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格格的媽麻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2008年11月08日
公開
37

接待禮儀(謝謝維榮媽咪的分享)

弟子規: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長輩到你家要找你的父母,要怎樣做?現在的孩子說:「爸,有人找你!」或者有人來找老師,他說:「老師,隔壁班老師找你。」父母、老師被你呼來喚去,這樣很失禮,這也是沒有人教導而造成的。譬如有人來找主管,要說:「您先請坐,我去找老闆,再回來跟您報告。」要先去問老闆要不要接待。很多人會這樣說:「老闆在那裡開會,你自己過去。」結果會議開到一半,人走進來了,要接待也不是,不接待也不是,造成困窘的局面。假如今天你要提拔一個人,一定是提拔處處辦事都讓你放心的人;一個常常失禮的人,你敢不敢用?接待之禮很重要! 當有人來找長官或父母時,一定要先請客人喝杯水,再趕快去請他們。「人不在,己即到」,假如他們不在,要請教對方有什麼事,趕快把事情問清楚,然後告訴對方:「我一定會轉告我父母與您聯繫」,這才把事情做圓滿。這些做事能力與禮儀特別重要,一定要在生活點滴當中指導孩子。 我們教小孩禮儀,從進門開始,教他們敲門要緩和地敲三聲,不能敲得太急促,以免屋裡的人被你帶動得很緊張。如果他正在忙其他的事情,一時不能來開門,心裡會更急躁。當接待客人時,開門後要先鞠躬問好:「阿姨好,叔叔好。」再幫客人拿拖鞋,拖鞋要放在讓客人一進門直接可以穿上的地方,每個禮儀都含有替人著想的本質。客人進門之後,孩子要說:「阿姨,您請坐。」就引導阿姨坐下。不能說:「阿姨,你自己去那裡坐。」坐好之後,馬上去倒水,然後說:「阿姨,請喝水。」這就是接待之禮。假如您的孩子這樣去接待長者,他們一定會覺得這個孩子很有家教。在接待的過程中,就訓練一個孩子處理事情,不但要有恭敬心,而且要有始有終。有時我們交代學生去找某個人,結果一去無回,後來找他來問:「你找的怎麼樣?」他說:「沒找到。」沒找到也要回來報告,要有始有終,對一件事情要負責到底。 「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這一句教誨,我們延伸成接待的禮儀。禮是人與人之間很優美的距離。當我們不懂禮時,給人家的印象不好,人與人之間就容易產生誤解、磨擦。所以,接待客人要訓練,才能清楚發生哪些情況,應該如何應對。訓練可以短時間內達到效果,而更重要的是要教育,讓人在做這些事情時,是從內心生歡喜,所謂「誠於中,形於外」。 有一位母親,她接待客人的時候會切一盤水果。有一天她不在家,家裡來了客人,等她回來後,看到桌上已有一盤水果。而她的孩子還是小學生,這就是上行下效,孩子無形當中都在學習。 在公司裡也應該落實這一條教誨。譬如同事的朋友來訪,剛好你遇上,你不能說「他在那裡」,這樣就顯得有點失禮。你可以說「你請坐」,為他倒一杯水,「我去幫你找他」。這位客人就會感覺到這個公司的氣氛很好,會給人家留下非常好的印象。等你的同事來了,看你還幫他的朋友倒水,他的內心也很高興。 在政府單位,接待就顯得更為重要,不然這是丟政府、國家的臉。有個政府主管打電話到其它部門,一個年輕的研究生接的,態度不大好。主管說:「我找某某某。」他說:「不在!」主管問:「去哪裡了?」他回答:「不知道!」就把電話掛了。結果這位主管很生氣,開始調查到底是誰接的電話。最後這個研究生的命運如何?被解雇了。之後整個單位接起電話都說:「您好,請問找哪位?」風氣大變!當然除了怕丟飯碗之外,更重要的,還是要生起對人的尊敬。 除了接待人的禮儀之外,還有講電話的禮儀也很重要,我們要教導孩子接電話。接起電話來,一定要問候長者或對方:「喂,您好,我是某某某,請問您找哪一位?」假如長輩說:「請問你父親在嗎?」假如父親在,馬上說:「您先請稍等,我去請我父親。」假如父親不在,就請問對方:「對不起,我父親現在不在,請問您是哪一位?有什麼重要的事,您交代我,父親回來我再通知他;如果您現在有急事,也可以打我父親的手機跟他聯繫。」孩子做事、辦事的能力,就從接電話中,從生活的細節中,慢慢提升。 假如你的孩子往後想得到主管、企業家的賞識,禮儀這一課不能疏忽。有位朋友說,主管常常喜歡找他,為什麼?他知道什麼時候該倒茶,倒得又很自然;什麼時候該幫忙夾菜,因為從小做習慣了。接待客人,要讓人家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就會一團和氣;只要和氣,事情就能辦得順利成功\。所以,接待禮儀要學,而這個學習有賴於家長跟老師在生活當中處處提醒,要有耐性。

2008年11月08日
公開
28

孩子為什麼容易生氣、發怒?(謝謝維榮媽咪的分享)

蔡禮旭老師講述 人為什麼會生氣、發怒?把原因找出來,才能對症下藥。在哪些情況下人易發怒?恭敬心沒有形成,而是形成怠慢、傲慢,就很容易發怒。對人沒有恭敬心,看誰都不順眼,脾氣就來了。所以,要讓孩子不瞋、不怒,從小就要培養孩子的恭敬心。古代的聖哲人對長輩都畢恭畢敬,怎麼可能會發脾氣! 還有一個會讓人憤怒、瞋恨的原因,很可能是嫉妒,見不得別人好。所以,要從小擴寬孩子的心量,能夠時時「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已漸躋」。沒有貪心,懂得忍讓,就不容易發脾氣。從小懂得忍讓的孩子,會特別得到疼愛。譬如老師看到一些孩子不跟人爭,私底下都會給他們特別的關愛,因為這孩子懂事。孩子不貪,就不會因為「別人有,我沒有」而生氣。現在的孩子為什麼很容易發脾氣?因為我們幫他做的事太多了,他都視為理所當然。親人沒有做好時,他的脾氣馬上就來了。 有個孩子十幾歲,母親每天都幫他裝好水壼,讓孩子帶著上學,數十年如一日。有一天,她給孩子裝水稍微晚了一會兒,孩子接過水壼很凶地說:「我遲到都是妳害的,拿那麼慢。」他不但該做的事沒有做,別人幫他做反而視為應該,所以父母要謹慎。還有給孩子太多的財物,從小養成奢侈的習慣,會覺得長輩給他錢也是理所當然,所以你以後不能滿足他無窮的欲望就麻煩了。 發怒會有什麼結果?佛法講「火燒功\德林」,一發脾氣,所有的修行都被一把火燒光了。幾天才能平復?三天。「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不僅對自己有不好的影響,對他人也有不好的影響。 有個孩子脾氣很不好,父親就跟他說:「你每次發完脾氣,就到後院的木柱子上釘一根釘子。」後來,這個孩子每發一次脾氣就釘一根釘子,過了幾天之後一看,密密麻麻的釘子在上面,才警覺到原來自己的脾氣這麼不好!慢慢就懂得觀心為要,時時觀察自己的心是不是又瞋恚了。由於能保持著這種敏感度,發脾氣的現象就慢慢減少,最後終於不再發脾氣。他的父親又跟他說:「只要你今天沒有發脾氣,就到後面拔出一根釘子。」就這樣一天一天地把釘子都拔掉了,拔完的那天,他很高興跟父親說:「釘子我都拔完了。」父親帶著他到後院去看告訴他:「你雖然已經把釘子拔完了,但是這根木柱能不能恢復到原來的樣子?」不可能,已經千瘡百孔了。 俗話說「利刃割體痕易合」,我們用刀子在肉上劃一下,只要一、兩週就能癒合;但是「惡語傷人恨難消」,我們用很尖銳的言語對待他人,他的傷痛可能一輩子都無法平息。有沒有聽過因為被別人罵而去自殺的?有!所以,言語比刀更利。這位父親就告訴孩子:「雖然你現在不發脾氣,但是你以前所發的脾氣,已經傷了很多人的心,造成你人際關係上很多的障礙。」我們要明瞭瞋恚、發怒,對自己、對他人都不好,這種自他不利的事能不能繼續做?不能。知道不能做,就要想辦法來對治。 要做到「言忠信,行篤敬」,下手之處何在?「懲忿、窒欲」。一個欲望很強的人只會想到自己,怎麼會「言忠信,行篤敬」?一個人連脾氣都掌控不了,他會對人恭敬嗎?他的言語會讓人家舒服嗎?不可能!老祖宗很善於用譬喻讓我們領受一些道理,對於「欲」跟「怒」有一句常說的格言,「怒是猛虎」。老虎給人是什麼感覺?兇猛,旁邊的動物看到牠都很害怕,敬而遠之。一個人常常容易發怒就好像一隻猛虎一樣,讓所有的家人跟同事好像處在地獄之中。「欲是深淵」,代表欲望一踩下去,深不見底,瞬間墮落。所以,懲忿、窒慾,「懲」跟「窒」代表要懂得去控制自己的脾氣與欲望,這就是修養功\夫。 俗話說「掌握情緒的人,才能掌握未來」。不能掌握情緒的人,可能每次發完脾氣,他以前所做的努力都白費了,是拿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發完脾氣之後不是氣別人,是氣自己怎麼又沒有忍住! 如何轉怒為恕,如何讓自己脾氣變好,要用什麼方法才能根本解決問題?中國文字已經把答案告訴我們了,字中含有老祖宗的智慧。怒是會意字,表示你心上有一個奴字,你就是壞脾氣的奴隸,它要你往東你就往東,要你往西撞牆你就撞,等發完脾氣之後,會覺得「我怎麼做出這種蠢事?」因為你已經被奴役了,無法主宰自己,所以怒很恐怖,不能繼續怒下去,要轉「怒」為「恕」。這兩個字差多少,把這些稜稜角角削掉了就變成了寬恕。「恕」字,一個「如」,一個「心」,這叫如其心,也叫同理心,你能如其心,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來觀察,你就能原諒他了。 例如,我們教導學生,看到他的行為實在很生氣,但是了解他的家庭狀況後,我們的怒氣能立刻壓下去。除此之外,會覺得他很可憐,不但能體諒到他的苦,更能包容他的過失,體現出一種寬恕的態度,所以怒不能壓,要包容,進而去幫助他、感化他。 《論語》中,學生問孔子:「有沒有一個字可以讓我一生去貫徹,提升道德修養?」孔子挑了「恕」字,恕字終身可行,所以寬恕的功\夫很重要。如何寬恕?《格言別錄》裡有這樣一句話,「以恕己之心恕人」。我們一天原諒不了別人幾次,但是原諒自己太多次了。我們能以原諒自己的態度去原諒別人,就能結交很多推心置腹的朋友。而「以責人之心責己」,以責備別人的刻薄之心來責備自己的缺點,就能「寡過」,修養會提升得很快。能用寬恕就能轉怒氣,這才能從根本解決,也就是轉念的功\夫非常重要。能如此,什麼樣的人你都能寬恕,甚至於任何人你都能感激。一個人能處處寬容,甚至於處處懷著感恩之心,怒氣就消了。 一個人進步最多的是什麼時候?逆境。所以,感謝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鍊了你的心志;感謝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了你的智慧、經驗,你總不會被他騙一輩子,騙了之後,你更清楚如何判斷是非善惡,所以要抱著一份感激之心。感激絆倒你的人,處處給你挫折或考驗的人,因為他助長並強化了你的能力。感謝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導你應該自立。人生在世不可能一直依靠某個人,最可靠的是自己。一個人常常依靠別人,就會生活在患得患失中,沒有真正快樂,所以感謝他遺棄了我們,是他教導了我們要自立自強。感謝斥責你的人,因為他常常對你惡言相向,助長了你的定慧。他對你惡言相向,你還能如如不動,你的修養提升得很好,等他罵完了,你說:「謝謝你講出我的缺點」,他一聽,下次一定罵不出來了。 一個人面對傷害、欺騙,以及別人對你的一種錯誤、惡劣的態度時,你能平心靜氣去感謝他,這樣的人遲早會被你感化,因為你的修養會激起他的慚愧\之心。你能這樣去轉念,不但怒氣消了,還有可能成就別人修學聖賢的機會。 有一首描述兄弟之情的詩詞,「兄弟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子孫做樣看。」兄弟是同氣連枝,同一父母所生,就好像一棵大樹長出來很多枝幹,各自發展,各自延伸,各自枝繁葉茂。兄弟之間的言語要和睦,不要太衝動,不要因為言語不當而起了衝突。只要有一方能退一步,能忍一時,就會風平浪靜。要以德服人,團結我們的兄弟姐妹。我們三、四十歲以後,可能一年見不到兩、三次,每次一見面,發現皺紋多一點,白髮也多了幾根,真是歲月催人老,所以要珍惜兄弟相處友愛的機會。因此,要能忍得住,不要因為一些小小的事情,而兄弟爭吵。兄弟姐妹有了後代,又成為兄弟,所以這一輩要做好樣子,留與子孫做樣看,這一點特別重要。周朝開國的幾位聖王做出了孝悌的榜樣,所以才可以享國八百年,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悠久的一個朝代。這絕對不是僥幸的。您的家族、家庭要興旺多久?你要有所志向,才能教出好子孫。 《弟子規》提到「財物輕,怨何生」。對財物懂得禮讓,也就不容易起衝突。「財」字,又通另外一種含義,是木材的「材」,如果木材堆了很多,太陽照太久就會燃燒起來,比喻你的財積累太多,很可能會引火自焚。所以,當你時時都在搜刮財物,其實自己的福分已經在耗損、折褔了。而這個行為又被下一代學得非常徹底,這個財物留得住嗎?人要有深謀遠慮。因此,兄弟之間懂得布施,就不會有爭吵。有一句話說「人欠你,天還你」,「天」就是天理,你的福分會水到渠成。人往往不能忍一時之氣,做出一些違背德行的事情,所以要能忍

