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輕描淡寫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引導孩子獨立自主5對策

2008年08月13日
公開
63

引導孩子獨立自主5對策(上)   家長們往往都很注重孩子的智力開發,可是卻忽略了該多為孩子奠定對其終身發展有用的基礎素質;例如「獨立性」,就是一種對孩子終身發展有用的個性特質。   記得小時候,媽媽總是讓我做這做那,令我很不耐煩,有時忍不住抱怨:「別的小孩都有媽媽幫忙做,為什麼我都要自己做?!」這樣過了很多年,讀大學時,我給媽媽講一些同學在生活上鬧的笑話,媽媽就很得意地說:「小時候讓你多學學,你現在知道了吧!不是媽媽自己做不動,而是讓你學會自理,學會獨立。」媽媽的這句話,一直深深印在腦海中,直至自己成家,才真正體會到其含義。   不知道現在的你,是不是像當年我媽媽一樣呢?如果你也是這麼做的,那可以說,你的孩子很幸運。但事實上,的確有相當一部分的孩子獨立性較差,尤其是都市裡的孩子,他們對父母的依賴,並不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此一狀況,教育界的人士都感到憂心。   義大利著名的教育專家蒙特梭利主張,尊重兒童的獨立性、自主性,放手讓孩子在活動中發展。他說:「教育,首先要引導孩子走獨立的道路。」事實上,獨立性是孩子自我發展的一種動力,當孩子從依賴走向獨立,正是成長的過程;而獨立性強的孩子,他願意做能力所及的事情,願意動腦筋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樣的孩子在身體、智力、情緒等方面都能得到良好發展。更何況,事實也證明,一個人想要取得成功,僅有聰明的頭腦是不夠的,還必須具有獨立性、自制力、堅韌性等良好的個性特質,才足以應付一切險阻。   曾有美國心理學家對1500名IQ高的兒童,進行長期的追蹤觀察,30年後他發現,20%的人沒有取得什麼成就,而將他們與其中成就最大的20%的人相比,最顯著的差異並不在智力方面,而在於個性特質不同,成就卓著者都是具有堅強、獨立等個性特質的人。 1.積極強化「自我意識」   那麼,家長在生活中,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呢?   當你聽到孩子開始以第一人稱「我」稱呼自己,開始說「給我」、「我要」、「我會」、「我自己來」等等話語時,就是孩子獨立性意向出現的象徵了,家長可不要在此時剝奪孩子種種「我自己......」的要求哦。   不過,雖然孩子此時開始出現了獨立性意向,但他們的自我意識還是較差,容易依賴他人,特別是依賴他人的評價,若有人誇獎他,他就以為自己很好;若有人批評他,他就以為自己不好,不同的評價常使孩子分辨不清自己,也沒有能力客觀地從別人的評價中,看到真實的自己。所以,父母此時要盡力幫助孩子強化其自我意識,並樹立一個積極的自我形象,讓他明白自己雖有各種缺點,但也有長處,這樣有助於孩子的獨立性發展。 2.「尊重」有助於獨立   心理學家指出,當幼兒的獨立活動要求得到某種滿足,或受到成人支援時,就會表現出得意、高興,出現「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情感和態度;反之,則出現否定的情感與態度。因此,我們必須十分珍惜幼兒的獨立性意向,尊重孩子,並給予他熱情的鼓勵和支援。   例如,注意對孩子說話的口氣和方式,認真聽孩子講話,可以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孩子不吃飯不要硬逼;要求孩子做事儘量不用命令的口吻,也不要當眾斥責孩子「不爭氣」、「沒出息」等。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會使孩子待人友善,懂禮貌,舉止大方,自我獨立意識強,這些都有利於孩子獨立性的發展。(待續) 引導孩子獨立自主5對策(下) 3.不過度保護孩子   在台灣,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過多限制的問題比較普遍。   倘若父母極少給1歲內的孩子,提供練習坐、爬、站立、行走的機會,孩子醒著時,也常常是抱在懷裏,或讓他們躺在床上,這種的過度保護和過多限制,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主動探索和認識外部世界的機會,阻礙了他們的心理發展。記得有一個大學同學,每到放假的時候,她媽媽都會來學校幫她把床罩、被套等收回家洗,而開學的時候,則會來幫她把床鋪好,並打掃清潔;而另一個朋友更誇張,只出差幾天,他的媽媽便整夜睡不著覺。這些,大概都和小時候的經歷息息相關吧。   其實,我們不妨學學歐美國家的父母,多給孩子一點自由,讓他自由地在地上爬,學走路時,跌倒了,讓他自己爬起來,而不要壓抑孩子們獨立性活動的意向,應該解放他們的手腳,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儘早培養他們的獨立自主性。換言之,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就應該讓他自己做,而不要代替他,這是一個教育原則,家長的包辦代勞,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學習、發展的機會。   當孩子長到2、3歲時,就會有要求要自己做的強烈意願,這時,家長應該要因勢利導,從訓練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開始,一步一步地在這個過程當中,培養起孩子的獨立性;而實際上,在幼兒期,獨立性培養的最主要內容就是自理能力,自己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到了5、6歲,家長的要求可以再高一點,藉此逐步地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獨立生活能力和自己動手做的勞動習慣。   只是,在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時,家長首先要認識到,年齡小的孩子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從不會做到會做,從做不好到做得好,這是一個必經過程,我們不要怕孩子做不好,更不應為求全而予以責備,只要孩子去做,不管這件事做得怎麼樣,我們都應該鼓勵,因為有了鼓勵,孩子就感到「我行」,有了自信,進而更願意去做事,這才是最重要的,也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一種動力來源。 4.培養孩子具責任心   此外,家長們在培養孩子獨立性的同時,也應該重視孩子責任心的養成,因為要孩子能夠持之以恆地將某件事情獨力做完、做好,其主要動機即來自於對所做事情的一種責任心。孩子由於年幼而缺乏知識和經驗,經常容易造成一些過失,這毫不奇怪,但關鍵是家長要藉由幫助孩子處理過失的過程,使孩子真正懂得什麼是責任,怎樣做才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所以,只要孩子有一定的能力,家長就應該捨得讓他自己承擔責任,此舉既可鍛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又可體現出現代父母的真正愛心。 5.嘗試讓孩子自決   不過,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並不僅限於讓孩子自己吃飯、穿衣等等,還應該為孩子創造機會,讓他能自己拿主意、作決定,自己解決一些問題。   有些家長可能會問,小孩子那麼一點點大,他能決定什麼,解決什麼問題呢?還不如家長自行解決呢!其實不然!讓孩子學著作決定,可以從一些很細小的事情開始,比如,讓孩子自己決定今天穿什麼衣服;晚上吃什麼菜,可以讓孩子提建議;雙休日到哪兒去玩,也可以問問孩子的意見,然後通過家庭會議討論決定......這些都是培養孩子獨立抉擇能力的機會。總而言之,凡是能讓孩子參與的就讓孩子參與,把孩子當成家庭中平等的一員,這不僅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對於其他良好品質的養成,也有一定的幫助。 Tips:千萬不要心太軟   在家庭生活中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除了觀念須具足外,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前提要注意,那就是家長一定要戰勝自我,不要一看到孩子哭鬧、求助就心軟妥協,甚而棄械投降,放棄要求;切記,教育孩子不能聽憑感情用事,必須著眼於孩子的長遠未來幸福,以及終生發展。(完)

