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涵茹媽咪

日期

#Tag

現代父母十件糊塗事

2007年10月28日
公開
1

現代父母十件糊塗事 ( 摘自「臺大家長通訊」電子報 一、想太多 對兒女有過多的擔心,例如:擔心孩子課業跟不上、擔心孩子不適應、擔心孩子交到壞朋友等。...........小孩子要跌倒再爬起來 才知道痛 知道要自己努力自己小心 保護過度反而抑制其成長 二、做太多 替兒女承擔太多的責任,例如:接孩子上下學、替孩子拿書包、替孩子複習課業等。 ........自己的事自己做 訓練責任感 三、罵太多 情緒遷怒時,不理性的話往往脫口而出,結果挫折了孩子的自尊心,也造成親子關係惡劣。....父母的EQ很重要 四、給太多 無論是物質生活的補償,或是口頭上的讚美,有時候給了太多,造成孩子不知感恩或自我膨脹。......總給了很多昂貴的玩具 .衣服.用品....是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還是 ....... 五、要太多 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點,結果安排了過多的學習,讓孩子大感吃不消。 .........要孩子有興趣自己學習 不然強迫學習的反作用是孩子害怕逃避學習 反而可能扼殺了他的興趣 六、玩太少 親子之間太少有趣的休閒活動,欠缺開懷大笑的共同回憶。......童年只有一次 但卻是最欠缺的 七、「坐」太少 親子之間少有坐下來聊天談心的習慣..........聽他的說法 說我們的想法 帶領他的思維 ... 八、知太少 可能忙於工作,可能忙於家事,結果忽略現代資訊吸收,親子間只能談些日常瑣事。 九、愛太少 父母當然關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在行動表達上,總是還不夠具體和明確,使得親子相處上,減少了互動的潤滑劑..............愛在心理口難開已成過去 要勇於在行動上表達愛 十、變太少 親子相處模式一成不變,忽略自我省察和不斷調整,以致孩子越跑越遠 。......每個階段有不同的相處模式 無論如何,儘管我們犯了以上十大錯誤,或僅有少數幾項,只要我們注意且修正這些問題,就該慶幸親子間還有許多成長的空間。  ^__^ ** 謝謝寶貝澤的媽 代製此背景圖^__^

把話說清楚─如何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2007年10月27日
公開

現代的父母常有不知如何與孩子溝通的困擾,與孩子之間的距離也會隨孩子年齡的增長而日新加巨。其實只要稍稍改變一下與孩子溝通的態度,要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也並非難事。   通常在與孩子溝通時,只有大人在說:「你該如何如何」「你犯了什麼錯」,可是事實上,在這同時你或許忽略了孩子正以他們的眼光在看大人,他們正無聲的批評著。例如:晚上十一點多,孩子尚未入睡,而你也毫無要上床的跡象,這時你趕孩子快快上床,他或許會說聲「哦」然後乖乖入睡,然而這時在他心裡卻藏了未說出的疑惑:「大人都好,不用早睡,希望我是大人就好。」如果妳的孩子是藏著這份疑惑上床,那你們的溝通就不完全,因為你讓他帶著不甘心入睡。其實我們仔細思量:孩子要心裡有這種感受是的,而這份不公平也是真的。在小孩的眼中,大人也一樣有瑕疵的,只是他不敢說出來。我們不得不承認:大人的問題、大人的矛盾,遠比孩子多得真多的。   曾經有孩子天真的說:「大人真好,可以打小孩。」這也是個深植我們思量的問題,為什麼大人可以罵小孩呢?或許有人會回答:「他不知危險所在」「他不知我對他好」「他不知好歹,不知分寸」但我們仔細考量,這所謂的分寸在那?你教過他沒?在你生氣的同時是否想過要趕緊負起教育的責任呢?事實上所有思考邏輯真正出的問題的是大人呢!所以我們談如何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時,希望大家能以自我的檢討開始,必須大人先改變,而讓妳孩子能察覺到你的改變。大人首先要學會盡量跟孩子接近,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他,或許有人會擔心:「我是長輩,怎能以平等態度和孩子相處?」其實這所謂平等是無損尊嚴的,因為明的妳是他的長輩,有義務責任照顧他,除了養他外,更要教育他;而在精神上千萬別忽略了孩子也是個獨立的個體,也需要別人尊重。大人在跟孩子接觸時會有挫折感,也常抱怨孩子的不聽話,然而這聽話的標準又何在呢?夫妻之間時爾都會因不了解彼此的價值觀而有所爭吵,況且是個未受完整教育的小孩呢?所以要小孩去猜大人的價值標準是很難的,因為他永遠跟不上你的步伐,所以這聽話的內容如果沒有翻譯成他所能了解的語言,你所下的命令要求都是白說的,他並非不想聽話,而是聽不清楚。所以在與孩子溝通時,首先就是要把話說清楚。   父母常會跟孩子:「你不要亂花錢」這「亂」字的標準每人不同,當然你孩子的亂字和妳的亂字標準也不一,妳是否曾轉換到他的態度來看?還是以二十年前的標準衡量他呢?妳是否該轉變口氣改口說:「我們家沒有這麼多預算,所以你的零用錢要省著用。」這樣孩子懂了,知道自己的零用錢要有計畫,如此彼此才能得到真正的溝通,也不會再為零用錢傷腦筋,這語意不詳的「亂」字是阻斷彼此溝通的一大鴻溝。另外大人也常跟孩子說:「你要認真一點。」但在孩子心裡也有著疑惑:「我拚命的讀書,你交待我的事我都做了,怎麼還說我不認真呢?」這之間的差異就在於你正在用大人的標準衡量他。其實每個人回顧小時候,誰不喜歡偶爾偷懶一下,或者自己處理一些大人不知道的事呢?既然如此,我們就該還給孩子同樣的空間。因為要他完全踏著你為他安排好的步伐走,就等於在剝奪他生存的適應力,應該讓他試著去體驗處理事情的經驗,而大人只站在陪伴的立場。要他念書,你也該利用這時間陪他,就算處理公事也罷,至少讓他了解這段時間大夥可靜下來做自己的事,在要求孩子時,要先反觀自己生活方式,因為生活方式是一代傳一代的,即所謂的身教。說孩子不孝順時,也要想想:孩子對自己的態度是否正是自己對父母的態度?就算把二十四孝放在孩子的床前也是無用的,重要的是身教,所以若不喜歡孩子的某些行為時,要先看看是否正是自己做的示範。   孩子更期待的是父母丟開權威,毫無條件的真愛,做父母的常會感嘆:「我對孩子如此關心為何他毫無感覺?」這時大家要好好思量一下,這份關愛有無條件含在其中,而在你誤會孩子時,你可曾放下權威向他道歉?其實孩子無時無刻不在等著父母放下權威以對待朋友的方式來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他們的心靈之門並不難打開,只要能真正了解他的需求:   一、公平的對待:跟孩子溝通 不要用命令、要求的方式,要容許他們有提出方案,共同討論、解決問題的方式,而透過家庭會議做成共同約定的結論,父母不再是個霸王君主,孩子也是參事的一份子,如此彼此對家將會更有強烈的歸屬感。   二、無條件的真愛:父母要先完全的接受自己的子女,不要讓他成為你展示面子的工具,也不要視子女為自己的影子,要他達成你未完成的心願,而是真心的陪在他身旁,肯定他、多看他的優點,多給他讚美,千萬不要用權威來保障你的尊嚴,放下權威,分享彼此的酸甜苦辣,這份關懷油然而生。   三、視之為獨立自主的個體:不要剝奪孩子學習磨練的機會,不要替他做選擇、做決定,做父母的只需提供一張安全、空間大的網,讓孩子能在其中自由約跑、快樂的跳。試著讓孩子培養自己承擔後果的能力,如此也更能健全他求生存的機能。   四、期待被了解:要能解讀孩子的心思,並且將領會到的意念說出來,當解讀到孩子的快樂、傷心或懊惱時,能適時的把你的感受說出來,讓孩子明瞭他是被了解的,這份相知更能拉近彼此的距離,久了,孩子也能夠解讀父母的心思,彼此真心了解,當然就無需掩飾、隱藏,也就不會有誤解的產生。   五、被看重: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是被看重的,如果做父母的,能每天聽孩子講十分鐘的話,而不插嘴,讓他盡情的表達他的意見,且能以專注的眼神聆聽,孩子這份被重視的感覺也會接近彼此的距離。   當明瞭了孩子真正的內心需求後,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就要注意到一些生活上的原則:   一、身教:父母的行為是孩子最大的示範看板,所以不得不注意:1、當有誤解產生時,父母能做到道歉的示範,讓孩子也能從中學習誤解的化解。2、放下權威,用朋友的態度平等的對待子女,在家中無所謂的一等公民、次等公民。3、尊重孩子們的選擇,父母只列於協助地位,讓他學習承擔行為的後果。   二、愛的傳達:無條件的愛他、陪他。不去記恨他昨日的錯誤,用語言或行動來傳達你對他的關愛,讓他能真正感受到你對他的愛,不要吝惜表達妳的關愛。   三、寬恕:每一個小孩犯錯時,都會自省的,所以父母一定要比外人更加寬恕自己的小孩,完全的接納他,用真愛寬恕他,包容他。讓他對自己能重生信心,一個大人犯了錯,都會希望得到別人的原諒,更何況是個未接受完整教育的小孩?   四、快樂:面對家人時要隨時保持快樂的心境,不要讓昨天的不愉快堆積到今天,有任何的不愉快在睡前一定將之消除,不要帶著感傷、批評入睡。在家中要能製造快樂,盡量看杯中有水的部份,主動照照鏡子找出不快的原因,並將之拋除,不要讓之成為沈積的負擔。   對於前面所談如何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我們也可將之整理成簡單的要點陳述於後。   一次說明白:跟孩子說話,切忌拐彎抹角,避重就輕應該將你所要陳述的話一次說清楚。   二話不說:跟孩子溝通時切忌一句話翻來覆去,重複很多次,這是很容易引起孩子反感。   三思而後言:對於越親近的人,其缺點了解越深,當有心要傷害時往往能一針見血、一刀斃 命,所以批評、傷害的話切忌出口。   四面觀看:當孩子有缺點時,別忘了換個角度看看,看看他有好的部份,給他重新好好表現的機會。   吾在後面:下權威,將自我放到最後,以「家」為最大,讓家裡所有人對家都有一份責任感,歸屬感。   六六肯談:每週六天,每天撥一小時,能讓全家相聚無任何敵意的互相懇談、說笑。   七情六慾說出來:能在家中說出真話,讓家人真正分享這些感受、情緒。   八成不猜:有話要絕對說清楚,不要在心裡頭做猜測,不要替人定罪貼標籤。   九命怪貓不死心:要成為家中希望的泉源,不怕挫敗,給予家人無盡 的機會。   十分快樂:要珍惜和家人所處的時光,切記:家中有人不開心時,妳是唯一先開心的人。   其實只要真正「用心」要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是絕非難難事的。 資料來源:http://www.tzhu.org/chinese/html/link8-3.htm

