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 祐寶貝媽咪 $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教小孩怎麼有錢的

2006年10月25日
公開
10

教小孩怎麼有錢的 猶太人理財教育冠全球,對小孩的理財教育有一套獨特的方法,他們會送股票給剛滿周歲的小孩,這是他們民族的慣例,尤其是北美的猶太人。 小孩三歲時;父母就會開始教他們辨認硬幣和紙幣 五歲時;讓他們知道錢幣可以購買任何他們想要的東西,並告訴他們錢是怎麼賺來的 七歲時;得看懂商品標籤的價格,並加深「錢能換物」的理財觀念 八歲時;教他們可以透過打工來賺錢,並且把錢存在銀行裡 十一到十二歲;要他們看穿電視廣告的假象,並且執行兩周以上的開銷計畫,懂得正確使用銀行的術語。 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就是猶太人,他要求他的孩子在每天睡覺前記下當天的每一筆開銷,甚至告訴他哪裡可以買到更便宜的商品,目的就是要讓孩子學會過節儉的生活。 雖謂為世界第一位擁有十億美元財產的大富翁,但他給子女的零用錢卻少得可憐,而且比一般的家庭要求更嚴格。 他規定: 七至八歲,每周給三十分美元的零用錢; 十一歲至十二歲,每周一美元; 十二歲以上,每周給三美元; 他每周發一次零用錢,並要求子女們事先做出預算並記清每一筆支出的用途,待下次領錢時交由他來檢查,若帳目清楚、用途正當,下周增發五美分,反之則減。 連大富翁洛克菲勒都用這種辦法,讓孩子從小養成不亂花費的習慣,你還要怎樣寵壞孩子? 盡量避免孩子養成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優越感,希望他們和普通孩子一樣接受基礎的理財教育,更重要的是,讓他們知道賺錢不容易,才容易守成。 過去,我在工作上採訪不少大老闆,包括嚴凱泰、王令僑等被認為銜著金湯匙出生的小富翁,從小的生活並不輕鬆,像嚴凱泰就跟其他孩子一樣要趕校車上下學,沒有大轎車接送。 財富可能歸零,智慧卻長相左右「只要你活著,智慧就會伴隨你一生。」 在猶太家庭的母親啟蒙小孩時都會問:「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燒,你的財產被人搶光,你將帶著什麼東西逃命?」 一般,小孩會直覺地想到錢或是鑽石、珠寶的答案,但是母親會說:「孩子,你要帶走的不是錢,也不是鑽石,而是智慧。」 因為【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

