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格格的媽麻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好文分享

2008年06月20日
公開
53

通情達理: 品格決定未來 作者� 洪蘭 手握緊,線放鬆,風箏才有高飛的機會。 多欣賞,少批評,看見孩子成功\的笑容。 但丁(Dante)有一句名言:「道德可以彌補智慧的缺點,智慧永遠無法彌補道德的空白。」一個國家是否偉大不在於它疆域的大小,而在於國民的品德,而品德一定要自小培養起。品德除了是非正義觀念、禮貌風度,還包括紀律,一個沒有紀律的孩子是無法受教的,一個沒有紀律的孩子也不會有毅力,無法貫徹始終做完一件事。紀律必須從小培養,因為人都好逸惡勞,若是沒有規範,很容易就鬆弛懶散下去。 品格的培養是一個內隱的學習,是長期模仿、觀察,內化的結果,它是個潛移默化的歷程,無法立竿見影,一蹴而就。中國人說「三歲定終生」,三歲的孩子還未進學,它所指的不可能是「智」方面,但是宅心是否忠厚、會不會替別人想、懂不懂禮貌,三歲就可以看出來了。所以「三歲定終身」應該講的是孩子的品格,品格不好,知識再好,誰敢用呢? 因此教育孩子的重點應該是生活習慣的養成、敬業的態度和待人接物的禮儀,而不是斤斤計較考試考了多少分,讓孩子誤以為功\課好就可以為所欲為。我們一直極力想打破分數迷思,家長應該知道分數只是評量的一個方式,它不是唯一的方式,而且甲校的一百分可能只等於乙校的五十分,成績好不等於能力好。若能打破國人「考試最大,分數至上」的觀念,父母就可以有更多的心力注意到孩子的品行上;沒有分數的壓力,台灣的孩子也會快樂很多。 父母都知道,現在的社會人際關係及做事的態度最重要,而這兩者都建立在人格上:有好的品格才會交到好的朋友,有敬業的態度才能做出大的事情。從人類的歷史看起來,不論是什麼時代,只要是人的社會,基本的核心價值都不曾改變:忠誠、正直、公平、正義還是做人的根本道理。交到好的朋友在事業上才有幫手,而有好的態度才會交到好的朋友,做人態度其實是人際關係的根本,孔子說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直、諒其實就是人的品質,只有多聞才是知識。 我常不了解父母親為什麼肯起早睡晚的賺錢,再開車接送孩子去上昂貴的補習班、才藝班,卻沒有花時間在教導孩子的品行上,這是捨本逐末,因為直接影響孩子成功\的是他的人品,不是他的知識。現代知識翻新得太快,在學校學的,出了社會後早就用不到了。沒有從小把孩子教好,孩子進了國中,智慧漸開、身體漸壯後,父母便覺管教不動,這根源在孩子小時候,父母沒有把誠實、尊重、勇敢、相信、謙虛、毅力基本的做人道理教給他,時間都拿去補習拚分數,等他長大威權行不通就不服管教了。 談品格培養必須了解它是一個從小就得教的歷程;它得在生活中慢慢養成,就像品味、風度一樣無法走捷徑,不能去補習班得來;它的核心價值觀必須持久不變,不然孩子會無所適從;這個核心價值觀必須透過生活中的例子或故事中的情結深入孩子心中並明朗化,它不能是抽象口號或教條。當一個孩子養成良好品德後,他會像岳飛、閻海文、高志航一樣盡忠報國,他會像諸葛亮、孫運璿、李國鼎一樣,鞠躬盡粹,死而後已;最重要是他會成為一個社會中堅份子,誠實的過一生。

