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我愛三寶,三寶愛我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寶寶與寵物和諧相處

2010年10月06日
公開
36

【文�嬰兒與母親】 兩個我都愛 爸比媽咪的新歡與舊愛  「寵物」(又稱「同伴動物」)是許多家庭的「重要成員」,帶給人們許多的歡樂,有時候得到的關愛和照顧甚至比家中其他人還多。然而,家裡的女主人一旦懷孕之後,這個即將加入的家裡新成員,似乎開始威脅到舊成員(寵物)的地位,原本是家裡開心果的寵物,可能甚至面臨要被送走的危機。尤其長輩通常都會勸懷孕媽咪趕快把寵物送人,家裡不要養寵物比較好。可是對於已經形同家人的心愛寵物,許多爸比媽咪真的很難忍得下心送走。到底懷孕之後,或是寶寶出生後,家裡可不可以養寵物呢? 兩者兼顧不是沒有可能  仁愛動物醫院朱建光醫師本身就是一個喜愛動物的人,而且從妻子懷孕、到寶寶出生至今,家裡仍然有養寵物。他表示,在寶寶沒有過敏體質的前提下,只要重視清潔衛生、寵物排泄物的清理,其實還是可以養寵物的。當然,在養寵物之前,一定要先帶欲養的寵物至動物醫院做詳細的健康檢查,確認健康之後才帶回家喔! 對於懷孕的媽咪,朱醫師建議,孕婦從懷孕到產後,最好都不要碰觸寵物,尤其是寵物的排泄物,以避免寄生蟲或黴菌的感染。因此,建議孕媽咪懷孕期間,照顧寵物、清理排泄物的任務可以交給親愛的老公或其他家人代勞,以維護媽咪和胎兒的健康。 至於寶寶出生之後,朱醫師建議先讓寶寶與寵物隔離一陣子(如:三個月),當然所有要接觸寶寶的人都一定要勤洗手。家裡有寶寶之後,寵物的清潔要更加注意,例如:若是帶狗出去散步,回家後要記得幫狗洗腳,身體用濕布擦拭,以維持家中清潔,避免寵物從外面帶回細菌。 不過,如果寶寶有過敏體質,或是已經出現過敏症狀(如:皮膚出現小紅疹、鼻子過敏、氣喘……等),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中心葉國偉主任就建議家裡最好不要飼養「有毛的寵物」,因為這類寵物所掉下的皮屑,及其排泄物,容易引發寶寶的過敏症狀。而且,葉主任表示,即使寶寶已抽血做過「過敏原檢測」、看似沒有過敏體質,並不代表寶寶就不會過敏,因為過敏症狀通常要實際接觸「過敏原」之後才會引發。所以,如果「保險起見」的話,葉主任建議,家裡若有寶寶,最好不要讓寵物進屋內,更不要上床舖、沙發;但如果這樣做之後,寶寶仍有出現過敏症狀的話,就建議最好完全不養。  能與寶寶「和諧共處」的寵物有哪些?   如果家有寶寶的話,適合養的寵物有哪些呢?仁愛動物醫院朱建光醫師提供下列幾項原則,給想養寵物的爸比媽咪參考: 一、不會傷害寶寶的動物 需要考量的地方,包括動物的體型大小(例如:大狗比較不建議)、動物的個性(例如:有的從外面撿回的野貓,個性比較容易有攻擊性);當然這些考量事項都可以與動物醫院的醫生討論,以確定是否適合飼養。 二、沒有危險性的動物 有些人喜歡養一些「特別的」寵物,如:蜘蛛、爬蟲類、蛇……等動物。作為個人興趣嗜好固然無妨,但若家裡有寶寶的話,醫師不建議飼養有危險性的動物(如:蛇類)。 三、不建議養烏龜 因為龜殼上常有許多細菌,因此最好不要碰觸,若是碰到一定要趕快洗手。 除了上述飼養寵物的原則之外,朱醫師特別提醒家長,一定要教小朋友不要去「惹」寵物喔!例如:拉寵物的尾巴和耳朵、突然去嚇寵物、碰觸寵物的嘴巴…等,都是很危險的動作,容易引發寵物的攻擊性,家長一定要特別注意,以免寶寶被寵物咬傷。 有寶寶之後,一般人考量是否養寵物時,多半著眼在清潔衛生等生理面;其實養寵物對寶寶還有心理層面的好處喔!朱醫師表示,寵物可以促進寶寶與人互動的能力,寶寶個性會比較開朗,也比較敢於探索周遭事物。 飼養寵物的注意事項 為了寶寶和家人的健康、安全,寵物的清潔衛生絕對不能馬虎。掌握以下原則,寶寶和寵物其實是可以「同處一個屋簷下」的!  一、注意皮毛清潔:動物的皮毛中容易有寄生蟲,最好要常梳理,甚至必要的話,建議家長可以將寵物的毛剔光,比較不會產生皮屑、寄生蟲,較容易維持寵物的清潔衛生。原則上,狗應該每週洗一次澡,貓則是每月洗一次。 二、貓指甲要剪短、磨平:為了避免寶寶被貓不小心抓傷,引發感染,朱醫師建議家長可使用動物專用指甲剪,將貓的指甲剪短、磨平,會較安全。如果真的被貓抓傷或咬傷,一定要馬上用肥皂清洗傷口,以免感染「貓抓熱」,症狀包括:倦怠、沒有食慾、淋巴腺炎及發燒。若是出現上述症狀,就醫時一定要和醫師提及接觸史,以免被當作一般感冒處理喔! 三、接觸寵物之後,一定要確實洗手:不管是大人、小孩,家裡一定要確實遵行此原則,才能確保家人的健康。尤其小朋友和寵物玩耍後常忘了洗手,家長要特別留心注意。  四、注意墊料的清理:如果家裡有飼養鼠類、兔子,醫師提醒家長要注意墊料的清理;此外,兔子的食用牧草,若是沒有吃完仍要換掉,以避免小蟲子滋生。 五、定期帶寵物做健康檢查:這是非常重要的原則,最好每個月做一次寵物健康檢查,看是否有寄生蟲或其他疾病,以便儘快治療,且避免傳染給家人。 六、定期帶寵物施打疫苗:通常寵物醫生都會提醒家長帶寵物施打疫苗的時間,讓寵物和家人的健康多一層防護。 葉國偉 學歷:長庚醫學院學士後醫學系 經歷:台灣兒童氣(棄)喘之友會理事長 現任: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中心主任、中華民國免疫學會秘書長 朱建光 學歷: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獸醫系 經歷: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獸醫學院貓傳染病學在職教育課程結業、網路寵物情事電子報主編 現任:台北市仁愛動物醫院院長、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理事 【更多內容請見2010年9月號嬰兒與母親雜誌】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378&f_SUB_ID=3720&f_ART_ID=271032

