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珽寶貝&晴心肝的MA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罰孩子該如何拿捏

2010年03月08日
公開
51

罰孩子該如何拿捏 兒童教育專家 /丁慧瑜 當孩子調皮搗蛋、沒大沒小時,適當懲罰,可以讓孩子學習循規蹈矩,做個謙恭有禮的人;但相反的,若父母任意而為、毫無具體目標的懲罰孩子,容易使孩子失去自信,甚至更加頑皮,因此,懲罰孩子時,方法和時間須拿捏得當。 當立法院正式通過教師不得體罰學生的條文後,相信許多人心中必然同時萌生另一個疑問:「那麼為人父母者是不是也不能處罰子女?」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大家不妨先來談談「懲罰」這件事。 「懲罰」為警惕的意思 根據字義, 「懲罰」就是「責罰以示警戒」的意思;有人犯了錯,做了不該做的事,因此必須受罰,好讓他知道自己的錯誤,日後不會再犯。就心理層面而言, 「懲罰」就像一盞分辨是非黑白的警示燈,時時照亮可與不可的界線,提醒大家不要踰越,以免傷己害人。 而家長對於孩子的「懲罰」,更自認多了「教養」的意義,所謂:「養不教,父之過。」「不打不成器。」主要是希望小孩能夠學好,知道待人接物、應對進退的道理,將來才能成為循規蹈矩、謙恭有禮的人。以此觀點而言,「懲罰」似乎的確有其必要性。 懲罰可分為三種形式 一般來說,父母「懲罰」子女的形式,大致可分為口頭叮嚀、取消權利及體罰。 1. 口頭叮嚀 「口頭叮嚀」是以說的方式,把對方所犯的錯誤陳述出來,使孩子明白自己不對的地方,並知道日後應該如何做才正確。因此,大人說話時務必簡明扼要,直接指出重點即可,千萬不要偏離主題。 例如:當小孩亂丟玩具時,家長不妨直視著他的眼睛,鄭重的說:「玩好玩具不可以亂丟,要收好!」而不是:「你怎麼又亂丟玩具!不是告訴你要收好嗎?你看!弄得亂七八糟的,以後都不要買給你了!」 有時說得太多,或是發怒謾罵,反而會模糊焦點,令人無所適從,不如清楚地指出不對的地方,並告知合宜的做法,才能發揮正向的力量。 2. 取消權利 「取消權利」是以讓人失去某些機會的方式,來凸顯要求的重點,並讓孩子從中學習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但是在此之前,最好先提醒幾次,讓小朋友試著反省、修正;當屢勸不聽時,方才取消他原有的權利。 像是小朋友多次搶別人的玩具,口頭叮嚀仍然無效時,就應該取消他玩玩具的權利;或是親子原本約定好,只要小孩在規定的時間內吃完飯,便可以看卡通影片,但經數次提醒後,孩子仍未做到,這時就必須取消其看電視的權利了。 在執行的過程中,小朋友可能會採取哭鬧、生氣、耍賴等方式,希望能改變原意,所以大人更應堅持立場,控制情緒,以溫和堅定的態度面對,可別輕易地舉白旗投降喔! 3. 體罰 「體罰」是以讓身體感到不舒服的方式,使心中有所警惕。這項在教育專家眼裡最不可取的方法,卻是大部分家長最常運用的,主要原因是──似乎又快又有效:不聽話嗎?打耳光!說謊嗎?打手心!不睡覺嗎?打屁股!……然而,體罰真的是萬靈丹嗎? 根據研究顯示,經常被打的孩子不僅缺乏自信,同時也慣於使用暴力,因為那是在成長的歲月中,他們唯一學會的溝通技巧。另外像罰站、半蹲、青蛙跳等,雖然不是用打的,但也都對身心造成了負面的影響。 由此可見,體罰實在不是最佳的選擇,如果真要罰,建議頂多採取靜坐(十分鐘以內),才能避免無謂的傷害。 總而言之,在教養子女的路上,與其經常懲罰,不如多多獎勵與讚美,畢竟,人都有向善之心。若因一時失手而造成終生的遺憾,那可是永遠都無法彌補的啊!