不是只有看書才是教育

2008年08月13日
公開
50

不是只有看書才是教育( 上 )   寶寶那麼小,教太多會不會給他帶來壓力呢?教寶寶會不會影響他的成長?談到早期教育,父母都會提出類似的問題。早期教育的重心與真義是什麼?又該如何實施呢? *不要錯誤理解早期教育   不少爸媽把早期教育理解為教寶寶識字、讀書、畫畫或者掌握其他的技能,把早期教育的重心放在一個「教」字,於是,早期教育便如同灌輸教育。基於這樣的理解,在育兒領域便出現兩個派別:一個派別認為,寶寶這麼小就給他施加學習的壓力不會帶給他任何好處,相反還會妨礙寶寶其他方面的發展,正面的作用遠不如反面的作用,所以他們堅持寶寶小的時候什麼都不要教,也不要給他約束,只要讓寶寶開心玩耍,由著他的天性發展就可以了。   另一派別則認為一定要多教寶寶,否則寶寶就可能輸在起跑線上,影響他未來的發展。這個派別的爸媽有的自己十分賣力地教寶寶,有的則是對如何實施早期教育感到茫然,於是,刻意把寶寶送進相關的教育中心、親子中心,以為這樣就OK了。 *採取中庸的教育方式   實際上,這兩種早期教育觀都有失偏頗。給寶寶自由探索的權利,同時也在他探索的過程中適當加以引導,寶寶的探索才會更有成效,甚至他才會在這樣的探索中獲得自我學習的能力,因此,任由寶寶自己去探索,我們在一邊什麼不做不見得是好事。   好比我們已經處在一個高度發達的高科技社會,我們不需要再回到原始社會從頭來過一樣,我們可以給寶寶一個起點,讓他發展得更好、更輕鬆。好的老師從來都不會只是在一旁袖手旁觀,相反,他會給學生一些指導,而老師適當的提醒具有讓學生茅塞頓開的效果。爸媽所要做的就是嘗試這樣的老師角色。   教育的前提是不要灌輸,不要違背寶寶的意願硬塞給他,在他探究某個事物時,我們可以透過適當的引導,讓他的探索從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拓展得更加深入、更加廣博。很多人反對教育,或者小看了教育,都是把這個教的定義看得太狹隘了。早期教育應該是廣義的概念,它可以像風一樣以無形的方式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寶寶生活各方面。 *寶寶有興趣,爸媽要引導   早期教育不在教,也不等同於灌輸。雖然,識字、閱讀和雙語教育是可行的,並且確實會帶給寶寶益處,至於是否必要,則要取決於你自己所處的環境以及寶寶的狀況。例如識字,如果寶寶不感興趣,你非要逼他去學,搞得他一看見文字就頭痛,那不如不學。比如閱讀,你天天拿一本書在寶寶面前煩他,他是不可能找到閱讀的樂趣的,相反,他還會因此厭倦閱讀,覺得閱讀就是受人控制,毫無樂趣可言,這樣的閱讀還不如不要。雙語教育也一樣。   所有一切都需要取決於兩個條件:一是寶寶有興趣;二是爸媽引導的方式要有趣。寶寶的興趣可以經由爸媽的引導而啟發,並且與爸媽恰當的引導有相輔相成的關係。如果有了這兩個條件作為支持,那麼讓寶寶儘早接觸教育對他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我們都知道,智商的開發在寶寶成長過程中是很重要的,但不是全部,情緒智商或者其他方面的培養也同樣重要。而這些都是可以融合在一起的,沒有必要把它們割開來。寶寶各方面的能力也是互相促進的,例如情商和智商的關係,情商需要依賴智商來發展,所以一個智障的人,他是無法發展出高情商的。同樣的,智商也需要以情商作為支援,他的智商才可以在恰當的時機發揮出來。因此,平衡與和諧是早期教育的重心,失去平衡與和諧,早期教育就必然走偏。 *把握3歲前的早期教育   越來越多的研究為3歲前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提供了證明,例如人類大腦在3歲前基本上成熟了,3歲前給予寶寶大腦足夠的刺激能促進大腦細胞神經元的連接,3歲前是寶寶形成良好性格和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人類各種技能的發展存在一個敏感期,而這諸多的敏感期大都在3歲以內發生。給予大腦刺激並非就是要讓寶寶看書、識字,來自五種感官的刺激對寶寶的生長發育都有著不同凡響的重要作用,而這些刺激並不一定非要教育中心、親子中心來提供,爸媽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實施。   只要早期教育的方式得當,早期教育不僅可以開發寶寶智能和情緒,也可以促進寶寶體能以及其他能力的發展。只要爸媽了解早期教育的正確概念,早期教育就不需要在專門的時間和場所來進行,在跟寶寶交流的過程中,我們就可以隨時隨地將早期教育不著痕跡地融進日常生活中,讓寶寶受益無窮。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吃喝拉撒睡都是早期教育。 不是只有看書才是教育( 下 ) □生活中就能進行教育 *給寶寶餵奶   媽媽將寶寶抱在懷中,愛憐地注視寶寶,用手輕輕撫摸寶寶,用溫和的話語跟寶寶說話,媽媽給予寶寶的這種來自視覺、觸覺、聽覺的刺激就是給予寶寶最好的早期教育。這種交流,寶寶獲得了安全感,懂得了怎樣跟自己愛的人交流,怎樣才會讓人感覺很舒服,寶寶一邊喝奶,一邊聽著媽媽的話,從中學到更多的語言,並慢慢學會思考。如果媽媽餵奶時總是心神不寧、心不在焉,甚至表現得很煩躁,那麼寶寶就會變得焦慮,缺乏安全感,進而對周圍失去信任。 *寶寶自己吃飯   吃飯時,寶寶用小手捏著飯菜,感受到飯菜的質感、溫度、味道、色彩,透過他的小手、小嘴認識食物,享受和家人一起用餐的快樂氣氛,這些對他智力的開發,情緒的發展都會很有好處。用餐時,一家人互相關照,看起來很平常的事都可以讓寶寶學會更多的社交技巧,潛移默化地將他培養成一個品行良好的寶寶。 *給寶寶換尿布   如果媽媽在處理寶寶排泄物時,很有耐心地把寶寶的小屁股擦乾淨,同時輕柔地撫摸寶寶的肌膚,對寶寶的便便一點都不嫌惡,寶寶就會明白這種生理現象很正常,一點都不值得大驚小怪,於是,寶寶學會愛自己的身體。相反,如果媽媽給寶寶換尿布的時候,滿臉嫌惡的表情,態度也很不耐煩,那麼寶寶就會嫌惡自己的身體,長大後婚姻生活、性生活都會受到影響。所以,媽媽給寶寶換尿布實際上不僅僅是解決了寶寶身體的不舒服感,也是在對寶寶進行性教育。 *下班回到家   一進門就給寶寶一個熱烈的擁抱,輕輕地摸摸寶寶的小臉,拉拉寶寶的小手,在他的額頭上印上一個吻,或者和寶寶玩一會兒,這些其實都是早期教育。 *和寶寶遊戲   爸媽設計的一些遊戲也是對寶寶實施早期教育非常好的方式。例如一個簡單的撕紙遊戲,就可以促進寶寶小手精細動作的發展,透過撕紙,還可以讓寶寶在撕紙的過程中認識形狀、物體、大小、長短、寬窄等概念。 *早期教育無處不在   總之,早期教育無處不在,爸媽的態度、爸媽的行為都在照顧寶寶吃喝拉撒睡這樣瑣碎的小事中對寶寶出現影響,對寶寶智力開發、情商培育、習慣養成都會產生正反兩方面的影響力。所以,爸媽是否能給予寶寶正確的早期教育,將會影響寶寶未來的發展。

寶寶依戀安慰物

2008年08月12日
公開
46

☀戀物癖   安慰物是寶寶用於使自己感到更安全、更愉悅的東西,寶寶依戀安慰物是常有的事。其實這不是病態,是嬰幼兒生理、心理特點的反映。   寶寶的神經系統比較脆弱,容易發生輕度紊亂、失調,進而導致寶寶心理緊張,感覺不安,於是將精神的依靠寄託於安慰物或其他自慰的行為(如咬指甲、吸手指)。安慰物有助於寶寶適應與媽媽分離的過程,克服焦慮,使他感到平靜和鬆弛,有安全感;若安慰物沒有了,就會緊張、煩躁,產生不安全的感覺。 ☆寶寶有擬人化特質   寶寶戀物是很普遍的,例如有些寶寶特別鍾情於玩具小熊,像對朋友一樣和小熊說悄悄話,把小熊視為家庭成員。這在大人看來有點莫名其妙,然而對於寶寶來說卻是理所當然的,因為這是寶寶正常的心理狀態。寶寶有一種不同於大人的心理特點,就是擬人化,在他們的眼裡,世間萬物都是像人一樣有生命、有情感,所以寶寶特別富於想像,他們會說:別拉花,花會痛。爸媽對此不但不需要糾正,還應該順應寶寶,促使寶寶的想像力充分發展。   寶寶依戀安慰物的傾向有不同的程度,輕度的傾向是不過於固執、比較容易轉移、不是特別依賴安慰物、不是長時間依戀同一安慰物。而重度的傾向則是非常依賴、過於執著,沒有安慰物就特別緊張,無法正常生活。   當然,不是所有寶寶皆如此,寶寶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是有個體差異的,有的神經系統屬於強型,有的屬於弱型。一般來說,依戀情況比較嚴重的,多發生於神經系統比較弱的寶寶。 ★依戀會隨年齡而改變   有這種情況寶寶的爸媽不要著急,因為這種情況是正常的,而且是階段性的,一般不會影響寶寶的心理健康,隨著寶寶的長大,神經系統會逐漸加強起來,依戀安慰物的行為會逐漸消失。一位資深育兒人士說:我的親戚的寶寶在小的時候也有自己的安慰物,他們都是女孩,玲玲的安慰物是絨毛熊,洋洋的是一塊毛巾,安慰物陪伴了她們長大。後來洋洋的毛巾變得破爛不堪,鮮豔的顏色也沒了,玲玲的絨毛熊的絨毛掉了大半,但她們依然視它們為寶貝,不肯換新的,一直到上小學,不知道什麼時候,突然發現她們的身邊沒有安慰物的陪伴了,才醒悟:「她長大了!」看來她們的爸媽當初沒有強迫寶寶離開安慰物,沒有粗暴地將他們破爛不堪的安慰物扔掉,沒有認為寶寶這樣做是有問題的處理方式,是很明智的。現在玲玲已經小學畢業,學習優秀、人際交往能力強;洋洋已上大學二年級,是學校的風雲人物,她們完全沒有產生社會的不適應感。 *專家的建議 ※不要強行拿走寶寶的安慰物:這樣會加劇寶寶的神經緊張,不利於寶寶的心理健康。但要注意安慰物的清潔與安全。 ※不要為此給寶寶講大道理:因為這是下意識的行為,是寶寶自己也難以控制,與是不是明白基本無關,而說教反而會強化寶寶對安慰物的依戀。 ※巧妙地幫助寶寶逐漸減少依戀:例如想辦法轉移寶寶的依戀對象,用興趣轉移法讓寶寶移情別戀,如此一再轉移依戀對象,有利於緩解依戀的執著。 ※有些安慰物應儘快替換:如奶瓶、手指、家人肢體等。   最後提醒爸媽,要透過這種表面現象把握寶寶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不是只消極地順應寶寶的需求,更要積極訓練寶寶,促使寶寶由弱變強起來。為此,要進行積極的教養方式,改變過度保護和過分的親子依戀,減少寶寶的依賴性,增強寶寶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強寶寶的獨立性等,這樣不僅有利於改善寶寶的戀物情結,更是有利於寶寶良好個性的發展。