2008年11月08日
公開
24

「帶小孩」,能提升你的領導力,而不是削弱你的競爭力 (謝謝維榮媽咪的分享)

在國外,1份4萬人次的調查顯示:81%的受訪者認為,有小孩的女性主管在耐心、聆聽技巧與時間管理上表現優異;在國內,本刊調查14位高階主管發現,有半數受訪者從育兒上得到工作的啟發,有助於管理能力的提升,「因為我為人父母,所以我才能成為更好的經理人!」 文●方德琳 你相信教養小孩的經驗有助於管理或領導能力的提升嗎? 你是否曾從育兒經驗得到啟發,有助於管理能力的提升? 如果你的回答是否定的,這篇文章,將挑戰你過去的認知。請先看以下兩個例子,她們是全世界最有權力的女人。 歐布萊特(Madeleine Albright),前美國國務卿,她年輕時,為了照顧三個小孩,專心當了十五年的家庭主婦。直到三十九歲,取得博士學位後才重返職場。工作二十年後,也就是 一九九七年一月二十三日 ,她站在白宮著名的橢圓型辦公室內,在總統柯林頓旁,宣誓就任國務卿,成為美有史以來第一位女國務卿。 證據:四份調查報告同一結論 養兒育女有助提升領導能力 另一個女人,是跨國品牌公司Sara Lee現任執行長布蘭達(Brenda Barnes),她曾任百事可樂北美區執行長,但為了養育三個小孩,她也曾離開職場,專心的過了六年家庭主婦生活後,於二○○四年復出。一回到職場,她就躋身《富比世》雜誌全球百位最有權勢的女性排行榜,今年十一月,她更是第二次入榜,並高居第九名。 曾是《財星》雜誌權勢女性榜上的人物,寶僑(P&G)全球嬰兒產品部總裁黛比(Deb Henretta)認為,帶小孩的經驗,與一個經理人的領導力,兩者間有顯著的正向關係:「你不能說我是『儘管為人父母,但還能夠成為傑出的經理人』,而應該說『因為我為人父母,所以我才能成為更好的經理人』。」 過去,養兒育女,讓身為父母的經理人,尤其是女性焦頭爛額,在事業與家庭兩邊掙扎。然而,一些新版的故事正在全世界發生,歐布萊特、布蘭達、黛比,將不再是特例。 這個新現象,背後有四份最新報告的支撐。 二○○○年與二○○二年,兩份美國田野調查,共針對一百二十位高學歷的高階女性主管進行研究後發現:「為人父母不僅不會降低,反而有助於她們的職場表現,讓她們得到更高的成就。」(編按:報告來源分別是衛斯理學院女性研究中心〔Wellesley College Center for Research on Women〕、北卡羅萊納州葛林斯堡創意領導中心〔The Center for Creative Leadership〕。) 緊接著,二○○五年,一份四萬人次的問卷調查更顯示:高達八一%的受訪者認為,有小孩的女性主管在耐心、聆聽技巧與時間管理上表現優異,也使得他們比較喜歡追隨有小孩的女性主管。這份報告來自美國女性職涯成長團體WorldWit。 最具體的一份報告,作者則為曾經獲普立茲獎提名的美國紐約時報前記者安.克坦頓(Ann Crittenden)。她深度訪談CNBC電視台的總裁暨執行長等一百多位專業表現傑出的父母後,歸納出育兒跟領導的共通技巧包括:一、耐心、同理心等人際溝通技巧;二、激發學習成長潛能的技巧;三、以身作則,表現類似誠信、正直這種道德勇氣的特質等。 在這一百多位高階受訪者中,多數都同意,育兒經驗跟領導技巧有密切關聯。因此,她下了一個結論:養兒育女是多數人一生中必經、且最辛苦的工作,若能認真經營親子關係的經理人,一定可從中提升領導能力,因此,「領導從家庭開始」。 時代雜誌集團董事長安.摩爾(Ann Moore)如是說:「當你需要領導別人,當你需要組織團隊的時候,或許\你最需要的技能就是一般母親在家裡帶小孩的那套。」 然而,美國的情況如此,台灣的經理人呢? 針對此議題,《商業周刊》對國內十四名專業經理人進行調查,包括永豐餘董事長邱秀瑩、Google台灣區總經理張成秀、光寶董事長宋恭源、中國輸出入銀行理事主席符寶玲、一○四人力銀行董事長楊基寬等人。 在「你在育兒經驗上得到的啟發,是否有助於管理能力的提升?」問題中,雖有一半的人回答是肯定的,但經交叉比對後,則得到一個有趣的結論:年輕的經理人比年長一代(五十歲以上),較容易從育兒上得到啟發。 落差:年輕人較年長者易從中學習 台灣人的體驗認知不如美國人 這份調查點出了台灣經理人的育兒狀況: 一、年長的經理人,在小孩的成長過程中普遍缺席,他們對問卷的回答多半是「孩子大了,記不得,」或者間接表示「親子關係沒有很好」。 二、年輕一代的經理人,更重視小孩的養育,關心小孩的競爭力。但他們的育兒類型又分為兩種,一種只花時間,卻沒有用心,因此無法與孩子進行深度互動、得到回饋;另一種父母,他們花了時間、心思陪伴小孩,卻苦無對的方法。 擁有兩個小孩的明基電通台灣區總經理洪漢青,就是一例。他說,由於跟小孩相處的時間不多,「以前,我唯一的教養方式就是溺愛他們。」直到後來,當他要小孩遵守規範,卻發現他們理都不理的時候,才知道小孩也需要領導跟管理。 簡單來說,從育兒學領導的概念,在美國等先進國家成為最新趨勢,在台灣,卻還未被認同,就算有認同者,也很難做到。信誼基金會執行長張杏如點出箇中原因——過去一代以權威教養小孩,而年輕父母雖然知道要用愛來教小孩,教養的知識與方法都還不夠成熟,因此,從育兒當中得到有用的啟發比例甚低。 然而,事實是,不管你是否心甘情願,當你為人父母的那一刻,你其實就在家中扮演領導的角色,家庭,是你第一個領導訓練場,而且,「你永遠無法從家裡退休」,即使無所作為,也在發揮負向的領導力。 因此,「這是一加一大於二的結果」,台大管理學院教授柯承恩說。當我們努力做好家中領導角色時,這些內在能力將有助於提升企業領導力。 那要怎麼做呢? 一九九六年被《時代》雜誌選為二十五個最具影響力人物的成功\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是九個小孩的父親,四十七個孫子的祖父。他以自身的經歷,總結了一套經營高效能家庭的心法。 典範:活用「領導樹」四種角色 就可帶領家庭、企業成員成長茁壯 他認為,要營造一個成功\幸福的家庭,父母必須扮演四種領導角色,他用「家庭領導之樹」來描繪這四種角色的功\能: 一、楷模(modeling),這是樹根,父母必須決定要傳遞給孩子的價值觀與文化後,自己樹立榜樣。 二、輔導支持(mentoring),這是樹成長茁壯的養分。父母要無條件的給予,讓家人感受到無私的愛。 三、規畫(organizing),這是枝幹,父母必須建立家庭成員固定聚會的系統。若沒有安排任何家庭的聚會跟時間,家庭結構鬆散,無法建立共享的理念跟價值。 四、教導(teaching),這是枝葉,也就是扮演指正方向的角色。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犯錯? 柯維說,越是樹的底部越重要,但為人父母最容易犯的錯,就是在枝葉上花功\夫,每天叨念小孩要念書、要誠實......,卻徒勞無功\。而家庭領導之樹的經營,與企業領導之樹有異曲同工之妙,若父母能藉由養兒育女的經驗,好好經營家庭之樹,並將這經驗移植到職場上,將可收同等良效。

2008年11月08日
公開
40

收回你的一隻手吧!

