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Sandy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2016 元旦新年新希望

2016年01月01日
公開

時間過的好快,轉眼2015又過掉了,隨著待公司的時間越久,公司每年都會調薪,讓Sandy的年收入年增長,去年2015-Sandy也是做較積極的理財配置,希望可以早日達到財務更自由,去年開心的是多一筆額外機車停車的收入,另也漸漸把自己的股債做適當分配,希望今年2016每月可以幫自己做到每月幫自己加薪七仟元以上,剛把今年的記帳表做好,另也做了預算的設定,感覺自己生活越來越踏實,許了願望希望自己在給自己十年時間做更積極的理財規劃,目前Sandy把自己身上的資產做四等分 (a)NTD + AUD + USD 現金,(生活費及基金扣款&股票加碼時運用) (b)台幣+外幣定存,每月收息----保本,急用可以臨時解約 (c)境內+境外基金每月扣款-----停利不停損(有賺就部份贖回) (d)股票(目前買了幾檔高配息股)每年收股利及股息 最近有再思考自己的小P 2000cc車車,車齡已經16歲,Sandy當年跟表姐買這台車時車子才6歲,轉眼間已經被Sandy開了10年了,時間過的真快,但隨著車齡越大,越多養車的成本會隨車齡一直增加,所以有考慮將來若車車要退休了,自己想添購小台一點的車子(1600cc的)這樣每年養稅金才不會那麼貴,一樣想買Toyuta的車,因為Toyuta還蠻耐開的說,目前Sandy雖然花很多稅金養這台2000cc車,但這台Toyuta還沒有出現太大問題,目前因為車齡老舊有些消耗品需汰換及漏油也都處理好沒太大問題,開二手的好處就是開到公司可以停外面不會心疼,若新車就要再多話一筆租停車位的錢每月500元(Sandy一直覺得公司收500很貴)因為自己社區的停車管理費也才收300元,何況公司是自己的土地自己蓋的大樓,收自家員工停車費超過300真的很貴,所以Sandy才選擇不停,每天早點出門去公司搜尋附近免費的路邊停車格讓車子在外面高溫高濕風吹日曬,每年幫自己省下的6000元停車費還可以多扣2筆3000元的基金,Sandy是這樣省吃檢用過生活的,雖然省但該花的還是會花不會太摳~ 因為若錢只存放銀行不做任何處置只會被通貨膨脹吃掉,反正目前現金算一算夠一年以上生活費使用,所以現在算是過著不缺錢的日子,另Sandy也打算把自己的錢好好運用,打算計畫將來若Sam需要提供協助的話,Sandy也可以助他一臂之力,身為現代女性,一定要有養活自己的能力,也要懂得吸收理財訊息幫自己理財,理財之餘也要精算過生活,別被商人洗腦就乖乖掏錢消費,懂得聰明消費及精省才是新時代女性 ~ (^_^)y

2015年終獎金聰明用,2016新年投資不用愁!

2015年12月26日
公開

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2896 一年又要過了~ 時間過的好快,一年一年的過,今年最開心的是自己的車位挪一小塊租給同社區的人,每月收300元,當作算收利息,沒想到,其中一小塊租別人停摩托車還可以收租金,還蠻開心的說,很多人說當包租婆很好,我不認為,因為現在太多刁鑽的房客且還要房屋的修繕,資本利得也不高,所以我不認為買房租人會很好,幾佰萬的房子買來租人每月才收一萬多很不划算的,且若被房客舉報房東逃稅,還要被追繳10%的稅及2%二代健保的錢,分析下真的不划算還要繳地價稅/房屋稅,不如把錢留在身邊做些存股與基金還比較實在,別最後租到在屋內燒碳的房客,房子瞬間變陰宅,最後租不出去房子也脫手不了,最後窮的只剩房產也蠻悲情的....... 2015年終獎金聰明用,2016新年投資不用愁! |Cheers雜誌183期 |2015-12 年底將近,對上班族來說,「年終獎金」可說是最值得期待的消息之一。 扣除了高利息債務與年度支出如紅包、預留稅款之後,年終獎金還有剩餘可以怎麼利用?《Cheers》雜誌根據5萬、10萬、10萬元以上的不同資金狀況來說明,該如何預先分配,才不會發生「獎金一入袋又不知不覺溜走」的窘境。 5萬元 :小額申購基金或投資自己 手頭剩不到5萬元的人,多是剛出社會的新鮮人,台北富邦銀行建議,不妨利用這筆錢開始定期定額投資全球股票型基金,以分散投資時間點參與全球股市成長。 另外,今年永豐銀行推出符合小資需求的「100元」定期定額申購基金。「少喝一杯咖啡就能投資全世界,」永豐銀行財富金融處處長韓志宇表示,想要參與基金投資,過去每月定期定額最低額度是每月3,000元,但現在最低只要100元,想要積極一點,可將3,000元改為每日100元投資,在1年內扣完5萬元的同時,還能每日參與到市場行情。 不過,理財規劃顧問黃正勳認為,將這筆錢用來投資理財外,投資自己是另一個可考慮的選項:「投資未來需要的能力,幫助個人轉型、跳槽或加薪,薪水每個月多5,000元,一年就多出6萬元,而且是確定拿得到的錢。」 無論是哪種做法,由於總額不高,不管是定期定額投資基金,或是逐步存出第一桶本金,會比貿然急於展開較激進的投資來得好。 10萬元 :增加成熟國家配置 韓志宇建議,第一筆5萬元可用來投資「打底」的全球平衡型基金,如果還有另一筆5萬元,可以投資波動相對再大一點的美國、日本或歐洲的股票型基金。 此外,也可將這一筆10萬元放在「母子基金」。富蘭克林證券投資顧問公司研究部副總經理羅尤美舉例,將年終獎金放在投資波動較為穩健的債券或平衡型母基金,利用母基金的配息,加上每月可扣款的金額,定期定額投資積極成長型的子基金。當子基金達到自己設定的停利點,可再將獲利轉回母基金,「當母基金愈來愈大,配息的金額也會愈來愈多。」 另一種方式,則是將5萬元現金先保留,作為其他單筆進場投資的籌碼;另一筆5萬元則可用來加碼平時定期定額投資的基金。 10萬元以上 :緊急預備金要更多 在年底有大筆獎金收入來源的,多半是業務員,黃正勳指出,最好比一般上班族預留更多緊急預備金。 以房仲業、房地產代銷業者為例,一旦碰上市場不景氣,只能撐6個月的預備金勢必不夠,「至少要有1∼2年的準備金,」他補充說明。 剩下來的錢,韓志宇則建議可以分成3等份,定期定額投資在全球平衡型基金、成熟國家為主的單一國家基金,以及更積極的印度或中國的新興亞洲股票型基金。理財網站「財子學堂」創辦人林成蔭觀察,印度是新興市場國家中的「前段班」,基本面良好,市場修正時可以單筆投入;中國、台灣、韓國是他眼中的「中段班」,雖然有成長但不如預期;至於「後段班」國家包括俄羅斯、東歐、拉美、非洲等,最好避開。 回顧2015年的投資部位,你是笑盈盈還是哭喪臉呢?除了擬定年終獎金投資策略,在準備歡慶跨年倒數前,不妨利用一個假日下午,整理2015年的投資狀況,積極展望來年布局。 TIP1 年終檢視:汰弱(原物料)+留強(成熟市場) 攤開手邊的投資組合,檢查看看是否多半集中某些標的。以基金來說,有些乍看並非一樣的標的,投資內容卻可能大同小異。例如拉丁美洲是原物料主要出口國之一,因此投資該區域的基金,很大比例會投資在原物料產業上,使得原物料基金、拉美基金兩個概念實際上密不可分。「明年景氣是緩慢復甦,在需求不強,以及美元不太可能走弱的兩樣因素夾殺下,要看到原物料走強只有4個字:『艱辛漫長』。」林成蔭不諱言。 如果現在手上就有當初單筆買進的原物料標的,即使認賠,也最好贖回並轉換,更不要認為現在位於低檔就急著單筆買進。 不過你一定會想,投資不是就要像股神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所說「在他人恐懼時貪婪、在他人貪婪時恐懼」嗎?「原物料起漲都是景氣循環的最後一波,如果現在進場只能熬,」黃正勳認為,不如將資金投入其他面向做更好運用。 明年美國景氣緩步復甦,歐洲、日本因為貨幣寬鬆政策,經濟也會微幅成長,2016年建議以投資成熟國家為主,股市若有拉回就可承接。 TIP2 用SMART原則,設定新年理財新希望 你上次達成新年願望是什麼時候?美國《錢》雜誌(Money)指出,10個人中只有1個人能夠堅持執行新年願望到年底,大部份的人堅持時間不超過1個月。 但《錢》也鼓勵讀者,如果能在年初設定理財願望、改善理財行為,會比那些完全都不設定的人,更快達到目標。同時,理財願望也比其他的減肥、戒菸等願望更容易達陣。 那麼,該如何設定可確實達成的目標?《富比士》雜誌(Forbes)建議,理財願望要符合“SMART”原則,也就是: 具體的(Specific) 可衡量的(Measurable) 可達到的(Attainable) 務實的(Realistic) 有時效性(Time-sensitive) 所以你的目標不會是「存多點錢」或是「把債還清」等大方向,而是「在2016年底前多存下5萬元旅遊基金」,再根據這個具體目標進一步規劃該著手的行動。 TIP3 注意3個理財關鍵數字 2016年是景氣較為持平的一年,觀察投資風向,有幾個數字是理財專家都會注意的。 VIX指數 亦即芝加哥選擇權交易所波動率指數,用來反映美國S&P 500指數期貨的波動程度,也稱為恐慌指數。 VIX指數超過40時,通常表示市場對於未來感到非理性的恐慌;低於15時,表示市場對未來感到非理性樂觀,反映了投資市場的氣氛。「如果恐慌指數往35、40走,就需要留意,」羅尤美補充。 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 這是法人投資的主要資產配置選項,成為觀察景氣的重要指標。 殖利率若上升,會帶動企業借貸成本增加,引發市場資金挪移而影響股市。羅尤美表示,目前利率約2.3%,「若未來景氣更好,利率可能到2.5%,這樣的利率水準對於企業不會造成太大傷害,除非飆到3%以上。」 美元指數 這是衡量美元以及其他6種主要貨幣匯率變化的指數。 日前美元指數一度突破100大關,創8個月新高,假使美國景氣比預期更強、其他國家比預期更弱,指數就可能再向上。「如果10年期公債殖利率沒有太大變化,那美元指數也不該繼續往上,因為利率、匯率都已經預先反映升息,等到美國真正升息,這些指數通常會回落,」羅尤美說。 TIP4 認識「高收益債」 整體而言,2016年還是股優於債。上半年可以股債各半,下半年調整至「股7債3」的比例。 在升息環境下,公債的資本利得通常不會太好。如果希望有較高的獲利,幾位財經專家都談到「高收益債」,這是信用評等較差的企業所發行的債券,因為信用評等差,所以違約的風險也較高,自然需要發出較高的利息給債券持有人,通常都會有6%的年配息率,大大打敗定存利率。 但是黃正勳提醒,雖然它稱為債券,卻是「類股票型」,如果是為了賺「資本利得」,得小心價格波動風險不小;如果目的是為了領息,基金教母蕭碧燕撰文提醒:「不論環境變好或變壞,都不影響投資策略,而這個策略就是:不進出,只管持續領息。」 因此,黃正勳建議有興趣投資的人,這筆錢最好是近3∼5年不會用到的資金,才適合放在高收益債。 TIP5 保有餘裕,定期平衡資產配置 最後要提醒,雖然年終獎金該有一定比例放在投資部位,但也不要一古腦兒全部投入,「保有約2∼4成的現金,才有餘裕加碼,」黃正勳說。 儘管明年景氣轉向復甦,林成蔭仍會固定閱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發布的全球經濟報告,觀察是否出現警訊。「資產配置只要做好,並每隔一段時間做資產配置的再平衡,長期來看都會是贏家。」例如,股債配置各半,但半年後來看發現股債此消彼長之下出現4比6,這時候就要賣債、買股,將比例調整至5比5。「這個『股』、『債』比較不是產業或單一國家的投資,而是全球、區域型的投資。」如此一來,就不用擔心升息、降息的因素。 至於該多久再平衡一次?林成蔭認為積極型的人可以3個月檢視一次,保守型的人可以用2年為單位,以免因為短期內的單一事件,影響投資情緒。 ------------------------------ 給懶人:處理年終獎金6步驟 如果不想花太多力氣處理年終獎金,《真實簡單》雜誌(Real Simple)也列舉以下相對簡單的理財步驟,避免你拿到年終獎金後就無意識的花掉。 STEP1 眼不見為淨。 年終獎金終於入帳了!在你做任何動作前,先把它轉進另一個沒有提款卡的帳戶,「假裝」沒有這回事發生,避免一時衝動而亂花。 STEP2 還債。 尤其是高利息的信用卡債和個人信貸,最好趁此機會盡可能還清。 STEP3 緊急預備金與退休準備。 若還有剩款,先累積緊急預備金到足夠6個月生活的水準,另一部份建議投入作為退休準備的投資帳戶。 STEP4 好好犒賞自己。 扣掉以上還有餘額的話,恭喜你!想想做什麼事情讓你最開心,可能是一次全身按摩、吃頓大餐,或遠離塵囂的週末出遊。記得這筆花費不要超過全部年終獎金的20%。 STEP5 償還「好債」。 犒賞自己後,再還一些利息較低的債務如學貸、房貸,減輕負擔。 STEP6 做慈善。 你的年終獎金到這一步應該已經分配得差不多,但如果還有餘裕,不妨捐出一些給慈善機構,讓弱勢團體過個好年的同時,也可以替自己節稅。

學會「絕地救援」的三件事 理財之路不怕餓死

2015年12月20日
公開

底下寫的這篇真是太有道理了!自己辛苦賺的錢要自己做功課理財呀 ~ 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51201/20151201133221170103210.shtml?c=headline 學會「絕地救援」的三件事 理財之路不怕餓死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NOWnews) 2015-12-01 13:32  財經中心�綜合報導 好萊塢男星麥特戴蒙主演的《絕地救援》,十月上映就拿下台灣、美國兩地的首週票房冠軍,電影風頭勢如破竹。這部電影主要是講述一群美國太空總署太空人原本在火星出任務,因為一場嚴重沙塵暴被迫臨時撤離火星,中途植物學家馬克•瓦特尼(麥特戴蒙飾)不幸受傷失蹤,夥伴誤判他死亡,丟下他先行回返地球。於是,瓦特尼在太空總署馳援之前,得想盡辦法,一個人在火星上活下去。 介紹這部電影的目的,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即使你循規蹈矩,也有躲不過的生存困局。所有人都能起共鳴的生活課題非理財規劃莫屬,我們日日都會面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抉擇,從升學、結婚、生小孩、退休等,靠著一份死薪水,根本無法應付萬種支出。 雖然現實生活的問題和瓦特尼略有出入,但背後解決問題的手法其實如出一轍。瓦特尼脫困靠的是科學知識、預先規劃糧食數量與太空總署夥伴;換作一般人的情況,要救援如死水般的存款,需要的是理財知識、理財規劃與得力的理財顧問。 書到用時方恨少,知識是救命關鍵 電影中,落單的瓦特尼只剩下幾天的存糧,他必須想辦法在乾燥貧瘠的火星種植馬鈴薯,不然就等著活活餓死。以他對植物學的了解救了自己一命,他利用排泄物滋養土壤,分解聯氨製造灌溉用水。於是,他成了史上第一個以馬鈴薯園「殖民」火星的地球人。 回到理財上,首先,大家都知道理財的重要,但真正理財的人卻少之又少。一名在財經公司擔任顧問的張先生,長年鑽研股票、債券等投資工具,最近他參加完國立大學同學會,他意外發現老同學間彼此財力懸殊,闊別二十年,人人從菜鳥新鮮人歷練到中階主管職,有人已負擔得起名車、名錶,有人卻仍然被房貸得喘不過氣;而差異的症結,不在於學歷、薪水,而是會不會理財! 要怎麼改善?平日就該多接觸理財知識,有幾個方法推薦給大家,例如可以嘗試閱讀理財書籍,有很多入門款的理財專書可以參考;也可以訂閱理財投資相關的網站電子報或是相關社群,獲取當前經濟脈動的第一手消息之外,更可以藉由成功人士的理財經,重新檢驗對金錢的習慣與態度;如果野心更大,甚至可以多參加經濟論壇,聽國內外財經專家解析市場前景。 預先進行理財規劃,嚴格管控金錢流量 瓦特尼逃出生天的第二關鍵,就是他非常理性的進行糧食分配。他因操作不慎,誤炸了生態艙,毀了整片馬鈴薯園,為了生存,他只能三天吃一餐。 同理類推,理財規劃最重要就是量入為出的制定預算,而配置預算,最基本的功夫就是決定哪些是必花,每月該存多少,該挪出多少進行投資。 市場無時無刻都在變動,隨著景氣循環,投資者無不希望避免在景氣低迷時虧損,但又能在市場起飛時搭上錢潮,為兩者兼顧,定期定額買基金是個不錯的方式。市場上,不少投信都有推出定期定額的投資機制。許多菜鳥投資人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太過追求高報酬,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多一分報酬就多一分風險,是不變的投資金律。因此,投資策略的第一步,永遠是市場上萬年不變的老話:不要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如何分散風險才是投資人最該關心的問題。 基金的好處是有專業經理人操盤,能主動為投資者打造合宜的資產配置。無論是股票、債券混合型基金,甚至全球多元資產配置型的基金,都能藉著跨產業、跨資產、跨區域的資產配置特性,達到分散風險的效果。 賺錢最後一哩路,神級隊友來相助 瓦特尼活命的第三關鍵就是太空總署的神級隊友。他原本只能靠著老舊火星車配備的攝影機進行非常簡單的對話,訊息往返動輒半小時以上,緩慢又無效率。最後在太空總署駭客專家的幫忙下,駭進火星車電腦,進行即時通訊對話,提升溝通效率,大大提高活命機率。 一般人走在理財這條路,最感挫折的也是需要幫助的時候卻求助無門。光是選擇投資標的,就足以讓人傷透腦筋,例如股票與債券的比例應該多少?該買黃金呢?還是外幣?這很難是單獨一人就能完成的研究。隨著科技在進步,在投資上也需要有更聰穎的方式才可以有好的投資勝率,很多事情我們並不是不會做,只是缺乏一個厲害的朋友點出方法,和你共同擬定投資策略,例如復華金管家的金複合投資法,結合「資產配置」、「單筆投資」與「定時定額」的優點,就像是借了一顆理財的腦袋,當資金、知識都到位,再加上神級隊友的幫助,我們一次就能做對投資的事。 簡扼的說,要邁向財務自由,正確的理財知識、審慎理財規劃和聰明的理財好朋友,絕對是投資者最不可或缺的三項利器。

學會「絕地救援」的三件事 理財之路不怕餓死

2015年12月20日
公開

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51201/20151201133221170103210.shtml?c=headline 學會「絕地救援」的三件事 理財之路不怕餓死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NOWnews) 2015-12-01 13:32  財經中心�綜合報導 好萊塢男星麥特戴蒙主演的《絕地救援》,十月上映就拿下台灣、美國兩地的首週票房冠軍,電影風頭勢如破竹。這部電影主要是講述一群美國太空總署太空人原本在火星出任務,因為一場嚴重沙塵暴被迫臨時撤離火星,中途植物學家馬克•瓦特尼(麥特戴蒙飾)不幸受傷失蹤,夥伴誤判他死亡,丟下他先行回返地球。於是,瓦特尼在太空總署馳援之前,得想盡辦法,一個人在火星上活下去。 介紹這部電影的目的,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即使你循規蹈矩,也有躲不過的生存困局。所有人都能起共鳴的生活課題非理財規劃莫屬,我們日日都會面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抉擇,從升學、結婚、生小孩、退休等,靠著一份死薪水,根本無法應付萬種支出。 雖然現實生活的問題和瓦特尼略有出入,但背後解決問題的手法其實如出一轍。瓦特尼脫困靠的是科學知識、預先規劃糧食數量與太空總署夥伴;換作一般人的情況,要救援如死水般的存款,需要的是理財知識、

