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格格的媽麻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行坐用餐 請長輩先

2008年09月06日
公開
50

弟子規教導「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節錄蔡老師演講 「飲食,坐走」,都是我們生活當中的必須,當我們有好的食物,一定是讓長者先吃。在幾十年前,吃飯一定要等爺爺奶奶,要等父親回來,為什麼?因為家庭的生計都是父親辛勞工作的成果,做子女的要尊敬、感恩父親的付出,當然要請父親先吃。所以在這個禮儀中,都是時時提升人的孝心跟恭敬之心。現代人食物拿出來,小孩就在那裡還沒拿筷子,用手抓起來就吃了,所以做長輩的這個機會教育都沒有抓住。 我們用經典教育的小孩,就懂得食物要先讓長輩來吃。還教導他們吃飯的時候位子應該怎麼坐。主位一定是對著入門的方位,因為主位坐在那裡,他就能夠掌控整個餐廳,或者是這個空間的情況,所以主位要讓給長者坐。我們晚輩盡可能坐在門口旁邊,常常有什麼事要處理,或者要端菜,就可以坐那裡幫忙。小孩子學了要馬上就做,老師還告訴他們,假如這個桌子有條紋,那個條紋一條一條不能指著主位的人,這樣沒有禮貌。剛好有一次,我跟這些孩子一起吃飯,我坐下來,孩子立刻就在那裡調桌子,他們說這一條一條的痕不能對著蔡老師。這麼細微之處,孩子都提得起恭敬,他在辦大事的時候就能夠沈穩,從這些小地方去增長孩子的善根相當重要。 「或飲食」,我們也要學的通權達變。我們大家在一起吃飯的時候,大家都互相夾菜,還有同修夾給對面的,你一夾過去,所有的人都很緊張,還要幫你看衣服有沒有被菜弄髒了,太遠就不方便,我們的心意到了就好。你拼命跟旁邊的人夾菜,結果這個菜他又不喜歡吃,你夾了他又不得不吃。通權達變就是我們有這個心意,夾一點,之後就每個人想吃什麼就自己夾,這樣就不會出現尷尬的情況。假如您是跟師長坐,或是長輩坐,而這個長輩正忙著,在吃飯時還要跟很多的朋友做溝通。當然這時候我們就可以主動服務,幫長者把菜夾好,因為他可能連夾菜的時間都比較少。所以任何時候都要伺機而動,觀察一下時機。 有一個小朋友,他學了《弟子規》以後,一天他跟媽媽到朋友家裡,他母親站起來在接聽一個電話,他就跟他母親說:「媽,你坐下來聽電話。」他媽媽說:「你趕快坐。」他接著又說:「媽,你坐吧。」他媽媽說:「叫你坐就坐,你怎麼都講不聽?」他說:「媽,你沒坐,我不能坐。」學聖賢學問首先要老實,所以孩子這樣老實,很容易有成就,我們當長輩的要成就他這種學習的心。所以當孩子讓你坐,孩子給你夾菜,你都要歡歡喜喜接受。 我們在海口、在深圳,這些孩子學完之後,確實在坐電梯的時候,都會按著門請老師先走。但是我們會跟他說:「坐電梯還是你們先走。」為什麼?怕孩子小,有時候那個門控制不好,會造成危險。所以,雖然這是個原則,但是也要會變通才行。有個孩子,跟著我們一群老師去深圳講課,這個孩子很不簡單,已經讀經好幾年了。他的面相圓圓的,耳朵很大,我一看到就覺得他是很有福氣的人。什麼是最大的福氣?能夠聞到聖賢的教誨,那是人生第一大福。我們這些老師去講課,有人送我們一盒餅,裡面有十塊餅,確實很好吃,每人一塊,都吃下去了。這個孩子在房間裡面就跑出來,說:「這個餅很好吃,還有沒有?」結果因為吃掉九塊還剩一塊。這個孩子走過來拿起這一塊餅,然後就走到我面前,他說這一塊應該給蔡老師吃。他不只先讓長者吃,他還會判斷應該再先給誰吃。 學禮的孩子他知道處處尊重別人,替人著想,腦筋靈活。現代人對「活潑」誤解。我們有時候在機場排隊,很多孩子都站不住,在那裡撞來撞去的,後面的旅客還說:「這個孩子真活潑!」哪是活潑?那叫隨便,沒家教。真正的活潑是思想活躍,是處處能替人著想,真活潑!所以,學禮的人絕對不會學呆的。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這個習慣啓發孩子的恭敬心,這個習慣也會幫助孩子往後事業的發展。曾經我們跟一個幼兒園的園長交談,他跟我說,他請了一些二十出頭的老師教幼兒園。有一次他有個客戶從廣東來,他就接待這個廣東的客戶,也帶了幾位老師一起去吃飯。這些老師好幾位是湖南人,湖南人喜歡吃辣,廣東人不吃辣。去請廣東的客戶,點什麼菜?廣東菜。點好,開始吃了,這些老師在那裡說,這個菜難吃,那個菜不好吃!帶他們來是照顧客人的。結果他們是來攪局的。好不容易上了一道辣的,園長就把它轉到客戶面前,客戶夾了一口,這些老師馬上轉到他們面前吃起來;園長又把它轉回來,他們又把它轉回去。