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Sandy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股神巴菲特:股票永遠比債券黃金好,真的嗎?

2013年11月12日
公開

http://blog.17rich.com/%e8%82%a1%e7%a5%9e-%e8%82%a1%e7%a5%a8%e6%b0%b8%e9%81%a0%e6%af%94%e5%82%b5%e5%88%b8%e9%bb%83%e9%87%91%e5%a5%bd%ef%bc%8c%e7%9c%9f%e7%9a%84%e5%97%8e.html 網路上有一篇新聞是股神:股票永遠比債券黃金好,是一篇翻譯自美國財星雜誌(Fortune)的網路文章,基於我本身是巴菲特的忠實觀眾,有必要了解一下老巴說的話。先來看看這篇中文新聞裡的重點: 巴菲特把投資分成三個廣泛的類別,第一是「貨幣類資產」,包括債券、公債、貨幣市場基金、抵押貸款、儲蓄等被視為最穩定的投資類別。由於貨幣貶值速度很快,使這類看似報酬率穩定的投資,實際上卻會帶來購買力的損失。基於流動性的考量,巴菲特仍持有這類投資,但對它們獲利的期望並不高。 第二類是「黃金」,被巴菲特稱為「永遠不創造任何東西的資產」。由於黃金不會增值,投資它唯一能賺錢的方法是,剛好有別人認為黃金價格應該更高。目前金價高漲是因為投資人擔心其他資產下跌,但這並非健全的投資基礎。 第三類是「生產性資產」,亦即企業、農場和房地產等。購買製造東西的公司,意味你永遠可以生產別人願意購買的東西,巴菲特稱這類公司為「商業乳牛」,其價值「不是取決於交易的媒介,而是它們能交付牛奶的能力」。人們可能不需要金塊,但永遠想喝可樂。這些資產可能波動較大,選擇公司也常常並非易事,但巴菲特認為,投資前兩類穩定的資產而想獲利是緣木求魚,只有第三類資產是最吸引人、最「安全」的投資標的。 warren_buffett 看了一下國內新聞"翻譯"完的內容後,我想想覺得有必要去看一下原文到底是說什麼,不然到時候誤會股神的話就糗了,特別是在這2~3年黃金白銀是個熱門的投資選項時,有必要用比較客觀的態度去看待這種「誰比誰好的文章」。這篇文章是翻譯自此Warren Buffett: Why stocks beat gold and bonds,同樣的如果各位英文OK的可以去看一下原文的內容,至少點進去後你會發現文章長度跟翻譯後差很多,新聞翻譯必竟就是截取想要傳達的重點而已。不過聰明的朋友們你應該會發現,中文新聞翻出來的標題包含"永遠"這兩個字,我左看右看都沒辦法在原文標題中發現有forever這個字,令人不禁想到在台股年後火紅大漲的此時用一個比較極端性的標題來說明股票比較好,不知是不是有意圖做多的味道在?不過重點也不是這個,重點是我們來看看巴菲特到底怎麼解讀股票比黃金、債券好?就算不認同也學習一下投資大師的觀點吧! 首先跟大家說我本身同時持有實體黃金跟股票,所以我特別關心這篇文章應該不為過。原文中有說到巴菲特把債券、黃金、股票分別看成三種不同的投資標的,就如同中文翻譯裡說的「貨幣類資產」、「永遠不創造任何東西的資產」、「生產性資產」,看完了整篇的原文後我了解巴菲特主要想表達的是,你手中持有的資產能不能在未來維特你的購買力,說白話一點就是在物價漲飛天的年代(而且會一直持續漲下去)能不能讓你活下去啦!而巴菲特會認為股票比黃金有利的原因就在於,黃金本身並不能產生任何的額外收益,除非你是買低賣高然後變視,不然你把黃金就算放在家裡的聚寶盆(→家裡沒有的話大同電鍋可以充當一下),放個10年、百年它也不會生出小黃金,到是有消失的可能,因為小偷會來光顧或是被不孝的子孫拿去變買了。不過根據富爸爸團隊所教的相關的購買黃金原因,對於黃金在未來沒有購買力這回事是持不一樣想法的,這點我在稍後會說明,我們先繼續看巴菲特的看法。 確實,黃金是真的不可能產生更多的黃金,而黃金可以被用做投資資產的原因就是因為它會漲!而且還漲很兇!基於它可能會漲的原因而買進黃金的人,投資風險就在市場必需出現願意用更高價來買進的人,這種賺價差的投資通常都需要技術分析能力與一點運氣。 股票較有利的原因,或是原文說巴菲特認為持有一家好公司股票較有利的原因(重點是持有公司而不是買賣股票),因為公司會成長而且會帶來利潤(比如股息),讓你不只能夠對抗通膨而且購買力還可以上升。原文中有說到一個很好的例子: 如果你把現在世界上所有的黃金推起來大約是一個棒球內野場地的正方體大,用目前大約每盎司黃金的價錢1,750對換成現金的話大約是9.6兆美元。關鍵來了:如果你把這9.6兆美元拿去打算購買東西的話,你可以換到全美國的農地,還有16個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相當於每年幫你賺進6400億美元),外加還有1兆美元可拿來零花。 所以我們該思考的是:如果把1兆美元+全美農地+每年可以賺6400億美元的公司,與一個棒球內野大小的正方體實體黃金放在你面前,請問想選哪一個?我想這才是巴菲特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投資一家好公司可以為你的資產帶來抗通膨又每年有錢可以拿。 fate_of_100_dollars (上圖說明如果從1965年投資100元在黃金或是S&P500股市,黃金可以讓這100元變成4,455元,而S&P500股票市場可以讓這100元變成6,072元,比黃金還多36%) 當然,黃金確實沒辦法產生更多的小黃金讓我們去裝金牙或打戒指拿去送媽媽,不過它也並不是完全無法增加購買力,雖然現在拿著黃金去路邊換雞排老闆可能會認為你起笑,但難保以後不會發生這樣的事。而這也是富爸爸團隊強力推貴金屬投資的原因,富爸爸羅伯特.清崎自己也說過:「黃金某種層面不能算是資產,因為它並不能讓錢流進自己的口袋。」持有黃金的原因是因為它是真正的錢,當政府不斷的印鈔票時,黃金並不是增值,它只是維持原來該有的購買力。而當印鈔票印到貨幣變成廢紙的哪一天(就像台灣早期從"舊"台幣變"新"台幣時),手上擁有黃金一定比有廢紙來的有購買力,到時也許黃金不是拿來換雞而是換土地房子了。由此可知,投資實體黃金的原因是什麼。(注意不是投資黃金存摺) 不論是買黃金或是投資一家公司投票,我相信未來如果真的貨幣消失了,這兩種投資都不會讓你有所損失,因為這兩種投資如果正確的話都是投資在"價值"上,不是單純想要低買高賣投資在"價格"上。價格會變,但是價值通常是不會變,好的公司生產的產品市場還是會想要,不論是用現在的紙鈔或是未來的紙鈔甚致是黃金來交易,價值都依舊在那裡。 更多閱讀: http://blog.17rich.com/%e8%82%a1%e7%a5%9e-%e8%82%a1%e7%a5%a8%e6%b0%b8%e9%81%a0%e6%af%94%e5%82%b5%e5%88%b8%e9%bb%83%e9%87%91%e5%a5%bd%ef%bc%8c%e7%9c%9f%e7%9a%84%e5%97%8e.html#ixzz2kRc676Tj

星雲說偈--慧能散憂患

2013年11月11日
公開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326505 2013/11/11 作者:星雲大師 慧能散憂患,亦除非邪衰,盲從是得眼,如暗中得燭。──《未曾有因緣經》 「慧能散憂患,亦除非邪衰」,人生最寶貴者,不是名位財富,而是智慧。有了錢,還是有種種的憂患、煩惱;有了地位,日子也未必過得安穩自在;有了智慧就不一樣,智慧可以為我們驅散憂患,能處理、化解人生的憂悲苦惱;智慧可以讓我們成為心靈的工畫師,彩繪美好人生;智慧像老師,能指導我們圓融做人、靈巧處事,憂患就無從發生了。 人有了智慧,就不會說不正派的邪語,不會做非法的邪事,不會和邪惡的朋友交往,也不會信仰邪信的宗教。反之,沒有智慧的人無法分辨是非善惡,會隨著邪人去做不正當的事,生活難免憂慮不安,也會慢慢走向衰敗之途。 「盲從是得眼,如暗中得燭」,今日社會,盲從昏昧的人很多,甚至到了沒有理性的地步。 他不講事理,只講求關係、感情,如:你是我的親朋好友,你是我的同學、同鄉,我就給你方便,其他的人他一概不認,也不肯廣結善緣。 佛經裡譬喻這樣的人是「以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意思是一個盲眼人帶著很多盲眼的人走路,會有共入火坑的危險。 因此,我們要能睜開智慧的心眼,跟隨有智慧的人,才不會讓自己陷入人生的憂患及險境。 智慧之眼能讓我們清楚看世間萬事,如暗中得燭。所謂「千年暗室,一燈即明」,我們的愚痴、妄心就像是千年暗室,有了佛法的光明,就能看清實相,照亮前途,人生才能過得安穩快樂。

學習凌駕生命中的轉變

2013年11月11日
公開

人生無常,師姐常說要珍惜當下,因為[不知會明日先到,還是無常先到!]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326602 2013/11/11 作者:賴佩霞 萬里晴空,我獨自開著愛車在高速公路上全速行駛。沒有其他車輛,路上只有我一人。車子來到介於兩座山丘之間的上坡路段,眼前的藍天白雲緊貼著地平線,一望無際。像往常一樣踩著油門,我毫無顧忌的往前開去。 正當要翻越眼前的山丘時,赫然發現,前面的道路已經崩塌、斷裂。為時已晚,煞車根本來不及,我的車已離開地面,衝出斷崖。受到高度驚嚇的我緊閉雙眼,屏住氣息,全身僵硬,整個世界就此凝住,只等車子落地的那一刻。念頭閃過:車一落地,我人應該會先昏過去,就算爆炸,我應該不會有知覺、不會痛。 騰空的那幾秒,我的一生快速地從眼前掠過。我終於體會到,以前聽人說過的瀕死經驗是什麼了。那是無從選擇、沒有詮釋、赤裸裸的生命回顧。 我的先生、小孩、家人、朋友……,我的一生。 這時,我的人跟車一起掉入水裡,由於衝擊力道太大,我沒有辦法繼續屏息。倒抽一口氣,大量的水灌進肺裡,嗆得我無法呼吸。這時,我左手抓住安全扣環,右手解開安全帶,雙腳用力一蹬,從車子的天窗蹦了出來。 經過一番掙扎,我,活下來了 一早醒來,夢境栩栩如生、歷歷在目,每個環節都好寫實,活像親身經歷了一場浩劫一樣。但最讓我驚訝的是:為何做這場夢時,我沒有在當下驚醒?這應該是個噩夢不是嗎?按照以往的經驗,噩夢總會將我驚醒。為何做了這麼驚悚的夢,我卻一覺到天亮? 此時,身邊躺著出版社給我的書稿《轉變之書》。昨晚,我就是抱著這本書入睡的。 我的生命,經歷過太多外在的變化及內心的轉變。巨如生離死別,毫若自我認同。從離婚、母親往生後,我的轉變漸入佳境。或許是越來越豁達吧,如果不是這個夢,我已不太記得以往面對改變時的悲傷與失落了。這個夢,再次活生生的把我帶回當初覺得生命完全失控的恐懼中。 「這種感覺就像我們想從河邊碼頭出發到對岸,可是行到一半時,卻發覺對岸已經消失不見,而回頭看原先的碼頭,則發現它已經坍塌,消失在水流之中。」威廉.布瑞奇書中如此寫道。 透過這場夢,我更明白作者書中想傳達的精髓 轉變,是從一開始的「結束」,到「新生」的過程,而其中最難讓人忍受的,就是介於中間的「迷茫與痛苦」。就像我騰空的那幾秒,當下一切都完了,什麼都沒了,恐懼指數直逼破百。這時我才更能體會,原來有人執著於「結束」不願離岸,乃是因為離岸後的過渡期,實在太讓人煎熬。如作者說的,在「結束」後、未達「新生」之前,這段時期從某個程度來說,就像經歷死亡一樣可怕。 記得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說過:「世上唯一永恆不變的事,就是事物不斷在改變。」如果你也認同這句話,那麼哪有不把過渡期搞懂的道理?我們絕不願成為作者所說的,那種拒絕面對過渡期的人,因為你會「錯過成長的機會,繼續以一成不變的方式生活下去」。這「一成不變」,對我來說意味著:遇到改變便會受驚嚇、否認、彷徨、茫然、焦躁、不安。 「變」既然是常態,就表示每隔一段時間,我們就得面對同樣的循環。如果不徹底弄懂它,下一次轉變到來時,都可預期它的結果。這怎麼了得?還要讓「茫然與痛苦」啃食多久?難道不煩、不厭倦嗎? 如果,我們能更了解過渡期為我們生命所帶來的意義與價值,對它有更深的認知跟解讀,那我們就不會只是一味的抗拒、厭惡與逃避。而對於面對轉變一開始的「結束」,也不會那麼困難。 現今全球皆以飛快的速度發展,以往被認為人性發展的重要基礎──穩定感,已成奢求。無論愛情、婚姻、友情、親情、工作、金錢、命運等等,變數越來越大。外在事物能讓我們掌控的部分,如今越來越少。看來,只有下定決心學習應變之道,才能跳脫隨波循環的厄運。 《轉變之書》,一本相當具有能量的好書 作者在今年二月離世,享年八十,這是他四十多歲寫的書,隨著年歲增長,他持續把一些當初沒能說清楚,或經驗不足的地方,做了更充分的補充與說明。誠如他所說,「轉變」所隱藏的意義與價值,極少在其他的著作中被提及。四十年的研究與關注,想聽專家的見解,捨他其誰? 透過本書,學會凌駕生命中的轉變;即便心有餘悸,仍能預見新生到來。別忘了,每個轉變都會帶出生命嶄新的一頁。轉變愉快!

在就寢前思考真正重要的事

2013年11月11日
公開

http://topic.commonhealth.com.tw/2013fiveminutes/sleep.aspx 在就寢前思考真正重要的事 你一定想來挑戰養成「睡前五分鐘」的習慣。那麼,為什麼是「睡前五分鐘」呢?我們就從這件事開始談起吧。 這是因為,要打造真正美好的一天、幸福的一天,「晨間的起步」非常重要。可是為了這個目的早起,卻是相當困難的。對吧? 所以我們才要在「睡前」養成吸引好運的習慣。只要這樣做,晨間的起步就會順利,讓你能夠度過美好的一天。讓我送給這樣的你,一點小禮物吧。我想事先告訴你,在運用本書養成「睡前五分鐘」的習慣之後,除了舒適的睡眠外,還會有什麼樣美好的變化造訪。那就是,每天、在睡前,你將會養成自問自答的習慣。「對我自己而言,人生的願景到底是什麼?」 人一旦清楚了遙遠未來的願景(志向),目光便會炯炯有神。看著即將到來的自我,眼神將閃閃發亮。也就是說,光彩奪目的你將會順利誕生。或許,用超越「利益、得失」的「德行、情感」來表現,會更貼切也不一定。不是去思考「我想要車子!」、「我想談戀愛!」這樣「自我滿足」的私人欲望,而是在入睡前讓思緒馳騁,想想自己人生的終極形象、使命感、任務及願景等,自己能為世界、為他人做到的事。(「do」更甚於「have」,「be」更甚於「do」。) 比起「想擁有什麼」,「想做什麼」更重要。再更進一步說,比起「想做什麼」,「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又更加重要。關於平常不太捫心自問的重要事情,適合認真思考的時間,就是「睡前的五分鐘」。話雖如此,本書並不將時間拘泥在五分鐘以內,書中將介紹各式各樣的方法。你不需要實行我介紹的所有方法,從你覺得「這個的話我做得到」、「來試試這個」的方法先嘗試看看吧。然後,只要像這樣準備好環境,無論是睡前的五分鐘,還是五分鐘之後的睡眠本身,應該都會大大改變。有一句話說:「為自己開始,為他人抵達終點。」人是一種不可思議的生物,若是為了自己以外的生命和使命感,不知道為什麼總是會湧出無限精力,要付出多少都可以。然而,如果只是為了一己的成功而努力,卻很容易就挫折了……。養成習慣,在睡前的片刻認真思考關於這輩子活著的意義。只需要一點點的時間就可以。養成在就寢前保持安靜的習慣,藉以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夢想,並且覺察單純的願景。不是拚命想著:「我要實現夢想!」而是覺察願景,認真地使生命綻放光芒。換個說法,也可以說要這樣詢問自己: 「為了這個地球、這條道路,我究竟能做到什麼?」如此一來,你將不由得在心裡滿懷感謝,爽快地放開過去拘泥的執著。你會發現自己變得非常真誠直率,並露出得意的笑容。睡覺時,不是皺著眉頭躺著,而是帶著微笑睡在枕頭上,這很重要。 「在明天之前就寢」是邁向幸福的第一步 在我自己的睡眠習慣中,順位最為優先的,是「今天睡,明天醒」,也就是「在今天之內入睡」。無論肩負多麼麻煩的案件,在日期變成「明天」之前,我便入睡了。會這麼做,也是因為曾身為超級夜貓子的我,在三十五歲的某一天,差點丟了性命的緣故。那時候的我,為了擴大並安定事業,腦袋裡滿滿都是工作。也因為對未來的不安全感,我總是感覺像是被追著跑一樣地過日子。對那時的我來說,睡覺簡直就是損失。即使是多一分鐘也好,我都想拿來工作。工作到深夜時分漸漸成了習慣,我每天早上都在「睡眠不足」的壞心情中醒來。我甚至認為,這才是「勤奮工作的上班族」的明證。我犧牲的不只是睡眠,連吃飯和洗澡等「OFF」的時間也都能省就省,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是以工作的「ON」為中心。有一天,一股呼吸困難的感覺突然向我襲來,我想吸氣,卻吸不到;感覺痛苦,卻束手無策。我拚命爬向辦公室的玄關,卻突然昏倒了。幸好被熟人發現,我被救護車送到了醫院。我聽見醫生的聲音說:「這可不妙喔!」然後就失去了意識。醫生的診斷是「過勞及壓力所引起的多發性心臟功能不全」,就是說心臟功能停止運作,無藥可救。我像是從手術台上方,俯視醫生和護士陸續集合,圍著我慌亂地進行急救措施。是的,我甚至經歷了瀕死體驗。幸好我在最後一刻得以返回人世……。在此事件之後,我徹底檢討了自己的生活習慣,並且將日常行動的優先順序整個翻轉過來。我不再只以淋浴打發了事,而是在浴缸裡好好泡澡。在飲食上也留意添加物,開始品嘗好東西,並懷著感謝的心情進食。而最重要的是,我改變了「睡眠是浪費時間」的思考模式。以上這些事情,過去我總認為隨便都好。但我發現,事實上這些習慣就像是房子的地基一樣,是要成就好工作時最要緊的事。如果是小型的預製房屋,地基就算不穩也還能支撐得住;但如果要建造大型房屋,不穩的地基日後則必倒無疑。我當時想要建造名為大規模商務的房子,卻不好好攝取充分睡眠、打造堅固的基礎,這是不行的。話雖如此,但是又無法離職,因此也不可能過著丟掉鬧鐘,睡到自然醒的生活。我雖然重視工作,但還是想要斷絕永無止境地面對電腦、或是應酬的習慣,將生命帶入正向循環……因此,我開始摸索什麼是最單純而又容易實行的方法。我向事業成功人士詢問他們的生活習慣,得知許多人都是清晨即早起。另外,為了早起,他們會在前一晚的十二點之前就寢。因此,我下定決心「絕對要在今天之內入睡」,並且試著實踐。因為做了這個決定,理所當然地,我會提早結束喝酒應酬,也會把剩下的電腦工作留到隔天早上再做。如此一來,我不但確保了每天六小時的睡眠時間,清醒時也舒服多了。因為頭腦從早上清醒後便開始全速運作,前一天留下的工作也在頃刻間收拾完畢,工作進度也愈來愈超前。而且睡眠品質也飛也似地提升。「到底過去那些喝到半夜才回家的日子,是怎麼回事啊?!」自此以後,我的人生大大好轉的程度,連我自己都感到驚訝。不論再怎麼忙,真的無法在當天之內睡覺的人還是極少數。 幾乎所有人都只是因為自己選擇了這樣的生活而已。掌握幸福的睡眠習慣,第一步就是「今天睡,明天醒」,也就是「在明天之前入睡」。 這一步,決定了一切。 從「才……」轉換成「已經……」,擺脫負面循環 為了要在「今天之內入睡」,我們必須針對二十三點,也就是晚上十一點的這個時間,進行意識改革。因為習慣熬夜的人,傾向於認為晚上十一點是「才十一點而已」。「才十一點啊?現在就睡,太浪費時間了。」 難得頭腦呈現休眠狀態,這些人卻打開電腦開始上網漫遊,或是觀看深夜節目……。結果頭腦因此清醒過來,無法在十一點五十九分之前入睡。如果想要找回原來的睡眠直覺,你可以說「才……」的時間,頂多到晚上九點為止。如果還有想要或者必須處理的電子郵件、網路漫遊,請試著改成第二天早上早一點起來做。如果你認為就寢前的時間浪費掉太可惜了,這樣的想法根本是錯覺。你應該要認為「已經十一點了」,而不是「才十一點」。 「已經十一點了」的想法,在生理學上也是正確的。從晚上十點到凌晨三點左右的這段時間,被稱為是「睡眠的黃金時段」。我們得知,如果在這段時間內攝取充分睡眠,成長荷爾蒙將分泌旺盛。成長荷爾蒙在我們十幾歲的時候分泌量達到高峰,四十歲之後將會減半;而分泌的時機,也僅限於睡眠時期(尤其是黃金時段)及運動之後。然而,有些人晚上卻拖拖拉拉地熬到深夜,白天又沒有固定的運動習慣。這樣的人在頭腦、心理以及身體等各方面,都將無庸置疑地陷入負面循環的漩渦裡。成長荷爾蒙能製造骨骼、肌肉,正可謂左右了人類的成長。不僅如此,它還有保持肌膚、毛髮年輕的珍貴作用。在抗老的世界中,是最受矚目的荷爾蒙之一。在睡眠的黃金時段睡著和醒著的人,因為成長荷爾蒙的分泌量不同,理所當然地,健康狀態、肌膚等美容狀態、頭腦運作也自然不同。睡眠時間的長度沒有改變,只是改變睡眠的「時段」,卻能讓我們得以用數倍的效率運用時間。單單一個習慣,不但能為我們帶來優質睡眠,還有自由的時間和從容的心情。「工作太忙了,沒辦法在今天之內就寢」,讓我們從這樣消極的惡性循環、負面循環的價值觀,轉換成為「因為我在今天內就寢,所以才能有出色的工作成效」這樣良性循環、正向循環的人生吧。換句話說,也就是替換習慣的OS(operation system,作業系統)!就算是「十一點五十九分五十九秒」也好,在「今天」之內鑽入被窩,在日期更新之後醒來,這樣的習慣才能幫助我們從根本開始改變人生。邁向幸運的成功,口號就是: 「今天睡,明天起。」如此而已。 丟掉讓你在壞心情中醒來的鬧鐘 有人會在睡前看看時鐘,確認「我還有○小時能睡」,對吧?如果你覺得自己「好像也會這麼做……」,就改掉這個習慣吧!為什麼呢?因為這是妨礙優質睡眠的重要因素。例如,假設現在凌晨一點,你要六點起床。你看著時鐘確認「還能睡五小時啊」,這其實也在確認「只剩五小時能睡了啊」。如此一來,頭腦會開始認知:「是嗎?只剩五小時能睡了啊。五小時實在不夠啊。」隔天早上,便會產生「只睡了五小時」的不滿足感。結果,你只會落得以一種不暢快的心情醒來,「啊,好想再睡久一點哪……」也就是說,確認時間的動作,讓你特地為自己提前準備了「清醒時的壞心情」。而且,並不是只要有長時間的睡眠,就一定能獲得好的睡眠品質。睡眠的「品質」比「時間長短」更重要。因此,你不需要在睡前特意為自己製造隔天早上清醒時的壞心情。上了床,就不看時鐘。應該做的,就只有舒服睡覺而已。首先,先從讓睡覺變成「快樂的事情」開始。無論時間再怎麼短,睡覺都是非常舒服的快樂習慣。開心睡覺是讓你人生幸福的第一步。 用「感謝」的話語擺脫不滿思考 「如同充實的一天會帶來熟睡一樣,充實的一生會為靈魂帶來平靜喜樂。」留下這句話的,是萬能的天才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對於充實的一天心懷感謝入睡,如果能再加上抱著感謝的心情醒來,那就太棒了。「好累,卻睡不著……。」「一個晚上醒來好幾次……。」「再怎麼睡,好像都睡不飽……。」對於睡眠抱持不滿的人的共通點是,不只是對於睡眠,他們對於整個人生多半都抱持著「不平、不滿、不足、匱乏感」。在一百件事情裡,就算有九十九件「好事」,他們還是只會注意僅存的一件「壞事」,人也變得負面,認為「啊,缺了一項,不行」。只注意自己所欠缺的、負面的事情,這樣的心情我能了解,但這是最吃虧的想法。要注意,這樣的思考傾向只會更降低你的睡眠品質。從今以後,請將焦點放在自己所擁有的、正向的要素上。在一百件事情裡,就算有九十九件「壞事」,只要有一件「好事」,就該為這件事情開心,要養成這樣的習慣。對於睡眠,也請抱持這樣的想法。不要往壞處想,「都是因為時間安排不當,才會只能睡四個小時。」「好不容易鑽進被窩裡,卻只能睡兩個小時。」而是,「我還有四個小時的睡覺時間。」 「能讓身體獲得如此充分的休息,真好!」 只要秉持正面心態,睡眠循環就會漸漸改善。說起來,只要住在日本,就充份具備了就算是時間再短,也能攝取充足睡眠的環境。那是我第一次造訪紐約的事。我雖然住在等級較高的飯店,外面卻徹夜都是警車接連不斷的警笛聲,最後我居然還聽見了槍聲。「沒事吧?」 因為不安,結果我到破曉都無法入眠。到義大利的某個城市時,半夜突然不知道是誰,喀嚓喀嚓地硬是想要撬開我房門的把手,房內的我則因為恐懼而全身僵硬。過一會兒,他似乎是放棄了,但是我卻開始不斷地擔心。「入睡之後,或許還會有誰闖進來也不一定」。在那之後,我整晚一直沒闔眼。有了這樣的經驗之後,我明白了自己住在多麼幸福的環境裡,從此就算睡眠受到一點點的妨礙,也不在乎了。「今天我也能安心睡覺,感謝啊。」 自從我能這樣想之後,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變得無所謂了,即使是短時間也能夠熟睡,這真是不可思議。在睡前一一感謝現在所擁有的,如此一來便能睡得酣熟香甜,並且迎接非常舒適的早晨到來。你就當是被我騙一次,試著在睡覺時這樣小聲地說一句: 「除了沒有的東西之外,我全部擁有。」 更多精采內容《招來好運的睡前5分鐘魔法習慣》

