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格格的媽麻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好文分享--遊戲幫助寶寶學漢字

2008年05月07日
公開
23

聰明寶寶學認字(感謝小惡魔媽咪的分享) 識字的最佳年齡 幾歲開始教孩子識字是最適合?—相信這是每個家庭都關心的問題。從生理學上講,兒童時期是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也是記憶力特別強的時期。 一些教學研究和實驗證明,3歲是自然記憶能力和整體模式識別能力的最高峰,孩子能像認識其他物品一樣自然接觸和認識國字;4-5歲的孩子普遍可以學認字,而且識字速度不比6-7歲的孩子慢。研究還顯示,5歲多的孩子能學會漢字的大部分筆畫,並且能運用筆劃分析字形和書寫。也有一些專家認為,從孩子有圖案識別能力開始,就可以教他們識字了。也就是說,識字教育,在寶寶1歲左右的時候就可以開始了。 及早識字,利多?弊多? 有些父母會擔心,這麼早就讓孩子識字讀書,會不會影響孩子的發育?會不會讓孩子小小年紀就負擔過重? 事實上,4歲左右是孩子求知欲最強烈的時期,在這段時間為兒童提供知識資訊,促使他們主動學習,滿足他們的求知慾望,能促進孩子求知興趣的發展。其次,從出生到6歲是兒童大腦發育的最佳時期。科學實驗證明,在幼兒時期進行學習會促進孩子大腦皮層的發育,培養出腦細胞質量高、頭腦聰明的人來。因此,3歲左右開始讀書識字並不會影響孩子的正常發育。學習識字的關鍵在於應該引導得法,量力而行,不要過分強求,操之過急。強迫孩子學習或是學的過多、時間過長,都不利於他的身心健康和智力的發育。 學漢字有利於提高孩子智慧 漢字大多是從象形文字演化而來的,很多字與實物之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形似或神似,有利於孩子辨別、認記。同時漢字具有神奇的組詞能力。將漢字的辭彙拆開來看,很多字本身就是詞。這樣,孩子們雖然只認識一些有限的「熟字」,但卻可以發現許多變化無窮的新詞來。由於每個漢字都是音、形、義有機聯繫的符號刺激物,孩子學習了有利於右腦開發,而右腦的開發對兒童智力的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日本的石井勳教授在《幼兒智力開發法》一書中說:他多次反覆測試的結果是,日本孩子如果從5歲開始學漢字,到入學前一年,智商能達到110;要是從4歲開始學起,學兩年,智商能達120;若從3歲開始學習三年,智商能達到125至130。 識字方法有多少? 當孩子有認字需要的時候,爸爸媽媽要儘量滿足。孩子是好奇的。他看見了環境中的字,想知道是什麼意思。這時,他需要認識這些字。在孩子有自己的需要時,他心情舒暢,學習效果也比較好。所以,父母一定要抓住孩子想要識字的時機「趁機而教」。 教法多種多樣,以下一些辦法,供爸爸媽媽們參考: ◎為孩子創造一個識字的環境 環境對於孩子識字快慢非常重要。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都會接觸到大量的書面文字:電視裏的廣告文字、食品包裝袋上的彩色文字、速食店的店招、路邊的路牌……這些,都構成了孩子識字現成而良好的環境。 爸爸媽媽完全可以看到什麼就讓孩子學什麼,如看到來來往往的汽車就學「車」(汽車、火車、卡車、警車……);看到樹就學「樹」(楊樹、柳樹、松樹、大樹……)。這樣,一方面可以利用這些漢字的環境效應,通過身臨其境的感受來加深對漢字的理解;一方面,還能培養孩子愛觀察、愛提問的好習慣。 此外,父母也可以自己在創造出適合孩子認字的環境,如在冰箱上、電視上貼上寫著「冰箱」、「電視」這些漢語和拼音的紙片等。這些有意識的動作會讓孩子對每天接觸到的東西?生字面的理解,從而加深了印象。 ◎利用圖畫故事書來教寶寶識字 不放過每一個給孩子讀故事書、看圖畫書的機會。