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 祐寶貝媽咪 $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優點教育法是終生適用的方法

2008年12月24日
公開
4

有意義的生活,必須包含有意義的工作,不論這份工作是否支薪。大多數人的工作時數都超過醒著時數的一半以上,但根據統計顯示,只有不到十分之二就業的人表示,他們的工作能讓他們發揮所長。工作不但佔據著我們在工作場合的時間,通常連下班後我們所思所言還是離不開工作的話題。 因此,如果一個人每天要做那麼多的事情,卻感覺不到做這些事情的意義,那麼這些事情或活動將使人感到空洞茫然、虛度光陰。如果希望孩子能在生活或是學校都感到快樂,那麼他們就必須不斷地學習如何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關係,並且發掘自身的優點和才華,以便將來從事真正對他們有意義的工作。而培養這種耐心的最佳時機就是童年。 事實上,關於優點發展,我最擔心的是那些聰明的孩子。這些孩子的父母和老師們多半誤以為,孩子已經具備這麼高的智能,應該不太需要再強調發展他們的優點了。畢竟,他們已經具備成功的條件了,不是嗎?聰明才智只是人類的許多種能力之一,事實上,資訊時代已經越來越少人具備真正的高智商了。而且,光靠聰明才智,並無法保證孩子將來就能從事有意義的工作,或者維繫良好的人際關係。 時代邁入二十一世紀以後,校園裡的世界和校園外的世界似乎差距甚遠。正如創意理論學家肯.羅賓森(Ken Robinson)在他的書中《瘋狂的思維:學習創造力(暫譯)》(Out of Our Minds: Learning to Be Creative)指出,學校教育和真實世界幾乎已經完全脫離,我們誤以為要培養人才,就必須只專注在學業能力上,這就是我們教育失敗的原因:以為只要學生在各個學科的成績表現優秀,將來就能事業成功,對社會有貢獻,過著有意義的人生。事實上,如果我們想要教育出未來真正需要的人才,就必須看穿這個教育迷思,栽培學生真正的實力,而且真正了解到個人具備的各種能力應該是相輔相成,而不是互相削弱。 雖然二十一世紀是個令人興奮的偉大時代,充滿著前所未有的大量創新與機會,我們卻也必須以全新的角度,重新審視我們一直以來所相信的理念。當中有些法則和真理是舉世皆然、亙古不變的,但也有些觀念已經不再符合未來需要,更有些觀念根本就是謬誤、亟需改變的。現在正是問這個問題的最佳時機:「到底學校的目的是什麼?」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拋開一個觀念,那就是「教育只是某個階段過程,引領學生們到達目的地」,因為生活和教育的功能都不是靜態不變的,不論是任何領域的學習,都會持續不斷地發展,學無止盡。 家庭、學校、職場之間,存在著密切且必要的關連,但我總是對整個社會體制的做法感到迷惑不已,因為這三者被區分開來,彷彿彼此不會相互產生重大的影響。如果說我從寫作這本書的過程中學到了什麼,那就是優點的故事,優點的故事是一個關於整合的故事,是一個好的構想,而好構想是沒有界限的,不能像傳統體制那樣把家庭、學校、職場切割開來。如果我們真心想要改變孩子們的未來,就必須確實檢討我們過去傳統的分類方式和思維架構。 這本書快要寫完的那幾天,我展開了一段不可思議的旅程。我開著車,然後改搭公車,最後和企業顧問專家馬克斯.巴金漢先生一起搭上飛機,飛遍全國推展「優點運動」,號召大家一起行動、參與。巴金漢先生對全國宣揚「優點運動」對企業的好處,我也宣揚「優點運動」對學校的種種好處。說這段旅程不可思議,一點也不誇張。我只是北紐澤西州一所小型女子寄宿學校的校長,卻能夠和這位知名的企業管理作家一起參加他的巡迴簽書會。這不僅是「人跡罕至之路」(譯註:由《心靈地圖:追求愛與成長之路》一書的英文原名 “The Road Less Traveled” 而來),簡直就是「人跡未經之路」,至少這是我的感受。在教職領域裡,我們的工作方式很少需要這樣到處旅行。然而,在巴金漢先生和我的生命旅途上,他的商業領域卻和我的學術領域相結合。這個結合賦予了我寫這本書的動力。我的理論前提是,匯聚、整合是世界的潮流,就知識的角度而言,某個領域的知識可能跨界到另一個看似無關的領域,而且有所貢獻。我們的未來所仰賴的人才,必須能將整合後的知識用在最恰當的地方。有一天晚上,當我正在家附近的密爾瓦基市健身俱樂部(Milwaukee Athletic Club)的一個小房間裡,為這本書做最後修潤時,才真正頓悟到萬事萬物都在跨界聚合。

孩子需要的9種福分 -期待差別

2008年12月24日
公開
7

我曾經讀到一個相當優美的說法,這是某位「現代教育工作者」所講的:「設法把自己的孩子看成一顆被擺到沒有標籤包裹的種子。你的工作是提供環境和養料,並拔除雜草。你沒辦法選定,自己要得到哪種花或讓它在哪一季開放。」當我們敞開胸懷,面對自己子女身上的差異時,便能提供他們所需的土壤。 認識並接納自己子女的氣質 西蒙的父母來找我,因為西蒙的學業正不斷落後。他是三名子女裡的老二,步調和能力都有別於家中其他成員。他用餐速度慢得很多,對報紙漫畫版興趣缺缺,在運動和繪畫方面卻相當拿手,也比父母或兄弟姊妹更為外向。要是一家人出外郊遊,走到某個吃著冰淇淋的人旁邊時,和氣的西蒙可能就說:「看起來很好吃耶!是什麼口味的?」隨即輕鬆交到新朋友。 西蒙所上的小學課業壓力大,他在學業方面追趕得很辛苦。在我剛開始看到他們時,他臉色蒼白,相當畏縮。五門科目裡他補習了四科,並接受注意力缺失(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的藥物治療。他的胃口不好,也有臉部抽搐的症狀。自從轉到一所步調較慢、課業及同儕壓力較小的學校,並以每週兩次放學後到公園溜滑板來取代補習之後,西蒙活潑起來了。他不必再接受藥物治療,來集中注意力在學業和功課了。他變得精神飽滿。 許多家庭都有個西蒙,他所擁有的才能、節奏和需求,卻有別於該群體其他人所認為正常的事情。你那「不同的」孩子也許是快步調、沒耐心而舉止敏捷的,而其他子女卻傾向於較為緩慢而內省。你子女的氣質是上天所賜予個性的藍圖:即使他有心改變,也沒辦法。所以,與其擔心他不能照你所瞭解的方式認識這世界,不如設法寬待這種種差別。 這一點是很有幫助的:精神病學對「正常」的界定範圍相當寬廣。在一份堪為範例的氣質研究當中,研究者琪絲(Stella Chess)和湯瑪斯(Alexander Thomas)發現,孩童天性中變異的範圍相當廣,從嬰兒期就很明顯。他們所研究的屬性大約包括: 情緒強度:有些嬰兒很少哭鬧而容易安撫,有的卻經常感到受挫或氣惱而嚎哭數個鐘頭。 持續力:有些嬰兒容易被引導到新的活動而不任意抗拒,有的則拒絕妥協,並硬要堅持自己所選定的活動。 適應性:有些孩子容易適應變化、驚奇或打破慣例,有的則堅決排拒任何新事物,例如把吐司改切成三角形。 感受性:有些孩童容易受到干擾,像是較大的噪音、氣味、粗糙或纖細的質地,或是衣物上的標示。這些孩童經常顯示高度的感知能力,注意得到情緒的細微變化,或是視覺中的細節。只有他們看得出你情緒的波動、水溝中的彩虹倒影、媽咪的新耳環,或是義大利麵捲所形成的叉字。 精力:有的孩子睡前還在敲敲打打,進門時總要跳起來摸一下上框,每次喝奶時總會滴出來,以及耐不住長時間坐車。有些卻會安靜坐著玩上幾個小時,直到該換新活動時才略微移動。 在面對像是新的食物、車內座位或玩伴等新狀況時,有些兒童總是非常小心,有的卻是馬上投入。 心情:有的孩童快樂而樂觀,有的則嚴肅或容易發怒。 社交能力:有的孩子較孤僻、重個人,而藉著像是玩任天堂之類的單獨活動來充電。有的則是靠和人在一起來充電:他們能輕易分享想法和感覺,使別人覺得愜意,而且喜歡說話。有一些孩童會跟著你到洗手間,就站在門旁自言自語講個不停。 父母總是把子女的行為解釋成叛逆,其實她(他)不過是忠於自己的天性。這仍然可以說是,我們想把子女當成自己的作品。我們期許他們能肖似我們(不過是在更為優秀、聰明乃至更有企圖心方面),而要是他們朝不同的方向走得太遠,我們便認定,他們這麼做是在博取注意或是搞反叛。收養子女的父母會承認,在孩子和他們之間存在著差異,而親生父母有時卻不容易理解到這點。你所能給子女最慷慨的禮物之一,就是研究她(他)的氣質,等到你有所熟悉時,再想辦法加以接納。

