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寶貝豬

Sunshine boys

Sunshine boys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跟乳癌說拜拜的水果

2005年04月05日
公開
41

我們都聽過乳癌,但不知如何預防? 現在有小小秘方,別忘了告訴你的好友乳癌,它一直都是女性朋友的隱憂,想想萬一要把最能讓人注目的部位切除掉,那是多麼難過的事啊! 不過你知道嗎?有個水果可是可以讓你跟乳癌說掰掰喔!加拿大氰化物大學研究人員發現,番茄汁內所含的番茄紅素具有防止乳癌的效果,特別是像番茄醬、番茄汁或是番茄湯等經過加工的番茄食品的番茄紅素特別容易為人體吸引,降低罹患乳癌的效果比直接生吃番茄還要好。如果達到預防效果每天須吸收廿五毫克的番茄紅素。英國『衛報』報導,前此有研究顯示食用番茄可以減少男人罹患攝護腺癌和心臟痘機率,而這項由一家茄醬公司贊助的研究則發現,番茄、西瓜與紅葡萄呈現紅色的番茄紅素可以預防乳癌、子宮頸癌、前列腺癌、結腸癌與心臟病,其中又以預防乳癌的效果特別顯著。而且也應吃足量的新鮮蔬果以維健康。去脂食物 (1).凍豆腐根據報導指出,凍豆腐能吸收胃腸道以及全身組織的脂肪,有利脂肪的排泄。 (2).鳳梨鳳梨有蛋白質分解酵素,具有分解魚、肉的功能,吃過大餐? 嵽i以吃它。但是吃涼的東西會不舒服的人,儘量少吃它。 (3).陳皮漢方的陳皮,對脾、肺很好,可以幫助消化、排除胃部的氣、減少腹部脂肪的堆積。但是有心臟、血管毛病的人最好少吃! (4).薏仁味道微甜的薏仁除了美白治痘,對水腫型的肥胖也很有幫助。但是孕婦禁止吃哦! (5).烏賊烏賊的脂肪含量,每100g才有0.7g,是很不容易害妳變胖的食物。但其膽固醇是很高的。 (6).木瓜木瓜有輕微的興奮作用。本草綱目說,木瓜可以去水腫、治腳氣病。關節不好的人,也可以吃木瓜改善哦! (7).醃製過的菜植物性脂肪已被分解,而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卻被破壞得極少,但水腫型的肉肉妹不可用這個來減肥!對高血壓糖尿病不好 (8).竹筍竹筍具有低脂、低糖、多粗纖維的特點,可防止便祕。但竹筍有難溶性的草酸鈣,胃潰瘍的人不可多吃! (9).綠豆芽含有較高的磷、鐵之外,主要含有大量的水份,多吃綠豆芽,也不易形成脂肪在皮下。

五項評估 掌握孩子營養狀況

2005年04月02日
公開
46

現在大部分的家庭結構中,家庭成員只有1∼2個小孩,因此,家長都希望給孩子們一個衣食無虞的生活環境。在飲食供應方面,不但要能吃的飽,更希望孩子們可由每日的飲食中,獲得成長所需的營養素;如果平時孩子們的進食狀況還屬正常,是不是就代表父母如何知道小孩的營養狀況良好呢? 從5大項做營養評估 我們實際去觀察同年齡的小朋友,不難發現現在的小孩在體型方面相差甚多,尤其年齡越大,個別的差異越為明顯。由於孩子們在出生之後,會經過嬰幼兒期、學齡前期、學齡期至青春期,這段十多年屬於生長發育的期間,其中任何一個階段有營養上的問題,可能都會造成生長上的差異。在此提供以下幾種方式評估孩子營養的狀況: 一.生長曲線 「兒童健康手冊」上,不但記錄了幼兒的出生紀錄、預防注射接種紀錄,及生長曲線紀錄。在生長曲線中,包含了頭圍、身高與體重共3個曲線表,其中各條曲線是以百分位來做劃分;幼兒在成長過程中所紀錄下來的這3條曲線變化,即可以顯示出每一階段的營養狀況。 在正常的情形下,身高與體重各階段都應落在同一個百分位上,若是身高在較高的百分位(如90百分位),而體重是位於較低的百分位(如5百分位)時,則表示孩子是屬於瘦高的體型;反之,若身高在較低的百分位(如5百分位),而體重是位於較高的百分位(如90百分位)時,則表示孩子是屬於矮胖的體型。 瘦高體型的孩子可能是由於蛋白質攝取足夠,但熱量攝取不足所造成,這一類的孩子在體重上偏輕、進餐時間長,容易出現生病、臉色蒼白的情形。而矮胖體型的孩子一般而言食慾好,通常喜愛高熱量的食物,且進餐時間快;但是營養攝取超過身體所需,容易導致其活動力減少、性發育提早,及慢性病年輕化現象。 二.活動力 食物提供人體每日所需的熱量及營養素,當攝取量減少時,體內的各種細胞無法適時的得到足夠的熱量與營養素,此時細胞的代謝速率會降低,進而使得孩子的活動量減少,出現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 三.抵抗力 你的寶寶常感冒、腹瀉嗎?當身體營養狀況足夠時,才能提供完整的防禦系統,防止病毒或病原菌入侵。但若是孩子出現偏食的狀況,對於部分營養素攝取就會出現不足,例如維生素A、維生素C等,而這些營養素在人體的需要量雖然不多,但對於維持健全的免疫功能是必須的。 四.膚色外觀 當孩子出現臉色蒼白時,可能是因為貧血而引起,此時以手指輕壓孩子下眼瞼處查看,若同時顯現淺紅色,簡略判斷是有貧血的情形,同時伴隨的症狀有手腳容易冰冷、體力不濟等現象。由於造血的營養素有很多,例如蛋白質、維生素C、維生素B6、維生素B12、葉酸、鐵質、銅等,所以單純的只補充鐵劑,有時並不能改善貧血的情形。 另外,如果孩子嘴角旁經常發炎或是舌頭容易疼痛、紅腫的症狀時,是因為缺乏維生素B群所引起,由於進餐時須經由口腔來咀嚼、傳遞食物,當口腔出現發炎的情形,不適感越見明顯,因此小朋友會出現食慾不振、便秘、皮膚炎等症狀。 五.智力發展 營養攝取不足亦會造成神經發育上的缺損,所以若不能提供足量的營養時,可能會導致幼兒在學習上及表達上的障礙,並有強烈的依賴性、不願離開親人、不願與陌生環境接觸的現象。 過與不及都會影響發長 所有的營養素在供應時的過與不及,都會導致寶寶在成長發育上出現問題。當營養供應太多時,容易造成孩子肥胖,但許多家長仍停留在以往「小時候胖不是胖」的錯誤觀念,以為孩子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改善肥胖的體型。但是當孩子的胃口被撐大時,隨著食慾越來越好,肥胖的問題就越難改善,間接著影響他們的健康與人際關係,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痛風等也悄悄上身。 而營養不足時,孩子的整體發育都會變得較為遲緩,對於學習不感興趣,且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3∼6個月以上)體重及身高均無明顯變化,且有精神渙散、無法集中注意力的情況。 因此,提供孩子足夠的營養素是必要的,提早讓他們接觸各類的食物,及早適應這些食物不同的氣味、口感、咀嚼等形式,減少其對特殊食物的排斥或抗拒心理,營造和諧的用餐環境,與具有變化性的烹調是有其必要的。