媽媽可以邊指著書邊唸給寶寶聽;也可以把圖畫上、書本上的故事情節講給孩子聽,同時出示字卡,讓他們在理解情節的同時記住漢字。 有時,也可以採取先背書後認字的方法。先給孩子反覆說他喜歡聽的故事,直到寶寶能夠獨立覆述出來。這時再一起來看書,對號入座,找到字音所對應的字形。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按照文字的順序,手指指準那個字,眼睛就要看那個字,並且此時孩子的注意力一定要集中。 當孩子有了一定的識字量後,爸爸媽媽也可以用提字的方法。如,故事書中說到了小牛,就把「牛」拿出來,問寶寶「牛吃什麼呀?」寶寶說:「吃草!」那就再讓寶寶認識「草」這個字。 ◎識字卡片很重要 有心的父母可以自己製作許多圖文並茂的識字卡片,或收集一些教孩子識字的圖片。在日常生活中,時不時地通過卡片,以遊戲的方法來教孩子認識漢字。孩子學得輕鬆,父母教得也輕鬆,更重要的是,能加深孩子對漢字的印象。 ◎動作法 父母可以透過做動作來讓孩子認識字。父母給孩子穿衣服的時候,就可以拿出寫著「穿」字的卡片,然後做「穿」的動作,並讓孩子也來做做「穿」的動作,達到讓孩子既動手又動腦的效果。 ◎兒歌學漢字 朗朗上口的兒歌、詩歌,是孩子喜歡並容易接受的。父母可以先教孩子念兒歌,讓孩子把他喜歡的兒歌背出來,再慢慢地一個一個把兒歌裏的漢字教給寶寶。比如,兒歌「一隻小豬去市場,一隻小豬在家裏……」,父母可以先教孩子認識「豬」,再認識「家」,直到教孩子認得整首兒歌。 ◎「找朋友」法 這是個利用認識的字來認識字的辦法,適合於已經認識不少漢字的孩子。如果孩子認識了「青草」的「青」,再遇到「清水」的「清」,也許就能很容易讀出來了。在此基礎上,父母接著讓他理解「清」是什麼意思,是用在哪裡的等等,就比較容易了。 科學學漢字,三要三不要 三要 1.要靈活機動,充滿趣味。孩子有好奇、好動、好問、好強的心理特點。因此,教孩子識字最好寓教於樂,做一些識字遊戲,讓孩子在最興奮時自然識字,這可是識字教育的關鍵所在。 2.要注意手法的花樣變化。孩子學漢字的形式和途徑多種多樣,有看圖識字、講故事識字、字卡識字。爸爸媽媽不要墨守某一種方式不變,否則會引起孩子的厭學情緒。 3.要重視復習鞏固。孩子的年齡小,遺忘性大。所以,即使是學過的字,爸爸媽媽也要不斷地加深孩子的印象。當路過商店招牌、超市標價或者電視廣告中有孩子認識的字的時候,不要放過,問問孩子,這是什麼字,有些什麼相關詞語等。一個漢字,必須反覆出現、經常接觸、多次認讀,孩子才能認得準、記得牢。 三不要 1.不要急於求成、過於嚴肅。爸爸媽媽不能要求孩子認識多少字以後才能吃飯或睡覺,否則會對孩子形成壓力,挫傷他的積極性。孩子不喜歡嚴肅、規範的教學方式,父母以遊戲的輕鬆方式來教孩子,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不要相互比較。父母可別對孩子說這樣的話:「怎麼亮亮可以認識500個字,你就記不住呢?」孩子的自信心會在這樣的話中逐漸消失。 3.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有時父母會對孩子的漢字教育時斷時續,工作閒了,情緒好了,就教孩子識兩個字,工作忙了,又長時間不聞不問。這樣不利於孩子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謎語遊戲 給孩子猜個謎語:「小小年齡鬍子翹,看見小魚咪咪叫,愛洗臉、愛理毛、老鼠見它嚇得逃。」孩子回答是「貓」以後,再拿出字卡「貓」,那麼貓最愛吃什麼呢?接著拿出寫著「魚」的卡片。依此類推,但注意不要一次讓孩子認識太多的字。 ◎超市卡片遊戲 平時收集一些超市和百貨公司的宣傳單,把單樣物品剪下來,在背後貼上白紙寫上該物品的名稱,做成卡片。請孩子對著卡片一一說出每一個物品的名稱和用途,再看看這樣物品的漢字。逛超市的時候,請孩子來認認看,哪些物品的漢字是他學過的。 ◎太陽、月亮 準備一些白紙,寫上「太陽」、「月亮」等字,後面畫上表現該字的圖畫。讓孩子看著圖畫,學習文字。看熟了以後,再給孩子看漢字,讓他以肢體語言來告訴媽媽,他看到的是什麼字。

