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麵包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觸覺防禦-讓孩子情緒失控

2010年04月27日
公開
47

From:Didi & Mama 孩子情緒失控,有時並不是個性問題,而是因為感覺統合理論中的「觸覺調節失調」,對接觸刺激出現障礙所導致,如果出現類似狀況,還需要父母給予多點耐心與刺激,幫助他走出「壞脾氣」。 【撰文�鍾碧芳;諮詢�萬芳醫院職能治療技術長 王淑真】 (圖片�bobo小天才雜誌提供) 【案例】 •小妤對穿衣服很有意見,也很堅持,就連在寒冷的冬天,也一定要穿上美美的短裙,常常令媽咪擔心她會感冒。 •面對媽咪準備的飯菜與點心,佑子總是依照心情來決定要吃的份量,對那些需要用咀嚼的蔬菜水果,更是敬謝不敏,媽咪每次餵飯,都要費盡心思,連哄帶騙,他才願意勉強咬上幾口。 •每次到了洗澡時間,就讓媽咪異常痛苦,因為遙遙總是不喜歡肥皂抹在身上的感覺,更別提在他頭上出現泡泡的洗髮精,使得媽咪經常需要在他大哭大鬧的情緒下,幫他快速洗個戰鬥澡。 你的孩子有類似上面的狀況嗎?很多父母或許會單純以為這只是孩子脾氣拗、很難搞,萬芳醫院職能治療技術長王淑真表示,有些會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小毛病,其實是因為感覺統合理論中的「觸覺調節失調」,也就是孩子的中樞神經系統,對調節與解讀碰觸皮膚、毛髮的觸覺刺激出現障礙所致。 認識觸覺刺激及重要性 觸覺刺激是幫助孩子與外界環境互動,協助他擁有良好人際關係的主要觸角,如果發生嚴重的觸覺調節失調,就會造成個體對觸覺刺激產生防禦的現象,王淑真指出,這就是一般人常說的「觸覺防禦過度」。 當孩子出現討厭別人幫他洗頭,或對某些材質的衣物感到厭惡,甚至出現好動、不易專心、情緒不穩等現象,且無法有效、迅速的分辨處理深度與重壓的觸覺刺激時,嚴重時就可能會有動作笨拙、反應慢、堅持度高、不容易專注等行為與學習的障礙問題。 王淑真表示,觸覺刺激簡單可分成輕度與重度兩種,由皮膚接收到的輕壓或輕觸的刺激,在嬰兒時期就已經逐漸發展成形,且對早期發展有著重要的角色,因為藉著敏感的觸覺,嬰幼兒才能輕易地找到母親的乳頭,完成吸吮的動作。 而深度、重度的觸覺刺激則是指中樞神經系統,這類的觸覺作用則能分辨物體的物理特性,如形狀、大小或重量等感覺,她指出,如果缺乏這種感覺,就很容易在知覺動作上出現障礙。此外,深度、重壓的刺激也能穩定嬰兒的情緒,協助與母親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可說是人際發展的重要因素,她進一步說明,隨著年齡的成長,良好的觸覺解讀能力還能幫助分辨自己與外界物質的不同,協助建立安全感並且穩定情緒。 (圖片�bobo小天才雜誌提供) 造成觸覺防禦的原因 至於會造成觸覺防禦過度的原因,通常是因為觸覺系統發展不成熟,以致對外界的觸覺刺激辨識能力不足或混亂所引起,有可能因為出生前後曾經發生缺氧的現象,使得觸覺神經核受到傷害。此外,也有研究指出,如果嬰兒時期缺乏被父母撫觸的機會,使得他對觸覺刺激無法適時的反應時,時間一久,就會養成排斥面對外來的種種刺激。 觸覺防禦的特徵 如果發現家裡的孩子不喜歡讓人減頭髮、修指甲、洗頭,或者有過分的防禦性打人、推人等動作,再加上很怕熱、又怕癢,或是經常留意衣服後面的標籤時,就可能有觸覺防禦的現象,特徵歸納如下: 1. 不喜歡讓人碰觸身體或臉部,對日常活動如洗頭、洗臉、剪指甲、剪頭髮等感覺厭惡。 2. 對旁人不小心或輕度的碰觸會出現攻擊性反應,因此常常發現他有防禦性打人、推人的動作出現。 3. 感覺較一般人怕癢、甚至很在意衣服後面的標籤。 4. 情緒經常處在不穩定的狀況,容易莫名地生氣、哭鬧。 5. 個性偏執、不喜歡學習新的事物。 6. 怕生、退縮,較易與親人相親近,且依賴感重。 7. 不專心、容易分心。 8. 到人多的地方會想回家。 (圖片�bobo小天才雜誌提供) 觸覺可說是人類與哺乳類動物求生過程中,探索環境的重要媒介,除了可保護身體避免受到傷害外,同時也是安撫情緒的重要管道,專家指出,胎兒還在母體 5週半時,就已經開始運作自身的觸覺防禦機制,4個月時已經會利用吸吮手指來安撫自己;而新生嬰兒更需要依靠唇部敏感的觸覺,來搜尋母親的乳頭,獲得滿足、放鬆情緒,在成長過程中,更須以靠雙手對外界的碰觸、操弄器具、玩具等,來了解體認物質的溫溼與軟硬度,才能掌握外界的實際狀況。 王淑真強調,如果父母發現孩子的情緒不穩定,可能來自於因觸覺處理過程的異常所引起,就要儘早帶給專業的復健科醫師做進一步的評估,才能確定問題的原因,以對症下藥。