保暖寢具與寶寶共度寒冬

2005年04月01日
公開
48

保暖寢具速報∼ 市面上寢具種類很多,爸爸媽媽可根據小寶寶的需求,直接購買保暖用單品,或是選擇床組,一次把枕頭、被單、被胎、床罩、護圍、護頭圍、床墊通通帶回家。 就保暖性而言,棉被是最重要的防寒寢具。依各家產品不同,床組中搭配的被子約可分為兩種,一為可隨季節而將被胎抽出、放入的兩用被。另一種則將涼被及冬被分開販售。最近天氣寒冷,家長若怕孩子睡覺時著涼,亦可依天候再為他增購其他保暖性佳的寢具。目前市售保暖寢具約有以下數種: ★棉被 棉被內的填充物是影響保暖性的關鍵,常見的有棉花、羊絨,及羽絨等。部分家長在孩子睡覺時,會先幫他蓋上小毛毯或用毛巾包著身體,所以接著只要再蓋上一件棉被就夠暖和了。但在寒流來襲的日子裡,家長怕小朋友不夠暖和的話,則可更換羊絨被或羽絨被。 羊絨的特點為彈性佳、有效阻隔冷空氣及防火,因此除了寢具外,亦常被用來作為公共設施如椅墊等。而羽絨被保暖性十足,不過隨著內裡羽毛及羽絨比例的不同,價格落差較大,購買前可得睜大眼睛喔! ★防踢被 小朋友愛踢被,要是著涼了怎麼辦?爸爸媽媽別擔心,有了防踢被,就能給孩子多一層保障!防踢被外觀近似背心,可直接穿在身上,即使孩子不小心踢掉外蓋的棉被,也不會被冷風凍著。中間的拉鍊可上下自由移動,不用脫掉衣服,也能輕鬆幫小朋友換尿布,避免年幼的孩子在更衣時著涼,便利度滿點! ★睡袋 幼稚園固定有午睡時間,為小朋友準備合適的睡袋,不僅能加強保暖、攜帶方便,還能讓他學著整理自己的寢具,可說是一舉數得!睡袋的枕頭與墊子縫為一體,並附有外袋,方便收納。睡袋內胎皆可拆除,夏天將內胎抽起來,即可當作涼被使用,使用一段時間後,則需將外套的部分拆下來清洗。現有嬰兒、幼兒及兒童三種尺寸。 ★睡袋衣 結合防踢被及睡袋的優點,睡袋衣就像衣服一樣,連寶寶身體、小腳ㄚ也一同包住了,非常地暖和。尤其適合外出時使用。 Check!掌握選購重點 冬天裡,就從保暖寢具開始,創造一個良好的睡眠空間吧!然而賣場裡的商品多得令人眼花撩亂,到底該怎麼挑,才符合寶寶的需要呢?爸爸媽媽放輕鬆,只要掌握以下原則,認清產品標示,並選擇有信譽的通路及品牌,相信大家都能找到合適的產品! ★材質 小寶寶皮膚細緻,舉凡會和肌膚相觸的寢具,都應選擇純棉材質。純棉材質比較容易吸汗、透氣性佳,而且觸感比較好,保證讓孩子暖呼呼地睡到天亮! ★有無螢光劑殘留 寢具殘留的螢光劑會傷害小朋友的身體,媽媽在挑選時,不妨先稍作篩選。建議不要挑選太白,或顏色過於鮮豔的產品。原則上沒有螢光劑殘留的「白」,色調比較柔和。但有時店內的燈光,會影響消費者的判斷,所以回家後的處理步驟絕對不可少。 ★防蹣抗菌處理 塵蹣是引起過敏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別喜歡高溫多濕的環境,並以人體皮屑及體垢為食,因此寢具便成了他們最佳居住地。雖然每個寶寶對塵?的反應不一,但家長選購寢具,千萬不要忽略防蹣的重要性! 坊間防蹣設計主要有物理性及化學性處理兩種。物理性防蹣即以布料織法,讓塵蹣無法進入,可是價錢較為高昂。而化學性防蹣乃是將布料經過化學處理,用以減少塵?進駐,然而這些化學藥劑會隨著每次清洗不斷流失,故又有長效、短效之分。由於目前政府沒有相關檢測單位,民眾在現場又無法判別其真實功效,所以建議選擇有信譽的品牌及通路購買,減少上當的機會。 日常清理不可少 東西買回家後,請不要直接給寶寶使用喔!雖然產品都有完整的包裝,但販售的過程難免沾染到灰塵,同時為去除殘留的螢光劑,媽媽應先參酌產品的洗滌標示,再將寢具先下水搓揉清洗。洗後則可放在外頭晾乾,讓洗劑完全揮發掉。 被單、睡袋外層使用約1∼2星期後,即需拆下來清洗。防踢被則可直接下水清洗。一般被胎清洗不易,可趁著天氣較好的時候,拿出去曬曬太陽,以紫外線達到殺菌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羊絨被只能乾洗,不適合水洗,平時若沒有很髒的話,可直接拿到陽光下曝曬2∼3個小時,即可達到殺菌的效果。而羽絨被可以水洗,但不能在陽光下曝曬。媽媽如有選購這些產品,日常清理時要格外留意。

