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珽寶貝&晴心肝的MA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秋季排毒十個好方法

2009年10月19日
公開
61

秋季排毒十個好方法 高脂肪食物、食品添加劑、殺蟲劑、空氣中的有毒排放物,越來越多的毒素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痤瘡、口臭、便秘、頭疼…這些都是體內毒素積聚的信號。當健康面臨威脅,排毒就成了每日必不可少的功課。 1、助肝排毒 :肝臟是重要的解毒器官,各種毒素經過肝臟的一系列化學反應後,變成無毒或低毒物質。我們在日常飲食中可以多食用胡蘿蔔、大蒜、葡萄、無花果等來幫助肝臟排毒。 .胡蘿蔔 :是有效的排汞食物。含有的大量果膠可以與汞結合,有效降低血液中汞離子的濃度,加速其排出。每天進食一些胡蘿蔔,還可以刺激胃腸的血液循環,改善消化系統,抵抗導致疾病、老化的自由基。 .大蒜 :大蒜中的特殊成分可以降低體內鉛的濃度。 .葡萄 :可以幫助肝、腸、胃清除體內垃圾,還能增加造血機能。 .無花果 :含有機酸和多種 ,可保肝解毒,清熱潤腸、助消化,特別是對SO2、SO3等有毒物質有一定抵御作用。 2、助腎排毒 :腎臟是排毒的重要器官,它過濾血液中的毒素和蛋白質分解後產生的廢料,並通過尿液排出體外。黃瓜、櫻桃等蔬果有助於腎臟排毒。 .黃瓜 :黃瓜的利尿作用能清潔尿道,有助於腎臟排出泌尿系統的毒素。含有的葫蘆素、黃瓜酸等還能幫助肺、胃、肝排毒。 .櫻桃 :櫻桃是很有價值的天然藥食,有助於腎臟排毒。同時,它還有溫和通便的作用。 3、潤腸排毒 :腸道可以迅速排除毒素,但是如果消化不良,就會造成毒素停留在腸道,被重新吸收,給健康造成巨大危害。魔芋、黑木耳、海帶、豬血、蘋果、草莓、蜂蜜、糙米等眾多食物都能幫助消化系統排毒。 .魔芋 :又名『鬼芋』,在中醫上稱為『蛇六谷』,是有名的『胃腸清道夫』、『血液淨化劑』,能清除腸壁上的廢物。 .黑木耳 :黑木耳含有的植物膠質有較強的吸附力,可吸附殘留在人體消化系統內的雜質,清潔血液,經常食用還可以有效清除體內污染物質。 .海帶 :海帶中的褐藻酸能減慢腸道吸收放射性元素鍶的速度,使鍶排出體外,因而具有預防白血病的作用。此外,海帶對進入體內的鎘也有促排作用。 .豬血 :豬血中的血漿蛋白被消化液中的 分解後,產生一種解毒和潤腸的物質,能與侵入人體內的粉塵和金屬微粒反應,轉化為人體不易吸收的物質,直接排出體外,有除塵、清腸、通便的作用。 .蘋果 :蘋果中的半乳糖荃酸有助於排毒,果膠則能避免食物在腸道內腐化。 .草莓 :含有多種有機酸、果膠和礦物質,能清潔腸胃,強固肝臟。 .蜂蜜 :自古就是排毒養顏的佳品,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氨基酸和維生素。常吃蜂蜜在排出毒素的同時,對防治心血管疾病和神經衰弱等症也有一定效果。 .糙米 :是清潔大腸的『管道工』,當其通過腸道時會吸掉許多淤積物,最後將其從體內排除。 4、排毒食譜上的其他食物 .芹菜 :芹菜中含有的豐富纖維可以像提純裝置一樣,過濾體內的廢物。經常食用可以刺激身體排毒,對付由於身體毒素累積所造成的疾病,如風濕、關節炎等。此外芹菜還可以調節體內水分的平衡,改善睡眠。 .苦瓜 :苦味食品一般都具有解毒功能。對苦瓜的研究發現,其中有一種蛋白質能增加免疫細胞活性,清除體內有毒物質。尤其女性,多吃苦瓜還有利經的作用。 .綠豆 :綠豆味甘性涼,自古就是極有效的解毒劑,對重金屬、農藥以及各種食物中毒均有一定防治作用。它主要是通過加速有毒物質在體內的代謝,促使其向體外排泄。 .茶葉 :茶葉中的茶多酚、多糖和維生素C都具有加快體內有毒物質排泄的作用。特別是普洱茶,研究發現普洱茶有助於殺死癌細胞。常坐在電腦旁的人堅持飲用還能防止電腦輻射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 .牛奶和豆製品 :所含有的豐富鈣質是有用的『毒素搬移工』。 5、多飲水 :對腸道,尤其大腸是糞便堆積的地方有好處。多飲水可以促進新陳代謝,縮短糞便在腸道停留的時間,減少毒素的吸收,溶解水溶性的毒素。最好在每天清晨空腹喝一杯溫開水。此外清晨飲水還能降低血液粘度,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6、每週吃兩天素食 :給腸胃休息的機會。因為過多的油膩或刺激性食物,會在新陳代謝中產生大量毒素,造成腸胃的巨大負擔。 7、多吃新鮮和有機食品 :少吃加工食品、速食品和清涼飲料,因為其中含有較多防腐劑、色素。 8、在日常飲食中控制鹽分的攝入 :過多的鹽會導致閉尿、閉汗,引起體內水分堆積。如果你一向口味偏重,可以試試用芹菜等含有天然鹹味的蔬菜替代食鹽。 9、適當補充一些維生素 :如維生素C、E等抗氧化劑,以幫助消除體內的自由基。 10、吃東西不要太快 :多咀嚼,這樣能分泌較多唾液,中和各種毒性物質,引起良性連鎖反應,排出更多毒素。 【出處之參考:北方網2009/9/30】