(財訊)換個念頭 讓你1年多存10萬 戒掉「窮大方」的體質

2013年11月10日
公開

克勤克儉的Sandy是標準客家人,從以前小時候Sandy的爸媽就灌輸節儉/及不浪費的觀念,所以Sandy出社會之後都一直保有這優良的傳統,所以讓Sandy可以快速踏上理財及記帳之路這節儉也是其中一個原因,Sandy在18歲有打工就開始記帳(簡單紙本記錄支出與收入),在23歲買股票/基金(也在23歲這年嫁給前夫),28歲還清就學貸款,29歲買下現在這間南崁房子,39歲繳房貸繳剩下28萬,繳房貸這十年完全都是靠死薪水+理財+控制預算,才有機會在十年內繳到剩28萬,Sandy一直覺得自己好利害說~希望2013年底可以把28萬結清(Sandy真的實現在40歲之前把房貸清光願望耶),當個真正的財務自由的單身貴族 ~ 哈哈 ~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01-93260?page=1 而近期的台灣,也在油電雙漲的議題之後,又陷入另一波難題,掀起勞、健保等其他年金制度會有破產的疑慮。所以,在你我可見的未來,收入的每一分錢,都必須要做更好的運用,才能因應這失落的世代。 而談到金錢的運用,「存錢」是個最初的議題。這也是許多人聊理財規劃時,最常有的疑問:「如何才能存到錢?」。經過訪談分享之後就會發現;你辛苦賺的每一分錢,是在窮腦袋的思維與習慣裡,錢一分一點流向別人的口袋了,若只是「窮大方」,恐會越大方越窮。 是在消費?還是浪費? 8點20分剛起床,因為住的地方離公司近,所以你睡得比較晚,手機那一端正傳來朋友APP一早「打卡」的訊息。來不及按「讚」回覆他,一路趕到公司,在公司附近的星巴克買了杯咖啡,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中午因為不像同事Ivy自己帶便當,所以選擇在公司附近外食。而同事Ivy也因為住的比你遠,所以每天必須留意自己上班時的工作效率,不然下班搭捷運回到家的時間就會很晚。 下午的社群網路很是熱鬧,你也有一搭沒一搭的回覆訊息,導致工作效率打了折扣。心想反正住得離公司近,比別人多出許多交通時間,即使工作延遲完成,到家時間也會比別人早。而且晚上7點半,還有和朋友約一起吃飯,因為公司就在市區裡,也不急趕著6點下班赴約。也許晚上11點過後,還可以約朋友去24小時的健身中心運動。 唯一的差別就是,每個月快到下旬,自己就會變成「薪光幫」的一員。更不懂為什麼,賺的錢不比別人少,而同事的生活好像也沒有節儉到看似不正常;但同樣工作幾年下來,別人的存款可以累積到近7位數,還有其他投資;而自己卻連5位數都很難突破,到底差別在哪裡?這時,就得檢視一下自己的生活開銷,到底是消費,還是浪費或是投資呢? 手機把我們變窮了? 根據國外新聞的報導,隨著智慧型手機與行動上網快速的普及,為了支付每月高額的「手機綁約費」、「通話費」與「上網費用」,幾乎已經開始排擠到生活上的其他開銷,讓生活品質逐將降低,這個現象在台灣亦然。 動輒每月至少1,350元~1,750元的電信費用,還不包括當初搭配不同方案購買新機的費用,手機從0元到7,000~8,000元不等的開銷。然而,詢問大部分的人最常使用的功能,大多數是上網路社群分享彼此的資訊為主。當然有人會說:透過手機APP程式,打電話或傳簡訊都不用錢,且可以提供許多生活上的便利性。 在這裡並沒有要反對使用智慧型手機,因為這是未來的趨勢。但是「追逐在科技趨勢的前端,要付出的代價卻是所費不貲」。以數位相機為例,價格隨著時間貶值的速度之快,2年前的產品,現在可能已成電子廢物。 或許可以想想,你的手機幫你賺了多少錢?如果你使用智慧型手機,只是在網路社群上分享資訊居多,那就不需要追逐最新型的智慧型手機,也許5,000元以下的智慧型手機就可以替代了。而隨著都會區WiFi(Wireless Fidelity,無線上網通訊)建置的普及(現在幾乎很多店家都提供免費的WiFi上網),也可以省下手機「動態上網」的網路開銷。因為當你下載了網路流量監控的APP程式,你就可以知道每月吃到飽的方案,到底是便宜誰了! 除非你能運用智慧型手機創造出「產值」的人。譬如是美食專欄的部落客,四處打卡分享心得,有廣告或出版等收入;或者你加入一個研究權證投資的網上社群,隨時交換投資賺錢的專業祕技;還是你不時要仿效用一根迴紋針換一棟房子的網路故事,又或是你的工作需求,需要即時回覆客戶的資訊,才能爭取到訂單……等。不然,暫緩追逐在趨勢的前端,就可以幫你每年多存下1.5萬∼2萬元,但你也並不會失去跟未來趨勢接軌的機會。 小心!喝掉一部百萬房車的咖啡 對許多上班族而言,早上喝一杯咖啡,是代表一天工作開始的重要儀式,而連鎖的咖啡專賣店,所營造出的品牌與氛圍,更讓這過程增添一分品味的優雅。 用故事提升產品價值,反映在品牌的價格上,是企業一直以來努力的方向。但如果你分辦不出手上咖啡香醇程度的差別;只是為了準備迎接一天工作壓力的心情調適。也許越來越多的平價咖啡,是可以考慮的選項。 因為動輒百元起跳的品牌咖啡,與速食店或便利商店,50元有找的咖啡,中間價差可到100元,如果每天一杯,1年價差3.6萬,30年累積下來就有108萬元,也能買上一台百萬房車。如果以每月工資30K計算,那已是3年的工作收入,更別說一天要喝兩杯的人(象徵一天開始與結束)。 要存錢,並不是意味著要調降你生活的舒適度,且開始變得「摳門」,只是你的人生還有其他的理財目標想要達成;「在日常生活上,把資源重新分配,是靠自己簡單就可達到的一件事」。 自己煮比外食省? 這個答案對多數單身者而言,恐怕很難認同。因為光是採買與料理食材所花費的心力,可能讓許多人在試過之後就喊放棄。但是隨著油電與物價的飛漲,學會如何有效率的打理這一切,才能保住自己不斷縮小的荷包。 但對家庭而言,這個答案是很肯定的。因為1顆高麗菜的價差可以從20元到200元,但外食的售價從來只會跟著調漲不會調降;無怪乎有人可以用3,000元打理一家3口人,1個月的伙食開銷;而3,000元可能還不夠1個人1個月的外食費用。 1年下來至少可以多存3∼5萬元。 但重點是,不管家庭或個人在跟進的同時,你可能要開始學習一些方法;譬如:烹飪的技巧、如何節省料理的能源開銷、去哪裡採買便宜的食材、正確延長保存食材的方法……等。長期下來,除了可以節省一大筆費用,吃得也健康,這樣的投資一舉數得實在划算。 用通勤距離換存購屋自備款 隨著捷運路網的建構完成,讓通勤時間大大的縮短。如果你真的想要存錢,重新選擇租屋的地點,是可以讓你從新思考的議題。因為同一條捷運線上,不同的捷運站每月的租金價差,少則5,000元,多則10,000元,甚至還可以跨不同路線考量(詳附表)。這樣1年就可以讓你多存6∼12萬元。 如果你更聰明一點,願意多花15分鐘搭2∼3站公車轉乘捷運,租金還可以再便宜1成,或者居住空間可以更大。而公寓與大樓的選擇;省下的管理費,加上公共水電費的支出,又可以讓你1年至少多存2∼3萬。加總起來的差距,1年少說多存10萬元。單身者也可以從套房改選與人合租,達到更大的效果。 運動就是要花錢? 很多上班族會選擇加入市區的健身中心,因為強調24小時可以運動。因應不同的參加方案,1個月只要繳1,000∼3,000元不等。換算成每天的費用,真的是便宜又划算。如果你本身有運動習慣,這樣的確是物超所值。但若想藉由上健身房讓自己運動,那麼你是真的每天去嗎?還是每個星期去?萬一換工作,也換地方居住呢?預繳的費用可能付諸流水,因為距離拉遠了,你還會去運動的機會,機率可能又更少了。 如果是為了健康著想而運動,專家建議:每天提前一站下車走回家,也可以達到運動的效果;或者住家附近的學校操場也是不錯的場所選擇。 學會轉念 延長舒適生活到一輩子 當全世界各國的社會福利制度,都面臨少子與高齡化的財政窘境問題時,可預見的未來,一定是繳費(付出)更多,福利(領的)更少。如果你能換個想法,改變自己的支出習慣,也許會影響一陣子的生活舒適度;但靠多存下來的每一分錢,就能延長自己舒適的生活到一輩子,應該是個不錯的改變與選擇! 挑戰你存錢到哪個境界? 不同存錢版本的差別,在於達成難易度或改變的程度,讀者可以自行參考,換個念頭改變習慣,現就來挑戰存錢的極限!

(財訊)45歲前做對9件事 存摺多千萬

2013年11月10日
公開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01-102593 計畫力+行動力是致富的關鍵 雖然大家都知道理財要趁早,不過知易行難的原因就在於,太年輕展開往往無財可理,等年老了,手上有點資本而覺悟要開始理財,人生也快到盡頭了。 世新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郭迺鋒認為,從生命周期的觀點來說,40歲開始有計畫地進行投資理財,不但不會太晚,也比較符合現實狀況。「25歲至40歲之間,一來薪資不高,二來兒女年幼,開銷驚人,加上又得存錢買房,收入扣除種種開銷後,能存下的錢相當有限。」郭迺鋒分析說。 「40歲到55歲的壯年期間,正值一個人生命週期的巔峰狀態,他的職位與收入,往往是一生當中最輝煌的階段。孩子也大概正在讀小學至中學,開銷反而相對較低。」「如果錯過這時段,還不知覺悟要有計畫地進行投資理財,等於是錯過人生中最能有效累積財富的黃金時機。」郭迺鋒強調。 要擺脫窮忙一族,改變觀念只是讓你踏出了第一步,還要加上具體的行動,理財才會更有意義。接下來我們綜合數位理財專家的意見,提出9具體可行的行動方案,並且分篇講述每個方案可能發揮的理財效果,你也可以按部就班朝富裕之路邁進。 愈早做到愈多的行動方案,將可以愈早享受財富的甜美果實,即使無法全部做到,只要做到其中的6、7項,即使不會成為巨富,離窮忙處境也將愈來愈遠。 9大行動方案 方案1 :養成記帳習慣 不管賺多賺少,薪水高低,上班族都應該先養成「記帳」的好習慣,除可清楚掌握金錢花費流向外,更可藉此了解各項民生消費的價格,培養對數字的敏感度,未來購物時只要貨比三家,就不會吃虧。 方案2 :制定下一年度的家庭預算 一般來說,家庭收支預算包括年度收支總預算和月度收支預算。按照「量入為出」的原則,制定年度收支總預算,首先要先知道家庭在未來一年要存多少,有哪些年度支出,一方面達到家庭資產按計劃增長的目的,同時還要防備未來的各種不時之需。 方案3:避免獨居 獨居雖然自由自在,卻成本頗高。理財專家最常給年輕人的建議是:結婚前,如果情況允許的話,盡量與父母同住,因為省錢效果驚人。如果情況不允許與父母同住,也不妨和處得來、信任得過的朋友一起合租,不僅可以住較大的房子,還擁有各自獨立的房間,同樣可以達到省錢效果! 方案4 :晚10年買車 投資理財最重要的原則之一是:盡量及早買進會增值的東西,盡量延後買進會貶值的東西。因此,晚點買折舊速度快的汽車比較好,不僅車價是一大筆支出,每年的停車費用、牌照稅、燃料費、第三人責任險、保養費、驗車費用,加起來是一筆極可觀的開銷。年輕人要買車,最好三思而後行。 方案5 :早10年展開投資 愛因斯坦曾說:「複利是宇宙間最強大的力量」(Compound interest is the most powerful force in the universe),所以要累積第一桶金就不能忽略時間的力量,「金錢躲在機會裡,機會則躲在時間的洪流裡。」這是德國投資大師安德烈.科斯托蘭尼(Andre Kostolany)的名言,這句話也點出了長期投資所產生的複利效果,才是投資理財的最佳利器。 方案6:逢低買進定存概念股 方案7:早5年買房 方案8:增加自提勞退 方案9:早10年實施退休規畫 人們常常覺得退休距離自己還很久,特別是對許多30、40歲的族群來說,在他們這樣的年齡,就開始規畫退休生活,似乎還太早。的確,年輕族群的財務往往比較重,結婚、生子、買房、子女教育基金等,都需要花費大筆資金,通常無暇顧及自己看似遙遠的退休生活。 這樣做的後果是,會推遲開始執行退休計畫的時間,例如推遲到50歲左右。直到某一個重要生日出現,才恍然大悟,但可供準備退休金的時間很可能已經所剩不多

做好十件事 有錢有自由 用好習慣對抗爛環境

2013年11月10日
公開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01-101075?page=1 你今年幾歲?你工作幾年了?你有人生的第一個一百萬元了嗎?《今周刊》「三十世代財力大調查」發現,平均工作至少已達六年時間的三十世代,卻僅有五成的人有第一個一百萬元。其實,不論你幾歲,只要做好十件事,也能坐享財富自由的好日子。 打開報紙,負面新聞天天上演,經濟成長率下修,一舉破三%;同時,受到景氣復甦力道疲弱影響,去年工業及服務業有調薪廠商為近三年新低……。 薪資十幾年來漲不動、物價下不來,又碰到爛環境,年輕人存錢速度肯定像烏龜漫步。 《今周刊》委託波仕特線上市調網所進行的「三十世代財力大調查」發現,三十世代(三十∼四十歲)有一半的人已經存下第一桶金(一百萬元),而且多半落在三十至三十三歲之間;但是同時卻有另一半的人,還在為他人生的第一個一百萬元奮鬥。 值得注意的是,躋身「百萬富翁」的年輕人,竟有逾半數已晉升為「兩百萬俱樂部」會員,而花費的時間比第一個百萬快了近兩年;看來,三十世代財力已呈現M型化的趨勢。 至於還沒有第一桶金的「敗族」,對於未來要存上一百萬元這件事情,似乎頗沒有自信,一五.八%的人表示應該要到四十歲過後,第一桶金才會達陣;更有高達二一.六%的人,認為要存到第一桶金那可真是「遙遙無期」啊! 其實,財富自由之路,並不難走,只要多一點好習慣的養成、多一點知識的堆疊、再多一點態度的調整,你就能夠不為金錢煩惱。從花錢、存錢、投資三大面向,我們提供你一定要知道的十件事,做好、做對這十件事,環境再爛,你也可以脫穎而出! 花錢必知 不胡亂血拚 只買二手車 第1件事:不花大錢買不會增值的東西 有一輛拉風的車,很棒!有一個名牌包,很讚!不過,這兩樣都是屬於「不會增值」的資產,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楊子江提到,新車一旦落地馬上就打八折,所以即使到現在已躋身財富自由階層,他都不曾買過新車,只買開過二、三年的「二手貨」。 「可能汽車是很多人覺得重要的東西,但新車對財務的減損很大,所以買二手車是最聰明的作法。」楊子江強調,倘若手上有一筆大錢,買股票、買房地產都可以,因為這些是屬於「會增值」的資產,「就是千萬別買新車。」 《我用死薪水輕鬆理財賺千萬》一書也不斷提醒:想要有錢,就別做傻事,傻事之一就是買新車。書中一位身價百萬美元的單親爸爸魯斯.培瑞提到,只要看對方開什麼車,就知道他夠不夠聰明。這位富爸爸還指出,只要價錢買得好,甚至可以在開過一、兩年後,再用當初購買的價格轉手賣掉,達到「零」花錢的境界。 第2件事:不因小錢、折扣而亂買 大賣場發出的DM是許多婆婆媽媽的最愛,因為上面有好多折扣品項,「買到就賺到」。但想一想,為了省那幾塊錢,結果搬了一堆用不完,甚至不需要的東西回家,這是賺到嗎? 美麗多金的「理財女王」何麗玲提到,她絕對不隨便去大賣場,一旦進到大賣場,必定是有需求,而採購前也一定先列好清單,並且只買清單上的東西。 至於有致命吸引力的「百貨公司周年慶」,被大家視為一年一度血拼的「好時光」,但真的應該把握這樣的好時光嗎?周年慶最常祭出「滿五千元送五百元」的好康,於是為了拿到五百元禮券,可能本來只想買四千元的東西,結果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六千元,而為了不讓額外的一千元歸零,只好再另外多花個四千元! 計畫買四千元的東西,膨脹為一萬元,只為了拿一千元的禮券,而且是有使用期限、須在指定地點消費的禮券,大家似乎還心甘情願。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贈品或紅利的行銷手法,知名部落客楚狂人就提到,很多人都會因為贈品或紅利而多買了並不需要的東西,有些人會辯解說:「東西真的很便宜,不買很痛苦;而且這些其實都只是小錢而已,應該沒差吧!」 「錯了,東西再貴,只要是必需的都不算浪費;東西再便宜,只要是沒必要的都算浪費;再說,東西再便宜,也不如不買來得便宜。 」楚狂人強調,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十億元很大,一元很小,但是十億元也是由一元、一元組成的。「『財神爺不會眷顧不在乎小錢的人』,記得貼在螢幕上提醒自己。」 第3件事:收入減掉儲蓄等於支出 這是老生常談的理財準則,但到底該存多少呢?有標準答案嗎?怪老子蕭世斌認為,大家應該先了解自己的花用額度,方法是做出預算,可根據過去的收據或發票釐清每月的支出,進而算出每月可儲蓄的金額,然後一拿到薪水便把該儲蓄的錢存起來。如此,就不容易隨心所欲地花用,當然可以做出聰明消費的行為。 目前年薪兩百萬元的保險公司業務張嘉珉,人生經過一番折騰,從背債出發,如今算是苦盡甘來,不過,她儲蓄的態度從無動搖。而為了不挑戰人性,一領薪,她就把薪水轉到保險扣款及基金投資帳戶,日常花用的帳戶只留兩萬元,「因為領完就沒了,所以花錢時一定會收斂。」 存錢必知 不論賺多少錢 存下來的才算 第4件事:設定目標,才有動力 「經營之神」王永慶曾經說過:「賺多少錢都不是你的錢,存下的每一塊錢才是你的錢。」但要怎麼存得住、存得有效率?「目標」存錢法可以助你一臂之力。什麼是目標存錢法?就是要立下明確的「目標」,例如一直想去歐洲玩一趟,但需要十萬元大洋,那就把這個夢想轉換成「目標」,開始往十萬元的存摺數字邁進。 為什麼訂定存錢目標這麼重要?因為有目標就有存錢的理由。這就像一個人要去旅行一樣,總要先想好目的地,然後才會開始計畫如何到達目的地、要玩哪些景點。沒有目標的存錢計畫容易半途而廢,就像沒有目的地的旅遊規畫一樣,經常難以成行。 第5件事:養成記帳的習慣 「基金定期定額教母」蕭碧燕小時候家裡很窮,每到晚上,她的母親都會坐在家裡唯一的一張桌子前,不停地撥打著算盤,反覆算來算去,後來她才知道媽媽是在斤斤計較花費的每一分錢。 「是這樣每天記帳、結算、控制,才能用爸爸微薄的薪水養活一家十口。」學習媽媽的記帳好習慣,蕭碧燕自一九七八年上台北念大學,就開始天天記帳,至今不間斷。她的作法是有系統地將收入及支出分門別類,如收入分為薪資、獎金、其他(因當時有兼家教及兼課);支出則分為食、衣、住、行、育、樂、其他;因此,她能充分掌握並分配家中所有開銷及儲蓄。 蕭碧燕提到,她人生的幾個重大目標,包括全家人完善的保險、買房子、存退休金等一個個達成,靠的不是薪水有多優,外快有多少,而是母親留給她的「記帳」好習慣。 第6件事:賺多要存更多 成大會計系教授王明隆的老家,在基隆從事布店生意,從小看著父母勤儉持家,因此他早認定,賺錢就是要存下來。「從我幼稚園的時候,爸媽就一天給我兩毛錢,一周總共可領一.四元,但是如果每天都不領,周日就會一次給我兩元!」父母「別急著吃掉棉花糖」的策略,竟讓王明隆從小養成儲蓄的好習慣。 王明隆一直到了讀大學,雖然家中依然會提供零用錢,但他還是習慣存起來,同時也去打工增加收入。「暑假我會去工讀,學期當中也會在學校的游泳池當救生員,為了要省點錢,還去學校餐廳洗碗,因為那邊除了有工資領,吃飯更不用錢!」只要有賺錢或省錢的機會,他早已習慣「不放過」。 美國理財大師大衛.巴哈(David Bach)曾指出,大部分收入大幅增加的人,會穿得越來越體面,開的車越來越名貴,用餐地點越來越高級,旅遊方式越來越花錢,但這些人卻不是越來越富有。為什麼?因為賺多、花多,是一般人的「習慣」,卻絕對不是好習慣,賺多也要存多,這樣才會越來越有錢。 磊山保經首席顧問李佳蓉就提到,存錢不能硬邦邦地以比率來做,舉例來說,月入三萬元可能可以存下二○%,但當月入六萬元時,不能只要求也存下二○%就好;也就是,對生活品質的要求程度,不能跟著收入增加同比率拉高,「維持一般的生活品質,這樣賺的錢雖然只多三萬元、為原來的一倍,但存下來的錢卻可以多上好幾倍,例如原本存六千元,現在存三萬元,存錢的比率即為原來的五倍。」 投資必知 做好功課 別不懂裝懂 第7件事:不懂的千萬不要碰 電視名人于美人的理財經歷與轉折是這樣的,過去跟會、然後漫無目的地買股票,到現在只做定存,並開了一家經紀公司。為何過程會不斷調整?因為她體認到,「不懂不要碰」的硬道理。曾經投資基金失利的藝人曾國城,更是有感而發地表示:「不懂的事情真的不要隨便碰!」 「不懂不要碰」是鐵的原則。不善打網球的人,會去找尋自己在行的運動;外出旅行,多半人會拿著旅遊書研究一番。但奇怪的是,碰上股票就不一樣,一般人不願下工夫,只想聽消息,投資大師彼得.林區(Peter Lynch)就曾說過:「天下最糟糕的事情,莫過於投資股票,卻不了解所買的上市公司。 你今年幾歲?你工作幾年了?你有人生的第一個一百萬元了嗎?《今周刊》「三十世代財力大調查」發現,平均工作至少已達六年時間的三十世代,卻僅有五成的人有第一個一百萬元。其實,不論你幾歲,只要做好十件事,也能坐享財富自由的好日子。 」問問自己,是不是經常在做這最糟糕的事情? 第8件事:投資,越簡單越好 有句諺語是這麼說的:「智慧的人把複雜的事做簡單,愚蠢的人把簡單的事弄複雜。」「複雜局面,簡單投資」是投資人應該要把握的重點,而所謂的簡單,指的是投資工具簡單、投資策略簡單。凡事要求「抓重點」的國泰投信董事長張錫就點出,現在市場資訊不是不足、而是太多;正因為如此,造成投資人面對市場的變動,經常處於太恐慌與太興奮的情緒中。「過度解讀」的結果,就容易犯了「簡單複雜化」的毛病。 看看全球首富巴菲特是怎麼賺錢的。窩在偏遠的故鄉小鎮奧馬哈,房間裡只有幾樣東西:年報、報紙資料,以及電話。而巴菲特買股票的操作策略也是再簡單不過了:買「便宜貨」,然後持有,等到變貴時再賣掉。簡單的三步驟,卻成為最大的力量。 第9件事:養出聰明投資腦 除了錢財方面的投資很重要之外,自我投資也不可或缺,「不要吝嗇花錢去學習,唯有學習才能讓自己升級轉型,才有更多的人力資本,未來也才有辦法從事附加價值更大的事業,像我每個月的購書費用,至少都是兩三千塊錢起跳!」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建甫認為,買書與看雜誌都是重要的知識來源,透過一本書反覆咀嚼字裡行間的弦外之音,才能增長功力。 而他認為,學習投資理財應該從經濟學開始,這樣才能讀得懂報章雜誌上的一些專業術語。「也許一般經濟學的教科書較難消化,那就找尋與自己對味的書籍,一定能找到,也一定要閱讀,有了經濟的底子之後,理財上自然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事實上,成功的人都有一個相同的特質,那就是專注。《股市大贏家》作者陳進郎,從門外漢到身價數億元的過程,是天天睡前花三到四個小時做功課、累計超過兩萬個小時的巨大力量,比起暢銷書《異數》(Outliers : The Story of Success)所提出的「一萬小時法則」、可達「超凡」境界,還要更上一層樓。 一般人恐難像陳進郎一樣對股市「迷戀」,但起碼的「練功」一定需要,這樣才能養出判斷力,也才能讓投資能力與時俱進,越活越有錢。就如怪老子蕭世斌的經歷,四十歲才開始理財,但因為扎實地把投資學、財務管理等枯燥的原文教科書狠K一遍,因此在五十歲時提早達到財務自由的目標,無壓力地辭去工作。如今他常很自豪地說:「當我退休在巴黎左岸喝咖啡時,我的錢還很努力地幫我賺錢!」這就是用錢賺錢的本事,怎麼達成?讓腦袋清楚,對投資理財的事情胸有成竹。 第10件事:越早開始越能享受複利威力 王明隆在美國攻讀博士時,同時兼職專任教師,年收入將近兩百萬元,而從領到第一份薪水開始,他就規畫存退休金,並且也投資美國的共同基金,至今已快三十年!當然退休金已經攢足,他強調,這就是複利的威力。 現在,王明隆建議年輕人盡早學投資,指數型基金(ETF)是不錯的選擇,操作既方便,手續費又低。 林建甫也建議他的學生,從大一起就開始買一張股票,不為了賺錢,而是要讓自己比別人早一步了解資本市場的運作。「學投資不見得可以讓你賺大錢,但至少能讓你看清楚很多事,避免踏入陷阱。 」至於股票怎麼選?林建甫表示,挑每年配股配息多、相對穩當的大型龍頭股就對了。

(財訊)小夫妻年薪不到百萬 五年存下第一間房

2013年11月09日
公開

最近Sandy土城三哥也開始積極找房,因為土城房子快住不下了(一家五口擠三房一廳),好幾年前Sandy就聽三哥說要找房,因為三哥都看透天厝,看到現在房價越來越高越買不下去,但Sandy看法不同,因為房價越高越容易泡沫化,現在不急的話可以慢慢找房,看著高房價,現在Sandy常常很感恩十年前的Sandy,在沒錢的當下只存一筆頭款就執意自己買房搬出前夫家,這也要感謝前夫的爸爸,難相處的前公公讓Sandy有買房的動力,在此感謝前公公給Sandy這樣的壓力,若當年日子過的太安逸反而不會有現在的Sandy,所以適度的壓力是必要的,所以當壓力來臨時不要太排斥壓力唷~感恩十年前的Sandy買下現在市值增值三倍的南崁房子 ~ 感恩!祝福自己理財順利早點把剩下的28萬房貸結清 ~ 若還有機會還想再買一間套房或一房一廳來保值自己的身價,將來提早退休環遊世界~ 現在的Sandy財務自由,靠自己生活,所以現代女生不一定要靠男人才活的下去,女生一定要讓自己經濟獨立才會讓自己過更有尊嚴的生活哦 ~ 撰文 / 李建興 出處 / 今周刊 869期 2013/08/15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04-101596?page=1 小夫妻年薪不到百萬 五年存下第一間房 對面臨買房痛苦指數逐年攀升的年輕人而言,買房一事簡直痴人說夢。事實上,在低利的環境下,其實只要聰明節源,以及放大找房範圍的原則,還是能找到可以負擔的超值好房! 今年即將步入而立之年的林奕奇、李書玲夫婦,剛出社會時,兩人的月薪加起來不過七萬元左右。五年之後,即使薪水凍漲、房價攀至頂點,新婚的兩夫婦,還是在寸土寸金的大台北區域,存下人生的第一間房。 不僅如此,由於二人的買房策略應用得宜,甚至李書玲因懷孕待產而停止工作,林奕奇也能憑一個人的薪水輕鬆應付房貸。到底這對年輕夫妻是如何辦到的? 節流:退租省開銷 事實上,當初一提到要存錢買房,林奕奇及李書玲也與時下年輕人一樣,有「生不逢時」的感嘆。但小倆口轉念一想, 剛出社會時,兩人分別在新北市蘆洲與台北市萬華租房,合計每月也要一萬三千元,「這些錢若用房貸寬限期只繳利息,利率二%,以及貸款七成來算,早就能買下一一○○多萬元的房子!我們等於幫別人養房!」李書玲說明二人決定要開始存房的動機。 決定要買房之後,接下來就是解決自備款與貸款的問題。除了努力工作外,他們採取「節省開銷」、「壓低房價」與「緊縮房貸」三大節流法。 首先,李書玲先是退租了萬華的房子,搬到蘆洲與林奕奇同住,不但省了五、六千元房租,連水電、瓦斯與一起開伙省下的錢,每月就足足擠出了一萬多元。除此之外,善於投資的林奕奇用這筆省吃儉用的錢與額外的存款,每月投資近三萬多元的基金與股票,在短短的一兩年間,存得一百萬元左右的買房基金。 由於預定在訂婚前買下房子,林奕奇仔細盤算,當時兩人薪水合計七萬元,若用三分之一收入付房貸,以二%利率、貸款七成推算,頂多能買五七○萬元的房子,自備款需要一七○萬元。 因此,扣除先前存下的一百萬元買房基金,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七十萬元的自備款缺口。 籌款:優惠貸款、親友相助 當時,這對新人曾想過要以信貸或保單質借的方式籌錢應急,甚至,更有人提供他們一個妙方,那就是,在婚前,林家先將老家過戶給準太太李書玲,而李書玲就能以買下林家老宅的名義向政府申請首購優惠貸款,到了婚後,新房子則登記在林奕奇名下,這時林奕奇再申請一筆優惠貸款,這樣一來,夫妻兩等於申得了兩筆低利貸款,不但能解決資金不足的難題,連未來還款的壓力也能減到最低。不過很幸運地,由於當時李書玲的父母立即拿出了七十萬元,無息借給他們應急,解決了資金的缺口,否則小倆口應該會將之視為最佳備案。 選房:不陷入空間、距離迷思 解決了資金來源的問題,更大的挑戰在於,哪裡才是最佳地點? 由於工作地點在台北市,林奕奇夫婦一開始也想「逐工作而居」,想在大安區附近買房,偏偏當地的房價已飆高到每坪近百萬元;因此,他們決定退而求其次,選擇兩人都很孰悉的蘆洲。但事與願違的是,時值蘆洲捷運剛剛通車,原本只鎖定捷運站附近的小兩口,發現距離捷運站五分鐘步程的標的,即便是十年中古屋,每坪開價也高達三、四十萬元! 若以林奕奇與李書玲的計畫,結婚後想要盡快有小孩,很快就會面臨「滿巢期」空間使用問題。因此,以他們的理想房型,室內空間三十坪左右的大兩房或小三房為例,買房總價便高達一千萬元。 「誰說理想距離一定要用『走』的?」李書玲發現在捷運蘆洲線終點的蘆洲站,公車路線及班次十分密集,「同樣要距離捷運五分鐘,走路與搭公車不也是嗎?搭公車反而更輕鬆!」念頭一轉,夫妻倆的看房範圍豁然開朗,從原本以步行五分鐘,改為坐車五分鐘的模式看房,很快的,找到了一間蘆洲靠五股的十年公寓。 雖然,親友認為地點過於偏遠,不能算捷運概念房,但林奕奇則獨排眾議,他解析,這間房位於生活機能充足的區域,不僅坐公車五分鐘就可到捷運站,更誘人的是,若開車,不到十五分鐘就可以進台北市區。更重要的是,以同樣十五分鐘的通勤時間,這間位於蘆洲的公寓,室內坪數二十八坪,無公設,開價六五○萬元,等於每坪不到二十四萬元,而許多台北市郊區的物件,動輒每坪六、七十萬元,多了近三倍的負擔。「看房子,別陷入空間距離的迷思,有些地段看起來很遠,但通勤起來很近,又便宜,這才是寶!」他得意地說。 精算:拿揑所得與支出 即使找到了超值好房,林奕奇與李書玲很堅持不能因為一時喜歡而加價,造成日後還款的困難,「五七○萬元就是五七○萬元!」為了控制預算,決定預留十萬元,拿出一六○萬元自備款,以一口價五六○萬元向賣方議價,順利成交。也因為壓低房價,即使李書玲因計畫懷孕而辭職,林奕奇也能以月薪四萬六千元獨扛房貸,讓二萬三千元的貸款月付金,在家庭收入二分之一以內的安全值內。如今小兩口挑的好房,開價行情已喊至八百萬元,「頂多負擔不起時,我們跟銀行申請寬限期來解套!更何況,後來房價上漲了,我們未來換房更有本錢了!」李書玲老神在在的說。 林奕奇與李書玲的故事,說明了儘管飆漲的房價己成民怨之首,但若以積極規畫取代消極抱怨,還是有機會擺脫無殼一族! 成家族你一定要精算: 我可買總價多少的房子?自備款與貸款金額又各是多少? 1. 合理貸款月付金<家庭月所得 大台北地區:合理貸款月付金約家庭月所得的1/2∼1/3;大台北以外區域:合理貸款月付金占家庭月所得的1/3∼1/5(若家庭月所得為10萬元,台北人合理貸款月付金為3.3萬∼5萬元;其他區域則約2萬∼3.3萬元)。 2. 合理貸款總額: 合理貸款月付金÷5800(每貸款100萬元,以利息2%計算之本利攤還月付金)×100萬元 3. 合理購屋總價: 合理貸款總額÷0.7(貸款7成)=購屋總價 4. 自備金額: 購屋總價×0.3(3成自備款)=自備款金額 例:家庭月收入10萬元在大台北買房,至多可買1231萬元的房子,貸862萬元,自備369萬元。 成家族 你一定要學會: 方法1:準夫妻過戶買賣籌錢法 彼此有信任基礎的準夫妻,為籌自備款及降低房貸利息,若先生家裡情況允許,可將先生老家過戶予太太,老婆利用青年首購身分取得低利條件與貸款金額,真正買房時再用先生青年首購名義進行另一次申貸貸款,而太太所貸得的金額可補貼自備款。 方法2:分租降壓力 剛成家人口少時,可考慮將多餘空間騰出分租,降低房貸壓力。 方法3:優惠條件法 盤點任何可以使用優惠貸款的身分條件,如勞工、軍公教、殘障等,同時申請多個優惠條件減輕房貸壓力。 你一定要小心: 陷阱1:房子一定要符合一生的使用狀況嗎? 現代人工作與居住地點變動大,只要適合當下所需,不用替未來預留過大空間,徒增負擔,不同人生階段由小而大換屋,才是聰明的。 陷阱2:我是不是一輩子也買不起台北的房子? 看房價勿「以偏概全」,建商為了行銷而標榜創高價,讓人誤認為是平均行情,事實上好地段也有平價的好屋,就等著買家主動挖掘。 陷阱3:我只要看自己熟的區域? 過分的「地域堅持」讓房子的選擇變少,而用距離來降房價,就得考量通勤時間、精神成本與省下來的房價是否划得來。 陷阱4:因為要自住不是投資,就不用管增值性了嗎? 人生的資產往往繫於有沒有買對房子,就算是自住,買對了第一間房,資產增值,也會讓換屋更有本錢,甚至能在急用時增貸應急。

