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 祐寶貝媽咪 $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如何成為超級導師型父母

2006年09月19日
公開
34

如何成為超級導師型父母 你曾經有過多少次試圖教孩子學習你認為很容易的事,但孩子卻怎麼也學不來的痛苦經驗?難道學習差異會嚴重到讓孩子無法順利進行學習嗎?或者,你很清楚要教孩子什麼,但也許你不知道該如何教?大多數父母很難辨清事實真相究竟為何。 在輔導小孩子時,所秉持的心態應該是:只要教學策略符合孩子的興趣和能力,他們幾乎任何事情都學得來。如此,小孩子的學習吸收能力比你想像或認為的還要多、還要廣。 本篇我們將探討兩大重要領域:第一、要具備哪些條件才能成為超級導師型父母;第二、身為學習者的孩子該怎麼做,才能讓你的任務更輕鬆容易。 父母應該做些什麼事 同時兼負教導責任的父母,得隨時在慈愛呵護者與發號施令者兩種角色之間小心拿捏分寸。或許你會認為要求孩子做些困難或不開心的事是無可避免的,或者有時孩子的情緒需要會被求好心切的學習活動的氣氛遮蔽掉。在此向各位提出十一項教育孩子的建言: 1.從孩子的需要開始著手:教導孩子應從了解孩子的需要開始。了解孩子的需要,對父母而言,應該是輕而易舉的,因為沒有人比你和孩子的相處時間還要久。你完全了解當孩子想睡覺、驚訝、沮喪、興奮時,會出現哪些行為反應;你比任何人都能夠辨認出孩子的需要。 有時你只需問問簡單問題,例如:「你想不想做(某事)呢?」或是「你想不想學(某事)?」有時,你可能得扮演偵探角色,觀察哪些事情會讓孩子產生沮喪或憤怒反應。總之,一切都以孩子的需要為起頭基準,而非你的需要。 2.降低期望:揠苗助長的教導法無異甘冒失敗的風險。很多家長認為,一旦孩子學會A之後,繼續接著教他們B似乎是很合理的事,然而這種連續性概念對幼兒來說是幅很不易捕捉的模糊畫面。父母經常會高估孩子的理解能力,以為他們學會某件事後便能繼續往前進。孩子做出某個動作一次之後,並不表示他們能夠再做一次。如果假設孩子已經能夠做到,並接著要求他們做更進階的動作的話,等於是刻意安排讓孩子體驗挫敗。 3.不要做比較:很多父母習慣性拿自己孩子的行為和其他孩子比較,看看是更糟、一樣或者比較好。對具學習差異的孩子而言,這麼做不但會使孩子受苦,父母自己也不好過。 4.教孩子就像跳雙人舞一樣:教育孩子就好像跳舞一樣──一個人帶,另一個人隨著動作跟上。有部很不錯的日本電影叫《我們來跳舞吧》(Shall We Dance?),一場跳雙人舞的戲裡,舞者們擺動姿勢好似身體每個部分都貼著舞伴的身子移動。看久了之後,你會發現兩個人的身子彷彿合而為一。 很不幸地,有些父母教孩子學習的方式就像趕鴨子似地,一昧催促孩子。與其傷透腦筋強迫孩子學習,不如想出更好的辦法讓孩子主動要求學習,讓孩子反過來催促你教他們。 5.採行主動而非被動學習:學習可分主動與被動兩種。被動學習是指由父母主掌所有學習進度情況;父母指揮,孩子聽命服從。採行被動學習對父母來講,比採行主動學習容易,但是孩子卻受益較少。 6.創造成功機會:成功並不單代表孩子在重複嘗試某件事之後終於達成最後目的。成功具有感染性。當孩子認為自己在某個領域裡能夠成功進行學習時,他們也會希望能駕馭其他領域。將孩子人生當中的每個小小成就視為生殖能力旺盛的小兔子,每次的成功將繼續繁衍創造出更多成功機會。 7.安排適合孩子的活動:改變活動內容比改變孩子的學習習慣容易許多。