本文摘自:商業周刊第977 期 作者:李盈穎、劉承賢、賀先蕙 孩子們正遭受「溺愛病毒」的攻擊!他們擁有的物質比上一代多5倍,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然而,他們卻不滿足,還出現負向行為。愛孩子容易,用對的方式去愛,卻很難! 有一種病毒, 正在全球各個角落肆虐,對著孩子們發動攻擊。如果你是個非常疼愛孩子的父母,小心了! 這個病毒的感染源不在空氣中,被感染也不會發燒、嘔吐,但日子一久,孩子可能出現七大負面人格特徵:驕傲、憤怒、妒嫉、懶散、暴食厭食、陷溺、貪婪,從而影響一輩子的競爭力。 現象:千禧之子常見被溺愛兒童症候群 這個病毒帶來的症狀,名叫「被溺愛兒童症候群」(Pampered Child Syndrome),感染源只附著在父母身上,在一九八○年以後出生的孩子們,發病率尤高。這已成為二○○○年以來全球兒童教育界最憂心的現象。 卡拉(Carla Wagner),十七歲,美國佛羅里達州學生。這一天,她用美國運通金卡消費了一杯龍舌蘭,酒後,她駕著Audi A4揚長而去,撞到了一位女學生。 當法院打算以酒醉駕車以及傷害的罪名起訴她時,她的父母問法官:「那麼,卡拉今年夏天是不是還可以像往年一樣到巴黎度過夏天?」 這是二○○一年八月,美國《時代》雜誌封面故事「Power Struggle,who's in charge here?」裡的真實案例,該主題係探討美國小孩被溺愛及父母企圖扭轉這個風氣的情況。 二○○五年十月,英國《泰晤士報》也刊出一篇專文:「如何終結被溺愛兒童症候群?」(How to end spoilt brat syndrome?),文中提到一個案例: 「她,只有十三歲,已經有了第一次性經驗,用違禁藥品,自殺過一次,每次離家出走都要好幾天才回去。」你可能會認為,這個少女成長於暴力家庭,事實不然,她的父母受良好的高等教育,總是細心呵護,給她一切她所要的,讓她成為家中的「老大」! 這個女孩,正遭受「被溺愛兒童症候群」的侵襲! 調查:三分之二父母承認孩子被寵壞 不止英、美國,這股病毒也入侵了台灣。阿文(化名,編按:根據〈兒童及少年福利法〉,兒童及少年未受適當之養育或照顧時,媒體不得報導該兒童及少年之姓名基隆某國中三年級學生。 國小時,他很聰明,父母極度寵愛。一次他欺負同學,老師請父母來學校。他的父親,從BMW座車下來,就怒氣沖沖直奔找導師,母親則穿著水藍色碎鑽小禮服,隨後跟來。父親劈頭說:「我的兒子,我很了解!」母親再說:「我家阿文很乖,一定是有人激怒他,才會欺負人。」阿文就這樣一直被護著進入國中。 國一時,阿文的學習狀況有了變化。數學老師發現他連簡單的運算都不會,請父母來校了解狀況,導師說:「也許他要去檢定一下智力」話還沒完,阿文父親拍桌:「你腦袋才有問題!」升上國二,父母這時才意識事態越來越嚴重。父母決定帶他去鑑定。鑑定結果出爐,醫生說:「阿文是抗拒學習,而且懶惰,造成智力退化。」夫妻倆回想著過去一味稱讚阿文的結果,竟讓兒子變成這樣,兩人愣在原地,久久不能言語。 過去,人們總高唱「給孩子的愛永遠不嫌多」。但如今,過多的愛、不當的愛,卻讓孩子們失去競爭力,甚至產生負向性格。 以下六個數據,分別來自二○○一年哈佛大學的研究、二○○一年CNN及《時代》雜誌聯合進行的民調、二○○二年美國非營利公共意見研究團體Public Agenda的調查: 一、八○%的人,都認為今天的孩子比十年或十五年前被寵壞了。 二、三分之二的父母承認自己的孩子被寵壞了。 三、七五%的人認為,現在小孩比以前做更少的家事。 四、只有九%的成人認為,他們在公共場所看到的孩子「對成人有所尊重」。 五、三分之一以上的老師,因為「無法忍受」學生的行為,認真的考慮離開教職,或他們知道有人因此離職。 六、也是最驚人的數據,一九八四年時,孩童可以影響父母達五百億美元的消費。到了二○○一年 ,這個數字達到三千億美元。更進一步推論,父母給孩子的物質享受,比上一個世代整整成長 了五倍!(編按:這段期間兒童人口數僅成長一五%) 這些數據共同指出一個現象:孩子對父母的控制權越來越大,但其被寵壞 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五倍的愛,五倍的物質,孩子消化得了嗎? 病源:嬰兒潮後期出生的父母易溺愛子女 兒童心理學先驅、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金德倫(Dan Kindlon),以美國九所學校逾千戶家庭為樣本,研究四至十九歲兒童行為與父母教養方式後,提出一份報告。該報告指出,嬰兒潮後期陸續誕生(一九五五至一九七九年)的父母,很容易變成溺愛的父母,他將其稱為「溺愛世代」。 原因有三: 一、他們在物質上比上一代富裕; 二、孩子生得少; 三、他們揚棄權威的教養方式。 在溺愛世代的家庭,美國的平均孩子數目已從四個變為兩個;台灣每個家庭孩子數則僅一.一八人,他們的孩子享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與愛。而這一代的父母,過去都被權威方式管教,因此他們質疑權威,如今他們選擇與兒女做朋友、採取寬鬆的 教養方式。這群溺愛世代生下的孩子們(一九八○年以後出生),被稱為「千禧之子(Millennials),被譽為「歷史上最偉大的一代」,因為他們擁有最豐富的資源。 根據統計:這群孩子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房間裡有個人電腦、三成兒童及五成青少年房間裡有電話。他們讓父母或爺爺奶奶帶著到全世界旅行,而且以前屬於大人的活動──出外用餐,現在變成全家人的事;有九○%的父親會進產房看孩子誕生。隨著家庭的收入越多,他們到倫敦聽大笨鐘鐘聲、到巴黎塞納河乘船、到威尼斯聖馬可廣場餵鴿子的機會就越高。 癥結:民主與溺愛,一線之隔 千禧之子,是歷史上得到父母最高注意力的兒童,然而,越多的愛,越多的物質,卻出現越來越嚴重的副作用。 根據教育理論,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類型(見右圖,民主、權威、溺愛、忽視),此分類係根據父母付出的「溫暖、支持」,與「指導、要求」程度而有所區別。 其中,「民主型」父母,是最佳管教方式,他們既給孩子充分的「溫暖、支持」,又給予適當的「指導、要求」,孩子因而感受到父母的關愛與尊重,同時發展出高度的自我接納與個人控制。 但一不小心,「民主型」可能就會變成「溺愛型」父母,兩者常常只是一線之 隔。輔大兒童與家庭學所副教授陳富美指出,若只是一味給予「溫暖、支持」,卻未給予「適當的指導、要求」,賦予過度的自由,將變成溺愛型父母,孩子無法制止身負向、不合理的行為,自我接納能力也低。 而溺愛型父母又可再分為兩類:放任,或過度保護。前者沒有為孩子設定規則,接受孩子所有的欲望和行為。後者則主動代替孩子解決問題,沒有提供孩子嘗試錯誤的機會。 台北現場:怕廁所不乾淨,菲傭陪伴上學 鏡頭轉到台北的大安社區。 八歲的Angela(化名),頭髮整齊的程度如同一把利劍削過。她的父母常常出國,收入屬中上程度,但因她是獨生女,從小備受寵愛。平常她的打扮都是配套好的,花色蘇格蘭裙,肯定搭配相稱的素色上衣,襪子樣式絕不會搶走上衣的風采,腳踩的是ELLE童鞋,連包包款式、該斜背、側背,都有講究。她 人生被父母安排得十分完善,連上廁所這件事也不例外。 她就讀仁愛國小一年級時,每週二中午,菲傭為她送便當。只見菲傭迅速的跑進教室、放下便當,牽著小Angela的手,兩人很快來到廁所前。菲傭一間間敲開廁所的門,「太暗、地上有水、馬桶上有黃漬」的都被淘汰。如廁完後,菲傭迅速的幫她整理衣服,接著把她拖到洗手台,用肥皂搓了兩分鐘之久。小Angela的媽媽要求她,學校廁所不夠乾淨,若想上大號,盡量忍住不要在學校上,免得「處理不好」。但一年下來,她還是決定將女兒轉到廁所更乾淨的康橋國小。 逢年過節的時候,Angela的媽媽一定認真打點,從接車的阿姨、司機、到外籍課程老師、導師等十幾人,都送上高檔禮品。因為這些錢可保證她的女兒坐上校車最好的座位,一旦在校有任何異常,老師總 第一時間回報、聯絡簿的老師留言也總比別人多得多。 房間有人掃、上廁所有人伺候、出門有人接送,Angela能做什麼呢?常常,她讓自己變成一座雕像,不發一語。她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已經完全被剝奪了。 不只台北,在上海的地鐵車站裡,有很多「地鐵父母」。上海的地鐵有三層,最底層是搭車處。這天,一位爸爸在車站外買早點,他拿著手機,氣急敗壞對著另一頭的太太說:「叫你先去排隊買票啊!上什麼廁所?萬一兒子來不及怎麼辦?」說著邊掏錢、邊罵、邊揮手叫兒子先去月台等。原來,上海父母為了讓寶貝兒女省時間,夫妻兩人分工合作,一人買早點,一人買票,好讓孩子不用浪費時間,多個十分鐘看書。 大陸現場:兒子打媽媽巴掌說「雞腿是我的!」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也曾說過一個小故事。他第一次回老家祭祖時,包了一輛計程車。當天,郭台銘趕夜車,從山西南部夜渡黃河。晚上十點多,月光瀉了一地,司機跟郭台銘坐在黃河邊聊天,聊啊聊啊,司機先生竟哭出來了。 原來,這司機每天賺了錢,只吃兩個饅頭、兩根蔥,但為了孩子,他一定會買根雞腿回去給兒子吃。有一次,他生病了,妻子把兒子的雞腿給他吃,兒子竟然打妻子一巴掌說:「這雞腿是我的,為什麼要給爸爸吃?」 郭台銘感嘆:小孩一直以為雞腿是他的,連他爸爸生病了,也不讓步。這種小孩沒有感恩心,只曉得占有,不曉得失去的滋味。 美國現場:餐廳拒收失控的小孩進門 放任的溺愛型父母也很多。在紐約長島,有間名為「船塢」的餐廳,門口就曾掛了牌子寫著:「如果你不能好好控制你的孩子,請你們不要進來用餐。」餐廳的規定則是:「No checks, no credit cards, no cell phones, take screaming children outside.(不收支票、不收信用卡、不能在裡面打行動電話,把會尖叫的小孩帶出去)」。 另一個主角Dorothy(化名),則出現在台北市中心的快樂瑪莉安美語幼稚園。 六歲的Dorothy活在母親對她百依百順的羽翼下,在學校,只要別人不合她的意,她就用尖叫、大吼抗議,母親對她束手無策。 每天,她帶著家裡的高級糖果,從私家轎車下車,略仰著頭慢慢走進學校,她袋裡的糖「叮咚叮咚」碰撞發響。「各位同學,我今天帶來的是摩洛哥可可巧克力糖。」接著,她將糖一顆顆放在同學掌心上,「你,哼!沒有!」只見她跟一個男孩說。 因為昨天這位小男生拉了她的辮子,今天必須接受懲罰。Dorothy在學校,就像「蜂后」一般,懂得利用 物質發號施令。 高雄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周文君分析,孩子在社會互動中,最需要的就是「妥協、分享、互動」三種特質,被溺愛的孩子,容易喪失學習這些特質和演練的機會,就容易自我中心。 幼稚園,是社會情境的第一關,被溺愛的孩子因為不具上述三種特質,容易與同儕出現爭執,隨著時間長大,在人際交往上就會產生挫折感。這個挫折感緊接著會帶來焦慮、憂鬱、拒學,然後產生更多的情緒問題,甚至出現自殺、攻擊性的行為。 此外,被放任的孩子,由於將「獲得東西」視為理所當然,通病就是「等不得」,當「無法獲得」的情境出現,就容易出現犯罪行為。 忠告:「易開罐的愛」只會害了孩子 然而,溺愛的問題不在於愛多、愛少,而在於「怎麼愛」。愛的方法正確,孩子的行為加乘;愛的方法不正確,錯誤的行為也更嚴重。 這樣的狀況你應該不陌生,或者,你應該見過:全家吃飯時,父母因為愛孩子,總是主動幫孩子夾菜,將最好的菜留給孩子,等到孩子吃不下,父母才吃下剩餘的菜。 久而久之,孩子理所當然以為,「我本來就該吃最好吃的菜」。有一天,當他看到愛吃的食物,問也不問,一口氣全盤吃光,不管其他人是否取用時,你才發現,原來你的愛給錯了方式! 周文君分析,成功的愛,孩子不僅感受到父母的用心,還會回頭反問母親要不要吃一口,而不是全部吃完。這樣的愛,就沒有多餘的問題。 美國權威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羅伯.寇爾斯(Robert Coles)曾對富家子弟進行研究,他指出這些孩 子的問題:「儘管擁有財富及特權,可是他們依然不快樂、不滿足。 所有的錢財、玩具、旅遊,全都不請自來。他們已擁有許多,還想更多,得到後卻沒有很大的滿足感,只是生出更多的欲望。在這表象之下,充滿著糾結不去的無用感。」 同樣的,因為不虞匱乏,千禧之子也失去努力的動機、生命的熱忱。 也如同美國心理學教授索羅門.史奇莫(Solomon Schimmel)形容希臘諸神,後來為何變成易怒的一群:「正因為他們要什麼有什麼,有任何願望可以馬上實現,就變得不再有希望。希望,是建立在有未實現的理想、有需要花費力氣才能滿足的需要上。由於不需要希望而失去希望,神也會變得煩躁。」 愛孩子,就別讓你的愛,變成「易開罐的愛」:廉價、易開、隨取隨有。 收回你的一隻手吧!

