考慮一下了!因為日後雙方必須相處及配合 3 、 4年之久,彼此的互動會十分密切。所以,雙方不能僅憑一面之緣,就 立即達成協議,有時夫妻兩人可親自至保母家中看看,方能真正放心將孩 子交給保母照顧,而無後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