1歲的學前兒童發展篩檢

2008年08月10日
公開
42

1.(仰)能由躺的姿勢(俯臥或仰躺均可)自己坐起來---是 2.(站)能自己拉著東西站起來,然後扶著家具側走兩三步---會.也可以稍微放手走幾步了~ 3.只會把玩具放入嘴巴或丟到地上,沒有其他玩法如搖、捏、敲、拉等---這是一定要的 4.完全不會自己發聲;或只有嗯嗯啊啊的喉音;或能發出的組合音種類(如ㄅㄚ、ㄉㄧ、ㄍㄨ等)少於三種---最會尖叫!! 5.能聽懂簡單的日常生活指令(如過來、給我、再見等。是真的聽得懂語言,而不是根據大人的手勢、表情作反應)---會再見、謝謝、不要、親親、抱抱 6.會在大人提示下(語言加上手勢)模仿做一些手勢如拍拍手、再見、拜拜等--會 7.與大人有遊戲的默契(如大人唸閩南語雞仔呷水、釘子丁哥、炒蘿蔔切等兒歌時能做出學習過的、固定的、簡單的配合手勢-例如去拍大人的手或伸出手指頭等。若之前無此經驗也可立即學習簡單互動遊戲如「give me five」)---會、尤其是「give me five」 8.可以和人維持目光對視,大人說話、笑、玩躲貓貓、拿出玩具就可以把他逗笑--超愛玩玩躲貓貓(格格也是) 9.通常自顧自玩,大人反覆叫喚名字(或小名)多次仍然不理會,沒有任何抬頭、轉頭看、或回到大人身邊的反應有---格格也會~~很跩~~不過看妳可以跩到幾歲~~@@ 10.通常無法安靜讓大人抱著坐在大腿上,一直動來動去抱不住,手四處抓東西停不下來---有時覺得自已生了一條蟲,整天動來動去的..me too 11.持續出現不尋常的重複動作,如注視手、玩手、原地轉圈等行為--這就沒注意了

關注寶貝3個心理關鍵階段

2008年08月10日
公開
52

關注寶貝3個心理關鍵階段(上)   只有培養高品質的兒童,才會有高品質的公民;有高品質的公民,才有高品質的社會與國家。─盧梭   人們通常會把性格的形成,與心理的發展連在一起。沒錯,有了健康的心理,才會有優秀的性格。著名心理學家艾里克森透過臨床觀察與經驗總結,提出了「人格發展階段論」。他認爲,人的成長歷程可以劃分爲8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是心理發展的關鍵期,能否順利度過這8個關鍵期,將決定這個人建立的是積極或消極的心理。   值得爸媽注意的是,從寶寶出生到6歲,這短短的6年間,就存在著3個心理關鍵階段:   0∼18個月:學習信任的階段   18個月∼4歲,成爲自主者的階段   4∼6歲,發展主動性的階段   由此可以看出,0~6歲是孩子個性形成、行爲發展的關鍵時期,若爸爸媽媽能抓住這3個時期,因勢利導,順勢培養孩子的優秀性格,或許就是把成功握在他的手上。 0∼18個月:學習信任的階段 「我要媽咪」—解讀寶寶的依戀情結   若你的小寶貝對你顯現出格外地親暱,你走到哪,他都要像條小尾巴一樣跟著。要恭喜你,這表示你與他已經建立起了信任關係。   寶寶對你的依戀,基於對你的信任。一個新生命剛來到了這個世界,恐懼和無助充斥著他的心靈,在基本的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之後,他還需要另一種感覺,就是愛和安全。   這種安全感來自媽媽(或照顧者),實際上,媽媽(或照顧者)也是小寶寶和陌生世界之間各種物質和情感的聯繫。當你們之間信任建立起來以後,他就會對你産生無限的依戀,一刻都不想和你分開。   這種看似平常的依戀,對於寶寶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家庭這個小圈子。當寶寶從你身上知道你是可靠的,你的行爲也是可以預測的,他最初的信任就是從你這裡開始形成。長大之後,他會將這種信任延伸到其他人身上,促進人際智慧的發展。 對日後發展的影響   艾里克森的研究指出:寶寶在開始生命的前2年裡,最重要的一個心理課題,是信任與不信任。這個課題若順利完成,孩子會發展出對人的信任,日後在青春期和成人以後,也更容易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若這個課題進行地並不順利,孩子會很難與人相處,經常缺乏對人的信任,在他中年、成年後,有可能遭遇不良的人際關係。  (待續) 給父母的話   繁忙的都市生活,讓我們太疲倦而無暇顧及身邊的小生命。對於寶寶,你的心中或許常有百般的無奈和萬般的歉疚,想著等哪天空下來,再彌補這段遺憾。可是,寶寶的成長來不及等你「空下來」;與其等待,不如抓住和寶寶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關注寶貝3個心理關鍵階段(中)    「溫柔333,孩子不孤單」,是國內針對都市父母推動的一項親子活動。再忙的爸爸媽媽,回家也要完成這個「功課」:每天撫摸寶寶30秒、傾聽孩子3分鐘、陪伴孩子30分鐘。   孩子對我們要求並不很多,與其給他買漂亮衣服和最新的玩具,不如每天花點時間和他在一起,讓他感覺到爸爸媽媽的愛和溫暖。 18個月∼4歲:成爲自主者的階段 「我要自己做」—解讀寶寶的反抗行爲   當寶寶開始會爬、會走、會自己自由地拿東西了,你一面會欣喜著他的成長,一面又覺得這個小傢伙愈來愈難以人理喻。「不要」、「不好」、「不行」,隨時都會從他嘴裏蹦出來,與你作對,讓你爲難。   孩子這時種種的反抗行爲,都在向你表明,他已經進入了「成爲自主者的階段」。他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日漸顯露出他的獨立性;他迫不及待地在向你展現:他長大的現實。他開始急於擺脫對你的依賴。   然而,若他發出的種種「我長大了」的的信號,你都視而不見,你對他的能力仍表示懷疑,還是用原來的眼光去看待他、要求他,你的限制和不信任,都會讓急於長大的他,感到不滿。於是,你的不理解和他的性急,産生了教育上的巨大矛盾,你和他之間的關係變緊張了,你的小可愛忽然間變成了「大魔頭」。 對日後發展的影響   心理學家認爲,這一時期,孩子在掌握了大量的行爲技能的同時,他們也在學習怎樣堅持和放棄。也就是說,他們要接受「能做什麽」或「不做什麽」。這時候,爸媽與孩子的衝突很激烈:一方面,爸媽要承擔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任務;另一方面,孩子會反複用「我要」、「我不要」來反抗外界的控制。   若爸媽放任小孩的一切行為,會不利於孩子的社會化;但爸媽若教養得過分嚴厲,限制過多,又會妨礙孩子自我、自主、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所以,爸媽此時若保護和懲罰不當,孩子就會對自我的能力産生懷疑,長大成人後容易形成膽怯、疑慮、退縮等負面性格。 給父母的話   面對寶寶老是對你說「不」,其實你用不著緊張,應該恭喜你,這正好說明了,你家的寶貝長大了。寶寶的反抗,是他成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此時的爸爸媽媽,要具備理智的忍耐精神。包括:放手讓孩子自主去做他能力所能及的事情;用愛心和寬容,對待孩子學習成長中所犯下的錯誤;對自己情緒和情感有所控制。你的理性引導,對於寶寶來說,也是一種「意志的美德」和「自主性美德」的教育。  (待續) 關注寶貝3個心理關鍵階段(下) 3∼6歲:發展主動性的階段 「我需要讚揚」—解讀孩子期待鼓勵的心理   寶寶長大了,他愈來愈重視大人的評價。每做好一件事情,他都要停下來,希望從別人那裡聽到肯定的話。若寶寶期待的肯定沒有發生時,他就會顯現出沮喪和不高興。這時的他是如此的迷戀讚揚,完全不顧你「良藥苦口、忠言逆耳」的用心良苦。 對日後發展的影響   孩子在這個時期表現的主動探究行爲,若受到鼓勵,他就會逐漸養成一種主動性,可為他將來成爲一個敢於開拓、富有責任心的人,奠定基礎。若大人不理解孩子的這種心理,對他的創造行爲和想像力,給予嘲諷和譏笑,孩子就會逐漸失去自信,亦步亦趨地跟隨大人的想法,成人以後,他們也會缺乏自己開創的主動性,願意接受別人的安排。 給父母的話   表揚和讚賞,是教育寶寶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當他還沒有學會正確的行爲規範之前,需要「表揚」建立他的行動準則。及時肯定寶寶積極的一面,表現你對他行爲的態度,鼓勵他繼續朝好的方向發展。當然,讚揚的同時,也要注意技巧和方法,讓它發揮最大的功效。 結語:   心理是行爲的基礎,行爲是心理的表徵。了解孩子的心理,可以幫助他形成好的行爲習慣,塑造成功的個性。 《艾里克森人格發展8階段論》 這是一個關於自我意識發生和發展的重要理論。   艾里克森認爲,人的自我意識的發展會持續一生,可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爲8階段。   這8個階段的順序,是由遺傳所決定的,但每個階段是否能順利度過,卻是由環境決定。任何年齡階段的教育失誤,都會給一個人終身發展造成障礙。這個理論同時也告訴人們,你爲什麽會成爲現在這個樣子,你的心理特質哪些是積極的,哪些是消極的,究竟是在哪在階段形成的。

格格的國曆生日~

2008年08月09日
公開
20

今天是格格的國曆生日~~ 前幾天我就上網訂了一個玩偶~~ 今天剛好收到貨~~真開心!! 牠是一隻小生物叫姆姆(MuMuHug) 因為她很喜歡~做MuMuHug抱抱的動作~~超可愛的!! 每次MuMuHug抱抱播出的時候~~ 她都在睡覺~~所以我乾脆買片子回來給她看囉~~ 劇情簡介: 【姆姆抱抱】裡的主人翁「姆姆」獨自生活在MuWa島,但他一點也不孤單,因為純真又熱情的姆姆,隨時都展開雙臂歡迎來訪的朋友,無私地幫助他們解決困難,並毫不吝嗇地給予他們一個溫暖的擁抱!姆姆不僅幫助了迷路的小鯨魚、孫子不見的章魚婆婆、自卑的龍豬小妹、被鎖在浮木上的鸚鵡等,還在暴風雨的夜晚邂逅了全身發光的神秘小精靈;除此之外,充滿好奇心又頑皮的姆姆,還學企鵝爸爸孵蛋,並充當三隻活蹦亂跳小企鵝的褓母,而且連走路都搖搖晃晃、總是摔跤的他,還自動自發擔任小鸚鵡米娜的「飛行教練」呢! 本片擁有獨特的角色及生動活潑的場景,並由主角MuMu帶著我們同遊溫馨、愉快的每一段冒險旅程。MuMu有圓滾滾大肚子,星座是最善良的白鯨座,有著跟大象腳一樣重的體重,他最喜歡擁抱,只要和他抱一抱,就會有暖暖的感覺唷!MuMu住在可愛的MuWa島上,四周環繞著藍藍的海洋,在變化萬千的壯麗大海,與遼闊寬廣的天空中,總會有不同的奇異生物會出現,造訪MuMu和他的島嶼,MuMu總是親切誠摯的歡迎著對方。在島上因此認識了有許多許多的朋友,小鴨、鸚鵡、海豹、企鵝和海鳥…。本季共收錄13個單元及多段精彩特別收錄,歡迎小朋友來到MuWa島和MuMu一起玩。 ★☆姆姆的小秘密☆★本名:姆姆【MuMuHug】居住地:MuWa島星座:白鯨座年齡:幼幼班身高:容易親近的100㎝體重:給人溫暖擁抱的重量興趣:給每個認識的朋友一個溫暖的擁抱,但,就是太調皮個性:走路總是東倒西歪,愛傻笑圓滾滾的姆姆;住在海邊,可是不會游泳喔!願望:將愛興溫暖傳遞到世界的每個角落;還有,學會游泳!

