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格格的媽麻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好文分享--當小寶貝變成小麻煩(謝謝乖乖乖的媽麻Daby分享)

2008年06月26日
公開
58

張老師月刊 200804期 當小寶貝變成小麻煩 于美人的媽媽經 文=陳健瑜.攝影=黃念謹 父母應該學會「等待」,不要當下開罵,孩子其實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們離爸媽愈來愈遠,相反地,也離自己愈來愈近。 媽,妳知不知道妳很賤! 「老師說我的小孩是全校頑皮學生的前三名!」剛結束廣播節目錄音工作,于美人褪去幹練精明的形象,顯露身為人母的擔憂,她的情緒陷在前一晚兒子班導師的那一通電話裡,吵架、搗蛋、捉弄同學……,原本就活潑好動的Max,上了小學之後變成校園裡的小麻煩。 「我的孩子才上小一,為什麼搞得像國中一樣複雜?事情永遠解決不完,不斷在悔恨中修正方法,我是無奈又無力的媽媽啊!」去年才出版有聲書《七年之養》暢談育兒經,于美人沒料到這對龍鳳胎一進入小學,教養問題瞬間倍速暴增,三天兩頭與校長、老師溝通,每星期花時間修習父母成長課程,做足功\課;可是當小孩鬧起脾氣,壓抑不住的火慍總會衝破喉頭,而一陣訓斥過後,又是自責與懊悔的無盡循環。「我發覺當父母的不能活在當下,當下是過不去的!」經過這一年的碰撞,她覺得父母應該學會「等待」,不要當下開罵,孩子其實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們離爸媽愈來愈遠,相反地,也離自己愈來愈近。 不過,要父母不被兒女喜怒牽動,似乎是一項違抗天性的工程。「我朋友說她每天當溫柔媽媽的時刻,就是下午四點接到小孩後的十分鐘,一整天沒見到孩子,特別想念,但是十分鐘的『甜蜜期』一過,又恢復成母老虎媽媽。」于美人也常被兒子氣到變成母老虎,有一回她不答應Max的要求,Max竟然脫口說出:「媽,妳知不知道妳很賤。」這一頂撞不得了,她完全崩潰抓狂,彷彿炸藥在眼前爆開,一整天就被這句話纏住。 「隔天才知道,他才剛學會這個字,根本不懂意思,只是覺得好玩拿來用,唉,我白白氣了一天。」于美人冷靜下來,仔細為兒子上了一堂國語課之後,Max就沒再講過這個字。 喔,原來這是孩子獨有的狂喜狀態。 「家裡的氣質美少女到了學校,開始會罵髒話、跟同學吵架、蹺課,動不動就大聲尖叫,扭來扭去,變得非常三八。」她一面講,一面模仿女兒「突變」的怪異腔調,完全不能接受Mina的改變,既緊張又焦慮,追著老師問原因,連于媽媽都忍不住嚷著:「轉學啦!一個好好的女孩子,怎麼變這樣!」儘管心頭忐忑不安,于美人還是決定靜觀其變,也許\女兒之前的乖順是過分的壓抑,那倒不如讓她盡情地釋放,去體驗另一種形象的生活。「奧修說,這是屬於孩子的狂喜狀態,大人多點耐心吧!」有趣的是,Mina狂了一陣子後,學期末又決定走回氣質美少女路線,讓家人鬆了一口氣。 「當我瞭解小孩的成長歷程之後,才知道原來我們都太急了,每個小孩的生命氣質不同,沒有一套教養方法可以走遍全世界。」她搖搖頭,自認不是完美媽媽,但絕對是非常努力的母親。 粗線條媽咪VS.超敏感孩子 讓于美人最感困擾的是,她是位粗線條媽咪,卻養了一對感受力相當敏感的小兄妹,總是摸不透他們在想什麼,稍不留神,就發現自己的粗心傷害了孩子。 「我帶他們去墾丁玩,老公要上班沒辦法跟,所以就和其他家庭一起度假,那幾天Max的言行非常怪,我卻完全不理解他在怪什麼。」第三天早上Max還是一樣,這個不吃、那個不要,彆扭來彆扭去,于美人生氣罵他:「怎樣啦!帶你出來玩那麼痛苦,那以後不帶你出來了,走,回房間啦。」「回房間我要告訴你一件事。」