好文分享--負面語言知多少

2008年05月05日
公開
12

文╱丁凡( 作家;親職教育專業講師~凱悅室內設計 ) 有一年,我們全家去澳洲自助旅行,整個星期裡,上山下海接觸到的都是當地人,心情非常輕鬆愉快。 回程時,坐在機場的候機室,聽到背後傳來家長罵孩子的聲音,忽然神經緊繃起來,這才意識到:這一整個星期以來,都完全沒有聽到家長罵孩子的聲音。回頭一看,果然是台灣的旅遊團! 憑良心講起來,一般的台灣家長實在是非常喜歡罵孩子,好像不罵就不會成器似的。 罵還分層次等級,有邊打邊罵(我打死你!)、人身攻擊的罵(你這個壞孩子!你白痴啊?)、惡狠狠的罵(我看你下次還敢不敢!?)、恐嚇的罵(再不乖我就不理你了!)、和別人比較的罵(你看那邊那個小妹妹就比你乖。)、酸溜溜的罵(唉,你們這一代的小孩真是人在福中不知福喔,我們以前哪有這麼好命?)、羞辱的罵(這麼大了還哭,羞羞臉!別人會笑你喔。)、訊息矛盾的罵(你再說一句看看。你再說呀!)、喪志的罵(看你這樣,將來怎麼會有出息?)、訴諸情感要脅的罵(你看你把爸爸氣成這樣,還不道歉!早晚會把你爸爸氣死。我辛苦工作還不是為了你們?) 這些負面語言,不但通通沒用,恐怕還會有反作用。 人的心理很微妙,你越欣賞他,他的自我價值感越強、越會有向上的動機、越希望表現得更好不讓你失望,也就是所謂「士為知己者死」的心理反應。反之,你越是批評、訕笑、責罵,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會越低落、表現越差、越不願意聽你的話。既然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認為他是笨蛋,那他的希望在哪裡呢?不如乾脆自我放棄算了。 其實,不論碰到甚麼狀況,我們總是可以把話鋒轉一下,用正面的語言和孩子說話。 有一次,我在山中散步的時候,看到一家人也在走山,孩子走著走著忽然就跌到水溝裡去了,爸爸驚嚇之餘,拉起孩子馬上大聲的說:「你怎麼會這樣!每次走路都不看路!以後不帶你出來了,總是這樣不小心!真是笨手笨腳!」 同樣的情景,他可以說:「你還好嗎?哪裡跌破了?剛剛嚇了一跳吧?沒關係,下次小心點。」 這樣說,感覺是不是完全不同了呢?同樣是教導孩子,正面的語言可以提高孩子的自我形象,也可以提昇親子之間的情感,絕對會產生正向循環的作用,讓孩子一天比一天更好。 有一位朋友說:「這些道理我都懂。我要是睡夠了就好,如果睡不夠,脾氣上來了,講甚麼道理都沒有用啊。」這也是現代父母面對的一個大問題:一根蠟燭兩頭燒,累到最高點,甚麼教育理想也談不上了。 我想,或許,作父母的人終日忙碌操勞,自己也沒有被疼愛、被呵護夠吧?那麼,健康有效的親子互動是不是必須建立在稍稍放緩的生活步調上呢? 相信我,這樣的生命投資絕對值得! (本文摘自國語日報專欄) 父母可以是兒女祝福的天使,也可以是兒女咒詛的鬼魔。 父母罵兒女笨蛋,他至終成為笨蛋。 父母罵兒女沒出息,他至終成為沒出息。 父母罵兒女頑固,他至終成為頑固。 父母罵兒女懶鬼,他至終成為懶鬼。 父母罵兒女寄生蟲,他至終成為寄生蟲。 父母罵兒女好吃懶做,他至終成為好吃懶做。 父母罵兒女優柔寡斷,他至終成為優柔寡斷。  父母稱讚兒女能幹,他很可能變成能幹。 父母稱讚兒女精明,他很可能變成精明。 父母稱讚兒女有愛心,他很可能變成有愛心。 父母稱讚兒女肯努力,他很可能變成肯努力。 父母稱讚兒女會做人,他很可能變成會做人。 父母稱讚兒女意志堅強,他很可能變成意志堅強。 父母稱讚兒女富有創意,他很可能變成富有創意。 普通的父母說:           卓越的父母說: 你怎麼那樣懶惰?          你努力些可以做得更好。 你怎麼那麼會搗蛋?         你的聰明可以用在適當的地方。 你怎麼那麼笨?           找到了訣竅你會進步。 你真是敗事有餘!          成功之路還需花點力氣尋找。 你真是騙子!            你所講的不是真實。 你真是自私!            你可以試著為別人著想。 你真是頑固!            別人的意見常有可借鏡之處。 你真是浪費時間!          你可以更有智慧地運用時間。 你是人見人怕!           你可以與別人相處得更好。 你怎麼那麼愛現?          你需要別人的注意,爸(媽)愛你! 妳真是長舌婦!           妳講話可以精簡些,我會更喜歡聽。 你真是沒出息!           你能從別的角度找到自己的長處。 你的脾氣真暴躁!          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你是個膽小鬼!           勇氣是需要經過鍛鍊的美德。 你真討厭!             你不那樣作我會很高興。

