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珽寶貝&晴心肝的MA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分離焦慮症(二)

2008年10月19日
公開
45

有的家長會發現,當孩子要開始上幼稚園或小學的時候,往往要連哄帶騙、費盡很大的心力後,孩子才能停止哭鬧、乖乖地待在教室,而父母和老師也才能鬆了一口氣。但是有些孩子使盡吃奶的力氣,就是不肯讓父母離開身邊,並且已經嚴重影響到學習進度,這個時候就要考慮小朋友是不是有所謂的「分離焦慮症」。 原本孩子在發展的過程中就會出現父母不在身邊時的焦慮感,特別是從七個月到六歲大的孩子是很常見的現象,但如果焦慮恐懼感過大到一個程度,以致干擾孩子的日常生活功能,那麼就須要考慮是否有分離焦慮症的情形,而分離焦慮症最常被帶來治療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出現拒絕上學的情形,另外一個則是孩子會有過多的身體不適的抱怨。根據兒童精神醫學的研究顯示,分離焦慮症大約佔一般人口的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五左右,常見的症狀包括以下幾項:過度擔心與主要照顧者的分離,擔心如果父母不在身邊時他們會發生意外,害怕自己一個人獨處,一定要父母陪在身邊才能睡覺,每當要與父母分離的時候就會抱怨身體不舒服,例如頭痛、噁心、嘔吐等等。由於症狀持續存在,不但影響孩子學習獨立的成長過程,也會影響課業以及人際關係等各種層面的發展。一般說來,分離焦慮症的預後與年齡有關,長期追蹤的結果發現,年紀較小的孩子,其分離焦慮症愈能獲得完全的改善。 在「分離焦慮症」的輔導與治療方面,可以幫助孩子不要以災難性的觀念來看與父母分開這件事,告訴他爸媽不在身邊只是暫時的,他並不會因此就被遺棄在學校;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用替代的物品,例如玩偶或者相片,來暫時代替爸媽陪伴孩子,使他在孤單的時候,仍然有熟悉的東西陪在身邊。最後,不只是孩子有分離焦慮,父母有時也得面對自己內在的分離焦慮,學習放手讓孩子自然成長,而避免過度的保護和擔心,這樣才能順利地幫助孩子培養成熟健康的人格。

夫妻教養觀大不同

2008年10月16日
公開
59

夫妻教養觀大不同 撰文�曾家鳳 諮詢�泰山基金會執行長 黃翠吟. 台灣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基金會北區辦公室主任 汪慧玲 調整信念重於方式 「以後生小孩,你會怎麼帶勒?」「都聽你的啊!我沒意見」育兒之前,父母不論是溝通想法,或是以別人帶小孩的狀況討論,自認已經做過事前演練,然而殊不知,孩子一出生後,許多枝微末節都成了夫妻倆所爭執的內容。 教養,是門大學問。除了言教,就連身教、境教皆是教養中的重要環節,實在難以藉由「假想」先行演練,加上每個孩子先天特質不同,衍生而成的教養問題也是多如牛毛,觀念差異也就南轅北轍。 一致教養觀並非絕對 泰山基金會執行長黃翠吟表示,想要夫妻雙方擁有一致教養觀,難度甚高,因兩人的原生家庭、心性皆有所不同,她建議,經由有效溝通若能達成充分「磨合」即可,無須要求完全「契合」。 雖說教養觀相同固然最好,可灌輸幼兒一致教養觀念,但是她提醒父母,夫妻間更須注意的應是,教養過程中「是否能夠維持親密親子關係」,而非執著於協調兩人一致教養觀,例如當夫妻兩人教養想法皆為「直接」、「火爆」,雖說教養看法一致,然而卻易造成幼兒情緒缺乏適當出口,可能促成其個性封閉,或是與家長關係日漸疏離,如此一來,即便教養觀相同也無助於幼兒身心發展。 以下藉由3組不同家庭環境教養想法,提醒家長,面對教養想法不同時,應當如何處理,才可減低,甚至避免夫妻兩人正面衝突,亦可充分達到教養之效。 我家爸爸好兇唷! 【案例1】 3歲多的小齊,天性好動,父母一個不注意,他就把家裡東西拿來支解,無論是電器、玩具,無一倖免。不巧今天被剛回家的爸爸撞見,爸爸立刻破口大罵:「你為什麼這麼不乖,剛買的東西你也拿來拆。」媽媽快速地從廚房跑出,阻止爸爸並說:「你不可以這樣!幹嘛動手動腳,小孩子還小,不會好好講唷!」 日後,自然而然,在管教孩子時,成爸爸扮黑臉,媽媽扮白臉,小齊只要一犯錯,當爸爸正舉起手時,他就會快速跑到媽媽身後尋求保護。 自家解決辦法 媽媽強迫自己改變教養方式,漸漸開始對孩子使用打、罵的教養方式,以免讓孩子認為媽媽好講話,即使犯錯也不會被兇。 專家評估 黃翠吟說到,高壓式教養容易扼殺親子間的親密關係,孩子年紀愈大,愈不建議使用打罵方式,因若只是打、罵,卻不說明動怒原由,易在孩子心中產生怨懟、不解。假使欲讓孩子了解媽媽並非「永遠的避風港」,不見得要迎合爸爸,改變自身教養態度,建議可用別種處罰方式告知他:「你哪裡做錯了?媽媽罰你站10分鐘」說清理由讓孩子知錯,在予以適度處罰。 ※專家建議.避免直接阻止 以此案例而言,黃翠吟指出,當父母任何一方正在教養孩子時,假如另一方無法認同,經評估當下孩子並無危險後,建議先用權宜之計──「暫時迴避」,如案例中的媽媽不要當下直接干涉爸爸,因媽媽直接介入父子之間,當著孩子的面告訴爸爸:「不可以」時,其實會誤導孩子以為是爸爸錯,跟他本身無關,如此一來,將會造成爸爸往後在管教時使不上力,也使夫妻之間更加容易因為教養觀念不同,而產生裂縫。黃翠吟建議媽媽不見得要配合爸爸的教養態度,畢竟改變自身心性並不容易,若不滿他的教養方式,建議事後可與爸爸做進一步溝通,以期互相調整。 和配偶溝通之餘,事後也必須「清楚」告訴孩子,爸爸管教的目的為何?如此可有效安撫孩子情緒,維持和睦親子關係,避免孩子認為自己只是大人的「出氣包」。另外,也建議媽媽不要只是一味盲目地保護小孩,應當利用機會教育,告知小孩以後相同問題發生時,應該如何處理,將有助幼兒往後的社會相處能力發展。 ★【小提醒】 訓練自身耐心不可忽 小孩到了特定年紀,總會對身旁物品產生強烈好奇心,東拆西摔,惹得父母們好不生氣,此時,孩子只是正在探索世界,父母若能先了解孩子的發展狀況,多加告知幼兒應當遵行原則即可,例如拆掉玩具,必須自己恢復原貌,或是把東西收好,孩子若能做到,則加以鼓勵。除此之外,父母們也必須鍛鍊自身「耐心」,期許自己「1件事情沒有重複講3次以前,絕不生氣」。 我家媽媽很強勢? 【案例2】 Natalie是個剛滿1歲的混血bobo,爸爸來自美國,教養態度相當開放,很多事情總希望讓孩子「自行嘗試」,今天爸爸帶她去買玩具,在Natalie眼前有3個玩具,爸爸希望她可以自己選擇,不過,媽媽卻認為「孩子本來就應該聽大人的」,一口咬定不要買這些扮家家酒的玩具,應該買些益智類的玩具才是,隨即拿著1個玩具到櫃檯結帳。 媽媽不覺得自己這樣有何不對,但是爸爸卻常因此和媽媽爭吵,認為長期下來,將會導致孩子無法有效建立自主能力。 自家解決辦法 因為很難改變媽媽自身性格,為降低2人爭吵機率,評估過後,只能先採取消極做法,也就是教養孩子相關事務皆讓父親負責,媽媽暫時退出教育孩子的領域。 專家評估 黃翠吟表示,父母任何一方實難避開教養責任,即使決定事情、和孩子說道理,讓爸爸去執行,依舊無法避免媽媽的身教足以影響孩子。台灣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基金會北區辦公室主任汪慧玲強調:「父母是孩子生命的終極教練。」唯有雙方共同參與,才可讓孩子在生活中,自然學習互助能力,若只有單方執行教養觀念,過於孤獨且成效不易彰顯。 教養幼兒時,倘若刻意營造只讓一方主導,並不會有助於提升教養品質,假設媽媽為了刻意不加入教養行列,當孩子向媽媽詢問問題時,媽媽總是回答:「不要問我,去問爸爸!」久而久之,也許孩子會誤以為媽媽是「無能」的,因此,黃翠吟並不建議父母採取此作法。 ※專家建議.適時增添選擇性 黃翠吟建議,父母無須過度爭執,因在孩子1歲時,其實自主能力、選擇能力尚未發展完全,此時任何事物皆讓孩子選擇,不見得有助於幼兒建立自主能力。雖然偶爾給予孩子選擇權,可有助於幼兒往後習慣「決策」,然而有時由父母自行判斷也無傷大雅。 但是隨著孩子年紀逐漸成長(約3歲時),的確必須增加孩子「選擇性」面向,可從日常生活,像是選擇進食食材、玩具,延伸到讓孩子自己選擇就讀哪種才藝、上哪所幼稚園等等。藉由詢問幼兒「你的看法如何?」可以間接訓練孩子的思考、判斷能力,當孩子能夠遵行自身選擇,並獲得大家讚許時,也可有效提升幼兒自信心。 汪慧玲提醒家長,讓孩子自行嘗試前,必須先行「引導」、「示範」,做個良好榜樣,從生活中自然而然進行「體驗教育」。 ★【小提醒】 問對方式.效果加倍 詢問孩子意見時,不可以用「抽象」形容,以免產生誤導,例如要孩子選擇彈鋼琴或是練跆拳兩種才藝時,應該問:「練鋼琴可以讓你彈出優美樂章」而不是說:「去學鋼琴的話,你會變得很有氣質。」 除此之外,當孩子在選擇題中選出1個答案後,父母必須緊接問:「然後勒?」「為什麼選這個?」從粗淺問題引導至深入問題,有助於孩子更加確認答案,家長也可從孩子回應中,加以確認孩子是否真得知道自己要什麼? 偏心有錯嗎? 【案例3】 曉華和曉銘是1對可愛的雙胞胎,當初夫妻雙方得知將有兩個可愛的小寶貝時,無不欣喜萬分,然而殊不知,這也是其往後必須面對最嚴重的教育問題。媽媽贊成「人皆會偏心」的想法,絲毫不隱藏自己對於曉銘特別寵愛;但希望教養應當等同視之的爸爸,只好給予曉華更多的愛,以彌補其心中缺口,然而,有天,媽媽因為曉華欺負同學而責怪他時,他卻大聲對媽媽說:「反正你最喜歡弟弟啊!我做什麼都不對!」 自家解決辦法 媽媽當下啞口無言,爸爸只好挺身而出,告訴曉華:「不可以對媽媽這麼沒禮貌!」曉華卻哭得更大聲,爸爸緊緊抱住他,但是也不知道應該如何安撫他的情緒,脫口說出:「反正爸爸很愛你啊!」 專家評估 雖說都是自己的孩子,但大人本會出現較喜好或較不喜好的狀況,然而若是父母心中明顯感受到自己比較喜歡某一個孩子,且同時又讓不被喜愛的孩子強烈感受到時,容易在其心中產生強烈傷害。 ※專家建議.以適當方式給予「愛」 汪慧玲表示,欲改善偏心問題,重點還是必須父母調整心態,千萬不要將自身片面情緒,轉嫁至毫無反抗能力的幼兒身上。 她建議,家長可先了解自身性格特性,像是好動、喜歡貼心等等,接著,必須一再告知自己:「孩子也是獨立個體」其擁有獨特生命特質,或許孩子天性不善於表達,不會做出貼心舉動,但是2個個體相處(此處亦指親子)本來會存有差異,家長應當「面對」差異,互相調整,而非一味逃避面對差異,只接受心性與自己較為接近的孩子,導致孩子產生父母偏心的誤解。 也許你也曾被孩子問:「你是不是比較喜歡哥哥,不喜歡我?」其實每個孩子都需要「愛」與「需求」,但「方式」卻大不相同,有人認為禮物是愛的表現;有人則只是需要1個擁抱,因此,當孩子對父母產生偏心誤解時,父母應當思考是否自己用錯方式傳遞愛的感受,當家中有2個以上孩子時,必須「觀察」孩子之間的差異點,找出最適當的方式,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愛。 天下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小孩,當你將孩子視為獨立個體,不是自身期待的完美雛型時,你即能看見每一個孩子的可愛之處,自然而然,也就沒有偏心與否的問題了! 汪慧玲表示,從以上例子可以發現,當父母雙方教養觀出現分歧時,多半只是調整「教養方式」而非「教養信念」,其實信念影響了教養技巧,若能從內在改變教養信念,父母雙方確認欲帶領孩子前進之方向,自然而然就會產生適當教養技巧,因此,建議父母往後當教養想法出現差異時,先溝通雙方教養信念,畢竟教養手法只是技巧,當信念相符後,你會發現教養技巧是可被討論的。