提升理解力

2006年10月25日
公開
30

小孩子一無所知地被帶到這個世界來,可是卻帶著學習萬物的精神。令人驚奇的是,大多數小孩的學習過程皆大同小異。有的時候,即便智力屬於正常,或甚至智力高出一般的孩子都有可能出現問題。或許是因為一時出現太多訊息、或訊息一下子來得太快、或訊息太複雜、或是以讓人難以理解的型態出現。 孩子或許能夠把握訊息的整體概念,但是卻無法掌握片段意義。或者也可能情況倒轉:片段意義清楚明白,但卻無法將各個片段連接在一起,看出事情的整個概念全貌。對某些具學習差異的孩子,或許存在的問題只有一個;但有些孩子的情況可能是好幾個問題綜合重疊所導致的。 我們將探索所有理解問題中最常見的類型,我們不透過最新的認知理論來探討,而是透過那些在複雜世界裡企圖掙扎理出頭緒的孩子們的眼光中探索這個問題。 訊息爆炸 你是否曾經試圖將一大堆衣物塞擠進行李箱呢?已經爆滿的行李箱,明明拉鍊都拉不上了,你仍決定再塞進一件洋裝。把最後一件衣服硬塞進去之後,你勉為其難地將行李箱壓蓋住,使盡吃奶力氣拉上拉鍊,最後好不容易終於成功了。 雖然你一邊做時心裡很清楚將來可能得付出代價,但是你還是繼續動作,心裡竊喜不必再拿第二個行李袋。當你得意地看著飽漲鼓鼓的行李箱時,你發現拉鍊的縫線處開始慢慢裂開……。 有時候,相同情況也會發生在我們對待孩子身上。我們會企圖將一大堆訊息塞進他們小小腦袋裡。如果我們一直不停地塞的話,小小腦袋倒是不會爆掉,但是所造成的損壞後果恐怕就像毀掉一個原來好好的行李箱一樣。 ◎問題 當孩子一出現問題時,他們可能在問題萌生之前便了解到它們的存在。可是訊息不斷累積增加,他們的理解力便相對地愈來愈弱。這種問題現象有兩種解釋。第一是,他孩子在學習新事物時,需要靠工作記憶發揮作用。 另一種解釋是和工作記憶有關。這個理論是指工作記憶在某個情況下無法順利處理某項訊息,造成堵塞現象,讓訊息無法繼續移轉至下一個階段。試想你正對孩子解釋如何扣上大衣鈕釦,當你繼續教他如何綁鞋帶時,他的心思可能仍停留在鈕釦上。他並非有意忽略你這套新的指導內容,而是他的思緒仍滯留於上一個活動裡。 我們並不清楚究竟這兩種解釋哪一個才是正確的,或者這兩個之間究竟哪個才說得通。姑且不談理論上的解釋說法,父母必須將注意力放在影響孩子理解的環境要素。你必須將注意力放在那些最容易被掌控的事情上。 當我們對孩子進行指導時,我們通常會不自覺地給出多過他們需要的訊息。在日常對話或隨興玩遊戲時,額外的訊息能適時扮演連結想法的角色,能夠傳達溫情,並表達愛意──這些對小孩子來講都是很重要的。 然而,當孩子進行學習活動時,要他們在分散四處的特定指示中企圖建立思考網絡,他們會經常忽略掉核心訊息。基本上對某些孩子而言,從外界傳入的資訊過多,讓他們無法正確地處理應付。 ◎解決辦法 最有效的策略便是限制訊息輸入量。我們必須精簡約化(streamline)訊息。但是將訊息精簡約化並不代表將訊息簡化到幾乎蕩然無存的地步。因此,在給出訊息時,不妨在訊息周邊增添些許加強訊息本身的材料。 訊息來得太快 現代人生活行事緊湊,身為成人的我們早已習以為常。但是對許多孩子而言,訊息像一排踏正步士兵,向他們迎面而來,令人無法招架。 ◎問題 每個人處理訊息的能力不一,有些人反應快,有些人則需要多花點時間。目前我們仍不清楚究竟訊息處理速度和智商是否有任何關連。 ◎解決辦法 放慢口語訊息的傳遞速度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重要做法。有兩種簡單做法可以應付。首先,先放慢說話速度。這個做法不但能提高注意力,而且訊息內容也能更容易被了解。另一個放慢訊息傳遞的做法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每個句子只傳達一個意思,然後在句子之間以短暫停頓做區隔。如此一來,讓孩子有機會一次只處理一個訊息。如果他們被一大堆訊息搞得頭昏無法順利處理時,你所做的停頓便能讓他們的工作記憶有時間跟上,然後進行處理。 太難了,我不懂 有時,光只是你所選用的字句便能對孩子的理解情況影響頗深。如果互動時所用的十個新單字大概能聽得懂的只有一個那會因為有太多內容無法被理解,則造成將表達的意思很多都遺漏掉了。 ◎問題 你不需要有語言學方面學位才能分辨出孩子究竟能不能了解你的意思。從仔細聽孩子說話的情況開始做起。你甚至可以把孩子的說話內容收集成一系列有聲記錄。每個月固定找段時間和孩子進行對話,最好是彼此交談,而非問答式的對話活動。最適合的活動是玩假想遊戲。和孩子一起玩假想遊戲,將你和孩子的對話內容錄下來,錄至少十分鐘。然後下個月再另外錄一次。 每個月重複同樣的活動。累積三個月的錄音內容之後,你便能夠開始看出孩子的用字習慣以及語言發展狀況。當孩子出現問題癥兆,此做法不僅是家長或專業人士最有幫助的檢測工具,而且這些錄音帶還可以當做將來送給孩子的結婚禮物呢! 你必須注意某些可能會導致問題產生的技術性語言結構。幼童對併合句及複合句(compound and complex sentences)經常會有問題12。併合句是指一個句子裡有兩個以上地位同等的句意:我要去吃冰淇淋,還有我今天下午要去散步。 ◎解決辦法 對於理解複雜關係有問題的孩子,套用簡單的理解模式或許是幫助他的關鍵做法。要達成目的,你必須使用各種不同方式傳達意圖概念,同時又不失去主要意思。你可以多多使用孩子熟悉的字句,盡量避免文法結構複雜的句子,同時讓抽象的關係概念以視覺、具體形式成呈現。 1.使用熟悉字句及文法結構 2.簡化前後關係 3.以不同方式呈現 了解整體概念,但不懂片段的意義 你是否有過這種經驗,看過一場長電影之後,試圖重述給別人聽?你或許會漏掉許多細節部份,不過你仍記得整個電影情節大綱。大多數電影都是基以這種原則設計製作出來的。劇本分開始、中段與結尾三大部分,大多數電影的劇情安排通常都讓觀眾邊看邊能猜出接下來會發生哪些事。不過就某些大爛片,比方說動作片,這種片子的劇本通常都是按照一定劇情公式寫出來的。 電影開演不到十分鐘,你大概就已經曉得誰會和誰在一起,誰將會喪命,結局將會如何。通常人物角色個性的鋪陳並無太多著墨,主要是由核心劇情主導電影故事情節的發展。雖然電影裡有加入些許橋段內容以及少許角色人物發展,這些元素完全不具任何關鍵性質。即便你不記得所有情節片段,你還是可以享受觀看一部動作冒險電影。情節片段內容對這類電影而言並不是那麼重要。 很不幸的是,現實生活和電影世界還是有一段差距的。即便我們已經掌握了事情的整體概念,但若不清楚事情的片段內容的話,可能會讓我們吃足苦頭。 ◎問題 有些小孩子無法適切掌握片段資訊。他們能了解整體概念,可是卻抓不住細節部份。只要他們的能力與他們需要理解的東西兩者之間最終能劃上等號的話,一切便相安無事。但是,若孩子缺少他必須用來理解某種情況的片段資訊的話,問題就來了。某些研究人員認為,對片段資訊有問題的孩子無法從整個事件中抽離出暗示意義。 ◎解決辦法 可使用圖畫讓事物具體化並且讓影象保存長久。進行這套做法時,要孩子記得某個故事的三項片段資訊,比方說:故事裡有哪些人、故事在哪發生的、故事裡發生了什麼事。這三種類別可以很輕易地透過圖片表達,但是如果使用實物的話可能就會有問題。 我了解片段意義,但不懂整體概念 整體概念的問題之一是,它們很少可以透過視覺型態呈現,或者是具體的。通常整體概念都是看不到的──我們只能推斷它們的存在。很不幸的是,有些整體概念無法照我們期望的發揮作用。碰到這種例子,如果我們無法將整體概念附諸現實的話,我們必須為它們營造出一種仿現實(quasi-reality)。最簡單的辦法便是使用圖像表達。 ◎問題 無法看清事情整體概念的問題就和無法看清事情片段資訊一樣。兩者雖是截然不同的問題,但它們卻屬於同一個連貫結構;有時片段資訊很容易被辨認出,整體概念便很難;有時則反之亦然。要找出孩子問題癥結究竟出在哪並不容易。 ◎解決辦法 對於那些無法看出事物整體概念的孩子,你必須將事情變得更加清晰易懂。可以透過圖畫方式表達。如前例提到過處理孩子在片段資訊方面的問題,圖畫示範也以同樣手法進行訓練,只是內容顛倒過來。 例如,列出三種食物類別:水果、點心、魚。每種食物類別都會有個箭頭指向一個正在吃東西的小男孩。不管有幾項類別,它們全都是互相關連的,它們全都是食物。類別數量可以依照孩子對片段資訊的分門別類能力增加或減少。 比方說,將圖正中央的小男孩以一個水果取代,圖上方的水果、點心、魚可以蘋果、香蕉、梨子替代。在這兩種情況下,我們傳授給孩子的概念是:水果、點心、魚、和食物。這些都屬於整體概念物品。