與2歲寶寶和平相處的十大絕招

2008年05月05日
公開
12

雖然,在行為能力上兩歲孩子已經獨立許多了,但是,面對逐漸進入「反抗的兩歲」,很多父母都是忙於應付孩子突如其來的情緒發飆問題,或是不能適應乖乖兒一改常態的變成不聽話的小壞蛋,自己的情緒也大受影響。   運用一些符合這年齡孩子的發展特性的相處技巧,以及用「隱惡揚善」原則,來作為幼兒行為矯正的基本概念,相信就能幫助您與您的兩歲孩子順利的度過這一段困難的時期。 1.訂定規矩   兩歲孩子喜歡有固定的形式規則,您可以利用孩子這種喜歡成規的傾向,將一天中叫難處理的幾件事定下明確的規則,使他能順利的進行那些事。例如:一套固定執行的「就寢前儀式」,就可以解決叫孩子去睡覺的難題。   因此,訂立一套實際可行的規矩(避免過度善意和過多細節),並且能夠天天遵循不苟,才是明智之舉。 2.接納他對「一致性」的需求   兩歲孩子很喜歡「一樣」和「重複」,因此,盡量讓他的玩具和其他東西放在他擺的地方;家裏的各種家具也放在他習以為常的地方。一天當中的每一項活動他都喜歡,都要按著既定、預料得到的次序進行,因為他喜歡知道事情的結果,所以,請接納孩子對一致性的需要。 3.設法轉移他的注意力   盡量不要和固執的兩歲半孩子正面接觸。尤其在孩子不願做你要求他做的事時,你得極力避免硬碰硬的衝突。最好是能夠轉移他的注意力。 舉例來說,假如他不喜歡換衣服,你不需要和他爭論不休,只要把他放在一個相當高度的地方,一邊動作迅速幫他換穿衣服,一邊和他談一些待會兒要做的事。 4.接受他尋求安全感的慰藉物   請接受孩子對慰藉物(如:喜歡的玩具、毛毯)的依賴,尤其是在旅行、搬家 在陌生環境中,慰藉物就發揮效用。因此,這些具安全感來源的慰藉物,對兩歲兒具有很大的意義,就連在日常生活中,他們也會偶而出現強烈的需求,藉此獲得安全感受。 5.避免給他討價還價的機會   避免使用「以後」這個的字眼,也盡量避免給孩子有和你討價還價的機會。否則就會捲進一場又冗長又沒結果的拉鋸戰,不如這樣說:「好啊,我們先做好──,再做──。」這可能會讓孩子忘掉他原來的要求。 6.改變話題或離開現場   要打破他的牛角尖,最好的方法是轉移焦點到完全不同的地方。你可以離開現場,或是帶著他離開;也可以用一些新鮮的東西或新出的點子。   舉例來說,孩子心情不好,任何事都逗不了他開心;一個簡單的建議是:改變話題,轉移他的注意力。比如你問他:「咦,你的鞋呢?」這個方法通常效果甚佳。 7.讓生活處處充滿音樂感   這個年紀的孩子需要安閒舒適的氣氛。音樂有撫慰的力量,幾乎任何型態的音樂都能渲染出一片安閒舒適;媽媽的歌聲也有用。當孩子呈現低潮,錄音帶正好可以派上用場,尤其是兒歌錄音帶。有些孩子(特別是男孩)喜歡自己有一架錄音機,他們會把自己的錄音帶放上好一段時間。 8.把重要的東西放在他拿不到的地方   兩歲孩子非常缺乏抑制力。把最貴重、最容易破的東西放在他搆不到的地方,也可以用門或其他的障礙擋住,或是把門鎖上,不讓他去那裏。等待孩子稍微大一點,抑制力比較強時,「口頭教導」及「講道理」才會容易得多,也較為有效。 9.不理會他的大哭大鬧   兩歲孩子大哭大鬧、聲淚交加時,最好的方法是不去理會他,能容忍多久就容忍多久。所以一定要讓孩子及早明白,大發脾氣並不能使他得到什麼,父母甚至連理都不想理他。 不過,上上之策當然還是防範未然。父母需要預知在什麼時候,在那些狀況,孩子最容易出現情緒失控的狀況。 10.運用有效的口頭指令,引發孩子參與的動機。   要求孩子時, 避免出現不留餘地的指令方式,你可以試著運用這些好技巧 ☉說:「我們來做──」這樣的句子。 ☉「這樣做,怎麼樣?」也是一句引發孩子想要參與的問話。 ☉「收拾好,我們就出去玩。」加強的是「出去玩。」,如果「引誘」不了他,你還是得自己挑起大部分的工作。 ☉「積木要回家啦?」收拾玩具的時間到了,這句話也可以使孩子願意把積木歸回原位。若孩子不願配合也沒有關係。   如果上述口頭指令都不能奏效時,請您不必太在意,不妨開個玩笑,改變話題或是離開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