好玩具,好好玩!—親子共玩讓玩具活起來

2008年12月18日
公開
5

文╱陳澤佩|信誼基金會附設實驗托兒所所長(學前教育雜誌提供) 玩,是每一個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從兒童發展來說,孩子需要透過感官認識世界,需要透過具體操作的經驗和反覆練習來建構抽象的概念,因此,玩也是孩子最好、最自然的學習方式。只要選對了好玩具,在玩的過程中,孩子通常會主動地全心投入,與玩具或玩伴產生互動,讓自己的潛能得以充分發揮。 玩具真的永遠買不夠嗎? 有些父母,因為孩子著迷卡通人物,便一口氣買下了所有相關系列的產品,孩子雖然獲得當下的歡樂,但頂多一星期的鑑賞期,之後很容易就將這些玩具束之高閣。在信誼實驗托兒所的親師座談會中,我們也常聽到父母表示……家裡的玩具很多,可是玩具好像永遠買不夠,或者,我們家的玩具多到甚至連包裝都還沒打開,還可以轉送給別人。 我們探究原因後發現,很多父母給孩子買玩具是為了要幫孩子打發時間,期待孩子自己乖乖的玩玩具,讓父母自己看電視的時候能不受打擾;而有些父母給孩子買玩具是為了補償心理,因為自己不常陪伴在孩子身邊,多用玩具當作替代的角色。 回頭檢視這些玩具之所以乏人問津的真正癥結,你會發現主因多是少了親子共玩的動力,因為,對孩子來說,再多的玩具都抵不過你陪伴孩子一起玩的吸引力,即使有做不完的家務或忙不完的工作,請你務必留點時間給孩子,陪他玩一會兒。 陪玩的藝術 因著孩子的年齡、玩具的種類以及遊戲行為的不同,在陪伴孩子一起玩的過程中,提供你共玩的原則,讓親子玩得更盡興: ? 一起遊戲,不要想扮演「教」孩子的角色:過程中,爸媽千萬不要想扮演「教」孩子的角色,只要一心想著自己是提供快 樂經驗的人,抱著『玩』的心情,就可以和孩子輕鬆「玩」出樂趣。 ? 反覆操作,不僅純熟也讓孩子有滿足感:孩子對於喜歡的遊戲或玩具通常都會反覆操作,提醒您可以從旁給予適度的引導,但不要過度指揮與干預孩子玩遊戲的方法和節奏。 ? 支持孩子嘗試,感受成功的喜悅:在孩子努力嘗試的過程中,請給予支持,不要立刻幫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當他成功時,也別忘了給予他最大的鼓勵。 如果你無法將全部的時間陪伴孩子,或許可以先跟孩子一起研究說明書,協助孩子共同釐清組裝機器人的各步驟,接下來,他就可以自己把玩機器人;你也可以跟孩子一起用積木搭建好火車軌道與停車場,再讓他用最心愛的車子穿梭其間,變換車道,而這無形中都增進了孩子的空間概念與邏輯思考的能力;亦或許你可以請孩子先設定主題是下午茶或是晚餐,等他煮好一桌子好菜,再邀請你一起來享用;或請他把洋娃娃和家布置好,你們邊扮演邊聊天,除了可以滿足孩子的想像,相信孩子也會更自在地與你分享學校生活的點點滴滴。陪孩子玩的不二法門其實很簡單,就是跟著一起玩、一起享受。