這樣的員工你敢不敢用?成事不足,敗事都有餘! 當一個孩子處處都有進退之禮,你教給他辦事,你會很放心。所以主管帶下屬去赴宴,都是帶那些夾菜夾得好,倒水倒得好,都帶這些人去。這都是從小養成的好習慣,長大了就有大用處。所以做家長的也要有這個態度為你的下一代的未來鋪好這樣的路。 這個禮儀雖然是生活裡面的一個小細節,它最重要的是要長養孩子的恭敬之心。所以真正的學問就在他的存心,有一句話:「為人著想」,這個才叫第一等學問。 范仲淹給他的大兒子,取名叫範純仁,為人父母,對孩子的關愛無微不至,連取名字都是在教育小孩。中國人取名字的目的在哪?在透過這個名字給孩子的期待,讓他能時時提醒自己。所以范仲淹給他兒子的名字叫純仁,期待他的孩子要能時時存著一顆仁慈之心。我們看這個「仁」字,會意字,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二」,什麼意思?兩人,哪兩個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別人,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施於人」,「己欲利而利人,己欲達而達人」。孩子從小知道這是父親對他的期待,自然而然他就會常常鼓舞自己,督促自己去往這個方向做。 範純仁也確實沒有辜負他父親的期望。有一次范仲淹跟他的孩子講,我這裡有五百鬥的麥子,叫範純仁從京城幫父親把它運回江蘇老家。在途中,遇到了他父親故友的父母去世了,沒有錢安葬,生活狀況比較窘困。範純仁知道了,馬上就把五百鬥的麥子賣掉,把錢送給這位長輩,結果錢還不夠。所以,他把運麥子的船也賣了,錢才夠。 範純仁處理完事之後,就回京城向他父親彙報,報告他在途中遇到了父親故友的父母去世了,沒有錢安葬,生活狀況比較窘困,他就把五百鬥麥子賣了去幫助他,然後他就說:「但是錢還不夠。」范仲淹就擡起頭來跟他兒子說:「那你就把船也賣了!」範純仁說:「爸爸,我已經把它賣了。」所以父子同心,家道可以長久不衰,範家純是一顆仁厚之心,得了大福。 我父親給我取名字,也是給我期許,代表要把禮貌做好;而且要有使命感,要把禮貌像九顆太陽一樣,要把它發揚光大。這樣我們才不辜負父親給我們取這個名字。 學問要長養的,就是這顆存心、這顆仁心、這顆恭敬心。為什麼說讀書可以變化氣質?從哪裡變?從心!比如說以《弟子規》來講,它所教誨的「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他在讀這些經文當中,他慢慢會去實踐。而當他在實踐的時候,就會從外慢慢內化成他的存心,他這一分恭敬心就愈來愈紮實。恭敬心紮實,自然就變化了氣質。所以,當孩子讀經文而不去做的時候,能不能變化氣質?效果就會相當有限,所以學貴在力行。 假如你現在拿到一顆很好吃的巧克力,你第一個會想到要給誰吃?我在一次課程裡,剛好有三個答案。坐在前排有一位三十來歲的年輕人,他說:「趕快吃下去」,他很老實。後面兩排有一位女士,四十幾歲,她說:「留給孩子吃」。再後面一點,有一位六、七十歲的長者,他說「先給父母吃」。諸位朋友,三個人中,哪一個人有文化涵養?六十幾歲的人有涵養。 我時常跟小朋友說,我說大學畢業有沒有文化?他們馬上說有。我說不孝父母,有沒有文化?他們說沒有。我說大學畢業不孝父母有沒有文化?他們答不出來,人的認知錯誤了。真正的文化、道德涵養在你的一念之間就見分曉。三十幾歲,第一個念頭想自己,這是自私。四十幾歲,想孩子,現在的人肯定會慷慨激昂的說:對!您假如回到兩百年前,你可不要這樣講,人家會覺得你沒有智慧。因為當你拿到好吃的東西是先給孩子,你已經給孩子做了錯誤的示範,他會覺得我最重要。你已經在長養他的自私。但是你這塊巧克力假如是拿給爺爺奶奶,這孩子在旁邊看爺爺奶奶笑得這麼燦爛,他會很感動,這就是你種了孩子為人之子的孝道。 教孩子從哪裡開始?從夾菜開始。小事情大學問,每個動作做出來都是給孩子學習的榜樣。今天你一夾起來,馬上夾給你父親:「爸爸,多吃一點。」你的孩子看到自己的父親在行孝道,他內心會很感動,因為每個人都有本善的心。《大學》裡面說,「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做任何事,先後順序對了,你這個道才建立起來。所以,你菜夾對了,你就教給孩子正確的為人子之道。 我們打開冰箱,水果拿出來,應該先給誰吃?