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握壽司 & 小草莓 生活五四三

日期

#Tag

自省之路

2013年03月12日
公開
36

當母親之前與之後,大部分的時間我都不吝惜對自己好,在繁忙的生活步調中,偷些時間閱讀, 偷些時間替自己砌上一壺茶,請個假享受裸湯,和友好的朋友透過信件傳遞關懷, 沒有甚麼道理而這麼作,只是覺得這樣應該對生活比較好。 前陣子開始我開始替“孩子”去為“自己”上課,想聽聽一些新的觀點, 想看看教養中是否有調整的可能,意外的替不吝惜對自己好的我找到這麼作的道理, 於是寫下了“愛自己是愛孩子的方式”這篇文, 這一陣子我又開始一系列替“孩子”去為“自己”上課的課程,主題是父母成長, 主題下得很有意思,為什麼不是以孩子為主角,而是以父母為主角, 難道教養的路上真正該學習與調整的是事事覺得自己是對的父母,而不是事事被父母指責的孩子, 替“孩子”去為“自己”上課的我漸漸覺得是替“自己”去為“自己”上課。 人是善是惡?人的根本需求是些甚麼?人該怎麼活?人要如何成為自己? 人如何能越過表象行為,誠實的面對自己?人如何去跳脫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大步往自己的路前進? 當父母之前,若是單純的當個人,懂得怎麼當個人,或許不須要甚麼教條, 孩子便能在向善的氛圍中在善的道路上恣意揮灑屬於他的人生, 而不是相互餵養羈絆與束縛的親子關係。 我愉悅得沉醉在被我稱為心靈成長課程的課堂中,腦中講師的話與我平日的身影交錯著, 我快樂嗎?我的快樂要靠別人才能建立嗎?我具有豐厚生命的能力與態度嗎? 我是否能夠在母親這個角色之外仍舊維持我自己? 我能否讓家的氛圍散發獨立自由的氣息,卻又在情感上和諧的解密相連? 某個晚躺在床上,我好奇的問孩子我是個甚麼樣的人,弟弟說我是個很愛他們的媽媽, 姐姐說我是個是很愛笑的人,我很欣慰自己得到如此正面的回應, 那代表我在這條陪伴的路上並沒有不自知的往岔路走去, 當我正如此慶幸的時候,姐姐突然說可是上直排輪課的時候,媽媽會因為我哭而生氣, 我沒有為自己辯駁,只是告訴她媽媽也還在學怎麼當媽媽,我會努力學習跟小朋友溝通的好方法。 教養的路很漫長,自省的路也還很長。

台南 白河 關子嶺 景大度假莊園

2013年02月09日
公開
41

第一次去景大度假莊園是很年輕的時候和握壽司去泡湯屋,第二次是跟薇琪去泡裸湯, 這一次是第三次,我想我應該很喜歡這裡才會不曾考慮其他地方, 這一次我參觀了另一家價格不便宜的飯店,但感覺太飯店了,不是關子嶺溫泉該有的風情, 所以我還是覺得景大度假莊園的感覺比較合我的味,但我沒去過這裡的大眾SPA,不是不好, 是我實在沒辦法接受穿泳裝泡溫泉,感覺很像去到親水樂園, 另一方面鬧哄哄也不是我理想中溫泉的氛圍。 這一次入住了兩種房型,第一種是房型叫愛麗絲,房間裡除了臥室和淋浴間, 另外還隔了溫泉區,有冷熱二池,池子都很大,有對外窗面對樹叢, 和房間之間隔著可以拉上簾子的透明玻璃。 另一天入住的房型叫托斯卡尼,打開白色大木門的後面是設有冷熱溫泉池的露天庭園, 除了露天溫泉池之外,還有淋浴設備,並種植著樹木,庭園後面是木製旋轉梯通向附有椅子的陽台和臥房, 木質地板的房間內另設有小型料理平面台和浴室。 入住飯店每一人送一張裸湯券和大眾SPA券,我和握壽司分別去了男女裸湯, 我們兩個都覺得很不錯,會泡裸湯的人通常都會保持安靜,可以安靜的、慢慢的洗滌身心的疲憊, 耳邊沒有另一伴與孩子的喧嘩聲,有的只是溫泉流水聲和完全的自己。