別讓靈魂趕不上我們的影子

2006年10月23日
公開
5

今天看到一個女記者結束生命的事,感慨良多。去年,我的一個朋友也選擇了結束生命,他是清華大學的博士,在別人眼裏年輕有為,前途無量。其實很多人都有孤獨、迷惘、甚至想到此為止的念頭,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有這個勇氣。知識份子,尤其是優秀的知識份子,往往會給自己背負著一個沉重的理想,當他發現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和鴻溝的時候,失望是很自然的。 人往往會跟人比,我在跟這個清華的博士比的時候也自慚形穢。他是一直讀下來的博士,比我年輕,而且一畢業就進入了非常好的公司工作,妻子在讀心理學博士。從我的角度看,實在不知道能有什麼想不開的,但他的病歷明確地告訴大家,他有很嚴重的憂鬱症。但像我這樣的庸人,往往會看還有比我更不如意的,然後就心滿意足地洗洗睡了,而對自己的理想很堅持的人,要不就繼續與現實衝撞下去,要不就選擇結束生命。 其實,即使像我這樣不是知識份子的俗人,也會時不時地有朋友發信過來,叫我注意生活與事業的平衡,也就是BALANCEDLIFE。這個英文是什麼意思呢?是平衡的生活,也就是說,除了賺錢以外,還要注意到自己的家庭、朋友、愛好等等。如果我告訴你我每天工作14小時、回家跟親人說不上幾句話,你覺得我的生活平衡嗎?好在我不是這樣。 我一直覺得業餘時間在家陪親人散步、看電視、給親人做飯是最大的享受,因此覺得自己的生活還是平衡的。 但前天我讀MBA時候的同學發來的信還是叫我感慨不已:在 一個著名的寺院裏,住著一位非常有道行的靜修道長。他每天都要在傍晚6時去餵他的狗。他的狗的名字很奇怪, 叫做"放下"。每到日落時分, 靜修道長就為"放下"送飯了, 嘴裏還一邊呼喚著: "放下!放下!"小弟子覺得很奇怪, 就問道長:"為什麼要給狗起這個奇怪的名字,人家的狗都叫阿黃、來福什麼的, 為什麼您的狗叫'放下'?"靜修道長不語,讓他們自己去悟。小弟子就觀察老道長,終於發現:每天當道長餵完狗後,就不再讀經書,到院中打打太極拳,散散步。小弟子到道長面前,訴說了他們觀察的收穫,老道長微笑地點點頭說:"你們終於明白了。其實我在叫狗的時候,其實也是叫自己'放下',讓自己放下許多事 情。因為人們不可能在一天內做完所有的事情,你只要將一天中最很重要的事情做完就已足夠了。 在人們越來越習慣動輒高呼殘酷競爭時,其實學會"放下"的意義就越大。正仿佛當你自學遭遇滅頂挫折時,不妨手搭涼棚,你一定會發現:天並不會塌下來。這並不是不求上進,恰恰在於懂得放下的,才最終會贏;而整日忙碌不休的人,收穫的往往只是焦慮和疲憊。 就在今天,在我看到這位女記者的事情之前,我又看到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支西方的考察隊深入非洲腹地考察,請了當地部落的土著人做背夫和嚮導,由於時間緊,需要趕路,而這些土著 人很吃苦耐勞,背著幾十公斤的裝備物資依然健步如飛,一連三天,考察隊都很順利地按計劃行進,大家都很開心。可是第四天早上,考察隊準備出發的時候,土著人們都在休息不走了,好說歹說就是不願出發。隊員們很奇怪,這幾天大家相處得很好啊,是不小心觸犯了他們還是要坐地加錢?這時,土著人的頭領解釋道,按照他們的傳統,如果連續三天趕路,第四天必須停下來休息一天,以免我們的靈魂趕不上我們的腳步。這個現代人也許看來很難理解的解釋,讓我很受觸動。我們的生活太忙碌了,工作和生活的壓力讓我們日復一日地在趕路,以至於我們很少停下來思考一下,就不斷地被很多東西推著走,或者追逐著眼前的東西而去,而我們的靈魂早已落後在我們匆匆趕路的身影後面無影無蹤。沒有了自己的靈魂,我們的生活就交給了外物去控制。又到了一周,我們是不是也放緩腳步,等一等我們的靈魂? 特將此文致給忙碌工作的我親愛的朋友們、同仁們,辛苦之餘,別忘了也歇歇!