養個「好情緒」孩子的三種方式

2005年03月31日
公開
31

養個「好情緒」孩子的三種方式 增進自我覺察、調適情緒的技巧,不但有益於孩子交友和行為合宜,更能培養同理心和挫折耐受力,不會變成假面超人。 文�朱念文 康健 第043期 2002/06/01 出刊 回想小兒子出生後,五歲老大的反應:「我才知道小孩子也會嫉妒,」從事金融業的潘曉梅笑說。有天她聽到嬰兒哇哇大哭,衝到房間一看,小baby腿上被捏了一大塊瘀青,老大一臉無辜杵在旁邊。  潘曉梅氣得差點動手打人,老大也嚇得哭了,聽著兩個兒子的哭聲,潘曉梅才驚覺自己疏忽孩子的感受。老大只是氣弟弟可以有禮物,大家搶著抱,並不是真的想傷害弟弟。  學齡階段孩子的自我覺察能力逐漸增加,也能透過別人的反應,判斷自己行為是否合宜。由於生活圈擴大, 許多陌生情境產生的困窘、嫉妒、羨慕、寂寞、罪惡感等情緒,常會使孩子不知所措。  入學之後,孩子在團體裡會被期待更高的自我控制和合作能力,學習分享、解決衝突;體會別人的感受和期待。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高特曼認為,這正是培養孩子分辨和調節情緒技巧的最佳時機。  高特曼的追蹤研究發現,如果父母能適當疏導孩子情緒,將有助於孩子行為合宜,懂得自我鎮靜,集中注意力,更有助於人際關係和課業表現。 [別怕鬧情緒]  在我們的文化裡,情緒似乎常被貼上負面標籤,打入冷宮。台北榮總精神部臨床心理師呂俐安指出,父母較在意的仍是智力(IQ)表現,不太重視調節情緒的能力,多等到孩子出現自我中心、難搞、挫折耐受力不足等困擾時,才來求助。  有的孩子功課不好,最大的問題是出在人際關係弱,父母卻以為是孩子上課不專心。  令人擔憂的是,有些父母覺得自己小時候情緒被忽略也照樣長大,殊不知大環境已經改變,孩子必須面對更多的刺激和挑戰,圍堵、放任情緒可能引起更嚴重的問題。  培養情緒智力(EQ),不是要「消滅」孩子的負面情緒,而是要幫助他覺察、區辨自己及其他人的感受,學習運用這些訊息做出適當反應。  因此孩子鬧情緒時,父母要做的不是跟著發脾氣或只是制止孩子,而須處理鬧情緒的原因,避免同樣的模式一再上演。  例如手足嫉妒,孩子偷打弟弟、弄壞東西,如果父母光生氣處罰,孩子反而更認為自己不被愛、不受重視。  較好的處理方式是先帶開孩子,讓他平靜下來。讓他了解自己為什麼吃醋:「你是不是因為媽媽抱弟弟沒抱你,所以不高興?以後如果你有這種感覺可以跟媽媽講,媽媽會很謝謝你提醒我。」當孩子知道情緒可以更適當、有效地表達,就不會故意犯規想引起注意。  但接納孩子的情緒,並不是任孩子予取予求。  心理師呂俐安指出,有些父母太保護孩子,往往反應過度,如孩子跌倒了哭一下就急著安撫:「好痛好痛哦,都是地板不對害你滑倒。」孩子誤認自己的生活不該有不愉快,導致挫折耐受力低落,事情不順心就鬧情緒,難以適應家庭以外的人際互動。  即使孩子的情緒如山洪爆發,父母也不能兵敗如山倒,忘記先前的約束。明確告訴孩子,他必須遵守已訂下的行為規範,學習尊重自己和別人,你不會因為他鬧情緒答應他的要求。 以情養性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感性的情緒和理性的認知能力同樣重要,如果孩子常被情緒卡住,勢必影響其人格發展。若能使情緒透過合理有效的方式紓解,避免能量耗損在衝突、壓抑情感上,孩子將更容易專注發展其他潛能。  以下方式可協助家長更有效輔導孩子的情緒,成為他一生受用的資源。 ◆坦誠表現你的感受  在孩子前表現你的情緒,並和他討論是很重要的,例如「媽媽明天開會要上台報告,我覺得很緊張,我想要去外面走走。」  有情緒是人之常情,不要害怕在孩子前面表現出來,不管是正面或負面,孩子都能透過這些體驗累積更多同理心,有助於他面對更多元的人際關係。  人非聖賢,孩子如果做出讓你氣炸的事,要你心如止水不可能也不健康。但如果你真的怒不可遏,無法思考,最好暫時離開現場,告訴孩子等你比較平靜時再回來處理。 ◆注意孩子的細微情緒  不要等到孩子大吵大鬧才處理,留意低強度的情緒並給予回應,例如沮喪或憂慮。幫助孩子分辨和經歷這些情緒,讓他知道你深切關心他的生活。 ◆理解和接納  讓孩子知道你確實收到了他的情緒訊息。也許你想藉著忽略、否定安撫他,孩子卻會懷疑自己的反應是錯的,甚至不願意再告訴你。 ◆解釋負面情緒並非異常  讓孩子知道他不會因生氣、嫉妒、貪心的感受被譴責,但你要處理他不適當的行為。可以說:「我知道,小華不跟你玩讓你覺得寂寞,傷心。」接著再解釋:「但是你說他的壞話並不能解決難過,我們一起想想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建立情緒字彙  準備不同種類的情緒字彙包括挫折、罪惡感、忽略等,幫助孩子把一些無以名狀、害怕的感覺,轉換成明確的概念,讓他知道這只是生活中的一部份。孩子若學會以語言清晰表達感受,將有助於溝通和自我對話。 ◆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協助孩子釐清情緒的來源,鼓勵他找出可行的處理方式。如除了「感覺很差」之外,他還知道自己是因為姊姊不陪他玩所以寂寞,可以跟他討論解決之道:打電話請朋友到家裡玩?還是拜訪附近鄰居?有了經驗,下次他覺得寂寞時,也許就可以自己處理而不需要你的幫忙。 情緒遊戲  透過親子活動辨認、紓解情緒,可能比說道理更受歡迎。 ◆親子共讀  不管孩子多大,共讀書籍都是認識情緒的好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討論情緒的語彙,了解人們如何處理憤怒、恐懼及憂傷,更能夠讓父母談論一些他們難以啟齒的主題,如死亡、戰爭等。  目前台灣已出版不少適合共讀的繪本,父母可依據孩子的需求和年齡選擇。 ◆假裝遊戲  小朋友常喜歡以幻想解決困擾,宣洩日常的壓力。假裝遊戲有助於孩子探究被壓抑的情感,並讓父母有機會了解他們的想法和憂慮,適時加以疏導。可以在孩子玩扮家家時觀察,或扮演另一個和孩子互動的角色。沒有哪一種劇本是正確的,容許孩子表現真正的情感。 ◆找情緒  親子一起外出購物或到公共場合時,請你的孩子找出不同的情緒表情。誰看起來很愉快?誰一臉無聊?有很害羞或很緊張的人嗎?