蟑 螂 侯文詠

2013年11月08日
公開

這篇好笑 ?某某某的下體就是那樣灼傷的。 (有抽菸的男生,尿尿不要亂丟菸蒂)祝週末愉快~ 蟑 螂 侯文詠 不知道為什麼,大部分女孩看到蟑螂都會尖叫 告訴我這個故事的女孩也是,她三十歲左右,目前單身 我二十四歲的時候,曾和一個四十二歲的男人談戀愛 他是一家證券公司的經理 我們利用中午一起吃飯 四十多歲的男人讓人覺得很舒服 他們身上似乎多出一種成熟、自信 這段戀情進展得很快 不到三個月,我們幾乎發展出超友誼的關係 那天是在我住宿的地方,我碰到年休 他正好早上拜訪客戶結束不用回公司 我們一起吃完午餐之後就回到我那裡去 後來事情很自然地就進展成了那樣 我問他有沒有保險套,他說有,於是我先去沖澡 等我從浴室走出來時 他已經光著身體躲到棉被裡面去了 我一跳進棉被裡面,他就開始脫我的內衣 就在那時候,我看到一隻大蟑螂爬上了我的棉被 「蟑螂!」我立刻大叫,緊張地從床上跳起來 蟑螂慌張得到處亂竄 我也驚嚇得尖叫,躲在角落直跺腳 他看起來有點無奈,從床上爬起來 拿起拖鞋瞄準蟑螂,用力一拍把蟑螂打扁了 我看見他拎著蟑螂的觸角,走進浴室去 把蟑螂丟到馬桶去,然後按下沖水把手 我並不知道蟑螂沒有被沖掉 等我驚魂甫定地上完廁所 , 從馬桶上起身 看見馬桶裡那隻蟑螂還浮在水面上奮力游動 五腑六臟都已經跑出來了 我歇斯底里地衝到衣櫥間 拿出了噴霧殺蟲劑,對著馬桶猛噴 我差不多噴掉了整罐殺蟲劑,那隻蟑螂才總算不動 噴完蟑螂藥之後,我一點力氣都沒有了 只覺得全身都是蟑螂藥的味道 我什麼都顧不了,立刻衝進浴室 打開蓮蓬頭一直沖水…… 他可能等得有點不耐煩了,咬著香煙走進浴室來 他說著些什麼我沒聽清楚 等我探頭出去,看見他一邊小便 順手把煙頭往馬桶一丟 馬桶冒出一陣大火…… 他的下體就是那樣灼傷的 我本來以為這已經夠倒霉了,沒想到那才只是開始而已 後來一一九的人來了,把他放上擔架,抬著他走下樓梯 他們問我怎麼回事,我才說完,抬擔架的人就開始大笑 把他從擔架翻落,沿著樓梯跌下來,又造成了左腿骨折…… 更慘的是一到急診室,媒體記者立刻蜂湧而至 似乎大家都等著看這場世紀大笑話 手術一共進行了三個多鐘頭 不過他的災難並沒有結束 我記得他從恢復室被送回來 當電梯大門一打開,就有個沒好氣的女人指名道姓要找他 「什麼事?」我問 「我看到了新聞報導。」 「妳是誰?」 「我是他太太。」 我嚇了一跳,他從沒跟我提過他有太太這回事 我忽然有被羞辱的感覺 從沒想過我竟變成了人家的第三者…… 我掉進自己的情緒裡 只覺得他太太碎碎唸的聲音愈來愈高 激動地大罵著:「你到底還有沒有良心?」 我轉身過去時 正好看到她拿起了點滴瓶,往他鼻樑用力一砸,碰! 說真的,那聲音實在很振奮人心,我甚至差點要大笑出來 一整天,我經歷了內疚、自責、忿怒種種情緒 這時候我才恍然大悟,不是蟑螂,也不是我的尖叫 而是他自己招惹來了這些沒完沒了的災難 我沒再跟那個人繼續交往 後來只要一想起他 我就想到那隻蟑螂浮在馬桶水面上掙扎的樣子 那真是夠噁心的了 每次看這篇文章 都不禁發出會心的笑 就好像我也是這場鬧劇的旁觀者 偶而看看這類文章

《10年後,你想成為流浪漢還是富翁?》《30歲後你會站在哪裡?》

2013年11月08日
公開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5012&pnumber=1 《30歲後你會站在哪裡?》老闆這樣想:工作經驗愈多,起薪愈低 撰文者狄驤 非讀BOOK瀏覽數:10萬+2013-10-20 其實,你一直站在狗籠裡 有一次我開車載著兒子在等紅綠燈時,看到一位中年男人模樣的廣告舉牌員,站在路口壓低帽沿,等紅燈車子都停下時,他就把手上的牌子舉高。 這時,兒子問,為何同樣是成年人,有的站在路口曬太陽?有的站在速食店櫃檯?有的卻站在百貨公司裡吹冷氣? 我回答,這是很正常的事,每個人想站在哪裡,會站在哪裡,都是自己的選擇。 選擇?兒子怔了一下又問,那麼,為何路口那位先生不立刻就選擇去速食店上班?或是去百貨公司吹冷氣?同樣是有錢賺啊? 我嘆了口氣對兒子說,我所說的選擇,不是他們現在的選擇,而是他們半年前,甚至是三或五年前的選擇。 他們現在想站在什麼位置,或不得不站在什麼位置,都取決於他們在一段時間之前所做的決定,加上本身努力及時間的累積,他們才能站在這個位置,並不是你當下想做什麼,就能隨心所欲的。 我不知道當時未成年的兒子是否聽懂,然而,我發現很多已經出社會,年紀也已經是20幾歲的年輕人,似乎完全不懂這個道理。 我看到遇到聽到的20幾歲年輕人中,99%以上都是每天醉生夢死,活在自己世界的夢中人。 大部分的年輕人,只要有一份工作,就自認為是很不了起的成就,至少他們覺得自己的表現,已經比那些靠爸族或尼特族好太多了。 我曾問他們,自己認為現在是站在什麼位置?30歲後又會站在哪裡? 他們覺得,不管是什麼工作,飲料店店員也好,行政助理也罷,只要他們能賺錢養活自己,就是站在白領階級的位置。 至於將來30歲後,他們會站在哪裡,他們不知道,但他們肯定自己未來的位置,不會比現在的差。 然而,我想對那些20幾或30幾歲的年輕人說,如果你們安於每月都有薪水領,有地方住有飯吃,偶爾可以聚餐、逛街、唱歌這樣的舒適圈,然後到了月底把薪水花光時,就窩在家裡吃速食麵等月初的薪水入帳。這樣的人生,其實,是和站在狗籠裡的狗貓沒有兩樣的。 因為,你們和那些被豢養的狗貓一樣,是沒有自由的。沒有財務自由,沒有逃出籠外去享受更多人生體驗的自由。 如果20幾歲或已經過30歲的人,當下沒有這樣的認知和自覺,5年或10年後,你們還是只能窩在狗籠裡,望著籠外的成功者,開著名車住豪宅或擁有高品質和品味的生活,大嘆自己八字不好或老天不公平。 其實,你一直是站在狗籠裡的夢中人。 這是很殘酷的事實,然而,只要你能全然接受這個事實,開始規畫自己30歲後想站在哪裡,在這個當下,你就不再是被豢養的寵物了。 因為,你早晚會打開關住你的狗籠,成為一個擁有自由的成功人士。 工作經驗愈多,起薪就愈低 一位45歲的中年人和一名25歲的小伙子,兩人同時應徵路口的豪宅舉牌員。 建商對他們說,舉牌一天的薪資是700元。中年人聽完大喊不公,認為自己有3年以上的舉牌經驗,不該和小伙子領一樣的錢,建商應該替自己調漲工資,「至少要有800元吧!」 建商不以為然地指了指兩人身後,一個蓬頭垢面、看不出年紀的流浪漢說:「論經歷,你們誰也不會比他久;至於他的工資,也是700元沒變過!」 是否做得愈久,就該領得愈多? 有一篇在網路廣泛流傳的文章,當中一名想加薪的員工對老闆說「我有25年的經驗」,而老闆回應他的是:「你沒有25年的經驗,你只是同一個經驗用了25年。」 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各位,其實都該自問:自己是否也像這名員工,做著沒有累積性的工作,卻期望老闆替你加薪? 隨著時代改變,企業已經不再是終生雇用制的思維了,就算你在同一間公司中穩穩待上25年,待遇也未必有所變化。不可否認,現在的企業愈來愈傾向於依照能力與貢獻度調整職級和薪資,「年資」取勝的做法逐漸成為過去式,做得久也未必能領得多,一切以實力見真章。 究竟從倚老賣老到論功行賞,中間有何區別? 如果你做的始終是短期、派遣等不具累積性的工作,那麼對於老闆來說,你的替代價值就和門口的管理員差不多。 或許這麼講比較清楚:如果你到一把年紀還在做零技術需求的工作,就難怪你的薪水沒有起色。下一份工作的面試考官甚至會懷疑,為何你工作多年,到現在還在當基層人員? 管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彼得原理」,當中提到:一個在目前工作上有出色表現的人,理應能繼續向上提升到更高的職位;而如果一個人在同一職位上停滯不前,就表示這個人可能連目前的職務都無法勝任。 依照這個論點,長期停留在基層的你,處境實在令人擔憂。 其實,老闆寧可你的工作經驗沒那麼多。 根據研究,許多人在轉職時還揹著前一份工作的「包袱」,這會抵銷掉經驗帶來的優勢。專家認為,人們在轉換到另一個環境時,其實很難拋掉原先習得的規範和價值;所謂「職業包袱」指的是固化的做事方式和態度,而且工作經驗愈多,你所揹的包袱就愈沉重。 對於不少雇主來說,這是一個相當尷尬的問題。如果這是不大需要經驗也能完成的工作,那何不乾脆雇用一個沒有經驗的新人,再透過訓練將他們收為己用呢? 而一個經常換工作的人,求職的心態也容易讓人產生懷疑,站在雇主的角度,很難不去認為:這份工作對你來說,是否只是跳板而已? 如果你被預期這份工作不會做很久,那麼在策略考量上,上司當然不敢把重要的任務交付給你。 你的履歷,是否像「現代警世錄」? 有一種像是「警世錄」的履歷,會讓老闆看得心中警鈴大響,而老一輩頻頻搖頭。如果你的經歷在雇主眼中屬於這一種,你的問題可就大了。 在一次聚會上,我聽見一位母親數落她出社會不久的孩子:「不要以為你工作經驗很多,你每個工作都只做幾個月而已,能有什麼經驗?而且,那些工作之間毫不相干,這樣一點用也沒有……」 這名男孩出社會兩年多,已經換了五、六個工作,平均不到半年就換一次。最近男孩又辭掉了工作,也不見有任何面試邀約,只是每天閒賦在家,似乎對找工作這件事心灰意冷。他的母親要我幫忙勸勸他,於是我試著了解男孩對求職環境不滿的原因。 「大部分的職缺都是薪水太低、工時太長,而且我有兩年經驗,為什麼要屈就兩萬多元的待遇?」男孩不滿地說。 我請他將我當成面試考官,在我面前介紹自己。當我靜靜聽完他介紹自己的履歷,我告訴他,以他目前的條件──很遺憾,的確只值兩萬多元的薪水。 「你也許很不服氣,但這就是現實。」接著我將他的問題一一點出,過於頻繁地更換工作以及彼此間毫無相關的工作內容,是男孩履歷中的致命傷。「你的履歷應該去蕪存菁,刪去不重要的部分,盡量把每份工作的時間拉長,展現你產生的價值與影響力,而不是些不相干的瑣事。」 我還告訴他,履歷反應的是求職者的市場價值,如果這段經歷完全講不出什麼實質的內容,那還不如不提。 如果被人看出不斷地跳槽和轉換工作,對年輕人來說未必是好事,畢竟每種工作都需要花心力適應,每次跳槽都勢必造成耗損;而且工作期間過短,容易被貼上「定性不足」、「適應力不佳」的標籤。 此外,履歷中出現空檔,對求職的殺傷力也不小。如果經歷並不連貫,勢必會被懷疑是遭到資遣或開除。再者,如果原工作只做了幾個月,很有可能被懷疑不適任或另有隱情,因此建議過短的資歷不要寫進去。 整體來說,中斷型的工作經歷帶來的未必是加分,有時反而使你被貼上「低忠誠度」的標籤,所以若是你的經歷不連貫,最好能針對工作間的空檔提出讓人滿意的解釋。如果不想變成經驗愈多卻起薪愈低的情況,最根本的方法,還是確立志向及戒除頻繁變換工作的習性,和年少輕狂的自己徹底道別。 下班後,寧可發呆也不要再想工作 有天我到員工餐廳用餐,坐在我附近的,都是大學畢業就開始工作,已經累積兩、三年職場經歷的「半熟人」,一個說每天事情多到做不完,另一個就問,那你怎麼不把工作帶回家做? 那個年輕人說:「我不想把工作帶回家,很多職場專家都說工作與生活要分開,適度的休息很重要,我覺得專家說得很有道理,所以我回家吃完飯洗完澡之後,什麼都不想,就呆在房間用電腦,上網看影片到12點睡覺。」 另一個年輕人也跟著附和:「沒錯沒錯,我最喜歡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放空,再不然就是打開電腦上網,不過很奇怪,明明什麼也沒做,隨便混一下就不知不覺快凌晨了,每天都發誓要早睡,結果最後還是搞到三更半夜。」我聽著這些年輕小伙子的下班生活,發現每個人的生活經驗幾乎千篇一律。 明明是30歲不到的年輕人,卻過著老年般的退休生活 很多年輕人準時六點下班打卡,回到住處後,拿起電視遙控器按下開關,一邊看著電視上正在播放著熱門的韓劇,一邊上網逛著社群網站、吃著巷口買來的便當,吃完飯之後開始打混,抱著手機不停和朋友傳訊息,用各種表情符號聊天,早已把今天上班時發生的所有一切拋到腦後,最後在一堆沒有建設性又鬼打牆的廢話中強迫自己入睡。 接著,放假日就在家裡坐著當沙發馬鈴薯,拿著電視遙控器毫無目地亂轉一通,這些聽起來像是70歲的退休老人生活,卻不幸的是現在大部分還不到30歲年輕上班族的真實寫照。 現在的年輕人,明明處於各方面都很精力旺盛的時期,卻總在下班後會自動變成無法思考的機器人,最後,總在隔天早上起床之後才開始懊惱:「我昨天下班回家後到底在幹什麼?」 我曾經聽過不少人抱怨說:「我每天上班在辦公室裡面已經用腦過度,體力也消耗殆盡了,誰還有心情做其他事情啊?所以我只能放空,做一些不需要動腦的事情。」 對於上班族來說,最大的痛苦莫過於連下班後都還保持在工作狀態,因為老闆又不會發給你薪水;其實,真正會影響家庭和生活從來都不是工作本身,反而把時間都拿來浪費在雜事上,缺乏時間管理的意識,才是大多數年輕人的悲哀。 有很多人在社群網站上的朋友,動輒高達五、六百人,他們每天拿起手機上網不斷地盯著關注別人的動態;但是說實話,看再久你們的感情也不會累積,只不過是花了好幾倍的時間在重複做一樣的事情。 記得之前看過一個統計數據,臺灣的上班族在下班後最常做的事,前兩名就是「上網」和「在家看電視」。 看電視和上網當然是正常的娛樂,這不是什麼罪不可赦的事情,但是你卻沒想過,這樣用來打發時間的模式,同時把你的人生體驗和可以創造的價值都消磨殆盡了,這樣下去,你無論在工作上還是生活,都注定成為一隻找不到方向的無頭蒼蠅。 他的全世界,只有3坪大 先前有個新聞報導,年屆30歲的幾個年輕人分租一間房,每個人只能分到3坪大的房間,大小只夠放一張桌子和一張床,連轉身都有困難。 當記者問及難道不嫌房間太小時,這幾個20幾歲的年輕人,蠻不在乎地說:「反正只是睡覺的地方,有得住就好。」記者再問,現在政府祭出許多青年首購優惠貸款,為什麼不趁此機會買房置產時,只聽年輕人又回答:「我的腦袋沒有壞掉,為什麼要為了沉重的房貸壓力搞垮自己,只換來未來要幫銀行與建商賺錢30年?」 事實上,有這種思維的年輕人實在不少,根據房仲業者的統計,現在30歲以下買房的年輕人只佔一成,與十年前相較,足足萎縮超過一成,顯示年輕買方的確對購屋愈來愈沒有意願,他們要不就是寧願窩在小雅房,要不就是等著父母親買房。 難道買房對你來說除了帶來房貸壓力,真的沒有其他意義嗎? 年輕人買房得靠「母力」,否則婚姻市場沒有競爭力? 我從來沒想過,現在年輕人能否順利成婚的關鍵,竟然是「母力」是否雄厚。 某天幾個老友聚餐,聽到朋友的感嘆,她問即將35歲的兒子,為什麼寧願與女朋友同居也不肯結婚時,兒子竟然回答她:「我女朋友說沒有房子結婚免談,她不肯嫁給我,都是因為妳一直不肯買房子給我,我們只好繼續同居。」聽了這話,做母親的眼淚差點掉下來,一整個既無奈又心酸。 這種等著母親買房,否則就沒法結婚的年輕人,還有我公司裡的年輕人。 有次我與幾個員工開車路經新板特區時,聽到兩個剛退伍,還不到30歲的員工在聊天,兩人左一句右一句說,豪宅一直蓋,到底都賣給誰?這些一間動輒6千萬的豪宅,真的有那麼多有錢人來買嗎?建商一直蓋豪宅,意義究竟在哪裡? 聽著這兩人的酸言酸語,我忍不住開口問:「難道你們從來沒有想過,有朝一日也能在這個特區,買下一間屬於自己的豪宅嗎?」 沒想到這兩人忙不迭地搖頭說:「現在房價這麼高,我們根本不敢妄想買房子,現在能付得起房租就已經不錯了。」 我想起朋友兒子說的話,又問,如果女朋友因為你名下沒有房子而不跟你結婚怎麼辦?結果這兩人又像約好似地回答:「那就只好問我媽要不要幫我出頭期款,不然就只好問女友,願不願意結婚後跟我爸媽住在一起,如果不願意,那也沒辦法。」 我聽了咋舌,曾幾何時,「母力」竟然成了年輕人在婚姻市場的競爭力? 現在守著三坪大,未來只能睡草蓆 不可否認,現在的30世代和50年前的30世代相比,的確是一個大環境相對更加嚴苛的時代,就連主計處也統計,現在青貧族的收入倒退17年,但房價與物價卻是17年前的十倍,難怪有個廣告說,現在的白領階級,每個月薪水領了也像「白領」。 我可以體會年輕人對未來不確定感的焦慮,但是我不能理解,為什麼年輕人會如此喪志,被大環境嚇得連做夢都不敢?我告訴兩個員工,如果你們以後買不起豪宅,絕對不是因為沒有能力,而是因為你們不願意對自己的人生負責。高房價,只不過是你們拿來當作逃避現實的藉口。 你因為房價高而不買房,更因為生小孩的「成本高」決定當頂客族,你樂得不想揹房貸,更樂得沒有養育孩子的重擔。然而,如果你仍舊把每個月薪水的1/3拿來付房租,到了月底還得勒緊褲帶,年復一年過著月光族的日子,當你年老退休沒有工作,連養活自己都成困難的時候,屆時孤家寡人的你,還能指望誰來替你付房租? 現在20幾歲的你,看起來好像還有本錢可以選擇繼續窩在3坪大的世界裡,繼續在網路上票選心目中的宅男女神,繼續在電玩遊戲中與人交換寶物練等級,但是這種日子,你打算再過多久? 或許現在,你「靠勢」還有母力可以依賴,未來還有幾百萬的國民年金可以盤算,再不濟,每個月也有3千元的老人年金可以救急。 但是別忘了,母親會老、政府會倒,租金更只會隨著房價愈來愈高,你自以為能夠掌握的這些錢,在未來,別說養老院你住不起,甚至區區3坪大的房租,都足夠成為壓垮你老年生活的最後一根稻草。到時候,流浪漢的草蓆,就是未來你只能棲身的最後三分地。 30歲後,你會站在哪裡? 我常問20幾歲的年輕人,30歲後,你會站在哪裡? 人生的策略布局和生涯規畫,很像我們去大城市的車站或交通轉運站搭車,當你想離開這個轉運站,一小時後你會在什麼地方,都由你當下買什麼路線車次的票,然後坐上哪一班次的車來決定的。 當你做了決策,當你坐上車,你就沒有回頭路可走了,接下來你的命運,就是由你搭的火車或巴士決定了,它會載你到哪裡,會在什麼地方把你放下,你是無法有太多個人選擇的。 現在的你,不管幾歲,過了30歲也好,你眼前的每個當下,都是決定你未來5到10年,你會被整個世界推到什麼地方或什麼位置的關鍵時刻。 當你站在車站或交通轉運站,茫然地對未來沒有目標和規畫,就隨便買了一張票,車來了就跟著人家上,等過了一小時,你也跟著人家下車,才發現自己竟然是來到十字路口,而你能做的就是舉牌度日。 這時,你再怎麼後悔都已經來不及了。因為,那台載你來這裡的班車,是單向的,沒有回頭班次的命運專車。 等你無法回頭,且發現人生、工作、位置和薪水都已經不可逆轉時,你就能看見這種班車的車頭上,寫著令人驚心動魄的三個字:「時間號」。 書籍資料 書名:30歲後你會站在哪裡?:想出人頭地,就必須接受的39則殘酷忠告 作者:狄驤(Daniel Goleman) 出版日期:2013/09/25 出版社:智言館 狄驤 暢銷書作家    為人淡泊名利,唯獨偏好經濟遊戲。    所謂偏好經濟遊戲,不是指數鈔票的快感,而是享受破解資本階級變魔術撈錢的快意。 作者認為:資本主義這個大賭場裡只有兩種人,一種是玩人的莊家,一是被玩的賭客。 如果我們八字不好,無法成為吃人的莊家,那麼,至少要當一個不被人吃的賭客,這是作者行走江湖的鐵則。 作者目前客居台北,為《Reach+上班族達陣Mook》總主筆。 著有:《富不是命定,而是習性使然》、《沒本錢,照樣創業賺大錢》、《其實,鈔票不是錢,不景氣也不是壞事》、《10年後,你想成為流浪漢還是富翁?》 讀者來信請寄:[email protected]

小三的戰局,一「三」還有一「三」高

2013年11月08日
公開

http://okapi.books.com.tw/index.php/p3/p3_detail/sn/474 Sandy覺得這寫的很有道理,另Sandy不是唱衰大家都有外遇,是告藉已婚的婦女們要懂得愛自己,讓自己在這婚姻市場中佔有一席不敗的地位~加油囉已婚的媽咪們~要愛自己唷! 外遇、外遇、外遇。 法官、民代、董事長、藝人、名醫、補教名師、校長,一個一個中箭落馬。除了被抓到的、上得了新聞版面的之外,那些不為人知的,在檯面下暗潮洶湧的又有多少? 研究各國外遇文化的《華爾街日報》記者潘蜜拉杜克曼(Pamela Druckerman)在其著作《外遇不用翻譯》(P.13)中說:「在日常生活一夫一妻的平靜表面下,有另一個充滿外遇的沸騰世界。」那麼,在這個看不清的外遇暗潮裡,究竟有多沸騰呢? 一個驚人的實驗 有一個無意間造成的實驗結果可以讓我們思考這個問題。在Victor Johnston所寫的《Why We Feel: The Science of Human Emotions》136頁寫道,某個醫學機構想要研究父子間的遺傳問題,提出血液樣本的需求,許多爸爸為了讓小孩有參與科學實驗的機會,一同前往捐血。然而,為了避免實驗受到質疑,在做遺傳研究之前會先確認他們的血緣關係,這原本只是為了符合科學精神而做的例行公事,但結果卻讓研究人員大吃一驚:大約有15%的父子並沒有血緣關係。也就是說,大約15%的父親以為兒子是自己所生,但實際上不是。 如果這個例子真的可以代表多數,那麼,我們便可藉此推測,這個看不見的外遇暗潮究竟沸騰到什麼程度?基本上,外遇被大多數社會認為是極不道德的行為,當外遇被揭發後,通常都會給當事人帶來很大的麻煩,因此,我們可以簡單的推測,大多數外遇的人會盡量隱瞞,並且避免懷孕,就算懷孕也傾向不會生出來,從15%已經外遇到有小孩而且還沒被發現的數據來推算,究竟外遇人數的比例有多高呢?應該已經高得很可怕了吧,但這樣還不夠,因為,這個計算還只是針對女性外遇的統計,而一般認為男人外遇的數量更多,如果男人也算進來,試想,一對夫妻中至少有一人外遇的機會有多高? 如果你認真推算,我猜這個時候你應該會嚇一大跳,但是,實際上如果我們打亮理性的光芒照亮這個看不見的外遇暗潮,並且卸下一個道貌岸然的面具,觀看這個充滿誘惑的情慾世界,這樣的數據其實一點也不值得驚訝。 任何人都有外遇的衝動 「結了婚後,就不應該再對其他人產生情愫了」,這是一個道德規範,其實大多數人也認真這麼做,但問題是,這並不是你(妳)可以決定的。陷入情網,這樣的事情時時在發生,就算一個人婚後完全沒有任何社交活動,這個人也很可能會對電視演員產生單方面的情愫。人類天性似乎不斷渴求愛情,即使妻妾成群也不會自動停止這樣的慾望,並不會因為我們的老祖宗定下了婚姻的誓約,人類天性就隨之改變。當兩個人意外擦出愛情的火苗,無論已婚未婚,這兩個人就很容易墜入情網。所以,當外遇事件發生後,請不要批評別人的感情,因為,這幾乎是無法避免的人性。 當然,產生情愫是一回事,開始有行動的外遇又是另一回事。我們不能譴責別人的感情,但是,我們「或許」可以譴責別人抵不住誘惑的外遇行為。因為,要不要踏上外遇這一步是我們可以掌控的。 什麼樣的情況不會有外遇? 的確,雖然婚姻不會自動讓人擺脫感情的糾葛,但並非每個人都會走上外遇這條路,那麼,讓我們來想想看,有哪些人比較不容易發生外遇。 1. 外在條件不好 當一個人的外在條件較不好時就比較難有外遇,喜歡的人不喜歡自己,或是喜歡自己的人較難產生強烈的愛情衝擊。所以,如果你的另一半外在條件不是很好,至少有這個不容易外遇的優點。 2. 很有原則 這類人是屬於非常遵守道德規範或宗教教規的。把「不能外遇」當作無論如何都必須遵守的規則,雖然跟這種很有原則的人生活有點辛苦,可能常會被挑剔,但至少也有這個不易外遇的優點。 3. 對另一半死忠 有些人非常喜歡另一半,如果這樣的喜歡超越了其他挑戰者,那麼,外遇也很難發生。也就是說,良好的夫妻關係「在某個程度上」是可以預防外遇發生的。 4. 德性光輝 第四類是屬於有著很高德性的人,由於外遇很可能會傷害另一半,為了不要傷害別人,其德性的光輝會讓外遇的果實充滿罪惡的氣味而難以入口。 5. 理性光輝 最後一類是屬於智慧型的,除非目前的婚姻已經觸礁放棄,否則,在理性光輝的照耀下,在智者的眼中,任何戀情都會轉眼即逝,外遇只不過是一場燦爛的夏夜煙火,雖然美麗卻不值得賭上現有的良好婚姻關係。在這種理性眼光的檢視下,外遇變得無足輕重,沒有什麼值得追求的。 除了這五種之外,每個人有自己的生活哲學,都可以產生不同的想法來面對這個難題,甚至也可以思考:外遇是不是一定要去避免?只不過,當我們要開罵那些外遇的人時,想想看在這個充滿誘惑的情慾世界裡,自己究竟身在何處?是不是已經站穩了磐石,還是說,只不過風暴尚未來襲。當舊情熄火,新愛捲襲而來,真正能在這種風暴中全身而退的又能有多少人呢? 群眾將犯了姦淫的婦人帶到耶穌面前,依據法律必須用石頭打死。耶穌說:「你們這裡誰沒犯過罪的就先拿石頭丟她吧。」——新約聖經:約翰福音第八章。 然而,在外遇暗潮裡,除了已婚的當事人,另一個注目的角色就是俗稱為「小三」的第三者。小三常常有一個迷思,只要把原配弄走就是自己的天下了。但寫下《婚外情的公式》的作者茱麗亞莫爾(Julia Moore),一個資深徵信社偵探依據其長期的觀察,在158頁說:「如果妳是他外遇的對象,那麼他以後也有可能會外遇。」也就是說,就算現在贏了,未來還是會面臨其他挑戰。 避開訴諸無知的謬誤,張開理性的雙眼,這是一個很容易看到的預測。會有外遇的人,很可能會繼續外遇。如果妳認為妳是他的真命天女而絕不會有這樣的下場,那麼,這又是另一個危險的迷思了。