嬰幼兒按摩

2008年08月07日
公開
89

將溫暖的手置於朋友肩上,他的心跳速度將減緩,感到沮喪時,找尋一份美好的擁抱,常常你就會因為感覺太美好,而遺忘妳當初沮喪的導因,這就是撫觸(Touch)的力量,我們的理想就是希望任何孩子,當他嘗試著向主要照顧者或是重要同儕尋求肢體接觸時,都能獲得滋養性的、富含同理心的撫觸—孩子將以他獲得對待的方式對待他人,攻擊性或者性情溫暖的孩子都並非與生俱來,孩子的行為來自他們所體會的方式,他們是被教養成這個樣子的。 嬰兒按摩對於寶寶和照顧者同時存在益處。藉由這種互惠的撫觸,對於消化、排泄、循環、荷爾蒙分泌(免疫)、腦神經、營養吸收、感覺統合、自尊心、健康的身體界線感、信賴與安全感等產生正向刺激,並且有助於身心的放鬆,包含了腸胃道的放鬆、睡眠循環的健康、降低唾液內壓力荷爾蒙可體松(Cortisol)的程度,和加長寶寶的專注時間等,另外,對於痛楚不適、憂鬱、壓力、焦慮、無聊寂寞等生心理的症狀也有緩解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增進親子之間的互動,包含親密感和依附感、語彙式或非語彙式的溝通等,這樣的互動也有助於寶寶未來發展對他人的關係。 我們獲得關懷的撫觸時,腦部會釋放一種美好的荷爾蒙稱之為Oxytocin,也被稱為愛的荷爾蒙。能促進對於他人的開放性和接受性,在母親方面能促進滋養性的親職行為,在父親方面,更有助於父親與寶寶的早期親密互動過程,開展親子間「墜入愛河」的過程。 我們認為寶寶的哭泣是值得慶祝的,因為哭泣是一種溝通。寶寶和成人以極為相似的方式體驗生活,擁有數量相當的壓力,惟寶寶的表達方式僅有哭泣一途,那些在開始哭泣的前90秒鐘他們的哭泣就獲得愛與接納的寶寶反而會哭得少,因為他們將學會他們無須哭得又久又用力以獲取所需要的關懷和注意。 嬰兒按摩適用於所有年齡的孩子。你可能需要用一些故事或是遊戲的形式,來運用於成長中的孩子,對於進入學齡期的孩子,因為可能會面臨自己所不喜歡的撫觸的威脅,親子間的撫觸按摩更是個好機會可以示範教導兒童,撫觸必須是正面且安全的。 嬰兒按摩更被大量應用於特殊狀況的輔助上,例如:腹脹氣與腸絞痛的寶寶、面臨危機的族群(藥物或是酒精濫用的家庭、未成年父母、單親家庭、低收入家庭、家暴家庭、寄養家庭...等)、早產兒、新生兒加護病房等。這些特殊狀況的族群在接觸了嬰幼兒按摩之後,常能認知到他們過去的「撫觸歷史」當中並沒有獲得應得的關懷,而能重新發覺自己可以藉由雙手傳遞這份珍貴的愛的禮物,包含存在、接納、互敬以及欣賞。 本文出自「台灣國際嬰幼兒按摩協會第四期雙月刊2005年五月份出版」 由「台灣國際嬰幼兒按摩協會」提供

10大玩具總動員

2008年08月07日
公開
48

10大玩具總動員 嬰幼兒生活的全部,幾乎都被遊戲和玩具佔滿了,然而對大人來說,面對著琳瑯滿目的玩具種類,到底該怎麼選擇呢?下面這些玩具可能你並不陌生,也可能是你小時候就很喜愛的玩具,你還記得那些玩具帶來的心情?為什麼這些玩具這麼重要,它們的特色又是什麼? 1.音樂玩具 孩子喜歡會發出聲音的玩具。手搖鈴大多是他們第一個擁有的音樂玩具,因為它容易讓孩子的小手緊握住,能夠發出聲音的特性也吸引孩子重複做搖動的動作,而手搖鈴發出的聲音更能刺激孩子的聽覺。你可以將手搖鈴放在小小孩的一邊輕輕的搖動,讓孩子去尋找聲音的方向;大一點的孩子則可以提供他們敲打的音樂玩具,讓他們盡情的運用手臂動作,如果是有音階或節奏的樂器,更可以讓孩子學習區辨聲音的高低不同,提供對音樂持續的喜愛,甚至於抒發情緒。 2.玩偶 陪伴孩子進入夢鄉的其中一名成員總有玩偶,不管是布娃娃還是動物玩偶,玩偶帶給孩子的是溫暖的安全感,也提供他們發展社會及人際關係。小一點孩子的玩偶造型可愛,顏色傾向溫馨的粉色系,材質也大多用軟布或絨毛製成,讓孩子可以用嘴巴和手,感覺不同的觸感。大一點孩子或許會選擇圖畫書、電影裡的主角玩偶,還有小女生很喜歡的洋娃娃,這時候的玩偶不僅僅是陪伴孩子的玩伴,還能發展他們語言,以及自我認同概念。 任何玩偶玩具都比不上你,你是孩子最大而且最重要的玩具,孩子最喜歡的還是跟你在一起的時光,只要陪他說話、抱抱他、對他微笑,都能讓他感受你的愛。你對他的讚美及肯定也讓他對自己逐漸成長的技能更有信心,同時也建立他語言發展及社會技巧。 3.球 球的種類很多,絨毛球、塑膠球、海灘球、有聲音的球、躲避球等等。小一點的孩子,適合柔軟而有聲響的球,發展他觸覺、聽覺各項感官能力,你可以和孩子對坐,玩一些簡單的滾球遊戲。許多利用球滾動的特性設計而成的玩具,如:敲打球的玩具、彈珠遊戲、滾球玩具等等,不僅吸引孩子的注意,也同時促進他們小肌肉的發展;學步兒則喜歡容易丟和接的海灘球,來促進手眼協調;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從球類運動中學習到輪流分享,以及規則等重要的社會互動。 4.扮演類玩具 孩子喜歡模仿,從模仿你發出聲音、拿著電話自言自語、幫娃娃穿衣服、穿媽媽的高跟鞋等等,可以看得出,孩子隨著年齡而發展出更深入不同的扮演遊戲。電話是最常見的扮演玩具,它除了讓孩子發展語言,能夠發出聲音的按鍵,也刺激孩子小肌肉及聽覺發展。有些跟幼兒身高的一般高的扮演玩具,如:廚房台、小冰箱等,可以讓孩子在跟大人相同的情境下進行角色扮演。用厚紙板或木頭做成的娃娃屋很吸引大一點的孩子,他們喜歡和同伴們發展有延續性的扮演活動,娃娃屋裡面有臥室、客廳和廚房,當然還有娃娃主角等小配件。你會發現扮演主題永遠是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孩子也藉由扮演遊戲,發展他們語言、社會互動的技巧,增加他們對事物的觀察力與想像力。 5.積木 積木是所有年齡層都適合的玩具,小一點的孩子可以給他們大而且材質柔軟的布積木,適合他們手部抓握能力的發展;學步兒通常將木質積木排成一列或玩堆高的遊戲,大一點的孩子會用積木堆疊出各種造型,如:城堡、停車場、馬路等等。積木除了發展孩子手眼協調、小肌肉能力,同時也讓孩子認識了形狀,刺激他們的空間概念。有些積木做等分的切割,如:兩個三角形相接成一個長方形,讓孩子從收拾甚至是組合中,學習到面積概念。 6.玩具書 學習用正確的方式對待書,和喜歡閱讀同樣的重要。許多不易損壞的材質,如:厚紙板、布或塑膠,符合小一點的孩子喜歡拉咬東西的特性,也提供他們小肌肉和觸覺發展。設有機關,如:能夠拉、轉、發出聲音、有味道,甚至變成立體造型的書,吸引孩子重複去做翻書的動作,有某個驚喜翻頁的期待;大一點的孩子懂得理解書中的故事情節,也能夠進行許多跟書有關的活動,如:做小書、用手指偶講故事、故事接龍等等,書提供孩子想像力、創造力,也發展他們語言和精細動作,甚至情感的表達。 7.拼圖 父母比孩子還喜歡益智類的玩具,拼圖就是其中之一,不過你不需要因為它的益智及教育性,就幫他買一百片的大拼圖當作禮物。給較小的孩子買個五、六片且容易抓握的大拼圖,反而比較符合他的需求,有些拼圖上面會有小小、突出以及可握緊的木柄,讓孩子容易拿起來放進去。另外還有布或塑膠材質的拼圖,提供孩子不同的觸感。對大一點的孩子來說,拼圖不僅僅能發展他們的小肌肉和手眼協調,同時也提供機會增進觀察力、邏輯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些拼圖是立體的,提供孩子不一樣的空間思考。有些玩具加入拼圖相嵌的概念設計,使它具有拼圖的功能,如:火車鐵軌,必須要形狀相符合才能拼出一個完整的軌道。 8.水中玩具 沒有孩子不喜歡玩水的,不過很奇怪,他們卻不太喜歡洗澡。水中玩具顯然是設計來讓洗澡這件事變得比較有趣的。在澡盆上漂浮的小鴨子、在水中游動噴水的鯨魚,怎麼看都像在邀請孩子「一起來洗澡吧!」還有裝水的玩具,洗澡時可以看的塑膠書,除了轉移孩子注意力,鼓勵孩子喜愛洗澡之外,不同材質的觸感也提供孩子觸覺的發展。加滿水的浴缸本身就是一個大玩具,只要提供孩子一些塑膠杯、可以浮沉的東西,甚至是一塊海綿,都會讓洗澡時間變得欲罷不能的。 9.鏡子 小小孩喜歡看人的臉,尤其是熟悉的人的臉。孩子從鏡子裡看到自己,認識了自己,從中學習到自我概念,臉部五官和身體部位。大一點的孩子透過鏡子來裝扮造型,角色模仿,甚至用來學習保持清潔。另外,還有許多利用鏡子特性來做科學實驗的玩具,例如:萬花筒、鏡子反射等。 10.形狀玩具 形狀很適合用來做配對、組合、空間概念等數學遊戲。小一點的孩子喜歡把東西丟進去再拿出來,形狀配對玩具可以讓孩子根據洞的形狀,將相同形狀的小配件放進去洞裡面;套圈圈玩具則可以讓孩子認識圓形,以及從大到小的排放順序;形狀敲打盒則讓孩子發展手部的動作;至於難度更高的撲克牌,更是結合形狀和數字概念的遊戲。 玩具讓孩子喜愛並且一玩再玩的原因,不僅僅是符合孩子的發展需求,玩具本身看似簡單,永遠充滿著驚奇、具備多種可能性的特質,鼓勵孩子去探索發現,創造出多樣的玩法。想想我們自己對玩具的回憶,永遠是當時愉悅的氣氛,而不在於它的精巧及美觀,這才是我們擁有它最重要的意義。 本文摘自臺灣麥克股份有限公司So Smart嬰幼兒成長學習寶盒之嬰幼兒益智玩具手冊

