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安琪 (亮亮&騰騰の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生活體驗感想

2011年07月23日
公開
5

終於一個星期過去今天要去接亮亮了.. 老實說昨晚夢到去接亮亮時亮亮在哭.. 這一個星期媽媽自己也有很多奇奇怪怪的聯想 (甚麼小孩不見了啦~小孩被打啦~) 總之答案就要揭曉了~ 當我們開車轉進弘化的巷子路上ㄧ片漆黑.. 停到弘化停車場時也沒有什麼人.. 當我們表明是來接小朋友的.. 工作人就廣播[黃**錢**請到辦公室] 看到曬成小黑人的亮亮首先跑到辦公室一臉疑惑.. 還問說:[什麼??要回家了嗎???] 然後才又返回去拿他的行李.. 亮亮不只曬的黑黑衣服鞋子都沾的泥土.. 有點院童的fu了~ 亮亮的同學因為衣服不見所以我們在辦公室前等待.. 騰騰就把要請哥哥的巧克力拿出來.. 有小朋友看到說要吃~ 不知不覺一些小朋就圍了過來.. 小朋友也開始七嘴八舌的說一些事情給我聽.. 比如說: 吃得太慢會被講啦~ 吃飯時間到忘記來吃就沒飯吃~ 早上要跑步啦~ 還有小朋友看到有行李就問亮亮 [你要回去囉~] 後來亮亮第9家的家長(正好開完會出來) 來跟我說亮亮很乖.. 下次要來可以不用帶太多東西.. 可是我最擔心的藥卻沒有吃~ 但是他的狀況卻也沒差到哪裡去.. 回程在車上2位小朋友七嘴八舌訴說一星期的生活~ Terry因為早上跑步跑不動常在哭.. 亮亮一個星期沒洗臉刷牙沒洗頭.. 因為他說[大家都沒洗ㄚ~] Terry說念經盤腿很痛.. 還說半夜不敢起床尿尿 前2天還想媽媽偷哭~ 說實話亮亮個性比較獨立除了沒吃藥讓我擔心.. 其他沒洗頭洗澡刷牙等等 我覺得都是正常現象~ 呵呵~ 這2個孩子打死都說明年不要再來了... 其實聽2個孩子說的 媽媽我自己有些感想 明天再來寫吧~~ ♂亮亮已經 7 歲 4 個月又1天囉! ♂騰騰已經 4 歲 7 個月又23天囉! ♡♡馬麻2011-07-23紀錄♡♡

弘化7/16~7/23

2011年07月16日
公開
10

參加本院『生活體驗』相關規定   父母忙於事業,疏忽了小孩;小孩不知道成長是為了什麼,大人除了供應物質滿足,也迎合著子女的予取予求。無形中讓子女模糊了是非、也誇大了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不能滿足就是父母的錯!   有鑑於此,自2006年起開放本院之『生活體驗』,讓一般家庭的小孩,也能體會『失去』的感覺。成功地將這些小羊,再度拾回純真及愛人的一顆心。凡父母認為子女有不良習慣及驕縱習氣者,皆可將子女送來本院。本院將視其改變程度,與家長協定時間,直至子女改善行為為止。   我們給予這些兒童幾種生活體驗:    一、暫時切割依賴父母的管道。    二、清晨的『心靈讀本』讓兒童靜一靜。    三、規律良好的習慣。    四、例假日健行訓練耐力。    五、團康帶動互助合群。   一、報名方式:    (1)先打電話至本院約定時間。接洽:本院社工員。 03-3837591 03-3837596    (2)至本院體驗之第一天,攜帶家長(監護人)身份證、戶口名簿(均含正本及影本一份,正本核對後可攜回)及小朋友健保卡,並由家長(監護人)親自帶領小孩至本院填寫相關資料。   二、體驗時間:    (1)學期間:週五下午(勿超過19點00分) ~ 週日晚餐以後。    (2)寒暑假:最少一星期。   三、應備物品:    (1)簡單之個人換洗衣服(4~5套)    (2)拖鞋布鞋各帶一雙    (3)盥洗用具(牙膏、牙刷、毛巾等)    (4)個人寢具用品(睡袋or被子、枕頭等)     (體驗期間為生活之學習,非外出旅遊享樂,攜帶物品一切從簡。所有帶來的物品皆幫孩子寫上名字。)   四、禁帶物品:    (1)手機、電話卡    (2)金錢、貴重物品    (3)食物    (4)暑假作業(以免不見)      p.s若體驗整個暑假,請將作業帶來寫   五、費用:一切免費。   六、相關公約:    (1)孩童部份:孩童在本院期間,一律配合本院坐息,服從本院分配之清潔打掃等工作;並全程參與本院之各項活動。    (2)家長部份:一個月以內的,嚴禁來見或來電話找體驗期間之兒女。(有問題本院會主動聯繫)。