飼養寵物的好處

2010年10月05日
公開
29

•bobo小天才 2010/09/29 孩子看到昆蟲、螞蟻動不動就將牠們踩死,其實孩子會模仿大人的舉動,如果大人改變做法和態度,用愛護動物的心教導孩子,他們會懂得如何善待動物,進一步和動物建立感情。 【文�蘇麗華;採訪諮詢�育達技術學院幼兒保育系教授楊素蓮•圓心坊托兒所所長黃薰漪】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爸媽你們看,狗狗�貓咪好可愛呦,我也想要養一隻。」 當孩子提出他的欲望時,其實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情。 育達技術學院幼兒保育系教授楊素蓮表示,孩子喜歡動物,表示他對生命開始產生興趣。 他們就像科學家一樣,會去注意自然環境中任何會動的東西,所以在戶外教學中,透過眼睛看到的東西; 透過觸摸體會到的感覺,然後經過感官、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或問題,這些自然生態的研究,最後就會內化成生命教育。 養寵物前先養植物 生命的定義是什麼? 圓心坊托兒所所長黃薰漪認為,和大自然有關的都是生命性的東西; 不只是動物,像植物和地球一樣有生命。 爸媽可以帶領孩子了解生命的過程,一開始並不一定要飼養動物,可以先從簡單的種植植物,再到複雜的寵物飼養。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孩子在種植過程中,從種子、發芽、生長再到結果,了解生命的完整歷程。 黃薰漪所長解釋,例如:種向日葵,孩子會問「種子為何會發芽?」、「為什麼會長成一大朵花?」 孩子不但參與照護工作,知道要每天澆水、定期施肥,才不會讓植物枯萎,進而培養出責任感和愛心。 認識昆蟲•動物培養愛心 *透過教導 對於懵懵懂懂的孩子來說,該如何培養他們的愛心呢? 楊素蓮教授表示,幼齡的孩子看到蟑螂、螞蟻很容易將牠們踩死; 或是無法掌握力道,在撫摸或是搶抱的過程中,不小心讓動物受傷, 其實可以透過教導,例如:手該怎麼抱動物、撫摸動物,手要輕輕地、不要搶而讓牠摔到地上等,讓孩子學會善待動物。 *親身示範 黃薰漪所長指出,在園所裡,孩子們看到蝸牛、馬陸爬出來,直覺反應就是踩死牠們,因為家長也是如此。 但是黃薰漪所長告訴孩子們「這樣的行為不對,牠們的小生命就這樣結束掉了。」 於是,她摘了一片葉子,將蝸牛、馬陸放到葉子上,然後告訴他們蝸牛都吃什麼、為什麼沒有腳、牠如何排便等, 完畢後說「現在小蝸牛要回家囉!」便將一隻一隻的蝸牛放回花圃中。 有了這次經驗,下回蝸牛又爬出來時,她發現園所的孩子不再踩死蝸牛了,還會叮嚀路過的人要小心階梯上有蝸牛,並模仿之前老師教導的動作,告訴蝸牛「要趕快回家喔!不要被踩到了。」 可見幼兒階段的孩子就能夠教導他們愛護動物的心,黃薰漪所長如此說。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寵物教我們的事 *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於學齡前的幼兒來說,透過飼養寵物,孩子學會專注照料,會好奇詢問寵物的相關問題,這就是思考,爸媽不妨帶了他們去找答案,進而學會解決問題能力。 *培養耐心和責任 在飼養過程中,孩子有可能貪玩或怕麻煩,而疏於照護寵物,楊素蓮教授強調,這時. 爸媽不可以讓他半途而廢,而攔下工作。否則無法培養孩子的耐心和恆心,日後在面對問題時,容易養成有他人承擔而不願負責的心態。 所以爸媽可以引領孩子一起照料寵物,並規劃工作,例如要餵牠吃多少、誰要幫忙清理便便等,習慣養成至少要21天,孩子逐漸就會展現出負責任的態度。 小叮嚀 當孩子嚷嚷吵著要養寵物時,爸媽該如何以對呢? 楊素蓮教授表示:「喜歡和當下是不一樣的。」 爸媽可以先思考問題所在,是大人想養?還是孩子要的? 如果只是孩子一時想要,那麼還要評估孩子的能力和技巧是否夠純熟,可以操作什麼類型的寵物,以及家裡環境是否適合寵物健康生長,絕非一時衝動而飼養。爸媽不用著急而幫孩子找尋可飼養的寵物,而應該先引導孩子如何養寵物,看看他是否真的有興趣。 【完整內容請見2010年09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出處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378&f_SUB_ID=2669&f_ART_ID=27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