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晴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漫長的等候

2011年10月31日
公開
13

謝謝大家的祝福, 開刀進行十分順利。 家母採半身麻醉, 約一點半左右進去stand by, 快二點了我和弟媳才去吃中餐, 算算時間, 二點動刀, 五點ok, 還要恢復, 所以可能先停今晚的訂餐, 二點二十左右到護理站要取銷, 但碰上開刀日, 護理站唱空城計, 等了一會兒才看到人, 麻煩他們取消訂餐才到開刀房外等候。 下午二點四十分, 一到開刀房外, 看護阿姨說我媽才剛進去, 剛推進去前醫生還在確認家屬有沒有到場...然後我就坐在等候區盯著螢幕, 母親的姓名欄一直是尚未開始, 看護說沒那麼快, 推進去還⋯⋯要麻醉, 而且有時已開始動刀, 也是顯示等待中...因為昨夜母親沒睡好, 看護阿姨也沒有睡好, 所以請阿姨先到病房休息, 今天晚上術後的照顧還需要她一人獨撐, 因此這個時候只要我一個人在那裏等著即可。 一直等到15:40才看到手術進行中, 手上拿著導演巴萊, 慢慢的看, 下午四點半, 大弟前來。 原本以為二點左右動刀, 只要母親出了手術房, 知道手術結果我就可離去, 到了17:30看來是還在手術中, 只好請老公張羅二小的晚餐( 去外頭吃飯)。 坐在等待區又是一陣等候, 右邊電視在演韓劇, 左邊是中天新聞台, 實在是吵爆了, 幸好我手上有書, 可以把耳朵關掉埋在書堆裏, 尤其看到魏德聖為了大筆資金, 一直罵那些自以為是的投資者時, 彷彿也說出了我的怨氣, 為什麼醫院一定要有電視, 而且一邊一台, 不管坐哪裏都是:求靜不得... 18:20左右, 主刀醫生在開刀房外叫著我們, 我和大弟看護立刻飛奔過去, 他說因為媽媽很緊張, 所以麻醉劑施打時花了些時間, 才會耽誤這麼久, 但幸好手術很順利, 明天母親即可下床。 坐回等候區繼續等, 還沒看到媽媽推出開刀房, 無法離開, 反正老公會帶小孩去吃飯, 那就慢慢等吧。 18:40終於看到媽媽, 她睡著了, 還沒醒過來, 但醫生把她的左腳轉了幾下, 看來是活動自如。 走回病房拿了一袋髒衣物, 老公剛好來電詢問他們要去公館吃晚餐,我可以一道去嗎?? 坐上捷運, 緊繃一天的精神狀態才稍微放下, 這才發現弟媳要留給媽媽的備用手機在我包包裏, 離開病房時怕被他人拿走, 才放在我的包包, 我...竟然忘了拿給大弟或看護..豬頭...

