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雅樂思~萱&君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癌末疼痛的非藥物治療

2009年03月31日
公開
5

癌末疼痛的非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學會理事長簡文仁 癌症末期的患者,其醫療的目標己不是治療而是如何維持其生活的品質以彰顯其生命的意義,所以有安寧療護的設計。但要達到安寧的目的,如何緩解其生理的劇痛,是首要課題。 除了強效止痛麻醉劑甚至是嗎啡類外,也有一些非藥物的治療方法逐漸被採用,效果似乎也不錯,這包括了: 一、 衛生教育:所謂"對未知茫然最恐懼"當患者對自己對病痛一無所知、毫無把握時,恐懼之心會放大病痛的感覺。如果施以適當的衛教內容,讓他了解疾病的過程,疼痛的發生與本質,愈了解它愈能和它和平相處。 二、 心靈平靜:人生到此關頭,依心理學理論應該都已能坦然接受了。如果再有宗教等外因幫助,確實達到身心靈的鬆弛與放下,讓緊繃的肌肉放鬆、生理上的痛覺,將變得和視覺、聽覺、嗅覺等一樣,只是感官的一覺而已。 三、 撫摸按摩:在疼痛的部位,施以撫摸按摩,是人類的本能,也經疼痛學上門閥控制理論,證實它的效用。對癌末的患者,若能有親近的人施以關愛的輕撫或柔性的按摩,確也能在心理上、生理上發揮止痛的效果。 四、 物理治療:利用大自然的物理因子,如電、熱、力、磁等來緩解疼痛,也是近來醫療界的一個趨勢。但對癌末患者而言,就近性、方便性、不假外求是更高的選擇,不必再麻煩而破壞了安寧的本意。所以,自我運動、伸展應是最佳的方法。 當然,這也不是教癌末患者去跑去跳、做運動,而只是舉手投足、擺擺頭、聳聳肩等輕緩的運動和伸展而已。目的在活絡筋骨強化肌力、增加身體組織的活性,促進血液循環,同時在伸展的過程當中,放鬆緊縮的肌肉,擴增肺活量,提振精神,以淡化疼痛的感覺。 身為物理治療師,謹提供幾個伸展操給癌末的朋友參考,當疼痛的警訊作用已失去時,它的存在應無意義,如何泰然地面對它,用心去感受它。舉動輕盈,順氣斂神,活動活動自己,平靜地走過這人生最後的旅程。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癌末患者因長期的病痛,衰弱、低沈,使得頭頸部僵化無力而酸痛。可以雙手扶住脖子後面,做仰頭的伸展運動,面朝天停留6秒後;再低頭,雙手十指交握,放頭後枕部,如抱頭狀脖子放鬆,也停留6秒,反覆3次。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 頭儘量向右轉,右手順著視線向右指,轉到極限處,停留6秒,再換邊頭轉向左邊,左手順著視線向左指,到極限處也停留6秒,也反覆3次。這不僅運動頭頸部,也可運動到肩手部。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右手舉杯狀仰頭向天深吸氣,同時左手向後向下伸到極限處,停留6秒;右手緩慢向下,頭跟著垂下,看著右手長吐息,左手同時緩慢抬起,也舉向天,如此交叉反覆3次,這肩頸運動配合胸廓深呼吸,也可以強化心肺功能,改善肩背部的疼痛。

