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珽寶貝&晴心肝的MA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分享--對待孩子的二個原則

2009年04月21日
公開
49

德國的國家,是一個強盛也是一個優秀的民族,為什麼他們能夠在第二次大戰失敗後,馬上就能復興呢?或許以下的故事可以讓我們從其中略窺一二。對待小孩有兩個原則:一是事先的約法三章,二是事後毫不妥協。 比較亞洲父母與歐美父母對小孩的教育方式,常發現歐美家長就比亞洲家長來得民主開放些,她們視每一個小孩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因此會重視「尊重」與「溝通」。但例外的是,西方家長對於小孩的社交禮儀及餐桌態度,就有著遠比亞洲家長更嚴格的標準。 猶記得一年前,我受邀到德國友人家作客,友人有一子,年約四歲,用餐前,友人特別以小碟子盛一小份食物和藹的告訴小孩:「如果沒有乖乖吃完,那你就沒有任何餐後甜點了。」 當日晚餐,美酒佳餚,大人痛快閒聊,年幼稚子不知何時已不聲不響離開餐桌,留下一碟只扒了幾口的殘食。宴末,女主人端出巧克力冰淇淋,小孩一見是自己最愛的甜點,露出機靈的目光,百般央求媽媽分一些解饞,德國媽媽卻絲毫不為所動,只顧招呼客人。我心中暗想,不過是個四歲的幼童,做媽媽的何必如此一板一眼,嚴厲以對呢? 過了一年,再度受邀到同一家庭作客,小孩的改變著實令我吃驚,用餐前,媽媽依然約法三章,只見小孩認真用畢餐盤食物,並徵詢媽媽同意,才離開餐桌到角落玩玩具。 所以,當天,小孩吃到了喜愛的餐後甜點。 德國友人對我說:「對待小孩,有兩個原則,一是事先的約法三章,二是事後毫不妥協。」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與德國鄰居出外野餐。 百花綻放的春天,與鄰居一家人郊遊踏青,鄰居太太準備了新鮮的麵包、乳酪、香腸當作午餐。隨行孩子們因禁不住原野的呼喚,不顧飲食而嬉戲遊玩。媽媽告誡小孩,用餐時間如果離去不吃,到下午回家前,不會再有任何食物。小孩依然玩她們的。果然,開車回家途中,小孩們哭鬧著肚子餓,德國媽媽視而不見,同行的爺爺奶奶也立場一致,並未遊說鄰人。一個多小時的路程,竟果真不給小孩任何食物,任由其哭鬧。 事後,我與鄰居太太聊及此事:「小孩子哭著肚子餓,你心裡不難過嗎?」鄰居太太說:「當然也會不捨得!可是,只要想到,如果父母自己先違背原則,那麼教育小孩就會一次比一次難。」 我又再半開玩笑問:「可是,你不怕小孩生氣,或長大後留下心理陰影?」「不會,因為我們自己孩提時代也是如此教育,當時也會偷偷抱怨父母,可是,日漸成長便會理解父母要求……」鄰居太太說「其實,教養小孩並不難,難的是父母親本身,是否可以前後立場堅定,這對身為父母的我們也是一種『意志力』的考驗呢?」 有太多的父母因為心軟,因為疼惜自己的孩子,所以無法堅守自己說出的話,結果小孩就順竿而上,越大越難教育……這種情形在我們出外到餐廳吃飯時到處都可以看到這樣的小孩…… 親愛的家長,在我們尊重孩子的想法的同時,是否也可以和她(他)們溝通,讓他們知道我們的堅持與原則。或許一時之間您會覺得不忍,您會覺得孩子吵鬧感到不耐,但請您堅持,因為這是訓練孩子們「為自己行為後果負責」及提昇「挫折容忍度」最好的時機。

教養方程式培養親密手足關係..

