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格格的媽麻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2008年12月19日
公開
36

上爬爬

上爬爬

2008年12月15日
公開
37

轉貼-有女兒真好

我的同學生了一個女兒,我從大陸回來聽見她的留言,但是,她沒留下搬了新家的電話。於是,我打電話給同學的母親:「葛媽媽,聽說琪琪生了一個女兒。恭喜啊!」 「謝謝妳。小女兒好可愛啊,就像琪琪一樣...」 我透過話筒可以聽出葛媽媽忍不住的喜悅,笑意從心底泛起來。 「我就跟琪琪說,世界上沒什麼事比有一個女兒更幸福的了。」葛媽媽仍自顧地說著。 我去琪琪家看她和新生兒,她的婆婆和母親輪流照顧她坐月子,那天正好是婆婆在她家裡。 「周媽媽,恭喜啊。」我說。她婆婆淡淡笑了笑,沒說什麼。後來,我單獨從房裡出來,想上廁所,她婆婆拉我到一旁:「妳跟琪琪是好朋友,一定要勸勸她,她說她不想生了。如果是兒子,我也沒有話說,現在是女兒咧,怎麼可以不生?」 「周媽媽,其實女兒、兒子不都一樣嗎?何必一定要生兒子?」 她婆婆不以為然:「兒子和女兒怎麼會一樣?我那些女兒都不聽我的,還好兒子還算懂事,要不然我老來要靠誰?」 我把婆婆的話對琪琪說了,她嘆了口氣:「怪不得她,她和女兒處得不太好。」 琪琪的婆婆是個慣於當家做主的女人,她總是把自己做女兒時候恪守的規範,拿出來要求女兒,母女關係弄得很緊張。 等女兒們嫁了以後,做母親的仍時時干涉,或者嚴厲的批評,問題是女兒們對母親的婚姻與處世態度,一向也不太欣賞。 琪琪的母親就很不一樣了,她是個帶幾分孩子氣的女人,對新鮮事物總抱著好奇心。母女二人常常約了看電影、逛書展,琪琪結婚以後,母女倆還約著喝下午茶或者出國旅行。 琪琪從小交了朋友便會帶回家,母親為她的朋友們做紅豆冰棒,琪琪的朋友差不多都變成媽媽的朋友,有時候打電話找不到琪琪,也能和她媽媽聊個半天。琪琪的媽媽熱情真誠,關心別人,從不倚老賣老。 記得琪琪的父親爆出外遇那年,我們大學剛剛畢業,琪琪取消了要和我們去環島旅行的計劃,消失了一個月。後來,我們才知道,她陪著母親去日本旅行,那是母親一生最想望而始終沒能履踐的一場約會。 「我只想讓她知道,即使沒有婚姻,沒有丈夫,她還是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琪琪是這麼說的。 琪琪的父親與母親分開了,琪琪的母親告訴我們,這一路是琪琪陪著她走過來的:「從來沒想過,這一生我最好的朋友,竟然是我的女兒。」 我一直覺得琪琪的母親是個有智慧的女人,她明白女兒的生命更新,感受更敏銳,心靈更有力量,於是,她向女兒伸出手,引領自己渡過低潮與黑暗。琪琪的婆婆從沒有這樣的美好經驗,因此,她以為女兒是無用的。 女兒並不是潺潺流去的河,其實,每一個女兒都可能是一片遼闊平緩而肥沃的流域,孕育著自己的兒女,也潤澤著父母親人。

2008年12月14日
公開
53

我可以自己睡

寶寶到了2~4歲,他們的大腦發育以及生活經驗的積累,使得他們能夠理解並接受許多道理了。家長可以通過小故事、兒歌來向寶寶宣傳獨自睡覺對身心發育的種種好處;通過心理暗示,激發寶寶潛在的獨立意識,幫助他們建立自信,敢於挑戰自我,做一個勇敢的孩子,從心理上產生自己睡的願望。    還可以帶寶寶到小朋友家串門,爸爸媽媽有意識地當著寶寶的面詢問小主人跟誰睡,並做出驚喜的樣子說:“你真行!一個人睡一張床,像個大孩子了!”    隨後帶著寶寶一起參觀小主人的床,誇小床柔軟、漂亮、乾淨、整潔。這時候,寶寶會因羡慕而產生“我也想擁有自己的床”的願望,並希望在小朋友面前表現一下自己也長大了的樣子,此時,父母則可趁熱打鐵鼓勵孩子單獨睡一張小床。    [循序漸進 逐漸適應]      讓寶寶忽然自己睡小床,甚至獨自睡在一個小房間,的確會令寶寶一下子難以接受,難以適應。所以應該採取必要的步驟,循序漸進,讓寶寶逐漸適應獨自睡覺。   大床入睡,小床清醒。最開始的時候,家長可以先把小床放在大床的一側,讓寶寶先睡在大床,哄寶寶入睡,等寶寶睡著後再把寶寶單獨放到小床上。   清晨寶寶醒來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及時出現在寶寶面前安慰他,並以愉快的情緒感染、鼓勵寶寶:“寶寶真了不起,睡自己的小床,寶寶長大了!”這樣既保護了寶寶的安全依戀,不會產生情感上的失落,還增強了寶寶自己睡的勇氣和信心。   先分床後分房。接下來就應該訓練寶寶在小床獨自入睡了。爸爸媽媽要在小床邊給寶寶充分的愛撫,使他感到安全和溫暖;爸爸媽媽可以在白天加大寶寶的活動量,晚上避免激烈興奮的刺激,從而使寶寶產生睡意;同時還可引導寶寶聽故事或欣賞舒緩的音樂,起到平靜心理催眠的作用。   切忌睡前接觸恐怖的資訊和刺激,以免造成寶寶心理上的恐嚇,從而不利於入睡。在寶寶可以順利地獨立入睡以後,爸爸媽媽就可以嘗試與孩子分房而睡了。   分房不分心。讓寶寶獨自睡在一個房間,首先要把這個小房間好好裝飾一番,使它成為溫馨別致、充滿童趣的“童話小屋”。牆上貼一些寶寶和爸爸媽媽的照片,或者孩子喜歡的卡通圖片;小床可以設計成汽車、小船等形象,周圍掛上卡通小動物、帶有悅耳聲音的小玩具、漂亮的貼畫等做裝飾,再把寶寶平時喜歡的玩具擺在床邊,告訴他小動物是他的好朋友,會陪他一起睡覺。   這樣,寶寶的恐懼感就會漸漸消失,轉而喜歡這個環境。爸爸媽媽要在寶寶睡前多陪他一會兒,讓寶寶感到雖然和爸爸媽媽分開了房間,但是他們的心沒有分開,爸爸媽媽始終是關心他呵護他的,並沒有不喜歡他、拋棄他。

2008年12月14日
公開
49

小心眼寶寶

文 / 曾煒  專家 / 李生蘭 華東師範大學學前教育學院教授 這是我的!我不給你玩!”“你不要碰我的東西!”……常聽到小朋友之間有這樣的對白。面對這樣“小氣”的孩子,父母該怎?辦呢? 遇上這樣的情況,可千萬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說他“小氣”哦!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就開始懂得區分自己和別人的不同。同時,他對自己的衣帽、玩具、生活用具都能認識了,不許別人碰自己的東西,怕別人拿走,正是小小孩子的特徵之一。這種表現是正常的,所以父母不能就這麼認為自己養了“小心眼”的孩子。 1.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是孩子模仿的物件。如果爸爸媽媽能和家裏的親戚融洽相處,能與鄰居好友搞好關係,並對孩子的小朋友熱情、尊重。潛移默化中,孩子自然也會待人熱情、尊重他人。 2.讓孩子漸漸遠離“自我中心” 2~4歲的孩子正處於“自我中心”時期。這時,他認識到了有自我的存在,也充分享受著家人對他的關懷。此時,父母如果對孩子只是一味溺愛,那?便很有可能養成孩子霸道、任性的性格。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不要對孩子百依百順,過於嬌縱。要教育孩子認識周圍的環境,讓孩子意識到世界並不是圍繞著他來轉的。 3.多帶孩子走親訪友 經常帶著孩子一起出去作客,可以使孩子落落大方並且懂規矩。孩子在作客的過程中會逐漸學到待人接物的態度和方法。不過,做客時也要考慮到孩子的心情、時間等因素。時間長了,孩子便會不耐煩。此外,最好帶孩子去有相近年齡小朋友的家庭。 4.多為孩子製造和別的小朋友相處的機會 爸爸媽媽可以經常邀請孩子的朋友或鄰居的小孩來家裏玩,讓孩子間的交往幫助寶寶發展良好的個性。但同時,也要注意孩子的心理特徵來確定邀請的物件。如果孩子比較內向、害羞的話,父母可以請大一些、又比較開朗的哥哥姐姐來玩;如果孩子外向、活潑的話,則不妨邀請一些小年齡的弟弟妹妹來家裏作客。 5.父母不要用強制和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充分尊重孩子 當孩子出現不願與同伴分享的“小心眼”行?的時候,爸爸媽媽千萬不要當著小朋友的面來教訓孩子。可以把孩子帶到一邊,慢慢同他講道理。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最好用民主的方式,如聽聽孩子的想法、一起參與孩子的活動等,去教育孩子。 6.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教育方法 孩子的年齡、性別、個性不同,當然相應的教育方法也不同。例如幼稚園期的孩子是最不願與人分享的,而內向的孩子比外向的孩子更喜歡獨自玩。父母在處理自己孩子發生的狀況時,也要根據孩子的特性而靈活機動一些。 幫助寶寶變大方教你一些小動作 教育孩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父母要從每一件小事開始做起,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培養出一個大方開朗的孩子來。 父母可以做這些小動作: ◎以給孩子倒水為例。爸爸媽媽先給孩子倒水,然後給自己倒,再對孩子說說?什?要先給別人倒的道理。接下來,讓孩子來做一遍,看看他先給誰倒水。 ◎以到超市購物為例。爸爸媽媽去之前先對孩子說明,今天只帶了10元錢,不只給寶寶買東西,爸爸媽媽每人還要各買一樣。看看孩子會挑選什?樣的東西。 ◎有時候寶寶不願意與人分享,是因?他害怕別人不把東西還給他或把他的玩具弄壞了。父母可以先拿起孩子可有可無的玩具,過一會兒把玩具完好無暇地還給寶寶,並對孩子的大方致謝。 ◎一定要經常鼓勵孩子。一旦孩子有了大方的表現,父母就要及時表揚他,甚至給他戴戴高帽子。這樣孩子的積極性便會提高許多。 ◎如果孩子已經上了幼稚園的話,父母應多和幼稚園的老師聯繫,瞭解孩子在幼稚園的情況。和老師配合起來教育孩子,有時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2008年12月14日
公開
51