不花錢養小孩十招(上)

2005年03月30日
公開
36

不花錢養小孩十招(上) 近一兩年台灣的生育率降到了最低點,墮胎率也創下新高點,我有好多朋友明明結婚好幾年,就是不生小孩,都是因為不景氣,自己都快活不下去了,哪來的錢養小孩?免驚!我有不花錢養小孩的妙招! 近一兩年台灣的生育率降到了最低點,墮胎率也創下新高點,我有好多朋友明明結婚好幾年,就是不生小孩,都是因為不景氣,自己都快活不下去了,哪來的錢養小孩? 沒錯,根據統計,養一個小孩從0—20歲,所有的花費將近1000萬!天啊!就算我不吃不喝,也要18年才存得到這些錢,看到這些數字,再加上台灣的經濟狀況,誰還有勇氣生? 沒關係啦!如果你奉父母之命,或老公肩負延續家族香火大業,或是有子才能萬事足,非生不可的話,教大家幾招不用錢(或是很少錢)就可以養小孩的方法,雖然有點「賤」,但看到小孩快樂,自己也快樂,不是更好嗎? 開始前,請先將從懷孕到嬰兒成長期要買的所有東西列在一張表上,不論想得到的,想不到的全列上去,不要客氣。然後看下面的方法: 方法一:懷孕後先探知親朋好友是否有近幾年生產者。厚著臉皮詢問是否有可以接收的孕婦裝和嬰兒用品。現在人都生的不多,新款孕婦裝動不動要上千元,只穿一兩次多划不來,更何況懷孕五六個月之後才需穿到孕婦裝,所以能用要的就用要的。至於嬰兒裝,生過孩子的都知道,小孩子長得快,根本來不及穿就長大了,尤其老一輩的人,堅持穿舊衣孩子比較好帶的說法,如果剛好有別人淘汰的衣服穿就在好也不過了!所以能要多少就要多少?只要有人可以提供,就在表上註明。 方法二:至於蒸奶瓶器、調乳器、嬰兒車、嬰兒座椅、音樂鈴、玩具等等嬰兒用品,若有人願意贊助,當然是千個萬個願意馬上收下,這些屬於消耗品的東西,買嫌浪費、棄之可惜,如果能不花分文取得,豈不樂哉? 方法三:懷孕期間盡量參加各大公立或私立醫院辦的媽媽教室講座活動,這些都是嬰兒用品廠商和醫院合辦的活動,只要有參加就會送一堆贈品,從奶粉到尿布什麼都有!多趕幾場,保證堆滿整個房子。 方法四:大家應該都有經驗吧!每次有朋友生小寶寶,都要送小禮物,但你有發現嗎?大家送的東西都差不多!我有一個朋友就一次收到五個音樂鈴,多浪費呀!如果能有效分配朋友送禮的資源,缺什麼就分配什麼?東西如果很貴,就請幾個好友一起送!這樣不是很聰明嗎?不要覺得不好意思,因為朋友也希望送你用得到的東西,對吧!所以,算一算和自己「馬吉」的朋友有多少?再看看那張需求表上,還有什麼東西是沒人認列的,就分配朋友去買,然後在寶寶滿月時邀請大家來家裡看寶寶和媽媽,同時送油飯給朋友,同時收禮物,怎樣,利害吧! 方法五:掌握正確的懷孕時機。怎麼說呢?台灣人口漸漸朝高齡化邁進,每枚出生的孩子就是個寶,不僅爸媽疼,阿公阿媽、外公外婆、叔叔阿姨、無論是近親遠親都愛的不得了,誰還管寶寶可不可愛!若能不時透露哪些東西很貴?哪些東西快沒了這類的訊息,這時除了最實用的紅包外,主動進貢相關的嬰兒用品一定源源不絕,做媽的只要負責生,「養小孩」這檔事可是有許多人搶著來,當然前提是得嫁入好人家,不一定有錢,但起碼要明理,而且疼小孩,這點很重要! 方法六:請朋友多到家裡來坐坐,看看小寶寶,所以喔!朋友來的時候,好禮一定不會少啦! 方法七:請不到朋友來怎麼辦?沒關係,腳長在自己身上,咱們可以主動出擊!逢年過節,千萬別忘了帶小寶寶多去親戚朋友家拜年,禮物、紅包一定少不了!這招每年都能用,當然,自己也別忘了帶點小東西去,否則這招只能用一次! 方法八:沒事多看育兒雜誌及網站,有很多索取試用包或是幼兒咨詢專線的廣告及訊息,別客氣,給它用力的寄或用力的打,能ㄠ多少試用包盡量ㄠ啦! 方法九:寶寶生病時最好帶到公立醫院就診,因為優惠比私立醫院更多,尤其戶口在台北市的寶寶,福利及好處更多,免費的咨詢也很多,不妨試試看。 方法十:省下的育兒費用可不是要給孩子的媽拿去瞎拼喔!而是留做更大用途。現在保險公司都有推出結合基金投資的嬰兒險,付款人有絕對的權力支配這筆錢,等到你的小孩20歲後,如果對你夠孝順的話,再把這筆錢當做生日禮物送給他,若不孝順的話,嘻嘻!這筆錢可以自己留著當養老本。這筆錢有多大?告訴你,比投入的還大很多!這是一個利用小孩投資的聰明辦法,因為小朋友的保費「超」便宜。 最後要提醒大家,該付出時千萬別吝嗇,用過的孕婦裝及嬰兒用品,別留在家裡佔位子,看看周遭好友有沒有人用得上,送給需要的人,只會要不願付出的「顧人怨」,是不受人歡迎的。 本文章版權由作者所有,同時刊登於【健康e生活館】網站,歡迎大家分享轉寄,但未經本站同意不得任意轉載翻印及發表為各人著作。