2008年11月08日
公開
56

觸覺.前庭覺.本體覺~父母必知的寶寶3大感覺統合(謝謝天使娃娃的媽咪分享)

文�國泰醫院汐止分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黃詩敏 Part 1 常識篇 【何謂感覺統合】 簡單來說是經由人體的各項感官去接受環境中的刺激,再經由大腦的統整後,由身體做出適當的反應,感覺統合即是大腦具有將訊息做統整的一項重要能力。 【出生前的刺激】 其實,胎兒在未出生之前就已經在媽媽的子宮內不斷的接收到各項訊息,藉以做為日後各項能力發展的基礎,例如聽胎教音樂,刺激寶寶的聽覺等;媽媽在走動或活動時,胎兒在羊水中搖晃,可刺激著寶寶的前庭覺;在出生時經由產道的擠壓,對寶寶也是一項重要的觸覺刺激,會影響日後他對感覺的辨識能力。 【出生後的刺激】 出生後,經常抱抱他、搖搖他、摸摸他、對他說說話、對他微笑等,都對嬰兒的視、聽、觸、前庭、本體等感覺器官提供許多刺激。 【刺激的重要性】 感覺統合理論是以神經醫學、神經心理學、神經生理學為基礎,所發展出此一理論。此理論認為唯有基層的訊息傳遞良好,全面發展的大腦其高階層的功能才能加以發揮。而觸覺、本體覺、前庭覺為個體發展早期的最基礎的三個感覺系統,若發生障礙,則會影響未來更高階層的皮質功能,例如先天缺少各項感覺刺激的孩子,長大之後會影響他的情緒發展、人際互動、認知概念學習及專心注意力等高階的能力。 感覺統合的三大主要系統如下: 1.觸覺系統 是最基本、影響力最大的系統。觸覺是提供我們有關周圍環境的訊息最主要的來源,可以讓小朋友避開或抵抗危險,同時,它對小朋友心理社會化的發展,非常的重要。小朋友經由觸覺,在早期,可以和媽媽建立親密的關係,而在以後,可以幫助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基礎。 另外,在手部動作方面,觸覺和區辨覺的建立,可以促進小朋友對物體形狀、大小、重量的認識,是往後認知發展重要的基礎。 2.前庭覺系統 前庭感覺的接收器主要是位在內耳,它能感覺頭部位置的改變,維持身體的姿勢,和平衡及協調能力有關,給予適量的前庭刺激,例如慢速的搖晃(搖籃)可以幫助情緒穩定及放鬆;快速的旋轉及俯衝動作,有助於興奮情緒並保持警覺,這些都有助於情緒及使大腦神經維持在適當的警醒程度,有助於認知的學習。 3.本體覺系統 本體感覺主要是經由肌肉、關節或骨骼等感覺接受器而來的訊息,而其對感覺統合最大的功用,是維持肌肉正常的收縮,使關節能夠自由活動,因為動作是促進感覺統合發展最主要的途徑。它可以影響神經系統的興奮狀態,增加本體感覺的輸入,有助於情緒的正常化。另外,本體感覺會影響個體視知覺及身體空間概念的發展,進而影響個體計畫活動的能力。同時,因為本體覺本身有抑制性的作用,我們可以利用一些有阻力本體覺活動,使活動量太高的小朋友安靜下來。 Part 2異常篇 如何察覺孩子的感覺統合功能是否有問題呢?感覺統合發展的關鍵期是在8歲以前,現在的家長都有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的觀念,因此如何早期發現孩子是否有這方面的問題,並及早給予協助就顯得格外重要。家長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黃金期中,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除了關心孩子的健康及生長發育外,也得要細心留意在孩子的成長發育階段是否有以下這些行為,他很有可能是感覺統合功能障礙的高危險群喔! 【嬰兒時期】 *很難照顧的寶寶:如很容易哭、很難安撫情緒、常常感覺很不安。 *睡眠品質不佳的寶寶:不好睡,可能睡1∼2個小時就會起來、很難入睡,需要哄很久才睡著,一點點聲響就被吵醒,不愛午睡等。 *肌肉鬆軟,感覺身體及四肢軟趴趴的,在坐或站時不易維持身體挺直。 *吃的不好、吃東西很慢。 *不喜歡被抱著或碰觸,會扭動不安。 【幼兒時期】 1.觸覺系統異常 *不喜歡被碰觸、當與人有非預期的肢體接觸時,易出現負面的情緒反應。 *排斥一些有特殊材質與觸感的物品,如不喜歡赤腳踏草坪或沙地、不喜歡玩黏答答的東西,如黏土、膠水,穿毛衣或緊身衣會不舒服、甚至是挑剔食物如不愛吃過軟或過硬的食物。 *喜歡尋求觸覺上的刺激,特別需要大人的擁抱、會去觸摸各種物品、喜歡碰觸別人的肢體、會咬手、摳指甲、觸摸某種材質的東西,如絨毛玩具或被子、毛巾等。 *對於洗臉、刷牙、洗頭、洗澡、剪頭髮、剪指甲等需要肢體接觸的活動有異常的排斥反應。 *從小不喜歡用手抓握或操作物品,因此影響到他手指的靈活性,對於寫字、使用筷子、剪刀,扣釦子、綁鞋帶等,動作較笨拙,手眼協調較差。 *很容易因為有人在附近走動而分心,易被外在刺激干擾自己正在進行的活動。 2.前庭覺系統異常 *改變姿勢的時候會不平衡,常跌倒或撞到物品。 *害怕高的地方或搖晃及旋轉的刺激,如盪鞦韆、從高處跳下來、下樓梯會怕。 會自己尋求過度的前庭刺激,如爬上爬下、跳躍、轉圈圈,持續很久也不會覺得頭暈。 *常會覺得他們活動量很大,跑來跑去停不下來。 *不喜歡靜下來操作玩具、很少從事靜態的活動。 *情緒起伏大,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維持穩定,特別是興奮起來會靜不下來。 3.本體覺系統異常 *肌肉力量差,很容易累,不喜歡出力的活動。 *手腳及肢體不靈活,運動協調差,動作笨拙。 *不會控制力氣,會過度使力或力氣過輕,如寫字時。 *模仿動作會出現困難,如律動或體操。 *常會撞到東西,對於自己肢體的空間位置判斷力較差。 *喜歡靜態的活動,不愛玩跑跳的遊戲。 *自信心較低,易退縮不改嘗試新事物,亦會影響其人際互動。 *姿勢不良,易駝背、常趴在桌上、用手托住下巴。 當發現您的孩子有出現上述的行為,且影響到他日常生活或課業學習時,應求助於具有職能治療師執照的專業人員,可以帶孩子到醫院中的復健科,請職能治療師幫孩子做進一步的評估並提供家長諮詢,以提供適當的感覺刺激活動,來改善孩子的問題,使其能更適應日常生活的環境。 Part 3 刺激篇 那我們要如何自孩子一出生,即給予他一些適合的感覺刺激活動,以促進孩子大腦功能的正常發展。 提示�大腦的成長在2歲前達80%,而2歲前的發展階段為感覺動作期。大腦的成長在6歲前達90%,為智能發展的基礎,因此嬰兒時期給予寶寶適當的活動刺激,對於孩子的生長發育是很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適合一歲前寶寶的感覺刺激活動: 1.觸覺系統的刺激活動 *給予適當的嬰兒按摩刺激:速度慢、依照一定的方向(由身體的近端到遠端)、以穩定的按壓手法,給予皮膚大範圍的觸壓刺激。 *用毛巾或被子包裹寶寶全身,可以減少寶寶的驚嚇反射。 *常常撫摸、擁抱孩子,會讓孩子有安全感並培養親子的依附關係。 *提供不同質感的觸摸玩具或固齒玩具,提供其不同的觸覺刺激。 2.前庭覺系統的刺激活動 *將寶寶抱在懷裡或放在搖籃中輕輕搖晃。 *讓寶寶趴在大人的胸前或大腿上給予緩慢的搖晃,如左右或上下動。 *協助寶寶做連續翻身的動作,先讓寶寶維持側躺→壓在身體下方的手腳必須伸直→帶動身體上方的手臂或腿→使其翻成趴姿或仰躺。 *當寶寶可以獨自坐挺時,可以讓寶寶坐在大人腿上,玩騎馬的遊戲,即給予一些搖晃的刺激讓寶寶能維持平衡。 小提示�須注意寶寶在一歲前頭頂的囟門尚未閉合,因此在給予搖晃的前庭刺激時,速度要緩慢,且搖晃幅度不宜過大,也應避免頭朝下的前庭刺激。 3.本體覺系統的刺激活動 *幫寶寶做手腳體操,可以彎曲�伸直寶寶的手腳,如踩腳踏車的動作、將寶寶的手腳帶到身體中間,如拍手掌或腳掌的動作。 *鼓勵寶寶移動自己的身體或轉換姿勢,如翻身、往前爬行或移動身體、從坐姿到趴姿、從躺姿到坐起、從坐到站等,一開始可以用手協助寶寶的肢體去移動,等到寶寶自己可以獨立完成時,再用玩具引誘他伸手去拿玩具而做出這些動作。 *在嬰兒床或嬰兒車放懸吊的玩具,讓寶寶去觸碰,最好是碰到會有聲光的反應,這樣更能刺激寶寶主動去連結這樣的反應,學習如何運用自己的肢體。

2008年11月07日
公開
39

母親的態度,是造就孩 子最大因素(謝謝霓霓的媽咪分享)

【轉貼】母親的態度,是造就孩 子最大因素 誰最能左右孩子的智商?      2004.05.26 中國時報 洪蘭專欄 不論環境怎麼辛苦,母親的正向樂觀態度,是造就孩子擁有信心與信 任的最大因素。 在捷運上聽到一個媽媽在訓兒子,雖然是下班時間,車廂擁擠,但是 母親聲音很大,大家都聽得見,大意不外是:「我這麼辛苦賺錢,你 不好好讀書,花了這麼多錢補習,怎麼還是補出這個爛分數!」 大概分數實在太爛了,母親動了氣,就罵孩子:「你實在笨得跟豬一 樣。」 想不到原來低頭挨罵悶不吭聲的孩子突然爆出一句:「如果我是豬, 那你就是豬母。」大家哄堂大笑,孩子一看闖了禍,一溜煙逃到別車 廂去,留下母親楞在那裡。 看到這一幕,使我想起美國有一份長期追蹤幼兒發展的報告,它最後 的結論是「母親的個性,不管是與生俱來還是居家環境所造成的,對 一個青春期孩子的影響力超越早期的介入計劃」。 這個計畫是美國在1970年代初期找了107個低收入家庭針對孩子做特 別的,從四個月大起到小學三年級為止,提供語言發展及拼音識字技 巧的訓練,然後追蹤這些孩子到21歲時的表現。 結果發現一開始時,有經過輔導的孩子表現優於對照組,越早參加這 個「介入」計畫的孩子在學業、智力上的表現越優越,例如到十二歲 時,有參加的孩子平均智商為94分而未參加的平均只有88分。 但是隨著年齡增加,介入的效果開始減少,到十五歲時,介入組只比 對照組多4.1分。 當實驗者把別的因素都分離掉後,發現母親的智商因素居然比參加計 畫的長短更能解釋孩童的表現,母親的智商可以解釋十二歲時介入組 和對照組兒童學業差異的百分之二十五,而參與介入計畫的早晚只能 解釋百分之三到六的差異。 其實沒有這個研究,我們本來也知道「母親的態度」對孩子的成就非 常重要。 美國太空總署的總工程師希坎姆在他退休以後寫了一本自傳《十月的 天空》。 在這本書中,他說他之所以能夠從貧窮的煤礦小鎮學校脫穎而出,拿 到西維琴尼亞州科學展覽的第一名跟他的母親有關。 他當年為了研發比較有效的炸藥使火箭飛得高一點,曾經把他們家的 熱水爐給炸掉了,他當時非常緊張,以為一頓「竹筍炒肉絲」跑不掉 了,害怕得不敢回家,當他餓得受不了,硬著頭皮回家時,想不到他 的媽媽居然沒有罵他,只跟他說:「我早就告訴你父親這個熱水爐要 換了,他都不聽,現在他必須要買一個新的了。」 他聽了非常感動,決定一定要將火箭發射成功來報答他媽媽,他母親 的態度改變了他的一生。 美國布希總統身旁最紅的萊斯女士也說她小學五年級時,有一天放學 回家看到她家的東西都堆在馬路邊,原來她母親付不出房租,被房東 趕出來了,她當場決定輟學去做工賺錢,她母親不肯,對她說:「沒 有房子住一樣可以讀書,但是不讀書一定不會有房子住,你要改善我 們的生活只有讀書,讀了書以後一定會有房子住。」 她一路靠獎學金念書,最後當了總統的特別顧問,她母親果然盼到了 一棟房子。 所以不論環境怎麼辛苦,母親的正向樂觀態度,是造就孩子擁有信心 與信任的最大因素,我們一向都說每個成功的人背後有個偉大的女 人,這個研究只是更肯定這個看法而已,父母不要妄自菲薄,小看你 的孩子,找出他的長處,肯定他,他以後會十倍來報答你。