晚間親子遊戲大集合

文 / 王曉燕  專家 / 王潔予 兒童教育專家 現代的孩子擁有愈來愈多的玩具,但是玩伴卻愈來愈少。雖然有人呵護,卻缺乏與人分享的喜悅。這種狀態常會造成幼兒身心的挫折。而家庭是幼兒最有安全感的地方,幼兒對周遭事物因好奇而產生接觸與模仿,再由模仿中累積經驗,而產生自我的創作。所以家庭應該是幼兒學習生活的起點,忙碌了一天的父母,更應該留點時間給孩子,電視卡通固然很多,益智玩具也還不錯,但缺乏與孩子互動,將會對幼兒往後的學習造成不良影響;更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間需要一種更真實、更愉悅的互動管道,那麼,家長究竟要透過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兼顧這兩者的需求和表達呢?專家建議,做一些晚間親子遊戲可以有效增進親子間的感情及互動。 遊戲一:拿玩具 適合年齡:7∼11個月 遊戲目的:訓練孩子的運動能力。 遊戲方法:讓孩子俯臥在軟墊上,兩肘展開撐住身體上半身,爸爸可以把玩具放在孩子前面吸引他的注意,使他產生想要與人分享的願望。然後,媽媽可以拉直孩子雙臂,讓他的身體向前行,快拿到玩具時,再向後拉孩子的雙腿,使他的身體成平趴式後退。如此動作重複進行。 遊戲二 :認識身體 適合年齡:1∼1.5歲 遊戲目的:增加幼兒認知能力。 遊戲方法:家長當老鷹,老鷹要咬孩子的身體部位,孩子必須將該部位遮起來,例如:老鷹咬耳朵,孩子用手將耳朵遮住。 遊戲三:搖搖船 適合年齡:1∼2.5歲 遊戲目的:強化孩子的平衡能力。 遊戲方法:孩子躺在薄被中,爸爸媽媽各抓住被子的兩角,左右搖晃,每次20下或者用薄被橫捲住孩子的身體,媽媽輕推孩子的身體,讓他來回滾動10下,再拉住被子的一邊,讓孩子側滾出來,如此動作反覆進行。 遊戲四:雙人滾翻 適合年齡:1∼2.5歲 遊戲目的:增加幼兒觸覺神經的發展。 遊戲方法:家長和孩子一起躺在床上,並抱在一起滾動,或家長可以趴在床上,將雙腳伸直當障礙物,孩子自行側滾到家長身邊,再滾過家長的身體。可角色互換,讓家長輕滾過孩子的身體。 遊戲五:打鬥 適合年齡:1∼3歲 遊戲目的:培養孩子敏捷性及協調性。 遊戲方法:利用各種動物的角色的攻擊行為和孩子產生互動。如螃蟹剪刀夾肚臍、鬥牛刺屁股、鴨子咬小腳等。 遊戲六:打電話 適合年齡:1.5∼3歲 遊戲目的:幫孩子訓練數的概念。 遊戲方法:電話是孩子非常喜歡的「玩具」,用它來玩遊戲,不只是能幫助孩子學習語言。媽媽可以告訴孩子每隻動物的「電話號碼」,叫他「打電話」給小動物們。然後媽媽假扮各種動物,跟孩子在電話上聊天。剛開始先讓孩子撥1位數或2位數的「電話號碼」,以後隨著孩子能力的增強,可以逐漸擴大數字的範圍。 遊戲七:過橋 適合年齡:2∼3歲 遊戲目的:提供家長紓解背部的壓力,是培養幼兒平衡的好方法。 遊戲方法:家長趴在床上雙腳伸直當獨木橋,請孩子雙手張開,踩在家長的背上行走。 遊戲八:舉一反三 適合年齡:2∼3歲 遊戲目的:幫孩子從感官上建立數學進位概念。 遊戲方法:對孩子而言,要讓他知道「同樣的數位」這個概念是非常困難的,3歲的孩子雖然已經有了初步的數位概念,但對這一概念仍難以理解。媽媽可以用實物示範,比如:「媽媽有3個果凍,寶寶也有3個果凍,媽媽和寶寶都有3個,我們有一樣多的,都是3。」然後,再將具體的舉例轉變為抽象的數字,只告訴他:「這是3,那也是3,兩個相同的都是3。」這樣,孩子才能慢慢理解。   遊戲九:馬鈴薯拼圖 適合年齡:2∼3歲 遊戲目的:訓練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遊戲方法:大人小孩先洗洗手。將一顆馬鈴薯以菜刀不規則的隨意切三刀,當然不要平行切三刀;然後將第二顆切四刀。兩顆分別用容器散裝著。請大人、孩子把它們拼回原形,看誰拼得快。 遊戲十:比力氣 適合年齡:2∼4歲 遊戲目的:增加孩子肌肉操作技巧。 遊戲方法:家長和孩子手掌、腳掌互推、雙手互拉、互踩雙腳、互碰臀部或者家長和孩子坐著背靠背互推。 遊戲十一:玩故事 適合年齡:2.5∼6歲 遊戲目的:訓練孩子的想像能力和表演能力。 遊戲方法:翻開故事書找到一個有趣的故事,家長邊講邊給孩子表演故事情節,可以客串幾個角色;如果孩子稍微大一點,可以讓孩子扮演角色,甚至鼓勵他也客串幾個角色。 遊戲十二:開火車  適合年齡:3∼6歲 遊戲目的:訓練孩子的語言能力。 遊戲方法:大人在前扮開火車,孩子拉著大人的雙手或衣服在後,用腳尖碎步兒走。大人可以在途中不時地報站名,孩子重複。然後,在讓孩子轉換大人的角色,孩子報站名,大人重復。 遊戲十三:踩影子 適合年齡:3∼6歲 遊戲目的:訓練孩子動作的協調性,發展他們靈活應變的能力。 遊戲方法:晚飯後散步時,路燈下影子的變化這一現象本身就令孩子感興趣。這時候,家長在前面跑,讓孩子在後面踩影子,注意可以跑斜線。然後再交替,孩子跑,家長來踩孩子的影子。 其實,遊戲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家長可以從中得到啟發,發掘孩子最微小的能量,發現孩子最細小的不足。不過,家長也不一定要刻意照個這些步驟玩遊戲,遊戲是體現在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的。只要跟孩子在一起,相信你就一定能夠得到啟發,找到你與孩子之間最好的情感交流與增進方式。