現代婚姻的夢魘----談外遇問題

2013年11月08日
公開

http://www.socialwork.com.hk/artical/family/r_marr009.htm 現代婚姻的夢魘----談外遇問題 台北市佛教觀音線協會李憶微   婚姻是自古來就存在的一種制度,也是男女進入親密關係的起點。選擇進入婚姻關係的人,基本上一定會抱著一個期待----雖然不能像童話故事中的王子公主從此就過著幸福美滿的人生,至少婚姻會令我更愉快、滿足。   但當我們真正經歷婚姻生活後,往往發現,它並非如我們所想像的那般美好;婚姻生活中總是充滿了許多的衝突、問題與困擾。其中最令人心痛的,大概就是外遇問題了,這個問題卻是現代婚姻中屢見不鮮的現象。 兩性認知的分歧   當我們把外遇界定為一個問題時,它已經肯定了一個價值與制度,也就是男女兩性是平等的,及一夫一妻才是正當許可的。是這樣的前提下,才會出現所謂的外遇問題。在傳統中國社會的婚姻關係中,「外遇」問題是不存在的,因為已婚男性是不需要偷偷摸摸的去外遇,對看的喜歡的女性,只要經濟許可,就可以明媒正娶去「內遇」的。   如果不娶進門做妾做小,在外有個紅顏知己,那也是風流倜儻,無可厚非的。而已婚女性則是不可能,或說不敢去外遇的,如果真是有了外遇,被指責為淫婦、蕩婦倒也事小。事實上往往不是被逼的上吊,就是投河,否則也要被伸張正義的小叔殺掉。而這些處死的判決與舉動則是絕對正當,並具有端正「民風」之效的。   在傳統這種父子關係為家庭主軸,在傳宗接代為家族最重要價值的社會中,女性只是家庭中的附屬角色,是不配與男性平起平坐來爭論外遇問題的。唯獨在現代,肯定男女是應該平等,肯定家庭是以夫妻關係為主軸,並且夫妻間的情愛及忠誠是非常重要的社會,才會出現所謂的外遇問題。 文化制約下的刻板態度   因此在我來看,台灣社會中的外遇問題,百分之九十都可歸結於上述文化轉換,也就是價值與制度轉換的學習適應問題。現在就讓我們來分析外遇成因與這文化轉化的學習有何關聯。 一、小女人心態   傳統的文化對女性一方面要求她是溫柔的、順從的、手無縛雞之力,與依賴的;另一方面則是要求她為家庭犧牲、奉獻,是服侍照顧他人的。   女性是不需要有自我意識自我主張,她只要配合她的環境,符合別人對她的期望,她就是個具有傳統美德的女性。我們這些內化了傳統美德的女性,雖然現代社會突然給予她許多選擇、決定的權利,她往往也不知如何去運用,諸如許多女性仍然會因 覺得自己年紀大了; 因家庭的壓力,希望獲得心靈的寄托與生活的保障; 因為與他有了性關係就非他莫屬; 未婚懷孕奉子之命   等原因而進入婚姻關係。這種缺乏深入相互了解的婚姻,在現代社會中是日後夫妻貌合神離,發生外遇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傳統社會中,夫妻在婚前是不需要深入了解的,因為大家只要扮演好自己被期待的角色(尤其是女性),這個家庭大致就可穩定的維繫。夫妻間情感不睦、同床異夢,先生不懂得溫柔體貼等,均不可能令婚姻破裂,因為婚姻的目的就不在男歡女愛的夫妻感情。   然而婚前相互深入了解,在現代社會則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婚姻的目的重點,是在找個心靈上與自己相通,情感上相互關愛支持的伴侶。因此我們對另一半的選擇,是選擇「適合」的伴侶,而非「理想」或「最好」的伴侶。   這種要找個「理想」或「最好」的伴侶,或是要獲得保障、保護,及擔心他人怎麼看我等心態,都是種小女人心態。因為自己只要坐享其成,而不是共同努力與奮鬥。因為她們的價值是在於他人所給與的評價,而非建立在自己的標準上。 二、偉大女性情結   另種與小女人心態看似不同,但核心問題是相似的即是偉大女性情結。在我們實際接案經驗發現,許多先生有外遇的太太,她們並非像一般人想像的小心眼、黃臉婆、惡婆娘,相反的是相當理性、溫和、能幹,一肩承擔起照顧家人,並且經濟上也能獨立,幫助家計的。像這麼「好」,這麼「標準」的女性,為何仍難逃先生有外遇的惡運,難到真是前世欠了他的?   如果妳能用這種想法化解自己的怨恨,而能繼續無怨無悔的犧牲、奉獻、關懷對方,當然你是非常偉大,而且也不會有什麼問題了。但我們都知道這在現代社會是很困難,也近乎不可能的。   那麼上述偉大女性的問題究竟出在哪呢?在我來看就是她太過於犧牲、奉獻,而不懂得照顧自己,為自己爭取合理的對待。她們與小女人相似之處就是缺乏自主意識,她們的自我是副屬的,因此我存在的目標與價值,是在配合他人的需要,服務他人的而非自主的,也就是我是可以要求的、爭取的及應被尊重的。   婚姻關係不只是個情愛,及相互關懷的關係,它同時也是個權力與責任關係,不懂或不為自己爭取權力的人,很容易令自己陷入被宰制的關係,同時也縱容出個不負責任的人。 三、大男人心態   婚姻關係中對另一半的忠實,這對中國男性而言實在是非常困難,尤其是對那些有能力的男性。因為在男性的生活經驗中----無論是家庭中的父、母、祖父、母,或是鄰居、社會,在在都明示或暗示:如果你有錢、有能力,養個小老婆有何妨!這種訊息幾千年來都是如此,唯獨在民國後短短的幾十年,變成是不合法、不對的。   因此我們看到台灣男女兩性的外遇,也有相當大的差異。男性外遇的原因或動機是呈多樣化的,諸如近水樓台、不吃白不吃、夫妻性生活不協調、自我能力價值的肯定、增加無聊生活中的刺激、對原配的不滿。   女性外遇的原因,則較單純的,多半是先生不懂關懷、不懂溫柔體貼、夫妻無法溝通,而太太很嚮往夫妻間靈肉的相犀與結合。因此在對外遇的處理上也不盡相同,先生有外遇通常不會考慮離婚,並也不希望離婚,而如是太太有外遇,假設不是為了小孩的緣故,多半是以離婚收場,這一方面是難見容於先生,一方面太太主動會提出,因她情已另有所鍾。   另一種大男人心態是,男兒有淚不輕彈,有苦不輕訴,男性是要勇敢、堅強,如此才算男子漢的觀念。因此我們社會中的男性,常常是不太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心情與困難,同時也習慣於將其家庭生活與工作及社交生活截然分開,並且無意也不願讓太太投入其工作及社交生活。   因此事業上遭受挫折,多半不會向妻子訴說,美其名為不願妻子擔心,而太太這邊則常常是很生氣,為什麼出事情我總是最後一個知道。男性也常常是在這種身受許多壓力,不願或不知如何向妻子傾訴求助,而正好身邊出現個善解人意、溫柔、關懷的異性的狀況下,走入了外遇關係。 新時代的平等關係   綜合上述的分析,我們社會中的外遇問題,歸結起來可說是男女兩性平等關係的學習,女性需要學習的是獨立與自主意識,學習活出自己的主體性(也就是有自己的方向、目標、而非依附於他人的),而男性則是放下自己大男人的身段與壓力,學習忠誠尊重、傾聽及表達。   現代社會的婚姻關係,是人與人的關係,而非角色與角色的關係,因此是格外需要學習的,並且婚姻關係的學習也是提昇人性,擴展小我及包容性的學習。我們都知道沒有一個婚姻是沒有問題的,外遇只不過是逃避去面對自己及婚姻關係中的問題,且令問題更為嚴重,唯有不斷地面對婚姻挑戰,不斷學習,我們才有可能長大成為一個成熟的人。

《有一種心態叫淡定》 作者:忻寧

2013年11月08日
公開

獲得幸福其實很簡單,我們如何在生活中獲得幸福呢?有些小建議可以提供給大家分享:⋯⋯Sandy以下幾點幾乎都有耶,難怪一直覺得自己超幸福的,尤其是房貸又快繳完了,不用為五斗米折腰,Sandy曾想過若現在這電子業工作失業,自己想找走路就可以到的工作,不用花心思開車上下班/也不用勾心鬥角/下了班不用煩工作,下班後可以步行在南崁住家附近的河濱公園散步,偶爾下班去婦女館或救國團進修上課,多開心呀 ~ 現在才真正體會財務自由的生活是多麼開心 ~ ^^ 獲得幸福的小建議 不抱怨生活:幸福的人並不比其他人擁有更多的幸福,而是因為他們對待生活和困難的態度不同,他們不會在“生活為什麼對我如此不公平”的問題上長時間糾結,而是努力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不貪圖安逸:幸福有時是離開了安逸的生活才會積累出的感覺,從來不求改變的人自然缺乏豐富的生活經驗,也就難以感受到幸福。 感受友情:廣交朋友並不一定能帶來幸福感,但一段醇厚的友情還是能讓你感受到幸福的。友誼所衍生的歸屬感和團結精神讓人感到被信任和充實,幸福的人幾乎都擁有團結他人的天賦。 勤奮工作:專注于某一項活動能夠刺激人體內一種特有荷爾蒙的分泌,它能讓人處於愉悅的狀態。工作能發掘人的潛能,讓人感到被需要,給予人充實感。    降低負面影響:少接收一些有關災難、謀殺或其他的負面消息,這樣,無形中就保持了對世界的一份美好樂觀的態度。 生活的理想:幸福的人總是不斷地為自己樹立一些目標,通常我們會重視短期目標而輕視長期目標,而長期目標的實現往往更能給我們帶來幸福感。你可以把你的目標寫下來,讓自己清楚地知道為什麼而活。 給自己動力:通常人們只有通過快樂和有趣的事情才能夠擁有輕鬆的心情,但是幸福的人往往能從恐懼和憤怒中獲得動力,他們不會因為困難而感到沮喪。 規律的生活:幸福的人從不把生活弄得一團糟,至少思路上是條理清晰的,這有助於保持輕鬆的生活態度,他們會將一切收拾得有條不紊。整齊而有序的生活讓人感到自信,也讓人更容易感到滿足和快樂。 珍惜時間:幸福的人很少體會到被時間牽著鼻子走的感覺。另外,專注於完成一件事情,還能提高免疫力。研究顯示,每30分鐘大腦就會有意識地花90秒收集資訊,感受外部環境,檢查呼吸系統的狀況以及身體各器官的活動。 心懷感激:抱怨的人把精力全部集中在對生活的不滿之上,而幸福的人則把注意力集中在能令他們開心的事情上,他們更多地感受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因為對生活的這份感激,故而才感到幸福。

「微型旅行」---- 明年 2014 水平展開

2013年11月08日
公開

「微型旅者」(micro-tripper):上班族將一年7天特休化為7趟不預告的旅行? 文/mr.6 前陣子看到一個有趣的新概念,叫做「微型旅者」(micro-tripper)。 我們聽過「背包客」自助旅行,或是「團體旅行」,頂多是更高級的「客製化」的旅行,或是網路時代的和「部落客」去旅行……那,「微型旅行」會是怎樣的旅遊方式呢? 正如其名,「微型旅者」指的是非常短小的旅行,可能是某天早上開四小時車到哪裡玩整天,或者飛到哪裡去過一夜,有趣的是,「微型旅者」不常事先計畫旅行要去哪裡,而是突然間決定的,而且在很短時間內就要出發! 你說,為何這麼辛苦的進行這樣的旅行? 答:省錢! 報導說,這樣隱隱出現的新趨勢的背後推手,正是「團購折價網站」──團購網站上面除了餐廳,也有一些「套裝旅行」,比方說某某飯店的半價折價券,大家看到,哇塞,好便宜啊!正好覺得好久沒出去玩了,好吧,擇期不如撞期,這週末就給它「撞」下去了啦!於是你在週五下班前,訂下了明天的旅館和車票,趕快打手機給你的家人和旅伴通知此事,無論對方答不答應,先半哄半拖的決定了! 這篇文章很有意思,因為它提到幾個關於「微型旅行」的其他觀察── 首先,據報導,這樣的「微型旅遊」已經不像以前,上班族存錢存了老半天,就是求年終來一場非常長、非常大的旅行!報導說,微型旅者通常一年可以旅行高達三∼五次,每次也不必特別請好幾天假,可能只要請一天,或者根本不必請假,就完成了一趟旅行。而且這種「微型旅者」本來都不是「背包客」型的,但因為微型旅行本來就「沒得選」,所以這些人也慢慢開始懂得享受那種「到一個沒去過的地方,看驚喜」的滋味。報導說,有高達75%的微型旅者去的地方都是他們很不熟悉的、從沒去過也從沒計畫要去的。 接下來他們還發現,我們以前都以為這樣的「被折價券所主導」的旅行,應該都是一個家庭裡比較常上網的人才會看到吧!通常這個人應該是家裡那個「宅男」在做的,結果不是!據報導,一個家庭中促成這樣「微型旅遊」的往往是「媽媽」,媽媽在家上網,逛的東西比較休閒一點,很容易就透過朋友看到了一些「旅行好康」,我想起我老婆昨天就是在看礁溪的某民宿,而她跑去看的原因是聽到另一個媽媽在講,她一回家就上網查該民宿的名稱。其實,在團購網站之前,民眾也喜歡逛所謂的「旅遊展」,展上總提供各式各樣的折價券,讓你一包買下,整年的旅行就已經幫你排好了,夏天去哪裡,冬天去哪裡,現在它變成了團購網站上面的限量搶購或每日好康,所以這些女性也跟著鼓勵家人開始進行「微型旅遊」了。 換句話說,「微型旅行」一開始只是因為「省錢」,但沒想到,它正默默的改變了忙碌上班族的「旅行觀」── 以往的上班族,將每年的「特休」集中在一週,比方說一間公司在今年給你七天的特休好了,你會將這七天安排在家人放寒假的時候,好好安排個「六天五夜」出去旅行。 記得有一年,那六天五夜的旅行計畫,可是讓我興奮了一整年!但,開始旅行後,往往在大約第三天左右,就會突然習慣了周遭的旅遊環境,你的心情也不再這麼興奮;最重要的是,到了第五天、第六天,竟然為著「好不容易」可以回家而雀躍,還因為怕回到了現實的世界、回到了公司而還要面對錯過一整個星期的堆得高高的事情而煩惱,「唉,旅行的快樂結束了,接下來要『補』回來了。」這種在後面還要「補」回來的痛苦與沮喪,恐怕將行前的旅行的愉悅都通通打掉了。 而且,如果旅行的目的是要放鬆自己、換一個心情,為何,它一定要早半年就安排好,排在冬天的某個時候? 一年之間,遇到不一樣的事情,心情起起伏伏,最需要旅行的時候,都沒有去旅行,反而等到旅行的時候,已經不太需要了! 現代工作環境下,我們有沒有辦法可以平均每個一兩個月,都來一次驚喜的「微型旅遊」?做一個瀟灑自在的「微型旅者」?或許,一年若有七天特休,應該平均分散在七個週末,每一兩個月,就給它來一個驚喜的「微型旅遊」? 無論如何,微型旅者,工作、旅行、旅行、工作,團購網站默默的改變人生,從省錢開始,明天的我們,突然間,多了一種幸福的方法。 一個月就可以來個一次!

第一桶金

2013年11月07日
公開

Sandy第一桶金是在25歲左右存到的,因為當時是住前夫家(Sandy 23歲就早婚了),因為很年輕就在外念書&工作,所以造就Sandy早婚的念頭,所以跟前夫同居了2年就考慮結婚了,婚後就住前夫家,所以不用花太多租房子費用,所以更可以有效的存第一桶金,但自己萬萬也沒想到會因為前夫外遇而在33歲離婚,所以人生當中有很多無常會發生,Sandy當年離婚時身上的錢也不多,還負債,但還好孩子當年Sandy忍痛讓給前夫,因為經濟因素不得不做的選擇,因為Sandy不忍孩子跟著Sandy受苦.,風水輪流轉,Sandy扭轉了自己的人生,堅信自己不會那麼衰運,一直都把自己顧的很好,這樣才有更多的資源將來好好的補償孩子,已婚的女人千萬不能以為結了婚就找到長期飯票,當年Sandy結婚時也沒想過自己會走上離婚一途,人生很無常,什麼事情都會發生,所以女人婚後還是要保有工作有經濟來源保護自己/也要有理財觀念,跟另一伴的錢要各自管理(開立共同帳戶提撥家用),婚後不要讓自己變黃臉婆,再醜的男人都不喜歡回到家就看到醜黃臉婆,若有時間要保持運動,維持身材,要愛自己,不要做到犧牲奉獻,到頭來家人不會特別感謝妳的!對家庭奉獻做到五分就好,其他的家事要訓練另一伴和孩子去做,與來看Sandy日記的媽咪們共勉之~Sandy現在過的日子可是很自由自在又開心唷,除了財務自由還可以每年出國自助呢!(明年Sandy要到德國自助旅行嚕) 加油囉 ~ 哈哈 年輕人631法則 對普通上班族而言,人生累積財富過程中最重要的分水嶺,莫過於100萬元,也就是俗稱的「第一桶金」。有些人不到3年內就存了100萬元,有的人卻工作了快10年,擁有高職位、高薪水,手邊存款竟連100萬元還不到。什麼原因呢?答案就是「節流」和「開源」的雙管齊下。 王永慶曾說,賺一塊錢不是賺,省一塊錢才是賺。偏偏在這個時代,台灣上班族的「薪」情依然很悶!不但有近6成的人2年以上沒加薪,而且高達8成覺得薪水被低估,卻也不敢主動向老闆提加薪!呆薪族若是再停留在只會省的階段,也追不上物價、房價飛漲的速度。如何跳脫這種窮忙的窘境,絕對要找對自己的方法,持之以恆。 《今周刊》出版的「呆薪族3年存百萬」特刊中,Joy和Tony是一對再平凡不過的小夫妻,從兩人交往開始,就非常清楚知道寧可苦一陣子也不苦一輩子的道理。月薪3、4萬的兩人,在5年內還清近50萬元的助學貸款,還累積了百萬身價,30歲前就勇敢買了近千萬的房子,令同輩稱羡,因為早一步的自覺與選擇,他們的人生也跟著進階了。 看了Joy和Tony的故事,相信許多上族都會興起「有為者亦若是」的念頭,要怎麼做呢? 這本特刊採訪了多位理財達人或理財專家,請他們分享寶貴的理財經驗及心法。歸納他們的心得,可以用「理財三部曲」來說明: 一、 先要立定目標,無論是要出國進修、購屋頭期款或退休金,有了明確的目標,才有方向、動力。 二、 善用觀念及工具,如「333」原則,將薪水分成3分,1/3生活支出,1/3儲蓄,1/3投資,讓自己有可以遵循的標準。 三、 記帳,惟有清楚記帳,了解錢花在哪裡,才能真正做到節流,跨出理財的第一步。與其臨淵羡魚,不如退而結網,期待我們在金兔年都能在理財上有所斬獲!

每天記帳,是窮人才會做的事? 別鬧了!

2013年11月06日
公開

Sandy是從18歲有打工就開始記帳了 ~ 已經記帳有20年頭以上了,直到現在還是有每天記帳,作者說的對[富人都是善於管理自己金錢的,所以乖乖記帳吧!] http://blog.17rich.com/its-not-poor-people-to-be-poor.html 每天記帳,是窮人才會做的事? 別鬧了! 如果我想得沒錯,你最近應該有看過一篇文章,出自某本書,透過商業周刊登載。多數人都看得出來這篇文章裡充滿許多爭議,作者的觀點一開始就挑戰記帳並非是理財最好的開始,文中也有許多思維令人無法接受……我在剛看到這篇文章時,知道作者是用標題殺人法來引起大家注意,第一時間也沒認為有什麼不妥(You know∼畢竟這個世界什麼新聞都有)。不過這兩天再注意到這篇文章時,發現臉書轉載人數超過2.2萬?! 作者的逆向行銷確實達到,我想書應該是多賣了幾本,但我也擔心真有年輕人或剛開始學習理財的人因誤解而深信。所以我借用了這聳動的標題,加個疑問句問號,分享我對這篇文章的看法。(有句話說:在網路上認真你就輸了,看來我是輸了!) 不過我也不是要一面倒批評,這篇文章也有我認同的地方,只是醜話說在前,認同的部份我最後再來提。 記帳會讓窮人愈來愈窮? 記帳不可能讓人愈來愈窮的,Never!我自己就能證明,而且版上一堆朋友一定也能做證。但反過來說,記帳是否就能讓人愈來愈富有?這句話就真的難說,如果你記帳只是每日隨便寫寫多少錢,看看自己還有多少錢可以花,真的就沒辦法達到記帳的好處,這點我在部落格裡說過很多次,我想就莫再提。 再來,富人也是會記帳的,OK?而且富人更需要記帳!因為錢一多,金錢的流向就會複雜,當然要記帳。只是帳有可能不是自己記,而是交由會計師來記,不過這也要等到你的資產項目複雜到自己都無法搞懂再說。在那天來臨之前,就乖乖自己記吧。而且就算你已經有好幾億的身價,如果名下只有房子跟銀行存款這般單純,自己記效果還是一樣,那也就不用找人來記。 別想靠著儲蓄脫貧?十年不喝星巴克,也無法買一棟房子。 作者在文章中挑戰這理論,出自國外一位理財專家叫 Davie Bach,商周文裡他稱作拿鐵理論,其實 Davie Bach 翻成中文意思應該是拿鐵因子 Latte Factor。(人家可是有用 TM 去註冊專有名詞,還是要尊重一下)。 然而確實,這句話說的是真的:十年不喝星巴克,還是買不起一棟房子。 先不管你每天喝咖啡會不會喝到吐,我們來簡單算一下就好:一杯星巴克算130元,一年喝下來要花快5萬元,十年花50萬。把這50萬省下來,真的還是買不起房子,連頭期款都沒有。 But!!!! 不能買房子,你卻可以買……車子呀! 而且50萬是讓你不需貸款就買到一台代步車!這是多囂張的事,可以用現金不需貸款就買車,光是做到這點你的經濟實力就勝過很多人。而名下擁有零貸款汽車 x 1的人,還會認為他是窮的人嗎?普遍不會;所以「別想靠著儲蓄脫貧」這句話不攻自破。 所以,如果你願意把花費習慣調整一下(比如每天真的少喝咖啡),多存下來的錢已經讓你比許多人還富有。 窮人才會去蒐集折價券和排隊撿便宜? 這是從作者這句話反推回來,作者在文章說到:「為何有錢人從不蒐集折價券和排隊撿便宜?」 答案很直覺:因為有錢人花在蒐集跟排隊撿便宜的時間,就足夠他賺回好幾倍的錢了。這點我不否認,但是不代表這是「定律」。前幾天我在分享 Nate Silver 的新書中就談到,人常會誤解因果關係,把相關性視作原因跟結果,這點就是一個例子。有錢人不花時間去蒐集折價券還有撿便宜,但不表示「不搜集折價券還有不撿便宜就會變有錢」,這是兩碼子事。 就好比之前網路上的笑話:如果比爾.蓋茲口袋掉出十萬美元,他千萬不要彎腰撿這十萬美元,因為撿錢這段時間,他就已經賺更多錢了。但如果換成是一般人,每秒又不是幾十萬上下,自己口袋裡的錢掉了當然要撿。更何況如果比爾.蓋茲口袋真掉出十萬美元而不去撿我才覺得有問題。 至於文章的後半段有提到,「貧窮是一種習慣,不是你的口袋有多少錢」,這點我個人是認同,雖然身上有多少摳摳、薪資收入高低,確實會影響一個人累積財富的速度,只是想要讓自己更富有,好的理財習慣更是重要。不然你就算賺了很多錢,身上也可能背了更多的債務,就是許多人職場官階愈做愈大,房子、車子也愈換愈大,但卻是透過信用擴張換來的,反而才是讓自己愈來愈窮。 結論: 別再相信沒有根據的傳言了,拔獅子的鬃毛並不會回復失去的毛髮,富人都是善於管理自己金錢的,所以乖乖記帳吧! 更多閱讀: http://blog.17rich.com/its-not-poor-people-to-be-poor.html#ixzz2jpw3DyA2

如何先支付給自己多一些?請看四招小撇步

2013年11月06日
公開

記得我剛踏上存錢之路時,只知道要把支出控制在收入以內,每月底再把剩餘的錢當作積蓄存下來。慢慢存出心得後,就懂得在收入進來前要先扣除預計存下的錢,剩下的才用做生活費,也就是現在常看到的存錢公式:收入 - 儲蓄 = 花費。隨著理財經驗變多,我愈來愈注重「凡事都要先支付自己」的觀念,因為如果想要克服財富先天不足,後天的努力就要加倍。也是從那時開始,腦袋常會去想如何能再支付自己多一些。今天我就把曾經實行過四個有用的撇步分享出來,有些在我剛開始理財時幫助很大,有些是一直到現在都還在執行。 第一招:強迫自己減薪 別嚇到,並不是真的要減薪,而是每個月先從自己的收入中預扣一些錢起來,將自己的收入變相減少。通常我會將「減薪」幅度控制在2~3%,剩下的錢才當作真正收入去運用。 舉個例,如果你的薪資是四萬元,每個月在收入進來時就同步設定自動轉帳或零存整付1,000元到指定帳戶,剩餘的39,000元才當作是月收入。而且這預扣減薪的1,000元最好是當作不存在,所以直接用銀行設定自動轉帳最方便,在收入進來時就馬上扣除。年底一到你就會因為這個「減薪」行為至少多存下12,000元。 也許每月多存2~3%的錢不能讓你富有,但肯定可以加快自己的存錢速度,而且別擔心少了這2~3%會餓死自己,你的潛力絕對超乎自己想像。 第二招:把零錢存下來 小時候我家旁邊有一小片竹林,某天我家父就把某節的竹子砍下來,然後在頭端切開一個橫口,它就變成我的存錢筒。之後每次我在路上撿到銅板,或是沒花完的零用錢(雖然不太可能),都會把它們丟進去,然後三不五時就把這竹子筒拿起來搖一搖,感受一下裡面悅耳的零錢碰撞聲。而且因為竹筒只有一個開口,存下去的錢是不可逆拿不出來的,所以裡面的錢只會愈來愈多,我也不知不覺就存下一筆錢,等到有天存滿時就請大人把竹筒剖開,然後高興地拿著錢去買黃金聖鬥士公仔。(當時來說,那可是夢想呀∼) 隨著銀行電子網路化,在家裡要看到存錢筒已經不是常態,不過這古早的儲蓄工具其實非常好用,只要把它擺在家中放零錢的地方,無形中就會讓你存下多餘的零錢。就如同我們會不知不覺將零錢花掉一樣,你會變成不知不覺就將零錢都存起來。 第三招:臨時一筆意外財?請把它存、下、來 意外之財當然不會每天都來,但也就是因為不是每天來,往往不被人重視而輕易花掉。 上大學時有次獲得一筆二萬多元的意外財,結果不知為什麼,最後這二萬元沒有出現在我的銀行戶頭,而是像魔術般變成摩托羅拉 L2000 現身在宿舍桌子上。在當時人手一機小海豚的年代,L2000 可是跟最新款 iPhone 差不多價位。而一個窮學生敢花那麼多錢買一支手機,是因為這筆錢就感覺從天上掉下來一樣,花掉不痛又不癢。可是後來才發現這樣做根本是造成財負而不是財富。 現在對我來說,意外之財處置方法就是先把90%錢存到投資帳戶裡再說,頂多拿出10%給自己花用。10%說真的已經很多了,因為平常就有固定從收入中分配一定金額給自己玩樂用,所以這多出來的10%等於是讓自己更舒服的去享樂,心理並不會不平衡。 第四招:別選在支薪前後消費 當你肚子很餓時,走進一間餐廳有沒有一種什麼都想點來吃的衝動?有呀!因為這是人無法抗拒的生理需求,當你讓自己感覺缺少某樣東西很久時,身體會對那需求產生渴望,此時人的本能會產生危機意識,然後就做出超過基本需求的行為,去到餐廳也就會點很多菜最後吃不完。 花錢的行為也是,因為國內上班發薪日普遍都在五號或十號,此時正是大家口袋最麥克麥克的時候,心情也因為看到帳戶有錢入帳而高興,加上上個月底因為沒錢而忍下來的花錢慾望,所以發薪日前後的消費的慾望就會變得很強。結過是如何?衝動消費情況就一再上演。 要減少自己衝動消費,有個好辦法就是錯開消費時間,選擇在月中或月底才消費。這時因為離發薪日已有一段時間,腦中對於花錢的慾望就不會那麼強烈,自然就不會買超出自己需求的商品。當你少支付一點給別人時,你也就等於多支付一點給自己。 結語: 積少成多這句成語我們都聽過,不過要真的實際去嘗試你才會感受到這成語的奧妙。很多人都會認為省小錢是件痛苦的事,我覺得這些話還是等自己大富時再來抱怨,因為在成為大富之前,任何一塊錢都不該視作小錢。而且上述這四招也不是把自己變小氣鬼,只是運用一些小策略讓自己短期不知不覺多存一些錢;而這短期的不知不覺,時間一久往往會令人大吃一驚,小錢就變大錢,小富也就變大富。 更多閱讀: http://blog.17rich.com/4-tactics-you-can-pay-yourself-first.html#ixzz2jq6mdVo0

富有ing:6個特點,學習白手起家如何變有錢

2013年11月05日
公開

sandy覺得心念很重要,當妳愛惜錢,尊重錢,善用錢,錢自然而然的會到自己手中,這是Sandy心想事成的心法之一 ~ 女人一定要有錢/智慧,靠男人的女人只會被看扁,現在的Sandy擁有金錢上的自由,日子過的很開心,女人呀還是要靠自己最牢靠~加油~ 富有ing:6個特點,學習白手起家如何變有錢 Posted: 05 Nov 2013 01:35 AM PST 如何變有錢 歡迎一起富有ing,在這系列中將分享我所看到人會變富有的原因,希望你也能帶走一些資訊,讓自己愈變愈富有。今天要來分享的是英文部落格 FMF 的系列文章,內容是訪問像你我一樣的一般人,如何從年輕時靠雙手還有理財最後變富有。 FMF 是我偶然間逛到的國外部落格,網站中有個文章系列叫 millionaire interviews ,內容是版主對資產淨值超過百萬的家庭訪談整理,第一次看見時就常期待更新,因為從回答中可以學習到不少如何變有錢的思維,這一系列文章也等於是《鄰家的百萬富翁》更新版。(提醒:該版主與書作者不同。) 在每篇的訪談中他會問受訪者許多跟財富有關的問題,比如:年收入多少、資產淨值、住的地區、累積財富的過程、致富心得等,而且對象都是所謂一般人(Everyday people),然後寫成文章從中激勵像你我不是含著銀湯匙的人。雖然訪談對象有些人工作收入是破千萬台幣,對於財富累積速度已經不是所謂小資族,但是仍有許多對於儲蓄、投資、理財觀念值得借鏡。底下我就所觀察到的六個特點分享整理出來,有興趣者可自行到 FMF 部落格看全系列文(目前超過十篇)。 6個特點白手就能致富 *底下有提到財富數字若未註明皆以美元表示。 特點1:提早開始理財 許多受訪者提到,如果年輕時懂得更早開始理財,他們就能更早擁有現在的生活。有一對約莫65歲結婚逾40年的夫妻,受訪時資產淨值是 230萬,底下除了自住房子還有一間年收4萬租金的房子出租,受訪時就說到他們希望更早開始存錢、償還貸款還有投資。此外也有人提到金錢時間價值的觀念:「永遠要為明天做準備,現在的一美元可能是以後的五或十美元,在年輕時過得拮据一些,可以在中年時換得令人稱羡的財富。」 特點2:他們的收入始終大於支出 訪談問題中一定會問到「現在年收入有多少」與「每年總支出有多少」,不用說被訪問者一定都是收入大於支出,就算是他們已經財務自由時依然如此。保持收入大於支出的原因說來簡單,只是還是很多人沒能做到…… 特點3:提前還清貸款 很多訪談對象都是早早就將貸款還清,底下擁有的實體資產都是淨資產(房子、車子都無貸款)。能夠還款的原因最直接當然是收入夠高,但也是他們懂得犧牲短期享樂,願意把早期賺到的錢都先還掉貸款,而不是拿去換更大的房子或車子。這也是為何有不少訪談對象才不到50歲,身家財富不只破百萬,名下也是零貸款,等於下半輩子幾乎是無憂無慮。 特點4:會為自己準備退休帳戶 美國上班族退休時也是靠退休金來養,不過與國內強制所繳的勞保年金不同,他們可自行決定要從薪資帳戶中提撥多少比例進到退休金帳戶,並自行指定要投資的基金標的(與國內四大基金交給惡劣的代操公司完全不同)。雖然可自行提撥相對來說彈性,但在美國享樂主義下也有不少人從不準備自己的退休金。當然這些訪談者金錢觀完全不同,這些人都有在早期開始準備退休金的理財行為(能節稅也是一大誘因)。 特點5:在支薪工作中力爭上游 雖然有些人是創業而擁有高收入,但也有不少人是努力在支薪工作中力爭上游,最後為自己掙得高收入職位。如開頭提到年收入有千萬台幣的人(考量物價,相當於國內300萬到600萬的水平),就是透過努力工作最後升到中小企業副總,然後再轉職到大公司做高階經理人,收入也在後面幾年大幅成長。當然,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平日辛苦努力、偶爾犧牲假日是必然,但皇天也不負苦心人,倒吃甘蔗的收入成長讓後來的財富淨值愈升愈快。 特點6:要有耐心累積財富 雖然這些人都是百萬富翁,有些人年紀也才過35歲,但大部份都是經過一段時間累積能量。有位訪談者提到在他28歲前年收從沒突破過2.5萬美元(約75萬台幣,此水平跟國內22K薪水族差不多),但在他51歲時身價也就有110萬美元,靠得就是耐心的走設定好的路,不論是職涯工作或是投資理財,這點對從事第一份工作的人可說是極大鼓舞吧! 結論: 事情有果就有因,這些受訪者能夠在步入中年時擁有富翁級的財富,其中一定有做出「跟其他人不同」的理財行為,曾經聽過一句話:「富有是一種選擇。」這句話在這些人身上可說是最佳證明。如果想要自己在下半生也過著富有的生活,那就好好把握現在就做出選擇,做出能累積財富的行動,這就是富有ing。 此文 富有ing:6個特點,學習白手起家如何變有錢! 由富朋友理財筆記發表

