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格格的媽麻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無數晉惠帝 在你我身邊

2008年10月11日
公開
37

土石流毀家園「教他們搬家啊」記者梁玉芳、賴素鈴 作家黃春明說起不久前發生在他身上的小故事: 「有一次我從宜蘭搭火車回台北,瑞芳那站上來一群高中生,擠在廁所外說笑打鬧。 我從廁所出來,車一轉彎,我撞到一個學生。『你怎麼搞的?』他很不高興。 「我說:『對不起,車子搖晃得很厲害。』他看看我,說:『反正你快要死了。』我 心裡好痛,回 家說給太太聽,台灣的囝仔怎麼變這樣? 剛退休的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今年初對菁英高中生演講時,談到印度窮人飢餓到必須 跟猴子要食物的景況,台下學生大笑。李家同生氣了,斥責年輕學生:「我不是小丑, 不是來愉悅大家;這國家總要有人告訴年輕人嚴肅的事,讓他們看見世界的真相。」 黃春明、李家同的心情,是許多人共同的憂慮:在優渥的生活中,在考試掛帥的競爭 環境下,我們會不會養出了「沒有同理心」的下一代?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 長洪蘭說,有個國小學生指著桌上的水果:「媽媽說那些個頭小的椪柑,不好吃,是給 菲傭吃的。」洪蘭很吃驚,她當場剝了一個小柑橘和小學生一人一半,「你看,又甜又 多汁啊。」 「為什麼不好吃的,是該菲傭吃的呢?」洪蘭感嘆,我們對弱勢者太不夠同理心了, 身處優勢的人還視為理所當然,「大人教孩子對人有差別待遇,從小就學了看不起 人」。 「我想印張名片,頭銜是:『晉惠帝培養專家』。我想,許多人都需要這張名片。」 嘉義一位 國小女 老師投書聯合報這樣感嘆:我們總是給孩子最好的,卻不在乎他有沒 有悲天憫人的觀念。 沒鞋的小妹 「再買就好啦」 女老師上課時放影片給學生觀看,片中小兄妹買不起鞋子,母親要臨盆了,小女孩得 到對面山頭去叫產婆,光腳的她咬牙跑過尖石路面。班上有個孩子看完的感想是:「再 買一雙就好了,幹嘛那麼辛苦?」老師看著學生,「他腳上穿的是NIKE,用的是名牌, 暑假去美國度假一個月,會有這樣的感想一點都不為過,他是真的不懂啊。」女老師指 出,大人在孩子面前嘲笑那些付出勞力掙錢的人:「你不好好讀書,將來就像這樣辛 苦工作賺錢,沒有前途!」言語中對階級歧視沒有自覺。 無數晉惠帝 在你我身邊 「所以我們在培養無數的晉惠帝。也許很聰明,功課很好,但沒有同情心。」 高雄大學應用數學系副教授游森棚有類似的擔心。他曾在建中任教數理資優班,大部 分孩子都體貼善良,但讓他擔心的是:那些M型社會右端、身處優渥的孩子,對另一端 的苦難缺乏理解與同情。 有一年,土石流毀了部落小女孩的家,她原本每天走一小時山路去上學,但現在課本 沒了,作業簿沒了,路也沒了。有一頓沒一頓 富小孩不解 。 資優生「祖辰」在周記裡這樣評論:「誰叫他們住在那裡。他們可以搬家啊。」游森 棚非常驚訝,建議學生要設身處地想一想,但祖辰回他:「我又不住山上。」 游森棚思考:祖辰家境富裕,一路順遂,「他這樣聰明幸運的小孩,一輩子都不須體 會有一頓沒一頓的恐懼,也不可能體會拚命想卡住一個小小位置的辛苦」。 祖辰並不是個案。游森棚說,許多名校學生家庭的社經地位遠高於社會平均值,對他 們來說,土石流女孩是另一個世界。 未來的菁英 了解世界嗎? 游森棚憂慮,當這樣把優渥視為理所當然的孩子長大,站上社會的決策位置,他們的 決策與思考也摒除了他們所不了解的真實世界。「將來,會是什麼樣子?」他們可能為 社會不同際遇的人設想嗎? 「如果沒有教會同理心,教育是失敗的。」游森棚說。 本文取自2008-08-27 / 聯合報 / A5版 / 話題

妳的不良情緒會致寶寶更難纏

2008年10月11日
公開
34

★媽咪寶貝   當寶寶變得行為乖張、異常粘人、總喜歡哭鬧、入睡困難或者睡不踏實,甚至沒有任何器質性的原因卻無端地頭痛腹痛或者引發其他「疾病」的時候,做媽媽的你是否想過,真正的罪魁或許與別的因素無關,而與你的不良情緒密切相關呢?   欣欣令人心煩的「問題」行為   欣欣是個2歲的小男孩,一直都很好帶,因為這點,欣欣媽可沒少在朋友們面前誇口。不過,最近小傢伙突然出現了很多「問題」行為,比如,白天不許媽媽去上班;媽媽回到家就糾纏不放,一步都不能離開;晚上則入睡困難,夜間常常無緣無故地醒來好幾次,並且每次醒來都哭鬧不休。夜間醒來倒也不值得大驚小怪,在這之前,欣欣也會在夜間偶爾醒來,一般都是因為尿了,或者餓了。只要他的需求得到滿足,把他放在床上,輕輕拍幾下,小傢伙很快就會再度入睡。不過最近可不行了,小傢伙似乎突然之間變得難纏了。每次醒來,就算有人拍著,哄著,他也哭個不停,非要媽媽抱在懷裡,換了別人還不行。不僅如此,他還一定要媽媽抱著他不停地在房間裡走來走去。只有這樣,他才會慢慢地安定下來。   欣欣媽上班壓力很大,加上欣欣一鬧,睡眠質量不高,她就更累了。有一次,欣欣媽聽了朋友的建議,在欣欣夜間無端地哭鬧的時候,決定狠狠心不理睬他。沒想到,小傢伙居然硬生生地哭了一個多小時,直到媽媽妥協,他才抽嚥著,在極度睏倦的情況下,窩在媽媽懷裡睡著了。越來越累的欣欣媽更心煩了,有時候難免對欣欣失去耐心,因此發發脾氣也是常有的事情。不過欣欣可不體諒媽媽的苦心,相反,他的行為一點好轉沒有,甚至越演越烈,給媽媽帶來一種前所未有的挫敗感。   欣欣的「問題」行為緣何而來   媽媽咨詢了很多人,儘管排除了諸如缺乏營養素、疾病、就寢環境不良等能夠想到的所有問題,也沒能讓欣欣變得乖巧些。欣欣媽變得越來越焦慮,而欣欣的「問題」行為也跟著不斷升級,甚至出現了時不時喊「肚肚痛」的問題。欣欣媽帶他看過好幾次醫生,醫生的結論都是沒有發現器質性原因。這讓欣欣媽非常苦惱,她甚至疑惑:難道才2歲的寶寶就學會了撒謊嗎?最終,欣欣媽筋疲力盡,只好聽天由命,放棄任何努力。   令欣欣媽欣慰的是,某一天,家裡來了一個做心理咨詢的朋友,徹底把她的煩惱給解決了。跟朋友家長裡短地一聊,欣欣媽這才明白,欣欣確實沒有任何問題,問題完全出在自己身上。原來,欣欣媽這段時間在工作上遇到一些麻煩,她被老闆從一個比較重要的位置「發配」到另外一個不那麼重要的部門,她原來的位置則被一個看起來遠不如她的同事頂替了。雖然老闆美其名曰「方便她更好地照顧孩子」,但是欣欣媽一想到自己工作一直都很努力,在公司算是業績非常不錯的員工,雖然現在有了孩子,卻並沒有因此影響到工作,她就難免感覺不平衡了。   以前回到家,欣欣媽都會很開心地陪欣欣玩,不過,自從有了這次不愉快的調換工作的經歷之後,欣欣媽再也無法像以前一樣全心全意陪伴欣欣了。即便跟欣欣玩的時候,她也常常走神,總是在考慮怎麼樣幹得更好,以實際行動來體現自己真正的實力。當然,為了證明自己有了孩子一樣可以努力工作,欣欣媽還常常主動加班,更加賣力地工作。因為加班,她陪伴欣欣的時間更少了。   朋友指出,欣欣雖然還小,但是他一樣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媽媽敷衍的態度和焦慮的情緒,因此,建議欣欣媽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和欣欣相處的時候把工作拋到腦後,全心全意陪伴欣欣,全面提高和欣欣相處的質量。果然,過了沒幾天,欣欣突然變得乖巧了,欣欣媽的煩惱自然也消失了。 ★寶寶具有察覺心理秘密的本能  我們常常以為寶寶小,什麼都不懂,因此,在跟寶寶玩耍的時候,我們有時候就會掉以輕心:一邊想著自己的事情,一邊「假心假意」陪寶寶玩耍。實際上,寶寶雖小,他一樣具備感知媽媽情緒的本能,可以準確地感應到媽媽情緒的變化,並以他與生俱來的方式給予回應。別說欣欣已經2歲,具備了足夠理解與表達人類各種情緒的能力,即便兩三個月的嬰兒,他也具有令人驚詫的觀察力、理解力和反饋能力,能夠敏感地察覺撫養人的行為心理特徵。到兩三歲,寶寶自然也具有了更好的「眼力勁兒」,變得更加敏感了。   不僅嬰幼兒能夠敏感地察覺周圍成人的行為心理特徵,甚至連幾個月的胎兒,他的感受力也已經相當驚人。很多媽媽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當胎兒有了胎動之後,如果你經常隔著肚皮跟他玩耍,比如輕輕地撫摸他,當看到腹部的某個位置鼓起來的時候,輕輕地捅捅鼓起的腹部,和胎兒遊戲,慢慢地,他就會熟悉並享受媽媽遊戲的方式,變得更加充滿活力。不過,如果他跟媽媽玩得正歡,爸爸的手突然伸過來,他就會呈現出一種「認生」的狀態,立刻偃旗息鼓,警覺地安靜下來。從胎兒的這種行為,我們似乎可以推斷,就算他還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他的感受力也已經是相當驚人了。   嬰幼兒就更不一樣了,他們在跟父母交往的時候,他們的觀察力、理解力和反饋能力常常會遠遠地超出成人的想像。雖然他們還不太會用語言表達,但是他們一樣可以準確地察知父母尤其是媽媽的行為心理特徵,與父母聲息相通。比如,嬰兒一出生就對媽媽的聲音有特別偏愛的感覺,他也能準確地判斷是誰在抱他,他似乎更享受在媽媽懷抱裡的感覺。如果周圍有人逗弄他,那些面相比較柔和,真正打心眼裡喜歡孩子的人往往更受他歡迎,而那些看起來堆滿了笑,內心深處實際上很討厭孩子的人,他就會本能地迴避。嬰幼兒有一種截取成人身上最原始、最隱晦的心理秘密的本能。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天生就有孩子緣,而有的人似乎天生就不受孩子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   寶寶回應媽媽情緒的特別方式   不少媽媽通過網路或者在各種咨詢活動中向我求助,表達她們因為寶寶的「問題」行為而深感焦慮的心情。雖然她們敘述的案例各不相同,但是這些案例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媽媽本身的情緒不太積極。工作不順心、存在家庭矛盾、因為不瞭解寶寶成長的特點而對寶寶期望值太高……所有這些導致她們的情緒進入一個持續下旋的渦流。面對類似的求助,我通常都會提醒他們首先要調整自己的情緒和狀態。實際上,當她們自己的情緒恢復平穩之後,寶寶的「問題」行為也就消失了,或者不再是「問題」了。   寶寶的很多所謂的「問題」行為之所以要歸根於媽媽的消極情緒,是因為當媽媽處在不同的情緒狀態時,她們對待寶寶的方式就會有所不同,處於本能,寶寶也會相應地調整方式做出回應,在他的情緒和行為等方面體現出來。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寶寶的表現是媽媽情緒狀態的晴雨表。 ★如何防止寶寶受了情緒的傷   當媽媽處在積極的情緒狀態時——   處在這種狀態的媽媽對寶寶會更加有耐心,和寶寶溝通時常常激情澎湃,會很自然地表達出一種興奮、驕傲、滿足的情緒,當寶寶的狀態發生改變時,他們能及時調整自己的方式,去瞭解、滿足寶寶的需求。當然,她們也會更加不嫌麻煩,給寶寶更多的自由去自我探索。被這樣對待的寶寶通常也會給予積極的回應,變得快樂、滿足、不那麼粘人,對周圍環境充滿激情,喜歡探索,看起來也更乖巧,「問題」行為出現的幾率自然也隨之降低,甚至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問題」行為。   當媽媽處在消極的情緒狀態時——   處在這種狀態的媽媽往往會陷入自身的不良情緒之中,繼而漠視寶寶的許多需求,或者即便滿足他的需求,也是在一種不得已似的狀態支配下去行動,此時,寶寶就會敏感地意識媽媽的漠視。於是,寶寶就會嘗試各種各樣的行為來重新喚醒媽媽的注意,諸如哭鬧、粘人、睡眠出現「障礙」、行為退縮、富於攻擊性……寶寶的這些行為可能獲得媽媽的兩種反應,一種是耐著性子哄,當耐著性子哄不過來時就會控制不住自身情緒而爆發,繼而對著寶寶大發脾氣。一種是直接給寶寶的「問題」行為以懲罰。這兩種方式最終都會讓寶寶有一種獲得注意的體驗,儘管有的來自媽媽的呵斥、懲罰等不愉快的體驗,但是至少,媽媽給予了寶寶注意,所以他仍然會樂此不疲,持續以這樣的方式來贏得媽媽的注意。畢竟,對於年幼的寶寶來說,沒有比獲得媽媽的注意更重要更迫切的心理需求了。   如何防止寶寶受了媽媽情緒的傷   要防止寶寶受媽媽消極情緒的傷,最好要考慮以下幾點:   1.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在夫妻雙方都真心期待有個寶寶的時候才決定要寶寶。如果自己還沒有準備好,最好不要勉強。只有真心期待做父母的人,才能全心全意成為好父母。   2.當媽媽情緒不佳的時候,即便媽媽隱忍著不表現出來,寶寶也會敏感地意識到。因此,在面對寶寶時,媽媽要先調整好自己的情緒,盡量避免帶著消極情緒來與寶寶交流。多想想寶寶那些令人驚詫的進步和可愛的趣事,媽媽的心情也會隨著好很多。   3.當媽媽確實無法調整自己情緒的時候,不如暫時請求家人替代一下自己,找個機會把情緒發洩出去,比如大聲地唱歌,痛哭一場,等自己情緒平穩了再去接觸寶寶。   4.平時注意細心觀察寶寶的反應,根據他的反應及時調整自己應對的方式。如果親子溝通更為高效,親子之間就會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對彼此的情緒起到積極的調節作用。   5.媽媽要盡量把來自工作與家庭的煩心事與養育寶寶分開,其他家人要理解媽媽,並盡力為媽媽提供幫助。   6.當媽媽的情緒極端惡劣,並且自己無法調整過來時,可以嘗試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