2008年12月14日
公開
39

走出爛泥坑

-- 蘇珊•芙洛利希(Susanne Fr?hlich)著�溫力秦譯 摘自《家有閒妻不良母》,沃爾文化出版 今天下午還有另外一場各家母親的重頭戲—幼兒體能活動。健康可愛的兒童應該適度被開發體能,若妳的孩子每週未進行至少兩次的體能活動,很快地就會被別人當作怪胎,做媽媽的也會被眾人視為懶惰,因為妳未盡到替孩子規劃的責任。 兒童是現代人的成就測量器。展示看看妳的孩子有什麼拿手的,看過之後我會判斷妳算不算好媽媽,這真的會把人逼瘋! 我經手這種激烈的母親職務越久,就越感到瘋狂。但即便如此,我還是無法脫離,也不能拒絕。這窘境有點像我是那個不想一起玩遊戲的人,一個掃大家興的人,若是對整個遊戲提出質疑而造成大家不愉快,這不是我想要的,所以,只好閉上眼睛,繼續陪著玩下去,反正也只不過再多玩十五年嘛! 此刻真所謂騎虎難下,畢竟眼前我所擁有的一切,都曾是我的夢想—丈夫、孩子和自己的房子。現在得我所求了,我卻反而陷入迷惘。有時候,我真想乾脆鑽進被窩,用棉被蓋住頭,靜靜等待,直到一切都過去為止。 「媽媽生氣嗎?」馬克問道。 我看著兒子,立刻就心軟了。我到底算哪門子的怪媽媽?毫無決斷力又這麼優柔寡斷。 我把小傢伙抱進懷裡,母子倆就這樣依偎了一會兒。他好熱情,在我臉上印滿濕濕的吻,讓我感動萬分。為什麼我偏偏就是這麼不知足呢?如果我沒有選擇的餘地,接受母親這個角色就是如此制式化而不容改變,那麼一切是不是會更單純一些? 我該不該打電話給愛麗斯•史瓦澤(譯註:Alice Schwarzer是德國家喻戶曉的女性主義者),請她好好教訓我?我想,我此刻的意志會如此消沈和痛苦,是由許多原因造成的。 雖然我身在人群中,有自己的家庭,朋友不少,跟鄰居也算熱絡,但總覺得還是有些孤獨。不知道是從何年何月開始,我的一部份自我消失了。我一直期望可以過著興奮、刺激、閱歷豐富的生活,只是刺激從何而來? 直到最近我才明白,自己需為自己潛意識中所散發出的枯燥乏味負責。明明可以做很多不同凡響的事,卻還是選擇了寧願和無聊煩悶為伍而不思改變。 我決定為我的人生製造刺激,就從明天開始,一切將改頭換面。等著瞧吧!我,安德蕾雅•施耐德,可不想一輩子深陷在這排相連式郊區住宅的爛泥坑裡。絕對要耳目一新,我要開始戰鬥。 我的心情一下子就輕鬆起來。我決定列出一張清單,就是那種成長書籍裡常會列的清單,先寫下要改變的事項,在腦中構想清楚,然後明確地描述目標,這是重要的第一步。沒錯,就這麼做! 我的清單內容如下: 我要 -更多刺激 -更多性生活 -更多肯定 -瘦大腿 而且要快,越快越好! 是的,這些都是最重要的項目。執行細節留待明天處理,或者從今天晚上開始也可以。我開心地把清單放進廚房抽屜裡,這是家裡最安全的地方之一,絕對沒有人會無緣無故找到這裡。 幼兒體能活動一如往常,媽媽們嘴裡哼唱卡通《太空鼠》的歌,手拉孩子們的小手,堆起墊子和箱子,繞圈圈跑。還有,在孩子們突然勇於練習某個角色的時候,展現萬分驕傲的神色。活動期間,這些媽媽也會不時閒聊一下。 我心情非常愉快,因為我知道,從明天開始會有精彩刺激的生活等著我,一個美好的未來。 馬克扯著蘿拉的頭髮,這可不是我期待的那種刺激方式。偏偏是蘿拉,她的頭髮本來就很少,甚至比我的還少,我立刻責備馬克。蘿拉媽媽的那副表情,彷彿是在控訴我兒子非禮她女兒,承諾要跟她女兒結婚最後又棄她而去一樣。 我殷勤地賠不是,好像我才是那個扯蘿拉頭髮的人。蘿拉則十分享受自己的角色,忘情地在媽媽懷裡哭泣。真謝謝你啊!兒子,你做得實在是太好了。馬克倔得很,他拒絕道歉。 「蘿拉也壞壞。」這是我唯一從他嘴裡套出來的話。 他示範似地一直抓著自己的小蛋蛋。剛剛是小蘿拉對他這麼做嗎?他緊閉嘴巴,就是不肯針對事情的經過做進一步陳述。我問那位小嫌疑犯:「妳有捏馬克的下面嗎?」蘿拉猛烈地搖頭,我覺得她有點搖過頭了。 蘿拉媽媽因為我的懷疑而感到憤怒。「我的蘿拉絕對不會這麼做。」她嚴厲駁斥我的質疑。 該怎麼做才能化解這種氣氛對峙的尷尬場面?睪丸對頭髮的戰爭,我試著說笑話來打破僵局:「在我兒子和妳女兒需要用到這些東西的時候,一切應該都已經復原了才對。」蘿拉的媽媽連個笑容都不給,毫無幽默感的臭女人。 我記得她叫嘉貝蕾。嘉貝蕾是那種典型的郊區婦人,總是細心打扮著自己的穿著,出生時可能就已經穿著Barbour外套、V領套頭毛衣還有Tods的鞋子了。 如果孩子才學運動沒多久,就發現他不用別人帶,自己就可以學會怎麼做的時候,這真的是美妙又讓人覺得驕傲的一刻。 我不記得我媽曾陪我們做過體能活動。她會送我們過去,然後接我們回來,僅此而已,不曾再多做其他的事。而令人驚奇的是,媽媽不在身邊,孩子們反而比較乖巧,我的孩子便是如此,我很少聽到其他媽媽抱怨的。只是,妳通常也不會告訴其他媽媽,她們的孩子是麻煩精,否則肯定會被視為公然挑戰。 我們又一起唱了道別的歌,然後興奮地拍拍手。我偏偏站在卡琳旁邊,她活到現在大概還不知道世界上有體香劑這種東西吧!這位女士身上散發的霉味簡直不可思議。即使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中,只要憑著那股特殊氣味,就能立刻循線追蹤到她。為什麼都沒有人告訴她?難道我是唯一聞到的人?哎呀,誰知道,也許這就是她的特色吧!還有一種可能:她是隻不折不扣的宇宙太空鼠,只不過披著人皮。 -------------------------------------------------------------------------------------------------- ◎書籍簡介◎ 書 名:家有閒妻不良母 作 者:蘇珊•芙洛利希(Susanne Fr?hlich)著�溫力秦譯<BR/> 出 版:華文網沃爾文化事業部 出版日期:2007年3月初版 定 價:220元 ◎內容簡介◎ 女人步入婚姻家庭後,如何讓自己在三K(孩子Kid、廚房Kitchen、事業Carrier)和三S(快樂Satisfaction、身材Shape、性高潮Sex)之間和平共存? 老公不乖,就擬好文案上網把他出清拍賣;想有時間做自己的事,就把孩子交給電視;嫌「性」福太少,就商請好朋友跳跳兔來幫忙……這些搞怪妙招都來自於閒妻不良母安德蕾雅,她的搞笑事蹟和無厘頭想法很顛覆傳統、很有趣,更能發人省思。

2008年12月14日
公開
25

孩子發展的階段是憑著自己的力量,建構成一個人

很多心理學在家研究孩子,他們是從出生就開始觀察,結果他們發現人格的建構、塑造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以心理層面而言,剛出生時是一無所有,確實是零!不僅僅是心靈層面,生理層面亦同。孩子出生時,肉體幾乎是癱瘓的,不能做任何事;只有些微的動作,例如;肚子餓了會哭、會吸奶。過了一陣子,孩子開始學坐、爬、說話、走路,一關一關地征服,最後憑著他自己的力量、憑著他自己的智慧建造成為一個「人」。 以前大家都以為孩子會說話、會走路都是媽媽教的。其實不是,是孩子自己透過很自然的方式學會的。其實媽媽生產出來的不過是個小嬰兒(new born baby),而是嬰兒憑著自己的力量、智慧,利用環境中的一切資源,建構他自己成為未來的一個成人。儘管媽媽生產後可能會過世或無法繼續餵奶,孩子仍然習得母語,所以說:孩子的「母語」不見得是從媽媽那裡學來的。孩子也可能出生在外國,而且能夠講流利的當地話,而他的爸爸媽媽可能還無法講得十分的道地。所以語言講的流暢,並不是來自遺傳的,即不是因為父親,也不是由於母親;而是孩子自己吸收了環境中所有的資源,來塑造自己以及他的未來。 成長的過程似乎是一連串的出生。在生命的某個時期,某種心理的我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個新的心理的我出生了。所以在人發展的四個階段裡,每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特徵,或者說是敏感期,當上個階段慢慢消逝時,下個階段的特徵或敏感期也漸漸出來了,所以才會說成長是一連串的出生。當然,前一階段的特徵或敏感期會成為另一個階段的基礎,然後不段地延伸下去。每個階段都有其心理與生理的發展目的,每個階段都是下個階段的基礎。 第一個階段是從0--6歲左右,它又可分為;0--3歲,以及3--6歲兩個次階段,;前者的心智型態,是成人無法影響的,它是依照自然的規律運作。此時孩子只會用哭的方式,來與成人做溝通。至於3--6歲的階段,其心智狀態是可以介入的,但須以某種特別的方式。這整個0—6歲的階段,它的特色是變化很大,從柔弱無助、一無所有的嬰兒變成跑跑跳跳、能說能唱的孩子, 第二個階段是從6--12歲左右,他們喜歡群體的生活。生理的變化;例如開始換乳牙等。從六歲到十二歲就是穩定地長大,生理上沒有很大的轉換。他們的心智由吸收性心智轉變成推理性心智,凡事探究對與錯,因果關係。 第三個階段是從12--18歲左右,又到了一個大的轉換期,包括生理與心理兩方面,他們可以說是社會的新生兒,因為他們與第一個階段一樣,身體方面都有巨大的改變。荷爾蒙的增加也使身體產生莫大的變化,因此他們需要很多的休息時間。所以在這第三個階段,個性變得很不穩定,相當背叛且放蕩不拘,而且很喜歡睡覺。 第四個階段是從18--24歲左右,他們算是年輕的大人,穩定地長大,生理上沒有很大的轉換。這個階段,是唸大學的階段,雖生理成熟,但未形成具有獨立判斷、有意志的成人,還是要透過出社會了,有實際的工作經驗才能幫助他們真正的成熟。此觀念在「發現兒童」書中提到,雖醫生看了很多醫學的書,可是若沒有]當實習醫生,去經驗,他們就無法有正確的判斷。成人如此,孩子亦同,必須由環境中去累積他們的經驗。有些孩子雖然有很好的褓母,爸媽也很用心,看了很多Disney的影片,學習英文等等,可是你發現孩子的雙手都是笨拙的,心智是懶惰的,當你請他做工作時,他無法靜下心來做。所以孩子還是要透過實際的動手做,才能讓他的心智更成熟,更堅強。 擁有最崇高智慧的人,需要有如此漫長且艱辛的嬰幼兒期,這似乎有無窮的奧秘在裡面,所以說這不是一個發展的問題,而是一個心靈創造的工作,從無到有的創造問題。孩子創造了語言、說話的器官,他也創造了各式身體的動作,各種表達智慧的方式。這些是由潛意識的心智所完成的,是一種不可思議的智慧。 孩子的這種潛意識心智,是藉由工作來創造完成的,孩子一生下來就有聽覺,對人的聲音有反應,加上敏感期的影響,孩子會單挑人的聲音來模仿,因為人的語言在他潛意識心智中有特殊的印象,引發一種特殊的感情與熱忱,使看不見的肌肉纖維產生共振,然後複製類似的聲音。而其他的聲音則無法引發這樣的衝動,這是嬰兒吸收語言的方式,就是後來我們所稱之為母語,有別於其它日後下功夫學來的語言。以我表弟為例,他和他太太皆在竹科工作,因為太忙了,就請保姆照顧孩子,他們本身都是美國留學,為高級工程師。雙方的媽媽都遠在南部,無法幫忙帶孩子,而所請的褓母是鄉下來的,所以他們的孩子講台語就是有個腔調,怎麼改都改不回來,回南部時,聽了就覺得很好笑,孩子把保姆說話腔都吸收了而且已經都內化了。 嬰兒語言的建構是一種內在心理化學作用帶來的化學變化。這種聲音的剌激不僅僅進入孩子的心智而已,還能複製它、還能肉身化(incarnation)變成孩子自己的一部分,這就是孩子利用環境中的事物構成他的「精神軀體」(mental flesh)。我們把這種心智叫做「吸收性心智」(Absorbent Mind)。這樣的心智就像神的能力一樣,是很不可思議的一種智慧,可以直接吸收週遭環境所有的一切,如果我們可以善加利用這種力量繼續運作的話,孩子的成就是很難想像的。若成人現在依然有此能力的話,那我們更難想像對這個世界的未來影響有多大。