霧社事件延伸閱讀

2011年10月17日
公開
5

以愛報仇──行醫山地部落的井上伊之助 一九○六年七月三十一日, 在今天花蓮縣秀林鄉一帶 爆發太魯閣原住民出草事件, 此一事件後來誘發台灣史上知名的 「衛理事件」及「太魯閣事件」。 「衛理事件」遭難者之一井上彌之助, 兒子井上伊之助在父親遭原住民殺害後, 克服心中的怨念, 聖經的經文「要愛你的仇敵」, 成了他喪父之痛最重要撫慰的力量。 他自日本來到台灣原住民部落, 以醫療、傳道, 進行他長達三十餘年「以愛報仇」的志業…… ◎撰文�鄧相揚 「是一個叫作井上伊之助的日本醫師救我的。你可以幫我找到他的墳墓嗎?我想跟他好好道謝。」二十年前,談霧社事件還是一種禁忌,我在埔里鎮上的醫檢所,經常有賽德克族人(Seediq,泰雅族亞族之一)出入,也因此認識了高山初子(Obing Tado,娥賓•塔達歐,漢名高彩雲)。 她告訴我,霧社事件發生後,她的丈夫花岡二郎自盡了,懷有身孕的她和其他族人一樣,被迫遷往霧社西邊數十公里、能高郡北港溪右岸的「川中島」(今南投縣仁愛鄉互助村清流部落,因有兩條溪流環繞,日治時稱台中州川中島社)。艱困的路程,讓她抵達川中島後一個星期左右,即產下男嬰阿威.拉奇斯,自己隨即因失血過多而瀕臨死亡,那位日本醫師及時救了她一命,儘管五十多年過去了,她對當年的救命之恩感念不忘。 我答應了初子,每次到日本找尋資料或遇到日本友人時,都不放棄任何一絲找尋的希望。後來,年邁的初子過世了,更加重我幫她完成遺願的責任。 透過各種管道,我找到了伊之助最小的兒子井上祐二,並託日本友人向他說明想去拜訪的心意;他卻堅決地拒絕了我。又經過多年的尋找,我才得知伊之助埋葬在埼玉縣入間市的一處墓園。 終於,在幾萬座墓碑中,我找到了伊之助的墓碑。墓碑上面刻了一個大大的「愛」字,而更令我震撼的,是在墓碑底下還有一行泰雅族語…… ●【愛你的仇敵】 如何報「殺父之仇」?最好的報復方式,就是「用愛勝過惡」。 一八八二年九月二日,井上伊之助出生於日本四國高知縣幡多郡。早產的他,有點跛腳,體型也瘦小;十八歲赴東京,半工半讀完成學業;二十一歲,受洗成為基督徒。 清末,在劉銘傳的經營下,樟腦、茶、糖同列為台灣出口大宗。台灣是當時世界稀有的天然樟腦分布地區,由於樟腦可用於醫療,亦可作為軍需化學工業原料,是高經濟物質,日本治台後積極獎勵開採樟腦,引進企業財團進駐,台灣成為世界最重要的樟腦出口區,有「樟腦王國」之稱。伊之助的父親彌之助,在日本治台初期即來到台灣,在花蓮港太魯閣山地的樟腦製造公司「賀田組」擔任技術員。 當地豐富的林礦資源,讓日人逐漸擴大採樟區域,侵入了太魯閣族人的生存領域,流血衝突事件時而發生。最嚴重的一次,是發生在一九○六年七月三十一日的「衛理事件」(Wuili,在今秀林鄉佳民村)。賀田組發放「山工銀」給太魯閣族的部落時發生糾紛,引發太魯閣族人群起攻擊腦寮,被砍頭的日本人包括花蓮港支廳長大山十郎、教員、賀田組員工及腦丁等三十六人,彌之助是其中一位被殺害者。 消息傳回日本時,二十四歲的伊之助,正好在參加一場基督教會舉辦的靈修會,他心中非常悲憤,激動地表示,一定要去台灣為父親「報仇」! 「要愛你的仇敵」是那天靈修會演講者的主題,伊之助想起了耶穌說的話:「兩隻麻雀固然用一個銅錢就買得到,但是你們的天父若不許可,一隻也不會掉在地上。」他猛然醒悟過來,認為父親的死,必定有上帝的旨意。 「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最好的報復方式,就是用愛勝過惡」,他終於明白聖經的教訓,並到台灣進行長達三十餘年「以愛報仇」的志業。 ●【不要命的大傻瓜】 見到樟樹就想起父親。若沒有樟樹,父親不會來台灣;若父親未遭原住民殺害,我也不會來到台灣…… 當時總督府禁止在台灣的「蕃人」部落傳教,但有限度准許行醫。井上伊之助為了能夠以信仰感化原住民、開啟他們的「矇昧」,一九一○年一月前往靜岡縣伊豆戶田的寶血堂醫院研習醫學。翌年十月,他購買了前往台灣的單程船票,以表達奉獻「蕃地」的玉碎決斷。 青山碧海、白雲浪花皆染初陽金色,伊之助坐在「信濃號」甲板上,看著海鷗在輪船的上方飛行,蜿蜒而來的重重山水就是台灣,他讚美福爾摩沙的風景真是漂亮。 船抵達基隆港,伊之助終於踏上台灣土地。十二月,他依蕃務總長的許可,來到樹杞林支廳轄管的「蕃地」加拉排部落(今新竹縣尖石鄉嘉樂村),擔任醫療囑託。 此區域屬於泰雅族傳統領域,各群在馬利哥灣溪、內灣溪、油羅溪沿岸或台地建立部落。當時第五任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正為台灣山林的經濟利益進行「第二次理蕃計畫」,全力壓制泰雅族反抗,每天上演著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紛爭──一方夾著國家主義的武力對部落展開侵占與殺戮,一方則以多數對抗少數的出草襲擊。 「為了警戒,隔段時間就朝天開槍……原來附近前兩天才發生過原住民殺害事件」、「通高壓電的鐵絲網」、「據說某地四百名原住民正準備襲擊、有人說三十名已歸順的原住民逃到警戒區外……」伊之助的日記中,記錄了他當時眼中所見的震撼。 身為日本人,看到統治台灣的殖民地政府捨去教化、授產等撫育政策,以精銳的武器去殺害原住民,令他十分心痛;特別是「五年理蕃計畫」時,到處屍體橫陳,血流成河,伊之助更因此下定決心,終身要救治和教化台灣原住民。 在原住民部落服務,伊之助自稱是「不要命的大傻瓜」,因為行醫當中,時時都有原住民出草獵首的事情發生。他抱著殉死的決心進行醫療服務,甚至表示萬一遭到殺害時,要將遺骨埋在原住民部落,作為台灣土地的肥料。 到台灣的第二年,伊之助將妻子小野千代子從日本接過來。千代子是一位賢慧且意志堅決的女性,在山上生活,不僅要面對物質的短缺、精神的枯躁,更要面對生命的挑戰。 初到山上不久,千代子因水土不服,患了腎臟病,經送住台北治療,才救回一命。後來,她懷第二胎時,山地衛生條件太差,官方勸她回日本待產,否則至少也要去台北的日本人醫院;但她以「原住民也沒有下山生子」為由,堅持在加拉排部落山上分娩,靠著自己剪斷臍帶才把嬰兒生下來。 原住民產婦在深山中臨盆,常有難產或死亡的情況發生,「不用下山,也能平安生產!」成了伊之助努力的目標。他不僅自己學得助產技術,更積極向上級建議,後來總督府也開辦了原住民婦女助產訓練班,為山地部落培育醫療人才。 自稱是「不要命的大傻瓜」,28歲時,井上伊之助(中座者)舉家遷移台灣,在原住民部落一待就是三十年。有三個孩子病死台灣,這是他們在台灣所留下的一幀珍貴的全家福。 ●【川中島現生機】 體恤霧社事件餘生者的處境,請求總督府准許前往擔任公醫,日夜照顧瘧疾患者。 「被警告不准傳道」是井上伊之助一九一五年八月十九日的日記標題,內容記錄了警務課長禁止他對原住民傳道。他曾自述:「在危險的地方,過不自由的生活,忍受困苦、貧窮,經過各種辛酸事,為的是什麼?如果不能傳道,寧可死在原住民的毒彈下做殉道者更好!」 在深山忍受困苦、貧窮,又遭命令不得傳道的辛酸,來台五年多被瘧疾、眼疾和十二指腸蟲病等纏身的伊之助,身心俱疲,不得不懷著抑鬱的心情,回日本醫病。 身體逐漸康復後,他一方面到神學校進修,一方面接受福岡聖公會所聘請,舉家遷往種子島傳道。在那三年半的時間,伊之助仍心繫著台灣原住民的處境。 一九二二年五月間,他再度來到台灣,向總督府申請進入「蕃地」進行醫療宣教。但未能獲准,只好在新竹的日人教會擔任傳道工作,並進行《生蕃記》一書的撰寫。 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伊之助為了出版《生蕃記》,專程前往東京。無意中從報上看到有兩位台灣泰雅族姑娘,被賣到東京的私娼區「玉之井」。伊之助相當難過與憤怒──難過的是這兩位泰雅族姑娘的貞操靈魂被日本同胞所踐踏;憤怒的是把她們帶到東京賣淫的,是一位曾在霧社地區服勤後遭解聘的警官。 這兩位泰雅族姑娘遭受到不平等的待遇,令伊之助感到就像自己親生女兒被迫下海一般的苦楚。那時候他經濟相當拮据,不知道要如何籌款為她們贖身;但他卻深信,憑著自己的信仰和毅力,一定可以把她們贖回。 伊之助的救援行動,感動了台灣總督府駐東京辦事處的官員,最後台灣婦女會出資四百圓,贖回了她們。伊之助在車站送她們回台灣時,如釋重負,揮別的同時,流下了高興的淚水。 一九三○年一月間,伊之助通過台灣總督府舉辦的限地開業醫師考試,取得「限地醫」資格。「限地醫」是一項權宜措施,因為願意到偏遠及山地區域執業的醫師有限,總督府因此頒訂「限地醫」考試及管理辦法,規定曾在醫院、診所當過助手的「藥局生」,服務達一定年限後,經考試及格者,以「限地醫」資格任用,且要在政府指定的偏遠或山地區域執業。 伊之助取得「限地醫」資格後,最大的願望是能去父親的遇難地花蓮秀林,為太魯閣原住民進行傳道醫療。然而一個因緣,讓他自願申請到今天的南投縣仁愛鄉山地服務。 那年的十月二十七日,不堪極權統治的霧社群賽德克族人,利用日人舉行聯合運動會時,由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率領六社壯丁勇士,攻陷各部落的駐在所,殺死留守的日警,搶奪槍枝彈藥,攻陷霧社街區機關、日人宿舍及運動場;計有日本官吏、警察、平民及眷屬共一百三十四人被殺。 「霧社事件」爆發後,台灣總督府出動精銳軍警部隊和武器,討伐起事的原住民。一九三一年四月二十五日,懷恨在心的日人又主導了「第二次霧社事件」,唆使道澤群的壯丁組成襲擊隊,分批攻擊霧社事件餘生者居住的「保護蕃」收容所;被殺死及因恐懼而自殺者有兩百一十六人。 為了避免因為霧社事件的「以夷制夷」、「論功行賞」手段,造成各族群及各部落間的仇隙加深,日人將兩百九十八名餘生者,強制移居到數十公里外的川中島集中看管。 伊之助體恤到霧社事件餘生者的處境,於是向總督府理蕃課請求,自願去照顧他們。五月間,伊之助即接到派令,隻身前往毗鄰川中島的眉原(今南投縣仁愛鄉新生村)公醫診療所,擔任公醫。 當時,梅雨不斷,加上瘧蚊滋生,許多人都感染了瘧疾;家破人亡加上疾病之苦,時有上吊身亡情事發生。伊之助和另一名衛生巡查,行走於眉原社和川中島兩地,日夜拚命地為病患醫療。直到秋風吹起,瘧蚊逐漸減少,瘧疾患者經醫治後亦逐漸康復,川中島才出現一些生機。 日人隨後又調查出這些苟延殘喘的餘生者中,尚有二十三名「反抗蕃」參與過霧社事件,要如何處置他們,令當局傷透腦筋。於是,一位警官來到診療所找伊之助,請教他有沒有什麼藥,可以讓他們既不受傷也不反抗,一下子就死亡? 伊之助聽了以後,嚇一大跳說:「我沒有那種藥。身為醫師,即使有藥也不能用來殺人。總督府要移居他們到川中島之前,就已經答應既往不究,為何還要用藥來毒殺他們?」伊之助不但不聽從要他毒殺「凶番」的要求,還力勸日本政府應講威信…… ●【被迫歸國】 接到歸國命令,我沒帶什麼回日本,除了三個孩子的骨灰。每晚夢裏,我到海洋彼方的台灣…… 一九三二年四月間,伊之助被派駐在霧社的馬力巴公醫診療所(Mlepa,今仁愛鄉力行村);翌年,馬力巴、白狗(Mstbon,今仁愛鄉發祥村)爆發傷寒傳染病,伊之助以獨有的醫療方式,救活了許多病患,獲得長官的讚賞和原住民的感恩。 有一天,伊之助來到白路莫安部落(Plmwan,今大洋部落)一戶人家,卻被一隻狗咬到腿,他忍著疼痛繼續為病患診療。數日後,傷口化膿,還發高燒,最後陷入半昏迷狀態。 伊之助的病情愈來愈嚴重,駐在所的警察打電話向能高郡役所求援。幾個人伕輪流將他抬下山,從馬力巴、霧社、埔里街到台中,這段百餘公里遠的距離,靠著人力加上乘換輕便車、汽車、火車,直到深夜才抵達台中醫院。 經過近一個月的診療,伊之助的命被救了回來。他不但不怪咬傷他的狗主人未盡看管之責,還自責是因為沒去關心那名患者,患者家中的狗不認識他,才導致這樣的結果。 伊之助行醫足跡遍及今新竹縣尖石鄉、台中縣和平鄉、南投縣仁愛鄉、信義鄉、宜蘭縣三星鄉等地;一些部落位在海拔一、二千公尺的高山,無水無電且物資匱乏,在惡劣的生活環境下,他仍盡心盡力付出。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更冒著遭空襲的危險,到台北仁濟院、松山養神院(今署立桃園療養院之前身)、樂生院等地,照顧肺結核、精神病患和麻瘋病。 在台灣的原住民部落工作長達三十多年,母親在日本家鄉病逝了,伊之助來不及返鄉奔喪;身為醫師的他不僅自己染過重疾,五個孩子中更有三個病死台灣。 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投降,在台日人開始被遣返。伊之助向台灣行政長官公署陳情,表明要留在台灣的意願,並取漢名為高天命。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爆發,伊之助一家人接到「歸國命令」;當他被迫離開台灣的消息一傳出,原住民部落一片悲淒之聲。 「我沒帶什麼回來,除了三個孩子的骨灰。」原本打算歸化並埋骨台灣的伊之助,回到日本後,仍念念不忘台灣。「報紙如果有台灣的消息,我一字不漏地讀;吃飯時,如果收音機正好講到台灣,我便放下筷子;就算已經就寢,聽說有台灣的消息,也要起身打開收音機聽個仔細。每晚夢裏,我到海洋彼方的台灣……」 ●【完成高山初子生前宿願】 代表高山初子來到井上伊之助的墓前獻花後,再度打電話給井上祐二,希望他無論如何能代替父親接受初子的感謝…… 井上伊之助的行誼,與台灣近代歷史尤其是原住民歷史,息息相關;他用生命滋養土地、用愛心消融悲傷的故事,在台灣最最幽暗的角落,發熱、發光,是一段美麗而動人的神聖樂章。一九六六年九月二日,他以八十五歲高齡過世,安葬於埼玉縣入間市的墓園。 伊之助的墓碑上銘刻著「愛」字,下方用日文刻著台灣泰雅族語,說明伊之助一生對台灣泰雅族所付出的奉獻,乃是藉由泰雅族的Utux(泰雅族語,意指最高的神)編織而成。 二十年前,我曾答應高山初子要來探墓。一九九九年春天,尋尋覓覓終於完成她生前的宿願;我代表高山初子來到井上伊之助的墓前獻花後,再度打電話給井上祐二,希望他無論如何能代替父親接受初子的感謝。 七十歲的祐二,是伊之助現存唯一的兒子,當他聽我述說高山初子的故事後,被我鍥而不捨的心志所感動,邀請我到家中作客。 井上祐二向我展示伊之助生前的珍貴照片,以及一九六○年以日文出版的《台灣山地傳道記》。 離去前,他將這本寶貴的《台灣山地傳道記》交到我手中,說:「先父僅留下兩本,我留一本,另一本送給你珍藏……」