2009年04月17日
公開
48

手足,是bobo學習人際互動最初的對象,也是人生最長的親密關係。協助孩子建立親密手足關係,不僅使家庭氣氛和樂,也有助於他日後面對更多元的人際關係。 家有2個以上小寶貝的你,是不是發現情況並不如傳說的:「兩個人會自己玩,那時候你會輕鬆多了!」有了老二之後,要面對的問題並未減輕,因為除了要個別照顧兩個小孩,還要處理他們衍生的相處問題,常常讓爸媽忙得不可開交。 【Part1專家說】手足關係•受多方因素影響 擁有2個以上孩子的家庭,爸媽可能面對的手足問題大同小異,可是有更多爸媽在談及子女的手足關係時,發現同樣是有一大一小的bobo,卻面對不一樣的問題? 中華民國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理事長王貺懿表示,影響手足關係的因素很多,包括年齡差距、性別、出生序、父母的態度等。但是她強調,每個孩子都是很不一樣的個體,每個孩子對爸媽的行為會有不同的解讀,她認為,若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處理他們的問題,大部分的孩子有能力找到與手足互動的「最佳解決方式」。 通常手足間有嚴重的問題產生,多半因為爸媽太求好心切,介入太多,並且在介入過程中摻入太多的情緒。所以,許多家庭看似有嚴重的手足問題,追本溯源,其實都是爸媽的情緒造成的。 【P2】對父母的6個提醒 手足,有著類似的文化、成長背景與價值信念;手足關係,比友誼關係時間更長,又不像親子關係充滿長幼位階和權力。面對當前社會趨勢:家庭規模愈來愈小、人類愈來愈長壽、愈來愈多母親外出工作、年輕者的壓力愈來愈大,手足關係益形重要。 父母的教養態度,在手足關係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王貺懿認為,若能在早期就建立良好的手足互動,就是給予孩子陪伴他成長最好的禮物。在培養bobo的手足關係時,她提醒家長有6點要注意。 Tips 1 孩子的問題還給孩子 養育子女不是件容易的事,爸媽常賦予自己太多的期待與責任,以至於每當孩子發生爭吵,就跳出來當仲裁者,甚至希望藉此給予機會教育。但是,在不清楚前因後果的情況下,爸媽慣以成見(例如:弟弟就是比較霸道!)或是一些似是而非教養迷思(例如:哥哥那麼大了,怎麼還跟弟弟計較這些?)做為仲裁標準,就貿然決定誰對誰錯,誰該讓誰。 王貺懿指出,這種情況久了,孩子會累積不服爸媽仲裁的情緒,認為爸媽偏心對方,也使bobo失去解決問題的機會,而且會使手足的爭吵變得不單純,他們爭執的不再是原來的事件,反而會不自覺的「演」給大人看,希望得到仲裁者的支持。長久下來,bobo失去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喪失與同儕積極溝通的練習。 所以她建議,孩子的問題就還給他們,爸媽的介入愈少愈好,孩子會因為沒有人幫忙,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與對方溝通,爸媽要做的就是等待,不要急著處理問題,因為手足衝突的過程,往往會比結果更能給孩子學習的機會。 Tips 2 不要帶情緒處理問題 可是,要爸媽完全不理會手足間的衝突也很難,他們會擔心,埋下的情結萬一延續終生,累積成為往後更大的衝突又該怎麼辦?至於如何判斷要不要介入呢?王貺懿認為,如果手足的衝突很大,甚至形成肢體傷害,爸媽的確有必要介入。 需要處理的狀況不勝枚舉,爸媽必須視家庭氣氛、對bobo的了解和自己的教養風格而定,最大的原則是「不要帶情緒」。王貺懿強調,爸媽都有處理bobo問題的能力,通常問題無法處理,都是因為爸媽在第一時間很憤怒,用大罵、大叫的方式威嚇bobo,或許在第一時間將眼前的問題壓下來,但孩子的委屈還在,因積壓成更難解的情緒。 當孩子們有衝突讓你想介入時,不妨先深吸一口氣,平緩一下的情緒,問問自己:「我要介入,是因為我覺得很煩?還是不介入,怕有人會受傷?」如果你發現自己已經被情緒所駕馭,不妨請求家中其他成員的幫忙,千萬不要帶情緒處理問題。 Tips 3 不要忘記他還是孩子 王貺懿指出,許多家長會有迷思,認為哥哥姊姊長大了,應該懂事,有時甚至會希望他照顧弟弟妹妹,她提醒爸媽,孩子無論再怎麼大,都還是個孩子,如果每一次手足的衝突都要求大的要讓小的,而使大的無形中承擔許多責任,為了當爸媽心中的「乖小孩」,導致小小年紀必須「很懂事」,不能在情感上、能力上示弱,也就不願意表達心中的委屈。 王貺懿強調,雖然有了弟弟妹妹,但他仍是個孩子,必須把屬於孩子的生活還給他,不要因為弟妹的到來而要求他一夕長大。她也指出,在教養bobo過程中,爸媽會希望藉由手足互動學習分享,但是在bobo心裡有許多委屈的時候,要求他分享有如緣木求魚。 Tips 4 培養需要時間 手足間的紛爭,幫助bobo學習妥協、學習處理不同意見和憤怒、學習幽默和折衷之道,以及在必要時堅持己見等,這有助於日後他在人際關係上的彈性,也有助於他們了解別人的需求和感受。 王貺懿提醒,健康的手足關係,應該是衝突與合諧交錯發生,手足感情的培養需要時間,不是一朝一夕就看見效果。爸媽千萬不要因為孩子爭吵,就認定他們感情不好,而急著介入。她建議,爸媽不要拘泥於爭吵的對錯細節,反而藉此觀察他們常常為什麼事吵?吵架時的互動模式?什麼時候最容易吵架?留意這是不是其他問題的表象,待日後他們相處真的出現狀況時,也比較知道如何處理。 Tips 5 讓他們感受你的愛 無論有多少兄弟姐妹,也無論和手足間的感情有多好,bobo對爸媽的愛的渴望是不會減少的。許多時候,bobo挨到身邊來告狀,其實不是要你仲裁,而是想得到爸媽的安慰,感受你的愛。王貺懿說,所有的手足發生衝突,第一要處理的都是他的情緒,用同理心聆聽他的感受,很多時候,當他知道你了解他的感受,原先的爭執點就會消弭了。 Tips 6 相信孩子會長大 王貺懿強調,面對任何手足的爭執,爸媽都要抱持「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心態來面對。競爭與不公平本來就是世界的常態,爸媽用不著希望提供一個公平的環境給他,bobo會在每一次的嘗試中成長,爸媽若願意營造一個尊重孩子、相信孩子能力的環境,他會以令你驚喜的方式長大。 資料來源 bobo小天才雜誌

妞三個月的發育指標!!