2008年12月11日
公開
23

我的爸拔不上班

來自Lynlyn美眉的媽麻安莉阿姨送的套書 生日禮物唷~ 信誼出版社【我的小書包】裡的繪本之ㄧ 故事內容並不是這樣 只是介紹士農工商各行業的爸拔 主角敘訴的是在暗房沖洗照片為業 也就是自宅工作的爸拔 好像 我的爸拔不上班 因為 沒有出門 媽麻導讀亂亂編 看圖說話變成父愛滿滿的故事內容 「爸拔開車帶她出去玩 今天不上班 爸拔一直親她 她的爸拔好愛她唷∼」 所以很愛爸拔更愛爸拔一起開車出去玩的格格 從此將此書列入每天必讀之ㄧ 且是排行榜第一位 有天 好不容易等到爸拔下班回來的格格 忙不迭地拿著繪本遞到格爸的面前 爸拔欲知來意的問 「要爸拔說故事嗎?還是妳說故事呢?」 快速翻開第一頁,用行動表示要說故事給爸拔聽 「她的爸拔不上班然後帶她出去玩   開車還有帶阿公一起去玩   爸拔愛她一直親親 」   此時的格爸 是否心中五味雜陳呢? 女兒連續好幾天拿出來一起分享了呀∼ 有一天還放在你面前 沒要說故事也不講半句話 讓繪本的書名無言表達 采妍 爸拔一點都沒有少陪妳唷 他無時無刻都想著怎麼做才對妳最好 如何維持業務流量與客戶交情 投資情報大耳朵隨時打開開 哪個餐廳好吃想帶妳去 哪個地方青山綠水要讓妳盡情跑跳 計畫著 妳幾歲大了之後就可以飛往更耗時卻必去的國家旅遊 還有 更多更多 更多 別一早捨不得哭著要和爸拔去上班 穿著睡衣帶著小花和皮包 就吆喝著可以出門了 采妍 以後妳就會明白 愛是可以用很多方式去表達的 爸拔要上班 就是最具體的給予

2008年12月11日
公開
43

其實,這麼忙不值得(謝謝雯禎媽咪的分享)

哈里伯頓:「懷著憂愁上床,就是背負著包袱睡覺。」 懂得知足就是幸福!! ●其實,這麼忙不值得.... 如果你很忙,忙到沒時間看到這篇文章時,代表你真的很忙,而且是忙昏忙過頭了。 最近幾個月一直在趕工作進度,但是忙歸忙,我還是給自己設定管制點:晚上七點一定放下工作,晚上固定有一個小時的運動時間,如果還有時間的話,一定再看一些雜誌與專業書籍。 "老天爺在時間方面是非常公平的",總統一天有24小時,大公司老闆的一天也是24小時,不論用不用功的大學生的一天也是1440分鐘,躺在媽媽懷裡的小寶貝也是分配到86400秒鐘的一天。 如果您是RD的工程師,到了晚上10點還在加班的話,應該好好考慮一下,這樣的工作模式是否符合您自己的人生規劃。許多人忙到身體受不了,到醫院檢查才發現身體肝腎臟都出問題,想要回頭可能都來不及了。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文章,一個女生寫到她的男朋友在半導體廠上班,每天都要穿袋鼠裝在無塵室工作,由於換下與穿上要花一些時間,所以大家都儘量少喝水或是不喝水,下班後第一件事情就是上廁所,可是大部份人的發現自己的尿液都是深褐色的!引述一段最近才看到的醫學常識: 【尿液長時間滯留在膀胱裡,就如同下水道阻塞後容易繁殖細菌一樣,細菌將會經由輸尿管感染你的腎臟】。 有些人忙到老婆吵著要離婚時,這才發現陪家人的時間太少了。家對忙碌一族的人而言只是休息的場所,如果一整天忙到晚上十點才下班,扣掉睡覺的時間,您會有多少時間留給老婆與小孩呢? 你聽過"小孩橫著長大"這句話嗎? 許多所謂的科技新貴其實是很可憐的,每天很早就出門,這時可能小孩還在睡覺,回到家時也已經很晚了,小孩老早就被哄上床睡覺了。在這些科技新貴父親的眼中與印象中,真的,他們的小孩是"橫著長大的"。如此的親子關係讓我們一直有個疑問:這樣做值得嗎? 新竹某個科技公司的大會議室裡,大家都在談論何時才能趕上進度,順利將代工的產品交給客戶。可是公司的一位重要幹部卻私下向處長要求請三天假,想帶太太與小孩去鄉下玩,他認為:【對小孩而言,童年只有一次,錯過這次的機會可能以後就沒了。】可是處長的回答是這樣的:【帶小孩還需要你操心嗎?媽媽生下Baby後給褓姆帶,大一點後送安親 班給小 老師帶,上小學 後交給 老師帶,國中當然也是給老師負責了。帶小孩有這麼難嗎? 】 難道在養兒育女方面,父母親就只扮演付錢的角色嗎?開完會後,這位幹部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月底就離職。 不管公司開出什麼條件都不管用,因為他認為【家比公司重要】,縱使一年賺上數百萬,可是沒有一個完整的家庭,錢賺得再多值得嗎? 產業大量西進之後,許多根留台灣的產業也是很辛苦的,他們最大的問題不在於找不到訂單,而是找不到人才?!因為大多數的理工人才都習以為常地到竹科或南科工作,而主要工作的內容卻是照顧機台,維持生產的良率?! 公司配發的手機必須24小時開機,生產機台一有問題就必須回廠處理。 每天忙到沒有時間思考與閱讀,這樣值得嗎? 有一位傳統產業的主事者這樣說:【十年後這些人就會後悔,很多人不知道:純代工產業是沒根的產業,那裡勞力最便宜就往那裡走。我們可以斷定十年後這些純代工的產業必定移出台灣,如果你沒有跟著轉進的話,台灣恐怕再也沒有你容身之地了。】 十年可以做很多有意義的事情,但是一個人的一生當中,可能只有2-3個十年是真的有效的。 每天被進度追趕的人,整個思路都是如何追上進度,當然就沒有空餘的時間來思考或閱讀。 深度的思考需要在頭腦完全沒有任何負荷的情況下,進行獨立與不受拘束的考量。 閱讀也是達成創新的重要一環,每天多看一本書,您就多一份心得,每多翻閱一本書就會多一種新想法。 如果您已被忙碌壓住了,可以預見的是沒有時間思考與閱讀,自己無法提升,別人也無法提升您,蠟燭兩頭燒的最後結果就是對自己的完全放棄。 明天的力氣今天就要準備妥當,如果您想把握明天的機運,唯有拋棄現在的忙與碌,好好的充實自己才是。 人生的過程就好像翻閱一本書一樣,你必須仔細地看,因為你可能只能看一次而已,當你想重新再來一次時,才發現自己已經髮蒼蒼齒牙動搖了,根本無法重來一次。 以有意義的忙碌取代無所事事 當我們工作或忙碌時,似乎不難忘記煩惱,但是下班以後的時間,卻是危險的。 在境遇平順、心情寧和時,休閒時光應該是最快樂的,但是要小心,這也正我們最容易胡思亂想,讓負面情緒有機可趁的時候。我們可能開始懷疑人生有什麼意義?抱怨生活一成不變,擔心今天老闆批的公文、同事說的話是否另有用意?自己是否失去魅力? 我有一個朋友就是這樣,因為種種緣故,蹉跎了婚姻,年輕時朋友多,下班後相約吃小館、看電影、逛街,日子輕鬆自由。但朋友們一個個結婚生子後,各忙各的家庭,她下班後就落單了,時常無所事事。逐漸地,原本活潑開朗的個性,變得猜忌多疑,看什麼都不順眼,連老朋友都快得罪光了。 「馬慮從憂不會在你行動時侵襲你,卻總是在你閒暇時進攻。你開始天馬行空,想到可種可能性,擴大任何蛛絲馬跡。這種時刻,你的心境像空轉的達,終將自我毀滅,」哥倫比亞師範學院教育學教授穆塞爾(JamesL.Mursell)曾經這樣提醒人們。 生活如果沒有重心,憂慮與恐懼就會像小惡魔般趁隙而入,摧毀我們的行動與意志力。 就像許多銀髮族退休後,沒有妥善安排生活,讓自己保持忙碌,過得更充實,因此快速衰老。 記得有一次,中信集團董事長辜濂松接受蔡康永訪問時,提到他的一些老朋友卸下職務後遷居國外,過著令人稱羨的退休生活。按照一般想像,他們有錢、有閒、有地位、沒有工作壓力,在如詩如畫的生活環境裡,享受別墅、陽光、海灘、自由,應該比誰都更能長保青春快樂。但事實卻不然,才經過兩、三年,他們就老了很多。 這令辜濂松感慨萬千,決定自己一輩子都不退休,或者說退而不休,寧可保持旺盛的活力,讓心有所用,力有所為,繼續貢獻所能。 服務他人,享受生的喜悅 從克服憂慮的角度來看,一個人想擁有快樂的生活,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要更積極地去做些什麼。 就像明星立法委員高金素梅在患癌後,投入社會公益,繼而走向政壇,為更多人服務;癱瘓幾十年的 呂普 博士(Dr.FrankLoope)組織了一個癱瘓者寫信俱樂部,收集許多癱瘓者的姓名地址,呼籲大家互相寫鼓勵開心的信給對方。 有人說治療憂鬱方法,就是去做建設性的事。那麼我要更進一步說,如果保持忙碌,可以杜絕憂慮纏身,那麼忙到忘記自身、服務他人,更得以享受生的喜悅。 二次世界大戰時,日軍轟炸珍珠港,一顆炸彈掉在小說家葉慈家附近,把因心臟不好長期臥病的她震得跌下床來,身體更虛弱了。 但是那時候家中有電話的人不多,葉慈正是其中之一,所以紅十字會請她勉為其難幫忙做聯絡中心。 「我努力為那些不知先生 安危的 太太們打氣,也安慰那些寡婦們……剛開始的時候,我躺在床上接聽電話,接著坐在床上,後來我越來越忙,下床坐到桌邊。因為幫助那些比我情況還慘的人,使我完全忘了自己的病……如果不是經過這次事件,因為長期臥病,潛意識裡已失去復元的意志,我可能下半輩子都是個廢人,」葉慈說。她從不知道自己擁有那樣的力量,也找到活下去的理由,再沒時間為自己煩憂。 誠如蕭伯納所說的:「悲慘的人生,起因於有餘暇煩惱自己是否過得快樂!」 如果你正為了什麼而煩惱憂慮,千萬不要再胡思亂想了,振奮起來,摩拳擦掌去做一些有意義而充滿建設性的事吧! 【這樣做,你會更快樂】 1.克服憂慮,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積極地去做些什麼。 2.憂慮小惡魔最喜歡侵襲無所事事、虛盪空轉的心。 3.保持忙碌,轉移注意力,可以避免憂愁入侵, 用正面的情緒,把負面情緒驅逐出去。 4.做一些建設性的事,不僅能治療憂慮,更能進而豐富人生。