2008年11月07日
公開
35

**2∼2歲半小兒訓練方案 **

一、認知能力的培養 1、觀察能力的培養 (1)觀察事物的特性。   比較形狀。用一些不同形狀的積木,也可用硬紙板剪成不同形狀 的紙卡,教小兒學會認識圖形,如圓形、方形、三角形等,懂得選擇 同樣的圖形進行匹配。   比較遠近。培養孩子遠近意識。在日常生活中,可用含遠近的詞 引導孩子行為,加強對遠近概念的意識,如"和媽媽靠近點"。還可在 遊戲中,教小兒領會遠近的意思。   培養孩子觀察的更全面,這樣孩子可擴大觀察的範圍,促進思維 的發展。帶孩子到戶外觀察,教小兒學會先觀察周圍總體概況,再集 中觀察某一特定的事物。 (2)發展幼兒注意力 要注意培養幼兒注意的持久性,集中性。 2、記憶力的培養。 (1)複述話語。隨著小兒語言能力的提高,可讓孩子複述成人的話 語。可從簡單的短句開始,然後教長一點的句子如背誦歌詞、兒歌、 古詩等,以促進小兒記憶能力的提高。 (2)數字記憶。雖然此時小兒對數的概念還不清楚,但機械記憶能 力強,通過數字記憶練習,可強化小兒機械記憶能力,如可教小兒記 門牌號、電話號碼、歷史年代等各種數字材料。 3、思維能力的培養 (1)培養幼兒對因果關係的認識。讓孩子看看吹風能使小風車旋 轉,還能使臉盒裡的水出現波紋,將肥皂水吹出五顏六色的肥皂泡。 這可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其學習探究的熱情,促進認知發育。 (2)歸類練習。可教小兒根據事物的某些性質練習分類。可按聲音 分類,將能發出聲音和不能發出聲音的東西歸類,還可按顏色、形 狀、大小、用途分類等等,以提高小兒歸納、概括的能力。 (3)發展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意造成一些明顯的錯誤,讓孩子 去發現,並鼓勵他說出錯誤所在及解決辦法,以培養小兒分辨問題的 能力。 4、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培養。 (1)表演遊戲。可根據故事或童話的情節和內容,讓孩子表演,在 表演遊戲中,小兒可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繪畫。通過繪畫可以提高小兒手眼動作的協調性。引導小兒根 據自己對周圍世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認識,仔細觀察自己所畫圖畫的 構圖,看看由這些粗細不同的線條搭配成的圖像輪廓是否像要畫的事 物。 (3)音樂。幼兒兩歲時就具有聽成人有表情唱歌的能力,聽歌曲可 大大豐富幼兒的音樂聽覺感受性。教幼兒留心聽歌曲旋律的同時,還 要教他留心聽歌詞。引導小兒注意樂器發出的聲音表現的意思,讓孩 子根據歌詞、旋律,構思與樂曲相符合的音樂形象。 二、動作能力的培養 1、獨自上、下樓梯練習。用玩具在上逗引或鼓勵小兒上樓,使其能 不依靠家長或欄杆自己上、下樓梯。可選擇無扶手、只有3∼4層的階 梯練習。 2、雙足跳練習。成人可牽著小兒兩隻手,教小兒蹦跳,逐漸訓練小 兒不要扶持,雙足能同時抬起跳離地面。但是,不應當讓孩子過分迷 戀於跳躍(特別是從高處跳下),因為幼兒在這個年齡段還沒有形成腳 弓,過多的跳躍有可能形成平足。 3、繼續讓孩子多做動手遊戲,發展手部動作。可用積木搭樓房,和 孩子玩比賽拾物的遊戲,比賽用繩子串珠的數目,學習用筷子來取東 西,折紙等等,發展手部動作。 4、兩歲後可讓幼兒學做主動操。 三、習慣和生活能力的培養 繼續鼓勵小兒做力所能及的事,培養良好的睡眠、飲食、衛生等習慣 和愛勞動,關心別人的品德。教小兒自己解開扣子,脫掉衣服,大小 便後自己幫忙提褲子,洗手後用毛巾擦乾手並將毛巾放回原處,自己 用勺進食,遊戲結束後將玩具收拾放回原處等。 還應鼓勵小兒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這對將來智能發展和學習關係有 較大促進作用。如小兒搭積木不成功,要求成人幫助,成人應鼓勵小 兒再試一試,而不要馬上伸手相助,當孩子重複多次嘗試成功時,應 鼓勵表揚孩子。 四、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 1、與人交往。訓練小兒和別人一起玩合作遊戲,使小兒在遊戲中懂 得遵守一定規則,相互合作,團結友愛。多帶小兒接觸社會,教會小 兒有禮貌地稱呼周圍的人。 2、利用各種機會擴大幼兒的詞彙量。如帶小兒上公園時,給他講他 所看到的花草樹木的名稱,等等。 教小兒用完整的句子表達意思,可經常讓小兒看圖片,給他講簡短故 事,教他說歌謠。隨著幼兒理解能力的加強,在適當的時候,可教孩 子掌握一些比較抽像的時間名詞、方位名詞的用法,如"今天不去姥 姥家,明天才去。","剛才你吃了一塊糖,現在別吃了。","你在前 邊走,爸爸在後面跟著你"等。 並經常在話語中使用常用代詞"我、你、他(它)、我們、你們、他 們、自己、咱們",使孩子逐漸理解各個代詞的指代關係。教小兒使 用表達動作的詞,如"你拿著"、"扶著我","我領你走"、"抓住我的 手"、"他們在踢球"、"上醫院扎針"、"用手拍球"。 還可以通過說"不能一邊吃,一邊玩","我有手和腳",等等,讓孩子 掌握"一邊……一邊、也、以及、和、同、跟"等連詞的用法,使孩子 能準確、完整、連貫地表達意思,這對於提高小兒的交流能力起了很 大作用。 3、培養小兒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情感 此階段小兒已形成了最基本的道德情緒,對成人的讚許會出現滿意的 情感,對成人的譴責會產生羞恥的情感。開始能辨別簡單的是非行 為。 家長在進行道德教育時,除了以身作則外,還要激發兒童對符合社會 道德的行為產生愉快、自豪、羨慕、嚮往的情緒體驗,而對違反社會 道德的行為表示厭惡、羞恥、蔑視。及時表揚孩子好的行為批評糾正 孩子不良行為習慣。 教育孩子愛護玩具,有禮貌、不亂扔果皮、主動收拾玩具、公園的花 不能摘、不隨地大小便,等等。要從小發展幼兒的美感,使他們學會 看到美的東西會感到愉快,審美能力。

2008年11月07日
公開
53

日式育兒經 & 華人家庭教育的十大誤區

好奇 日本人教育原則的看看嚕~~ 有好些值得想想學習的~~ 也看看自己教養方式 有沒有調整的空間~~ 網路好文轉貼... 旅日畫家莊凌在日本生活了十多年,在東京、橫濱、長崎、札幌等地舉辦過個人畫展。 莊凌獨自一個人把女兒帶大。 女兒在日本從一歲半開始上保育院直到畢業回中國上小學,她親身體驗著中日育兒方面的巨大差異。 儘管這種差異,曾經給她帶來過許多困惑,但是,看著女兒健康快樂地長大,看著她成為優秀的小學生,莊凌說,這些年的付出完全值得。而那些曾經困擾著她的「日式」育兒方式,也讓她由衷地感到讚賞。 莊凌非常慶幸女兒擁有一個真正無憂無慮的快樂童年,她沒有強迫女兒上各種興趣班,而是更多地擁抱孩子,陪孩子在大自然中玩耍。 儘管女兒在上小學前不會中文、不會中文拼音、不會算術,但從一年級回國後到現在,一直是班上的優秀學生。 ◇什麼時候開始訓練孩子大小便? 大小便順其自然,等待孩子的覺醒 女兒兩歲了,每天上保育園都要帶兩個大書包,一隻裝乾淨衣服,一隻裝尿布。一個班11個1到2歲的孩子, 2名老師,除了午睡用紙尿片,其他時間都用尿布,可想而知老師的工作量有多重。 我想,女兒不會大小便,一定給老師添許多麻煩,於是 和 老師探討。老師說:你太心急了,孩子還太小,和她講是講不通的,這時候孩子的膀胱還太小,沒有什麼感覺,也存不住尿,我們大人膀胱感到漲了,會意識到要小便,這麼小的孩子怎麼理解得了呢? 我放棄了對女兒的「訓練」,讓她順其自然,等待她的「覺醒」。女兒兩歲半時的夏天,突然就會叫「我要小便」從此很少大小便在身上。 女兒也從來沒有穿過開襠褲。很想告訴那些和我一樣心急的媽媽,放棄那些教寶寶早日學會大小便的努力吧。老人們讓孩子穿開襠褲,想尿就可以隨時尿的方法,更是使不得。 很多外國人來中國旅遊,看中國孩子的開襠褲是一道「有趣」的風景。中國的經濟、文化都在努力與世界接軌,我們也應該從教育寶寶開始,讓我們的現代文明生活與世界接軌,不要再讓寶寶穿開襠褲了。 ◇ 給孩子穿多少衣服合適? 大冬天穿短袖光腳丫,喝從冰箱裡剛剛拿出來的冰牛奶 記得女兒在保育園的第一個冬天,當我把孩子送到教室,老師立刻不客氣地說:她穿得太多了,活動不方便,把襪子脫了,光腳不會滑倒。東京的冬天,室內大約22- 24攝氏度,室外一般在0到 3攝氏度。 保育園對1-3歲的幼兒規定,冬天,內衣只能穿短袖,外罩一件絨衣,外出可以加穿一件絨背心,在室內要光腳。穿短袖內衣是因為孩子洗手常常把長袖內衣浸濕,容易著涼。3歲以上孩子穿著比較自由、內衣可以是長袖,也可以是短袖,襪子穿不穿隨意,但要穿屋內專用的布鞋。 在保育園裡,很少有孩子穿毛衣,大多是純棉的絨衣,沒有一個孩子冬天穿兩條褲子,都只有一條單褲,我的女兒也不能例外。 保育院的孩子們,無論冬、夏,牛奶、飲料全是涼的。即使是在北京的冬天,女兒早晨依然是喝從冰箱裡剛剛拿出來的冰牛奶,也從沒有因為喝冰牛奶、冰水鬧過肚子。 女兒3歲以後,保育園「散步」的活動便多了起來。散步的日期是每月初就定好的,無論這一天陰天還是颳大風,只要不下雨,就不屬於「惡劣」天氣,老師照樣帶孩子們去散步! 孩子們散步路途之遙遠,讓我十分驚訝,二三站地,走去走回,還在公園裡玩一個小時!只要散步就是一個上午,還不讓穿大衣!女兒卻說:媽媽,我不冷,還出汗呢。 育兒書上說:給寶寶穿衣為難時,最簡單的方法,即是讓寶寶比媽媽少穿一件衣!從此,這就成了我給女兒穿衣服的標準。別擔心,孩子是個小火爐。 ◇ 和小朋友打架怎麼辦? 希希打架,老師在旁邊加油 女兒一歲半入市立保育園。入園3個月後的一天下午接女兒時,我剛剛踏入教室,兩位老師不約而同地對我說:「您早來一步就好了!剛才真是精彩啊!」 老師告訴我,女兒入園後,經 常跟在 老師身後,或與比較文靜的女孩玩,有時,調皮的男孩子搶她的玩具,她只是愣愣地看著,或者再去找別的玩具玩。 那個經常搶別人玩具的小男孩剛才又搶了她的書,她先是愣住了,坐著發呆,突然站起來衝到男孩子面前,使勁打了小男孩一巴掌,書落地,兩個孩子開始搶起來,小臉兒憋得通紅,誰都不肯放手。 老師興奮地說:「我們全班都為希希鼓掌加油呢!」「希希加油,希希加油!」也許男孩子被這聲勢嚇住,終於放棄了。 我聽了老師的敘述,有些茫然,不知說什麼好。老師看出我的表情,解釋說:「孩子之間動手是正常的。打架不好,打痛別人更不對。但是他們才不到2歲,根本聽不懂不能打架的道理,更不知道打了別人,別人是什麼感覺,所以,嘗一嘗被打的滋味,才會明白打人是很痛的,所以不能動手打人。 1-2歲的孩子動起手來力氣有限,一般只是隨手而動,沒有心計,不太容易受傷,當然,我們也會看在眼裡,絕不會讓孩子受傷。」 在保育院裡,小小一個班,只有11個孩子,其實也是一個小小的社會,孩子在這個生存環境中自覺地學習怎樣「生存」的本領,就好像是本能。 一個從沒有被人「打」過的兒童開始「體驗」被打,這是他人生路上必然遇到的「事件」,做父母的用不著過於驚慌,這是他的寶貴經驗,他會漸漸認識到人與人的不同(即有的小朋友不打人),學會辨明是非,學會選擇朋友。 ◇ 男女同浴? 與爸爸一起泡澡,浴室裡有各種玩具 在日本,孩子們和父親洗澡是孩子們的一大樂趣,據說日本過去很多女孩和爸爸一起洗澡到五六年級甚至到初中,這在我聽來,實在不能接受 我的女兒與爸爸一起洗澡到6歲,我說:「你已經是個小女人了」。在這之前,經常是我給她洗澡,爸爸陪她泡澡,浴室裡有各種玩具,他們一起「過家家」、「開商店」、「打仗」、「講故事」,在浴室裡度過的快樂時光,是女兒也是父親美好的記憶。 在保育院也是同樣,3歲前,每年的夏天上游泳課,男孩女孩都是光著身體, 3歲後開始穿泳衣,但是換衣服還是在一起,他們很小就看到自己與異性的不同之處,甚至男孩女孩因為好奇互相看如何小便,老師也不大驚小怪地嚴厲斥責。 我想,從小讓孩子認識自己和異性的身體的區別,也是一種教育,當他們長大後,也會少了許多對身體的神秘感 ◇ 如何培養動手能力? 大班幫小班穿衣,玩「開飯店」的遊戲 女兒5歲升班了,喜悅之情漾溢在紅紅的小臉上。「媽媽,老師說,從今天起,我們就是大哥哥大姐姐了!」女兒興奮地向我講述「新鮮事」:今天老師選我和另外七個小朋友午睡後到2歲的「鬱金香班」,幫助小弟弟小妹妹穿衣服。 後來我知道,5歲大班的兒童,每天午覺後,有一個小組去小班幫小朋友穿衣服,其餘的人把疊好的被褥,協助老師放到壁櫃中。 日本的保育園、幼稚園非常重視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以及兒童之間相互交流、協作的能力。每學期都有「開飯店」的遊戲,雖然叫「遊戲」,但做出的食物是真正可以吃的。 「開飯店? 前兩天,孩子們用紙疊成錢包,用彩筆畫「錢」,大班的孩子還把錢包和錢送到小班的小朋友手中。 「開飯店」當天,孩子們人人帶上漂亮的小圍裙,頭上帶上三角巾。3歲的孩子把生菜洗淨,用手掰成小塊放入筐中,把煮熟的土豆剝去皮; 4歲的孩子用削皮器,削下胡蘿蔔、生土豆、的皮;5 6歲的孩子用小刀把削了皮的蔬菜和香腸切成塊,在老師的指導下煮咖喱飯、油煎香腸,還有一些孩子做蔬菜沙拉和大醬湯。 大家在小禮堂裡熱火朝天忙到中午,香噴噴的飯菜做好了。2歲的小朋友在大哥哥大姐姐的帶領下,首先拿了「錢」來「買」飯,接下來是 3歲、4歲的孩子們,而大班的孩子給所有小朋友服務完之後,才坐下來吃飯。 其實,每學期做的飯菜都一樣,但每一次孩子們在幾天前就開始興奮地期待。 ◇ 華人家庭教育的十大誤區◇ ◇ 「只要身邊有人照看就好」 很多華人父母以為孩子只要身邊有人照看,沒有危險就好。其實從出生開始,孩子就需要和別人交流:肌膚接觸、擁抱、關注的目光、有人和他說話…… 有些華人家庭的孩子是在沒有關注的環境下長大的,他們會思維遲緩,缺乏愛的安全感。 ◇ 把孩子當作比較的對象 華人父母愛面子,又想鼓勵孩子上進,於是常常說,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績多好。把自己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只能給自己帶來不滿和痛苦,又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這種比較心理也可能導致家長之間的難以相處。 ◇ 不尊重孩子的隱私和權利 很多父母抱著傳統觀念,認為子女是屬於父母的,也就不尊重孩子的隱私和權利。於是,不被尊重的孩子長大以後也就不知道如何尊重別人。因此,父母進入子女房間應該先敲門,移動或使用孩子的東西應該得到他的允許,任何牽涉到子女的決定應該先和子女商談等等。 ◇ 給孩子指定發展方向 很多父母把自己沒能實現的願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設定的路上走。即使孩子並不適合,也不喜歡。譬如學鋼琴,譬如出國。在這些壓力下,家庭變得不快樂,親子的和諧關係被犧牲。 ◇ 成績當成一切表現的指針 在學校的成績並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才是影響孩子前程的重要因素。 ◇ 認為早起很好,睡覺就是懶惰 成長中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但現在很多孩子每天睡眠不足8小時。睡眠不足會影響發育,腦力會減退。 ◇ 認為孩子應該把全部時間拿來學習 有調查顯示,常做家事的孩子將來生活比較幸福。透過處理家事,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增強,長大後比較能面對挫折。華人父母為了讓孩子學習,不讓孩子做家事,也就剝奪了他學習工作、分擔責任和學習面對問題的機會。 ◇ 缺乏幽默感和輕鬆的一面 因為各種壓力,家庭的基本氣氛就是逼孩子學習。父母因為生活壓力,失去了幽默感,失去了輕鬆。親子或夫妻在這種緊張的氣氛下,一個小矛盾就會引爆衝突。 ◇ 認為父母的愛是對子女任何要求的藉口 愛不是為所欲為的藉口。很多父母常對子女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們這樣做,也是因為愛你,為你好啊。父母不該把愛當作對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擋箭牌。 ◇ 認為養孩子是艱苦的義務,不是享受 華人父母習慣把養育兒女當成艱苦的義務,並常常暗示或明示子女要回報、孝順。比較正確的態度是,養孩子是一種命運賜予的享受。應該享受和子女相處的時光,享受看著他們成長的樂趣。