把話說清楚─如何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2007年10月27日
公開

現代的父母常有不知如何與孩子溝通的困擾,與孩子之間的距離也會隨孩子年齡的增長而日新加巨。其實只要稍稍改變一下與孩子溝通的態度,要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也並非難事。   通常在與孩子溝通時,只有大人在說:「你該如何如何」「你犯了什麼錯」,可是事實上,在這同時你或許忽略了孩子正以他們的眼光在看大人,他們正無聲的批評著。例如:晚上十一點多,孩子尚未入睡,而你也毫無要上床的跡象,這時你趕孩子快快上床,他或許會說聲「哦」然後乖乖入睡,然而這時在他心裡卻藏了未說出的疑惑:「大人都好,不用早睡,希望我是大人就好。」如果妳的孩子是藏著這份疑惑上床,那你們的溝通就不完全,因為你讓他帶著不甘心入睡。其實我們仔細思量:孩子要心裡有這種感受是的,而這份不公平也是真的。在小孩的眼中,大人也一樣有瑕疵的,只是他不敢說出來。我們不得不承認:大人的問題、大人的矛盾,遠比孩子多得真多的。   曾經有孩子天真的說:「大人真好,可以打小孩。」這也是個深植我們思量的問題,為什麼大人可以罵小孩呢?或許有人會回答:「他不知危險所在」「他不知我對他好」「他不知好歹,不知分寸」但我們仔細考量,這所謂的分寸在那?你教過他沒?在你生氣的同時是否想過要趕緊負起教育的責任呢?事實上所有思考邏輯真正出的問題的是大人呢!所以我們談如何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時,希望大家能以自我的檢討開始,必須大人先改變,而讓妳孩子能察覺到你的改變。大人首先要學會盡量跟孩子接近,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他,或許有人會擔心:「我是長輩,怎能以平等態度和孩子相處?」其實這所謂平等是無損尊嚴的,因為明的妳是他的長輩,有義務責任照顧他,除了養他外,更要教育他;而在精神上千萬別忽略了孩子也是個獨立的個體,也需要別人尊重。大人在跟孩子接觸時會有挫折感,也常抱怨孩子的不聽話,然而這聽話的標準又何在呢?夫妻之間時爾都會因不了解彼此的價值觀而有所爭吵,況且是個未受完整教育的小孩呢?所以要小孩去猜大人的價值標準是很難的,因為他永遠跟不上你的步伐,所以這聽話的內容如果沒有翻譯成他所能了解的語言,你所下的命令要求都是白說的,他並非不想聽話,而是聽不清楚。所以在與孩子溝通時,首先就是要把話說清楚。   父母常會跟孩子:「你不要亂花錢」這「亂」字的標準每人不同,當然你孩子的亂字和妳的亂字標準也不一,妳是否曾轉換到他的態度來看?還是以二十年前的標準衡量他呢?妳是否該轉變口氣改口說:「我們家沒有這麼多預算,所以你的零用錢要省著用。」這樣孩子懂了,知道自己的零用錢要有計畫,如此彼此才能得到真正的溝通,也不會再為零用錢傷腦筋,這語意不詳的「亂」字是阻斷彼此溝通的一大鴻溝。另外大人也常跟孩子說:「你要認真一點。」但在孩子心裡也有著疑惑:「我拚命的讀書,你交待我的事我都做了,怎麼還說我不認真呢?」這之間的差異就在於你正在用大人的標準衡量他。其實每個人回顧小時候,誰不喜歡偶爾偷懶一下,或者自己處理一些大人不知道的事呢?既然如此,我們就該還給孩子同樣的空間。因為要他完全踏著你為他安排好的步伐走,就等於在剝奪他生存的適應力,應該讓他試著去體驗處理事情的經驗,而大人只站在陪伴的立場。要他念書,你也該利用這時間陪他,就算處理公事也罷,至少讓他了解這段時間大夥可靜下來做自己的事,在要求孩子時,要先反觀自己生活方式,因為生活方式是一代傳一代的,即所謂的身教。說孩子不孝順時,也要想想:孩子對自己的態度是否正是自己對父母的態度?就算把二十四孝放在孩子的床前也是無用的,重要的是身教,所以若不喜歡孩子的某些行為時,要先看看是否正是自己做的示範。   孩子更期待的是父母丟開權威,毫無條件的真愛,做父母的常會感嘆:「我對孩子如此關心為何他毫無感覺?」這時大家要好好思量一下,這份關愛有無條件含在其中,而在你誤會孩子時,你可曾放下權威向他道歉?其實孩子無時無刻不在等著父母放下權威以對待朋友的方式來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他們的心靈之門並不難打開,只要能真正了解他的需求:   一、公平的對待:跟孩子溝通 不要用命令、要求的方式,要容許他們有提出方案,共同討論、解決問題的方式,而透過家庭會議做成共同約定的結論,父母不再是個霸王君主,孩子也是參事的一份子,如此彼此對家將會更有強烈的歸屬感。   二、無條件的真愛:父母要先完全的接受自己的子女,不要讓他成為你展示面子的工具,也不要視子女為自己的影子,要他達成你未完成的心願,而是真心的陪在他身旁,肯定他、多看他的優點,多給他讚美,千萬不要用權威來保障你的尊嚴,放下權威,分享彼此的酸甜苦辣,這份關懷油然而生。   三、視之為獨立自主的個體:不要剝奪孩子學習磨練的機會,不要替他做選擇、做決定,做父母的只需提供一張安全、空間大的網,讓孩子能在其中自由約跑、快樂的跳。試著讓孩子培養自己承擔後果的能力,如此也更能健全他求生存的機能。   四、期待被了解:要能解讀孩子的心思,並且將領會到的意念說出來,當解讀到孩子的快樂、傷心或懊惱時,能適時的把你的感受說出來,讓孩子明瞭他是被了解的,這份相知更能拉近彼此的距離,久了,孩子也能夠解讀父母的心思,彼此真心了解,當然就無需掩飾、隱藏,也就不會有誤解的產生。   五、被看重: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是被看重的,如果做父母的,能每天聽孩子講十分鐘的話,而不插嘴,讓他盡情的表達他的意見,且能以專注的眼神聆聽,孩子這份被重視的感覺也會接近彼此的距離。   當明瞭了孩子真正的內心需求後,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就要注意到一些生活上的原則:   一、身教:父母的行為是孩子最大的示範看板,所以不得不注意:1、當有誤解產生時,父母能做到道歉的示範,讓孩子也能從中學習誤解的化解。2、放下權威,用朋友的態度平等的對待子女,在家中無所謂的一等公民、次等公民。3、尊重孩子們的選擇,父母只列於協助地位,讓他學習承擔行為的後果。   二、愛的傳達:無條件的愛他、陪他。不去記恨他昨日的錯誤,用語言或行動來傳達你對他的關愛,讓他能真正感受到你對他的愛,不要吝惜表達妳的關愛。   三、寬恕:每一個小孩犯錯時,都會自省的,所以父母一定要比外人更加寬恕自己的小孩,完全的接納他,用真愛寬恕他,包容他。讓他對自己能重生信心,一個大人犯了錯,都會希望得到別人的原諒,更何況是個未接受完整教育的小孩?   四、快樂:面對家人時要隨時保持快樂的心境,不要讓昨天的不愉快堆積到今天,有任何的不愉快在睡前一定將之消除,不要帶著感傷、批評入睡。在家中要能製造快樂,盡量看杯中有水的部份,主動照照鏡子找出不快的原因,並將之拋除,不要讓之成為沈積的負擔。   對於前面所談如何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我們也可將之整理成簡單的要點陳述於後。   一次說明白:跟孩子說話,切忌拐彎抹角,避重就輕應該將你所要陳述的話一次說清楚。   二話不說:跟孩子溝通時切忌一句話翻來覆去,重複很多次,這是很容易引起孩子反感。   三思而後言:對於越親近的人,其缺點了解越深,當有心要傷害時往往能一針見血、一刀斃 命,所以批評、傷害的話切忌出口。   四面觀看:當孩子有缺點時,別忘了換個角度看看,看看他有好的部份,給他重新好好表現的機會。   吾在後面:下權威,將自我放到最後,以「家」為最大,讓家裡所有人對家都有一份責任感,歸屬感。   六六肯談:每週六天,每天撥一小時,能讓全家相聚無任何敵意的互相懇談、說笑。   七情六慾說出來:能在家中說出真話,讓家人真正分享這些感受、情緒。   八成不猜:有話要絕對說清楚,不要在心裡頭做猜測,不要替人定罪貼標籤。   九命怪貓不死心:要成為家中希望的泉源,不怕挫敗,給予家人無盡 的機會。   十分快樂:要珍惜和家人所處的時光,切記:家中有人不開心時,妳是唯一先開心的人。   其實只要真正「用心」要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是絕非難難事的。 資料來源:http://www.tzhu.org/chinese/html/link8-3.htm