2009年04月16日
公開
55

第三個月 ●生理指標: 男嬰體重4﹒1-7﹒7公斤,身長55﹒8-66﹒4公分; 女嬰體重3﹒9-7﹒0公斤,身長54﹒6-64﹒5公分。 ●養育手冊: 通過讓寶寶俯臥、豎抱寶寶,幫助寶寶練習抬頭的動作,鍛煉寶寶頸椎的支撐力。用玩具逗引寶寶發音。 訓練聽力,初步培養追蹤聲音來源的能力,感受聲音遠近的能力。鍛煉寶寶的皮膚,只要寶寶的心臟沒有毛病,就可以經常洗澡。寶寶不會爬,但可能從大床上掉下來,大人離開時,別忘了把寶寶放在有欄杆的小床上。寶寶的玩具不能比嘴小。寶寶還小,母親躺著哺乳有發生窒息的危險。只吃牛奶的嬰兒可加果汁,母乳喂養的嬰兒如果喜歡喝,也可以加果汁。 ●發育指標: 俯臥時,能抬起半胸,用肘支撐上身;頭部能夠挺直;眼看雙手、手能互握,會抓衣服,抓頭發、臉;眼睛能隨物體180度;見人會笑;會出聲答話、尖叫,會發長母音。 ●特別叮囑: 多數寶寶此時應該補鈣了。帶寶寶到公共場所為時尚早。盡早讓寶寶品嘗各種味道,為以後添加副食作準備。 這個月的寶寶手眼開始協調,小手小腳的活動力越來越強,會玩弄小手,也開始想翻身動一動;對外界聲音反應較靈敏了;咿咿啊啊的喃喃自語中開始學發音。此時家長可多陪他們玩些刺激觸覺、聽覺、肢體動作等遊戲或運動,以促進寶寶的腦部發展。 一、伸手抓玩具 讓寶寶反覆練習抓握動作,有益腦部運動。 方法:經常在寶寶床頭放些玩具,讓其俯臥,媽媽可逗引寶寶去抓,或拿起寶寶的手去抓玩具,如果寶寶能抬頭用肘支撐上身,並用其中一隻手去抓玩具,表示寶寶的上肢及頸肌已開始發育。寶寶如能揮動自己的小手去抓玩具,媽媽就要給予適時的讚美,讓他知道你多麼喜歡他這樣做。 二、懸吊鬆手練習 寶寶每次在「抓」東西的同時也在練習「放手」,家長應該多給他練習的機會,懸吊運動就是很好的練習。懸吊能促進寶寶的協調能力及擴張胸部,吸進更多的氧氣供大腦使用。 方法: 給寶寶穿上好活動的T恤與尿片,讓寶寶抓住你的大拇指,然後將他的身體拉離床面幾吋,如果寶寶握不住有鬆手的感覺時,就讓他躺回床上。一天可做好幾回,每回只做一分鐘,一分鐘內可練習好幾次。因為每次寶寶支撐的時間只能五到十秒。 注意: 做任何活動前都應告訴寶寶你要做什麼,除了注意安全外,還要隨時鼓勵他:「你好棒喔!」 三、學翻身 寶寶要先學會翻身才能進一步爬行,移動身體。 方法: 有些寶寶上個月就已學會不必墊後背,或靠他人扥後背就能側翻了。如果寶寶還不會側翻,媽媽可從旁協助扥住背部,輕推臀部,使其容易向另一側翻身。接著學向左右兩側翻身,媽媽在一側逗弄他,或拿玩具吸引他,寶寶為了抓住玩具會順勢翻成側臥、俯臥,此時媽媽要守護在旁。如果寶寶學不會翻身,可能是衣服太厚、太緊或床太軟,妨礙他的行動。有些寶寶對這些練習還是有困難,可延至下個月再進行。 四、和寶寶說話 這個月的寶寶會咿咿啊啊地發出雙元音,此時媽媽應多重複他的「咿咿啊啊」去做回應,並且唇形要明顯地和他「對話」。寶寶喜歡有人跟他說話,你的微笑及聲音會使他感受到你的愛。他由你這兒學到如何發音、笑,以及親近、信賴他人。 這項活動是對寶寶最初的發音訓練,及母子交流的溫馨互動,越早開始越好。在寶寶以後的發展過程中,父母應持續與寶寶「對話」,親切地回應他發出的各種聲音。 姿勢及粗動作發展 3~4個月:協助做起頭可以固定 3~4個月:手可移到胸 3~4個月:可維持側躺 視覺及精細動作發展 3~4個月:俯臥時會有抓或刮的動作 3~4個月:將手抓到物體放入口中 3~4個月:看見移近臉的東西,兩眼會有內向會聚動作(鬥雞眼) 社會互動認知及行為情緒發展 3~4個月:餵食時會不眨眼地注視媽媽並流露出滿意的眼神 3~4個月:會將物件或手放入口中吸允 3~4個月:會駐是自己鏡中的影像 聽覺及語言功能發展 3~4個月:會將眼睛與頭轉向聲源所在 3~4個月:會無意中發出一些語音 3~4個月:聽到準備餵食的聲音時會有吸允與舔唇的反應