嬰幼兒需要掛急診的5大狀況

2009年10月16日
公開
55

掌握應掛急診的時機 馬偕紀急救念醫院加護醫學科主治醫師黃瑽寧表示,急診的目的主要是使病人在短時間內脫離危險,如大面積燒燙傷(以患者手掌為準,若面積約其10個手掌大小,必須送往有整形外科的醫院)、大出血、嗆到窒息、抽搐、昏迷等等一定得送急診。 然而兒童有些狀況卻是父母本身無法確定症狀是否嚴重,但實際上潛藏著重大疾病的可能,必須及時送醫。 狀況1 三個月以內的嬰兒突然出現不對勁 黃瑽寧醫師說,由於三個月以內的嬰兒免疫功能不佳,得到嚴重疾病的機會也較高,加上口不能言,肢體語言也不明顯,如果突然出現不對勁的狀況, 如發高燒、一整天不喝奶、哭鬧不休、持續嘔吐或昏睡等,都請盡快送醫。 他也補充,孩子在一歲半之前,通常還未具表達能力,只要是突然出現的不對勁,精神狀況明顯渙散,就有必要送急診,此屬階段性做法。 狀況2 很嚴重的疼痛 只要一碰孩子的任何地方,他就會尖叫或喊痛的時候,就要趕快送急診。 黃瑽寧醫師解釋,頭、肚子或其他部位都有可能產生疼痛,只要父母一碰到孩子,他就尖叫或喊痛,甚至因為痛,而讓孩子無法正常做平日生活大小事,情況大概非同小可。 舉例來說,頭痛可能是腦膜炎;痛到不能走路可能是腦部疾病或嚴重腹痛所致;不經意壓寶寶的肚子,他就大叫的話,可能有腹膜炎的問題;甚至睪丸或陰囊疼痛,這些都必須進行緊急的醫療處理。 狀況3 喘 黃瑽寧醫師指出,喘是很重要的症狀,但也最難辨別,可能是肺炎、心肌炎或酸血症等疾病造成。當然還有一些孩子是過敏性氣喘的大發作,造成呼吸困難、喘嗚、胸悶、咳嗽等等。因此,當寶寶呼吸淺且速度快, 看起來很費力的樣子,影響到整體活動力的表現,或體溫正常時呼吸次數每分鐘高於60次,或者發出很大聲「咻咻」的喘鳴聲,都需要特別注意。 他提醒,父母先從以下兩方式辨認: 方式1:排除不是鼻塞而呼吸很大聲,先用食鹽水清洗鼻子後, 把鼻涕清乾淨後,再聽聽呼吸的聲音是否改變。 方式2:呼吸時,觀察孩子的胸肋(是指兩鎖骨中間較凹處) 是否有明顯的凹陷並觀察唇色是否呈現慘白或泛紫色(缺氧)。 狀況4 脫水 寶寶若因嘔吐或腹瀉嚴重,可能會出現脫水現象, 他指出,從上到下的症狀包括:囟門(小嬰兒頭頂上軟軟的那塊) 及眼眶凹陷、哭卻無淚滴、嘴唇乾裂,沒有手汗、小便量很少, 並配合活動力較差。 黃瑽寧醫師說,「當然大小孩不會吐個一兩次就脫水,父母毋需過度擔心,通常必須要有其他脫水的徵兆」。為了避免脫水,應適度為寶寶補充水分, 他建議,如果孩子是腸病毒,只要是他想喝的,就讓孩子喝; 但若是腸胃炎,就只能喝白開水、電解水或米湯。 狀況5 身上有出血點 黃瑽寧醫師提醒,身上若有紅色的出血點或紫色的斑點,不論何時,都應迅速就醫。辨別出血點跟一般疹子的不同是,「用透明的玻璃杯或玻璃蓋壓住疹子觀察,如果壓下去,疹子就消失表示是正常的疹子;若是壓下去,疹子顏色仍然鮮紅,就是出血點。」 