給孩子一點不聽話的空間

2007年10月24日
公開
1

給孩子一點不聽話的空間.......文�洪蘭 有一天中午吃飯,順便看一下舊報紙,突然之間斗大的幾個字「國三生活,不是念書,就是被念」映入眼簾,原來有一個國三的學生上課上到一半不見了,全校緊急搜尋,最後在樓頂的水塔旁找到他。 這個學生說,自從升上國三,每天不停的考試與念書,已經疲乏得像機器人一樣了;回到家還不能放鬆,如果稍微休息一下,父母就念,連吃飯時看個電視也會被念,他覺得每天都是念書、考試、挨罵,這無止境的循環使他很煩、很累,所以想去找解脫。 我看了非常難過,這種日子的確沒什麼意義,不能怪孩子輕生,問題是,有必要讓孩子過得這樣生不如死嗎? 我們先不談教育制度,因為這是我們升斗小民無能為力的地方,但是回到家來,父母的態度就是我們自己可以掌握的,為人父母的眼光一定要遠一點,現在考試成績十年後一點意義也沒有。孩子如果在學校受到挫折,回到家裡,父母一定要支持他。  耶魯大學醫學院基因的研究發現,即使身上遺傳到兩個有缺陷的基因、容易罹患憂鬱症,但是只要有大人的關懷,讓孩子感到自己在別人心中還有一點價值,憂鬱症就比較不容易出現。  父母一定要給孩子一點自由的時間,隨他怎麼支配,不可以每一分鐘都計算在內,分秒必爭,緊迫盯人,這對孩子內心的感受非常重要。 我的孩子一直都肯替我做家事——從小學四年級開始,一直做到他離家去上大學——重點就在我給他做事情的自由空間,只要他把工作做完,我不限定他怎麼做或什麼時候做。 比如早上出門前,我交代他洗衣服,下午我回來去收衣服時,發現有的衣服乾了,有的還是溼的,一問之下,原來他晒了一兩件後覺得這件事很無聊,就進屋裡去打電腦,打了一陣子再出來晒個一兩件,所以到我下班時,雖然衣服都晒上去了,但是乾溼程度不一致。  一般人遇到這種情形會很生氣,因為中國人的傳統是要孩子有始有終,做一件事就要從頭到尾做到完才停止,可是我想這個從頭到尾並沒有規定中間不得停頓,只要他做完了,中間的過程應該可以有些通融。 所以我並沒有罵他,只告訴他為什麼衣服要晒太陽的原理:晚上許多昆蟲出來覓食,會在衣服上下蛋,而大太陽的紫外線正好可以消毒。  孩子小時候曾經看過加州大學一位昆蟲系教授去亞馬遜河採集標本時,被一種小蟲叮了一口,把蟲卵下到他的皮膚內,結果這位教授手臂紅腫不消,當醫生用手術刀劃開紅腫,裡面跑出來好幾隻蛆。 這件事令兒子印象深刻,經我一講,他就覺得有道理,下一次他晒衣服時,就儘量在中午以前晒好。  給孩子一點自由的空間,他便不覺得是被逼在做事。 一旦他覺得有主控權、是他自己的決定,他心中就甘願得多了。 更何況,我們自己做事情的方式也不見得就是最完美的, 沒有必要強迫孩子完全按自己的方式去做。 孩子慢慢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父母要稍微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如果孩子完全照著大人的方式去做、一成不變的話,人類怎麼會有創新出來呢? 只要目標達到了,請給孩子一點自由發揮的空間,人類的文明就是來自不完全聽父母話的孩子的創意上! 文�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謝謝玫玫媽代製此筆記型背景圖^__^

上學不只是孩子的事

2007年10月23日
公開

(學前教育雜誌編輯部)   孩子開始上幼兒園是一件大事,父母不再是唯一影響他的人。父母將學習如何一起與他人合作,共同教育孩子;而老師也將學習面對幼兒,也面對一個家庭。 孩子上學,正是孩子、父母、老師三方面共同學習的開端。 學習檔案 幫助親師對話   其實,老師對孩子的觀察記錄,並不是為了「給爸媽看」而做的功課,背後更重要的用心,是在觀察孩子在課程或環境安排中,究竟經驗了什麼?學到了什麼?老師如何透過這些觀察記錄修正自己的教學目標,以孩子的發展、能力、興趣,做出更好的教學預備。   不過,對於曾經從孩子出生開始就立志寫寶寶日記、第一次送孩子上學,剛開始學著適應整天看不到孩子的癡心父母而言,多少能滿足一下自己沒有親臨幼兒園現場的不安,也看得到孩子是怎麼長大的。 老師越關心 父母樂參與   親師互動有相互鼓舞作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附設的「家庭、社區、學校與兒童學習中心」的研究顯示,經常從老師那兒獲得孩子正面訊息的父母,比少與老師有正面溝通的家長,更關心孩子的教育,且積極參與。   所謂正面訊息,包括在校的學習活動、課業的進步情況等等。這些溝通,讓父母感受到老師對孩子的引導,並提升父母的自信心,樂意在家配合鼓勵孩子學習。 親師互動 報喜也報憂   無論國內國外,很多時候,老師們會有盲點──發現孩子有行為問題或學習情況不佳時,才找家長溝通,而這些負面的訊息往往影響到父母與學校之間的信任感,甚至讓家長懷疑自己的教養方式,或質疑老師的教學專業。所以,親師溝通時,必需平衡,千萬不要忽略報喜和報憂是同等重要的。 家長參與 孩子有榮譽感   台灣的父母對幼兒園的親子活動頗為熱中,漸漸也有較多父母會當志工,成為故事媽媽或為孩子上課,成為老師的教學資源。對孩子而言,爸媽的參與就像自己能當小幫手一樣,是一種榮譽。 這種「家長參與」的模式,在日本也很常見。日本媽媽多半對幼兒園活動很熱心,會擔任遠足的小隊長或遊園會的攤位負責人等等,園方也會設計活動,讓爸爸在假日可以參加。   至於常態的親師溝通,則著重在入園前的講習會,教媽媽為孩子準備用品、養成孩子生活習慣等等。入園後則多用聯絡簿溝通,或是接送小孩時直接對話,也有定期的家長會。看似耳熟能詳的情境,如果爸媽不把握實踐,也就平白錯失自己和孩子的成長機會 建立共識:孩子學什麼才幸福?   「孩子學什麼才幸福?」是親師間必須建立的最基本共識;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黃迺毓教授在《家園同心》(信誼)一書中呼籲爸媽與老師:我們要學習區分「必須學的」、「應該學的」、「可以學的」三者差別。   「必須學的」是對任何人都很重要,如果沒學會將會很不快樂,甚至活不下去,譬如:自信心、愛、自知、判斷力、溝通能力等。   「應該學的」是指生活在這個社會、這個時代,一個人需要學會的,如果沒學會,將會無法適應這個社會,生活上會有許多困難,但不至於活不下去,譬如:數學、常識等,我們通常視為「學科」的東西。   「可以學的」是不但具備前兩項,更進一步要使人生更多元化,學了有益無害,沒學只是個人生活的遺憾,不至於活不下去,譬如:才藝。   對每個人來說,「必須」「應該」「可以」次序也許不同,但對每一個幼兒來說,在人生的開端,奠基的養分是老師和父母需要共同攜手構築的。

上學不只是孩子的事

2007年10月23日
公開

(學前教育雜誌編輯部)   孩子開始上幼兒園是一件大事,父母不再是唯一影響他的人。父母將學習如何一起與他人合作,共同教育孩子;而老師也將學習面對幼兒,也面對一個家庭。 孩子上學,正是孩子、父母、老師三方面共同學習的開端。 學習檔案 幫助親師對話   其實,老師對孩子的觀察記錄,並不是為了「給爸媽看」而做的功課,背後更重要的用心,是在觀察孩子在課程或環境安排中,究竟經驗了什麼?學到了什麼?老師如何透過這些觀察記錄修正自己的教學目標,以孩子的發展、能力、興趣,做出更好的教學預備。   不過,對於曾經從孩子出生開始就立志寫寶寶日記、第一次送孩子上學,剛開始學著適應整天看不到孩子的癡心父母而言,多少能滿足一下自己沒有親臨幼兒園現場的不安,也看得到孩子是怎麼長大的。 老師越關心 父母樂參與   親師互動有相互鼓舞作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附設的「家庭、社區、學校與兒童學習中心」的研究顯示,經常從老師那兒獲得孩子正面訊息的父母,比少與老師有正面溝通的家長,更關心孩子的教育,且積極參與。   所謂正面訊息,包括在校的學習活動、課業的進步情況等等。這些溝通,讓父母感受到老師對孩子的引導,並提升父母的自信心,樂意在家配合鼓勵孩子學習。 親師互動 報喜也報憂   無論國內國外,很多時候,老師們會有盲點──發現孩子有行為問題或學習情況不佳時,才找家長溝通,而這些負面的訊息往往影響到父母與學校之間的信任感,甚至讓家長懷疑自己的教養方式,或質疑老師的教學專業。所以,親師溝通時,必需平衡,千萬不要忽略報喜和報憂是同等重要的。 家長參與 孩子有榮譽感   台灣的父母對幼兒園的親子活動頗為熱中,漸漸也有較多父母會當志工,成為故事媽媽或為孩子上課,成為老師的教學資源。對孩子而言,爸媽的參與就像自己能當小幫手一樣,是一種榮譽。 這種「家長參與」的模式,在日本也很常見。日本媽媽多半對幼兒園活動很熱心,會擔任遠足的小隊長或遊園會的攤位負責人等等,園方也會設計活動,讓爸爸在假日可以參加。   至於常態的親師溝通,則著重在入園前的講習會,教媽媽為孩子準備用品、養成孩子生活習慣等等。入園後則多用聯絡簿溝通,或是接送小孩時直接對話,也有定期的家長會。看似耳熟能詳的情境,如果爸媽不把握實踐,也就平白錯失自己和孩子的成長機會 建立共識:孩子學什麼才幸福?   「孩子學什麼才幸福?」是親師間必須建立的最基本共識;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黃迺毓教授在《家園同心》(信誼)一書中呼籲爸媽與老師:我們要學習區分「必須學的」、「應該學的」、「可以學的」三者差別。   「必須學的」是對任何人都很重要,如果沒學會將會很不快樂,甚至活不下去,譬如:自信心、愛、自知、判斷力、溝通能力等。   「應該學的」是指生活在這個社會、這個時代,一個人需要學會的,如果沒學會,將會無法適應這個社會,生活上會有許多困難,但不至於活不下去,譬如:數學、常識等,我們通常視為「學科」的東西。   「可以學的」是不但具備前兩項,更進一步要使人生更多元化,學了有益無害,沒學只是個人生活的遺憾,不至於活不下去,譬如:才藝。   對每個人來說,「必須」「應該」「可以」次序也許不同,但對每一個幼兒來說,在人生的開端,奠基的養分是老師和父母需要共同攜手構築的。