臺北兒童藝術節「祖孫創作工作坊」行前通知

2011年07月08日
公開
6

親愛的大朋友小朋友您好, 感謝您已完成臺北兒童藝術節「祖孫創作工作坊」活動的報名手續, 想必小朋友已經磨拳擦掌地等著幫勇敢魚繪上美麗的彩衣, 阿公阿嬤也企盼著與孫子共同動手完成屬於祖孫的回憶……….. 接下來要特別提醒您參加工作坊的注意事項囉! 工作坊注意事項: 1. 工作坊將準時開始,請提前半小時至現場完成報到。 報到時請清楚告知工作人員祖孫姓名,工作人員確認無誤後,即可簽名領回保證金並進場就座準備。 2. 為顧及場地空間有限及老師上課秩序維護,非報名學員不得進入場內。 3. 場內禁止飲食、拍照。為了環保及衛生考量,活動現場不提供飲用水,請學員自行攜帶環保水壺。 長輩若有身體上的考量,貼心建議您記得攜帶所需藥品。 4. 攜帶物品-祖孫合照或紀念物一件、油性筆(顏色粗細不拘)、剪刀。 合照若非作為材料直接剪黏,是可再攜帶回家的。 5. 為求準時抵達現場,請爸爸媽媽於活動前再次提醒單獨前往的祖孫交通方式及確切位置。 6. 報名1-4梯芝山綠園場次者,請記得攜帶童心護照入園。 (該場地進場需要門票,持童心護照享一大一小免費入園,第3人以20元計費) 7. 第5梯次為媒體場,僅開放媒體朋友入內採訪。 有任何問題,都歡迎與我們聯繫:02-2528-9580 *180.184.191-193 我們期待在現場與大家見面喔~~~~

關於賞鯨的問題...