因爲我的父親水果拿對了,我現在站在這裡給諸位講課,假如我父親在我小時候水果拿錯了,現在我就不能站在這裡跟諸位朋友講課了,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你說:蔡老師,有這麼嚴重嗎?拿個水果就能影響這麼大?小時候我們看父母從冰箱裡面拿出水果都先給爺爺奶奶吃,我們很自然就效法、就學習。其實我很很容易變成敗家子的,因為我是獨子,又是長孫,又是長曾孫,因為我爺爺也是長子。我記得小時候去給我曾祖母掃墓,那時候三、四歲,跪下去頭擡起來,突然看到兩個字,眼睛一亮,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刻在墓碑的第一位,突然擡頭挺胸,有使命感,以後這個家族的興衰,我們要盡心盡力。中國人重視長子,重視長孫,這不是沒有道理!因為這一個時代的每一個子孫,就要有人當榜樣把他帶好,這樣家族才能興旺。假如我的父母寵愛我,爺爺奶奶又寵愛我,那我今天就不可能學習聖賢之學,可能早就不知道揮霍到哪裡去了。所以教育孩子很重要。 當孩子知道要先尊重長輩,他這一分恭敬心就會落實在生活的點滴之中。而我們隻指出了幾個動作,第一個吃東西。當孩子一看到菜,是先給長輩吃,他的德行就在這夾菜中提升了。我們有個學生他才七歲,以前都是爺爺奶奶給他夾菜,可是他雖然讀經典只讀了一個禮拜,在回到家裡之後,他就主動給爺爺奶奶和自己的家人夾菜,家裡人一看馬上心生歡喜,就對中國文化有很好的認同感。現在人都很現實,所以,我們也要把孩子教好,孩子也會帶動家長。

孩子容易發脾氣怎麽辦

2008年09月06日
公開
56

孩子容易發脾氣怎麽辦 「孩子容易發脾氣是結果 原因在哪裡」 人會生氣、會發怒,這是結果,我們要把生氣、發怒的因找出來,就才能對症下藥。您覺得哪些情況下人就會發怒?別人對自己怠慢、傲慢時,就會容易發怒,或自己對別人沒有恭敬心,看人不順眼,脾氣也就發來了。所以,要讓孩子不瞋、不怒,那從小就要長養孩子的恭敬心。我們看到古代這些聖哲人,對自己的長輩都畢恭畢敬,哪有可能會發脾氣!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會讓一個人憤怒、瞋恨,就是嫉妒心。嫉妒心就是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當見到別人比自己好的時候,就會憤怒、瞋恨別人,這個根源也是從小沒有擴寬孩子的心量而造成的,所以從小長養孩子的恭敬心、拓寬孩子的心胸十分重要。 一個不貪心的孩子,他就不容易有「別人有,我沒有」的心態,當然他就不容易生氣。一個懂得禮讓的孩子,就不容易發脾氣,從小會禮讓的孩子,就會特別得到長者的疼愛。就像我們當老師的,假如有一些很不願意跟人家爭的孩子,我們私下都會給他特別的關愛,因為這樣的孩子懂事。 現在的孩子為什麼很容易發脾氣?因為我們幫孩子做事做得太多了,而他都視為理所當然,什麼事都是應該替他做的。當親人沒有做好,他立刻就會發脾氣:「你為什麼沒有幫我做好」!有個老師的孩子才十多歲,他每天都幫孩子灌好水壺,然後讓孩子帶去學校喝,數十年如一日,都是這樣做,突然有一天,幫他孩子裝水稍微晚了一點,他孩子接過水壼之後,對他很凶,他說:「我遲到都是你害的,為何這樣慢」。你看,自己該做的事沒做,別人為他做,他都視為理所當然。所以父母要謹慎,你給他太多的財物,他從小就會奢侈,他就覺得長輩給他錢也是理所當然,因此你時時就要滿足他無窮的欲望,到那時就麻煩了。 當發怒的時候會有什麼結果?佛法裡講:「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一發脾氣,所有的修行都一把火燒光了,要幾天才能平復過來?要三天。「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不只是對自己有非常不好的影響,對他人也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有個父親,因為他的孩子脾氣很不好,他就跟孩子講,你每次發脾氣,就到家裡後院那根木柱子上面釘上一個釘子。這個兒子一發脾氣就釘一個釘子,釘了一個禮拜左右,孩子前去一看,密密麻麻的釘子釘在上面,突然才警覺到:「我的脾氣原來如此不好」!慢慢就懂得觀心為要,時時看看自己的心是不是又瞋恚了,由於這樣的敏感度,他發脾氣的情況就慢慢減少,後來他終於不發脾氣了。他的父親又跟他說:「你只要今天不發脾氣,就到後面的木柱上拔一個釘子出來」。就這樣一天一天把釘子拔掉,拔完的那天他很高興,就跟他父親說:「釘子我都拔完了」。父親帶著他到後院去看,告訴他:你雖然已經把釘子都拔完了,但是這根木柱能不能恢復到原來的樣子?