鄰家的百萬富翁:美國富翁的驚人秘密

2013年11月04日
公開

http://blog.17rich.com/the-millionaire-next-doo.html 鄰家的百萬富翁:美國富翁的驚人秘密 心得:真正的有錢人是過這低調的生活而不是高調炫富。 《鄰家的百萬富翁》 (英文書名: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 本書是透過實際採訪美國擁有百萬美金淨資產的人,了解他們是如何成為百萬美金富翁。如果你想要擁有一樣或是更多的財富,那麼這本書裡有錢人的做法可成為你的錯鏡。就如同《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書裡一句話是這麼說的:「想要成為有錢人,就去看有錢人做什麼,然後照著做。」請大家先想像一個問題:如果今天要你去找到一群千萬以上身價的人來採訪,你覺得要去哪裡尋找?一般會先想到可能的答案是去雙B轎車展場取得客戶聯絡名單、去高級的高爾夫球俱樂部認識人、去高級住宅區發名單徵求受訪對象……你也可以思考看有沒有其它的答案。 想想看要去哪裡找到這些人? 再想想看… 如果你的答案是跟上面的很類似,認為到”那樣的”地方就可以找到符合的對象,所謂”那樣的”就是指一般大眾、媒體認為有錢人的生活方式,那麼你看完心得就會發現有錢人真的跟你想的不一樣!! 聽起來心中充滿問號是吧? 如同開頭所說的,這本書作者去實地採訪淨資產擁有100萬美金以上的人,以統計的數據結果來告訴讀者這些百萬富翁他們是如何達成的?過的生活又是如何?是透過投資還是透過繼承遺產?這些人是淨資產扣除所有貸款及負債後仍然超過100萬美金的,會一直強調用”淨”資產而不是看年收入是因為作者發現就算收入很高的人也不見得擁有高的淨資產,有的人可能收入一年是20萬美金但總資產不到10萬美金;不過有的百萬美金富翁收入一年7萬美金,而總資產卻來到200萬美金。到底為何會有這些差異?這本書就是在討論這些差異然後讓你知道如何達到有錢人的財富。 此書可以分三個部份來看: 第一部份:真正的有錢人是過什麼樣的生活?(看完會讓你大吃一驚) 第二部份:如何達成這樣的財富? 第三部份:如何守住財富然後將財富變大? 首先讓大家知道一件聽起來令人喜悅的調查結果:80%的百萬富翁是有錢的第一代。什麼意思呢?就是他們並不是透過繼承遺產、家族事業而擁有那麼多錢的,80%的人是靠自己賺來的,而且多數是因為擁有自己的事業。所以如果你跟我一樣不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代表我們都有機會在自己這一代致富。然而這跟我們在電視上看到有些差別,認為很多人都是因為家裡有個有錢老爸老媽所以才有錢。電視上常可以看到所謂的富二代做了一些令人不可思議的事:撞壞一台法拉利家裡還有很多台、參加VIP時尚Party、買了百萬級的手錶….等等的。沒錯,電視媒體都是報導這些,因為不報這些跟本沒有人會想看!!如果電視報出來的內容,畫面是一個穿著跟你我差不多的衣服,然後省吃儉用慢慢存錢,過著著樸實的生活,出入開著二手的國產車…想像一下這樣的新聞節目想看的人多嗎?難怪電視媒體不會想報導,然而事實上,很大的一個比例真正有錢人就是過著電視媒體跟本不會想報導的生活。 這些百萬富翁通常生活都過的很簡單,買的東西也不昂貴甚致比大部份人購買的東西還便宜;吃的也是普通食物;出入也不是進口名車而是普通的汽車,有的還只願意買二手的。像作者一開始邀請有錢人準備採訪他們時,為了讓這些有錢人感受到尊重,所以作者特地在精華地區租了豪華的招待室,並且準備了高級紅酒、牛肉、高級點心招待,就是為了讓有錢人覺得「符合他們的身份」。結果沒想到來受訪的這些有錢人們,幾乎採訪時都不吃這些高級的食物,只願意吃些簡單最便宜的小餅乾,而且還因座位「太高級」而顯得坐立難安。作者有了這段經驗後,隔一次的採訪就改為簡單、樸實的規格,沒想到整體採訪效率出奇的好。作者才知道原來有錢人並不一定是過著我們所想像的生活,正確說不是過著電視媒體傳達給我們的表面生活:奢侈、豪華、高調。相反的,他們節儉、懂得多進少出(收入大於支出),擅於管理金錢知道要把錢存下來投資,儘管他們的收入不是最高的,但時間久了累積的淨資產卻是大部份人一輩子都達不到;這些人懂得進攻(賺錢),更知道如何防守(把錢留著)。 高度財富累積者 V.S 低度財富累積者 所謂的高度財富累積者,是指他們的淨資產在收入、年齡相當的族群中是淨資產較高的一群,反之低度是淨資產較低的一群,簡單來說就是看看你跟同年齡、職位差不多的同事相比誰屬於較有錢,通常高度財富累積者的淨資產會比低度的人多出四倍之多。 有位叫佛蘭德的先生就是個明顯的例子:他是一個極端的消費者,他擁有兩艘船、六台高級汽車,雖然他家中只有3個人開車。他是兩個高級俱樂的會員,手上戴的手錶價值超過15萬元台幣,穿著最高檔的衣服,有一套度假公寓套房。這樣的人走在路上大部份人都會覺得是有錢人吧?如果加上他的年收入是22萬美元(相當於台幣660萬年收入,比美國人平均年收入多出約4倍),那相信他是有錢人的就更多了。所以他到底擁有多少的淨資產呢?書中有介紹一個統計算法來衡量他淨資產在同樣的族群裡應該是多少。公式如下,大家也可以自己計算看看: 你應該的淨資產 = 你年收入 x 你的年紀 ÷ 10 舉例你的年紀是38歲,你的年收入是80萬,那麼在你這個族群的淨資產平均就是304萬。當然這是以美國人的收入來看,在國內應該會低一些。(2010美國人平均GDP約是國內的2.5倍) 故事主角佛蘭德的年紀48歲,年收入22萬美金,經公式計算應該要擁有100萬美元左右的淨資產。而他實際上有多少淨資產呢?只有25萬美元,是平均的四分之一,他不是百萬美金富翁,而且明顯的他是低度財富累積者。他過著看似很好的生活,但他是有錢人嗎?以他所屬的族群平均來看並不是。雖然他過著表面上令人稱羡的生活,但實際上他在他那個族群裡是”窮人”。 只是佛蘭德也不是完完全全只喜歡出手擺闊的人,比如他在付錢選擇他的金融理財相關專家時,就是以價格便宜的為優先。(作者幽默的調侃他在自己管理金錢、理財上花的錢反而選到最差的)相較之下,大多數真正有錢的百萬富翁認為金融理財專家是一分錢一分貨。附帶一提,佛蘭德因為高額的貸款與為了滿足他的高消費所以整天必需忙於工作賺更多的錢,根本沒有時間去享用他購買的奢侈品。 如果你賺錢是為了花錢,那麼你因為要花更多的錢就需要賺更多的錢。 這故事之後還有小插曲,那就是佛蘭德的消費及投資習慣是來自於原生家庭父母,他父母也是有多少花多少,而且不喜歡投資,認為投資都會吃掉自己的錢到不如把錢拿去花掉。他爸爸本身喜歡抽煙,作者計算如果他爸爸把每年抽1095盒的香煙錢省下來,46年來共省下33,190美元。如果把這些抽香煙的錢拿去投資香煙公司的股票,持有46年後股票價值高達200萬美元,而且他們的身體還會更健康。 了解原來有錢人並不像我們想像”表面”上那麼有錢時,那我們接下來看看,這些人是如何成為真正有錢人的? 成為有錢人的方法 本書整理致富七大要素,調查對象中滿足有錢條件的人都符合或大致符合以下的七個因素: 1.他們量入為出,通常生活支出小於收入許多。 2.他們有效的運用時間、精力與金錢,去做有助於建構他們財富的事。 3.他們相信獲得金錢上的自由,比展現外在的財富表象還重要。 4.他們的父母沒有提供成年時金錢上的資助。 5.他們的小孩成人後即擁有經濟上自主獨立的能力,能夠自己養自己。 6.他們擅於抓住市場機會。 7.他們懂得選擇合適的職業。 縱觀這些有錢人最主要的特徵,說出來可能會讓大家覺得很無趣,那就是:有錢人喜歡節儉不喜歡浪費! 說到這也許有人會想:「我不要過節儉的生活!我賺錢就是要享受人生的我想要成為有錢人就是為了讓自己過很好的生活!」當然你可以有這樣的想法,只是或許也應該看一看書中有錢人做了什麼事。想做有錢人跟真的成為有錢人差別很大,想要過你認為有錢人的生活與去做真正有錢人做的事,你覺得那個比較可能成為有錢人的一份子呢?財富累積的首要基礎是把賺來的錢守下來,接著依靠良好的預算跟計畫。 財富累積的首要基礎是把賺來的錢守下來,接著依靠良好的預算跟計畫。 回想一下,在2008年金融海嘯時,當時股票、基金處在非常低的位置,此時你手上所能擁有的投資資金會決定那時你能夠買進多少便宜的股票或是資產。SARS、雷曼兄弟倒閉、美國911攻擊、2000年網路泡沫,這些機會都是突然出現的,而那時你手上擁有的資金子彈愈多,你就可以抓住愈多好的投資機會。所以量入為出先把自己賺來的錢守下來,當機會出現時你才有能力建構你的致富資產,讓你的錢努力為你工作。現在賺多少錢不是重點,重要的是你留住了多少錢做未來的投資,每當你花1,000塊錢的時候,你該思考的是這些錢有可能經過投資在未來成為1萬元,回頭再想你現在花掉的這1,000塊錢是值得的嗎?另外就是不要覺得錢再賺就有,如果你覺得賺錢很簡單,花錢時老想著「錢再賺就有」。那麼那天錢離開你的時候它也會說:「主人再找就有」。 有錢人除了節儉量入為出,還懂得做財務預算與規劃,靠著做預算和控制費用開銷而成為百萬美金富翁,他們也同樣靠這樣的方法保持他們的財富地位。有幾個問題你可以問問自己: 1.你的消費是按照一整年的年度預算來進行的嗎? 2.你能夠說出你每年在食衣住行方面花掉多少錢? 3.你有沒有一套明確的目標:關於每天、每週、每年以及人生目標的訂定? 4.你花很多時間去規劃將來的財富嗎? 如果以上四個問題你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你已經屬於接近有錢人的行為了,書中大部份調查的有錢人在回答上面四個問題時答案都是非常肯定。特別是第四個問題,大部份的百萬富翁比那些收入很高但不是百萬富翁的人,每個月至少多花2倍的時間去計畫和學習投資,並且管理好手上的投資。並不是你很會賺錢就會成為有錢人,會賺錢而不會守住錢的人,就好像浴缸的水沒有把塞子塞起來,你的水再怎麼累積最終都還是會流光。 簡單來說,有錢人很會把錢存下來並且做適當的管理與投資。 善用有限資源,打造你的財務自由系統 撥出你的時間、精力、金錢來管理你的錢,高度財富累積者願意花很多的時間來管理、投資自己的金錢;相反的低度財富累積者通常會因為覺得太忙、沒時間而疏於管理自己的金錢。研究中更有些人因為以下的原因而不去管理自己的金錢: •這樣做是沒有希望的 •我從來沒有時間管理我的金錢 •我賺的錢不夠多 •我的工作、事業佔去了我所有的時間 可是大多數累績財富的高手他們一樣很忙,一樣每天只有24小時的時間,不過他們知道要透過一套自己的系統來規劃他們的生活、工作、理財,每天、每週、每年就靠著這樣的系統,一步一步的累積自己的財富。而且他們是一點一滴持續的計畫與執行,相較於有時心血來潮的大計畫(比如每年年初訂出來,卻永遠不會達成的”年度目標”),他們更懂得透過自己的系統每天持續的實現財富目標。 當你能把錢留住時,再思考如何賺更多的錢 如果前面講得你都開始能做到時,思考賺更多的錢才有意義。除了上班,你也可以開始經營自己的事業,也許你認為創業風險太大了,那麼你可以看看書中一位企業家說的話: 「什麼是風險?風險就是只有一種收入來源。當上班族是有風險的,他們只有一種收入來源。當你擁有事業可以銷售你自己的服務時,你將擁有各種不同的客戶,也代表你擁有各種不同的收入來源。」 必看總結! 如果你是跳過以上文章直接來最後一段讀的朋友,以下的建議是我總結讀完此書的必看心得: 1.永遠要量入為出,收入大於支出愈多,你愈有能力管理好金錢。 2.要打造自己管理金錢與投資的系統,盡量讓這系統變成自動化。 3.以上兩點愈早開始進行愈好。 聽起來有些廢話,但這就是致富之道。 更多閱讀: http://blog.17rich.com/the-millionaire-next-doo.html#ixzz2jdZjcBN4

一位女性去西藏看天葬後寫的感言

2013年11月04日
公開

一位女性去西藏看天葬後寫的感言 第一次在幾米外看屍體被一片一片切下來。第一次看到天葬師一錘子下去,人的腦殼瞬間粉碎。那天看到天葬師一錘子一錘子把一具完整的成年人的頭蓋骨,四肢的骨頭砸碎的時候,我看著這一幕沒有一點恐懼,只是眼淚不斷的往外湧,這就是人,一輩子無論經歷過什麼,美好的,痛苦的,無論是什麼身份,什麼性別,什麼年齡,最後的結果都是一樣,一具白骨,甚至連骨頭都沒有了,一輩子〔珍惜的〕〔執著的〕身體,最後什麼都沒有了。 不是所有人都能受得了只離幾米,現場看著一具一具屍體在你面前,像切豬肉一樣被一具一具切開。屍陀林的地面是濕的,因為每天都有死人的血水一遍一遍的流進去。那裡有著屍臭的味道,一陣一陣風吹過來,屍體的味道就撲在你臉上,包圍著你。 第一天去看時,當時天葬師正在砸骨頭,人平時用來走路的雙腿,那時候肉已經被吃光了,只有兩根腿骨,天葬師一錘子砸下去,腿骨就那樣看似脆弱的碎掉了,看著是那麼的弱不經風一樣,那一瞬間我都空了,腦子裡什麼都進不去了。就好像沒見老虎的人以為老虎是一隻可愛的貓,對它充滿幻想,當看到真正的老虎時,幻想瞬間破滅。我站在最前排,沒用手去捂著鼻子,屍體的味道可以隨時盡情的聞到。 因為離的近,砸骨頭的時候,不知道是腦袋裡的東西還是骨髓濺了我一身,我看了看,沒有感覺,沒有什麼可怕的,也沒有什麼可嫌棄的,在我眼前的,一切都是那麼直白和赤裸,將來我也如此,再也沒有什麼可值得去幻想的,一切都這麼直接的擺在眼前,不成菩提就入輪迴,這就是這一世的結果,人家還有福報得到天葬,能與空行結緣。將來的我們呢?太多的人不明白得人身是為什麼。五明佛學院的屍陀林,每天都有亡者的屍體。第一天我們去的時候已經下午三點了,九具屍體的肉都吃光了,很多禿鷲已經飛走了,留下來的大概有近幾十隻。以前沒去了解過天葬和空行。這次深入的了解了。 在天葬場的禿鷲一般都是空行母幻化的。並不是普通世間的那種。聽天葬師說,當年建這個天葬場時是沒有禿鷲的,僧人們念經才慢慢召喚來。關於禿鷲是空行母幻化的,有一個故事。這是天葬師告訴我們的。(事情的細節我記不清了,只能講一個大概)說,之前有一個僧人,他 在一次天葬上朝一隻禿鷲扔了一把小刀,導致禿鷲受傷,帶著刀飛走了。當天晚上這位僧人的上師對他說,從今以後你不再是我的弟子,僧人很奇怪這是為什麼,那位上師說,你自己去想你做了什麼。僧人把當天的事都想了一遍,除了他在天葬場用小刀傷了一隻禿鷲以外,那一天他也沒去什麼地方或者做了什麼別的事。幾年後的一天。僧人去另外一個地方。途經一戶人家,一個藏族女人接待他,給他送上牛肉,同時給了他一把切牛肉用的小刀,僧人看到刀時很奇怪,為什麼這把刀和他當年用來扔禿鷲的刀是一樣的,這明明就是他的刀,他認出來了,可是這刀怎麼會在這麼遠的地方。這時候這個女人轉過身去,把肩膀的位置還是背露出來給他看,上面有一道刀疤。。。。。。禿鷲是這女人變的,而這女人就是一位空行母。空行母去天葬場和那些死者結緣,這是一種超度。行程裡沒有去天葬的計劃。但是有一位像母親一樣的師兄對大家說,一定要去,那裡破除我執最直接。師兄說,看了天葬,很多東西都能放下了。是的,看完後,你會發現你執著的東西是那麼的可笑和可憐。第二天去看天葬時,佛菩薩加持,竟然來了14還是15具屍體,讓我們把人的一生都看了一樣。從老人到嬰兒,從男人到女人,全都齊了。最小的孩子好像是剛出生的,最老的老人是滿頭白髮。也有好像是交通事故的,因為我看到有兩個人臉上血肉模糊,五官已經不清楚了。 屍體基本上都不穿衣服,用一塊布包著,用摩托車拉過來。一點也不隆重和奢華,簡單至極。那天天很熱,天葬師只有一個,他一個人要切10多具屍體,那種切法和擺放的方法,你會覺得你平時的各種情緒都是那麼的沒有意義,你去執著一個男人或者女人是那麼的無聊可笑,因為他們無論是美是醜,是身份尊貴還是貧賤最後脫光了擺在那裡,被切成幾片時,身體裡的結構真的是豬肉一樣,胖一點的切開後裡面有黃油油的脂肪,瘦一點的就是皮肉,大腿那里切開就是肥肉和肌肉部分。死者的家屬就站在半米的位置看著,因為要等著天葬師把他家人的一塊骨頭砸下來,他們拿回去做擦擦超度。切頭皮的時候,我一下子覺得執著頭髮是件太可笑的事。因為無論你是有頭髮還是沒頭髮,切的時候就是從脖子後面先來一刀,然後刀往頭上剃幾下,整張頭皮就都下來了,裡面就是腦殼那裡。。。 那天有一位老人,天葬師在切她肉的時候,順便把她脖子上戴的一串東西扯下來扔在了一邊,這時候對照自己,會有一個結論,你執著的一切身外物都沒有任何意義,都是與解脫無關的,都是不究竟的。離開天葬場回到佛學院時,再看那裡的人,無論男人女人,一下子看到的都像屍體一樣,我會習慣性的看一下那個人的後面,想像這個此時活著的人,如果也不在了,是如何被切開的。。。看的時候沒有男女之別,也沒有老少之別,感覺人就真的像機器一樣。。。我終於明白了那位師兄告訴我的,她說,她看不出人是好看的,她說,她覺得人就是機器一樣。。。看了天葬,得到空行加持,或許就更能明白這些感受。我在藏區 時給夫君兄打過一個電話。 在電話裡我向他道歉,說著說著就哽咽了,結婚十年我從來沒盡過做妻子的責任,各個方面對他都是抵觸的。一直都是自私的,索取的狀態,在意的是自己感受到的,而不去想他感受到的。自己的感受極深刻時就離家出走一下,甚至在做了特別不對的事後也沒有和他正式說過一句對不起,如果是反過來的話,以我之前的性格是絕對要以離婚告終的。所以他之前總說,其實我離佛比你近。。。我現在覺得他說的對。其實,學佛不是你一定要進山,也不是你一定要天天持咒念經。歸根到底就是一個〔清淨〕,帶著正知正見去說話做事。在面對種種外境時保持〔安住和定〕的狀態,保持住你的清淨心,不被外緣外境所轉,就是在修行。用那位師兄的話說就是:歡喜了舊業,不再造新業。這是我們要做的。這次回上海我搬回夫君兄房間了。佛堂變成了真正的佛堂。那天晚上,夫君兄說,和我在一起這麼久,第一次有了不同的感覺,因為,我終於開始用心了。就如上師說的那樣,如果世間法你都處理不好,何談解脫之道。有一位師兄和我說,一個學佛的人,如果你的丈夫真的有外遇了,你知道了都不要提離婚,更不要哭不要鬧,你就安靜的等著緣份自然了結,如果你去人為的做什麼,又是新的因果,很容易又造業。還是那句話:歡喜了舊業,不再造新業,一切為解脫,今生解脫。我不愛你,我也不恨你,我更不怨你。其實就是我不執著你的好和不好。 空的時候,我不是我,你不是你。我們來的時候是一個人來。死的時候是一個人走。生死之關,都是要我們自己一個人。真愛誰,就用你現在能得聞佛法的人身為他們修行,將來度他們解脫,這是愛。回到世間法上去看。不是我們的老公和妻子不對,也不是我們的朋友家人不對。這世間沒有對和錯,只有因和果。是我們自己錯了,我們沒有清淨心。我們沒有智慧,被顛倒妄念蒙蔽了本性。

關於理財這檔事

2013年11月03日
公開

關於理財這檔事,最近Cherry跟Sandy說又要出國玩了,是因為同學邀約,所以Cherry這旅行是不在計劃內的旅行,對於Sandy而言,所有花費及旅行都要計劃過才去進行,因為自己是自助,得先做功課對當地有初步瞭解才敢前去,這種突如其來的是較不會發生在Sandy身上,除了幾年前的雲南麗江(聽Lisa說是湊人數才邀Sandy一同前去,以當時情境Sandy也沒想太多就答應了,若是換做是現在場景,Sandy一定會考慮再三),Sandy講到這件事是因為上週Cherry跟Sandy說旅行這件事之後還跟Sandy說目前自己有[經濟壓力],既然有經濟壓力為何要答應同學的臨時邀約呢?返台後不是還要面對一大堆旅行後得付的帳單?何苦來哉?Sandy是一個對自己金錢管理相當保守的人,付出每一塊錢都會想很久,Sandy很鼓勵大家都出國走走增廣見聞,但出國回台後面對付到有壓力的信用卡帳單不是會更不開心嗎?這樣就違背自己出國散心的原意了,因為出國爽完回來就變不開心了,Sandy現在雖然可以一次付清所有現有的積欠房貸(28萬左右),但Sandy還是考慮很久因為利率太低了(2.3%左右),把這錢拿去買5%~11%的基金不是很爽嗎?Sandy喜歡金錢上的自由,不受金錢羈絆,可以任意控制金錢,而不是讓金錢來控制自己,因為讓錢控制自己就會過著非常痛苦的生活,因為以前Sandy曾窮到吃泡麵過日子,所以不想再回到那種生活,且自己也想早點退休,退休後可以過每月領4~5萬的生活,想過快樂的退休生活一定要在現在就準備,不是把錢趁年輕都花花掉,因為這樣老年生活會過的很困頓哦~在此祝福Cherry,希望她出國玩的開心自在~