餵養寶寶的18個糊塗之舉

2008年08月06日
公開
62

媽咪都想把寶貝餵得聰明又結實,但有時卻不一定知道自己做得不恰當,結果是事與願違。 以下十八種做法,就是媽咪經常發生的糊塗之舉: ★糊塗之舉1:吃雞蛋多多益善 ◎有家長以為,雞蛋富有寶貝生長發育最需要的高蛋白,所以給寶貝吃再多雞蛋都不怕。 ☆明智之舉:以6個月前的寶寶為例,他們的消化系統還未發育成熟,雞蛋中的白蛋白經過腸壁直接進入到血液中,刺激體內產生抗體,引發濕疹、過敏性腸炎、喘息性支氣管炎等不良反應。 另外,過多吃雞蛋會增加消化道負擔,使體內蛋白質含量過高,引起血氨升高,同時加重腎負擔,容易引起蛋白質中毒綜合徵,發生腹部脹悶、四肢無力等不適。 營養專家認為,1歲至1歲半的寶貝最好只吃蛋黃,每天不能超過1個;1歲半至2歲的寶寶隔日吃1個整雞蛋,待2歲以後才可每天吃1個整雞蛋。 ★糊塗之舉2:多吃魚鬆營養好 ◎也有家長認為,魚鬆營養豐富,口味又很適合寶貝,應該多多給寶貝吃。 ☆明智之舉:研究表明,魚鬆中的氟化物含量非常高。 寶貝如果每天吃10-20克魚鬆,就會從魚鬆中吸收氟化物8~16毫克。 加之從飲水和其他食物中攝入的氟化物,每天攝入量可能達到20毫克左右。然而,人體每天攝入氟的安全值只有3至4.5毫克。 如果超過了這個安全範圍,氟化物就會在體內蓄積,時間一久可能會導致氟中毒,嚴重影響牙齒和骨骼的生長發育。 平時可把魚鬆作為一種調味品給寶貝吃一些,但不要作為一種營養品長期大量給寶寶食用。 ★糊塗之舉3:多吃肝臟補維A ◎有父母覺得,動物肝很有營養,又含有很多維生素A,給寶貝吃得越多越好。 ☆明智之舉:研究表明,肝臟具有通透性高的特點,血液中的大部分有毒物質都會進入到肝臟,因此動物肝中的有毒物質含量要比肌肉中多出好幾倍。 除此之外,動物肝中還含有特殊的結合蛋白質,與毒物的親和力較高,能夠把血液中已與蛋白質結合的毒物奪過來,使它們長期儲存在肝細胞裡,對健康有很大影響。其實,動物肝只吃上很少的量,就可獲得大量的維生素A並儲存於肝臟。 一般來講,未滿1歲的寶貝每天需要13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A,1-5歲每天需要1500國際單位,相當於每天吃動物肝時吃12至15克左右。 ★糊塗之舉4:雞湯比雞肉有營養 ◎更有父母認為,給寶貝吃雞時,要多喝湯少吃肉,雞湯的營養比雞肉好。 ☆明智之舉:營養學家指出,這種說法是沒有科學道理的。 雞湯雖然味道十分鮮美,但雞湯中所含的蛋白質僅是雞肉的10%,脂肪和礦物質的含量也不多。 但是,雞湯中的營養雖然比不上雞肉,可湯能刺激胃液分泌,增加食慾,幫助消化。 因此,最適宜的做法是湯和雞肉一起吃。 ★糊塗之舉5: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入越多越好 ◎有父母認為,給寶貝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越多越好,比如多補充維生素A、D。 ☆明智之舉:雖然維生素和礦物質對嬰幼兒十分重要,然而也不能給寶寶過量地攝入或濫用,否則會對寶寶身體產生不利影響,造成的危害比如會有維生素A、D中毒等。 維生素C對人體有許多益處,但長期大量服用,血漿中維生素C的濃度一直處於飽和狀態,幼兒容易產生草酸鹽尿。 現在市場上有許多專為兒童配製的口服營養補劑,含有大量的維生素、脂肪、蛋白質及醣類,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但也不能長期多量服用,否則會造成消化不良,發生腹脹、腹瀉等症狀,反而阻礙了小兒的生長發育。 ★糊塗之舉6:母乳不如奶粉有營養 ◎以牛奶替代母乳有父母覺得,母乳看上去稀稀的,沒有奶粉衝出來的牛奶那樣濃,所以放棄母乳喂養,以牛奶替代母乳 ☆明智之舉:母乳喂養對寶寶有很多好處,母乳中含有抵抗多種疾病的抗體,實踐證明用母乳喂養的寶寶少生病;母乳與牛奶相比,所含營養較全面、充分,母乳喂養的寶寶較健康;母乳對於寶寶來說更容易消化吸收,且吸收率最高。 對媽媽來說,母乳喂養更方便、更省錢,不用消毒,且溫度適宜;母乳喂養的媽媽身體恢復較快,並不易患上乳腺疾病。 ★糊塗之舉7:初生兒吸奶嘴比吸乳頭好 ◎有父母覺得:在寶寶未習慣吮吸母乳前用奶嘴餵寶寶比較好。 ☆明智之舉:用奶嘴吃奶,比吮吸母乳省力。 但是如果寶寶習慣了奶嘴,就會拒絕吸媽媽的乳頭,媽媽的母乳量就是會減少。因此,在寶寶未習慣吮吸母乳前,不要隨意用奶嘴餵寶寶,更不該使用安慰奶嘴。 ★糊塗之舉8:鮮奶比配方奶粉好 ◎有父母認為:用鮮奶代替配方奶粉餵養2歲以內的寶寶。 ☆明智之舉:對寶寶來說,除母乳外的其他乳汁,如牛乳、羊乳都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如牛乳蛋白質中的酪蛋白太高,不利於寶寶消化;牛乳中蛋白質、鈣、鈉、鉀等的高含量與寶寶未成熟的腎臟能力不相適應。因此,2歲以內的寶寶最好選用配方奶粉,盡量不用鮮奶。 ★糊塗之舉9:輔食添加比母乳喂養更重要 ◎有父母認為:從寶寶4個月開始,輔食添加對寶寶的發育來說更重要,此時的母乳已經沒有什麼營養了! ☆明智之舉:在寶寶4——6個月內,一直給其喝流質食品。 4——6個月後,寶寶需要補充一些非乳類的食物,包括果汁、菜汁等液體食物,米粉、果泥、菜泥等泥糊狀食物以及軟飯、爛面、小塊水果、蔬菜等固體食物。 此时补充食物与母乳喂养同样重要。此時補充食物與母乳喂養同樣重要。 添加可掌握以下原則:逐漸由1種食物添加到多種,不能在1——2天內加2——3種,以免寶寶消化不良或對食物過敏; 添加過程中,如果出現消化不良或過敏症狀,應停止餵這種食物,待恢復正常後,再從少量重新開始。 如果仍出現過敏,應暫不使用並向醫護人員諮詢;寶寶患病或天氣炎熱時,應暫緩添加新品種,以免引起消化不良。 ★糊塗之舉10:寶寶肚子痛是因為食物不易消化 ◎有父母以為:寶寶腹痛是因為進食的食物引起消化不良。有父母認為:寶寶腹痛是因為進食的食物引起消化不良。 ☆明智之舉:明智之舉:嬰兒腹痛,也稱為嬰兒腸絞痛,常見於3個月內的寶寶,多發生在夜裡,表現為嬰兒突然大聲哭鬧,煩悶不安,兩腿屈曲,餵奶或抱起仍啼哭不止。常見的原因有:奶嘴的孔過小或過大,或者奶嘴未充滿乳汁,寶寶吸奶時就會吞入大量空氣,氣泡在寶寶腸裡移動會引起腹痛;吃得過飽,胃脹不適,易引起腹痛;寶寶劇烈哭鬧時,也會吸入空氣,引起腹痛。 ★糊塗之舉11:吃牛初乳和蛋白粉能提高寶寶的免疫力 ◎有父母認為:吃牛初乳和蛋白粉能提高寶寶的免疫力,寶寶就不容易得病。 ☆明智之舉:給寶寶多吃牛初乳和蛋白粉能否提高嬰幼兒免疫力尚無定論,不能用它替代母乳喂養寶寶。 蛋白粉的蛋白質純度太高,食用時容易加重肝腎負擔,父母不應該給寶寶吃蛋白粉,更不能用它代替乳品。 ★糊塗之舉12:牛奶+雞蛋是最好的營養早餐 ◎有父母認為:牛奶+雞蛋是最好的營養早餐,光吃這兩種就可以補充所需的營養。 ☆明智之舉:營養質量好的早餐一定要包括4個部分:穀物、動物性食品、奶類、蔬菜或水果。 包含其中三部分的早餐質量為一般,只包含一二部分的屬於質量差的早餐。 穀類食品,如饅頭、麵條、稀飯等,對孩子的身高發育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蔬菜和水果提供了一上午的維生素供給。 ★糊塗之舉13:多給孩子吃鈣片補鈣 ◎有父母認為:如果想要長高個子,就必須經常補鈣。 ☆明智之舉:嬰幼兒如果保證了奶製品的攝入,那麼他們的體內就並不缺鈣,而是缺乏促使鈣吸收的維生素D。 與其給孩子吃鈣片,還不如給孩子補充一些魚肝油,或者多做戶外活動曬曬太陽。 ★糊塗之舉14:豆製品是蔬菜 ◎有父母認為:讓寶寶多吃蔬菜好,豆製品就是蔬菜。 ☆明智之舉:實際上,豆製品可看作葷菜,裡面的主要成分是植物蛋白,而並沒有蔬菜所富含的維生素和粗纖維。 所以平時不要把豆製品當成蔬菜,吃了豆製品還是需要食用一些蔬菜。 ★糊塗之舉15:孩子大便乾燥需吃香蕉、麻油 ◎有父母認為:如果遇到寶寶便秘,最好是吃些香蕉、麻油可以幫助消化。 ☆明智之舉:吃這些並不管用,最重要的是養成孩子良好的排便習慣,排便時間要固定。 因為食物消化到達大腸的時候,大腸的主要功能是,吸水—造血;蠕動—將食物殘渣排出體外;如果能養成每天排便的習慣,把食物殘渣及時排出體外,那麼大便乾燥就能得到緩解。 如果食物殘渣滯留在大腸中的時間越長,那麼水分就被吸收的越徹底。 ★糊塗之舉16:孩子不能曬太陽 ◎有父母認為:如果曬太陽,孩子很容易被曬傷,最好是不曬得好! ☆明智之舉:曬太陽可促進人體的血液循環,增強人體新陳代謝和免疫功能,特別是在防治兒童佝僂病或成人骨質疏鬆症方面,有著特殊的療效。   可有些父母在孩子曬太陽時,給孩子蒙上紗巾、戴上帽子,還隔著玻璃曬。 專家指出,這樣曬並沒有效果。 曬太陽要盡量使皮膚直接與陽光接觸,給孩子曬頭後部、手腕、腳腕、屁股,防止生病。 如果擔心陽光強烈刺激皮膚,父母可利用清晨或傍晚的陽光,或在樹蔭、屋簷下,或開著窗利用折射光,使寶寶受益。 ★糊塗之舉17:吃零食有害健康 ◎有父母認為:零食有害健康,孩子吃了這些垃圾食品,會影響生長發育。 ☆明智之舉:零食不等同於垃圾食品。高熱量低營養的食品才是垃圾食品。 而對於一些有營養的零食,專家建議在不影響正餐的情況下,可以給孩子適量攝入,補充體內營養成分。 特別是身材瘦小的孩子,最好晚飯後就給他吃零食,一直吃到睡覺前為止。 上上了小學的孩子也可以採用這種方法增強發育。 ★糊塗之舉18:蔬菜,水果削皮吃衛生 ◎很多父母都認為,蔬菜瓜果的皮是不衛生的,總想去掉皮食用。 ☆明智之舉:殊不知在你去掉皮的同時,也去掉了很多營養物質。 其實蔬菜連皮煮湯很有營養,菜葉比菜梗有營養,而蘋果皮中含有大量鐵質。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充分清潔蔬菜水果表皮以後,連皮一起吃。 來源:搜狐母嬰社區