不可能,都已經千瘡百孔。 俗話說:「利刃割體痕易合,惡語傷人恨難消」。我們用刀子在肉上劃一下,只要一、兩個禮拜就能修復過來;當我們用很尖銳的言語對待他人,他那個傷痛可能一輩子都無法平息。有沒有聽過因為被別人罵而去自殺的?有!所以,惡毒的言語有時候比刀劍更鋒利。因此父親就告訴他,雖然你現在不發脾氣了,但是你以前所發的脾氣,已經傷了很多人的心,造成了你的人際關係上很多的障礙。我們明瞭,因為瞋恚、發怒對自己、對他人都不利,這種自他都不受益的事是否還要繼續做?當然不能再做。知道不能做,就要想辦法來對治。 如何對治瞋恚、對治怒氣?標準答案就是時時在口中、在心中都是「阿彌陀佛」。我在一些地方講學,因為大部分不是佛教徒,他們有的就會說去買東西,大買特買,讓情緒舒服一點;不然就拼命吃東西;還有人說,打電話給人家傾訴一下。我就跟他講,你打電話向人家傾訴,你自己是舒服多了,但是你就等於把垃圾倒給了別人,結果聽完的人說人生苦短,也對人生愈來愈消沈了,所以我們不可以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另外一位朋友說,他買了很多的東西吃。我就跟他講,你是不是都買垃圾食物吃?因為他的皮膚都出現一些小豆豆。其實買完東西會更苦,為什麼?還要花錢。最好的方法就是一句佛號,當怒氣一起,趕快念阿彌陀佛,觀想佛光注照,就不會發脾氣了。 這個對治瞋恚、對治怒氣的方法,在中國的文字裡面也有很好的教育方法點出來了,我們真正深入中國文字,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我們來看看「怒」這個字,這是個會意字,「心」跟一個「奴」,表示發脾氣的時候,心就是習氣的奴隸!怎麼可以當習氣的奴隸,豈不是糟蹋了我們自己!所以要轉「怒」為「恕」,這兩個字差別多不多?只要把邊邊角角削掉就變為恕了,上面一個「如」,下面一個「心」,如其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我們要包容他,因為他沒有遇到我們的師長,他沒有遇到很多的善知識,我們有包容的心,我們有寬恕的心,就能轉「怒」為「恕」,轉憤怒為慈悲。

擁抱是無聲的語言(節選)

2008年09月06日
公開
19

劉墉  (中時電子報◎20080624)  擁抱是無聲的語言。久別重逢、惜別傷離,四目相對,不知說什麼,最好的方法就是張開雙臂、迎向前去,來個深深的擁抱。連拳擊比賽都如此,當兩邊筋疲力竭,既打不動,又不希望被打時,最好的方法就是擁抱。  打球扭傷了背,去復健。  關鍵的一抱  在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SQ(社會智能)」(時報出版.2007)書裡讀到個感人的故事──  一個三歲的小女孩心情不好,對來看她的叔叔發脾氣。  小女孩說:「我討厭你!」  叔叔微笑著回應:「可是我愛妳。」  小女孩又說:「我討厭你!」聲音變大,而且斬釘截鐵。  叔叔卻更溫柔地回答:「我還是愛妳。」  小女孩大喊:「我討厭你!」  叔叔說:「沒關係,我還是愛妳。」並張開雙臂,把小女孩摟住。  小女孩終於軟化:「我也愛你。」整個人投入叔叔的懷抱。  多生動的描述啊!幾乎可以看見那小女孩由嬌嗔的小魔鬼,變成溫柔的小綿羊。  真正打開她心房的,則是那雙伸出的臂膀和緊緊的擁抱。  人天生喜歡擁抱。小娃娃哭,除了餓,要吃;就是沒有安全感,要擁抱。幾曾見過不要大人抱抱的娃娃?  那擁抱除了是娃娃對愛的渴望,也表現了他自己的愛。所以當朋友初次把小奶娃交到你懷裡,娃娃居然能不哭的時候,你一定會很得意。因為那娃娃顯示了對你的親愛,甚至暗示了你和他父母的交情。老人家碰上了這場面,更少不得要高興地說:「瞧!連陌生的娃娃都願意讓我抱,可見我有喜氣,還能多活幾年。」  「抱抱」對孩子真是太重要了,據心理學家研究:常被抱的孩子就像常被母獸舔舐的小動物,因為總覺得媽媽在身邊,有安全感,吃得多也長得快。  連放在保溫箱裡照顧的早產兒,雖然不能總被帶出來擁抱,也需要護理人員伸手進去撫摸。最新的研究甚至發現,在襁褓期間總被擁抱的娃娃,腦神經的發育不同。長大之後,常表現得更樂觀親和。  只是別以為孩子常要你抱抱,就一定表示你成功。因為當大人情緒不穩定,小娃娃也會受到感染而不安,於是動不動就要你抱。  你抱他,他才能確定你還愛他。  何只孩子如此,其實成人也要抱抱,而且非但可以擁抱表示親密,還能宣示友好。