忙碌週六

2013年11月02日
公開

Sandy今天好忙,因為之前做的酵素快喝完了,所以今天一定要抽時間去市場買十種水果來做酵素,喝了酵素的Sandy身體真的變的代謝更快,較不怕冷,所以一定要持續做持續喝對身體才會好,之前Sandy有一位同事要請Sandy多做一份,但這很花工夫,除了要去買十樣水果之外還要準備黑糖/砂糖/蜂蜜/大玻璃罐,這位A同事只丟了一句話給Sandy,A說[幫我買材料,還有多做一份,看多少錢我再給妳],這句話很簡單,但Sandy要多買double材料,還要空玻璃罐(A同事並無提供罐子,光這點就被Sandy打槍了,因為玻璃很貴)Sandy光買空玻璃罐就花了5 ~ 600元,還要洗材料,還要切,還要找空間放(Sandy家不是住透天,是電梯公寓小三房空間,沒有很多地方可以存放,再加上做好之後還要裝好送到公司給這位A同事,真的是吃力不討好),算一算Sandy又不是沒事找事做,只好硬頭皮婉拒A同事,但為了不傷同事情誼,Sandy免費做好裝二罐(500cc)送她喝,之後A同事若還想喝只好請A同事跟外面有做酵素的人購買了,因為Sandy沒收別人錢,所以可以自己決定送給別人多少量,Sandy不喜歡做有壓力的事情,尤其是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真正的朋友是不會造成朋友們困擾的,所以後來Sandy就跟這位同事保持一點距離,所以當妳身邊的朋友跟妳保持良性距離且少聯絡,退一步妳可能要思考是否給對方某些壓力,Sandy是一個不會給朋友壓力的人,所以也不希望交這種會給自己壓力的朋友,因為會很累..... Sandy今天一起床打理好自己洗床單(避免塵螨),這期康健雜誌說床單要每二週洗一次對自己身體比較好,不然床單容易孜生塵螨,所以Sandy一大早就開始洗,洗完還要晾乾,忙到中午12點多去南崁市場買菜(因為要收攤了,很多菜攤都會整堆整堆特價)Sandy就是看準這快收攤的優惠,所以都會刻意挑12點多去市場,真的可以買到更優惠的價格,但要有心理準備,這種大部份很多都是挑剩的,但還是可以在裡面挑到還可以的菜,但其他的素捲或素豆皮也是,都是特價品,Sandy就是這樣一分一毫的把錢省下來的,現在外面食的不安全,Sandy找素餐館都有挑過,南崁附近的素餐館老闆都很有良心,較不會賣黑心食物,但因為最近很多假油大部份Sandy都是買回家自己料理,最近爆出一家福懋橄欖油不純,真的快氣爆sandy了,因為Sandy買福懋橄欖油來料理已經很長一段時間,以前不敢買便宜調合油,所以都是買橄欖油來料理,誰知福懋橄欖油竟然不純,真是太過份了,欺騙消費者,這種大賺黑心錢的廠商真的會有報應,以後富不過三代,人在做天在看,報應會來的遲早之事(怒),今天晚上Edward師兄邀Sandy到新莊上課,課名是[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是一部跟了凡四訓很雷同的,做壞事最終一定會有惡報,如同這些黑心廠商,為了獲利不誠實,真的會報應好幾代,希望國家能借這食安危機可以好好立法懲罰這些黑心商,公家單位也要負責幫消費者把關,讓消費者吃的安心. Sandy可以理解為什麼台灣人會得很多種怪病,因為黑心食物吃太多了~Sandy希望以後有機會可以開生機飲食店,推薦更多人吃更健康的真食物.最後希望少外食多多自己料理,祝健康.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淨空法師主講 尤惜陰居士曾說,《了凡四訓》是奉行《感應篇》與功過格的事實。了凡先生所用的功過格,我們在《德育古鑑》裡刊出來了。《德育古鑑》就是一部功過格的感應錄,完全是依功過格而編的,不但教我們修行,且加強我們的信心。《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一篇是補充《了凡四訓》沒有說到的地方。都是於世道人心很有利益的好文章,我們同樣把它當做寶典來受持。讀過之後,自己更應當深深的反省、檢點。尤其是生活在現代的社會,必須認真修學,才能趨吉避凶,轉災禍為吉祥。 明嘉靖時。江西俞公。諱都。字良臣。多才博學。十八歲為諸生。每試必高等。 俞先生是明朝嘉靖時候的人,跟袁了凡先生是同一時代。嘉靖年間,國家做了不少事,佛教裡也有一樁大事,就是《方冊大藏經》的刊行。從前《大藏經》都是摺疊的本子,諸位在寺院裡所見,誦經拜懺時用的「摺本」。古代經書都是摺本。用線裝訂的,就稱「方冊版本」。第一部方冊版本是嘉靖年間編印的,這一部藏經就稱《嘉靖藏》。嘉靖是指年代;憨山大師—德清和尚,發起主其事;編輯地點在金山,所以也叫做《金山藏》。經書從摺疊本轉為線裝本,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是佛門裡的一樁大事。最近出版的《中華大藏經》第二輯,原本就是《嘉靖藏》,在台灣重印。這部藏經流傳到現在有五百多年了。國家跟佛教界,都有這樣的盛舉,因而感應道交的人也特別多。 江西有一位俞先生,名叫都,字良臣,多才博學—書念得很好,很有學問。『十八歲為諸生』,諸生就是秀才。『每試必高等』,可見他確實有聰明過人之處。 年及壯。家貧授徒。與同庠生十餘人。結文昌社。惜字。放生。戒淫殺口過。行之有年。前後應試七科。皆不中。生五子。四子病夭。其第三子。甚聰秀。左足底有雙痣。夫婦寶之。八歲戲於里中。遂失去。不知所之。生四女。僅存其一。妻以哭兒女故。兩目皆盲。公潦倒終年。貧窘益甚。自反無大過。慘膺天罰。 這一段說出他壯年時非常潦倒。年歲老大,家境也不好,靠著教書為生,當時稱為「私塾」,當然學生也不多。在這個時候,他與同學十餘人『結文昌社』。『同庠生』就是同年進學的同班同學。「文昌社」就是結一個社團,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實行《文昌帝君陰騭文》,依照文昌的教訓來修學。 現在印的《安士全書》上半部,就是《文昌帝君陰騭文》。古代讀書人,普遍重視這一篇文章。童子在七、八歲時,家長或是老師就教他背誦。《印光大師文鈔》裡還囑咐我們,家裡有子弟到了上學年齡的,就應當教他背《陰騭文》及《感應篇》。這確實有好處。這兩篇文字都不長,《文昌帝君陰騭文》只有一千多字,《感應篇》也是如此,都是簡短的文章。 「文昌社」的同學力行《陰騭文》,遵守文昌帝君的遺訓。《陰騭文》裡,對於惜字紙、放生、戒淫、戒殺、戒妄語等,都說得很詳細。 『行之有年』。他們自結文昌社起,在一起修行,過了很多年。俞先生『前後應試七科』,經過七次的考試都沒考中(從秀才考舉人,始終沒考中)。生了五個兒子,其中四個夭折了,剩下老三,也丟了。老三是最聰明的,八歲那年在外面玩耍,失蹤了。四個女兒,死了三個。俞公共有九個兒女,除了失蹤的兒子之外,眼前就剩一個女兒,他的妻子在這種悲痛的情況下,兩眼都哭瞎了。 『俞公潦倒終年,貧窘益甚』,俞先生的家境越來越困難。『自反無大過』,自己反省,好像沒有做過什麼大惡事,為什麼老天爺給他這樣重的懲罰?似乎上天都沒有保佑他。 年四十外。每歲臘月終。自寫黃疏。禱於灶神。求其上達。如是數年。亦無報應。至四十七歲時。 『年四十外』。每年臘月三十,是民間風俗祭灶神的時候。灶神爺將往上天,把這一家人的善惡都給玉皇大帝報告。所以,從前供養灶神的對聯是「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他自己每到這個時候,便寫一篇疏文,託灶神爺帶到天帝那裡去。這樣過了好幾年,也沒有感應。直到四十七歲時才有了感應。 除夕與瞽妻一女夜坐。舉室蕭然。淒涼相弔。 「除夕」就是臘月三十。從這幾句,足見俞先生家境多麼悽慘! 忽聞叩門聲。公秉燭視之。見一角巾皂服之士。鬚髮半蒼。長揖就座。口稱張姓。自遠路而歸。聞君家愁嘆。特來相慰。 四十七歲那年,臘月三十的晚上,他正與妻女枯坐淒涼相弔的時候,忽然有人敲門。他點蠟燭開門,看到一個人,『角巾皂服』。從前角巾是一般隱士用的,它不是一頂帽子,是一塊方的布,紮在頭頂上,這叫角巾。修道之人往往也是這種打扮。「皂服」,「皂」是黑色。穿著黑色的袍子。『鬚髮半蒼』,看年歲大概總有五、六十歲了。『長揖就座』,很有禮貌,向他一問訊作揖,就坐下來了。介紹自己姓張,從遠路而歸,走到你家門口,聽到你家裡有愁歎的聲音,特地前來慰問。這是說明來意。 公心異其人。執禮甚恭。 俞先生見到這個陌生人,心裡也感覺得很奇怪,但是看看他的儀表談吐,又好像很不平凡,所以對他非常恭敬。在這種潦倒的時候,世態炎涼,那裡還有朋友來慰問!尤其是臘月三十晚上,家家都團圓,誰有空閒到你家來慰問呢?在這個時候有個人來慰問,當然心裡非常感激,所以對他很恭敬。 因言生平讀書積行。至今功名不遂。妻子不全。衣食不繼。且以歷焚灶疏。為張誦之。他是滿腹的牢騷,自己確實是有才學,可是一直到這麼大的年歲—四十七歲,『至今功名不遂』。那時的讀書人,唯一的出路是功名,「學而優則仕」。有了功名之後,靠國家的俸祿才能養家活口。讀書人要是考不取功名,家境很清寒,沒有一點基礎,相當之苦。從這裡我們能看到俞先生很苦,而且遭遇到種種不幸。他就說出自己生平讀書與行持,好像都沒有什麼大過失,為什麼到現在功名不遂,妻子不能保全,兒女夭折的那麼多,衣食不繼,生活都成問題。同時又說,這些年來,每年除夕都在灶神爺前焚疏。他所寫的疏文都還記得,把疏文的意思說給張先生聽聽。 張曰。予知君家事久矣。 張先生說,我對你家裡的事知道得很清楚也很久了,你不必再告訴我。 君意惡太重。專務虛名。滿紙怨尤。瀆陳上帝。恐受罰不止此也。 這一段文的意思,是《四訓》裡沒有提到的,必須要補充。這些事不只是袁了凡一個人,俞淨意先生也遇到了。一位遇到雲谷禪師,改過自新;一位遇到灶神,一樣把命運改轉過來。張公說,他的『意惡太重』,讀書積行,『專務虛名』。他自己每年在灶神面前所焚的疏表,都是一些怨天尤人的詞句,沒有一點悔改的意思。這是褻瀆上帝!恐怕上帝給你的懲罰不止如此。可能還有更重大的災難在後頭。 公大驚曰。 俞先生生平所為沒有別人知道,這個陌生人怎麼會曉得?經他這麼一說,心裡很驚訝。 聞冥冥之中。纖善必錄。予誓行善事。恪奉規條。久矣。豈盡屬虛名乎。 俞先生聽了張公所云,並不服氣。他說,「我聽說冥冥之中,都有鬼神監察,很小很小的善,鬼神也知道,我這麼多年結文昌社,與同學們立下誓願,力行善事。文昌社裡訂的規條,就等於戒律一樣,大家都要遵守,我也是遵照奉行,沒有違犯。難道這些都是虛名嗎?」 張曰。即如君規條中惜字一款。君之生徒與知交輩。多用書文舊冊。糊窗裹物。甚至以之拭桌。且藉口曰勿污。而旋焚之。君日日親見。略不戒諭一語。但遇途間字紙。拾歸付火。有何益哉。 張公就在文昌社規條裡,舉出幾樁事實來說明。《陰騭文》裡很重視惜字紙(這是重視文化—重道,文以載道的示範意義),當然他們文昌社裡也有這一條。張公就跟他講,既然有這一條,就應當依教奉行。然而你們還是將一些書冊或寫的文章(這都是字紙),還有舊書,用來糊窗子。現代都是用玻璃窗,還得講究花紋與美觀。年輕的同學不知道,年歲大一點的人,也許會知道,過去窗子是用紙糊的。用字紙糊窗的確很多,或者用字紙包東西,這是大不敬。現代用字紙糊窗的事是沒有了。漂亮的壁紙多得是,儘管你挑選去,誰家還會用字紙糊窗,但是用字紙包東西倒還常見到。我們明了重道尊師之意,自己應當儘量避免;別人造罪業,你要是勸他,他必然起反感。這事情就是看到人家跳火坑,也沒有辦法把他拉回來。只有從我們自己本身做起,做個好榜樣。你要勸人,人說你迷信。大家都用字紙、報紙包東西,我為什麼不能用!幾個人懂這個道理?其義甚深。 敬惜字紙的意義,當知過去的字紙跟現在不同,從前的書籍都是木刻版本,要不是真正有價值的文章,誰肯花那麼多錢刻一本書!字是一個一個雕的,沒有現代的活字排版,照相製版方便。可見從前刻一本書非常不容易。因此,既是書,都是好文章。「文以載道」,書破了要修補;實在破得不能用了,才恭恭敬敬的將它焚化,不敢褻瀆。這就是重道。我們通常講「一切恭敬」裡,對於法寶之恭敬為最。 經書屬於法寶之一,雖然現代印刷術發達了,我們對於經書還是一樣要尊敬。「敬」才有福;褻瀆就是造罪業,也就是折自己的福報。不知道的人,天天在折福,無可奈何!我們明瞭的人,就不可以這樣做。雖然是包東西,也儘可能不用字紙,不用報紙。換句話說,我們要包東西,應當要用牛皮紙或包裝紙之類的,家裡預備一些放著,不要用字紙包東西。 我們讀到這裡,明瞭古聖先賢教化眾生的苦心,就應當這樣做。縱然這個道理想不通,你只要照這樣做,保證有福報!你說幾時道理想通了再做,恐怕等你想通的時候,壽命也差不多了,想做也來不及了。聖人教我們怎麼做,就怎麼做;不要管他什麼道理,這就是有福之人。 張公說,當你看到朋友或學生用字紙糊窗包物的時候,你從來沒有勸告他們一聲,也沒有一次阻止!只不過是在路上遇到字紙,撿去焚化。這不就是做給外人看的嗎?這不就是圖務虛名嗎? 社中每月放生。君隨班奔逐。因人成事。倘諸人不舉。君亦浮沉而已。其實慈悲之念。並未動於中也。 這一段講放生。修善是什麼事都要從心地發出來。別人提倡這樣做,你就隨喜跟著做;人家不做,你也就不做了。你心地真正有慈悲,真正想放生嗎?沒有!只是看到別人做,心裡歡喜,隨喜一點;別人不做,也就算了。不是出於真心!隨喜中也沒有盡到力量。「隨喜功德」是要盡心盡力,才叫隨喜;沒有盡到心力,不叫隨喜。所以,你並沒有真實慈悲之念;在外面還標榜著—我是個仁慈之人!實際上心裡毫無仁慈。 且君家蝦蟹之類。亦登於庖。彼獨非生命耶。 你們家的廚房裡,依然有蝦蟹之類,這些還是生命,依舊是吃眾生的血肉。文昌社裡,可能不是長素,大概一個月只有幾天吃素。 若口過一節。 這是指妄語、惡口、兩舌、綺語,都犯了。 君語言敏妙。談者常傾倒於君。 俞先生為人能言善道,又有才學,很會說風涼話諷刺人,用的詞句都非常巧妙。所以,大家聽到的時候,都能被他折服。他有辯才,無理的事也能把它說成有理。他有強詞奪理的本事。 君彼時出口。心亦自知傷厚。 他雖然說得很痛快,可是自己還有一點良心,曉得有傷厚道。說話太刻薄,好勝心強不肯輸人。幸有此一點良心,為今後轉禍為福之機。不然灶神到家跟他講,他也不聽!這個人『自知傷厚』,還是可教,可以回頭。在四十七歲機緣成熟灶神到他家的時候,把他的迷夢點醒了。 但於朋談慣熟中。 在熟悉的朋友當中。 隨風訕笑。不能禁止。舌鋒所及。觸怒鬼神。陰惡之註。不知凡幾。乃猶以簡厚自居。吾誰欺。欺天乎。 此是講妄語之過。在朋友談論中,言語不讓人。不讓就是大毛病。我們讀《了凡四訓》末後一篇—謙德之效,懂得謙虛的反面就是不能忍讓,所以說,「滿招損,謙受益」。這就是自滿自大。一個人言行如此,鬼神見了都厭惡,都討厭。所以說『陰惡之註,不知凡幾』!《地藏經》云,「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莫不是罪」!自己還不知道,還以『簡厚自居』,認為自己很厚道,是個好人。你這是欺誰呢?難道你能欺天嗎? 邪淫雖無實跡。君見人家美子女。必熟視之。心即搖搖不能遣。但無邪緣相湊耳。君自反身當其境。能如魯男子乎。遂謂終身無邪色。可對天地鬼神。真妄也。 這是舉出意惡裡最重的邪淫。俞先生雖然沒有邪淫的實跡,也就是沒有做邪淫之事;但是有這個意思,有這個心,不過是無緣而已!所以叫他自己認真的反省,如果因緣湊合,你能不能像魯男子一樣呢?「魯男子」是《孔子家語》裡的一段記載。春秋時代魯國有一個人,確確實實做到不動心,那才是真正的『終身無邪色,可對天地鬼神』。而你做不到,你仍然有邪念,真是自欺欺人。 此君之規條誓行者。尚然如此。何況其餘。 張公說,這是你們文昌社訂的規條,你都做不到了,其餘的更不必說!由此可知,張先生所說的「專務虛名」不假。一條一條列舉出來,使俞先生無話可說。 君連歲所焚之疏。悉陳於天。 你每年所寫的疏文,灶神爺確實幫你送到天上,呈交給天帝。 上帝命日游使者。察君善惡。數年無一善行可記。 《了凡四訓》末後一章有「舉頭三尺有神明」,我們要相信。現代這些邪鬼惡神充滿世間,心地要是不正,必然走入邪道。邪教佛堂、神壇,這些事確確實實妨礙了正法弘傳。 鬼神之事,真正是有!可見上帝對他不是不關心,天天派這些尊神來考察,這些年中,並沒有善事可記! 但於私居獨處中。見君之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高己卑人念。憶往期來念。恩讎報復念。憧憧於胸。不可紀極。此諸種種意惡。固結於中。神註已多。天罰日甚。君逃禍不暇。何由祈福哉。 這一段開示,最為緊要,我們要能真信。張公雖說的是俞先生,讀者尤當切實反省,字字句句實在忠告自己。鬼神天天在考察,找不到他有善念。只看到他雖然沒有貪、瞋、癡之行,但是有貪、瞋、癡之念,有嫉妒、褊急、傲慢的心。「高己」就是傲慢。「卑人」就是輕視別人,瞧不起人。「憶往期來」即追念過去,期望著將來。「恩讎報復」,心裡都是這些惡念。這就是說明他的「意惡」。 身口意三惡業,意惡為最大;身、口二業都從意惡而生。修行重在修心,心地清淨了,身口自然清淨;意要是不清淨,身口也假裝不來。我們看看俞先生過去,他就只在身、口上假裝,意惡則絲毫沒有改變。神明的鑒察特別著重「意惡」,所以告訴他這些果報。確實所說的不止如此,『君逃禍不暇』,你逃避災凶都來不及了,還求什麼福?你那裡還會有福報! 公驚愕惶悚。伏地流涕曰。君既通幽事。定係尊神。願求救度。 這位陌生人,對俞先生心底隱藏的惡念知道得這麼清楚,都把它說出來了。俞先生聽了,確實害怕,伏在地上流著眼淚苦苦哀求說,你既然曉得這些幽微之事,一定是神仙,絕不是普通人,求您來救度我。接著這段,就是說明他還有一點善根,憑著這點善根,神明才來度他。若無此一點善根,也不會遇到神明。思之!思之! 張曰。君讀書明禮。亦知慕善為樂。 這就是他可以改過自新的一線生機。他是個讀書人,通曉道理,也曉得羨慕善行、善言,以此為樂。 當其聞一善言時。不勝激勸。見一善事時。不勝鼓舞。 就是還有這一點善根,但是善根不厚,煩惱、習氣太重。 但旋過旋忘。信根原自不深。恆性是以不固。 一過去就忘了。他的毛病就在信根不深,習染太重。沒有恆心、沒有耐心,很容易被外境所轉。 故生平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浮沉。何嘗有一事著實。 毛病就發生在這裡。我們學佛的同修,無論在家、出家,四眾弟子,自己反省有沒有常犯這些毛病?我們聽到善言歡喜,見到人行善事也歡喜,但是過後就忘了,跟俞先生犯同樣的毛病。這不只是說我們。俞先生是明朝的人,跟憨山大師、蓮池大師同時代。在過去釋迦牟尼佛出世的那個時候,也是這樣,沒有例外。如果善根真正深厚,早就成佛作祖了。成佛作祖的人畢竟是少數! 諸位再想想,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之後,為什麼要說法四十九年,就是因為眾生有這些毛病!天天講天天勸,聽了耳熟,習慣成自然,假善也變成真善了!裝好人,結果以後變成真正的好人。天天勸,三天不勸,人就變樣了!所以現在有很多人,想自己幾個人建道場,大家在一起共修。我過去也很有興趣,也有這個理想。結果怎麼樣?剛剛創始的時候,真是菩薩發心,成佛有餘。道場一建成了,就爭名奪利,反目成仇。我見過許多道場,幾乎沒有例外,都是這樣。 我們想到過去的叢林寺院裡,為什麼要分座講經,天天講?再想想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四十九年,一天都不休息?你想他的團體,經上說「常隨眾一千兩百五十五人」,真的,要不是天天勸念佛,就不免打架鬧意見。所以,釋迦牟尼佛講經四十九年,沒有一天休息。他要休息一天,僧團裡就要出問題了。這在佛法稱「熏習」。能令善根少的人漸漸地薰習深厚。善根深厚的人熏習,他就開悟了。由此可知,這個經教不能一天不講求! 《感應篇直講》,分量比較少一點。古代讀書人每月有一定的日子,輪流開講。常常講《感應篇》,講《文昌帝君陰騭文》等勸善的書。可見從前這樣的講座,在中國非常普遍,可惜現在反而沒有了。常常講,常常勸,有的時候人心還是不能挽回!要是不講,那還得了!所以,確確實實要普遍的到處去弘講。我也勸勉同修要發心,先不必學講經,先學講善書、講因果。至於講法,講的材料,我們慢慢再研究、編輯。就是像這個樣子,到處去講。講演時間不要超過一個星期,一天講一次,七天就圓滿了。這樣才能普及。教材要重新編輯,像《陰騭文》、《感應篇》、《了凡四訓》,都訂作七次,七天就講圓滿。我們要精編教材來訓練同修們,大家發心弘揚,以此做基礎,而後進修大乘佛法,才得真實受用。 沒有這個基礎,學習大經大論,不過是好聽而已!這跟俞淨意公一樣,好高騖遠,專務虛名,不切實際,意惡還是改不掉。大的劫難到來時,我們憑什麼避免?這是當前極須做的課題。俞淨意公的善根我們有;他的惡報,我們還沒有現前。可見我們的意惡比他稍微好一點,輕一點。要是像他一樣,果報就慘了!因與果一定相應,絲毫不爽。 古德常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除非你明心見性,破除《金剛經》所講的「四相」、「四見」,轉凡成聖,轉十界為一真,那才行!四相未破時,就受因果定律的主宰。在家如此,出家也不例外,還是受因果的主宰。幾時破了我執,見思煩惱斷盡,出三界,才勉強說你超越生死輪迴了。我們以俞淨意公作鏡子,對照自己的言行。 這一段責備,就是說他信根不深,恆性不固,沒有長遠心,沒有耐心。指出他生平那些「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浮沉」,都是「專務虛名」。『何嘗有一事著實』,就是沒有一樁事情是腳踏實地,盡心盡力,認真去做的。 且滿腔意惡。起伏纏綿。猶欲責天美報。 「責天」就是求天的意思。天沒有降福給他,他就責怪老天爺,求天神降福給他。 如種遍地荊棘。癡癡然望收嘉禾。豈不謬哉。 這是譬喻說,你的田地裡種的都是荊棘,卻指望將來收到好的稻米,那有這種道理?這與因果不相符。同學們讀了之後,要認真去反省,痛改前非,腳踏實地,從心地裡修起。再回頭看看《了凡四訓》,照這個方法斷惡積善,養自己的謙德,改自己的毛病。書上一再告訴我們,三年必有效驗。如果勇猛精進,虔誠懇切,半年就變樣子,就不相同了。 君從今後。凡有貪淫。客氣。妄想。諸雜念。先具猛力。一切屏除。收拾乾乾淨淨。一個念頭。只理會善一邊去。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不圖報。不務名。不論大小難易。實實落落。耐心行去。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懇懇。使此善意圓滿。 讀這篇文章,給我們更大的警惕,更具實效的受用。尤其是老同修們,我們必要認真反省、檢點。而後在我們修學的環境與過程中,所遭遇到的這些因果,自己就能看得非常清楚。看清楚之後,信心愈堅固,慧眼愈明朗,往後功夫才真正能踏實,才能得力。自從我們講了一遍《了凡四訓》之後,也有不少同修跟我說,很有受用。過去不知道的毛病,聽了這一遍之後,自己想一想,毛病確實是不少。這就大有進步!如果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的毛病,想要回轉就相當困難。所以,知道自己的毛病,就是利益。灶神爺—張先生,把俞先生的毛病,一樁一樁指出來。俞淨意先生不能不服!好在他還有改過之心,所以才能感應道交,感得灶神真正現身在他面前。 這段文就是傳授他「改造命運的方法」,也就是「改造命運的祕訣」。我們在世間,必須要明白無始劫來積習深重。明瞭以後,就要徹底改過自新,轉變自己的命運。不怨天,不尤人,因為一切都是自己造的,所謂「自作自受」。我們自己再造善業,再結善緣,後來的果報當然很殊勝。這一段非常重要—就在念頭上轉變,再造自己新的命運。 『君從今後』,灶神告訴俞淨意,從今以後你『凡有貪淫、客氣、妄想、諸雜念』,這些都是世俗的事情。『先具猛力,一切屏除』,這就是徹底悔改。從心地裡把這些妄想、雜念都斷除。諸位想想,講得很容易,做起來可不容易!試問,我們那個人不想斷妄想,不想使自己心地清淨?雖然天天這樣想,可是妄念依然紛飛。究其原因就是積習太深所現業障之相,也叫「業相」。說得更實在一點,就是「惡業之相」。我們立刻要覺悟,這不是好相。「覺悟」才是改革的根本。不覺悟就不能改;覺悟才有改的希望。所以,佛告訴我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就是此地所講的「貪淫、客氣、妄想、諸雜念」。這些念頭一起來,立刻就覺悟—我業障深重,為什麼還有這些妄念,還有這些罪業之相?這一念就是「覺」,就是光明,就是慚愧心。 我們應當向那個方向走呢?『收拾乾乾淨淨,一個念頭』。這是教我們初步用功的方法。就是告訴我們下手的初步,要把那些「惡念」都除掉,把善念提起來。這就是非常好的方法。二六時中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不但心裡要有大轉變,而且在行為上也要認真的轉過來。 要用什麼態度做善事呢?不圖報。做了善事,對人有恩惠,不要希望別人報答。要認為行善幫助人,是我的義務,是我應該做的。甚至我們做善事、對人好,人家以怨報我們,我們也不在乎。問心無愧!即使別人誤會也沒有關係,放著膽量去做。不要做了幾樁好事,人家反而埋怨你;就認為好事不能做,好人不能當。為什麼做了好事、待人好,還要受人責備?想想《金剛經》裡所說的,這正是自己過去世業障深重,他替我消業,這不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嗎! 因此,我們不要灰心,『只理會善一邊去』,『不論大小難易,實實落落』。就是踏踏實實的去做。切切實實,直接痛快的去做。『耐心行去』,大小善事都要有耐心。一天、一年、一世都要這樣去做;並且還要發願,生生世世都這麼做,這才是「菩薩」。這是我們力量辦得到的。『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懇懇』。換句話說;我力量雖然達不到,我有這個心、要存這個心,使此善意圓滿。諸位要曉得,佛家所謂「功德圓滿」,是指善心善意確實「圓滿」。並不是樣樣事情都做好了才叫圓滿,因為有的力量達不到。力雖達不到,但是有一個圓滿的心,這樣功德就算圓滿了。所以,佛法常講「論心不論事」,圓滿不圓滿是在你心地裡。心地善意若不圓滿,則善事、善行做得再多,也不能算是圓滿。 第一。要忍耐心。 沒有忍耐心,一切都不能成就。忍耐心就是菩薩六度裡面所說的「忍辱波羅密」。忍辱為什麼不把它翻成忍耐呢?諸位要曉得,世間法裡面最難忍的就是辱。中國古時候讀書人常說:「士可殺,不可辱。」讀書人,殺頭沒有關係,不能接受侮辱,可見得殺頭都容易忍,侮辱不容易忍。因此,佛法到中國,六度中的忍度,最不能忍的是辱,釋經師就用這個字「忍辱」。辱都能忍,還有什麼不能忍的呢?這是忍中最重、最難的。所以,什麼都要忍耐,能忍耐就有成就;能忍是福德之相。反之,不能忍就是罪業之相。我們要學忍耐。 第二。要永遠心。 永遠心就是「恆心」。恆心不變,既然發了這個願,決不更改。無論是在什麼環境裡,順境也好,逆境也好,一定要以行填願,久久功德自然圓滿。 切不可自惰。切不可自欺。 這兩句是要我們痛戒的。「惰」是懈怠、懶惰。往往一般人剛剛發心的時候,心行都非常勇猛,時間久了就懈怠,所以不能成就。古人常說,如果每個人都能保持初發心,那就沒有一個不成佛的。可見初發心,確實是真心、清淨心、勇猛心、精進心。古人也有一句話說得很有味道,「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二年,佛在西天。學佛三年,佛化雲煙」。這是懶惰、懈怠、沒有恆心,越學越變成老油條了。這樣的學法,怎麼能有感應道交呢?感應是憑「真誠、精進」而來的,不是從懈怠中來的。所以,一定要戒懈怠。 不可以自欺,就是不能欺騙自己。欺騙別人很容易;欺騙自己是極深罪業。人要做到不自欺,沒有不成就的。所以,必須天天讀誦《了凡四訓》、《感應篇》。這就是一面鏡子,每天早晚都得要對照心行。諸位要想真正學佛,在佛法裡成就,就應當老老實實、懇懇切切地把《了凡四訓》跟《感應篇》,認真的學三年,把基礎奠定,而後佛法才能得力,否則想佛法得力,自然有困難。有很多老修行、老同修常常在一起談起,學佛幾十年了仍不得力,原因在那裡?也就是說懈怠、自欺,從來沒認真過。滿腹的牢騷,怨天尤人,那怎麼行呢!心行都與佛法相違背。 久久行之。自有不測效驗。 只要你長久這樣做,也就是認真修三業清淨。照這樣做,自然有你意想不到的效驗。 君家事我。甚見虔潔。特以此意報之。速速勉持。可回天意。 這些都是勸勉的話。俞先生對於灶神爺還很相信,初一、十五曉得上香、上供,對祂很尊敬,這才有感應。灶神特地把這個意思告訴他,教他『速速勉持』,趕快勉力修持,尚可挽回天意,也就是扭轉命運。命運是可以改造的。 諸位讀了這一段文之後,平心靜氣的想一想,我們一生的遭遇,還沒到俞公這個悲慘的程度。我們三業的過惡,沒有他重。他都能挽回,我們要是能照做,挽回的時間應該比他更短。他要三年,諸位如果去做,一年也許就可以了。這一點不假,我們要生清淨信心。 言畢即進公內室。公即起隨之。至灶下。忽不見。方悟為司命之神。 這一番開示講完了之後,張公就進到裡面,走到廚房裡就不見了!俞先生此時才曉得是灶神爺示現。一九四八年周邦道的夫人,在南京寓所遇到地藏菩薩,也是面對面說了很多話。你若以為這是寓言,那你就大錯特錯!這是轉變命運的起點,千真萬確的事實。 因焚香叩謝。即於次日元旦。拜禱天地。誓改前非。實行善事。自別其號曰淨意道人。誌誓除諸妄也。 俞先生是在臘月三十晚上遇到灶神,第二天是大年初一。一年復始萬象更新,他就從這一天起改過自新,先把自己的名字改了;他本名叫「良臣」,現在改成「淨意」,稱「淨意道人」。諸位要知道,名號含義很深,名號就是提醒自己「顧名思義」,要把「淨意」兩個字做到。所以,你要學佛了,皈依時,師父給你取一個法名,意思就是告訴你,要把名號在心行上做到。那就是道,所以也叫「道號」。 初行之日。雜念紛乘。非疑則惰。忽忽時日。依舊浮沉。 諸位看了這幾句,再想想,過去了凡先生剛剛改過的時候。我們要是照樣去修,一開始當然也是這個樣子。袁了凡是過來人;俞淨意也是過來人,一開始都是進進退退。問題是要有忍耐心、永遠心,這兩種心很重要!只要有這兩種心,有恆心、有毅力、有決心,要痛改前非,這些毛病慢慢會改掉。一下斷不容易,是斷不掉的。古代這些前賢都是作榜樣給我們看,不是一下能斷得了的。 由此可知,聽講最重要。假如我們要求真實的效果,《了凡四訓》一遍講完,過一個禮拜,再開講;一年中要講十遍、二十遍,大家就都改了。為什麼?天天在勸!若只勸你這一遍,講完了書都束諸高閣,過幾天都忘了,還能提得起來嗎?真修行不容易!一百個人當中有十個能提得起來,就不錯了!如果要想真正成就的話,一年當中得聽十遍、二十遍,我想在座的同修們當中,最低限度應有二分之一的人能成就,這一點也不假。 所以,同修們千萬不要認為這本書我看過了;這一本經我已經學過了。當知菩薩們從初發心到等覺位,天天都在學,沒有一天不學習。每年總得要講幾遍,這是自救。所以,你們聽這篇文才是真正有福報。聽《華嚴》、《楞嚴》,未必有福報,因為境界太高,學不到,有什麼用處!而聽了此記之後,馬上就可以做得到,立刻就收到效果。諸位果然能夠以三年的時間,從這一篇文上奠定基礎;三年以後,再學大經大論就不一樣了,這才是真菩薩。那時大經大論才能契機。現在不契機,為什麼?因為好高騖遠。 今天下午,我去參觀華視的節目製作,他們建議我,弘揚佛法必須現代化,製作錄影帶,建新式講堂,佛法就可以流傳到全世界。確實是有價值的啟示。 所以經教,必須要天天聽、天天講,天天在一起切磋琢磨才有效。讀了這一段文,我們的信心、勇氣就要提起來。 因於家堂所供觀音大士前。叩頭流血。敬發誓願。願善念永純。善力精進。倘有絲毫自寬。永墮地獄。每日清晨。虔誦大慈大悲尊號一百聲。以祈陰相。 這是求佛菩薩加持,因為靠自己的力量斷惡修善,實在不容易。人家做的並不多,每天早晨拜拜佛,念佛號一百聲。我們同修每天念佛號不止一百聲,但是諸位用心不如他。人家的一百聲,聲聲虔誠,我們所念的恐怕只是有口無心,那就不如他了。我們念一萬聲,抵不上他一聲的效果。就是要誠、要敬,要誠心誠意去做。他能發這個誓願,我們也要效法。發誓願是督促自己。念觀音也好,念阿彌陀佛也好,都可以得到佛菩薩的加持。 從此一言一動一念一時。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肆。 這幾句話非常重要。這就是他所以能成功,能轉變命運關鍵之所在。這一念,是不是事實?是事實。「舉頭三尺有神明」,這是一點也不假。無論在何處,都有鬼神看著我們,若有這個警覺心,當然就不敢自欺、不敢放肆。 凡一切有濟於人。有利於物者。 「物」包括一切動物、植物。廣則遍及九法界一切眾生。不論事之巨細。身之忙閒。人之知不知。力之繼不繼。皆歡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後止。隨緣方便。廣植陰功。這是在「行持」上轉過來了。前一段是從心地裡轉過來(觀念的轉變)。心念一轉,身口的行為就隨著轉了,這是我們應當學習之處。從此以後,凡是於人、於物有利益的,不管是大事、小事;自己是忙、是閒;別人知道不知道都無所謂,我一定要去做。做的時候也不必考慮『力之繼不繼』,我有沒有這個力量,能不能把它做到有始有終?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盡心盡力去做;做到一半,沒有力量了,這樣功德才能圓滿。只問事之應為不應為,應該做不應該做,不問力之能繼不能繼。「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事無有不辦者,『皆歡喜行持』,都歡歡喜喜去做,委曲婉轉的一定把它做到成就而後已,這就是『隨緣方便,廣植陰功』。這幾句是行持的典範。且以敦倫。勤學。守謙。忍辱。與夫因果報應之言。逢人化導。惟日不足。前是「自行」,此是「化他」。自行裡有心行,心的念頭轉變,身口行為就轉變。化他有五個重點;一、敦倫。「倫」是倫理,敦睦倫常。我們中國文化的精髓就是「倫常」。夫婦、父子、兄弟、朋友、君臣,大家能守住自己的本分,盡自己應盡的義務,這叫「敦睦倫常」。二、勤學。要努力讀書,要讀好書、讀善書。三、守謙。《了凡四訓》中講的「謙德之效」。四、忍辱。五、深體因果報應的道理,懇切地勸導大眾。每月晦日。「晦日」就是每個月的月終日。即計一月所行所言者。就灶神處為疏以告之。每個月到灶神爺前報告一次。把這一個月當中,身口意三業所修的善法,月月報告。這就是說明他求灶神爺監督他。有一個督促他的力量,他要是不做,到了月終,他就沒有法子給灶神爺交差了。這個效果真是不可思議。諸位修學,不一定要寫疏文去報告灶神。你們家裡供奉釋迦牟尼佛、觀音菩薩、阿彌陀佛的聖像,就在佛菩薩面前具疏以告之,比灶神那裡還要靈,還有效。這都是要認真學習之處。持之既熟。下面兩句是講修持的效果功德不可思議。動即萬善相隨。靜則一念不起。這樣的境界,是我們非常羨慕的,他做了幾年呢?如是三年。 千日之功。我們想一想,他過去的業障多重!三年就轉過來。袁了凡先生過去轉命的時候,也是三年轉過來。三年就見到效果了。為什麼我們三年還做不到!三年時日不算長,為什麼不肯自勉、發奮呢!希望同修們讀到這裡,應當要奮起,效法俞淨意先生。 年五十歲。乃萬曆二年。甲戌會試。張江陵為首輔。 「江陵」是地名。張公是江陵人,張江陵是對他的尊稱。最尊敬的人是稱他居住的地名;像滿清末年,大家尊稱李鴻章為李合肥(他是合肥人)。佛門裡也常用這個慣例,我們稱祖師大德,既不稱名也不稱他的字或號,都是以地名或以寺名來稱他。如天台大師,天台是指智者大師。我們不稱智顗,而稱為「天台」,大師住天台山。又如窺基大師,稱為「慈恩大師」,窺基是他的法名。他一生大部分時間住在慈恩寺。「慈恩」是寺的名字,並不是他的名字,這叫「尊稱」。這裡也是尊稱,張公是當時的首相。 輟闈後。訪於同鄉。為子擇師。 他以首相的身分主持這一次的考試,也就是主考官。考完之後,他想在同鄉中選一位品學兼優的人,來教導他的兒子—為子禮請一位老師。 人交口薦公。遂聘赴京師。公挈眷以行。張敬公德品。為援例入國學。 他既然想請一位品學兼優的人,鄉里的人都推薦俞淨意先生。從前沒有學校,富有的人家,另外有一間書房,請一位老師,這就是「私塾」。家裡的子弟以及社會上清寒的子弟,有聰明智慧的,往往也召集來跟老師讀書。俞先生應聘在宰相家中做了兒童的老師,生活環境當然就改善了,不至於再像過去那樣的窮苦潦倒。感應也來了。他帶了家眷一同到京城。張公非常敬重俞淨意公的道德學問,所以也為他『援例入國學』(國子監)。張公替他報了名,入了學。當時國家所辦的大學,不像現在大學有這麼多,那時國立大學只有一所,而這所學校出來的學生,都是做官的,是為國家培養通才的學府。 萬曆四年丙子。附京鄉試。遂登科。次年中進士。 從前讀書人志在功名。得了進士,功名成就了。「進士」是古代的最高學位,相當於現代博士學位一樣。一日謁內監楊公。 「內監」就是從前的太監,侍候皇帝的。俞公有一天去見老太監楊公。 楊令五子出拜。皆其覓諸四方。為己嗣以娛老者。 楊公是太監,所以沒有兒子。他的兒子都是義子,現在所謂的乾兒子,都是從外面找來的。他養育這些孩子,可以養老。他有五個乾兒子,自己年老了,乾兒子很孝順。他叫這五個兒子都來拜見俞淨意先生。內一子。年十六。公若熟其貌。 其中有一位小孩,年十六歲。俞公一見面,就覺得很面熟,好像是從前認識的。問其籍。曰江右人。 「籍」就是籍貫。「江右」包括了現在長江以南,江西、江蘇、浙江這一帶,當時都稱之為江右。「江右人」,俞先生是江西人。 小時誤入糧船。猶依稀記姓氏閭里。公甚訝之。 這小孩還彷彿記得家鄉,自己本來姓氏。小時候遊玩時誤入人家載糧食的船,船開走了,小孩也帶走了。俞淨意公一聽之後,非常的驚訝。 命脫左足。雙痣宛然。公大呼曰。是我兒也。 原來就是他遺失的兒子。他太太生了五個兒子,死四個,有一個失蹤了;生了四個女兒,死了三個,只剩一個女兒在身邊。他的太太因為想念兒女,眼睛都哭瞎了。這個時候,遇到他失散多年的兒子。 楊亦驚愕。即送其子。隨公還寓。 這個太監楊公很不錯,知道小孩真的是俞公的兒子,立刻歡歡喜喜的就送還給他了。公奔告夫人。 「奔」就是很快地,將這個消息告訴他太太。 夫人撫子大慟。血淚迸流。子亦啼。捧母之面而舐其目。其母雙目復明。 改過遷善之報如是。諸位想想,眼睛瞎了,現代眼科這樣進步,也不容易恢復。經上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怎麼會沒有感應道交呢?袁了凡先生短命都能延壽,壽命都可以延長,疾病怎麼會不好?這並不是迷信。經上說的理論,我們看了也很明瞭,說起來也能相信,可是經本一丟開就忘了。不能說不相信,是忘了!經上說「境隨心轉」,《華嚴》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唯識經論中常說「萬法唯心」、「一切法從心想生」。境界是我們心裡變現的,我們這個身體也是自己心裡變現的。所以,「感應道交」是有理論依據的。理上能講得通,事上就可以辦得到。理就是事;事就是理,所謂「理事無礙」,當然能轉變。 他的兒子孝順,也非常難得。看看這一段,這不是容易的事!失蹤這麼多年的兒子,忽然遇到了,使得母親歡喜流淚。兒子孝順,能『捧母之面而舐其目』,這一點很難得!他母親因此雙目復明,這是感應道交的事實。 公悲喜交集。遂不願為官。 此時俞先生一家團圓。知道這三年改過遷善,正如灶神爺跟他所說的「不測效驗」,即意想不到的果報,果然應驗了。這個時候對於世事愈看愈淡,因此也不願意做官了。辭江陵回籍。 辭謝張宰相,回到自己的老家。張高其義。 俞先生既中進士,就有服務公職的資格。從前讀書人心心念念就是指望將來謀個一官半職。而這個機會到來,俞先生卻不要了,放棄了,回家鄉去。所以,張宰相認為他是一個義人。厚贈而還。 張宰相為感謝俞先生教子之德,只有厚贈他貴重的禮物,送他回家。 公居鄉。為善益力。 俞先生改過自新,力行三年就有這麼好的效果,真實的效驗。可知其往後行善必更積極。雖然傳記裡沒有記載,我們也想像得到,必然還是用老方法,每個月終向灶神爺報告。相信他是盡形壽(一生)都不會改變的。人家是這麼修行的,是這樣的斷惡遷善。 其子娶婦。連生七子。皆育。 俞先生自己很不幸,生了那麼多兒女,結果只剩一子一女。他是從四十七歲才開始改過修善,五十歲才得到感應。我們同修當中還有很多人年紀很輕,要是能努力學習,斷惡修善,改過自新,你們的前途太光明了!你們的效驗、福報、感應必然超過俞淨意,超過袁了凡。這是絕對做得到!只要諸位自己肯努力做,三年之後,事事如意,有求必應。為什麼不勉力去做?看俞先生的兒孫命運都轉好了,這是積德修善的感應。 悉嗣書香焉。 俞先生的七位孫兒個個書都念得很好,書香門第,個個成名。 公手書遇灶神。并實行改過事以訓子孫。 俞先生遇灶神這一段往事是事實。他遇到灶神,經灶神一番開示之後才改過自新的;到晚年就有這樣的效驗與果報。我曾經說過,晚年所享的福報才是真實的「福報」;年輕人享福,老實說絕不是福。年輕時發達過早,容易迷惑顛倒,造罪業。因此,年輕的時候要多修福、培福,照俞先生的方法去做,把福德留到晚年享受,這才是懂得享福、造福的人。俞公把他自己一生改過自新之事,毫無隱瞞的寫出來,教訓他的子孫。 身享康壽。八十八歲。 俞公壽命也延長至八十八歲。他的長壽是修得的,而不是命中所有的。因為前面灶神爺曾經說他「意惡固結於中,神註已多,天罰日甚,君逃禍且不暇,何由祈福哉?」可知他沒有福報。壽命是福報之一,五福中就有「長壽」。由此可知,他的長壽與福報,完全是他自己從四十七歲以後所修來的。這正是一切修行人的最佳榜樣! 人皆以為實行善事。回天之報云。 鄉里大眾看到俞先生一生所得的果報,沒有一個不說他是力行善事,改轉了自己的命運。先生現身說法,廣勸社會大眾,功德尤不可稱量。 同里後學羅禎記。 這一篇文章是俞淨意公同鄉晚輩羅禎先生所寫的。裡面所說的話,灶神說的話,以及俞淨意先生講的話,都是實錄。 了凡先生、俞淨意先生,是在家同修與初學道者的好榜樣,我們能夠取法於這兩位賢者,不但命運可以扭轉,道業在這一生必定也有成就。 雲谷大師是出家人的榜樣。所謂「出世要學高僧,在家要學高士」。袁了凡跟俞淨意都是高士。我們以他們做典型,以他們做模範,照他們的方法學。如諸佛菩薩,作一切眾生最好的樣子,才是佛陀的好學生。