解開孩子成長的密碼 —3-4歲

2010年04月23日
公開
45

解開孩子成長的密碼 —3-4歲嬰幼兒發展手冊 謝謝Hardy媽的分享 3-4歲的孩子 ■生理動作發展 • 孩子四肢動作的協調性愈來愈好,可以同時控制手和腳的動作,如:一邊拍手、一邊踏步。 • 能用一隻腳站立,踮著腳尖跑,會自己下樓梯、上廁所,接近四歲,排便後能自己把屁股擦乾淨。 • 孩子會熟練地自己吃飯洗手,學習解開拉鍊、鈕釦脫下衣服,會自己穿襪子和不用繫鞋帶的鞋子,能雙手接球。 ■父母可以做的事… • 孩子精力旺盛,因為他正在學習掌控、運用自己的身體動作能力,父母不要過於苛責或擔心。 • 如果無法常帶孩子外出活動,可以在家裡準備一塊軟墊,帶孩子隨著音樂的節奏自然擺動。 • 鼓勵孩子自己解開鈕釦、拉下拉鍊、穿鞋、擺碗筷,對孩子來說,都是有趣的事。 ■孩子用餐習慣的建立 家裡應有固定的用餐時間,跟孩子約定好,在開飯前把電視關起來,要求孩子把玩具收好。不讓孩子在吃飯前,從事劇烈活動,或是開始一個遊戲,如果孩子玩得正高興,他當然不想乖乖坐下來吃飯。 家裡可以營造愉快的用餐氣氛,可以讓孩子更愛與全家人一起用餐,享受家人的共處時光。如果孩子愛在吃飯的時間滿屋子跑,應該要求他坐在固定的位置用餐,不要在後面追著餵他吃飯,要求孩子坐在固定的位置上,才能吃東西。 ■認知能力發展 • 孩子常只關注事物的某一點,無法掌握全面,只能從自己的角度思考事情。 • 孩子會把不相干的兩個事件連結成因果關係,如:媽媽生病,是因為我不乖。 • 因為日常生活經驗的累積,孩子可以指認出常常看到的數字、標誌或符號,如:知道招牌上的M代表有吃有玩、有麥當勞叔叔的地方。 ■父母可以做的事… • 鼓勵孩子多觀察生活周遭的事物,與孩子討論他有興趣的主題,如:昆蟲、寵物、動物等。 • 讓孩子嚐試自己解決問題,不要搶著幫孩子做事,鼓勵他尋找問題的答案。 • 常說故事給孩子聽,與孩子討論故事中的人物、事件、結果,鼓勵他表達自己的想法。 ■為孩子打造閱讀環境 為孩子布置豐富的閱讀環境很簡單。首先,在家中一個舒適的小角落,預備好書架及充足的光源,圖書資源則可以從下列很多方式取得: (1) 到書店或各縣市立、鄉鎮圖書館看書或借書。 (2) 可與親戚朋友、孩子的同學交換圖書。 (3) 到二手書店或是拍賣網站尋找二手書。 (4) 文建會兒童文化館網站有提供繪本動畫。 http://children.cca.gov.tw/home.php ■語言溝通發展 • 學到許多新字彙,能理解較長的句子,如:請你把地上的球跟球拍拿給媽媽。 • 喜歡聆聽、模仿各種聲音,如:各種狀聲詞「咩咩」、「喵喵」。 • 開始使用有連接詞的「複合句」,如:「彤彤不去睡覺,因為還不累」,也能使用問句及否定句。 • 會哼哼啊啊,唱簡單的歌。 ■父母可以做的事… • 多與孩子溝通分享生活中的經驗,如:今天做了哪些好玩有趣的事情,你最喜歡哪一樣? • 教導孩子說話時應注意的禮貌,如:借東西時說:「我想跟你借這本書,可以嗎?」 • 利用睡前,為孩子說一個床邊故事,或播放合適的有聲書、好聽的歌謠給孩子聽。 ■鼓勵害羞的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每個人的氣質有天生的差異,某些孩子天生害羞,父母不要一直責怪他不夠大方,安靜害羞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優點。父母可以別種方法,慢慢地鼓勵孩子願意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 (1) 不要強迫他發言,愈給他壓力,他就愈會抗拒。 (2) 多與他討論生活中的事件與經驗。 (3) 當他願意發表自己的想法時,多肯定他,增強他的自信心。 ■社會情緒發展 • 會和同伴一起遊戲,能夠與人合作,尋求同伴的幫助,能適應團體生活及遵守群體規範。 • 因為剛上學有適應上的問題,孩子會有更多的負面情緒,喜歡告狀。 • 會主動向人打招呼。能對他人表達同情。會依據外顯的特徵,如:髮型或服裝,來認定性別。 ■父母可以做的事… • 爸媽可以邀請班上小朋友到家裡玩,讓他有更多機會練習與人相處互動的方式。 • 孩子鬧情緒時,可以適時回應孩子的情緒,幫助他認識情緒,如:「你看起來好生氣。」 • 提醒孩子與人互動時應該注意的禮貌,如:「請」、「謝謝」、「對不起」。 ■照顧自己的情緒 照顧孩子是十分費心辛苦的事,父母當然也會有情緒失控時,當你心情低落時,可以 (1) 跟孩子說:「我現在心情不好,需要安靜地休息一下。」 (2) 鼓勵孩子在一旁安靜地玩,自己聆聽輕柔的音樂,泡一杯茶喝。 (3) 請人幫忙看顧孩子,讓自己放個半天假,出門散散心,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 (4) 帶孩子到朋友家跟小朋友玩,自己則跟好友聊天、紓解情緒和壓力。 ■ 爸媽的Q & A 1. 該如何跟情緒暴躁易怒的孩子溝通? 「小偉只要不如自己的意,就會大哭大鬧,在地上打滾,該怎麼跟這樣的孩子溝通?」 暴躁易怒的孩子,有時因為容易受挫折,面對不合自己心意的人事物,常有激烈的情緒反應。這樣的孩子,可能天生情緒反應就比較激烈,但還是可以透過合宜的教養方式,提升孩子對挫折的忍耐度,幫助孩子學習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情緒,用正向的方式處理情緒問題,與人溝通。 • 更好的溝通:同理心的語言 使用責罵或處罰,對孩子是沒有用的,孩子可能哭得更激烈,覺得自己很委屈。即使一時停止吵鬧,心中可能累積更多負面情緒,對生活周遭的人事物,更缺乏善意與信心。 如果父母學習對孩子使用同理心的語言,讓孩子感受到爸媽瞭解他的感受與難處,孩子可能變得更容易溝通。這樣,孩子可能學會如何適當地表達自己的需要與感受。當別人無法滿足他的需求時,他比較不會感到憤怒與生氣。 • 甚麼是同理心的語言? 孩子的情緒正處於激烈、無法控制時,建議父母可以蹲下來,平緩自己的情緒,試著用同理心的語言與孩子說話,如:「你現在很生氣。」 使用同理心的語言時,父母可以試著描述孩子的狀況,如:「你現在看起來很不舒服」、「你的表情好像很不高興」、「你覺得很難過」。 當成人有不同的反應,不是大聲叫罵,孩子可能會停下他無理取鬧的動作,想要與你說話。這時,你可以跟孩子有更多溝通的機會,記得先傾聽孩子的感受,不要急著解決問題,也不要責罵他。 2. 孩子有交友問題,該如何是好? 「孩子常抱怨同學不理他、不跟他玩或不跟他作好朋友。該如何處理呢?」 • 耐心傾聽孩子的困擾 父母最重要的就是先學習耐心地傾聽孩子遭遇到的困難,雖然孩子抱怨的事情可能大同小異,但他的情緒需要抒解及安慰,父母應該傾聽他的苦惱,給他一些鼓勵與建議,幫忙他想一些積極的方法挽回友誼,也可以藉機讓孩子學到一些社交相處的技巧。 • 積極的作法及建議 父母可以邀請幾個熟悉的孩子到家裡玩,示範如何與他人交往互動,帶孩子們一起玩簡單的遊戲,與其他家庭一起出遊活動,讓孩子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下,長時間與別的小朋友相處熟識,慢慢地就會玩在一起。 鼓勵孩子與別人分享玩具及點心,讓孩子帶玩具或點心到學校與同學分享。挑選跟友誼有關的繪本與孩子共讀,與天生害羞的孩子分享交朋友的經驗與方法,這些都是幫助孩子解決交友疑難的方法。 • 幫助不會交朋友的孩子 有些孩子不被其他孩子接納的原因,可能包括:服裝儀容不乾淨,喜歡說粗魯的話,搶同學的玩具,常推擠同學,破壞別人正進行的活動。這些孩子往往以為這樣做可以吸引大家的注意,不知道這樣是不適當的。 建議父母瞭解孩子的交友狀況後,從旁觀察孩子與別人的相處的情況,從其中找到問題的關鍵,幫助孩子學習尊重別人,瞭解正確的社交方式,在團體活動進行中,學習與他人互動、合作、分享,注意他人的需要,學會用正確有禮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受與需要。 幫助孩子轉變的過程是漫長的,父母也可以透過繪本童書跟孩子討論分享,在家庭關係的實踐中,以身作則,多瞭解孩子的想法與動機,孩子如有情緒上的問題,可以多使用同理心的方式,傾聽孩子的情緒及心聲,才能真正地幫助孩子。

親子共學,孩子自動變好!