君不見古裝電影中,兩隊人馬相遇,在敵我不明的情況下,戰鬥一觸即發,突然雙方首領跳下馬來,兩臂張開,還把雙手攤得大大的,迎向前去,來個重重的擁抱,接著兩隊部屬一片歡呼。直到今天,有些民族的男人在擁抱之前,還得作出這麼個誇張的「打開雙手」的動作,意思是「我沒帶武器!」  可不是嗎?人最重要的器官都在前面,有什麼比「推心置腹」的擁抱,更能顯示肝膽相照?連拳擊比賽都如此,當兩邊筋疲力竭,既打不動,又不希望被打時,最好的方法就是擁抱。    久違的一抱  擁抱是無聲的語言。久別重逢、惜別傷離,四目相對,不知說什麼,最好的方法就是張開雙臂、迎向前去,來個深深的擁抱。  近幾年,我每次離開家,除了跟太太、女兒擁抱,也會跟岳父岳母抱抱。起初幾回,保守的老人家還乾乾地笑,好像有些不好意思。但是漸漸地,他們預期我會抱抱,連站立的姿勢都不同,而且我才動,老人家已經張開雙臂。  我發現,平常在一個屋簷下生活,竟不如臨行時那一抱,能知道老人家瘦了、胖了,還是又弱了些。我也發現一秒鐘的擁抱不等於五秒鐘。前面一秒鐘是禮貌,但是如果能多抱幾秒,抱緊一點,那裡面就傳達了更多說不出、不必說又不能說的情意。  想起我逝去的老母親。有一天,她坐在窗前沙發上,那是她固定的位子,常泛著一股尿騷味。我四處找一隻筆,找到她的沙發,她要站起來,我說不必,伸手繞過她身子,在沙發墊子下面掏,左手掏、右手掏,順便摟摟她。  老人家,九十了,還挺有肉,我特別用力,緊緊抱了她幾秒鐘,笑道:「不錯!還有本錢,活一百歲沒問題。」  她啐了我一聲,笑了,拍拍我的頭說「連兒子都老了!」  我站起來,轉身走開,繼續到別的沙發找筆,卻聽見背後咚咚咚咚的聲音。回頭看,老人家一邊望著窗外,一邊用她的柺杖發抖似的敲著地板。  「怎麼啦?」我過去問她。  「沒什麼!」老人家還看著窗外,隔了好幾秒,才帶點沙啞地說:「娘好久沒抱過你,你也好久沒抱過娘了……。」說著,兩行老淚滴在沙發的扶手上……。

五官告訴你的六個密碼 眼睛告訴你的六個密碼

2008年08月31日
公開
50

◎黑眼圈 一早起來,發現眼圈黯沉發黑? 小心!這可能是血液中沉積太多廢物的緣故。 下眼瞼皮膚比較薄,最容易反映血液顏色。想想最近是否壓力過大或過度疲勞?支配泌尿和生殖器官的腎臟功能失調,也會讓眼周黯沉。醫學專家說少熬夜、多吃全麥食品是消除黑眼圈的最好辦法! ◎眼皮浮腫 睡前沒喝多少水,早上起來眼皮還是腫得厲害?你可能體液失調了!造成水分代謝失調的原因很多,如果伴隨感到下肢無力、口乾舌燥,可能是你的腎出問題。健康的腎能將體內多餘水分順利排出,水分不足時,他會放慢代謝速度,把水分囤積在體內,因而造成輕度浮腫。別著急,喝上幾大杯水,很快能還你一雙電眼! ◎脂肪顆粒 除了建議你用不含油份的眼霜,對付眼睛下面的脂肪顆粒,醫學專家還要告訴你,脂肪顆粒是體內膽固醇過高的警訊。少吃油炸食品及動物內臟,多吃新鮮蔬果,惱人小顆粒很快就會不見! ◎紅血絲 血絲滿佈的「火眼金睛」,就是血液循環不暢的警訊。別忙著滴眼藥水,活動一下頭、頸、肩部,疏通上肢血流,再好好睡一覺,讓眼睛充分休息,就能減少充血。如果工作很忙,沒時間休息,不妨在後頸、肩部塗一些維生素C乳液,幫助血液循環,很快就能緩解紅眼現象。 ◎針眼 別小看長針眼,日本醫學專家發現,長針眼代表你的免疫力正在衰退,細菌容易從睫毛根部進入眼中,引起發炎。如果反覆長針眼,最好去醫院做一次全面健康檢查。常喝補中益氣湯,提高自身免疫力,才能和針眼徹底「分手」。 ◎眼白泛黃 可能是肝、膽出了問題。膽汁是黃綠色液體,當膽囊或肝臟失調時,膽汁會流進血液,讓眼白泛黃。好在膽汁能分解體內多餘脂肪,短時間內你也不用再為體重發愁! 嘴巴告訴你的六個密碼 ◎唇色發白 嘴唇和下眼瞼一樣,都是薄薄的,才能完全反映血色,如果唇色變淺,可能是血紅細胞不足。建議改變食譜,多吃動物內臟和豆腐,從而減輕貧血症狀。 ◎唇色過紅 如果雙唇過於鮮紅,別自鳴得意,可能你正被「熱症」困擾。中醫將熱症分為「實熱」和「虛熱」,「虛熱」是體內水分減少所引起。當體溫上升,身體調節功能減弱,兩頰和唇、舌才會局部變紅。多吃新鮮水果、喝大量的水,能幫你化解體內過剩熱量,讓唇色恢復正常。 ◎嘴角破裂 感覺嘴角刺痛,甚至紅腫破裂,很可能是早期胃炎的預警。當胃壁黏膜處於疲勞狀態,會引發內熱,導致嘴角紅腫。不過,80%的早期胃炎都能被治癒。 建議吃飯時多咀嚼幾下,充分吸收和消化食物。胃壁溫度降低後,嘴角紅腫很快就會消失。 ◎嘴唇乾澀 嘴唇雖是黏膜,但與皮膚最大的不同是沒有汗腺。嘴唇無法分泌油脂、保存水分,需要口腔黏液滋潤,黏液不足時,嘴唇容易變乾,抵抗力隨之減弱,細菌、病毒正好趁虛而入。