我不是故意的-瞭解你的孩子

2008年12月17日
公開
30

身為家長的你,必須跟孩子一樣發展出靈敏的感覺。如果你踏出的第一步是瞭解感覺如何運作,以及為什麼有人會過度敏感或低度敏感,那麼下一步就是把這些?小聰明?直接用在孩子身上。要瞭解孩子對世界獨特的經驗與反應,必須得花點時間做調查、同時要有耐心、願意以嶄新的角度看待他。現在你有個絕佳的機會可以回過頭來真正看清楚孩子的痛苦。所幸孩子總是留下很多線索。當他們偷吃點心卻留下餅乾屑時,也得以讓家長掌握住一些細微的訊號----特別若是你知道自己在尋找什麼的話。 記住,孩子的感覺問題可能發生在最稀鬆平常的經驗裡。他就像一部車子,造形優美的神經系統以正確的速度空轉:既不會太慢,也不會太快。當引擎會開始快速轉動,是因為全家出遊時所接收到的視覺與聽覺刺激實在太強了,讓他很難回復到正常的速度。即使是大一點的孩子,要他一整天在學校都專心念書,也會令他感到壓力很大。熱浪、季節性敏感症或青春期荷爾蒙作祟的慘狀,都會導致孩子對平常可忍受的事物變得敏感。有時情況會交替發生的是,他會根據本能去尋找讓感覺系統冷靜的方法,無論周圍的人是否欣賞他不斷用身體去撞牆,或拒絕吃任何東西,只吃切成兩個等邊三角形的圓餅,上面還有溶化但沒有焦掉的繆絪斯特起司。 你要如何發現什麼是感覺問題,而什麼是不尋常的行為?你是否能分辨其中的差別?孩子非常複雜、善變、經常讓你感到迷惑。因此你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辨別他的行為,然後考慮各種可能因素。孩子用手在臉前揮舞,是在告訴你他的視覺出了問題。他會用很怪的方式得到更多視覺訊息,或是用視覺技巧來阻擋其它的感覺刺激的輸入,包括你在內。孩子老是動個不停,是在告訴你他身體感覺出了狀況。他會不斷奔跑,因為他的身體熱愛行動,或是因為神經系統遲鈍,被迫要像跳跳虎似地跳個不停才會舒服。 孩子的反應可能很反覆無常,或是怪癖及敏感問題讓你十分惱怒。但只要你發展出感覺靈敏的技巧,你會發現很容易就能瞭解他,幫助他,讓自己平靜下來,甚至預測他在某種特定情況下會做出什麼----以及你可以做些什麼來幫他。 重新思考行為可能是病癥 當你仔細考慮過答案後,會較易瞭解每天處理有關孩子令人困惑的行為是怎麼回事。現在你可能知道很多你覺得怪異的舉動,與莫明其妙的特定行為模式,像是某些強烈的避免或尋找的行為,其實與特定的感覺,例如觸覺或行動息息相關。你不該試圖改變孩子的行為,因為現在的你更有能力處理他的感覺問題。 如果你的孩子會打或咬其它小朋友,你不該懷疑自己為什麼會製造出這種有暴力傾向的孩子,而是要瞭解他是在試圖透過排除無法忍受的噪音,以及不可預期的觸摸來保護自己,或者他不知道該如何溫柔地與人進行肢體接觸。你不該因為孩子堅持吃飯吃到一半去洗手,而認為他是個詭異的怪胎,而應該瞭解他的身體無法忍受髒髒、黏黏、或癢癢的觸感。如果你家青少年把音樂放得震天價響嚇得你牙齒打顫,也不該試圖控制他的神經系統。 感覺統合異常當然不是各種異常的藉口。畢竟,它只是透視孩子無法被接受行為的方式之一,而且再也麼樣你也得忍受下去。不過一旦你瞭解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就可以開始真正掌握到自己可以做些什麼來幫他了。 羅珊的故事 有人請林西去治療羅珊,一個瘦長的一年級女孩。儘管羅珊看起來相當開朗、友善、性情很好,但總是獨來獨往,或比較喜歡跟大人在一起。她在學校的時候,經常遊走於各種有趣的團體活動之間,並老是坐在教練的衣櫃裡。下課時,她常靠著磚牆一個人玩。老師與學校的心理輔導很擔心她這種?持續重覆?的行為(孩子特別喜歡一再做同樣一件事),像拿著剪刀在空中喀嚓喀嚓剪個不停,或是一再擦拭放紙巾的容器。她在自由時間時不是專心看書,就是從一個玩具跳去玩另一個玩具。她跟媽媽抱怨很討厭上學,因為學校裡小孩太多了。 在一對一的情況,像是在家裡跟某個大人在一起時,羅珊很開心,很活潑,也懂得如何跟人相處。她總是面帶微笑,顯現出令人驚訝的成熟對話技巧,雖然她仍會避免與人四目相接。她很愛她的CD唱盤,而且會用高音量不斷放送同一首歌。當她整理書的時候,很喜歡聽人家說故事。當她坐著時很喜歡搖晃(爸媽說她經常如此),然後會不斷起身在房間裡走來走去。當她屁股可以穩穩坐在治療球上時喜歡彈來彈去,可是她卻堅拒用肚子或背部放在治療球上。羅珊很喜歡做美勞,像把羽毛黏在畫有鳥的圖上,可是卻堅持要不斷去洗手。當她把熊寶寶從書架上拿下來時不小心輕微刮傷了自己,會堅持要在刮傷的地方貼上OK

愛,讓孩子更優秀-髮型不重要,實力才最重要!

2008年12月17日
公開
34

◎ 「有專業,不失業!」 ◎ 讓孩子在愛中,學會「獨立思考」 籃球大帝麥可.喬登, 他沒有頭髮,只有專業; 他選擇「理光頭、下決心」, 打出令人佩服的神技與成績! 兒子、女兒現在念小四、小三,他們比較特別的兩件小事是,他們「從未喝過汽水、可樂」,也「從未進去過理髮店」。 未喝過汽水、可樂,是因內人從小就告訴他們:「爸爸常喝的那些汽水和可樂,很難喝,辣辣,喝了對身體不好,會變胖……」也因此,兒子和女兒從來就沒喝過汽水、可樂。至於,沒去過理髮店,那是因為,從兒子、女兒出生到現在,都是我在幫他們剪頭髮。您相不相信,在我們家,我是個「快樂理髮師」,連我太太的頭髮,也都是我幫她剪的。 或許您正在懷疑——「怎麼可能?連太太的頭髮,也是戴老師剪的?那……豈不是很難看,師母怎麼敢出門?」 哈,雖然我不是剪頭髮高手,但,剪頭髮並不會太難,兒子、女兒從小都很乖,願意坐在小凳子上,讓我幫他們剪頭髮;太太更乖,她不會像孩子一樣,扭來動去,所以不必多久,就剪好了。您知道嗎,岳父、岳母看過她的髮型都稱讚有嘉,絕不會認為「那是狗啃的」。 其實,幫孩子剪頭髮,是一項愉快的「親子活動」! 孩子幼小時,頭髮少,也很細,摸起來很舒服。慢慢地,孩子的頭髮愈來愈多、愈密,也稍粗了,但是,那是成長的喜悅。我買了一把「高級剪刀」和「打薄剪刀」,也買了一條理髮用的圍巾;所以,很簡單,叫兒子坐在小凳子上,看著電視卡通節目,我也坐在小椅子上,手握剪刀,細心地為兒子剪頭髮。 當然,我不是手藝純熟的理髮師傅,我只希望,享受和孩子相處的時光。 他,是那麼信任我的手藝,也不必跑到外面理髮店,在家舒服地看著電視、理頭髮,理完後,就可以馬上舒服地洗頭、沖熱水澡,很棒啊!而且,到學校去時,也從來沒有人說他頭髮難看,也是滿有型、滿好看的啊! 不久前,太太又買了一把電動理髮刀,可以把兒子後腦袋的頭髮剃高、剃短一些;可是,兒子一邊剃、一邊咯咯笑,因為他好怕癢!電動刀細微地震動著,可是他就是又癢、又縮頭,一直笑個不停。 年輕時,我到美國留學。在美國,理頭髮很貴,所以,留學生都是彼此剪頭髮、省點錢;雖然是有點醜醜的,但,一點難看有什麼關係?功課完成了,學位拿到了,才是最重要的! 後來,我學會了「自己剪頭髮」。您相信嗎,我已經十多年沒去過理髮廳了!當我覺得頭髮太長時,我就面對鏡子,自己修剪頭髮。後腦杓呢?後面頭髮,就左手拿個鏡子,對著前面的鏡子,右手拿剪刀打薄、剪短,沒有麼不可能!    我在想,以後我沒有工作時,我還可以去開一家理髮店咧||「純理髮」喲!這十年來,我們全家四口的理髮費我全都省下來了,您算算看,至少省賺了好多萬元!    以前,我很在意自己的髮型,但近十年來,我覺得,對我而言,髮型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因為,我不用上班、不用上電視,不用經常拋頭露臉;我的工作是寫作,演講;只要我的文章寫得還可以,讀者買書,絕不會考慮我的頭髮好不好看?別人邀請我演講,也常因為口碑、介紹,絕不會考慮我的髮型酷不酷、炫不炫? 我不知道,以後長大後,兒子是不是還願意讓我幫他剪頭髮,但,我常告訴兒子——「一個人的實力、才華和職場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看看籃球大帝麥可.喬登,他為了方便打籃球,理了個大光頭,在籃球場上,忽而灌籃、忽而空中挺腰神射、忽而妙傳助攻、忽而空中換手切入……他神乎其技的功夫,讓全世界的球迷驚嘆不已!但,他是光頭,他沒有頭髮,他只有專業、只有實力,只有令人佩服的神技!而且,籃球場上,也愈來愈多的選手,選擇「理光頭、下決心」,打出更好的成績。    真的,「有實力,最神氣!」如今,我已不太為自己的頭髮而傷神,或花太多時間、金錢去讓設計師修剪頭髮。一個人,只要自己有「專業」,就不會「失業」!我們千萬不要為三千髮絲而自尋煩惱;我們要為自己實力不足、能力不夠而煩惱才是啊!