掛急診要知道的三件事 也許有人以為掛急診比看門診方便,其實不然。 關於急診,父母必須知道以下三件事: 掛急診不是隨到隨看--「醫師,我們先來的,為什麼不是先看我家寶寶?」 黃瑽寧醫師說,門診依掛號先後順序看診,急診的看診原則是依「檢傷分類分級表」決定看診順序, 兒科急診分為四級, 第一級的疾病屬於「立即需處理」, 第二級的疾病為「可能會有突然產生危險」, 第三級則是「不在一、二級之內合乎急診條件者」, 第四級是指「不符合急診條件,應可延後處理或勸說去看門診」。 如果A寶寶的狀況屬於第三級,而比A晚到的B寶寶屬於第二級的疾病, 不久,又來屬於第一級的C寶寶,醫師的看診順序將是「C→B→A」。 2. 急診處的醫師未必具有兒科專科醫師 「你們不是醫師嗎?孩子到底生了什麼病,怎麼講得不清不楚……」 在急診處看診的醫師屬於「急診醫學科」, 主要責任是在最短時間內幫助患者脫離危險, 至於更精確的診斷與檢查,則是後續交由專科醫師負責。 他表示,「術業有專攻」,由於兒科牽涉問題較廣, 為了保障孩子的就醫權益,多數醫學中心的做法是由 兒科專科醫師駐守在急診處,專門診治18歲以下的急診患者。 不過,在人力不足的醫院,則未必能如此做, 萬一碰到較複雜的病況時,父母可能無法立即獲得明確的資訊, 必須轉到病房由兒科醫師接手,或透過兒科門診追蹤,才能明確了解寶寶的狀況。 孩子接受了不需要的檢查 「抽血很痛耶,寶寶一定要抽血嗎?]「照X光的輻射會不會影響寶寶啊?」 黃瑽寧醫師引用其父親,也是兒科界大老級的 黃富源 醫師所說,「醫生的眼、口、耳、手勝過檢查儀器」, 嬰幼兒大部分的疾病可由有經驗的醫師以理學檢查與聽診器診斷出。不過,有掛過急診的父母,大多免不了有讓寶寶接受驗尿、抽血、照X光等檢查的經驗,為求快速診斷與治療,即使病況不嚴重者也得「制式」接受了這些檢查, 父母還得費心安撫孩子被扎針的恐懼情緒。 他強調,「診斷決定檢查項目」。 以一歲以上的孩子發燒為例, 黃瑽寧 醫師說, 如果症狀明顯,就不需要接受上述檢查; 若症狀不明顯,則有必要安排相關檢查。 但對三個月以下的嬰兒而言,因為真的「很難觀察」, 除了上述檢查,甚至還需做脊髓穿刺。 急診前後的貼心提醒 不知道是否該掛急診時, 建議可先撥打欲就診醫院的急診專線(24小時都有人接聽), 將觀察孩子的症狀告知醫護人員,請他們幫忙判斷當下有無掛急診的必要性。 如果情況不到掛急診的程度時,他們也會提供專業知識協助減緩孩子的不適。 急診後,依程度不同有不同處置, 可能是離院回家,也可能是留院觀察(六小時內狀況可望改善) 或住院(六小時內狀況無法改善),因此,出發前,寶寶的如尿布、濕紙巾、裝有開水的奶瓶、配方奶粉及乾淨奶瓶等必須用品,需適度準備幾份, 避免在短時間內無法回家之用。 另外,醫院的冷氣較強,最好帶著你和寶寶的禦寒衣物再出門。