時間感,從爸媽作息開始

2010年03月05日
公開
54

時間感,從爸媽作息開始 【文�柯寶絢 (學前教育雜誌親職專欄作家)】 寶貝動作慢,在剛出生的頭幾年感覺上是「好事」,只要在爸媽眼皮下,幾乎都來得及阻止寶貝突如其來的頑皮,譬如四處倒水或者是觸碰危險物品。不過上學之後,在時間追趕下,壓力緊接著而來,親子關係也常因為一個催快一個慢慢來而緊張。其實,只要慢得「有技巧」,慢吞吞寶貝也可以成為時間的主人。 5歲的時間感逐漸明確 寶貝3歲左右開始有時間觀念,知道天亮了就是白天、天黑了就是晚上。使用詞彙時,也慢慢加入時間相關的詞,譬如「昨天」或者「明天」;但他們並不十分清楚什麼是昨天,即使是上禮拜去動物園玩,也可能說成是「昨天」的事。 一直到5歲左右,時間感逐漸明確,早上起床他會自動跟媽媽說聲Good morning,如果媽媽說:「吃完午飯再帶你去公園玩」,寶貝也能耐心等待。 看錶需要先認得阿拉伯數字,並瞭解數字的大小順序,甚至是5的倍數的加法和乘法,這大概要6歲才能勝任。6歲之前,精確的「10分鐘後再吃點心」寶貝可能沒辦法瞭解,這時就要藉助鬧鐘提醒。多次的10分鐘等待,寶貝就能逐漸建立「10分鐘」的生理感覺,慢慢地他自然能瞭解10分鐘比3分鐘要久、10分鐘大約是多久、他在這時間內可以做哪些事。 規律生活有助於建立時間 寶貝對理解抽象的幾點幾分較為困難,他們的時間概念通常與具體的生活事件和大自然有關,譬如天黑就是「晚上」,天黑時吃的飯叫做「晚餐」,爸爸回家時就會吃晚餐,吃完以後玩一下下就準備洗澡睡覺,睡醒了「明天」就來了。 規律生活有助於寶貝建立時間感。爸媽可以觀察:由於白天黑夜更替相當規律,所以寶寶學會早上和晚上,相對地比較容易。所以請爸媽從小儘量配合寶貝的作息(而不是讓寶貝來配合我們),該幾點睡、幾點吃飯就確實執行,先幫寶寶植入一個準確的生理時鐘,這樣他就會在規律的時間醒來。 有了規律的生活,爸媽以事件教導時間感也比較容易,譬如「早上醒來,吃的牛奶麵包是早餐」。而不是一下子早起有吃早餐、一下子睡太晚直接吃午餐,這時寶貝很容易混淆:「早上」為什麼不見了? 效率是慢吞吞的特效藥 寶貝的慢動作,或許受限於天生氣質,譬如適應時間比較長,或者注意力分散度低;當寶貝正在專注玩車子,即使爸媽在旁邊催促著:「趕快換衣服,我們要出門囉!」也可能不動如山,因為他根本充耳未聞。所以爸媽要抓住寶貝的tempo,預留足夠的時間讓他做好準備,才不會每次「皇上不急、急死太監」。 另一個可能是因為缺乏練習。有時候趕時間,爸媽實在沒辦法讓慢吞吞寶寶自行打理好吃穿,只好快手快腳地幫他餵飯穿衣。雖然節省了時間,但也犧牲掉不少寶貝練習的機會。熟練也是加快行動的方法之一,趁著假日有空的時候,請爸媽多讓寶貝自己動手,以後才會愈做愈快。 有時候寶貝的拖拖拉拉,是因為做事情的步驟不夠精練,譬如穿鞋子時,沒有先分辨左右腳,或者在第一時間就將腳趾頭儘量往鞋子前面塞,所以後面要花費許多時間調整。爸媽可以給點技巧指導,像是先將左右腳排好,告訴寶貝:「鞋尖突出來的是要裝大腳趾,要擺在中間。」減少錯誤動作拖延的時間。