30歲前買終身醫療險超划算

2006年10月16日
公開
21

總繳保費比住院醫療險更便宜 文◎Smart智富月刊提供 你算過這一生用在醫療上的費用大概有多少?根據衛生署統計指出,台灣民眾平均每人每年醫療支出為29,351元,如果以國人平均壽命男性73.7歲、女性79.8歲概估,等於國人一生的醫療費用高達200萬元以上,這筆費用尤其在晚年更會攀上高峰。 如果退休金存得不夠,無法應付可能的醫療支出,勢必會影響晚年的生活水平,因此,最好從年輕時就投保醫療險,倚賴保險給付來降低負擔。 終身醫療險保費不再從一而終 上個月,金管會要求目前銷售「無理賠上限」終身醫療險的各家保險公司,應該檢視風險後重新調整保單費率,日後保險公司除非增加調價機制,否則不得再銷售無上限醫療險,現行保單則須在未來1年內調整。 簡單來說,理賠無上限的醫療險,未來將不再採平準費率(也就是第1年保費與未來15∼20年的費率都相同),保險公司有權利視保單成本,彈性調高保費,對保戶較為不利。 消息一出,宏泰人壽便陸續將旗下的幾張無上限醫療險停售,市場上也出現搶購熱潮。目前還可以買到的保單,僅剩紐約、三商美邦、宏利、統一安聯、遠雄、國寶等保險公司的產品。而台灣人壽則在近期推出無身故給付的無上限醫療險,保費也相對合理。 繳費20年,保障終身 跟多數的保單一樣,理賠無上限終身醫療險的費率計算基礎跟「年齡」有絕對相關,因此愈年輕買愈便宜。一般人的觀念是:「終身醫療險保費很貴,我還是買一般住院醫療險比較便宜,經濟負擔較輕。」這樣的觀念其實有盲點。 消費者應該要認清:終身醫療險是保障終身的產品,不管活到幾歲,保障就跟到幾歲;一般住院醫療險則只保障到75歲,即使年紀過了76歲想投保,很抱歉!保險公司也不會接受。也就是說,76歲以後萬一生病,你只能靠自己。 而且住院醫療險是屬於定期險的一種,雖保證每年續保,但一般人很容易忽略、甚至不知道的是,住院醫療險的保費並非從一而終,而是每5年就會調高1次。假設從20歲開始購買,未來保費大約提高11次。且繳到75歲的總繳保費,並不見得比投保終身醫療險、繳20年來得便宜。 以下便針對理賠無上限終身醫療險與日額型住院醫療險,在相同日額給付1,000元的情況下,各年齡男性投保的總繳保費作一試算比較。 從下表不難看出,在30歲以前投保理賠無上限的終身醫療險,和投保日額型住院醫療險,持續繳費到75歲相比,前者20年的總繳保費較低,且保障還可延續到76歲以後,直到身故為止。 因此,如果你最近考慮投保住院醫療險,且年齡也在30歲以下,不妨優先考慮理賠無上限的終身醫療險。因為,這些理賠無上限醫療險的保險公司將被迫調整費率機制,未來保費只會愈來愈貴,並隨著年齡而調高,現在買,最划算!

當下採取行動,讓差異不演變成毛病

2006年10月11日
公開
32

許多父母低估了自己對孩子造成的影響力。根據個人經驗,我發現只要給予父母適當的指導與常識,再沒有人比父母更能正面影響他們的孩子。孩子一有問題,父母總是第一個注意到的;和孩子的相處時間,父母比任何專家們要來的多;父母比任何人都還了解自己孩子的情緒反應。 結果成功與否,父母掌握了絕大部分的關鍵要素。家中有小學生的父母經常會問我,現在才想到對孩子產生影響是否已經太遲,我的回答總是:永遠不嫌遲。雖然許多研究結果證實,某些情緒問題如能及早治療會得到較快、較正面的結果,但在小學階段進行治療還是有奏效的可能,只是療程會比較困難,時間也會比較久。 你可以在孩子尚年幼時,採取以下三種方式協助孩子:採行學習策略、繞道而行,以及尋找新洞。 學習策略 所謂學習策略指的是擬定出一套能矯正或減輕學習問題的計畫。比方說,當年我發現兒子有記憶力方面的問題,所以每當我要他做某件事時,我會儘量不讓任何視覺或噪音影響他的聽覺,造成干預。無論我要他做什麼事──好比說要他把玩具收起來、準備到幼稚園上學等其他諸如此類的事──我都會採行相同的學習策略。我知道,在我給他任何指令的時候,我得先降低視覺與聽覺的干擾程度。 只要找出問題根源,當孩子進入幼稚園就學時,就能夠將他們在吵雜的教室裡無法集中注意力的情況降至最低。及早針對差異對症下藥,趁差異演變成棘手問題之前進行矯正;即使無法預防它的發生,仍然能將傷害減至最低程度。 繞道而行 先前我曾提到學習是一種以神經學為基準的東西,是屬於孩子個體的一部分。這並不是說有學習差異的孩子就不能出人頭地,我們可以提供孩子們特別的教育方法,有點類似公路的繞道行駛概念──得繞路而行,多花點時間方能抵達我們想要到的地方,然而終究還是能夠到達目的地。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有學習差異的孩子還是能夠透過其他管道或方式達到終點,或許在效率上不能盡如人意,但是最後的結果還是一樣,甚至更加出色。 ◎有四種策略能幫助進行學習: 1.使用具體且視覺性強的物品。 2.製造機會讓他主動參與,而不是一味地告訴他該怎麼做。 3.讓學習過程變得生動,具趣味性。 4.採用重複作法,但避免刻板無聊。 這種作法既不困難,也不呆板。事實上,大部分孩子的反應會比傳統教學法更來得積極熱烈。儘早採取繞道而行的變通教學法,能及早防止或減低孩子將來上幼稚園時可能遭遇的各種問題。 尋找新洞 如果所有問題都能透過繞道而行的變通教學法就能奏效該有多好。很不幸的是,對某些具學習差異的孩子而言,學習過程之折騰痛苦,不是達成目標便能平衡過來的。 有時候,身為父母的我們必須為孩子選擇各種不同目的地。與其硬將圓柱塞入方型洞裡,不如協助孩子尋找新的洞口。了解孩子對什麼事物特別感興趣,對哪些事情或活動特別熱中,然後以這些事物為照明燈,協助孩子找出他們最有機會成功的活動或事項。 當孩子對某事提不起勁時,或許你會誤認為他心生厭倦或不願意嘗試新事物。事實上,他們很可能只是因為不懂得如何進行手上的事情,或這件事本身特質並不適合孩子的個性。比較粗枝大葉的孩子可能會對需要細心進行的一百片拼圖遊戲感到無聊至極,即使能拼出最喜歡的卡通人物,他也無法享受箇中樂趣,此類活動便和孩子的能力與心智運作不相契合,比較理想的活動應該是說故事,或片數不多的拼圖遊戲。 一旦了解孩子的學習風格,你便會懂得選擇既可以增強孩子優點,同時也能改善弱點的學習活動。只要及早開始行動,很多問題障礙便能迎刃而解或被降至最低程度。