身體底下的部位

2008年11月19日
公開
47

第六章 身體底下的部位 「我想自己大概是有股癬吧,該怎麼確定呢?」 「為什麼下面那個地方會長毛呢?」 「私處流這麼多汗水是正常現象嗎?」 「什麼時候我的月經會來?」 我們文化對對於人們的鼠蹊或私處抱著奇特的眼光。就某方面而言,我們總是避免公開談論這些部位的種種事情(我稱之為隱私),另一方面,電視廣告和雜誌卻又告訴我們,應該為這些部位除臭,特別是女孩子。在你這個年齡,下面那個地方的裡面和外面都正在發生變化,這裡所提供的資訊可以幫助你預先知道一些狀況。 下體到底是怎麼了? 在閱讀這本書時你們大部分的年紀正好介於身體發生許多改變的階段,記住,你們就要漸漸成為大人了,而這個過程得花好長一段時間。每個人進入成人階段的時間表各不相同,如果你的朋友身體產生變化的時間比你早,不要過於擔心,你遲早會進入這個段。你的成長過程可能和父母親相像,可以問問他們的成長經驗。 也許你的問題剛好相反:似乎太早進入青春期了。你發現身上正在發生的變化,是其他人還沒發生的,這也是正常現象,很快別人就會迎頭趕上,到時你就不會感覺自己孤單了。 在這些變化當中,由於有些發生在身體裡面,所以並不引人注意,例如,別人不會發現到妳的卵巢漸漸成熟或你正在製造精子。關於這些改變,可能很多是從學校的健康教育課堂上、和爸媽或其他成人談論,或閱讀青春期相關的讀物而得知。你可以在圖書館尋找有關以青春期為主題的書籍,或者到探討青春期及其他身體變化的網站上瀏覽。 簡而言之,女孩子的一些發育包含下列這些: *臀部變寬 *出現細細直直的陰毛 *陰道變大 *陰毛愈來愈黑、愈來愈粗 *卵巢變得更大 *開始有月經 男孩子通常比女孩晚一點才經歷青春期的身體變化,其身體發育包含下面這些: *睪丸和陰囊愈來愈大 *陰囊變得較紅,表皮也改變了 *出現細細的陰毛,後來會變得更黑更粗 *陰莖變長、變寬,膚色也變得更深 *第一次射精,或從陰莖釋出一些精子 以上這些變化並非一夕之間發生的,所以你會有時間適應改變。有時候這些變化令人不舒服,有時候卻有些興奮感,儘管這些變化可能令人尷尬而難以啟齒,和朋友或父母討論這些事情會有幫助。 男生的私處 男生和女生各有不同的「配備」,這也是為什麼要分開探討這些不同的問題的原因。這個單元專門談論男孩的部分,不過女孩也可以閱讀。 一談到男孩的部分,免不了得從陰莖開始,畢竟這個性器官是身體非常重要的部位。每個男孩的陰莖大小差異很大,因自己的陰莖尺寸感到擔憂的也絕不只你一個人,對許多男孩來說,這是非常令人焦慮的來源。不管你的陰莖是否很大,在陰莖的功能方面其實並沒有什麼差別。 陰莖是專門用來反應刺激的,就像你碰觸它的時候或當你想到性,血液會衝到這個部位,使它脹大而且變硬(稱為勃起)。青春期階段荷爾蒙的激增表示你將發生很多次勃起,即使你心裡有千百個不願意--例如在學校的時候。勃起的現象雖然很正常,卻令人感到尷尬。你可以穿上長襯衫或帶本筆記本來「掩護」。 有些男孩出生時的時候包皮就被割掉,也就是說覆蓋在陰莖前面的皮膚以手術方式切除。父母親會基於宗教或文化上的因素而選擇施行包皮手術。陰莖的包皮是否割除,在陰莖呈柔軟狀態時的外觀看起來會有所不同,割除包皮的陰莖可以看到陰莖頭,但是未割除包皮的陰莖會被包皮蓋住。 不管是否割除包皮,保持乾淨清潔的陰莖非常重要,所以每天都應該以淋浴或盆浴的方式來清洗你的生殖器。如果你喜歡的話可以用除臭或抗菌肥皂。如果你的包皮沒有割除,必須把包皮往後拉以清洗陰莖頭的區域。在你覺得舒服的範圍內,盡可能往後拉。 許多男生注意到他們的陰莖上面有小小的腫塊,懷疑這個腫塊是否正常。這種現象很可能只是長了青春痘或黑頭粉刺,也可能是陰莖珍珠樣丘疹,這種名稱很奇怪的丘疹是陰莖頭前面無害的膚色突起,青春期階段的男生有百分之十五會長這些東西,如果生殖器上出現包括疣、水泡、疼痛等症狀,表示問題更加嚴重,必須看醫生。 許多男孩(男人也是)很容易得到股癬這種疹子,如果你罹患過股癬,對於鼠蹊部發癢、灼熱感必定記憶猶新。(使你癢得很想伸手去抓下體的感覺恐怕很難忘懷。)如果你在運動或打球過後使用衣物間或公共淋浴間,將有希望成為這種由黴菌感染的皮膚病的主要候選人。 如果你認為自己罹患股癬,在你的陰囊周圍、肛門和大腿內側找找看紅疹子和發癢的地方,可以藉著讓這些地帶保持清潔與乾爽來治療這種狀況,並且只使用溫和的肥皂清洗。(刺激性肥皂會使得疹子惡化。)你可以到藥房買治療股癬的乳膏或粉末,有時候穿寬寬鬆鬆的衣服也有助於減輕症狀。常常清洗你的運動衣以去除黴菌,並且常更換內衣,包括下體彈力護身。 你是否在想下體彈力護身到底是啥東西?下體彈力護就身是種彈性支撐物,將你的睪丸拉高靠近身體。由於你的性器官在身體外面,使得性器官更容易受傷,特別是踢足球等球類運動的時候。當你玩會碰觸到身體的粗魯球類運動,可以在你的下體彈力護身裡面戴上運動罩杯,做更嚴密的保護措施。選購下體彈力護身是按照腰部尺碼而非陰莖尺碼--所以如果你挑了件標示著「小號」的包裝,不必感到難為情。 -------------------------------------------------------------------------------- 原來如此! 一位男性發育完全的睪丸,每天可以製造出七千兩百萬個精子。

嘴巴(細菌的樂園)