家有快樂好寶寶

2009年04月10日
公開
56

家有快樂好寶寶 總是覺得寶寶愛哭嗎?還是容易緊張?或是翻臉比翻書快呢?這些情緒的變化讓生活添增了許多色彩,但若是處理不當,可能就會讓每天的生活都蒙上一層灰。別看孩子還小,就認為他應該不會有什麼情緒問題,其實在3歲以前,孩子大多以自我為中心,若是情緒上有什麼變化,他就會很直接的表現出來,也因此,有許多新手父母常會搞不定寶寶,最後就演變成「親子大戰」。其實,只要能夠充分了解寶寶想要表達的情緒,掌握處理的關鍵原則,相信家中也就能出現健康快樂的好寶寶喔! 我不是愛哭鬧 8種常見的情緒困擾 分離焦慮∼我的媽媽不見了! 嬰幼兒分離焦慮的行為表現,以黏人最常見。一定要媽媽的陪伴,跟在媽媽身邊,或是媽媽必須在視線之內,否則就會感到強烈不安,哭鬧地非常嚴重。大一點的孩子會透過拒絕參與某些活動來表現分離焦慮:不願意上學、不想去保母家等等。較嚴重的情況可能會有頭痛、肚子痛、哭到嘔吐等狀況出現。 生氣∼這個是我的! 多數的寶寶在生氣時,可能表現出緊咬牙根、緊閉雙唇、臉漲紅及肌肉緊繃、尖叫、哭泣、踢、打或是咬。寶寶一旦生氣可能就會變得無法控制自己,他必須經過學習才有辦法了解,應該如何處理自己生氣的情緒。而生氣的情緒也可能是從懊惱、羞愧、緊張等情緒,所轉換延伸而產生的。 害怕∼那是什麼聲音! 害怕是所有生物的本能,是為繼續存活為目的最重要的反應。寶寶表達害怕的方式可能會把眼睛瞪得大大的、臉色變得蒼白、冒冷汗等等。只要害怕的警訊傳到全身,體內就會開始分泌荷爾蒙,以面對可能遇到的危險。當寶寶發出了害怕的訊號,他尚未能自己處理前,就是希望爸媽來解救他的時候了! 難過∼我的氣球飛走了! 寶寶難過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餓了沒人理、身體疼痛不舒服,或者最愛的東西不見了。他們表現難過的方式,可能會出現低頭、皺眉、癟嘴、掉眼淚等;大一點的寶寶也可能會因為難過而看什麼都不順眼,而出現搞破壞的行為。當寶寶出現難過而哭泣時,當爸媽的你,千萬別想著要馬上「止哭」喔! 煩躁∼媽媽,好了沒? 有些寶寶很容易「發脾氣」,尤其在等待的過程中,常常需要大人「立即」回應,否則就會出現生氣不耐煩的表現。這樣的狀況可能讓家長困擾不已,但多數孩子會有這樣的表現,是受到爸媽或照顧者的影響 吃醋∼我不要媽媽抱妹妹! 因為有「愛」,所以會有吃醋的感覺,因為寶寶很愛媽媽,對媽媽產生了依戀,自然而然就不希望有「其他人」的介入。這樣的感覺需要爸媽介入來幫寶寶調適,協助他了解並建立手足情誼。 害羞∼我不想說HELLO! 面對陌生人時總是感到害羞的孩子,除了天生氣質使然,也可能與爸媽的教養方式有關。爸媽是否藉由多次與陌生人接觸的機會,去教導孩子如何觀察並逐漸接受、認識對方,這是讓天生害羞的孩子,不再躲躲藏藏的關鍵。 開心∼唱歌跳舞好快樂喔! 也許您正納悶著,「開心」的情緒為什麼還需要處理?其實,在寶寶產生開心、快樂、興奮等正向的情緒時,爸媽的反應也是很重要的。建議家長強化這些情緒,讓寶寶知道可以適當的表現出正向情緒。