找學校記錄....

2008年10月15日
公開
44

…所以坐公車到站時…因家裡路口就有二間托兒館… 所以就先找了一間進去看看…詢問課程及收費的內容… 幼學館…環境是不錯…還滿大的。教材是使用康軒 目前幼幼班有六名小朋友…二位老師在顧… 教室在二樓…使用二間裡面有自已的洗手間…一間是睡午覺;一間是上課用… 感覺上還不錯啦…唯一美中不足是讓媽咪在教室看到二隻小小強 >< " 收費:註冊費(7-12) $23800、月費9900 半天的收費:註冊費 $11900、月費4950、餐食:1000(可要可不要) ================================================================== 其實從BBH上的討論查詢到的… 媽咪最中意的二家:新佳美及野聲這二間 一來是因為他們位在一樓平面有大的庭院可以讓孩子跑跑玩玩… 二來是因為他們都是老字號的幼兒園了…想必應該不會差到那去 但爸比覺得現階段是讓珽去嘗試不一樣的團體活動…而且是短期的… 再來就是離家近的…而離家近的話;其實新佳美也滿近的…但美中不足的是 他的幼幼班目前是滿額的;再來人數也太多了…20人。 所以爸比及阿媽都不贊成。 而媽咪目前想要的是視訊可以看珽寶貝在園中的情形。 所以應該還是先以幼學館為主吧… 而這二家幼兒園就等珽明年滿3Y時再來做選擇… 目前問到的幼幼班收費… 野聲…註冊費:全天$20700 半天$18870    月費 :全天$8800  半天$6000    車資 :單趟$950   來回$1600    制服 :夏天$280   冬天$950 參觀時間:9:30-11:00 而新佳美則不願透露…所以只知個大概吧… 註冊費是$1500以上多點 月費則是$1000以上多點 半天的話都是再減少$4000