文章內的小標題是:硬性移植,容易水土不服

2009年10月15日
公開
52

文自--Ashley•艾胥黎愛說話--部落 昨晚陪著孩子們點心宵夜,翻了翻「親子天下」雜誌(10月號), 李坤珊女士在「家有學前兒」專欄:《教養幼兒•從了解與接納開始》一文中的某個舉例, 讓我急急想打字放在網誌上與大家分享(找不到網路文字版)! 文章內的小標題是:硬性移植,容易水土不服 幾年前,我受邀到台北學生的一家蒙特梭利幼兒園裡,看她們的教學現場。 有一個四歲的小孩,跳到工作檯上,不肯下來。 那個班上的一位老師,慢慢地走到櫃子旁,輕聲細語的一直對孩子說:「請你下來,這樣好危險。」 那個孩子,一定是聽慣了這樣的「勸導」,充耳不聞,也置之不理。 事後,我問那位老師為什麼她會這樣處理? 她回答說:「我想尊重小孩。」進一步的,她問我:「老師,要是你,你會如何處理呢?」, 我半開玩笑著說:「對那個孩子來說,引導過一次後,還不聽,我會像老鷹一樣,一把把他抓下來,因為他可能有生命危險。」 好了,這是10月號親子天下,我最喜歡最心有戚戚的一段; 之前快速瀏覽封面主題與目錄後,雜誌被我放在書房一陣子(因為【網路小孩】這個主題對我有些遙遠:p), 但是在認真閱讀了李坤珊女士這篇文章,又讓我熱血沸騰; 如果你在這篇文章:【喃喃】不要一開始就想成為朋友,對於某些育兒的恩威並濟有些蛛絲馬跡的想法, 非常推薦閱讀這期親子天下的第90,91,92,93四個頁面, 我相信,你也會跟我一樣,引頸期待這個新專欄的繼續! 在育兒路上,我們除了要端穩住:「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美好」這樣的觀點與自我悅納, 更要提醒,身為父母千萬別往「理盲而濫情」的陋巷鑽, 尊重與放縱, 是限制還是保護, 是壓抑還是自律, 該放手還是抓緊(或者別去盲從放手,看好成熟的時間點再放), 除了育兒參考書,除了育兒偶像, 我們都得真正經過反芻與思考,聽聽自己的聲音,下最好的判斷! 不諱言說,其實我們還不真正熟悉這個非本土的根「尊重小孩」的內涵。 這個不熟悉,可能讓我們在執行五花八門的、那些進口的、宣稱重要的教養撇步時,驚慌失措。 這個不熟悉,也可能讓我們就以自己所熟悉的操作方式,硬套在新觀念上,甚至導致了隨意斷句般的文化移植。 父母如果不能尊重自己的判斷, 隨意被所謂的「育兒聖經」或「育兒精品」或「育兒典範」哄抬牽著鼻子走, 那怎麼能真正去尊重孩子,對孩子真正有益呢? 請你先了解自己,先了解自己將如何演繹/揣摩父母這個角色, 然後你才有可能沉心靜氣去「了解孩子」, 了解孩子,才有可能「用對方式去(真正)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到底是個圓,還是方,還是無法以尋常形塑定論。 理明又合宜的尊重不簡單,最容易的是盲從與錯置尊重, 父母是低頭的麥穗, 而低頭不是對孩子容忍放任,是先看清自己,才能成就孩子的飽滿,真正的親子互重。