教學方式將對孩子一生造成影響。如果你把過程弄得複雜艱難,孩子會將學習視為苦差事;不僅就學習活動而言是如此,對其他事情也會有同樣反應。和孩子一起做看似可笑的愚蠢動作,所得到的結果卻是正面的。 如果父母採用輕鬆且彈性的教學方式,通常能嘻嘻哈哈地和孩子進行學習,而不是拉著哭鬧反抗的孩子強迫他們學習。 8.讓學習變得趣味十足:教育的核心真義是當孩子學習新事物時的那種興奮反應。試想,當你學到一件能擴展人生視野的新事物時,那種興奮感一定會讓你雀躍不已。很不幸地,製造這種興奮之情的機會總是經常被忽視。太過無趣呆板或艱澀的學習活動只會讓孩子覺得索然無味,避之唯恐不及,添加一點趣味成分就能完全改變每件事。 9.運用幽默感:西藏喇嘛邱陽創巴仁波切(Chogyam Trungpa)說過,真正的幽默感並不是將現實踩踏在腳底下,而是以輕鬆態度來品味現實。對於孩子的問題,我們固然應該秉持正經態度去面對,但也沒有必要用凝重的心情去處理。學點耍寶逗趣招數自我解嘲,你將會驚奇發現,幽默能讓你的教學法變得更生動奏效,並拉近親子之間的距離;更重要的是,能幫助孩子達到成功學習的目的。 10.尋得要領:正如人生許多事情一樣,學習很少能按照我們原先擬定的計畫進行,因為學習是一種過程,所以是充滿變數的。對孩子而言,改變是一種規則而非例外。在引導具學習差異孩子進行學習時,教學法必須充滿彈性,這點是非常重要的。 11.抓準時機:有時你或許已掌握住要領,但是沒抓準教學時機。身為父母的我們無法每次把握到絕佳時機,現實環境裡有太多因素會造成干擾,例如家庭生活、工作、個人需要等。你很可能會發現,上述所提的干擾是導致失敗的主要原因。你也不必太過自責,因為就像這些身不由己的干擾一樣,你無法刻意營造一個完美情境來避免孩子遭遇挫敗。你已經盡你所能了。 孩子必須做哪些事 中國有句古諺提到,為師者角色如為學童開啟一扇門──即負責引領學童進入學習殿堂的人。強迫學習大概是最差勁的教學法,無論是大人、青少年或學齡前小孩,你永遠無法強迫孩子或任何人進行學習。 1.做出決定:就臨床經驗談,我們發現到,如果讓前來求診的孩子自行決定採行哪種輔導活動,他們的表現和成果會比透過我們決定的輔導方案還要出色。相同道理亦可應用於你的孩子身上。在學習新知及新常識時,讓孩子有愈多參與空間的話,他們愈有可能學得好。提供選擇不僅能加強學習,還能讓孩子感覺到你尊重他們的選擇自由。 A目標:如果我們讓孩子自行選擇行事目標,他們將會選擇最有興趣的那個,或者在一堆他們不感興趣的目標當中,選出最不討厭的那一個。兩種情況任選其一對你都有好處,因為選中的目標都是他們最能夠成功達成的。 B活動:達成目標通常有多重進行方法。我們可以經由各種不同路徑抵達同一個目的地,無論就地理形勢或學習而言皆為如此。在選擇活動時,容許孩子有很多發表空間能帶來無窮好處,不僅可以讓他們專注於眼前最重要、最有成就感的事物,也能讓他們了解到自己有能力做出對生活造成正面影響的事情。 2.獎勵:獎勵的選擇應該有所限制,這樣才能激發孩子生動活潑的想像力以及對事物的渴望之心,有幾種不同方法可以達成這個目標。如果獎勵是一件物品或一個活動,不妨採用累積集點辦法,只要孩子做出乖巧良好的表現,就能得到一枚貼紙或一枚代幣。等累積到一定數量之後,便可兌換一個小玩具或加長玩耍時間,例如玩電動玩具。 3.接受後果:讓孩子選擇固然重要,他們也必須同時了解自己所做出的每個選擇皆附帶後果。所謂負責任是指,孩子們有權進行選擇,同時也要心甘情願接受該選擇所帶來的後果。