爸媽不抓狂完全手冊

2009年04月09日
公開
54

爸媽不抓狂完全手冊 家有發飆寶貝,動不動就大發雷霆,搞得做父母的也快抓狂。其實,孩子愛發脾氣並非沒有理由,多半是因為遇到挫折或無法表達心中想法的一種外在表現,父母如能對症下藥,就能輕鬆降低緊張的親子關係。 學齡前幼兒亂發脾氣是常見現象,因為他們還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多數父母遇到這種情況,經常是手足無措,一旦處理不當,孩子就會愈鬧愈嚴重,事情一發不可收拾,最後父母自己也跟著抓狂,長久下來,親子關係就會變得愈來愈惡劣。要解決上述難題,首先得要了解孩子為什麼發脾氣。 • 了解孩子為何發飆 三歲前的孩子由於語言表達能力不夠,所以當他們遇到挫折或不知如何表達自己想法或欲望時,發脾氣就成了最佳的表達工具。常見的孩子發飆方式有:尖叫、哭鬧、丟摔東西或是賴坐在地上、停在原地不動要你拖才走…等。 平常這些情況若發生在家裡,父母比較方便處理,但是如果一旦發生在公共場所,如餐廳、百貨公司、捷運或公車上,那可就不得了,除了要尷尬面對旁人的側目之外,如何快速平復孩子的情緒,才是考驗所有父母的最大難題。 其實,孩子有時候並不是真的在發脾氣,他們憤怒或哭鬧的表現,有時只是因為父母不懂他們的需求而做出錯誤的決定,導致他們覺得不被尊重。父母應該利用各種方式去了解孩子發飆生氣的原因,以避免下次再出現同樣的情形,進而也能減少孩子發飆的機會。 糾正孩子的惡形惡狀如果你的孩子在公共場所出現以下這些狀況,做父母可要幫助孩子糾正過來。 惡習1 高聲說話、尖叫 惡習2 說髒話惡習 3 沒大沒小,不尊重長輩惡習 4 取笑捉弄惡習 5 隨意打鬧、舉止粗魯惡習 6 東奔西跑、探人隱私惡習 7 行為暴力惡習 8 忸怩自閉 • 父母不抓狂八大法寶 當孩子在公共場所鬧情緒的時候,爸媽肯定是既緊張又尷尬,在眾目睽睽下,想盡辦法要讓他安靜下來,無奈他就是不買帳,您愈急他愈故意。到底要如何安撫怒氣衝衝、又哭又叫的孩子呢?以下提供八大法寶,讓您處變不驚、臨危不亂。 ●保持耐心 深呼吸,不要自己也跟著生氣。你必須避免自己情緒失控,否則事情會更糟。其實孩子的記憶很短暫,只要在事發時運用適當方法,他的情緒很快就會過去。譬如你可以對正在生氣的孩子說:「媽媽知道你很生氣,但是生氣是不能解決問題,告訴媽媽,你為什麼要生氣?」雖然孩子年紀還小,他可能聽不太懂你的意思,也不一定可以完全說出他生氣的理由,但是面對如此情緒平和又有耐心的爸爸或媽媽,他也許會有樣學樣,慢慢和緩自己的怒氣。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當你感覺到孩子開始浮躁不安時,先下手為強吧!用他有興趣的事吸引他,讓他暫時忘了原本的不高興。例如,在餐廳中,他可能一直吵著要下餐桌去玩,這時你可以跟他玩個小遊戲,你可以告訴他:「我們用牙籤來排圖案好不好?看誰第一名!」轉移他注意力的方法有很多種,但千萬不要用賄賂的方式,如果給他食物或玩具,嘗過甜頭的他可是會變本加厲的。 ●幫助孩子利用其他方式洩憤 當他準備發怒時,試著引導他唱他喜歡的歌,或是要他講他喜歡的故事,或者拿出他最心愛的玩具,你可以告訴他:「小維尼看到你在生氣囉,你這樣生氣不理人,小維尼會不陪你玩喔!」或者你可以告訴他:「小維尼是你最好的朋友,你可以告訴他你為什麼生氣,讓他分擔好朋友的心情如何?」另外,塗鴉也是個發洩情緒的好方法,國外近來使用「藝術」來改變孩子的情緒,如聽音樂、畫畫、演奏樂器等。 ●讓他自己平靜 長輩的干預愈多,他的脾氣可能愈強烈。孩子鬧情緒,有時是帶點試探的性質,爸媽表現得愈在乎,他可能愈是過份,所以,如果不會影響到其他人,就試試讓他哭夠了自己安靜下來吧! ●鼓勵他敘述 例如,當孩子吵著要買東西時,鼓勵他說出:「媽媽不讓我買小火車,我很不高興!」讓孩子學著瞭解自己的情緒與情緒發生的原因,進而嘗試用其他方式解決問題。 ●講道理 告訴他這些行為會對別人造成什麼困擾,教他學習尊重別人,並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 ●適度的處罰 可以用適度的處罰,例如取消例行的散步或點心時間等等,但必須要讓孩子明白處罰的原因。處罰過後,他的心裏一定不是滋味,別忘了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讓他知道處罰歸處罰,爸媽還是愛他的。 ●使用隔離法 孩子變得不可理喻時,可以把他帶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告訴他:「如果你覺得已經不生氣了,就可以出來和我們一起玩。」很多爸媽都用過這個方法,但必須注意隔離處的安全性,而且不能是會讓孩子產生恐懼感的地方,例如黑暗的小房間或不熟悉處;當然也不能是太有趣的地方,否則孩子連玩都來不及,不可能學到教訓。最重要的一點是,您可得隨時注意他,別因為忙別的事而把他忘了。 事情結束之後,記得要把它置諸腦後,別讓它影響自己的心情。孩子的脾氣就像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爆發,別太在意,試著微笑面對吧! 有些教育專家建議父母,當孩子發小脾氣時,不需要刻意去安撫他,因為人都是有情緒的,太過克制或壓抑反而有害身心發展,除非有安全上的考量,否則你可以讓孩子短暫地紓解情緒。 • 孩子有禮貌 脾氣不亂發 你的孩子有沒有良好的行為規範,與他是否經常發脾氣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孩子對許多事都有一定的認知及規範,則會增加他們對周遭事物的理解,明白有很多事情不能做或不可以時,就能減少他們發脾氣的次數。 ●以身作則 要教孩子成為有禮貌的人,身教重於言教。有一家麵包店的老闆娘對客人總是笑咪咪,噓寒問暖,態度和善有禮,所以她那四歲大的小女孩,在媽媽的耳濡目染,待人接物也就自然地和善有禮,客人進門時她會說:「你好!很高興你來買麵包喔。」這不是一貫的生意技倆,而是因為孩子平日看多了母親的示範而自然培養的態度。如果你時常讓孩子看見你等車時排隊、在下車時對司機說謝謝、在公共場所輕聲細語、會在拿其他人東西時先詢問告知…,你可以發現孩子也會跟你這樣做。 ●制定明確的規則 孩子對反覆無常的規則,最沒有辦法應付,而那些不確定、不清楚的規定和教條,對他來說最沒有說服力。最好的方法是明確地告訴他該怎麼做,如「你看那裏有條界線,不要超過喔。」與其對他說「你要對客人有禮貌」、「在公共場所要守規矩」這樣的含糊籠統的規矩,倒不如明明白白具體地告訴他。當然,孩子表現的行為有正面負面,在教導的過程中,獎懲賞罰也就難免。爸媽還必須堅持這些原則,千萬不能因為自己一時情緒不佳或心軟,造成孩子混淆,也就不易建立明確的價值判斷標準。 ●培養孩子的自我滿足感 孩子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有某些反應時,爸媽可以更明確地告訴他:「你看,你對爺爺說晚安,爺爺很高興喔」。引導孩子體會自己正面負面的行為態度所可能造成的影響,尤其是當孩子正在建立自我意識與信心的階段時,如果讓他知道自己真的做了一件令大家高興舒服的好事,孩子會感到十分的有成就感。注意,這並不是助長孩子傲慢,也不可拿這些「規矩」作為一種威脅強迫的手段,應是帶領孩子體會人被尊重、和氣、溫暖對待時的好心情。相信孩子會將這樣美好的經驗延伸貫通,學習發揮自己的善良溫和的一面。 ●認真回應孩子的疑問 為什麼要有禮貌?怎樣才有禮貌?小小孩常會用「問句」表達自己的疑惑,此時爸媽的回應態度必須認真親切,才能讓他進一步對事情有所瞭解。如果只是敷衍、答非所問,不但不能打消他的好奇心,恐怕只有讓他更加懷疑行為的合理與必要性。用孩子懂得、可理解的說法,即使必須重複,也要耐心懇切地說給他聽。