2010年04月22日
公開
53

From:晞晞筑筑的娘 http://www.babyhome.com.tw/double1221 「媽媽!難吃死了!」知名五星級飯店的自助餐廳裡,一個孩子扔下餐具,臭臉對媽媽抱怨起來。媽媽暗想:「這頓飯每人可要500元哪,若不是為了全家難得聚餐,哪捨得來這裡吃呢?」但媽媽卻不敢將內心話說出口,任由孩子在餐桌上埋怨,大氣都不吭一聲。 你也是這樣的現代父母嗎?管不動孩子,還得忍受孩子臉色,甚至孩子脫口說:「媽,你怎麼那麼笨!」「少管我的事!」「你真的很煩耶!」身為父母的你,又氣又怨,卻不知該拿寶貝兒女怎麼辦? 信誼基金會今年5月間針對《現代媽咪的育兒滿足感》發出6,000多份問卷,發現現代媽咪對於自己「教養孩子」的能力滿意度偏低,有57.89%的媽媽期待「學習正確的教養態度與觀念」,52.49%的人希望「強化孩子的品格教育」。 小孩的教養與品格教育,成了現代媽媽最頭痛與期待解決的問題。 中央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知名教育專欄作家洪蘭,最近寫了本新書《通情達理—品格決定未來》,上市2個月就賣出逾10,000冊,反映現代父母對品格教育「求知若渴」的狀況。 洪蘭在書中寫到:「我常不了解父母親為什麼肯起早睡晚的賺錢,再開車接送孩子去上昂貴的補習班、才藝班,卻沒有花時間在教導孩子品行上?」洪蘭指出,現代父母沒有從小把誠實、尊重、勇敢、相信、謙虛、毅力等基本的做人道理教好,等到孩子上了中學後,自然更不服管教了。 觀念偏差:只計成績結果,不問過程手段 父母自己先不重視小孩的品格教育,自然讓孩子只在乎考試成績,惡性循環下來,結果就是孩子從小不聽話,怎麼都講不動。 國內升學主義的制度與環境,似乎是破壞小孩品格教養的元兇禍首。近年積極推廣品格教育的宏達基金會,正視到這一個問題,已與全台灣200多所中小學合作,致力品格教育在校園的耕耘與播種。 詢及推動品格教育的最大阻力何在?宏達基金會處長黃素雲有感而發:「價值觀!到底品格是不是最重要的?這項價值觀仍被多數人質疑著。」黃素雲認為,現代人太短視、太在乎結果,父母只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卻忽略了過程的重要性,自然不覺得品格有什麼重要,因為主流社會價值觀一致認定「成績」才是決定孩子成敗的關鍵。 品格教育如果只靠學校,顯然還是不夠的,黃素雲說:「如果家長懂得『品格』的重要性,那麼,看待教育這件事情的角度一定會很不一樣。」 「孩子的品格教育,不可能假手他人!」桃園縣兒童教育發展協會理事長吳秀卿斬釘截鐵的說。 從大學時期就在金車文教基金會擔任志工的吳秀卿,當了媽媽以後,卻發現孩子不敢上學校與人群接觸,因此留職停薪,擔任學校志工媽媽,陪孩子一起到校。吳秀卿從參與教師團體的志工活動中,觀察到許多校園裡的老師只會威權式的教導,教錯了也不願意承認,孩子有樣學樣,就變成「強詞奪理」與「硬拗」了。 「把孩子都丟給學校、丟給補習班,孩子的品格教育就會自動完成嗎?」吳秀卿搖頭表示,父母如果自己不以身作則,用心做好教養的責任,就不能怪孩子「唸了書,卻還是不聽話」。 過度功利導向的社會風氣,讓父母漠視孩子在家庭裡的品格教育。也許有些用心的父母會跳出來抗議表示,自己已經很盡力了,實在是小孩太難教了。為什麼孩子那麼難教?近年積極協助親子創意教學的「藍魚兒童創意教室」負責人郭恆祺認為,以下三個狀況導致現代小孩很難教: 第一、國內傳播媒體出了問題,大力報導犯罪、明星敗家等負面新聞,導致小孩有樣學樣,讓父母的言教、身教發揮不了作用。 第二、父母以「聲」作則多,以「身」作則少,大人都是用說教的方式在教小孩,而小孩理解能力不夠,說再多也沒有用。 第三、親子溝通缺少創意,父母只會用「不行」、「不要」等負面表列方式要求孩子不要做某些行為,卻從來沒有正面去告訴他,「為什麼拿人家東西之前,必須經過他人同意」等觀念。 3歲起就要奠基:掌握品格教育黃金養成期 郭恆祺認為,現代父母常犯了「四不一沒有」的錯誤示範,也是導致孩子不易管教的原因。所謂「四不」是指:不聽—不聽小孩說話;不說—不讓小孩說話;不懂—不懂小孩在說什麼;不行—小孩一提出要求就馬上說「No!」一沒有,則是指小孩想說話時,忙碌的父母馬上會說出:「沒有空!」 親子溝通出了問題,正確的價值觀當然無法傳輸到孩子身上。也許孩子不是那麼難教,而是管教方式出了問題。或者,新手爸爸、媽媽沒掌握到教養的要領? 今年7月,美國Super Camp國際中文營在桃園龍潭鄉正舉辦「超人營」活動,20多名8到12歲的小朋友正在舉行「父母之夜」,在父母沒參與的狀況下,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討論自己所期待的爸爸、媽媽能在家中扮演什麼角色—— 「我希望爸爸多陪我看電視!」「希望媽媽不要嘮叨。」「希望大人信任我!」「希望父母多在家陪我。」孩子們一一將這些期待寫在海報,第二天結訓前,父母會先集合起來,從海報中看到孩子對他們的教養期望。 「超人營」是前電視旅遊節目主持人謝佳勳所代理引進台灣的青少年夏令營活動,旨在教導小孩的品格教育、體能律動與學習的技術。 謝佳勳說,學員的父母隔天也會被要求在另一張海報寫下自己所期待的父母的樣子。奇妙的是,對照親子所寫海報,竟然非常接近。 「孩子就是大人的模型,」謝佳勳說:「品格是一個不斷累積的人生價值觀,小孩的價值觀最後一定會等於父母的。」 孩子的人格形成期,可能遠小於多數人的想像,因為從3歲後,孩子就在模仿大人的言行了。信誼基金會知識長譚合令指出,0到2歲的小孩屬於「無律期」,身體會亂動亂動的,目的在訓練肌肉與腦部發展;3歲到7歲為「他律期」,孩子會從大人的眼神或命令來規律自己,但這階段的小孩不可能自律;要等到7到11歲時,孩子才進入「自律期」,開始學習進行自我管理。 如果品格是一種是非對錯的價值判斷,以及獨立生活能力之培養的話,那麼,是否要等到孩子7歲以後,進入「自律期」才開始教呢? 錯!譚合令指出,品格教育就是家庭的教養觀,孩子成熟階段前的「他律期」才是品格教育的黃金期與奠基期。 洪蘭認為,人格的形成是一個內隱學習機制,孩子不知何時學的,父母也不知何時教的,但一旦刺激出現,反應就會出現;而且這個從父母身上模仿、學習來的內隱效果會很長久。「幼兒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品德,不是教知識。」洪蘭說。 品格並不難教:陪伴、鼓勵,可促進溝通效率 為了協助現代忙碌的父母作好品格教育,本刊整理多位教育專家意見,提出下列品格教育的標準作業流程,提供家長依循參考: 第一、每天至少要花30分鐘陪伴小孩:謝佳勳與吳秀卿正在合力推動「親子共學333運動」,希望現代父母每天都要花30秒擁抱自己的小孩;花3分鐘靜下來專心聽小孩說話;花30分鐘陪伴小孩,一起做作業、寫功課、共讀或做勞作。 第二、充分且有創意的親子溝通:郭恆祺認為,父母與其說教,不如用說故事、親自演示方式,會比單向命令更有效。也可以用「置入性行銷」,運用創意,把想傳遞的觀念,融入遊戲或課程,比如讓小孩透過玩「分類遊戲」來達到收拾玩具的負責任態度。 第三、以身作則:不要以為孩子小,就什麼都不懂,譚合令指出,小孩的是非對錯觀念都是來自於模仿和學習父母,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帶來影響。當大人不能以身作則時,所有對小孩的要求也會失去信任與接受的基礎。 第四、清楚品格定義:培基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寶國認為,如果父母對品格的定義並不清楚,根本很難注意到品格的落實。陳寶國引入台灣的「品格第一!」教育方案便將品格分類出49種項目,並逐一加以精確的定義,俾使使用者能清楚品格的內涵指涉。 美國親職組織Josephson Institute於1992年推動的「品格才算數!」(Character Counts!)教育系統,則列出「品格的六大支柱」(six pillars of character)。這個品格教育系統已被全美逾40個州、超過千所學校、城市導入為推動社區品格教育的重要基石。「品格才算數!」系統在「品格的六大支柱」之下還詳列出18個子項,並加以精確定義。 第五、讚美、肯定與鼓勵:陳寶國認為,想要正面引導孩子學會品格、活出品格,用正面鼓勵方式是最好的辦法。但是鼓勵不是沒有技巧的,一定要掌握讚美三部曲: 1.先說出品格的定義; 2.說出孩子表現該品格的具體例子或行為; 3.說明實踐品格對人產生的好處。 舉例說,若對孩子說:「你好有禮貌喔!」他其實無法理解「禮貌」是什麼意思;父母應該說:「禮貌是善意且熱情對待周遭的人,你剛剛跟隔壁阿姨打招呼,有沒有看到她很開心?你的禮貌可能會讓她一整天都很高興喔!」 你覺得讓你的小孩學會有禮貌,很困難嗎?或者,你也不知道品格的定義為何?更不知該如何像前面這個例子一樣,有技巧的激勵小孩自動變好嗎? 本刊以「品格才算數!」系統的「品格的六大支柱」為主軸,補充其他教育系統的品格要項,詳列20種品格項目的定義,並整理出案例、互動式教材與讚美的示範格式,集合成國內第一本親子品格教育系統。 只要從今天起,父母每天至少花30分鐘與小孩共讀這本教育專刊,孩子很快就會變好! 【專家分享品格教育小撇步】 郭恆祺:「請」、「謝謝」、「對不起」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品格「密碼」,父母應該從胎教時期就常說這三個字。 謝佳勳:父母不要給選擇題,不要問:「你乖乖收拾東西好不好?」有時要直接給指令說:「再過10分鐘就要走了,你收拾東西,時間一到,我們就要離開!」 吳秀卿:看到孩子缺乏好品格行為時,要掌握即時機會教育,馬上示範正確動作。 黃素雲:親子之間應該建立有品質的共處時間,比如一起看一本書或一部電影,並互相一起討論。