孩子養成壞習慣3大禍首

2010年03月04日
公開
55

孩子養成壞習慣3大禍首 壞習慣往往是一種頑疾,一旦形成,改起來就難了。並非每一個孩子都幸運能夠輕而易舉地改掉。所以做家長的與其坐待孩子形成壞習慣後再費盡心思地幫他去改,不如提前了解壞習慣的家庭成因,早做預防。這在家庭教育中顯得尤為實際而重要。   兒童不良習慣的家庭成因,除了不可掌控的先天因素(遺傳),主要有三:   (一)模仿   習慣源自模仿。調查發現,一般孩子容易出現的壞習慣,絕大部分是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影響,如大人睡眠時間晚、吃飯時間不固定或邊吃邊看電視、用完東西隨手放置、在家鼓勵孩子學習孔融讓梨,而在公共汽車上卻與老人、兒童搶位子,或者在『禁止入內』的牌子下讓孩子爬到雕塑上擺pose等等。   嬰幼兒時期孩子的模仿力極強,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為孩子所吸引、模仿,進而造成一些不良習慣的養成。   一位父親在談到女兒的不良習慣時,檢討說:『女兒總是習慣隨手亂丟東西;做作業時,一會兒找削筆刀,一會兒喝飲料,一會又看動畫片……。再三催促下寫完的作業,字跡潦草錯誤很多,實在令我們頭痛,也不得不令我們反省。我想,壞習慣養成是有原因的,弄清原因,纔能采取針對性措施予以糾正。女兒的情況不能說與我們無關,雜亂的屋子、無規律的生活方式,影響了她的的注意力,是導致她形成上述壞習慣的主要原因。』   (二)重復   習慣是行為不斷重復制造出來,並根據自然法則養成的。一個動作,一種行為重復N次就會成為習慣。   大哲學家柏拉圖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訓斥了一個小男孩,因為這個孩子總在玩一個很愚蠢的游戲。   小男孩不服氣:『您就為這一點小事而譴責我?!』   『你經常這樣做就不是小事了』柏拉圖回答說,『你會養成一個終生受害的壞習慣。』   重復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形成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如果是好習慣,則會終生受益;反之,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害孩子一輩子。所以,為人父母者應密切關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盡可能地避免重復造成的不良習慣,抓好『第一次』,哪怕是挖鼻孔這樣的小毛病,在初起的時候也要及時發現並設法制止。   (三)縱容   還記得臨刑前咬掉媽媽乳頭的那個盜竊犯的故事嗎?他之所以成為江洋大盜並最終被判處極刑,與小時侯母親對他的縱容是有直接關系的。試想,當他第一次偷人家東西的時候,母親及時予以制止而不是采取贊許和鼓勵的態度,他也許會有另一種人生。   很多孩子的不良習慣,都是在父母的縱容下形成的。當孩子第一次做了錯事,父母一定要明確地表明自己的態度,並予以制止,否則一旦形成惡習,改起來就難了。   有時侯,父母對孩子偶發的不良行為,采取不聞不問的沈默態度,這也是不對的。須知沈默也是一種縱容,是一種心理的暗示。它會使孩子覺得這樣做沒什麼不可以,於是放手去做,終成惡習,貽害終生。   後天環境和後天教育是可以人為控制的。父母了解了不良習慣的家庭成因,從改正自身不良習慣做起,給孩子做好的榜樣,並努力在家庭教育中加以預防,就能極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兒童不良習慣的形成。   遠離壞習慣,養成終生受用的好習慣,家庭教育就會事半功倍,孩子也就比較容易走向成功。這不正是我們做家長的都希望看到的事實嗎?