2008年12月09日
公開
36

上爬爬

上爬爬

2008年12月07日
公開
33

穩定自己的情緒,孩子才能穩定的成長

◎撰文/人本教育基金會 (本文刊登於4月26日的國語日報) 明快,直率,是許多人對于美人的印象, 于美人堅持不打小孩的理由也很簡單:「因為打完小孩會讓自己的心情不好,所以我不打小孩!」 篤定的語氣,反映出體罰從來就不是她的選項,「打小孩?這麼可愛怎麼打的下手?」 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 于美人說:「我是成長在50年代的人,我當然也被打過,很多的經驗是,我不覺得我做錯了什麼, 只是我沒有照著大人的意思而已,像國中有一次數學沒有考好,我就被老師打了一巴掌, 但是,我也沒有因為被打了這一巴掌,數學就開始變好。」 于美人認為,大人打小孩,常常是因為小孩沒有遵循大人的意思, 表面上看起來,問題出在小孩不願意配合,但我們更應該深究的是,這些「大人的意思」到底合不合理? 工作量這麼龐大,回到家還要陪兩個小孩,難道于美人不會有受不了的時候? 「當然會有,」于美人緩緩的說:「像是兩個孩子一直吵、互不相讓的時候。 遇到這種情形,我就是耐著性子和他們談,或者,暫時離開現場。」 于美人認為,透過說理,孩子感受到問題被認真的看待,也就不會用激烈的爭吵來博取大人的重視,反而可以很快的化解衝突。 「當你很清楚選擇不打,你才有可能去想、去試其他的方法, 我偶爾也會對孩子大聲,但這就是我的底限,我絕對不會打小孩。 記得有一次,我對兒子大聲說話,兒子就跟我說『媽咪,我不喜歡你這樣大聲跟我講話』 ──這就是他學會解決問題的表現,我們不是希望孩子能夠成為有想法、會表達的人嗎? 我們不是希望孩子有心事都願意跟我們說嗎?不打小孩,才有機會讓孩子恣意發展他們的生命。」 于美人能夠這樣把自己的情緒照顧好,得力於她看待孩子成長的角度很特別。 她說:「當小孩需要花很多的力氣去跟爸爸媽媽謀合、去試探大人的底限在哪裡、去處理我們在情緒上的互動, 小孩自然就沒有時間去思考學會其他的事情,那麼,小孩當然要胡鬧!胡鬧,其實是孩子在釋放求助的訊息, 因為他們不知道該怎麼辦,才會引發那些失序的行為,最後,變成大人自己的困境。」 「穩定情緒。」快人快語的于美人,精準扼要的建議所有爸爸媽媽:「穩定自己的情緒,不打小孩,孩子才能穩定的成長。」

2008年12月05日
公開
47

(轉貼) 每個人都可能扣錯第一顆釦子

被狗吠的人,不一定是賊; 留長鬍子,也不一定是藝術家。 但有了「偏」見,就會把「人」看「扁」了? 每星期五晚上,小吳都開 車送 太太到火車站搭車,去探生病的媽媽。 十分鐘後,小吳妹妹所乘的火車就到站。 他接她回家幫忙他們料理家務。 每逢星期日整個程序正好相反。 小吳妹妹的火車開出十分鐘後,他太太才到。 有一晚,他的妹妹剛走,小吳正等著接太太的車,一個站務員慢慢走過來。 他笑容詭異地說:「先生,你真有辦法。難道你不怕有一天會被她們逮到嗎?」 ((((((((月暈效應)))))))) 和別人相處時,我們都慣於戴上一副「先入為主」的眼睛, 將別人放進一個「框框」裡, 再用這個框框解釋此人的角色與行為他是好人、他是壞人, 他好像有外遇、她很愛佔小便宜........ 我們甚至把想法投射到對方身上, 以致經常偏離事實真相。 也許你也聽過這則故事.. 有兩個女人,坐在同一張桌子喝飲料。 其中一個,把雨傘靠在桌邊, 另一個在喝完飲料時,迷迷糊糊的,順手拿起雨傘就走。 雨傘的主人大聲叫說:「喂!妳拿了我的雨傘。」 前面那個女人一臉尷尬,紅著臉向對方道歉, 說是忘了自已沒帶傘,一時誤拿。 這件事,讓她想起需要買把雨傘,順便也買一把給孩子,於是她便去買了兩把。 回家的路上,她正巧又跟那位之前被她誤拿雨傘的女人坐在同一輛公車上。 那女人注視著那兩把雨傘,說:「我看妳今天的成績還不錯嘛!」 人們在判斷別人時常有一種傾向, 就是把人概分為「好的」或「不好的」兩部分。 當一個人留給人的印象是「好的」時, 人們就會把他的言行舉止用「好的」角度去解釋, 反之, 如果一個人被歸於「不好的」的印象時, 那麼,一切「不好的」看法都會加在他的身上。 這種現象稱之為「月暈效應」。 意即當人們看到月亮的同時, 周邊的光環也會被注意到當一個人的「印象確立」之後, 人們就會自動「印象概推」( Halo Effect)將第一印象的認知與對方的言行聯想在一起。 「成見」能有多荒謬? 有一名年輕猶太人和老猶太人坐在同一列火車上。 年輕猶太人問老猶太人說:「先生,請問現在幾點了?」 老猶太人卻默不作聲。 「對不起!先生,請問現在幾點了?」 老猶太人還是不答 「先生很抱歉打擾您了!但是我真的想要知道現在是幾點鐘。你為什麼不回答我呢?」 老猶太人答道: 「孩子,下一站就是最後一站了。而我一點都不認識你這個陌生人。 如果我現在回答你,依照猶太人的傳統,我就必須邀請你到我家坐。 你長得很英俊,而我有一個很漂亮的女兒。 你們倆一定會愛上對方,然後你就會把我的女兒娶走。 你告訴我,我為什麼要一個連手錶都買不起的女婿呢?」 幾乎每一分鐘、每一件事,我們都依憑著過去所得的知識、經驗在作判斷。 比方,我們常聽說(或認為):「生意人都很狡猾」、 「女人都是爛駕駛」、 「男人都很不衛生」、 「猶太人都很吝嗇」、 「美國人都很浪漫」.......等等。 此後我們心中就會建立一套刻板的印象, 並用這個「成見」去解釋或評斷周遭的人事物。 一對男女若看到一個男人拿把花走在街上, 女的可能會想:「哦!他真體貼、好浪漫。」 男的也許會認為,「天啊!我看這傢伙完了」 有一則故事,大意是這樣的: 有一位先生初到美國不久,某個早上到公園散步, 看到一些白人坐在草坪上聊天、曬太陽, 他心想: 「美國人生活真是悠閒,有錢又懂得享受生活。」 走了不久,又看到有幾個黑人也悠閒地坐在草坪的另一邊, 這位先生不禁想到, 「唉!黑人失業的問題還真是嚴重,這些人大概都在領社會救濟金過生活。」 艾斯曾有這麼一段妙喻, 當你暗夜走在街上,看見某扇窗亮了一盞燈。 也許有人會說:「這一定是母親為還沒有回家的子女在禱告」 也有人會說:「老天,一定有人在偷情。」 哈茲立特有句話:「偏見是無知的孩子。」 說得一點都不錯, 「人」「扁」為偏, 人一旦有了偏見, 就會把「人」看「扁」、看「偏」了。 大多數的人並不了解你, 你也不完全了解這些人, 既然如此, 我們就不該輕易地去論斷他人, 當然也不必在意別人的論斷。 因為, 每個人都可能扣錯第一顆釦子, 不是嗎?