青春一定要留白

2008年10月11日
公開
34

■洪蘭 今年的寒假好像特別短,一轉眼又開學了。在捷運上碰到好友跟她國二的孩子買完參考書回家,孩子一見我便吐苦水,說年初五商店開門他也開工,去補習班上課了。母親苦笑著說:「別人都在補,我們不補怕跟不上。我也怕自己一時心軟造成孩子一輩子跟不上人家,所以狠著心,把孩子從棉被中拖起來,頂著寒流去補習。」但是她馬上接著說:「我每個禮拜都帶他去吃牛排,慰勞他。」我偷偷問孩子:「你喜歡牛排嗎?」他回答:「我寧可要一點屬於我自己的時間。」   這實在是現代父母的兩難,如何去拿捏這個分寸真是一門大學問。  教養孩子不能人云亦云   世界上每個社會的成員都有「與別人一樣」的壓力,這個壓力來自演化。三十年前漢斯•柯魯克(Hans Kruuk)在非洲塞倫蓋提的草原上作研究時,便發現與別人一樣是保護自己的最好法則。他發現,只要在動物身上塗上油漆,就等於替牠簽下死亡證書,因為牠一定會在下一波獵食攻擊中喪生。   大家在一起做同樣的事是生物界最安全的法則。中國古代就有鶴立雞群或槍打出頭鳥的諺語,警告大家不要標新立異。台北在流行巫婆鞋,雖然大家都知道穿上它容易扭傷足踝,夾到電梯門的縫,很是危險,市面上仍是人腳一雙,不敢不穿。   但是我們已經演化到文明的社會了,民智已開,應該有自我判斷的能力。敢與群眾不同,當然是需要勇氣的,這個勇氣來自知識和自信。   教養孩子與跟流行不一樣,不能人云亦云,教養孩子是一個心靈的塑造,每一步都應該依你最好的判斷自己作主。每個孩子不一樣,而父母是最懂得自己孩子的人,他快不快樂,學習有沒有成效父母最知道,應該對自己的判斷力有信心,不要隨大眾起舞。  留個時間給夢想   其次,學習的效果要靠情緒與動機,不是一直填、一直塞就會有效果。人腦不像電腦,掃瞄過去就可以存檔,有存檔便可以提取。人的學習要靠主動的思考與組織。   現在流行的「青春不留白」是句非常錯誤的話。留白是必要的,它托出主體,如果一個畫面塗得滿滿的,這幅畫的主題便無法凸顯,沒有主題的畫只是顏料的組合而已。   同樣的,孩子被課程塞得滿滿的,便沒有時間思考,一個沒有經過思考的訊息,只是資料的組合而已,對孩子來說是沒有用的,就像沒有消化的食物一樣,小腸無法吸收,吃再多對身體都無益。   人既然不是機器,我們怎麼能要求他上了八個小時的學校課程後,再去上四個小時補習班呢?這種補習是徒勞無功的,因為孩子已經累了,無法思考了。孔子三千年前不就說過「學而不思則罔」嗎?   我們一定要留給孩子一些空間與時間,讓他去思想,去做他自己喜歡的事,他才會覺得自己是個人而不是個學習的機器。那怕他去做白日夢都沒關係,很多科學上偉大的發明都是在作白日夢時想到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理察•費曼(天下文化出版的《別鬧了,費曼先生》,我強力推薦青少年看),有一次在會議結束前問與會人士:「有沒有可能把一套大英百科全書儲存到針尖那麼小的地方,讓人們可以輕鬆地帶著走?」這個問題在1959年是個白日夢,但是1991年,IBM做到了。   沒有夢想就不可能有實現,青春是要留白的。留給孩子一點空間去思考他的人生走向,想他在這個世界應該留下些什麼,去思考如何使明天變得比今天更好。畢竟能夠思考的也只有人類而已,不要白白浪費了這個辛苦演化而來的權益。

不要低估孩子學習模仿的能力

2008年10月11日
公開
30

■洪蘭 有一位朋友為了她讀國中,正在青春風暴期的孩子對她講話不禮貌,進出不打招呼,無視這個母親的存在而感到痛苦萬分,央求我與她孩子談談,於是約了孩子出來喝下午茶。   想不到,這個孩子說到母親時的口吻竟是非常的不屑,說母親說一套,做一套,表裡不如一,客人來時親熱的不得了,客人一走立刻數落客人的不是……,令我非常的驚訝,沒想到孩子把父母平日的一舉一動都看在眼裡,當長大有了自己的價值判斷時,便開始看不起父母,行為叛逆起來,因為他覺得「你也不過如此,不配管我」。  模仿力是天生的   互敬是人與人相處之道,即使是傳統的「天地君親師」,維繫這五倫的仍然是個「敬」;不敬,所以臣會弒君,子會忤父,生會逆師。仔細想一下,我們真的很少對我們尊敬的人粗聲大氣地說話。難怪中國人說夫妻相之道是「相敬如賓」;有敬,夫妻自然不會吵架。   然而,我們過去常以為孩子小,不懂事,在孩子面前做了許多錯誤的示範,殊不知孩子看在眼裡,不聲不響的把許多壞毛病都學去了,當我們去糾正他時,就會招來孩子的不滿,如果父母強要孩子服從時,就會產生親子衝突。有一個實驗讓我們看到模仿學習幾乎是天生的,連很低等的動物都有這個能力。   我們一向認為雞不怎麼聰明,沒有什麼學習能力,但是最近的研究報告顯示雞也可以從別人的錯誤中學習。   實驗者讓一組雞學習連續啄綠鍵或紅鍵若干次後會得到食物的獎賞,另外一組雞則在旁邊觀看。當輪到第二組雞上場時,牠們很快就學會了啄鍵以換取食物。換句話說,從觀察別人的行為中,牠們學會了自己該怎麼做。雞有這種觀察模仿的學習能力頗讓實驗者吃驚,科學家原以為只有高等的哺乳類動物如靈長類才有模仿的能力,後來發現人太低估了自然界生物的適應能力。   所有的生物都有從別人經驗中吸取教訓的能力,一棵樹在它的葉子被毛蟲啃食之後,會散發出化學味道來警告旁邊的樹,被警告的樹就會分泌毒素到葉子中令毛蟲不能吃。在所有的生物中,人類最是模仿學習的高手,我們只要看仿冒的官司那麼多就知道了,所以父母絕對不能低估孩子的模仿學習能力。    「無意間學習」影響人格發展   孩子平常在生活中透過觀察與模仿形成所謂的「無意間學習」(incidental leaning),這種學習與課堂中特意的教學(intentional learning)不一樣,它是直接影響我們人格的成長。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文化都是先要求他們的孩子人格上健全,才對他作知識與技能上的要求。這一點,在我們目前的社會正好相反,我們只要求孩子會讀書,不要求他其他條件,中國一向主張「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會讀書變成很多行為不良的藉口,這個錯誤觀念是危險的,高知識白領階級的犯罪往往比一般犯罪更危險。在現在的社會光用拳頭、棒子管教孩子已行不通了,父母必須以身作則,贏得子女的尊敬後才能產生教誨的作用。這個尊敬必須發自內心,跟父母的知識水準、賺錢能力無關,與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有關。    讓孩子成為值得尊敬的人   我在美國讀研究所時,一位老教授曾經告訴我一個故事:他生在美國經濟大恐慌的時期,家中時常斷炊,父親雖是高級知識分子,因失業只好作粗工,夏天鋪路,冬天鏟雪。有一年聖誕節,他早上醒來興奮的跑下樓去摸掛在壁爐上的聖誕襪,但只摸到一塊巧克力糖,他感到非常的失望、放聲大哭。他父親把他拉到一旁,告訴他為什麼沒有禮物,因為他把買玩具的錢給了更需要錢去買食物的人,然後告訴他真正的禮物在後院。他開門出去一看,後院有個三十呎高的雪山,他父親一夜未眠,用鏟雪車把清道路所鏟出來的雪統統堆在後院,替他造了一座他個人的「喜馬拉雅山」。這個禮物令他驚喜萬分,也立刻使他成為全村孩子最羡慕的對象。這個聖誕節變成他永生不忘、最好的一個聖誕節,已經六十年了仍然記憶深刻。   他對我說,他父親一生窮困,未能給他留下任何錢財,他必須半工半讀才能完成大學學業。但是在他心目中,他父親未曾因此而減少偉大,因為他父親正直、高貴、有愛心,給了他最好的榜樣。他一直說人格是父母留給孩子最好的遺產。很多時候,父母以為留給孩子財富才是對得起孩子,其實,留給孩子名聲,讓孩子成為值得尊敬的人才是最成功的教育,不要為了賺錢失去與孩子談心的機會,也不要為了讓孩子過舒適的生活而失去孩子對你的尊敬。

關掉電視,說個故事

2008年10月11日
公開
13

■洪蘭 2002年,兒子去他阿姨家過感恩節時,打了電話回來報平安,我隨口問他:「在19次的感恩節中,你最喜歡哪一次?」我原以為他會以外交辭令的口吻說:「這一次」,想不到他回答的卻是,很早以前在紐約水牛城過節的那一次。我問他為什麼,他答道:因為那一次最好玩,最有意義。  好玩的事情都在大腦裡   原來小孩子要的不只是吃吃喝喝而已,他們在精神層面的需求大於感官層面。這使我想起拉森(Gary Carson)(美國公認最有創意的卡通畫家)的話:「最好的娛樂方式就在你的大腦中,不必外求」。 那一年,嚴冬,才11月的感恩節就下起大雪。我們剛吃完晚餐,卻碰上暴風雪導致電停,孩子們立刻抱怨連連,因為他們湊錢租了一捲錄影帶正準備要看,電停了還看什麼呢?正在抱怨時,我父親開口了:「你們應該很感恩,電是在吃完了火雞才停,如果火雞還沒熟就停電的話,你們現在不就餓肚子了嗎?」孩子們一聽,覺得很有道理,就不敢再抱怨了。父親接著告訴我們:「情緒會發酵,會傳染,當有負面情緒出現時,要立刻停止它的傳播,不然會像滾雪球一樣,一發不可收拾」。我非常佩服父親的人生智慧,他總在最恰當的時間,以不流於說教的形式,教我們一些處世之道,讓我們體悟道理的真正內涵。 之後,父親指派我去客廳找些在黑暗中可以做的有趣的事情給孩子們做(父親常說帶孩子像帶兵一樣,不可以閒著,閒了會出事)。因為在黑暗中,眼睛就不管用了,只能利用耳朵;我靈機一動,想了一個遊戲,要孩子圍成一圈,比賽說故事接龍。我兒子所說好玩又有意義的回憶,指的就是那天晚上的說故事比賽。  不要鎖住想像力   我常覺得孩子的想像力是無限的,只要父母肯花時間,有耐心的去引導與鼓勵他們,他們的能力就可以發揮到意想不到的境界。 暴風雪的晚上沒有電、沒有暖氣,大家包裹著毯子作腦力激盪,任憑自己的想像力飛翔,把故事合理又不失趣味的說下去,每個孩子都笑翻了天。後來妹妹們洗好了碗,來到客廳一起參與,大人的來到使得孩子更加興奮,一個個爬到自己母親的身邊,依偎著,聽母親說事。那一夜,我深深感受到為什麼拉森說的最好的娛樂就在你的大腦中,端看你會不會去用它。 人常會因外在聲色刺激的誘惑而忽略了「反求諸己」的古之明訓。有了電視以後,孩子好像就不會玩了,每天放學回家便守著電視機,被動的接受別人灌輸給你的訊息,一旦沒有電視便茫然不知該如何打發時間。被動慣了,主動的機制生鏽了,想動也動不了了。影像圖片最大的壞處是,它會限制你的想像力。電影、電視傳送的是導演的想像力,它的進入會鎖住自己的想像力,使其不得發揮。 日本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大江健三郎的太太從小多病,臥床無聊時,她的母親便將小說一遍一遍的唸給她聽,無形中增加了她豐富的想像力,後來成為很有名的創意插圖家。他說如果那時日本有電視,他太太就不會成為創意畫家了。我覺得這句話很對,因為在心理學上有先入為主(mind set)的現象,一旦心像形成便很難跳開原有的窠臼,這也是為什麼小孩子的想像力比大人好,也是西諺:「你不能教老狗新的把戲」的原因。這是因為小孩的心靈還沒有那麼多的限制,可以隨意發展。大人做事明確,迅速的代價其實就是創造力、聯想力的喪失。     想像力是創造力的來源   想像力是創造力的泉源,大家都看到台灣社會在轉型,當大陸一個月的工資是我們一天的工資時,我們必須轉型到服務業才有生存的空間,因此坊間有很多創造力補習班出現。其實,創造力是不能補的,如果你照著他做,你就是模仿而不是創造。但是創造力可以培養,培養的方法就是運用想像力。像這種全家一起圍爐說故事或親子共讀就是培養創造力最好的機會,故事是虛擬的,是無中生有的,它帶給孩子最大的想像空間。 在不景氣的現在,我們或許可以認真考慮拉森的主張——不花一分錢而得到最大的娛樂,只要你肯善用你的想像力。的確,同一個東西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玩法,只要你肯花腦筋去想;同一處環境也是,當你看膩了這個環境時,不妨換個角度來看看,它的景觀立刻完全不一樣了。 給自己和孩子一點想像的空間,會增加很多的樂趣,下次吃過晚飯,請控制你的手指頭,不要去開電視,講個故事給孩子聽吧!