愛的教育

2007年10月19日
公開

本文摘自:阿寶的天空部落http://see.aide.gov.tw//default.aspx —訪 何菊老師處理情障學生之心路歷程 林漢瓊 故事緣起: 小凡是一位中度智能障礙的孩子,身材約超過一百公斤的體重,慈眉善目,個性溫和,臉上始終帶著友善親和的笑臉,結合他壯碩圓胖的體格不禁讓人聯想到彌勒佛的樂天派的樣態。小凡學習動機強,無論上哪一堂課都十分專注投入其中,也喜歡幫助其他同學跟上學習的進度,更常常主動要求老師讓他協助障礙程度較嚴重的同學如推輪椅、收拾背包、提背包提茶端飯或善後同學尿濕的地板等等。再加上他在課堂上喜歡和老師與同學互動,使得人緣極佳的他在班上可以說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更是老師的得力助手! 其實,從轉銜資料上的描述小凡並非如此的”優秀”,而是一位頗敏感及害羞的小男生,甚至在家的表現有點任性,我行我素。但在學校中導師給於他時時的肯定、鼓勵及表現的機會讓小凡內在的潛在的優勢特質日漸萌芽茁壯! 故事發生在國二上學期一開學時,我們發現小凡變了,變成和之前的形象幾乎完全陌生而極端的樣態:只見他常常掛著一張沮喪的或無精打采的臉,魂不守舍的四處遊走,課堂上也無心學習。當我上著他最愛的畫畫課時,他也毫無動機會拿起蠟筆快速的在畫紙上畫兩三下就將畫紙交給我,然後急急著說:「好了好了」的草草敷衍著。就算是上著他原本熱衷的籃球活動,他也常常口中叫著「老師,好了沒?好了沒?可以上摟了沒……」的一再不耐煩的要求趕快結束。在校園中常常看到他的時候是一臉疲累,兩眼無神,對於一切學習活動都提不起勁,只愛漫無目的地的遊走,更常常趴在桌上哭泣,彷彿一個靈魂被偷走的失戀男孩……。 「小凡怎麼了?……」老師們都好奇及關愛的問著。從何菊導師那才了解,原來是小凡暑假時家中發生了極重大的事件,當小凡看到他心中他都愛的大人每天相互爭吵及叫罵時,不免會令細膩敏感的他感受到無比的壓力及痛苦,也承受著許多因無法了解與體會大人的情感世界而產生著極大的,而未解的愛恨交織間相互的衝突與矛盾。最後當小凡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伯母因婚變而離開了這個家時,小凡也因著生活中失去一位一向極關愛他的人而感到無比的失落及無法適應……。 而我是這一班的任課老師,看到這學生個性上突然產生戲劇性的變化,也看到何菊老師如何對小凡進行悲傷輔導所給這位學生帶來的轉變的歷程,心裡很感動!特此邀約何老師作此分享,期盼可以從何師對此個案處理的精神上找到特教教學以外的,那種對特殊兒童生命的哲思及人性觀。…… 愛,是可以治療一切的 開學了。 任何一個學期的開始都會是導師最忙碌的時候,尤其忙著讓學習狀態幾乎停擺了一個漫長暑假的學生慢慢的上軌道。看到小凡突如其來的轉變,再忙碌何菊老師也不忘觀察及貼近小凡,試探的邀請小凡傾訴自己內心的困擾。小凡雖無法流暢的表達較完整的語句,但對於簡易詞句他表達能力算還不錯。因此,常常在內心有需求時,他就會隨性的說出心中的困擾:「伯母回去了...........,不會再回了……。」這是他對心中煩惱典型的陳述句。若此時若是語文課,何師就會讓同學為成一圈,一面引導及傾聽小凡說出內心的困擾,同理他的心情,一方面也會嘗試著讓同學從中學習著表達對彼此的關心,及學習陳述有關自己或有關小凡的事,或學習對小凡說出鼓勵的話;若是在生活教育課,何師就會刻意陪在他身邊,對何師而言當憂愁的小凡心中有想說的需求時何師就讓他盡情的說出;但倘若此刻他學習動機還可以被引發,何師就會讓他一面說一邊引導他去練習課程上所需要的操作;有時他心情已跌入谷底只剩下想哭或只想在教室外遊走,何師則會尊重他此刻的需求讓他去以自己的方式紓解情緒。雖允許小凡走出教室外去透透氣,但何師在教室內照顧其他學生的同時依然不忘一邊遠遠的看著教室外的小凡,以便留意他散步時的動向,從中也觀察出往往繞行教室外的走廊約兩三圈後,他就會情緒教較平靜的進教室及會回到自己的桌位。 雖然教室裡還有許多需要特別照顧的自閉症的學生及腦性麻痺的學生等,但何老師可以兼顧一邊課堂教學,一方面又須就小凡此刻的特殊情緒狀態去重視他此時此刻的心理需求。我想,這除了是教學經驗的老練以外,還須具備對小凡此刻當下需求的明察與瞭解,而最感動的是她可以身體力行如何全然的落實對特殊兒童個別需求的尊重。 何老師在表達上是一位非常簡單明了的人,當事後我好奇的問著:「是甚麼樣的判斷讓您覺得這麼做是對的或是對他最好的?……」 「不知道ㄝ……如果一定要有一個”為什麼”的答案的話,我想是因為我可以感受到他的痛苦,可以感受到他此刻的需求就是期待有人聽他傾訴、陪伴他、讓他想哭就哭……」她說。 「那您不會擔心他這段時間這樣”任性”不想進入教學就去散步或趴著睡或哭泣,到最後會變成壞習慣嗎?會不會就一發不可收拾而變成將來另一個逃避工作或學習的藉口的行為問題呢?……」 「不知道ㄝ……,當時我就有這樣的把握!我也覺得他一定非常痛苦才會這樣脫軌失常,如果這時候不但不能引導他陪伴他,反之是去規範他要求他,那不是給他增添更多更大的壓力嗎?……」 當下,突然使我想起輔導界的大師羅吉斯(Cl.Roger)因為以「深層同理」的方式和一位極困擾婦人談話的故事。據描述整個輔導的過程他只是讓這位婦人盡情的說出她心中痛苦的事,婦人滔滔不絕的說、滔滔不絕的說,而羅吉斯就只陪著她對她專注傾聽和同理,最後就這樣治療了困擾個案多年的煩惱,也因此讓他發展出”個人中心學派”。而此學派其中一個主要的人性觀是讓個案感受被平等的對待,相信從這樣的尊重中可以提升個案自我的價質感及發揮出自己潛在的能量。 「何老師,請問您有這樣的想法是不是因為您過去曾接受和輔導相關的課程訓練?」 「不好意思,我的老本行是”體操選手”,我只修習過一些相關輔導學分而已,但我相信”愛”是可以治療一切的,而特殊兒童對於愛的需求其實是和我們一般人是一樣的」。 目前轉型下的特殊教育所招收的學生障礙程度愈趨嚴重及問題行為愈趨多元化,尤其情緒障礙及精神障礙類型的學生一旦出現在班級時,往往對該班導師的負荷是非常沉重的,而對於未來依然會從事特殊教育的老師,心中大概都要有隨時面對這類型學生的心理準備。而我從何老師的身上學習到如何將「愛」體現及落實「愛」,其實並不空泛也不抽象。 親師關係的重視 「親師關係的重視讓我在了解學生全面性的行為上是可以加分的!」 常常沒課時我總是看到何老師在埋頭苦幹的勤寫連絡本,尤其對於正置於問題行為巔峰的學生。其他學生在學校的行為表現平日何師也勤於以聯絡本向家長傳達,也許這也奠定了當學生出現棘手的問題行為時,她總是可以容易的從家長那收集到學生在家的真實行為狀況,使得當她為學生擬定問題行為處理策略時也可以更周全、更完善。 「對於和家長的關係在從事特教十七年以來我一直都非常重視,這主要是我深刻的覺得身為特殊兒童的家長他們所要走的路程是非常艱辛的!我將心比心的想,若學校老師可以讓他建立信任感,除了在面對學生的特殊問題行為時可以同心面對,更可以成為家長心靈支持的重要支柱,讓他們覺得這歷程他們並不孤單!另一方面,當親師關係建立將更有助於我們共同處理學生的行為問題。……」 在小凡出現問題行為的這段時間,可以看到何菊老師更是緊密的和家長聯絡著。尤其多次和最關心小凡的姑姑談話後,可以看到小凡在家行為的表現和在學校存在著一些落差。比如在家當他出現情緒最低潮時,他會讓自己整個人消極的癱著,或出現無法控制的攻擊他人或號啕大哭的行為。此外,在家裡小凡未曾向家人表達過他對於家中發生有關姑姑離去的看法,何老師開玩笑的說當他向家長探問小凡在學校告訴老師的這事件時,家長還以為何師因「有超能力」而可以感應學生家中發生得事件呢?這也難怪家長無法相信,因為小凡在家中是不曾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及想法的,以至家長認為他是和這件事是不相干的,也沒想到這事件中當阿伯遭受到婚變時所帶來的情緒失控及爛醉時失態的行為,對於看在眼裡的小凡都造成心理上相當大的衝擊及傷痛!…… 另一方面,家長這般真實的描述小凡在家的狀況也讓何師看到雖然小凡在校表現和之前有這如此大的退步,但相較之下,某些程度上他在學校的表現已是他努力呈現自己最好的一狀況面了,至少他沒癱著、也沒攻擊他人,反之倒是向老師表達不少他存在內心的痛苦。