2008年11月07日
公開
35

如何從容應付幼兒的反抗期

寶寶到了2歲左右,一般就會出現不聽話的現象,這是幼兒發展的必經階段,是寶寶認識到自我,獨立性開始萌芽、生理心理發展正常的重要表現。雖然很多家長知道這是正常的,但遇到寶寶不聽話時,還是不知所措。   有幾位媽媽,在寶寶的反抗期經過摸索,找出了一些有效的應對方法。   商量著來   陽陽是個小女孩,2歲以前,陽陽非常乖,父母一直覺得,女孩就是省事,不淘氣,又好帶。可自從陽陽過了2歲以後,就開始越來越不聽話。她學會了說“不”。到了吃飯時間,媽媽說:“陽陽,來吃飯了。”“不吃!”陽陽回答。到了洗澡時間,媽媽說:“趕緊洗澡,洗完澡上床睡覺。”陽陽又是:“我不。”最可氣的是有一次媽媽要帶她去外婆家,臨出門了,就是不穿鞋子,媽媽說:“你要是不去,那就一個人在家了,行嗎?”“不行!”陽陽媽媽氣得不知如何是好,來強硬的,孩子哭一場,大人也生氣,可如果不來硬的,又如何制服這個小傢夥呢?   應對措施:   2歲的陽陽,不再總聽大人的話,她有了自己的想法,因此,遇事要和她商量,把她當作一個小大人看待。說話時,要注意不能強制要求她做什麽,而要給她選擇的機會——   1.寶寶經常是吃飯時間到了,卻怎麽叫也不吃,這時,媽媽可以端著飯碗故意讓她看看,寶寶一看到媽媽碗中的飯菜,會勾起吃飯的欲望,於是放下手中的玩具就跟媽媽一起去吃了。   2.有時到了洗澡的時間,寶寶就是不去洗。這時媽媽可以找出幾件戲水的玩具,放在澡盆裏,讓寶寶看看。寶寶一看到玩具,就來了興致,在洗澡間裏玩起來,媽媽借機在澡盆中放上水,讓她一邊玩,一邊在水中洗澡。   3.要出門的時候,媽媽不要跟寶寶說“再不出去你就一個人在家”之類的話,而是問寶寶:“你穿哪雙鞋子,是這雙白色的皮鞋還是粉色的旅遊鞋。”這時寶寶的注意力在選擇穿哪雙鞋上了。   注意力轉移法   天宇有20個月了,以前一直是個情緒快樂的可愛寶寶。可是最近1個月來,他總愛發脾氣,任何事都要滿足他的願望,不然就哭鬧得沒完沒了。有一次,媽媽給他洗澡,洗完後,水有些涼了,媽媽要天宇起來穿衣服,可天宇只顧玩水,就是不起來。說了幾次也沒用,媽媽急了,硬是把他從水中抱出來。天宇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哭得氣都接不上來,足足哭了20分鐘。吵得鄰居都來敲門,問天宇出了什麽事。有了這次教訓以後,天宇媽開始研究起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面對這些難題,天宇媽媽發現只要掌握方法,就不是難事了。   應對措施:   寶寶一般喜歡玩水,所以抱他出來時,他不高興。這時,採取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往往比強硬態度更有效——   1.小孩子的注意力是很容易轉移的,當他玩水不肯出來時,媽媽拿一件好玩的玩具讓他看,但不要是水中能玩的。寶寶看到另外的玩具,也想要,這時媽媽就借機讓他先出來,到床上再玩。   2.告訴寶寶,快點洗完,媽媽獎勵一朵小紅花,得小紅花的寶寶,都是做得好的乖寶寶。   3.對寶寶說:“如果聽媽媽的話,洗完就出來,媽媽給講故事,如果洗得時間長了,就沒時間講了。”   做個旁觀者   樂樂2歲生日的時候,小姨送給他一套積木。這套積木顔色鮮豔,有各種形狀,寶寶的手也得抓得握。自從有了這套玩具以後,樂樂就喜歡上了。每天一睜眼,就拿著積木盒子對媽媽說:“打開,玩!”於是媽媽幫他打開,讓他自己玩。樂樂總是瞎玩一氣,往上壘積木,卻把小塊放底下,剛壘到第3層,積木就倒了。媽媽看他實在著急,就告訴他:“把大塊放在底下,小塊放上面。”樂樂反而生氣了,把積木一推,不玩了。有時,自己壘不上,就又生氣又發脾氣,把積木使勁往地上、牆上扔。家裏人都覺得,樂樂的脾氣怎麽這麽壞,不虛心還沒有耐性,總這樣下去長大能幹成什麽事?   應對措施:   這麽小的孩子,不用擔心他的虛心和耐性,這只是反抗期的典型表現,過一段時間就會好轉。積木對成人來說是非常簡單的玩具,對小孩子可就不一樣了。他需要不斷嘗試、學習,才能掌握正確的玩法——   1.做寶寶的玩伴。寶寶玩積木的時候,和寶寶一起玩,不要硬去糾正他的錯誤方法,只是讓寶寶看到你怎麽玩,寶寶的模仿力很強,看幾次就會了。在玩的過程中,有時寶寶玩不好,你也可以借機幫助他。   2.指導方法要得當。這個時期的寶寶,不能硬叫他聽你的,而要耐心地對他說:“你看看,要是把大塊的放底下是不是更好一點,樓就不會塌了?”引導寶寶嘗試。如果寶寶不聽,也不要緊,沒必要非要寶寶按照你的要求做,自己玩最終他也一樣會找到正確的方法。   3.及時鼓勵。有時寶寶拿出個幾個長條形的積木當火車,或者用半圓形拼成一個太陽,這時家長要及時鼓勵,讓他有自信心。   4.先從簡單的玩起。比如壘不好高樓,可以先搭一座橋,蓋個小房子等等,只需三四塊積木就能完成,讓寶寶從中感到成就感。慢慢就會有興趣,有困難也不會起急了。   給個實踐機會   一個休息日,蕊蕊的媽媽正在用手洗襪子。蕊蕊上衛生間,看見了,蹲在媽媽身邊不走了,把小手也放在盆裏,洗起來。媽媽擔心她衣服沒洗了,水倒灑一身。於是,勸她和爸爸出去玩。蕊蕊怎麽叫也不動,就是要和媽媽一起洗衣服。   應對措施:   在大人看來,洗衣服是家務勞動,在小孩子看來,這是有趣的遊戲,看著許多泡泡在水中越洗越多,他們覺得非常好玩——   1.父母應當尊重寶寶,給寶寶學習和鍛煉的機會。比如,可以給寶寶一個小盆,一塊手絹,讓他自己洗洗看。在洗的過程中,媽媽要教他先沾濕手絹,塗上肥皂,兩隻手握住、揉搓等等, 使寶寶在玩中鍛煉動手能力。   2.寶寶的皮膚嬌嫩,當洗完後,讓寶寶用清水洗淨雙手,然後把手絹晾起來。   3.在洗的過程中,寶寶的衣服容易弄濕。這時可以在洗之前,把寶寶的袖子往上捋一捋,提醒寶寶不要把水灑到身上,這樣就不容易弄濕衣服了。   有事可做   都都2歲多了,媽媽發現他現在變得不聽話了。以前父母說什麽是什麽,現在可好,你說東他就說西;你說不讓他動的東西,他非要碰一碰;你說讓他把水果吃完,他偏一口不動。一個下雨天,都都和媽媽都在家裏。在屋裏呆的時間長了,都都不幹了,非要出去玩。媽媽說:“你看,外面下著雨,怎麽出去?”“不行,就要出去,就要出去!”“出去容易淋感冒,還是不出去。爸爸新給你買的車呢?”“不玩,就出去。走!走!”說著就拽起媽媽的手,拉著往外走。   應對措施:   在家中呆得久了,小孩子會感到沒興趣,所以鬧著要出去——   1.如果雨實在太大,就抱著寶寶到窗前,讓他看看雨,聽聽雨的聲音,看看窗外的景象。轉移了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也就不再鬧著要出去了。   2.孩子感到無趣,才想出去玩,這時媽媽要想一些好玩的遊戲,讓寶寶玩。比如,可以讓小動物們坐成一圈,和寶寶一起玩丟手絹的遊戲,寶寶會認爲所有的小動物都和他一起玩,因此會感到很快樂。   3.如果雨很小,不妨就帶寶寶出去,撐把傘,讓他呼吸雨中的新鮮空氣,體驗一下下雨的感覺。   總之,對付這一時期的小淘氣,成人要用智慧戰勝他們,而非強制與武力。 聰明媽媽4應對策略 方法1、該出手時就出手 當你在寶寶那裏碰了一鼻子灰的時候,不要太惱,也不要和孩子鬧對立,聰明的就采取回避的措施,當孩子想做好可又完不成的時候,他自然會回過頭來向他聰明的媽媽求教,這時候你就可以幫助他了,引導他向困難挑戰。成功之後,你可以誇誇孩子能幹,這時候孩子自主能力不僅會高漲,他同時也明白適當的時候請媽媽幫助也是一個很不錯的主意。 方法2、尊重小傢夥自己的意願 反抗期,是孩子向你表示“我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無論是穿衣服,還是穿鞋子,還是玩游戲都想獨自完成,對此家長要有思想準備,如果孩子對你的幫助說“不”,那就尊重小傢夥自己意願,放手讓他獨自去做就是了。 方法3、堅持你的原則 面對反抗期的小寶寶,你一方面要尊重小傢夥的意願,另一方面大人的原則性也不能喪失。例如,上街前,你同小傢夥講好,不買東西,可是一路過玩具店,他就走不動了,非要你給他買一個自動小汽車。這時候你可不能心軟,給他講明道理,幷將他及時帶走。幾次之後,小傢夥就會明白,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用哭鬧可以得逞的,在生活裏還有很多“不可以”、“不行”。 方法4、轉移注意力 處在反抗期的孩子,幷不瞭解自己的能力,所以常常會做一些他們幹不了的事情讓你哭笑不得,你不妨表揚他能幹,另外分派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轉移他的注意力。 面對寶寶的反抗期的錯誤態度 錯誤1、以粗暴對待粗暴 這種態度最可怕,你如果認爲孩子翅膀還沒有硬就這麽不聽話,不明就理以粗暴對待粗暴,這樣很容易傷害小小孩的自尊,逐漸失去學習成長的熱情。另外你的這種粗暴的態度還會影響與孩子的親子溝通,讓孩子失去對你的依賴和安全感。 錯誤2、放任和溺愛 雖然不能用粗暴對待孩子的反抗,但是放任和溺愛也是不可取的。當孩子一次又一次向你提出的“媽媽我要買這個”、“媽媽我還想要吃那個”這樣的物質要求時,你就必須認真思考幷加以限制了。若是你總是無止境地滿足孩子物質上的要求,那他很快就會變成一個任性的孩子,讓你覺得更加頭痛。 錯誤3、限制孩子的發展 孩子因爲能力有限,自己處理日常生活時可能會花費更多時間。你不能因此包辦代替,這樣只會挫傷孩子的學習熱情,變得順從和依賴,缺乏自立能力。