「質優」比「資優」更重要

2008年10月11日
公開
23

■洪蘭 最近報上有件駭人的新聞,兩名台灣大學的學生到朋友家聊天時,竟然在別人都離去後一時「性」起進入主人的房間翻雲覆雨,肆無忌憚的將別人的臥室當作賓館,事畢,床單、床罩、地毯一團亂未收拾,連保險套都沒有妥善處理,就揚長而去,氣得屋主去告官,抓到後賠了八仟元了事。令人氣結的是這學生竟然還恬不知恥的說早知道去賓館還便宜些。 道德教育完全失敗 這件新聞發生在台灣第一流大學的學生身上,顯示我們道德教育完全失敗,價值觀完全淪喪。真是應了中研院李遠哲院長「高學歷不代表高品德」這話。這兩個學生擅闖別人的房間亂搞一通,牆上地毯都是「不明液體」,這是無禮兼無恥,他們的行為陷邀他的朋友於不義,像這樣禮義廉恥全無的人如何配作大學生?我們再不檢討教育的方針,難道真的要等到亡國了才來痛哭嗎? 台灣多年來智育掛帥的結果是教出了這批「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沒有是非、沒有原則的學生,我們敢將國家的前途交到這樣人的手上嗎?如果不敢,我們為什麼還在填充那些死知識而忽略他的品德教養?英國格林爵士老早說過「學校教育的不是在學到任何有用的東西,而是在培養人格情操和正確的價值觀」。 學校提供學習的鷹架 現代的知識一直在翻新,高科技十八個月便翻了一倍,傳統科技五年翻一倍,如果只依靠學校所學的知識來謀生,這個孩子一離開校門就變成「淘汰郎」——被社會所淘汰,因為學校所學的已經過時了。試問十年前有人聽過奈米嗎?現在,有多少人不知道奈米?一九六○年到一九八○年知識的累積是過去二千年的總和,一九八○年到現在知識又翻了一倍,知識變得又新又快,我們怎麼可以期待學校教孩子所有的知識?既然新知識學不完,學校要教的應該是基本的知識,提供學生一個學習新知識的鷹架,一個人只要肯學,他有一生的時間去學習他所需要的知識,但是一個品德不好的人會禍國殃民,學歷越高,為害越大。 資優生犯罪更可怕 奧克拉荷馬州聯邦大廈爆炸案的兇手智商有一二六,超過我國篩選資優生的標準,但是這個高智商的結果卻是奪走一百六十八條人命。尤其殘忍的是他把一車的炸藥放在幼稚園旁邊爆炸,使幼小的兒童首當其衝,炸得肢離破碎慘不忍睹,他卻無動於衷,認為他們不過是「附帶損傷」。美國獨行炸藥客(Unibomber)也是高智商,他是MIT博士、柏克萊加大的物理教授,FBI花了二十年才把他抓到。這些高智商者把聰明用到錯誤的地方更讓人害怕,這些教訓難道還不夠讓我們在強調「資優」時,想一想「質優」是不是更重要? 為什麼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還在迷信聰明?許多成功的例子已經明顯的指出高智商不是成功的惟一條件,有毅力才是。有創造發明力的人往往並不是最聰明的人,卻是最能吃苦耐勞的人;堅忍不拔也是所有成功人的特質。當我們花大錢把孩子送進各種補習班去訓練他的智力時,我們是否也應該花同樣的力氣去培養他的毅力?我們有沒有提供一個可以讓人格健全發展的環境給我們的下一代?我們一向標榜孩子的聰明,卻沒有人去標榜他是個好公民,有聰明卻沒有民胞物與的觀念時,他就有可能會變成社會的不定時炸彈,隨時危害著你我的安全。 空虛的下一代 從飆車少年行為中,不難看出這一代的空虛、無根。他們不看書,沒有知識,沒先人可以效法,沒有理想要去實現。(現代的年輕人不但沒有看過「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這句話,可能連斷句都不會。)現代化使我們的鄉鎮失去了特色,每一個建築都一樣,沒有了特色就失去了對家鄉的認同,人沒有了特色也失去了對自我的認同。沒有理想,沒有認同,沒有傳承,我們變成沒有文化的一代。而文化是民族的內涵,我看到我們正逐漸變成一個膚淺的民族。這是一個危機,今天不覺醒,就真的沒有明天了。 管子牧民篇中管仲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教育是立國的根本,當我們教出來的學生沒有廉恥時,亡國之日是指日可待。身為台大校友,我有權要求台大校長整頓校風,不要讓校友蒙羞,身為台灣的人民,我有權要求教育部長整頓教育,不要讓台灣亡在寡廉鮮恥的高學歷份子的手上。

給所有老師們

2008年10月11日
公開
42

作者:洪蘭 台灣的孩子一般沒有什麼機會玩,我個人覺得這樣的現象很令人擔心。 我在陽明大學醫學院任教,我們有些孩子還沒有準備好,就已經要去當醫師了。他可能有很豐富的醫學知識,可是還未必能面對,診療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心理壓力、道德壓力與生命課題。 有一些記者問我,為什麼我覺得我先生(曾志朗)的抗壓性很強,我想主要是因為他是在鄉下長大的,我們在美國結婚五年後,我才去他家,去的時候發現,鄉下長大的孩子童年快樂很多。 他曾經告訴我,他們常去溪裡面游泳,老師三令五申告誡,他們依然不改,於是老師趁他們游泳時把衣服拿走,他們只好在溪水裡等到天黑,拿著芭蕉葉,遮住重點部位,跑回家去,而媽媽當然早已拿著棍子在門口等囉!他拿到博士後,母親當選模範母親,他跟她說:「你怎麼能當模範母親?你在旗山鎮拿著棍子追著我跑,每個人都看見了!」 有快樂童年的孩子個性比較開朗,希望我們的教改,可以讓孩子成長得更快樂! 金絲雀如何學唱新歌 我的小孩八歲時回台灣,面對中西文化的異同,求學過程特別曲折。起先念嘉義民雄國小,後來因為語言、體罰等因素,適應不良,轉到台北讀北師附小。當時我在中正大學教書,由我母親照顧我的小孩。 我母親的教育觀念是舊式的:先做功課後玩耍。小孩一回到家,趕快把功課做完,以便玩耍,我母親一看說:「咦!那麼快就做完了?去複習!」小孩一聽,趕快去複習,正打算出去玩,我母親說:「複習完了,去預習!」 當時我母親常說:「現在三年級的功課怎麼那麼多呀?做到十點半還做不完!」後來我才發現,原來我小孩是把功課攤開在桌上慢慢地做,我母親一離開,他就去玩,聽到腳步聲,他就趕快回到書桌前! 我發現這件事時,相當的擔心;由實驗知道,要改變一個壞習慣,需要花上十倍的力氣!金絲雀學會唱一首歌後,若要牠再學新的歌,牠會乾脆讓神經細胞死掉,第二年再長新的。於是我試著說服母親,讓小孩做功課前先玩,結果我母親回答:「業,精於勤,荒於嬉!」她的六個女兒都讀北一女、台大,她堅持當新式教育還不知成效如何時,先用傳統教法!還說我小孩晚回國,起步晚,必須要「追上去」,所以安排他每周補習三天,小孩叫苦連天! 從「身心症」到愛上學 國二上,我的小孩得了「身心症」。早上七點鐘時,他的體溫開始上升,七點半時,燒到三十九度半;怕他做假,我家有很多溫度計,但是不管哪一支溫度計,量出來都是三十九度半,我只好打電話向老師請假。請假後,到了八點半,他準時退燒。 到了上學時間,常常是我先生抬頭,我抬腳,兩人合力把他拖上汽車,他一路上叫:「求求你不要叫我去上學!」聽了心中真的很不忍,我們為什麼會讓孩子讀書讀到這樣的痛苦? 進入美國學校三個禮拜後,「身心症」不藥而癒。他變得很喜歡去上學。他們老師早上七點鐘到學校,他想跟老師共進早餐,討論功課,所以早上不到七點,就挖我起床送他去上學,而我常是前一天做實驗做到半夜三更。 他對他的老師,那些肯幫他的老師,有說不出來的感恩和愛戴。 我從小學六年級開始集郵,特別珍藏了一些東南亞各國獨立時發行的紀念郵票。小孩在學校上到有關國家獨立的課程時,向我借那些亞洲國家獨立紀念郵票,當作參考資料,帶去學校,結果被老師一誇獎,就把郵票送給老師了。我說:「不行啊,那是媽媽的珍藏。」我的小孩說:「可是我的老師更喜歡那些郵票!」 他的老師隔了四年沒有教他,去年在路上遇到,正值總統就職典禮前,孩子回來對我說:「老師說他從來沒有參加過就職典禮…」我們只有一張貴賓卷,孩子竟然跟我說:「你不要去啦,讓我的老師去!」 我可以感覺到,老師只要對孩子有一些用心和付出,孩子就會非常感激,令人非常感動。 教小孩,要從動機下手 我覺得,我們的課本編得太淺了,我們不能低估孩子的聰明智慧,以為以他這個年齡,只能了解某個程度。 皮亞傑有個實驗:五個彈珠排一排,有上下兩排,將第六顆彈珠加入下一排並將長度縮得比上一排小,問小孩哪一排彈珠比較多?結果小孩會說較長的那排較多。事實是—將彈珠換成巧克力後,實驗結果完全改觀,兩歲半的小孩都知道要拿下面這一排! 我們在小學二年級時,開始教整數概念,一個當老師的媽媽問小孩:「小於一百的最大整數是多少?」小孩目瞪口呆,不知道媽媽在講什麼,眼看弟弟要挨揍,哥哥跑過來幫忙:「媽媽要給你一個紅包,裡面的錢不得超過一百塊,你要多少?」弟弟立刻說:「九十九!」。 今天我們的教學不能與生活連在一起,小孩不知你在問什麼,這不代表他笨! 我先生以前要我兒子學中文,規定回到家裡不能講英文,要講中文。於是我的小孩每天回到家,一腳站在門口就用英文把當天學校發生的事情講一遍,講完,進到家,就不講話了。他其實相當痛恨中文,可見體罰對一個孩子身心殘害之大,他到現在還不肯拿筷子,但是很會青蛙跳,可以跳完整個操場! 對於孩子,真的要了解他的心理,而且要有方式對待他。我後來讓他願意看中文,完全是從金庸的《書劍恩仇錄》著手,武俠小說嘛!講到最精采的地方,我就停下來說:「媽媽要去做實驗了。」他拉著我問,後來呢,後來呢,我就叫他自己去看。其實他並不能全看懂,自己用想像力填補了很多地方。 從了解到關懷到行動 我的小孩剛轉到美國學校時,上課第一天,老師發了十四本英文書,說是這學期要唸的,有哈波李的《梅崗城的故事》、賽珍珠的《大地》、史坦貝克的《人鼠之間》等。 這些書都蠻深的,我們的大學生都不一定會讀,何況九年級(相當國二)的孩子?我去問老師為什麼選這些書,老師說:「十四歲的小孩,肌力已經足以傷人,如果心智上不夠成熟、缺乏同理心的話,很可能做出令自己後悔一輩子的事情!我們必須在他青春期剛開始時,讓他的思想跟上,藉著這些不同人種受到不同待遇的書,教會他們『同理心』是什麼。」 《梅崗城的故事》和《奴隸船》是描述美國南方黑人所受的不平等境遇。我的小孩看完了這個故事,一直問我:黑人並沒有比較笨,為什麼會因為他的顏色就遭到歧視?他們以前在學校裡叫黑人Negro,但看完這些書後,就不再那麼叫了。《人鼠之間》拿過諾貝爾獎,主角是個智障的孩子。當時發生了喜憨兒烘焙屋被人潑餿水的事件,同學們看了書後,主動下山去幫忙喜憨兒清洗。 「因了解產生關懷,因關懷產生行動」,我在我小孩身上印證了這一點! 「閱讀」是無可取代的 我們的學校應該多提供課外書,因為看得懂的孩子可以從中得到很多的知識,好像搭個鷹架,讓他自己走上去一樣。現在流行的多媒體教學,其實是不能取代閱讀的。 我小孩11年級時,老師要他們看《戰爭與和平》,要交報告的!但是書太厚,他去租錄影帶來看,看完寫報告交去,卻不知電影結局被導演改了。老師發現後,罰他再看一本《飄》。 這次他乖乖地看書寫報告,但是我覺得《飄》改編的電影《亂世佳人》是經典作,很值得一看,就租來跟他一起看。小孩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他說郝思嘉是十六歲,怎麼可以由三十歲的費雯麗演?我說豈有此理,《戰爭與和平》的女主角是俄國人,奧黛麗赫本是美國人呢,你怎麼就看得下去呢?他說:「因為我是先看電影再看書,不管書中怎麼樣描寫,都是出現奧黛麗赫本的形象呀!要是先看書,電影中出現的影像跟我的想像不合,我就看不下去了!」 所以,看書時是自己的想像力,電影是導演的想像力,別人的想像力會阻礙自己發揮想像力! 聽演講,如果你不了解背景知識,聽完後,所得有限;閱讀卻可以依照自己的速度,一再反覆。從實驗結果可看出,閱讀在大腦的神經機制上,電流所顯示的深度是不同的,而且影響神經之間的連結密度,我們現在所界定的聰明才智便是指這密度而言。電流是不會中斷的,例如路上看到小學同學,你不記得他的名字,但幾天後,你突然坐起來,想到了他的名字。電流被激發之後一直走著,連結越密,創造力便越強。 有創造力才有未來 我們的未來,就在下一輩的創造力上,如果我們將腦力封鎖住、沒有創造力,我們的未來是沒有希望的。 北縣某國小有面擋土牆,上面有一到六年級的創作圖案,一年級的用個掌印壓下去,順著手指頭的方向畫出一隻漂亮的長尾雞,六年級用彩色的石頭排列成圈圈的幾何狀圖案。我們的孩子,進學校時很有創意,被我們教了六年以後,就變成石頭,這就是一定要進行教改的原因。 我自己覺得,除了行為不要逾矩的最低下限外,教育者(包括父母、部長在內)要放手讓人全面自我發展,小孩才會有創造力! 生命不一定是直線, 他可以是放射線、 雙曲線或反折線, 甚至可以是個圓, 是需要你主動塑造, 完成屬於你自己的圓。

可愛的自我中心時期

2008年10月10日
公開
43

幼教博士 陳姝伶 著 兩,三甚至五歲時期的孩子通常都會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色,"自我中心主義'" (Egocentrism). 所謂自我中心主義,指的是幼兒以自我為中心,深信一切人的想法都和他自己的想法相同,也從不懷疑自己思想的真實性. 也因此,他不想,也不能接納別人的意見. 這自我中心主義在幼兒行為上的影響最明顯的是不肯把玩具和他的朋友分享,甚至搶玩具. 到別人家裡作客時,只要喜歡的東西,就會喧賓奪主的拿過來,因為對他來說,所有他喜歡的東西都是"我的’ 很多父母再三勸阻或提醒,常常挫折於孩子不聽,轉而對孩子生氣. 其實父母大可不必要向孩子生氣,這階段的孩子,就是這樣,聽不進大人說的話. 凡事都要依自己的意思,甚至以為天下的人都會同意他的想法. 那怎麼辦呢? 協助孩子突破這自我中心主義最好的辦法是讓你的孩子有機會和同年齡或大一,兩歲的孩子一起玩. 在孩子們的遊戲中,配合大人的言教. 譬如: "東西要一起玩", "大家輪流玩",或透過其他孩子的抗議,爭吵,他就會慢慢了解原來別人的想法不一定和他的一樣. 逐漸的,他就會去調整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以取得別人的接納. 所以媽媽們若帶著孩子一起玩,如果遇到孩子間有糾紛,爭吵,先不要急著打罵小孩,反而應該將那些情境當成教育孩子的最佳良機. 除了行為,自我中心主義對這段時間幼兒的認知發展也有深刻的影響. 因為自我中心主義的影響,孩子對事物的了解,注意力往往集中於有限的一點上,對於事物的其他面貌則完全忽略. 例如,你分餅乾給兩個小孩, 大寶拿到完整的一片餅乾,小寶則拿到一樣大小的餅乾但切成四小塊. 大寶可能會抗議,因為小寶拿的餅乾比他多. 大寶只注意到數量的多寡而忽略了面積的大小. 相同的,小寶可能也會抗議,因為他的餅乾比大寶小. 小寶注意了大小,卻忽略了數量. 就算你再怎麼樣解釋,這時期的孩子往往都不能接受.寫到這裏,舉二個我家的例子,可以讓大家更瞭解這個觀念。 記得有一次,四歲的女兒捧著一碗小藍莓在吃,哥哥請她分一些給他,妹妹也很慷慨答應. 哥哥一把抓了四個,妹妹在一旁抗議: "嘿,哥哥,太多了,一次只能吃一個,不然我不分你吃." 哥哥就把手中的藍莓放回去,然後站在一旁,一次吃一個,吃了十多個,妹妹一點也不在乎. 對她而言,一次一個的損失很少,哥哥抓了一把離去的損失才大. 這是典型的自我中心主義的反應. 另一例子更有趣,有天晚上,先生下班回家,盛了一碗豆花在吃. 正吃了一口,女兒看見了也想要吃,先生看豆花就只剩這一碗了,就說:〝好吧,給你吃〞. 但是因女兒最近對"口水"很敏感,所以開始大哭: "我不要,那裡頭有口水,我要一碗新的."爸爸趕忙解釋,〝我只吃一小口,沒有口水〞或〝有口水也只是一點點,沒關係吧!〞女兒還是越哭越兇,晚上九點也無處可買豆花了,先生很懊惱。我對女兒說:〝不要哭,媽媽幫你把爸爸的口水拿掉。〞一邊說,一邊拿餐巾把先生用過的湯匙擦乾淨。女兒一看,馬上破涕為笑,把豆花吃完. 這階段的孩子就像女兒一樣,只把焦點放在一點. 對他解釋再多都不管用,只要了解孩子到底針對什麼在吵鬧,對症下藥來解決問題,就可以避免掉許多親子間的不愉快. 零到五歲是自我中心主義最強烈的階段,遇到孩子搶玩具或有理說不清的時候固然傷腦筋,但若靜下心來,仔細觀察,聆聽孩子的一言一行,你也會有意想不到的快樂. 例如: 女兒會對朋友的媽媽說: "阿姨,皓皓不想回家,因為他很喜歡我." 湯很燙,叫女兒待會再喝,她會說: "媽媽,你現在不要給我喝湯,是因為你捨不得你的小可愛嘴巴燙到,對不對?" 這些可愛的話語常常讓我更珍惜與孩子相處的時光. 因為我知道,再過幾年,這麼天真無邪的話,想聽都很難了. 幼兒階段陪孩子 一起成長很辛苦,但也是最可愛、有趣. 請大家多多把握!