Max一臉嚴肅,結果才踏進電梯,他哭了出來:「哥哥有爸爸陪,好幸福唷。」原來他真正介意的是「爸爸沒有來」,才不停鬧情緒啊! 于美人嘆了口氣:「可是我不知道,白白罵他罵了三天。」這下子,內疚的人變成媽媽,但是心急口快的個性也不是說改就能改的,過一會兒,她買了一包無花果給Mina,Mina大方地與其他孩子分享,不過,給的方式卻不怎麼爽快,先摺掉一小截再遞出去。「整條給人家就好,不要那麼小氣!」媽媽又開罵了,只見Mina露出無奈的眼神,「提醒」說:「媽,這兩條無花果不一樣長,我直接給,他們會覺得不公平。」 小孩的敏銳和細心讓人驚訝,于美人承認,他們有時候想得比大人周到,每個媽媽都可以在孩子身上學到東西。 我好愛妳,不要懷疑我對你的愛 「如果我告訴Mina這壺茶很燙,不能碰,她絕對不會接近;而Max就一定會想去try,非得拉他的手試熱度,他才知道危險。」兩個小孩一動一靜,個性迥然不同,不過,活潑好動的那個,顯然比較容易擄獲爸媽的關注,于美人坦承她的確花較多的力氣在兒子身上,擔心他的一舉一動,而妹妹總是發揮「孔融讓梨」的精神,哥哥一吵,她就讓步。 上學後,老師忍不住問Mina:「妳為什麼這麼乖?」「因為Max經常惹事,我如果不乖的話,媽媽會很傷心,這很麻煩的。」女兒的貼心回答,倒讓媽媽警覺:「乖」不一定是好事。 「母親對女兒的期待,會影響女孩子的感情路,很多女生長大之後,不相信自己可以得到幸福,可能都源自於媽媽老是『憨慢』、『不夠好』的叨唸,女生一旦失去自信,就很容易失去身體的主宰權。」于美人一臉憂心地說著,想告訴女兒,不要凡事退讓。 「有一天她在才藝課上贏得一項獎品,另一個孩子也很想要,不停地哭鬧,要Mina讓出來,老師覺得她乖巧好商量,也想遷就那個孩子。」于美人心裡想:「為什麼乖的就要讓?將來有好男人,不就也要讓了!」於是走進教室瞭解狀況,Mina一抬頭看到媽媽,沒有救兵駕臨的欣喜,而是悶著頭,一副「我要讓了」的表情,于美人趕緊拉住女兒對她說:「這是你憑實力拿到的,好,那不要讓,堅持下去。」Mina點點頭,這一回她決定不委屈自己。 為了讓Mina更有自信,于美人相當珍惜與女兒單獨約會的時光。有一回在蘇美島的沙灘上,乘著夜色,母女手牽著手一起散步,一起看天上的星星。「這顆星星就代表妳,我當著妳的星星跟妳說,我好愛妳,不要懷疑我對妳的愛。」于美人的感性告白,讓Mina眼神瞬間明亮,充滿信心。 每回吵架,兒子總會緊張地問我:「妳原諒爸爸了嗎?」 『媽媽愛不愛你們』,他們覺得乖的時候愛,不乖時候不愛,我必須一再解釋,不管乖不乖,都不影響媽媽的愛。」她很納悶,已經花了這麼多時間與努力陪伴兒女,為何他們仍透露著不安全感,工作量一多,或是利用週末時間出門錄影,小孩的情緒馬上會起變化。「Max有一陣子猛眨眼睛,我很緊張,擔心得了妥瑞症,醫生卻說沒事,他只是想引人注意。」到了寒假,與父母相處的時間變多,Max果然恢復正常。 「時間是父母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他們其實只要知道爸媽都在身邊,就夠了。」她沉思片刻,想起兒時放學回家,媽媽一定都在的踏實感;也想起從小生長在單親家庭,對父親形象的幻想和期盼。她輕輕嘆道:「我一歲就沒了爸爸,在心目中編織了一個完美父親的典型,所以我不斷期待先生達到我的要求,永遠覺得他做得不夠好。可是這太難了,人世間本來就沒有完美的父親。」于美人自剖,她現階段的功\課就是修正自己的態度,別再逞「凶」。 「每次我們吵架,Mina總在一旁冷靜地看,什麼話都不講,而Max總會躡\手躡\腳地問我:『妳原諒爸爸了嗎?』我知道他們既害怕又緊張啊。」她恍然大悟,自己一直想給小孩更多的愛,但是對於「理想爸爸」的期待落空,卻反而帶給這個家強烈的不安定感。 「我一直在學習如何當個好媽媽,至於成效如何,有待下回分曉,路還長得很呢。」于美人說著,語氣裡夾雜擔憂與堅毅,這部媽媽經雖然不好念,卻是人生中無可取代的精采。