父母的好習慣決定孩子的大未來

2006年10月11日
公開
20

一個台灣母親寫給台灣父母的親子教育工具書 在《父母的好習慣決定孩子的大未來》中,要跟每位父母分享:培養孩子獨立的性格,懂得感恩,並樂於幫助別人……這些習慣在在都需要從小開始培養。孩子是每對父母心中的寶,希望孩子長大後能成龍成鳳,過著無憂的日子,是每對父母最大的期待。而一點一滴的小習慣,將會深深影響了孩子的大未來! 父母的好習慣影響孩子的一生•孩子的好習慣決定他的大未來 父母的好壞習慣都會隨著孩子的學習一代一代傳下去,唯有從現在開始努力學習好的習慣,您的孩子才會有美好的大未來! 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孩子,也就不會有一模一樣的教育方式。 當父母也是需要學習的,我們都是在當了父母之後,才開始學習如何當父母。在《父母的好習慣決定孩子的大未來》中,針對孩子可能疏忽的各種行為習慣,做出適時的導正。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孩子,所以如何「因材施教」,則是父母們必須認真學習的課題。 根據美國研究報告指出:父母每天撥出1小時來好好教導孩子,教育的效果將能提升20%~30%。 「習慣」足以影響孩子的未來,但孩子的習慣卻有80%是透過學習父母而來。在親子的互動關係中,孩子會視父母為偶像,並時常在不經意的過程中模仿父母的行為,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最重要的還是必須由父母自身做起。 讓孩子在成長的路上不NG 父母不可能永遠跟著孩子,也無法為孩子預約未來;社會在進步,事情不會一成不變,所以也不能為孩子設定方法。更何況隨著時代的變遷,身為父母,自己能否完全適應現在這個社會都是未知數,倒不如讓孩子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自己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逐步培養孩子獨自處理事情的能力。 《父母的好習慣決定孩子的大未來》中即介紹了32種孩子必須具備的好習慣,在學習這些好習慣的過程中,慢慢讓孩子往更優秀的路上走,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不NG。 師鐸獎優良老師劉素萍,以30多年的教學經驗以及身為母親20多年的體會,謹將本書獻給台灣的父母們! 前華江國小、光復國小校長--林基在先生 感動推薦(現任研華文教基金會總監) 好習慣01:學習自己做決定 好習慣02:獨立完成事情 好習慣03:懂得感恩 好習慣04:獨立思考,有自己的觀點 好習慣05:注重細節 好習慣06:立即動手並且能夠堅持下去 好習慣07:節儉但不吝嗇 好習慣08:對承諾盡力去實現 好習慣09:做事情能夠分清輕重緩急 好習慣10:實事求是的表達情感 好習慣11:好東西能夠與他人分享 好習慣12:良好的作息時間 好習慣13:樂於幫助別人 好習慣14:自信而不自傲 好習慣15:在閱讀中求知 好習慣16:敢於面對困難 好習慣17:注重衛生 好習慣18:敢於質疑並努力尋求答案 好習慣19:有教養,懂禮貌 好習慣20:控制情緒,抑制衝動 好習慣21:用所有的感官搜集資訊 好習慣22:與他人友好合作 好習慣23:富有責任心 好習慣24:勇於嘗試,勇於探索科學真理 好習慣25:面對突發事件沉著冷靜,有自我保護能力 好習慣26:正確對待自己的成績 好習慣27:有計畫的使用零花錢 好習慣28:能夠接受批評並改正缺點 好習慣29:掌握正確的記憶方法 好習慣30:做事靈活,善於變通 好習慣31:不沉迷於網路 好習慣32:不把勞動和鍛鍊當作苦差事