孩子喜歡什麼,就教他什麼

2008年10月10日
公開
56

陳姝伶 博士 著 許多家有幼兒的媽媽,常問我一個問題:「這個年紀的孩子,應該教他們什麼?」 我的答案往往是:「孩子的興趣是你最好的教育指標,依孩子的興趣引導他,學習的效果最顯著。」有些媽媽不懂我的意思。我舉幾個例子,把這個想法說明一下。 獨鐘飛機的孩子 曾經有位媽媽很苦惱地問我:「我在圖書館借了許多書,我那四歲的孩子連看也不看一眼,每天只抱著那本飛機的書,吵著要我唸給他聽。這情形已經有二、三個月了,怎麼辦?」 我回答她說:「你的孩子這麼喜歡飛機是正常的,而且是很好的事。因為,重複學習是幼兒在建構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時,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不要去壓抑它。」 然後我建議她:「順應孩子的興趣,和孩子一起喜歡飛機。到圖書館借一些有關飛機的書陪他讀,再把和飛機有關的事物引入一起研究,如飛機的起降、飛機場的作業、與飛機有關的其他交通工具等,一步一步地擴展孩子的知識領域。」 一星期之後,這位媽媽很高興地分享她的經驗:「我真不敢相信孩子的學習能力!短短一星期,我兒子學會了各種飛機的特色和功能,飛機場的設備和作業程序也都很清楚,真是不可思議!」 忍者龜也是朋友! 另一個例子是,有位孩子〈約四歲半〉只喜歡忍者龜,舉凡玩具、衣服,都要和忍者龜有關。到了圖書館,雖然一個字也不會認,卻可以抽出一本又一本忍者龜的書,吵著要借回家。媽媽怎麼樣都禁止不了孩子對忍者龜的喜愛,又擔心孩子學會「暴力」,為此煩惱不已。 我的建議能仍然是:「順應孩子的興趣,把忍者龜變成你的朋友,成為你和孩子之間的溝通的工具。譬如,你要他學數學,他興趣缺缺,你就可以和他玩遊戲,問他:『一隻忍者龜吃兩個披薩,四隻忍者龜需要多少個才夠吃?』他一定會認真想,要不要試試看?」 過了兩個禮拜,這個媽媽的心得回來了:「真有效!我問他一隻忍者龜打倒三個壞人,十五個壞人需要幾隻忍者龜,他竟然可以回答五個。這不是除法的概念嗎?不知忍者龜這麼好用。」 玩石頭也能學東西 依順孩子的興趣教導他,就如順水推舟,會有事倍功半的效果。但,媽媽們又有疑問了:「孩子好像對什麼都沒興趣,怎麼辦?」 我反問她們:「你的孩子總有他喜歡玩的東西吧!」答案是:「有阿!他最喜歡玩石頭。」或是玩水、玩沙,但「那些算是興趣嗎?玩那些東西可以學到什麼?」 在這裡,建議大家把「學習」的定義放寬些。學習不是只有讀書、寫字、數數和畫畫。對一個幼兒來說,周遭一切的環境都是學習的對象。曾有一位數學家回憶,他就是在兒時玩一堆石頭時,領悟到數字的保留觀念──石頭不管被排成什麼形狀,數目都不會改變。石頭可以用來玩數數的遊戲,分辨大小、形狀,或當成勞作的材料,更可以進一步介紹各種不同的礦石的名稱和由來。您說玩石頭能不能學到什麼? 所以,實在不要小看看孩子玩的東西,以為玩那些東西沒意義。其實,孩子的玩具是否有教育功用,全看作父母的怎麼去掌握和應用。 不要拿孩子來和別人比 提醒大家的另一點是,不要把別人家同年紀孩子的興趣,拿來和自己的孩子比較。曾有位媽媽問:,「我教我四歲的孩子認字,昨天教的,今天已經忘了。更嚴重的是,現在只要我拿出字卡,她就躲起來。怎麼辦?她有沒有問題?」 我問:「認字是她要求的嗎?」 這位媽媽答說:「沒有阿!是我看朋友家的孩子在學,就也教她。她自己不是很喜歡。」 我再問:「你的孩子字記不得,妳有沒有罵她?」「當然有阿!」 我答說:「你孩子所有的反應都很正常。」 這個孩子當然沒有問題。這位媽媽因為別人的孩子認字,就要求自己對認字不感興趣的孩子也要如法炮製,結果是教的人辛苦,學的也痛苦,不但把孩子主動學習的精神抹殺,也破壞了親子間的和諧。 如果真要比較,請拿孩子和他自己比。看看現在的他和半年前是否有不同,在哪些方面有了轉變。 在我們陪孩子成長的學習路上,請尊重他是這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個體。尊重他天生的優點和缺點,讓他依著自己的步調,快樂的、慢慢的地進步與茁壯。

我是爸爸的跟屁蟲

2008年10月10日
公開
43

陳姝伶 博士 著 最近,只要先生一進家門,兒子就爸爸長,爸爸的,跟前跟後,我們笑稱他是爸爸的跟屁蟲,他則高高興興的把跟屁蟲變成唱歌,唱得不亦樂乎。女兒也不甘落後,每天爸爸回家就衝上去,又抱有親的“welcome home 嚷個不停。看先生和兒女打成一片,與多年前初為人父束手無措的樣子,真有天壤之別。幾年來,我們全家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父子、父女之間感情融洽,想必我們用的一些方法還算得當,在此就把這些經驗與大家分享。 首先談談媽媽在父子關係中扮演的角色。曾在一篇文章中讀到有關爸爸的描寫:「爸爸就像冰箱裏的電燈,門一關,什麼也看不見,不知道他在裏頭作什麼?」爸爸每天早出晚歸,在孩子心目中或許就是如此神祕莫測吧!那麼對爸爸的印象是打哪兒來的呢?對幼兒而言,一開始,「媽媽口中的爸爸」,其影響力遠比爸爸與孩子直接互動來得大。譬如:「爸爸上班好辛苦。爸爸賺錢,才可以買菜、買玩具」,爸爸成了救星,有爸爸才有得吃,有的玩;「再不聽話,等爸爸回來修理你」,爸爸成了凶神惡煞;「玩具壞了,沒關係,爸爸回來請爸爸修」,爸爸成了妙手回春的高手;「哼!公司公司,公司最重要,乾脆不要回家」,爸爸成了不愛家的罪人。如果媽媽常常對爸爸讚美、感激,孩子就會喜歡、尊敬爸爸,也樂於親近爸爸;如果媽媽常常抱怨、發牢騷 (尤其當孩子的面或電話中與朋友訴苦),孩子就會討厭爸爸,對爸爸疏遠。因為幼兒階段是一個“相信聽”的時期,做媽媽的每一句話都要慎重,免的孩子對爸爸產生不必要的壞印象。 除了慎言之外,以下還有幾點供媽媽們參考,來協助建立良好的父子關係: ㄧ、不要告孩子的狀。 先生下班回來,如果要報告孩子一天的生活情形,那麼就多多稱讚你的孩子吧!因為先生工作一天,回到家,如果聽到的都是孩子進步的情形、乖巧的一面,想必滿心歡喜,忘了一天的辛勞,對孩子只有疼惜,沒有不滿,如此心情才可以與孩子共度一個甜蜜的晚上。若孩子真有不當行為(自己的觀察或保姆或老師的告知),就等孩子不在場或睡覺時再討論,共商對策。千萬不要讓先生當處罰孩子的惡人,因為等爸爸回到家,孩子早已忘了自己做的錯事,爸爸回家後所做的處罰,不但達不到管教效果,反而傷了父子之間的和氣。 二、協助先生了解孩子。 孩子喜歡玩哪些玩具,喜歡做哪些事情,喜歡怎麼玩等等,都應該讓先生知道。這一點對先生特別重要。有些先生不是不願意陪孩子玩,而是不知道怎麼和孩子玩。如果拖著一身疲憊陪孩子玩,卻討不到孩子的歡心,這種挫折會讓做爸爸的,失去陪孩子玩的耐性和動機。所以,媽媽可以設計一些孩子喜歡的活動,讓先生陪孩子玩,時間久了,父子或父女之間有的默契,就會有屬於他們自己的遊戲。 三、協助孩子了解爸爸。 爸爸把角色融入於遊戲當中。如扮家家酒時,可以讓孩子假裝是爸爸;孩子畫畫,請他畫一張給爸爸;一起讀以爸爸為主角的圖書等等,讓孩子不會因為爸爸不在身邊而忘了爸爸的存在,也可以幫助孩子從不同的角度去了解爸爸。我自己的做法是幫孩子買玩具和書本時,都對孩子說是爸爸請媽媽買給他們的,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即使沒有陪在身邊,仍然很關愛他們。等孩子長大些,偶而也可以和爸爸「午餐約會」一下,看看爸爸上班的地方。可能的話,參觀一下爸爸的辦公室,孩子對爸爸的認識會更具體,有更多的想像空間。(註:我的兒子三歲時,拜訪爸爸的辦公室後,念念不忘爸爸桌上的電腦。提到爸爸上班,就說爸爸可以玩電腦。「辛苦」兩字已不能用來形容爸爸的工作,我笑稱此乃弄巧成拙,所以要不要試此方法,請大家自己斟酌。) 四、不要干涉先生和孩子之間的衝突。 一個家庭裏不要有爸爸始終扮演黑臉或白臉的情形。媽媽與子女的關係和爸爸與子女的關係是獨立存在的兩種親子關係。當孩子與爸爸相處,發生不愉快時,做媽媽的應盡量迴避,不要介入,(除非是爸爸對孩子做可能造成傷害的體罰),讓父子兩人自己把問題解決。若孩子哭著找你,就保持中立,不要說出任何批評的話。將孩子安撫以後,鼓勵孩子去向爸爸說出心裏的感受。若是爸爸誤會孩子或處罰錯誤,也應私下溝通,由爸爸自己出面去道歉善後。(這原則同樣適用於爸爸,不要干涉太太和孩子之間的衝突)。 媽媽在父子關係的建立過程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我們一定要能善為應用。至於爸爸這個關鍵人物,如何來拿捏親子關係,做一個好爸爸,以下也有幾個意見供大家參考: 一、把握重質不重量的原則。 不管是傳統農業社會或現代工業社會,幾乎所有的爸爸們都是面臨同一個問題,那就是能陪孩子的時間,少之又少。如何做可以稱得上是「重質」的互動?就是當你陪著孩子時,你是全心全意地面對他;而不是一邊眼盯著電視或報紙或電腦,一邊“嗯”,“好”,“對”的敷衍一旁的孩子。因為這種打馬虎眼的情形,往往會讓孩子覺得在爸爸的心目中,自己是次要的。日子一久,孩子就不想親近你了。試想,誰願意親近一個不重視自己的人呢?也有爸爸們反應:““我上班累了一天,回到家,看看電視或報紙,放鬆一下自己,都不可以嗎?”在這裏,並不是說爸爸們不能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只是建議爸爸們每天花點時間“專心”地陪孩子說說話或讀一本書或排排積木、拼圖。也許,只是短短的十分鐘,孩子卻可感受到父親對自己的關懷和重視。 二、把握重過程而不重結果的原則。 在爸爸陪孩子(尤其孩子上小學以後)玩的時候,有時出現的情形是做爸爸的,因為能陪孩子的時間不多,一旦 撥出空來,就希望把這段時間做最有效率的應用。想在這個時候教孩子一些東西,偏偏孩子在這當兒對那主題興趣缺缺,兩人常常因而不歡而散。到底這原則裏“重過程”是什麼意思?那就是在有限的時間裏,父子或父女可以高高興興的互動,培養彼此之間的默契,而不在乎孩子是不是學得一個數字概念或幾生字。做爸爸的應尊重孩子是遊戲中的主人,把自己想像成是拜訪孩子認知世界的客人。作客時,若能“客隨主便”,自然賓主融洽;若是“喧賓奪主”,自然賓主反目,久了就被列為拒絕往來戶。但是仍有些父母不放心:難道都不能教孩子任何東西嗎?當然可以!只是,要懂得把握孩子的興趣和適當的時候。(請參考拙作:孩子喜歡什麼,就教他什麼;和把握孩子靈光一現的剎,那兩篇文章。) 三、把握讚美、鼓勵而不批評的原則。 傳統文化中,父親除了賺錢養家,還兼管訓孩子的責任。所謂“嚴父慈母”,使得爸爸的角色是權威的、嚴肅的。對幼兒而言,就會產生一種又敬又怕的感覺。敬愛爸爸是因為孩子可以察覺爸爸是家中重要的人,與自己有密切的關係。怕呢?倒也不是真的害怕,而是那種想親近爸爸又不好意思的羞怯。這種把爸爸當作是“親密陌生人”的羞怯心裏,讓孩子很在意爸爸怎麼評價他。會擔心自己不夠好,討不到爸爸的歡心。所以,往往爸爸對孩子的一句話,對孩子就會產生很大的作用。(這就是媽媽們常常說:很不公平!爸爸講一句,比我講十句還有效,的主要原因)。如果爸爸常以指責、批評的方式教導孩子,孩子就會覺得爸爸不喜歡自己,不但對自己信心全失;對爸爸也是敬而遠之,怕犯更多錯,讓爸爸失望。若能以讚美、鼓勵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就可以發展出正向的自我形象,樂意於接近爸爸。所以不要低估自己的影響力,你的一句稱讚的話語,不但拉近的父子或父女之間的距離,也可以讓孩子信心十足地去面對外面的挑戰。 四、把握愛而不溺愛的原則。 這原則想要提醒爸爸們的是不要因為陪孩子的時間少而產生補償心理。有些爸爸的補償心理表現在不斷買玩具給孩子。只是這種物質的滿足和喜悅往往很短暫,對親子關係的建立,並沒有太大的幫忙;遠不及坐下來好好講兩、三個故事給孩子聽。 另一種的補償心理結果是爸爸對孩子“不當行為”的容忍度非常高,事事遷就。這種情形,除了有時會造成夫妻管教子女時的矛盾、不一致外,就孩子的成長也會有很大負面的影響。因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的是關愛,而不是溺愛。被完全的接納和包容當然重要,但孩子同時也需要學習行為的界限在那裏。也就是說,我們要教孩子,那些行為可以做,那些行為不可以做;那些事情應該做,那些事情不應該做,而不是一味地遷就順從,這樣才能算是真正的在愛我們的孩子。 五、破除完美形象的傳統觀念。 傳統權威角色的定義下,有時會讓有些父親想在孩子心目中保留一個完美的印象,這是不必要的想法。不要怕孩子知道我們做父母的只不過是個凡夫俗子。我們應該讓孩子了解我們有許多優點,但同時也有一些缺點;我們知道許多事情,但仍有很多未知;我們可以把一些事情做得很好,但有時也會犯錯。全天下沒有人是完美的,但每個人都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發揮自己的優點而成為一個獨特的個體。所以,當回答不出孩子的問題時,不要怕在孩子面前承認自己的無知,簡單回答“我不知道,一起來找答案吧!”;對孩子處罰錯了,也不要怕承認自己的錯誤,告訴孩子“對不起,爸爸誤會你的。”不要擔心孩子會因而不尊重你,或有損父親的權威形象。你為孩子樹立了一個勇於面對自己,接受自己的好榜樣,你一定可以贏得孩子的愛和尊敬的。 最後,想和大家分享的是,親子關係和其它東西一樣,少有不勞而獲的;多半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每一個孩子一生中就只有這麼一個童年,讓我們一起珍惜它吧!