當從這角度出發時,何師更知道自己在小凡心中所扮演的角色及他所需要的協助,一方面也提供一些建議供家長參考,因為她知道此刻需要幫助的不只是小凡,家長也須要被支持、鼓勵和協助。 學校、家庭與醫療資源的整合運用 每次當我到班級上課時,剛上完課的何師總是會細心的向我交接學生的狀況,這詳盡告知會成為我這一堂課處理學生行為時很好的參考資料。當學生的問題行為處於發作的巔峰時,何師更會利用放學時謙卑的和我們討論,也讓在這一班上課堂數較少的我可以從討論中很快的了解目前她所對該生所進行的輔導策略,從中也可以知道我自己可以如何配合以讓學生可以更進步。這就是幾乎完全將自己投入學生所有狀況的何師。 小凡的這次事件,何師亦然如此積極多次和我們討論,也結合校內臨床心理師的資源。除了申請個案輔導,也從臨床心理師那諮詢有關醫療的資訊,並將醫療資訊提供給家長。對於尤其關心小凡的姑姑,何師更是勤於連絡,多次的和她討論及提供支持等。就這樣,當小凡家長配合就診,再結合醫生不斷調整藥物及心理師雙方面的治療之下,漸漸的終於看到小凡不穩定的情緒有了改善。這漫漫長長約一學期的奮戰,何師的努力也終換得正向的回饋!我想,除了何師全然投入並給於無限的愛心及耐心的陪伴,何師善於整合身邊的資源並全面了解小凡在校及在家的狀況是問題改善的一大助力!而其歷程的辛苦對何師而言卻似乎是一點也不重要,小凡可以早日重展笑容才是她耕耘的目標和方向。這也是何師一向對所有特殊兒童付出的精神與態度,深深令人感動!…… 愛的秘密武器 之ㄧ:被了解,被看懂 「有一位學習困難的國小低年級的小男孩,由於他媽媽聽說讓幼兒學體操對肢體的協調性有幫助,而且可以藉由肢體活動的認知能增強各方面的學習,並且在小團體中學會尊重他人及遵守規範。因此媽媽積極德培這位小男孩到運動場,試圖說服他參與活動,但用盡各種方法,小男孩只是黏在媽媽身上大哭吵著要回家,這樣的情況對於我這位貴為體操教練的先生也是無奈及沒折的。…….」 「有一次,這小男孩已不知第幾次的號啕大哭了,那時剛好被我遇見,於是我就走向她一把將她抱起並要求媽媽暫時先離開,小男女孩用力的掙扎哭著說:『我不要學體操,我不要學體操….!』」身心力竭的!我一直看著她邊點頭說:『好!好!我知道……。』她又用力的重復說:『我不要學體操,我不要學體操….!』一遍又一遍的,我還是説:『好!好!我知道……。』。至到最後,她終於停止哭泣。我就陪她坐近一些看其他小朋友練體操。最後,我問她要去玩一玩嗎?並抱著他一起跳彈簧床……。最後,他慢慢讓自己嘗試進入學習及每週快樂的來練體操。……」何師分享著。 聽後,我也和其他人一樣好奇的問何師當時她究竟用了甚麼法寶?何師也不解的說:「其實當時我真的沒有刻意想用甚麼招術來處理他的問題,只是當我抱起他時我可以感受到她當時的心情是很害怕的,他需要先處理他心中的害怕。……」 我想像著自己是那個害怕的小男孩,再從平日何師處理學生問題的態度來想像小男孩可能從她身上得到的慰藉,我終於懂了!何師一向不疾不徐的陪伴及真誠的去感受對方當下的感受,讓心靈受傷的人深刻的覺得被了解,被看懂,是她愛的秘密武器之ㄧ。小凡這般願意向何師傾吐及多次放心的在何師面前痛哭,我想就是得到那種被包容、被了解,被看懂的感覺吧! 於是,情緒上得到了不少疏解,心情上也得到充份的慰藉!這也是情障學生當下首要的心理需求。而「被了解,被看懂」在任何一種諮商學派皆肯定,它是一把開啟被晤談者內心大門的主要鑰匙!只有在感受「被了解,被看懂」時,對方才願意敞開心房。…… 之二:你可以試一試 小杰是一位腦麻的學生,記得小杰國一剛到班上時,都需要由老師牽著他行走或攙扶著助行器行走,上下樓梯則需乘坐電梯,在家情況亦然。 半學期的觀察後,何師評估小杰的體能狀況後開始嘗試讓小杰扶著扶把下樓梯。一開始,只見何師一直緊緊的跟在小杰身邊,邊鼓勵膽怯的小杰,邊身體力行讓小杰知道老師就在你身邊,你可以放心的試一試,你可以做到的!就這樣一步一步的牽引,一階一階的陪伴,日復一日的。最後小杰終於突破了自己的內心和行動上的障礙,可以扶著樓梯從三樓走下,哇!真是一大突破呢! 看到小杰這方面的突破後,何師似乎更理解到小杰內在潛藏的可能,而對於任何學生潛在能力的可能,就算是一點點可能的潛能,何師是不會輕易放過的。之後,我又看到何師讓無法在平地上自行行走的小杰嘗試自行行走,一樣用漸進原理,一樣用”何氏 ”慣用的:「評估---嘗試---- 突破----」 原理。約一個月下來的嘗試,如今,我又看到小杰在老師放手後可以自行行走約5公尺,雖然他因著腦性麻痺的障礙走起路來有些力求平衡的步態,但卻是穩穩的一步一步前進,彷彿讓人看到剛剛學會行走而丟棄拐杖的人這般的令人感動!這樣開發學生能力及突破障礙的經驗對我而言真是覺得太神奇了!可見何師對事情如何評估及力求突破的嘗試精神,其中流竄的真是運動家的血液與勇氣! 我想,這對於小杰而言是一種學習能力上一大肯定,也是建立信心最好元素! 對於小凡突然被家庭事件引發青春期疾患,對於何師而言也是第一次遇見這樣的問題行為,但從中我覺察出何師不只對學生的學習運用”何氏”慣用的:「評估---嘗試---- 突破----」 “原理,對於處理小凡的問題時自己也如是嘗試!其中帶著雖充滿冒險卻篤定的精神,穩健的手法給於小凡一種安定感。試想想,倘若在小凡情緒如此沮喪如此焦躁時何師自己也慌了手腳而一心只想把他控制下了,結果將會產生如何的交戰的畫面呢? 「在你讓他嘗試時你的心中不會擔心嗎?比說萬一小杰摔嚴重倒了;小凡一走出教室就叫不進來甚至出現失控的狀況?……」 「我在行動之前是有仔細評估過的,換句話說我是有把握的!雖然不一定一嘗試就百分百成功,但我會預估可能的失敗,也允許我自己和學生偶爾在安全允許的範圍內可以犯錯和失敗。」 「你面對事情一向如此嗎?那我就很好奇這樣的特質來自哪裡?」 「嗯……我想這也許和我之前身為體操選手的訓練有關,學習體操的每一個動作都需:『評估---嘗試---- 突破----』的精神,也必須試一試才知道結果怎樣,不嘗試就等於沒希望的。”膽怯”也是導致失敗的元兇,它會讓機會流失。……」 這樣的處世的基本基調原來是來自運動的視框,卻為特教的學習上帶來許多開放的精神!我恍然領悟!而這”開放”也讓小凡快被情緒淹沒而窒息時,找到了透一口氣的出口。 之三: 善用身體可以帶動的影響 也許就因為運動員的出身,何師對於特殊兒童的運動也十分重視,並將它安排在每日的作習中。「運動不只是運動,它不旦可以從中建立肢體的精細動作、大小動作及體能,還可以建立學生的耐力、團體生活、常規、挫折忍受力、情緒抒發`等等……哦!它的功能真是不勝枚舉呢!……」聽著這專家說著我也慢慢將何師所列的運動的功能和身體心理學的理念做結合。在我學習領域的體驗中,人類的「身體」和「心理」中都各自存在著浩瀚的學問,但它們彼此的關聯密不可分。受困的心理有時需藉由身體來開發,受限的身體亦可以藉由心靈的軆悟來伸展。運動在舒解個人的情緒上所扮演的角色一直被肯定著,身體所不自覺透漏的個人心理訊息也一直被看見,可見身心靈的息息相關。 小凡暑假中消沉的心情讓身體幾乎坍陷,找不到出口的情緒終究積出對家人攻擊的行為。開學後何師察覺後每天將他帶入運動來調節體能以紓發情緒,一日復一日的,終於也看到運動在這方面所發揮的功效了!在市面上許多對於憂鬱症治療的書籍中也不約而同的提及,每天運動是憂鬱症著自己必須做的功課!其中強調「善用身體可以帶動的影響」是和何師的精神不謀而合的! 心靈饗宴 清晨的澄清湖畔,我邀約何菊老師接受這樣的訪談。 多種樣貌的春日早晨,時而多風、時而朝陽豔豔然從樹梢間絲絲篩下、時而陰霾。不變的是這裡的清幽、群起群落的雀鳥,以及遼闊平靜的湖面。在恬靜的大自然清晨中,我享受著幽遊他人世界的豐富與多姿的快感。一杯咖啡,一個上午的促膝長談,彷彿我已採集了累累果實,滿載而歸。…… 但願,你可以從中同等分享著或是特教領域、或是體育專業、或是生命教育的寶藏! 後記: 何菊老師:「感謝法相山,在修行得過程中讓我的心更柔軟;感謝校內資深及年輕的美女老師們,有您們從旁一直不斷的給小凡溫暖的關懷,給予我更大的信心!感謝輔導組長知遇之恩,但我知道學校中默默在輔導的學生太多太多了,我們的學生何其幸福!」

