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Becky的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對萬古黴素敏感度下降的金黃色葡萄球菌

2007年04月21日
公開
39

對萬古黴素敏感度下降的金黃色葡萄球菌 陳志榮 黃玉成 長庚兒童醫院 兒童感染科 前 言 由於加護照顧進步,越來越多的侵襲性治療和長期導管放置,使得近幾年院內感染的菌株又回到以革蘭氏陽性菌為主。隨著抗藥性增加,治療這類細菌引起的感染更加棘手。在台灣,1990年院內感染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對methicillin的抗藥性是26.7%;到1996年,此數值已經增加到71.3%[1]。在2000年,針對國內12家醫院的加護病房的調查發現,對methicillin有抗藥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比例介於53%至83%之間[2],而且大多數是多重抗藥菌株(multidrug-resistant strain),即對多種不同類別的抗生素均有抗藥性。除了院內感染之外,在社區也可能感染MRSA,但大多侷 限在一些具有與醫療照護相關危險因子(health-care associated risk factors)的人身上,如慢性病人、近期內開過刀或接受抗生素治療等。近幾年,世界各地陸續出現健康兒童遭MRSA感染的病例報告[3-9],在這些兒童身上找不到所謂的醫療照護相關危險因子,這種在社區得到的MRSA主要造成皮膚或表層軟組織感染,一般較院內感染輕微,治療上也較簡單,即使不使用具敏感性的抗生素,大部分病人也能痊癒。不過,令人震驚的是,在美國有四個兒童病例,因在社區感染這種新興的MRSA而死亡[10];報告中指出,延遲使用適當的抗生素可能是治療失敗的原因。 VISA和VRSA的出現 抗藥性的增加和新興菌株的出現,迫使臨床醫師在治療這樣的感染時採取更積極的態度—使用萬古黴素(vancomycin)當作經驗性療法(empiric antimicrobial therapy)。在強大的抗生素篩選壓力(selection pressure)下,對萬古黴素敏感度下降,甚至出現高抗藥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vancomycin-intermediate or vancomy-cin-resistant S. aureus; VISA或VRSA)已經不光是警訊,而是已發生的事實。1997年,日本首先報告第一株對萬古黴素敏感度下降的金黃色葡萄球菌Mu50 (MIC 8 mg/L)[11]。不久,美國也有兩個病例報告,德、法、香港等也陸續有病例報告。在2002年6月,全球首例對vancomycin具有抗藥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VRSA)的臨床個案,終於在美國的密西根州出現了[12],是從一個長期洗腎的患者身上 所培養出來的。這個四十歲的糖尿病患者,從2001年4月開始,就因糖尿病造成的慢性足部潰爛的感染,而使用了多種包括vancomycin在內的抗生素治療。到了2002年4月,患者的一個腳指因壞死而截肢,隨後因洗腎用的人工血管感染,造成MRSA菌血症,於是以vancomycin和 rifampin來治療,並移除感染的人工血管。同年6月,患者再度發生疑似導管置入處的皮膚感染,於是先移除暫時性的洗腎導管,再從拔除的導管以及皮膚的傷口做細菌培養,結果均分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此菌不僅對oxacillin具有抗藥性(MIC>16 mg/L),也對 vancomycin具有抗藥性(MIC>128 mg/L)。一星期後,導管置入處的皮膚傷口已經癒合,但患者足部的慢性潰爛處又發生感染;此次的患部培養分離出VRSA、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i(VRE)和Klebsiella oxytoca三種細菌。從導管置入處的傷口分離出來的菌株,後來經美國疾病管制局以broth microdilution的方法,以及DNA部分的定序分析,證實是對vancomycin具有抗藥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其對各類藥物的MIC分別為vancomycin>128* mg/L,teicoplanin=32 mg/L,oxacillin>16 mg /L。 此菌同時具有抗vancomycin的抗藥性基因(vanA gene)以及抗oxacillin的抗藥性基因(mecA gene)。接著,同年的9月在美國賓州的一家醫院也有病例報告[13]。這也是一個慢性足部潰瘍疑似骨髓炎的病患,從患處培養出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居然可以在含有6 mg/L的vancomycin-screen agar上生長;進一步以E test測試其vancomycin的MIC結果達64 mg/L。後來經美國疾病管制局以broth microdilution的方法檢測其MIC,結果達32 mg/L,果然證實是對vancomycin具有抗藥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此菌株也同時含有抗oxacillin的抗藥性基因(mecA gene)和抗vancomycin的抗藥性基因(vanA gene)。 