當下採取行動,讓差異不演變成毛病

2006年09月12日
公開
27

當下採取行動,讓差異不演變成毛病 許多父母低估了自己對孩子造成的影響力。根據個人經驗,我發現只要給予父母適當的指導與常識,再沒有人比父母更能正面影響他們的孩子。孩子一有問題,父母總是第一個注意到的;和孩子的相處時間,父母比任何專家們要來的多;父母比任何人都還了解自己孩子的情緒反應。 結果成功與否,父母掌握了絕大部分的關鍵要素。家中有小學生的父母經常會問我,現在才想到對孩子產生影響是否已經太遲,我的回答總是:永遠不嫌遲。雖然許多研究結果證實,某些情緒問題如能及早治療會得到較快、較正面的結果,但在小學階段進行治療還是有奏效的可能,只是療程會比較困難,時間也會比較久。 你可以在孩子尚年幼時,採取以下三種方式協助孩子:採行學習策略、繞道而行,以及尋找新洞。 學習策略 所謂學習策略指的是擬定出一套能矯正或減輕學習問題的計畫。比方說,當年我發現兒子有記憶力方面的問題,所以每當我要他做某件事時,我會儘量不讓任何視覺或噪音影響他的聽覺,造成干預。無論我要他做什麼事──好比說要他把玩具收起來、準備到幼稚園上學等其他諸如此類的事──我都會採行相同的學習策略。我知道,在我給他任何指令的時候,我得先降低視覺與聽覺的干擾程度。 只要找出問題根源,當孩子進入幼稚園就學時,就能夠將他們在吵雜的教室裡無法集中注意力的情況降至最低。及早針對差異對症下藥,趁差異演變成棘手問題之前進行矯正;即使無法預防它的發生,仍然能將傷害減至最低程度。 繞道而行 先前我曾提到學習是一種以神經學為基準的東西,是屬於孩子個體的一部分。這並不是說有學習差異的孩子就不能出人頭地,我們可以提供孩子們特別的教育方法,有點類似公路的繞道行駛概念──得繞路而行,多花點時間方能抵達我們想要到的地方,然而終究還是能夠到達目的地。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有學習差異的孩子還是能夠透過其他管道或方式達到終點,或許在效率上不能盡如人意,但是最後的結果還是一樣,甚至更加出色。 ◎有四種策略能幫助進行學習: 1.使用具體且視覺性強的物品。 2.製造機會讓他主動參與,而不是一味地告訴他該怎麼做。 3.讓學習過程變得生動,具趣味性。 4.採用重複作法,但避免刻板無聊。 這種作法既不困難,也不呆板。事實上,大部分孩子的反應會比傳統教學法更來得積極熱烈。儘早採取繞道而行的變通教學法,能及早防止或減低孩子將來上幼稚園時可能遭遇的各種問題。 尋找新洞 如果所有問題都能透過繞道而行的變通教學法就能奏效該有多好。很不幸的是,對某些具學習差異的孩子而言,學習過程之折騰痛苦,不是達成目標便能平衡過來的。 有時候,身為父母的我們必須為孩子選擇各種不同目的地。與其硬將圓柱塞入方型洞裡,不如協助孩子尋找新的洞口。了解孩子對什麼事物特別感興趣,對哪些事情或活動特別熱中,然後以這些事物為照明燈,協助孩子找出他們最有機會成功的活動或事項。 當孩子對某事提不起勁時,或許你會誤認為他心生厭倦或不願意嘗試新事物。事實上,他們很可能只是因為不懂得如何進行手上的事情,或這件事本身特質並不適合孩子的個性。比較粗枝大葉的孩子可能會對需要細心進行的一百片拼圖遊戲感到無聊至極,即使能拼出最喜歡的卡通人物,他也無法享受箇中樂趣,此類活動便和孩子的能力與心智運作不相契合,比較理想的活動應該是說故事,或片數不多的拼圖遊戲。 一旦了解孩子的學習風格,你便會懂得選擇既可以增強孩子優點,同時也能改善弱點的學習活動。只要及早開始行動,很多問題障礙便能迎刃而解或被降至最低程度。