愛的教育

2007年10月19日
公開

本文摘自:阿寶的天空部落http://see.aide.gov.tw//default.aspx —訪 何菊老師處理情障學生之心路歷程 林漢瓊 故事緣起: 小凡是一位中度智能障礙的孩子,身材約超過一百公斤的體重,慈眉善目,個性溫和,臉上始終帶著友善親和的笑臉,結合他壯碩圓胖的體格不禁讓人聯想到彌勒佛的樂天派的樣態。小凡學習動機強,無論上哪一堂課都十分專注投入其中,也喜歡幫助其他同學跟上學習的進度,更常常主動要求老師讓他協助障礙程度較嚴重的同學如推輪椅、收拾背包、提背包提茶端飯或善後同學尿濕的地板等等。再加上他在課堂上喜歡和老師與同學互動,使得人緣極佳的他在班上可以說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更是老師的得力助手! 其實,從轉銜資料上的描述小凡並非如此的”優秀”,而是一位頗敏感及害羞的小男生,甚至在家的表現有點任性,我行我素。但在學校中導師給於他時時的肯定、鼓勵及表現的機會讓小凡內在的潛在的優勢特質日漸萌芽茁壯! 故事發生在國二上學期一開學時,我們發現小凡變了,變成和之前的形象幾乎完全陌生而極端的樣態:只見他常常掛著一張沮喪的或無精打采的臉,魂不守舍的四處遊走,課堂上也無心學習。當我上著他最愛的畫畫課時,他也毫無動機會拿起蠟筆快速的在畫紙上畫兩三下就將畫紙交給我,然後急急著說:「好了好了」的草草敷衍著。就算是上著他原本熱衷的籃球活動,他也常常口中叫著「老師,好了沒?好了沒?可以上摟了沒……」的一再不耐煩的要求趕快結束。在校園中常常看到他的時候是一臉疲累,兩眼無神,對於一切學習活動都提不起勁,只愛漫無目的地的遊走,更常常趴在桌上哭泣,彷彿一個靈魂被偷走的失戀男孩……。 「小凡怎麼了?……」老師們都好奇及關愛的問著。從何菊導師那才了解,原來是小凡暑假時家中發生了極重大的事件,當小凡看到他心中他都愛的大人每天相互爭吵及叫罵時,不免會令細膩敏感的他感受到無比的壓力及痛苦,也承受著許多因無法了解與體會大人的情感世界而產生著極大的,而未解的愛恨交織間相互的衝突與矛盾。最後當小凡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伯母因婚變而離開了這個家時,小凡也因著生活中失去一位一向極關愛他的人而感到無比的失落及無法適應……。 而我是這一班的任課老師,看到這學生個性上突然產生戲劇性的變化,也看到何菊老師如何對小凡進行悲傷輔導所給這位學生帶來的轉變的歷程,心裡很感動!特此邀約何老師作此分享,期盼可以從何師對此個案處理的精神上找到特教教學以外的,那種對特殊兒童生命的哲思及人性觀。…… 愛,是可以治療一切的 開學了。 任何一個學期的開始都會是導師最忙碌的時候,尤其忙著讓學習狀態幾乎停擺了一個漫長暑假的學生慢慢的上軌道。看到小凡突如其來的轉變,再忙碌何菊老師也不忘觀察及貼近小凡,試探的邀請小凡傾訴自己內心的困擾。小凡雖無法流暢的表達較完整的語句,但對於簡易詞句他表達能力算還不錯。因此,常常在內心有需求時,他就會隨性的說出心中的困擾:「伯母回去了...........,不會再回了……。」這是他對心中煩惱典型的陳述句。若此時若是語文課,何師就會讓同學為成一圈,一面引導及傾聽小凡說出內心的困擾,同理他的心情,一方面也會嘗試著讓同學從中學習著表達對彼此的關心,及學習陳述有關自己或有關小凡的事,或學習對小凡說出鼓勵的話;若是在生活教育課,何師就會刻意陪在他身邊,對何師而言當憂愁的小凡心中有想說的需求時何師就讓他盡情的說出;但倘若此刻他學習動機還可以被引發,何師就會讓他一面說一邊引導他去練習課程上所需要的操作;有時他心情已跌入谷底只剩下想哭或只想在教室外遊走,何師則會尊重他此刻的需求讓他去以自己的方式紓解情緒。雖允許小凡走出教室外去透透氣,但何師在教室內照顧其他學生的同時依然不忘一邊遠遠的看著教室外的小凡,以便留意他散步時的動向,從中也觀察出往往繞行教室外的走廊約兩三圈後,他就會情緒教較平靜的進教室及會回到自己的桌位。 雖然教室裡還有許多需要特別照顧的自閉症的學生及腦性麻痺的學生等,但何老師可以兼顧一邊課堂教學,一方面又須就小凡此刻的特殊情緒狀態去重視他此時此刻的心理需求。我想,這除了是教學經驗的老練以外,還須具備對小凡此刻當下需求的明察與瞭解,而最感動的是她可以身體力行如何全然的落實對特殊兒童個別需求的尊重。 何老師在表達上是一位非常簡單明了的人,當事後我好奇的問著:「是甚麼樣的判斷讓您覺得這麼做是對的或是對他最好的?……」 「不知道ㄝ……如果一定要有一個”為什麼”的答案的話,我想是因為我可以感受到他的痛苦,可以感受到他此刻的需求就是期待有人聽他傾訴、陪伴他、讓他想哭就哭……」她說。 「那您不會擔心他這段時間這樣”任性”不想進入教學就去散步或趴著睡或哭泣,到最後會變成壞習慣嗎?會不會就一發不可收拾而變成將來另一個逃避工作或學習的藉口的行為問題呢?……」 「不知道ㄝ……,當時我就有這樣的把握!我也覺得他一定非常痛苦才會這樣脫軌失常,如果這時候不但不能引導他陪伴他,反之是去規範他要求他,那不是給他增添更多更大的壓力嗎?……」 當下,突然使我想起輔導界的大師羅吉斯(Cl.Roger)因為以「深層同理」的方式和一位極困擾婦人談話的故事。據描述整個輔導的過程他只是讓這位婦人盡情的說出她心中痛苦的事,婦人滔滔不絕的說、滔滔不絕的說,而羅吉斯就只陪著她對她專注傾聽和同理,最後就這樣治療了困擾個案多年的煩惱,也因此讓他發展出”個人中心學派”。而此學派其中一個主要的人性觀是讓個案感受被平等的對待,相信從這樣的尊重中可以提升個案自我的價質感及發揮出自己潛在的能量。 「何老師,請問您有這樣的想法是不是因為您過去曾接受和輔導相關的課程訓練?」 「不好意思,我的老本行是”體操選手”,我只修習過一些相關輔導學分而已,但我相信”愛”是可以治療一切的,而特殊兒童對於愛的需求其實是和我們一般人是一樣的」。 目前轉型下的特殊教育所招收的學生障礙程度愈趨嚴重及問題行為愈趨多元化,尤其情緒障礙及精神障礙類型的學生一旦出現在班級時,往往對該班導師的負荷是非常沉重的,而對於未來依然會從事特殊教育的老師,心中大概都要有隨時面對這類型學生的心理準備。而我從何老師的身上學習到如何將「愛」體現及落實「愛」,其實並不空泛也不抽象。 親師關係的重視 「親師關係的重視讓我在了解學生全面性的行為上是可以加分的!」 常常沒課時我總是看到何老師在埋頭苦幹的勤寫連絡本,尤其對於正置於問題行為巔峰的學生。其他學生在學校的行為表現平日何師也勤於以聯絡本向家長傳達,也許這也奠定了當學生出現棘手的問題行為時,她總是可以容易的從家長那收集到學生在家的真實行為狀況,使得當她為學生擬定問題行為處理策略時也可以更周全、更完善。 「對於和家長的關係在從事特教十七年以來我一直都非常重視,這主要是我深刻的覺得身為特殊兒童的家長他們所要走的路程是非常艱辛的!我將心比心的想,若學校老師可以讓他建立信任感,除了在面對學生的特殊問題行為時可以同心面對,更可以成為家長心靈支持的重要支柱,讓他們覺得這歷程他們並不孤單!另一方面,當親師關係建立將更有助於我們共同處理學生的行為問題。……」 在小凡出現問題行為的這段時間,可以看到何菊老師更是緊密的和家長聯絡著。尤其多次和最關心小凡的姑姑談話後,可以看到小凡在家行為的表現和在學校存在著一些落差。比如在家當他出現情緒最低潮時,他會讓自己整個人消極的癱著,或出現無法控制的攻擊他人或號啕大哭的行為。此外,在家裡小凡未曾向家人表達過他對於家中發生有關姑姑離去的看法,何老師開玩笑的說當他向家長探問小凡在學校告訴老師的這事件時,家長還以為何師因「有超能力」而可以感應學生家中發生得事件呢?這也難怪家長無法相信,因為小凡在家中是不曾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及想法的,以至家長認為他是和這件事是不相干的,也沒想到這事件中當阿伯遭受到婚變時所帶來的情緒失控及爛醉時失態的行為,對於看在眼裡的小凡都造成心理上相當大的衝擊及傷痛!…… 另一方面,家長這般真實的描述小凡在家的狀況也讓何師看到雖然小凡在校表現和之前有這如此大的退步,但相較之下,某些程度上他在學校的表現已是他努力呈現自己最好的一狀況面了,至少他沒癱著、也沒攻擊他人,反之倒是向老師表達不少他存在內心的痛苦。