培養專注力從2歲開始!

2008年08月06日
公開
56

媽媽帶著2歲的小寶去走親戚,他在親戚家裏上躥下跳,一點也不安分,十足一隻搗蛋的小猴子,連媽媽要和他一塊兒玩玩具都堅持不了3分鐘。媽媽在心裏嘀咕了:“這孩子,怎麼一點專注力都沒有?長大那還得了?”   無法把精力集中在應該做的事情上,是讓爸爸媽媽頭痛欲裂的問題。一個人如果沒有辦法專注,做任何事情都難以成功。如果孩子到了唸書上學的年齡,你才發現他不能夠專注,那可就太晚了!   2歲之前的寶寶年紀甚小,對於週遭的事物大多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心,但要等到他稍微懂事,心性比較穩定的時候才能得到比較正確的判斷。   從孩子滿2歲起,就應該多多訓練他的專注能力。一般來說,專注力比較高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會事半功倍。當孩子在學習中找到成就感,隨之而來的就是充足的自信心和高度的學習意願,這就自然而然地促進了他更多的求知欲。相反,缺乏專注力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會事倍功半,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人就會膽小、畏縮、缺乏自信,不敢或不願去嘗試新的事物,造成惡性迴圈。   所以,千萬不要小看“專注力”,它可是深深影響著一個人人生成敗與否的關鍵呢!   判斷孩子的專心程度   玩具測試 把孩子置於一個安靜、不受干擾的空間,只給他一種玩具,觀察他在玩玩具的反應。   測評 給一個他喜歡的玩具,如果他能夠持續地一直玩,而且平時生活中對大多數的事情也能夠專心,就代表著他擁有很優良的專注力。如果他不到3分鐘就表現出厭倦、煩躁的情緒,就說明他的專注力不夠。   注意:孩子本來就是喜新厭舊的,如果給太多種選擇,會分散他的注意力,測試不出他的專心程度。   不專心孩子的情緒特徵   ※情緒不穩,易發脾氣,經常出現較大波動,做出一些類似敲打頭部的動作;   ※缺乏耐性,即使在吃飯時也不肯安靜地坐立;   ※缺乏集中的意志,容易健忘和心不在焉;   ※說話或聽覺障礙,睡眠不良、行為笨拙;   ※容易受到壓力的影響,產生挫敗感,一般問題也會引起壓力。   孩子不專心的原因   ■對所做的事情不感興趣;■沒有學習動機;■周圍干擾太多;■注意力不集中。   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一、把興趣和專注力的培養結合起來   新奇有趣、富於變化的物體最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會唱歌的小鴨子、爬梯子的小木偶、轉動的風鈴都是能讓孩子集中注意力觀察的玩具,爸爸媽媽不妨買一些會走動、會發出聲響的玩具來訓練孩子的注意力。   對於0-3歲的孩子,採取這種方法是最理想、最有效的。   擴大生活經驗   孩子的天性是對周圍的事物感興趣。爸爸媽媽可以經常帶孩子到新環境中去玩,比如,家周圍的小區公園、城市中的主題公園、動物園之類的地方,帶著他觀察一些以前從來沒見過的花草樹木、活潑可愛的小動物,美麗的景觀和建築物。在觀察的時候,可以邊問邊答,這個不僅可以增加孩子的常識,還能借此擴大孩子對事物的注意範圍,增強他的觀察能力。   從培養孩子的興趣著手   孩子會專心致志地完成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全神貫注地投入最多的精力;而在做父母要求的、自己卻毫無興趣的事情時表現出心不在焉、無所謂的樣子。對這麼小的孩子來說,他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受到他的情緒控制。所以,爸爸媽媽可以培養、刺激他們的良好的愛好,把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與培養專注力結合起來。   ◆培養孩子的興趣,要採取誘導的方式去激發。   ◆太過簡單的道具和遊戲會讓孩子喪失興趣。因此,要讓孩子接觸新的玩具、新的遊戲,設法引起他的興趣以及注意力。 ◎二、明確活動目的,   在遊戲中訓練孩子自覺專注的能力   遊戲是孩子最喜愛的活動,它能引發孩子的興趣,使孩子心情愉快,保持穩定和集中的注意力。孩子對活動的目的理解得越深刻,完成任務的願望就越強烈,在活動過程中,注意力維持的時間也就越長,注意力也就越集中。所以,平時爸爸媽媽可以有選擇性地與孩子一同玩親子遊戲,並在遊戲中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例如:找回“不見的玩具”。   在桌子上擺放一些孩子喜歡的玩具,教他分辨玩具的種類,說出玩具的名稱和數清楚玩具的數量。然後,趁孩子不注意的時候,拿走其中的某一樣玩具,問孩子:“什麼東西不見了?”讓孩子集中注意力去回想、查看、尋找,如果他能很自然地回答出被拿走的玩具的名稱,下一次,可以拿走幾種來考察孩子的記憶。這樣的訓練方式,靈活、實用,能夠很好地激發孩子的興趣,讓他逐步養成圍繞目標、自覺集中注意力的習慣。 ◎三、培養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在生活中,爸爸媽媽可以不斷地、有計劃地向孩子提出適當合理的要求,鼓勵他按時完成所交待的任務,把每一件事情都好好地做完,不要半途而廢。   專家認為,專注力是穩定集中的注意力和自製力的結合,這需要具備相當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培養專注力的方式很多,具體實施的方法也各有不同,爸爸媽媽可以根據孩子專注力發展的特點,採取科學的態度和適當的方法,有計劃、有目的地訓練和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培養專注力的錯誤之舉   錯誤1:孩子在畫圖,父母卻在一旁指指點點,嫌這個形狀畫得太難看,那個顏色涂得太刺眼,比例應該如何……   Tips:還孩子自由的創作空間   過分干涉孩子的自由,會對孩子正在進行的工作造成干擾;另一方面也會使得孩子失去信心,注意力也就更不集中了。所以,當孩子在玩沒有什麼危險的遊戲時,爸爸媽媽不應該過多地去干預。   錯誤2:孩子在搭積木、玩配對及其他要求專注的遊戲,一旁卻充滿著電視機裏的喧鬧聲。   Tips: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孩子會因為外界事物的各種刺激而出現注意力分散的現象,這就需要父母的合作,創造出一個安靜平和的環境。就像上述的情況,應該立即關閉電視機,排除一切可能分散孩子注意力的干擾因素,為他提供一個安靜的學習或遊戲的環境,協助他專注力的發展。   錯誤3:有些父母特別性急,為了加快對孩子專注力的培訓速度,一次性地提出很多要求和任務。   Tips:讓孩子專注于一件事   過多的任務會使孩子沒有明確的目的性。既要注意這個,又要注意那個,這麼做的結果是什麼事都不能順利地完成,反而使孩子的注意力更加難以集中。   培養專注力的正確之舉 ◎舉措1 加強體質的鍛鍊   體質不好會對專注力的發展造成障礙。因此,鼓勵孩子進行適當的體力活動,能增強孩子的體質和促進神經系統的發育,這是專注力發展的生理基礎。 ◎舉措2 建立規律的生活習慣   不規律的作息安排不利於孩子專注力的發展。因此,必須讓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固定的飲食起居和玩遊戲的時間,讓孩子愉快地專注地去學習和遊戲。 ◎舉措3 不作過多過分要求   爸爸媽媽派給孩子的任務一定要指示清晰、要求明確,恰當地符合他的能力。順利完成之後,要當面讚揚他,一個微笑、一個親吻、一個擁抱,都是很好的獎勵方式。不足的地方,要耐心地示範,鼓勵他再一次地去完成。 ◎舉措4 不和他人進行比較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特徵,您的孩子是惟一的,所以,在培訓他的專注力時,不要拿別的孩子來作比較,這麼做會打擊他的自信。應該從基礎開始,耐心地加以教育和訓練。   尊重孩子的自由選擇,給予適當的引導,幫助孩子體驗成功,讓他充滿成就和充實感,是培養孩子專注力的最佳方式。