2008年10月30日
公開
43

嘴巴(細菌的樂園) 「為什麼我的口臭這麼嚴重?」 「我的牙齒怎麼會是歪的?」 「為什麼我的牙齒這麼黃?」 「戴牙齒矯正器會痛嗎?」 假設你正在觀賞電視上的音樂頒獎節目,你最喜歡的歌手正在台上,高聲唱出她最新的熱門歌曲。攝影機鏡頭正對著她眩目的雪白牙齒--完美極了,眼前的那口牙齒沒有一顆有經過修補的痕跡,於是你開始納悶,為什麼自己的「白色貝齒」就是不像她的那般潔白美麗?為什麼電視上每個人似乎都擁有完美的笑容,而我們其他人卻不是那麼一回事呢? 現在就來探一探其中的玄機。首先,多數家喻戶曉的名人花了很多精力來塑造他們那張迷死人不償命的笑容。昂貴的牙齒美容可以製造出整齊、潔白的牙齒,使得口腔看起來美麗清新而乾淨。可是你想知道真相嗎?那些名人就像我們每個人,也就是說他們的嘴巴像你我一樣,充滿了細菌。細菌喜歡人類口腔溫暖而潮濕的環境。細菌在你的牙齒和牙齦探索,過得逍遙而快樂,如果你讓那些細菌亂跑、撒野,就會造成嚴重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要好好照顧牙齒的原因。請繼續往下看,學習怎麼對付細菌。 小小牙齒用處大 我們大多數人把牙齒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當我們嘎吱嘎吱地咬洋芋片,剷平一粒粒的玉米,或者吧噠吧噠地嚼口香糖,總是少不了牙齒。想像一下如果沒有牙齒,我們將會過什麼樣的生活?如果你必須向某些老公公或老婆婆一樣戴假牙,每天晚上睡覺前把假牙拿下來,沒有牙齒支撐的臉看起來像是塌陷一般;此外,講話也會變得困難,因為牙齒可以幫助你咬字清晰。 在美洲地區,小孩子一想到乳牙會掉落可能覺得格外興奮,迫不及待將每顆牙齒用力拔一拔,然後把牙齒放在枕頭下面等著牙仙子晚上來拿走牙齒。看到「大」牙齒(恆齒),你也會很高興,好大的牙齒啊!由於小孩子的臉還會繼續成長,多數孩子的恆齒因此看起來就顯得巨大無比。 除了二十八顆恆齒,以後你還會長出四顆智齒。不管你住在什麼地方,這種智齒一般都會在十八歲到四十歲(年紀應該夠大夠有智慧了吧)出現。恆齒就是永久的牙齒,你這輩子都得靠這些牙齒過活了。如果你活到八十歲左右,這口牙也得撐到那時候。如果你希望上了年紀時不至於牙齒掉光光,在你還年幼的時候就應該好好寶貝你的牙齒,終生都維持良好的健康習慣。 不同的牙齒各有不同的任務。門牙(也就是前齒)很銳利,所以能夠把送進嘴巴的食物咬成一片片。犬齒尖尖的,看起來很像狗的牙齒,可以幫助把食物撕裂。排在後面的牙齒稱為臼齒,這些臼齒比較寬,用來磨碎食物。由於臼齒有很多的溝槽和凹處,所以比其他牙齒更容易蛀蝕。 牙齒很硬,所以你才能夠咬碎肉和蔬菜。其實琺瑯質,也就是牙齒最外層的物質,是身體最硬的物質,甚至比骨頭還硬。象牙質是種堅硬的黃色物質,構成齒內部;牙齒的更深處是牙髓,是充滿血管和神經的柔軟部分。這些神經傳遞訊息到腦部,告訴你吃嘴巴裡的食物應該咬多用力,而且如果你的牙齒斷掉或蛀蝕,會很快就讓你知道。 蛀牙的真相 幸好我們沒有隨時都帶著顯微鏡,因為我們可能不樂意見到微生物和我們一起分享隱私的空間。這些微小的生物就是特別鍾愛我們的嘴巴,因為這裡的溫度固定、濕度高,而且這處「樂園」總是不時張開。 你的嘴巴裡有許多好玩的地方令這些小生物們流連忘返,像是齒縫、牙齦線、舌頭的縫隙以及上顎等地方,難怪小生物把這裡當樂園。在這些微生物當中有些可以幫助分解食物,打擊壞菌;但還有一些是你得小心提防的,它們會吃掉你牙齒的琺瑯質。 原來如此! 到了十一歲,汰換所有二十顆乳牙的工程也將近完畢,你會慢慢長出二十八顆恆齒。 你大概以為你的牙齒數量已經很多了,不過和其他動物比較起來,人類的牙齒只算是小巫見大巫。鱷魚終其一生的的牙齒數量多達兩千顆,牠們的牙齒會不斷地掉落,但也會不停地繼續長出新牙齒,鯊魚也是一樣。

停下來等等孩子

2008年10月15日
公開
41

停下來等等孩子 朋友告訴我,她那個性憨厚、樂觀的小三兒子,有一回在週記裡老師所定的題目中寫著:他最覺得沮喪的事,就是每天聽到父母說——快點,快點! 早上快點起床、在車裡快點吃早餐,因為上學快要遲到;晚上快點吃飯、快點做功課、快點洗澡刷牙、快點上床睡覺……年紀這麼小的孩子,卻察覺到那份週而復始、不得不趕的無奈和無力。 父母也很無奈,是什麼造就了這種「趕、趕、趕」的環境?上一代的悠閒到哪裡去了?當然,那時學校是走三步路就到的隔壁,哪兒來的才藝安親班,沒有多少父母會幫孩子檢查功課,連電視的卡通時 間都只限定在傍晚的五點到六點,也沒人將上班到晚上八、九點看成常態。 當今的父母無奈之際,也請想想,除了不可避免的大環境改變之外,「趕」是否已儼然成了現代人溶進血液裡的基因,無法自拔? 帶著孩子走在路上,尤其是小小孩,對一切總是那麼好奇;寵物店、玩具店、蛋糕店,甚至是天外飛來人行道上的一隻小蟲子,都可以讓孩子著迷不已。很多年前了,有一天我突然發現自己,對孩子好奇心的支持度少之又少。 孩子對一件事有興趣,但停留不到兩秒鐘,父母是不是就催促著快走?「真有事情要趕路嗎?」不見得,很多時候不是沒有時間,而是父母沒有耐心,孩子的好奇和觀察根本還未獲得滿足,就被父母催著離開現場。 我們要不要做個實驗:下回帶孩子到動物園,試著當一個不催促的旁觀者,看看孩子一種動物可以看多久,才主動跟父母說:「走吧。」即使一場巡禮只看了五種動物又如何?輕輕鬆鬆過日子——尤其在該輕鬆的時候,不是我們都想要的嗎? 去年,全家到海南島渡假,陽光、游泳、沙灘就是我們全部的行程。早上睡到自然醒,吃早餐、游泳、吃午餐、游泳、吃……… 我問孩子,「你們這樣過七天,會不會膩啊?」 「不會不會,這簡直就像天堂一樣!你不知道嗎?這就是小孩子的天堂。」原本就不喜歡橫衝直撞的媽媽,現在才知道孩子更愛寧靜。 有一天玩到了晚上十一點,爸爸已經呼呼大睡。我突然神經發作問兩個小鬼:「我們現在去海灘,好不好?媽媽最喜歡看星星了。」兩個孩子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平時只會催促孩子睡覺的媽媽,今天腦筋短路了嗎? 於是我們三人留了紙條給爸爸,以防他突然醒來擔心我們(其實,這是多慮了),就朝飯店專屬的沙灘探險去了…… 從十一點到半夜兩點,就我們三人,加上打瞌睡的警衛。 「媽媽,我們來聊天,」女兒說,「我最喜歡跟妳聊天了。」 就著星空下,配上一波波海浪的拍擊聲,我倆從小孩是怎麼做出來的,聊到八年抗戰後撤退來台。弟弟呢?他只對小生物有興趣,從頭到尾,只見很遠的一個小人點,跑上跑下地追著沙灘上的螃蟹。媽媽只在偶而抬頭看不到小人點時,會突然跳起來大叫一聲:「弟弟呢?」直到孩子又出現在媽媽的視線裡,我和姊姊才又回到黛安娜王妃、蔣中正、孫中山、陳水扁和馬英九……當然還有她又喜歡了誰誰誰。 父母有多少的耐心給孩子?停下來等等孩子吧——我時時提醒自己。從他們兩歲到十二歲,我還是不 曾忘記這一點。 而現在,我還要再為它加上一份不同的意義—— 上帝為每對父母都排了一列的孩子(好可怕啊),孩子都默默地等著父母來接他們。只是,常常,父母只接了第一個孩子,就沒有再來了。 停下腳步或是放慢腳步,回頭看看——孩子就在不遠處等著我們呢。做什麼事都可能後悔,生孩子,絕對不會。但是無論如何,不管生了幾個孩子,我們都要好好把握人生這段最美好的時光。