坦伯頓不敗投資法:傳奇投資大師的策略與理念

2015年12月19日
公開

從2013年房貸結清後Sandy就積極理財,把自己近幾年積蓄分成四等分, 第一等分 中國股票型基金/債券型配息基金/美國中小企業基金/新興國家基金 第二等分 台幣定存/ 外幣定存 第三等分 高股息的股票(輪胎/金融股/證券股/航空零件股) 第四等分是身上放1.8年的生活費現金在身上(這些錢就是平常固定開支及股票或基金下跌時加碼可用的銀彈),還好最近股災對Sandy影響不大,因為Sandy買的股票大部份都是較穩定的波動不大且殖利率高的股,股票因波動大,佔投資金額的比數不大,Sandy佔最大的是基金,再來是保本的定存,這種操作模式是較保守型的,因為今年才滿不禍之年,能有這樣成就對小資族的自己已經算很不錯了,年薪也因為待的年資每年逐步成長,明年Sandy對自己的期許是加上自己的投資操作希望能有百萬年收入,今年看自己的記帳表,今年年收入差一些就可以年收入百萬了,明年繼續加油超越今年年薪.希望可以透過投資理財早點脫離這種被擺佈的職場人生! 講到債券基金 Sandy不免想抱怨一下 Lisa,以前 Sandy操作基金因為要繳房貸所以很保守,買的基金很大筆都是放在每月配息的基金,因為Lisa是銀行朋友,所以她可以隨時幫Sandy注意自己的投資狀態,或許Lisa是希望Sandy多賺一點錢所以就鼓勵Sandy比債券基金全部都解約買她推薦的基金,結果後來Sandy好後悔,因為 後來閱讀過很多關於債券的基金書籍,才知債券基金積效是長期投資才不會賠到錢,好可惜解掉了買了超過5年以上的債券基金,唉~當時應該好好聽聽自己想法,不該腦波那麼弱聽別人說怎樣就怎樣,因為賠錢還是自己要賠,講的人也不會幫妳賠阿~所以買基金還是自己做功課比較實在,好歹賠錢自己也知道自己是輸在哪裡,對吧!現在自己做功課操作的還不錯,因為操作的是自己辛苦賺的血汗錢阿~ http://sunwind59.pixnet.net/blog/post/236921258-%E5%9D%A6%E4%BC%AF%E9%A0%93%E4%B8%8D%E6%95%97%E6%8A%95%E8%B3%87%E6%B3%95%EF%BC%9A%E5%82%B3%E5%A5%87%E6%8A%95%E8%B3%87%E5%A4%A7%E5%B8%AB%E7%9A%84%E7%AD%96%E7%95%A5%E8%88%87%E7%90%86 坦伯頓不敗投資法:傳奇投資大師的策略與理念 Templeton’s Way with Money: Strategies and Philosophy of a Legendary Investor 作者:喬納森.戴維斯、阿拉斯戴爾.奈恩 出版日期:2012 年10 月 30 日 如我們所見,坦伯頓的投資事業有數個部分重疊的不同階段。本章闡述他當投資顧問的早期階段,時間約為1940至1960年的20年間。雖然他在這段時期成為美國一名富有且受尊敬的商人,不只一次出現在財經媒體上,他要到1970年代,60多歲時,才成為國際投資界全球知名且備受敬重的重要人物。 儘管如此,他在轉進較受矚目且利潤更豐厚的基金管理業之前的早期事業,仍非常有意思。他一些如今廣為人知的投資理念,正是在這段時期形成,記錄在他的內部備忘錄及寫給公司客戶的信件中。本章引用當中一小部分,附錄中有更多例子。這些文字寫於逾50年前,概念與措辭十分清晰,彰顯了作者某方面的性格與思想。無論世界如何快速演變,代代相傳的明智投資基本法則仍然相同。 就我們所知,坦伯頓取得耶魯學士學位時,就已經決定要成為一名投資顧問。但他要等到從牛津回美國兩年後,才踏出追求事業目標的第一步。以坦伯頓命名的第一家投資公司,看來是於1938年設立,當時他仍是另一家公司的雇員。根據他的自述,他的第一個事業突破,是以5,000美元買進紐約一家小型投資顧問公司,個人首次創業,搬進洛克菲勒中心的一間辦公室。兩年後,他將自己的公司與某同業合併,組成名為Templeton, Dobbrow & Vance的新公司。不久之後,為了省錢,他雖然保留洛克菲勒中心的辦公地址,但將公司大部分員工及作業遷至紐澤西州英格伍德市郊,位於曼哈頓以北九哩,搭火車和地鐵約需45分鐘。坦伯頓與妻子就住在英格伍德。 在接下來的20年間,他與夥伴成功建立起一家規模日增且賺錢的投顧公司,客源廣泛,主要是富有的家族、遺產及信託基金,後來還增添了一些大學、公司、基金會及機構。該公司也積極向企業宣傳利潤分享計畫的好處。坦伯頓持有這家合夥公司80%的股權,他最初的資本,是源自他的儲蓄及股票投資組合的獲利─根據他後來的回憶,這些股票投資所得,令他得以在公司頭五年中,不必每個月都向公司支薪。在1957年致客戶和朋友的一份備忘錄中,他認為公司最重大的成就是: 1. 16年間總收入增加25倍。 2. 16年間公司淨值增加逾20倍。 3. 16年間員工人數增加六倍。 4. 業務起初只在一個城市,如今則覆蓋整個美國及加拿大,在五個城市設有辦公室。 他寫道:「我們寧願視這個機構為一種家庭,而非一家公司。本公司雖然已從一無所有成長為美國前十大投資顧問公司之一,公司合夥人與客戶仍保持密切關係,可視為一個大家庭。公司18年前成立,宗旨是為投資人提供最高品質的協助。公司業務年復一年穩定成長。」他宣稱,這種成長,可歸因於公司幫助客戶獲得「好績效和安詳的心境」。而好績效則主要源自公司兩項與眾不同的做法,那就是「(1)重視務實的長期投資規劃,以及(2)量化及有系統的證券分析」。 事實證明,坦伯頓發現投顧的商機,遠比許多同業來得早。他在同一份備忘錄中指出,他入行時,投顧是大眾幾乎不曾聽聞的新專業。在投顧出現前,多數財務建議是由證券經紀、投資銀行、律師及其他專業人士提出,而他們莫不受利益衝突影響,這問題一直困擾金融服務業(至今未解)。坦伯頓認為投資顧問可以提供一種前所未有的超然服務,他以六個詞概括其特質:「守密、不偏不倚、內行、連續、穩當、個人化」。 1942年,美國國稅局首度允許投顧服務費成為可扣稅的支出,這對剛起步的投顧業是一大助力。到了1950年代,在戰後美國經濟持續擴張支持下,投顧業快速成長,成立自身產業協會的條件已成熟。投顧產業協會在坦伯頓推動下成立,委託一位公關業先驅向潛在客戶宣傳投顧服務的好處。後來坦伯頓和夥伴將他們的公司賣給了理查森(Richardson)家族經營的一家保險公司,他因此得以更專注發展他認為更有趣、更賺錢的基金管理業務。坦伯頓的投顧公司在股權易手前,是五檔基金的投資顧問,此外還有許多傳統客戶,而他的基金管理子公司曾短暫掛牌上市。 耶魯方法 我們大致了解坦伯頓及其同事管理客戶資金的方法,但我們找不到資料可用來具體分析坦伯頓做為一名投資顧問的績效。我們找到坦伯頓同事撰寫的一份內部備忘錄,內容顯示坦伯頓的公司確實曾嘗試測量其服務帶給客戶的價值,曾向客戶報告結果。該備忘錄指出,根據該公司的「進展指數」,從1947到1952年,相對於不受坦伯頓公司持續監督下的可能狀況,客戶典型投資組合的價值高達25%。坦伯頓曾以他本人的投資組合為例,表示投資規劃估計能令客戶的資金在20年間增值一倍。事實上,投顧的績效沒有基金那麼容易評斷,因為前者很受客戶的個別情況及風險承受度影響。基金因為必然是替所有投資人維持同一個投資組合,透明度較高,外人也較容易分析其績效。但是,從坦伯頓投顧業務規模穩定成長看來,我們沒有理由懷疑該公司恪守紀律的投資策略,帶給客戶滿意的績效。 坦伯頓的投顧公司建立數年後,他在一篇介紹其公司的雜誌文章中,如此描述投資顧問的角色: 投資顧問的角色,其實有點像醫生或律師,只是我們沒有半夜的緊急狀況需要處理……一如律師事務所有各法律領域的專家,我們也有負責各類股票的投資專家,例如電子、鋼鐵、運輸及石油等等。客戶就像信任他們的醫生或律師那樣信任我們,而我們則珍惜他們的信任,替他們提供的資料保密,視客戶的個別情況滿足他們的投資需求,一如醫生對待他們的病人。因為每位客戶的問題皆是獨特的,投資顧問與客戶的關係,必然是高度個人化的。 該公司留存下來的資料顯示,坦伯頓的公司,是以所謂的「耶魯方法」管理大部分客戶的資金。該方法以耶魯為名,是因為耶魯大學當時採用這種投資方法。因為耶魯是坦伯頓的母校(他1934年獲得該校的經濟學學位),該校是在怎樣的情況下,何時採用坦伯頓公司管理客戶資金的方法,是饒有興味的事。坦伯頓在寫給客戶的信中似乎暗示,耶魯大學採用這種新投資策略,某程度上是受他影響,真是這樣嗎?有人指出,坦伯頓後來拒絕捐助少數幾間機構,而耶魯大學是其中之一,這真是值得玩味的一件事。因此,這故事或許有一些我們目前無法證實的情節(請注意,坦伯頓所講的耶魯方法,與耶魯投資長大衛•史雲生〔David Swensen〕近年引進,用來管理耶魯捐贈基金的多元資產策略是兩回事)。 值得注意的是,坦伯頓成為專業投資人時,投資學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班傑明•葛拉漢與大衛•陶德合著,影響深遠的教科書《證券分析》1934年才面世(坦伯頓看過這本書,後來曾說這是影響他思想最大的事物之一)。證券分析的另一里程碑,約翰•伯爾•威廉斯的《投資價值理論》(起初為哈佛大學一篇論文),則要到1938年才出版。此時坦伯頓已靠著羅德獎學金,完成他在英國的兩年學習。雖然在耶魯主修經濟學,他在牛津大學,卻是於巴里歐學院跟隨一名導師學習法律。儘管地位崇高,當時的牛津大學並無商學方面的專門導師,遑論財務或投資學。 坦伯頓應用的耶魯方法,關鍵特徵是根據股市當下的強弱程度,調整客戶配置在股票、債券和現金這三大資產類別上的資金比重。股市很強,也就是高於其正常水準時,配置在股票上的資金比重會調降。股市很弱,也就是低於其正常水準時,股票比重會調升。未投資在股票上的資金,則配置在債券或現金上。今天的投資顧問公司仍是這麼做,只是各公司決定各類資產配置比重的方法大不相同,而且極少像坦伯頓的做法那麼有系統。在1940年代坦伯頓開始這麼做時,這方法還算是新事物。 對坦伯頓有條不紊的頭腦來說,耶魯方法是很自然的做法。這方法很關鍵的一點,是利用統計分析技術,評估股市當前水準是高是低。坦伯頓決定客戶的持股比重,是靠一種公式計算而不是人的判斷。持股比重與當時最受矚目的道瓊工業指數的水準直接、明確相關。坦伯頓公司一般客戶的正常持股比重為60%;不過,視客戶的個別情況而定,這數字可以低至25%,高達90%。公司會根據它對股市偏離「正常水準」幅度之判斷,調升或調降客戶的持股比重。因此,一般客戶的持股比重,理論上可從60%的基準水準,在股市跌至極端水準時,最高升至100%;在股市升至極端水準時,最低降至0%。 坦伯頓在一份寫於1945年的備忘錄中,提出了採用這種守紀律、簡單和條理分明的投資方法的理由。 有計畫的投資 1945年致客戶備忘錄 Vance先生、Dobbrow先生和我與初次見面的投資人交談時,總是驚訝地發現,很多人似乎從不曾深入、全面地思考投資管理的本質和問題。很多人年復一年地隨意買股票:每當某些情況引起他們注意,令他們被某些股票吸引時,他們就買進。 股市持穩或處於升勢時,隨意買賣的投資人通常能獲利,並因此獲得虛假的安全感。但是大空頭走勢出現時(就像大盤於1921、1932、1938及1942年觸底的跌勢),這種投資人因為沒有鎖定利潤的計畫,不僅先前的好績效一筆勾銷,還往往顯著虧損。 股市上漲時,投資新手可能獲得最佳績效,表現遠優於大盤,因為他們往往選擇波動性很高的個股。所有分析師皆知道,大盤上漲時,漲幅最大的往往是低價股、邊緣股、高負債股,以及有優先權利要求必須滿足的個股。分析師只需要幾分鐘,就能選出一組在大盤上漲時,漲幅必然超過大盤的個股。問題是,大盤下跌時,這些個股的跌幅也必將超過大盤。 從許多人的行為看來,他們似乎認為執行投資計畫,不過就是挑選個別股票和債券。當然,挑選標的很重要。以經過深思熟慮的方法賣掉價值遭高估的個股,代之以價值遭低估的個股,確實能產生利潤。但一個投資計畫的關鍵問題,是「何時買進」與「何時賣出」。投資規劃的第一步,是將資產分為股票與現金�債券兩大類。第二步是想出一個方法,在股價偏高時減持股票,股價偏低時則增持股票,然後持之以恆。 股市向來十分波動,未來也必將如此。股價不斷下跌時,投資人自然會變得十分審慎。投資人若沒有事先擬定的計畫引導他們,不但未能趁股價跌至低位時增持股票(有時是因為他們手頭已完全無錢可用),還往往會賣掉手上部分或全部股票,增加股市的下跌壓力。相反地,當景氣一片大好,周遭的人莫不非常樂觀時,人們自然傾向買進股票,將股價推升至嚴重偏高的水準。 投資人若能在股市升至頂點時賣出,然後在隨後跌勢的谷底買進,他將能很快發財。但這種事,只能靠異乎尋常的運氣。我們不曾發現有人能持續準確預測股市的升跌。艾弗烈•考爾斯(Alfred Cowles)先生最近完成了一項研究,分析如果每周嚴格遵照1928至1943年這15年間發表股市趨勢預測的11家機構之預測買賣股票,結果會如何。他發現,這些預測的準確率,只比隨機產生的預測高0.2個百分點。 你可能會想,如果沒有人能持續準確預測股市走勢,以適時調整持股比重為重點的投資計畫,又怎麼可能行得通?因應這問題,本公司於1938年研擬出一些法則並付諸實踐,在不必預測股市走勢的情況下,因應市場的重大波動調整持股比重。這些法則如今被稱為「耶魯方案」或「瓦薩方案」。這些法則應用在耶魯及瓦薩這兩間大學的捐贈基金管理上,績效(見諸公開資料)非常好。 簡而言之,根據這些法則,股市上漲時,資金將逐步撤出股市,轉投債市;股市下跌時,資金則逐步從債市轉回股市。結果是投資人不必預測市場趨勢或轉折點,但每完成一個市場周期,投資組合的價值皆穩定成長。應用這些法則的投資計畫,可確保投資人在股市低迷時,已準備好資金買進股票;而當股市升至新高點,氣氛十分樂觀時,投資人則正在賣出股票。 穩當的長期投資計畫,莫不要求耐心和堅持。或許這正是很少投資人按計畫行事的原因。隨意購買股票之危險,可能需要多年時間,才反映在虧損上。投資計畫帶給投資人的安全及持久成長,也可能需要多年時間才彰顯出來。不過,期望投資計畫在20年間令資金倍增,並不過分。 此後多年,坦伯頓的公司正是以上述說法為基礎,向投資人推銷其服務。內部文件顯示,到1957年,坦伯頓及其同事以耶魯方法為基礎,服務99%的客戶。他相信,做為「他人錢財」的經理人,「確保以明智方式管理客戶的資金,是我的職責,是一種出於信仰的行為。」這是他整個職業生涯均堅守的原則。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坦伯頓的投顧業務偏離了商業經營方式。身為一名商人,坦伯頓完全明白,客戶的資金以某種標準投資方案管理,不必增加多少成本,即可應用在許多投資組合上,對公司有極大的商業價值。如本書稍早指出,坦伯頓後來最大的遺憾,是並未投入更多時間在業務行銷上。 那麼,耶魯方法是如何運作的?以下是坦伯頓1950年代中期的說明。 何謂正常股價? 1954年5月17日致客戶機密備忘錄 Templeton, Dobbrow & Vance公司用來計算股價正常水準的經濟理論很簡單,只有三個要素: 1. 股價與當前企業盈餘的關係,若與近20年的慣常狀態相同,則屬正常。 2. 股價與當前企業資產重置成本的關係,若與近20年的慣常狀態相同,則屬正常。 3. 若因為稅法或貨幣供給改變,優質優先股價格對股息的比率低於近20年的慣常水準,則普通股價格對企業盈餘的比率低於近20年的慣常水準,是正常的;反之亦然。 理論雖然簡單,但實際的計算涉及成千上萬個數字。我們小心翼翼,準確界定上述三個原則中的每一個詞,然後選擇一些具代表性的個股,組成一個很大的樣本,執行上述原則涉及的計算。 根據上述三原則估算正常股價,僅適用於一組多元的工業股。若想評估單一個股的正常股價,則必須應用其他原則。為確保資料即時,我們每月重新計算正常股價水準。 近20年來,正常股價水準呈現強勁的上升趨勢,這跟美元購買力的變化有關,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企業每年(配發股息之後)保留了很多盈餘。 根據上述原則估算出來的股價正常水準,持續高於其他機構的類似估算。這意味著本公司客戶的持股比重相對較高,而迄今為止,這對客戶是有利的。 有趣的是,這份備忘錄提到的三個原則,全都是今天市場廣泛採用的股票評價方法的某個版本,雖然市場流傳的方法名稱不盡相同。股市當前本益比與其長期平均值的關係,是羅伯•席勒(Robert Shiller)教授近年普及的「周期調整本益比」(cyclically adjusted price-earnings ratio)概念。股價與企業資產重置成本的關係,也就是今天專業圈子內所說的托賓Q比率(Tobin’s q),以曾獲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詹姆斯•托賓(James Tobin)命名,因為他在1950年代一份重要學術論文中普及了這概念。固定收益證券殖利率與股息殖利率的關係,是廣泛應用的分析工具,其中一個版本是所謂「聯準會模型」的基礎,此名源於美國聯準會(Federal Reserve)在1990年代發表的一些研究中,應用了該方法。 坦伯頓在Templeton, Dobbrow & Vance的一位同事比沃•史托特(Brevoort Stout),解釋了替客戶執行這種投資計畫所涉及的一些實務問題。他的備忘錄結尾的表格(在本書為表2.1)顯示,客戶的股票曝險是簡單地根據股市的水準調整,當時採用的股市指標為道瓊工業指數(到1970年代,標準普爾500指數才取代道瓊工業指數,成為衡量美股表現最常用的指標)。