二歲的孩子應有的表現及父母的態度

2009年04月08日
公開
59

二歲的孩子應有的表現及父母的態度 2008-12-03 Page:1/1 二歲的孩子處於自立期 任何事都想自己學習~所以父母要學習放手 三項重要關鍵~運動.語言.簡單技能 每天散步.儘可能讓二歲孩子每天去散步 因為他們內心非常想多運動~所以要讓他們滿足內心需求 除了平地走.還可以走獨木橋.上下樓梯.雙腿併攏跳上.下台階 在坡道上將球滾下來.讓孩子去追球 剛開始.孩子只能追球.在多次練習.孩子就可預測球的方向 以最短距離追到球 每天讓孩子跑一定的距離∼ 二歲至二歲半會出現語言爆炸期 所以絕不可對孩子童言童語~這會導致語言障礙 儘可能以大人說話方式與孩子交談 語言遊戲是最愉快的遊戲~ 如~房間裡有啥是紅色的東西? 哪些東西以"大"開頭? 盡可能多為孩子買書~不要讓他自己看 由媽媽唸給他聽 只要孩子願意~一天5~10本皆可 二歲兒想知道生活密切相關的事物~對因果關係很有興趣 如~手去摸電暖爐.要跟他說~手會燙到~所以不能摸 讀繪本很重要~但是也別忘了詩集 不必翻譯詩集的意思~只要反覆唸給孩子聽 睡前一定也要唸唸繪本 應該讓孩子在這時期對文字感到興趣 當孩子認字後.會改變頭腦的構造 到處都有文字~可以不時的唸給他聽 先將孩子的名字寫好貼在牆上~每天唸給他聽 二歲兒有強烈欲求~想處裡自己週遭事物 當二歲半至三歲這段期間更加強烈 認同欲求並加以協助是培養優秀孩子的秘訣 洗手.穿鞋.綁鞋帶.扣釦子會花很多時間~也要讓孩子自己嘗試 剛開始父母花較多時間教導.以後就可高枕無憂 盡可能讓孩子幫忙做家事~完成後 要盡情的稱讚~不要在孩子面前重作.不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讓二歲兒自己整理自己的玩具 幫他先分類好~在教導他如何放回去 久了就會自己放了 如果養成一次只玩一種玩具的好習慣~整理工作會比較輕鬆 可用命令方式 滿2歲可以讓孩子學習拿筷子 玩黏土~以範本要求他做出來 玩積木~疊高高或是橫向發展.或和媽媽做一樣的. 及自由創作 組合的房子車子.拼圖之類的 拿豆子分色或迴紋針~以訓練手指能力 二歲兒的第一反抗期 會持續4-6個月~凡事都愛自己動手做 當大人說"不可以"時.他們會表現出強烈反彈 這是他們想要自己動手做.卻無法如願的欲求不滿表現~ 如果只是訓斥.就無法協助孩子度過"可怕二歲"時期 雖然了解孩子想法~不要搶先為他說出 剝奪他自行表達的權利.父母可以告訴他規則.使他懂事 當孩子在做什麼~不要過度插手.應一旁靜靜觀察 如果能在此時期培養孩子高度的語言.處事技能. 就可以避免孩子變成可怕的二歲兒 不要一直對孩子說不可以 2歲兒的幼兒處於天才期.是建立能力基礎的階段. 如果不加以訓練.無法掌握優秀能力~ 所以應該接受嚴格的"記憶訓練" 世界國旗.車子種類.車站名稱.論語.詩集.三字經. 這時期所吸收的知識將一輩子留在潛意識中 排10個盒子∼將東西放3個中~讓孩子猜 排10個東西~~看一分鐘.藏其中一個~讓孩子猜 觀察力~去的地方有些什麼東西? 去公園~看螞蟻.收集樹葉.看看小動物~ 去動物園.水族館.遊樂園.農場.消防隊等不同場所 並訓練他將所看到的一切說出來 讓孩子他火車.公車.飛機.捷運.去海邊.果園 盡可能讓孩子有豐富體驗 2歲適合學習外語~這時期他們對音感非常準確 是語言天才~你教啥他就會啥 多聽世界各地的搖籃曲 越是有耐心重覆教導越能培養孩子高度才能 -------------------------------------------------------------------------------------------------- 寶寶到了2~4歲,他們的大腦發育以及生活經驗的積累,使得他們能夠理解並接受許多道理了。家長可以通過小故事、兒歌來向寶寶宣傳獨自睡覺對身心發育的種種好處;通過心理暗示,激發寶寶潛在的獨立意識,幫助他們建立自信,敢於挑戰自我,做一個勇敢的孩子,從心理上產生自己睡的願望。    還可以帶寶寶到小朋友家串門,爸爸媽媽有意識地當著寶寶的面詢問小主人跟誰睡,並做出驚喜的樣子說:“你真行!一個人睡一張床,像個大孩子了!”    隨後帶著寶寶一起參觀小主人的床,誇小床柔軟、漂亮、乾淨、整潔。