播種

2008年10月10日
公開
47

陳姝伶 博士 著 你可曾因為播下一粒種子之後,日日夜夜感受那份發芽的期待?在種子萌芽之後,你是否為那青青的嫩芽而雀躍不已?最近,我在孩子的身上就深深的體會了這份喜悅的感覺。 有一天,帶兒子去健康食品店購物,結算時,店員把兩瓶維他命裝在塑膠袋裡。兒子在旁邊看見就對她說︰ “We don't need a bag.”(我們不需要袋子。) “Are you sure?”(你確定嗎?) “Yes! We don't need a bag. We want to save the Earth.”(是的,我們不需要袋子,我們要拯救地球。) 又有一天,到市場買菜,兒子看店員把兩、三樣東西裝一袋,馬上對那位店員說︰“You can put more items in a bag. We don't need so many bags. Save the Earth.”(你可以在一個袋子裡多放幾樣東西,我們不須要這麼多袋子,要拯救地球。)那位服務員愣了一愣,不以為然的依樣畫葫蘆,放的手堆車裡,滿滿好幾大袋,也把兒子弄的生氣極了。在多方解釋並答應以後袋自備袋購物,才平息他的不滿。 更有趣的是帶孩子到狄斯耐樂園玩。兒子一下車便瞧見旁邊車位上有一只汽水罐,他二話不說走過去便撿。爸爸怕他弄髒手,直覺反應就是叫他快丟掉。兒子卻理直氣壯的說︰“我要拯救地球。”我連忙過去打圓場,叮嚀兒子在保護地球之餘,也要愛護自己,把手洗乾淨。兒子也欣然答應。眼看兒子丟掉汽水罐後,抬頭望我的那一抹笑容,我似乎也看到了,那顆在他心中的“環保種子”在發芽、在成長。我真心的替他感到高興。 在我與孩子相處的五年半來,我做的最多,也最想做的,不是教我的孩子ABC或是數一二三。在心深處,我一直努力的在我的孩子心中播種︰感恩的種子、珍惜的種子、包容的種子...等。希望他們懂得去愛大自然,去感謝別人的付出,也關懷所有的人,更懂得去珍惜自己擁有的。 有時,我幻想十年、二十年後的兒女,我希望他們除了健康、快樂外,在他們心中的那些種子也都能茁壯,開花結果。然後再將那些果實的種子,播種在他們的兒女心中。 現在播一顆種在他們的心中,種出的不只是一株花、一棵樹,在代代相傳的未來,你會擁有一座意想不到的花園、樹林。裡面的花草和樹木都是用愛、用感謝、用包容、用珍惜長成的。 那麼,從你開始,何不做個播種的人?

不要把電視當保姆

2008年10月10日
公開
52

陳姝伶 博士 著 該不該給孩子看電視 最近,在一次聚會當中,有位媽媽提出一個問題:我對該不該給孩子看電視很掙扎,因為不給他看,擔心他到了學校好像不能和他的朋友有共同的話題;給他看嘛,又怕電視節目中的暴力鏡頭會對他產生不良的影響,我應該怎麼辦才好? 零到五歲的幼兒不看電視最好 電視的使用,的確是很多幼兒教育學家所反對的。因為,幼兒最好的學習方法和場所,應該是在日常生活中,他可以碰撞 、觸摸的環境。電視的觀賞,純粹是一種被動的學習;更何況電視所提供的資訊,有許多並不適合幼兒的心智發展。 五歲以前的孩子能夠不看電視最好。當然,有些媽媽反應:〝有時候很忙,電視是唯一可以把孩子安定下來的工具,所以,不讓孩子看電視似乎不太可能。〞如果看電視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一般而言,孩子兩歲以前,最好不要讓他看電視。五歲以前,看電視的時間,一次最好不要超過30分鐘,一天最多一個小時。 選擇一個好節目是父母的職責 另外,許多電視節目的安排是以賺錢為目的,而不是以對孩子有沒有教育功能為考慮。所以在節目的選擇上是父母非常重要的責任。怎樣的節目算是好的節目呢?內容主題是第一個要考慮的,總是要選一個內容是適合孩子目前心智發展階段的節目。另外內容的表達方式,如果有很多閃爍的畫面和太多音響效果的都要盡量避免。 號稱教育性的節目仍要慎選 美國有一號稱以教育為主的兒童節目,叫作芝麻街,據說短短一小時的節目就要花費美金一百萬元以上。可是,就有一些研究指出芝麻街對幼兒的大腦發展是弊多於利。主要原因是:在短短一個小時之內提供了太多的資訊,而且有些資訊對幼兒並不是很恰當,這樣子的結果是在逼迫孩子的大腦處理一些他目前發展階段沒有辦法做的事。長期下來,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是不好的。另外一個缺點是,因為節目裏頭常常有一些閃爍的鏡頭,或是一些搖滾音樂配布偶人物的又唱又跳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這樣子的結果,讓孩子日後在比較安靜的學習環境時, 會產生沒有辦法集中注意力的現象。最近幾年,美國發現學齡兒童裏沒辦法集中注意力的孩子有逐年增加數目的趨勢。刺激過多的電視節目(和廣告), 可能是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 內容簡單、步調緩慢的節目最好 所以,對五歲以前的孩子應該選擇內容簡單、步調緩慢的節目讓他們觀賞。舉一個例子: 信誼基金會出了一套〝國際視聽之旅〞的錄影帶,是美國一些兒童故事書改編成的動畫錄影帶,內容的表達和緩,加上故事本身也很有趣,算是比較適合幼兒看的影帶。現在仿間的錄影帶種類非常的多,有來自世界各國的翻譯錄影帶,也有國人自己創作的,要怎麼選擇,請爸爸媽媽們多多的費心了。 對大人是很稀鬆平常的鏡頭,對孩子卻會產生不好的印像 看的內容很重要,怎麼看電視是另外一個要了解的重點。讓孩子看電視,一般用錄影帶的方式,會比讓孩子看由電視台直接放映出來的節目好。我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電視螢幕出現的鏡頭,有時對大人是很稀鬆平常的,但對於孩子卻會產生不好的印像。這個不好的印像,有時會讓孩子產生一些負面的情緒,譬如焦慮、擔心、和害怕等等。而且,這些情緒有時候不會當場就發生,有時候會在兩三天之後才出現。所以,有些時候爸爸媽媽們會很困惑,沒有發生什麼特別的事情,為什麼孩子最近晚上常常起來大哭,或即使白天,情緒也非常不穩定,比較容易發脾氣或動不動就哭。所有這些行為,很有可能是因為他在看電視時看到某一個鏡頭所產生的後果。 我這個論點,是從我孩子身上體會出來的。在我兒子四歲的時候,有一次,我們一起看了一部電影。電影內容是是在描述一部載有化學氣體的卡車翻倒了,氣體瀰漫到鄰近的森林裏,林中有一隻小鼬鼠因為吸到的毒氣昏迷,有兩隻勇敢的小動物,千辛萬苦地去找了一株靈草,回來救了小鼬鼠。整個故事的主題包含了污染問題,還有寶貴的友情,最後是 happy ending。兒子在看電影的時候很開心,尤其是最後小鼬鼠醒過來的時候他最高興。可是當天晚上,兒子躺在床上翻來翻去,怎麼樣也睡不著,我問他為什麼的時侯,他跟我說:「媽媽,好可怕!」我說:「什麼事情好可怕?」兒子回答說:「電影裏頭的小鼬鼠,一開始很高興,突然間,就倒在地上不動了,好可怕。」我就說:「可是最後他被救活了,醒過來啦。」兒子說 :「我知道啊,可是還是很可怕。」我就問他:「你覺得很可怕,是不是在擔心自己也會像他一樣,突然間倒下去一動也不動?」兒子點點頭。我終於知道兒子在擔心什麼事了。我告訴他生病有很多原因。為了安他的心,我告訴他血液裏有白血球,是身體的警察伯伯,會幫忙消滅體內細菌,保護每個人。我們也同時討論了一些可以讓身體健康的事,譬如,吃營養的食物、手常常洗乾淨、運動等等。討論完了,兒子的心也安了,很快就睡覺了。這個經驗,讓我深深的體會到,有些對我們大人不覺得有問題的故事或畫面,對孩子呢,確會產生困惑,擔憂,害怕,幸好我的兒子把他的想法講出來了,我才有機會幫他解惑,那麼,有多少孩子,不能流利的表達他們心中的想法的時候,父母親想幫都很難。 陪孩子一起看電視 要避免這種情形,有些方法可以提供給大家作參考。第一、是陪孩子一起看電視。我自己的做法是,買或借回來的錄影帶,我一定自己先看過一遍,確定沒有不當的鏡頭和內容,才讓我的孩子看。孩子第一次看錄影帶的時候,我一定陪在一旁,邊看邊觀察孩子的反應,也認真的聽孩子在看錄影帶時說了些什麼話,如果有負面的反應,我就會把錄影機暫停,跟孩子們把看到的內容討論、澄清一下。這樣子的作法,孩子就可以免去不必要的憂慮和害怕。 把電視節目錄下來 第二、是把由電視台直接放映的節目,邊看邊錄下來。邊看邊錄的一個好處是,如果你的孩子因為看電視產生了一些負面的情緒,把錄下來的片子倒回再看一遍,也許可以幫你找出一些蛛絲馬跡,幫忙把孩子的困惑解除。邊看邊錄的另一個好處是,孩子有時候看到一個節目,會想要重複地看,這種重複,事實上是幼兒學習的一個很重要的過程。因為他們就是需要靠這種不斷的重複來加深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和了解。所以一個好的節目讓孩子重複地看,是沒有什麼不好的。 把電視變成助手 我有兩個小孩,一個十歲,一個十二歲。一直到現在,他們仍然受一天電視和電腦加起來不能超過一小時的限制(偶而,看電影時例外)。除了他們已經看過的節目之外,我一直是陪著他們看電視的。我們會一起笑、一起哭。有時會對劇情做一些評論,對裏頭人物的性格,解決事情的方法等等做一番討論。我更是,趁機把一些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念,在適當的時機提出來,讓他們有比較、思考的機會 。譬如,我們如果看到暴力的鏡頭, 我們會討論暴力是不是一個很好解決問題的方法,什麼樣的人和什麼樣的心理,會喜歡使用暴力,使用暴力的結果又是什麼呢?所以,電視絕不我的保姆, 我把它變成是我和孩子之間溝通的一道橋樑。 五官的學習對幼兒最真實 電視既然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能避免的一項科技產物,我們做父母的只能說要懂得去善用它。平心而論,適合幼兒的節目,真的是少之又少。五歲以前的孩子,最重要的是讓他們能夠用他們的五官,去聽、去看、去聞、去嚐和去觸摸他們周遭的環境。把遊戲和學習溶入於日常的生活當中,這才是最真實的學習。

魔鏡,魔鏡,我是乖孩子?還是壞孩子?