好幾個月沒來這舒發心得感想了

2015年11月25日
公開

好幾個月沒來這舒發心得感想了,從2015-08月後就沒來這寫寫舒發,最近過的還不錯,今年9月底到10月初有帶媽媽到新加坡自助旅行,原本擔心自己太久沒出門了會忘了怎麼規劃怎麼出境入境,後來發現擔心這些都是多餘的,不過事前準備工作還是必要的,原本想買新加坡旅遊書,後來發現新加坡上網可以下載很多訊息,且搭車資訊很方便可以取得,所以就省下買書的預算了,規劃這自助旅行是利用蠻短的時間訂機票及住宿,因為帶七十幾歲的媽媽出門,所以原本想訂廉價航空省機票費,後來聽說廉航有很多消費爭議再加上廉航飛的時間大部份都是紅眼時間(凌晨),擔心媽媽受不了所以還是選擇傳統航空(長榮航空),以前出國都不知道可以先去搜尋航空公司的安全排行,後還知道之後都會刻意要挑飛安好的航空公司,之前查到原來華航的飛安是很差的,以前都傻傻不知也搭了好幾趟,不過知道後能避就避開這些令人覺得不安全的航空公司,原本想出發歐洲德國,但後來因為去年2014年及今年2015年初航空意外,恐怖攻擊一直發生所以一直遲遲不敢出發,後來真的很想出國走走就選擇東南亞算很安全的新加坡,在新加坡旅行即便是一個人也很安全,旅行也是要先對旅行地做初步安全的調查,畢竟玩也要玩的安全保護肉身是很重要的,因為人命只有一條阿~ Sandy這趟自助跟媽媽很大膽的訂背包客會住的背包客棧(睡上/下鋪),因為新加坡的所得是台灣的三倍,消費可想而知當然比台灣高,所以為了省旅費,除了機票錢以外就住宿費可以省了,瞭解Sandy的朋友都知道Sandy是個名副其實的省長,任何可以省的地方絕對不會浪費,但也要旅伴的配合,還好Sandy mom也跟Sandy一樣是個隨和能省則省的人,不過為了這趟需要大量腳力的自助旅行,年屆74歲的Sandy mom的腳力就讓Sandy在出發前有點猶豫,因為Sandy mom膝蓋不好,出發前我們還特地去骨科旁的藥局買最好的護膝,一雙就將近2000元,對小資族的我來說真貴阿 ~ 不買旅遊書就是要從網站上自行找尋更多訊息,也要列印出當地地圖,從無到有一手包辦,不過一手包辦雖然很累;不過就可以對自己想走的路線全盤瞭解,天氣/衣著/該帶的東西/換錢的地方....等等,很多自助旅行的初學者應該也是一點一滴慢慢累積經驗到變成老手的自助旅行者,還好自己有訂到長榮的優惠機票一人約一萬初頭左右,第一次出發到新加坡,才知道原來到新加坡要坐4hr35m,以前以為很近的呀,之前聽說大舅媽女兒嫁到新加坡,但因為不常聯絡所以也不會因為要省旅費去拜託親戚,一切就自己DIY自己來做功課吧,對自己而言也算是自己全程第一次自己做功課,以前跟旅伴都會分工合作做功課,現在都自己來也算是給自己練習的第一小步,人不能永遠都靠別人,最後離開人世也是一個人沒人會陪你共赴黃泉的 ~ 感覺自己越來越獨立這是個好現象,因為依賴會成癮,若成癮會像抽菸一樣難戒。底下是自己排的行程,使用Excel表來規劃還滿方便的,這還得感謝慧足姐姐教Sandy,以前一同出遊時慧足姐姐有發自己做的行程表mail,給Sandy偷學起來,現在Sandy也使用這樣的格式來排還不賴。還好Sandy之前要出發前有打聽有去過新加坡的朋友有跟朋友借捷運卡,所以這趟就只要買一張捷運卡即可,還有跟朋友用好的匯率換新加坡幣,朋友也會分享去過的心得給自己,之前上背包客網站還得知可以到當地旅行社買很多玩的套票,這些訊息在旅遊書上是不會寫的,所以網路上的訊息永遠都比旅遊書上的還多,所以旅遊書其實可以不必要買,不過如果書上很多地圖可以參考還是可以買一本帶在身上比較安心。這趟Sandy把以前沒用完的美金(大約400元美金)及在台灣銀行換的新加坡帶在身上,先用Excel表預算出大概會花費的門票及交通費再準備先換一些新加坡幣其餘就到當地換錢處用美金換即可。這趟一共規劃6天。因為新加坡官方語言是英語,因此簡單的問路英語是必須要先學會的,不然總不能一路都用比手劃腳的問路吧 ~ 部份華人會說中文,但Sandy只要問路一般新加坡華人都是回覆英文不說中文哦!這趟旅行因為起飛時間早大約早上七點多起飛,所以提前2小時到機場,所以Sandy是使用信用卡免費停車優惠機場外圍停車免費7日,為了提早報到Sandy還用長榮線上自動報到及自動列印登機證,還有帶Sandy mom去機場辦快速通關這些都可以省很多在機場報到時會花的時間。這趟自助真的收穫很多也吸收到很多經驗。 新加坡一整年的降雨量都非常的平均,任何時侯都非常適合到新加坡旅遊,氣候並不是到新加坡旅遊主要考慮的因素。如果購物跟享用美食是你到新加坡的主要因素,那4月的世界美食家峰會及7月的新加坡美食節將會令你回味無窮;若購物,6月的新加坡正是購物的打折季,想要血拼的敗家族可以滿載而歸!最繁忙的旅遊月份從1月至6月,在暑假過後、秋天開始是旅遊的淡季,觀光客較少,要省預算的觀光客適合此時來這旅遊。最不適合旅遊新加坡的時機是聖誕節以及中國新年,此時很難跟商家殺價。 DAY-1 (9/28 MON) ? 5:00 get up early , AM5:40 drive car to airport ( T2 ).準備眼罩和頸枕/手機充電器放小背包 ? 【remark】旅包小清單 必備單品:(詳打包清單) 1.鋼杯和電湯匙(可煮開水,購買電湯匙需注意目的地的電壓數值) 2.暗袋(繫於褲內腰間,旅遊專賣店或機場可買到 3.尼龍繩(曬衣或綑綁物品時可派上用場) 4.朋友的地址(旅途中寄明信片之用) 5.速食麵或杯湯隨身包 (自己茹素如果找不到素餐廳就泡素食麵或是泡隨身包解決一餐) 6.針線包(用處多多) 7.軟式購物袋(折疊以備血拼) 8.電壓轉換插頭:電壓220V, 插頭為三孔扁型 9.輕薄暖的大圍巾(可當薄被、鋪巾使用,溫差大時可禦寒) 10.吹風機(用處多多) 11.衣架 (住很陽春的背包客棧攜帶衣架是必要的) 12.防蚊液 / 防曬乳 / 帽子 / 雨具 (東南亞熱帶國家需要) ? DEP:BR225 Terminal 2 (TPE) time: 07:40 ? ARR:BR225 Terminal 3 (SIN) time: 12:00 ? TRIP : 4hr35m ? Airport Ticket Offiec ★ EZ-link Card or NETS flashpay Card (prepaid card) 註:最低需儲10元 SGD ( EZ link 卡要 SGD 12) ★ money exchange (USD / SGD) & take map (A) 牛車水捷運站C出口的people's Park Complex(珍珠坊大廈,不是珍珠大廈)兌幣。 (B) CRANTE MONEYCHANGER 地址:#01-28 people's Park Complex (C)萊佛士站 (Raffles Place MRT) 一出站一旁的Arcade building 2 樓有很多換錢商,全新加坡換錢最划算的地方,在出口A,出來後右邊,在ARCADE門口外面有兩傢換錢店,匯率沒有二樓的好 (D )花拉公園出口有一家很大的兌換所(在邊間)匯率也很好~~ ? 5footway.inn ,just 5 min check in (chinatown 牛車水出口A) ? chinatown 牛車水周邊逛逛 ( night Market )-->看牛車散步地圖 交通:chinatown ( NE4 ) E 站出口. remark:附近有很多商店及餐廳,還有咖啡街 ★天宇 SKYLINE TRAVEL (背包客棧網站上推薦的當地購買票券的旅行社) 133 New bridge road Unit#03-15,Chinatown point,Singapore. 牛车水唐城坊#03-15,牛车水地铁站E出口 营业时 间:10:00AM--20:00PM (早上10点-晚上8点),周末正常营业.(10:00開門)Source: http://bbs.sgchinese.net/thread-5974427-1-1.html ★chinatown牛車水天宇旅行社ticket (10:00 am open) 交通:唐城坊購物中心3F(chinatown(NE4) E 站出口. 牛車水-珍珠坊3 樓 的 全順旅行社 環球影城:63元(NTD$1512) 摩天輪門票:成人 S$33、兒童 S$21、年長者 S$24(全日)(NTD$504) 夜間動物園:24元(NTD$576) / 有便宜的動物園、夜間動物園 鳥園套票:大人新幣45元 網址:http://www.birdpark.com.sg/ DAY-2 9/29 TUE (因為本身是茹素所以也找了許多素菜館的資訊) ? Singapore Clarke Quay (NE5)- Day and Night 交通: 搭乘紫線在 NE5 Clarke Quary 下車,地鐵站出去往橋的方向走就對了! ? Dhoby Ghaut (NE6) 14:00 lunch (素) Vegetarian 麥士威小販中心 Maxwell Food Centre ★ Veggie Cottage (素漢堡) (NE7) 地址:13 Dalhousie Ln, Singapore 209682 營業時間: 周二至周五10:30-20:45,周六9:30-21:00,周日9:30-16:00,周一休息。 電話:+65-6785-6771 網址: http://www.veggiecottage.com ? (素) Vegetarian ★ 佛牙寺龍華院B1地下室吃 ★ 一心素食(08:00~22:00):牛車水出口E,ADLER大門走出直走, 往右走Temple street 左轉 No.39 Temple street ★Veggie Cottage 小印度區(NE7):http://www.veggiecottage.com/ 地址:13 Dalhousie Lane (Sngapore 209682) 電話:65-67856771 營業時間:週二∼週五 10:30∼20:45, 週六9:30∼21:00, 週日9:30∼16:00 公休日:週一和每月最後一週週日 ? 15:00 景點: 濱海南花園、金沙酒店、雙螺旋橋、摩天觀景輪、 魚尾獅公園 交通: 到地鐵MRT南北濱海灣站(NS27/CE2) ? 魚尾獅公園 (Free) 交通: 搭地鐵在綠線與紅線交會的 Raffles Place 下車,綠線EW14 (Exit B),紅線NS26 沿著河岸走就可到達魚尾獅公園 ? 20:00 金沙酒店魚尾獅公園燈光秀 濱海灣。金沙酒店。雙螺旋橋 地址:10 Bayfront Avenue, 新加坡濱海灣, 新加坡 018956 ? 新加坡摩天輪 Singapore Flyer (看夜景) 交通: 地鐵搭乘橘線在DT15 / CC4 Promenade 下車 (Exit A),走出地鐵一定可以看見摩天輪,向它前進就對了! remark:價格: 全票S$33(NTD$792) 新加坡的背後靈 - 金沙酒店與水舞秀 | Singapore Marina Bay Sands 每天 8:00 PM、9:30 PM,週末加開一場 11:00 PM,每場10-15分鐘 搭乘黃線在 CE1 Bayfront 站下車 ? 預約中信卡機場中興嘟嘟房旗艦店免費停車七日 0800-024365 # 896 / 03-3989898 大園鄉三民路一段808號 (24hr)專人接送機場 ? 旅平險 + 旅行不便險 ? Check in time 13:00. check out time 12:00. 5footway.inn 五腳基旅館/5步廊旅社 check in ? MRT to (chinatown) 牛車水 NE4 A ,from Hotel to 5footway.inn ,just 5 min 地址 : 63 Pagoda Street,Chinatown,singapore 牛车水, 059222 新加坡, 交通 : 牛車水NE4 A 出口直走就可以抵達,大概步行五分鐘 綜合服務設施: 餐廳, 空調, 禁菸客房, 冰箱, 連通房, 咖啡機/泡茶機, 吹風機, DVD播放機, 共用浴室, 淋浴, 咖啡店/咖啡館, 對同性戀友好, 小廚房 飯店服務:24小時接待櫃檯, 懂多國語言職員, 晨喚服務, 洗衣服務, 寄放行李, 自助洗衣 網際網路:提供無線上網。 入住時間:3:00 PM 點之後 退房時間:12:00 PM 點之前 ? 5footway.inn Project Chinatown 1 旅舍距離克拉碼頭(Clarke Quay)和駁船碼頭(Boat Quay)均有很短的步行路程,距離克拉碼頭地鐵站(Clarke Quay MRT Station)有10分鐘步行路程,距離烏節路(Orchard Road)購物區有10分鐘車程,距離樟宜國際機場(Changi International Airport)有25 分鐘車程。 ? 捷運運作時間為(平日)5:30 a.m.至午夜十二點,(週日及例假日)6 a.m.至午夜十二點。 票價從S$0.65至S$2.60不等,平均三到八分鐘就有一班。(EZ-link Card 较便宜。 單程票需交S$0.1押金,搭滿三程退回,搭滿六程有S$0.1退回. 單程票最多可用六程。 ? EZ-link Card 建議大家先到地鐵站的Ticket Offiec 辦一張EZ-link Card, 可搭地鐵及公車,費用SD12元,其中押金SD5元及未使用車資可以退回,但其中的SD5元為製卡工本費不可退回。另,每次加值最低須加值SD10元。若購買單程MRT車票,每次買票可能要排隊且必須準備零錢,使用後可保留張單程MRT車票於下次使用時,再充值即可使用,不需每次使用後去退押金SD1元,但要小心保管好車票。 DAY-3 (9/30 WED) ?(A) 06:00~07:00 hotel breakfast (free) ?(B) 06:00~07:00 武吉士吃早餐Bugis 站 (EW12) -----亞拉街回教區 ?(C) 06:00~07:00 東亞餐室吃早餐 (EW16/NE3) or (DT19/NE4) Exit A 東亞餐室 Tong Ah Eating House ADD : 35 Keong Saik Road, Singapore(6:30~22:00) MRT:Outram Park EW16 NE3 / Chinatown DT19 NE4 平均:每個約SGD5~6元(約台幣120) ?(D) 06:00~07:00 亞坤餐室吃早餐(亞坤咖椰烤麵包) (EW16/NE3) or (DT19/NE4) Exit A 18 China Street # 01-01Singapore 049560 (NE4 牛車水China Town) 電話:6438-3638 營業時間:07:30~18:30(週一~週五)8:30~17:00(假日)國定假日公休 ? 08:00~19:00 Sentosa Island ? NE1 HarbourFront 港灣城 / 輕軌CC29 Sentosa 聖淘沙-->看聖淘沙地圖 魚尾獅塔(最大)Sentosa Express Rail Station, Sentosa, Singapore 10時00分 - 20時00分 ?交通:搭捷運至港灣站(HarbourFront Station),再到怡豐城(Vivo City)三樓購買,Sentosa Express 的車票,搭乘 Sentosa Express 到濱海站(Waterfront Station)。在濱海站下車後,跟著人群和指示走,就能找到環球影城的入口。 ?環球影城開放的時間是10:00~19:00 10:00 ~ 19:00 環球影城(聖陶沙vivo city) 一日遊 濱海捷運-->環球影城 英比奧捷運-->魚尾獅塔 海灘捷運-->聖陶沙海邊 ? remark:環球影城開放的時間是10:00~19:00 搭乘聖淘沙線要從哪裡下站 Sentosa Station 聖淘沙站 ← 怡豐城 (購物&美食) Waterfront Station 濱海站 ← 環球影城 Imbiah Station 英比奧站 ← 纜車&景點設施幾乎在這 Beach Station 海灘站 ← 水舞海灘區 (Vivo百貨MRT HarbourFront(NE1/CC29) 搭車進聖淘沙) ?19:00 地鐵萊佛士坊站(EW14/NS26) -----新加坡河畔區 亞坤咖椰烤麵包、行政區-亞美尼教堂、聖安德烈教堂、市政廳、舊最高法院、舊國會大廈藝術之家、克拉碼頭 DAY-4 ~ DAY-5 (10/1 THU ~ 10/2 FRI) ?(A) 06:00~07:00 hotel breakfast (free) ?(B) 06:00~07:00 武吉士吃早餐Bugis 站 (EW12) -----亞拉街回教區 ?(C) 06:00~07:00 東亞餐室吃早餐 (EW16/NE3) or (DT19/NE4) Exit A 東亞餐室 Tong Ah Eating House ADD : 35 Keong Saik Road, Singapore(6:30~22:00) MRT:Outram Park EW16 NE3 / Chinatown DT19 NE4 平均:每個約SGD5~6元(約台幣120) ?(D) 06:00~07:00 亞坤餐室吃早餐(亞坤咖椰烤麵包) (EW16/NE3) or (DT19/NE4) Exit A 18 China Street # 01-01Singapore 049560 (NE4 牛車水China Town) 電話:6438-3638 營業時間:07:30~18:30(週一~週五)8:30~17:00(假日)國定假日公休 ?逛蘇丹回教堂、馬來傳統文化館、亞拉街、哈芝巷 交通:Bugis 站 (EW12) Exit B Zam Zam Restaurant 印度煎餅(蘇丹回教堂對面) 697 north bridge road 198675 (08:00-23:00)+65 6298 6320 ?(NS25/EW13) 新加坡郵政博物館【 singapore-philatelic-museum】Exit C 價格: 入內參觀要收費 (費用):成人S$6 (約NT$140) 交通: (可跟三教堂同時參觀)【 singapore-philatelic-museum】位於行政區,搭地鐵或公車到【政府大廈站 city Hall】 ? 12:00 小印度午餐Little India (NE7) 交通:(花拉公園站NE8)NE8 Farrer Park 花拉公園站慕達發購物中心MUSTAFA 地址:145 Syed Alwi Road, Singapore 花拉公園地鐵站E出口,沿石龍岡路(Serangoon Rd.)橫越Kitcherer Rd.後,左轉Syed Awwi Rd.可抵大門口。24HR營業的超級大超市(屬小印度區) 自己的包包會被店員用塑膠袋打包~紀念品比其他賣場來說相對貴唯一推薦After Eight 品牌的薄荷巧克力 (小盒4.9新幣)其餘尚可參考肉骨茶包是瓦煲標和ILC / Kaya咖椰醬/cheezels 起司圈 Plan-1 ? 烏節路逛街 ★釋迦牟尼菩提迦耶寺、卡拉曼都廟、魯瑪興都廟、安古利亞回教堂、小印度拱廊、 竹腳市場 交通:(花拉公園站NE8) ★13:00烏節路買記念品 交通:多美歌站(NS22~NS23) NS24/NE6/CC1 Plan-2 ?新加坡三教堂參訪 | Singapore StAndrews, Armenian, CHIJMES (EW13/NS25) 1. StAndrews Cathedral 聖安德烈大教堂 2. Armenian church 亞美尼亞教堂 3. CHIJMES 讚美廣場 remark:有人說,這裡夜晚的景色更勝於克拉克碼頭,克拉克碼頭比較繁華吵雜,這裡的夜晚則較寧靜高尚 ?17:00 到 NS16 站 準備去夜間野生動物園(Night Safari) 交通:NS16 Ang Mo Kio下車,順著地鐵站的指標走(出口C),即可找到138巴士站 地址:80 Mandai Lake Road 營業時間:晚上7.30至半夜12點,動物表演秀:每晚7點半、8點半、9 點半 (天候不良取消,遊園車票:大人新幣10.00,小孩(3至12歲) 新幣5.00 交通:1. 先搭乘MRT 到宏茂橋(NS16) 轉搭乘138 號公車 2. 先搭乘MRT到蔡厝港 (NS4) 轉搭乘927巴士前往搭捷運 (NS21) Choa Chu Kang 轉公車927 或搭捷運(NS16)宏茂橋 (Ang Mo Kio) 轉公車138號巴士(從宏茂橋巴士轉換站搭 乘)(NS16)宏茂橋Ang Mo Kio下車後,順著地鐵站的指標走(出口C),即可找到138 巴士站。 ? 牛車水夜市(買紀念品) 從下午5:00 營業至午夜,紀念品、手工藝品、小玩意兒,什麼都有,逛累了,到史密斯街(Smith Street)露天攤位品嘗小吃!牛車水大廈(像五分埔-逛街)老牌藥油(馮滿記-荳蔻油) 鑰匙圈新幣2元 余仁生虎標萬金油 濱海灣金沙酒店Marina Bay Sand Hotel---Sands Sky Park觀景台 非房客的話只能付費上去參觀,價格及參觀資訊如下: 門票:成人20新幣、2~12歲小孩14新幣、65歲以上新加坡市民17新幣、2歲以下免費。 開放時間:星期一至四09:30∼22:00、星期五至日09:30∼23:00 購票請到1或3號塔樓的一樓大廳的售票處,接著搭專用電梯上57樓,走出去就是景觀台,也可以到無邊際泳池區域參觀拍照,不過由於泳池不開放給非房客使用,動線設計上也有區隔開來,參觀者無法進到泳池的區域去拍照就是了。 交通:可搭乘捷運(NS27濱海灣站啟)MRT CE線至CE1 Bayfront站下車即可抵達。 DAY-6 (10/3 SAT) ? 06:00~07:00 hotel breakfast (早上09 : 30 點前要離開飯店) 至機場逛逛及退稅 or (EW12/DT14) Bugis breakfast ? 07:30 ~ 09:30 check out (Before 09:30 AM) ? 09:30 ~ 10:30 MRT to Changi airport (CG2) (33min) 牛車水Downtown line方向武吉士(8min)---> East west line(EW)方向巴西力(17min)--->丹那美拉East west line方向樟宜機場(8min)(CG2) ? Tax refund & lunch (Before 10:50 AM) ? DEP:BR226 Terminal 3 (SIN) time:13:10 ? ARR:BR226 Terminal 2 (TPE) time:17:45 ? TRIP : 4hr35m ■預約中信卡機場中興嘟嘟房旗艦店免費停車七日 0800-024365 # 896 / 03-3989898 大園鄉三民路一段808號 (24hr)專人接送機場

好久沒來BBH寫心情日記了

2015年07月21日
公開

Sandy好久沒來BBH寫心情日記了,最近Sandy過的日子還算不錯,不過身邊的一位好友_台麗,就不好了,因為她這月初跟公司闆娘發生口角(是間小公司)台麗長期被壓榨勞力,連端午節都沒補假公司也沒任何表示,不像其他家公司起碼還會給個端午節獎金或是禮券,工作也被壓榨超時,可能是時候到了吧!最近台麗又和老闆娘鬧不愉快,原本雙方談好要給資遣費,後來資方又不給了,反而要告上法院,台麗又是一個帶著一個孩子的單親媽媽,年紀大約四十幾歲,現在中年要轉職很困難且又是租房子,種種跡象對她來說都是不利的,最近她一直擔心對方硬要走法律途徑,所以Sandy也幫她找一些免費資詢的律師,昨天台麗到Sandy家跟Sandy說有去詢問免費律師,但免費的律師給人感覺的素質很差,一下打哈欠,一下又表現不耐煩的回覆,真的讓人感到無力,到Sandy家也聊了很多,滿肚子無奈,Sandy只能多安慰鼓勵她,但真正面對問題是她自己,她自己必須要堅強面對,此時Sandy突然想到自己剛離婚時也是很無助,我想跟她現在情況很像吧~此時Sandy不禁慶幸,還好兒子沒帶在身邊,不然一個女人家離婚又帶一個孩子,若真的遭逢公司資遣沒收入真的不知該如何活下去,還好 Sandy有危機意識,平常過日子很節省,儲存很多預備金,且房貸也繳完了,只要好好存退休金及未來需要的費用即可,將來兒子若是需要幫忙自己也有能力從旁協助孩子 ~ 有一份穩定收入真的很重要,女人無論是在婚姻中或是離開婚姻都一定要保有一份工作收入,因為誰都不知 [明天先到,還是無常先到],沒有人是可以陪伴自己一輩子的,即便在好的婚姻也會有個人先離開人世,所以女人一定要好好經營自己生活,像Sandy現在這樣過的生活很自在逍遙,不受約束,最近 Rose常跟 Sandy抱怨跟公婆的關係,Sandy也很慶幸雖然離婚過著跟已婚者不同生活,但相較起來,這種生活比起在婚姻中被當成免費台傭要好的很多,雖然凡事都要靠自己親力親為,但忙的還算快樂,起碼目前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而過生活,最近因為社會災難很多再加上天災,所以最近都沒安排出國散心,還有工作也讓自己有點走不開,所以過陣子Sandy又來場放鬆之旅,好好放鬆自己~加油!