自己當基金顧問

2006年09月05日
公開
4

文◎Smart智富月刊提供 買到心儀的基金後,事情可還沒有完,「我都有買你們介紹的基金,可不可以幫忙update最新的資料?」「我想要追蹤基金的績效,但要到哪裡找相關資訊呢?」這是買完基金後,投資人最常有的反應。 很多人因為選股票很難,所以轉而投資由專家選股、操作的共同基金。但是目前國內基金有504檔、海外基金更有822檔,加起來上千檔的數量,選基金跟選股票其實一樣困難。 於是「怎麼挑基金?」成為基金投資人共同的課題;接著「怎麼追蹤後續變化?」又是另一個要面對的難題。有理專服務的人,還可以找理專討論一下;但是萬一理專的專業不夠、或者找不到人問時,該怎麼辦呢? 其實現在網路上的資訊相當發達,只要會運用,人人都可以是自己的基金顧問。而不論挑基金或後續追蹤,無非是關心3件事:市場趨勢是否向上?該基金績效是否穩定?風險是否控制得宜? 買基金賠錢案例 王先生是基金市場的新手,從年初以來即不斷聽聞日本市場的利多,買日本基金絕對沒有問題,身邊也有不少朋友因為買了日本基金而獲利滿載。3月底,當日經225指數站上16,500點關卡時,王先生終於忍不住進場,拿出僅有的30萬元積蓄,找了一檔單月報酬率最高的日本中小型基金就買進。 沒多久,日經225指數衝上17,000點大關,好消息繼續在媒體上強力放送,不少外國專業機構甚至預測,日經指數將上看20,000點。不料好景不常,5月全球股災蔓延,日經指數從高點滑落,還跌破了今年初位置,下探到14,000點,結果王先生買的日本基金,3個月就損失了14%。 分析王先生虧錢的原因,是因為他在這次的基金投資上犯了幾個錯誤: 1.在股市相對高點時進場,一次投入所有積蓄、單筆買進,投資策略太急躁。 2.挑基金時,只看短期1個月報酬率的高低就決定,沒有顧及到中長期績效。 3.只看績效,沒有注意到該檔基金的相關風險。 買基金賺錢案例 林先生是個基金投資老手,經歷過2000年網路泡沫,在科技基金慘跌一跤後,從此他投資基金就謹慎許多。當去年日本市場復甦的訊息慢慢披露之後,他就開始從專業網站中注意日本基金的表現。去年中他準備了一筆錢,選定一檔中長期績效位於前段班、短期績效位於中段班,並且風險相對較低的基金。 這檔經過精挑細選的日本股票型基金,表現始終穩健,而且林先生有設定停利點,在獲利3成時先出場一半、獲利4成時再出一半。 由於日經指數已經在相對高檔,但是林先生對日本長期景氣仍有信心,因此之後投資策略便轉為定期定額買進。而儘管近期市場大幅震盪,淨值下滑不少,定期定額目前獲利成績並不理想,但是,他仍然繼續扣款,著眼的是長期表現。 歸納林先生能夠從日本基金獲利,是因為做對了幾件事情: 1.密切注意國際市場變化,在日股位於相對低點時進場。 2.挑基金不馬虎,看績效時,不會只著重短期績效,而是短中長期一起考慮。 3.不僅看績效、也看風險。 4.單筆投資搭配定期定額,單筆波段操作設定停利點,定期定額長期投資。 因為林先生做足了功課,所以在基金投資上,能夠看到好的成果。相反地,王先生下決定比較急促,不僅沒有挑對基金,也沒有規畫好投資策略,所以才被套牢。 分析林先生做對的幾件事情中,包括篩選一檔好基金、選對進出場時機、用對投資策略。第1項與第2項都能在專業網站中找到答案。只要懂得善用基金專業網站裡的各類資訊,你也能輕鬆選對基金,以及看守好你的基金了。 基金進出場時機的掌握重點 出場重點: 第1項:是要設停損、停利點,這部分就看每個人的獲利目標了,有人10%就滿足、有人希望達到20%;停損也是一樣,看每個人的忍受程度,特別是單筆投資,最好要設定停損點,例如下挫15%就出場。 第2項:是若基金投資市場展望不佳也該出場。景氣是否轉差,也是以經濟成長率做為觀察指標,動能轉差、一季不如一季,就不要再留戀了。 第3項:是基金績效落在同類型基金之後。 進場重點: 經濟成長動能持續、股價尚未反應。最簡單的判斷指標就是一個地區的經濟成長率,例如連續3年經濟成長率走勢是3%、4%、4.5%,成長動能持續,這樣的市場就值得買進,但必須股價尚未反應。 以日本市場為例,長期經濟成長率往上的趨勢沒有問題,但是股價漲高後,修正難免,這時候就要搭配對的投資策略,因為不知道股價何時回檔,因此最好採用定期定額。相關經濟成長率數據,網站上也會提供,資訊同樣人人可以取得。

學習之初─孩子如何處理接收的訊息(3)