保護孩子,把這些告訢他~

2010年04月21日
公開
42

From:Kavin & Kair home ://www.babyhome.com.tw/910912 經常聽到活潑可愛的孩子遭到意外傷害的慘 聞,而大多數孩子在遭到危險時都不知該如何應變。 那麽孩子能學會在緊急情況下避免危險嗎? 答案是肯定的,只要——保護孩子,把這些告訴他 如果您僅僅告訴孩子, “不要接受陌生人的糖果” 或者“遇到火災時不要驚慌” 是遠遠不夠的。 您必須向孩子描述可能遇到的情況, 然後告訴他正確的做法。 下面就是您應該向孩子描述的幾種情況: 1、你跟媽媽一起在大型購物中心購物 (或者在海濱浴場、公園等地方遊玩)。 你停下來張望了一會兒,當你擡起頭時找不到媽媽了…… 正確的做法: 這個秘密只能告訴一個可靠的人(警察或者保全)。 如果在購物中心,就去找最近的收銀臺。 如果在海濱浴場,就告訴救生員。 切莫驚慌哭泣,或者隨便告訴別人你和媽媽走散了。 2、你獨自在家,門鈴響了, 你從門鏡中看到一個陌生人…… 正確的做法:決不能為任何陌生人開門。 哪怕他說有緊急情況、說自己是警察、 說是你爸爸或媽媽讓他來接你…… 但也不能在門鈴響起時不去理會它, 因為小偷有時會按門鈴試探是否有人在家。 你可以隔著門告訴他,你爸爸在睡覺,讓他過一會再來。 然後,給家長或鄰居打電話,告訴他們有一個陌生人在家門外, 讓他們不要掛斷電話,直到陌生人離開為止。 3、當你回家時,發現有個成年人在後面跟著你…… 正確的做法: 應穿過馬路或者走另一條路,避免與尾隨者接觸。 如果這個人仍然跟著你,或者他強迫你跟他走。 你要大聲尖叫並跑向有人群的地方,例如商店或者行人多的十字路口。 不要往你看見的某一所房子跑,因為房子可能是空的; 如果這時家裏沒人,也不要往家裏跑。 4、夜間,家裏人都已入睡,突然你發現家裏失火了…… 正確的做法: 大叫“失火了!失火了!” 來叫醒其他家庭成員,然後沿安全通道迅速離開房子, 到達戶外的安全地帶。如果房間裏充滿了煙, 應盡量讓身體貼近地面爬出屋外。 如果你發現臥室的門是熱的,說明火源在客廳。 因此,不要打開臥室的門。 如果住在樓上,不能從窗戶逃生, 那麽就打開窗戶, 用床單之類顯眼的物體向樓外的消防人員發信號, 然後,盡可能地讓身體貼近地面,等待救援。 5、你獨自在家時,不慎受傷…… 正確的做法: 如果傷口流血不止,應馬上用幹凈毛巾將傷口包緊。 包緊的程度應能止住流血, 但也不能太緊,避免令血液無法正常通過, 然後,給家長打電話求助,或者叫鄰居幫忙。 當然,最好的辦法是拔打110急救中心的電話, 清楚地告訴他們家庭地址,打開房門,等待救援。 6、你和小朋友在湖邊或者遊泳池邊玩耍, 同伴不小心掉入水中,並且他不會遊泳…… 正確的做法: 切莫跳入水中企圖救他, 而應該將救生圈或者其他任何可以漂浮的東西扔給他, 讓他抓住並堅持住,然後,跑去叫人幫忙。 也可以找一根樹枝或者一根竹竿,抓住一頭,人趴在岸邊, 讓你的朋友抓住樹枝或竹竿的另一端,將他拉向岸邊。 除上述幾種情況, 家長也可以根據具體生活環境, 補充數種情況及應變方法告訴孩子, 為他的健康成長提供一道自我保護的安全屏障。 保護孩子,把這些告訢他~