2008年12月04日
公開
75

角落教學

角落教學的解釋~ 由來----   說到角落教學,就要追溯到民國六十年代,郭豸女士以國外的開放教育的精神,將教室設計成學習區,讓兒童在其中觀察、學習、發現,可以在不同性質的學習角體會學習的樂趣。所以角落教學也稱為學習區教學。目的也就是要讓幼兒自行探索,自我學習,有時各自獨立操作,有時與他人合作,老師不需指導以免造成干擾。 型態-----    有的幼兒園因為空間不夠,無法佈置多個學習區,就利用一間較大的教室作為大的學習區,讓全園的幼兒輪流去使用。有的以兩間教室為單位,兩邊互換共用,幼兒可以穿梭其中,探遊選擇。有的是以整所幼兒園為單位規劃,美間教室都有各具特色的學習區,在特定時間全園幼兒可自行選擇教室去做學習區學習,但這類要注意到人數的限制,及老師對幼兒的熟悉程度等因素,需要加以妥善安排。 規劃原則-----   每項使用的學習用具都該有秩序、合乎邏輯,以幼兒能分辨理解的方式收納,如顏色、圖形、符號,讓幼兒在整理中自然體會分類、配對、排序等原則。在者就是考慮到安全問題,幼兒在探索中不會有受傷之虞。還有就是各區的安排要適當,動靜分開,活動時才能避免互相干擾的情形,最重要的還是學習區要考慮孩子的能力發展,因此設計要多樣化,以供幼兒有充分的選擇及發展的空間。 *台灣目前為止角落教學,實施最成功的園所為~新佳美幼稚園 *以下就以窩比角落教學/新佳美幼稚園..老師角落教學中的角色,解釋你就能明白~ 窩比角落教學   角落教學即是改變傳統式桌椅排排坐的方式,利用架、櫃、屏風分隔成各角落;角落中安置各項活動用具設備。並將類似活動安排在一起,以避免產生相互干擾。各項活動角意義及特點如下: 積木角: 意義: 1、分大積木、中型積木及小積木三種。 2、促進幼兒創造力、想像力及社會適應力。 3、了解幼兒的適應能力。 4、抒發幼兒內心的問題。 特點: 1、3歲到5歲的幼兒最喜歡大積木。 2、年齡較小的幼兒喜歡玩中型積木。 3、積木角中至少需有兩套不同的積木供用。 娃娃角: 意義: 1、提供戲劇性及社會性的遊戲。 2、放鬆幼兒內心感情的緊張狀態,達成心理平衡。 3、協助幼兒連接觀點與觀點的情境。 4、促進兒童生活社會化的發展。 特點: 1、在活動室中可用矮屏風或矮櫃相間格而成。 2、也可搭建小閣樓。 3、主要設備有娃娃、娃娃床、娃娃車、衣服、桌椅、小櫃、廚房用具、洗衣用具等。 工藝角: 意義: 1、促進幼兒思考能力。 2、發揮想像力及創造能力。 3、培養審美的能力。 特點: 1、幼兒用顏料應事先調好置於大口瓶放在安全的地方。 2、塑造可以反射幼兒心理問題,教師可多應用,但不可提供固定模型供幼兒仿製。 3、剪刀使用較鈍、平頭、長約3吋為宜。 4、幼兒使用的針應大而長,用完針須繳回放在教師櫃中。 科學角: 意義: 1、豐富幼兒的科學知識。 2、培養敏銳的觀察力。 3、提高對科學的興趣。 特點: 1、可利用桌子或矮櫃展示科學材料或幼兒自己發現的物品。 2、展示的東西經常更換。 3、可配合單元使用。 4、展示品應注意清潔、安全。 音樂角: 意義: 1、訓練幼兒聽音樂能力,發音能力。 2、學習使用樂器。 3、發揮幼兒創造能力。 特點: 1、幼兒音樂教材分為四種:欣賞教材、律動教材、歌唱教材演奏教材。 2、最好有一專用房間供用。 3、活動室中在各項活動進行時,只能放置欣賞教材。 4、選擇幼兒音樂教材應選F、C、G調的教材,且調子少變化應簡單為宜。 圖書角: 意義: 1、由書中獲得知識。 2、培養閱讀的訓練。 3、享受讀書的樂趣。 特點: 1、圖畫書構圖要正確,色彩鮮明調和。 2、圖書故事內容文字不宜太小以一公分見方為宜。 3、印刷清晰,畫的輪廓大而明顯,描線粗而簡單。 益智角: 意義: 1、促進幼兒小肌肉的發展。 2、促進幼兒手眼協調能力。 3、培養幼兒思考能力,產生自信的機會。 特點: 1、使幼兒可以安靜的在桌上或地皮上玩的玩具和遊戲。 2、需保持四周的安靜,以利幼兒思考。

2008年12月03日
公開
49

螞蟻&害蟲清除法

去西藥房買硼酸~(一包大概30~40元) 拿一個罐子加水~(水不用太多)~ 放多一點砂糖~量多一點~(水跟砂糖的比例大約400c.c的水~飯碗7分滿的砂糖) 把砂糖都和開了~讓它有稠稠的感覺~ 再倒入半包硼酸攪一攪~(硼酸很像沙子不溶於水~所以不用攪到它溶解) 拿不要的罐子如養樂多罐分裝成幾個小罐~ 每個罐子只要裝半罐就可以了~ 再用廚房紙巾包一根免洗筷~揷在罐子上~ 放在每個房間的角落~(可放於螞蟻最多的地方~)每個房間放一個~ 螞蟻就會來搬~大約搬一個禮拜~ 螞蟻把含有硼酸的糖水搬回蟻窩~整窩的螞蟻吃到硼酸使牠們消化不良~ 整窩的螞蟻就會死光光了~ 沒有螞蟻以後罐子可收可不收~ 我家的罐子一直放著就都再也看不到螞蟻的蹤跡了~ 我家有小孩子常吃東西會掉滿地~螞蟻超多的~ 我們也用過橡皮筋但是沒用~也用過螞蟻藥也沒用~ 自從用了這個方法就沒看到螞蟻了~ 真的超有效的~ 用了好幾年了喔~ 我媽介紹好多人都超有效~不管是住公寓還是別墅或菜市場~屢試不爽~ 再也不用怕螞蟻了~ 參考資料 ~~~~~~~~~~~~~~~~~~~~~~~~~~~~~~~~~~~~~~~~~~~~~~~~~~~~~~~~ 螞蟻怕酸,蚊子怕辣,蟑螂怕香 家裡的甜食擺沒幾分鐘,螞蟻大軍立即來襲,讓人又氣又厭 螞蟻怕酸味 家裡的甜食擺沒幾分鐘,螞蟻大軍立即來襲,讓人又氣又厭以 我以從事糕餅業的經驗,獻給各位一項無毒無污染又安全有效的妙招 ——整粒的新鮮檸檬,對切成兩半,在看得到螞蟻的地方及其動線, 擠出檸檬汁,並拿著切半有果肉的那一面,沿途塗抹, 神奇效果讓您再一次驗證大自然的奧妙! 蚊子怕辣味 蒜頭嗆退牠我家院子百花爭豔,誘使我常流連其中不忍離去, 然而花多蚊子也多,叮咬得我腫包累累。 一天,友人送了一袋蒜頭, 媽媽留下夠用的量,其餘的分植於花壇四周,其特殊的辛辣味隱隱飄散。 令人訝異的是,平日兇猛的蚊子不見了,連下雨過後會出現的超大隻蚊子, 也銷聲匿跡了!所以,驅蚊除了打掃環境、清除枯枝爛葉, 試植蒜頭絕對是上上之策! 蟑螂怕香味 神出鬼沒的蟑螂,最愛隱身於掌管我們民生大計的廚房裡。面對「打不死的蟑螂」 我的辦法是——將一塊浴用香皂切成數小塊,置於容器內注入清水, 擺放在蟑螂出沒的櫥櫃內,不出數日,打開櫥櫃將令您訝異於蟑螂的無影無蹤, 櫥櫃內還多了怡人的香味。想要效果持續,僅須定期補充香皂容器內的清水。