為什麼你需要存錢?而且愈快開始愈好!

2013年11月01日
公開

單身的Sandy已經在離婚那幾年打算好自己的未來(靠理財存退休金),靠自己不會倒,不要以為結婚後靠老公就好,很多實際案例都提醒已婚的女生要規劃好自己未來,因為即便是離不離婚以後都是自己一個人,再恩愛的夫妻都會有一個人先離開人世,世事難料,誰也沒辦法保證自己的枕邊人會不會在將來某個時間點緣分盡了就背叛自己,所以每個女生都要有理財信念,愛自己,對自己好一點~以下文章分享: http://blog.17rich.com/start-saving-money.html 為什麼你需要存錢?而且愈快開始愈好! 不知你有沒有認真想過為什麼要存錢?為了出國旅遊、為了買車買房、為了將來給小孩好的成長環境?我想這些都是可能的存錢原因。現在再想想一個假設的情況:你的小孩或是最心愛的人生了重病,醫生說只能活12個月,唯一能夠解救的方法就是購買最新研發的藥物,要價不便宜必需花費60萬元。在聽到這個結論後,你覺得你會不會在接下來的12個月裡,想盡辦法存到這60萬元?我想多數人答案是:「一定會!」你會想辦法加班,打第二份、第三份、第四份工作,用盡各種方法甚至借錢,你都會拼命地要存到這60萬元,因為你有個重要的人等著你救活,你有非完成不可的原因及動力。而這也就是能讓你存錢更加快速的原因:急迫性與必要性。 存錢的急迫性與必要性,是決定財富累積速度上的主要差別。 存錢急迫性可以決定你未來的財富 A君跟B君兩人是來自不同家庭的朋友,同樣在22歲出社會工作,當他們領到第一份薪水時,A君決定要照家中教導的理財觀念每個月存下3,000元,然後每年持續用36,000元的存款去投資複利8%的績優股票;而B君來自的家庭比較喜歡享受人生,所以他習慣在每個月扣除必要開支後,將剩餘薪水花用在自己喜愛的事情上,比如買最新的3C產品、時常出國旅遊、身上打扮總是最新流行的行頭。雖然A君每次看到B君生活過得如此享受都很羨慕,但他仍守著家裡給他的理財習慣,持續每個月存下3,000元拿去投資。轉眼間,兩個人出社會過了10年,A君在32歲時決定要開始過不一樣的人生,他不再每個月存下3,000元,而是把這些錢拿去花掉買自己喜歡的物品;而B君剛好不一樣,B君在享受10年的快樂後決定開始認真思考他往後的人生,他決定把每個月3,000元存下來然後拿去投資一樣是複利8%的績優股票。 就這樣換成B君每個月存3,000元,每年36,000元投入複利8%的投資,而A君則不再投入金錢只是讓原本的獲利繼續成長;你猜猜看等到他們60歲時,A君跟B君的錢誰比較多? 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每次我問我朋友時,多數朋友聽到結果時都會有些訝異。是誰的錢會比較多呢?在經過38年各自來到60歲時,A君投資帳戶裡的錢仍然比B君多,而且相差還高達120萬元!下表就是他們兩個的投資獲利: 這就是存錢急迫性造成財富累積上的差別,急迫性從另一個角度解讀就是說明一件事:「愈早開始存錢愈好。」從上表來看,A君只是比B君提早存錢,之後卻再也不用存錢總資產仍然持續高過B君,也等於他在32歲之後的日子比B君來的輕鬆許多。 所以為何愈早開始存錢愈好,因為這樣才能儘早累積出可以投資理財的錢,然後隨著時間經過,財富累績速度就會加速。當你知道存錢早開始跟晚開始的差別如此之大時,你的心中對於存錢的急迫性也就能產生。 知道什麼時候要開始存錢了嗎?→ Now !!! 必要性就是有明確的存錢理由 英文有句名言:"Clarity is POWER",中文翻作「清晰能帶來力量」。如果想要讓自己存錢存的更多與更快,那就要有個明確的存錢理由才行。試著問問自己以下的問題: •你想要提早還清貸款嗎? •你想要擁有一間自己的房子嗎? •你想要出國留學深造嗎? •還是你想要送爸媽一個夢想中的禮物? 透過問句來幫助自己設定一個清楚的存錢目標,不要只是每個月把錢固定放到銀行或是存錢筒裡;光是說「因為我想要未來有好日子」也還不夠,你必須找出想要讓你存錢的理由出來。 一般來說,我們會存錢是為了滿足這些目的: •存下緊急預備金 •完成某個需要金錢才能實現的願望 •購買物品 •長週期支出的繳費 •投資理財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明天會發生什麼事沒有人會知道,所以存下一筆緊急預備金能夠防止突然來的麻煩打亂自己的理財計畫,預備金是很重要的存錢目的;有些願望是需要經過財務規劃才能實現的,買房、買車、結婚都需要一筆錢,這也是存錢重要目的;長週期支出的繳費比如像每年的稅金,年繳的保費,小孩的學費,也是需要平時就存錢擺在那邊等著繳款,才不會等到要繳款時必須縮衣節食擠出錢來;最後一項投資理財是為了自己未來財務自由而準備,當存到一定的金額時,才能利用投資來增加財富,當然風險要事先評估。 看完文章後建議做以下這些事 1.如果你本身已經有開始在存錢,試著告訴自己你存下這些錢的用意是什麼,並把它記錄下來。如果同時有好幾個目的(一般來說都會有),那麼你要試著把這些存款依照不同目的分開來記帳,在不麻煩的前提下用不同的銀行帳戶來分類也能方便管理。最後再試著讓自己對存錢的急迫性提升一些,讓自己提早達到目標。 2.如果你還沒想過要存錢,那建議你現在立馬去存下任何你可以存的錢。沒有撲滿找個信封袋也可以,先不要管你裝錢的容器,因為那不是現在要注意的重點,你現在要做的是馬上讓自己產生存錢的行為。不管是1塊錢也好或是1000塊,先讓你的身體做出存錢的動作,存多少錢目前不在乎。之後每天也要固定放一些錢進去,這樣有助於你的身體跟大腦對於存錢行為產生習慣。 3.如果你目前收入跟支出是打平或是負的,除了想辦法增加你的收入外,你還是要開始存錢,就先從每個月持續存下1塊錢開始。你需要練習讓大腦習慣存錢行為,之後再視能力慢慢增加存錢金額。剛開始不要過於在乎存太少錢,因為養成存錢的行為是你目前最需要的,有了好的理財行為,好的結果就會開始出現。 拿筆出來開始設定目標讓你的存款加速吧! 更多閱讀: http://blog.17rich.com/start-saving-money.html#ixzz2jMdUTPuE

如果不想退休後還吃泡麵過生活。。。。。

2013年11月01日
公開

http://blog.17rich.com/how-is-your-retirement-going.html 如果不想退休後還吃泡麵過生活 每個人都想在退休後享清福,但是說實在,你有沒有坦白問過自己該具備多少資產才能好好退休?如果依平均生活費來看,不同的退休生活每個月需要的最低開銷數據大致分成: A層級,每月約花25,000元過退休生活 B層級,每月約花32,000元過退休生活 C層級,每月約花80,000元以上過退休生活 看看上面的數字,光看花的錢就知道生活品質一定不同! 如果你想要有個好的退休人生,且毫無疑問是要做C層的族群,也就是說,假設你工作到65歲才退休,大約活到85歲,加個誤差5歲活到90歲好了,代表你65歲時,你必需擁有80,000 x 12 x (90-65) = 24,000,000,把它轉成中文字來看就很清楚:兩千四百萬。 推回到現在來規劃,假設剛開始工作的25歲職場人士,到了65歲這40年間要存到兩千四百萬,平均每年要存下的錢就是60萬,換算一個月要5萬。看到一個月要存5萬你可能已經灰心一大半,但且慢!你還不能那麼快倒下去,因為有件事你還沒考慮到… 每個月存5萬還不包括你打算留給小孩的錢。 自己小時候都過那麼苦了,當然要留點東西給後代吧!所以如果你打算不留錢,只留一棟500萬的房子給你後代好了,而這棟房子是你在35歲時去貸款買入,且貸款條件就以近十年平均利率來計算:分20年期攤還,3%的房貸利率,每個月要支出的房貸本利和就約為2.7萬。 開始有感覺了嗎?那表示35歲以後,至少要每月能存到 5萬 + 2.7萬 = 7.7 萬。喔,媽媽眯呀!連賺到7.7萬的月薪都難了,怎麼存7.7萬?所以很多人會開始學理財做投資,期望用錢滾錢的方式讓自己的財富變多。這是對的,因為至少願意清醒單靠薪水是不可能讓你晚年過多好的生活,除非有投資理財。但是,看看你周圍,有多少人是因為投資虧損而讓自己財富不斷縮水的? 應該不少! 看到這可能有人會說:「一定要怎麼嚴苛嗎?」不然我們把退休生活降到平均值每月三萬二的選擇行不行?當然可以,人生嘛∼不要跟自己過不去,把目標降低一些,血壓也會掉一點,快樂滿足感提升,生活較快樂。好吧,那麼選擇65歲退休後每個月能支配三萬二的錢,從25歲開始存要存滿多少?把計算過程快轉一下:答案是960萬,每個月要存下2萬元。 呼∼好像感覺比較可行了,好佳在。不過等等!又忘記要留財產給小孩了,所以加上預計要買的祖傳房子每個月總共要能存下4.7萬元。 每個月存下4.7萬元…我知道你的臉又綠了一些… 那如果退休金再低一些呢?只希望退休後能呼吸吃飽就好,育樂就不用太講究,只要每個月能支配2.5萬元就可以,其實也算過得很悠哉,不過記得不要太早把房子過戶給小孩,免得小孩看電視學壞提早不理你,留條後路總是對的。依這條件65歲要退休大概要存(掐指算)… 750萬,40年下來每個月要存約1.6萬,加上準備留給小孩的500萬房子就是要存4.3萬。 好了,我知道你看到那麼多數字頭有些昏,所以我把三個退休後的生活層級存錢表整理如下: 現在心裡想一下,如果是你,你想要選擇那種退休人生? 接著再想想,現在的你「能夠」負擔什麼樣的退休人生?是每個月存4.3萬、4.7萬還是7.7萬? 答案選好了嗎?如果選好的話那麼請看接下來富朋友想跟你聊的退休話題。 請先比對一下兩個答案成立的可能性,多數人都會在這邊遇到些掙扎。 再來我想要跟你說對不起,不論你選擇上述那三種退休方式,你的答案都是不.正.確的!至少對我來說是不對的。為什麼?還記得我曾經說過嗎?如果你把下金蛋的鵝殺掉,那麼你根本就是讓自己的退休生活愈退風險愈高,那這樣怎麼可能好好的退休享清福?這種感覺就好像你抓著一條繩子懸吊在山崖,然後親眼看著繩子因為你的重量而一絲一絲的崩裂掉,有種撐愈久掉下去風險愈高的感覺。換句話說,上述我這種分析退休的方法存在很多問題。真是不好意思讓你看到這裡才告訴你事實,但希望這樣會讓你印象再深刻些。雖然單算要存多少退休金也是一種衡量方法,可是我非常不建議你這樣做。 不過文章裡還是有個值得跟你一提的事,那就是… 你是否真的想過退休後要過什麼樣的生活?那樣的生活需要多少的錢才能支撐?如果你不想退休後過著吃泡麵的生活,或是別人出國玩你只能在家玩,別人吃養生餐你只能有一餐沒一餐,那麼最好儘快進行退休儲金計畫。 所以,這就是富朋友想給你這星期的理財小功課,當然你也可以找一天有空的時候再做,不過對大部份人來說「有天我就會去做什麼什麼」的那一天是不會來的,所以可以的話還是最近就規劃一下吧!至於如何計算退休金,可以參考退休金試算這篇文,在此就不多說。 理財小功課: 1.請用上述的方法快速計算一下,依你現在的年算要存下多少錢才能過你想要的退休生活。這方式計算較簡單,雖然不建議用這樣的方式退休,不過先算出來嚇嚇提醒自己也好。 2.思考該如何透過〈退休金試算與計算表下載〉裡的方法二來準備退休金。 同場加映:我還年輕,還不用考慮退休吧? 理財的關鍵不是只管你做對了什麼,還有要看你多早開始。如果你有同樣的疑問請回頭看及早存錢的重要性,然後再回來想你該不該提早考慮退休計畫。 更多閱讀: http://blog.17rich.com/how-is-your-retirement-going.html#ixzz2jMYUHkRi

六個罐子理財法

2013年11月01日
公開

寫的太好了,讓 Sandy想分享在日記中~ http://blog.17rich.com/6-jar-money-management-system.html 六個罐子理財法 如果平常有在注意財商領域的朋友,六個帳戶或是六個罐子的理財系統或許你已經聽過,這是來自《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作者哈福.艾克所設計的金錢管理系統,他曾經在課堂上說過這是全世界最簡單、最容易、也最有效的理財方式。確實,這套簡單的管理方法蘊藏了非常大的財務管理效用,而且會如此有效是因為哈福.艾克把財務自由的觀念結合到這套系統裡面,如果缺少這些觀念,那這六個罐子系統其實就只是信封理財法的另一種延伸而已。 剛開始我是從書中看到六個罐子(帳戶)方法,當時我以為我已經學會這套系統,直到後來上過課程後才知道我只了解到一半!之後我就花了一些時間研究包括在網路上搜尋國外別人的使用心得,以及結合課程中所學,才漸漸發現這套系統的力量,同時也幫助自己增加財富。這篇文章就是要分享我對六個罐子理財法的了解與使用心得。 跟據湯馬斯.史丹利的暢銷書《下個富翁就是你》裡提到,在他拜訪過北美資產超過3,000萬的許多有錢人後,得出一個結論就是:有錢人共同的特徵就是他們非常擅於管理自己賺來的錢,而這就是六個罐子財務管理法產生的原因,哈福艾克希望用最簡單易懂的方式告訴大家如何管理自己賺來的錢。在他書中《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財富檔案#14中提到: 有錢人很會管理他們的錢(Rich people manage their money well.) 窮人很會搞丟他們的錢(Poor people mismanage their money well.) 如果你沒看過他書的我要強調一下,這邊的有錢人與窮人是指思維上而不是金錢上,並沒有褒貶之意。 雖說是名稱是六個"罐子"理財法(JARs system),但在書中也有提到開設銀行帳戶也可以,實際運用上是只要找到6個可以放錢的地方就好。真正重要的不是你是用信封、罐子、盒子,重要的是這個系統背後重要的金錢管理觀念。而這套方法我認為有效的原因,就在於它結合了信封理財法、先支付自已、賺取被動收入與實現財務自由的觀念。 在詳細說明六個罐子系統之前,先分享一下我開始執行後得到的好處。在運用這方法之前我本身就有自己一套金錢管理的系統與規則;我擁有自己的被動收入,有自己的存錢守則,每個月都有一定比例的錢分配給不同的需求,不過我那時還沒有像六個罐子系統把它們整合在一起,更重要的是這系統中重要的兩個觀念「聚焦」與「平衡」我完全沒有。後來我開始把我原本的方法整合進此系統後,我發現雖然我原本的收入沒有增加,可是存錢與被動收入增加的速度明顯快許多,而且對於金錢管理的心態上更為全面與快樂。另我更驚訝的是,之後我的被動收入來源重心從原本只有投資型被動收入,開始也增加事業型的被動收入,被動收入的來源總數也慢慢增加,這部份完全是我沒有意想到的。 致富法則:「你管理金錢的習慣,比你擁有的錢財數目還重要。」 如何運用六個罐子財務管理法 當你的工作所得進來時,與信封理財法類似把你的所得依不同比例分成6個部份: 財務自由帳戶(10%):這是要讓你去賺取被動收入的帳戶,每個月固定撥10%進到這個帳戶,當有好的投資或是事業能讓你賺到被動收入時才可以動用這個帳戶的錢。一定要注意絕對不能從這裡面提錢出來花用,這個帳戶的錢只能運用在「可以產生被動收入的地方」的事情上。 教育帳戶(10%):這部份的錢是要讓你投資大腦自己學習成長,我每個月買書來看的錢就是從這裡面撥出來。每個月固定撥10%的錢用作學習費,可以讓你在看到優質的課程時,不會沒有錢繳學費;或是下班後有能力充實自己持續保持職場競爭力。教育帳戶在這六個帳戶中的重要性是屬一屬二重要,因為投資自己學習成長能讓自己的收入所得有所提升,也等於是讓其它帳戶的錢跟著提升。 生活必需帳戶(55%):每個月控制你的生活必需花費最多佔所得的55%,這個帳戶是用來支付你「必要的」食衣住行費用,比如房租/房貸費、水電天然氣費、交通費、保險費、信用卡費…等,也就是說為了活下去所要花的錢都在這55%裡。 玩樂帳戶(10%):這個帳戶的錢是要讓你盡情享樂用,設立的原因是為了讓你有保持理財的動力。如果一個人爬山一直用最大的力氣往上爬而沒有休息,那總有一天他會停下來無法再往上爬;同樣的我們賺錢是為了將來能夠有好的生活沒錯,不過無止盡的犧牲短期快樂只會讓我們愈走愈慢最後停了下來,所以這個帳戶就是要我們毫無壓力的享用金錢,而且這帳戶的錢每個月都要花光光,最多不能累積超過3個月。相信這個帳戶會是每個人最愛的帳戶! 支出用長期儲蓄帳戶(10%):這個帳戶我也把它稱為令人期待的儲蓄帳戶。什麼會是令人期待的事?安排出國旅遊、買一台新車、精品包、3C產品,只要是需要儲蓄一陣子才能實現的東西就要透過這個帳戶購買。條件是每個月只能存10%在這個帳戶,所以你只能從令你期待的物品清單中選擇想要先購買的物品開始花用。如果你有計畫想要提前還清貸款的,也是由這裡來支付。 贈與帳戶(5%):這個帳戶是要幫助別人歡樂的帳戶。比如像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時我就把這個帳戶的錢全部捐出去,另外平時也會把這裡面的錢捐給慈善機構。不過要強調這個帳戶不是捐獻帳戶,在原文中它是Give帳戶,Give是給與的意思,所以只要是能幫助人而且自己感到滿足的帳戶都適用;比如說你也可以用裡面的錢買禮物給別人,或是遇到有人在公車上沒有零錢時也可以出手解救,只是大部份來說慈善捐獻比較常見幫助別人方法。 六個罐子的分配順序 這六個帳戶全部加起來是100%,但在分配的優先順序上仍然有所差別,雖然這聽起來有些沒道理,但是這是我實際運用後得到的心得,對我來說非常有用。當一筆所得進來時,我會依照下列的順序來放入我的金錢: 六個罐子系統的三大特點 – 聚焦、分工、平衡 聚焦 為什麼我會按照這個順序來分配我的所得?即使我只是用網路銀行轉帳,我還是會照這個順序轉帳,因為我知道我所專注的事情會擴大,所以我要讓我的大腦習慣專注在我的目標 – 財務自由,這裡也包含了先支付自己的觀念,在所得進來時我會先選擇支付給自己而不是給其它人。同樣的原因,我把教育帳戶的錢放在第二順位,因為學習一直是我很看重的一環,今天我能夠在部落部分享出我腦袋中的理財觀念,也有能力建立起自己的被動收入投資組合,也是因為過去透過一本書、一堂課慢慢所累積起來。 分工 如果當你經營一家公司時,你會讓所有的員工都做同一件事嗎?還是你會指派每個員工做不同的事?或者是如果你要組一個籃球隊,你的隊伍會有前鋒、中鋒與後衛,試想一下如果全部都是後衛的話你這隻球隊會變成如何?所以六個罐子系統的每一個罐子都扮演重要的角色,每個帳戶都有它專門的工作要做。有了這六個角色也才能支撐起你的理財系統。 平衡 在做個人預算的時候,現金流平衡是件很重要的事,然而這是指金錢數字上的平衡,在六個罐子系統中更重要的是要讓你在情緒上的平衡。想像一下當你努力工作加上省吃檢用慢慢存下一大筆錢,有天因為工作上的壓力或是遇到不如意的事,讓你決定「今天要好好犒賞」自己,這時候衝動性的消費往往會讓你一下子花了很多錢,甚致是把辛苦存下來的錢一次花完也有可能。所以玩樂帳戶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你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當你每個月辛苦存錢進到財務自由帳戶時,你也要懂得運用玩樂帳戶來維持自己努力工作的存錢動力。這也是為何財務自由帳戶與玩樂帳戶都是存入相同10%的原因,因為你需要的是心理上的平衡,所以當你存下10%的錢同時也有10%的錢可以玩樂,理財之路才會走的更長久!有句話「Work hard, play hard」也就是這個用意。 一定要照這個比例去分配嗎? 不需要,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可依照自己的需求,基本的分配是給我們參考。不過有個關鍵一定要把握住,財務自由帳戶一定要當做最重要的帳戶!也就是說,你不能輕易的減少財務自由帳戶的比例,財務自由帳戶最好能保持10%以上,其餘的帳戶才可以做增減的動作。要知道六個罐子理財法是為了幫助我們管理好金錢,最重要的目的是要讓我們實現財務自由,所以絕對不要去減少能夠讓你財務自由的資金。 如果生活費55%不夠怎麼辦? 有些人可能會碰到這樣的問題,如果每個月55%的生活費很難活得下去?首先你必須先檢視你的生活花費是不是真的都是必要支出,試著讓你的生活簡化一些,以減少生活費為目的。如果你檢視過所有的花費仍然超過所得55%時,這時你就必須從其它罐子挪錢出來,不過要注意千萬不可從財務自由帳戶挪錢出來,你要先從降低贈與及長期儲蓄帳戶裡的錢來支應你的生活費,再來才是教育費及玩樂帳戶,如果真的生活費還是不夠,最後才是考慮降低財務自由帳戶的比例。比如說一個所得較低的人,六個罐子分配比例就可能為: •財務自由帳戶(10%) •教育帳戶(5%) •生活必需帳戶(75%) •玩樂帳戶(5%): •支出用長期儲蓄帳戶(3%) •贈與帳戶(2%) 之後目標仍是朝向把生活費比例降到55%。 如果已經可以很輕易的維持生活費55%,還能做些什麼? 試著讓你的生活費比例降低。在《下個富翁就是你》中作者調查有錢人的生活大部份都是比較簡單,他們會盡量降低生活上不必要的開支,然後把這些錢拿去投資在能產生收入的資產上。所以把降低生活費後多出來的錢轉往財務自由帳戶,同時間也記得要適時的增加一些玩樂帳戶的比例,讓你的金錢情緒能夠平衡。 注意所得分配是指稅後所得 因為大部份我們領到的工作所得都是稅前所得,所以要特別提醒不能每次領到錢後就開心的直接分配掉所有的錢,記得要先扣除掉你的所得稅後才分配。建議大家可以用信封理財法的概念開一個額外的帳戶專門要繳稅的,只要每個月有所得的話就依照你的所得稅比率先撥錢進那個帳戶,然後再開始分配錢到這六個罐子。 在家裡多設一個財務自由的存錢筒 為了讓你自己加快財務自由的速度,執行六個罐子理財法時還有一個動作要做,就是除了你的財務自由帳戶外,你還要準備一個每天都要放錢進去的罐子。這個動作非常的重要,因為每天放錢進去的動作將可以讓你持續的聚焦在財務自由上,你可以放入1塊、5塊、10塊或50塊錢……重點不是放入多少,重點是你有確實做這個動作,等到裡面的錢到了一定的金額,就可以零存整付的存到你銀行的財務自由帳戶。不要小看每天提醒你自己要大腦專注在財務自由這個動作,如果說這個動作讓我多了幾個被動收入來源,你覺得值不值得呢? 小提醒:記得要把錢拿出來存到銀行時,要留一些銅板在家中的財務自由罐,你總不希望你的財務自由帳戶是空的吧! (底下就是鎮守在我家裡的財務自由存錢筒!) 六個罐子真的是一套很簡單也有效的財務管理方法,因為簡單所以有讓人持續執行的動力,所以也是我會把這樣的觀念整合到Excel記帳軟體的原因。希望透過這篇完整說明六個罐子理財法的文章,能夠讓大家知道如何運用並在未來增加更多財富! 更多閱讀: http://blog.17rich.com/6-jar-money-management-system.html#ixzz2jMjsYWXW