2008年10月10日
公開
47

陳姝伶 博士 著 有位媽媽,有個兩歲半的女兒,女兒每天一睡醒就大哭,哄他沒什麼用,問也問不出原因,非常的苦惱,問我是怎麼回事,怎麼辦? 兩歲多的孩子,語言能力還沒有發展的很好,要了解他腦子裏想些什麼,是件不容易的事。我只好請這位媽媽說說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想辦法幫他找出一些蜘絲馬跡。聊著聊著,這位媽媽有些得意地告訴我:「每天晚上睡覺前,我會跟孩子把這一天裏他做錯的事情,再檢討一次,希望他明天不要再犯了。這個方法不錯吧!」 不要和孩子算舊帳 我找到答案了。舉個例子,譬如,太太晚上燒菜時,鹽巴多放了些,先生一吃,臉一沈:「這麼鹹的菜怎麼吃。」晚上睡前,先生再度提醒:「太太,拜託,拜託,明天的菜少放一些鹽,吃太鹹對身體是很不好的」。如果你是這位太太,你會高高興興地接受先生的意見嗎?還是你會很生氣的認為:「你再嫌東嫌西的話,明天不煮飯了」;或者你會很委屈的想:「只是不小心犯了錯,你為什麼不能放過我呢?」不管你是懷著生氣或是委屈的心情入睡,醒來後,你想你會有快樂的感覺嗎?我相信這個孩子在做錯事的當時,媽媽一定教訓過他了。晚上睡覺前又被算帳一次,想必心情非常不好。在心情不好的情況下睡覺,醒來時怎麼可能不哭呢? 讓孩子知道他哪些事情做得很好遠比處罰他犯的錯,來的重要許多。 我給這位媽媽的建議是每天晚上睡覺前,把孩子在當天做的很好的事情,一一地提出來誇獎,告訴孩子做父母的很以他能夠把事情做得那麼好為傲。然後抱抱他,親親他,告訴孩子「我愛你」,祝孩子有個好夢。這位媽媽果真這麼去試,一個月以後,打電話告訴我,孩子現在每天都高高興興的起床,而且白天裏也不像以前不聽話,亂發脾氣了。 犯錯是成長中的自然現象 在一個小故事裏,有一位很有智慧的長者,被人詢問道:「你為什麼那麼有智慧呢?」這位長者回答說:「大家認為我有智慧,是因為我對事情常常做很好的判斷。」「那麼你是怎樣讓自己擁有這麼好的判斷能力呢?」長者回答說:「就是從錯誤的判斷中學習來的。」若用這個故事的角度去看,我們大人所謂孩子的犯錯其實根本就不是一個不好之行為。因為孩子的成長是一種學習。更白話些,是一個在錯誤中不斷學習的過程,所以孩子犯錯是我們教育他而不是去處罰他的時候。處罰都不要有了,更何況把犯的錯一再的提出算舊帳。(算舊帳是教養孩子的一個大忌) 上面的例子裏還有一個要點,也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讓孩子知道他哪些事情做得很好遠比處罰他犯的錯,來的重要許多。我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做父母的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在美國,『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水星』這本暢銷書的作者蓋瑞博士,後來又寫的一本書『孩子來自天堂。』在他的書中有一段話他是這麼寫的:「孩子天生具有愛父母的能力。但是他們卻沒有辦法愛自己和原諒自己。他們藉由父母怎麼對待他們,還有父母在他們犯錯時如何反應來學習怎麼愛自己。」這也是這篇文章裏我想跟大家分享的鏡子理論。 我們做父母的就像是一面鏡子。孩子出生時他是看不見自己的。當你誇他長的好可愛,好漂亮時,他就認為自己好可愛,好漂亮。因為他在你這面鏡子前照到的是一個可愛漂亮的小孩。當你誇他是個懂事、講理、聰明的孩子時,他從你這面鏡子照到的是一個有能力把事情做好的乖孩子。當你責怪他是一個不聽話、調皮、搗蛋、不用功、不認真的孩子時,他從你這面鏡子照到的是一個沒有能力學習、沒有能力把事情做好,不值得別人誇獎,討人厭的小孩。當孩子犯錯時,你的包容反映出你對他的信心,也就是你對他有從錯誤中再學習的肯定;而你的責被也正反映出你對他的失望,還有對他能力的一種否定。 善用你這面魔鏡吧 孩子對自我的形象,自我的信心,自我的肯定,就是從你這面鏡子反射出來的。當孩子站在你前面,問道:「魔鏡,魔鏡,我是個怎麼樣的小孩?」時,你讓他看到的是個乖巧的孩子,他就可以是個乖巧的孩子;你反應出去是的令人討厭的孩子,他就會是令人頭痛、討厭的孩子。因為你的孩子是絕不會令你失望的。 所以,聰明的爸爸媽媽們,請你們善用你這面具有魔力的寶貴鏡子吧!

25種讓孩子愛上閱讀的妙方

2008年10月10日
公開
46

§ 25種讓孩子愛上閱讀的妙方~* ( 媽咪站長/ 整理) ★☆★ 親子書籤 ★☆★ 讀書是一種習慣,這種習慣在人的一聲中越早養成越好。如果孩子的家庭和學校不能強化閱讀的樂趣,他們是不會突然在哪一天奇蹟般的喜歡上閱讀。父母應該為孩子創造讀書的時機,並協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摘自:如何讓孩子養成讀書的好習慣) 1.把閱讀與孩子內心的歡樂聯繫起來! 2.不論孩子多小,儘可能抽出時間為他朗讀。 3.把孩子的書籍放在他伸手可及的地方。 4.請讓孩子看見你如何的喜歡閱讀---無論是發笑、朗誦、剪貼、作筆記亦或是語言學習---決不吝於分享你閱讀時的快樂。 5.經常帶著孩子去書局或圖書館挑書、買書或借書,讓他了解如何查閱圖書資料,並指導他如何選購、借閱自己所喜歡的書。 6.拿書當作孩子的禮物,並教導孩子重視這份禮物。 7.多給孩子一些能激發想像力的書。 8.請孩子為年幼的弟妹或者其他親人朗讀。 9.鼓勵孩子閱讀---請給予一些正面的獎勵。 10.每讀完一本書時,不妨帶孩子一起玩延伸遊戲,例如句子接龍、記憶大考驗或者角色扮演...等等。 11.幫孩子製作一張閱讀書單,請孩子為每本書貼上星星(Ex:喜歡5顆星--->不喜歡0顆星) 12.教孩子如何剪貼自己喜歡的文章或圖片,可由父母協助完成一本自製的小書。 13.在家中佈置一處可以安靜閱讀的角落。 14.詢問孩子對每件事物的看法,並鼓勵孩子將自己的想法用文字寫下來。 15.養成孩子每天寫日記的好習慣。 16.購買孩子感興趣的書籍,譬如恐龍,可以同時選購與恐龍相關的週邊商品。 17.如果孩子對某一個影片或卡通人物感興趣,可以找同一話題的書給孩子閱讀。 18.帶孩子一起參加親子讀書會。 19.鼓勵孩子結交喜歡讀書的朋友。 20.全家人輪流朗讀一本好書或者任何一篇有趣的文章。 21.多問孩子"為什麼..."、"如果....."等問題,讓孩子能自行思考。 22.請孩子寫信或寄卡片給親朋好友。 23.訂閱適合孩子的報紙、期刊或者雜誌。 24.鼓勵孩子自編自導自演... 25.每晚睡前,請留一點時間給孩子閱讀。 Note:有些人讀書是為了思考---這種人不多; 有些人是為了寫作---這比較常見; 還有一些人讀書是為了說話---這種人比比階是。 (by查爾斯•克爾頓)

世上最好的大學

2008年10月10日
公開
29

世上最好的大學 一九九七年七月二十八日,天津一中高三學生安金鵬,在阿根廷舉行的第三十八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榮獲世界第一名金牌,為天津歷史寫下新頁。這位十九歲數學奇才的成功,是因為他讀了一所最好的大學...。 一九九七年九月五日,是我離家去北京大學數學研究院報到的日子。裊裊的炊煙一大早就在我家那幢破舊的農房上升騰。跛著腳的母親在為我捍麵,這麵粉是母親用五個雞蛋和鄰居換來的,她的腳是前天為了給我多籌點學費,推著一整車蔬菜在往鎮裡的路上扭傷的。端著碗,我哭了。我撂下筷子跪到地上,久久撫摸著母親腫得比饅頭還高的腳,眼淚一滴滴滾落在地上...。 我的家在天津武清縣大友岱村,我有一個天下最好的母親,她名叫李艷霞。我家太窮了。我出生的時候,奶奶便病倒在炕頭上,四歲那年,爺爺又患了支氣管喘和半身不遂,家裡欠的債一年比一年多。七歲那年,我上學了,學費是媽媽向人借的。我總是把同學扔掉的鉛筆頭撿回來,用線捆在一根小棍上接著用,或用橡皮把寫過字的練習本擦乾淨,再接著用,媽媽心疼得有時連買鉛筆和本子的幾分錢也要去向人借。 不過,媽媽也有高興的時候,不論大考小考,我總能考第一,數學總是滿分。在媽媽的鼓勵下,我愈學愈快樂,我真的不知道天下還有什麼比讀書更快樂的事。我沒上小學就學完了四則運算和分數小數;上小學靠自學弄懂了初中的數理化;上初中也自學完了高中的理科課程。一九九四年五月,天津市舉辦初中物理競賽,我是市郊五縣學生中唯一考進前三名的農村小孩。那年六月,我被著名的天津一中破格錄取,欣喜若狂地跑回家。 沒想到,把喜訊告訴家人時,他們的臉上竟堆滿愁雲∼∼奶奶去世不到半年,爺爺也生命垂危,家裡現在己欠了一萬多元的債。我默默回到房中,流了一整天的淚。晚上,聽到屋外有爭吵聲。原來是媽媽想把家裡的那頭毛驢賣掉,好讓我上學,爸爸堅決不同意。他們的話讓病重的爺爺聽見,爺爺一急竟也永遠地離開了人世。安葬完爺爺,家裡又多了幾千元的債。我再不提念書的事了,把「錄取通知書」疊好塞進枕套,每天跟媽媽下田幹活。過了兩天,我和父親同時發現∼小毛驢不見了!! 爸爸鐵青著臉責問媽媽:「你把小毛驢賣了?你瘋了,以後盤莊稼、賣糧食你去用手推、用肩扛啊?你賣毛驢的那幾百塊錢能供金鵬念一學期還是兩學期...?」那天,媽媽大哭,她用很兇很兇的聲音吼爸爸:「娃兒要念書有什麼錯?金鵬考上市一中在咱武清縣可是獨一無二呀!咱不能讓窮字把娃兒的前程給耽誤了。 我就是用手推、用肩扛也要給他念下。」捧著媽媽賣毛驢得來的六百元,我真想給媽媽下跪、磕頭。我太愛念書,然而這一念下去,媽媽又要為多少難,吃多少苦?那年秋天我回家拿冬衣,發現爸爸臉色蠟黃,瘦得皮包骨似地躺在炕上。 媽媽若無其事地告訴我:「沒事,重感冒,快好了。」誰知,第二天我拿起藥瓶看上面的英文,竟發現這些藥是抑制癌細胞的。我把媽媽拉到屋外,哭著問她這是怎麼回事,媽媽說自從我上一中後,爸開始血便,一天比一天嚴重。媽媽借了六千元去天津、北京一遍遍地查,最後確診為腸息肉,醫師要爸爸儘快動手術。媽媽準備再去借錢,可是爸爸死活不答應。 他說親戚朋友都借遍了,只借不還誰還願意再借咱呀?那天,鄰居還告訴我:母親是用一種原始而悲壯的方式完成收割的,看的人直掉淚,大家也自身難保。她沒有足夠的力氣把麥子挑到場院去脫粒,也無錢雇人幫忙,她是熟一塊割一塊,然後再用平板車拉回家,晚上院裡鋪一塊塑料布,用雙手抓一大把麥穗在大石頭上摔打…三畝地的麥子,全她一個人,她累得站不住了就跪著割,膝蓋磨出了血,走路時一顫一顫的留下血跡... 不等鄰居說完,我便飛跑回家,大哭道:「媽媽,媽媽我不能再讀下去了呀...」媽媽最終還是把我趕回了學校。我的生活費是每個月六十到八十元,比起別的同學的兩百至兩百四十,實在少得可憐。可只有我才知道,媽媽為這一點點錢,從月初就得一分一分地省,一元一元地賣雞蛋、蔬菜,實在湊不出時還得去借個二十、三十。而她和爸爸、弟弟,幾乎從不吃菜,就是有點菜也不用油拌,只舀點醃鹹菜的湯攪和著吃,不知吃了多少年。媽媽為了不讓我餓肚子,每個月都要步行十多里路去給我批發方便麵渣。 每個月月底,媽媽總是帶著一個鼓鼓大袋子,千辛萬苦地來天津看我。袋裡除了方便麵渣,還有媽媽從六里外一家印刷廠要來的廢紙(那給我做計算紙的)和一大瓶黃豆辣醬、鹹芥菜絲,以及一把理髮的推子。(天津理髮最便宜也要五元,媽媽要我省下來多買幾個饅頭吃。)我是天津一中唯一在食堂連青菜也吃不起的學生,只能買兩個饅頭,回宿舍泡點方便麵渣就著辣醬和鹹菜吃;我也是唯一用不起稿紙的學生,只能用一面印字的廢紙打草稿;我還是唯一沒用過肥皂的學生,洗衣服總是到食堂要點鹼麵將就。 可是我從來沒有自卑過,我覺得媽媽是一個苦難、向厄運抗爭的英雄,做她的兒子我無上光榮!剛進天津一中的時候,英語課就把我聽懵了。母親來的時候,我給她說了怕英語跟不上的憂慮,誰知她竟一臉笑容地回答:「媽只知道你是最吃苦的孩子,媽不愛聽你說難,因為一吃苦便不難了。」我記住了媽媽的話。我有點口吃,有人告訴我,學好英語,首先要讓舌頭聽自已的話,於是我常撿一枚石子含在嘴裡,然後拚命背英文。舌頭跟石子磨呀磨,有時血水順著嘴角流了下來,但我始終咬牙堅持著。半年過去了,小石子磨圓了,我的舌頭也磨平了,英語成績進入全班前三名。 我真感謝母親,她的話激勵我神奇地跨越了這個大學習障礙。一九九六年我參加全國奧林匹知識競賽天津賽區的比賽,獲得了物理一等獎和數學二等獎,將代表天津去杭州參加全國物理奧賽。「拿一個全國一等獎送給媽媽,然後參加世界物理奧賽去。」我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把喜訊和願望寫信告訴了母親。結果我僅得了二等獎,我一頭栽在床上,不吃不喝,儘管這已是天津市參賽者中的最好成績,可要報答含莘茹苦的母親,實在不夠啊!回到學校,老師們幫我分析失敗的原因:我總想數理化全面發展,主攻項目太多而分散了精力。如果我現在攻數學,一定能上。 一九九七年一月,我終於在全國數學奧賽中,以滿分的成績獲得一名,進入國家集訓隊,並在十次測驗中奪魁。按規定,我赴阿根廷參加比賽的費用須自理。交完報名費,我把必備的書籍和母親做的黃豆辣醬包好,準備工作就結束了。班主任和數學老師看我依然穿著別人接濟的,顏色、大小不協調的衣服,打開儲藏櫃,指著袖子接了兩次,下襬接了三寸長棉衣和那些補靪拽補靪的汗衫、背心說:「金鵬,這就是你全部的衣服啊?」我不知所措,忙說:「老師,我不怕丟人。」母親總告訴我『腹有詩書氣自華』,我穿著它們就是去美國見柯林頓也不怕。」七月二十七日,奧賽正式開始。我們從早上八點三十分到下午兩點,整整做了五個半小時的試題。 第二天公布成績,首先公布的是銅牌,我不希望聽到自己的名字;接著公布銀牌,最後...公布金牌,就是我!!!!我喜極而泣,心中默默喊道:「媽媽,你的兒子成功了。」我和另一位同學在第三十八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分獲金銀牌的消息,當晚便被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中央電台播出了。八月一日,當我們載譽歸來時中國科協、中國數學學會為我們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此時,我想回家,我想儘早見到媽媽,我要親手把燦爛的金牌掛在她的脖子上...那天晚上十點多,我終於摸黑回到朝思暮想的家。開門的是父親,可是一把將我緊緊摟進懷裡的,依然是我那慈祥的母親。朗朗的星空下,母親把我摟著那樣緊...我把金牌掏出來掛在她脖子上,暢暢快快地哭了。 八月十二日,天津一中堂裡座無虛席,母親和市教育局的官員及著名的數學教授們一起坐上了主席台。那天,我說了這樣一席話:「我要用整個生命感激一個人,那就是哺育我成人的母親。她是一個普通的農婦,可是她教給我的做人的道理卻可以激勵我一生。高一那年,我想買一本「漢英大詞典」學英語。媽媽兜裡沒錢,卻仍然答應想辦法。早飯後,為了買一本辭典,媽媽借來一輛架子車,裝了一車白菜和我一起拖到四十里外的縣城去賣。到縣城時已快中午了,我早上和媽媽只喝了兩碗紅薯玉米稀飯,此時肚子餓得直叫,真恨不得立刻有買主把菜拉走,但媽媽還是耐心地討價還價,最後終於以一角錢一斤成交。兩百一十斤白菜應換來二十一元,買主只給了二十元。有了錢我想先吃飯,可媽媽說還是先買書吧!這是今天的正事。我們到書店一問書價,要十八元兩角五分,買完書只剩下一元七角五分。媽媽只給了我七角五分零錢去買了兩個燒餅,說剩餘的一元錢要攢著給我上學花。雖然吃了兩個燒餅,等我們娘倆快走完四十多里的回家路時,我已經餓得頭暈眼花了。 這時才想起,我居然忘了分一個燒餅給母親,她餓了一天,為我拉了八十里路的車。我後悔打了自己的耳刮子,母親卻說:『媽沒多少文化,可是媽記得小時候老師念過高爾基的一句話---貧困是一所最好的大學!你要是能在這個學堂裡過了關,那咱天津、北京的大學就由您考哩。』媽媽說這話的時候不看我,看著那條土路遠處,好像它真的可以通向天津、通向北京一樣。『我聽著聽著就覺得肚子不餓了,腿也不痠了...如果說貧困是一所最好的大學,那我就要說,我的農婦媽媽,她是我人生最好的導師。』」台下,不知有多少雙眼睛濕潤了,我轉過身,朝我雙鬢已花白的母親,深深地鞠躬...大家如果還認為貧困不算是最好的大學,那最好的大學就是各位看倌偉大的母親!