不敗投資法 讓股票自動賺錢

2015年06月03日
公開

http://fund.pchome.com.tw/magazine/report/fi/moneyplus/11063/142902720098457014002.htm 不敗投資法 讓股票自動賺錢 Money錢雜誌 │  文�陳重銘 投資股票如果都只買中華電這種好股票,雖然非常穩定,但是資產要翻倍,至少得花10幾年,因此我會用績優股生出來的股利,買進具有成長潛力的衛星持股,說不定可以順勢攀住幸運女神的翅膀,讓我的投資路飛到更高更遠的地方。 在自動控制回路中,有一種「自保電路」,它可以自己一直維持在On(開啟)的狀態!來稍微說明一下好了,一般的電路分成2種性質,一種是Signal,一種是Power。Signal是控制訊號,通常是小電流;Power是負責工作的大電流,但被Signal所控制! 在自保電路中,首先Signal啟動了Power,接著Power會自己分出一點小電流來充當Signal,讓自己一直維持在On的狀態下。此時儘管原來的Signal已經消失,整個系統還是維持在On的狀態! 舉個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美麗的老婆在廚房中發現蟑螂,大喊一聲「老公,有蟑螂!」這個聲音就是Signal。Signal一出現,老公只好放下遙控器,離開看得正爽的電視節目,拿起拖鞋,把所有的怨氣發洩在蟑螂上,這個就是Power。以後儘管美麗的老婆沒交代,老公碰到蟑螂就會自動去打,這就是自保電路。這說明了什麼?一開始只要一個小小的電流來啟動,整個大系統就可以「靠著自己」一直On下去!自保電路與投資有何關聯呢? 開啟自動賺錢電路 假設你買了1戶房子,首先付出頭期款,接著你將房子出租收取租金,只要這筆租金可以負擔得起每個月的房貸,你就不用再花自己一毛錢,等於這個房子自己保住了自己,而且20年後房子就完全屬於你,這個就是自保電路。 投資股票也是一樣,只要你投資的公司獲利穩健,每年都會獲得分紅的股息,只要持續把股息投資下去,不用再拿出額外的錢,整體的股票投資也會每年自動成長!好比你一開始有了一個果樹種子,首先要努力照顧它,讓它發芽、長成大樹,等到將來開花結果,你吃剩的果實,可以持續拿去播種,將來你就會有一大片果園了。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得知3個重點: 重點1- 儘早播下種子 果樹的成長需要時間,股票投資亦然。不論是種樹、投資股票都一定有風險,越早失敗,你越有時間可以吸取教訓,東山再起,而且越早播種,就會越早吃到果實。 重點2- 耐心耕耘 種樹不可以揠苗助長,小樹不可能1天長大,投資也不會1天就成功。投資股票,其實是忍耐的報酬,大家只記得巴菲特是「股神」,卻往往忽略他已經投資超過60年。 重點3- 吃剩的果實持續播種 好不容易長成大樹,如果你把果實都吃掉,永遠就只有1顆果樹。好公司的股票會配發股息,將股息持續買進其他好公司的股票,你的股息將會逐年增加。「對的事情重複一直做,你就會成功。」這就是投資。如果你想要有1棵果樹,最好在20年前就將種子播下;如果20年前你忘記了,現在一定要拿起鏟子,人生沒有幾個20年。想要種樹,卻沒有種子,想要投資卻沒有錢,怎麼辦?如果錢不多,要如何投資?依照我的「不敗自保電路大法」,可以這樣做: 步驟1: 第1桶金 你得先傾盡全力,擠出第1桶金出來,可以是30萬元、50萬元,這就是你的第1顆種子、你將來的第1棵樹。不要買不實用的奢侈品,戒菸戒酒還賺到健康,用白開水取代咖啡飲料,不要動不動就吃大餐犒賞自己,用大眾運輸取代自己開車……反正就是盡全力把錢存下來,給別人嘲笑也沒關係。當你種下投資的第1顆種子,就擁有改變未來的力量。 步驟2 : 把種子養成大樹 先培養一個觀念:種樹需要時間,沒有速成法。很多人為了速成,採用大倍數槓桿操作,或是追逐明牌飆股!下場呢?聽過「揠苗助長」這句成語吧!第1棵樹要種多久,端看你學到何種經驗而定。50萬元種下去,你可以做最保守的投資,例如都買大型績優龍頭股,每年會有穩定的股利收入,公司也不太可能會倒閉;但股價不容易飆漲,股利也不會太多,穩定也要付出代價。 步驟3: 維持自保電流 50萬元種下去,理論上每年會有5%∼10%股利收入,也就是25,000∼50,000元左右,這筆小小的紅利就是維持你投資成長的「自保電流」,千萬別把它拿來花掉,要繼續投資進去。聚沙成塔,長時間的複利累積會很可觀。 步驟4 : 持續投入資金 如果你有餘錢可以種下第2顆種子,當然是越多越好。若是第1筆50萬元已經讓你元氣大傷,那麼好好過生活吧,不要再丟錢下去,已經種了1棵種子,專心養好它即可。此時就要多花一點時間來研究股票,努力為自己的種子灌溉、施肥,讓它可以提早長成大樹。 步驟5: 吸收新知 記得在我國中畢業時,國文老師在畢業紀念冊上寫下「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首詩來勉勵大家,意思是要我們思考,為何池塘的水會這麼清澈?那是因為有源源不絕的活水一直湧入。人也要不斷吸收新知,才能開拓心智。 投資就是這樣,首先要擠出一筆錢來投資,然後做好管理與耐心等待,收取穩定的股利,讓資產持續成長壯大。萬一股市大跌怎麼辦?其實下跌的只是「價格」,好公司獲利及發放股利的「價值」依然存在,所以不要輕易認賠殺出,否則你的投資大門可能從此關閉,你的一生不缺這50萬元,真正缺少的是學習與機會。 作者簡介 教書20年,是個要養3個小孩的普通上班族。實際上,他是個存股高手,20多年來,靠著簡單的存股投資術,已經累積3千多萬元身價,每年領取的股利超過百萬台幣,相當於一般雙薪家庭的1年收入。 現職:三重商工機械科教師 學歷:台灣科技大學機械研究所碩士 媒體專訪: 《今周刊》795期2012/03/19:高職老師用「聚寶盆資金配置法」 《今周刊》852期2013/04/22:瓦斯行阿嬤存股傳奇 《聯合晚報》2013/11/30:10萬元入市 20年變2000萬 《女人變有錢》34期2014年7月號:20年不斷省錢買績優股 《Money錢》85期2014年10月號:6年存到300張股票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6年存到300張股票》

重點不是工作或旅行,而是恐懼時依然勇往直前

2015年05月05日
公開

http://www.cheers.com.tw/blog/blogTopic.action?id=438&nid=5144 重點不是工作或旅行,而是恐懼時依然勇往直前 作者:藍白拖 2015.04.28 這星期參加cheers雜誌社長演講,社長特別指出職場主力七年級生最令主管感到頭痛,會突然離開職場打工度假或出國進修,流動率過高。說現在年輕人要的是生活,不同於過去世代都先談生存。 於是不少主管或父母永遠不懂年輕人為何要丟下工作去旅行,彷彿旅行就是遊手好閒,對工作資歷又沒幫助。為何不能努力工作完,再去旅行? 可是我想反問上一代:「為何不能努力旅行完,再去工作?」(延伸推薦:渴望出走,就要趁當下-去他的年紀與勇氣!) 因為我認為重要的不是先工作或先旅行,而是努力。 最近有朋友投入職場,說工作很操很累,主管愛發脾氣很難溝通,但他並沒有退縮或想離職,甚至感到熱血沸騰。因為他認為工作可以看見不一樣的世界,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他的喜悅來自看見自己茁壯。 我也認識一些朋友離職旅行,說旅行很獨單很迷惘,不時錯過巴士、班機,東西遺失,說國外工作很難找。但他們並沒有絕望或逃回臺灣,因為他們說旅行讓他們看見寬廣的世界,尤其是會看見別人的物資缺乏和自身的窮困潦倒,對貧窮有更深的體悟。 這段認識貧窮的過程,似乎能感受知足與富足的力量,開始覺得家鄉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心態。他們看見自己正在改變,便有了成長的喜悅。(同場加映:生活在他方,我卻看見自己在台灣的可怕模樣) 有時遇到不同年紀的朋友,他們都想改變生活,努力讓自己過得更開心。不外乎都在工作、旅行與生活中強迫自己做出選擇,一不小心被困在沒勇氣做選擇的困境裡。他們會問我旅行與工作哪個比較好? 我覺得重點不是工作或旅行,而是恐懼時依然努力並且勇往直前看世界。 努力的人會成長,成長的人會努力。 (圖片來源:pixabay)〈本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在旅行中學到的事】怕鬼,就還是腳踏實地的做人 作者:藍白拖 2015.02.05 說來好笑,我是在旅行路上真正意識到有一份正當職業的重要。我並不是富二代或被寵壞的孩子,只是在職場工作時看得不夠遠,想得不夠深,再來是悟性不夠,所以沒有了解工作的重要。就像和家人相處,明明很重要卻經常被忽略,不知家人在心中的重要程度,除非某天真正察覺到,否則若有似無。 我在旅行到底如何發現職業的重要? 首先,我發現在頻繁移動的過程中,大部份的時間是平淡與無趣的,有時還要傷腦筋如何消磨時間,不知不覺會成為一種精神負擔。這非炫耀,而是不光彩的苦悶。 再來,我在中國遇見過真正游手好閒的朋友。當時在西安遇見他們,不喜歡流汗的工作,不喜歡與商人打交道,不喜歡被人指使,每天睡到太陽曬屁股,接著到兄弟家蹭飯吃,中餐一個兄弟家,晚餐另一個兄弟家,在他們眼裡這叫「夠兄弟」、「有難就該互相挺」,我永遠記得當時他們用厚實的北方腔並且堅定的這麼說。我一直以為自己是游手好閒的專家,但跟他們比我只是業餘。 在印度與埃及,永遠都會有一付無所事事,天塌下來也不怕的人在街道上遊走,彷彿走路就是工作。不然就是有人以偷搶拐騙為志,想用變魔術般的方式獲取財富。我曾經在印度公車上被人用巧妙與細心的手法取走手錶,因為過於讚嘆他的職業技術,所以被嚇到不知所措來不急反應。如果他們是木匠或畫家,作品可能巧奪天工,真的非常可惜。 在羅馬,會有抱著嬰兒的吉普賽人走進捷運車廂內,光明正大對人上下其手。幸好當時我視錢如命,皮夾有鏈子才沒被偷走。 在西安的朋友,可能經常擔心某天沒朋友所以沒飯吃;在印度與埃及的朋友,上班時可能要提心吊膽的工作,或是因此住進牢房,失去自由;至於吉普賽人,他們可能會擔憂嬰兒長大後,不知從何處找來遮避物而因此失業。 從這些世界各國的朋友身上,我發現游手好閒並不簡單,若想投機取巧而致富,一定要有過人的膽識才行。不怕鬼的人,半夜才不會怕遇見鬼。 是他們教會我,找一份正當職業來做,可以免除不光彩的苦悶精神負擔,多流點汗就不用天天靠朋友,怕明天沒飯吃,怕鬼的人還是腳踏實地做人。 不開玩笑,是旅行路上的這些人,教會我有一份正當職業的重要。 (圖片來源:Todd Quackenbush)〈本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酷編推薦:旅行,能讓人了解許多事,即使是一個人旅行,也能透過與他人互動的際遇得到成長。一個人旅行,面對自己,才能體會獨自探索宇宙的新鮮感。 作者簡介 藍白拖�旅.行人 遊走在叛逆與理性之間的七年級。 為了傳遞背包革命精神,決定發起「一直背下去」運動,免費出借背包給未來的旅行者。 作品《給未來的旅行者》、《離開練習曲》。 我的酷態度:「我們比自己想像中的更棒,這是真的!」

生氣是慢性自殺

2015年05月05日
公開

■生氣是慢性自殺 大家都知道瞋是心中火,不但對自己不好,對別人也不好,常起瞋心就如同慢性自殺一樣,所以都希望能好好控制自己的脾氣。然而,勉強控制瞋恨心的結果,反而會愈控制,就愈瞋恨自己,因為你會發現根本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因此每當瞋恨心生起時,你就會怨恨自己:「怎麼搞的?連自己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實在太不應該了!」 情緒是不能用控制的方式來處理的,必須要採取疏導的方式,才能真正地化解瞋心。而瞋恨和慈悲是相對的,因此只要我們多培養、增長慈悲心,瞋心自然就會減少了。所以,試著從另一個角度看事情,轉變自己的情緒,以更積極的慈悲心、愛心來看待世界,才是化解瞋心最好的方法。 例如你正在忙,孩子們又在你身旁吵鬧,心裡當然會覺得很討厭、煩亂。但是,如果你能將念頭一轉,想到:「孩子們不知道我在忙,只是因為玩得很高興,才吵吵鬧鬧!」那麼你就會感覺到他們的可愛,很快地就能消除心中的瞋火。但是孩子們的吵鬧畢竟還是會影響你做事,如果仍在吵,不妨就陪他們一起玩,順便休息一下,再回到工作上,這樣說不定效率更高。 其實,當某個人或某件事惹你生氣時,你應該要感謝他,因為對方用他負面的行為來提供一個學習的機會給你,讓你能夠戒瞋;而且你也要慈悲、憐憫他,因為他不知道他的行為是錯的。 但是,如果已成為習慣性的瞋恨,想要在瞬間轉變念頭,實在很困難。所以,我常勸人念「阿彌陀佛」,因為當瞋恨心生起時,念「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的聖號,或是其他的佛號、咒語,就能把瞋恨的情緒轉移到念佛、持咒或是念菩薩聖號的清淨心念上。能夠這樣做,久而久之,瞋恨心自然而然就會轉為清淨心了。 因此,下一次當你想要罵人,或是恨人恨得牙癢癢的時候,不要控制你的情緒,就念一句「阿彌陀佛」或是「觀世音菩薩」;即使一時忍不住還是開口罵人,罵出來的那句話也是「阿彌陀佛」。這樣不但憤怒、瞋恨的情緒會漸漸地減少,而且還養成了經常念佛、念菩薩聖號的習慣。 除此之外,我們也要常常問一問自己:「我今天做了多少好事?我今天心裡產生了多少慈悲心?是不是有瞋恨心?瞋恨心有沒有顯露出來?或是心中有瞋恨,但是沒有顯露出來?」就像曾子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經常反省自己的行為、語言、心裡的念頭,有了這個自我檢討的工夫,瞋恨心也會愈來愈少。

40歲就不再年輕了

2015年04月22日
公開

隨著年齡增長,越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每個人都會變老,要如何好好安排生活真的很重要,最近Sandy mom 因桃園停水所以回花蓮小住幾天,Sandy趁最近Sandy mom不在,可以好好做自己想做的事,如...開始下班後回家跳鄭多燕,做運動,再利用空檔學英文,最近Cherry邀請Sandy加入skyoe線上學英文的行列,一共三人在每週二晚上9:30在skype現上用英文練習口說,讓自己英文慢慢進步,最近討論幾個主題還蠻有趣的,希望英文可以更進步.加油! 每個人都年輕過,年輕時候如果放縱浪蕩,往往被稱為浪漫與瀟灑,但是過了40歲,已經不算是年輕人了,這個年紀稱之為「中青代」,真的不允許你繼續這樣自我感覺良好了,言談舉止若還在裝可愛,那是不莊重不成熟。 很多人怪自己沒有受到重視,怪自己懷才不遇,就是沒怪自己哪裡不夠好,我發現沒人願意不夠好,應該是不知道「從何開始」讓自己更好,不如聽聽我以下10個小建議: 1、擁有知己 如果你過的不好,可能是因為缺乏真摯的好友,擁有知己如同是人生最溫暖的一件外套。有的人缺乏知己,因為沒有好的人品和性情,當然交不到好朋友,到了40歲這個年齡一定要好好地擁有幾位知己,不然你會寂寞也很難過好日子。 2、播種善良 你是否善良,可以看你怎麼去對待那些比你苦、比你難的人,尤其是一些比你沒能力的下等人,你會用罵的嗎? 你的善良如同是在播種,無意間,你所到之處,就會處處有很溫馨的場面。 3、聆聽音樂 音樂可以陶冶情操,它會洗滌你的身心。也許你不經意的聽,會突然打開心靈深處裡的那些自己沒想過的潛能,聽音樂時能全心地投入,會帶給你 的生活上有了不同的色彩及滋味。 4、能夠放下 人世間有兩苦,一是放不下之苦,二是得不到之苦。在你付諸努力的前提下,所有想得到的都是一場賭注。勝之坦然;敗之淡然,不要患得患失。 5、學會承受 人生有些事情過去就不來了,無聲無息地忘記,經過一次,就長一次智慧;有些苦痛和煩惱需要默默地去承受,多說無益。 6、感恩的心 感恩的心不僅讓你憐惜一沙一石、一草一枝,還會讓你淡漠某種無形的壓力,撫慰你的慾望與苦悶時,有一些幸福的感覺也往往來自於此。 7、熱愛工作 儘管它決沒有喝茶、聊天兒那樣愜意,但它檢驗著我們的智慧和能力,是我們體現價值和成就所必備一種內容。 8、善於學習 讀書和學習都是在和智慧聊天,它不僅保證你的記憶力、感悟力。你的有些思想來源於此,有些見解來源於此,還會長久地保持你的個性魅力,何樂而不為。 9、享受運動 很多人認為自己胖、自己醜,於是就有人拚命地節食減肥、手術美容。還不如享受運動、享受自然。 10、 熱情不熄 雖然無力把握命運中的某種愛,某種緣,某種現實 。也不能失去熱情 ,只要信心在,勇氣就在;努力在,成功就在。

小錢養錢創富術:不用等老闆加薪,小資族 10 年滾出上千萬!

2015年04月10日
公開

Sandy真的覺得若真有心要存錢是可以每月擠出一點錢存起來的 ~ 若沒心存錢,賺再多也存不了錢~ http://www.cmoney.tw/notes/note-detail.aspx?nid=28728 小錢養錢創富術:不用等老闆加薪,小資族 10 年滾出上千萬! •瀏覽人次 : 8404 •撰文者:女人變有錢 •標籤:hedy 撰文/賴雅淳 小資女孩-鍾敏佳向「錢」衝學會養錢術,35 歲存到退休金! 根據最新統計,6 成的台灣女性沒有存夠錢,無法讓自己過得舒服又安穩!其實,想要過好日子並不難,只要從現在開始存小錢自然就能把錢養大,不為錢煩惱! 小時候家裡窮困的鍾敏佳,就是從小錢養起,35 歲已經存到退休金快來學學她的養錢術,輕鬆過好日子! 有錢人的致富秘密-小錢累積久了也會變大錢 每月一萬五千元,可以拿來犒賞自己,也可以存起來,十年後變千萬!這是小資女鍾敏佳利用小錢幫自己創富的真實故事學起來,妳也有機會靠小錢翻身,變身有錢人 股神巴菲特曾說:「人生沒有那麼多的公平可言。但是,只要偏轉一下航向,逆風就會成為順風;只要刻苦努力,堅持不懈,耀眼的太陽就會跑到你的身邊。 生活起點並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最後你抵達了哪裡。」生長在窮困家庭,長大後卻靠著堅強的意志力與存錢紀律抵達了自己所設定的財富目標,實現了變有錢的夢想 合庫人壽訓練部經理鍾敏佳,可以說是巴菲特這段經典名言最好的應證者一九八○年代台灣最紅的電視劇《星星知我心》描述一個貧窮家庭把五個孩子分送不同親戚家寄養的故事 鍾敏佳小時候的家庭狀況,就是《星星知我心》的翻版家裡五個兄弟姐妹都住在不同的親戚家因為不常見到母親,鍾敏佳會喊媽媽為「阿姨」 年幼的無知讓母親相當不捨,決定再苦也要把孩子帶回身邊照顧只是,父母在市場賣花的微薄收入要撫養五個小孩相當吃力排行老三的鍾敏佳國小六年級就成為家庭經濟貢獻者 寒暑假準時出現在工廠當童工一天薪水只有兩百元,她全部交給爸爸「我很清楚自己只有小錢,但我很早就相信小錢累積久了也會變大錢。」 鍾敏佳從小就掌握了有錢人的致富秘密──先建立強大的信念所有行動和習慣就會跟著信念走 用基金強迫儲蓄,先把薪水的 2/3 藏起來吧!26 歲買第一間屋,成為有殼一族 就像所有有錢人在致富前都是「先存再花」,鍾敏佳也是如此大學畢業後薪水只有三萬多元的她會拿一萬五千元回家,把一萬五千元存起來 靠幾千元過最基本的生活即使後來工作能力增強薪水倍增,生活支出卻沒有因此提高現在她每個月最多也只花一萬元其他薪水則是放在不同的理財工具裡滾動,進行最有效的運用 而幫她奠定財富基礎的理財工具是小資族最耳熟能詳的「定期定額買基金」比較不一樣的是,一般小資族買基金,每個月金額只有三千、五千元 鍾敏佳從一開始就強迫自己每個月至少拿出一萬五千元買基金再逐步提高到薪水的三分之二俗話說,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財富是留給敢追求的人在花少、存多與及早投資下 鍾敏佳二十六歲時,就和先生存到了購屋頭期款在新北市景安捷運站附近買了一間總價五百萬元的小房子,築起愛的小窩成為有殼一族後,鍾敏佳和先生達成共識 她負責償還房貸,先生負擔家用及兩個小孩教育費每個月薪水扣掉房貸後,鍾敏佳仍提撥一至兩萬元,定期定額投資基金當基金累積到三十至五十萬元 她就會把基金贖回償還房貸本金,而基金則是繼續扣款二十九歲那年,財神爺來敲門當時鍾敏佳看到自家樓上有兩戶打通成一間的住家變成法拍屋,決定參與投標 原本她詢問房仲業務要出多少錢才能得標?業務告訴她至少要一千萬元但是在投標時她卻以第一個小孩出生的時間三十三分寫下底價八百三十三萬元 沒想到在一百多人投標下,她居然得標僅花八百三十三萬元就買到五十坪含車位的捷運好宅現在這間房子已經增值好幾倍 還房貸+存基金,10 年買 3 間房 「還好我用基金存錢的好習慣從來沒有停過,再利用第一間房子增貸,才有能力買下第二間房子。」鍾敏佳開心地表示只是,兩間房子貸款對薪水只有一般般的鍾敏佳來說有些吃力 於是,她把第一間房子賣掉,專心償還第二間房貸同時繼續利用「平時定額還房貸、定額存基金,累積大筆基金金額時,再一次整筆償還房貸」這個理財公式逐步把房貸負債變資產 四年前,在一次前往台中出差的途中鍾敏佳聽到計程車司機談起台中的房地產現況點燃她在台中置產的興致在做過功課後她選定台中市最重要的交通要道─文心路與中港路交叉口附近 買了一間總價九百多萬元的電梯華廈,完成了十年買三間屋的夢想僅管台北與台中房產,每個月貸款就要償還五萬元鍾敏佳依舊省吃儉用,每月再擠出一萬五千元投資基金 「我最終的理財目標是存到兩千萬元,然後放在每年穩定配息五%的理財工具上,每年就有一百萬元的被動收入,對我來說,這就是財富自由。」 小資族只要堅持存小錢,終有翻身的一天! 一個堅定的信念,從每月一萬五千元買基金開始鍾敏佳靠著過人的節儉毅力、不間斷的紀律投資不但脫離貧苦,還讓原本遙不可及的千萬財富,變得近在咫尺 而她也把自己這套「小錢創富養錢術」傳授給妹妹強迫月薪只有兩萬兩千元的妹妹每月拿一萬元存基金讓妹妹也在不知不覺中養成儲蓄好習慣、存款突破一百萬,朝下個百萬存款邁進 「我都告訴妹妹,不用等老闆加薪,要自己幫自己,而小錢存基金,就是小資族創富的最好方法。」鍾敏佳用自己的例子證明─小資族只要堅持存小錢,終有翻身的一天 ( 本文由 女人變有錢 授權轉載 )