2008年11月07日
公開
31

爸爸對女兒性格影響更關鍵 (謝謝Jasmine的老媽 (Joy)分享

“女兒是媽媽的貼身小棉襖”,“女兒大了自然就會和爸爸疏遠”,這是我們常常能聽到的描述女兒與父母之間關係的話。但是,心理學家卻指出,儘管母親在生活層面上更多地影響了女兒,父親卻會對女兒的性格和一生的幸福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為什麼爸爸會對女兒有那麼深刻的影響?爸爸又在哪些方面深刻地影響著女兒?教育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以下幾個方面父親對女兒的影響是母親無法替代的: 第一,父親奠定了女兒心目中最初的男性形象。 父親是女兒生命中出現的第一位男性,她對男性的最初印象都源于她的父親,不管這最初的印象是好是壞。如果父親給予女兒的是積極的影響,女兒會感受到爸爸的責任、堅強,這樣爸爸既可以成為女兒的榜樣,也可以幫助女兒明白她作為女性和男性不同的家庭位置。 第二,父親的肯定更能幫助女兒建立自信。 父親給予女兒的認可和贊同不同于母親所給予的。母親與女兒呆在一起的時間較多,正因為如此,父親對事物的評論和反應對女兒的影響更大。為什麼呢?因為父親的表達是通過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並且次數很少。他的積極介入有助於抑制女兒對母親的過度依賴。父親對女兒及其能力的信任會逐漸給她自立的信心。特別是在女兒處在青春期的時候更是如此。因此,作為父親,千萬不要吝惜在別人面前驕傲地介紹:“瞧,這就是我的女兒!” 第三,和媽媽的愛相比,爸爸的愛對女兒具有不同的價值。 一般來說,媽媽表達愛的機會更多,媽媽更多給予孩子的是一種無條件的愛。爸爸只有在孩子取得成績的時候才把愛作為一種獎勵給孩子。女兒的心靈是細膩敏銳的,爸爸的這種不善於表達會被女兒看作是爸爸不愛自己。如果一個女兒有一個善於表達深沉父愛的爸爸,那真是她最大的福氣。 第四,父親對女兒女性氣質的培養更重要。 女性氣質對一個女人是非常重要的。女性氣質雖然是在人一生中不斷塑造的,但她早期與父親的交往卻會促進或阻礙這種氣質的發展。如果爸爸欣賞女兒的女性氣質,比如當女兒注視爸爸的時候,爸爸能夠以微笑的眼神回應,如果女兒的新髮型、新衣服或者新鞋子被爸爸讚賞,那麼,她的女性特質都會倍受鼓舞。女兒對性別的自我認識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父親對她如何反應的影響。 以上四個方面都是母親無法像父親那樣給予女兒的。同時,這四個方面的影響會帶給女兒兩個影響其生活成功和幸福的重要因素:一是她的自信,一是她對自己女性特質的認識和認同。 爸爸對女兒的性格和一生幸福會有很大的影響,那麼,如何成為女兒的好爸爸呢? 1、父親應時常陪伴在女兒身邊。 父親往往是家庭中最忙碌的角色,但是再忙也應拿出一定的時間陪伴在女兒身邊。父親更容易給女兒帶來安全感,這在她們的成長中是非常必需的。女兒如果從小缺乏這種安全感,在她將來的人際關係中就會不斷地去尋找“父親”,這會導致心理障礙。 其實,爸爸可以和女兒一起從事很多“工作”,一位近40歲的女兒很懷念地描述了她和父親在一起的情景:“爸爸常想出一些好的能夠消磨時光的事情,比如集郵、集幣之類的,叫我跟他一起忙。一方面是為了培養我的興趣;另一方面,更是創造我們父女可以在一起的機會。” 2、父親應該關注女兒的異性交往,給女兒以正確的指導,這一點是媽媽無論如何也無法替代的。 在女兒到了開始異性交往的階段,爸爸一定要能夠在這個過程中起積極主動的作用。很多父親覺得自己作為異性,不方便對女兒談這樣的話題,其實爸爸從異性的角度給女兒的建議以及如何處理異性交往中面對的問題對女兒更有指導意義,這和媽媽從同性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有著本質的區別。 3、爸爸需要尋找一些“情感辭彙”,這樣,他與女兒的溝通就可以由事實層面上升到情感層面。 中國的爸爸通常不說或是很少說一些充滿情感的辭彙。但是在美國,父親向女兒說“我愛你!”“我為你感到驕傲!”卻是很常有的事情。中國爸爸在這一點上要向美國爸爸學習。當然,由於兩國的文化背景是不一樣的,中國的爸爸可以尋找更適合自己和女兒溝通的方式。 對於“女兒大了,慢慢就會和爸爸疏遠”的觀點,教育心理學家表示並不同意。父親也許會在身體接觸上有意識地與女兒拉開距離,但是,請注意,爸爸永遠不應該在情感上與女兒拉開距離。他永遠要讓女兒感到他的認可和接受。

2008年11月01日
公開
129

內湖蒙特梭利幼稚園

計畫用心一家一家參觀評比 呆呆媽麻分享要多去幾次並寫下疑惑詢問 最好試上幾天 很可惜 住家對面新蓋好的一整棟5層樓的幼稚園 教學方法不是蒙式 老何卻蠻鐘意 還告訴我不必固執何種教學內容 環境上清潔大器與辦園主旨落實 主要是師資水準平均而且常去進修 這樣就好 是嗎? 可是,采妍是個蒙式小孩的個性越來越明顯 難道不用隨著她內心發展而為嗎? 反正設定過年後 這3個月先努力做功課幫女兒篩檢最適合的校園 這孩子不該桎梏在我仍需加強的親子生活互動上 媽麻要加油!媽麻當自強! 家田托兒所 114 台北市內湖區大湖街158巷2-3號 02-8791-8587 惠光幼稚園 114 台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三段175號 02-2790-6069 聖育幼稚園 114 台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三段60巷9號 02-2790-9417 全容托兒所 114 台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三段60巷46弄6號 02-2790-9060 多元智慧托兒所 114 台北市內湖區文德路210巷10號 02-2659-8800 咪咪托兒所 114 台北市內湖區文德路66巷69弄30號 02-2657-8368 幼新幼稚園 114 台北市內湖區成功路二段312巷46號 02-2791-6362 詮幼托兒所 114 台北市內湖區成功路四段167巷6弄5號1F 02-2794-3276 優生托兒所 114 台北市內湖區星雲街15巷18弄3號1樓 02-2790-4687 小瓢蟲幼兒學校 114 台北市內湖區星雲街35號 02-2792-0986 小百合幼兒學園 114 台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一段296號 02-2792-8198 卡爾維德托兒所 114 台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16巷33-35號 02-2632-5517  小綠山托兒所 114 台北市內湖區陽光街150號 02-8797-1511 嘉恩幼稚園 114 台北市內湖區陽光街65號 02-2657-5531 民祥幼稚園 114 台北市內湖區麗山街338巷20號 02-2658-0840 心惠幼稚園 114 台北市內湖區麗山街62巷18弄4號 02-2627-0011 聖安托兒所 114 台北市內湖區民權東路六段296巷75號1樓