給孩子一點不聽話的空間

2008年10月07日
公開
14

文�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有一天中午吃飯,順便看一下舊報紙,突然之間斗大的幾個字「國三生活,不是念書,就是被念」映入眼簾,原來有一個國三的學生上課上到一半不見了,全校緊急搜尋,最後在樓頂的水塔旁找到他。這個學生說,自從升上國三,每天不停的考試與念書,已經疲乏得像機器人一樣了;回到家還不能放鬆,如果稍微休息一下,父母就念,連吃飯時看個電視也會被念,他覺得每天都是念書、考試、挨罵,這無止境的循環使他很煩、很累,所以想去找解脫。我看了非常難過,這種日子的確沒什麼意義,不能怪孩子輕生,問題是,有必要讓孩子過得這樣生不如死嗎? 我們先不談教育制度,因為這是我們升斗小民無能為力的地方,但是回到家來,父母的態度就是我們自己可以掌握的,為人父母的眼光一定要遠一點,現在考試成績十年後一點意義也沒有。孩子如果在學校受到挫折,回到家裡,父母一定要支持他。   耶魯大學醫學院基因的研究發現,即使身上遺傳到兩個有缺陷的基因、容易罹患憂鬱症,但是只要有大人的關懷,讓孩子感到自己在別人心中還有一點價值,憂鬱症就比較不容易出現。 父母一定要給孩子一點自由的時間,隨他怎麼支配,不可以每一分鐘都計算在內,分秒必爭,緊迫盯人,這對孩子內心的感受非常重要。我的孩子一直都肯替我做家事——從小學四年級開始,一直做到他離家去上大學——重點就在我給他做事情的自由空間,只要他把工作做完,我不限定他怎麼做或什麼時候做。比如早上出門前,我交代他洗衣服,下午我回來去收衣服時,發現有的衣服乾了,有的還是溼的,一問之下,原來他晒了一兩件後覺得這件事很無聊,就進屋裡去打電腦,打了一陣子再出來晒個一兩件,所以到我下班時,雖然衣服都晒上去了,但是乾溼程度不一致。   一般人遇到這種情形會很生氣,因為中國人的傳統是要孩子有始有終,做一件事就要從頭到尾做到完才停止,可是我想這個從頭到尾並沒有規定中間不得停頓,只要他做完了,中間的過程應該可以有些通融。所以我並沒有罵他,只告訴他為什麼衣服要晒太陽的原理:晚上許多昆蟲出來覓食,會在衣服上下蛋,而大太陽的紫外線正好可以消毒。 孩子小時候曾經看過加州大學一位昆蟲系教授去亞馬遜河採集標本時,被一種小蟲叮了一口,把蟲卵下到他的皮膚內,結果這位教授手臂紅腫不消,當醫生用手術刀劃開紅腫,裡面跑出來好幾隻蛆。這件事令兒子印象深刻,經我一講,他就覺得有道理,下一次他晒衣服時,就儘量在中午以前晒好。 給孩子一點自由的空間,他便不覺得是被逼在做事。一旦他覺得有主控權、是他自己的決定,他心中就甘願得多了。更何況,我們自己做事情的方式也不見得就是最完美的,沒有必要強迫孩子完全按自己的方式去做。 孩子慢慢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父母要稍微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如果孩子完全照著大人的方式去做、一成不變的話,人類怎麼會有創新出來呢?只要目標達到了,請給孩子一點自由發揮的空間,人類的文明就是來自不完全聽父母話的孩子的創意上!

不要問畫畫中的孩子「你在畫什麼?」

2008年10月07日
公開
42

客廳幼兒園:不要問畫畫中的孩子「你在畫什麼?」 宋嘉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課程與教育研究所博士生) 孩子到了3、4歲的年紀,漸漸開始懂得用各種象徵形式與符號來表徵這個世界,其中一個方式是繪畫。當孩子畫畫時,不知您有沒有留意到自己對他說話的內容呢? 成人的介入 當我在學校附屬的幼稚園實習時,有一件這方面的「小事」讓我記憶深刻。 有一天,我看到3歲多快4歲的Nathan正在用色筆畫畫,很自然地就順口問他一個幾乎每個旁觀者都會問創作者的問題:「嘿!你在畫什麼?」結果得到的是小畫家無言的回應。為了打破這沈默的尷尬,我接著問他「要不要看看我畫的?」然後我就去拿了一些紙和畫筆,秀給他看一些我畫的東西。 沒想到,我的一舉一動都被班上的Fati老師看在眼裡。她趕快跑過來阻止我,叫我不要幫他們畫畫,因為他們會模仿我的畫法。讓孩子可以自由自在表達自己是最重要的,成人好意的示範往往是造成孩子失去創造力及否定自我的原因之一。聽完她的理由,我有點愣住。有這麼嚴重嗎?成人的「介入」真的都是壞事嗎?將孩子的世界與成人的世界劃分得這樣清楚,一定對嗎?還有,孩子難道沒有判斷力?在這種情況下,他一定會模仿大人,然後告訴自己:「我是笨蛋?」這裡其實涉及到我們如何看待成人與兒童這兩種本質的假設,也牽涉到成人與兒童間關係本質的假設,本來就各有立場、公婆都有理,不容易爭辯出結論,我也就不多說什麼。 成人的問題 經驗老到的她,接著指出我在與Nathan互動時所犯的第二個錯。她說,當我們在看孩子畫畫時,要避免問「What are you drawing?」這樣的問題。因為這對他們來講有時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3、4歲的孩子不見得時時刻刻都知道自己在做的每件事「是什麼」。更何況畫畫這種偏向抽象與藝術創造方面的活動,她們更不容易確定她們在畫什麼,或一定要畫什麼。換言之,「是什麼」、「畫什麼」、「做什麼」……等這種種指涉行為目標內容的問題,是屬於成人式的問題。孩子的世界往往是重視過程更甚於目的的。先設想好一個目標、然後按部就班去達成,是成人(科學)世界的理性邏輯。孩子隨性之所致的天馬行空,當然對不上成人的思維方式,也就不會給我想要的答案。因此,問小朋友這樣的問題,很容易造成溝通的無效與中止。 而且,問這種問題還有另一個缺點,就是很容易將答案侷限在固定的一對一(也就是一個符號指稱一個被指)答案模式。這種問題不容易引發有彈性的對話。比如他一定要回答:「這是……」。假設他回答:「這是蝴蝶」,或「我在畫蝴蝶」,觀者很自然地就會在心中將他畫的蝴蝶與真實世界的做對比,而這一比就很容易做出一種以真實世界的蝴蝶為「標準答案」的評論,特別是相像與否的評論。而以孩子有限的技巧,當然獲得「好像不太像喔」這樣的評論。這樣一來,就很容易就結束對話,因為一方面孩子被否定了,一方面以她有限的思考與辭彙,她也不知該如何辯駁。即便畫得很好、很像,妳相反地給她讚美,通常小孩也不會對妳的讚美做出太多回應。溝通還是很有限。 「談談妳的畫」 那麼,該怎麼樣引導繪畫中的孩子多說一點話呢?Fati老師告訴我,「談談妳的畫」(「Tell me about your picture」)是一句很有用的開場白。聽到大人問這樣的問題,孩子多半會比較願意與妳談。此外,我們還可以試著對孩子畫中的形狀、線條、顏色等做出鑑賞。例如,「你的畫裡有好多又紅又大的圓圈圈喔」,或者「你用了好多藍色呀……」再者,多使用「妳認為……」、「妳想……」或「妳覺得……」這樣的句子。用這樣的提問法,通常預設並暗示「你一定有東西要說」或「這作品一定有什麼故事性(story)」的立場。即便孩子原本作畫時根本沒想這麼多,卻會因為受到問題裡的暗示,而自然引發思考與回答。而這回答當然就包涵各種千奇百怪的可能性了。 如果,當妳不能避免一定要問她她在畫什麼時,也不要直接問「這是什麼?」,而可以試著拐個彎,加一個「認為」在問題裡,變成「你認為這是什麼?」這樣的問句,在心理上會拉開孩子與作品的距離,幫助她退後一步,站在高一階的視野去審視自己的畫,讓她從創作者主觀的角度換成觀賞者客觀的角度,這樣轉換心理視角的小暗示,對孩子的思考和語言來說是較具難度的訓練,能幫助她抽象概念的發展。 申論題的對談方式 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在3、4歲時已經略具成人式的常民思考的雛形,這段時間是抽象思考與豐富心靈世界將大幅進步的開始。然而,她們知道的遠比她們所能表達的多。因此,與她們對談時,多使用「認為」(think)、「想像」(imagine)、「相信」(believe)等指涉內在心理狀態的字眼,也能促使她認知到自己複雜的內在世界,更有受大人尊重的感覺。將這些容易引起對談的小技巧用畢後,最後才是記得要去讚美孩子的創作:「太棒了」、「妳畫得很好」、「我很喜歡」等等,然後結束交談,讓她繼續自由發揮。這一切其實說穿了很簡單,就是多用申論題的方式去與孩子說話,而不是用簡答題,甚至是非題的方式,扼殺孩子練習表達的機會。 我這才進一步了解,Fati老師並不是不願意與孩子互動,而是希望我們大人在與孩子說話時,能時時刻刻注意到自己的言行,提醒自己對孩子具有的無形影響力和權力。在沒有標準答案與正確答案的藝術活動上,成人更要謹記,用對等的立場,理解孩子獨特的思惟方式,用有效的溝通方式去引出(elicit)孩子活潑豐富的言語和思考,這才是幫助孩子發展的真諦。至於,將孩子的畫與真實世界做「比較」,或者將孩子的畫與老師的畫做「比較」,然後讓她向真實世界趨同,向大人老師看齊,除了只能讓她增進「繪畫技巧」之外,並無助於人格與心靈的全面發展。 在天馬行空的想像國度裡,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或「妳在畫什麼?」其實是很煞風景的一件事,讓人完全沈浸不到創作的樂趣裡頭去。管她畫的是什麼東西呢?孩子有沒有因此得到樂趣、有沒有學到抒發情志,好像是更值得我們關心的問題。

孩子為什麼會說謊? ~~~轉貼

2008年10月06日
公開
45

孩子欺騙他人的行為往往不是目的,反而是說謊的背後,可能藏著一顆恐懼或希望受到重視的心。所以一旦小孩子說了謊,父母親必須先冷靜,找出原因與動機,然後客觀的處理,千萬別把情緒加諸在孩子身上,使孩子心靈上受到傷害! 對於關心子女的父母來說,當小孩子出現「說謊」的時候,總會很懊惱及難以接受。 因為在父母的認知裡,說謊就是「壞孩子」的具體表現。當我們在面對小孩子說謊的情形時,先不急著處罰小孩,不妨靜下心來仔細想想看孩子為什麼會說謊? 說謊是行為上的錯誤 基本上,孩子說謊並不是他人格的缺失,而是行為上的錯誤。人類的行為總是趨善怕惡,小孩也是如此。假如從這個觀點來看小孩為什麼說謊,則不難理解孩子說謊是為了獲得父母的讚賞與注意,或是為了逃避責罵,以及想表達自己的願望等等。 通常孩子到了三、四歲左右,就會有愛說謊的行為發生,這也是孩子發展過程中的特有現象。然而,年幼孩子說謊的動機,並不如成人想像的那樣,說謊對年幼的孩子來說只是在編造一個故事、一個夢想,或為了達成心中的願望,而誇大自己的言詞,事實上並非在說謊,父母應懂得分辨孩子說謊的性質和動機。 但是,隨著孩子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和所接觸的人事物越來越多,生活經驗也越來越豐富,對於週遭環境的「事實」與「想像」就比較容易區分清楚。也就是說,當孩子五、六歲時,便逐漸學會區辨想像與現實的不同。 造成孩子說謊的原因 當孩子進入學齡兒童階段,父母若發現孩子有說謊的意圖,那麼做父母的則有必要先了解原因,並找出問題的癥結,以避免孩子養成說謊的習慣。一般來說,會導致孩子說謊是多方面的原因,但歸納起來,孩子的謊言不外乎有以下三種情況發生: 一、敵意性的謊言:例如說,有一個小孩子覺得媽媽比較疼愛他的妹妹,於是就故意做一些壞事,再告訴媽媽是妹妹做的,希望妹妹被罵,像這類的就是敵意性的謊言。 二、防衛性的謊言:比如小孩考試考不好,講出來怕會被打,於是就騙父母成績單還沒發,然後自己在成績單上簽名;或者自己不小心打破玻璃杯,害怕被責罵而找一些理由或推託是別人弄破的,這都是防衛性的謊言。通常孩子在闖禍或做錯事情以後,不僅擔心受罰且內心充滿壓力,以致心理產生恐懼而誘發他說謊,這也是孩子說謊的最大原因之一。 三、補償性的謊言:有的小孩會因為羨慕同學帶新玩具、小汽車到學校,所以就跟大家說:「我媽媽要去美國幫我買很多的洋娃娃,比你們的還要好。」有時候孩子也會為了爭取同伴的好感,常常自我誇張,這些都屬於補償性的謊言。 了解原因、冷靜處理 其實孩子欺騙他人的行為往往不是目的,反而是說謊的背後,可能藏著一顆恐懼或希望受到重視的心。所以一旦小孩子說了謊,父母親必須先冷靜的面對他說謊的事實,然後客觀的處理,千萬別把情緒加諸在孩子身上,這會造成孩子在幼小的心靈上受到傷害!因此建議父母在處理孩子的說謊行為時,要注意下列四點: 1.先找出說謊的原因——大部份孩子說謊是為了逃避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或不喜歡遇見的事物,害怕被父母責罵及處罰,而編織一堆理由企圖掩蓋事實。另外,小孩也會預測父母可能會有負面的反應,於是便用說謊來逃避。所以父母要運用獎賞與鼓勵的方式,去誘發孩子說出實話,避免孩子一錯再錯或需要用更大的謊言,來掩飾自己所犯下的錯誤。如果孩子說出實情,父母一定要遵守諾言不給予處罰,反而讚賞他勇於認錯的行為,讓孩子明白父母對他的重視。 2.深入孩子的內心——在處理小孩說謊話時,首先要清楚其原因。假如孩子是為了逃避某些事情,則需要先針對他不喜歡些甚麼,例如:他擔心功課做不好,父母可以用獎勵的方法,讚美孩子做得好的部份;或是改變學習活動讓做功課變成是一件快樂的事,幫助孩子漸漸喜歡並面對它,就不用以說謊來逃避課業。 3.多聆聽並與孩子溝通——當孩子預期事情會有負面後果而說謊時,父母應了解孩子的需要,訂立更實際的規則;假如是孩子可以做得到且願意做的,他自然不用說謊了。另外,有些孩子會因為跟父母的接觸機會少,所以用說謊的方法去爭取父母的關注。換句話說,父母平日應加強與孩子溝通互動,多了解孩子的想法,讓孩子感受到父母親對他的關愛與注意。 4.作一個好的榜樣——孩子在學習處理問題的方法,多半是受父母影響的,若父母不能有一個誠實的榜樣,實在很難說服孩子要誠實。因此父母應該以身作則,在日常生活中做一個好榜樣,不要不經意地在孩子面前說出做不到的承諾,或騙人的話,孩子便可從中學習到好的行為。 多留意孩子的言行舉止 總之,為了避免孩子因說謊而對其造成身心不良的影響,為人父母者應多留意孩子的言行舉止。如發現有異常時,不要先給予責罵或懲罰,反而應瞭解其原因與動機,再予以說服、改正。其次,對孩子的要求、期望要合理,免得孩子因為達不到父母的要求而只好矇騙、說謊。提醒父母:平時就得花一些心思關注孩子的行為、在學校的種種情況、或與人互動是否正常,盡到確實的關心與了解,才不會給孩子有機會說謊。