霧社事件相關報導

2011年10月17日
公開
8

鄧相揚與霧社事件 鄧相揚 霧社事件讓他魂牽夢繫 陳乃菁 2003/11/07 第398期 「都是宿命。」 一九九九年九月廿一日凌晨一點,埔里鎮寂靜如常,鄧相揚剛剛完成《風中緋櫻》初稿,睏累地躺臥在床,然而,七十年前塞德克族人悲壯的事蹟,還在他腦海中盤桓不去,令他輾轉難眠。 一點四十七分,一陣地動天搖,將埔里撕裂成人間地獄,「是戰爭嗎?」鄧相揚拚命從三樓的瓦礫堆中爬出,驚懼迷惑,最後靠著鄰居拋入黑暗中的一條繩索,保住性命。 家鄉面目全非,埔里這時像是失去母親的嬰孩,孤單無助。鄧相揚以夢想所打造的私人博物館,典藏著他十多年來辛苦收集的珍貴史料,瞬間化為泥流。那一年,霧社事件剛好屆滿七十週年,山裡的冬天特別嚴凍難熬。 直到,緋櫻再度於天空飄旋舞落,春陽才帶來一絲的溫暖訊息。 ◆每年看媽祖廟會 每天聽聖經聖歌 Hivo,是霧社塞德克族人為鄧相揚所取的泰雅族名,意思就是「太陽」,原由很單純,因為那和他的漢名極為相像。 「小時候,同學都會笑我是番仔。」出生在埔里盆地的牛眠山腳下,鄧相揚一百多年前的祖先源自東勢客家,但他生活週遭卻與平埔、閩南為主的族群文化更為息息相關,所以鄧相揚的客語說得不好,而他的閩南語中又帶有濃厚的平埔族腔調,常被誤認為是原住民的一份子。 不只是語言,同樣複雜的情況也發生在信仰上。 在埔里,佛教、道教、基督教、平埔族傳統宗教、天主教混存並在,各式各樣宗教儀式在小小的農村中輪番上陣,加上他擔任代書的父親和兄長皆積極投入地方宗廟組織,因此每年農曆九月牛眠山的媽祖文化,是鄧相揚再熟悉不過的民間習俗,然而,緊貼著他家隔壁的,卻是古老的平埔族基督教會,是西方神職人員和原住民經常進出之地,「我是每年看著媽祖廟會,每天聽著聖詩和聖經長大的。」 多元的成長環境背景,令鄧相揚很早就充滿各種疑問,一直到現在,他從未真正歸屬於哪一個宗教信仰、定位於哪一個族群文化,卻對一切都充滿興趣,對於發生在他生活週遭的事物感同身受,尤其是平埔族及原住民文化的消失及傳承上的無奈斷裂。「如今所有我在做的或想要做的,都是為了要釐清我家鄉的事,釐清族群認同的迷惑。」 ◆曾從事醫檢工作 卻轉向田野調查 鄧相揚國中時,從極為淳樸農村進入熱鬧的埔里鎮上唸書,兩處相距不到幾公里,對當時才十二、三歲的他,卻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國中第二年,就因為一次編班考試,過去在農村裡成績優異、自負的我竟被編入放牛班中,於是我開始對教育不滿、對社會體制不滿。」 失去自信的鄧相揚一度選擇放棄學業,回家幫忙耕農,甚至還搞起一座自己的「動物農莊」,養山羊、養火雞、養兔子,以為自己從此就是塊當農人的料。沒想到命運別有安排,「半年後,一場瘟疫讓所有的動物全部死掉,所有的事情又都回到原點,都是空的。」這一次,鄧相揚決定離開埔里,走入繁華都市,和其他從山中到城市謀生或求學的多數原住民青年一樣,鄧相揚投靠在天主教學生宿舍之下,雖然在原住民眼中的他蓋有漢人印記。 在苦讀了幾年後,鄧相揚以第一志願考上中台醫專醫檢科,步入職業醫檢師的行業。求學實習期間,鄧相揚有機會在埔里基督教醫院服務,與遠從挪威至台灣中部偏遠山區從事傳教及部落醫護工作的徐賓諾、紀毆惠夫婦定交,也讓他得以結識許多塞德克族的摯友。 畢業後,靠著父親資助的七萬塊,鄧相揚在埔里鎮上湊起了屬於自己的檢驗所,然後結婚,一點一滴還清家庭債務,原以為將這樣度過人生......。不料,高山初子、霧社事件、塞德克族與平埔族文化迅速消逝的哭泣聲,卻將他從安穩的醫檢所中,拉入田野調查工作的宿命深淵。 ◆與病人建立交情 藉機會探索歷史 「二十年前,談霧社事件還是一種禁忌,幸運的是,曾經歷過那一段記憶的塞德克族人,包括居住在川中島、霧社部落的老人或後裔,都是我的病人,最特別的,是高山初子。」鄧相揚在埔里鎮上的診所,經常有塞德克族的老人出入,為了更能與他們溝通了解病情,鄧相揚還特別自學了日文,最後和附近的原住民各部落由醫護關係間建立起極為深厚的友誼。 鄧相揚認識初子(漢名高彩雲)的時候,親身經歷過兩次霧社事件的她,已是滿頭白髮,透過初子,鄧相揚於是深陷連部落都不甚清楚的霧社事件歷史之中,無法自拔。 這一栽,就是算不盡的白日黑夜,算不清的路程心血。 「好長一段時間了,我不停地忙碌著,已經到了極限,卻還有許多想要完成的東西,只要讓我陷進去,我就再也爬不出來,醫檢所也不太管了,有很多人認為我不務正業。」 將近二十年來,鄧相揚陸續著有〈霧社事件初探〉、〈泰雅族素顏〉、〈泰雅族群分佈與社會變遷〉、〈平埔族古文書溯源〉、〈埔里開發簡史〉等專文或論文,沒有經過任何文學訓練的他,還陸續完成《霧社事件》、《霧重雲深》、《風中緋櫻》三本關於霧社事件的報導文學專書。作品不算多,卻是鄧相揚用歲月和腳印所累積而出的,他所蒐集得來的無數史料極為豐富,更提供日後他人處理霧社事件或相關創作題材的雄厚基礎。 這幾年,鄧相揚還積極參與埔里地方事務、經營博物館、舉辦文化活動、加入地震後社區重建工作......,像一顆精力充沛的陀螺,將生命轉到極速。 ◆尋找井上伊之助 鄧相揚別有所獲 「是什麼樣的力量推動你?」我好奇地問了一句,鄧相揚回給我一整篇動人的故事: 在霧社事件發生後,懷有花崗二郎遺腹子的初子和其他族人一樣,踏上前往川中島的艱困路程,在抵達川中島後一個星期左右,初子在痛苦中產下男嬰阿威.拉奇斯(高光華),卻因失血過多而瀕臨死亡。 「最後是一個叫做井上伊之助的日本醫生救我的,你可以幫我找到他的墳墓嗎?我想跟他好好道謝。」當鄧相揚向初子詢問起這段過往時,初子如此回答。 鄧相揚答應了初子,每次到日本找尋資料或遇到日本友人時,都不放棄任何一絲找尋的希望,後來年邁的初子過世,更加重鄧相揚幫她達成遺願的責任,「我要代替初子跟他或他的後代道謝。」 終於,鄧相揚透過各種管道找到井上伊之助的兒子,透過日本朋友與他取得聯繫,說明想前去拜訪的心意,「沒想到,他堅決地拒絕了我。」井上伊之助之子的拒絕,並未讓鄧相揚從此氣餒,經過多年不屈不撓的尋找後,他自己循著線索找到井上埋葬在橫濱一處墓園的消息,「一大早,我一個大男人就捧著一束鮮花,坐上火車前往墓園,不管車上的人對我投以如何異樣的眼光。」「在幾萬座墓碑中,最後找到井上伊之助的墓碑,我無法形容那時的感動。在上面,刻了『愛』這個字,而更令我震撼的,是在墓碑底下還有一行泰雅族語......。」 「祖靈在編織」,井上伊之助的墓碑上這樣寫著。 ◆他人的生命故事 驅使他拚命向前 鄧相揚說,井上伊之助的父親,在一百年前是日本駐台樟腦會社的職員,一九○六年在原住民出草行動中慘遭砍頭,使他悲痛欲絕,卻在成為神職人員之後,選擇一九一一年來到台灣新竹、霧社等山區,將一生奉獻入原住民醫療服務,在霧社事件之後,也意外拯救了初子母子。 「我想要知道的事情,互相間都是有緊密的關係,越是投入就會發現未知的更多,在尋找歷史的過程中,我自己也不斷的被感動,做田野的魅力就在這裡。」對於鄧相揚來說,追溯歷史,不只為文學或創作,甚至不是為了完成什麼,那是沒有目的也不會有終結的工作,因為他追求的是其他人的生命故事,是對生命的感動。 祭拜完井上伊之助後,鄧相揚回頭再找井上的兒子,希望無論如何能讓他代替父親接受初子的感謝,「他在電話裡考慮很久,後來開口第一句話,就問我是不是基督徒。」「他說他恨透他父親,恨他只照顧遠在霧社的異鄉人,卻從未關心過自己親生的家人,如果我同他父親一樣是基督徒,他就絕對不見我......。」 七十多年過去了,與霧社事件相關的魂魄,還是能飄蕩在三個世代、三種姓名、兩個國度之間,像揮之不去的鬼魅,緊緊纏繞在當代或後代的身體血液中,恨,或愛。 「如果歷史真相一直沒有被暴露,後續的問題依然會繼續發展,族群認同模糊的包袱就必須繼續承受。」包括《霧重雲深》,包括《風中緋櫻》,霧社事件影響所及,對鄧相揚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戰爭本身,而是因為它而改變起伏的人生,「霧社事件與中國的抗日精神毫不相關,與盧溝橋的歷史毫無關聯,它是台灣原住民與日本殖民政府間的事件,是台灣與日本兩國間的歷史牽連,是台灣自己的歷史。」 ◆這就是他的宿命 為人生尋求解答 井上伊之助的故事,鄧相揚已開始動筆整理,而就在他見過井上醫師後代的第二年,井上的兒子主動打電話邀請他再度到日本,並且極為禮貌而熱情的招待他,態度與前一年完全不同。「他應該是了解他父親了。」說完,鄧相揚轉身走到戶外,沉默地點上一根菸,彷彿想努力將激動的情緒藉由煙霧縹緲而去。 「地震後,兩種極端的想法在我內心不斷爭論;這也許是上帝叫我從此要結束研究工作,放棄這一切......,或者另一方面,上帝既然讓我活下來,就是要我為霧社、為埔里再做更多事情、更多紀錄。」鄧相揚最後還是選擇相信後者,即使前程未卜。 「而我對生活的態度也全都改觀了。」不知不覺間,與鄧相揚聊著聊著就到了夜晚,新生後的埔里鎮上燈火通明,不斷擴建的新商店新大樓,使他的故鄉換上新貌。坐在路旁,鄧相揚隨意點了幾盤小菜,突然有感而發,「我以前不太會到路邊攤吃飯,穿衣服要看質料,喝酒要看品牌,對品質相當要求,地震後,我這個鄧醫師和其他人一樣,也要排兩天的隊領取捐贈的衣服穿,排隊吃便當。」他說,很多事他都無所謂了,只想快點把該能寫的寫完,把能整理的資料整理完,不再想那麼多,人生很短暫,他能做的就是這樣。 「那就是我的宿命......。」鄧相揚重複地說了幾次,似乎唯有這樣,人生的疑惑才能尋得解答,然後再讓他從疲憊中爬起,繼續追溯永無止境的生命傳奇。 ~~~~~~~~~~~~~~~~~~~~~~~ 高山初子 高山初子,是貫穿《風中緋櫻》的重要主角。 鄧相揚指出,霧社事件爆發後,深受日本「撫育教育」與培養的塞德克族人花崗一郎與二郎及其家族,因為陷於忠與不忠間民族認同的痛苦困惑中,在Sukuradan的山道上共同結束生命。 自台中師學院畢業後,在波亞倫「蕃童」教育所任教職的花崗一郎,連同妻子川野花子和幼兒,以及在霧社警察官吏駐在所服勤的花崗二郎,為了表達對族人的盡孝與對日人多年栽培的恩情盡忠,最後讓自己的生命以悲劇收場,留予霧社事件一段淒美故事,但後人對於花崗一郎與二郎的定位,因各種民族及政治因素,如今仍爭論不已。 高山初子原是荷歌社頭目的長女娥賓.塔達歐,自小刻意以日式教育栽培,後嫁與花崗二郎,因懷有二郎的遺腹子,而選擇生存下來,成為一郎與二郎之死和霧社事件的歷史見證人。鄧相揚指出初子對於外人留予丈夫的評價,不曾有過爭功諉過,無論是事件當時是日人當家或國民政府來台之後。她對鄧相揚說:「花崗二郎死得很漂亮!他對得起自己的血族同胞!如果他依靠在日本人或是我們同胞的任何一方苟且偷生,花崗二郎就活得不漂亮!」 「從小受日本教育的初子,幾乎像個日本老婦人了,每一次到她家拜訪時,她總梳洗整齊準時站在門口等我,九十度鞠躬歡迎我來,然後在我進屋後,就將鞋子對外反轉放齊,那樣禮貌性的動作讓我印象相當深刻。」 初子那一段埋藏在內心深處、幾乎隨著緋櫻片片輪迴散盡的回憶,十多年來在鄧相揚不屈不撓的發掘提醒,再度藉由文學重生。 一九九六年九月一日,八十二歲的初子因為腦溢血辭世,終結她充滿傳奇的一生。在震災後才重新定稿的《風中緋櫻》,可以說是鄧相揚對於高山初子的回禮。(陳乃菁)