嬰幼兒的分離焦慮症

2008年10月14日
公開
48

孩子好黏,怎麼辦?-嬰幼兒的分離焦慮症 文�施名玥 採訪諮詢�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科主任郭雲鼎 你的寶寶黏著你不放嗎?當你去洗澡或是上個廁所,他就開始放聲大哭,哭得你手忙腳亂,趕緊加快手邊的工作,回到他的身邊,你知道寶寶為什麼離不開你嗎? 寶寶的成長是令人驚喜的過程,他在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發展,五、六個月大的寶寶,逐漸與母親建立起依附關係,只要媽媽一離開他的身邊,就會感到焦慮和恐懼,這是寶寶「分離焦慮症」的表現,能不能順利地度過危機呢?關鍵就在於媽媽如何處理! 為什麼有分離焦慮症 三、四個月大的寶寶,已經能夠區別熟人與陌生人的不同,進而對陌生人產生懼怕及逃避的反應,等到寶寶長到五、六個月大時,會認定一個特定的對象,與他產生密切的依附關係,這個對象通常是與寶寶最親密的媽媽,他的眼睛會一再地搜尋媽媽,看到時,就會高興得手足舞蹈,但只要媽媽一離開,寶寶就會出現害怕和哭泣的行為。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科主任郭雲鼎表示,這是分離焦慮症的表現,主要是與寶寶的認知能力有關,一般成人具有物體恆存的概念,但是寶寶卻還沒有發展出來,在他的認知裡,物體離開就等於O完全消失,他必須感覺到物體或是人的存在,才能安心。 症狀會逐漸減輕 根據學者研究,三個月大的嬰兒,能夠辨識養育者與其他人的不同,之後七個月,逐漸發展出依戀養育者之愛,建立親密的關係,這是嬰幼兒安全感的來源,也會影響他日後情緒與人格的發展。在這個時期,父母要盡量支持寶寶,讓他感受到爸媽的愛,滿足他對安全感的需求,等到大概兩歲以後,寶寶的分離焦慮就會逐漸地減輕,轉為自主性的萌芽,藉著摸索環境的方式,發展自我獨立的能力,直到寶寶三歲時,開始和其他人互動,分離焦慮症的情形也就逐漸地消失了。但是孩子進入可以上學的階段,離開家庭到學校去的環境改變,可能又將引發他另一波的分離焦慮症。 可能影響日後行為發展 孩子一出生,就開始快速地發展情緒與社會行為,三個月大的嬰兒,只能夠表現愉快,興奮與苦惱三種情緒,但六個月大的嬰兒,更多了懼怕、憤怒、厭惡、苦惱及愉快等情緒,幼兒開始害怕陌生的人、事、物,出現與父母分離的焦慮症,但是要判讀三歲以前的幼兒,分離焦慮症的嚴重程度,是否足以影響日後行為的異常,並不容易,例如:害怕陌生人、不喜歡跟同齡孩子玩,或是對某些物體特別害怕等症狀,很容易和正常的表現融合在一起,而且大都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地克服過去。不過父母親還是不能掉以輕心,在這段過渡期裡,如果沒有給予寶寶足夠的關懷與支持,就會造成負面的情緒發展,潛藏在孩子的個性中,也許會變得沒有自信,或是沒有勇氣面對新的事物等。根據統計研究發現,某些問題青少年的焦慮症,甚至可以追溯到嬰兒的首次焦慮,因此,了解寶寶的情緒,讓他感受到父母親的愛,寶寶的成長才會快樂又健康。 醫學治療焦慮症 心理學家認為,父母親不必過分擔心焦慮症會毀了孩子一輩子,或是他長大後變成焦慮的成年人,目前,他們發展了一些有效的治療方法:一、製造模仿情境,讓幼兒觀察他人如何成功地面對焦慮的情境。二、敏感遞減法:訓練個案放鬆→鼓勵個案描述會產生焦慮的情境→鼓勵個案相像過去認定會產生焦慮的情境,由情節較輕的情境開始想像。當個案無法同時感覺放鬆和焦慮,就會降低對焦慮的敏感程度及不良反應。 孩子哭了要離開嗎? 面對寶寶因為分離而害怕的哭泣,媽媽們不自禁地心生憐惜,甚至產生罪惡感,因而放棄離開的念頭,轉身回到寶寶身邊,但卻會無形中讓孩子學習到,用哭鬧哀憐的方式,是可以讓父母親屈服的,因此這個時候媽媽要下定決心,用堅定的語氣告訴寶寶,媽媽現在要離開,並向他保證何時會回來,幫寶寶建立起「媽媽並沒有消失」的概念,漸漸地讓他跨越這道認知的鴻溝,走出分離焦慮的恐懼。 幫助寶寶度過焦慮 不只是寶寶會因為分離而感到焦慮,媽媽也一樣有這種情緒,分分秒秒為寶寶掛心、無法放手讓寶寶獨立、擔心寶寶生病而過度保護等,但如果因此造成孩子過度的依賴,反而愈加重分離焦慮的症狀,因此,爸爸媽媽先調適好心態,才能協助寶寶共同度過心理危機。 一、適當的協助:對孩子會害怕的某些人、事、物,或是情境,做知識性的教育,並用漸進式的引導,協助他們認識了解陌生的事物,引起寶寶的好奇心,進而敢去接近或做嚐試。 二、給寶寶立即性的回應及安全感:注意寶寶的一舉一動,隨時做出回應,讓寶寶知道媽媽一直存在,沒有消失;當你在浴室洗澡,或是上廁所時,你可以將寶寶放在門口,他會先看你是不是在那邊,然後再去玩自己的遊戲,就這樣來來回回地看你是否消失不見,直到他確認媽媽一直都在的事實之後,你就可以關上門,但記得要保持跟寶寶的溝通哦! 三、在必要時堅定地離開; 四、媽媽自己也要放鬆心情。 避免錯誤的處理方式 一、避免將幼兒關在黑暗的場所,或施以恫嚇的手段,例如:寶寶不聽話時,威脅他說會被魔鬼抓走,這類的話語會讓幼兒的潛意識產生幻想,加深他內心的恐懼。 二、避免強迫分離的情形發生, 三、避免以賄賂的方式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四、避免趁寶寶睡著時溜走, 重質不重量的親密關係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科主任郭雲鼎建議,對於0-3歲的幼兒來說,社會心理方面的發展是不可忽略的,尤其是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對將來的人格發展,有重要深遠的影響,懂得寶寶的需求,讓他感受到父母的愛,即使親子相處的時間不多,也能讓寶寶發展出健康穩定的人格。 媽媽寶寶雜誌 2005.06.02

父母發脾氣;寶貝好受傷

2008年10月12日
公開
50

根據一項研究指出:「每天對孩子又吼又叫,孩子很少不受傷的;如果一個月或一星期只有一次對孩子大發脾氣,傷害就會減輕許多。」可見大人對孩子發脾氣的頻率不能太密集,太密集了就會有後遺症。 父母生氣的常見原因 心理學家指出:「孩子總是希望討父母歡心。但是,如果他們覺得父母無法帶給他們安全感,或是身心備受威脅時,」自然就會放棄嘗試討父母歡心。」 父母一旦開始對孩子大吼大叫,繼之而來的往往是動手打孩子,或是摔東西,或是更暴力的行為。最近一項研究顯示,經常動口罵孩子的父母,約有一半會對孩子施以暴力行為。 馬偕紀念醫院兒童精神科主治醫師臧汝芬表示,父母會對孩子發脾氣、責罵,主要是受到自己對孩子的觀念和想法所牽引,倒不一定是針對孩子當時所作所為,此種負面想法包括: 1. 對孩子不夠了解。 2. 滿足自己虛榮心。 3. 對孩子要求、期望過高。 4. 被自己精神狀態及情緒所左右。 適當責罵孩子的方法 上述四種想法一旦入侵家長腦海,隨之而來的便是引爆怒氣,而話一出口,受傷的往往是孩子。臧汝芬醫師表示,對孩子生氣是一種「健康」的情緒反應,也是對孩子不當行為做出適當的回應,但必須講求方法,以下提供一些建議給父母參考: (一) 不當眾指責 (二) 讓孩子學著面對不會的事 (三) 不要說「你總是」 (四) 將「不」字去掉 (五) 不隔空喊話 (六) 傳達指令勿含糊籠統 (七) 融入孩子的生活 (八) 以懲罰代替體罰 (九) 多說些讚美的話 給父母的建議 除此之外,臧汝芬醫師也建議父母,要學會遠離大發雷霆的場面,其方法如下: 1. 學會控制自己情緒,不要讓對孩子觀感不佳的想法一再浮現。 2. 讓自己迅速冷靜,應多以肯定的態度看待孩子。 3. 對孩子的言行,應以中立和務實的態度,取代情緒姓的想法。 4. 重新界定孩子的行為,不要預設立場。 兒童心理學家指出,父母和孩子維持正面、和諧的關係,那麼孩子將會很有安全感地依附於你,並一起享受共處的美好時光。 育兒生活雜誌 �馬偕紀念醫院兒童心理科主治醫師 臧汝芬