癌症照護者的心理調適

2009年03月25日
公開
8

壹、前言 癌症至今仍無有效的治療方法,當醫師宣佈罹患癌症時,常把癌症與死亡畫上等號,產生恐、絕望、悲傷等情緒反應,然而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對於癌症的控制上有較多的選擇,使得癌症成了一種必須長久抗戰的慢性病。從診斷確立到治療及最後的死亡,家人所面臨的危機、衝擊,在治療的每一過程中,都會因病情的變化,產生不同的反應。護理人員除了要照顧病人以外,還要兼顧到家屬的情緒,在抗癌的過程中,癌症病人並不是唯一受苦的人,家屬總是與病人一起承受疾病與治療過程的起起伏伏,身為醫護工作的我們,若能了解家屬的壓力與其表現出來的行為,將有助他們早一天走出陰霾。 貳、 疾病對家庭的影響 以生態系統理論將人和環境視為相互依賴,影響的整體。認為環境是個〝環境-行為-人〞複雜的整體,包括連續性及相互關懷的過程,而行為就取決於人體與環境間的交互反應(All en-Mearse & Lane,1987)。在交互反應過程中有三個中心概念(Germain & Gitterman,1987): 一、 適應(adoption): 當人的需要、目標、能力與環境交換進行很好時,就呈現適應感,人-環境配合的狀況。 二、 壓力(Stress): 指人和環境適應不良的狀況,也就是和環境間的關係的破壞。壓力的反應是來自內外在環境之要求與個體能力間無法達成平衡的狀態。 三、 因應(Coping): 當需求和能力不平衡導致壓力情緒時,會使心理因應的反應,以處理或改變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和調整情緒反應。 參、 癌症與家庭的階段反應 對家庭成員而,癌症的診斷,如同經驗一個人的悲劇,對家庭系統原本的狀態,也是一種打擊,許多家庭未能成功的處理這個對家庭穩定性有影響的悲劇,癌症的治療對成員們也是一項額外的壓力,Giauquinatlk博士於1977年提出一個具有癌症時期與階段分期的模式,此模式分為四個時期,十個家庭階段。見下表 肆、 癌症家庭的壓力 一、 身理方面: 因照顧病人引起體力透支、身體疲倦。 二、 心理方面: 因承擔照顧責任、病情的隱瞞、面對病人病情不穩,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和擔心病人可能隨時死亡 等多重壓力而引發情緒困擾,包括經常出現的憂鬱、焦慮、害怕擔心、情緒失控崩潰、無心感預期性的悲傷反應等心理症狀。 三、 生活方面: 由於長期照顧導致的壓力包括:家庭生活型態的改變、家庭角色的改變、照顧者角色疲乏和角色衝突、人際關係疏離、經濟壓力等…。 四、 照顧方面: 醫院對病人及家屬而言,是一種考驗,特別是對各種的醫療設施方面,醫護人員的信賴,對病人和家屬的適應力是相當大的挑戰,Ross(1997)認為出入院和複雜的慣例,會使家屬失去平衡,出現不恰當或憤怒的感覺,病人複雜的症狀及表現出的痛苦情緒,造成家屬精神與精力的透支。 伍、 因應策略 病人家屬可能應用的策略分為: 1. 工具性(instrumental): 指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藉著他人實質有形的協助疏解壓力。 2. 逃避壓力(escape): 指當個人無法解決問題時或不願解決時,就經由遺產、逃避責任來減輕壓力。 3. 情感性(affective): 藉由情緒的抒發來減輕壓力,由上面的因應策略了解之後,可提供病人家屬 ** 協助病人家屬對疾病運用社會資源 ** 促進病人家屬對疾病的認知、治療的瞭解 ** 建立家屬與病患間的開放溝通 ** 組織病人家屬自助團隊 ** 予病人家屬宗教精神的支持 ** 個別化家屬因應過程 家庭時期 家庭階段 家庭困境 護理重點 一、與癌共存 1. 衝擊 2. 功能瓦解 3. 尋求原因 4. 告知他人 5. 情緒涉入 絕望 孤立 易受傷害 再治療 求偏方無助 加強希望 加強凝聚力 加強安全感 加強勇氣 加強問題解決 二、活著與瀕死間的重建 6. 重組 7. 進行回憶 對立敵對 瀕死者無名威脅 加強合作 加強提昇身份 三、喪親之痛 8. 分離 9. 悲痛 自我的全神灌注 罪惡感 加強親密感 加強解脫感 四、重建 10.社會網路的發展 疏離感 加強關係的聯結 資料來源: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護理部