賽德克巴萊

2011年10月16日
公開
8

星期天下午一家四口坐捷運到西門站, 晴爸從沒坐到這裏出站, 所以只好跟著我們三個識途老馬, 從1號出口出站, 他問為什麼不從另一邊?? 對面是6號出口, 連接著誠品商場, 那個出口的人很多, 我才不想人擠人哩。 三點多, 晴爸問附近有麵包店嗎?? 因為他想咖啡配個麵包, 成都路上有家世運麵包, 很出名, 東西也不錯, 晴爸問, 是朱天心寫過的世運麵包嗎?? 我說她寫過世運, 我倒不知, 但在西門町一帶混跡的人, 大概都知道世運吧, 從我小時候, 民國六十幾年就存在的一家老店 到了國賓, 小廳放映的太陽旗已經售完, 晴爸說那就看下集也可以, 買票時, 售票小姐問我靖小弟多大, 我很老實說快十一歲, 然後她說未滿十二歲不能進場, 只好買了二張票給晴爸和姐姐, 暑假時辦了國賓會員卡, 入會費一千元, 二年後可取回, 但每回買票都有優惠價, 像大廳的票價全票320, 學生票280, ⋯⋯會員卡⋯⋯優惠價一張240, 很划算, 父女俩很開心的要去看16:30大廳的彩虹橋 我帶靖小弟沿著昆明街走到武昌街, 原本想找找有沒有適合他的電影, 但很可惜都沒有, 倒是這條電影街上幾乎放映賽德克巴萊的戲院都是大排長龍, 連帶也使攤販生意超好, 要知道電影景氣好不好, 真的只要看戲院附近的攤販數就一清二楚 我和靖說小時候在這條街看了好多西片, 那國片呢?? 國片大部分是在現在的絕色影城, 還有那棟看起來很像杜拜帆船的大樓的中國戲院, 只可惜他們都改名或改建了... 晃了一會兒, 走回昆明街成都路口, 再到世運買了二個麵包帶回娘家給媽媽, 停留了半小時, 我們才回景美, 此時已快六點了, 還得去新店大豐國小附近的黃昏市場買些蔬菜, 靖小弟就先回家 買好菜, 回家迅速進入備戰狀態, 七點半左右父女二個人到家, 一邊吃飯一邊談著賽德克巴萊, 姐姐說很好看, 根本不會血腥, 只是很多片段她都忍不住一直哭, 晴爸卻很殺風景的跟她說, 那是假的, 你不要哭了...姐姐說爸爸根本不懂, 我當然知道電影是假的, 可是看到女人要上吊, 小孩也被推下山谷, 我就是會哭啊... 我大致和他們談了一下霧社事件的經過, 從高山初子的生還談起, 靖也提了一些, 因為他看過漫畫版, 姐姐說, 媽媽, 你用會員卡訂票啦, 我和爸爸還要去看上集, 我說好啊, 也許周五晚間是個好時間, 還要和晴爸商量一下 彩虹橋, 是我家爸爸第一次陪著女兒進戲院看電影, 值得書寫一下, 美中不足的是弟弟還不能進戲院, 連我也得陪著他, 下回可要找部好電影, 一家四口一起去觀賞, 那就更完美, 我們常在家看DVD, 但我很喜歡進戲院看電影, 因此希望也能一家四口同行, 幫孩子留下些記憶, 一如我至今都不會忘記父親帶著我和弟弟們去國賓看月宮寶盒的陳年舊事。

雨中遊猴硐

2011年10月15日
公開
7

下雨天, 原本不想出門, 剛從大陸出差回來的晴爸說姐姐剛考完月考, 我們出去晃晃, 上了車晴爸問要去大溪嗎??我們說好, 到了新店匝道, 姐姐說我們可以去猴硐看貓嗎? 晴爸說好, 那還可以去三貂角, 於是我們就走瑞濱, 直奔猴硐。 猴硐不只有貓村, 它的景色很美, 不輸給九份, 後有山, 前有基隆河, 還有過往的煤礦產業, 都是觀光資產 今天在一進入猴硐博物館時, 就看到水金九的遊覽車停在前方, 水金九是新北市大力推廣的景點, 也好, 人都往水金九去吧, 把寧靜和優美留給這小小的猴硐 館內的導覽員親切的和我們打招呼, 也介紹了猴硐歷史, 原本要開放的瑞三礦坑, 因前陣子平溪礦坑施工崩塌而不得不暫緩, 但是除此之外, 可以看的景點還很多, 有一張手繪的猴硐導覽圖, 上方列了二十幾個景點 呈狹長型的猴硐因礦業沒落也沈寂了好久, 五六年前的秋天全家到此一遊後, 我們定期會再回來, 去年一月貓村才剛形成, 我們又到此地, 之後還來過一次, 今天再次到訪, 發現猴硐有了新的標誌, 開放的展館也多了, 遊客有比以前多一些, 但還好, 不至於超過讓人無法接受的喧鬧程度 最迷人的是一到車站附近, 就看到許多貓咪出沒, 不知是因為貓村名氣大, 還是這裏的愛貓人多, 貓咪們在這裏很親人, 彷彿他們才是主人, 人才是過客, 每個遊客幾乎都是拿著相機一直捕捉貓的一舉一動 穿過月台上的天橋走進貓村, 跟著貓咪的腳步慢慢晃, 一個下午就不知不覺溜走了,晃到快天黑準備離去, 從火車站洗手間出來, 剛洗好手, 一隻貓在洗手台徘徊著, 我問她, 你要喝水嗎? 把手弓起來盛水, 貓咪用舌頭輕黏手掌中的水, 後方要洗手的人, 在另一處洗手, 但大家都圍了過來看這貓喝我手上的水, 還有人拿出手機拍照, 有人說貓好聰明啊, 會向人要水。盛了三次水, 貓咪才心滿意足離去, 把手沖淨。在這裏, 貓不用害怕被攻擊, 不用害怕沒人餵, 他們完全是這的主人, 我好喜歡這樣的感覺, 因為人類在很多地 方當老大, 壓迫了其衪動物的生活, 可是一到猴硐, 你會發現, 到處有貓, 他們慢慢的走著, 也許靠近, 也許不理你, 但那種氛圍就讓人感受到貓不用四處躲藏, 那種放心和友善的氣氛, 是十分迷人的觀光特點。

寒食帖行前準備

2011年10月13日
公開
33

五年前北宋大觀展, 展出寒食帖, 我以為整個展期都會陳列, 沒料到這件是限展品, 只展了一個半月就回庫休息去了, 今年適逢建國100年, 故宮舉辦國寶一百總動員, 終於又把東坡的寒食帖拿出來展覽, 從展出第一天我就想去看, 無奈碰到家母需要就診, 這三周來奔忙於娘家台大之間, 周二骨科醫生說家母只需更換左邊髖關節, 早已在二周前掛好今日早上神經外科門診, 神經外科醫生看過家母磁核共振的片子, 確定是髖關節退化影響其行走, 只需由骨科操刀更換關節即可, 今天下午和骨科醫生電話聯絡, 請他幫忙排動刀日期, 只待下周一晚間再照一次磁核共振, 確診開刀部位, 開刀前的準備工作就已告一段落, 一想到家母動刀後我要負責照料她, 屆時只怕沒時間往故宮, 不如明天一早去故宮看看心儀已久的寒食帖真蹟。 雖然對寒食帖有初步了解, 此帖是東坡在烏台詩案後流放之作, 但總覺要再找些資料, 在YAHOO一輸入寒食帖, 竟然找到了蔣勳先生的大作, 共三篇, 今晚細細讀完, 明天早上就要去故宮看寒食帖。 為什麼這麼想看寒食帖, 因為年紀和東坡居士寫此詩接近了, 還是因為人到中年, 雖然沒有經歷什麼烏台詩案的天大恥辱, 但生活中的折磨當然也磨掉了不少年青的豪情, 這樣的心情轉折看寒食帖正好, 把蔣勳的文貼在下方, 有興趣的文藝姐妹們, 大家一同欣賞。 寒食帖一 寒食帖二 寒食帖三

喜歡台北的另一個理由

2011年10月11日
公開
33

從台北城內逛回萬華看我媽, 之後帶小孩想去吃老艋舺鹹粥(西昌街近貴陽街), 沒料到周一休假。 小孩說怎麼辦, 我說還有一家有名的周記肉粥(位於廣州街上老松國小附近), 這家歷史悠久, 小舅高年級時經常幫他的導師到周記買肉粥當早餐, 有天他拿著大鋼杯時還不小心因為太燙而灑了一些粥, 不過他的導師沒罵他, 只叫他下回小心一點。 我們抵達時快六點, 周記已經打烊, 吃不到, 那就下回吧, 在旁邊的鵝肉米粉用餐, 是第一次光臨, 但風味佳, 老社區好吃的小店果然很多。 餐後再沿著廣州街看著華燈初上的剥皮寮, 電影艋舺帶來的人潮不見了, 它又恢復了安靜的狀態, 在秋日的傍晚中顯得格外迷人。 從廣州街轉向康定路走回我媽家, 途經貴陽街, 貴陽街二段有一間長老教會, 前些年去參觀剥皮寮時看了歷史資料才知這家教堂是馬偕先生一手創立, 只不過當年屢遭地方人士毁壞, 歷經二三次的重建及馬偕先生在此看診, 才獲得民眾認同, 在看到史料的瞬間, 好感動, 原來小時候我們這一票小鬼常去騙吃騙喝的小小教會, 竟是馬偕先生在此建立的教會, 只是教會在我國中時期已拆掉, 目前已成了恢宏的大樓, 看不出馬偕先生當年所建立的原貌, 不過那小小的教會已留在我的童年記憶中。 貴陽街和康定路附近有家卡哇咖啡, 有回去買咖啡時, 看到外面有一張老先生的照片, 上面寫著張聰明之兄(張聰明就是馬偕的太太), 我很好奇的問老闆你們怎會有馬偕妻舅的照片? 老闆開心的介紹著, 那個張老先生是他爺爺, 我想了一下, 問老闆, 所以馬偕太太是你的姑婆, 你們要叫馬偕丈公囉?? 老闆說對啊, 只是後來和姑婆家都沒有 聯繫了.... 隨便在台北走一走, 到處都是歷史, 馬偕、國父....都曾和我活動的街區有著互動, 因此我實在很喜歡自己腳下的台北市。