經歷微笑曲線,報酬才會可觀 定期定額 至少扣足36個月

2015年04月09日
公開

這個經驗Sandy 也是用在存股投資方面,記得前年Sandy花了五萬多買了一張0050,後來想說賺個差價就賣,所以當時有賺頭就賣了,誰知 0050 現在已漲到六萬多,再加上這幾年除息,若沒急賣放長期還是比較有賺頭的~因為即便賣掉,新台幣放銀行帳戶也是會被通貨膨漲吃掉利率,所以為何那麼多國家都在印鈔票量化寬鬆,因為量化寬鬆政策是要讓熱錢滾進股市/及投資,不讓大眾把錢放銀行.所以若該國貨幣貶值就可以買該國貨幣投資該國的股市~目前Sandy就是這樣操作基金~ http://smart.businessweekly.com.tw/Reading/WebArticle.aspx?ID=56563 經歷微笑曲線,報酬才會可觀 定期定額 至少扣足36個月 撰文者:郭莉芳更新時間:2014-11-26 我的基金買了3個月,績效都是負報酬,我該停扣嗎?我的基金投資半年賺了15%,我是不是該獲利了結呢?還是把手邊剩下的5萬元單筆投資進去加碼搏一把?同事買了生技基金比我的東協基金賺更多,我是不是該改扣生技基金比較賺呢?⋯⋯ 小資族開始進場買基金後,隨著投資市場的變化,就會牽動所投資的基金淨值的漲跌,心情也可能隨之受到影響。 面對市場的漲跌,該如何維持心情穩定,而非隨著市場或是報酬率高低起舞呢?建議你回歸到2個基礎問題:1.投資的市場是否長期趨勢向上;2.所選的基金是否為同類型中績優生,如果兩者皆是,就可放心。 以下整理了一些常見的基金投資問題,提供給小資族參考,未來碰到類似的情況,先別急著停止扣款或是贖回基金、琵琶別抱,而是先釐清觀念、建立正確認知後,再來決定下一步該怎麼做,才不會賠了夫人又折兵。 Q27:專家建議小資族從定期定額買基金開始練身手,如果我已存了5萬元,是否直接單筆投資,而不是拆成很多筆定期定額投入,投資效益更大呢? A:新手投資人看不懂市場,很容易聽到報章雜誌的專家建議某個看好市場就單筆投入。這是很危險的,基金教母蕭碧燕表示,如果第一次單筆投資就賺到錢,很可能只是運氣好,而不是自己多厲害,她以多年接觸散戶投資人的經驗來歸納出以下的結論:很多投資人可能第1次亂買嘗到甜頭,之後再進場時,好運已經用完了,換來的就是慘痛的經驗。 單筆投資法較適合已經有過幾年投資經驗,或是很熟悉單一投資區域或產業漲跌循環的投資高手,不要忘記,5萬元也是一筆不小的錢,每月存5,000元,也要花10個月才能存得到,若因投資失誤虧損,一定會很心痛。 連股神巴菲特都無法預測明天的股市漲跌,更何況是一般人?因此,謹慎為要!即使你手邊有5萬元可投資,也不宜貿然投入,除非你自認很有把握可以買在相對低點的市場,也認為萬一未來虧損不會心痛,或可考慮單筆投資。否則還是拆成多筆,定期定額投入比較安全。 Q28:我已經開始定期定額半年多,績效超過10%,我該停利嗎? A:先恭喜你踏出成功的第一步,賺錢的感覺一定很開心!不過,建議你繼續扣款下去,不需要贖回停利。 為什麼呢?因為小資族的進場本金並不高,以每月5,000元為例,投資半年的本金是3萬元,績效10%就等於是賺3,000元,金額不大,獲利出場後也不見得能找到更高投資效益的市場,因此還不如繼續放著。 蕭碧燕不斷強調,定期定額買基金一定要做到2件事:1.貫徹每月扣款的「紀律」;2.扣足36個月。 因為定期定額投資是不看高低點,強迫進場,只要確認當初選擇的市場是趨勢長期向上的,定期投入資金達3年不中斷,撐過一個景氣循環,就會成為最後的贏家。 當你在市場樂觀時進去買,必須有心理準備,可能會歷經下滑而出現負報酬;那時候更要繼續扣款,慢慢攤平成本,熬過這段時間,等市場再漲上來。經歷了微笑曲線(開始扣款後,基金淨值先跌後漲,詳見圖1),累積的金額夠多,最後的絕對報酬也會很可觀;關鍵在於比「氣」長,持續扣款,有耐心就會贏。 Q29:我看生技基金這2年的表現很好,單年度漲幅超過25%以上,如果想快速存錢,是不是就應該選擇這種基金? A:如〈基金操作篇1〉所言,定期定額必須挑選具有長期成長趨勢的標的,賺錢機會才大。 生技基金是屬於產業型基金的一種,產業型基金的特性是「有明顯的週期性循環」,除非你很確定現在正值該產業循環週期的相對低點,否則定期定額投資的滾錢效果不大。 尤其是近2年的生技基金漲了很多,目前正處於產業景氣循環相對高點,現在進場恐有追高風險,下跌機率有可能高於上漲機率。 Q30:我預計每個月投入1萬元做定期定額投資,該如何分配投資標的呢? A:如果每月有1萬元資金,建議可以拆成2筆∼3筆,例如5,000元、5,000元或是3,000元、3,000元、4,000元,再投入不同的市場以分散風險。 該投入哪些市場呢?暢銷財經書籍作家、精算達人怪老子表示,如果是屬於相對穩健的投資人,不希望資產波動度太大、萬一虧損可能會睡不著覺的人,建議要有一定的比率投入債券型基金,不要全部重壓股票型基金。 例如可以用一檔全球型債券基金搭配一檔全球型股票基金、美國股票型基金或東協股票型基金。要提醒的是,不管是透過哪一種通路下單,要特別留意該通路是否有「最低手續費」的下限,通常是每筆50元,如果投資金額在5,000元以下,且享有手續費折扣優惠的話,就要精算一下是否被多扣手續費,反而不划算,此時,1萬元反而只需拆成2筆就好,以免拆成3筆,手續費成本過高。 尤其債券型基金的手續費率較低,若再加上折扣後,可能未達50元,更是吃虧。舉例來說:小安透過網路銀行下單一檔股票型基金,每筆3,000元,手續費為3%(3,000元×3%=90元),透過網路下單可享有5折優惠(90元×50%=45元),但該銀行的最低手續費下限為50元,未達50元者以50元計,等於是小安每筆就被銀行多賺5元,1年扣12次,等於是多花了60元。 Q31:我投資到現在已經7個月了,正報酬只有曇花一現2個月,之後就一直是負報酬了,我該停扣、換另一個市場嗎? A:定期定額是一個長期投資計畫,不用擔心進場時機點,只要做好長期投資的心理準備,即使剛開始買進就碰到股市下跌,或是遇到盤整期,記得:這都只是投資的過程,不用患得患失。 如果你先前已做過研究,也用了3163法則或4433法則(詳見〈基金操作篇1〉)選出同類型中較優質的基金,即使進場半年多,目前還是負報酬也不用太擔心,因為有可能你剛好遇到市場正在結束一個循環,淨值逐漸下跌,帳面上出現負報酬,此時也要保持鎮定,繼續扣款。 因為這正是買進更多單位數的時機,同時能累積夠多的投資部位;等到市場回春,淨值開始上揚,就能看到亮麗的成績,這就是所謂的「微笑曲線」的投資概念。 既然是小資族,初期投入的本金不會太多,即使有虧損,帳面上的虧損金額也不至於太過龐大。 總而言之,只要選對長期趨勢向上的市場,定期定額的策略應該要堅持扣款滿36個月,之後再採取「停利不停損」的策略,在負報酬期間千萬不能中途放棄停扣,否則就錯失了逢低承接的撿便宜機會,如果還因為耐不住虧損而贖回出場,不僅前面白忙一場,還倒賠了本金,得不償失。 Q32:只要扣款3年後就可以停利了嗎?停利點要怎麼設比較好呢? A:買基金的目的是為了賺錢,賺到錢就該落袋為安。但賺多少才該出場、停利點該怎麼設?相信很多小資族都想知道。 蕭碧燕表示,停利點該設多少沒有絕對答案,只能說投資市場愈積極、波動性愈大、市場前景愈看好或投資人風險承受度愈高的,停利點就可以考慮設高一點。 也可以參考基金的「年化標準差」來設定停利點。年化標準差是以基金淨值過去1年內的波動計算出來,波動愈大,代表該基金上漲或下跌幅度愈大。該怎麼設呢?例如某檔基金的過去幾年的年化標準差落在20%∼25%之間,就可以設定基金停利點為20%,一旦累積報酬率超過20%,就嚴格執行停利。 名詞解釋_標準差 根據基金淨值於一段期間內的波動情況所計算出來的數值,用來衡量報酬率的波動程度,藉以了解基金可能的上漲或者下跌幅度,是常用的風險指標。 不過,蕭碧燕主張,不管停利點怎麼設,主要還是要看獲利的絕對金額多寡而定。舉例來說,小燕每月定期定額3,000元買美國基金,報酬率達20%,但扣滿36個月後的累計,本金只有10萬8,000元,在不計算任何成本的情況下,獲利約是2萬1,600元,金額並不是很多。 小燕可以選擇先落袋,嘗嘗賺錢的感覺。當然,如果認為賺得太少,也可以放著繼續扣,耐心地等到下一個市場循環,到時候隨著投資本金變大,贖回的獲利成果會更加顯著,這也是蕭碧燕比較贊同的做法。 Q33:到達停利點後,該分批贖回,還是整筆贖回比較好?獲利落袋後,該繼續投資原來的標的嗎? A:達到停利點後,贖回的錢又該如何應用呢?這時不妨留意一下原本的投資標的。如果前景依然看好,可以考慮以加碼的方式持續投入。例如原本1個月扣3,000元,這時就可考慮改扣4,000元或更多。如果前景普通或有開始走跌疑慮,那就考慮換另一個標的。 針對小資族,蕭碧燕認為若已到了停利點,不妨直接整批出場,全部贖回。「我認為除非金額夠大,否則分批贖回方式沒有意義」,蕭碧燕舉例,以每月扣款5,000元,3年後報酬率30%,本利和大約是29萬3,670元,沒有分批出場的必要,或是頂多分2次出場即可。 為了擴大複利效果,基金贖回之後,這筆錢若沒有即時用途,建議再拆成36筆,分成36月定期定額,也就是用基金養基金的方法,把獲利出場的金額拆成每個月8,000元來投入下一次的投資循環。 剛開始重新投入基金時,可能正逢市場高點,剛開始都還看得到正報酬,等到市場進入下跌循環後,基金績效有可能就會是負報酬,當報酬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正是低點承接的機會,就可以把準備後面扣款的錢提前放到前面加碼。 舉例來說,每月原本扣5,000元,1年後發現報酬率是-20%,就加碼為每月扣6,000元或7,000元,即使最後因銀彈不足,沒有買滿36個月也無所謂,因為你已經在低點多買到單位數了。一直持續到報酬率翻正、市場趨勢向上,就可以逢高出脫。 =

節儉與極簡 是累積財富的起點

2015年04月07日
公開

Sandy的節儉個性是遺傳Sandy爸 & 媽,以前家境並不是優渥,所以Sandy在考上公立高職時是有打工賺學費的,所以累積很多工作經驗,這也造就現在節儉的Sandy.感謝Sandy爸 & 媽的節儉不浪費精神傳承. http://smart.businessweekly.com.tw/Reading/WebArticle.aspx?ID=57666 節儉與極簡 是累積財富的起點 撰文者:蕭碧燕更新時間:2015-03-2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節儉美德絕對是能夠累積財富的重要條件之一,把這個美德發揮到極致的,應該是老一輩的婆婆媽媽們。我媽媽就是超標準的例子,她一生的功課就是「勤儉持家」。 小時候大環境不好,我們家尤其貧窮,所以媽媽對於任何支出都是「斤斤計較」,舉例來說,我們家有7 個小孩,一件衣服可以從老大輪到老么,課本也是老大用完、老二用;老二念完、老三念??一個個「傳承」下去。寫功課要用的鉛筆,更是一削再削,削到短到握起來都快要不能寫的狀態,才捨得丟掉。總之一個字──「省」。 收入有限,所有花費都要讓效益極大化 有一次我們家同時有3個小孩感冒不舒服,媽媽見狀,不是把3個孩子都拖去診所看醫生,而是她自己去看,告訴醫生她感冒了,然後回家把「大人」的感冒藥分拆成3份,給我們3個感冒的孩子吃。為什麼這樣做?如果她去看醫生,只需要付一份錢,但3個小孩都去看的話,要付3 份錢。大人的藥分成3 份給孩子吃,在她的想法裡,藥量應該剛剛好,所以便這麼做了。現在回想起來,這種方法當然不能效法,但可以看到媽媽為了省錢,真是無所不用其極。 吃水果也是,小時候我們家只會出現兩種水果,一種是番茄、一種是甘蔗。其中番茄一定是小顆的,不會有牛番茄這種大分量的東西,為什麼?因為大顆的番茄如果要1 人分1 顆,太貴了。相對來說,小番茄每個人可以分上2 顆,看起來數量還不少呢!有人會說,為什麼不買葡萄呢?當然不可以,那時候的葡萄,可是貴族水果,怎麼可能在我們家出現。 買甘蔗也是有學問的,過去菜市場賣甘蔗是用「喊標」(競標)的方式。我們小孩子都會跑到最前面來「觀察」甘蔗好不好,好的定義是──甘蔗節不能太密;如果看到不錯的甘蔗,我們就會跑去告訴媽媽,媽媽喊一個價錢把甘蔗買回家。買回家的甘蔗有兩個用途,一個用途是當我們的水果,另一個用途是把削掉的皮、還有吃剩的甘蔗渣曬乾,拿來當柴火燒,完全物盡其用。 節儉生活,簡單理財 省、省、省,省下來的錢,媽媽到處藏。那個年代不時興把錢存在銀行裡,倒是流行民間標會。媽媽跟會,不是為了用錢,最大目的是賺利息;而且最好是標尾會,才能賺最多的利息。 有人說,標會很危險,被倒了怎麼辦?現在看來,真的是不太牢靠,要是有人捲款跑了,大家就會血本無歸。但在媽媽那個時代,唯一的理財工具就是標會,親朋好友無一不跟會。那時候大家都這樣做,也很幸運沒發生什麼事情,所以沒有人在怕。 為什麼會有人想要起會?很簡單,那個年代與銀行打交道超麻煩,生意人如果需要一筆錢周轉,想到的辦法就是起會,快又方便。我媽媽到年紀很大時,才有銀行戶頭;因為我們幾個孩子在各處發展,要拿生活費給媽媽時,總不能勤跑南部吧!所以才讓媽媽到銀行開戶,我們再匯款給她。 另外,媽媽有錢會去買金子,她的目的倒也單純,只希望每個女兒在嫁人時,能有金子當嫁妝;未來孫子出生後,她能給個紀念性的金鎖片。所以只要見到金價稍微跌落,手邊又有餘錢時,她就會去買個金飾放在身邊。 因為時代背景的關係,父母親絕對不做信用擴張的事。買房子不貸款,都是存到一大筆錢,用現金去買的。這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不太聰明;但也是因為不做信用擴張,所以過去的人頂多就是窮,很少人負債累累。 媽媽一輩子就是這樣的生活型態,從不外食,連漂亮衣服都是菜市場選購的;節儉與極簡,克難地把我們幾個孩子拉拔長大;就算晚年家境改善許多,她還是不改節儉習性。 在物質富足的現代,我們不需要複製過去的窮困生活,但如果可以少一點抱怨,去好好領會節儉的美德,重視賺來的每一塊錢,謹慎控制每一筆花費,不鋪張浪費,相信你也一定會練出點滴累積財富的本事。 小檔案_蕭碧燕 現為《Smart智富》月刊專欄作家、專業投資演講者。擁有逾20年基金投資經歷,從未虧損出場。2004年起積極推廣定期定額、基金養基金等觀念,掀起台灣投資人定期定額投資基金風潮,每年演講超過百場,被財經媒體讚譽為「基金教母」、「蕭老師」。 每次成功的投資,必定遵守「選對基金、做好資產配置、低點不停扣」等投資紀律,才能克服貪婪與恐懼,逐步累積財富。 曾任中華民國證券投資信託暨顧問商業同業公會祕書長、安泰投顧理財諮詢部副總、彰銀安泰投信企畫部及壽險通路副總。著有《蕭碧燕教你 有錢退休,靠基金就對了》、《蕭碧燕教你靠基金小錢也能變大錢》、《買基金為自己加薪》、《買基金坐擁雙薪》。 臉書粉絲團:https://zh-tw.facebook.com/kimiconsultant

旅行是沉澱,不是逃避

2015年04月01日
公開

旅行是沉澱,不是逃避 撰文◎陳培思 最困難的不是出走,而是回國後要怎麼面對生活 畢業後工作了1年多,劉哲瑜感到有點茫然,毅然決然放下工作,在大年初五留下一張紙條,「原諒我的任性,我打算出國旅行1年,會和你們報平安,」就背起行囊悄悄離開家,帶著存下的30萬元到國外旅行生活,憑著一口不流利的英文,獨自一人走過13個國家。「決定旅行時,除了想看看世界、接觸更多不同的文化和人,其實自己並不知道希望能從旅行中獲得什麼,」劉哲瑜坦承,「旅行的意義」,是在旅行過程中才不斷咀嚼出來的。 「職業旅人」想法大轉彎 27歲那一年出走,劉哲瑜本來有意繼續到其他國家度假打工,在30歲以前當一名「職業旅人」。然而,在遊歷13國後,劉哲瑜卻轉了一個大彎,決定回到業務工作,甚至還是當初離開的機電業,「旅行中我想明白了,既然這是我人生旅途中遇到的一個難題,就該勇敢去克服它。」「在旅行半年之後,有一度我感到更迷惘,到新的地方不再有任何感動,也沒有興奮的心情想結交更多朋友,」劉哲瑜說,「當時自己不知道為什麼,但回國後就想通,因為太期待旅行能帶來改變,但又害怕要回到原來一成不變的自己,心中始終還是藏著對未來的不知所措。」這種不安,不會隨著出國旅行而消失,反而隨著旅行接近尾聲,變得更加強烈。 很多人問劉哲瑜,「當初怎麼有勇氣就這樣拋下一切出國?」劉哲瑜的答案令人意外,「要出國並不困難,出發時總是很興奮、過程很新鮮,有滿滿的能量過關斬將。但最困難的不是出走,而是回國後要怎麼面對生活。」 人生不如意 不會因出國消失 這年的旅行、讓劉哲瑜學會如何在生活中旅行,「在旅行中,必須面對大大小小的難題,要解決旅行中的難題,總是讓人精神抖擻,跨越一道道障礙很有成就感,而生活中不也應該如此嗎?」劉哲瑜認為,旅行過程讓人學會堅強獨立,勇於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然而,這種態度不應該只出現在旅途中,而是應該帶回生活、帶回工作中。劉哲瑜強調,「旅行,可以是沉澱,但不能是逃避。因為工作的苦悶、生活的壓力,絕不會隨著你出國一趟而消失!」 旅行,是會上癮的物質欲望 「你對於工作的熱情和旅行一樣多嗎?」當有人向劉哲瑜吐苦水,覺得自己被工作生計枷鎖束縛非常痛苦,想要放下一切出國,劉哲瑜總是會這麼反問。有太多人在旅行之後,會抱怨生活的無趣、苦悶,有氣無力地勉強工作,只希望能換得下一次旅行,短暫的解脫。「旅行會讓人上癮,但一直期待出國轟轟烈烈的旅行,就像是苦苦追求買個名牌包,」劉哲瑜說,「旅行需要時間、需要金錢,旅行其實價值不斐,也是一種會『成癮』的物質欲望。」 有人平日無精打采,只期待在下一次旅行中找到快樂。劉哲瑜做個簡單的計算,如果以成人後還有50年的人生來看,到底能有多少時間旅行?即使花5年時間都在旅行,也還有45年必須在「枯燥煩悶」的生活裡打轉,只把希望寄託在旅行上,會讓生活失去意義。 把旅行的熱情帶回生活 如果你在旅行時勇氣十足,能克服惡劣的環境、艱苦的生活,這還不算有勇氣,「當你面對生活的難題,是否有同樣的勇氣去克服,那才是真正的考驗。」劉哲瑜認為,旅行不該在回國後就畫下句點,而是為你的生活帶來了什麼樣的改變?是否能移植旅行中刻苦耐勞的精神?能否像在旅行中獨立勇敢地面對問題?旅行中的眼界是否帶回來了? 如果你願意到國外做義工,是否也願意在回國後做些什麼?「你可以為自己的生活做些改變,或是把這些熱情也發揮到工作上,而不只是把旅行當美夢,醒來時只會覺得現實很痛苦殘酷。」 旅行者總是要回家的,無論再怎麼羨慕其他國家,終究是要回來,不要只是一直羨慕其他國家的好,覺得台灣是個鬼島,整天抱怨。「旅行,應該是看到別人的好,但也明白家鄉的好,更積極付出。」 誰都無法複製別人的腳步 「旅行是自己的決定,而不是一窩蜂趕流行,」劉哲瑜說,「當你看著身邊的人都出國度假打工,或是要去窮遊1年,就認為自己也應該如此,那就如同被告知,你一定要考大學、人生一定要存錢買房子般,只是被牽著鼻子走,沒思考自己想要和需要什麼。」 出國可以追求夢想、體驗世界、感受不同文化的洗禮,然而在台灣、在日常工作中,這些也都可以做到,沒有非得一定要出國旅行,「並不是一定要當個背包客走遍世界各地,才能稱得上是個『旅人』,」劉哲瑜強調,要讓旅行成為豐富你生活的元素,而不是拿來說嘴的壯舉。 「要跑遍世界各地,還是走完台灣各個角落,」劉哲瑜說,「這個問題就像是應選擇大企業還是小公司好?不可否認,大企業有令人羨慕的光環,但其實大企業或小公司,各有各的好。」 劉哲瑜提醒,「旅行的意義經常是在旅行中才摸索出來,不必非得在旅行前就像申論題一般,完整回答出這趟旅行的目標,但至少一定要先試著思考。」 「你可以參考別人的經驗,但千萬不要想複製別人的經歷,」劉哲瑜說,有太多人問他,「旅行該做哪些準備?我要怎麼規劃旅途?該用什麼方法旅行才能達成我的目標?」他認為,「這些問題必須自己解答,這是旅行中的一部分課題。」旅行的方式千百種,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不同,旅行帶來的意義也不同,因此,絕對不要期望自己走過一趟,就會得到和其他人一樣的結果,「如果只複製別人的腳步,是哪兒也到不了的。」 生命缺乏深度 旅行難有所獲 工作之後再走出去,和一畢業就出走,能沉澱的一定有所不同。劉哲瑜說,「旅行能得到多少收獲,取決於你有多少人生經歷。旅行能增加生命的廣度,但工作可以增加生命的深度。」旅行的錢從哪裡來,要存多少錢才夠?這是許多人考量的重點。劉哲瑜說,「要花多少錢,取決於你旅行的方式。」有人甚至考慮,要不要貸款或借錢?劉哲瑜很不以為然,「當你計算著如何和父母開口借錢的同時,是否曾自己付諸努力去打工賺錢,為這份旅行做準備?」他強調,「要身體力行去實踐的才叫夢想,而不只是想著怎麼花最小力氣,從別人身上獲得資源。」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二月號(458期)Career職場情報誌-