協助學習的策略

2006年10月10日
公開
28

協助學習的策略 我採用七種基礎策略: 1.設計出優良的教學活動 2.進階式指導 3.讓學習變得具正面效果 4.動作頻繁 5.採小步驟進行 6.仔細觀察注意 7.給予評語回饋 設計出優良的教學活動 你現在或許會想立刻衝去開始教你的孩子。雖然這種起而行的做法有時能奏效,但是,更理想的做法是先了解孩子的學習方式。然後再將你的理解融入學習活動的設計裡,並不會花去太多時間。設計優良的活動事關教材的表現傳達。只要做到以下八項重點,教材的表現傳達便能加強協助孩子進行學習: 1. 簡單為要。 2. 緩慢進行。 3. 縮短指令及動作的時間間隔。 4. 給予指示及解釋時,儘量愈簡明愈好。 5. 把握視覺引導及具體的原則。 6. 以不同方式進行示範。 7. 強調重點之處。 8. 就地取材,隨機教育。 進階性組織化解說 想像自己在電影開演二十分鐘之後才進場,你在進電影院之前完全不知道這部電影的主題內容,所以你無法馬上進入情況,融入劇情。等看過二、三十分鐘之後,你慢慢了解電影一開始可能發生過哪些事。即便你已經跟上眼前的劇情發展,但你心裡還是覺得有點不舒服。之前沒看到的部份你必須用猜的,而且當你在揣測劇情、畫面以及事情動機的同時,電影仍繼續播演。 類似情況就像孩子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沒先被告知究竟是「做什麼」(what)、「怎麼做」(how)、以及「為什麼這麼做」(why),這便是所謂的「進階性組織化解說」(advanced organizing statements)。在進行活動之前向孩子解釋清楚這三個原則,讓他們培養出專注力並且心中持有目標的精神,這麼做對他們的學習非常地有幫助。 而且還能讓他們將注意力放在全力以赴把事情做好上。許多父母,甚至治療師都認為這個動作只有在首次進行活動前才具重要性,事實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每次進行活動之前都該陳述這三項原則,即便這個活動你的孩子已經進行過好幾次也該這麼做 做法正面化 你是否認為因為某件事情是「對的」所以孩子應該必須做呢?你會覺得孩子應該不用保證,不求獎勵便會自動自發去做這事。如果孩子看不出某個學習活動具有任何正面意義的話,要他們心甘情願把事情做好的機會可說是非常微渺。 有些父母甚至認為「提供賄賂」,孩子便會為了獎賞什麼事情都願意做。這股畏懼給予獎勵的風氣始於1960年代。當時的研究人員把巧克力、糖果及各種食物和獎勵劃上等號。他們傳遞給父母的訊息是:如果你要你的孩子做任何事情,用金錢、食物或其他獎賞激誘他們。 當時許多父母認為這麼做簡直有損其道德價值觀念;而那些研究人員只不過單純地把獎勵的角色化約了,他們並沒有即時出面糾正被歪曲誤解的觀念。無論你相信與否,當提到接受獎賞時,大人小孩的反應都是一樣的。如果你深惡痛恨你的工作,你幹嘛還不辭職呢?當然是為了有錢可賺!所以這些巧克力和糖果是無罪的! 很不幸地,父母只會想到一種獎勵,或臨床研究員所稱的「加強激勵」(reinforcement)。不過另外還有兩種型態的「加強激勵」對於學習具有更強大更重要的意義。我將闡述所有三種類型,解釋如何應用於教導孩子,還有,如果可能的話,告訴你為什麼應該避免處罰孩子的道理。 會想要做能獲得回報獎勵的事是人之天性。這種心態根本不必經由學習而養成,這是我們之所以為人的事實。我們會去追求為我們帶來歡喜的事物,避開那些我們不喜歡的事物。就這點而言,我們的孩子和我們是一樣的。 習慣成自然 近千年以前,有位睿智的印度哲學家說過,任何事情只要習慣之後就會變得很簡單。他所講的便是「減低敏感度」(desensitization,即做很多次),以及「制約作用」(conditioning,即變得熟悉)的過程。這兩種做法均非新問世名詞。 這兩種千百年來被廣泛採用於學習各種從簡易至艱深學問事物的做法於五十年代末期開始被人熱烈研探討論。整個六十年代當中,它們被應用於多種不同行為之中。臨床科學界所熟知的「操作制約作用主義者」(operant conditioners)或「行為主義者」(behaviorists)經常會用到它們。 他們相信人類所有行為皆可因獎賞或處罰而化約成單純動機性的動作。人們之所以做某些事是因為他們能得到獎賞。人們之所以不做其它事要不是因為事情本身無關賞罰,就是因為避免被處罰。 直到七十年代,這些人的理論開始受到質疑。並不是因為他的研究做得不好,而是因為他們將人類的行為化約至最簡單的型式,他們忽略了人類天性的成因。這派人士及他們的理論學說做法遭到前所未有的反飭圍剿攻擊。那便是一個典型「因噎廢食」的例子。 有些優秀的做法連同那些遭質疑的部份一起被全盤否定。在接下來的三十年當中,許多包括我在內的治療師採行這派人士的兩種做法:「減低敏感度」及「制約作用」。為什麼呢?因為這兩種做法能幫助孩子順利完成學習任務,而且能對自己產生正面的感覺。 觀察與回饋 所謂觀察是指採用任何能幫助孩子持續進行工作的辦法。回饋則是讓孩子知道事情到底做對或做錯了。通常兩者之間的區別並不明顯。當我協助女兒觀察在發某個音時,她的舌頭位置是否擺得正確,我也會同時給她回饋。有些治療師及學習專家會仔細區分觀察與回饋之間的差別,我個人認為父母們應該把兩者視為是互有關連的。通常兩者是交叉發生,所以你幾乎無法分辨出現在究竟是屬於哪個。 ◎觀察技巧 觀察通常涉及能讓孩子專注於某件事務上的視覺或肢體訊號。這些通常一開始都是從父母那邊得到的。當孩子在進行一項新活動,如果有人在旁邊觀察引導的話,他們的表現便會進步。以輕鬆態度觀察新習得行為是很重要的,不需花費太多精神力氣。 比方說,孩子可以透過在清單上勾劃已經完成的幾件事來追蹤觀察自己的進度。觀察的責任應該透過三個步驟慢慢從父母身上轉移至孩子。第一步驟是由父母進行觀察。在這個階段,父母應持續追蹤觀察孩子運用某個學習策略的情況。 第二步驟是共同分擔責任。父母允許孩子能夠獨自掌控追蹤觀察,可是一旦孩子的觀察做法有誤,父母應即時介入糾正。最後步驟便由孩子自行觀察。現在孩子必須負責觀察自己的行為。以下對話便是將觀察的責任從父母身上轉移至孩子的例子。 回饋 讓孩子了解自己是否做對事情,還有對錯背後的原因即為回饋。父母通常會告訴孩子他的回答或動作是否正確。雖然這種型式的回饋總比什麼都沒有好,但是它卻沒有提供孩子一個重要訊息,即了解對或錯的原因。 試想你和一個網球高手好友打網球。你從來沒有一次贏過他,可是今天你打起球來卻如虎添翼,特別順手。你不僅贏球,而且還贏得很漂亮。「真不敢相信你今天怎麼辦到的。每發球皆強勁有力。防禦攻擊簡直無懈可擊,」你的朋友驚嘆道。 你得意極了,不但贏球,而且表現精彩令人嘆為觀止。隔週你們再度交手,你一如往常又敗得一蹋塗地。你不懂為什麼你又回到以前的自己。你的朋友上週只給了你一個簡單的回饋:你打得很棒。可是光是這句話並不足夠幫助你回復上週的雄風。想想看如果你的朋友當初給你不一樣回饋的話,結果可能截然不同。 「真不敢相信你今天怎麼辦到的。你每次發球之前都預先準備好蓄勢待發。而且你每個動作都非常紮實仔細。當我把球打回去時,你便已就定位準備接招。」 這種類型的回饋是屬於指導型回饋。這種回饋內容有能幫助你再度做出相同表現的資訊。這種回饋比簡單型回饋所產生的效果更為理想,對大人或小孩都一樣。 回饋有可能是讓孩子知道自己是否正確達成學習目標的主要依據。進行學習時,有的時候孩子必須以全新行為取代從前熟悉的舊行為;有的時候,改變是如此不明顯,孩子完全感覺不出其中的差別。基於以上這些可能性,經常給予孩子回饋便更形重要。當給予孩子回饋時,要特別注意時機及用字遣詞是否得當。唯有如此,你的孩子才會更樂意接受你的評語建議。