不要任性,就要他等一等

2008年10月09日
公開
15

不要任性,就要他等一等 來源■好孩子 寶寶年齡小,可不是他要什麼就必須得到什麼的理由。 我們往往一聽到寶寶哭,自己心裡就先發慌,習慣於將孩子的哭聲當成命令,如果成人不那麼衝動,孩子也會慢慢學得平和起來,把有期限的等待看成是自然而然;並且,因了解心中的嚮往和期盼,遲到的收穫更能令孩子欣喜若狂。      身為大學教育系學前專業的教師,梅舒深諳對女兒夢夢的要求,她呼應起來總是慢半拍,即便是在夢夢兩三個月大的時候,女兒的哭聲也不會讓她立刻衝到小床前,而是巧妙地先在房間裡弄出點動靜,示意媽媽就在不遠處,一分鐘後再到女兒跟前;稍大一點,女兒去搶別的小朋友的玩具碰了「釘子」,梅舒也特別沉得住氣地等她哭完再講道理;至於夢夢在外面要買玩具和吃的東西,梅舒多半不拒絕也不立即答應,而是順勢提出一些條件,少則一會兒、多則幾天後實現願望。因為有了期待,夢夢實現了願望後會表現出異常地奮。      如今,四歲的夢夢顯得比同齡的孩子有耐心。一天,幼兒園老師發給小朋友每人一個卡通形狀的棒棒糖,樣子可愛極了。孩子們拿在馬上就想吃。這時老師對孩子們說:「誰能等到老師回來再吃,就獎給他一張天線寶寶小貼片。如果提前吃了,就得不到了」儘管嘴裡說著「我也要天線寶寶」,但老師一離開,一些孩子就忍不住了;等到老師回來,只有包括夢夢在內的三個孩子的棒棒糖原封未動。當然也只有這三個孩子拿到了小貼片。 愛心「毒藥」       現在的孩子不缺吃的、不少玩的,可見到自己沒有的或想要的東西就得立刻拿到手、吃到嘴,脾氣一個比一個急,想法也是一個接著一個地往外冒;而人們日漸鼓起來的腰包,快節奏的、近似快餐式的生活方式加速了成人的性子,也唆使他們無條件地滿足家中唯一寶貝的願望。然而,面對父母的有求必應、百依百順,孩子的頭腦中逐漸形成了這樣一個思維「定勢」 :我要什麼馬上就能有什麼。孩子慾望的溝壑似乎越來越深、越來越寬,父母的愛和關注把孩子變得越來越貪心。 任性在一個個滿足中滋養   就像法國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對已為父母的人說的那樣:「你知道用什麼辦法準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嗎?這個方法就是:百依百順。因為有種種滿足他慾望的便利條件,所以其慾望將無止境地增加。結果,使你遲早有一天因為無能為力而表示拒絕。但是,由於他平素沒有受到過你的拒絕,突然碰了這個釘子,將比得不到他所希望的東西還感到痛苦。」   父母的愛心,造就了孩子的任性。如此,孩子一旦離開了家庭的圈子,受打擊、遭挫折就成了家常便飯,他們事事都不順心,覺得好像人人都有意跟他們過不去,對孩子的身心會產生不良影響,他們又不能主動自覺地對自己的心理狀態進行調整,總是與周圍的人和事處於一種對峙狀態,時間長了,就很可能釀成心理疾病,如憂鬱、偏執、狂躁等。 延遲滿足培養好性格   表面看來,讓孩子晚一天吃到他想要的蛋糕、想喝的果汁;遲一個星期得到他渴望的玩具熊或電動小火車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這卻和孩子性格養成的大事直接掛鉤。   習慣了在期待中獲得滿足的孩子,能學會主動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會為自己的要求被拒絕或暫時被拒絕而「大動干戈」,將來也能抵擋得住眼前小利的誘惑,權衡怎樣做能使自己獲得更大的好處,並能有意識地調節和支配自己。   前面例子中的夢夢就是會掂量輕重的孩子,她憑自己一會兒的等待,多得到一張小貼片,而這種品質如果能延續到上學或工作以後,其等待的耐心就可以使她獲得更多的「財富」。   拖延從一分鐘開始 第一,「等待」必修課0歲開      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聽到寶寶哭時自己先沉住氣,趁勢和他說說話,告訴孩子你正在做什麼,等一分鐘媽媽就會過來陪他,寶寶能從媽媽熟悉的聲音中得到安慰、消除內心的恐懼;如果這時孩子仍舊哭,索性就讓他哭上一兩分鐘,這有助於打磨他的耐心。適度的哭還能增加肺活量,對孩子的健康很有好處。等你把自己手裡的事告一段落再看看他是餓了、尿了,還是想讓大人抱了。如此操練一段時間,寶寶對「延遲呼應」的態度就會從「憤怒」變為平和了。到孩子10個月左右能稍稍聽懂一點話時,他有一些要求,比如想要一件玩具或是什麼吃的,父母可以遲一會兒給他,或對他說那樣東西燙,等涼了再吃。   也許父母會問:寶寶最初的反應比較激烈怎麼辦?      其實,這是小寶寶和父母進行心理較量的必經階段,他巴不得用哭聲將你三步並作兩步地吸引到自己跟前;如果你能扛得住,孩子終將也能扛得住,並接受等待。 第二,點滴瑣事當幫手      生活小事鑄就孩子的高素質,使之在平素的日積月累中慢慢懂得還有比自己的要求更重要、更緊急的事情,學會善解人意、習慣於等待。比如,孩子要求和媽媽一起拼圖,此時媽媽可以和孩子商量:「我有個重要電話要打,等打完電話再跟你玩好不好?」如果孩子不肯,你可先肯定孩子: 「要是把重要的事耽誤了,媽媽會著急的,你是懂事的寶寶,你願意讓媽媽著急嗎?」「不願意。」 「那你就等媽媽一會兒,好嗎?」孩子一般會答應的。而如果四歲的孩子將玩具散落一地提出到外面玩,你可以答應他的請求,但前提是讓他把玩具放回原處。   面對誘惑控制自己,也是孩子必須掌握的本領之一。看到冰箱裡的冰淇淋,孩子嚷嚷著要吃,但此時他正咳嗽、嗓子疼。父母可給孩子解釋:「你現在正病著,吃了嗓子就說不出話來了,等過幾天好了給你吃。」「我就吃一點點。」 「吃一點你的嗓子也會比現在厲害,還得吃更多的藥,等好了,可以給你吃一個蛋筒。」孩子會權衡利弊,選擇吃一個蛋筒。 第三,當忍則忍      能不能夠忍耐和長時間地等待,是孩子自制力強與弱的一種表現,因為生活中並非事事都遂人願。培養孩子的忍耐力,可從2歲以後開始。比如,孩子要把小朋友的娃娃拿回家,在他的意識裡,自己的東西是自己的,別人的東西還是自己的。這時,父母要給孩子解釋清楚,娃娃是小妹妹的,如果拿走,她會傷心的;買一個相同的娃娃,不是立刻能做到的。讓孩子明白,別人有的東西我們不一定要有,要克制自己的佔有慾。   借助給孩子設立壓力情境的方法,鍛煉孩子的忍耐力。例如,孩子在商店要買價格昂貴的電動車,而你的支出計劃又沒有這筆消費,你可以跟他商量,我們可以買一個便宜的你喜歡的小玩具,如果你幫媽媽節省生活費,媽媽會很感謝你,因為你特別理解媽媽。通過為孩子設立這些壓力情境,孩子心中有了矛盾,開始主動調節自己的需求達不到滿足時的情緒,達到心態平和。   讓孩子習慣並平靜地接受延遲滿足,離不開表揚和獎勵,因為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時非常痛苦,當年幼的孩子努力按照成人的要求「刷新」了自己以往的紀錄,父母一定要肯定孩子,給予精神和物質上的小獎勵,讓孩子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是值得的,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支撐。   延遲滿足能力的培養要循序漸進,從易控制的事做起。在長達十多年的觀念傳遞之後,孩子就會把它內化為自身的一種素質和能力。