花該花的錢才是理財

2015年03月31日
公開

http://www.cmoney.tw/notes/note-detail.aspx?nid=28149&utm_source=Email&utm_medium=EDM&utm_term=EDM&utm_content=bid_22814&utm_campaign=22814_20150330 省下5000元 可別高興得太早,你可能因此走進別的設下的陷阱...這 5 件事情,要時時提醒自己! •瀏覽人次 : 11965 •撰文者:廖義榮(Taylor) •標籤:理財好輕鬆, 理財專區, 廖義榮Taylor, Mia 你真的懂理財嗎? 當我們 在跟人家 談到理財時,對方的第一個反應 可能是:「理財喔,那不是 都要每天記帳, 開始過 省吃儉用的日子?」這是 對財務規劃的一種誤解,財務規劃的目的是... 1.花該花的錢才是理財 財務規劃的目的是 要瞭解現況、規劃未來,用意是 要減少意外 與 非必要的支出,做計劃性的消費,把原來 漫無目的 的財務資源整合,來達成 未來的財務目標。有了自己想要達成的目標,你會去思考 錢的流向,只花該花的錢,也因此減少了 衝動消費的可能性。你知道 少了這些意外開銷,你可以 拿更多資源 完成你的夢想;少了意外開銷,把它用在 你覺得重要的花費上時,反而 可以提升你的生活品質,財務規劃 並不是要每個人 都勒緊褲帶過日子,讓生活品質下降。 2. 花錢讓你失去理智? 最近在TED上看到一段影片: Dan Gilbert 談我們對期望的誤解, 他用 行為財務學的內容探討一般人消費時 的一些行為模式。正巧 幾天看到 電視新聞的報導,一家百貨公司週年慶,有人為了 賺百貨公司的贈品、禮金等,與同事集資 購買了350萬的商品,看了這新聞後,覺得 社會大眾的消費行為 真的是蠻有趣的。影片中,Dan Gilbert提到在1738年,荷蘭的 Daniel Bernoulli 提出一個公式:我們所有行為的預期值(我們能期望得到的好處)= 該行為使我們獲益的機率 ╳ 我們從中獲得益處的價值 他舉幾個例子,來說明一般人 在財務行為上,時常無法做理性判斷,一般人會犯的二個錯誤是: 1. 往往沒有耐心等待 2. 比較過去的資訊,而不是客觀的衡量 例如:當你走進一家 葡萄酒專賣店,架子上面 擺了三瓶酒,分別標價 美金$8元、$17元、$33元,你一定覺得標 美金33元 的非常貴,買不下手,但是店家 如果再多擺了一瓶 標價$51元的,你馬上覺得 $33元 也不會那麼貴了。由於 也無法一一試喝,你無從判斷 個別的好壞,於是你就 取中間值,最後買了$33元的那瓶酒。這是因為你 受到前面的價格 所影響,當增加了一瓶$51元的酒後,你開始產生轉移比較,$33元的酒 看起來就沒有那麼貴了。另外一個例子,如果汽車音響是 美金$200元,只要你開車到 汽車修理店去,只要美金$100元 就可以了,幾乎所有人 都會把車 開去修理店安裝 以節省$100元。但如果 你要買一輛含音響的新車價值美金$31,000元,而沒有附汽車音響,把汽車開到修理店 裝汽車音響,總共只要付出$30,900元。多數人被問到 是否願意把車 開到汽車修理店時,卻表示 不想這麼麻煩。為什麼 會有這種差異?一樣是 省下$100元,為什麼第一種情況,大家都樂意 把車開去以節省$100元,換到新車時,就不願意把車開去?因為相對於$31,000元來講,$100元 只是 0.3% 的一個小數目,一般人就不願意 為了省這樣一筆「小錢」而多費工。事實上,金額都是$100元, 卻會產生這樣不同的二種結果,是滿耐人尋味的。 一般人對$100元 會有不同的認知,因為他們也 不會在意這$100元 是從那裡省出來的,由於轉移比較的結果,你會把它 跟 你以前所購買的物品的金額 做比較,而不是客觀去看「我可以拿這筆省下來的錢做什麼」,這是一般人 在行為決策上 所犯的一個系統性錯誤,我們在做購買決策時,往往根據以往的價格 或是資訊來做決策,而不是考量 物品的真正價值。在Daniel Bernoulli公式中,就告訴我們 常常在做行為決策時,錯估獲益的機率 與 獲得益處的價值,而沒有辦法 做出理性的判斷。 3. 就是要你不理智 商人 巧妙的把這些 運用在商品行銷上面,例如,某種國外品牌的化粧品,一組保濕美容液組 原價近萬元,平日頂多打9折,你從來都捨不得買,突然間 你在百貨公司 周年慶的DM上,發現它 居然下殺到5折,只要5000多,你於是瘋狂搶購,刷卡 把一整年需要的量 都買下來了,因為你把現在的價格 跟以往的價格做比較,就容易 得到這樣的決策。周年慶結束後,你可能無法 在下個月完全付清 信用卡帳單上的金額,於是,變成你要為 沒有付清的餘額 負擔約19%的利息。你從價格上 賺取到的差價,後來 完全吐出來去 付銀行利息 可能都還不夠。而化妝品進口商 則為了成功的行銷策略 而開香檳慶祝,他們旗下品牌的化妝品 平常訂價都很高,而且很少下殺促銷,為的就是要 塑造消費者高品質、高價的印象,等到百貨公司周年慶時 再下殺至5折,讓消費者 用過去的價格資訊 做比較,就會覺得 買下他們的商品 非常划算。但也許5折,才是他們 應該賣的正常售價,因為 平常都維持高價,所以銷量普通,但是 百貨公司 一檔周年慶 下來的業績,可能就佔 他們全年業績目標 的一半了。 4. 省錢反而花更多錢 另外一個例子,可能是你 每天都會碰到的。當你走進超市 想買衛生紙時,幾種品牌 擺放在一起,一串標價 從125元到139元都有,其中,居然有一個牌子 只賣105!你很高興的 拎了就去結帳,回到家 仔細看衛生紙外包裝的標示,才發現 每包只有100抽,而其他牌子 都是正常的130抽。原來它之所以便宜,是因為裡面 可以用的抽數比較少,當然就相對便宜了,但是 由於過去對這個品牌 衛生紙價格的資訊,讓你無法 做出合理的判斷,覺得很便宜就買了,這也是業者行銷的手法。 5. 投資需要 耐心 與 對未來的用心 一般人在行為決策上 沒有耐心,也反映在投資行為上。投資股票時,通常很少人 會花時間去研究自己投資 股票公司的營業內容、財務報表、營業項目、在該產業中所佔的位置…等,這些可能 對股價長期影響 的因素,反而寧願 聽信股市名嘴 或是 報章雜誌 的小道消息。這種人的投資行為 大多是短線進出,不是因為看好 該產業 與 該公司的前景 而做長線的布局,等到股價下跌時,由於執著於 以往股價 曾經漲過50%的歷史記錄,而在股價下跌時 無法根據未來產業前景、公司競爭力等 做出合理的判斷,該出脫的時候 一直捨不得賣出,或是 在出脫股票時 賣掉有升值潛力的股票,留下沒有競爭力公司的股票。Dan Gilbert 在影片最後 講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話, 他說:「我們往往高估現在的快樂,而低估未來的痛苦。」 也許 對行為財務學 有更多的認識,能讓我們 在行為決策時,做出更理智的判斷。如果在自己的財務上 已經做了完善的規劃,掌握 每月的收入、支出流向,把錢的用途 安排好,哪些是日常支出、哪些可以拿來做娛樂、血拼用的,透過計劃性的理財 讓自己生活過得充實快樂,同時 又能夠 即早為未來做準備,收入當中 有一部份的錢 拿來為未來做準備,就不至於 因為只顧著現在享受的快樂,忘記未來 可能會因為 沒有準備而遇到的窘境。未雨綢繆,才是上策!

調整職場EQ的好方法

2015年03月24日
公開

現代很流行講EQ,身為宗教師,我並不太懂什麼叫做EQ,只知道用佛法來調心,可以平衡我們的情緒。好的情緒其實就是一種慈悲心、同情心,一種關懷的心、希望的心,更是歡喜的心,這都是情緒透過觀念的調整和練習所成。 如果情緒不能調整的話,一般人就只是稱心而為,或是任性放縱。無法管理、瞭解自己性格或情緒的人,一般都很容易憤怒,很容易失望悲觀,很容易妒嫉懷疑,類似這種心理現象,應該就稱為EQ不高吧! 佛法說,每個人的心在本質上是相同的,我們稱它「心念」,也就是「情緒」,有的人善於應用,有的人不善於應用,善於應用的人叫做智者、有智慧的人,不善於應用的人叫做愚者。 在工作場所,一定有跟自己相關的人,包括同事、老闆、客戶,這些人都有可能讓我們無法稱心如意、讓我們感到不舒服,於是就產生情緒上的反彈,也就是抗拒。抗拒後接著就是抗爭,抗爭後就變成鬥爭,鬥爭後就變成戰爭了,這都是源自於情緒的問題。因此,佛法要我們知道,每一個人都有不好的情緒,叫做「煩惱心」。煩惱心需要透過方法的練習、觀念的疏導,才能使我們的情緒平穩、心靈平靜、煩惱平息。 那麼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觀念來鍊心呢?首先要認識人的差異性,認定人與人相處一定會有摩擦;因為每個人都有其個別性、獨立性,想法不一樣、立場不一樣、觀點也不一樣、需求也不一樣。而且我們對自己都無法十分瞭解了,更何況是去瞭解另外一個人的想法和看法。對一件事情發生的原委,更不可能絕對清楚,我們常常都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來猜想,並站在自己的立場為對方下結論,這是不公平的。 如果能認清這一點,那麼在觀念上就一定能轉得過來,就能心平氣和了。要是心還是不能平、氣還是不能和時,該怎麼辦呢?那就要用方法了。可以念「阿彌陀佛」聖號,這是最簡單的,當你曉得自己在念阿彌陀佛,不要把念頭老是繫著對方,不要把對方當成對象,要轉移自己的念頭,把它放在念佛上,念佛的時候心向內看,不要老是對著外境放不下,這樣練習下來,情緒也會跟著平靜下來。 另外,還有個很好的方法,我常教人享受自己的呼吸,遇到任何不公平的事情,或外在的情況很難改變時,我們可以轉念想:我還能活下去,有了呼吸表示我還活著,這就叫做「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那我就該滿足了。 因為生氣沒有用,就試著心平氣和地來處理事情,先注意自己的呼吸、享受自己的呼吸,你的氣很快就會平和下來,一旦心平氣和,自然就會有處理問題的智慧,因此根本不必生氣。所以,佛法所講的慈悲心、同情心、關懷心和歡喜心就是高EQ,可以讓我們在職場上無往不利。 ---本文摘自《 工作好修行:聖嚴法師的38則職場智慧 》

今年第一堂免費的瑜伽體驗課

2015年03月20日
公開

昨天公司開設今年第一堂免費的瑜伽體驗課,感覺很新鮮,因為是男老師,以前從未邀請過男老師,都是女老師來上課 所以這次就先體驗看看再決定要不要上,昨天上完汗流夾背。感覺還不賴。 瑜伽(Yoga)這個詞在梵文的意思是合一、相應,源自梵文的YUJ,意思就是一種稱為「軛」的工具,用於駕馭牛馬。這個詞的最初原型是原始印歐語的字根 *yeug- ,意思就是「連結、結合、統一」[2]。具體來說,「瑜伽」這個詞在梵語可以譯為「內在真我的統一」。 這裡還要強調的是,「瑜伽」一詞常常被誤寫成相同偏旁的「瑜珈」,請大家注意。 參見:印度哲學 瑜伽(Yoga)是一個通過提升意識,幫助人類充分發揮潛能的體系。瑜伽姿勢運用古老而易於掌握的技巧,改善人們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種達到身體、心靈與精神和諧統一的運動方式。古印度人更相信人可以與天合一,他們以不同的瑜伽修煉方法融入日常生活而奉行不渝:道德、忘我的動作、穩定的頭腦、宗教性的責任、無欲無求、冥想和宇宙的自然和創造。 瑜伽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公元前300年的著名瑜伽大聖哲波顛闍利(Patanjali)創作了《瑜伽經》(瑜伽的重要理論經典著作),印度瑜伽在其基礎上才真正成形,瑜伽行法正式訂為八支體系。波顛闍利是一個對瑜伽有巨大意義的聖人。他撰寫了《瑜伽經》,賦予了瑜伽所有理論和知識,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實踐系統。在這部著作里,他闡述了瑜伽的定義、 瑜伽的內容 、瑜伽給身體內部帶來的變化等等。在波顛闍利之前,瑜伽已經有了很長的實踐期,但是沒有任何人給瑜伽一個系統的解釋,波顛闍利開創了一個整體的瑜伽體系。所以波顛闍利被尊為瑜伽之祖。嚴格來說,瑜伽是一種身心鍛鍊的統稱,好比中國講返本歸源、導引等等,瑜伽在印度也是一個身心修練的通泛名詞。有一段時期進行各種身心修練的人不管任何派別,都被尊稱為瑜伽士(Yogi,女性為Yogini)。 古印度的宗教哲學派別林立,不過有三本著作被大多數印度人尊為經典,一是「奧義書」,二為「薄伽梵歌」,三「瑜伽經」,古印度婆羅門教提倡「梵我合一」理論,由於印度教的普及,加上另一位有名的瑜伽祖師同時也是印度教祖師商羯羅的影響,這三本書也被往後大多數的瑜伽士奉為經典。瑜伽術本是一種身心修持術,表面上看似與宗教無關,也可以說古印度任何宗教都採用。它的最高目的是實現人的一切可能,從精神(小我)與自然(梵,大我,最高意識)的合一(即「梵我合一」),一直到成佛成仙,或者其他教派所說的最高目的,瑜伽術都是被認可的途徑之一。 印度古語有云:世上有兩種超越太陽軌道(獲得永恆)的方式,一是在瑜伽中離棄世間;二是在戰場上委棄身體。這其實與中國傳統價值觀有所契合,例如道教的「功德成神」說,與儒家的「忠烈祠」信仰。

人只要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就總能找到時間...

2015年03月18日
公開

評價一個人,就是要看他把時間都花在哪了 撰文者:網路文章分享 名氣當然是個好玩意 愛麗絲•門羅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前,很多人只知道《愛麗絲漫游記》裡的那個小姑娘“愛麗絲”,而如今,大家都認識了一個叫“愛麗絲”的滿頭銀髮的女人。 一個人說的話,真理程度是和他(她)的名氣成正比的,所以很快,愛麗絲•門羅的語錄就傳播開來了。我尤其喜歡她說的這一段“我三十六七歲才出版自己的第一本書。 而我二十歲時就開始寫作,那時我已結婚,有孩子,做家務。即便在沒有洗衣機之類的家電時,寫作也不成問題。人只要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就總能找到時間”。 人只要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就總能找到時間... 這句話像一個響亮的耳光,羞辱著所有被時間追債的現代人。“我太忙了… …”、“我沒有辦法… …”每一個說出這句話的人,都是在宣布,自己喪失了對時間的主權。 難道還有比這更可怕的事嗎?正如我們的肉體是由水、蛋白質、肌肉、骨骼等物質組成的,我們的生命則是由單向度的時間組成的。 當一個人不能控制自己的胳膊和腿時,你會向他投去同情的目光,卻不會憐憫自己那因為失控而癱瘓壞死的時間。你有沒有想過,你可能是時間的奴隸,它用一根一米長的鐵鏈拴住你, 而你想做的一百件事情,就全部躲在十米以外的地方。你好像永遠也勾不著,你以為你再過五年、再過十年就勾著了,但真相很可能是一直到老死,你都沒勾著過。因為你不是時間的主人。 這個星球上,仿佛人人都有一份夢想清單。 所謂夢想,就像是那十米開外的東西,人們覬覦著它,卻又不砸開那一米的鐵鏈條。有人說:我從下個禮拜起就要開始健身了。有人說:等我賺夠了錢,我就要多陪陪家人了。 有人說:從明天起,我要做個幸福的人。可是,永遠永遠不要聽人們口頭上的清單;不要以為他們一直念叨的,就是對他們最重要的。因為,構成一個人的實質,絕對是他的時間,而不是他的語言。當他選擇了如何填充他的時間,他就是選擇了如何填充他的生命。 比如,有人問心理醫生李子勛:“我女兒今年2歲,她爸爸經常出差,回來的時候想抱女兒,女兒會說不要爸爸。請問發生這種事情,我如何教育我的女兒?” 李子勛回答:“幹嘛要教育孩子,這是父親應該承受的。”這位父親把99%的時間給了工作,只留1%的時間給女兒,就必須要承擔這種時間分配的結果。 與此同時,他也是在為自己選擇一個身份:他更愿意成為一個事業有成的人,而不是一個父親。 許多人都對家人和子女說過這樣的話:“我辛辛苦苦賺錢,還不是為了你們嗎?”(在這裡我並沒有使用“男人”為主語,因為越來越多在乎事業的女人,也會這樣說。我不想造成性別刻板偏見。) 這句話就是個十足的謊言。因為你一定會看到這樣的人寧可把時間花在打牌、喝酒、聚會、玩游戲這些事上,也不會去陪伴家人。 時間重要的屬性就是 不可逆 和 排他性 當你選擇了做A,就勢必不能選擇做B。如果一件事情或一個身份對一個人特別重要,那麼他一定會在時間的有限疆域裡劃出一個不可侵犯的地盤,死死捍衛,不容鬆動,在這個地盤之外,再去規劃別的。因此,所有對時間的失控,都只是一種表面的彆扭和錯位,深層次的原因,是這個人內心堅固地認同他花掉的時間;他本人就是他的時間。 “you are what you eat”、“you are what you read”、“you are what you wear” 這些看似確鑿的格言,都不過是一個輕鬆好玩的填空游戲。 真正的定義應該是:“you are your time”。 世間的角色並沒有高低好壞之分,你的時間就是你的角色。喬布斯和宮崎駿把幾乎所有的時間都放在了工作上,他們就是認同個人成就高於家庭價值的人。 你把所有的空閑時間都花在了吃喝玩樂而不是學習上,那麼你就是一個及時行樂或得過且過的人,就別指望自己突然發憤圖強、也別制訂那些根本不會去實施的計劃了。 我幾個朋友在某混日子的企業裡天天嚷著辭職跳槽卻沒任何動靜,是因為他們就最適合在那裡。我從來抽不出時間運動,是因為我根本就是個體質靜態又短視的不在乎健康的人。 我們花掉的每一分鐘,都是由我們的本質和信仰做基礎的 愛麗絲•門羅帶大了四個孩子,也寫了令人稱讚的小說;和她類似,村上春樹和斯蒂芬•金在出名之前,都是用下班後、睡覺前的那幾個小時來寫作。他們不用說,時間可為他們證明,他們是誰,什麼對他們更重要。所以檢驗一個人的唯一標準,就是看他把時間放在了哪兒。別自欺欺人,當生命走到盡頭,只有時間不會撒謊。 我們都知道生命有限而寶貴,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如何不錯過呢?好好利用生活中的每分每秒吧!