不打不罵的十大管教方式

2010年03月03日
公開
53

不打不罵的十大管教方式 管教孩子的方法有千百種,打罵孩子可以說是最直接的。但是時代在變,觀念也在更新,家長管教孩子的方法當然也不可能不變通!也許家長會感到疑惑,如果把棍子收起來,是不是就會寵壞孩子?其實,當孩子犯錯時,以尊重的態度讓孩子自己負責,反而更能培養孩子獨立而理性的人格。   家長的手應該充滿關愛與溫暖,而不是讓孩子感到陌生和恐懼。一個在戰戰兢兢中長大的孩子,會漸漸發展出負面的行為,例如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感覺就說謊,有需求不敢說就偷竊等。不過,有些家長又時常感到很為難,因為除了打罵之外,他們似乎總是難以找到有效的教養方法。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不打不罵的10大管教妙法吧! 打罵孩子的常見原因   當被問到為什麼要打罵孩子時,許多家長的回答都是“不聽管教”。針對這個原因,程桂英老師在此要特別澄清一下。當父母在打罵孩子的時候,總是把原因全部推到孩子身上,認為是孩子逼自己這樣去做,卻很少去尋求其他的方式來教導孩子。其實,不管用什麼管教方式來對待孩子,其責任都要由父母來擔起,而不是孩子。正是因為家長不願意花心思去尋找其他的教育方法,所以才會有打罵的草率表現。一般來說,家長之所以要打罵孩子,主要有以下4大原因。 傳統教養觀念   不可否認,傳統的教養觀念對我們仍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因為在傳統觀念中,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就是上對下,並沒有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相處的概念。傳統文化的尊重多放在平輩的相處上,但在親子關系中卻十分欠缺。 自我情緒管理不佳   如果家長的心智不夠成熟,那麼對孩子而言就是很沉重的壓力與包袱。當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或挫折時,有些家長就容易把怨氣發洩到孩子身上。當家長對自己生活或工作的期望無法滿足時,就更希望孩子可以完全按照他的指示來行事,一旦孩子的表現不能令家長滿意,那麼家長多半會打罵上前。 熟悉的成長經驗   由于沒有及時接受新知識,或是經驗不足,所以有些家長就直接就套用原來父母的管教模式一一只要不順父母的意,就會受到這樣的打罵處罰。因此,當他無法使自己的孩子照他的方式來做事或生活時,也就喜歡用最熟悉的方式管教孩子。 尋求快速方便的方法   有些家長懶得思考其他的方法來管教孩子,認為打罵教育最方便,見效也最快。因此,每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處罰孩子。 不打不罵的10大管教妙法   很少有父母天生就會教孩子,也很少有父母能自然而然地成為育兒高手。要想做一個成功的父母,就需要不斷地充實新知識。如果您從小就沒有得到太多良好的教育體驗,現在又很難去思考應該如何對待孩子,那麼請參考一下程桂英老師提出的10個方法。當您被孩子氣得火冒三丈的時候,不妨用這些方法來取代打罵的教養方式。 1. 多多了解孩子   在忙于生計的同時,家長一定要抽出時間來多了解孩子,與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師多多溝通,盡量對孩子在幼兒園和家庭中的表現有一個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誤解。這樣一旦孩子真有不聽話的時候,也能比較明白應該如何去引導孩子。 2. 吸收教育知識   社會在變化,孩子的成長環境也在變化,那麼教養方式自然也要不斷進步。身為家長,就要責無旁貸地主動吸收教育新知。在傳統的親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權威來教育孩子,而打罵處罰更是權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可以幫助家長跳出自己的成長經驗,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觀念。 3. 耐心傾聽孩子   如果是氣急攻心的家長,在面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時,通常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此時,程桂英老師建議家長先冷靜下來,嘗試著多一分耐心,問問孩子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當家長的心思已經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並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時,也許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並且也已經釋放掉了很多負面的情緒。 4. 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家長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對此程桂英老師特別建議,希望家長真正放下身段,從內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氣跟孩子說話,將孩子當做成人一樣給予尊重。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不”,而是要給孩子選擇題,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如果孩子的年齡足夠大,表達能力沒有問題,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提出解決方案或替代辦法。 5. 跟孩子講道理 除了平時的告誡之外,家長也要在實際的情境中教導孩子一定的道理。讓孩子有同理心,讓他從其他人的角度去體會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至于解說道理的方式,則可依孩子的年齡來選擇講解的深度,特別小的孩子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 6. 讓孩子去體驗   如果孩子老是聽不進大人的話,那麼在保證安全和沒有惡劣後果的前提下,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會“自食惡果”的滋味。通過自身的切實體驗,孩子將能深刻領悟到家長的教導有多麼正確和重要。 7. 同孩子做協商  不要總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麼不只是孩子痛苦,就連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當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協商,各退一步也許是很好的方法。比如當孩子想要跳沙發,而家長卻有事情要思考的時候,就可以請孩子去臥室的床上跳,或者請他等一會再跳,或者等家長把事情處理完,再帶孩子去公園盡情地跳。 8. 盛怒時不管教孩子   在極度憤怒的狀況下,家長肯定無法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所以,當家長無論如何也平靜不下來的時候,程桂英老師建議家長暫時離開現場,或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別的事,如打電話給朋友聊天、聽音樂等。等自己平靜下來以後,再和孩子好好談談。 9. 修正對孩子的期望   有時家長真的太過于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標準(或許是家長自以為能夠做到,但實際上從來沒有做到過!)來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齡還小,有好動、固執、健忘等表現都很正常。家長如果真的要對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慮孩子的成長狀況,不要總是拿放大鏡去看待孩子的表現。 10. 真誠對待孩子   有些家長在與孩子做溝通的時候,總是喜歡用指責或命令式的語氣,這常常讓孩子難以接受。據程桂英老師介紹,親子之間的溝通應該是真誠而沒有距離的,家長可以很誠實地將自己的擔心或情緒解釋給孩子聽,讓孩子了解他的行為會讓你難過,或是會讓你擔心、懼怕。只要語氣是平和的、態度是真誠的,你就會發現,其實孩子是很樂意體貼爸爸媽媽的!