十月十日逛台北城內

2011年10月10日
公開
32

下午帶小朋友從台大醫院站出站, 沿著公園路, 凱達格蘭大道慢慢走著看看剛辦過國家生日大典的總統府。 下午三點多, 許多外寶車輛陸續停放在凱達格蘭大道上 工人在舞台區忙上忙下, 把舞台逐一拆解, 總統府前的二邊停車場上有許多座椅已收疊成堆, 小小的工具車載著一大落椅子不知要駛往何處, 重慶南路上還有工人忙著把路燈放回原處。 看著這些收尾工作有條不絮的進行, 我和孩子說可見事前準備工作一定更繁複, 一個盛大典禮背後要有這麼多人的努力才能完美。 靖指著忠孝西路方向出現了一道極淡的彩虹, 希望在這有彩虹的天空下, 所有的人都能不分顏色共同努力。 沿著寶慶路向娘家前進, 接近延平南路口賣糖炒栗子的伯伯, 我們向他買了一包栗子, 過馬路後拍照, 伯伯也親切的搖手致意。 我和小孩說好像從我年青時就看到這個伯伯在這一帶賣糖炒栗子, 親切的笑容, 熟悉的糖炒栗子香, 啊, 台北城內令人難忘的一隅。 經過中華路就出了台北城了, 從西門站出口走向漢中街, 轉入長沙街(新起街), 我和小孩說當年國父曾來台募款, 就曾來過新起街和漢中街這一帶, 很多史料都提到在第一次起義後, 國父四處募款, 但他只來過台灣一次。 中山先生到台北時, 住在梅敷屋( 目前的國父史蹟館, 在台北車站附近), 新起街這一帶是開會及募款行程, 我想應該是因為當時的艋舺有錢人多, 到新起街募款有地緣關係。 100年10月10日, 走過總統府, 走過國父曾留下足跡的街道, 不知小孩們能否知道我的用意, 生日快樂, 一個多災多難的中華民國。

和朋友聊童年-崁頂的家

2011年10月06日
公開
31

在fb和朋友聊起童年住過的眷村, 這位vivian(花花小姐)目前住加拿大, 她曾住在汀州路二段, 離我幼時居住的漳州街不遠, 所以二人一聊起那些舊事, 簡直欲罷不能, 收在這裏, 將來再老一點可以回憶。 ~~~~~~~~~~~~~~~~~~~~~~ Margaret Lai 花花一提京劇, 我就想到住在崁頂時, 那是一個眷村, 大概有三四十戶人家, 很多外省伯伯看京劇, 用收音機聽京劇, 從小聽因此我對京劇不陌生 至於歌仔戲, 我們住到萬華後, 門前就是廟埕, 大約也是從小二到國中都在看歌仔戲 我爸是資深布袋戲迷, 他一直追著小西園的演出, 直到過世, 我原本不喜歡布袋戲, 但因老父沈迷, 我和他去看過幾回, 才發現許王的布袋戲著實是國寶, 我父晚年也看國劇, 他其實有省籍芥蒂,看到他筆記上寫的京劇團演出日期及節目, 我才覺得只有藝術才能融合人心 Vivian Fan 好感人哦,晴媽,令尊的筆記。 妳住嵌頂?眷村是空南一村?還是陸光新村? Margaret Lai 真的忘了名稱, 上回還和石大提到住崁頂時, 一天到晚聽到南機場, 但沒看過飛機, 所以小時候我一直在想機場到底在那裏啊... 直到看了候孝賢的戲夢人生, 當中有一場戲是日本戰敗撤退了, 居民在南機場撿拾飛機的碎片去賣錢, 原來南機場是停軍機的地方, 日人撤退就沒了, 才總算拼出答案, 當年沒有網路也沒有文史資料可看, 現在是隨手一查, 就可知道地名或歷史典故 我念忠義國小, 到二年級才轉到老松國小, 忠義國小那裏是南機場公寓群, 當年可是全亞洲最具規模的集合住宅, 但經過這四五十年的風霜, 舊了, 老了, 變成都市惡瘤, 去年到香港時, 看到某些住宅好眼熟, 回台灣後才想到, 啊, 是南機場公寓的翻版 Vivian Fan 想起來了,曾在我版上問過,妳是不是讀螢橋,石頭說妳讀忠義。 我很多同學住在嵌頂的眷村裡,所以那種眷村倫理和風貌既熟悉又遙遠...想想,我們的童年或青春期,或許是台灣一段無法追回的時光?一段沒有麥當勞沒有手機的時光。 Margaret Lai 麥大叔好像是高中末期進來的 台北的樣貌也是從高中後才開始轉變, 我記得以前街上只有一整排的平房, 在崁頂時, 有個曬衣場, 那裏本來是個漥地, 後來被填平當公園也兼晾衣場, 曾在那裏抬頭就看到老鷹, 晚上也有螢火虫...幾乎走到哪裏, 都是一望無際的視野,目前大概只有在關渡自然公園可以有這樣的感覺, 我和孩子說以前的台北不像大都市, 很像鄉下, 他們都無法相信 Vivian Fan 其實晴媽說的台北,對我來說都是很勉強的記憶,妳怎能記得那麼清楚? Margaret Lai 為什麼記得那麼清楚, 我也不知道, 套句網路用語-這事很謎 不只是崁頂的家, 附近街道, 再小一點住環河南路龍山國小附近的老房子我也記得, 小時候到哪裏都是用走的, 走著看著, 這些東西就都留在小小腦袋中了 有一回你在花想集貼那個同安街木水師, 不知是不是我幼時曾去收驚的地方, 六歲之前我是客客, 直到今天我都還記得水木師家中的擺設, 但他的樣子我忘了, 因此可以推納出我大概很會記住所經之路或場景吧 吳客提(輔大學長)同安街木水師那兒 (水木師?) ,我兒子幼年也去過幾次, 好神奇啊, 一則大家都跑去那兒收驚, 再則收驚似乎真的有效!!...怪吧? Margaret Lai 這一串留言太長了, 每回要回, 都要等一陣子才會拉到最下面, 是我們太健談了嗎?? 水木師才對, 下午手殘打錯字, 幼年住的崁頂在漳州街, 現在改為南海路, 離同安街不遠, 所以我們去收驚的地方是同一家嗎?? 或是那一帶所有收驚的人都叫水木師. 有一次車過環河快速道路, 瞥到光華寺, 我突然想到幼年曾和鄰居到光華寺, 於是回家問我媽, 她說沒錯當年我們去的就是現在在環快旁的光華寺, 只是因為道路拓寬, 寺廟好像有縮減 問了她之後, 我就想起來了, 從崁頂的眷村走一段樓梯, 再走一段小路, 然後直直走過一個大坡, 就會到光華寺, 這段路大概要走二十分鐘吧, 但我們以前常走, 那時路上也沒有車, 二邊都是平房, 我記得有賣米的店, 賣月餅的店, 還有三姨家的麵店..都在那條我們稱為"大路上"的路上.... Vivian Fan 從菜市場南瓜聊到KTV,聊到水木師,呵呵... 晴媽真是好記性,我能記得的,都很片段了。小時候上學走過的路,路線,經過的街景,還能記得,但到底走了多久,不記得了。小時候沒有時間觀念?店家的名稱也不記得。 妙絕的是,我也記得水木師家的擺設,依稀還記得收驚的過程,但我那時應該很小很小,五歲以前?想起來像在夢境裡。 太長怎辦呢?轉移陣地到晴媽那兒好了!...^^ Margaret Lai 寫了一堆, FB吃掉了, 又要重寫, 唉呀 不用轉台, 反正長就長吧 原來花花也有去收驚的經驗, 哈, 是不是喝過水木師符水的人都會記得他家長什麼樣子呢??這事好謎啊 不只去給水木師收驚過, 有好幾回是我祖母剛好從彰化北上, 就由她幫我收驚我只記得有一幕是我坐在椅子上, 她拿著燒著的紙錢在我身邊繞來繞去, 一旁放著我的衣服, 祖母念了很久很久, 才結束這個儀式, 她沒有像水木師拿一個銅鈴邊搖邊念 寫了大路上, 我才很認真在想, 大路到底叫什麼名字, 應該是漳州街, 我們家是x弄x巷,x號, 所以一走過那十幾階的樓梯出去應該就是漳州街 三阿姨在街上開了一家麵店, 我會去找表姐玩, 旁邊就是一間米店, 我們有時玩躲貓貓, 就會躲在成堆的米袋後面 餅店長什麼樣我全忘了, 只記中秋節時, 他們在店門口放一個長條的"椅條", 上面就擺了各種月餅, 紙盒一概是黑不拉嘰的那種長相, 上蓋中間黏上透明玻璃紙, 盒裏會放紅色或綠色塑膠絲裝飾, 記得這麼清楚, 只有一個原因, 當時沒有什麼東西好吃, 每年都好期待中秋節時可以吃到月餅, 所以看到港片神月神偷裏的小弟為了吃月餅去偷偷起會, 我很能體會他的心情 至於時間, 是因為以前幼時都和鄰居出去, 我媽會問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回來, 我出門前會看掛鐘, 把時間記起來, 邊玩邊找有鐘的人家看時間, 那年代沒有手表, 但久而久之,我知道十分鐘大概是多久, 二十分鐘是多久, 半個小時是多久... 從崁頂的家到光華寺要二十分鐘, 到植物園差不多是半個小時, 這二處常去, 所以可以知道要花多久時間, 我們當年會不會也曾擦身而過呢??

從Jobs之死談起

2011年10月06日
公開
30

吃晚餐時, 和二小說了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去世的消息, 當然不免要把他的生平故事說一下。 二姐弟都發現, 賈伯斯先生和臉書的馬克都是二十來歲就已事業有成, 而且是億萬富翁級的人物, 姐姐問我, 不知將來哪個人的評價會高一點?? 我說不知道, 馬克才二十來歲, 離五十六歲還有一大段距離, 雖然我們家沒有任何i 開頭產品, 但不可否認, 賈伯斯的創意, 讓資訊產品真的從20世紀進入21世紀, 而且肯定在資訊史上二個人都會名留青史。 ⋯⋯ 反問二小, 如果讓你選擇可以當其中一個人, 你想當誰? 姐姐說, 我都不想吔, 因為馬克沒有朋友, 賈伯斯才五十幾歲就死了, 弟弟的答案也是相去不遠, 弟說, 當普通人比較好, 雖然也許不會賺那麼多錢, 但有朋友, 還可以活比較久, 去很多地方... 我說, 可是這二個人都是熱愛工作的人, 不是愛賺錢, 錢只是因為他們的工作成功而附加, 姐姐說你上回不是說過馬克到現在都開破車, 又吃麥當勞, 可見他不是很愛錢, 是很愛工作。弟弟說所以要先愛工作, 而且剛好你的工作會賺錢, 就能賺錢, 我和二小提了賈伯斯先生的姓是Jobs, 很多工作... 真的是拖著病體還在工作, 直到他辭去蘋果CEO, 大概也知道大去之期不遠, 小孩說, 他會怕嗎, 我說不知道, 但他說死亡是最好的禮物, 因為死亡的逼近, 他可以更看清自己的心, 不要浪費時間, 不知二小聽懂我的話中含意沒?? 他們問我, 那你如果可以選, 你想當誰?? 我毫不考慮的說: 當自己最好。