除了多喝水,也建議多用淡鹽水漱口,鹽分是促進口腔黏液生成的一大動力。 ◎口氣不佳 對著鏡子大呼一口氣,如果聞到「口氣不佳」,可要注意了--六成以上「口氣」由牙齒疾病引起。當細菌侵入牙根與牙齦間的縫隙,繁殖後將引發牙齦炎,生出難聞的口氣。此外,口腔清潔不徹底,食物殘渣形成的齒垢,也會讓你呼出難聞氣味,徹底洗一次牙才能解決問題。 ◎流口水 早晨醒來後,總發現枕邊淌著一圈口水?流口水是唾液分泌過多引起,可能是胃腸功能虛弱,無法充分吸收水分,造成水分滯留,唾液被稀釋,才流到嘴邊。如果你還感到腸鳴、胃鳴,最好去腸胃科先掛個號。 舌頭告訴你的六個密碼 ◎舌頭振顫 對著鏡子吐舌頭,如果舌頭微微顫動,很可能是精神緊張、體力衰退的徵兆。醫學調查發現,七成以上的人都意識不到舌頭振顫。建議盡快調整作息,不要熬夜,否則當心神經衰弱! ◎舌頭發紫 當血液中含有大量廢物、體內水分不足時,缺氧血和含氧血就會混在一起,使得血管變成紫色。如果還伴隨肩膀僵硬和腰痛,這說明體內毒素已經積累太多,不妨維持一周清淡飲食,做個蒸汽浴,毒素很快就能排出。 ◎舌苔太厚 舌頭上的舌苔就像豆腐渣一樣很容易刮去,可能是腸胃功能不良或飲食過量。如果情況持續,最好去腸胃科,讓醫生幫你降降胃火。 ◎舌苔太薄 舌苔不明不白脫落,舌頭表面斑駁不均,醫學上將這稱為「地圖舌」。過敏體質的人容易發生,春、秋兩季比較常見,他預示你的抵抗力正在下降,建議這段時間內遠離花粉、海鮮等過敏原,以免中招。 ◎舌苔泛黃 舌苔泛黃很可能是感冒信號!注意保暖,多吃南瓜、牛肉等溫熱食物,晚上臨睡前衝杯熱牛奶,他能在胃中形成一層蛋白膜,防止細菌入侵。 ◎舌苔泛黑 這很可能是體溫升高了,但不見得就是發燒,劇烈運動、怒火中燒都能讓舌苔泛黑。洗個熱水澡,做些舒緩運動,就能有效降低體溫。 鼻子告訴你的六個密碼 ◎鼻子大小 鼻子大小與呼吸狀況大有關係。鼻翼較寬、鼻樑高挺,說明你的呼吸器官發達,能呼吸到足量空氣;但在污染嚴重的地方,你也會吸入過多廢棄。如果鼻翼嬌小,表明你的呼吸功能較弱,不透風的地方會讓你氣短、胸悶。在辦公室待一到兩小時,就應該去樓梯間或窗邊呼吸五分鐘新鮮空氣,以防缺氧。 ◎鼻翼掀動正常呼吸時鼻翼掀動,可能是肺活量太低造成的!可別掉以輕心,肺活量過低將影響你的正常代謝功能。每天練習五分鐘腹式呼吸--吸氣時漲起肚皮,呼氣時縮緊肚皮,很快你的肺活量就能提高不少! ◎鼻尖粉刺 鼻頭出現粉刺,多半是消化系統出了問題。多吃香蕉、地瓜之類的食品,保持消化通暢,就能緩解症狀。 ◎鼻頭髮紅 這可能代表肝臟超載了。飲酒過量時,身體為了分解酒精,把血液滯留在肝臟裡,導致微血管擴張,才會出現「酒糟鼻」,因此控制飲酒量非常重要。 ◎有時流鼻血 腸胃衰弱的人無法吸收充足營養,肌肉和血管組織稍微碰撞就容易破裂。冬天能量消耗大,飲食不調,體內熱量不足,就會導致偶爾流鼻血。不妨好好吃一頓犒勞自己,補充足夠能量。 ◎鼻塞 若是過敏性鼻炎引起的鼻塞,除了可能造成呼吸困難,還會讓大腦供氧不足,讓腦筋變得遲鈍。鼻塞代表呼吸道黏膜功能脆弱,日本醫學研究證明,這多半與腸胃功能不佳有關,別光顧著通暢鼻子,保養腸胃道也一樣重要。臉頰告訴你的六個密碼 ◎臉頰發紅 臉頰爬上兩團莫名其妙的「高原紅」,這可能是西醫所說的「原因不明的微熱」,因體力過度消耗、身體水分失調引起。如果除了兩頰發紅,還出汗、氣喘,這可能是高熱引發。洗個舒服的熱水澡,吃兩片退燒藥,再美美地睡一覺,就能適當緩解。 ◎臉色蒼白 嘴唇、眼瞼內側和臉頰蒼白都是貧血症狀。另外,呼吸微弱會讓皮膚機能衰退,製造黑色素的功能降低,也容易導致臉頰蒼白。除了補充營養,建議多做慢跑、散步等有氧運動,確保氧分供應充足。 ◎顴骨上出現皺紋 可能是肝臟功能異常所致。當肝功能無法淨化血液或供給血液足夠氧分,會讓血液變混濁,體內新陳代謝速率降低,皮膚敏感性增高,導致皺紋出現。德國醫學專家說,除了看醫生提高肝功能代謝率,顴骨處的皮膚較薄,紫外線尤其會帶來傷害,防曬尤需注意。 ◎雙頰冒粉刺 荷爾蒙分泌失調會在額頭、下巴長粉刺。如果臉頰兩側長粉刺,除了清潔不徹底,還可能是心情焦躁、工作壓力大所致。不妨來趟旅行,給身體、心情放個假! ◎毛孔粗大 隨著年齡增長,皮脂分泌會逐漸減少,肌膚保濕力也開始下降,如果這時身體缺乏某種特定維生素,毛孔就會變粗大。最好的解決辦法莫過於攝取足量維生素C,其中所含的膠原蛋白能提高保濕力,肌膚有彈性,毛孔也會隨之隱形! ◎臉色發黑 你可能得看醫生檢查一下是否是腎臟有毛病。腎臟能調節體內水分的代謝,如果腎臟的過濾功能降低,廢物就會長期堆積體內,使得膚色暗沉,剛開始是在肌膚較薄的地方出現色素沉澱,慢慢地會向四周擴散,建議嘗試一下韓國流行的三日蔬果排毒法,每天喝大量的水,吃新鮮蔬果,避免肉食,體內沉積的廢物自然很快排出。