2008年12月03日
公開
41

親子共學 孩子自動變好

「媽媽!難吃死了!」知名五星級飯店的自助餐廳裡,一個孩子扔下餐具,臭臉對媽媽抱怨起來。媽媽暗想:「這頓飯每人可要500元哪,若不是為了全家難得聚餐,哪捨得來這裡吃呢?」但媽媽卻不敢將內心話說出口,任由孩子在餐桌上埋怨,大氣都不吭一聲。 你也是這樣的現代父母嗎?管不動孩子,還得忍受孩子臉色,甚至孩子脫口說:「媽,你怎麼那麼笨!」「少管我的事!」「你真的很煩耶!」身為父母的你,又氣又怨,卻不知該拿寶貝兒女怎麼辦? 信誼基金會今年5月間針對《現代媽咪的育兒滿足感》發出6,000多份問卷,發現現代媽咪對於自己「教養孩子」的能力滿意度偏低,有57.89%的媽媽期待「學習正確的教養態度與觀念」,52.49%的人希望「強化孩子的品格教育」。 小孩的教養與品格教育,成了現代媽媽最頭痛與期待解決的問題。 中央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知名教育專欄作家洪蘭,最近寫了本新書《通情達理—品格決定未來》,上市2個月就賣出逾10,000冊,反映現代父母對品格教育「求知若渴」的狀況。 洪蘭在書中寫到:「我常不了解父母親為什麼肯起早睡晚的賺錢,再開車接送孩子去上昂貴的補習班、才藝班,卻沒有花時間在教導孩子品行上?」洪蘭指出,現代父母沒有從小把誠實、尊重、勇敢、相信、謙虛、毅力等基本的做人道理教好,等到孩子上了中學後,自然更不服管教了。 觀念偏差:只計成績結果,不問過程手段 父母自己先不重視小孩的品格教育,自然讓孩子只在乎考試成績,惡性循環下來,結果就是孩子從小不聽話,怎麼都講不動。 國內升學主義的制度與環境,似乎是破壞小孩品格教養的元兇禍首。近年積極推廣品格教育的宏達基金會,正視到這一個問題,已與全台灣200多所中小學合作,致力品格教育在校園的耕耘與播種。 詢及推動品格教育的最大阻力何在?宏達基金會處長黃素雲有感而發:「價值觀!到底品格是不是最重要的?這項價值觀仍被多數人質疑著。」黃素雲認為,現代人太短視、太在乎結果,父母只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卻忽略了過程的重要性,自然不覺得品格有什麼重要,因為主流社會價值觀一致認定「成績」才是決定孩子成敗的關鍵。 品格教育如果只靠學校,顯然還是不夠的,黃素雲說:「如果家長懂得『品格』的重要性,那麼,看待教育這件事情的角度一定會很不一樣。」 「孩子的品格教育,不可能假手他人!」桃園縣兒童教育發展協會理事長吳秀卿斬釘截鐵的說。 從大學時期就在金車文教基金會擔任志工的吳秀卿,當了媽媽以後,卻發現孩子不敢上學校與人群接觸,因此留職停薪,擔任學校志工媽媽,陪孩子一起到校。吳秀卿從參與教師團體的志工活動中,觀察到許多校園裡的老師只會威權式的教導,教錯了也不願意承認,孩子有樣學樣,就變成「強詞奪理」與「硬拗」了。 「把孩子都丟給學校、丟給補習班,孩子的品格教育就會自動完成嗎?」吳秀卿搖頭表示,父母如果自己不以身作則,用心做好教養的責任,就不能怪孩子「唸了書,卻還是不聽話」。 過度功利導向的社會風氣,讓父母漠視孩子在家庭裡的品格教育。也許有些用心的父母會跳出來抗議表示,自己已經很盡力了,實在是小孩太難教了。為什麼孩子那麼難教?近年積極協助親子創意教學的「藍魚兒童創意教室」負責人郭恆祺認為,以下三個狀況導致現代小孩很難教: 第一、國內傳播媒體出了問題,大力報導犯罪、明星敗家等負面新聞,導致小孩有樣學樣,讓父母的言教、身教發揮不了作用。 第二、父母以「聲」作則多,以「身」作則少,大人都是用說教的方式在教小孩,而小孩理解能力不夠,說再多也沒有用。 第三、親子溝通缺少創意,父母只會用「不行」、「不要」等負面表列方式要求孩子不要做某些行為,卻從來沒有正面去告訴他,「為什麼拿人家東西之前,必須經過他人同意」等觀念。 3歲起就要奠基:掌握品格教育黃金養成期 郭恆祺認為,現代父母常犯了「四不一沒有」的錯誤示範,也是導致孩子不易管教的原因。所謂「四不」是指:不聽—不聽小孩說話;不說—不讓小孩說話;不懂—不懂小孩在說什麼;不行—小孩一提出要求就馬上說「No!」一沒有,則是指小孩想說話時,忙碌的父母馬上會說出:「沒有空!」 親子溝通出了問題,正確的價值觀當然無法傳輸到孩子身上。也許孩子不是那麼難教,而是管教方式出了問題。或者,新手爸爸、媽媽沒掌握到教養的要領? 今年7月,美國Super Camp國際中文營在桃園龍潭鄉正舉辦「超人營」活動,20多名8到12歲的小朋友正在舉行「父母之夜」,在父母沒參與的狀況下,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討論自己所期待的爸爸、媽媽能在家中扮演什麼角色—— 「我希望爸爸多陪我看電視!」「希望媽媽不要嘮叨。」「希望大人信任我!」「希望父母多在家陪我。」孩子們一一將這些期待寫在海報,第二天結訓前,父母會先集合起來,從海報中看到孩子對他們的教養期望。 「超人營」是前電視旅遊節目主持人謝佳勳所代理引進台灣的青少年夏令營活動,旨在教導小孩的品格教育、體能律動與學習的技術。 謝佳勳說,學員的父母隔天也會被要求在另一張海報寫下自己所期待的父母的樣子。奇妙的是,對照親子所寫海報,竟然非常接近。 「孩子就是大人的模型,」謝佳勳說:「品格是一個不斷累積的人生價值觀,小孩的價值觀最後一定會等於父母的。」 孩子的人格形成期,可能遠小於多數人的想像,因為從3歲後,孩子就在模仿大人的言行了。信誼基金會知識長譚合令指出,0到2歲的小孩屬於「無律期」,身體會亂動亂動的,目的在訓練肌肉與腦部發展;3歲到7歲為「他律期」,孩子會從大人的眼神或命令來規律自己,但這階段的小孩不可能自律;要等到7到11歲時,孩子才進入「自律期」,開始學習進行自我管理。 如果品格是一種是非對錯的價值判斷,以及獨立生活能力之培養的話,那麼,是否要等到孩子7歲以後,進入「自律期」才開始教呢? 錯!譚合令指出,品格教育就是家庭的教養觀,孩子成熟階段前的「他律期」才是品格教育的黃金期與奠基期。 洪蘭認為,人格的形成是一個內隱學習機制,孩子不知何時學的,父母也不知何時教的,但一旦刺激出現,反應就會出現;而且這個從父母身上模仿、學習來的內隱效果會很長久。「幼兒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品德,不是教知識。」洪蘭說。 品格並不難教:陪伴、鼓勵,可促進溝通效率 為了協助現代忙碌的父母作好品格教育,本刊整理多位教育專家意見,提出下列品格教育的標準作業流程,提供家長依循參考: 第一、每天至少要花30分鐘陪伴小孩:謝佳勳與吳秀卿正在合力推動「親子共學333運動」,希望現代父母每天都要花30秒擁抱自己的小孩;花3分鐘靜下來專心聽小孩說話;花30分鐘陪伴小孩,一起做作業、寫功課、共讀或做勞作。 第二、充分且有創意的親子溝通:郭恆祺認為,父母與其說教,不如用說故事、親自演示方式,會比單向命令更有效。也可以用「置入性行銷」,運用創意,把想傳遞的觀念,融入遊戲或課程,比如讓小孩透過玩「分類遊戲」來達到收拾玩具的負責任態度。 第三、以身作則:不要以為孩子小,就什麼都不懂,譚合令指出,小孩的是非對錯觀念都是來自於模仿和學習父母,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帶來影響。當大人不能以身作則時,所有對小孩的要求也會失去信任與接受的基礎。 第四、清楚品格定義:培基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寶國認為,如果父母對品格的定義並不清楚,根本很難注意到品格的落實。陳寶國引入台灣的「品格第一!」教育方案便將品格分類出49種項目,並逐一加以精確的定義,俾使使用者能清楚品格的內涵指涉。 美國親職組織Josephson Institute於1992年推動的「品格才算數!」(Character Counts!)教育系統,則列出「品格的六大支柱」(six pillars of character)。這個品格教育系統已被全美逾40個州、超過千所學校、城市導入為推動社區品格教育的重要基石。「品格才算數!」系統在「品格的六大支柱」之下還詳列出18個子項,並加以精確定義。 第五、讚美、肯定與鼓勵:陳寶國認為,想要正面引導孩子學會品格、活出品格,用正面鼓勵方式是最好的辦法。但是鼓勵不是沒有技巧的,一定要掌握讚美三部曲: 1.先說出品格的定義; 2.說出孩子表現該品格的具體例子或行為; 3.說明實踐品格對人產生的好處。 舉例說,若對孩子說:「你好有禮貌喔!」他其實無法理解「禮貌」是什麼意思;父母應該說:「禮貌是善意且熱情對待周遭的人,你剛剛跟隔壁阿姨打招呼,有沒有看到她很開心?你的禮貌可能會讓她一整天都很高興喔!」 你覺得讓你的小孩學會有禮貌,很困難嗎?或者,你也不知道品格的定義為何?更不知該如何像前面這個例子一樣,有技巧的激勵小孩自動變好嗎? 本刊以「品格才算數!」系統的「品格的六大支柱」為主軸,補充其他教育系統的品格要項,詳列20種品格項目的定義,並整理出案例、互動式教材與讚美的示範格式,集合成國內第一本親子品格教育系統。 只要從今天起,父母每天至少花30分鐘與小孩共讀這本教育專刊,孩子很快就會變好! 【專家分享品格教育小撇步】 郭恆祺:「請」、「謝謝」、「對不起」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品格「密碼」,父母應該從胎教時期就常說這三個字。 謝佳勳:父母不要給選擇題,不要問:「你乖乖收拾東西好不好?」有時要直接給指令說:「再過10分鐘就要走了,你收拾東西,時間一到,我們就要離開!」 吳秀卿:看到孩子缺乏好品格行為時,要掌握即時機會教育,馬上示範正確動作。 黃素雲:親子之間應該建立有品質的共處時間,比如一起看一本書或一部電影,並互相一起討論。