孕期體重管理輕鬆做

2008年10月07日
公開
86

孕期體重管理輕鬆做 2008-08-26 Page:1/1 採訪撰文�施娟娟 諮詢�康寧醫院副院長暨婦產科科主任 尹長生 台北市立萬芳醫學中心婦產科主治醫師 仇思源 台北長庚醫院營養師 許美雅 康寧運動中心總監 朱煦清 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 何一成 參考書籍�《健康孕媽咪診療室》,尹長生著,婦幼家庭出版。 準媽咪的體重增加數較之過去有大幅上升的趨勢,這個狀況隨之而來的是難產與產後肥胖的比率增高,這對於媽咪們的健康有極大的不良影響,那麼,孕期體重過重的原因何在?又該如何在孕期維持理想的體重數? PART I體重管理概念篇 理想的孕期增加體重 康寧醫院副院長暨婦產科科主任尹長生醫師表示,假使準媽咪懷孕前的體重在標準範圍內,那麼,整個孕期理想的體重增加數為10-12公斤,若是在懷孕前的體重較輕,那麼增加的體重數應再提高,若是孕前的體重較重,懷孕後增加的體重數就應少於12公斤。 理想體重的意義何在? 幫助生產順利 尹長生醫師表示,孕媽咪的體重控制得宜,胎兒體重數適當,準媽咪生產時會較為順利。他進一步指出,許多孕婦就是因為體重增加到12公斤以上,胎兒太大不好生,最後必須要剖腹生產。 可減少生產的傷害 若胎兒大小適當,自然生產後導致會陰以及骨盆鬆動的情形較少。 預防妊娠紋。假使孕媽咪的體重增加過多,肚子也可能撐得極大,容易產生妊娠紋。維持理想的體重增加數,可以達到預防妊娠紋的效果。 避免產後肥胖。尹長生醫師與許美雅營養師表示,孕媽咪若能控制好體重,生產完之後,較易回復原先的身材,不會有過胖的問題。尹長生進一步指出,懷孕時期是女性容易發胖的關鍵期之一,相關的研究顯示,懷孕時增加的體重若能控制在九到十三•五公斤的範圍內,較能避免產後肥胖問題。 孕期過胖主因─多吃少動! 雖然理想的體重數在10-12公斤之間,但超過這個數字的孕媽咪不在少數,為什麼呢?尹長生醫師與台北長庚醫院營養師許美雅表示,一般人總認為孕婦一人吃兩人補,再加上擔心胎兒吸收到的營養不夠,因此常會吃得過多。許美雅進一步表示,孕婦需要攝取的是DOUBLE的營養素,而不是DOUBLE份量的食物,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 尹長生醫師表示,除了吃得過多之外,不運動也是孕期體重直線上升的主要原因,他表示,台灣女性約有七成沒有運動的習慣,懷孕之後更是不敢動,但事實上,孕婦還是要做適度的運動,例如走路就是很好的運動。 既然吃得過多與缺少運動是孕媽咪們體重過重的主因,小編將從這兩大因素下手,告訴準媽咪如何吃得健康不發胖,以及如何在孕期進行適度的運動! 孕期營養-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 許美雅營養師表示,根據衛生署的相關資料顯示,懷孕初期並不需要增加攝取的熱量,一直到第二期與第三期才需要增加300大卡。而營養素的部分,主要是增加礦物質與維生素的攝取量,到了第二或第三期則另需增加蛋白質與鐵質,不過媽咪們可別只注意要增加多少攝取量,最重要的還是要達到總體的攝取量! 在實際的飲食攝取量方面,根據衛生署的資料,每天的飲食可分為六大類,每一類都有其應攝取的份量,以這個方式進食,孕媽咪就能達到飲食均衡的目標,讓寶寶長得健康長得好! 孕動好處多 運動不僅是一般人保持身體健康的不二法門,對於孕媽咪還有胎兒來說更是好處多多!以下是尹長生醫師與台北市立萬芳醫學中心婦產科主治醫師仇思源提供的各種優點: 1. 改善孕期不適 * 腸胃不適、便秘:懷孕時因為荷爾蒙的作用,孕媽咪容易產生便秘,甚至有痔瘡症狀,運動可以促進腸胃蠕動,改善便秘。 * 腰酸背痛、關節損傷:運動能鍛鍊肌肉,讓肌肉有效支撐骨頭,可避免關節損傷,或是腰酸背痛現象。 * 頭暈、疲倦與易喘:運動可增強心臟的功能,讓心肺功能較佳,使得血液循環與身體代謝較好,改善孕期因為心肺功能不佳產生的頭暈、疲倦或是易喘等現象。同時,運動能使肌肉攝氧的能力較佳,也會減輕心臟的負荷量。 * 水腫: 運動能使身體的血液循環良好,改善孕媽咪下肢靜脈血液回流不佳現象,進而預防水腫與靜脈曲張。 2. 維持理想的體重增加數 適度的運動能使孕媽咪的體脂肪增加得較少,避免體重增加過多。如前所述,若能維持理想的體重,不僅可以預防孕期與產後肥胖,還能使生產時較為順利! 3. 控制妊娠糖尿病 運動時會增加身體對血糖的利用率,刺激胰島素分泌,可降低妊娠糖尿病的發生率,對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婦,有控制血糖的功效。 4.自然產機率高、產程較短 運動使得孕媽咪的心肺功能好、體力好、不易疲倦,且肌肉有力量,耐痛度提高,而有些運動有助於孕媽調整呼吸,因此,整體來說能使得產程較順利並縮短。 5.產後恢復快 保持運動習慣的孕媽咪因為體能佳,產後恢復較快,而且也能有較好的體力照顧寶寶喔! 6. 胎兒成長養分充足 仇思源醫師表示,運動讓孕媽咪的血液循環順暢、新陳代謝功能良好,進而使得胎盤功能健全,能輸送充足的氧氣給寶寶,而胎兒代謝廢物的速度也較快。 7胎兒大小適當 仇思源醫師表示,有運動的媽咪肚裡的寶寶活動力較好,依據他的看診經驗,保持運動習慣的孕媽咪生下的寶寶不易有體重過重現象,通常體重不大於3500公克。 溫和、低衝擊、無重力運動最適宜 說了這麼多運動的好處,那麼孕媽咪適合做哪些運動呢?仇思源醫師表示,對於平日就有運動習慣的孕媽咪而言,原則上,只要是溫和、低衝擊力,且無重力型態的運動均可進行,而平日沒有做運動的媽咪,最保守且安全的運動就是走路,千萬不要在懷孕時突然增加很大的運動量,這樣可能會造成身體很大的負擔。 哪些運動屬於溫和、低衝擊力,且非重力型態的運動呢?康寧運動中心總監朱煦清表示,騎室內腳踏車、游泳、走路都屬於這類運動。另外,孕婦瑜珈也是不錯的選擇,因為瑜珈屬於伸展肌肉的運動,也有鍛鍊肌肉的效果。 避免激烈與易滑倒運動 高衝擊性、重力運動,或是其他激烈與容易滑倒的運動,例如,戶外腳踏車、跆拳道、舉重、球類運動、跑步、跳繩、溜冰、滑雪、等就不適合孕媽咪進行,以免加重膝蓋的負荷量、引起子宮收縮,或是發生危險。 專家的孕期體重管理秘訣 身為專業的營養師,許美雅本身也是個新手媽咪,她在孕期總共增加了13公斤,肚子沒有妊娠紋,生產時整個產程只花了五個小時,並在產後四個月回復懷孕前的身材,她的孕期體重管理秘訣是什麼呢?許美雅表示,因為在外上班,她每天晚上回家必吃兩大碗青菜,中午則是自行帶便當,且每天必喝一杯牛奶或豆漿,而中午與晚上各吃一份水果。除此外,每天一定走路走半個小時。 PART II 體重管理守則篇 以下將分為懷孕初期、中期、後期分別提供營養攝取與運動的要點! 懷孕初期(0--12週) 在最上方或最醒目地方的提醒小BOX 適當的體重增加數:1-2公斤 建議增加的熱量:毋須增加熱量 建議增加的營養素:碘、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B6、B12、維生素C、葉酸 適合的運動類型:走路 飲食重點 在這個時期中,胎兒的五官、心臟與神經系統開始形成,均衡地從不同的食物中攝取到各種營養素有助寶寶成長,不過這個時期毋須增加攝取的熱量。 拒絕沒營養、高熱量食物! 孕媽咪要吃得有營養,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拒絕沒有營養的食物!許美雅營養師表示,準媽咪應避免攝取高熱量低營養素的食物,包括油炸類食物、甜食、中西式糕點,以及含糖飲料等等,因為這些食物攝取過多容易使孕媽咪的體重快速上升,而且也沒有提供適當的營養素給胎兒。 澱粉類食物三餐不可少 而有些孕媽咪又過度極端,因為擔心過胖而避免吃澱粉類食物,像是米飯、麵食等等,許美雅表示,澱粉類食物能提供身體活動時的熱量(建議攝取量請見表二),如果不吃飯或麵,身體會以蛋白質當作熱量的來源,這樣反而浪費蛋白質,因為蛋白質負責的是其他的功能,會過胖的原因主要還是吃進去的油脂量以及總體熱量過高。 再者,全榖雜糧類例如糙米、五穀飯、全麥麵包等等能提供飽足感,反而較不會吃得過多,同時這些食物也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與維生素E,因此,建議媽咪以全榖雜糧類食物取代白米與白麵條、麵包來作為三餐的主食。 