好文章-王永慶的外孫女聰穎的天賦原因(謝謝維榮媽咪分享)

2008年08月28日
公開
38

【特殊教育-朗誦古典文獻,感悟哲思人生 (王永慶的外孫女聰穎的天賦原因)】 比爾•蓋\茲的母親曾經撐著羸弱病體,在他的婚禮派對中,公開敦促他︰「得天獨厚的人呀!你背負了比常人更沉重的使命。」 楊元寧也是如此。外人眼中,她出身豪門,是王永慶的外孫女,她的父親楊定一則是長庚生技董事長,從小就是天才兒童,13歲以全巴西最高分考上醫學院,21歲就拿到紐約洛克斐勒大學生化博士及康乃爾醫學院醫學雙博士。 楊元寧16歲就出版了7本發人省思的童書,17歲為「紐約時尚週」走秀,18歲進入哈佛大學就讀,修習生物學與東方哲學雙學位,並在大學二年級就修完哲學系的應修學分。 特殊教育,感悟哲思人生 她的成績除了來自聰穎的天賦,更重要的是楊定一特殊的訓練──朗誦古典文獻。身為科學家與醫師,楊定一在研究兒童腦波時發現,朗誦古文時,兒童腦波的狀態與靜坐時一樣,腦波彼此平行如一道巨大的雷射光波,不僅代表著深層的紓解與冥想,更是讓大腦發揮創意的必要條件。 至於為什麼要挑選古代聖哲的著作?他認為這是讓孩子們直接與大師對話,他更要求帶領朗誦的大人不要解釋字義,他相信孩子們有足夠的智慧了解,而這些經文也不至於因為大人的解釋而扭曲原意。 從6歲起,楊定一就帶著她與兩個弟弟讀經書,從孔子、老子到佛家思想,楊元寧笑笑說:「小時候這樣讀古文只是好玩,但那些文字好像有生命,不同時候會跑出來產生新的意義。」 在這麼多經書中,最讓楊元寧有所感悟的,則是《六祖壇經》,經書所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對她影響深遠。9歲時,她與父親參加5日禪修,在第5天打坐要結束時,楊元寧忍不住嚎啕大哭,楊定一緊張地以為5日禪坐讓孩子身體不適,沒想到楊元寧卻哭著說︰「原來人生是一場空。」 16歲那年,楊元寧出版了7本童書,《大地醫生》《不再恐懼》《活在沉靜中︰讚頌大地》《整體療法》《記得快樂》《大笑老人》《業力︰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等。小男孩吉多因為透過與爺爺對話,體會了生命的意義。書中處處充滿佛家哲思,她坦言書中寫的道理,都是給大人看的,而智慧爺爺則是父親楊定一的化身。 她甚至談到連成年人都講不清的「業力」,在《業力︰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中說,人生的一切都是將石頭丟在水中,激起陣陣漣漪,引發善惡因果,更說︰「我們的靈魂或是精神,不論我們叫它什麼,也是一樣的。即使拋去了這個肉體,我們的靈魂還是永存。真相是,我們原本就是美麗的靈魂。暫居在這皮骨袋裡。內在是無限地光明,永遠不滅地閃耀著。」 傳承門風,成為他人天使 出身豪門,對楊元寧最大的意義,不是揮霍不盡的金錢,而是最好的教育環境,以及好家庭的「家風」──盡力、勤儉、助人。 從小,家族裡的長輩就身體力行︰「無論碰到多大的困難,一旦立定目標,就要盡全力。」問楊元寧:「你人生遇過最大的困難是什麼?」她認真地想了想,回答:「沒有,我一定盡力完成。」 她承認自己有完美傾向,常常連楊定一都拜託她放輕鬆。申請大學時,她比別人早兩個月寄出所有的申請表格;老師建議她不要超過6所大學,她卻一口氣申請了12所,而且每一份表格都費盡心思,強烈表達她渴望入學的欲望。最後她被哈佛大學以提前申請的方式准許\入學,在哈佛所有的入學方式中,是最困難的。當她獲准入學後,輕輕鬆鬆放假,別的同學們還在拖延著,直到最後一刻才拚命。 勤儉,自然是這個家族最為人所知的門風。王永慶先生總是一條毛巾用到破。楊定一在餐\桌上也有規矩,他不准孩子們有剩菜,他說︰「吃飽,不是理所當然,非洲有幾百萬人都在挨餓。」 楊元寧也不像一般富家千金愛奢華,她很少買衣服,特別是學期中,寧願把時間拿來念書,也不花錢血拚;好不容易可以買衣服,總是平價實穿得體就好,一件衣服穿個4、5年很平常。 助人,則是楊定一從小教育楊元寧時,最重要的觀念。楊定一在巴西見過太多窮人,知道他們的苦以及自己的富足,所以他從小告誡楊元寧︰「妳很幸運出生在這樣的家庭,更應該幫助人。」 楊元寧的心比父親期望的還要柔軟。從小只要有同學生病請假,楊元寧除了打電話關心,還會幫同學準備好缺漏的功\課。曾經有個猶太媽媽握著楊定一的手說︰「楊元寧真是個小天使。」 