關掉電視--開始閱讀,活化腦部

2005年03月22日
公開
13

關掉電視--開始閱讀 活化思考 美國小兒科學會主張兩歲以下的兒童不要看電視,教育學家也認為電視會阻礙小朋友的腦部發育和學習能力,奉勸家長們,拿起書本,為孩子說個精彩的故事吧。 文/趙乃倬 拜視訊科技之賜,幾乎每個家庭都至少有一台電視機,甚至為了避免熱門時段搶選台器,各自房間都有一台電視機,遙控器在手,或坐、或臥、或躺,想看什麼就看什麼。假使電視台故障或碰上停電,便有許多人呆坐電視機前,不知道時間該怎麼打發!甚至會有人焦躁不安,大罵電視台或電力公司。即使是朋友相聚聊天,也常習慣打開電視,選個較不吵雜的節目,當成背景聲音。現代的小朋友就更不用說了,只要節目開始,眼睛便瞪得大大的,有熟悉的布偶,一跳一跳的出現在電視螢光幕上,即使身高還不及電視高也仰著頭站在螢光幕前,隨著布偶哼哼唱唱。 很多家長心裡想著:「孩子真聰明!才牙牙學語,就能跟著電視節目唱歌,甚至學英文,在親朋好友面前,要孩子特意表演一番。」不過,這可能是錯誤的觀念! 近年來,國外有很多的研究報告顯示,長時間看電視會造成腦部活動力大減,只要在電視螢光幕前坐上半個小時,新陳代謝與活動力都會下降,甚至看電視會使人變得被動與焦慮。專家們從腦波的研究,透視電視對腦部的影響。人腦中有阿爾法波(Alpha Waves),與類似催眠效果有關,還有貝塔波(Beta Waves),顯示意識、理性思考。研究發現,人在閱讀時,腦中產生大量快速活躍的貝塔波,所以看電視的時間愈長,腦中的阿爾法波愈強、貝塔波愈弱。腦部活動力大減,人就像被催眠一樣,思考力與注意力都下降。 美國小兒科學會(AAP)還公佈相關訊息,極力主張父母避免讓兩歲以下的孩子看電視。知名兒童教育學者皮爾斯(Joseph Chiton Pearce)指出,對於快速發育的幼兒頭腦而言,電視是剝奪幼兒腦部吸收適當養分的機會,不僅妨礙腦部發展,還傷害未來的學習能力。 電視真的會把孩子變笨嗎?可從電視的特性一一說明: ● 特寫音效剝奪孩子思考機會:電視節目為了抓住觀眾的注意力,會採用大量閃爍的色彩、特寫的畫面及大分貝的聲音。這些只能刺激腦部較原始的部分,並不能幫助幼兒發展思考能力。思考區域至少需要五到十秒來處理刺激,但大部分的電視節目每五、六秒廣告,甚至每兩、三秒就變換畫面,像連發炮一樣,讓思考區域毫無參予機會。長期下來,這樣的刺激不僅無助思考發展,甚至讓人沮喪。 ●色彩刺激使左右腦失衡:人的右腦是直覺區,對於視覺影像、色彩及新奇的經驗特別有反應。左腦則是處理邏輯推理,負責分析語言的聲音、意義與抽象思考。而電視的色彩刺激幾乎全由右腦處理,相對減少對左腦的刺激、削弱了左腦的功能。這不僅影響對語言、閱讀、分析能力的培養,也減少聯繫左、右兩腦之間神經的發展,如果聯繫兩邊的神經沒有接受足夠的刺激,不能適當發展,可能會造成注意力與學習困難。 ●看電視的眼睛懶得看書:電視對兒童閱讀的影響,不僅搶佔了兒童看書的時間,且破壞了視覺系統的學習。眼睛盯著電視螢光幕,眼球很少運動,既不用擴大瞳孔,也很少,甚至不用來回移動,缺乏一般的瀏覽活動。更重要是讓孩子的心變得懶惰、被動。 電視節目用各種花樣吸引兒童的注意力,使得兒童習慣於外在的刺激而學習。所以專家特別強調:「在學習與閱讀習慣完全培養好之前,最好完全不要看電視。」 ●孩子畫不出自己的白雪公主:看電視造成的問題,就是使得孩童習慣於完全不用自己的想像思考能力。在人生最初的三年,孩童應該學走路、學說話、學思考。但是電視卻讓幼兒坐著,沒時間進行有意義的談話,而且嚴重傷害思考能力。 ●思考力凍結:電視腐蝕了腦中的感官看太多,扼殺了想像力,阻塞、攪亂了心靈,把孩子變成遲鈍與盲目,孩子再也不能了解幻想與夢境,他們的腦子變得像乳酪一樣鬆軟,思考力生鏽、結凍。 關掉電視,說個故事吧!給孩子的夢想一雙堅強的翅膀;牽起孩子的手,到真實的空間世界中探索,讓孩子有踏踏實實的學習經驗。尤其是才剛起步的孩子,有太多發展目標與里程碑要完成,別讓他呆坐在電視面前,趕快拿起書說個精彩的故事,讓孩子手中可以隨時捧著書,進入書中無限的想像空間。 (本文作者為台中市愛鄰復健科診所語言治療師)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aug/15/life/medicine-1.htm