手足之間

2013年02月01日
公開
43

一個孩子能擁有手足是一件很幸福的事,除了成長過程相伴之外, 同時提供了孩子一個小小社會化的環境,但孩子能不能因為擁有手足而感到幸福, 父母的思想與作為決定了是幸福抬頭,還是不幸抬頭。 大讓小抑或是兄友弟恭是我們常常可見的,它是對的嗎?我不能說它不對, 但我想說手足之間若是落於大讓小抑或是兄友弟恭,那是一件非常可惜與令人惋惜的教養, 所謂兄友弟恭是須要口頭上教育的事嗎,還是那是自然相處中就可以無形建立的, 我相信古人所說的兄友弟恭是一種環境氛圍下自然產生的東西, 我從來不會傳達或是規定兩個孩子間相處的方式, 我甚至告訴芊霈若妳制止弟弟還是無法阻止他動手,那就打回去, 我甚至告訴佑翰若姐姐持續言語挑釁你,那你可以選擇把她當空氣, 我甚至不會阻止他們打架,我會偷偷在遠處假裝若無其事的觀戰,我想看看他們會怎麼打, 我想看到打到最後會怎麼解決,除非有人因此會受傷抑或是向我求救,我才會出面, 我從來不擔心因為這樣而沒了手足之情,也不擔心他們會因此失了分寸, 因為在家裡我看的不是大小,而是看我強調的核心價值 -- 尊重, 我相信尊重可以學到有深度的友也可以學到有內涵的恭, 兄友弟恭的背後代表著父母強迫加重責任感的練習給老大,好可憐的哥哥或姐姐, 而這同時弟弟或妹妹真的學到了恭嗎,我想學到的是霸道,學到的是本來就該讓我,本來就該幫我, 學到的是你就是該讓我的理所當然,弟弟或妹妹有事情第一時間不是想到解決,而是求救, 這真的會害了身為弟弟妹妹的孩子,。 當芊霈看到弟弟須要幫忙自動伸出援手, 當佑翰看到姊姊跌倒而跑過去幫她吹吹痛處, 當芊霈看到弟弟氣餒不會唱某首歌而主動一句一句的教他, 當佑翰驕傲的跟別人說我的姐姐會甚麼甚麼很厲害, 當他們任何一方有問題,另一個孩子會主動給他建議,接下來接不接受是一回事, 但我知道他們的腦子在想辦法,他們知道要考慮對方,他們的一來一往是討論, 我覺得那中間情感連繫的緊密甚於所謂的兄友弟恭,勝於教條式的宣導, 我其實還蠻想要再生一個小孩,我曾經試圖分別問姐姐和弟弟想不想要有一個弟弟或妹妹, 芊霈說她不要,她只想要有佑翰一個弟弟,我又私下問喜歡小嬰兒的佑翰同樣的問題, 驚訝的是佑翰說他只想要有芊霈當他姊姊,不要弟弟妹妹, 我知道他們在年幼的這段成長裡,是發自內心的友愛與尊重, 我強調尊重的價值,孩子學會尊重的同時,也看清了彼此真正的需求與須要的協助, 他們從沒學過兄友弟恭這四個字,但我相信他們習到友與恭的真正內涵, 而友與恭也不僅止於手足,我相信他們在同儕裡也能夠廣面的運用。 大讓小也是我覺得在手足關係裡很不公平的一件事,從小我不覺得我要以我姊為榜樣, 同樣的我也不覺得我姊必須讓我,所以我從來不要求芊霈要讓佑翰, 另一方面一味的要芊霈讓佑翰會讓佑翰變成一個事事覺得理所當然的人,這樣是在害佑翰, 大讓小在我眼裡是一種對老大不公平對老二有害處的行為,我絕對不作, 在手足的關係裡,我只作讓彼此相互同理的動作,不作仲裁,不作決定,只作讓彼此同理, 之後交由他們決定作法或解決的方式。 舉個例子來說,前一陣子家族聚餐,芊霈佑翰分別帶了小玩具,不太會講話的小堂弟看到很想要, 這時候長輩開始跟芊霈說 “芊霈妳是姊姊耶,妳讓給堂弟玩”,”芊霈,堂弟還小,妳讓他玩”, 我本來沒發現狀況,轉過頭看芊霈的嘴越嘟越高,我擔心長輩再講下去,孩子的情緒會高漲, 於是我靠近芊霈跟她說 ”芊霈,媽媽知道玩具是妳的,妳可以決定要不要借, 妳不須要讓給別人,等妳玩到不想玩,媽媽相信妳會借給別人玩一下,這是妳的玩具, 本來就是妳自己可以決定”,芊霈這時候的表情完全緩和下來,擁有十足的安全感, 佑翰在一旁說 ”自己的東西本來就可以自己決定”, 過不了五分鐘姊弟倆個自動的把玩具拿給小堂弟玩,而且表情是開心的, 是打從心底願意分享,這過程我讓芊霈感受到被尊重的感覺,同時也讓小堂弟慢慢感覺尊重的意思, 但並不是每次都可以如此和平的取得共識,有時候姊弟兩個有一方就是不肯借出玩具, 通常借不到的那個人會來跟我打小報告,說有人不肯分享, 這時候我通常就只是說 “媽媽也沒辦法,那是她 / 他的玩具,媽媽沒有決定權, 你可以再問一次看看,或是先玩別的,或是問看看能不能一起玩”,我不會以媽媽的權威規定要讓, 我也不會覺得玩具是我出錢買的,我就有權利規定甚麼,錢是父母出的沒錯, 孩子已經在父母買的那當下表示感謝了,接下來物品的所有權人是孩子。 芊霈和佑翰之間完全沒有兄友弟恭的觀念,也沒有大讓小的關係存在, 不管是尊重或禮讓都必須是互相的,是生活層面各種關係所必須具備的, 我讓他們透過生活經驗來學習,讓他們感受有手足陪伴的幸福,也讓他們擁有學習同理的幸福, 您呢,決定讓手足間的幸福感抬頭,還是不幸抬頭。