新聞轉貼-老人就醫大不便

2011年10月05日
公開
42

老年人就醫不友善大調查�看個病花10小時 阿婆大嘆就醫難 更新日期:2011/10/05 04:11 老人看診平均最高3.5小時 〔自由時報記者謝文華、王昶閔�台北報導〕老人福利推動聯盟調查,老人上醫院看診費時平均最高三.五小時,七旬阿婆甚至透露兩年前赴台大醫院看眼疾,花十小時仍未檢出病因,實在折騰。羅東聖母醫院院長陳永興呼籲醫院應設立整合性門診,讓老年病患掛一次號可看多科、提供便捷檢測流程,並培訓健康老人志工為生病老人帶路,也能增加自身醫療知識。 老盟針對五四三位老年人照護者進行「老年人就醫不友善大調查」,七成五直指就醫環境不便利,最大困擾是掛號、看診、批價、領藥等候時間過長,且須分多科掛號,流程複雜。近九成老人認為需增設無障礙設施、增加協助就診與候診的服務人員。 75%老人認為就醫環境不便 七十五歲的龔未妹說,曾因長期咳嗽、胃出血、骨頭受傷,分赴林口長庚、馬偕、國泰醫院看診,因不會用電腦上網預約掛號,現場名額極少,常清晨五、六點出門到醫院排隊,抵達時被告知「今日額滿!」 某天她七點到台大掛號,十一點才輪她看診,醫師說下午才能檢查,下午五點做完兩項檢查後,醫師又說隔天要再來做超音波及斷層掃描,掛三科花一千多元,至今仍找不出單眼視茫原因。 台大推動老年整合性門診 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表示,台大近年積極推動老年整合性門診,服務多重慢性病老人,但眼科等疾病,還是得到專科門診處理。台大醫院發言人譚慶鼎表示,將努力宣傳讓更多老年人知道整合性門診服務。 陳永興也透露曾赴台大開刀,院方給他地圖去找各項檢測位置,一天還檢測不完!他直言像台大等提供兩千床以上的「怪獸」醫院,一天動輒上萬名病患,難以做到親善服務。 羅東聖母醫院設有整合性門診並集中檢測單位,看多科只需掛一次號,平均一名病人半小時看完診;院方正募款籌建全台首座老人醫療大樓,尚缺八成資金。 陳永興說,全台僅七百多位老人專科醫師,二○二○年台灣老年人口將達五百萬人,政府應及早因應老年醫療不足問題。 衛生署醫事處處長石崇良表示,健保局去年起就推動整合性門診計畫,服務多重慢性病的老人。 ~~~~~~~~~~~~~~~~~~~~~~~~~~~ 近日家母在台大就診, 每回我陪同前往就是大半天, 掛號也很難掛, 要嘛是二周前早上五點起床用電腦或人工專線掛號。 有些科別很熱門, 預掛名額早就額滿, 那只能當天早上五點四十分之前去抽號碼牌, 當日早上門診7:45開始掛號, 下午門診則是8:30現場開放掛號, 而且還有一個"門道", 就是電腦顯示現場可掛的門診, 現場也「「不一定會有」名額, 但生病的人是沒有悲觀的權利的, 只能乖乖的去試試運氣, 看能不能好運一點。 看到這裏有沒有人眼花, 哈, 所以這麼複雜的掛號方式, 別⋯⋯說老人家弄不懂, 連我這個中年人也失算。 第一回跑到現場去等名額, 8:34當日下午的門診, 才4分鐘就已無任何名額, 櫃台小姐說, 因為網路和電話, 及現場是同步開放, 所以有可能被秒殺... 第二次要掛當日診, 就知道在家開機, 還有拿著電話雙管齊下, 但那天運氣不好, 電話打不進去, 電腦畫面一直沒出現可掛號的顯示, 事後打去問, 院方表示因為是早上門診, 現場7:45開放, 網路及電腦是8:30, 有可能當日名額已被現場等候者用完。 第三回再試手氣, 終於在電腦螢幕出現可掛號一瞬間, 火速輸入病歷號, 出生年月日, 再打驗證碼, 才完成掛號, 看到X診X號的顯示時, 比中了大樂透還高興, 不過是看個病, 也得手氣好才成。 因此看到這則重陽節的應景報導, 真是感同身受, 只不過我們還很幸運, 住在都會區, 叫車方便, 一百多元車資即可抵台大, 如果是偏鄉的長者, 那又怎麼辦?? 唉, 這麼重要的醫療問題, 對人民的急迫性, 絕對高於什麼九二共識, 誰家是豪華大農舍, 可是有人管嗎?? 再來個三歎, 唉唉唉。

隨意記一記

2011年10月04日
公開
38

有一天在巷子看中看到一個阿嬤帶著小男孩, 他們在看貓, 那貓是經常在巷子出沒的流浪貓, 那位阿嬤很溫柔的跟孩子說, 要輕輕叫貓, 不要嚇他, 我看了忍不住和那個小男生說, 你叫他滾滾, 貓咪會打滾哦, 小孩依樣做了, 貓咪也很賞臉, 阿嬤問我:這是你養的貓嗎??我說不是, 他是流浪貓, 但我和小孩有餵過他, 所以他會認我們的聲音. 阿嬤讓小男孩慢慢接近貓咪, 但一直叮嚀孩子要輕輕的, 不知他們喜不喜歡貓, 但那位長者對孩子輕聲細語, 教導下一代對其他動物的愛護, 讓我感受到很愉快的片刻。 ~~~~~~~~~~~~~~~~~~ 應該是某天老公看了新聞, 又看到政治人物隔空開火, 我的腦袋裏浮出一首歌:歲歲年年都在改變, 有多少滄海一夜變成桑田...羅大佑的現象七十二變, 民國七十二年的歌。 羅大佑的歌聲, 嗯, 見仁見智, 但他寫的很有社會批判性的歌詞, 一直到現在我都覺得無人能出其右, 高中時我和我弟輪流買羅大佑卡帶, 一人買一捲, 再交換聽, 所以他在滾石那些年的專輯我們都買齊了。 「家」是我最喜歡的一張專輯, 不知是不是那專輯有首歌叫"盲聾", 歌詞意境彷sound of slience, 不過羅大佑的中文詞比這英文歌更具文學性。 記性不可靠, 再去估狗一下, 才發現真的記錯, 盲聾收在"未來的主人翁"專輯, 連同上面寫的那首現象七十二變, 所以這張專輯才是我的最愛。 這張專輯還有一首亞細亞的孤兒好像有被禁唱過... 盲聾 詞:羅大佑 我知道你聽不到我的歌聲你也看不到這世界 也許你不瞭解有多少願意關懷你的人們 或許你早已適應了黑暗的生存 或許你不願接受同情的滋潤 來自庸俗的人 我知道他聽得到我的歌聲他也看得清這世界 可是昨日的信仰已變成了過去狂熱猶存的餘溫 人們歡聚在鬧市裡喧囂的霓虹燈 破落的庭院的主人也成了回憶中 我們遺忘的人 有人因為失去了生命而得到了不滅的永恆 有人為了生存而出賣了他們可貴的靈魂 心中深處的天平上你的慾望與真理在鬥爭 曾經一度自許聰明的你 是個迷惑的人 哩 銅板的正面說這世界是清晨 銅板的反面說這世界是黃昏 聽, 我的歌聲 地下道的牆上問著今天誰是盲聾 算命的老者受到無知人們過度的恩寵 空中傳來先知的話 他是否進入你耳中 潮汐與蟬聲傳來的訊息 一片朦朧