2008年12月03日
公開
35

如何和孩子談心──七句常說而不該說的話

美國佛羅里達州墨爾本市體育館的鐘聲響起,籃球比賽結束了。十二歲的男孩吉文的球隊敗北,但他姑母還是興高采烈。全隊所得的二十四分,無一不是吉文贏取的,包括幾個三分球。吉文跑到看台觀賽的家人身邊,大家都擁抱他,讚美他:「了不起!」「好棒!一個人包辦所有分數。」 吉文的姑母說: 「要是你能讓隊友打得跟你一樣好,球隊就會所向無敵。」 吉文一聽,馬上以辯護的口吻說: 「怎麼了?我已經盡力了。有什麼不對嗎?」姑母無法理解侄兒的反應,她剛才不是盛讚過吉文了嗎? 兒童心理學家維基.帕納喬內博士指出: 「吉文以為,姑母在說他做得不夠好。他姑母的本意是說,他厲害得可以當隊友的教練。這意思大人聽得懂,但吉文不明白,問題出在姑母所用的字眼。」帕納喬內是墨爾本父母之道學院的創辦人。 父母或其他常跟孩子相處的人都知道,要能清楚無礙地和孩子溝通,有時很不容易。待吉文的姑母把自己的意思解釋清楚之後,吉文就釋然了。 跟孩子說話,一些尋常詞語儘管用意良善,但都可能帶來情感或心理上的傷害。十來歲的孩子腦袋還在發育,不可能跟大人一樣剖析詞語、上下文或字裏行間的含義等,包括諷刺。如果你希望孩子長大後能充分發揮潛能,那麼和他們談話時的遣詞用句最好謹慎,以免留下心靈創傷,同時務求建立他們的品格。父母跟孩子說的一些話,表面上似乎無傷大雅,甚至帶有鼓勵意味,其實也許恰恰相反。下面七句是這類常見的話,換個方式說或許好一點。 你對孩子說:「你真棒!」 孩子聽到的卻是:「你的責任就是令我高興。」 較好的說法是:「你該為自己努力的結果自豪。」 多年來,大家都以為誇獎孩子、加強孩子的自尊,是他們出人頭地的關鍵。但兒童專家現在發覺,誇獎過頭,可能適得其反。嗜誇成癮的小鬼,凡事都指望人家讚美,到了十幾歲,假如受到「抽大麻」、「到汽車後座玩玩」等挑逗,很可能為求朋友誇獎而順從。稱讚女兒「是班上最漂亮的女孩」,或誇獎她的分數而不是平日的努力,她會以為不打扮得漂漂亮亮、不取得高分,你就不喜歡她。孩子會把這套觀念帶到學校去。 社會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博士在哥倫比亞大學時,針對四百名五年級學生進行實驗,測試誇獎過當的影響。她比較了兩組孩子,一組獲得「用功」的讚賞,另一組獲得「聰明」的讚賞,發覺被讚賞「用功」的一組測驗成績較好,也較能應付困難的功課。 德韋克指出:「讚美孩子的天賦,往往使他們誤以為憑天賦就會成功,不必努力。結果他們害怕考驗,不會努力保持好成績,反而停下來任人趕上。」德韋克現已轉往史丹福大學任職。 你對孩子說:「說話客氣點!」 孩子聽到的卻是:「我不想聽你聊什麼心底話。」 較好的說法是:「我很高興你跟我談,不過我覺得這個字眼不得體,以後請別再說。」 帕納喬內認為,孩子跟你談話時,假如夾雜些流行的粗話,你最好寬容點,這是現代孩子談話的方式,並非存心冒犯。家長一旦把談話重點轉移到字眼上,交談的本意就可能完全喪失,孩子不再吐露心聲。帕納喬內說:「你當然不希望孩子有話不說。父母求之不得的,正是孩子對他們直言不諱。」要教導孩子不說粗話,可在談過話之後再提出。 你對孩子說:「我們買不起。」 孩子聽到的卻是:「凡事有錢就行了。」 較好的說法是:「這家商店的好東西實在不少,但我們家裏已有很多,不要再增加了。」 你的孩子真的需要多一套電視遊戲機或一個洋娃娃嗎?當然不是。但父母一味表示不買只是因為錢的關係,孩子就會以為金錢是幸福的源頭,在林林總總的商品廣告誘惑下,不知饜足追求物慾。兒童發展學專家馬西.阿克內斯博士說:「孩子在五歲之前,你應該使他們覺得生活富足,重點不在物質,而在於享受目前所有的一切。」阿克內斯是quantumparenting.com的創辦人,他認為,財務是父母不必和孩子討論、解釋的少數課題之一,尤其是年幼的孩子:「要是孩子每次想去什麼地方或買什麼東西,你都詳詳細細解釋拒絕的原因,孩子就會跟你理論,甚至把你駁倒。」你應該用堅定而開朗的語氣說:「不行,不必多說了。」 如果是年紀較大的孩子提出要求,那麼你可以坐下來,跟他商量買東西的條件,例如成績進步,當作獎勵;或者多做點家事,當作報酬。商量的過程,比哪一方付出多少更重要。 你對孩子說:「別怕,不會有事的。」 孩子聽到的卻是:「你就愛大驚小怪!」 較好的說法是:「你一定感到很難受,說來聽聽。」 孩子被同學取笑、游泳比賽拿不到獎牌等,回到家裏悶悶不樂,家長一般都會表示沒什麼大不了,安慰他們一番。大人知道這些挫折是小事,但孩子要學習表達、處理心中的情感,而不是把情感藏在心中。帕納喬內說,如果孩子覺得自己不該有感受,或者覺得不該有某些感受,就會把心事悶起來,無法以健康的方式處理。 你應該誘導孩子擺脫怨天尤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你有沒有什麼辦法補救?」這類說法,可以提供孩子思考的機會,化消極為積極,自行解決問題。 北卡羅來納州大學兒科教授梅爾.萊文博士說:「父母用心聆聽孩子說話,勝過一味向孩子訓話。你只須贊同孩子的觀點,孩子有什麼事都會跟你說。」 你對孩子說:「不要跟陌生人說話。」 孩子聽到的卻是:「只要是陌生人都想傷害你。」 較好的說法是:「有些人令你感到不自在,就不要跟他們說話。」 現代的孩子經常得面對陌生人,跟陌生人說話,例如到商店買東西、搭公車、看醫生等。「不要跟陌生人說話」這句古訓已不合時宜。父母應做的是,好好跟孩子說明各種危險。首先,父母須了解一些事實。儘管的確有孩子被陌生人當街擄走,從此失踪,但這些駭人聽聞的案例極少。傷害孩子的往往是熟人,包括長輩。所以,父母應教孩子提防所有人,不管是陌生人還是熟人,只要那人令他感到不自在。 聯邦調查局侵害兒童案件專家詹姆斯.比斯利說,假如孩子喜歡上網,父母就應教導他們避免把姓氏、地址、學校名稱等資料外洩,以免對方利用資料找到他們。孩子在網上結識了新朋友,也應該告訴父母。 你對孩子說:「不可以自私。」 孩子聽到的卻是:「把東西給人家。」 較好的說法是:「傑西想借你的跑車玩玩,跑車當然還是你的,他會還給你。」 你自己不會把跑車鑰匙交給鄰居,怎麼卻教孩子「不要自私」,把玩具無條件交給別人?塔夫茨大學教授、心理學家大衞.埃爾金德博士說:「小孩子難以分辨自我和所擁有的或心愛東西之間的差別,例如玩具熊、玩具火車等。所以你不能要求他們把自我分給人家。」埃爾金德說,有些孩子多次被迫割捨心愛的東西,感到非常苦楚,結果會避免對人付出愛心。孩子要到八歲左右,才真正了解分享的概念;八歲以前,教他們自私一點,是必須的。取過孩子鍾愛的玩具之前,最好先在上面寫上他的名字,他就明白你不是逼他放棄所擁有的東西。 你對孩子說:「你為什麼……(這麼晚才回來、打妹妹等)?」 孩子聽到的卻是:「你又搗蛋了。」 較好的說法是:「我看你一定玩得很高興,所以才這麼晚回家,但這是不對的。」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父母往往向孩子提出太多問題,有些問題其實是吩咐,例如:「你不覺得該穿雨衣,免得淋濕嗎?」這類問題只是把命令的口氣化作友善的提議。還有些問題父母其實已知道答案,例如孩子打妹妹,多此一問,只不過要讓孩子感到羞愧,自己招供。這個方法或可收效於一時,卻會衍生後患。孩子搗蛋,父母應該告誡,而非羞辱;使他知錯,方可培養他是非之心,但若年幼就令他過分羞愧,反而可能窒礙是非之心的發展。阿克內斯說:「孩子不辨是非,就不會理會別人的感受,會偷竊、撒謊,甚至暴力犯案。」父母最好跟孩子說,知道或猜想他們做了什麼,然後解釋為什麼不該那麼做。要是你說錯了,孩子一定會馬上糾正,而這正可以成為雙方懇切交談的起點,有助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