幫孩子做公關

2008年10月09日
公開
38

公關?別以為我養孩子像經營公司一樣認真。不!我沒有。我所做的,只不過是父母的舉手之勞。 從懷了第二個孩子開始,我就開始唸一些有關迎接小嬰兒的故事書給老大聽。特意買很多嗎?唸完故事再衍生一番精神談話嗎?我沒有。這其實是心理戰。您以為孩子笨到不知道父母在想什麼嗎?什麼叫愈描愈黑? 所以,即使是唸些與小嬰兒有關的故事書,我也是雲淡風輕。我只管唸我的故事書,什麼也不說,什麼也不刻意強調;如果孩子有問題我就回答,沒問題我就算盡到責任。其餘的,我不會「有的沒的」 想一大堆。 現在的媽媽都知道,懷第二個孩子時,就要先對老大做心理建設,「媽媽生個弟弟,以後就有人陪你玩了。」這種空頭支票別亂開,孩子哪能預先想到「等嬰兒長大要很久」呢,而且可能還沒享受到一起玩的樂趣,就得先開始讓出原本屬於自己的玩具了,還不包括那無形的「媽媽的愛、爸爸的愛」。不是說期望愈大,失望也愈大嗎?所以這些未來的事,還是不說為妙,讓孩子自己去發掘那份驚喜吧。說不定,根本不是驚喜,而是,驚嚇呢。 這是我從書上看來的,覺得有道理就照做了——在第二個孩子要從醫院抱回家的那一天,事先買個老大喜歡的小禮物。當陣痛開始,我準備往醫院衝時,它老早就放在要帶去醫院的隨身包包裡了。 當全家人喜孜孜地迎接新生兒回家時,我就偷偷把老大叫到一邊,故作神秘、而且煞有其事地從醫院帶回來的包包裡拿出它:「這是小弟弟要送給大姊姊的禮物,快看看是什麼。」只見她也喜孜孜、認真地去跟小嬰兒說謝謝、親親他的額頭。 當弟弟還小,只會睡在娃娃床裡咿咿啊啊叫時,每次姊姊從幼稚園放學回家,我都會對她說:「今天弟弟在家裡好想念妳哦!」或是留著什麼好吃的給姊姊時,我會說:「弟弟說要買薯條給姊姊吃。」 「老大難道不知道,剛生下來的小孩不會買禮物嗎?小嬰兒也不知道薯條是什麼嗎?」真有這麼好騙? 真的,孩子真的很好騙,尤其是這種善意的謊言,通常孩子不會多想。可能媽媽自己說完,都一副「騙死人不償命」的心虛模樣,可是您去看看孩子的臉,就知道什麼叫「天真」。他們就是打心裡相信,毫無懷疑。 說真的,我哪裡會知道這些小小的舉動,對手足感情有多少助力,但我有一種直覺:當姊姊親弟弟的那一剎那,她心裡很在意那個禮物嗎?我一點也不覺得。對老大來說,眼前這個小不拉嘰、活生生的小東西,才是天底下最珍貴的禮物。 如果我現在要生第三個孩子,這個「小嬰兒買禮物」的動作我還是會做。即使小學中高年級的姊姊和哥哥早知道小嬰兒不會買禮物又怎樣,我甚至可以想像他們接到禮物時的表情。只要讓孩子體會到愛,就夠了。 現在,姊姊都快十二歲了,但平均每隔兩年,我就有機會聽到她跟我說起這個老掉牙的故事,但她總是樂此不疲: 「媽媽,我還記得,弟弟從醫院回來的那一天,你們在房間,我從外面好小聲地走進去;弟弟好小,妳抱著他喝妳的奶,我也有喝過妳的奶嗎?弟弟吸奶的樣子好可愛哦……」 姊姊說話的神情,彷彿小嬰兒就在她的面前,但我的心裡,卻全是姊姊當時的模樣。不到三歲的她,矗立一旁,好奇地看著這個「未來十年的最好玩伴」。如果時光可以倒回—— 那一刻,我一定要記得將她抱進懷裡,溫柔地、一個字一個字對她說: 「媽媽愛妳,永遠不改變。」

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

2008年10月01日
公開
52

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 你根本不知道,孩子多需要手足。 我,也不知道。 ——直到姊姊七歲,弟弟五歲時。 我說過,我是那種糊里糊塗、沒想太多就生了兩個孩子的媽媽。當孩子還小時,我哪裡有機會想到「孩子需要手足」這麼不切實際的問題呢?只要孩子有半天不吵嘴、不爭寵,給我安靜的片刻,我就該吃齋唸阿彌陀佛囉,哪還有閒情逸致去考慮什麼相親相愛、手足之情。 我的兩個孩子年齡差了兩歲半,也就是說,當第一個孩子快兩歲時,我就懷了第二個孩子。可是在當 時,我能從生活中深深切切地體會到「孩子需要伴」嗎? 完全不會。 因為孩子太小,父母很容易就誤會一件事——以為孩子有父母的陪伴就足夠。 這種「以為」,就是整件事情最可怕的地方。因為對這個年紀的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他們的天和地;早上起床要媽媽,晚上睡覺要媽媽,好像世界上的其他東西通通不重要,只要有媽媽就好。不過,這也是事實啦! 但是,等您一旦體認到「孩子需要伴」這件事時,即使只有一絲絲的察覺,通常生第二個孩子的最好時機都已經過了。過了還不打緊,不是說「亡羊補牢,猶未晚已」嗎?可是再加上現代人生活步調太緊湊、還有得過且過的生活方式,這樣耗下去,拖到羊都跑光了,牢也不用補了啦。 第二個孩子出生的頭一年,對老大來說,老二還只是個樣版戲,連吵個架都不行,只能稱為「心靈上的寄託」。所以嚴格來說,在老大四歲以前,您都可能誤以為,有沒有手足,不一定那麼重要。 剛成家時,我們為了生活,總是忙得焦頭爛額,根本無暇想些眼前看不到的問題,日子就一天一天過去了。 直到姊姊大約七歲,弟弟快五歲的某一天下午,我原本打算小睡一場午覺,沒想到那天實在太累,一睡兩個小時根本起不來。不過,做媽媽的就是即使睡著了,心都還繫在孩子身上,從頭到尾,我都隱約聽見兩個小鬼,在外面吱吱喳喳地說個不停。一會兒聲音出現在姊姊房間,一會兒兩人又到了客廳,一會兒兩人隔了老遠還在喊話。您如果不是親身經歷,絕對無法想像,這麼小的孩子,怎麼會有這麼多話可說呢?好似時間如果沒有盡頭,兩人的對話可以直到海枯石爛,仍不休止。 自此以後,孩子愈來愈大,我就愈來愈發現到,姊弟倆在生活中的互相依賴性,或是說互相需要性有多麼高!甚至高到超乎大人的想像很多、很多。 下雨天,不出門,兩人可以從早玩到晚。 大晴天,去散步,爸爸媽媽聊大人的天,姊姊弟弟聊小孩的天。 有一天,搬家後的大採購,我和先生逛得不亦樂乎,孩子其實已經無聊到快陣亡了。突然,我們轉進一家大型電器行,剛好影音室正播放著電影《鐵達尼號》。他們早已從書上知道這個故事,但是活生生地用人演出來(平時不看電視的孩子,這時根本就以為到了迪士尼樂園),即使只看到前後短短二十分鐘的片段,姊弟倆也興奮不已。走出電器行之際,我與先生繼續行程,只見他們倆彷彿吃了大力仙丹,開始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之後的劇情,甚至編起了各種不同故事發展的搞笑版本,一會兒傑克跌得狗吃屎,一會兒蘿絲差點掉進水裡,剩下的行程裡,兩人樂得不得了…… 先生跟我一樣愛孩子,但整日忙著工作的他,如果當初我只準備生一個孩子,他大概也不會有什麼意見的。某一天,全家晚飯後在台大校園散步,看著姊弟倆在前面殷切對話的小小背影,不習於表露情感的中國爸爸,竟然用一種像是差點被捷運門夾到,才在最後半秒內衝進車廂的「好險」心態,呼了一口氣,說道: 「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