投資賺旅費中

2015年03月17日
公開

最近Sandy陸續投資了幾檔配息配股利率高的股票(用券商的APP直接下單好方便又不用一直打電話給營業員下單),昨日一看自己庫存的損益試算,自己月初3/05買的[宏益]昨日漲停鎖住淨獲利11%以上,才短短幾天就獲利11%以上,難怪那麼多散戶會一直進場,原本Sandy就有注意幾檔配息配股利率高的股票(起碼都有配4~5%以上),所以都是少量佈局,現在這檔[宏益]淨獲利11%以上,不賣實在太對不起自己荷包了(賺的比配息配股利率高當然要賣),股神巴菲特說投資要長期持有才會獲利,這點Sandy是很認同的,但如果可以賺獲利再尋找下一個低本益比的公司來投資那就更高明了,昨日Sandy想了很久因為有排隊抽籤買其他股票所以就把這張[宏益]趁漲停賣掉,適當調節自己的銀彈(本金),這幾日也因為查看基金績效,適當調節基金佈局,把不健康的基金認賠了結,把錢轉進目前的美國市場/歐洲/亞洲/中國股票型基金及美國高收益債券內, 目前Sandy最賺的基金就是定時定額[富蘭克林的生技領航基金]獲利7%以上,其實之前是負報酬,後來慢慢轉正報酬,是用美金(USD)扣款,前幾年Sandy 看美金匯率便宜有持續買入美金,所以手上有美金可以扣款,扣到一定金額Sandy會部份贖回(將獲利再投資),其餘幾檔就普通,所以就做了一些重新配置,理財這檔事本來就應該自己做好功課持續緊盯基金公司的操作一看不對勁就要斷頭了結不然一生積蓄都會被不肖的基金公司經理人賠掉,且我們投資人每月扣基金都有多扣管理費1~1.5%這就是我們支付的基金管理費,如果沒慎選有信用的基金公司,或持續緊盯績效這樣投資基金一定不會賺,所以阿,不要太相信銀行投信公司的推銷基金手法,要有一套自己的投資心法避免自己每月辛苦賺的皮肉錢被不肖的基金公司經理人賠掉,加油站囉~ 今年Sandy一定要出國走走啦 ~ 已經一年沒出國了,最近再做日本京都自助功課,目前才搞懂日本的JR/地鐵/公車的搭乘方式,還有買車票,搭機注意事項等等,等春暖花開時節,時機成熟就可以買票背包包出國囉 ~ 目前目標是投資賺旅費中。

不累工作術 拒當瞎忙族!

2015年03月12日
公開

不累工作術 拒當瞎忙族! 撰文◎陳鈺婷 奧美公關董事總經理 謝馨慧:不要只看到工作討人厭的3成,要看到喜歡的7成,把這7成做到100分 「好累!」應該是上班族聚會,大夥兒最常脫口而出的一句話,「感覺都在瞎忙,工作永遠做不完」、「老闆每天用LINE交辦工作,壓力好大」,工作中充滿抱怨的你,是否想過,非得這麼累嗎? 美國知名效率專家艾瑞.梅塞爾(Ari Meisel)在《聰明人都在用的策略性偷懶法》中,提出「策略性偷懶」的工作術,建議透過「大事簡化—小事委外—雜事不幹」等原則,拿回屬於自己的時間與心智,去做真正需要做的事。無獨有偶,日本效率專家中島孝志也強調,不想累死自己,一定要讓工作簡化,捨棄80%無效的人際關係與工作,就能找回100分人生。 瞎忙,多半是自找的! 中島孝志在《不想累死自己,一定要學會把工作變簡單》書中建議,想要擺脫瞎忙,必須先解決以下幾件事:  ×完美主義:過度追求完美,會使進度停滯不前。  ×好人意識:永遠當好好先生、小姐,只會有做不完的事。  ×拖延習慣:工作一到手,就應盡快完成丟出去。  ×無謂的不安與擔心:想太多對工作沒有幫助,要樂觀以對。  ○計畫性:計畫與時間表能降低失敗。  ×自己埋頭苦幹:努力固然重要,但更要懂得善用團隊。  ×急性子:性急會吃大虧,做太快反而可能做白工。  ×不要之物、不急之物:辦公桌、電腦塞滿的無用資料,心一橫丟了吧! 奧美公關董事總經理謝馨慧認為,瞎忙往往和缺乏系統思考、時間管理能力有關。大陸暢銷作家、「趁早網」品牌創辦人王瀟認為,被眼下的事追著跑、老是在做快要到期的事,工作品質必然不佳,也很容易感覺累。只要養成提早3天動手的習慣,情況將會完全不同。幾位職場專家分享他們的工作術,大家不妨偷學幾招! 不累工作術 1-換個角度,對待討厭的工作 謝馨慧強調,心態變,就不累。多數人對工作有錯誤期待,太過理想性,事實上,工作內容只要有7成是喜歡的、3成是不喜歡的,就足堪稱為「好工作」。你要做的是,把這7成做到100分,提高在你心中的占比;不喜歡的3成,因為無法迴避,就甘願做歡喜受吧。「多數人會覺得累,是因為只看到3成不喜歡的,忽略帶給你快樂的另外7成,」謝馨慧說。 王瀟建議,在工作中把自己切割成AB兩種角色。A角色處理雜事、小事,坦然接受這些事非得做不可,用最快的速度搞定。因為這些事無趣,人性很自然會它往後延,但討厭的事先做比較好,「否則就像蒼蠅老在頭上飛。」 王瀟認為,上工前不妨先列一張表,把該做的事寫下來,讓工作「可視化」,規定自己在限定時間內完成,做完就打勾,「打勾是會上癮、帶來快感的。」找到屬於自己的工作節奏,工作就不累。 不累工作術 2-做晨型人,動工前先看全貌 這幾年很流行談「晨型人」,強調善用早晨黃金時段,工作會更有效率。KPMG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專業策略長陳振乾就是「晨型人」,每天5點起床,早起第一件事就是打開行事曆,先縱觀一日工作全貌,掌握當天工作重點後,有需要交辦或溝通的事就記下來,或馬上寫信、寫LINE處理。 他強調,不要只看當天行事曆,還要往後看兩天,才知道有什麼是可以提早準備的。中島孝志也認為,動工前先掌握「整體」,就能降低失誤率。 陳振乾說,哪個時段工作品質最好,因人而異,但不變原則是「拿最好的時間來做最重要的事。」就他而言,早晨是黃金時段,每當事務所忙季時,他清晨5∼8點在家看文件,3小時看的量比白天在辦公室8小時還多。 不累工作術 3-工作分類,丟掉80%不重要的雜事 謝馨慧說,瞎忙的人工作沒章法,老覺得有一大堆事情纏著自己,千頭萬緒。但當你靜下心來,釐清狀況,搞不好發現沒有想像中複雜。 王瀟強調,工作一定要做分類,多數雜事是「緊急不重要」,雖然需要做,但對人生或職涯影響不大。反倒是「重要不緊急」的事,例如企劃一個突破性專案(或改善計畫),是會影響工作表現,甚至人生的。這些事雖然無急迫性,但若每天都不做,等你警覺到時,可能為時已晚。 王瀟有個「每天專注3小時」理論,亦即每天花3小時,專門處理「重要不緊急」的事。幾年前她在網路上發表《寫在30歲到來這一天》的語錄體文章,半年內被轉發300萬次,出版社想出書,當時她根本不認為自己文筆好到能寫大部頭的書,但仍規定自己每3天寫完一個章節,最後以3個月完成《女人明白要趁早》一書,上市5年來在中國暢銷書排行榜居高不下,也促成她創辦女性勵志品牌「趁早」。王瀟認為,重要工作目標本來就不是一蹴可幾,最好方法就是「拆解步驟」,把大目標拆解成小步驟,每天按表操課持續去做,最後就能產生「蝴蝶效應」。 中島孝志認為,不想累死自己,就要善用80/20法則,把工作分為「自己該做的」、「可以交給別人的」、「沒必要做的」。省力高手懂得丟掉80%的無效人際往來和工作,集中心力在重要目標上,花較少力氣卻能獲得更多工作成果。 不累工作術 4-善用關係,讓別人幫你做事 職場工作很少是單打獨鬥就能完成的,團隊合作必不可少,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助於我們聰明工作。陳振乾在KPMG除掌管部分審計業務,也負責企業形象,以後者來說,就常需要跨部門合作,他的好人緣,讓同事大家都樂意力挺他。 陳振乾強調,請求別人協助時,要理性與感性兼具,同事間若是有「非正式關係」,較容易說服別人來幫助你,「若所有公事都變成『聖旨到』,最後『聖旨』就會只到門口,根本進不了門!」至於「關係」如何建立?陳振乾說,最好方法就是「當別人需要時,真心幫助他。」 謝馨慧說,為客戶做公關,要經常和媒體聯絡,和記者關係好,新聞才容易露出,但這些關係需要長久經營。年輕同事看她一通電話直通媒體高層,覺得「很神」,但這都是從雙方還是「菜鳥記者」、「菜鳥公關」時期就開始累積的人脈。打電話連絡媒體很累人,但若抱著「這不只是一通電話」的心理,趁機廣交朋友、獲取更多資訊,何樂不為?而這些人脈,都可能是未來幫助你成事的關鍵,把眼光放長遠,就不會覺得累。 不累工作術 5-溝通講重點,開會有紀律 事情多,更要懂得「抓重點」,無論溝通或開會,都是如此。謝馨慧說,記者工作忙,連絡事情要學會「30秒內說完重點」,開門見山就點出最重要的「梗」。 開不完的會,是上班族的共同夢魘。謝馨慧很在意開會紀律,有次她一天排了10個會,每場都銜接得很緊,沒想到其中一個會有人遲到,影響到她後續所有行程,幾乎場場都在道歉。後來她堅持,開會前先把原則說清楚,明白告訴對方,「保留時間從X點到X點」,讓對方有心理準備。 會議最怕「會而不議,議而不決」,為提高效率,「事前溝通」非常重要。例如公關和客戶討論記者會主題,會前最好先跟客戶「過好議題」,開會只需做最後確認,凝聚共識。如果每個人在開會前,都能做好充足準備,簡單明瞭表達想法,就能節省大家的時間。 陳振乾認為,無論是共識型會議、或純粹收集意見的會議,最好都控制在1小時內結束。所謂「會無好會」,他甚至在開會前,會先思考「是不是真的需要有一個會?」畢竟不是非得把大家都「CALL在一起」才能達到開會效果。現在科技進步,改用LINE群組討論、視訊會議,都是可行方式,「會議最重要是人到心到,如果手機、筆電都在,人到心沒到,就不會是好會。」 不累工作術 6-當工具主人,不當工具奴隸! 資訊爆炸,新科技工具發達,上班族早就習慣「多工」模式。有人認為,多工很有效率,同時開好幾個視窗,下班後繼續用LINE、WeChat處理公事,利用零碎時間處理工作,似乎變成上班族必備技能。但隨時待命,長時間處於工作狀態,難道就代表有產能嗎? 如何讓新科技工具幫助我們聰明工作?陳振乾強調,「要當工具主人,而非工具奴隸。」他很習慣用LINE和同事討論公事,因為同時掌管不同部門,所以手機也設定不同群組。他舉例說,像收集意見的會議,就很適合改用LINE群組討論,「否則光要召集會議,就是一件很浪費時間的事。」用LINE溝通的另一個好處是,訊息要透過打字呈現,文字書寫會比較審慎思考,同時也是一種自我鍛鍊,學習用50個字把事情講清楚。 但他也提醒,主管用LINE交辦工作要自制,否則會把部屬搞得更累。他常在清晨做工作規劃時,同步發LINE或寫信提醒同事,但他絕不會期待同仁要立即回覆。 雖然即時通訊軟體在職場溝通扮演重要角色,但陳振乾說,有些聰明工作者會反其道而行,例如跟了他10幾年的秘書,特別重要的事不會發LINE,反而會發手機簡訊,「LINE太普遍了,偶而有人用手機發簡訊,更能凸顯差異,提醒收訊者不要錯過。」 不累工作術 7-與其怕老闆,不如「利用」他 在所有職場人際關係中,最累的莫過於應付老闆。謝馨慧認為,年輕上班族會瞎忙,多半是不善於和主管互動所致,有時搞不清楚方向,卻不好意思跟主管開口,最後關頭才知白忙一場。 她嚴正告訴同仁,「如果不知道,就說不知道,不懂裝懂,會害了自己、也害主管。」她很在意坦誠溝通,要求大家務必「打開天窗說亮話」。 對於主管部屬溝通,陳振乾很重視「回報」。主管的任務就是決策,做決策需要有足夠的資訊做判斷。若主管交辦工作後,部屬直到截止時限前才回報,發現有誤根本來不及挽救了。很多人求好心切,喜歡做完才跟老闆報告,陳振乾說,做到5∼6成就應當回報,以免做白工,從頭開始會把自己搞得更累。 陳振乾說,以人性角度來說,不會有人喜歡常跟老闆打交道,但既然是上班,就不能不接受。畢竟,定期回報是主管部屬溝通、建立信任的最好方法。 其實老闆也是人,不妨平常心待之。除了公事,也可以透過非正式管道建立與主管的關係。想要和老闆相處不累,要懂得察言觀色,有時可透過老闆身邊的親信(如秘書),協助你做判斷。例如有事情要找老闆討論,或許可先詢問秘書,「今天老闆心情是晴天、陰天,還是雨天?如果颱風才剛過,非必要那就先緩一緩,不需要硬在此時上門。」 謝馨慧認為,與其怕老闆,不如善用老闆幫你做事。她常告訴同仁,歡迎儘量來「利用她」,讓她發揮最大功能。前陣子奧美為安捷航空辦了一場記者會,因為是全新產業,客戶不熟悉媒體事務,所以即便她是總經理,還是親自出席客戶的媒體餐敘擔任主持人。讓客戶安心,就等於幫負責專案的部屬一個大忙。 不累工作術 8-主管不想太累,要讓部屬自強 職場有一群人,事情多、壓力大,工作特別容易累,就是新手主管或基層主管。 陳振乾說,新手主管最常見的毛病是,凡事親力親為,因為管人更累,不如自己動手做。如此一來,部屬無法提升能力,主管也很快就累垮。 主管想要不累,唯一方法就是提升部屬能力。基層主管要管的人數少,或許自己做,工作還能負荷;但隨著管理人數增加,工作量倍增,若每件事都不放手,工作就可能拖遲。主管要學會「用自己的腦,用別人的手來做事。」 在KPMG,陳振乾有個「領藥單」的軼聞。部屬透露,陳振乾從前交辦任務給同仁時,習慣拿一張印有他名字的便箋,當面寫下待辦事項要點;文字一清二楚,讓同事們好辦事,就像看醫生領藥單。 陳振乾笑說,這原本是想讓自己釐清細節,也幫部屬掌握工作重點;但後來他發現,凡事都幫同仁們想好,不見得是最好方法。現在他會提醒自己,在決策前先把議題、想法丟出來,要部屬也一起動腦筋想。以前「給藥單」時,他其實暗自思考很多天了,但部屬並不知情,只知道最後結果,「搞不好他們拿到藥單還很受挫也不一定。」 謝馨慧說,年輕主管會特別累,是因為習慣所有事往身上攬;或者為了求快,會要求部屬做到某個程度先丟出來,讓主管來「收尾」。但只要她知道有人這麼做,一定會阻止。 王瀟說,能當主管的都是「厲害的人」,不免會認為自己做最快,她以前也是這樣,但後來發現,時間應該做更有效的應用,把心力留給「高質量」的事,必要時「尋求協助」和「外包」,或做資源整合,才是讓自己不累的最佳解。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二月號(458期)Career職場情報誌-

10年長投 配息債比儲蓄險多領133萬元

2015年03月12日
公開

其實玩高收益債長期下來是會正報酬的,但要有長期存放的打算,如果搭配股票型基金收益應該會更讚! 10年長投 配息債比儲蓄險多領133萬元 2014/09/11 提供機構:Money錢雜誌字級設定: 小 中 大 特 人氣(7055)【撰文�/張秋康】 存退休金 高收債快一步 如果今天要從台北到高雄,大多數的人都會選擇搭高鐵,因為速度快又方便,而且誤點機率低,可以掌握接下來的行程。從這個角度來看退休金的規畫,如果能夠抓出退休後每個月所需開銷,有多久時間可以準備,未來的退休生活將增添許多安全感,而固定收益型的商品就是一個選項。 許金濱,一位因中風而行動不便的阿伯,靠著買月配息債券型基金,每個月領到9萬元退休金。這是去年本刊4月號曾報導過的封面故事:〈只靠債券基金,月領9萬退休金〉的真實案例。引起很大迴響。 當然,過程中故事主角也頻摸索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讓退休生活無虞。曾經他把出售店面的錢,買了4張6年期到期一次領回的躉繳儲蓄險,結果,因為資金都卡在保單裡面,反而在需要用錢時,必須透過保單質借,才能把錢拿出來使用,相對提高了資金成本。之後,他調整資產配置,做足功課,深入了解高收益債券基金的本質和配息情況,這才讓他的退休生活有源源不絕的現金流。 根據摩根資產管理公司4月進行的兩岸投資人退休意向調查,多數投資人希望能在51?60歲退休,而台灣和中國各有32%?34% 的投資人認為,準備新台幣500?1000萬元是合理水準。至於台灣人用來儲存退休金的前4大投資工具,分別是保險(64.6%)、定存或現金(58.2%)、基金(43.8%)和台股(42.9%)。 調查結果顯示,保險仍是國人最愛的退休規畫工具,但,其實保險要買對不買多,才能多存退休金,尤其不應該一味仰賴低保障、低報酬的儲蓄型終身壽險,因為這將讓退休金的儲存呈現龜步行進。那麼,究竟退休金規畫該怎麼安排最有效率? 買高收益債存退休金 用10年眼光看待 現在就來試算一下,同樣一筆錢拿來買還本型終身壽險和買月配息高收益債基金的差距。 以某家保險公司推出的還本型終身壽險為例,40歲男性投保,保額50萬元,每年繳77萬2082元,繳費期間6年,6年下來共繳463萬2492元,繳費期間每年可領保險金額3% 的生存保險金(50萬元×3% =1萬5000元);繳費期滿後,每年可領保險金額20% 的生存保險金(50萬元×20% =10萬元)至身故為止。 若買1檔年化配息率約5.5% 的高收益債券基金(以目前國人投資金額最多的聯博全球高收益債基金,過去1年的平均年化配息率來計算),申購基金包括手續費(以牌告打5折)計算,每年投資77萬元,手續費為5775元(77萬元×0.75%),6年下來共投資465萬4650元,雖然投入資金比保險多出2萬2158元,但同樣放10年,保險只領到57萬5000元,債券型基金則領回190萬9050元,足足多領了133萬4050元!相當於每個月可多領逾1萬元。如果再多放10年,領回的金額又會再差更多! 從這裡即可看出不同理財工具的效果大不同。當然,兩項工具的原始精神並不一樣,一個是保障型商品,一個是投資型商品,但若回歸到「領到多少收益當做退休金」的初衷,且在不需要壽險保障的需求前提下,透過月配息高收益債基金,確實可創造出較高的資金效益。 高收債券息達9% 長期投資正報酬 柏瑞全球策略高收益債券基金經理人林紹凱表示,如果從打造穩定現金流量的角度來看,用月配息高收債基金來規畫退休金是可行的,再從風險的承受度來思考,高收益債享有較低風險、較高收益,確實是做退休金儲存較好的選項。 富蘭克林華美全球高收益債券基金經理人謝佳伶也認為,退休金規畫是一個長期投資的概念,所以很適合用月配息高收益債基金來規畫,因為每個月一定都領得到利息,而且只要持有時間長達10年以上,總回報(買賣債券的資本利得+債券配息)幾乎都是正報酬。 謝佳伶分析,以美銀美林高收益債指數自1986?2013年的歷史來看,28年來配發的平均票面利息為9.41%,也就是持有組成該指數的債券,平均每年可領到超過9%的利息。如果是看總回報率,平均每年為9.61%,也就是說雖然個別年度可能會有虧損,像是科技泡沫破滅的2000年、2002年跟金融海嘯的2008年,但只要繼續持有10年甚至20年,到最後總回報率都會是正數。 本文由MONEY錢雜誌提供

心中無缺叫富,被人需要叫貴.... 說得真好! 真的是人生寶貴的金句⋯

2015年03月11日
公開

http://www.cmoney.tw/notes/note-detail.aspx?nid=26680 心中無缺叫富,被人需要叫貴.... 說得真好! 真的是人生寶貴的金句⋯ •瀏覽人次 : 125 •撰文者:網路文章分享 •標籤:心靈成長 這 8 句話說得真好!真的是人生寶貴的金句⋯ ① 只有放得下,才能拿得起。 盡量簡化你的生活,你會發現那些被擋住的風景,才是最適宜的人生。千萬不要過於執著,而使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多一些寬容,多一些大度,揮揮手,笑一笑,一切的不愉快都會成為過去。 ② 心甘情願吃虧的人,終究吃不了虧。 能吃虧的人,人緣必然好,人緣好的人機會自然多,人的一生能抓住一兩次關鍵機會,足矣! ③ 心眼小的人,天地大不了。 朋友聚會時,三句話不離自己和自家的人,是蝸牛轉世,內心空虛、自私。心裡只有自家的事,其他的事慢慢也就與他無關。 ④ 只有惜緣才能續緣。 在人生的路上,我們會遇到很多人。其實.... 有緣才能相聚,親人多半是前世的好友,好友多半是前世的親人,給你帶來煩惱的,多半是你前世傷害過的。 所以,一定要善待身邊的親人,關心身邊的朋友,寬恕那些傷害你的人。也許,這就是因果。 ⑤ 愛佔便宜的人,終究占不了便宜。 撿到一棵草,失去一片森林,你看那些一到買單就上廁所,或錢包半天掏不出來的聰明人,基本上都沒啥特別成就。 ⑥ 心中無缺叫富,被人需要叫貴。 心簡單,世界就簡單,幸福才會生長;心自由,生活就自由,到哪都有快樂。快樂不是一種性格,而是一種能力。 ⑦ 笑看風雲淡,坐看雲起時。 不爭就是慈悲,不辯就是智慧,不聞就是清凈,不看就是自在,原諒就是解脫,知足就是放下。 ⑧ 聰明人看得懂,精明人看得準,高明人看得遠。 人生有喜有悲,有得有失。不同的經歷使人成熟,變得堅強,懂得珍惜。沒有走不通的路,沒有過不去的坎。相信自己,我們都有可能創造奇跡! 生命是一種回聲,你把最好的給予別人,就會從別人那獲得最好的。所以我把這篇分享給你~ 共勉之~

人 到 中 年,不 要 活 得 太 累...