了解孩子的感覺

2006年10月03日
公開
35

通常,父母無法給孩子足夠的支持,讓他們明白自己是具有差異的,或者根本就希望孩子看不到這份差異。當孩子自覺到自己正朝失敗的方向走時──無論原因是自己無法完成某件事,或是別人的反應所造成的──這種負面情緒作用不僅會影響他們當下的情緒反應,也可能左右往後一生對自己的看法。在他人眼中或許微不足道的小事,很可能會成為影響孩子日後成人時的生活重心。 我在許多成人身上看到了這個現象,從事業有成的大公司副總裁,到在速食店賺取最低工資的人都有。對許多人而言,即使行為改變,某些特定感覺仍持續存在。 他們之所以會深藏這些感覺,很可能是因為面對這些感覺時會很痛苦,或者不願意讓大人失望,也可能是他們根本不完全了解這些感覺。就我個人的臨床經驗發現,如果能在孩子幼小時期及早根除或避免這種失敗的感覺,這些陰影便不容易跟隨他們至成年期。很不幸地,反之亦然;挫敗的感覺很可能會縈繞好幾年,甚至終其一生。 小孩子的耳朵就像微調接收器一樣,他們聽不到影射、意義細微或抽象的字句。從父母話語中,他們只聽到具體的、簡單的字句。比方像「不行」、「不好」、「錯」、「很糟糕」等,這些字有可能會蓋過或讓他們聽不進其它字句。明智選擇你說話的用語。但那並不表示當孩子做錯事時,他們不必面對負面的後果;而是父母可以選擇性言語傳達他們內心的顧慮。 找出因失敗所造成的明顯以及不明顯情緒反應是非常重要的。這些情緒反應會以各種形態出現來掩飾失敗,如興趣缺缺、耍寶搞笑、不情不願、裝病或憤怒。想想看你的孩子上一次表現出上述其中一種情緒反應是在什麼情況之下,自問以下三個問題: 1.那種情緒反應是洽當的,還是不洽當的? 2.該情緒反應是屬於情況範圍內,還是無理取鬧? 3.這種行為表現是否出現於反常例外的情況(比方說,你要求孩子做些他/她不是很拿手的事情)? 在本篇文章當中,你將學到如何辨識這些用來掩飾挫敗感的情緒反應、如何和孩子討論這些情緒反應、如何解釋失敗乃因尚待改變的行為所造成,另外還有如何協助孩子面對處理棘手的學習問題,而不要每次皆訴諸於此般情緒反應。 興趣缺缺 如果你確信孩子對某事物必定深感興趣,那麼你會多常看到孩子對該事物出現興趣缺缺的樣子呢?有時吧,如果這個玩具或遊戲本身真的很無聊。不過,在其他時候,孩子若出現興趣缺缺反應很可能只是種假象。孩子或許會很想玩,可是他不肯玩是因為遊戲太難了。 當孩子以興趣缺缺做為迴避難事的藉口時,父母可以做以下兩件事。第一是找出孩子的學習差異不會造成干擾的別種活動。第二是,將該活動分解成幾個小階段,每個階段層級以系統性地、慢慢地逐漸累積增加。 耍寶搞笑 耍寶搞笑是孩子在處理面對失敗的恐懼時用作逢凶化吉的防禦性反應。雖說年幼小童有幽默感的並不多,但我的確在五歲小孩身上目睹過孩童式幽默感。有時這種幽默搞笑態度會在活動還沒開始之前便出現上演。 孩子們學到與其回以父母一聲「不」,或乾脆據實以告,都還不如搞笑來得有效,包準可以讓父母從此不再相煩。這種情況並不經常發生,不過父母可以從出現的狀況模式中辨識出。到底這孩子是天生喜感特別強,應該鼓勵他繼續發展這份幽默感呢?抑或這份幽默感只會在孩子面對困難時才出現呢? 不情願 孩子不願做某件事或活動的理由有很多種。有可能是因前車之鑑而心生畏懼。有可能是父母恐嚇他們說:「別跟陌生人說話,他們有可能是壞人。」或者事情或活動本身具有令小孩膽戰心驚的成分。在大多數情況下,父母都能辨識出這些情況。 但萬一這事或活動不符合這些明顯的列別項目,比方說是大部分小孩都會覺得很有趣的事情呢?我發現許多小孩子就像一塊大海綿,會積極吸收來自周遭世界每件新奇有趣的事物。 沒有人願意失敗,即使是年幼小童也不例外。如果他們不斷在活動中嚐到失敗滋味,他們不但會不情願參與活動,而且曾經讓他們體驗過失敗滋味,那種他們不熟悉的活動也可能會讓他們裹足不前。因為他們不願體驗失敗,所以他們便放棄嘗試。 裝病 曾經有過多少次你覺得孩子好好的,可是他卻向你抱怨他身體不舒服呢?通常父母在排除生病可能性之後的第一個反應是試圖哄騙或堅持孩子從事原本預定要做的事。 假裝生病的原因有很多種。父母首先要把握的是觀察出行為模式。孩子生病的話,他便無法做哪些事呢? 孩子其實是和成人一樣理性的,雖然我們很少這麼想。我們和孩子害怕的東西其實都很像:害怕失去所愛、害怕被人拒絕、害怕失敗…等等。小孩子表達他們的需要及希望的方式和我們大不相同。身為成人的我們通常會選擇避開那些會導致我們焦慮不安的事物。 小孩子也一樣。但是小孩子要避開的選擇方法並不多。生病是最理想的選擇,因為他們知道這樣一來,父母會允許他們啥事都不用做,除了躺在床上或地板上玩玩具。強迫孩子去做他不想做的事就好比你的母親拉著你進辦公室去和你的老闆對質。這兩種做法皆不合理,也不妥當。當你發現孩子出現裝病情形時,採取以下四種做法: 1.排除真的生病的可能。 2.判斷此狀況是否類似孩子之前以裝病躲避某些活動或事件的情況。 3.在家裡安排進行孩子害怕畏怯的活動。 4.最後,將此活動轉換成遊戲,讓孩子能慢慢接受造成他焦慮不安的事物。 與其一再告誡孩子你確定他沒有生病,不如採取較溫和且具成效的做法。利用眼前發生的狀況了解究竟是哪些事情造成孩子心裡的焦慮感。然後再以系統化手段進行處理,減輕該事物對孩子所造成的威脅感。 憤怒 不管對成人或小孩,憤怒是一種不健康的情緒。它大概是人們最常拿來掩飾害怕失敗心態的擋箭牌。你可以從當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或他對手邊事情時卻出現異常激烈的反應中找到憤怒的蛛絲馬跡。 面對這種情況,父母很可能會亂了陣腳,因為他們不曉得該如何應付孩子的激動反應,或甚至擔心孩子是否有心理上的問題。重覆出現的不當憤怒反應很可能代表孩子必須接受專業心理咨商輔導。但在走上這條路之前,父母應該檢視孩子爆發之前的情況。 當你檢視你要孩子做某件事時,別先心存「這要求很合理」的想法。這種想法不僅幫不上忙,而且也無法讓你仔細探索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父母通常不會要求孩子做些不合理的事。如果你用這種標準來研判孩子的反應是否得當的話,你永遠都會認為孩子發怒生氣簡直無理取鬧。 較理想的做法是,審視孩子必須完成哪些任務或做出哪些舉止行為,才能將你要求的事情做好。或許那些過程之中存在著憤怒的根源。孩子或許不是因你的要求而生氣,他的那股憤怒很可能是因為害怕可能會失敗而產生的逃避情結。