上學認識新朋友

2008年09月25日
公開
35

上學認識新朋友 【文�林欣慧 美國休士頓大學維多利亞校區課程與教學系助理教授】 九月是新學年的開始,你的孩子要上托兒所、幼稚園了嗎?進入新環境,爸媽首先要幫助孩子建立新關係、認識新朋友。 如果爸媽連著幾天問你家那個4歲左右的孩子:「誰是你的好朋友?」他的答案可能每天都不一樣喔!這倒不是孩子喜新厭舊,沒有能力維持友誼關係。這個年紀的孩子交朋友,來得快,去得也快。 3∼4歲的幼兒,已開始脫離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模式,逐漸對周遭的人產生濃厚的興趣。他會特別喜歡跟年紀相近的孩子一起玩。他選擇的朋友,通常就在他的身邊。例如是坐在他的旁邊,或是正好今天跟他一起搭積木的那個人。 等到了幼稚園大班的年紀,孩子開始懂得朋友之間特殊的情誼,他們就可以一起玩遊戲、分享共同的嗜好。這時,結交新朋友的速度減緩,對象也較有選擇性,友誼的品質變得較深厚。 朋友是玩伴,更是學習對象 同儕關係對兒童整體的發展是相當重要的,朋友不僅是玩伴,同時也幫助孩子滿足其他的需求。透過與朋友交往的過程,孩子學會一些待人處事的態度及方法。例如怎樣加入新團體、結交新朋友、參與團體、與人共事,及如何面對競爭與衝突。 雖然孩子也可以從與父母、老師,或其他的大人的互動中,學得一些經驗。但是成人與兒童的關係,通常是上對下的方式,成人具有較多的權威,孩子多半是服從和聽令行事。但是,孩子與同儕之間是一種平等的關係,能提供更多的機會練習協調及自主。 擁有好朋友,生活更快樂 大多數的孩子,都有一兩個,甚至幾個好朋友。友誼滋潤了孩子的生活,使他們感到快樂。不過,根據美國一些兒童友誼研究的結果顯示,大約有一成的孩子卻沒有朋友。這些孩子有的是因為極度的害羞,不擅與人互動,在無形中被同儕忽略了。更有一些孩子被班上的同學列為「拒絕往來戶」。那麼,該如何幫助孩子結交朋友呢? 參與團體活動是交朋友的好方法 結交新朋友,最好的方式是從參與團體活動開始。例如一群人一起打球、玩遊戲。從正向的互動開始,化解因陌生所產生的尷尬,讓彼此有機會認識對方。正常的孩子了解建立友誼需要時間,他們有信心,願意等待並且配合對方的步調,逐漸成為好朋友。 想讓孩子有機會跟別人相處,可讓孩子邀小朋友到家裡來玩,儘可能讓孩子有真正的互動。年紀較小的孩子,可以堆積木、扮家家酒。儘量避免讓孩子玩電玩、或網路遊戲,因為這些遊戲,往往讓孩子沈溺於反射動作,及過度在乎輸贏,孩子之間反而沒有真正的互動。 培養孩子具備好人緣的特質 此外,人緣好、受歡迎的孩子,通常具有較多正向的人格特質,例如:懂得關照別人、尊重別人的看法、接納不同的意見、支持他人決定、不惡意批評、能夠跟別人合作、誠實、忠誠、負責、及幽默。他不一定要具備上列每一項的特質,但是多具備幾項這樣的特質,會讓孩子更容易結交朋友。 父母如果想知道自己孩子與同儕的關係,平時應多和孩子聊天。也可以多觀察孩子與他人互動的情形,利用機會教育,加以輔導,指出孩子正向且被人喜愛行為,如果發現負面的行為時,也應和孩子討論。

熟女務實敢愛敢分

2008年09月17日
公開
18

前陣子有個D奶辣媽徵婚的新聞鬧得沸沸揚揚,有人趨之若鶩,哀嘆年齡條件不符,也有人質疑,就算身材再好,50歲的金龜應該不會想找個同年的超熟女。 這事讓我想起了辣媽朋友月珊。辣媽忍到兒子上了高中才走出早已名不副實的婚姻,交了幾個男友,終於覓得滿足她所有愛情幻想的夢中情人,不大男人又浪漫,但一知道也離婚的對方還有兩個小孩要照顧,辣媽馬上緊急喊卡,告訴他好不容易才從傳統婚姻中掙脫出來,目前只想要一種陪伴的關係。 熟女務實敢愛敢分 美國CBS《六十分鐘》節目主持人安迪羅尼曾經針對熟女發表看法,他說:「隨著年齡增長,我越來越珍惜40歲以上的女人,因為她不會在半夜把你吵醒,然後問:你在想什麼?……她才不在乎你在想什麼。她們直接又誠實,如果你是個蠢蛋,她們會馬上叫你滾蛋,你完全不需要傷腦筋揣摩她的心意……」與其說誠實,不如說是務實;在感情上投入得快,抽身也快。 恢復單身的沛姬發覺自己好像正走往情婦的道路,預告近期內「可能會成為某個男人的小老婆然後又交個小男朋友」。「前幾天明賢說要娶我當二姨,他說企業家通常都有三妻四妾,問我能不能接受?我心想沒關係啊!他不在的時候我還可以交個小男生。」她說。明賢曾經帶著小正妹在北京玩被抓包,但沛姬並不在意,「反正我愛的人都不會對我專一,就好好享受他能給我的吧!」 很多女人到了40歲都說喜歡平靜的生活,我覺得並不盡然,浪漫不分年齡,只是熟女們個個都是瘋狂和冷靜的結合體「不想再為誰委曲自己,因為最壞的我已經經歷過了。」 直接又誠實的師奶們依然堅稱男人是很可愛的動物,只是她們學會很快從雲端回到地面。