別犯了父母的十大迷思

2005年03月22日
公開
22

1、過度照顧︰ 現在許多小孩一生下來,就被照顧的無微不至,其結果可能剝奪了孩子學習、成長的機會。從小被餵食到了兩三歲甚至更大,孩子的小手缺乏拿湯匙、筷子的練習,會導致手部肌肉的發展問題,上了小學可能連寫字都會很困難。一直餵食孩子柔軟的食物怕他噎到,會讓孩子沒辦法發展咀嚼能力,甚至沒辦法正確發音。怕孩子冷、怕孩子熱、怕孩子受傷、怕孩子在外面被欺負,處處保護的結果,反而是在傷害孩子。 2、過度安排︰ 相信你的周遭,一定有許多行程排得比你還滿的孩子。但許多研究都發現,被過度安排的小孩,最後都容易喪失對生活的熱情、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特別提醒父母,所有的孩子都需要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尤其是學齡前的孩子,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充分的發揮。 每天至少空出一段時間,什麼都不要安排,讓生活有點不可預期的樂趣。 3、說教太多、身教太少︰ 許多父母要求孩子去看書,自己卻在看電視。要求小孩要有禮貌,自己卻一天到晚對孩子破口大罵。當父母言行不一的時候,會失去孩子對父母的尊敬,甚至引起對父母的反感。 如果希望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就該盡量陪著他讀書,你可以看你自己喜歡的書,也可以與孩子共讀。如果你希望孩子有禮貌,表現出你對孩子的尊重是最有效的方法。 4、只關心學業,忽視其他生活能力的培養︰ 「現代父母的悲哀是把對孩子的投資全都放在功課成績上,」台北市家長協會理事長包崇敏指出現代家長最大的迷思。游乾桂提醒父母,學校只能給畢業證書,卻不能給就職保證書,拿到高學歷好成績,不是競賽的結束,離開學校才是競爭的開始。父母除了在乎外在的分數、學歷、學校之外,對於孩子內在的智慧、美德、快不快樂、健不健康等等,更需要關心。 5、用【買】來滿足孩子︰ 自從社會走向極度消費之後,父母想要滿足孩子,只要掏出口袋裡的錢,就能買到各式各樣的東西,從買玩具、買課程、買故事書到買一個個廣告中許諾給孩子的美好未來,父母買給孩子的東西不斷增加,卻不見得能增加孩子的快樂。黃春明在【九彎十八拐】雜誌裡,便以「吞噬動詞的怪獸」一詞來形容「買」這個字,現代人只有消費,除了買,還是買,孩子除了得到那買來的東西之外,卻失落了許多學習和成長。 6、完美主義︰ 曾經在醫院負責輔導工作的教育學者游乾桂發現,許多被送進精神病院的孩子,往往是父母造成的,他們被父母的要求與渴望逼的喘不過氣,最後只好宣佈放棄。 游乾桂認為父母應該給孩子一條活路,也給孩子一條退路,如果孩子沒有辦法考上第一志願,他也還有一條退路,退一步海闊天空也不一定。 7、害怕輸在起跑點︰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是許多父母的信念。為了及早作好準備,很多孩子被迫提早結束無憂無慮的童年,這其實是一種競爭力的迷思。孩子的成長有他的節律,就像大自然的四季變化,當孩子的身心還沒有發展到可以吸收某些知識或技能的階段時,提早學習往往沒有效果,甚至傷害孩子的心智。 政大教育系教授王鍾和鼓勵父母與其整天掛念著孩子未來有沒有競爭力,不如從自我成長、自我突破的角度來引導孩子,這比強調要孩子贏過別人、打敗別人更重要。 8、 負面的言語太多︰ 如果你有機會把你和孩子對話錄音下來,你可以分析一下,你會不會在言談中不斷地出現負面的語彙,例如︰「你不要…」「你不可以…」「為什麼你都不聽我的話…」「你今天在學校有沒有闖禍…」。負面的交談太多,其實很容易啟動人的防衛機制,你每次看到孩子就糾正他的缺點,他的大腦會漸漸形成一種反應,一看到你就緊張、害怕、甚至產生敵意。在心理學上有所謂的「痲痹化作用」與「明朗化作用」,負面言語加強「痲痹化的作用」壓抑了孩子的天賦,正向的言語卻能啟動「明朗化作用」,因為有人欣賞鼓勵,孩子會表現的更好。 9、透過孩子活出自己︰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諮商研究所所長柯志恩發現,許多親子間的緊張關係,來自於父母把孩子當作自己願望的投射,每天把全副心血都投注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當作自己的事業來「經營」像是「透過孩子活出自己」。柯志恩提醒,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別把他當作是自己的「事業」來經營,父母自己也應該活出自己獨立的生活,否則一旦子女不領情,父母就會產生很多怨憎。 10、忘了享受做父母的樂趣︰ 孩子快不快樂,其實是評量父母最好的指標。孩子快樂,才是最重要的,做父母除了要盡責,也別忘了享受孩子帶給你點點滴滴的幸福與滿足,要能經營親子間的快樂時光,做父母其實很快樂。

培養小孩正確的價值觀(上隨選)