2011年07月01日
公開
48

網路追追追�賞鯨船造成鯨豚擱淺? 專家說不 賞鯨船所發出的噪音,將會造成鯨豚彼此溝通的超音波失靈,並因此擱淺死亡。真的嗎?中央研究院動物系鄭明修教授表示,沒有這回事啦!賞鯨船的馬達聲,對鯨豚而言,確實是讓他們不舒服的噪音,但不會因此造成擱淺或死亡。黑潮海洋文化基金會曾永平則表示,真的會干擾,但影響不至過大,比較大的問題其實是在「低頻聲納」,以及國內賞鯨業者應該有規範,並共同保護鯨豚。(圖�花蓮賞鯨船�陳志東攝影) 網路上近來流傳一封主旨為「Discovery 宣導大家不要再去參加賞鯨活動」的電子郵件,並指出「賞鯨這種新興觀光行業,為花蓮、台東帶來不少就業機會,促進地方繁榮,但是這直接導致鯨豚擱淺在海灘上。因為,鯨豚彼此溝通的方式是透過「超音波」,但是,賞鯨船的推進馬達及引擎發出巨大的聲響,使得鯨豚聽不清楚彼此溝通的「超音波」,因此導致它們迷路、甚至擱淺,以及整個鯨魚家族的死亡。」 郵件中也指出,「在乘坐賞鯨船時,常常只看到海豚比較多,為什麼呢?除了海豚的數量上比鯨魚多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當賞鯨船在海面上開動的時候,會激起原本在海底的許多浮游生物,而這些浮游生物就引來許多的魚蝦,因此,海豚就被大量的魚蝦給吸引來了(這也是為什麼行駛中的船邊會出現海鷗的原因)」 郵件中強調,「奉勸大家,如果真的喜歡鯨豚,也希望它們能夠延續生命,請不要再支持這種只讓少部份人獲利的活動,卻犧牲了美麗地球的寶貴資源。」 針對這封郵件,長期研究海洋生物的中央研究院動物系教授鄭明修表示,鯨豚非常聰明,如果會擱淺,一定是身體出了問題。其原因通常是年老、生病或受傷,賞鯨船的馬達聲對鯨豚而言,只是讓他們不舒服的噪音,但不會因此造成他們擱淺。 鄭明修表示,鯨豚的「超音波」,具有測量物體形狀、距離等覓食功用,也有溝通功能,但這功能與他們的聽覺功能全不相干。賞鯨船的馬達聲所產生的噪音,會讓他們的聽覺系統感覺不舒服,也確實會影響到部分超音波功能,但影響不大。 如果影響真有那麼大,鯨豚根本不敢靠近船隻,但實際上,鯨豚卻經常會會靠近船隻與人群,主動邀攬嬉戲或飆船競速。其原因也並非網路謠言所指「賞鯨船激起海底浮游生物並引來魚蝦」,鄭明修說,確實船隻會激起浮游生物,並引來海鳥跟隨覓食,但這些激起的浮游生物與小魚蝦,並非海豚的主要食物來源,海豚不會因此被吸引前來靠近,他們會靠近,是基於好玩、好奇,以及容易親近的天性,而最具備這種天性的,就是瓶鼻海豚與飛旋海豚,也因此,他們就是最常被觀察到的海豚。(圖�飛旋海豚�版權:黑潮海洋文化基金會�陳志東翻拍) 比較大的問題主要是在聲納,特別是直接由正上方打下來的聲納。鄭明修表示,聲納通常用來測量水深與魚群,而這種直接由上方打下來的聲納,會產生極大壓力並造成傷害,因此,潛水人員通常不會在港口地區潛水,而鯨豚也早就都躲得遠遠,因此賞鯨船的賞鯨活動,也不至於直接造成鯨豚傷亡。 如果要討論鯨豚家族集體擱淺,目前比較清楚的是老鼠的集體自殺。鄭明修表示,以前,老鼠只要數量過多,就會大家手牽手相約去跳海,好留給下一代更好的生存環境與足夠的資源,這是老鼠集體自殺的理由,但關於海豚的集體擱淺,到底是自殺,或是意外,目前還沒有答案。雖然學界傾向於解釋為「領航鯨豚的導航系統出問題」,但這也僅是推測。不過,應該不是賞鯨船的馬達聲所引起。 黑潮海洋文化基金會,同時也是花蓮多羅滿賞鯨公司的曾永平也表示,會對鯨豚造成傷害的,是低頻聲納,不是賞鯨船的馬達聲。曾永平表示,美國海軍經常會使用低頻聲納偵測海底沉船,前陣子西班牙海軍也使用此一方法,並因此造成8隻領航鯨集體擱淺。(圖�短肢領航鯨�版權:黑潮海洋文化基金會�陳志東翻拍) 至於賞鯨船的馬達聲,確實會對鯨豚造成影響,但影響不至過大,頂多讓鯨豚探出頭來瞧瞧發生了什麼事,或是激起的波浪讓鯨豚一下子分不清方向,會東繞繞西繞繞,兜點圈子,或是引發其好奇心,靠近來瞧瞧,這通常都是過一下子就好了。 特別現在的賞鯨船都是使用一般傳統的動力引擎,與一般漁船的馬達無異。曾永平指出,如果要探究馬達聲對鯨豚的影響,其實,比較會造成傷害的,應該是遊艇,特別是使用高速馬達的遊艇,當其在瞬間啟動時所引發的噪音,才比較會對海洋生物產生傷害。 曾永平表示,不管無何,賞鯨一定會對海洋生態造成影響,就如同漁船捕魚、貨輪運貨,也都會有影響,但可以討論的是,這樣的影響,是否利大於弊?台灣的賞鯨活動,實際上是將台灣民眾的生態教育視野由陸地拓展到海洋,利弊相衡,賞鯨活動確實有其意義。 鄭明修與曾永平表示,其實,現在最要規範的,是賞鯨業者的行為。例如,國外的賞鯨船規定距離鯨豚50公尺外就一定要熄火,並等鯨豚主動靠近,或是規定要乘坐無動力的船隻,如竹筏、橡皮艇﹔然而,國內業者卻未遵守此規範,甚至有衝撞、耍特技、驚嚇鯨豚等行為,這才是最大的問題所在。 至於郵件中指稱此訊息源自Discovery,由於Discovery節目內容豐富,殊難求證,加上所言訊息缺乏可信度,且提及台東、花蓮賞鯨,與Discovery節目風格不符,因此推測為誤植或僅借用Discovery名銜增加其郵件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