這時候,寶寶會因羡慕而產生“我也想擁有自己的床”的願望,並希望在小朋友面前表現一下自己也長大了的樣子,此時,父母則可趁熱打鐵鼓勵孩子單獨睡一張小床。    [循序漸進 逐漸適應]      讓寶寶忽然自己睡小床,甚至獨自睡在一個小房間,的確會令寶寶一下子難以接受,難以適應。所以應該採取必要的步驟,循序漸進,讓寶寶逐漸適應獨自睡覺。   大床入睡,小床清醒。最開始的時候,家長可以先把小床放在大床的一側,讓寶寶先睡在大床,哄寶寶入睡,等寶寶睡著後再把寶寶單獨放到小床上。   清晨寶寶醒來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及時出現在寶寶面前安慰他,並以愉快的情緒感染、鼓勵寶寶:“寶寶真了不起,睡自己的小床,寶寶長大了!”這樣既保護了寶寶的安全依戀,不會產生情感上的失落,還增強了寶寶自己睡的勇氣和信心。   先分床後分房。接下來就應該訓練寶寶在小床獨自入睡了。爸爸媽媽要在小床邊給寶寶充分的愛撫,使他感到安全和溫暖;爸爸媽媽可以在白天加大寶寶的活動量,晚上避免激烈興奮的刺激,從而使寶寶產生睡意;同時還可引導寶寶聽故事或欣賞舒緩的音樂,起到平靜心理催眠的作用。   切忌睡前接觸恐怖的資訊和刺激,以免造成寶寶心理上的恐嚇,從而不利於入睡。在寶寶可以順利地獨立入睡以後,爸爸媽媽就可以嘗試與孩子分房而睡了。   分房不分心。讓寶寶獨自睡在一個房間,首先要把這個小房間好好裝飾一番,使它成為溫馨別致、充滿童趣的“童話小屋”。牆上貼一些寶寶和爸爸媽媽的照片,或者孩子喜歡的卡通圖片;小床可以設計成汽車、小船等形象,周圍掛上卡通小動物、帶有悅耳聲音的小玩具、漂亮的貼畫等做裝飾,再把寶寶平時喜歡的玩具擺在床邊,告訴他小動物是他的好朋友,會陪他一起睡覺。   這樣,寶寶的恐懼感就會漸漸消失,轉而喜歡這個環境。爸爸媽媽要在寶寶睡前多陪他一會兒,讓寶寶感到雖然和爸爸媽媽分開了房間,但是他們的心沒有分開,爸爸媽媽始終是關心他呵護他的,並沒有不喜歡他、拋棄他。 汪培珽的部落格,新書『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2008年春天上市 "父母早該知道的事" 1.結婚前先問:「你要幾個孩子?」通常,婚前志不同的,婚後道也不會合。不要相信愛可以改變一切。 2.不要想錢夠不夠養孩子。「先斬後奏」,有了孩子,就會找出錢來養他們。古諺:一枝草、一點露。孩子生來就有帶路財。 3.生男生女,上帝決定,不要問我。 4.生一個孩子累,生兩個孩子也累。五年,只要撐過五年,一切否極泰來。 5.第一個孩子,餵一口飯要一小時;最後一個孩子,根本不用吃飯也會長大。 6.孩子發燒,不要急著衝去醫院。但是,如果是第一個孩子發燒,連上帝都攔不住父母。 7.孩子真正需要看醫生的次數,比實際發生的次數少很多。甚至少到醫生無以維生。 8.孩子真正需要的食物,比父母「灌」進去的少很多。甚至少到父母要得憂鬱症。 9.上帝派給孩子最重要的一件工作,就是去打翻東西。 10.禪修,不必到廟裡。能夠心平氣和的照顧小孩,就是最好的修行。 11.手足友愛是幸福,不友愛是鍛鍊。給父母的鍛鍊。 12.不是孩子需要上幼稚園,而是父母需要上班。 13.孩子在學校闖禍,永遠都是別人的錯? 14.不要讓孩子決定買哪件衣服穿哪雙鞋,直到他可以獨立出門,或是你的眼睛可以瞎到看不見。 15.當你猶豫要不要幫孩子買一個東西時,就是不要買。 16.當你猶豫要不要幫孩子買書時,就是買。少則損失一本書的錢,多則孩子愛上書本。 17.當你猶豫要不要帶孩子去運動時,就是去。這是好父母的基本配備。 18.沒有孩子不喜歡父母的擁抱和親吻。不是他不習慣,而是你。 19.多幫孩子拍些照片。不要在他一個月大的時後就把底片用完了。 20.不論多大的孩子,當他第一聲叫你的時後,就要立刻回答。不然就得馬上跟他說你聾了。 21.當孩子跟你抱怨學校朋友功課……需要安慰時,最好點頭微笑,拍拍肩就好。注意到了沒?他沒有跟你要答案哦!你不需要說話。 22.父母的大道理,沒有安慰人的效果。而且一定有反效果。 23.不論孩子是三歲還是三十歲,如果沒有向你尋求幫忙,袖手旁觀才是上策。 24.孩子有二分之一的時間聽你的勸告,你就算是稱職的父母了。 25.父母早該知道的事………,我早該知道,它是沒有盡頭的。 哦哦!再加一項--小孩帶來的快樂,遠超過名利爭逐。