2015年03月10日
公開

人 到 中 年,不 要 活 得 太 累...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每個人都可能面對一些挫折和失敗你會遇到不盡人意的事情,問題是看你怎樣去面對... 尤其,這 8 項厚德,一定要把握住,中年前不做,老了會後悔.......... 1、沉澱朋友 「窮在大路無人問,富住深山有遠親」。也別管他是親戚還是「朋友」,勢利眼的人多著呢,隨便一抓就是一把一把的。在你生活的低潮和困境時,向你伸出溫暖的那雙手才是你的朋友。 那些靠得住的友誼是今生最溫暖的一件外套。它是靠你的人品和性情打造的,在這個年齡一定要好好地珍惜它,如果到目前爲止,還沒有幾筆,那麽,從現在用心去儲存還來得及。 2、淡定心情 這個年齡段已經不允許你不成熟了。要知道,對發生在身邊的事,你已經完成了從「看不慣」到「看得慣」這個過程了,如果你還不習慣,說明你心裏還不夠成熟。不要怨完山神怨土地的自己和自己過不去,自己給自己添堵。 3、播種善良 一定要極盡自己所能及之事,讓那些比你苦、比你難的人感受到這世上的陽光和美麗。這樣的善良要經常播種,不意間,就會開出最美麗的人性之花來。播種善良是在給自己「修心」。 4、培養愛好 琴棋書畫,花鳥蟲魚總有一款適應你,一定要給自己培養一種愛好。 它會洗滌你的身心,打開你的記憶和想像,鋪陳你的浪漫。 當你全身心地投入時,更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寧靜和享受。 還有攝影、收藏…… 它們都是日子中的味精,點點滴滴中讓我們的生活有了滋味。 5、得失隨緣 塵間有兩苦,一是得不到之苦,二是鍾情之苦。在你付諸努力的前提下,所有的、想得到的都當作一場賭。勝之坦然;敗之淡然。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世間最苦是鍾情, 縱然是夫妻也莫過如此,有緣則聚,無緣則散。好在這年齡已過了「激情燃燒的歲月」,冷靜自己還是有一定把握的。說到底,人生都是獨行者。 6、學會承受 有些事情需要無聲無息地忘記,經過一次,就長一次智慧;有些苦痛和煩惱需要你自己默默地去承受;歷煉一次;豐富一次。 你的苦痛和煩惱不要指望別人的憐憫和同情。 自己夢自己圓,解鈴還需繫鈴人,這才是你心靈之痛最好的補藥。 7、常念感恩 經歷了是一種財富。當我們參加完葬禮,總會湧起一些感慨;當我們大病初愈,總會有萬般的珍惜。感恩的心一定要時時保留,它不僅讓你憐惜一沙一石、一草一枝, 還會讓你淡漠某種無形的壓力,平撫你的慾望和爭鬥,更多的時候,有一些幸福的感覺也往往來自於此。 8、享受運動 很多人認爲自己胖、自己醜,於是,就有人拚命地節食減肥、不惜在臉上動刀,你的大部分時間與其就浪費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如去享受運動、享受自然。你的體重就不會因懶惰而上漲,你的容貌也不會因歲月而減少生動。那麽你就在某種程度上保存住了你的青春,你的快樂,你的健康。 連汽車都需要保養,你的身心更需要照護!實際年紀不是重點,身體、心靈年齡才是健康關鍵。把握好這8項厚德,下半輩子就 好過多了~

辦公室討生活 同事相處何苦這麼累?

2015年03月10日
公開

辦公室討生活 同事相處何苦這麼累? 撰文◎陳培思 馮嘉雯:把注意力聚焦「事情」,而不放在「人」上面,就沒有所謂喜歡或討厭的同事 許多人在進職場前,被耳提面命要好好經營人際關係,然而,卻為了得到人緣,太汲汲營營取悅他人,結果適得其反,讓自己疲累不堪,甚至影響工作。其實,和同事相處只要掌握幾個要領,大可不必這麼傷神。你對於「同事」的認知是什麼?王品集團旗下義塔經理馮嘉雯強調,同事是因應工作而生的夥伴關係,因此,和同事應該是「專業關係大於朋友關係」。「能認知這點,就知道該如何拿捏了。」 不累工作術 1-職場不是來交朋友的 有許多人覺得和同事相處很累人,馮嘉雯認為,原因多出在太在乎別人,「他為什麼這樣對我?他這麼說是不是討厭我?」過度放大對方的一舉一動,情緒容易被牽動感染,不出一段時間就會覺得心力交瘁。更糟的是,如果人際相處占去全部的心思,往往會拖累工作表現。「人難免會在意別人的觀感,但一定要懂得篩選,如果把別人所有話都放心上,根本會無所適從。」倘若老是考量別人的喜好,有太多感受要顧慮,思緒就會變得紛亂,綁手綁腳、動輒得咎。要避免這種情況,馮嘉雯強調,應該要認清,同事是團隊的一份子,交往的出發點在於尋求工作業務的合作,而不是把重心放在和同事都變成好友。 不累工作術 2-和同事保持微溫的距離 「一定要懂得和同事保持距離,」馮嘉雯指出,保持距離也是讓工作順暢的要領,能使自己處於客觀的狀態,理性面對工作,不會因為情緒或私人情感影響決策。然而,保持距離並非等同疏遠或冷漠,不需要成為孤僻的獨行俠,「公司名義發起的聚會一定要參與,讓人覺得你有融入團隊。」馮嘉雯認為,如果在職場上找到契合的夥伴,可以私底下相約,但不需要像花蝴蝶一樣,所有同事大小邀約都非得出席。可以用上下班時間做切割,利用中午時間找同事一起用餐,輕鬆地聊天,瞭解彼此、維繫情誼,因為如果只有工作才互動,大家會有生疏感。至於下班之後,就不用再額外撥出時間和同事應酬。 不累工作術 3-避免成為傾倒情緒的垃圾桶 職場上難免會有同事對你發牢騷,偶一聽之無妨,但不要變成別人習慣吐苦水的對象,接收太多負面情緒,對自己有害無益。當同事開始抱怨時,馮嘉雯不會同仇敵愾地一起謾罵,但也不會拒人於千里之外,而是會先聆聽,然後引導對方找出引起不快的源頭,設法解決問題才是王道。馮嘉雯會運用一些技巧,關心詢問對方「你覺得要怎樣才能讓心情好轉一些?」或是協助對方找尋解決辦法,「要不要試著跟主管反映一下狀況?」也可以從自己感受出發,「我上次也碰到一樣的情形,但我聽起來覺得他應該沒有惡意…」始終保持這種正面的態度,久而久之,同事們有煩惱時,雖然還是會找馮嘉雯聊心情故事,但不會再喋喋不休抱怨。 不累工作術 4-小圈子會讓你被貼標籤 很多前輩會提醒新人,千萬不要搞辦公事裡的小團體。然而,志同道合的人本來就容易聚在一起,《一出社會就該懂的職場微社交》作者李奇費曼認為,職場上有小團體在所難免,不必非得當不沾鍋。要注意的是小圈圈的性質,如果參與的小圈圈很封閉、具有強烈排他性,有如採取「入會制」,這種圈子就很危險,容易在辦公室形成壁壘分明的派系,把你不由自主捲入漩渦。馮嘉雯也提醒,要留意自己被外人歸類在哪種圈子中。因為物以類聚,如果你老是和愛抱怨、經常攻訐別人的同事為伍,在其他人眼中就會把你視為同一種人。 不累工作術 5-別仗著很熟,就無所忌憚 「無論同事和自己有多熟,都要保持基本的禮貌和尊重。」馮嘉雯發現,有些人仗著跟對方很熟,就逐漸忽略基本的禮貌,例如同事叫你時不應答,一次也許還可以忍受,但幾次累積下來,就會引起對方不悅。有些人個性大喇喇、但有的人很重視細節,每個人的「地雷」不同。為了避免不小心得罪人,那就遵守最大公約數,笑臉迎人、見面打招呼、把謝謝掛在嘴邊。可別小看這些簡單的舉動,養成習慣可以讓同事間相處,減少許多不必要的誤會和磨擦。當然,你自己也要放寬心胸,不要對別人的表情、態度、動作妄下論斷,以為對方不懷好意。每個人有不同的情感表達方式,不需要疑神疑鬼,讓自己心裡不舒服。 不累工作術 6-應付討厭鬼,就對事不對人 職場上會遇到和自己合得來或合不來的人,然而,無論喜不喜歡,都得一起工作。如果不喜歡對方,那就不要當朋友,但還是可以共事。「把注意力聚焦『事情』,而不放在『人』上面,就沒有所謂的喜歡或討厭,」馮嘉雯說,「討厭的人做的可能是對的事,喜歡的人可能做錯,要讓自己保持理性,工作時對事不對人,就沒有無法合作的人。」 對於跟自己不合拍的人,馮嘉雯建議,試著去發掘對方的優點,「不要鑽牛角尖總是看壞的那面,就能沖淡討厭的感覺。」 不累工作術 7-學習跟意見不合的人溝通 在職場上和同事總會有意見不合的時候,但不必劍拔弩張。「即使我不認同對方說法,也絕不會打斷他,會先認真聽對方要說什麼,再講出自己的看法。」馮嘉雯的做法是,在表達自己意見時,也兼容並蓄納入對方的專業,「我認為你的看法非常好,但如果這麼做…」「我的想法是這樣,但從您的專業來看是否可行?」馮嘉雯提醒,在說服別人接受自己想法時,不要只說我認為如何如何,應該試著提出數據或實例佐證,或借助第三方專業的力量,例如「那我們是否聽聽宣傳部的想法?」在跨部門討論時,很容易因為業務隔閡、立場不同而產生衝突。對於非自己專業的部分,千萬別逞強裝懂,要不吝於請教,並試著站在對方角度思考,理解對方堅持的點是什麼,自然就能找到溝通之道。 不累工作術 8-不需要委屈成為「便利貼」 對同事不該斤斤計較,但也沒必要成為「便利貼」,老是受人差遣指使,跑腿買咖啡、帶早餐。「順便一下」可不能成為習慣!會淪為便利貼的人,都是好好先生或好好小姐,怕傷了和氣,即使勉為其難還是會答應,結果搞得自己很累,甚至沒辦法專注份內工作。馮嘉雯建議,如果別人老是「拗」你幫忙,頭幾次可以不計較,但接下來就要懂得拒絕。先不用直接說No,在別人提出要求時仍仔細聆聽,不要馬上表現出「不用說,我絕不幫忙」的態度。理解對方需求後,再以事實做為擋箭牌,態度溫和地表示自己沒有不願意,但實在愛莫能助,例如「不好意思,我很樂意幫你,可是我現在手上這案子很急,必須趕快完成。」另外,你可以不用替他做,但還是能幫上忙,例如建議這件事找誰會比較合適。或者藉由公開場合,把自己的工作職掌,跟大家說清楚講明白,避免同事老是予取予求,你分擔他們的工作。 不累工作術 9-請益求教,是最佳恭維 對同事或主管最佳的恭維,就是向他請益求教,既能滿足對方的虛榮心,自己也能學到東西,惠而不費,何樂不為?「哇,要在這麼短時間做這麼多工作,你是怎麼辦到的?」以讚美或佩服做為開頭,通常會讓對方很樂於分享。馮嘉雯指出,這是向前輩很有效的請教技巧。而得到幫助就要記得給予回饋,也許是一杯咖啡,甚至只是一句話,「您上次跟我講的方法真的很有效!」讓對方有成就感,以後更樂意傾囊相授。不過馮嘉雯提醒,如果是向長官請教,則要收斂一點,「有幾件事情想要跟您請教…」,用較嚴肅理性的態度,才不會因為滿口讚美,讓人覺得你在拍馬屁。 不累工作術 10-其實可以不要做朋友! 辦公室中總會有些人,是公認的「討厭鬼」,共事沒有問題,建立私交就免談了,然而,偏偏他卻想和你做朋友。面對你實在不喜歡的同事,很想告訴對方「我沒這麼喜歡你」,但又礙於天天見面,不好打壞關係,《一出社會就該懂的職場微社交》書裡建議,可以藉由不斷回絕對方的殷勤提議,讓他打退堂鼓,例如對方邀約一起吃午餐、下班去喝一杯時,用「抱歉,我已經有約」等說法婉拒。記得每次態度都要一致,策略才會奏效。如果還是沒有辦法,逼得你喘不過氣,或許可用影響工作為理由,請上司找他談一談,「我知道他人很好,但他老是在我位子上打轉,會讓我工作分心。」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二月號(458期)Career職場情報誌-

夢想練金術

2015年03月08日
公開

今年二月過了不惑之年,Sandy開始讓自己生活過的更慢活簡單,也開始慢慢實踐自己想早退休的夢想練金術,今年公司發的積效漸入佳境比去年好,再加上過年發的紅包已經不用包出很多(哥哥們的小孩有些長大已經在工作,有些已經升高中了),Sandy打算以後只要撥包給Sandy mom的預算就好,明年就可以把這些以往要包給小孩的紅包省下來給自己過年使用就好.(以往那些小鬼也沒對Sandy說過幾句吉祥話,幹嘛發紅包給那些小鬼呀!!>_< 切~後來想想,自己賺的沒哥哥們多,卻要包出那麼多真的越想越不開心(哥哥們包給Sam的都不多,真小氣!!) 離題了,所以Sandy除了努力增加被動財之外,這幾個月還進了一些今年已經確定要配股配息的上市公司,與其等公司發獎金,不如自己努力賺被動財,除了股票還買了自己長期配合的投信公司發行的債券基金每月滾息,定期定額扣款就保留中國的股票型基金,買這家投信的基金是因為這家完全都不用扣手槍費,另一家銀行扣的USD/AUD/NTD基金就要扣手續費,也是每月固定扣,Sandy希望讓自己的錢持續滾動,反正放銀行是低利息,還不如放手一搏,多做功課多做理財配置,這樣才有機會翻身,讓自己早點退出這上班族被豬頭主管控制的命運. 最近Sandy受了很多豬頭主管的氣,因為目前都還要靠這份薪水養活自己,且自己的資歷已經十年以上,若換工作對自己一定是不利,十年的年資要累積說真的還真的不容易,所以怎能為了幾位的豬頭主管說離開就離開,要離開也是豬頭主管走,Sandy為何要走!對吧! 雖說是這樣,但還是要好好做防護罩,最好的防護就是好好做理財,定期定額若乖乖扣繳,績效一定比定存高很多,Sandy還希望若將來有機會還可以再換個居住環境,希望有機會可以換個透天屋來住或是以屋換屋換個管理好的社區來住,反正去年已經把目前這房貸繳清,目前也無其他負債,這樣正是最好的存錢時機,加油!

(今周刊)錢該放哪裡 才能「富活」?

2015年03月08日
公開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01-113638?ticket=ST-1104-ReqPk2I44dC1dfNo2U6n-CAS2 錢該放哪裡 才能「富活」? 錢,永遠是從笨人的口袋流入有錢人的口袋 撰文 / 鄧肯 出處 / 特刊 投資市場的商品琳琅滿目,對於疲於打拼、無暇研究的窮忙族來說,到底要買股票、基金、保險,還是外幣好? 增加財富的投資工具有許多種,包括定存、股票、債券、基金、保險、期貨、選擇權、外幣等。古語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投資理財的第一堂課,就是挑對工具,加上運用得當的方法,才是致富的法門。 每一種理財工具,都需要不同的本金、面對不同的風險,因此累積財富所需的時間也不一樣。很多人剛開始投資時,都會陷在「到底該選擇哪一種投資工具最好」的迷思當中,事實上,理財專家們認為,沒有最好的工具,重點是哪一種工具最適合你! 那麼,你該如何挑對工具?「基金教母」蕭碧燕指出,投資理財首先要有目標管理,也就是,你要先釐清自己為何要做投資,是為了存退休金、購屋、買車,或者只是單純為了追求資產增值。有了理財目標,才能依據自己的財力、能承受的風險程度、期望的理財目標和投資報酬率等,挑選出適合自己的理財工具。 從目標、資本與風險 挑對理財工具 舉例來說,如果你想要追求資產增值,或是做退休金規畫,短期內能夠承受較高的風險,那麼,你可以透過買股票,或定期定額布局積極型的新興市場基金。雖然波動度較大,但報酬率相對較高,即使短期內面臨虧損風險,仍能夠以時間換取空間,等待景氣回升行情。 除了充分了解自己的理財目標,找到適合的投資工具之外,對投資工具的報酬率也要有正確的認知和期待。例如買積極型的新興市場基金,或較穩健的已開發市場基金,兩個市場的波動程度完全不同,所承擔的風險也不同,自然不能期待有一樣的報酬。一般而言,風險愈高,平均報酬率愈高。 挑選理財工具的第三個考量是,確定理財目標和期望的報酬率之後,還要回頭看看自己的荷包裡有多少本錢。這和你如何選擇投資工具、需要選擇幾種投資工具,也大有關係。 從黃金到日圓 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窮忙族挑對理財工具之後,也要選對投資時間點,才有機會在低點買進、高點獲利。然而,窮忙族最常犯的錯就是一窩蜂,跟著市場起舞,往往追高殺低,在市場崩跌時接到下跌的刀子! 舉例來說,近年金價連續上漲,吸引很多人搶買黃金或投資黃金存摺,結果今年情勢反轉,隨著美元升值、金價回跌,許多冒進的投資人在高檔套牢。近來最夯的投資是日圓,由於日圓匯率重貶,引發一波日圓兌換潮,沒想到,匯率持續重貶,讓一窩蜂搶換日圓的人踢到鐵板。 從黃金到日圓,正好應驗了「人多的地方不要去」這句投資名言。股神巴菲特認為,成功理財其實不需要很高明的見解,而是「一個穩健的方法,及堅定的意志,不讓情緒輕易改變這個方法。」這番話,就是奉勸投資人面對股市多頭或熱門商品時,依舊要控制貪念,嚴格執行原訂的投資計畫,才能取得持續且穩定的報酬。 與其擇時,不如奉行資產配置。長期而言,資產配置的適當與否,是影響投資報酬率、資產增減的關鍵因素之一。對一般上班族而言,平日忙於工作,無暇鑽研股市,唯有透過妥善的資產配置,才能達到保護資產和穩定增長的效果。 所謂資產配置,就是「把錢放對地方」,不過,「資產配置」是非常個人化的組合,它必須考慮到個人健康與工作現況、婚姻子女狀況、財富期望、投資態度等。 因此,進行資產配置時,首先必須要了解自己是屬於哪種族群。 專家建議,投資人在細部規畫股債配置比重時,可藉由一些金融機構提供給客戶自我測試的投資屬性,找出自己到底是「積極」、「穩健」,或是「保守」型,再針對不同的投資工具進行資金比重的調整。 舉例來說,「積極」型的投資人可以在選股部分挑選台股,「保守」型的投資人可以在選股部分挑選高殖利率股票,或是全球股票型基金。值得注意的是,風險承受度和報酬率成正比,每個人應該依自己的投資屬性和風險承受度,訂定自己期望的投資報酬率。 避開漲多的資產類別 挑前一年最便宜的市場 雖然在風險與報酬之間,無法兩全其美,但你仍有辦法在提高投資收益的同時,降低投資風險,那就是:避開漲多的資產類別或市場。 從歷史經驗來看,沒有一個資產類別是常勝軍,而且,各種資產類別通常會出現輪動格局。觀察過去10年,每年報酬最佳與最差的投資工具也不相同,而且報酬差距最多可達50%以上(詳見附圖)。當景氣好時,股票或REITs資產報酬佳;景氣不好時,則債券類資產較能提供穩定的收益。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坎布里(Cambria)資產管理公司投資長梅賓•費伯(Mebane Faber)對全球投資收益進行研究後發現,自1975年起,只要每年都投資於全球價格最低的市場、並避開價格最高的市場,你就可以獲得相當豐厚的回報。 舉例來說,2013年表現最差的中國股市,2014年卻一躍而成表現最好的市場。同樣的,歐債風暴中重挫的歐洲股市,也在隔年開始反彈。 相反的,金融海嘯以來漲多的高收益債和黃金,如今漲勢已是強弩之末。因此,投資多元資產,跟著趨勢走,才能在每一年都當贏家。 由此可見,想要擺脫低薪命運,窮忙族除了積極存錢之外,也要選對理財工具,透過資產配置、掌握市場脈動,才有機會以錢滾錢,為人生打開通往財富自由的那扇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