為什麼有些玩具或活動成效不錯,有些則不佳呢?

2006年09月26日
公開
32

你百思莫解,這玩具花了你幾百元,每份育兒雜誌皆讚揚它是年度最佳新玩具之一,可是孩子卻玩不到五分鐘便覺得它很無聊。到底是它真的很無聊還是太複雜了呢?通常大人覺得應該會很有趣的東西,小孩子反而會覺得很無聊。有時,問題不在於玩具,而是孩子與玩具之間不搭軋。 通常小孩子會送出各種暗示給父母,讓大人知道什麼東西才是他們真正感興趣的。首先,先排除設計簡陋的玩具,吸引孩子興趣的玩具和活動通常具備七種重要特質。如果遊戲或活動本身沒有具備至少一項這種特質的話,就可能真的很無趣。 但是,如果你發現某個遊戲或活動具備多項特質,而你的孩子仍舊表現出興趣缺缺的樣子,那有可能是玩具或活動與孩子興趣不合的問題。為孩子設計學習活動時,這些重要特質亦是考量重點。 1.機動性 孩子最喜歡動來動去了,不論只是動動身體的某個部位,或者是在房間裡跑來跑去。許多流傳已久的遊戲都具備這個重要特質,所以才會永傳不息,捉迷藏便是其中之一。好幾個世代以來,小朋友對這個遊戲總是樂此不疲。 每當一有學習機會出現,不妨把握機動性原則。例如可將三個箱子放在小朋友面前,然後交給他三張畫有特定類別物品的圖片,請他分別找出該類別東西(概念),對照放進箱子裡。每個箱子上各編上號碼,各代表家裡三個不同房間。父母在活動開始之前先將各種東西擺置於三個房間裡。這個遊戲他可玩得很開心,不但學會事物概念,還可練習分類組織能力。 2.建構性 小孩子熱愛搭造、架構物品。將各種東西堆組起來做出新的、有趣的、好玩的東西是人的天性。拿某一種類型的物品架構成另一種完全不同類型的東西,大概就是樂高積木自一九四九年推出以來歷久彌新,至今仍廣受全球小孩子歡迎的原因吧。 3.破壞性 建構的相反即是破壞。破壞的過程並不一定代表是負面的或沮喪的,反而可以被視為是掌握控制的象徵。容許孩子破壞某樣東西,可以是一座積木塔,或更具有創意的東西。 我女兒從前很喜歡捏破用來包裝易碎物品的氣泡包裝片,我便把它當成矯正她發音的輔助工具。只要發對五個音,她就可以捏破一個氣泡。一個包裝片上如果有一百個氣泡,那麼她絕對可以輕輕鬆鬆練習五百個發音而不會感到無聊。 4.動作 各種學習活動都應該要包括動作部分,動作和肢體移動性是彼此對應相襯的。所謂動作可以是玩小小遊戲、移動小棋子,或拿小石子玩走迷宮遊戲。動作能產生一種動態感,是普通靜態活動──如看圖畫書──無法做到的。 5.完成 進行建構活動時,要確定孩子有足夠時間可以完成這項活動。當小孩子被允許從事某件活動,卻在完成之前被迫中斷,再沒有比這更讓他們感到氣喪的事了。孩子若無法完成手邊工作,很容易會產生怨憤心態。 6.變化性 變化性應該是玩具或活動的主要特質之一。只有一種作用效果的玩具或活動,容易讓孩子在很短時間內失去興趣,在挑選教材玩具時應該要考慮到這一點。如果你打算選購只有一種固定型態功能及用法的材料或玩具,千萬別花太多錢或時間在上面,你也不必期待孩子會對它感興趣太久。 7.驚奇 驚奇幾乎可以被運用在每種活動裡。驚奇是學習活動的次要特質,最好不要把它當成主要特質。驚奇是短暫的反應,一旦新鮮感消失之後,效果也隨之不見。 教導孩子全新知識或嶄新活動,是最能讓所有為人父母者感到新鮮興奮的事情之一。再加上孩子不斷成長的過程使然,這幾乎是天天都可能發生的情況。如果處理得當,所獲得的回報將彌足珍貴;如果你認為必須付出的努力會讓你筋疲力竭,那就大錯特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