在這些病例報告出現的同時,對於如何定義敏感度下降(decreased susceptibility)和抗藥性(resistance)出現了不同的看法,各種非標準化的實驗室檢測方法也相繼出籠,這些混亂使得在作臨床治療評估和流病調查出現困難,所以有必要儘速釐清。 定義VISA和VRSA 美國2000年對NCCLS (The 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定義葡萄球菌對萬古黴素的MIC32 mg/L則訂為"resistant",VISA這個名詞即是由此定義而來。至於VRSA,在不同國家有不同定義,如英國BSAC (British Society for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把VRSA定義為對vancomycin的MIC>8 mg/L [14],日本的研究者也將24小時內可在vancomycin濃度4 mg/L的BHI(brain heart infusion) screening agar生長的菌株訂為resistant,如此broth dilution MIC至少是在8 mg/L [15]。所以,在回顧文獻時應仔細看看作者下的定義,以免混淆。 Heteroresistant VRSA或Hetero-VRSA 是另一個容易混淆的名詞,它是指金黃色葡萄球菌菌株中有對vancomycin抗藥的菌落,母菌株(parent strains)的vancomycin MIC介於1-4 mg/L之間,經選擇、繁殖和測試後發現可能有萬分之一的子代(daughter strains) MIC可達到8 mg/L。代表性的原型菌株(prototype strains)是由日本學者Hiramatsu等人所發表的Mu3,它的vancomycin MIC是介於1 mg/L至2 mg/L之間。一般來說,這些Hetero-VRSA都不是直接由臨床採集的檢體所分離出來的菌株,而是在實驗室裡經selective medium篩選出來的,所以hetero-VRSA在臨床的重要性不得而知,是否能以此解釋臨床vancomycin治療失敗的S. aureus感染,也還有待評估。 抗藥機轉 之前發現VRE帶有vanA基因的質體(plasmid),在實驗室裡,此質體可以由腸球菌轉移到葡萄球菌,使得葡萄球菌也是具有vancomycin抗藥性[16],但至目前為止,在VISA還未發現有腸球菌的vanA,vanB,vanC,vanD,vanE基因,在2002年美國報告的兩例VRSA則都同時帶有vanA和mecA基因。電子顯微鏡的觀察發現,VISA的細胞壁是其他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兩倍厚,分泌較多的細胞壁物質如peptidoglycan,且自體溶解(autolysis)的速度較快[17]。因此目前的假說皆以此為基礎,認為細胞壁增厚和壁上交互連結(cross-linking)較為疏鬆,D-alanyl-D-alanine dipeptide含量增加,這樣的改變可使得VISA/VRSA的細胞壁將vancomycin隔離開來,以此解釋VISA/VRSA對vancomycin的抗藥機轉[11,18]。 實驗室檢測VISA/VRSA NCCLS定義VISA和VRSA的同時,也將disc-diffusion method判讀的標準定出來,不過此方法不夠敏感,不能當作常規檢測VISA的工具。快速自動化的方法,如MicroScan rapid panels也無法區分VSSA和VISA。最近改版的Vitek系統,據稱已改善對VISA的偵測敏感度,可用來檢測VISA。事實上直接檢測所有的S. aureus菌株是相當不經濟的,檢測MRSA菌株可能是較有效且較容易成功的方法,因大多數的VISA和hetero-VRSA都是MRSA。這裡必須強調的是,不管用甚麼方法偵測到的VISA菌株,都必須再以標準的方法確認,例如標準的MIC測試方法(包括broth dilution、agar dilution、或agar gradient diffusion)並培養24小時。在1998年美國CDC的一個偵測VISA的研究計畫中發現,美國的實驗室都有能力偵測VISA,但大多不知道需要進一步作確認。 目前比較方便準確的VISA篩選,也是美國CDC所採用的方法是:將MRSA用市售含6 mg/L vancomycin的BHI agar培養24小時,如果長出菌落,再以broth microdilution和E test定MIC,若broth microdilution測出的MIC=8-16 mg/L且E test測出的MIC>6 mg/L,符合以上三種標準,就定義為VISA。 要篩選hetero-VRSA可能更加困難,美國CDC選擇用濃度10 6CFU/mL的菌液接種在含6 mg/L vancomycin的BHI screening agar來篩選,日本Hiramatsu等人則建議用濃度10 8CFU/mL的菌液接種在含4 mg/L vancomycin的BHI agar,再加進細胞壁的前趨物(稱做Mu3 precursor)來篩選hetero-VRSA[13],不管用甚麼方法,如前面所說,這些篩出來的hetero-VRSA臨床重要性仍不得而知,目前這些方法都只在研究的protocol中提出,即使美國也還未將此列入常規檢測。 VISA/VRSA感染的危險因子 由於實驗室檢測困難,且臨床VISA/VRSA引起的感染仍然極少,VISA/VRSA感染的發生率與危險因子目前無法得知,但從現有的病例報告中,我們可以根據其共通性找到一些可能的危險因子。