分享名人的教養觀

2011年10月02日
公開
64

分享這個連結, 不是因為梁旅珠本身的學經歷, 或是她女兒的優秀, 而是從她文中, 有許多難忘的相同經驗。 我的母親也教我把碗裏的飯吃乾淨, 教我在寫國字時把字寫大, 寫端正, 把字放在格子中間, 教我上市場買菜時要如何買新鮮的菜, 但不要隨便向菜販要葱要薑要蒜, 因為她種過菜, 知道務農的辛苦。 有人稱讚過我的字寫得漂亮, 我說那是我媽教的, 你媽媽字也寫得很漂亮吧, 沒有, 她會認一些字, 但她不太會寫字, 因為她沒有上過學。 梁旅珠教養書�怎樣教出優秀的孩子? 書名:梁旅珠教養書──教出錄取哈佛、史丹佛七大名校女兒的教養祕笈 作者:梁旅珠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11年08月26日 內容介紹: 梁旅珠。北一女、台大外文系畢業,留學美國賓州大學,曾主持台灣第一個自製旅遊節目「世界真奇妙」,獲得新聞局金鐘獎。 從小功課優異、表現不凡的她,在親子教養上,也令人驚豔,不但女兒是哈佛、史丹佛等七大名校爭相優先錄取的對象,兒子也於2011年進入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目前擔任明曜親子館負責人、呈熙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曾出版《浮世的繪:我和我的那些日本朋友們》、《日本夢幻名宿:溫泉、美食、建築的美好旅行》、《Kuli好狗命-A Queen’s Dog》。 梁旅珠的女兒�高于珺,2010年北一女畢業,同年錄取美國七大頂尖名校,哈佛、耶魯、史丹佛、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哥倫比亞、賓州大學,打破北一女創校百年紀錄。 在北一女同學眼中,她功課優異,又多才多藝,除了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學的書法,從未間斷,獲獎無數外,她還會跳街舞、愛聽重金屬搖滾,更創立投資理財社,被同學稱為「外星人」。 目前,她於史丹佛大學攻讀生物科技。 梁旅珠教養心法: ◎教孩子就跟天下所有事一樣,是要下功夫花時間磨出來的。 ◎好習慣、觀念的養成很困難,要改掉壞觀念、習慣更困難,尤其是從小養成的最是根深蒂固,所以必須有計畫、有意識的「從小開始」。 ◎一旦對孩子訂定了規矩,就要想辦法讓孩子遵從。小孩子非常聰明,他們只要挑戰幾次成功,就清楚知道家裡哪幾個長輩的話可以不必理會。 ◎為孩子訂立紀律與規範,只要能經過深思、以愛出發,適度讓孩子吃點「苦頭」,並不會讓孩子「心靈受創」。 ◎孩子愈小,陪讀時間愈多。不過盯功課、管孩子應該是有階段性的,目標是幫助孩子盡快養成好的讀書習慣和方法,父母不該到孩子已經國、高中了,還繼續當書僮,孩子可能因此養成依賴心。 ◎協助孩子釐清讀書學習的目的並找出目標,就是父母最重要的功課之一,這絕對比參考一百本K書技巧還有用。 ◎父母給得太多,對兒女其實是一種剝奪。 新書內容搶先看: 我為什麼自己帶孩子? 我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母親曾經花不少時間陪我一筆一畫的寫字,告訴我字的結構與如何才寫得漂亮的基本概念。 我記得她帶著我做的許多大小事……每多活一天,我對這些滿是滋味的回憶就多喜歡一些。 TVBS「看板人物」訪問女兒和我的節目播出以後,很多朋友都知道了她申請美國大學,同時被七所名校錄取的事。多數人碰見我,除了恭喜,就是好奇我怎樣教小孩的。只有一位老同學見到我,竟表情認真的問我說:「你生女兒的前一個晚上,有夢到飛龍騰空而過嗎?」 民國八十年,是新潮愛美的準媽媽們開始流行算命擇日、剖腹生產的年代。一個九月底的凌晨,我選擇自然產,在陣痛開始四小時後很順利的生下女兒。前一天晚上我一夜無夢,生產當日無風無雨,很可惜的,天空也沒有奇景異象。 就像所有家庭一樣,據說女兒被帶進嬰兒室時,隔著玻璃,婆婆和老公一邊錄影留念,還不忘一邊數著孩子的手指頭是不是各五根,就怕孩子有先天性的缺陷。從陣痛、破水到分娩,我沒有打麻醉藥,因此整個過程歷歷在目。 經過那一番折騰,我確信這個後來被大家稱為「外星人」的小孩,是我懷胎十月生下來的……除非,在醫院有外星人臥底把「她」掉了包! 我媽一早就趕來醫院看我。她一踏進病房,我立刻忍不住狂呼:「媽媽……以前我如果有什麼不乖或惹你生氣的地方,對不起!請你原諒我!」 她一臉愕然,聽我歇斯底里的繼續把理由喊完:「生孩子,實在是太、痛、了!」 爸爸也很偉大,但沒有一個男人有機會經歷那種被迫使盡全身力氣將孩子推離自己、肉體撕裂的極大痛楚。 從生命開始孕育的數週後,一個母親就開始感受到全身性的微妙變化,一種發自內在,滲透到所有細胞的生命力量。當然,更沒有任何男人可以親身體會,這種跟孩子十個月心血相連的臍帶關係。所以,在我懷孕之後,就決定要自己帶孩子,因為我相信沒有人比親生母親更適合照顧嬰幼兒期的小寶寶。 生產的過程,只有讓我對自己的選擇更加堅定──我發現,對孩子最根本而巨大的影響力,其實從胎兒細胞形成的那一刻起,老天就已經把它交給了孩子的母親。 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對我母親有非常深刻而且不一樣的感受。 用心,陪孩子成長 我媽媽是全職家庭主婦,同時也是受過大學教育的現代母親。她和我父親是在大學時自由戀愛,克服了不少困難和阻礙才結婚的。婚後她跟著父親回到屏東家鄉高樹,曾經擔任國中老師;她說當時的高樹村很鄉下,對外交通連座橋都沒有,還得靠竹筏。後來我父親轉而從事旅遊業,他們就帶著我兩個哥哥北上,全家只有我在台北出生。 來到台北以後,我母親就放棄工作,專心在家帶孩子。 我有很深的印象,即使在台北,小時候填學校的家庭資料表時,意外發現同學母親有大學學歷的並不多。我曾經問過她,當年放棄工作有沒有遺憾。她笑著說:「當然有!除了多生很多氣,還少了好幾百萬的退休金!」 我童年回憶的畫面裡,充滿了母親的身影,溫暖而清晰。 我記得大約六歲時,有一次我們母女倆去逛街剪布一下午回來,她才發現忘了帶鑰匙出門,我蹲在家門口等,看著她匆匆忙忙帶鎖匠回來的情景。 我記得有次發燒躺在床上,她摸了我的頭之後出門,去東門市場買了一顆美國進口的、很貴的蘋果給我「一個人」吃。 我記得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有一天下午我在巷口玩,媽媽用跑的出來叫我回去接同學打來的電話……那是我家開始有電話的第二天,我此生接到的第一通電話。 我記得當我要去讓小販爆米香時,她都用克寧奶粉的罐子裝米給我。我記得她做的鳳梨冰的味道和口感,也記得她烤的蜂蜜蛋糕的形狀和香氣。我記得她帶著我做的許多大小事……每多活一天,我對這些滿是滋味的回憶就多喜歡一些。 只要有電視節目製作人要我邀請最感謝的人一起上節目,我第一個反應一定是問:「可不可以找我媽媽?」 把最珍貴的,給孩子 一直到今天,我仍深深感受到我媽媽對我的影響;即使相隔數十年,我連教養孩子的方式,跟她對我的教養方式也沒什麼兩樣。有些「橋段」甚至連台詞都沒變,像「碗裡的飯菜沒吃乾淨會嫁個滿臉麻子的老公」,這種可能不為現今教育專家認同的恫嚇式教養方法,卻讓我至今仍保持著非常珍惜食物的態度與習慣。 我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她曾經花不少時間陪我一筆一畫的寫字,告訴我字的結構與如何才寫得漂亮的基本概念,而她那一套方法,十幾年前我也幾乎照本宣科的拿來教我的兒女。 除了比我媽多讀了點書,我的個性沒她那麼好,我的手藝更是差她十萬八千里,所以,我想我一輩子都沒辦法成為像她那麼棒的母親。我唯一學得來的,就是和她一樣,把我一生最珍貴的資產──時間──給我的孩子。 媽媽常說,我女兒比我優秀。她最愛舉的例子是,女兒從小生活就很有紀律,不像我小時候滿懶散的,很難叫起床。 每次我媽走進鐘錶店,劈頭就是對店員說:「請把你們店內叫得最大聲的鬧鐘賣給我。」而我還是一樣,用三個鬧鐘也叫不醒。我媽一大早就必須一邊做早餐,一邊伴著鬧鐘鈴聲一直狂叫:「旅珠!旅珠!」所以她總是說,她要把「旅珠旅珠」這個聲音錄下來放一千遍。 過去這些年來,我出國請她來家裡住、幫忙陪伴孩子時,她發現每天早上,我女兒乖得很,輕聲叫一下就起來了。 最近她在電視訪問裡,又再次拿這個例子強調我女兒比我優秀,我就回敬她一句:「喔!這樣表示我是比你好的媽媽,因為我教得比你好!」哈哈!

墾丁之旅(靖)

2011年10月01日
公開
43

靖靖在校寫了第一段作文,周五回家又開始寫後續的段落,今天早上看到他的作文,完全都是他自己完成,我只能很老實的跟他說,你寫得很好,媽媽小學五年級時也寫不出這樣的水準,晚上晴爸看了兒子的文章,他說:嗯,行雲流水,有遺傳到爸爸很會寫文章的基因。 ∼∼∼∼∼∼∼∼∼∼∼∼∼∼∼∼∼∼∼∼ 暑假時,我們全家去墾丁旅遊,一路上藍天白雲,山丘連綿不絕,就像一幅生動的山水畫,景色宜人,令人心曠神怡。抱著期待的心情,終於到達目的地-屏東。 令人興奮的第一天,我們了恆春,那裡的城門和城牆都保留下來,非常有特色,電影海角七號也曾在那兒拍攝呢!看到紅通通的夕陽下山後,我們到了墾丁青年活動中心住宿,那裡都是閩南式建築,古色古香。吃完晚餐後,我們到海邊觀星、賞月,由於沒有光害,所以星星都看得很清楚。坐在椅子上,看著閃爍的星星、皎潔的月亮,真是一大享受呀! 第二天一早,我們去走青蛙石步道,為什麼要這樣命名呢?因為山上有一顆石頭長得又大又像青蛙,真奇妙呀!在走步道時,看見了很多蜥蜴、蠑螈和石龍子等等,不知不覺中來到了海邊,海浪拍打著岩石,有股說不出的美感,出了步道我們就即將前往墾丁最著名的夏都沙灘酒店。

姐姐的國文課

2011年09月29日
公開
44

晴說上國文課時, 正妹老師說曾有人在雅虎知識家發問, 為什麼祝融和回祿經常出現在新聞中, 他們二個是通緝犯嗎?? 晴問我知道這二個詞是什麼的代稱?? 火災啊, 晴露出崇拜表情說: 媽, 你好強, 你都知道, 不會把祝融和回祿當成通緝犯^_^ ~~~~~~~~~~~~~~~~~~~~~~~~~~~~~~~~~ 老師補充紅顏時, 問大家, 這個詞代表什麼意思??程度很好的七年級說: 美女。例如大家常說的紅顏薄命。 還有呢??大家沈默了一陣子, 老師說: 紅顏還可以指年青年少, 晴問老師:是不是像那首詩寫的「吾愛孟夫子, 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挹清芬」的紅顏就是指年青。 國文老師說, 是啊, 她和晴說, 很好, 你會背這首詩, 全班立刻喝倒采: 好厲害哦...老師笑著和大家說這詩不好背, 晴晴會背, 而且用得剛好, 是真的很厲害。 姐姐背詩時, 靖也跟著念, 等姐姐說完, 靖說那我也會背啊, 不會很難, 是呀, 不知何時背過的詩, 能夠派上用場, 很幸運, 也幸好在他們還沒壓力時, 這些優美唐詩就已經一點一滴進到他們的腦子裏。 ~~~~~~~~~~~~~~~~~~~~~ 搞笑補充一下, 以前在國中代課時, 上過紅頻薄命這個成語, 我和學生說你可以很幽默的對很熟的朋友說: 你一定會長命百歲的, 學生問我, 那是什麼意思, 我說不是剛說過紅顏薄命嗎?? 聽懂話中玄機的學生, 立刻笑得好大聲說, 老師你會長命百歲, 我說, 謝謝哦, 我確實比較喜歡長命百歲。

閑談國中國文的補充

2011年09月28日
公開
46

我會配合課文做課外補充, 例如上到琦君, 會補充琦君的散文-髻, 這篇是我個人很喜歡, 也認為是君散文中的經典 胡適我的母親那一課, 我找了一篇周杰倫媽媽的故事, 讓孩子去看嚴母和慈母的教育方式, 比較兩代母親的差異 論語的話,就再補充一些常用或常見的論語選, 詩詞則是作者相關的作品, 或名家作品, 如果是重要作家, 像蘇東坡, 生平會再補充, 下獄流放的過程都會提, 這樣去講水調歌頭或定風波時, 學生就會知道為什麼他會寫出這樣的東西 還有會印報上優美的文章或相關時事人物, 和學生介紹過林義傑, 陳樹菊, 曾雅妮, 五月天...多元拓展他們的閱讀範圍 課本反正老師都上過了, 現在小孩大部分比較欠缺的是課外這一塊, 至於古文, 那不用急, 也急不得, 除了帶讀, 還有就是做閱讀測驗, 這個要慢慢累積, 無法速成, 但有些老師喜歡用背頌或一次給很多大量的古文, 我個人不喜歡如此, 這樣是為考試而讀, 老實說是"急就章", 根本不會讓孩子對優美經典有什麼感情 寫作是看多了, 練習多了, 肯靜下心來寫, 就會有進步, 只是快慢還是要視個人的資質及努力程度, 這完全無法勉強 至少經過有條理的引導, 孩子會比較知道在看到題目時怎麼整理出自己想寫的東西, 我還是很鼓勵孩子寫出心中所感或生活體悟, 因為基測作文它要的只是孩子能夠寫出一己的生活觀察, 只要很誠實的去寫, 思路清楚, 段落分明, 文句通順, 大概都能拿到四級分, 想要拿更高分, 就要在布局或修辭上再下點功夫了。