好文分享--別讓寶寶的成長學習超載

2008年06月26日
公開
28

放任自由和揠苗助長是教育中的兩個極端,也是一線之隔的兩個誤區。父母的過分關注,有時非但會為孩子施加成長壓力,甚至可能會導致孩子發展遲緩。所以,請調整好孩子的「成長磅秤」,因材施教才能使寶寶快樂起步哦!   也許很多心急的父母都曾有過這樣的體會:時常看別人家的孩子學這學那,於是回家以後也很認真地在自家寶寶身上「操練」起來,但孩子的進步總與父母的期望有所差距,這段差距有時甚至會導致父母對孩子的IQ、EQ産生質疑……   雖然諸多教育專家均提出幼兒發展關鍵期理論,以及各年齡階段的能力評量,但朱文彥老師要提醒各位「照書養」的父母們,在吸收科學、客觀的教育養分之餘,更要根據寶寶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所以當孩子身上發生問題時,父母都應先檢討自身原因和環境條件的不足,與孩子一起獲得成長和提升的機會。   其次,請你將目光放得遠一些,讓孩子快樂成長,按需要學習,而不要在寶寶0∼3歲的發展關鍵期,犯了超齡教育的謬誤,否則,寶寶的成長磅秤很可能就會「超重」、「超壓」了。 ★0~1歲:運動、健康先過磅   當寶寶0∼1歲時,父母往往比較關注孩子的身體狀況,以及肢體運動智能的發展。以下是父母可能會犯的過度表現: 1)一味地要求寶寶長胖生個「胖小子」是很多父母的願望,尤其老人家更喜歡看到白白胖胖的寶寶,所以很多父母會擔心孩子營養不良,認為健康的小嬰兒就必須擁有像藕段一樣的小手臂,但是這樣的傳統觀念,也會導致「填鴨式」的錯誤餵養。其實,只要堅持適當餵養,並且寶寶的成長速度正常,「身材」苗條些反而會使寶寶的動作發展迅速,過胖兒則往往行動遲緩。 2)對寶寶的生理反應過於緊張   這個階段的寶寶由於不會說話,因此只要稍有「反常」,父母就會大驚小怪。朱老師舉例說,曾有家長打電話向她緊急求援,說家裏6個月大的寶寶1天大便6次;後來經過進一步瞭解才知道,原來家長見寶寶愛吃桃子,便在1天中餵孩子吃了4顆桃子,可見,這樣的排便異常完全是由於家長的錯誤餵養所引起。 ■Smart Tips *雖然小嬰兒不會用語言表達身體的不適,但他的排便、臉色和哭聲等表現,都可以幫助家長觀察掌握身體狀況,因此,新手媽媽們可以多多吸收現代的養育知識,以避免緊張與忙亂。 *「I-talk聰明媽媽教室」(http://www.smart-kids.com/live )是一個非常好的線上交流平臺,媽媽們可以在網路上向專家們諮詢各類教養問題。 3)過早關注寶寶的動作發展   孩子的發展自有其規律,但也有個別差異,有的孩子起步早,有的孩子走路晚,這其中的早晚差異也受限於孩子的生理發展。如果家長過分要求寶寶像動作發展較快的孩子那樣「七坐八爬」,便很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骨骼發育不良。 ■Smart Tips *並不是每個寶寶都會趴和爬,因為出生的季節不同,在學習爬行時會由於衣服穿得過多而受到阻礙。 *孩子並非父母滿足虛榮心的一個工具,而無意義的比較只會讓父母失去正確的教養方向。(待續)          ∼本文由聰明寶寶雜誌授權提供 別讓寶寶的成長學習超載(下) ★1∼2歲:對語言智能要求過高   當寶寶1歲半時,孩子的語言發展速度便成為父母所關注的焦點,爸爸媽媽們經常將孩子的聽、說能力,當作寶寶「聰明」與否的依據;也因此,擔心自己的寶寶「不會說話」,便成為1∼2歲寶寶父母的典型過度表現。   在朱老師所接觸的孩子當中,1歲半孩子的家長最常提出的問題往往是:「寶寶怎麽還不開口,是不是語言發展遲緩?」