2005年03月21日
公開
23

文�編輯部 教育孩子絕對有比學才藝、會英語更重要的事。如果你擔心孩子無法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站穩腳步、會被混亂的社會現象淹沒,不如給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在他失敗時能愈挫愈勇;面對挑戰時能信心滿滿;功成名就時能謙卑待人;路見不平時能機智助人……。 德國教養專家布麗吉特.拜勒博士在《培養小孩正確的價值觀》一書中提出了二十二個新世紀人類必備的價值觀,並針對父母最常遇到的教養問題,提出正確而實際的方法。孩子有了這二十二個價值觀,猶如吃了二十二種心靈維他命,對生命充滿熱情和希望,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生命禮物。 「這是我跟爸爸和媽媽!」五歲的史特菲將自己畫成一株小樅樹。樅樹小而挺拔,樹頂上還停了一隻五彩繽紛的鳥兒。小樹穩立在兩株大樅樹之間,受到他們枝幹的保護,但同時周圍仍有足夠的空間。七歲的卡爾斯敦所畫的家庭便大不相同:兩隻長了巨大魚鰭、瞪著大眼睛、大嘴巴裡都是鋸齒狀的利牙、模樣像鯊魚般的怪獸,包圍著一條可憐兮兮的小灰魚。 孩子們的圖畫,不論是把自己畫成動物、樹或者花朵,皆透露出許多他們對自己的看法,這些畫讓我們看到他們是否覺得自己受人重視、欣賞,還是自覺無足輕重、不受歡迎、沒有價值。 受尊重的孩子,才能尊重他人 嬰兒早在會使用語言或圖畫表達這類印象之前,就已經能感受到自己在父母眼中是否重要、有意義。因為父母透過溫柔、呵護、肢體動作、注意、使用親暱的小名等,向小嬰兒示意,「你是我們當中的一份子,我們愛你,也接受你,」反之透過冷漠、不安、不耐煩表達出「你打攪了我們的生活,你是個負擔。」不論是否清楚這點,還是願不願意知道,父母在小生命來到世上的頭幾個月內,便已為他們日後的自尊與對他人的尊重打下了(正面或負面的)基礎。 孩子要能培養出對他人的尊重,首先自己必須有受尊重的經驗。如果受到關愛,便可學會視自己為不可取代的、有價值的人。要尊重他人再也沒有比穩固的自尊基礎更好的先決條件了。 藉由父母無條件的愛,讓幼兒確信自己的重要性與獨特性,是最能使他們獲得自我肯定的不二法門。不少小孩不時會問,「媽媽,妳喜歡我嗎?」這類問題。而比所有言詞肯定更具關鍵性的是父母受孩子「考驗」的結果(當然不一定是孩子有意識計劃好的):如果我把番茄濃湯吹得滿桌都是,爸媽還會喜歡我嗎?或是如果我把這根電線咬斷的話?只要父母的愛根基穩固,雖然他們會劃出界線,訂下不准孩子超過的分寸,但是不會馬上把小搗蛋鬼判定成「壞孩子」,也就是別人再也不會喜歡的孩子。 「我們家的巴斯提還是個十五個月大的小傢伙時,每次到公園裡玩都會碰到一塊讓他像鬥牛一樣發飆的活動紅布:馬提亞斯,」一位母親回憶當時道。 「不管馬提亞斯人在落葉堆裡、樹叢中,還是在沙坑裡玩,巴斯提一見到他就衝上去咬他臉頰。往往我連受害者都還來不及看清楚,事情就已經發生了。當然,我也試過好幾次跟巴斯提說清楚,他這樣做弄疼了馬提亞斯,而且只要一去散步,我就劃好幾遍十字架求老天保佑,不要遇見馬提亞斯,可是並不是每次都能避開。