2006年09月05日
公開
30

孩子們每天一睜開雙眼便不停地接受來自外在的各種刺激與訊息。而訊息從釋出到被採行運用,總共需經過五個步驟:注意、理解、儲存、提取、使用。於上期中我們提到,注意的部分,這期我們接下來談談理解、儲存。 提取訊息 當初輸入的訊息未必能完整喚提取,但至少能夠以修改過或簡約過的形式重現。這種過程和大多數孩童的作法如出一轍。當他們學到某件事情時,事件周遭的許多事物也會跟著同時被儲存起來。在學習的過程中,所發生的任何事情都可能成為訊息儲存或提取過程的一部分。 雖然我們不確定事物到底是如何被儲存下來的,但我們確信它必定和影像所產生的視覺、聽覺、觸覺和嗅覺有關。如此一來,一個類似蜘蛛網的記憶網絡便應運而生;無論昆蟲落腳於蜘蛛網何處,蜘蛛總有辦法感應得到。同樣道理也可應證在訊息提取這個動作:只要喚出其中部分景象,所有一切便會跟著呼之欲出。 然而,並非所有網絡皆能發揮正常功用。無法妥善架構網絡的孩子必須靠大人悉心教導訓練。方法很簡單,父母們應經常向孩子提醒,當某件事情發生時,周遭四處亦同時發生了各種其他事情,每一項都等於是線索。 例如,媽媽企圖訓練兒子能夠自行準備到幼稚園上課。為了達成這個目的,在兒子睡醒之後、下樓吃早餐之前,她必須教會兒子自己做到三件事:上廁所、刷牙、穿衣服。於是,就可以在兒子的房間裡貼上三張彩色圖畫,每個圖案上方分別標示號碼。孩子看到這張圖之後,不僅很清楚地知道有三件他必須做的事,而且還知道到底是哪三件事,以及這三件事情的進行順序。 每天早晨必做的動作圖片應該分別張貼在三個地方:馬桶上方、洗手檯上,以及他的衣櫃上面。當媽媽在教他做這些事情時,應該指著這些圖片,引導孩子描述他所看到的畫面,然後請他做出圖畫中的動作內容。如此一來,每個動作皆衍生出三個連結線索:順序、視覺影像以及聲音描述。接著,視孩子的學習狀況修改圖卡,如果孩子能夠在下樓吃早餐之前自行順利完成這三樣任務後,可將原來的圖畫卡片替換成只標註上號碼的卡片。接著再將所有卡片全被拿掉。此一內容簡單的策略能改善、加強孩子的順序與記憶能力,同時亦能協助改善其他問題。 利用訊息 訊息提取必須用在對的時間、地點和情況。孩子經常會照著你教過的事情去做,可是卻用在很不恰當的情況裡。當初我訓練兒子用馬桶時,我會帶著他到浴室裡,讓他高興喝多少果汁都可以。一旦他的小小膀胱飽漲之際,我們便開始討論他所感覺到的生理反應,接著我會要他坐在他的小鴨鴨便桶上。 「不要,」他很堅決地說道:「我要像你一樣站著尿尿。」 他一把拉下褲子,瞄準便桶,很有耐心地等候尿意。某日,我和一位朋友在人車洶湧的路旁談話,兒子就站在我身邊,話講到一半時,朋友的視線突然轉向我兒子,然後開始捧腹大笑。我一看,賈斯汀的褲子已經拉到腳踝邊,在路邊撒起尿來。 「看,爸爸,就像你教過我的!」他很驕傲地大聲宣布。 正確使用喚出的訊息做法便稱之為「語用時機」(pragmatics),包括熟悉各種運用規則:何時該做某事,以及何時不該做。就大部分情況,不需要大人指點,孩子通常都能自行辨識這些規則。從觀察中,他們了解到訊息如何被運用,然後從已知事實中去推測接下來的情況。不過,某些孩子會需要大人向他們解釋規則的性質。就像我兒子,我必須教導他的一項新規則是:只可以在馬桶邊拉下褲子尿尿。 如果孩子不懂得運用規則的話,很可能會對社交互動造成極大影響,從大人對他們的負面反應,到被同齡玩伴瞧不起等。大多數孩子所採行的遊戲規則,通常能讓他們在很短時間內和別的孩子成為好朋友,其中所涉及的事情包括: * 如何開始對話。 * 如何維持對話進行。 * 當別人問你問題時,該如何回答。 * 如何提問問題。 * 如何與他人分享事物。 ◎可用一系列的插圖引導小朋友助他適時獲得掌控與矯正。

學習之初─孩子如何處理接收的訊息(2)