事實上,語言發展遲緩必須有一定的評量標準,而且孩子不肯開口,可能包含了多方面的原因,例如遺傳因素、語言環境創設條件等等,不見得是語言發展遲緩。 ■Smart Tips *孩子可以接受第二種語言,但必須是在孩子已能聽懂母語的前提下;否則,過於嘈雜的語言環境會使孩子的語言邏輯混亂,令他失去模仿的興趣。 *孩子的語言智能提升,受制於成人的語言能力水準,倘若成人說話時語速較慢、發音清晰、咬字標準,孩子的語言發展就會較為順利。 ★2∼3歲:認知、人際壓力超載   當孩子2∼3歲時,父母的要求會相對提高,其關注點則往往體現在孩子的學習與人際交往方面。在這個階段,父母可能會有的過度表現有以下兩點: 1)急切地將孩子送入幼稚園   2∼3歲的孩子正處於「分離焦慮期」,所以適時地為孩子做入園的充分準備,有其必要性;即使在將孩子送進幼稚園後,仍要隨時觀察,以便隨機進行教育。在筆者小女身上就曾發生過這樣的案例:因為幾位好友的孩子們,都在2歲時就被送入了托兒所,所以筆者也趕著讓2歲的寶寶入園,可是入園一段時間後,卻發現她每天上幼稚園前仍要哭鬧一陣,而且每隔1週就要發一次支氣管炎回家休養;最後迫不得已,乾脆就退了學,結果寶寶在家健康、快樂地成長了1年,沒有上過一次醫院。今年4月,她看到社區裏的小朋友個個都去了幼稚園,就主動要求上幼稚園,入園後狀況一直良好。可見,揠苗助長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有弊無益。 ■Smart Tips *在入園準備中,孩子的心理建設同樣重要;但心理建設並不是人云亦云的教育,而是個性化教育,爸爸媽媽們應在家庭教育中注入此項要素。 *3歲的寶寶已具有社會需求,人際智能的提升速度也相當快速,因此,一些托幼機構只招收3∼6歲的孩子是有其道理的。 2)為孩子增加各類學習負擔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中,孩子的學習與智力提升,往往單指認字、計算、畫畫等方面,但這其實是對孩子興趣培養和掌握學習方法的一大殺手,也不符合多元智能的教育理念;家長只有在培養孩子興趣的基礎上,用遊戲的手段提升孩子的多元智能,才是最好的教育。 ■Smart Tips *如果你一直認為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便應先從學習時間的長短開始調整,4歲左右的孩子最適宜10分鐘一堂課的學習。 *學齡前孩子的唯一學習手段,就是遊戲。   學前教育是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它並非單指對孩子某方面技能的訓練或單純的認知輔導,所以父母自身的優良品格,也是學前教育的重要內容。換言之,聰明爸媽們雖不用著急,卻也不能倦怠,必須把握好手裏的那桿稱,在真摯、溫馨的親子時間裏,發揮出最佳的教育潛能。(完)          ∼本文由聰明寶寶雜誌授權提供

用正確的方法對抗腸病毒

2008年06月24日
公開
53

1.政府及媒體一直在呼籲"勤洗手"卻沒提到"口沫"傳染也是個可怕的途徑, 很多人沒有感冒就戴口罩的習慣,請媽咪們可以叮嚀幼稚園,安親班等,希望老師要求感冒的大人小朋友們需戴上口罩!(尤其腸病毒初期跟感冒非常類似) 2.難免會有帶小朋友外出或到公共場所的機會,媽咪們可以自製消毒水隨身攜帶,需要時可以噴手很實用.作法如下:準備有噴頭的小瓶子(10元賣場就有)裝上調好濃度的消毒酒精:100ml酒精(95度)+25cc純水(蒸餾水)=75度消毒酒精! 颱風過後病毒活躍增3倍 淋雨速喝溫開水 若不小心淋到雨,又出入冷氣房,會使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感冒和感染腸病毒的機率。