分享: 孩子鬧情緒,父母絕不能做的八件事

2009年04月07日
公開
16

作者:陳念怡 出處:親子天下 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所學校,孩子情緒學習經驗深受父母的影響,面對孩子鬧情緒,以下八種父母常見的反應其實是負面的情緒教育,無助於提高孩子的EQ… -------------------------------------------------------------------------------- advertisment 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所學校,孩子情緒學習經驗深受父母的影響,父母同時也是穩定孩子情緒的最主要來源。 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高特曼的追蹤調查發現,父母扮演情緒教練的孩子,比較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挫折忍受度高,社交能力和學業表現也比較傑出。提高孩子的情緒能力,已成了現代父母的必修課。 面對孩子鬧情緒,以下八種父母常見的反應其實是負面的情緒教育,無助於提高孩子的EQ─ 一、以暴制暴:「再鬧,就給我試試看!」「不乖就把你趕出門」之類的嚴懲、恐嚇和威脅話語,不但會扼殺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甚至採取自我破壞和被動的攻擊行為當成報復。 二、當孩子情緒的奴隸:「不要哭,就帶你去吃麥當勞!」「我買玩具給你就是了,別難過了!」用賄賂、哄勸的方式息事寧人,避免孩子體會不好的情緒,反而讓孩子學會了「情緒勒索」。 三、男孩別哭:「男子漢不要哭,勇敢一點!」哭泣不是懦弱的象徵,男孩也有各種心理需求。一旦哭的權利被剝奪,男孩的情緒表達就容易出現障礙。 四、為孩子的情緒貼標籤:「你這個壞孩子,為什麼這麼粗暴?」「真是愛哭鬼!惹人厭!」你貼在孩子身上的「負面標籤」,會輕而易舉地扭曲了孩子的自我概念。 五、流於說教:「你看!我不是早就跟你說過了……」當孩子傷心、難過、生氣的時候,情緒已經主導了全部意識,根本不是灌輸規則與訓誡說教的好時機。 六、迴力球效應:「你再鬧啊!乾脆把我氣死好了!」在孩子鬧脾氣時,無法保持冷靜,反而回以憤怒,形成「你來我往」的惡性循環,最後「發脾氣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想法也將深刻在孩子的心上。 七、阻斷話語:「怎麼垂頭喪氣的?振作一點!」對孩子的情緒視而不見或輕描淡寫,不但阻斷了親子溝通,也讓孩子相信情緒是不受歡迎的,進而築起一道心牆,變成一個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都顯得麻木的人。 八、歸咎他人:「跌倒了不痛!都是地板害的!」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為了安撫孩子情緒而歸咎外界環境的做法,會讓孩子無法對自己負責,失去從錯誤中反省學習的機會,容易養成遇到挫折「只會怪別人」的惡習。

不必說「動作快」的三句妙言

2009年04月04日
公開
13

「不要再磨磨蹭蹭,如果動作不快一點,我就不管你了!」 改成說「多虧了你動作快,我們才趕得及,太好了!」 不知道各位使用「動作快一點」的頻率有多高,母親在帶孩子時,經常忙得不可開交,或許真有些媽媽在一天當中,對孩子說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動作快一點」,但無論說多少遍的「動作快一點」,如果孩子自己沒有想要「快一點」的話,就無法產生效果。 小孩子無論做什麼事,一定會比大人花費更多的時間,因此,首先必須先拋開「這個孩子做○○時,動作很慢」的想法,正因為已經認定孩子動作慢,所以就會不斷催促孩子動作快一點。 不妨讓孩子以自己的速度做事,當認同孩子的速度後,就不會嫌他慢,孩子在不斷練習的過程中,就可以加快速度。 另外,父母也經常基於自己的立場催促孩子,也就是說,孩子如果動作不快一點,會影響到父母,而父母對此感到不耐煩。不妨將「動作快一點」改為「如果動作快一點,可以幫我很大的忙!」後者也較貼近父母的心聲。 如果孩子在媽媽不斷催促「快一點」、「快一點」下,按照媽媽的要求完成工作時,媽媽要記得對孩子說:「謝謝你動作這麼快!」當孩子看見媽媽高興時,也會感到高興,並在內心覺得「原來我可以快一點」、「下次我一定要更快。」 「趕快吃,為什麼不吃完?」 改成說「看你吃的很香,媽媽好高興!」 有些孩子吃飯的速度特別慢,即使在學校吃午餐,幾乎每天都是最後一個。仔細觀察,會發現這種孩子拿著筷子或湯匙的手根本不動……於是父母就會忍無可忍地大聲催促、責罵。 「你再不快吃,我就要收掉了!」 「你每次吃飯都很慢!」 不妨思考一下,快或慢是父母的標準。 「今天比昨天吃得快。」 「嗯,今天好像比平時吃得慢。」 當能夠這樣想的時候,就不會感覺不斷催促「快一點!快一點!」時那麼地煩躁,心情也就比較輕鬆。不要以大人的標準去衡量孩子,要使用著練習使用「這個孩子的標準。」 不可思議的是,當孩子經常聽到「快一點」「快一點」的催促時,就會覺得我沒辦法動作快,進而讓孩子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動作慢」的人。因此吃飯變成一種痛苦,要花費更多時間,變成一種惡性循環。 可以試試以下方法。吃飯時,先端上孩子喜歡吃的菜,孩子一定吃得比平常快,這時候可以告訴孩子:「你今天吃得又多又快,看到你吃得這麼滿足,媽媽真的很高興!」當孩子知道母親為此感到高興,便會精神百倍,並在心裡想「如果明天也可以吃得快就好了。」 「趕快睡覺,不然明天又起不來!」 改成說「如果你趕快睡,等於幫了媽媽大忙!」 「我的孩子每天都要到很晚才睡得著……」 「我希望他可以早睡早起,但每天早晨都起不來。」 許多母親都有類似的困擾。 如果孩子已經讀幼稚園或小學,仍然為「孩子每天很晚睡」而煩惱的話,通常是因為父母也晚睡的關係。但孩子無法立即改變生活型態。 讓孩子早點睡,以便可以做自己的事,這只是父母一廂情願的想法。在斥罵孩子「你一定要早點睡覺!」時,不妨說「如果你早一點睡,是幫了媽媽很大的忙」,更能夠表達真實的想法。當以這種方式說話的時候,就可以消除「這個孩子為什麼還不睡」的焦躁。 本文摘自「千萬別罵孩子」一書 http://blog.udn.com/shymau/2297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