水果吃過多會發胖! 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與礦物質,是孕期不可或缺的營養食物,問題在於攝取的量要適當,若是過多,就會成為孕媽咪發胖的元兇!尹長生醫師表示,在門診中就發現有孕婦因為吃了過多的水果而使孕期體重增加到近二十公斤! 許美雅營養師表示,孕媽咪每天只需吃兩到三份水果即可。至於是否需要避開較甜的水果以避免發胖?許美雅表示,除非是有糖尿病的孕媽咪,否則毋須限制進食的水果種類,會不會發胖的關鍵還是在於攝取的總量是否過多。 至於有糖尿病的孕婦,許美雅表示,一定要避免吃甘蔗以及果汁,因為甘蔗的主要成分為糖與水份,其所含有的營養素較少;而果汁無論是現搾或是包裝好的果汁的量通常都會超過建議攝取量,例如一天應吃兩到三份水果,但一杯柳丁汁中的柳丁數通常會超過三顆,其他原因尚包括果汁會另行加糖,且纖維質較少,使其營養素減少,但熱量卻提高了! 水果應該什麼時候吃? 許美雅與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何一成表示,有些水果,例如鳳梨、檸檬或葡萄柚等吃起來有酸感的水果,並不適合空腹食用,因為它們會刺激胃酸過度分泌。飯後吃水果是不錯的選擇,尤其若是吃含有維生素C的水果還能增加鐵質的吸收率! 若是孕媽咪需要少量多餐或是有糖尿病,可以選擇在兩餐之間吃水果。對有糖尿病的媽咪來說,在飯後吃水果可能會讓血糖升得過高,而在兩餐之間吃水果不僅可以避免血糖過高的困擾,也可以讓血糖在兩餐之間不至於過低,有一舉兩得的效果! 高醣低油食物可緩解孕吐 孕媽咪在懷孕初期有害喜(孕吐)的困擾,孕吐時又該怎麼吃?許美雅在其近作─《關鍵時刻吃出美麗》一書中表示,早上起床若有孕吐現象,可以吃些澱粉類的食物,例如吐司、饅頭、蘇打餅乾等,因為這類食物可以改善空腹時的不適感。平常若是孕吐嚴重,也可少量地攝取上述高醣低脂的食物。另外,也要避免吃油炸、油煎或是調味料味道重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會引起胃部噁心、產生嘔吐感。 孕動建議─走路為佳 仇思源醫師表示,因為初期屬於懷孕的危險期,在沒有出血的前提下,孕媽咪做的運動類型必須是最溫和的,最保守的方式就是散步。不過有運動習慣或是從事體育、舞蹈類行業的孕媽咪仍可就自己的體能狀況與主治醫師討論,不必因此限制自己動彈不得。至於運動時間,尹長生醫師表示,每天只需半個小時至一個小時即可。 這些媽咪不適合運動喔! 尹長生醫師指出,一般的準媽咪均能做運動,但有下列狀況者必須要避免運動: * 高血壓 * 胎兒過小 * 多胞胎 * 子宮頸鬆弛 * 有早產可能 懷孕中期(13到28週) 在最上方或最醒目地方的提醒小BOX 適當的體重增加數:5公斤 建議增加的熱量:300大卡 建議增加的營養素:蛋白質、維生素B1、維生素B2、菸鹼酸。 適合的運動類型:游泳、固定式腳踏車、快走、溫和的有氧運動、孕婦瑜珈 飲食重點 胎兒的器官在懷孕第二期持續地成長,而孕媽咪主要是在這個時期與後期增加 體重,攝取的總熱量每天應增加300大卡。 鈣質每日應有1000毫克 鈣質向來是孕期營養攝取的重點之一,但在整個孕期卻沒有增加攝取量,許美雅表示,衛生署在民國九一十年之前建議的成人女性攝取量是600毫克,懷孕之後則是增加到1000毫克,不過在修訂之後則是全面提高到1000毫克,所以鈣質的攝取還是相當重要的! 牛奶與乳製品是一般公認含有豐富鈣質的食物(一杯牛奶含有270毫克的鈣質),而許美雅也表示,黃豆製品(如豆腐、豆干等)與綠色蔬菜中也含有鈣質。此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林妙卿營養師表示,肉類的骨頭中存在著豐富的鈣質,同時鈣質在酸性的環境下比較容易從骨頭中游離出來,因此進食連著骨頭的小魚或小魚乾,或是帶骨雞湯、排骨湯的時候,若能再加上醋來烹煮,就能從這些食物中攝取到豐富的鈣質。 要提醒媽咪的是,不要將牛奶當做白開水喝,因為牛奶中含有磷,過多的磷容易使媽咪抽筋,也會抑制鈣質吸收狀況,另外,許美雅表示,過多的蛋白質、纖維質、含有草酸、植酸的食物(如菠菜、莧菜、竹筍等)、茶與咖啡都會影響鈣質的 吸收率,因此,回到最基本的原則,孕媽咪應以衛生署提供的飲食攝取建議量來進食,才能充分吸收到各種營養素! 孕動建議:各種溫和、無/衝擊運動均可 此時期是懷孕的穩定期,仇思源醫師表示,可視個人體能與原有的運動習慣進行強度較高的運動,但從事運動仍需為溫和、低衝擊,或是無重力運動,游泳、騎固定式腳踏車、快走、健行(hiking)、有氧舞蹈、水中有氧運動、輕度瑜珈等均為合適的運動。如果仍然擔心胎兒安全,可從20週再開始進行這些運動。 懷孕後期(29到40週) 在最上方或最醒目地方的提醒小BOX 適當的體重增加數:5~6公斤 建議增加的熱量:300大卡 建議增加的營養素:鐵質與維生素A 適合的運動類型:36週前與中期相同,但可降低運動強度;36週以後可爬樓梯或進行順產運動。 許美雅營養師表示,孕媽咪後期的營養攝取狀況對胎兒出生體重的影響極大,在這一期對於自己吃進的食物可要斤斤計較喔! 飲食重點─鐵質攝取要增加! 鐵質在整個孕期都是不可或缺的營養素,在後期的整體需求量為45毫克。許美雅營養師表示,在食物中有兩種鐵質來源,分別為動物性與植物性食物,前者主要是紅色肉類與肝臟,如豬肉、牛肉、豬肝;後者則為紫菜、黑芝麻、蓮子、紅莧菜與紅豆,其中,動物性來源的鐵在人體中吸收利用率較植物性來源為佳。 除了多多攝取富含鐵質的食物之外,維生素C可以幫助身體吸收鐵質,因此許美雅表示,飯後吃個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水果,例如,芭樂、柳丁、柑橘、木瓜、奇異果等等,有助於吸收鐵質。選擇同時含有維生素C與鐵質的蔬果也是一個幫助吸收鐵質的好方法,這類蔬果有杏、棗子、草莓、酪梨、黑芝麻、綠花椰菜等等。 另外,植酸、草酸類的食物,以及茶中的多酚類與咖啡都會降低人體對鐵質的吸收率,因此,飯後盡量不要馬上喝茶或咖啡,若要喝飲料可以果汁取代,以免影響身體對鐵質的吸收狀況。而含有植酸草酸的食物吃起來會有澀澀的感覺,例如菠菜,也應避免在同一餐中同時進食。 許美雅指出,鐵質的攝取量不容易計算,孕媽咪如果擔心自己攝取的量不夠,特別是只吃素食的孕婦,可以與醫師或營養師討論是否需要額外補充鐵劑。 孕媽咪該吃多少紅肉? 紅肉是優質的鐵質來源,不過紅肉的脂肪通常較白肉為多,孕媽咪該怎麼吃才不會吃進過多脂肪,又能攝取到鐵質?許美雅表示,紅肉的脂肪固然較高,但會不會致胖還是要看吃進身體的總量,她認為一天兩到三份紅肉(一份約女性的半個手掌心大小)是適當的攝取量。若是吃的份量過多,自然就容易發胖啦! 飲食均衡的秘訣 相信不少媽咪都會注意各種營養素存在於那些食物當中,不過看到最後也許也都忘光了,許美雅表示,孕媽咪不見得要費心牢記哪些食物含有什麼樣的營養素,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並且每天變化攝取的食物種類,不要偏食,這樣就能從不同的食物中獲得各種營養素,得到飲食均衡的效果! 孕動建議─適度降低原有運動量 孕媽咪再過幾個月就要生產,仇思源醫師表示,為了安全起見,可以適度地降低原有的運動量。另外,儘管目前的研究文獻指出,在沒有不舒服的情形下,孕媽咪仍可游泳至生產為止,但為求安全起見,仇思源醫師建議36週之後停止游泳,原因在於36週之後,隨時可能會臨盆,也容易發生子宮收縮現象,同時,若在游泳時落紅或是破水,也可能受到感染。 36週之後,孕媽咪可以開始爬樓梯,並且進行一些順產的功能性運動,例如訓練大腿與骨盆腔的肌肉。仇思源醫師表示,爬樓梯能利用地心引力讓寶寶的頭部向下,讓胎頭較容易下降,並且幫助子宮頸張開,也讓大腿兩側的肌肉較有力量。不過孕媽咪盡量不要在36週之前勤爬樓梯,因為可能會導致早產! 結語: 孕期要多吃富含營養素的食物,且遵照六大類食物的攝取量,並變化食物種類,再加上每天適當的運動,孕媽咪就能控制好孕期增加的體重! (詳文請見2006年八月號嬰兒與母親雜誌)