何一成醫師建議,淋雨後立即喝1大杯溫開水,以不燙嘴為標準,可調節體內溫度,喝完後,最好能馬上沖熱水澡,讓體表溫度回溫。若已經出現咽喉痛等感冒現象,可利用100c.c.溫開水加入5克鹽,使用鹽水來漱喉嚨,也可以降低病毒數量,舒緩不適感。 少到室內遊樂場玩 腸病毒易在人潮擁擠、密閉的室內傳播,而醫療院所是病毒量較高的特殊據點,小朋友即使只是在院內玩積木、木馬等簡單的遊戲設施,都會有感染風險。腸病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在日前宣布,全國各醫療院所暫停開放兒童遊戲設施,提醒家長要盡量避免帶小朋友到室內遊樂場、球池裡遊玩,以免被傳染疾病。 多開窗 用除濕機 颱風帶來的雨勢會使外在環境濕度提高,何一成醫師提醒,雨天一定要保持家中的乾燥,用除濕機是最容易的方法,連續開10小時;若沒有除濕機,可開冷氣將室溫控制在25℃,或使用冷氣的除濕功能,來維持空氣乾爽;開冷氣可同時用電風扇吹地板,能加速乾燥效果,維持環境乾爽舒適。 水質差 少吃淡水魚 颱風挾帶的豪雨會使原本水濁度升高,不僅是水庫,也會造成漁塭的水源較髒,養殖的魚類含菌量會較平常高,何一成醫師建議,颱風後的1星期內可能較容易挑選到體內含病菌的魚,不如先不要食用養殖淡水魚,如:吳郭魚、虱目魚、比目魚等;若一定要吃魚,最好選擇深海魚類,如鱈魚、鮭魚等,才能夠避免吃進受感染的魚類,1周後水質較穩定,就可以恢復正常 剪指甲防病菌藏匿 手指是人體接觸病菌最頻繁的部位,尤其是指甲縫內最容易藏納污垢和病菌,若不注意時以手拿食物吃、挖鼻孔,就會引發感染,造成腸胃不適。何一成醫師建議,無論是家長或小朋友,都要定期修剪指甲,最好每周剪1次,不要留過長,若超過指甲緣就算是太長,應儘速修剪 颱風天先別洗衣服 在颱風天洗衣服不容易晾乾,衣服會有潮濕的感覺,這時候病毒易殘留在衣服上,造成傳染,何一成醫師建議,將衣服做好乾濕分離,不要把衣服泡在肥皂水裡,可以疊放在洗衣籃裡,等到放晴後再洗。何一成醫師表示,衣服洗好要在15分鐘內馬上晾起來,或用烘衣機將衣物烘乾;洗衣時可加入市售漂白水,將5公升的水加25c.c.漂白水和衣物一起洗,最後沖洗到沒有漂白水的味道,才能夠徹底消毒、抑菌。 準備私人餐具 勿共用 颱風過後的髒水可能會沾染到餐具,病毒就會附著在上頭,家長要將餐具徹底洗淨、消毒,可用洗潔精清洗或用烘碗機烘乾。何一成醫師提醒,若家中有2至3名小孩,有些小朋友可能有接觸到其他帶有病毒的感染者,為了有效預防感染,要避免共用餐具、一起分食,如一起吃冰淇淋等,避免經唾液感染,最好每個人有屬於自己的餐具。 吃東西前要洗手 小朋友會用手觸摸地板或沙發等家具,又直接拿東西起來吃,易將病毒吃進體內,造成腸胃炎、腸病毒等疾病。提醒家長要常幫小朋友洗手,最好每個小時洗1次,且要用肥皂泡沫清洗,雙手仔細搓20秒,洗完後再用紙巾或乾淨毛巾擦乾,能減少病菌附著在手上而吃進肚子的機會。 雨天多攝取益生菌 下雨天會使人體免疫力降低,容易感冒、生病引發腸胃不適,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建議要均衡飲食,才能夠提升免疫力;建議多吃含益生菌的食物,如飯後喝1瓶120c.c.的優酪乳或直接吃益生菌保健食品,可以活化腸道環境,保護病菌入侵。 先喝市售瓶裝水 颱風過後會使水庫和家用水塔原水濁度提升,水中含有的總菌落數也會增加,這時候就可能喝入挾帶病毒的水,建議家長先將自來水盛放在水桶裡,放入明礬或竹炭,等雜質沉澱在底部後,再取用上層乾淨的清水煮沸來使用。若家長擔心自來水煮沸後仍不夠乾淨,建議直接購買市售的瓶裝水來飲用,等原水濁度回覆到正常值再用自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