《學前教育雜誌》 孩子撒謊? 「撒謊」不是絕對的錯

2010年03月02日
公開
55

《學前教育雜誌》 孩子撒謊? 「撒謊」不是絕對的錯 很多人小時候,被父母刻板、嚴厲地教導「要誠實」,寶寶再也不敢撒謊了,父母們很滿意。可惜這種滿意並沒有持續多久,因為他們發現寶寶什麼話都實說,有點太「老實」、太「實在」了,於是他們又開始罵寶寶「死心眼兒」。這些父母不知道責任很大程度在於自己,是他們自己一開始就誤導了寶寶,可現在他們又反過來責怪寶寶。父母很重要的共識就是「從來都是寶寶的錯」。仿佛自己是導演,不參與生活的演出。 建立孩子對「撒謊」的正確認知 「撒謊」不是應該一棍子打死的,而且也不可能打死,而且打死了可能寶寶的思維也被打死了,寶寶因此成為不能隨機應變的機器。所以,問題不在於撒不撒謊,而在於什麼情況下「撒謊」以及如何「撒謊」,這是我們應該好好思考並教會寶寶的。我覺得下面幾個問題是值得考慮的: 1、 為什麼盡可能的不撒謊 第一,誠實守諾是基本的人品,會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第二,誠實讓內心坦然,沒有心理負擔,因此能不撒謊就不撒謊,這需要父母以身作則,也需要父母對寶寶更加寬容和民主,對寶寶不同於父母的感受、意見和需要給予尊重,讓寶寶不必為「說不」而不安,從而親子間建立坦率的良性關係。第三,父母要知道寶寶說謊都有自己的理由,不要只是責怪,而應該瞭解,去掉了寶寶對自己撒謊的根源,就不必擔心寶寶撒謊了。 2、 教會寶寶區分撒謊的性質 動機決定了性質,有的撒謊就像正當防衛一樣是需要的,比如對敲門的陌生人謊稱家裡大人在;有些撒謊就像故意殺人一樣屬於惡意,比如欺騙別人的感情和財物;有些撒謊是一種變通或委婉,比如用時間不巧來拒絕一個自己不想參加的約會;有些撒謊是一種善意和安慰,比如對奶奶不好吃的菜說好吃。 需要提醒的是,不必去問「寶寶這麼小,能理解嗎」,我們用寶寶能理解的話講出來,寶寶就會慢慢理解,這就是成長的過程。實際上,現在寶寶的理解力常常超出我們的想像,很多時候,他們不僅理解而且早已「運用」了,區別只在於恰當還是不恰當的運用。