有一天下午,馬提亞斯的媽媽實在火大了,牽著她兒子的手,來勢洶洶地站在巴斯提面前說,『馬提亞斯看到了沒有,這真的是一個很壞的小孩!』 他並不是個壞孩子 她向兒子解釋『他是一個壞男孩,因為他老是惹你。』我雖然很能夠了解她的憤怒,可是仍然覺得她所下的斷言太過分。因為如果不是不巧碰上他的「紅布」的話,巴斯提其實是個非常友善和氣、喜歡跟人親熱的小朋友。因此當時我便站在兒子那一邊替他說話。『巴斯提一再咬你們的馬提亞斯,我真的覺得很抱歉,』我向母子倆說。『我認為他這樣做絕對不對,但是他並不是因此就是個壞孩子,大部份的時候他可說是個很溫和的小孩。可惜他對馬提亞斯的反應不是這樣。』我們兩個媽媽你來我往的對話,兩個小人兒非常注意聽。就算巴斯提一定沒有完全聽懂我們說的,我相信他清楚,即使他做了咬人的『壞事』,媽媽還是站在他這邊,沒有因此批判他整個人。我不確定跟這次經驗是否有任何關係,反正在這不久之後,他就不再襲擊馬提亞斯了。」 犯了錯仍需要被接受 如果讓小孩子(大人亦然)感覺到,即使他們犯了錯仍然能夠被他人接受,並不會因此被放棄而孤立無援,便比較能接受別人對他們的批評指正,也比較容易改變行為。 「爸爸,小鳥有沒有牙齒?」四歲的約拿斯在父親正和別人嚴肅地談話時闖了進來。父親暫時中斷談話,轉身面向兒子說,「牠們不需要牙齒,約拿斯,因為它們吃東西用啄的,不是用嚼的。」約拿斯聽了之後便滿意地離開了。過去大人談話時小孩都必須安靜、不可插嘴的時代,距離我們今天還不算很久遠。「大人講話的時候你閉嘴!」是那個時代常聽到的一句話。或是「大人問話的時候,小孩才可以開口。」然而孩子活在當下,不像成人可以將問題或願望推到以後再提。對他們而言,像前述關於小鳥牙齒的問題,根本不能等到後來才回答。不但如此,年紀較小的孩子幾乎不明白,為何大人的話題比他們自己關心的事更重要。 小孩說大話 大多數已入幼稚園的小朋友,都對真正粗野、惡劣的詞語感到極高的興趣。通常三、四歲的小娃兒就已經對語言掌握得相當不錯,因此不必再純靠肢體來表達憤怒和抗議,他們寧可以效果強烈的字眼出擊,而不是躺在地上耍賴或頓足跺腳大叫。 「XX媽媽」、「臭母羊」、「大便香腸」或是「蠢母牛」這些字在他們的耳朵裡聽來都很奇妙,而且還給他們一種跟大人一樣強大的感覺。大部份時候他們並不懂這些粗話到底是什麼意思,但是很清楚說了之後可以達到很棒的驚人效果。有些成年人聽到一個小不點兒居然喊他們「笨蛋賤貨」,驚訝之餘會忍不住噗哧笑出來;有些則覺得受到莫大的侮辱;還有的人會很不高興,甚或氣得吹鬍子瞪眼。 雖然我們不必將這個「小人說大話」的階段看得過於嚴重,因為根據發展心理學,這個階段正是兒童學習如何強調自我的時候,所以算是正常的表現,但是就因此任隨他們去,亦非妥當。 究竟如何讓他們學到,罵髒話不是和別人爭論的正確手段呢?而且若從來沒有人制止,他們怎麼會主動改掉這種說話習慣?然而,當一個十歲大的小孩叫他父母「笨豬」的時候,一定不再有人會覺得很好玩、好笑。要是他也對其他成年人惡言相向,那麼要不了多久,他便會嘗到被人排拒的苦果。 (黃安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