2006年08月29日
公開
37

孩子們每天一睜開雙眼便不停地接受來自外在的各種刺激與訊息。而訊息從釋出到被採行運用,總共需經過五個步驟:注意、理解、儲存、提取、使用。於上期中我們提到,注意的部分,這期我們接下來談談理解、儲存。 理解 訊息傳遞的方式很可能會造成理解上的障礙,即便孩子已非常專心注意。他們或許耳朵聽著、眼睛看著,但訊息傳達的方式卻讓他們無法理解箇中道理。很多事情會讓孩子產生困惑,就好像別人對著他們講一連串他們根本沒聽過的外語一樣。 以下兩種是最常見的狀況:訊息內容超過孩子的理解能力範圍,以及一時出現過多訊息。這兩種情況都可能是透過聽覺或視覺傳達訊息。訊息量超過他們大腦所能接受的程度。就好像二十人要同時鑽過一扇狹隘的窄門一樣,眾人排成一列便能通行,若四人併排一列就無法穿越入門。所謂的「四人併排一列」意思是說:有個小女孩一面玩拼圖,一面看電視,一面挑出盤子裡不想吃的蔬菜,另外還要留意弟弟不會拔掉她最喜歡的娃娃的頭。她將永遠也無法完成拼圖,因為有太多事情同時搶著擠進她的大腦裡。 幼小的心智只能有某種程度的定量能夠應付待處理的訊息,而那些具有學習差異的幼小大腦的負載量還更少,或甚至需要訊息能夠以非常精準的方式傳達給她/他。如果她在吃完晚飯之後,電視未開著,弟弟也已在房間裡睡覺的話,她或許能把拼圖拼完,否則,置身於那麼多聽覺與視覺干擾的環境裡,她的小小腦袋根本無法讓身外所有刺激同時進入腦內,相對地,拼圖永遠也拼不完。當然,訊息造成大塞車的情況當然還有別種因素,最主要的兩大原因還是歸咎於:複雜訊息以及過量訊息。 儲存訊息 在注意到接收進來的訊息之後,大腦會將訊息置放於某處儲存起來。訊息有可能被暫時存放,有可能被立即使用,或稍後再使用,或是被置放於某處等到需要時再喚出採用。在餐廳裡,你打開菜單,決定點一份洋蔥炒豬肝,然候闔上菜單,等候侍者前來點菜。 十分鐘過後,侍者走過來,你便毫不遲疑地說出:「我要一份洋蔥炒豬肝。」這個訊息置放之處,有可能會發生三種情況:第一,當你點菜時,訊息便能隨即派上用場,旋刻消失;第二種可能性是,這份訊息很可能在被使用之前便消失無蹤,你已不記得剛才從菜單上決定要點哪道菜;第三種情況是,你不僅記得要點的菜名,還能將這份訊息從儲存短程記憶的區域移置存放長程記憶區域裡。 某些研究人員相信,這些訊息的置放程序很可能極為複雜,這些片片段段的訊息將經由大腦各種不同組織透過化學作用連結而成。如果你將在餐廳裡發生的這件事存放在長程記憶裡的話,即使事隔一個星期,你還能夠回想起當天所發生的事情。 大多數的神經心理學家都相信,會被儲存起來的訊息通常都事先被劃分成幾個小部分。比方說,對於一輛黑色車子的記憶並非只是一幅簡單的圖像,而是被區分成車種名稱、顏色、大小、形狀等;每個小部分再被存置於大腦的各個區域裡。 當回想起來時,大腦會將所有部分資料集中起來,形成一輛小型黑色豐田敞篷車的記憶。某些孩子有記憶方面的毛病,正是牽涉到記憶儲存不完整或不正確的問題。比方說,或許只有車名被正確儲存起來,但顏色卻記成紅色,車型也記成掀背式,而非敞篷式。 另外,有些孩子在儲存記憶時有組織性方面問題,無法將類似物品集中起來歸納成某一項目,好比說「蔬菜」或「會動的東西」。介入矯正的方式可以是很簡單地提供孩子視覺的組織模式示範。有學習障礙的孩子或許無法將香草、薑粉和芥末粉按照字母順序正確排列出來,但他們還是有辦法學會區分佐料和蔬菜之間的差異之處。 (訊息提取或訊息的妥當利用等步驟環節於下期繼續連載)

學習之初─孩子如何處理接收的訊息(1)