別輕言失望 別讓孩子放棄自己

2010年04月20日
公開
60

From:亞亞-幸福驛站 http://www.babyhome.com.tw/bb/464447 文.洪蘭 有位媽媽把孩子打得遍體鱗傷,警察來到時她振振有詞地說 是因為「恨鐵不成鋼」才會把孩子打成這個樣子 我看到這則新聞非常恐懼,這個觀念很錯 孩子一定要先是鐵,打了才會成鋼,如果根本不是鐵,打死了也不會成鋼 父母不能不論孩子本質是什麼,就一味要求他和別人一樣,更不能因孩子的 表現不如自己預期而去痛打孩子 時候未到 要求太多變成壓力 孩子開竅的早晚有基因上的關係, 如果父母小時候就是學習比較慢,那麼現在孩子學得慢 可能是他成熟得晚的關係,不是他的錯。 成熟晚並不代表笨,只表示時候未到,當他成熟後可以和別人做得一樣好。 . . . 「成熟」這個觀念非常重要,它是「水到渠成」, 時間到了、發育好了,孩子自然會做, 在成熟之前要求他是強人所難,任何事情超越孩子的能力就是壓力。 太多的壓力孩子會恐懼而逃避,學習的效果反而不好。 每個人大腦成熟的時間和快慢是不一樣的,很多大器是晚成的。 同卵雙胞胎的大腦造影圖片也顯示雖然來自同一個家庭, 但是在做同一件事情時,大腦活化的區域仍然不同, 因為他們後天的經驗不同。 . . . 因此,父母不能拿孩子跟別人比, 他的基因跟別人不同,後天的環境也不同, 這樣比不公平,只要今天比昨天有進步, 就該鼓勵他,孩子只能跟自己比。 . . .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有一首非常好的詩: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自己的孩子。 他們透過你來到這個世界,他們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卻不能給他們你的思想, 因為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提供他們身體的住屋, 卻不能替他們的靈魂找房子, 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之屋, 那是你即使在夢中也無法到達的地方。 你可以努力像他們一樣,但是千萬不要使他們像你一樣, 因為生命是無法逆轉的,更不能被昨日的你所耽擱。 . . . 任何事情不論多微小,只要超過孩子的能力就是壓力, 過長、過大的壓力會殺死海馬迴的細胞, 使孩子的記憶衰退。 不要叫孩子圓你的夢,因為那是你的,不是他的, 更不要常說「你讓我很失望」,這種話只會使孩子放棄自己。 . . .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實驗: 當一隻狗怎麼做都不能改變環境時,牠會放棄嘗試, 到後來環境改變了,牠有機會可以翻身時,牠也不會去做, 因為牠已經習慣牠的悲慘了。 . . . 別輕言失望 別讓孩子放棄自己 「先前的經驗會決定後來的行為」,這是我們最害怕的地方, 看到現在小學生也要上大夜班就深覺台灣家長的觀念一定要改, 如果我們百分之七十五的國小三、四年級學生放學後不是回家, 而是去補習班,就難怪最近的調查發現國中以上的人, 五個有一個曾經想過自殺。 紀伯倫的話是對的,孩子透過我們來到人間, 但是他們不是我們的化身, 不要因昨日我們的觀念去限制明日他的發展。

心的溫度,自己決定~

2010年04月15日
公開
15

一位白髮 蒼蒼的老 教授在學生畢業的最後一節課時說: 「這是我給你們上最後一堂課了,這是一堂簡單的實驗課,也是一堂深奧的實驗課,我希望你們以後能永遠記住這最後一堂課。」 教授說著,取出一個玻璃容器,又注入了半容器清水。 教授把盛水的容器放進一旁的冰櫃說:「現在我們將它製冷。」 過了一會兒,容器取出來了,裡面的水凝結成了晶瑩剔透的冰。 教授說:「 0℃以下,這些水就成了冰,冰是水的另一種形態, 但水成了冰,它就不能流動了。」 「現在,我們來看水的第三種形態。」 教授邊說邊把盛冰的玻璃容器放在酒精爐上,並點燃了酒精爐。 過了一會兒,冰漸漸溶化成了水,後來水被燒沸了, 咕咕嘟嘟地翻騰出一縷縷乳白色的水蒸氣,在實驗室裡靜靜地氤氳著、瀰漫著。 過了沒多久,容器裡的水蒸發乾了。 教授關掉酒精爐,讓同學們一個個驗看玻璃容器, 說:「誰能說出這些水到哪兒去了呢?」 學生盯著教授,他們不明白這最後一堂課, 學識淵博的教授為什麼給他們做這個最簡單的實驗。 教授看著那些不願回答這個問題的學生說: 「水哪裡去了呢?它們蒸發進空氣裡,融進藍藍的遼闊無邊的天空。」 教授微微頓了一頓又說:「你們可能都覺得這個實驗太簡單了,但是……」 教授口氣一轉,嚴肅地說:「它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實驗!」 教授瞅了一眼那些迷惑不解的學生說: 「水有三種狀態,人生也有三種狀態。水的狀態是由溫度決定的, 人生的狀態是由自己心靈的溫度決定的。」 教授說:「假若一個人對生活和人生的溫度是 0℃以下,那麼 這個人的生活狀態就會是冰,他的整個人生境界也就不過他雙腳站的地方那麼大; 假若一個人對生活和人生抱平常的心態,那麼他就是一掬常態下的水, 他能奔流進大河、大海,但他永遠離不開大地; 假若一個人對生活和人生是 100℃的熾熱,那麼他就會成為水蒸氣,成為雲朵, 他將飛起來,他不僅擁有大地,還能擁有天空,他的世界和宇宙一樣大。」 教授微笑著望著他的學生們問:「明白這堂最簡單的實驗課了嗎?」 「不,這不是一堂簡單的實驗課!」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 水的溫度靠火的加溫達到 100℃,而人心靈的溫度則靠正面的思考、樂觀的心、 親友的關懷、溫柔體貼的心、 對這世界的好奇心、勤奮努力等等來加溫。 希望今天這篇文章能讓各位朋友們心的溫度升到滿滿的 100℃, 讓您我的生活變的更多加采多姿。 轉載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wO23APeWEQ55I3p1VW7PrMSiOQ--/article?mid=15323