好文章分享---幼稚園老師的魔法

2010年02月01日
公開
56

你有沒有發現孩子在幼稚園和在家簡直判若兩人?在幼稚園裏,他大方、得體、講衛生、懂得尊重小朋友,但是一旦回到家裏,他又變成了登基三年的小皇帝,太獨、太懶、太沒耐性、太不聽話。幼稚園老師究竟有什麽魔法?她們遇到我們經常遇到的教育難題時會怎麽處理呢? 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是天生的兩面派:他們在幼稚園的時候就能做到物歸原處、輪流玩玩具或者排隊領蘋果,但是在家卻是東西四處亂扔、玩具不許別人碰、連一秒鐘的耐性都沒有…… 其實,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我們把孩子在家的行爲當作前提,把他在幼稚園的表現看成轉變的話,我們就可以欣慰地告訴自己:“我的孩子已經進步很多了!”“他能夠和小朋友合作了。”“看來他完全能夠很好地適應家以外的環境和生活。”當然,欣慰過後我們還是要想辦法,讓我們的“1/2好寶寶”成長爲“全天候好寶寶”。 那麽,孩子們爲什麽在幼稚園那麽懂事?是迫于老師的威嚴,還是這些接觸過無數小搗蛋鬼的老師,確實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呢?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在家裏經常遇到的頭疼事,在幼稚園老師那裏會怎麽解決吧。希望她們的經驗可以幫助你培養出一個“家庭裝好寶寶”。 頭疼問題1 只要有小朋友碰我兒子的玩具,他就會大發脾氣。   老師的魔法   ●允許他藏起最喜歡的那一個。當孩子們發現自己不能控制局勢的時候,他們往往會採取極端行爲。所以我們應該爲他保留最後一塊領地,使他有必要的安全感。比如,在小朋友到來之前,我們完全可以讓孩子選擇幾件他最喜歡的玩具藏起來不讓別人見到。這樣,就讓他有了些許控制權,以至於他可以在自己能夠接受的範圍內跟小朋友分享玩具。   ●示範給他一個姿態。當我的班上有兩個孩子因爲一件玩具起爭執的時候,我都會告訴他們說:“事實上,這是我的玩具,我讓你們一起玩是因爲我喜歡這樣,看到你們能夠一起玩兒我很高興。”所以,如果是媽媽的話,可以在買回家的玩具裏面爲自己留下幾個,並且告訴孩子:“這個是媽媽的遙控汽車。”然後,當有小夥伴來玩的時候,你就可以把“你的”這輛車給他們,並且告訴自己的孩子,你看到他們玩你的玩具時,心裏有多麽高興。   ●編織一個關於分享的故事。不要小看故事的影響力,想一想我們至今還記得的《小紅帽》《木偶奇遇記》《狼來了》和《等明天》,你就會感受到童話的巨大威力。所以,你可以利用玩耍的時間給孩子編織一些關於“分享”和“朋友”的小故事。比如,你可以利用畫有小人的圖書、兩個布娃娃或者是天線寶寶的玩偶—如果你的孩子是天線寶寶的超級Fans,這一招就更靈了。你給他看當娃娃甲不給娃娃乙玩玩具時,娃娃乙很難過,但是當娃娃甲和娃娃乙一起玩,或者兩個娃娃交換玩具的時候,大家都很開心。日子久了,“大家一起玩更開心”的觀念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他了。 頭疼問題2 我女兒在看書的時候總是不能長時間集中注意力。   老師的魔法   ●選對時間很重要。孩子情緒的好壞對於她的注意力影響很大,所以應該選擇在她心緒最平靜時進行閱讀,比如午睡起來以後或者晚上臨睡前。如果你剛把她從幼稚園接回家就希望她能夠安安靜靜看一本書,以便爲你爭取出準備晚餐的時間的話,那是肯定不可能的。   ●使閱讀變得有趣。就像我們喜歡看真實生動的電視劇一樣,孩子們也喜歡那些真實可感的故事。所以如果你僅僅是讓她自己坐在那裏看書的話,她肯定會覺得乏味。而如果你能夠記住故事情節,然後通過你們之間的語言把它講述出來,或者是通過捏著鼻子學小女孩、啞著嗓子裝老奶奶的技巧,都可以讓孩子覺得這是很有趣的事情。   ●選擇適合她的讀物。不要照搬那些網上搜索到的書單,你應該爲孩子篩選出真正適合她的一部分。好的兒童讀物的基本要求是,配圖精美、色彩明快、內容有趣,在此基礎上,你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愛好和認知水平,給她提供那些對她來說既不會太艱深也不會太幼稚的讀物。   頭疼問題3 我的孩子永遠是“我現在就要……”怎麽能讓他更有耐心?   老師的魔法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這個辦法適合兩三歲的孩子,因爲在這個年齡段裏,他們的注意力範圍是有限的,這一點可以爲我們所利用。