損害寶貝健康的生活習慣

2008年08月05日
公開
56

1.寶貝經常不吃早餐   損害健康真相:經常不吃早餐容易發生便秘   日本專家通過調查發現,經常不吃早餐的孩子與吃早餐的孩子相比,大多數容易發生便秘。不吃早餐會使這些孩子對食物的攝取量下降,導致通便所必需的膳食纖維攝取量不足,比起每天吃早餐的孩子來說,他們的排便次數要少。如果不積極地去改   變這種習慣,有可能日後發生長期便秘。   兒童經常便秘會影響智力   國外研究表明,經常發生便秘的兒童容易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思維遲鈍及應激能力減退。因為大腸菌將腸道中未消化吸收的蛋白質分解成氨、硫化氫、組織胺及吲哚等有毒物質,原本應從大便中排出,如果經常便秘,便會增加這些有毒物質在腸道的吸收。當吸收量超過肝臟的解毒能力時,就會經由血液迴圈進入大腦,損害腦細胞,影響小兒的智力發育。   因此,兒童發生便秘時要儘早找出原因,配合醫生積極糾正。飲食上多安排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如白菜、大豆、玉米、蘋果及大棗,同時培養每天定時排便的習慣,並讓孩子多去運動和遊戲。 2.使用樟腦球存放嬰兒衣物   損害健康真相:容易破壞紅細胞引起急性溶血   樟腦丸中的主要成分是萘酚,具有強烈的揮發性。成年人的紅細胞中有一種酶,能與樟腦球中的萘酚結合,形成一種無毒物質隨尿液排出體外。但如果嬰兒穿上放置樟腦球貯存的衣物,萘酚容易通過嬰兒嬌嫩的皮膚進入血液迴圈,而嬰兒體內的紅細胞產生的能與萘酚結合的還酶較少,加之肝臟解毒功能又弱,不能完全將萘酚轉化為無毒物質,很容易使紅細胞遭到破壞,引起急性溶血。因此,不要把嬰兒的衣物存放在有樟腦丸的地方。 3.給寶貝喂飯媽咪總先嘗   損害健康真相:有可能把齲齒菌傳給寶貝   德國口腔衛生專家指出,很多孩子發生齲齒並不一定是吃甜食引起的,可能是被母親口腔中的齲齒菌傳染所致。嬰兒在出生時口腔中原本沒有齲齒菌存在,但很多母親在喂孩子吃飯時,總是先用匙子嘗一下溫度,這樣,就把她們口腔中的齲齒菌通過匙子,傳遞到寶貝的口腔裏,造成寶貝齲齒。因此,在給孩子喂東西時最好把嘗食和喂食的勺子分開使用。 4.給寶貝用含氟牙膏   損害健康真相:損傷牙齒、神經系統和骨骼   成人牙膏不像兒童牙膏,會損傷寶貝未完全鈣化的牙齒和嬌嫩的口腔黏膜,影響味覺,而且偏鹼性的膏體還容易破壞他們口腔內的生態環境。含氟牙膏使用過多可能會引起氟中毒,損害神經系統,引發骨質疏鬆症。3歲以下的嬰幼兒因為自我控制力差,容易誤吞牙膏引起氟中毒,所以不宜使用含氟牙膏。 5.讓寶貝穿厚衣服睡覺   損害健康真相:導致寶貝夜驚並容易感冒   給寶貝穿太厚的衣服睡覺,會使他們全身的肌肉不能完全鬆弛,因而總是不能進入熟睡狀態,抑制生長激素的分泌,使呼吸和血液迴圈都變得不通暢,心臟、肺及大血管就會有被壓迫的感覺,從而使寶貝經常發生夜驚現象,而且醒來後如果沒及時穿上衣服,還很容易引起感冒。   讓寶貝安睡Tips:   * 寶貝睡覺時,穿一件柔軟寬鬆的棉織小內衣和小短褲就行。   * 最好採取右側睡姿,以防寶貝小手壓在胸前引起夜驚。   * 不要讓寶貝在白天玩得過於疲勞,睡前也不要情緒過於興奮。   * 給寶貝身上蓋的小被不要太厚,並要隨著季節及時更換。   * 如果寶貝總踢被子,檢查是否有蟯蟲。   * 用斗篷形狀的寬鬆睡袋可以防止寶貝踢被。 6.給寶貝使用靚麗食具   損害健康真相:引起重金屬中毒   有調查表明,一些印有各種各樣圖案的奶瓶、水杯、小碗、小勺等食具,外表的色澤都很艷麗,十分招人喜愛,但重金屬的溶出量卻已大大超出國際或國家的安全標準。因此,專家提醒父母,應避免給嬰幼兒選擇表面圖案過於靚麗的彩陶食具,以免影響嬰幼兒的身體健康。 7.冬天給寶貝穿不合適的鞋   損害健康真相:凍壞寶貝的小腳丫   如果鞋子太大,它就會與腳之間形成一個較大的空隙,使腳上的熱量大量散失,起不到保暖的作用;如果鞋子太小,腳與鞋之間沒有太多的空隙,也無法很好地保溫。因此,冬天給寶貝穿鞋應稍稍寬鬆一些,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質地最好是全棉的,穿起來很柔軟舒適,能給寶貝的小腳提供一個溫暖的小窩。 8.冬天不給寶貝戴帽子   損害健康真相:導致身體熱量大量流失   嬰兒身體的熱量大約有25%由頭部散發出去,因此,冬天給寶貝戴上帽子,可以防止熱量大量散失,保持體溫恒定。帽子的厚度要隨氣溫降低而加厚,但不要選用有毛邊的帽子,這樣的帽子會刺激寶貝皮膚。有奶癬(濕疹)的寶貝適宜戴軟布做成的帽子。 9.夜裏執意叫醒寶貝排尿   損害健康真相:影響寶貝正常的睡眠   有的媽咪夜間也給寶貝使用紙尿褲,每晚給他多次把尿,搞得寶貝大發脾氣,既影響睡眠品質,也影響生長髮育。其實,媽咪沒必要每晚如此折騰寶貝,只要入睡前,不給他喝太多的水,當夜間發現翻來覆去時給他把把尿,或者給他穿上紙尿褲就OK了。 10.隨便給寶貝吃阿莫西林   損害健康真相:導致寶貝患上多種牙病   阿莫西林是兒科最常用的抗生素,研究統計表明,1歲的寶貝已經有75%服用過阿莫西林,2歲8個月的寶貝服用過阿莫西林的比率更是高達91%。美國密蘇裏大學的科研人員發現,阿莫西林增進了氟化物對寶貝牙齒的毒性,導致寶貝“牙氟中毒”,表現為門牙和臼齒上出現細小的斑點、凹陷與褐變,成年後更是容易患上多種牙病。因此,父母在給寶貝尤其是小嬰兒服用抗生素時一定要謹慎。 最新研究:濫用抗生素可引發鵝口瘡   鵝口瘡又叫雪口病、白念菌病,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多發生於嬰幼兒期,新生兒發病多由產道感染,也有可能因為其他不潔原因引發感染。如果父母給嬰兒濫用廣譜抗生素,因為抗生素會殺滅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細菌,從而導致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發生菌群失調引發鵝口瘡。要預防寶貝發生鵝口瘡,除了注意衛生之外,一個特別需要注意的事情就是不要濫用抗生素。 11.夏天用六神丸預防痱子   損害健康真相:容易引起心律失常   夏天氣溫高時,有的媽咪經常給寶貝服用六神丸,認為它能清熱敗火,是預防熱痱或熱癤的特效藥。殊不知,六神丸對預防熱痱和熱癤並沒有什麼作用,其重要成分是蟾蜍,應用不當,還容易引起心律失常;配藥中的雄黃含有硫化砷成分,應用過多會損傷寶貝的肝腎。 12.拿維生素給寶貝當營養品吃   損害健康真相:容易攝取過量造成中毒   現在不少父母為了讓寶貝健康,或者聽信某些廠家與銷售商片面的宣傳,把維生素當成營養品長期甚至加量給寶貝服用。但是,藥物學家的研究認為,脂溶性維生素中的維生素A、D、E、K等,如果服用過量會蓄積體內,導致慢性中毒,一次服量過大,還會導致急性中毒。 13.硬要矯正寶貝用左手   損害健康真相:容易造成口吃、發音不準   寶貝剛出世時大腦功能還沒發育完全,並沒有形成右利手或左利手。因此,有些寶貝在1-2歲時,玩玩具總是喜歡雙手共用或使用左手。有些媽咪看到後很著急,擔心會對今後有影響,硬要對寶貝進行矯正。