當從這角度出發時,何師更知道自己在小凡心中所扮演的角色及他所需要的協助,一方面也提供一些建議供家長參考,因為她知道此刻需要幫助的不只是小凡,家長也須要被支持、鼓勵和協助。 學校、家庭與醫療資源的整合運用 每次當我到班級上課時,剛上完課的何師總是會細心的向我交接學生的狀況,這詳盡告知會成為我這一堂課處理學生行為時很好的參考資料。當學生的問題行為處於發作的巔峰時,何師更會利用放學時謙卑的和我們討論,也讓在這一班上課堂數較少的我可以從討論中很快的了解目前她所對該生所進行的輔導策略,從中也可以知道我自己可以如何配合以讓學生可以更進步。這就是幾乎完全將自己投入學生所有狀況的何師。 小凡的這次事件,何師亦然如此積極多次和我們討論,也結合校內臨床心理師的資源。除了申請個案輔導,也從臨床心理師那諮詢有關醫療的資訊,並將醫療資訊提供給家長。對於尤其關心小凡的姑姑,何師更是勤於連絡,多次的和她討論及提供支持等。就這樣,當小凡家長配合就診,再結合醫生不斷調整藥物及心理師雙方面的治療之下,漸漸的終於看到小凡不穩定的情緒有了改善。這漫漫長長約一學期的奮戰,何師的努力也終換得正向的回饋!我想,除了何師全然投入並給於無限的愛心及耐心的陪伴,何師善於整合身邊的資源並全面了解小凡在校及在家的狀況是問題改善的一大助力!而其歷程的辛苦對何師而言卻似乎是一點也不重要,小凡可以早日重展笑容才是她耕耘的目標和方向。這也是何師一向對所有特殊兒童付出的精神與態度,深深令人感動!…… 愛的秘密武器 之ㄧ:被了解,被看懂 「有一位學習困難的國小低年級的小男孩,由於他媽媽聽說讓幼兒學體操對肢體的協調性有幫助,而且可以藉由肢體活動的認知能增強各方面的學習,並且在小團體中學會尊重他人及遵守規範。因此媽媽積極德培這位小男孩到運動場,試圖說服他參與活動,但用盡各種方法,小男孩只是黏在媽媽身上大哭吵著要回家,這樣的情況對於我這位貴為體操教練的先生也是無奈及沒折的。…….」 「有一次,這小男孩已不知第幾次的號啕大哭了,那時剛好被我遇見,於是我就走向她一把將她抱起並要求媽媽暫時先離開,小男女孩用力的掙扎哭著說:『我不要學體操,我不要學體操….!』」身心力竭的!我一直看著她邊點頭說:『好!好!我知道……。』她又用力的重復說:『我不要學體操,我不要學體操….!』一遍又一遍的,我還是説:『好!好!我知道……。』。至到最後,她終於停止哭泣。我就陪她坐近一些看其他小朋友練體操。最後,我問她要去玩一玩嗎?並抱著他一起跳彈簧床……。最後,他慢慢讓自己嘗試進入學習及每週快樂的來練體操。……」何師分享著。 聽後,我也和其他人一樣好奇的問何師當時她究竟用了甚麼法寶?何師也不解的說:「其實當時我真的沒有刻意想用甚麼招術來處理他的問題,只是當我抱起他時我可以感受到她當時的心情是很害怕的,他需要先處理他心中的害怕。……」 我想像著自己是那個害怕的小男孩,再從平日何師處理學生問題的態度來想像小男孩可能從她身上得到的慰藉,我終於懂了!何師一向不疾不徐的陪伴及真誠的去感受對方當下的感受,讓心靈受傷的人深刻的覺得被了解,被看懂,是她愛的秘密武器之ㄧ。小凡這般願意向何師傾吐及多次放心的在何師面前痛哭,我想就是得到那種被包容、被了解,被看懂的感覺吧! 於是,情緒上得到了不少疏解,心情上也得到充份的慰藉!這也是情障學生當下首要的心理需求。而「被了解,被看懂」在任何一種諮商學派皆肯定,它是一把開啟被晤談者內心大門的主要鑰匙!只有在感受「被了解,被看懂」時,對方才願意敞開心房。…… 之二:你可以試一試 小杰是一位腦麻的學生,記得小杰國一剛到班上時,都需要由老師牽著他行走或攙扶著助行器行走,上下樓梯則需乘坐電梯,在家情況亦然。 半學期的觀察後,何師評估小杰的體能狀況後開始嘗試讓小杰扶著扶把下樓梯。一開始,只見何師一直緊緊的跟在小杰身邊,邊鼓勵膽怯的小杰,邊身體力行讓小杰知道老師就在你身邊,你可以放心的試一試,你可以做到的!就這樣一步一步的牽引,一階一階的陪伴,日復一日的。最後小杰終於突破了自己的內心和行動上的障礙,可以扶著樓梯從三樓走下,哇!真是一大突破呢! 看到小杰這方面的突破後,何師似乎更理解到小杰內在潛藏的可能,而對於任何學生潛在能力的可能,就算是一點點可能的潛能,何師是不會輕易放過的。之後,我又看到何師讓無法在平地上自行行走的小杰嘗試自行行走,一樣用漸進原理,一樣用”何氏 ”慣用的:「評估---嘗試---- 突破----」 原理。約一個月下來的嘗試,如今,我又看到小杰在老師放手後可以自行行走約5公尺,雖然他因著腦性麻痺的障礙走起路來有些力求平衡的步態,但卻是穩穩的一步一步前進,彷彿讓人看到剛剛學會行走而丟棄拐杖的人這般的令人感動!這樣開發學生能力及突破障礙的經驗對我而言真是覺得太神奇了!可見何師對事情如何評估及力求突破的嘗試精神,其中流竄的真是運動家的血液與勇氣! 我想,這對於小杰而言是一種學習能力上一大肯定,也是建立信心最好元素! 對於小凡突然被家庭事件引發青春期疾患,對於何師而言也是第一次遇見這樣的問題行為,但從中我覺察出何師不只對學生的學習運用”何氏”慣用的:「評估---嘗試---- 突破----」 “原理,對於處理小凡的問題時自己也如是嘗試!其中帶著雖充滿冒險卻篤定的精神,穩健的手法給於小凡一種安定感。試想想,倘若在小凡情緒如此沮喪如此焦躁時何師自己也慌了手腳而一心只想把他控制下了,結果將會產生如何的交戰的畫面呢? 「在你讓他嘗試時你的心中不會擔心嗎?比說萬一小杰摔嚴重倒了;小凡一走出教室就叫不進來甚至出現失控的狀況?……」 「我在行動之前是有仔細評估過的,換句話說我是有把握的!雖然不一定一嘗試就百分百成功,但我會預估可能的失敗,也允許我自己和學生偶爾在安全允許的範圍內可以犯錯和失敗。」 「你面對事情一向如此嗎?那我就很好奇這樣的特質來自哪裡?」 「嗯……我想這也許和我之前身為體操選手的訓練有關,學習體操的每一個動作都需:『評估---嘗試---- 突破----』的精神,也必須試一試才知道結果怎樣,不嘗試就等於沒希望的。”膽怯”也是導致失敗的元兇,它會讓機會流失。……」 這樣的處世的基本基調原來是來自運動的視框,卻為特教的學習上帶來許多開放的精神!我恍然領悟!而這”開放”也讓小凡快被情緒淹沒而窒息時,找到了透一口氣的出口。 之三: 善用身體可以帶動的影響 也許就因為運動員的出身,何師對於特殊兒童的運動也十分重視,並將它安排在每日的作習中。「運動不只是運動,它不旦可以從中建立肢體的精細動作、大小動作及體能,還可以建立學生的耐力、團體生活、常規、挫折忍受力、情緒抒發`等等……哦!它的功能真是不勝枚舉呢!……」聽著這專家說著我也慢慢將何師所列的運動的功能和身體心理學的理念做結合。在我學習領域的體驗中,人類的「身體」和「心理」中都各自存在著浩瀚的學問,但它們彼此的關聯密不可分。受困的心理有時需藉由身體來開發,受限的身體亦可以藉由心靈的軆悟來伸展。運動在舒解個人的情緒上所扮演的角色一直被肯定著,身體所不自覺透漏的個人心理訊息也一直被看見,可見身心靈的息息相關。 小凡暑假中消沉的心情讓身體幾乎坍陷,找不到出口的情緒終究積出對家人攻擊的行為。開學後何師察覺後每天將他帶入運動來調節體能以紓發情緒,一日復一日的,終於也看到運動在這方面所發揮的功效了!在市面上許多對於憂鬱症治療的書籍中也不約而同的提及,每天運動是憂鬱症著自己必須做的功課!其中強調「善用身體可以帶動的影響」是和何師的精神不謀而合的! 心靈饗宴 清晨的澄清湖畔,我邀約何菊老師接受這樣的訪談。 多種樣貌的春日早晨,時而多風、時而朝陽豔豔然從樹梢間絲絲篩下、時而陰霾。不變的是這裡的清幽、群起群落的雀鳥,以及遼闊平靜的湖面。在恬靜的大自然清晨中,我享受著幽遊他人世界的豐富與多姿的快感。一杯咖啡,一個上午的促膝長談,彷彿我已採集了累累果實,滿載而歸。…… 但願,你可以從中同等分享著或是特教領域、或是體育專業、或是生命教育的寶藏! 後記: 何菊老師:「感謝法相山,在修行得過程中讓我的心更柔軟;感謝校內資深及年輕的美女老師們,有您們從旁一直不斷的給小凡溫暖的關懷,給予我更大的信心!感謝輔導組長知遇之恩,但我知道學校中默默在輔導的學生太多太多了,我們的學生何其幸福!」