不鬩牆者,非兄弟

2008年09月17日
公開
12

不鬩牆者,非兄弟 父母應該視兄弟姊妹之間的吵架為常態,打打鬧鬧也是生活情趣。 我常常懷疑著一件事:現在這個時代,有沒有哪個家庭的孩子,是天生的相親相愛?不用父母怎麼教,就大的禮讓小的,小的尊敬大的,和樂融融直到永遠。 我可能在作夢。古代,或許有,反正孩子生的多,「打給你死」也沒關係,父母不會管,也無力管。現代,我猜沒有。 因為環境不同,家庭小、孩子少,個個都是寶。而且,現在孩子的「人權」意識高漲,有回女兒跟我說她的球鞋太小,我只說週末就去買,她就說要打「一一三」的電話。我還傻呼呼地問她那是什麼號碼 ,原來是家暴通知專線。在這之前,媽媽完全不知道社會原來進步得這麼快。 現在孩子一出生就被捧在掌心上,一出生就是全家人注意和呵護的焦點,在這樣環境長大的孩子,爾後等弟弟妹妹出生,要第一次學習人生的「分享」這一課時,當然更不容易。再加上父母如果 用現代的方式寵小孩,卻用古代的觀念在教小孩,喔喔!往後兄弟鬩牆的戲碼就有的瞧了。 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吧?我們家的孩子就常常發生弟弟讓姊姊的感人情節。但是,除了我們故事裡看到的情節——尤其是這種忠孝節義、結局圓滿的故事,其餘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時間呢? 沒有人會提醒您:白雪公主和白馬王子結婚之後怎麼樣了?當半夜三更娃娃哇哇大哭時,白馬王子和白雪公主說不定會在床上用腳踢來踢去,看誰要起床去換尿布。所以,我敢斷言,孔融在讓完梨之後呢?嘿嘿嘿!可能是馬上拿根木棍敲哥哥的頭,「為什麼我讓你梨,你卻不讓我糖果?」 所以,不論誰告訴你他們家的手足有多麼相親;也不論您親眼看到別人的孩子為什麼總是如此相愛,我一定得提醒您——千萬不要為了孩子的相爭不讓而沮喪。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總是如此相親相愛?記住,您看到的不是全部,您也看不到全部。父母必須視兄弟姊妹之間的吵架為常態,打打鬧鬧也是生活情趣。千萬別往牛角尖裡鑽:「我是不是育兒無方?他們是不是八字不合?我懷孕時是不是心情不好?……」 停—停,這些想法不僅於事無補,而且會愈幫愈忙。當做父母的您,一心認定手足間不相親不友愛時,那麼事情一定就如您所願,再也難回頭;當做父母的您,認為這只是過渡現象,它就真的只會是過渡現象,過了就好。 弟弟最近迷上《魔戒》,媽媽終於買了DVD回家,孩子看得如癡如醉。沒隔幾天,姊姊看見被棄置客廳一角的電影外包裝紙盒,先開口說她要,弟弟一聽到,沒說他也要,卻說:「那是大家的,姊姊不能拿走。」姊姊因此氣得不得了。 「姊姊,你要紙盒做什麼?」媽媽問。 「我要剪它上面的圖案做東西。」 「啊?把它剪壞呀?」媽媽也覺得好可惜,「不然妳拿正面,弟弟拿反面」。 「我兩面都要用。DVD的塑膠盒上也有相同的圖案啊。而且,每次我說要什麼,弟弟也要,平常就丟在一旁,他根本不理……」這也有道理,紙盒可以說是多出來的。 媽媽也覺得,如果我一把當垃圾丟了它,弟弟根本不會想起這個東西。此時我在心裡盤算著,我能對姊姊說「下次妳趁弟弟不注意,就直接剪」嗎?好像也不行。難道家裡只要沒被人注意的東西,就可以隨意據為已有,不需要問一聲嗎?弟弟想要維持東西的完整性,似乎也沒錯。怎麼辦呢?(才只是一個紙盒呢,就開始鬩牆了,要是有千萬家產還得了呀!) 不動氣——這是父母唯一的目標,當孩子開始不相親相愛時。 很難,我知道。我也只能做到一半。 但是,當狀況真的來臨時,我能做到百分之五十的「不動氣」,或是只動「百分之五十的氣」—— 我就覺得,我是神。

我們吵架了

2008年09月17日
公開
12

我們吵架了 不知你是否注意過我們的孩子是如何處理同儕之間的衝突呢?在英國,不論是幼稚園或小學,孩子們彼此互動的時間很多,之間的衝突也多半都是由他們自行解決,很少有孩子會因為朋友間的衝突跑去找老師「主持公道」。舉例來說,當同時有好幾個人要玩同一樣玩具或教具,孩子從小就學習「每人輪流使用十分鐘」的規矩,如果有人不遵守規矩,其他的同儕都會提醒;遇到東西被人搶走的狀況,孩子則會挺身而出、為自己爭取;若是遇到雙方各持己見的狀況,孩子們也有一套自己的處理方式。每天我都會在孩子們的下課時間觀察他們的活動及遊戲情形。有一天,我看到每天都一起踢球的兩個男孩,因對足球規則的認知不同而有些爭論,但是沒有達成共識,結果兩人都急了,語氣越來越差,竟吵起架來。漸漸地,他們發現其他人仍繼續踢球,根本沒有人在意他們在吵什麼,還提醒他們把飛到附近的球踢過來,就這樣兩人不知不覺地又開始踢球,衝突也這麼化解了。爭個輸贏,不是他們慣用的哲學,大家能夠繼續在遊戲裡得到樂趣,反而比什麼都重要! 英國孩子的情緒穩定和個性獨立的特質一直是很讓我讚賞的地方,處理紛爭的方式也讓我驚訝不已! Amy和Lucy同樣是四年級,兩人是姐妹淘,時常看到她們倆在操場上同進同出,在課後社團裡,兩人也是好夥伴,還時常一起打撞球、玩桌上遊戲、在白板上塗鴉或是玩猜字遊戲。這天Amy哭著跑來找我,不是垂著兩滴淚,而是哭得上氣不接下氣、滿臉通紅,把我嚇了一大跳,緊張不已,因為我在英國很少遇到孩子哭泣的情況。一問之下才知道,她、Lucy和一個叫Ruby的女孩一起玩撞球,Lucy和Ruby組成一隊和Amy對抗。三人原本玩得好好的,但是Amy覺得輪到她的時候,Lucy阻撓她好好打球、破壞遊戲規則等等,還說Lucy跟Ruby兩個人一隊,她只有一個人,這樣非常不公平,她怎麼跟Lucy講都沒有用,最後Lucy還不讓她打球!Amy邊說邊啜泣,還摀著胸口激動地說:「我沒辦法……沒辦法呼吸了,我覺得不舒服……」(I can’t…I can’t breath…I feel sick…)當下我鬆了一口氣,原來只是孩子之間的爭執,而不是發生任何安全上的問題。 但是,對於這個吵架事件,該怎麼辦好呢?這是我在英國第一次介入處理孩子之間衝突的事件,得好好思量處理的辦法。我先請Amy深呼吸,告訴她我需要問問Lucy的想法,並問Amy願不願意一起聽聽。可想而知,兩人一見面就是各說各話,音調越來越高。這時,我請她們兩人輪流說話;一個人說話的時候,另一個就算有滿肚子的話想反駁,也必須等輪到自己時才能說。就這樣,兩個人都各自說完自己的立場。Lucy表示每次打撞球時,Amy都喜歡自己一個人一隊,今天也一樣,至於剛剛破壞規則的事情她道歉,不過她真的很希望可以繼續跟Amy玩,但是Amy氣沖沖地走了,搞得她也很不高興。當我還在考慮該怎麼解決這個狀況時,Lucy忽然伸出手說:「我們和好吧!」(Let’s make up!)接著兩個小女孩就給彼此一個深深的擁抱,手牽手去玩別的遊戲了,留下一臉錯愕的我(雖然當下我面帶微笑地說:「看,妳們是好朋友嘛!」)過了一會兒,Amy主動跟我拿彩色筆和粉彩紙,原本我以為她想要畫圖,沒想到她主動做了一張道歉卡給Lucy,而且Lucy也偷偷畫了一張道歉卡給Amy,最後兩人都開開心心地帶著各自從對方拿到的道歉卡回家了。 從這次的爭執事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後仍是孩子們自己解決了彼此的衝突。而讓我訝異的「深深擁抱」,則是根源於孩子們早已養成的「和好」習慣。原來,在英國,當孩子發生衝突且需要老師介入時,老師通常會在聽完孩子兩方的狀況後,提出一些具體的建議,讓孩子去做道歉或是補救這份友誼的行為,於是久而久之,孩子們便養成主動表示歉意及想要和好的行為。其實,孩子的情緒在經過抒發之後,也就能夠自己做出適當的反應,而無須大人多說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