寶寶撞到頭•不要揉

2009年10月13日
公開
54

寶寶撞到頭•不要揉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新生兒科主任 吳求森 孩子剛剛開始學習走路,常會發生跌倒撞擊的事件,最令家長擔心的莫過於是頭部撞傷了。當他撞到頭時,腫起來的部位可不要用力的搓揉,因為這樣會讓血管不容易凝血,反而讓血腫更厲害。家長可先用冰敷方式消腫,然後觀察孩子有無頭痛、嘔吐、噁心等情形,並給予正確照顧。 「安安可真個好動的孩子,每次都讓媽媽好擔心喔!特別是他現在開始學習走路,搖搖晃晃的步伐,一不小心,就常常跌倒、撞傷。今天我正好在跟朋友講電話時,好動的安安爬上沙發走來走去,結果一不小心撲通一聲就滾了下來,不小心撞到了頭,撞到的地方還腫了起來,這下該怎麼辦?好擔心他會有腦震 盪和頭部外傷等後遺症……」 撞到頭不要用力搓揉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新生兒科主任吳求森表示,1歲左右的幼兒正值發育及學習的階段,很多外物都會吸引他去嘗試、探索,由於這階段的孩子肢體動作尚未成熟,時常會發生跌倒、撞擊的事件,尤其是頭部的撞擊最令家長擔心了! 不論是從床上掉下、沙發上摔落、倒栽蔥、高處滾下等,都有可能造成頭部的撞擊,甚至腦震盪的情形發生。吳求森醫師指出,當幼兒摔到頭的時候,如果頭皮腫了個包,家長千萬不要一開始就用力搓揉患部,這樣會讓血管不容易凝血,反而造成血腫情形更厲害。 可以的話,立刻在腫起來的地方冰敷,數日之後,則改用熱敷血腫處,加速淤血的代謝吸收。並在1週內,注意觀察幼兒的生理意識變化,短期內勿做劇烈的運動,讓他靜靜的休息幾天,恢復會比較快,也比較沒有後遺症。 正確處理•避免傷口感染 其實小孩在成長的過程中,有所碰撞是難免的,媽咪也不用太擔心,吳求森醫師說,撞到當下,應先安撫一下孩子受驚嚇的情緒,接著再進行一連串的後續處理動作。 1. 檢查:檢查撞到地方有無出血現象? 2. 冰敷:如果受傷的部位有腫起來的地方,可用冰敷的方式消腫。切記不要使用萬金油、綠油精等搓揉腫起來的部位,以免使血管破裂的情形惡化,而讓出血更嚴重。 3. 清潔:如果有傷口時,要注意傷口的清潔,最好不要用像廣東目藥粉、雲南白藥等藥品止血,這些都是不正確的方法。在止血後,可以用棉花棒沾優碘藥水,在傷口處由內向外消毒,然後再用紗布或是透氣膠帶包紮,以避免感染。此外,小孩不會照顧傷口,常常容易把紗布、透氣膠布弄髒、弄濕,造成傷口細菌感染、發炎,家長應多留意,並常換藥及乾淨的紗布。 4. 觀色:若幼兒只是啼哭,臉色沒有變黑或變白,沒有什麼異常的話,家長不用特別擔心。但是如果持續哭鬧不停、嗜睡的話,最好立即送到醫院檢查。 5. 觀察:可先觀察一、兩天(約48∼72小時),如果寶寶有意識不清、噁心、嘔吐、劇烈頭痛等症狀,一定要立刻送到醫院。 頭部創傷最怕的是引起顱內出血,而顱內出血的程度有輕有重,輕者會出現頭痛、嘔吐、噁心等症狀,大多休養幾天即可恢復;嚴重者則會大量出血。如何判斷是否有顱內出血?現在醫院大多是利用電腦斷層掃描攝影,以辨別出出血的所在位置與嚴重程度。 一般來說,如果孩子的意識清楚、語言表達順暢、無其他異常現象,表示此創傷並未對他造成太大的傷害,家長可以不必太擔心,只要多觀察他後續有無其他變化即可。 做好安全措施•防止意外發生 當孩子發生意外時,許多家長常會說:「如果當時我能多注意一下孩子的安全,他就不會受傷了!」吳求森醫師指出,其實,很多的意外傷害確實是可以預防的,預防之道就在於是否有營造一個安全的居家環境。 1. 樓梯:家中如果有樓梯,一不注意,孩子就會摸爬到樓梯上,極易造成滾落下來。因此,最好在樓梯加裝護欄,防止幼兒攀爬。 2. 床鋪、沙發椅:當孩子開始會翻身時,如讓他在沙發或是床上睡覺,最好有大人陪伴,絕對不要只留下孩子單獨一人。其實,最好還是將小孩放置在裝好圍欄的嬰兒床,較為安全。 3. 學步車:學步車雖然可以輔助幼兒學走路,但也容易一個不小心,衝得太快撞到牆或障礙物時,造成翻覆因而受傷,這也是家長必須注意的。 4. 其他:只要家具有尖銳突出的部分,最好用布包起,或貼上防撞條,降低孩子萬一碰到時造成傷害的機會。 只要家長稍加用心,絕大多數的意外傷害是可以預防和避免的。萬一孩子不小心受傷了,記住一定要鎮定,正確的止血、消毒,或是送到醫院請醫師檢查、處理,才能預防傷勢更加嚴重。