{PG}英繪~01

2010年04月15日
公開
35

時間:10:20 地點:睿睿家 主題:color 內容:Song-?? Story-彩虹出來了/台灣麥克 今天的小麵包異常興奮&活潑.. 有點失控.. 不知對老師及一起上課小朋友有沒有影響..@@.. 感謝cora老師的耐心.. 沒有被活潑又異常興奮的小麵包嚇到.. 今天主題是"color".. 小麵包在把little frog放回媽媽肚子裡是竟然顏色都對ㄝ~ 麵包媽也嚇一跳..是誤打誤撞嗎?? 呵~沒關係..小麵包開心就好.. 才上過3次課程.. 小麵包從排斥English.. 到現在願意大聲唸出English.. 這對你來說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媽咪知道從開始牙牙學語.. 你就會很在意自己語句與大人一不一樣.. 不大輕易願意發表.. 但現在的你.. range變大了.. 趕勇敢跨出一小步.. 媽咪要給你大聲拍拍手鼓勵鼓勵.. 寶貝~凡是都有第一次.. 沒有人天生第一次就是最棒的.. 願意嘗試,勇於接受挫折.. 你能獲得會更多哦~ 哈~這樣寫好像是大人的想法.. 希望在成長探索的你.. 不知不覺中領悟到.. 加油加油~GOGOGO~ 今天認識color的方式淺顯易懂.. 真是個好遊戲! 故事..讚~ 可惜小麵包在其他地方看過.. 顯得注意力非常不集中.. 而錯過cora老師唸的是英文版ㄋㄟ~ but麵包媽告訴自己不要把一些標準放在你身上.. 不是就希望你開心喜歡英文就好嗎? 呵這樣就好囉~ 今天最開心的事.. 媽咪問:開心嗎?下週還要來嗎? 你回答:開心~還要~^^ 這就足夠啦~ 每過半歲時.. 總是小麵包的尷尬期.. 活潑是好事.. 但有時呈現失控時.. "放"與"收"之間是麵包媽最頭痛的一件事.. 再加上工作讓麵包媽長期睡眠不足.. 發現自己情緒的穩定度快到臨界點了.. 但看著寶貝一點一滴的成長.. 在累在遠.. 媽咪會努力堅持下去帶你繼續探索去.. ps.哇~好多照片沒整理..越積越多好可怕.. 改天要努力消化才行..