好料的故宮展覽

2011年09月23日
公開
8

五年前大觀展沒看到的寒食帖, 谿山行旅圖, 早春圖, 這回都到齊了, 新聞標題說錯過再等三年, 我看不只啊, 今天開展, 我要問問二小要不要一起去看, 不然就是下周找一天自己一人慢慢去逛故宮囉! ~~~~~~~~~~~~~~~~~~~~~~~~ 故宮國寶總動員 錯過再等三年 更新日期:2011/09/23 05:30 吳垠慧�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吳垠慧�台北報導】 慶祝建國一百年,故宮博物院推出年度大展「精彩一百:國寶總動員」,從院藏六十八萬多件文物中,精選出器物、文獻與書畫等共一三二組件「國寶中的國寶」展出。故宮「鎮院三寶」范寬的《谿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和李唐的《萬壑松風圖》均名列首檔強打。展品中還有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這件名作已有十一年不曾展出。 另外,故宮院藏最長的佛像畫、張勝溫的《畫梵像》也在展出之列。由於不少書畫都是限展品,因此下次要再見到這些作品,至少得等三年後! 書法部分可以見到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是行楷書短簡,是王羲之在大雪後向友人問候之語,全文廿八字,長廿三公分、寬近十五公分。因深得乾隆喜愛,他在增添的卷首題上「神乎技矣」,大小題跋也有七十多則,可見乾隆對它多麼癡狂。《快雪時晴帖》並與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遠帖》合稱「三希」,藏於「三希堂」中。 蘇軾的《書黃州寒食詩》上,也可以見到書法家黃庭堅於其後的題字。《書黃州寒食詩》在八國聯軍之後一度流落日本,後為人購回,紙本還可見火燒痕跡。以「瘦金體」聞名的宋徽宗,其《詩帖》流露出雅致與貴氣。 繪畫部分則是精銳盡出,除了宋范寬《谿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和李唐《萬壑松風圖》,十一年沒有展出的大理國張勝溫《畫梵像》同樣引人矚目。畫卷長一六四二公分,有四段落,作於一一七二至七六年,是大理國唯一傳世畫作。第一段「禮佛圖」描繪大理國王利貞皇帝禮佛情景,其餘則繪有佛、菩薩等數百位佛教人物。 器物部分包括了大眾熟悉的《翠玉白菜》、宋汝窯青瓷《蓮花式溫碗》等人氣展品。故宮在網路上推出國寶票選活動,民眾可票選心目中的國寶排行榜,投票活動至十一月廿二日止。

學校日小記

2011年09月17日
公開
12

一個國小, 一個國中, 都挑同一天學校日, 派晴爸出席弟弟班上, 我負責到姐姐班上。 事先和弟弟班上相熟家長打過招呼, 敝人仍可任活動組(如果沒人願意的話), 也請她幫忙看一下我家爸爸有沒有閃神, 因為晴爸只對工作專心, 其餘時候都在放空狀態。 ~~~~~~~~~~~~~~~~~~~~~~~~~~~~~~~ 姐姐學校是先到活動中心由校長及各處室報告, 暑假新生訓練才玩過一次, 所以今天我直接到姐姐班上。 坐姐姐前面的同學, 我知道她和姐姐很好, 所以有和她媽媽致意一下。 姐姐導師報告後, 要由家長出面主持學校日流程, 大家面面相覻, 空氣凍結一分鐘, 我只好厚臉皮上台擔任主席, 照著老師給的流程, 決定班費收支金額, 班上購買桌墊事宜, 速戰速決, 通過定案, 全班35人, 出席人數31人, 看來班上的家長很關心自己的孩子。 到了選舉家長代表時間, 很怕大家沈默不語, 於是主席我就如實說出因為上班及家離學校遠, 怕無法配合, 請在座家長如時間方便或離校近, 請幫忙擔任代表, 結果姐姐班上真的有二位熱心媽媽自告奮勇, 鼓掌致謝。 還要選出一任總務代表, 這時我很老實說因為對數字不敏感, 怕把錢算錯了, 不知有沒有家長從事會計或銀行工作, 可以出任總務一職, 吔!! 坐在姐姐這一排的最後有位媽媽舉手了, 她在銀行上班, 沒問題。 哇, 我也太幸運了吧, 沒有被晾在台上大眼瞪小眼, 接著剛好有科任老師告, 數學老師很性格, 重視定義及推理過程, 不重視死背公式, 英文老師的國語我聽得很吃力, 不知她在說什麼, 因為那些國語是破碎的英式中文, 國文老師, 很年青, 說話條理分明, 她把所有計分比例條列在黑板上, 並說明如何帶領閱讀寫作。除了時事新聞的重點摘寫, 本學期有三本指定課外讀物, 到時會針對書中內容寫小短文, 引申答題, 看來這個學校很重視國語文的深耕, 而且是有方法有教材有評量的作法。 三本課外書一定得看, 購買方式有三, 一為每人買一本, 二為班費支出, 各買上十二本, 總數36本, 大家傳閱, 三則是由個人向圖書館借閱或各自購買。老師離去後, 我們班又很快的達成決議。 導師此時也才完成跑班回來, 時間所剩不多, 他很客氣的詢問我們有沒有任何問題。 有家長問老師, 小朋友天天穿運動服到校, 沒有關係嗎?? 老師說"學校沒有硬性規定, 只不過有體育課那天一定要穿運動服, 其他時候, 想穿制服或運動服都可以, 只要孩子覺得舒服就好"老師說完, 有家長說我贊成老師想法, 掌聲如雷。在心裏按讚, 因為老師沒有拿服裝為難孩子, 給他們充分自主。 我問了一個問題, 因為小朋友有提到開學三周, 感情很好的這一班已二次驚動隔壁班老師過來關心「秩序」問題, 不知老師是否能再針對孩子的常規加以引導? 老師的回答是, 七年級的孩子如果很安靜, 那可能是天生好靜, 不然就是家教甚嚴, 他看到的班上小朋友是很有教養的在正常情況下互動, 所以在第一次被他班老師"指正"後, 他也立刻道德勸說, 希望孩子自動自發, 第二次時他則請孩子站起來反省五分鐘, 他個人的看法是如果我們這些家長到班上和孩子相處一整天, 就會知道班上孩子表現的是七年級生該有的正常活潑, 互動,他不想用太高壓的方式來制止孩子們的天性, 只和他們約法三章, 再慢慢導正小地方, 大方向是孩子不會走偏, 而在他帶班經驗中發現這樣子的方式, 幾乎孩子們的表現都是正面的。 這些話聽起來很誠懇, 也讓我知道為什麼姐姐喜歡導師, 因為他充分尊重孩子 , 願意站在孩子的這邊去等待, 班上有四大願景:健康, 快樂, 成長, 學習, 我回家和姐姐說你應該會過得很快樂, 但不要忘了要學習, 成長!!

望月懷遠

2011年09月13日
公開
7

中秋節剛過,很適合念幾首和月亮有關的詩句,姐姐今晚剛好拿出唐詩三百首,我請她找「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時」的詩,在五律那裏,應該是一開頭沒多遠,姐姐一下就找到了。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 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 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 還寢夢佳期 姐姐念完,我問她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姐姐說海上生了明月,就像維納斯誕生一樣,接著是二分鐘搞笑版的晴式生明月神話,她自己說完笑個不停,我說這詩很有意境吔,你這樣亂講,很破壞氣氛。 在看賽爾號圖鑑的弟弟,忍不住說就是海上有月亮的影子啦,海不會生出明月。 嗯,這樣解釋好多了,這詩應該也是秋天寫的吧,在秋天的夜晚,看到海面浮現一輪明月的影子,又大又圓的明月,所以主角開始想到遠方的友人(情人),希望他雖然遠在天邊也能看到這輪明月,天涯共此時,就是指相隔二地的二個人同時看著這一輪明月,很像蘇東坡寫的千里共嬋娟。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讓主角朝思暮想的人遠在天邊, 望著明月, 想到對方是否也在看著這月光, 想著想著, 一整夜相思之意越來越濃。遙夜, 不只是指二人距離遙遠, 也隱含了夜為什麼如此漫長的意思。 滅燭憐光滿, 月光讓主角睡不著, 可是他又很愛這麼美的月色, 於是把蠟燭滅了, 就愛著這麼美的月亮吧, 晴說憐不是可憐嗎?? 當然不是, 憐最早的意思就是愛, 我們講愛憐, 就是指極愛, 晴說我知道了, 這叫同義複詞, 二個字都是同樣意思, 老師才剛剛講過。 披衣覺露滋, 因為看著月色睡不著, 於是他披上了一件外套, 秋天夜深時會有些寒意, 在台灣或許還沒感受到白露過後的秋天氣氛, 但如果在長江以北, 白露一過, 植物就會形成露珠了, 晴說,我知道, 因為氣溫降低, 所以空氣裏的水份一遇到冷空氣就形成露珠。前些天晴的老師才要求他們背了一首杜甫的詩「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可見這些描寫秋天的詩都不約而同的寫到了白露之後的秋天景象。 不堪盈手贈, 因為沒有寫出主詞是什麼, 所以有很多種解讀方法。 第一種是主角輕輕用雙手捧住月光, 希望把這充滿手上的月光送給遠方那個思念的人, 和他分享這麼美的景致。還有一種解釋可以想成他要把盈滿雙手的思念, 送給遠方的人。 晴說那到底哪一種是對的, 我說沒有定論, 因為詩很簡略, 它沒有指明盈手贈的物品是什麼, 所以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想法去解釋, 只要說得通, 又有意境, 都是可以的, 這就是詩最美的地方, 它沒有標準答案, 在模稜兩可中有種迷濛之美。 還寢夢佳期, 經過一夜的相思折騰, 他還是回到床上, 還在這裏是指回到, 不當「還是」的意思。他希望藉由一場好夢, 夢到佳期,佳期又有二個意思, 一是指對方回來團圓的好日子, 一是指二人的婚禮佳期, 靖說, 那到底哪一個比較好, 我說都可以, 二個意思都能說得通。 因為相距遙遠, 不知何時能團圓, 又因為看了一夜的月光, 思前想後, 只希望能夢到二人重新聚首的美夢。 望月懷遠, 很適合現在的氛圍, 我和二小遻這是當年我自己買唐詩三百首最先背全的五律, 經過那麼多年, 再回味這首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時, 心裏還是和第一次背這詩一樣, 充满感動。 我喜歡詩, 在吟咏背誦詩句中, 總是可以讓自己的心情得到莫大的喜悅, 十來歲念詩, 是愛上字句的華美, 現在則是在詩句中看到很多心情故事或人生體驗, 也許在考試中這一點都不重要, 但是站在欣賞角度, 我也很希望孩子們多接觸這些傳誦已久的優美詩篇, 養成欣賞的能力。 上回看到雲門傳單"身體學會的, 誰都拿不走", 放在詩詞的學習上亦同, 自己想學而學會的, 不管過了多久, 都不會忘記吧。至少我是如此, 很希望再過個三十年, 他們在秋天夜晚看到溫柔的月光, 會想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那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