2008年10月26日
公開
48

家有中等生

女兒的同學都管她叫"二十三號"。她的班裏總共有五十個人,而每每考試,女兒都排名二十三。久而久之,便有了這個雅號,她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中等生。 我們覺得這外號刺耳,女兒卻欣然接受。 老公發愁地說,一碰到公司活動,或者老同學聚會,別人都對自家的"小超人"讚不絕口,他卻只能扮深沉。人家的孩子,不僅成績出類拔萃,而且特長多多。唯有我們家的"二十三號女生",沒有一樣值得炫耀的地方。因此,他一看到娛樂節目裏那些才藝非凡的孩子,就羡慕得兩眼放光。 後來,看到一則九歲孩子上大學的報導,他很受傷地問女兒:孩子,你怎麼就不是個神童呢? 女兒說,因為你不是神父啊。老公無言以對,我不禁笑出聲來。 中秋節,親友相聚,坐滿了一個寬大的包廂。眾人的話題,也漸漸轉向各家的小兒女。趁著酒興,要孩子們說說將來要做什麼。鋼琴家,明星,政界要人,孩子們毫不怯場,連那個四歲半的女孩,也會說將來要做央視的主持人,贏得一陣讚歎。 十二歲的女兒,正為身邊的小弟弟小妹妹剔蟹剝蝦,盛湯揩嘴,忙得不亦樂乎。人們忽然想起,只剩她沒說了。在眾人的催促下,她認真地回答:"長大了,我的第一志願是,當幼稚園老師,領著孩子們唱歌跳舞,做遊戲。" 眾人禮貌地表示贊許,緊接著追問她的第二志願。她大大方方地說:"我想做媽媽,穿著印叮噹貓的圍裙,在廚房裏做晚餐,然後,給我的孩子講故事,領著他在陽臺上看星星。" 親友愕然,面面相覷,不知道該說些什麼。老公的神情,極為尷尬。 回家後,他歎著氣說,你還真打算讓女兒將來當個幼稚園老師?咱們難道真的眼睜睜地看著她當中等生? 其實,我們也動過很多腦筋。為提高她的學習成績,請家教,報輔導班,買各種各樣的資料。 孩子也蠻懂事,漫畫書不看了,剪紙班退出了,週末的懶覺放棄了。像一隻疲憊的小鳥,她從一個班趕到另一個班,卷子,練習冊,一遝遝地做。 可到底是個孩子,身體先扛不住了,得了重感冒。輸著液體,在病床上,她還堅持寫作業,最後引發了肺炎。病好後,孩子的臉小了一圈。可期末考試的成績,仍然是讓我們哭笑不得的二十三名。 後來,我們也曾試過增加營養、物質激勵等等,幾次三番地折騰下來,女兒的小臉越來越蒼白。而且,一說要考試,她就開始厭食,失眠,冒虛汗,再接著,考出了令我們瞠目結舌的三十三名。 我和老公,悄無聲息地放棄了轟轟烈烈的揠苗助長活動。恢復了她正常的作息時間,還給她畫漫畫的權利,允許她繼續訂《兒童幽默》之類的書報,家中安穩了很久。 我們對女兒,是心疼的,可面對她的成績,又有說不出的困惑。 週末,一群同事結伴郊遊。大家各自做了最拿手的菜,帶著老公和孩子去野餐。一路上笑語盈盈,這家孩子唱歌,那家孩子表演小品。女兒沒什麼看家本領,只是開心地不停鼓掌。她不時跑到後面,照看著那些食物。把傾斜的飯盒擺好,松了的瓶蓋擰緊,流出的菜汁擦淨。 忙忙碌碌,像個細心的小管家。 野餐的時候,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兩個小男孩,一個奧數尖子,一個英語高手,同時夾住盤子裏的一塊糯米餅,誰也不肯放手,更不願平分。豐盛的美食,源源不斷地擺上來,他們看都不看。大人們又笑又歎,連勸帶哄,可怎麼都不管用。最後,還是女兒,用擲硬幣的方法,輕鬆地打破了這個僵局。 回來的路上,堵車,一些孩子焦躁起來。女兒的笑話一個接一個,全車人都被逗樂了。她手底下也沒閑著,用裝食品的彩色紙盒,剪出許多小動物,引得這群孩子讚歎不已。至下車,每個人都拿到了自己的生肖剪紙。聽到孩子們連連道謝,老公禁不住露出了自豪的微笑。 期中考試後,我接到了女兒班主任的電話。首先得知,女兒的成績,仍是中等。不過,他說,有一件奇怪的事想告訴我,他從教三十年了,第一次遇見這種事。 語文試卷上有一道附加題:你最欣賞班裏的哪位同學,請說出理由。除女兒之外,全班同學,竟然都寫上了女兒的名字。理由很多:熱心助人,守信用,不愛生氣,好相處等等,寫得最多的是,樂觀幽默。班主任還說,很多同學建議,由她來擔任班長。他感歎道:你這個女兒,雖說成績一般,可為人,實在很優秀啊。 我開玩笑地對女兒說,你快要成為英雄了。正在織圍巾的女兒,歪著頭想了想,認真地告訴我說,老師曾講過一句格言:當英雄路過的時候,總要有人坐在路邊鼓掌。 她輕輕地說:"媽媽,我不想成為英雄,我想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我猛地一震,默默地打量著她。她安靜地織著絨線,淡粉的線,在竹針上纏纏繞繞,仿佛一寸一寸的光陰,在她手裏,吐出星星點點的花蕾。我心裏,竟是驀地一暖。 那一刻,我忽然被這個不想成為英雄的女孩打動了。 這世間,有多少人,年少時渴望成為英雄,最終卻成了煙火紅塵裏的平凡人。 如果健康,如果快樂,如果,沒有違背自己的心意,我們的孩子,又何妨做一個善良的普通人。 長大成人後,她一定會成為:賢淑的妻子,溫柔的母親,甚至,熱心的同事,和善的鄰居。 在那些漫長的歲月裏,她都能安然地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作為父母,還想為孩子祈求怎樣更好的未來呢?

2008年10月24日
公開
51

我那讀了五年高中的女兒--謝謝小飛俠媽咪的分享

> 天下父母心,身為子女的人你看看這篇文,我想你會有所感動的,將來有天你也一樣要為人父母,父母心就是如此緊繫在兒女身上。 > > 八月底生的孩子,從進入幼稚園起,就注定要當全班最幼齒的,像西瓜,總要剖開來看才知道,外觀熟了並不代表裡面也熟了,甜度總會差一點。 > > 八歲以前,她是獨生女,又小又內向,更換過數家幼稚園,原因都是每隔二三天就帶傷回家;她不會吵架也不會打架,只會哭,老師沒辦法時時刻刻的護著她,久了,只有任她哭。 > 外公外婆心疼這唯一的小寶貝,最會趁她感冒發燒時,把孩子接走,說甚麼也不讓她上學,直到痊癒才放行,也因為這樣,她沒有順利的一年接一年的把小中大班完整的上完。 > > 八歲又三個月,她升格為姐姐,媽媽告訴她當姐姐的要照顧妹妹,她似懂非懂,卻始終未親膩的和妹妹玩在一起,同時,溫柔恬靜,終日安安靜靜的看卡通、畫畫,唯一喜歡的活動就是和媽媽一起去書店看書;小學六年級時,自己到金石堂把戰爭與和平看完。 > 她上國中的第一件事是要求調整零用錢,媽媽不在意的以上班當主管的口吻教她提出預算,結果,她真的出一張包括車資、飯錢、點心零食費用、買書錢的預算表,並且附註說明這是一張合理的預算,懇請親愛的爸爸媽媽不要像立法委員一樣的刪預算;爸爸和媽媽無意中發覺女兒有一點點長大了,有一點點成熟了,興奮之下全數通過她的預算,一毛也沒刪。 > > 國中三年級時,她一邊準備聯考,一邊定期買漫畫書來看,媽媽沒有強迫她去補習班,她只要求和幾個一樣成績爛爛的同學一起到數學老師家補習,由於她承諾努力以赴,還向媽媽懺悔混了二年,許多國一和國二的課本都像新書一樣;爸爸和媽媽唯一可以做的事,就是配合下課留校晚自習時,去接她回家,然後每天晚上催她早點睡覺;還有,教她排定自我複習的進度,教她做好時間管理,告訴她不要在意學校考試的成績,課要聽,回家要複習,把學校的進度融入她自己排的進度裡。 > > 拼了一年,高中聯考放榜時,她如意料中的順利考上第三志願高中,也考上第一志願工專;媽媽勸她去讀五專,那所工專即將改制為國立科技大學,可省去三年後大學聯考的煎熬,可是她堅持要讀高中,理由是她要上大學,她認為讀工專是表示程度較差,高中聯考沒考好。 > 於是她上了那所創校近百年的高中。 > > 她活躍的過著高一新鮮人的日子,只是身體變差了,經常昏倒,到下學期時更加嚴重,時常請假,但是社團的事一定抱病參加;媽媽不以為意,除了一昏倒就到學校接人外,只有規定她要多吃點有營養的東西、要早點睡覺。 > 直到下學期開始一個月後,導師來電約媽媽到學校,媽媽從老師嘴裡才知道她有用生病逃避考試、逃避交作業的習慣,連昏倒也是一種逃避行為;不消說,媽媽的心情是多麼的驚訝與沉重,更感覺到心慌,不知道要如何處理她的逃避心理。 > > 臉色蒼白的她,坦白承認她不喜歡這所高中,她說每個主科老師都一樣,每天趕進度,每天出作業,每天排小考,考到借早自習、借午修、借下課時間,還要借不重要科目的時間,像家事課就好像理所當然可以被借一樣,她問媽媽為什麼學校不給她自己讀書的時間? > 媽媽傻住了,三十年前的媽媽也是這樣的渡過高中生涯的,時代即將進入二十一世紀了,怎麼那麼好的公立高中竟還以著與當年一樣的填鴨式教育來教孩子? > > 媽媽更沒想到無法責怪孩子排斥這樣的教育方式。最後,媽媽只有跟老師說明孩子喜歡的讀書方式,希望老師能包容,導師卻回答說這是孩子的適應較差而產生的問題,台灣所有的公立高中都是這樣的教育方式,導師無法為一個個案要求其他老師配合。 > > 這樣的溝通進行了好幾次,直到二年級下學開學一個月後,她以離家去自殺來放棄這樣的學習環境!還好藥在路途中遺失了! > > 媽媽痛心疾首,依學校的建議帶去看心理醫生,醫生說這是憂鬱症,在台北幾個有名的學校,每年都會有幾個這樣的學生,還有習慣性跳樓的,直到死為止。 > 醫生說得稀鬆平常,媽媽和爸爸卻是嚇到了,決定先讓她休學再說。 > 為了不讓她的日子空白,媽媽帶她去麥當勞應徵,讓她去體驗真實的人生。十七歲的她,為了排斥學校的教育方式,變成了一個時薪六十五元的小妹。打工二個月後,她居然升官了,她說因為她表現良好,店經理升她為麥當勞阿姨,時薪調為八十多元,工作內容是主持小朋友的Birthday > Party、拜訪鄰近的幼稚園,邀請幼稚園到店裡辦慶生會、兼任店經理的文書處理祕書。她同時告訴媽媽說,她不要再去看心理醫生,也不要去看張老師了,她要自己治療自己。 > 媽媽問過店經理,確認店經理真的是很讚賞她的優異表現,許多小朋友的Birthday > party都指定要她主持,不要其他的阿姨。 > > 一年休學的期限滿了,她說她要讀書,她想上大學,爸爸說服她回去原來的學校,她始而拒絕後又同意,理由是在那裡跌倒就要在那裡爬起來,於是她復學了。 > > 這次的提早進入社會,讓她交了男朋友。爸爸和媽媽為了讓她快樂,無法開口說不准交男朋友。 > > > 學校的日子總是一成不變的,她也回到小學時代的安安靜靜的情況,媽媽只有注意她是否回復逃避的心理,沒有感覺到她太過沈靜,不像在麥當勞打工時那樣活潑。 > > 第二次月考前的某天深夜,她睡覺前把沒吃完的抗憂慮藥一把吞下,把菜刀放在身上,昏迷不醒在床上。經過一天一夜的急救,總算救回了她。原因是她在這個學校讀書太痛苦了,再休學也是一樣,又加上初戀的感情起變化,她認為她甚麼都不能擁有,只有選擇輕生。 > > 她不要活了,可是媽媽和爸爸怎麼會放棄她呢? > > 到處尋訪學校,媽媽意在找沒有升學壓力的學校,因為媽媽的寶貝女兒一樣都是自己讀書的,爸爸意在找沒有太多行為偏差的學生的學校,因為爸爸擔心寶貝女兒到私立高中會被欺負。 > > 終於,她轉進了一所私立綜合高中,強調快樂的學習、自由選課、以研究報告代替考試,這些教育特色吸引了她,不顧教官說二校之間落差太大,可能她無法適應。 > > > 很意外的,最後二年的高中生涯是她就學以來,從幼稚園起算,最有成就感的二年,成績是全校最好當然不在話下,學校還讓她成立社團、出刊物,代表學校對外參加交通安全宣導比賽、高中生英文演講比賽,主持規劃大型校內活動等等,還要為寫研究報告,撥空上網路找資料,閱讀大量的資料;媽媽說她簡直變成了另一個人。 > > 去年十月,高三上學期,她決定不要參加大學聯考,要參加推薦申請入學;她輕輕鬆鬆的去參加教育部能力檢定考試,結果得到平均達頂級(最高級)的成績。 > > 她說,參加台大申請入學甄試是身為高中生的夢想,如果考上了,則是美夢成真,因此她以私立綜合高中學生的身份,去和全省各地前三志願的公立高中學生拼台大。 > > 結果,導師告訴媽媽說,她是以同系申請入學考試者的最高分被錄取,也就是榜首。 > > 她喜極而泣,不是哭泣,是在導師室哭得有如牛嚎。 > > 我就是那個媽媽,陪女兒讀了五年高中,今日看她到台大上課的背影,我只有一個感想,就像一句廣告名言「我是當了爸爸以後,才學當爸爸的」,我也是從陪孩子成長中去學習成長。

2008年10月24日
公開
18

上爬爬

上爬爬

2008年10月20日
公開
15

上爬爬

上爬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