2006年08月22日
公開
13

孩子們每天一睜開雙眼便不停地接受來自外在的各種刺激與訊息。對於具有學習差異的孩子而言,這些訊息的某一部分很可能會被扭曲破壞:有些訊息被拒絕接收處理;有些即便被大腦順利接收了,卻無法找到一個合適的棲身之處。 當你看著孩子試圖處理接收訊息時,你會不禁猜想他們小小腦袋裡到底是怎麼回事。究竟他是故意不專心聽你的話呢?還是他完全一點也不感興趣?或者更糟糕的是,他是否有智能方面的障礙呢?訊息是以極為簡單的形式傳達給孩子,其他孩子似乎沒有任何問題便能了解訊息所代表的意義,但為什麼偏偏這個孩子就是聽不懂呢? 為了了解孩子的問題,你必須先知道訊息的傳遞途徑。訊息從釋出到被採行運用,總共需經過五個步驟:注意、理解、儲存、提取、使用。在這些步驟中,只要任何一個發生錯誤的話,就可能導致學習障礙。許多被誤導的教育工作者或父母都忽略了應該沿著此一途徑找出發生故障的問題所在──這是培養孩子學習能力的第一步。 步驟 每次旅程都是從跨出第一步開始的。就學習而言,這第一步便是注意力,孩子必須先注意到呈現在他們面前的訊息。注意力和人的各種感官互通相連: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一旦孩子注意到訊息的存在,訊息便有被理解的機會。 接下來,這些訊息需要在大腦裡找個安身立命的地方,被儲存起來,以便讓孩子能在當下或稍後應用。最後,當孩子需要利用這些訊息時,它們能夠被提取並適切地使用。這五個步驟對於學習而言,十分重要18,只要其中某個步驟出現毛病,便很可能導致「學習問題」。 當你發現孩子出現學習問題,並嚴重到令你心生擔憂時,問題很可能出現在這五個步驟的某個環節:注意力、理解力、訊息儲存、訊息提取或訊息的妥當利用。 注意力 專心是學習的首要條件。雖說訊息能透過各種感官知覺取得,就學習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聽覺與視覺。萬一所處環境裡充斥過多聽覺噪音的話,孩童便很容易無法集中注意力。對父母來說稀鬆平常的噪音,或許便足以減弱有學習差異的孩子們專心注意的能力。 可能就像兒童圖畫書《渥爾多在哪裡?》(Where is Waldo?)裡的渥爾多藏身於祕密圖片裡一樣,訊息傳遞被噪音隱藏遮蔽住,讓孩子一時找不到,或者,孩子很可能發現到訊息的存在,但訊息本身的型態被扭曲歪解,模糊不清;就好像成年人企圖從一幅抽象畫中辨識出畫的主題般地毫無頭緒。有時,這股噪音是由內在引起的。孩子或許腦子裡正想著其他事情,讓他無法專心集中精神。 有些孩子能夠自行發展出一套自力救濟策略,應付這種問題和情況;但有些孩子卻沒那麼幸運。就像你之前在餐廳隨便做出的決定,孩子也很可能會做出讓他們悔不當初的決定。和你不同的是,孩子並不曉得當初為什麼會做出那些決定,就像我女兒根本不了解我為什麼會對她生氣。孩子因為沒聽到你之前說的話,使得他們很可能無法了解你為什麼會擺出不滿意的態度。 他們的確聽到你在說話,但是他們並沒有完全聽進去你所講的每個字。在聆聽方面有問題的孩子並不是故意要關上耳朵,忽略別人講的話,而是他們的大腦根本無法區分鍋碗瓢盆的聲響和主要傳遞出的訊息聲。 聽覺上可能出現問題,視覺也可能會有毛病。孩子或許能看到某樣東西,但未必會真正注視該項物品,即使擁有超完美的視力,但大腦在分類處理影像資訊的方式或許大相逕庭。也許是環境裡出現太多視覺刺激,就好比要孩子在一個堆滿各式各樣玩具或物品的桌子上做功課或勞作,或是要孩子看某個具有多項吸引視覺感應的物體,孩子的大腦無法將各個部分單元與整個主體做出區分。 在某些情況裡,視覺區域裡的某些東西會被忽略掉,好像它們根本不存在的樣子。這些東西在你的眼中或許是能被清楚區分出的元素,但在孩子眼裡,充其量不過是些雜七雜八,一團造成視覺混淆的東西罷了。 (理解力、訊息儲存、訊息提取或訊息的妥當利用等步驟環節於下期繼續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