孩子鬧情緒,父母不抓狂八大法寶

2010年04月13日
公開
39

爸媽不抓狂完全手冊 文/李想 專家/蕭勵健 幼兒教育專家 家有發飆寶貝,動不動就大發雷霆,搞得做父母的也快抓狂。其實,孩子愛發脾氣並非沒有理由,多半是因為遇到挫折或無法表達心中想法的一種外在表現,父母如能對症下藥,就能輕鬆降低緊張的親子關係。 學 齡前幼兒亂發脾氣是常見現象,因為他們還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多數父母遇到這種情況,經常是手足無措,一旦處理不當,孩子就會愈鬧愈嚴重,事情一發 不可收拾,最後父母自己也跟著抓狂,長久下來,親子關係就會變得愈來愈惡劣。要解決上述難題,首先得要了解孩子為什麼發脾氣。 • 了解孩子為何發飆 三歲前的孩子由於語言表達能力不夠,所以當他們遇到挫折或不知如何表達自己想法或欲望時,發脾氣就成了最佳的表達工具。常見的孩子發飆方式有:尖叫、哭鬧、丟摔東西或是賴坐在地上、停在原地不動要你拖才走…等。 平常這些情況若發生在家裡,父母比較方便處理,但是如果一旦發生在公共場所,如餐廳、百貨公司、捷運或公車上,那可就不得了,除了要尷尬面對旁人的側目之外,如何快速平復孩子的情緒,才是考驗所有父母的最大難題。 其實,孩子有時候並不是真的在發脾氣,他們憤怒或哭鬧的表現,有時只是因為父母不懂他們的需求而做出錯誤的決定,導致他們覺得不被尊重。父母應該利用各種方式去了解孩子發飆生氣的原因,以避免下次再出現同樣的情形,進而也能減少孩子發飆的機會。 糾正孩子的惡形惡狀如果你的孩子在公共場所出現以下這些狀況,做父母可要幫助孩子糾正過來。惡習1 高聲說話、尖叫惡習2 說髒話惡習3 沒大沒小,不尊重長輩惡習4 取笑捉弄惡習5 隨意打鬧、舉止粗魯惡習6 東奔西跑、探人隱私惡習7 行為暴力惡習8 忸怩自閉 • 父母不抓狂八大法寶 當孩子在公共場所鬧情緒的時候,爸媽肯定是既緊張又尷尬,在眾目睽睽下,想盡辦法要讓他安靜下來,無奈他就是不買帳,您愈急他愈故意。到底要如何安撫怒氣衝衝、又哭又叫的孩子呢?以下提供八大法寶,讓您處變不驚、臨危不亂。 ●保持耐心 深 呼吸,不要自己也跟著生氣。你必須避免自己情緒失控,否則事情會更糟。其實孩子的記憶很短暫,只要在事發時運用適當方法,他的情緒很快就會過去。譬如你可 以對正在生氣的孩子說:「媽媽知道你很生氣,但是生氣是不能解決問題,告訴媽媽,你為什麼要生氣?」雖然孩子年紀還小,他可能聽不太懂你的意思,也不一定 可以完全說出他生氣的理由,但是面對如此情緒平和又有耐心的爸爸或媽媽,他也許會有樣學樣,慢慢和緩自己的怒氣。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當 你感覺到孩子開始浮躁不安時,先下手為強吧!用他有興趣的事吸引他,讓他暫時忘了原本的不高興。例如,在餐廳中,他可能一直吵著要下餐桌去玩,這時你可以 跟他玩個小遊戲,你可以告訴他:「我們用牙籤來排圖案好不好?看誰第一名!」轉移他注意力的方法有很多種,但千萬不要用賄賂的方式,如果給他食物或玩具, 嘗過甜頭的他可是會變本加厲的。 ●幫助孩子利用其他方式洩憤 當他準備發怒時, 試著引導他唱他喜歡的歌,或是要他講他喜歡的故事,或者拿出他最心愛的玩具,你可以告訴他:「小維尼看到你在生氣囉,你這樣生氣不理人,小維尼會不陪你玩 喔!」或者你可以告訴他:「小維尼是你最好的朋友,你可以告訴他你為什麼生氣,讓他分擔好朋友的心情如何?」另外,塗鴉也是個發洩情緒的好方法,國外近來 使用「藝術」來改變孩子的情緒,如聽音樂、畫畫、演奏樂器等。 ●讓他自己平靜 長輩的干預愈多,他的脾氣可能愈強烈。孩子鬧情緒,有時是帶點試探的性質,爸媽表現得愈在乎,他可能愈是過份,所以,如果不會影響到其他人,就試試讓他哭夠了自己安靜下來吧! ●鼓勵他敘述 例如,當孩子吵著要買東西時,鼓勵他說出:「媽媽不讓我買小火車,我很不高興!」讓孩子學著瞭解自己的情緒與情緒發生的原因,進而嘗試用其他方式解決問題。 ●講道理 告訴他這些行為會對別人造成什麼困擾,教他學習尊重別人,並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 ●適度的處罰 可以用適度的處罰,例如取消例行的散步或點心時間等等,但必須要讓孩子明白處罰的原因。處罰過後,他的心裏一定不是滋味,別忘了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讓他知道處罰歸處罰,爸媽還是愛他的。 ●使用隔離法 孩 子變得不可理喻時,可以把他帶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告訴他:「如果你覺得已經不生氣了,就可以出來和我們一起玩。」很多爸媽都用過這個方法,但必須注意隔離 處的安全性,而且不能是會讓孩子產生恐懼感的地方,例如黑暗的小房間或不熟悉處;當然也不能是太有趣的地方,否則孩子連玩都來不及,不可能學到教訓。最重 要的一點是,您可得隨時注意他,別因為忙別的事而把他忘了。 事情結束之後,記得要把它置諸腦後,別讓它影響自己的心情。孩子的脾氣就像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爆發,別太在意,試著微笑面對吧! 有些教育專家建議父母,當孩子發小脾氣時,不需要刻意去安撫他,因為人都是有情緒的,太過克制或壓抑反而有害身心發展,除非有安全上的考量,否則你可以讓孩子短暫地紓解情緒。 • 孩子有禮貌 脾氣不亂發 你的孩子有沒有良好的行為規範,與他是否經常發脾氣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孩子對許多事都有一定的認知及規範,則會增加他們對周遭事物的理解,明白有很多事情不能做或不可以時,就能減少他們發脾氣的次數。 ●以身作則 要 教孩子成為有禮貌的人,身教重於言教。有一家麵包店的老闆娘對客人總是笑咪咪,噓寒問暖,態度和善有禮,所以她那四歲大的小女孩,在媽媽的耳濡目染,待人 接物也就自然地和善有禮,客人進門時她會說:「你好!很高興你來買麵包喔。」這不是一貫的生意技倆,而是因為孩子平日看多了母親的示範而自然培養的態度。 如果你時常讓孩子看見你等車時排隊、在下車時對司機說謝謝、在公共場所輕聲細語、會在拿其他人東西時先詢問告知…,你可以發現孩子也會跟你這樣做。 ●制定明確的規則 孩 子對反覆無常的規則,最沒有辦法應付,而那些不確定、不清楚的規定和教條,對他來說最沒有說服力。最好的方法是明確地告訴他該怎麼做,如「你看那裏有條界 線,不要超過喔。」與其對他說「你要對客人有禮貌」、「在公共場所要守規矩」這樣的含糊籠統的規矩,倒不如明明白白具體地告訴他。當然,孩子表現的行為有 正面負面,在教導的過程中,獎懲賞罰也就難免。爸媽還必須堅持這些原則,千萬不能因為自己一時情緒不佳或心軟,造成孩子混淆,也就不易建立明確的價值判斷 標準。 ●培養孩子的自我滿足感 孩子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有某些反應時,爸媽 可以更明確地告訴他:「你看,你對爺爺說晚安,爺爺很高興喔」。引導孩子體會自己正面負面的行為態度所可能造成的影響,尤其是當孩子正在建立自我意識與信 心的階段時,如果讓他知道自己真的做了一件令大家高興舒服的好事,孩子會感到十分的有成就感。注意,這並不是助長孩子傲慢,也不可拿這些「規矩」作為一種 威脅強迫的手段,應是帶領孩子體會人被尊重、和氣、溫暖對待時的好心情。相信孩子會將這樣美好的經驗延伸貫通,學習發揮自己的善良溫和的一面。 ●認真回應孩子的疑問 為 什麼要有禮貌?怎樣才有禮貌?小小孩常會用「問句」表達自己的疑惑,此時爸媽的回應態度必須認真親切,才能讓他進一步對事情有所瞭解。如果只是敷衍、答非 所問,不但不能打消他的好奇心,恐怕只有讓他更加懷疑行為的合理與必要性。用孩子懂得、可理解的說法,即使必須重複,也要耐心懇切地說給他聽。