Una Ho二歲一個月

2008年10月02日
公開
68

戒尿布成功的格格沒有過度期,這方面學習和領悟還算不錯 一夜乾爽 有時想尿尿會叫醒媽麻把尿去 很愛乾淨 還會糾正媽麻打開餅乾包裝方法不對 亂七八糟= = 個性很硬大小姐脾氣 百分百複製媽麻的壞基因 卻又份外貼心易感 很想友愛他人但還拿捏不好力道分寸 要多刺激其前庭發展 肢體律動不是蓋的 看得出來很會跳舞歌聲五音俱全 心情一有 編曲一首 自然地信手拈來 過敏體質越來越明顯 會長出蕁麻疹一顆兩顆 還好不會癢的那種 喉嚨聲調時好時壞 因為尚未抽血檢測,故不知數據有多高 需要用什麼藥避免日常哪些 只能土製煉鋼法 吃好睡好運動好 過完年後 一定要找各科2~3位小兒過敏與耳鼻喉醫師 評估再評估 動動腦需求量很大 想聽從呆呆媽麻的建議早早上學 這項我們一直以為越晚越好的安排 卻在她不得不做,帶著女兒親自實驗下 得到良好的反應和我分享 嗯嗯 那就過年後吧 K了信誼出版社"妳的兩歲孩子" 好多臨床都幾乎對號入座 真的是個很頭痛又麻煩的年紀阿 利用學校的資源和不同於媽麻的照顧方式 也許可以治得了算命師所說的 格格天生有傲氣的個性 當初望著躺在嬰兒床上的小肉條 那麼圓胖可愛 怎麼會呢 結果不到2歲,媽麻就確定完全吻合算命師所說的這點 希望那出生後49天內剃頭 真有效果讓格格乖一點 沒有起床氣 任何時刻叫起都瞇瞇笑叫聲媽麻 出門一定要配包包 任性起來像小惡魔的格格 還是還是一個好孩子

乳源是否使用三鹿乳品調查結果

2008年10月01日
公開
71

衛生署食品衛生處食品資訊網毒奶粉處理專區 發佈日期 2008/9/24 主題 嬰兒配方食品及較大嬰兒配方輔助食品乳源 嬰兒配方食品及較大嬰兒配方輔助食品乳源 是否使用三鹿乳品調查結果 有關駐紐西蘭代表處經濟組陳報紐西蘭乳業公司Fonterra所投資之中國三鹿(Sanlu)乳品公司,其生產之嬰兒奶粉引發腎結石乙案,經本署發函調查國內嬰兒配方食品及較大嬰兒配方輔助食品廠商,「嬰兒配方食品及較大嬰兒配方輔助食品產品無使用中國三鹿乳品公司產製之乳品作為原料」之廠商共計23家。 廠商  產品 調查結果 友華生技醫藥股份有限公司 金愛斯佳水解蛋白配方嬰兒奶粉、卡洛塔妮嬰兒羊奶粉 、卡洛塔妮A3嬰兒配方奶粉、金適兒寶嬰兒配方奶粉、金愛斯佳嬰兒配方食品、卡洛塔妮羊乳嬰兒配方食品、卡洛塔妮A3較大嬰兒配方奶粉 、金適兒寶較大嬰兒配方奶粉 、金愛斯佳較大嬰兒配方輔助食品 無使用中國三鹿乳品公司產製之乳品作為原料 台灣必治妥施貴寶股份有限公司 優生早產兒配方奶粉 、優生A+育嬰配方奶粉(新配方) 、優生A+育嬰配方奶水 、優生母乳強化營養品 、優生H.P.水解蛋白配方嬰兒奶粉 、優生無乳糖配方奶粉 、優寶A+較大嬰兒配方奶粉 無使用中國三鹿乳品公司產製之乳品作為原料 台灣雀巢股份有限公司 雀巢好敏瑞升級配方水解蛋白配方嬰兒奶粉 、雀巢能恩一號金盾系列嬰兒配方奶粉、司 雀巢能恩金H.A.1水解蛋白配方嬰兒奶粉 、雀巢好的開始嬰兒配方奶粉 、雀巢好的開始SUPREME嬰兒配方奶粉 、雀巢110奶粉 、雀巢能恩金H.A.2水解蛋白配方較大嬰兒奶粉 、雀巢能恩2較大嬰兒配方奶粉 無使用中國三鹿乳品公司產製之乳品作為原料 台灣雪印股份有限公司 雪印奶粉A1嬰兒配方食品 、雪印強子1嬰兒配方食品、雪印奶粉F2較大嬰兒配方輔助食品 、雪印強子2較大嬰兒配方輔助食品 無使用中國三鹿乳品公司產製之乳品作為原料 佑爾康國際有限公司 佑爾康美滿寶貝嬰兒配方奶粉 、佑爾康貝親嬰兒配方奶粉 、佑爾康美滿寶貝較大嬰兒奶粉 、佑爾康貝親較大嬰兒奶粉 無使用中國三鹿乳品公司產製之乳品作為原料 佳格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桂格優質育嬰配方奶粉、桂格特選育嬰配方奶粉 、桂格優質較大嬰兒奶粉 、桂格特選較大嬰兒奶粉 無使用中國三鹿乳品公司產製之乳品作為原料 味全食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味全優S1嬰兒配方奶粉 、優爾寶兒嬰兒配方食品、味全嬰兒奶粉S-1 、味全優S2較大嬰兒奶粉 、優爾寶兒較大嬰兒配方輔助食品 、味全較大嬰兒奶粉S-2 無使用中國三鹿乳品公司產製之乳品作為原料 美商亞培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心美力水解蛋白嬰兒配方 、心美力High Q早產兒特殊配方奶水、心美力High Q添加鐵質嬰兒配方食品 、心美力High Q早產兒專用配方 心美力High Q早產兒專用配方 、亞培心美力早產兒特殊配方奶水、亞培經典嬰兒奶粉 、新生代心美力添加鐵質嬰兒奶水 、心美力母乳營養補充品、新生代心美力水解蛋白嬰兒配方、心美力低體重兒專用配方 、亞培經典黃豆蛋白基質嬰兒配方食品 、恩美力High Q添加鐵質較大嬰兒配方輔助食品 、亞培經典較大嬰兒奶粉 無使用中國三鹿乳品公司產製之乳品作為原料 美商惠氏藥廠亞洲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S-26金愛兒樂嬰兒配方奶粉、S-26金愛兒樂LBW低出生體重嬰兒配方奶粉 、S-26資兒樂嬰兒配方奶粉、S-26敏兒樂HAP嬰兒配方奶粉 、S-26愛兒樂-LF不含乳糖嬰兒配方奶粉 、S-26資兒樂較大嬰兒配方奶粉 、S-26金見兒樂較大嬰兒配方奶粉 無使用中國三鹿乳品公司產製之乳品作為原料 康鈴實業有限公司 UNIK佑康酸化嬰兒配方奶粉 、諾貝兒寶貝嬰兒配方奶粉 、悅健嬰兒配方奶粉 、諾貝兒寶貝較大嬰兒奶粉 、悅健較大嬰兒奶粉 無使用中國三鹿乳品公司產製之乳品作為原料 統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優質明治嬰兒奶粉 、柔細乳FP-T明治嬰兒配方食品 、優質明治較大嬰兒奶粉、明治NEW-FU較大嬰兒配方輔助食品 無使用中國三鹿乳品公司產製之乳品作為原料 華豐貿易有限公司 金裝全慧嬰兒羊奶粉 、全慧金裝嬰兒配方食品、林貝兒水解蛋白嬰兒奶粉 、全慧嬰兒配方食品 、金裝全慧較大嬰兒羊奶粉 、金裝全慧較大嬰兒配方輔助食品 、林貝兒水解蛋白較大嬰兒配方輔助食品 、全慧較大嬰兒配方輔助食品 無使用中國三鹿乳品公司產製之乳品作為原料 愛力寶有限公司 新愛力寶嬰兒配方奶粉 無使用中國三鹿乳品公司產製之乳品作為原料 鼎杏股份有限公司 貝比卡兒嬰兒羊奶粉 、貝比卡兒金選A嬰兒配方奶粉 、貝比卡兒金選A較大嬰兒配方奶粉 無使用中國三鹿乳品公司產製之乳品作為原料 端強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新安琪兒H+1水解蛋白配方嬰兒奶粉、漂亮家族嬰兒奶粉 、穎豐金優兒力壯嬰兒奶粉 、安妮無乳糖嬰兒奶粉、新安琪兒嬰兒羊奶粉 、新安琪兒無乳糖嬰兒奶粉 、新安琪兒安哺嬰兒奶粉 、新安琪兒嬰兒奶粉 、牛頓嬰兒奶粉 、身得壯嬰兒配方奶粉、身得壯固本無乳糖嬰兒奶粉、安妮嬰兒奶粉 、富哺嬰兒奶粉 、荷寧嬰兒奶粉 、佳寧嬰兒奶粉 、 新安琪兒H+2水解蛋白配方較大嬰兒奶粉、身得壯較大嬰兒奶粉 、安妮較大嬰兒奶粉 、新安琪兒較大嬰兒奶粉 無使用中國三鹿乳品公司產製之乳品作為原料 環聯貿易有限公司 茁壯初生嬰兒配方羊奶粉 、茁壯添加鐵質嬰兒配方食品、茁壯較大嬰兒配方羊奶粉 、茁壯較大嬰兒配方輔助食品 無使用中國三鹿乳品公司產製之乳品作為原料 權鋒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恩紐貝比酸化嬰兒配方食品、普健酸化嬰兒配方奶粉、真善美酸化嬰兒配方奶粉 、貝思壯酸化嬰兒配方食品、斯優特寶貝酸化嬰兒配方奶粉、育樂酸化嬰兒配方奶粉、金寶貝酸化嬰兒配方食品 無使用中國三鹿乳品公司產製之乳品作為原料 台灣大昌華嘉股份有限公司 可貝可水解蛋白嬰兒配方奶粉 、金可貝可羊奶粉1 、金荷寶羊奶粉1 、可貝可嬰兒配方食品 、倍佳初生嬰兒配方奶粉 、荷寶水解蛋白嬰兒配方奶粉、倍特優+初生嬰兒配方奶粉、可貝可纖維特殊嬰兒配方奶粉 、博寧水解蛋白嬰兒配方奶粉、金優等瑞兒初生嬰兒配方奶粉1 、佳博1初生嬰兒配方奶粉 、金可貝可嬰兒配方奶粉1、金荷寶初生嬰兒配方奶粉 、金可貝可羊奶粉2 、金荷寶羊奶粉2 、倍佳較大嬰兒配方奶粉、倍特優+較大嬰兒配方奶粉2 、金荷寶較大嬰兒配方奶粉、金優等瑞兒較大嬰兒配方奶粉2 、金可貝可較大嬰兒配方奶粉2 、佳博2較大嬰兒配方奶粉 無使用中國三鹿乳品公司產製之乳品作為原料 天良生物科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體力健嬰兒配方奶粉 、金裝皇家乖乖樂嬰兒配方奶粉、妮妮優嬰兒配方食品、體力健較大嬰兒配方輔助食品 、金裝皇家乖乖樂較大嬰兒配方輔助食品 、妮妮優較大嬰兒配方輔助食品 無使用中國三鹿乳品公司產製之乳品作為原料 思耐得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舒健哺嬰兒奶粉 、寶貝樂奶粉酸化嬰兒配方食品、寶貝樂奶粉嬰兒配方食品從出生起適用、寶貝樂無乳糖嬰兒配方食品 、寶貝樂奶粉較大嬰兒配方輔助食品 無使用中國三鹿乳品公司產製之乳品作為原料 百羚生技有限公司 優蜜嬰兒配方奶粉 、喜多兒嬰兒配方奶粉 、貝多嬰兒配方奶粉 、卡洛吉蒂嬰兒配方奶粉、優蜜較大嬰兒奶粉 、卡洛吉蒂較大嬰兒奶粉 、貝多較大嬰兒奶粉 、喜多兒較大嬰兒奶粉 無使用中國三鹿乳品公司產製之乳品作為原料 蓓比特企業有限公司 家美嬰兒配方食品 、家美較大嬰兒配方輔助食品 無使用中國三鹿乳品公司產製之乳品作為原料 生匯貿易有限公司 倍康嬰兒配方奶粉 、倍康嬰兒配方羊奶粉 、金力強寶貝完整配方嬰兒奶粉 、金力強寶貝完整配方嬰兒羊奶粉 、親親優美嬰兒配方食品 、親親優補嬰兒配方食品羊奶粉、倍康較大嬰兒配方奶粉 、金力強寶貝較大嬰兒配方奶粉 、親親優苗較大嬰兒配方輔助食品 無使用中國三鹿乳品公司產製之乳品作為原料 尚典股份有限公司 自95年3月後未進口 岱恩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未進口 致逢企業有限公司 未進口 凱連有限公司 未進口 精緻乳業股份有限公司 未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