只要營養不要胖 ----懷孕後期的飲食重點

2008年10月06日
公開
131

懷孕後期的飲食,應該以均衡為原則。少鹽、少油、清淡,是最簡單的大 方向。其實,只要多花一點心思,您還是可以吃得很健康、很營養喔! ミ★首重減少油脂攝取量 以營養學來說,懷孕媽媽的熱量需求會增加,蛋白質、鈣質、鐵質的需求 量也會增加。要避免懷孕後期體重過胖,最重要的就是在選擇食物上要謹慎, 烹調方式上要改變,減少油脂攝取量,控制懷孕期的整體熱量攝取。 有些準媽媽害怕懷孕後期營養不夠,所以就拼命吃,吃得太多, 或是攝取的食物種類偏向高油脂,結果就都胖在自己身上。 一般來說,目前衛生署建議懷孕媽媽,每天所攝取的熱量,應該高出原本 所需熱量的 300卡左右,才可以提供胎兒足夠營養,又不至於讓自己變得 太胖。 ミ★ 各種營養素需求增加 在蛋白質的攝取方面,懷孕後期的準媽媽,通常必須要比一般人( 1公斤 需要約 1克蛋白質)增加約10克左右的蛋白質攝取量。至於鈣質,衛生署 建議懷孕後期的準媽媽,每天要攝取約1000毫克;鐵質部分,由於懷孕後 期,胎兒必須從媽媽身上取得鐵質來儲存,以應付出生後3至4個月的鐵質 需求,因此,準媽媽在懷孕後期的鐵質攝取量,必須增加到40毫克左右。 ミ★ 多喝牛奶o補充鈣質 在食物方面,針對補充鈣質來說,童鈺雯營養師建議準媽媽應該多喝牛奶 。懷孕後期,一天最好能喝 2杯牛奶,可以選擇「脫脂、高鐵、高鈣」奶 粉,以1杯(3湯匙奶粉)的量來說,「脫脂、高鐵、高鈣」奶粉可以提供 約 500至600毫克的鈣質(一般牛奶約250毫克)、2至3毫克的鐵質(一般 牛奶很微量)。 懷孕後期所需要的鈣質,除了從牛奶中攝取之外,其他像是小魚干、吻仔 魚,其中所含的鈣質也很豐富。此外,準媽媽也可以利用大骨熬湯,建議 在熬湯時加一點醋,可以將骨髓中的鈣質游離出來。怕胖的準媽媽,可以 先把湯放涼,將表面的油撈掉之後,再加熱飲用會更好;或是用大骨湯烹 調其他的菜色,也可以達到補充鈣質的目的。 ミ★ 牛肉含有豐富鐵質 針對補充鐵質來說,通常大家比較熟悉的就是牛肉、豬肝、深綠色蔬菜、 豬血、鴨血等,這些都是含鐵質很豐富的食物。童鈺雯營養師建議,在懷 孕後期的食物選擇方面,可以儘量選擇高鈣、高鐵的食物來做搭配。若是 出現水腫情形,可以食用中醫所建議的紅豆水,除了能夠幫助減輕水腫現 象之外,也能夠幫助鐵質攝取,但是,薏仁則是絕對禁止食用的東西。 ミ★ 維生素B群幫助熱量代謝 一般來說,如果熱量攝取得比較多,就需要足夠的維生素 B群,來幫助熱 量代謝,因此,在食物中還是必須適度添加一些全榖類食物。至於維生素 C,可以增加免疫力、抵抗力,減少孕期生病的機會。 懷孕後期,很多準媽媽會因為壓迫膀胱而導致便秘,因此,膳食纖維也是 很重要的,千萬不要認為一定要進補大魚大肉才會有體力,搭配蔬菜水果 ,均衡飲食才是最重要的。 ミ★ 懷孕期間禁止減重 有些懷孕後期的準媽媽,認為自己在懷孕初期和中期的體重增加太多,因 此,在懷孕後期想要節食,這是非常不正確的。童鈺雯營養師表示,懷孕 後期,胎兒發育成長迅速,因此,這段時間絕對禁止減重。 ミ★ 懷孕後期的飲食原則 懷孕後期的飲食,還是要以均衡為原則。若是攝取太多鹽分,容易讓水分 滯留,對身體來說,絕對不是一件好事。因此,少鹽、少油、清淡,是最 簡單的大方向。 在餐次的選擇來說,則是因人而異,準媽媽可以選擇吃三餐,也可以選擇 少量多餐。在點心方面,則要選擇營養價值高的食物,像是補血的紅豆湯 、補氣的藥膳等,都可以幫助懷孕後期準媽媽的營養攝取。其實,只要多 花一點心思,懷孕期間還是可以吃得很健康、很營養。 ミ★ 懷孕後期一日餐建議表 餐別 建議內容 【早餐】 牛奶1杯 總匯三明治1份 (吐司二片、水煮鮪魚 2湯匙、蛋1個、生菜、蕃茄片) 【早點】 水果沙拉 (奇異果1/2個、小蕃茄5至6個、蘋果1/2個、葡萄乾1湯匙、優格2湯匙) 【午餐】 飯1碗 蝦仁豆腐(蝦仁3個、豆腐1/2塊、青豆仁) 菠菜炒豬肝(菠菜80克、豬肝3片、薑絲少許、油1小匙) 炒莧菜(莧菜80克、油1小匙、蒜末) 山藥排骨湯(山藥2至3小塊、排骨2小塊) 柳丁1個 【午點】 紅豆湯1碗 【晚餐】 牛肉小火鍋 (牛肉片70克、蛤蜊3個、大蕃茄1個、豬血糕70克、冬粉1把、玉米1/3根 、高麗菜、茼蒿、香菇、金針菇、去油高湯) 葡萄 13個 【晚點】 牛奶1杯

新光三越瞎併去…

2008年10月05日
公開
55

今天早上和爸比提下午去百貨公司看一下MM的東西吧… 因為爸比有三越禮卷$2000大洋… 哇…一到那…天啊…人還超多的啦… 先到B2去吃午餐吧…超幸運的啦… 等沒多久就有位置啦…可以好好的吃個午餐… 完後…再直接殺到六樓兒童館去… 請爸比顧珽寶貝…媽咪直接看衣服去… 嗯…找了幾家…想說幫MM等幾件紗布衣… 在找的同時有看到一件冬天的刷毛長褲打3.8折 還滿厚…一件打下來只要500元…還滿OK啦… 嗯…可以買下來給珽寶貝… 再來在隔璧看到MM的紗布衣囉… 哇…5件還特價要999元…有點小貴耶… 後來想想…算了…他的針還滿密的還是GMP的… 應該還OK吧…再買二件比較厚的蝴蝶衣好了… 天啊:折下來還要1698大洋耶… 厚…小BB的物品果然貴呀… 先這樣了…找珽及爸比去…可是…人那麼多怎找呀 繞了三、四圈了…依然不見父子二人…怎辦呀… 終於找到人了…但也被爸比削了一下下… 因為媽咪沒有帶手機出門…而爸比也找不到媽咪人 珽又在吵著要媽咪…唉…只好抱著珽委屈嘟著嘴… 和珽說不怕哦…我們去看你的鞋鞋了… 珽選了一雙有車車的布鞋…媽咪想說再給他買一雙可以放在過年穿… 可是因為當時沒有問清楚…等到要結帳時才知道第二雙才打8折… 問了一下爸比又看了其它的鞋沒有喜歡的… 好吧… 就買囉…珽的二雙鞋也花了1562大洋… 算一算離買5000元送500只差了…900元 於是媽咪決定去買孕婦穿的內衣及小褲褲 OK囉…上去換商品卷後…就打到回府回家去…

來去動物園

2008年10月04日
公開
22

今天珽寶貝一早就起來囉… 因為要來去動物園… 媽咪一早起來看天氣不錯耶… 請珽打電話邀請宗德哥哥及外公、外婆 大家約好九點半動物園門口見囉… 呵…天氣還不錯…早上太陽不是粉大…而且有風吹 感覺粉舒服哦…再加上動物們都有出來活動… 看來珽這次之旅收獲應該會不少… 第一站…珽要看大象…三隻大象都有出來吃早餐哦… 媽咪的珽寶貝還問媽咪為什麼大象不喝水… 這個麻???媽咪粉難回答耶… 好險…後來外公將珽用扛的將珽轉移了目標… 呵…再來珽去看羚羊囉…還有大黑金剛及小猴子… 還有還有…大獅子…可惜…只有小獅BB是醒的… 他的爸比及媽咪都在睡覺啦…所以珽不是粉感興趣… 就這樣在動物園裡和宗德哥哥跑來跑去… 要看動物時就高喊外公… 哈…可累了我的老爹呀…小子你知道嗎?? 到了河馬區時才知已經中午了…難怪…太陽那麼的大… 吼…熱死人了啦…連珽也快受不了了… 而在休息過後…看來珽應該是想睡覺了吧… 開始在番了…只好哄著他一路往門口走去… 因為珽已經連哥哥要帶他看別的動物珽都不高興的說不要 一直吵著還要坐火車…媽咪只好和珽說…我們要去買你的乖寶寶禮物啦… 先買禮物去好不好…珽此時才OK的… 到了紀念品區…帶珽進去選他要的禮物… 媽咪看到了帽子…是狗狗的…問珽要不要…居然珽也愛耶… 嗯…好解決啦…就宗德哥哥一頂帽子…珽一頂帽子… 就這樣珽忘了:要坐火車的事…出動物園啦… 在回家的路上…珽一坐到後面來就馬上睡著了… 看來這小子真的玩累了… 呵...