分享--三類人不宜常喝綠豆湯

2008年06月20日
公開
37

到了這個季節家家經常煮綠豆湯,綠豆解毒看來是衆所周知的。 綠豆不但是食品,也是一味中藥。中醫認爲,綠豆性涼、味甘,有清熱解毒、消暑除煩、止渴健胃的功效。從食療的角度來說,食物的溫熱、寒涼等天然屬性要與攝食者的體質狀況保持一致,才能起到保健作用。 但以下幾類人不適合飲用: 1.屬於寒涼體質的人。 例如有四肢冰涼、腹脹、腹瀉便稀等症狀者,不適宜太頻密飲用綠豆湯,吃了綠豆反而會加重症狀,甚至引發其他疾病。 2.老人、兒童以及體質虛弱的人。 因爲綠豆中蛋白質含量比雞肉還多,大分子蛋白質需要在酶的作用下轉化爲小分子肽、氨基酸才能被人體吸收。這類人的腸胃消化功能較差,很難在短時間内消化掉綠豆蛋白,容易因消化不良導致腹瀉。 3.正在服用各類藥物的人。 綠豆的解毒作用源於綠豆蛋白等成分與有機磷、重金屬結合成沉澱物。然而,這些解毒成分也會分解藥效,影響治療。 ★專家提醒: 要避免綠豆吃得過於寒涼,不一定要喝綠豆湯,可以選擇另一種吃法,也就是吃綠豆粥。做法是將米、綠豆分别淘洗乾淨,同下鍋加水煮成粥。同時,如果要單獨用綠豆煮甜水飲用,必須煮爛綠豆才不至於吃得太涼,因爲綠豆剛剛煮得開花時吃了最涼。

好文分享-禪修的世界(謝謝雙魚麻吉的媽麻分享)

2008年06月16日
公開
38

走在佛法的路上,你不能以「身」去完成,你必須以「心」去走。 鎖在牢獄裡的只是這個身體,不要讓心靈也被鎖住了。 我們僅祇是這具身體的訪客,就如在這裡的廳堂一樣, 它並不真的是我們的,我們只不過是暫時的房客。 沒有人任何人能替你做,光聽別人說也無法斷除你的疑惑。 唯一能斷除疑惑之道,就是你親自做一次地完全放下。 佛法是在修行中生起的。 教導只是指出領悟的方法,若要領悟佛法, 必須將那教導帶進我們的內心 強迫自己平靜下來,都只是執著和慾望的表現, 反而會阻礙你注意力安定下來。 當你做每一件事情時,你必須心裡很明白,很清楚。 當你看清楚時,就不需要去忍或勉強你自己了。 你感到受障礙與有負擔,是因為你不瞭解這點! 禪修的目的不僅於經常平靜自己,讓自己脫離憂惱而已, 而是要洞見和絕滅使我們一開始就無法平靜的原因。 修行只是關於心和心的感覺而已, 而不是一樣我們必須去追逐或奮力爭取的東西。 你所要做的,只是試著保持覺醒。 這些感覺生起的地方,就是我們能夠開悟,智慧能夠生起的地方。 學習去辨認「慾望」和「需要」的不同。 混亂升起的地方,就是寧靜可以升起的地方; 那裡有混亂,我們透過智慧,那裡就有寧靜。 快樂不是我們的歸宿,痛苦不是我們的歸宿, 內心的平靜才是我們真正的歸宿。 如實瞭解事物的真相,並放下對一切外緣的執著, 以一顆不執著的心作為你的依歸。 我們必須如實地看事物感覺只是感覺,念頭也只是念頭。 這就是結束所有我們問題的方法。 你必須看見在快樂中的不圓滿之天性。 「無常」這真理是世界上最單純的事, 卻也是最深遠的。 你必須把持住心,反覆地觀這個苦和不愉快,只是一個不穩定的東西; 終究它是無常、苦、無我的。 慾望一直存在著,這只是心的一種狀態。 有智慧的人也有慾望,但卻沒有執著。 沒有人能教你這個真理,只有當「心」親自瞭解時, 它才能滅絕和捨棄執著。 別執著良善,別執著邪惡;這些都是世間的性質。 我們修行以超越世間,從而將這些事情帶往終點。 如果我們做事只是為了求得回報,它將只會引起痛苦。 修行不再是為了得到什麼,而是為了放下! 即使連定(平靜)都不該去執著。 坐禪不是要「得」到任何東西,而是要「除」去所有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