其實,隨著語言的發育寶貝會逐步表現出右利手或左利手的習慣,一般在3歲以後才能看出趨向,6歲時才真正建立用手習慣。如果強行矯正,容易造成寶貝的生理功能不協調,發生語言中樞功能混亂,從而出現口吃、發音不準、唱歌跑調等不協調表現。 14.小屁屁洗得過勤   損害健康真相:使皮膚爆皮、破裂   媽咪每天頻繁地給寶貝清洗小屁屁,每次清洗時還用不少嬰兒皂,為的是不讓寶貝患上尿布疹。結果,小屁屁上竟然爆了皮、患上了尿布疹,變得又紅、又腫、又痛。這是因為寶貝的皮膚比成人薄得多,容易在摩擦時受損。洗澡或清洗小屁屁的次數不宜過頻,對於新生兒,每次便後輕輕搓洗就可以了。 15.給3歲以內的寶貝喝茶   損害健康真相:容易誘發多動症   茶中含有大量鞣酸,可干擾人體蛋白質及鈣、鋅、鐵等礦物元素的吸收,導致嬰幼兒缺乏蛋白質和礦物質元素,從而影響身體正常的生長髮育。另外,茶中的咖啡因,對大腦產生刺激,引起大腦過度興奮,誘發多動症。3歲以後,寶貝的神經系統和消化系統功能逐漸增強,他們可以適當飲些淡茶。 16.讓寶貝久看電視   損害健康真相:在視力發育最敏感期影響正常發育   有些寶貝很喜歡看電視。媽咪認為,寶貝多看電視可以讓寶貝長知識,也可以開闊眼界,結果讓寶貝看個沒完沒了。研究發現,5歲之前是小兒視力發育最快的時期,他們在這一時期對環境中有害因素特別敏感。如果讓寶貝久看電視,會對他們的視力發育帶來不良的影響。因此,一定要注意控制寶貝看電視的時間。   嬰兒經常看電視容易患自閉症   國外兒科專家顯示,如果把出生1個半月到兩個月左右的嬰兒放在電視機前,他們會一直盯著電視看,很安靜也很聽話,但經常這樣做容易造成嬰兒自閉症。看電視時嬰兒的大腦中分管視覺、分析、計算等功能的左側大腦皮質,因注意力隨著畫面移動而呈現出散亂狀態,接受顏色信號的右側大腦皮質也會喪失資訊的抑制力。這樣,便使左、右腦皮質之間的通路減少,使腦處於被破壞狀態。因此,嬰兒尤其是剛出生後幾個月,不宜給他們經常看電視,而宜多與他們進行對話、遊戲和身體接觸等親子活動。 17.寶貝經常偏嚼食物   損害健康真相:增加牙齒的齲齒發生率   正常的咀嚼應該是雙側咀嚼或雙側交替進行的,但有的寶貝吃東西時喜歡偏嚼食物,這個習慣會對寶貝的顱面骨骼及牙齒、牙周組織生長髮育帶來一系列影響。咀嚼的食物會順著牙冠凹度滑到裏口腔,對牙齦起到按摩作用,對牙面和牙體起到清潔作用,還可以刺激咀嚼側的腮腺分泌更多的唾液,對局部牙齒起到自潔作用。如果總是一側偏嚼,就會使另一側失去食物對唾液及其的摩擦、清潔作用,造成較多的結石和菌斑堆積,增加齲齒發生率。 18.忽視家電噪音對寶貝的影響   損害健康真相:容易引發耳聾或使視力下降   家裏的電器發出的噪音,也會對寶貝的生長髮育造成一定的影響。研究顯示,家庭噪音會使寶貝的聽力受到傷害,也是造成兒童聾啞的原因之一;持續噪音會影響視覺調節,使眼運動速度減慢,可以對寶貝的視力造成損害,出現視覺異常、視力下降等現象;還容易引起胃口差、腹脹、噁心等消化道反應,使生長速度和智力發育變得遲緩。 19.寶貝吃完蘋果後不漱口   損害健康真相:容易使寶貝發生齲齒   蘋果不僅營養豐富,它還是一種高纖維的水果,對預防便秘大有益處,因此媽咪常給寶貝吃蘋果。最近,醫學研究顯示,兒童齲齒與吃蘋果有極大的關係。如果兒童經常吃完蘋果後不清潔牙齒,很容易增加齲齒的發生率。蘋果中含有10%可以發酵的糖類,吃完蘋果後不漱口,會使這些糖類停留在牙齒上,對牙齒造成侵蝕,使其受到損害。所以,寶貝包括成年人,吃完蘋果後最好都去漱漱口。 20.催寶貝快吃東西   損害健康真相:容易使寶貝體重超重   一項研究結果表明,肥胖兒童固然有基因遺傳方面的因素,但如果媽咪在進餐時總是催促著孩子快吃,容易使他們養成快食的習慣。因為快吃會使很多食物在不知不覺中吞入肚子裏,時間一久自然就會引起身體肥胖。調查結果顯示,體重超重的孩子,他們的進食速度要比體重正常的孩子快。而且,這些孩子的進食量也很大,尤其是媽咪在場時。 15.給3歲以內的寶貝喝茶   損害健康真相:容易誘發多動症   茶中含有大量鞣酸,可干擾人體蛋白質及鈣、鋅、鐵等礦物元素的吸收,導致嬰幼兒缺乏蛋白質和礦物質元素,從而影響身體正常的生長髮育。另外,茶中的咖啡因,對大腦產生刺激,引起大腦過度興奮,誘發多動症。3歲以後,寶貝的神經系統和消化系統功能逐漸增強,他們可以適當飲些淡茶。 16.讓寶貝久看電視   損害健康真相:在視力發育最敏感期影響正常發育   有些寶貝很喜歡看電視。媽咪認為,寶貝多看電視可以讓寶貝長知識,也可以開闊眼界,結果讓寶貝看個沒完沒了。研究發現,5歲之前是小兒視力發育最快的時期,他們在這一時期對環境中有害因素特別敏感。如果讓寶貝久看電視,會對他們的視力發育帶來不良的影響。因此,一定要注意控制寶貝看電視的時間。   嬰兒經常看電視容易患自閉症   國外兒科專家顯示,如果把出生1個半月到兩個月左右的嬰兒放在電視機前,他們會一直盯著電視看,很安靜也很聽話,但經常這樣做容易造成嬰兒自閉症。看電視時嬰兒的大腦中分管視覺、分析、計算等功能的左側大腦皮質,因注意力隨著畫面移動而呈現出散亂狀態,接受顏色信號的右側大腦皮質也會喪失資訊的抑制力。這樣,便使左、右腦皮質之間的通路減少,使腦處於被破壞狀態。因此,嬰兒尤其是剛出生後幾個月,不宜給他們經常看電視,而宜多與他們進行對話、遊戲和身體接觸等親子活動。 17.寶貝經常偏嚼食物   損害健康真相:增加牙齒的齲齒發生率   正常的咀嚼應該是雙側咀嚼或雙側交替進行的,但有的寶貝吃東西時喜歡偏嚼食物,這個習慣會對寶貝的顱面骨骼及牙齒、牙周組織生長髮育帶來一系列影響。咀嚼的食物會順著牙冠凹度滑到裏口腔,對牙齦起到按摩作用,對牙面和牙體起到清潔作用,還可以刺激咀嚼側的腮腺分泌更多的唾液,對局部牙齒起到自潔作用。如果總是一側偏嚼,就會使另一側失去食物對唾液及其的摩擦、清潔作用,造成較多的結石和菌斑堆積,增加齲齒發生率。 18.忽視家電噪音對寶貝的影響   損害健康真相:容易引發耳聾或使視力下降   家裏的電器發出的噪音,也會對寶貝的生長髮育造成一定的影響。研究顯示,家庭噪音會使寶貝的聽力受到傷害,也是造成兒童聾啞的原因之一;持續噪音會影響視覺調節,使眼運動速度減慢,可以對寶貝的視力造成損害,出現視覺異常、視力下降等現象;還容易引起胃口差、腹脹、噁心等消化道反應,使生長速度和智力發育變得遲緩。 19.寶貝吃完蘋果後不漱口   損害健康真相:容易使寶貝發生齲齒   蘋果不僅營養豐富,它還是一種高纖維的水果,對預防便秘大有益處,因此媽咪常給寶貝吃蘋果。最近,醫學研究顯示,兒童齲齒與吃蘋果有極大的關係。如果兒童經常吃完蘋果後不清潔牙齒,很容易增加齲齒的發生率。蘋果中含有10%可以發酵的糖類,吃完蘋果後不漱口,會使這些糖類停留在牙齒上,對牙齒造成侵蝕,使其受到損害。所以,寶貝包括成年人,吃完蘋果後最好都去漱漱口。 20.催寶貝快吃東西   損害健康真相:容易使寶貝體重超重   一項研究結果表明,肥胖兒童固然有基因遺傳方面的因素,但如果媽咪在進餐時總是催促著孩子快吃,容易使他們養成快食的習慣。因為快吃會使很多食物在不知不覺中吞入肚子裏,時間一久自然就會引起身體肥胖。調查結果顯示,體重超重的孩子,他們的進食速度要比體重正常的孩子快。而且,這些孩子的進食量也很大,尤其是媽咪在場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