兒童成長 5歲前很關鍵

2008年10月02日
公開
58

兒童成長 5歲前很關鍵 文�曾文智 15個月大的小寶去診所,護士幫小寶量身長、體重和頭圍。「啊!只有9.3公斤,體重怎麼沒增加呢?」小寶的媽媽不禁疑惑地問醫師;醫師翻開小寶的兒童健康手冊,先在「生長曲線圖」上點幾下,再翻到後面的「1歲至1歲半健康檢查記錄」填上一些數字。媽媽注意到醫師在體重記錄填上第10百分位。 人的身體在青春期以前,每天都在生長中。如果有營養不良、作息不佳,或長期生病的話,生長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所以在青春期前,兒科醫師會經常測量小朋友的各項生長指標,來評估其健康狀態。 ◎如何評斷孩童的生長是否正常呢? 最常見的方法就是使用生長曲線圖,求出該孩童各項生長指標的百分位數。所謂百分位數,就是假設有100位相同年齡的兒童其某項生長指標由小而大排序,看受測者應該排在第幾位,就是第幾百分位。 例如小寶的體重為第10百分位,就是指小寶在同一年齡層的100位兒童中,排在第10位;換言之,小寶的體重只比9個人重,但是比90個人輕。 百分位數並不是越大就是長得越好。通常小朋友只要不是大於第97百分位,或是小於第3百分位,醫師就不會診斷為異常。但是如果小朋友沒有照著正常的生長速率長大,例如第一次是第75百分位,第二次是第50百分位,第三次是第10百分位,醫師也會認為小朋友的生長有問題。所以除了當次的測量外,還要參考小寶先前幾次的生長記錄,來判斷其生長歷程是否正常。 值得注意的是,百分位數值與其參考母群體有關。世界衛生組織於2006年發表了由收集不同國家8440位健康嬰幼兒的生長資料所得來的嬰幼兒國際生長標準,並證實兒童前5年的生長主要是受營養、環境及健康照顧等影響,與人種無關,所以最新標準可適用於全世界各地的嬰幼兒,國人也根據此標準製作了自動計算網頁(http://www.wellchildtech.com/anthro/AnthroTool.php),供家長與醫師免費使用。 與我國現有的生長曲線比較,可發現在6個月大之前,國內與世界標準差別不大;但是6個月之後,國內男孩第75百分位以上的體重標準,就比世界標準來得重,這可能跟我們的飲食習慣有關。希望父母們有空能多關照小朋友的生長狀況。 (作者為新竹縣曾文智小兒科診所負責人)

各年齡層語言訓練的方法

2008年10月01日
公開
15

各年齡層語言訓練的方法 馬偕紀念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 鄭怡真 出生到兩歲 l 鼓勵你的小朋友多發些像母音和子音的的聲音,如媽、答、爸。 l 利用不同的方法,像維持眼神的接觸、對小朋友的語言有反應、模仿聲音來鼓勵其溝通意圖,例如:提高音調問問題。 l 模仿你的小朋友的笑聲和臉部表情。 l 教導你的小朋友模仿動作,如:躲貓貓、拍拍手、飛吻。 l 當你幫小朋友洗澡、餵食、穿衣服時要說話,告訴小朋友你正在做什麼?你要去哪裡?你要看什麼? l 辨別顏色&數數。 l 使用手勢,像揮手說掰掰來幫助傳達意義。 l 模仿動物的聲音連結特定的聲音代表該動物”狗狗—汪汪”。 l 回應其溝通的意圖。 l 拓展小朋友的單字使用”媽在這裡,媽媽愛你,xx在哪裡?xx在這裡”。 l 開始閱讀。有時不照書中的字來描述書中內容,選擇活潑和大量彩色的圖片,但不要太詳細的圖片,問小朋友”這是什麼?”鼓勵小朋友命名和指認熟悉的物品。 兩歲到四歲 l 用簡單清楚的語言做示範。 l 重複小朋友所指的東西告訴他你了解了,建立並擴展小朋友所說的話”要果汁?我有果汁,我有蘋果汁,你要蘋果汁嗎?” l 使用嬰兒式用語來傳達意思再使用成人式用語完成之,如:”要鰻鰻,我們要吃飯了”。 l 剪圖片(喜歡或日常生活物品)製作成剪貼簿,並將它分類,像可以騎的、可以吃的、可以玩的、甜食、水果。或利用重疊和配對可笑的圖片,如:黏狗在車子輪子的後面,討論哪裡錯了及如何修理。 l 數書中的圖片項目。 l 幫助小朋友了解和問問題,玩是非問答題,如:”你是男生嗎?你是某某某嗎?豬會不會飛?”鼓勵小朋友問問題和讓他試著去愚弄你。 l 提供選擇性的問題如:”你要蘋果還是橘子?你要穿紅褲子還是藍褲子?”。 l 擴展字彙。命名身體部分並告知如何使用,如:”這是我的鼻子,我可以聞花、肥皂、蛋糕、爆米花”。 l 唱簡單的兒歌和重複嬰兒式旋律來表現旋律和語言模式。 l 放一個熟悉的物品於容器內,讓小朋友摸並告訴你那是什麼和如何使用,如:”這是我的球,我會丟球、我會玩球”。 l 使用熟悉的人或地方的圖片/照片,告訴小朋友發生什麼事或重編故事。 四歲到六歲 l 當小朋友開始要對話時,盡可能的專注注意力在他身上。 l 要開始說話時,要確定你已經取得小朋友的注意。 l 鼓勵並讚美所有小朋友想要說話的嘗試,並利用詢問問題,表現出你了解其字或詞彙。 l 說完之後停頓一下,給小朋友機會可以繼續這個對話。 l 繼續建立字彙。介紹一個新字和提供其定義或在短文中使用,可以用誇張幽默的方式,如:”我想我要騎車去商店,我太累走不動了”。 l 談論空間關係(第一、中間、最後、左右)和相對(上下、開關)。 l 提供一個描述或提示,讓小朋友定義出你所描述的東西,如:”我們要用它來掃地(掃帚);這個東西很冰,甜甜的、很好吃,我喜歡吃草莓口味的(冰淇淋)”。 l 分類的說明和形式化,指出東西不是屬於某類的物品,如:”鞋子不屬於蘋果、柳橙,因為不能吃、不是圓形、不是水果”。 l 讓小朋友遵守2-3步驟的指令,如:”去房間拿你的書給我”。 l 鼓勵小朋友給予指示,大人遵照小朋友的指令來建個積木塔。 l 和小朋友玩遊戲像「房子」,交換角色或討論不同房間和家具。 l 當要去雜貨店買東西時,討論要買什麼、買多少,要作什麼,並討論大小、形狀(長方圓)、重量(輕或重)。 l 在每天的活動上挑戰,如:”在廚房鼓勵小朋友命名所需的廚具,討論菜單上的食物、顏色、材質、味道、食物來自哪裡?小朋友喜歡吃什麼?不喜歡哪一種?誰要清理?”。強調介詞的使用,如:問”小朋友碗要放在桌上膝蓋上或湯匙上;湯匙是屬於誰的”。 l 電視也可以作為一種工具。談論小朋友正在看的節目,讓他猜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討論其人物特質,他們高興還是哭?要求小朋友告訴你這個故事,一起演出一個場景,且製造不同的結果。 資料來源:http://www.mmh.org.tw/earlyintervention/%E8%AA%9E%E8%A8%80%E8%A8%93%E7%B7%B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