聆聽

2013年01月29日
公開
36

甚麼是溝通,父母師長所謂的溝通是真的溝通嗎?還是那是說服? 還是那是利用權威來達到長者要的服從?弱者是打從心底的認同與理解? 還是弱者其實心裡滴咕著算了說了也是白說?父母師長口中愛頂嘴的孩子是真的愛頂嘴? 還是他是一個很有想法的孩子?你曾經想過這些問題嗎?你曾經想過甚麼才是真正的溝通嗎? 溝通的方法與技巧很多,書局架上一整排都是,但要學很多技巧才能作好溝通嗎? 溝通是指能夠條理的說出長篇大道理嗎?溝通是指能夠分析道理說服他人嗎? 溝通是說教嗎?溝通是有理就會贏嗎? 若是這樣,為什麼還是在孩子臉上看到一抹倔強? 若是這樣,為什麼青少年會不肯跟父母談心? 若是這樣,為什麼兩個都很有道理的人講到最後會大吵一架? 若是這樣,為什麼仍有那麼多的不解與誤解? 溝通的主要是說嗎?我這樣的疑問著,直到最近透過課程才讓疑問有了答案, 原來溝通的根本在聆聽,聽看起來是一件很簡單的事,但要不打斷、 不評論、不說教、不要作甚麼的聽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想一想當我們聽別人說話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常常會插話的說 “我跟你說你這樣……”、 ”我覺得你應該……”、”你不要這樣……”,我們是真的在聽對方的需求與訊號嗎, 還是我們正試圖用自己的觀點來覆蓋別人的觀點,大人和大人之間都已經如此,更何況面對孩子, 我們會更理直氣壯的說教、否定、指導、批評、打斷,因為大多數的父母覺得身為父母是對的, 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溝通是在決定誰是對的嗎?溝通是在爭誰要服誰嗎? 這值得每一個身為父母的人好好想一想。 或許有人會疑問了,聽有甚麼好學的,有耳就可以聽不是嗎,不要講話不就作到打斷、不評論、 不說教,這有甚麼好難的,又或許有人會說小孩的想法就是不對啊,光聽不說怎麼教小孩, 以上這些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也沒甚麼對錯,但你知道我看到甚麼嗎, 我看到的是一個關上心門的人,是個聽得到聲音卻聽不到心坎裡的人, 是一個和說話者之間有一道隔牆的人,是一個不打算作溝通只想堅持自己想法的人, 這樣聽與不聽完全沒有差別,所謂溝通也完全不可能發生與影響。 聆聽是建立良好溝通要學習的要事,在課程演練的過程中, 我著實發現作好真正的聆聽不是件容易的事,忍著不說很容易, 但忍著不說的同時心裡要沒有批判與評斷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即時心裡不斷的提醒自己不批判也未必能夠完全作到,心裡面有兩個力量正在打仗, 一個力量是要壓制自己長久以來的價值觀,另一個力量是要聆聽別人的價值觀, 這真的比說教講道理困難很多很多,而且除了內心交戰之外, 還必須讓對方感受到聆聽者真心的理解與感同身受,這真的是一門功夫, 請注意讓對方感受到聆聽者的理解與感同身受並不是指要跟著說話者一起批評或同仇敵愾, 這個舉動會讓說話者更陷於負面情緒的漩渦裡,這叫火上加油, 不加強負面的情緒,也不把自我的情緒透過訊息傳遞給對方, 卻又真的聽懂看懂來自說話者的需求與問題,並透過眼神、表情、安全的肢體接觸讓對方感受到, 這須要時間練習。 聆聽讓我們有時間有心情去看孩子內心的需求,而不是看行為,只看行為, 那孩子會因為內心真正的需求沒有得到解決而往後用同樣或異樣的行為試圖滿足內心的需求, 那麼雙方的溝通只是落於鬼打牆的惡性循環中,當我們能夠看懂也聽懂孩子內心的需求, 那麼孩子才能夠真正的聽得懂也願意聽我們說話,此刻孩子的聽不是因為權威而聽, 孩子知道那是帶有尊重的溝通,他會很樂意坐下來聽。 聆聽在溝通裡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當能作到良好的聆聽,背後代表著我們能夠放下自我的見解, 懷有一顆願意也能夠理解別人的心,尊重油然而生,溝通自然是一條沒有絆腳石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