燃起父母希望之火﹍幼托教師如何教導發展遲緩兒童

2007年10月17日
公開

作者:師大特教系副教授 王華沛 董事 2006/11/08 11:59 今天在電視上看到一段新聞:根據一項針對家長的調查,宜蘭縣是全台灣最適合孩子成長的三個縣市之一。我再一次慶幸全家移民到宜蘭的正確決定,也感到身為宜蘭人的驕傲。但是,這個新聞也讓我聯想如果這個調查是針對家有殘障或發展遲緩的兒童所做的調查,或是再深入分析接受調查的對象是必須帶著孩子到台北接受矯治或復健的父母,結果又會是何種面貌?而阿寶教育基金會的成立又能否產生影響? 阿寶基金會希望在宜蘭推動早期療育而且是採取融合模式,我們相信這是一條正確但是艱辛的路途,因為這個運動對於一般幼教學園一定會產生衝擊,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第一線的幼托教師。因此,我想就心理層面和大家談談如何面對這個趨勢。我常常從下列幾個方向和特教界的朋友勉勵,或許也可以提供幼教同仁一個思考的機會: 1.先接納、再學習認識與瞭解:家長最害怕的就是「被拒絕」。對於從來沒有接觸或是教過特殊幼兒的老師而言,第一次面對融入特殊學生,因為不瞭解而心生排斥,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設身處地為家長著想,只要想到:「如果我是孩子的父母,我會怎麼辦?」念頭一轉,一定可以給孩子一個機會,也馬上可以感受到家長被我們接納的喜悅,無形中我們又多了許多朋友。 2.多尋求支援:特教工作因為面臨的孩子有太大的變異性,每個孩子的獨特性不但是新進人員不容易一一掌握,就算是特教老兵也往往無法解決每天發生的新情況,因此特教必須是一個團隊的工作。特教老師不要忘記尋求支援,雖然有些老師已經相當資深,依然可不恥下問,不用擔心會損及自己的威嚴。團隊中的每一分子都是寶貝,平等而無分輕重的。因為要尋求資源,溝通的技巧就越發顯得重要。溝通的要領不在於多麼能言善道,最重要的還是真誠的傾聽。 3.多邀請家長參與:家長是特教團隊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成員。關心孩子的家長絕對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因此也會對老師有比較高的期待。家長的高度期待不必然要視為壓力,反而應該成為助力。只要誠心接納家長的意見,一起探討如何為孩子爭取最大的利益,就會有更多源源不絕的資源進到班級裡。 4.多時時檢視自己的初衷:面對融入的幼生,經歷一段時間的打拼,難免會有精疲力竭的情況。不論是孩子的進步不如預期、同事的相處出現摩擦、體力上無法負荷繁重的工作、或是對自己的表現不滿意,這些挫折都可能折損一員大將。這時候要有深度的自覺,透過和自己的對話,重新檢視自己的「初衷」,才能獲得重新出發的勇氣。 5.勇於改變:大部分的人都活在經驗當中,久而久之就視為理所當然,但是,處在一個急速改變的時代中,不能再以不變應萬變的心態面對問題。其實,改變也要面對許多風險,從來沒有人可以保證改變的結果一定更好。因此,要有勇氣面對即將而來的變革,更要有智慧去思考改變的方向和不能預期的結果。 6.清楚自己的終極關懷:所謂的「終極關懷」,簡單的說,就是問自己真正在意的是什麼?是金錢、或是名譽;是快樂、或是責任;是健康;或是工作績效;是家庭、或是事業;是關心學生、或是混一口飯吃;是因為真正喜歡看到孩子的成長,或是實在走投無路,所以暫時屈就這個工作?只有認清自己的價值和關懷點,才能身心安頓,才能穩穩的走在這條路上。 新的局面即將開始,我們期待需要被疼惜的寶貝都有全新的開始,何妨也給自己一個全新的期待,迎接新的挑戰。

開發特殊兒童潛在的溝通與學習能力

2007年10月16日
公開

作者: 彩虹媽Sharon, 於 10-10-2007 00:29 課程主題:開發特殊兒童潛在的溝通與學習能力 ◎課程目的: 在特殊教育上最讓人感到傷腦筋以及感到挫折的,很多時候是來自於無法感受到孩子的迴應,這包括了學童語言上的障礙、語言的表達能力、或者是不與人互 動的特質。也因為學童的“沒有反應”或者是“反應微弱”,容易讓人誤以為學童“教不會”或者是“學不來”,一段時間下來就讓家長或是老師容易產生挫折感, 可能開始懷疑教法,也有可能開始產生放棄教學的心理,也就是我們所謂的 “放棄了”這些孩子。於是該怎麼打破這一層障礙,開發特殊兒童潛在的溝通和學習能力,是這一次課程的主要重點與目的。 四個小時的課程當中,我們將分析、示範及操作美國目前最受正面評價的特殊教育方法,講解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用什麼樣的方法和模式,開啟特殊兒童的溝通和學習能力。也讓參與課程的每一位學員學會如何在短時間內,為特殊兒童設計出教學內容及方法。 課程中大家可以了解到PECS是如何深入的融入在美國的特殊教育當中,尤其是PECS對於啟發學習能力這部分,會讓國人對PECS有多一層的認識. ◎課程內容: 1. 目前美國特殊教育中如何有系統的找出該教孩子學什麼、說什麼 2. 目前美國特殊教育中如何教特殊兒童與人溝通的工具及方法 3. 目前美國特殊教育中如何矯正特殊兒童的行為以及情緒的工具及方法 4. 目前美國特殊教育中訓練特殊兒童社交技巧的工具及方法 ◎對象:家有語言障礙兒、學習障礙兒的家長,特教老師、特教系學生,語言復建師。 ◎講師:Sharon Liu〈彩虹媽Sharon〉,美國PECS專業講師 台北上課之日期地點 ◎日期時間: 2007年11月24日早上9:00 – 13:00 ◎上課地點:展岳科技會議中心,國際會議廳 台北市南京東路三段9號11樓 台中上課之日期地點 ◎日期時間: 2007年11月25日下午13:00 – 17:00 ◎上課地點:台中市愛心家園,BS05視聽室 台中市南屯區東興路一段450號 ◎費用: 每人新台幣 600 元〈含講義及教材費〉 ◎報名方式: 1. 來電報名:0953-677-625 小寶媽媽 2. 銀行轉帳帳號:中國信託商業銀行新竹分行, 銀行代號822, 銀行帳號299-53-44058-01 3. 請於繳費完成後,將匯款帳號的後5碼,來電或E-mail通知小寶媽媽,做報名確 認, 即完成報名手續。小寶媽媽聯絡電話 0953-677-625,E-mail是 [email protected]這個email住址已經被防垃圾郵件程式保護,您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 ◎報名截止日:即日起至11/20 (二)止,以繳交報名費為完成報名,額滿為止。

柯林法洛愛兒是天使 4歲才會走路

2007年10月15日
公開

轉貼網址 -轉貼96/10/17自由時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oct/17/today-show14.htm 柯林法洛愛兒是天使 4歲才會走路 記者曹玉玲�綜合報導 好萊塢明星小孩得怪病例子再添一樁,「愛爾蘭種馬」柯林法洛的4歲兒子詹姆斯,罹患了罕見的「天使症候群」,直到6週前才學會正常走路,目睹這一刻,他當場感動地熱淚盈眶﹗ 柯林法洛兒子 染天使症候群 柯林法洛向來是情場浪子,但在兒子面前,他卻是個不折不扣的慈父。日前他接受「愛爾蘭獨立報」訪問,首度提及兒子患病之事。他說,當他看到兒子和其他小孩玩在一起時,才發現兒子走路、說話都怪怪的,經醫生檢查之後,才發現兒子罹患了罕見的「天使症候群」。 儘管青天霹靂,但他未並放棄兒子,反而給他最悉心的照顧,6週前,4歲大的兒子終於學會正常走路,「他花了4年來練習臀部肢體動作,整整4年才踏出第1步,那一幕非常感人,一屋子裡的人全都感動地哭了。」他很感謝兒子的媽,即前女友金波登奈芙對兒子的照顧,並感性地說:「詹姆斯非常勇敢、樂觀,我很高興生命中有他相伴。」 金凱瑞女友 有個自閉症寶貝 「天使症候群」是一種罕見的腦性麻痺症,患者會出現僵直且顫抖的步伐,以及言語錯亂、過度的笑、抽搐等症狀,巧的是,柯林法洛在2003年兒子出生前曾為特殊奧運宣傳,當時就被這群殘障選手的精神所感動,但恐怕怎麼也沒想到兒子會有相同的命運。 不少知名明星的小孩都罹患怪病,金凱瑞女友珍妮麥卡錫的5歲兒子伊凡患有自閉症,金凱瑞將伊凡視為己出,還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自閉症治療中心籌募善款,「慈父」形象同樣備受肯定。 柯林法洛愛兒是天使 4歲才會走路 記者曹玉玲�綜合報導 好萊塢明星小孩得怪病例子再添一樁,「愛爾蘭種馬」柯林法洛的4歲兒子詹姆斯,罹患了罕見的「天使症候群」,直到6週前才學會正常走路,目睹這一刻,他當場感動地熱淚盈眶﹗ 柯林法洛兒子 染天使症候群 柯林法洛向來是情場浪子,但在兒子面前,他卻是個不折不扣的慈父。日前他接受「愛爾蘭獨立報」訪問,首度提及兒子患病之事。他說,當他看到兒子和其他小孩玩在一起時,才發現兒子走路、說話都怪怪的,經醫生檢查之後,才發現兒子罹患了罕見的「天使症候群」。 儘管青天霹靂,但他未並放棄兒子,反而給他最悉心的照顧,6週前,4歲大的兒子終於學會正常走路,「他花了4年來練習臀部肢體動作,整整4年才踏出第1步,那一幕非常感人,一屋子裡的人全都感動地哭了。」他很感謝兒子的媽,即前女友金波登奈芙對兒子的照顧,並感性地說:「詹姆斯非常勇敢、樂觀,我很高興生命中有他相伴。」 金凱瑞女友 有個自閉症寶貝 「天使症候群」是一種罕見的腦性麻痺症,患者會出現僵直且顫抖的步伐,以及言語錯亂、過度的笑、抽搐等症狀,巧的是,柯林法洛在2003年兒子出生前曾為特殊奧運宣傳,當時就被這群殘障選手的精神所感動,但恐怕怎麼也沒想到兒子會有相同的命運。 不少知名明星的小孩都罹患怪病,金凱瑞女友珍妮麥卡錫的5歲兒子伊凡患有自閉症,金凱瑞將伊凡視為己出,還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自閉症治療中心籌募善款,「慈父」形象同樣備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