治療癌症的第三條路

2009年03月21日
公開
10

三十多年前有一位服務於公賣局台北啤酒廠的張先生,參加該啤酒場選派技術人員到國外深造的考試,以優異的成績及格。 在出國前經某公立醫院體檢發現,罹患有像小孩拳頭大小的肺部腫瘤,因而不能出國。 張先生非常失望之餘,一直懷疑診斷有誤;於是再到另一家醫院檢查,結果還是證實原來的診斷並無錯誤。 當時年輕力壯的張先生得到這樣的絕症,在人生絕望之餘,多次打電話給當時任職台東縣政府黃順興縣長機要秘書的魏姓同學。 魏姓同學便利用星期日趕到台北和張先生見面,張先生向魏同學詳述相關絕望的詳情和悲觀感受,並請位同學協助其後事,恰逢魏同學與前任馬偕醫院院長1949-55年專精於癌症臨床研究的呂革令博士)係知交好友。 當即建議前往訪求呂博士醫治,起初張先生說不願再看醫生,以免徒增傷悲;但魏同學說先前已以電話請教過呂博士並安排好時間,張先生只好偕同前往呂博士住處造訪。 呂博士和張先生見面就說:「魏先生是我的好友,介紹你和我認識是我們緣份,感謝上帝賜給我們這個機會;我請教你:『癌為什麼叫絕症,你可知道嗎?』」 張先生和魏先生都不知道如何作答。 呂博士又說:「人類醫治癌症到目前為止只有兩條路,第一條路是消滅病源,第二條路是增加抵抗力。但很奇怪的是,癌無論用鈷60或其他藥物去消滅癌細胞,可是癌細胞還沒被消滅,好的細胞卻先被殺死。另無論用什麼營養、補藥,好的細胞還未吸收,癌細胞卻先吸收、讓癌長得更快;因此可說上述兩條路都行不通、所以叫絕症。」 呂博士又說:「人類的聰明連登陸月球也都已經成功,但為什麼沒有人去懷疑上述兩條治癌的路是在鑽牛角尖,另外找第三條路?感謝上帝賜給我以往在馬偕醫院做癌症方面的臨床實驗,並得院內各部同仁協助的機會,我發現癌症病人血液檢查的結果百分之百都是酸性反應。長期素食、且生活接近然的佛寺僧尼,由於體質都偏屬優質弱鹼性,所以尚沒有發現罹患癌症的病例。因此我大膽的斷定在弱鹼性體質的狀態下,癌細胞是無法生長、甚至是無法生存的。張先生我建議你從現在起少吃酸性的葷食類,多吃鹼性食物,另外可吃綠藻和帶殼菱角湯,改變你的體質,並勵行接近自然的良好生活規律;如果五年內不死、你就沒問題了,願上帝祝福你。」 張先生依照呂博士的建議,認真改變吃的習慣,每天又吃綠藻、喝菱角湯,樂觀加上每天適當的運動,一年後再到同一公立醫院檢查結果,發現腫瘤不但沒有長大、反而已呈現萎縮狀態,遂令醫院檢查人員驚為奇蹟,五年後竟完全處於萎縮、至近於消失狀態。 經過了將近四十年歲月,現在張先生的健康情況完全正常,生活起居甚為愉快。 繼張先生之後,有位前台東省立醫院總務課長陳添壽先生,同樣得到肺癌;魏先生得知後將張先生的經過轉告陳添壽先生,陳先生乃依照呂博士的建議進行改變體質,結果與張先生同樣癒癌症。 那時呂博士全家已移民美國,事後呂博士回來台灣再與魏先生見面時,魏先生將張先生和陳先生的經過告訴呂博士,並提議由他們倆位親自向呂博士陳述,請呂博士發表其改變體質之自療成果報告。 呂博士謙虛地回答說:「我年事已大,! 