從賓格利高中(The Pingry School)畢業時,楊元寧除了在學業上獲得無數獎項,最讓她驕傲的,則是「羅斯奈爾獎」(Russ Neil Award),由全校250位同年級學生選出得獎者;另外最高榮譽的「勞丹帝獎」(Magistri Laudandi Award),得獎評語則是:「其他獎項或可表揚『最可能締造成就者』,但該生乃因『最能夠幫助眾人締造成就』而獲頒此獎」。 台上綻放,要求完美表現 進入哈佛後,楊元寧幾乎投注所有心力在智識的追求,夜夜苦讀,兩三天就讀完一百多頁黑格爾的哲學思想或者生物學理論。念書累了,她就去湖邊跑步,睡前爽快地做上百個仰臥起坐當遊戲。 她永遠提前把老師交付的功\課做完,兩年來科科得A。楊定一勸她放輕鬆,甚至開玩笑︰「只要妳有一科得B,我就請妳吃飯!」直到大學二年級結束,楊元寧都沒吃到爸爸這頓「拜託不要拚命」的晚餐\。 但別以為楊元寧是個無趣的書呆子。17歲時,她在朋友慫恿下參加試鏡,成為平面模特兒,楊元寧總是從紐澤西開車進紐約參加一場又一場的面試,直接面對被挑選的殘酷,以及被選上後嚴苛的工作。第一次當模特兒,她是現場最小的菜鳥,做造型要忍受髮型師拉扯頭髮,拍照一站就是12小時。 她曾為美國《Vogue》雜誌拍照,在「紐約時裝週」走秀,上了哈佛大學後甚至擔任起模特兒指導。新手走秀難免膽怯,她上台前告訴自己︰「妳一定要相信自己是美麗的!」 不過她這個模特兒也很特別,拍照現場當大家都在閒聊,她卻帶上耳機,抱著書本苦讀。尤其接近大學申請前,有無數的先修科考試(Advanced Placement,簡稱AP),她一邊走秀一邊讀書,還得個全A。 楊元寧做模特兒,除了好玩,更重要的是去吃苦。別以為模特兒光鮮亮麗,每一次面試都要殘酷地被挑選、到了現場要毫不保留,勇敢地展現自己,更別提在冬天穿薄紗拍照的痛苦。楊元寧開玩笑說︰「我爸爸覺得吃點苦很好,所以很支持。」 助人為本,願世人都得福 她若不是天才,怎麼會如此優秀?楊定一卻說︰「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只要大人能夠放下。」楊定一從不限制孩子們的選擇,唯一在意的,是希望孩子放下「我」,他說:「如果把自我成就當成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到後來一定會失望。」 楊定一常說,人生最重要的是「願」,有了希望,自然會走向它。他在小小楊元寧心中種下「助人的願」,已長成一棵不斷努力向天空延伸的小樹,只求濃蔭庇人。有了奔向藍天的目標,自然不會迷失。 楊元寧在學校曾經為了幫助中國兔唇的孩子籌措經費,舉辦時尚走秀活動募款;參加不同的非營利性組織,為貧苦的人找希望。 楊定一在瓜地馬拉推動的「住屋計畫」,楊元寧更是重要幫手。那是一個為了當地貧民所興建的計畫,分別為「希望之村」與「光之城市」的計畫。「希望之村」建造了環保而美麗的房屋,每戶只要1萬1000美元,目的是讓中低收入戶的貧民能夠有屋可住;「光之城市」則是造鎮計畫,包含2000戶住家、商用建築、學校、醫院等。 回美國的楊元寧常想起那些貧窮景象,貧窮單親媽媽帶著孩子住破爛鐵皮屋,一出門就被男人毛手毛腳,每天還要坐兩個小時的巴士去工作,楊元寧就忍不住難過。 於是,楊元寧在繁重的課業外,還主動提出要幫忙製作說明書,她打了幾十通國際電話,跟不同單位要來詳細資料,消化後寫成易懂的簡介,在瓜地馬拉總統面前簡報自己的夢想與實踐方法。 在新書《哈佛心體驗》最後她寫著:「我的夢想是,有一天,我能為世界各地無數的貧困人口提供更好的生活方式。成為志工企業家之後,我希望能幫助世上每一個人獲得平靜、和諧、均衡的生活。我希望在某一天,即使是孤兒與棄兒也有機會獲得良好的教育,並體驗世界的美好。」 為別人付出,回報是什麼?她笑著說:「看到被幫助的人開心,就是最棒的。」對楊元寧來說,哈佛大學,只是人生的起點:「我真要想趕快畢業,趕快去幫助人。」 電影《蜘蛛人》裡,影響蜘蛛人最深的一句話,是養育他成人的叔叔所說︰「Remember, 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 (能力愈強,責任愈大。)」 楊元寧才20歲,讓人欣羨的天賦家世,滋養她,也考驗她。然而,最終能讓她閃閃發光的,不是出身豪門名校,也不是美貌與才華,而是慈悲心。 許\多人期待著當楊元寧40、50歲,具備了深度的智識與人生智慧後,會做出一番什麼事業?無論如何,人生苦短,若世界因為有了她,而變得美好柔軟,就是眾人與她最大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