轉摘: 劉墉 《把握我們有限的今生》

2013年11月01日
公開

轉摘: 劉墉 《把握我們有限的今生》 http://travelers.tw/blog/12/2117 主旨: 劉墉 - 當一切化 作煙塵 賈桂琳甘迺迪死 了,照她的遺囑,葬在第一任丈 夫約翰甘迺迪的身旁。新聞出來⋯⋯ ,議論紛紛: 「賈桂琳真勢 利,哪個丈夫有名有勢,死後哀 榮來得大,就葬在誰身邊!」 「照西方規矩, 女人嫁幾任丈夫,就應該掛幾侗 姓,她葬在甘迺迪身邊,是不是墓碑上還刻『賈 桂琳•甘迺迪•歐納西斯』呢? 還是把第二任丈夫除了名?」「歐納西斯真倒 楣,到頭來身邊空空,沒一個 人!」 「你怎麼不想 想,歐納西斯早葬在他前一任老 婆的身邊呢?」 ※ ※ ※ 這倒使我想起一 位女同事。 丈夫臨終,把她 叫到床邊: 「妳平常每個禮 拜都要去作頭髮、修指甲,別因 為我死了,就不再打扮。沒有一個男人,會愛邋 遢的女人!」 丈夫又把兒子叫 過去: 「我死了之後, 如果你媽又找到了愛她的男人, 你們可不能反對!」 說完,就嚥了 氣。 隔兩三年,這位 女同事果然又交了男朋友,也是 個喪偶的人。臨結婚,她對我說:「你知道嗎? 我跟他結婚是有條件的,就是我 死了之後,一定要埋回我上一任 先生的身邊。」 「他答應了 嗎?」 「當然!」女同 事笑道:「他高興還來不及呢! 他早要說,一直不敢說,他也希望死掉之後埋回 他原來的老婆身邊!」 ※ ※ ※ 伴侶、伴侶,那 做伴的成份,可能遠大於作「愛 侶」的成份。尤其是再婚的老伴,誰知道在自己 或對方的心底,不是埋藏著一分 過去的愛? 記得一位原本是 神仙眷屬的老教授,在太太死去 沒多久,便再婚了。許多人怪他「變」得太快, 彷彿過去的鶼鰈情深,一下子都 反諷成「虛情假意」。 終於有個大膽的 學生問了: 「教授,您對新 師母和死去的師母,哪一位愛得 比較深?」 教授只是一笑: 「自她死後,我 的愛,也跟著她死了!」 這淡淡的一句 話,說出了多少情懷!豈知道, 這世上有許多人,很可能在初戀失敗的那一刻,或 年輕喪偶的那一天,便已經把自 己一生的愛,跟著埋葬。剩下的只是身體,在人 間過著不得不過的日子。那心中 留下的只是情,不是愛。只是平 靜地回應著、累 積著,卻永不再熾烈、燃燒! ※ ※ ※ 當然這種事,一 般人是不願明著承認的。譬如當 我剛寫完〈遺忘多年的最愛〉那篇散文時,拿給 妻看。她就很不高興地說:「怎 麼可能跟一個人,天天躺在同一張床上,心中最 愛的,卻是另一個人。」 她八成是懷疑我 有甚麼影射。只是當我說: 「想想!如果我 突然死了,隔一陣,妳又找到可 作老伴的人,你們結婚了!請問,妳心底的最 愛,會是那個男人?還是我?」 她不再吭氣,眼 睛裡似乎立刻同意了我的看法。 只是過了幾分鐘,她說:「可不是嗎?但如果那 個男人是第一次結婚,就太不公 平了!他心底的最愛可能是我, 我心底的最愛卻 不是他。」 ※ ※ ※ 想起開放大陸探 親的時候,一位老先生的話: 「我很多朋友, 都出了麻煩,這邊早又娶了,那 邊卻四十年守著沒嫁,好多女人還因為丈夫在台 灣,受夠了批鬥,如今終於熬出 頭,盼回了丈夫,丈夫身邊卻多個女人!」歎口 氣:「我那大陸婆,我沒走幾 年,就餓死了。可是這兩年,我 身 體不好,常想, 要是有一天,我死了,到天國, 看到她。兩個剛團圓,我在台灣的老婆也跟著死 了,追上來。怎麼辦?」他一攤 手,把嗓門拉得好大: 「我這不是一國 兩妻,是一世兩妻啊!」 還有個故事說得 妙: 一個人的太太早 死,他跟著又娶了。兩人養了一 窩孩子,過得挺好。哪兒知道,過了幾十年,這 人死之前,居然堅持要埋到上一 個老婆身邊。 家人照辦了。可 又過幾年,第二任老婆也死了, 也堅持要埋到丈夫身邊。 埋葬那天,請墓 地工人鑿開墓穴,把老頭子和前 任老婆的骨灰罈往旁邊挪出個空位,再把第二任 老婆的罈子放進去。 老爺在中間,前 後兩任太太在兩邊,原本挺好的 事,沒想到第一任老婆生的孩子,帶著孫子趕 來,硬是不准第二任太太「就 位」。 兩邊拉拉扯車, 一邊要放上去,一邊要拿下來。 突然,o白o答、o白o答 兩聲,老爺和新死太太的 骨灰罈子全掉地上。碎了! 怎麼辦?兩罈骨 灰打在了一塊兒!全是灰灰白白 的粉末,要分嗎?不是這堆摻了那堆,就是那堆 裡有了這堆。 兩家人全楞了! 接著,又是o白o答 一聲,第一任老婆的兒子,把他 娘的骨灰罈子,也掉了下去: 「要摻,全摻在 一塊兒吧!總不能讓我爸爸跟那 個女人難分難捨,卻要我娘孤零零地在旁邊 看!」 三罈骨灰,成了 一罈。兩個老婆生的孩子相對一 笑:「何必呢?全是一家人!」 ※ ※ ※ 讀過許多靈魂學 的書,都說靈魂是沒有「質」 的,它飄遊在空中,可以穿越一 切東西,也能穿越 彼此。 譬如,有些經歷 死亡,又復生的人。回憶當自己 受重傷倒在地上時,靈魂卻好端端地站了起來。 然後發現許多人迎面衝來,無視 於自己的存在,而衝向躺在地上的軀體。自己彷 彿成為一團懸在空中的雲,俯看 下面的人們正在進行急救。 失去質的靈魂, 不正像煙霧一般,可以輕鬆地交 織、會合嗎?就算有生時帶來的怒氣,那怒氣伸 出的「拳腳」,也將化作無形。 至於凡間所有的愛意,在那交會之中,又會是何 等地泰然。 我很喜歡那個骨 灰的故事,也很欣賞洋人在葬禮 時說的「來於塵土歸於塵土」。 把一切生時的愛 憎,都化作煙塵。肉體為塵,成 為大地的一部分。心靈為煙,成一部分。於是你 裡有我、我裡有你,成為永恆的 和諧與安詳!

【旅行:離開熟悉的一切,才看得見陌生的自己】

2013年11月01日
公開

http://travelers.tw/blog/12/2167 星球記者 06/28/2013 13:42 文:夏金剛 我踩著厚達100米的冰層,嘆了一口氣。人生數十年光陰和加拿大哥倫比亞冰原結凍百萬年的美景相比,算得了什麼?不過是眨眼一瞬間罷了。 既然如此,還有什麼好計較的呢?甚麼事值得擱在心頭為難自己呢?那一刻我才知道,原來自己的心胸比想像中開闊。 當你來到馬達加斯加這生態天堂,卻屢屢被衣衫襤褸的小朋友圍著要t-shirt、鉛筆、糖果,你驚覺這塊美麗的土地竟是如此殘破,你對當地人民動了惻隱之心的同時,也不免慚愧自己身在天堂,還老愛怨嘆,於是我在馬達加斯加看見自己活在台北是多麼幸福。 來到肯亞的塞倫蓋提大草原,你近距離體驗動物為了求生存而遷徙,你一方面擔心獅群挨餓,又不忍牛羚被獵殺,這一幕幕弱肉強食讓你發現原來自己對於大自然的動物有好深的情感,牠們太可愛了,你開始關切起從來不曾在意的地球保育動物組織的動向,瀕臨絕種的獅子北極熊,距離你的心跳不再遙遠。 這一切,都是在熟悉的環境中,所看不見的陌生的自己。 就以我這次去馬爾地夫為例好了,那宛如電腦動畫的美景,竟然消融了我對於未來的所有野心,在那12天裡我完全忘記了金權名利,我忘記了社會地位,我甚至忘了寫書的夢想,只想在那兒定居,當個漁夫或在飯店洗盤子都行。我現在想追求的一切,努力下定的決心,原來這麼容易就可以被瓦解被放下,啊~馬爾地夫好神奇啊,那不只是視覺的天堂,更是心靈的伊甸園。 旅行是最容易看見自己另一面的方法,你的心有某些角落是不曾露臉的,或有些執著其實也沒想像中那麼堅持。所以我總是喜愛去不熟悉的國家接受陌生文化帶來的衝擊,因為看著陌生的自己登上舞台,會有一種重生與被洗滌的快感。 相對的,如果到哪裡都在熟悉的霓虹燈下shopping,那樣的旅行應該只是身體的移動吧。

哈佛教我的十件事

2013年10月31日
公開

http://paper.udn.com/udnpaper/POE0022/246053/web/ 「如果你打從心裏相信一件事情,就會美夢成真。凡事都要正面思考,碰到挫折就會迎刃而解。」這種正面思考最特別的地方,就是會改變磁場,讓所有不好的事情自動遠離,後來我才知道這就是著名的「吸引力法則」。 哈佛教我的十件事 文�田硯心 每逢寒暑假回到臺灣,和朋友、親戚們相聚,他們總是說我變了好多,其中一位很疼我的阿姨說:「硯心,我覺得你變成熟了。」 我當時半信半疑,直到拿出以前的日記、作品來看,才發現這段時間我改變的,其實是看待自己與他人的態度。 剛上哈佛前幾個月我很不適應,課業壓力相當大,該怎樣跟同學相處、交作業的方式、如何在短時間爭取最好的成績……等問題,都讓我身心俱疲。看到身邊的同學們一個比一個認真,好像永遠不會累的樣子,真的好羨慕。經過一個學期的調適,我也漸漸被感染了,這或許是所謂的「哈佛態度」吧。 哈佛態度一:不是做完了就好,好還要更好 老師在看我們作品、給與建議的時候,常跟我們說:「You’re never done」,意思是我們永遠都有改進的空間,好還可以更好。不論是對於自己的表現或作品,只要滿足於現狀、停滯不前就糟了。 但是,改變本身是非常需要勇氣的,有時候老師的一句話、一個建議,就會讓我在「維持現狀」與「打掉重做」之間掙扎─而哈佛人通常都心臟很強地選擇了後者。 受到老師和同學影響,每一次考試我都當成最後一次,每一個作品也都當成是將來要印在作品集的「紅牌作品」,這樣一來,就會鞭策自己打起精神、用心地去做。 哈佛人恐怖的地方不只是聰明,而是聰明加上追求完美。 有一次,老師在期末前一天臨時建議我們,用新的打印機印出更好的作品效果。 這項工作很麻煩,機器又只有一臺,哪裏夠時間讓我們全班三十三個學生使用?而且,這也不是非做不可的事,我以為頂多只有三到四個人會去改,便先做其他作業。沒想到我發現幾乎全班同學都發神經似地去買新的紙,熬夜不睡覺,不願放棄任何一個可以讓作品更好的機會。即使到了要上臺報告的最後一秒,都還看到有同學在奮力地打印。 或許你會想:「Come on,只用一次而已,有需要這樣嗎?」可是哈佛人會這樣想:「與其做出會讓自己後悔的報告,還不如把一切做到盡善盡美。」 一位同學就曾跟我分享他做報告的理念:「如果我腦袋裏面還有一個聲音跟我說『其實還可以更好』,我便會義無反顧地修改,甚至重做。我希望我所呈現的,都是最好的自己、最好的作品─哪怕只有十分鐘或十秒鐘。」 在完成這些作品的時候,我們真正最在乎的不是成績、不是老師的評價,而是這個作品是否對得起自己。更重要的是,我們在做的過程都樂在其中。下定決心改變的那一刻或許是掙扎、痛苦的,但當你一旦開始投入,準備打造更好的自己時,那種興奮與動力卻是無可言喻的。永不停止的要求自己好還要更好,是我在哈佛學到的第一件事。 哈佛態度二:拿出自信來,你就是最棒的 來到哈佛的學生都是佼佼者,這裏的教授們更是一時之選,不是著作等身的知名學者,就是稱霸業界的頂尖專家。 剛進設計學院時,我覺得壓力好大。我問自己:究竟要怎麼做,才可以讓這些已經在歷史上留名的教授欣賞我的作品?怎樣才可以說服來自不同國家的精英同學? 看見我逐漸失去自信,一位阿姨送了我一本書,書上寫道:「如果你打從心裏相信一件事情,就會美夢成真。凡事都要正面思考,碰到挫折就會迎刃而解。」這種正面思考最特別的地方,就是會改變磁場,讓所有不好的事情自動遠離,後來我才知道這就是著名的「吸引力法則」。 如果真的遇到不好的事情,比方說電腦當機、作品失敗、被毒辣批評等,你也可以跟自己說:「這不叫倒楣,而是上帝給我的考驗。」這樣做了一陣子之後,我發現真的可以改變自己的心境。我告訴自己,如果同樣要做一件事,為什麼不用快樂的心情來面對?如果鋼琴家自己都不喜歡自己演奏的音樂,又要如何讓臺下觀眾陶醉在琴聲裏?因此,我每天一起床就大聲告訴自己:「我是最棒的。」 哈佛態度三:同學就是你的老師,跟身旁的人做朋友 我到哈佛上課第一天,一位學姐很熱心地來教我蒐集資料的方法,包括一些建築師的背景、生平、作品網站、研究論文……等,到現在我都還覺得很受用,也很感謝她的協助,後來我們成了好朋友,冬天還相約一起去滑雪呢。 「人」是在哈佛最重要的資源,我相信不只是在哈佛,其他地方也是。即使哈佛擁有龐大的人力資源,但是不會利用的話,也是枉然。社會新鮮人通常是到各大人力銀行網站投履歷,但很多人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卻是經由朋友的朋友介紹的,這就稱做「弱連結」(Weak Tie)。身邊的同學或朋友跟你興趣相仿,專業也相同,他們知道的工作機會可能跟你知道的差不多,但每個人都有一些不同領域的朋友,和朋友打好關係,多認識一些朋友的朋友,往往可以在意想不到的時候派上用場。有一年的聖誕節前夕,我有一個作品搞丟了,必須重做一份,並且要在聖誕節之前將作品照片寄出去。雖然我平常都會留下一些材料以備不時之需,但那次剛好搬家,把材料都清光了。我常去的材料行公休,另外一家材料行位在隔壁州,而我的車子又入廠維修……正苦惱時,突然想到跟我修同一門課的同學曾說,她男朋友在賣一種特殊木料,說不定可以用看看。雖然在整學期中,我跟她說不到幾句話,但她男朋友的木料,卻讓我的作品大受激賞。那次以後,我更加留心身邊遇到的每個人,儘量不要與他們交惡,因為說不準哪天,對方會變成我們的上司或救命恩人。 哈佛態度四:放下身段,從零開始 自信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態度,但我覺得跟自信同等重要的,是謙虛。人類有一個壞習慣─爬得愈高,愈容易忽略最基本的東西。當你放下身段、從零開始,才能看見自己最初核心的信念。有一次,某個教授對我們的作品個別指導,班上一個同學在聽完老師建議後,用很不禮貌的口氣極力跟老師爭辯,導致現場氣氛非常尷尬。後來我們才知道,這個同學只是不想從頭做,又仗著自己過去得過很多獎項就不聽勸,因此很快就被大家討厭。雖然教授喜愛堅持自己想法的學生,卻不喜歡不懂得虛心學習的學生。 記得剛開始設計公園時,我憑藉著自豪的動畫技巧,花了很多的時間製作公園四季變化的動畫,以為會大受稱讚,沒想到教授卻說:「這是景觀設計,不是動畫課。你花這些時間做這些,都可以把道路設計做得更完善了。」有時候要放下自己已經會的東西真的很難,但如果硬撐著不去改變,進步只會愈來愈慢。有容乃大,聽取他人的建議,會讓你的創作之路更廣闊、多元,所以身段真的要柔軟一點。 哈佛態度五:保存體力,健康第一 上臺報告,是哈佛設計學院很重要的訓練,教授最擔心我們這些自我要求甚高的學生沒睡飽,導致報告時頭腦昏沈,雞同鴨講。有些教授規定課程的模型跟圖,要在報告前一天繳交,目的就是不希望我們熬夜工作。有一個同學連該交的作業也沒做完,可是報告當天,他光鮮亮麗地站出來,自信地回答每一個問題,講得頭頭是道,而且反應非常快,結果他獲得的掌聲比每天熬夜、累得不成人形的同學還要響亮。學習不是熬夜就能拿滿分,而且長期熬夜下來,作品的品質會變得非常差,身體機能也會跟著下降。善待身體,把健康擺第一,才能讓你在學習的路上走得更穩、更遠、更久。 哈佛態度六: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保有自己的特質 哈佛的老師在指導學生時,有一個共通的特色─只引導,不強迫。有時甚至故意誤導你,看你的反應。他們想知道,你有沒有勇氣挑戰老師,證明自己的想法更好? 這也意味著你必須懂得察言觀色,才能聽懂老師的「弦外之音」。他可能會說:「這個磚道設計有問題,你覺得呢?」、「你這種納光的設計,和某位設計師的作品很像。」此時,聰明的哈佛人就會舉一反三,在電腦設計圖上套用幾種不同的顏色,或是蒐集該位設計師的資料,比較他與自己的作品有什麼異同。然後在這種探索、嘗試的過程中,逐漸找尋屬於自己的風格。我曾問過一個老師:「為何不給我們正確的指示?」他回答:「因為這是你的作品。如果我給每一個人建議,你們會失去自己的想法與特質。」哈佛很多教授都相當用心,希望我們在學習取捨創意的同時,也能保有自己的創意。 人生跟設計一樣,很多時候不去嘗試,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我們固然可以從別人的經驗裏汲取許多寶貴的東西,但是真正影響最多的,往往是發生在生活周圍,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事。 哈佛態度七:創意來自多元化經驗 很多人對哈佛學生的第一印象是「書蟲」,這是一個很大的誤會,我的哈佛同學各個都是很會享受人生、生活多彩多姿的人。這種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使他們除了讀書、充實知識之外,還會將自己的興趣融入在作品中。 例如,有一個同學是韓國有名的舞蹈老師,他的作品常與肢體、韻律有關,從他的創作中,可以明顯感覺到一股無法言喻的流動氣息。另一位同學以前是自然老師,常帶小朋友出去踏青郊遊,他設計的公園偏向於樹的變化與植物的生長,而且每一個作品當中都流露出他對大自然的熱愛。還有一個同學非常節省,所以想的設計點子都是具有環保概念,例如規畫動物園自動吸收動物排泄物的通道,讓肥料資源可以迅速再利用。 「創意是設計之母」,從這群哈佛同學的身上,我看到了一個有趣的事實:將極端不同的東西結合,就是一種新的創造。而在那之前,我們必須做好專業準備。 以景觀建築來說,它和一般建築設計最大的不同在於:景觀設計是「看得到天空」的建築物,也是一種以保護人類、維持自然生態、促進文化發展為目標的大型設計。如果建築師對於人類、自然環境、歷史文化、時勢現狀不了解,又怎能設計出貼近該地文化、人與自然共存的建築物? 哈佛態度八:過程比結果重要 去年暑假回到臺灣,我開始拜師學歌唱。有一天我突然心血來潮,想要鍛鍊膽量,便去報名電視臺的歌唱大賽。本來只想要看看兩個月來辛苦練唱的成果,沒想到卻是實況轉播的比賽。比賽到了第二階段,我在一千多位觀眾面前被刷下來,雖然結果在我意料之內,心情還是有些沮喪。節目播出時,好多親友打電話給媽媽,其中一位說,你的女兒都已經讀到哈佛了,為什麼還要讓她出去「獻醜」?贏了還不要緊,被淘汰了多難為情?媽媽的情緒多少受到影響,我也開始擔心了。就在這時,哈佛的一位學長Jason打電話給我:「哇!你好厲害、好有勇氣,敢上臺去表演。」 聽到他的稱讚,我還滿訝異的,立刻問他,我這樣做會不會破壞哈佛的名聲?沒想到,他不假思索地說:「不會,所謂的哈佛人,不是永遠都是成功、厲害的,而是在失敗中不斷的進步。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你之後一定會愈來愈棒。」我聽了好感動,也由衷地感謝他。在哈佛求學的這段日子裏面,我確實地感覺到「過程比結果重要」。 每一學期設計課發的上課大綱,大約都會有百分之三十到五十的成績,是作品的製作過程。所以我們都會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想法醞釀過程,遇到問題如何改變設計原圖……全部保存下來。 我開玩笑地對同學說:「是不是剛開始做差一點,到最後拿出實力,老師就會覺得我們成長很多?」有時候,我們都太過在乎結果了,變得患得患失。我們可能因此而忽略了學習最多的,並不是評分的成果,而是在許許多多個夜晚,辛苦熬夜創作時乍現的靈感、完成作品當下的感動,這些才是我們人生裏最重要的養分。 哈佛態度九: 在「完美」與「完整」之間求取平衡 在國外研讀藝術創作與設計的這幾年,我發現最困難的就是在「完美」與「完整」間求取平衡─因為這本身就是一門藝術。 記得在南加大讀書時,平面廣告教授常告誡我們:「Don’t over design!」意思是說不要過度設計,他認為花太多時間把一個普通的設計改到完美,是非常不符合經濟效益的。最常見的情形是,花五分鐘設計出來的海報,往往會比花兩天塗塗改改的成品來得好。老師建議大家,最好就是先迅速做出二十個設計後,再從中選出最好的一個。在南加大的這些年,我都是用同樣的創作理念來設計自己的作品,就連我申請哈佛的作品集,也都是先粗糙地做出好多個之後,再用修圖軟體調整。為了讓作品集變得豐富,我做了十多個作品,媒材從紙片、木板到垃圾都有。進哈佛後,我以為也可以如法炮製。在一次作品提案發表會上,每個人都要報告作品草案,由於是第一次大型發表,大家無不卯足全力。大部分的同學只選一個主題,例如只準備一個公園企畫案,然後花好多時間,做得相當仔細。我卻很貪心,除了公園之外,還想做動物園、植物園、高爾夫球場……一共準備了五個提案。雖然看起來很多、很用心,卻都不夠細緻,樣樣都是半調子。縱使我花了許多時間熬夜,還在學校工作臺的地板上打地鋪,不斷地喝咖啡提神才完成,最後仍不得青睞,令我感到沮喪。 同樣是花時間熬夜做作品,其他同學只做一個就可以獲得大家的關注,我一口氣做了五個,除了累死自己,也喪失了品質。 我心裏很矛盾,在有限的時間裏,設計師到底是要重量不重質,還是重質不重量?為什麼南加大教授的說法和這裏格格不入呢? 我花了許多時間,回顧自己在南加大「以量取勝」的作品,再逛逛哈佛研究所一樓的展覽廊,終於發現了一個事實:一切都是設計領域的問題。建築與景觀設計是一種「長久性」的藝術,一幢大樓或一處綠地,斥資營造之後,沒有十天、半個月甚至數年,是無法完工的。工程進行當中,如果要修設計圖、調整建物的相對位置,需要耗費非常多人事、原物料成本,而物件完成後,也會陪伴當地的居民十年、二十年。有些建物、公園,甚至比設計師的壽命還要長。相較於曠日廢時、燒錢又費力的造景建築,一則平面廣告出現在雜誌或看板上的時間有限。在廣告和設計領域,強調的是吸引人、有新奇感,再加上製作成本相對低廉,跟景觀設計本質有著極大的不同。 所以,後來在製作任何作品之前,我學會了先做簡單的評估,來確認質與量間的平衡。 哈佛學生一天擁有的時間,跟大家一樣都是二十四小時,做事也沒有比較快。但他們會將時間花在刀口上。 我們都知道「全力以赴」的態度很重要,但事先進行評估,依照環境的需求不同變通,也是項功課。 哈佛態度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記得小學時,曾用放大鏡觀察布料,發現布料上有許多交叉的紋路。我心想,或許繪畫的時候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以交叉的筆觸勾勒邊線,或為畫作填上色彩。這種畫法雖然花較多時間,但質感與眾不同。 當時我以這種「硯心獨門交叉畫法」為傲,上了中學,看到同學用類似的方法搭配鋼筆作畫,一開始還以為是他們抄襲我的。後來才知道,早在幾百年前就已經有人開始這樣畫了,這種繪畫方式稱做「交錯筆觸」,而我竟然還沾沾自喜地以為是第一個發現者。 我開始想像,在我之前有多少人誕生、圖書館有多少書籍、博物館有多少文物……就可以明顯的感受到「歷史的累積」。很多人都以為現代人創造力差,我覺得並不是現代人的問題,而是很多東西在我們出生之前就已經被開發了。剛到哈佛時,看到身邊的同學,他們的作品都好有創意,覺得他們好厲害。後來詢問之後才知道,他們大多是參考「已經有人想過的東西」,再進行改良。比方說,我和一個同學合作設計一座大樓中庭花圃,他就是先考量這個花圃之前的缺點、把鄰近大樓的中庭花圃都逛了一圈,最後翻了好幾本年鑑雜誌,才動手開始設計。最後,這個企畫案不但被採用,還大受委託人激賞。 當委託人拍拍我和那位同學的肩膀,說:「做得好,不愧是哈佛的學生。」我們默默地笑了。因為我們都知道,擁有最大功勞的不是我們,而是那些先人。 有句話說「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看得更遠」,認識這些「巨人」並不困難,除了參考前人的著作,我在哈佛還學到另一個方法:做個好奇寶寶,什麼都學,並且把大小知識和所有體會都當成寶─甚至,以大自然為師。哈佛的教授很會勾起學生的好奇心,讓我們從探索中去提問、從提問中去找尋各種可能,並藉此汲取先人智慧。記得有一次,教授帶了他從不同山上帶回來的土壤,請大家用手搓揉、嗅聞,體驗土壤的氣味、濕度與觸感。 這時候,就會很明顯地看到每一個人的好奇心被開啟了。有同學一直問教授:「為什麼這裏面會有木屑?」、「如果把土壤中的蚯蚓移到海邊的迎風坡會怎樣?」教授也樂意地一一講解。他說,沒有笨問題,就怕你不問。 結果那堂課我們沒有參考任何景觀建築、沒有讀前人任何的理論,但我們知道了許多造景設計的概念都是源於自然,甚至把自然當成主體。大自然的地、水、火、風,就是我們最好的導師,例如鬼斧神工的曲流河道、海岸邊的海蝕門,都是許多建築師靈感的來源。 在優勢上,造就自己的傳奇 我們每個人生下來,基因就決定了大部分的天賦,比方有人從小就擁有絕對音準,有人具有語言天分。父母賦與我們一些先天的優勢,讓我們站在有力的起跑點上,固然是一件幸運的事,可是,這個世界上有天分又努力的人也很多,究竟要如何贏過別人?如果你能找到自己的最愛,就算不擅長也沒關係。即使你先前在這個領域沒有做太多投資、甚至天賦不足,也都可以靠努力來彌補。因為我們只要很喜歡一樣東西,就會願意投入心力一直做、不斷自我訓練,我相信人的「潛力點數」是無限的。 以我自己為例,一開始的專長是音樂,後來改念美術,最後走上景觀設計這條路,每個階段都是一種突破和挑戰。我很多哈佛同學,先前也是從事別的行業,但因為找到對於景觀設計的熱愛,就一古腦兒栽進這個領域。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哈佛的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的過人之處。例如,我對於音樂表演比較有經驗,所以常能設計出別出心裁的戶外舞臺;我的好朋友Eason,他之前是念人體基因工程,對人的需求比較敏感,因此能設計出人性化的戶外休憩區。 所以,最重要的是找出自己的優勢,唯有針對自己的優勢努力開發潛能,才能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價值,闖出一片自己的天空。 這十個態度,每一個都是我深刻的體會。我把它寫在一張紙上,放在相框裏,時時提醒自己:要充滿自信,但是別忘記保持虛懷若谷的態度,廣結善緣;保有個人特色的同時,更要精益求精;懂得自我要求,但也要知道適時放下;不斷創造新點子,並時時心懷感謝;帶著微笑,走出屬於自己的未來。 善用優勢、自信而不自大、關注他人也重視自己,這些都是我在哈佛所學到、影響我最深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