孩子睡眠 8~10小時才夠

2009年10月11日
公開
65

醫師:孩子睡眠 8~10小時才夠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 2009.10.11 02:29 pm 醫師指出,學習階段孩子睡眠不足,腦部內分泌大亂,的確會影響學習成就,應至少睡八到十小時才夠。 三軍總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葉←斌表示,荷爾蒙、生長激素等內分泌,大多在睡眠時分泌,如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不好,就會影響內分泌,出現情緒或成長障礙。 為什麼睡眠足夠的孩子,學習成就會比較好? 葉←斌表示,睡眠會幫助腦部將白天接收的訊息沉澱,將剛發生的淺層記憶,和腦部儲存過去的經驗重新整理,就像電腦一般,歸檔在記憶區、語言區等,變成深層記憶,學習成效自然比較好。 葉←斌指出,過去研究發現,有的孩子上了國中後,學習低落,白天在學校不想聽課,猛打瞌睡,晚上卻睡不著,形成惡性循環,因為白天是片段睡眠,而非如夜裡睡覺,腦波可進入深層睡眠,對穩固記憶較有助益。 至於青春期的孩子要睡多久才夠?葉←斌建議,六到十歲學童,應至少睡十小時;十歲到十二歲,應睡九小時;超過十二歲的國、高中階段,也不可少於八小時,如果要應付早上六點起床,準備上學,晚上最好十點就睡覺,這樣才睡得夠。 睡眠不足也可能導致過胖。國防醫學院公衛學院教授、家醫科主治醫師祝年豐說,睡得少,腦部荷爾蒙被打亂,脂肪組織的瘦素接受器功能不彰,會吃多、代謝少,因而變胖。 【2009/10/11 聯合報】@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