一個兩歲的孩子往往覺得自己要求的事情必須現在就去做,但是當你給他一個玩具、一塊餅乾或者唱一首他最喜歡的歌時,他就會把剛才刻不容緩的要求抛到九霄雲外。   ●幫助孩子感知時間。如果孩子到了三四歲,你就不可能輕易讓他忘記自己的要求了,你可以嘗試幫助他建立時間長度的概念。當你跟他說:“我們一個小時以後才能去公園”時,他並不能感知到底是多長時間,你可以把這段時間分解成幾個連續的段落:“洗衣機10分鐘以後才會停,媽媽需要再拿出10分鐘來晾衣服。然後我們用5分鐘走到車站,坐30分鐘的車就可以到公園了。”這樣他就會知道接下來的時間裏有多少事情需要做,他也就知道自己的期待什麽時候能得到滿足。你還可以通過畫條狀時間表的方式,讓他直觀地看到每件事情的時間長度。   ●幫助他打發等待時間。“等待”對孩子來說是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應該讓他明白,不是他的每個要求都可以馬上如願。你要不停地強化:“對不起,寶寶,你必須等到明天才能去迪斯尼。”他就會慢慢接受這個事實。而當孩子等待的時刻終於到來的時候,你不要忘記誇讚他:“你耐心地等了這麽長時間,真棒!” 頭疼問題4 當我們說“該吃飯了,等會兒再玩兒”時,女兒總是大發脾氣。   老師的魔法:   ●要適當進行警告。由於學齡前的兒童時間觀念不強,所以需要我們在他們的小腦袋瓜裏放個計時器之類的東西。比如通過做一些遊戲:你和女兒一起在紙板上畫出連續的數位標記,然後告訴她這是吃飯時間的倒計時:“媽媽每分鐘指一個數位,等數位到零的時候,就該做什麽了?”“該吃飯了!”她接下茬的時候,就是感興趣的時候。   ●來點兒競爭。小孩子的好勝心都很強,他們喜歡參加並且贏得比賽,那麽爲我們就不妨來個將計就計,不時地給他們製造一些競爭氣氛。比如跟他說:“來,我數20下,看你能不能在我數完之前把玩具全部放到箱子裏,然後去衛生間洗乾淨小手到飯桌邊坐好。”   ●搞搞新花樣兒。很多時候,我們可以把生活變得多姿多彩,孩子也就樂在其中了。比如說,孩子不想關掉電視去洗澡,你可以引誘他說:“你能學大花貓的樣子爬到浴室麽?”或者“讓我們像青蛙一樣跳過去好不好?”最好每次都來點兒新鮮的,比如學大象、學鴨子,學小狗。    頭疼問題5 我的女兒在公共場合太黏人。   老師的魔法   ●笨鳥先飛。當幼稚園組織集體活動的時候,我們都會建議那些有害羞寶寶的家庭最好比別的家庭提前一些到達,這樣可以讓孩子有充裕的時間適應陌生環境。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到來之前,孩子很可能已經找到了自己的小夥伴,不會再同時遭遇“人生”與“地不熟”的困境了。這一招同樣可以用在孩子參加其他社會活動的時候。   ●讓他集中注意力在某件事情上。你的孩子可能從下車開始就抱住你的腿不放,不要急著甩開他。你領他到他最喜歡的活動區域,然後你自己也參與進去,因爲當他看到你和他在一起的時候,他才可以安心地投入到玩耍當中。當你發現他已經和小朋友們打成一片之後,你再悄悄地退出。   ●不要強迫他。尊重孩子的情感和個性,如果強迫他投入到使他感到恐懼的環境中,只能愈發加重他的膽怯。所以,如果你觀察發現孩子確實是那種可以從旁觀當中獲得樂趣的人,那麽就讓他保持這種狀態吧。我們希望他和大家一起玩,也是爲了讓他快樂。 頭疼問題6 我讓孩子收拾好玩具和衣服的時候,他總是說:“我不會!”   老師的魔法   ●爲孩子創造便利環境。幼稚園專門訂做的那種兒童型的座椅、衣架和衣櫃會讓孩子感覺更自如,這是孩子在幼稚園比較勤快的原因之一。所以在家裏最好也能創造一個便於孩子使用的操作環境,比如把他的衣服放在衣櫃最下面的兩個抽屜,在衣帽架下方爲孩子釘一個很容易就能夠到的挂衣鈎,同時最好給他的夾克縫製一個比較大孔的扣袢。   ●讓收拾變得很有趣。我們並不是真的希望孩子能夠把家裏收拾乾淨,只是希望讓他從小養成好習慣,所以不妨把收拾房間當成一次遊戲。用不著昂貴的收納箱,完全可以用那些孩子喝空的奶粉桶當作容器,分別盛放他的小汽車、拼圖、卡片、膠泥,並且讓他爲每個桶畫一個小圖當作標誌。讓他把收拾玩具當作玩耍,他就很樂於參與了。   ●你收拾屋子的時候請哼著小曲。你應該讓孩子看到做家務是一件輕鬆快樂的事情,吹著口哨或者哼著小曲都可以,只要不是愁眉苦臉。   ●激勵措施。畫一個彩色的任務表,裏面填上他每天應該完成的任務,每當他完成一項就在上面粘一個卡通不乾膠貼畫。小孩子都是爭強好勝的完美主義者,他們會爲了爭取五彩斑斕而努力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