且沒有臨床紀錄不能做為成果。請魏先生轉告親友,如果友人認同的話,請他們繼續做體驗並廣為宣導,感謝上帝………。」 ∼∼∼∼∼∼∼∼∼∼∼∼∼∼∼∼∼∼∼∼∼∼∼∼∼∼ 關心自己也要關心別人, 85﹪癌症病患屬於酸性體質 *健康人的血液是成弱鹼性的,約是PH7.35∼7.45左右 *嬰兒也是屬於弱鹼性的體質 *成長期的成人有體質酸化的現象 根據一項六百位癌症病人體液分佈的研究, 顯示85﹪癌症病患屬於酸性體質。 因此,如何使體質維持在弱鹼性就是遠離疾病的第一步。 ∼∼∼∼∼∼∼∼∼∼∼∼∼∼∼∼∼∼∼∼∼∼∼∼∼∼ 酸性體質的生理表徵 1.皮膚無光澤。 2.香港腳。 3.稍做運動即感疲勞,一上公車便想睡覺。 4.上下樓梯容易氣喘。 5.肥胖、下腹突出。 6.步伐緩慢、動作遲緩。 ∼∼∼∼∼∼∼∼∼∼∼∼∼∼∼∼∼∼∼∼∼∼∼∼∼∼ 為什麼會形成酸性體質? 1.過度攝取乳酸性食品 a)肉類、乳酪製品與蛋、牛肉、火腿等皆屬於酸性食品。 b)攝取過量的酸性食品血液會傾向酸性而變黏稠,不易流到細血管的末稍,而易造成手腳或膝蓋的冷寒症,以及肩膀僵硬和失眠等。 c)年輕力壯時吃適量的肉類是對的,但老年人則以蔬菜或小魚為宜。 2.生活步調失常會造成酸性體質 a)生活步調失常會造成精神與肉體的壓力。 b)據統計,晚睡者罹患癌症的機率比正常人高出五倍。 c)人類本來就活在節奏的世界裡,無法事先儲備睡眠或飲食,也不能日夜顛倒。 d)人體內臟受自律神經控制,白天主要是交感神經活動,晚上則由副交感神經工作,若使其錯亂及倒置,就亦百病滋生。 3.情緒過於緊張 a)文明社會會造成的壓力。 b)工作上或精神上的壓力。 c)當一個人承受精神壓力後,一旦緊張鬆弛,時會造成猝死,稱為潛在性副腎皮質機能不全症。 4.肉體的緊張 a)動手術之前應先檢查腎上腺皮質機能是否正常。如果副腎皮質機能較差,或手術壓力遠超過副腎調整功能,則可能造成病人死亡或其他不良影響。 b)若發現病患臉部浮腫,需詳加詢問病史及服藥狀況,為長期服用腎上腺皮質賀爾蒙者,施以針灸要特別注意反應。 c)勞動或運動過度,通宵打牌、開車等壓力都應盡量避免。 ∼∼∼∼∼∼∼∼∼∼∼∼∼∼∼∼∼∼∼∼∼∼∼∼∼∼ 附錄:常見食物的酸鹼性 1.強酸性食品:蛋黃、乳酪、白糖做的西點 或柿子、烏魚子、柴魚等。 2.中酸性食品:火腿、培根、雞肉、鮪魚、 豬肉、鰻魚、牛肉、麵包、小麥、奶油、馬肉等。 3.弱酸性食品:白米、落花生、啤酒、酒、 油炸豆腐、海苔、文蛤、章魚、泥鰍。 4.弱鹼性食品:紅豆、蘿蔔、蘋果、甘藍菜、 洋蔥、豆腐等。 5.中鹼性食品:蘿蔔乾、大豆、紅蘿蔔、蕃茄、 香蕉、橘子、南瓜、草莓、蛋白、梅乾、檸檬、菠菜等。 6.強鹼性食品:葡萄、茶葉、葡萄酒、海帶芽、海帶等。尤其是天然綠藻富含葉綠素,是不錯的鹼性健康食品,而茶類不宜過量,最佳飲用時間為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