報告中大多數的病人為長期或最近接受透析治療的病患,且大多有因中央靜脈導管或其他植入體內的醫學材料,引起多次的菌血症並接受vancomycin治療的病史,他們常在VISA/VRSA感染發生的前3-6個月內,接受長期的vancomycin治療(長達6-18個禮拜)。目 前至少有四個病例報告指出,VISA是從之前存在的MRSA菌株發展而來,這些VISA菌株和之前存在的MRSA菌株有著相似的PFGE(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基因型。所以,這些MRSA可能從頭到尾都沒有被消滅,或是被消滅後又從家裡或透析中心感染的病人,在vancomycin 的selection pressure下,終於產生VISA菌株。所以,如果要篩選VISA菌株,最可能成功的檢測對象,應是這些長期暴露在vancomycin下的透析治療患者。 感染控制 美國CDC為控制VISA感染,已在1997年提出一份指導方針(Interim Guideline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taphylococcal Infection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Susceptibility to Vancomycin),其中對防止VISA在院內擴散有詳細規範,隸屬於CDC的一個委員會HICPAC (Healthcare Infection Control Practices Advisory Committee)也對於已證實的VISA或VRSA感染提出院內感控建議(見附註)[19],雖然至目前為止仍無VISA/VRSA由原來的病人(index case)轉移至第二個病人的病例報告,但有鑑於MRSA的高傳染性,VISA/VRSA應該也有類似的特性,若萬一出現VISA/VRSA感染,院內感控必須比照VRE患者的隔離政策來執行,以杜絕傳播。要防止繼續出現VISA或VRSA,最重要的還是合理的使用抗生素,特別是vancomycin,儘量縮短經驗性抗生素的使用時間,避免不必要的使用中心靜脈導管,諮詢感染症專家來處理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這些方式都能幫助防止VISA和VRSA的發生。 治療VISA/VRSA 美國的六例VISA感染中,有一例是死後才培養出VISA,其他五例皆在六個月後死亡,有兩例是可能直接死於VISA感染。由此看來,VISA的確是具有致病力,也需要積極治療。從德國、法國和美國報告的VISA菌株看來,這些菌株對一些常見的抗生素,如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和新開發的抗生素如linezolid和quinupristin-dalfopristin仍然有效[20]。治療這些菌株引起的感染,通常繼續使用vancomycin一段時間,並加上aminoglycoside、rifampin或ampicillin-sulbactam。最近的VISA治療研究,建議使用β-lactam加上vancomycin來治療,在in vitro的研究發現,若同時加上nafcillin或cefazolin,低濃度的vancomycin即可以抑制VISA生長[21,22],而且菌株對vancomycin的MIC愈高,對抗生素合併治療的效果愈好[23]。在動物實驗也有類似發現,單獨使用vancomycin或nafcillin治療兔子的心內膜炎無效,合併使用這兩種藥物則可減少細菌量。 總 結 VISA/VRSA感染病例已經陸續出現,也的確有因使用vancomycin治療失敗的病例,雖然新開發的抗生素對VISA/VRSA在體外測試有效,在臨床使用治療VISA/VRSA經驗仍有限。台灣至目前還沒有VISA相關的文獻報告,可能不代表沒有VISA/VRSA,而是微生物實驗室缺少完整且敏感的檢驗流程和方法。為防止VISA/VRSA的產生和散播,臨床醫師應遵循抗生素使用原則,合理的使用vancomycin,遇MRSA感染但對vancomycin治療反應不佳,應將VISA/VRSA列入考慮,萬一出現VISA/VRSA,院內感控系統應立即啟動,防止VISA/VRSA進一步擴散。 附 註 防止VISA/VRSA院內散播的感控措施[19]: 1. 病人於單人房隔離 2.以可接受的最少人力照護此病人(例如:指定專門醫護團隊照護VISA/VRSA病人) 3.照護時採取適當的防護措施 i.使用接觸傳染防護措施(進病房前戴手套和穿隔離衣) ii.在進行可能造成體液飛濺的醫療行為時(如抽痰、傷口處理),應戴口罩眼罩或面罩 iii.使用適當的消毒劑洗手(如含酒精或殺菌劑的洗手液) iv.非拋棄式也無法作滅菌處理的物品(如量血壓的cuff)應讓VISA/VRSA病人自己使用一套,不可與其他病患共用 v.嚴格遵守接觸傳染的防護措施,也要有專人監督 4.與當地衛生單位或疾管局合作,作流病調查和實驗室研究 5.教育並告知院內員工(如下列)有VISA/VRSA的病人,並要求作接觸傳染的防護措施 i.照護病人的醫師 ii.安排病人住院或急診室的人員 iii.安排病人住進某特定單位的人員 iv.病人轉院時的輸送人員 6.以下的人員採前鼻腔和手部檢體作培養,確定是否有傳播情形 i.跟此病患有身體接觸者 ii.此病患的照護者 iii.此病患的室友 7.專門監督的人員評估這些防護措施的成效 8.在讓病人轉院或出院時,照會當地衛生單位或疾管局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