如何引導孩子不搶玩具

2010年04月08日
公開
48

From:Didi & Mama 小小孩在自我意識萌芽的階段,對於分享玩具和輪流玩這件事,常常分不清.玩具到底是該怎麼去玩,因而經常會為了大家都想玩同一樣玩具,造成許多緊張狀態,搶別人玩具或被別人搶玩具,過程中的衝突,想搶人玩具因而打人,或因為不想被搶,因而出現自我防備的打人情況,孩子之間的衝突,經常讓大人尷尬不已,但父母對於孩子又心有不捨!希望他可以玩到玩具,不忍心孩子失望. 根本避免衝突發生是治標,教導孩子分享玩具或輪流玩的觀念,建立他們正確的習慣,讓他知道只是借,不是失去不再回來,衝突的源頭先止住,就不會有更大的衝突在後面,找了好久的一篇文章,大家共享~~希望每個孩子都快快樂樂的長大!! 為了歡慶恩恩的三歲生日,恩恩的爸媽邀請和恩恩同年紀的小朋友來家裡玩,正當孩子玩得開心時,突然傳出恩恩大哭的聲音,原來恩恩正與婷婷搶玩具,因為恩恩不想讓別人玩他的玩具。這樣的情景對家有兩至三歲孩子的父母來說,並不陌生,家長在面對這樣的情況,常常會覺得不好意思。  「分享」是一個重要的社交行為,但是要讓孩子學會分享玩具,父母要先同理孩子的擔心,提供孩子具體的步驟,才能有效的教會孩子分享。     在教孩子分享之前,需先判斷孩子的物權概念發展成熟了嗎?有時孩子搶玩具只因為他無法分辨物品的所有權,才會以為所有的東西都是他的,他都可以拿去玩。一般說來,四歲以上的孩子,對於「物權」才會有較清楚的概念。但是,三歲以上的孩子已經能開始懂得與人分享,是交朋友的好方法,可以鼓勵小朋友之間輪流分享。     美國「兒童」雜誌中提到一個很好的方法來教導孩子在教導中學來的經驗。邀請小客人來家裡玩之前,可以先跟孩子談談如何當主人,從迎接客人進門到客人離開的禮儀,讓孩子事先決定好哪些玩具是他願意跟小客人分享,允許他先將最珍視的幾樣玩具收起來,尊重孩子自己要獨享玩具的感受。當小客人來訪時,就會減少因為不願分享玩具而爭吵的風險。如果在挑選可以分享的玩具過程中,孩子想把所有的玩具都收起來,一點也不願意分享的話,可以跟他談:「如果你去朋友家中,一個玩具也沒有,你一定會很失望,覺得不好玩吧?」藉此激發孩子同理的心情。     有時孩子捨不得把東西分享別人,要讓孩子明白,不會因為分享而失去擁有的東西,父母不妨給孩子一個可以放他自己東西的抽屜、櫃子……等,幫助他確立物權的概念,當孩子知道對方玩過玩具以後會還給他,自然會願意和別人分享喜歡的玩具,並且在分享過程中感到快樂。  除了分享與物權概念的建立,搶玩具也可能是孩子要引起父母注意,以及要表達心中挫折與不安,或是經由模仿學習而來,因此在處理搶玩具行為前,須先判斷孩子搶玩具的原因,方能對症下藥呵!     擔心孩子因為搶玩具而造成衝突或打人的話,父母們可以透過下列方式引導孩子避免與化解衝突場面: ★衝突前的預防★ 1. 預先防範:觀察孩子平時搶玩具的原因,並事前做好防範措施,例如:針對想要藉搶玩具來引起注意的孩子,請父母平常注意孩子有好表現時,立即予以正向回應;針對尚未建立完整物權概念的孩子,請多利用故事或巧連智教材來引導孩子與他人分享的方法。 2. 隨時注意孩子們一起玩的爭執情況:避免等到衝突產生後才進行調解,例如:多提供同類型的玩具、先教導排隊、輪流的概念。 3. 平時不跟孩子玩打人的遊戲:以避免孩子覺得好玩而模仿學習打人的動作。 4. 教孩子如何面對搶玩具的情況:跟孩子討論想玩玩具時可以怎麼辦?例如:主動跟別人借玩具、尋求大人的協助、先離開造成衝突的情境,先玩別的玩具……等。 5. 把「對不起」、「沒關係」掛在嘴邊:只要發現自己碰撞到別人的身體,一定要說:「對不起,我下次會小心」;別人不小心碰撞到自己就說:「沒關係,下次請小心」。一定要提醒孩子記得:「沒有人喜歡被打」,並告訴孩子,如果別人發脾氣,做出打人的動作,你也要提醒他說:「我不喜歡你打人」。 ★衝突後的解決★ 1. 了解孩子搶玩具、打人的原因:同理孩子想要玩玩具的心情,陪他一起想辦法可以怎麼解決,例如:跟對方說玩好了再借他,或是一起玩。 2. 盡快處理衝突:適時引導孩子,避免過一段時間才跟他說:「你剛剛打人是不對的」,這樣孩子容易被訓的莫名奇妙,因為之前的事他有可能早忘得一乾二淨了。 3. 轉移注意力:引導孩子們分別玩不一樣的玩具,避免焦點在同一件玩具的爭奪上。 4. 請孩子道歉:只要有動手打人的行為,就請孩子要跟對方道歉,因為沒有人喜歡被打,生氣了可以用說的,不要動手。  請父母多以擁抱傳遞關懷,當衝突發生時,請以擁抱孩子讓孩子知道你了解他;談談是否因生氣了不知怎麼辦才會打人。同時請告訴孩子,還是希望他能學會用說話和不傷害別人的方式來表達生氣,這樣才能和其他的孩子和平共處。 敎孩子分享玩具是品德教育的第一步,如此一來,要養成一個懂得分享,慷慨大方的孩子,就指日可待了。@*

孩子愛動手打人

2010年04月06日
公開
27

[文章轉載]孩子愛動手打人 怎麼辦? 對象:2-3歲幼兒 孩子打人,是無意?還是有心?是習慣?還是模仿而來?還是得先了解孩子打人的動機,才能進一步有效的協助孩子克制脾氣,改正動手的習慣,孩子打人的行為才會相對減少。 《摘自巧連智月刊幼幼版2003年6月號》 「打人」是保護自己的本能反應 兩、三歲的孩子感到挫折或受到忽略時,緊張或憤怒的情緒就會油然而生。「這種緊張又不知如何適當宣洩的怒火,就是所謂的『發脾氣』。」美國親子教養專家珍妮波蘭(Janet Poland)在《孩子難纏,怎麼辦?》(The Demanding Child,頁155,新迪文化出版)書中指出:「孩子本來就不及成人成熟,比較不知道運用智慧及經驗來應付緊張情緒,所以經常不當的表達憤怒。」打人,是孩子回應外在問題的最原始方法之一,也是保護自己的本能反應。 了解「打人」的原因 一、表達不當: 精力充沛、體格強壯的孩子,和其他同伴玩球、溜滑梯時,常把別人壓倒、撞倒或推倒,其他孩子認為這叫「打人」。其實,這是他「示好」的行為,他並不喜歡攻擊別人,他還是喜歡和大家一起「玩」。 二、不能自我控制: 衝動易怒的孩子,疲倦、飢餓、想睡時,比較難以自我控制,需要爸爸、媽媽或其他成人從旁協助,及早安撫情緒,並再三提醒:「打人是很不好的行為」。 三、遇到挫折,不知如何處置: 堅持度較高的孩子遇到無法自我完成的事情時,常以打人表示其挫折感。例如:積木每次疊到第五塊就垮下來,飲料罐怎麼樣也打不開,七巧板拼不回最後一片……,你必須在他失去耐心前幫助他。否則,孩子很容易因此發脾氣。 四、要對方服從: 兩、三歲的孩子與玩伴之間的遊戲規則,常是「我懂我的玩法,不懂你的規則。想跟我玩,就要聽我的。」雙方一旦意見相左,就大打出手了。而打贏者,可以讓對方「服從」,和他繼續玩下去。手足之間幾乎天天看到這類爭執的畫面。 五、有樣學樣: 「不快一點吃飯就打你喔!」「再哭,就打你。」孩子和玩偶的對話,也間接顯示出生活中,成人與他的互動模式。要這孩子不打人,有點難喔! 仔細觀察孩子「打人」的原因,有時候是「表達不當」,有時候是「受到忽略,想吸引注意」、「遇到挫折,不知如何與人相處」,也有可能是「希望對方服從於他」,或者是「從生活中的成人身上學習而來」,所以為人父母,得多留意自己的言行啊! 學習「克制脾氣,不再打人」的技巧 教導兩、三歲的孩子克制脾氣、不再打人是有技巧的,爸媽可以試試看: 一、自言自語法: 對兩歲半以後的孩子而言,「自言自語」對理解訊息內容相當有幫助。你可以對孩子示範──用嘴巴說出來:「我很氣維維,可是我不會對他大吼大叫,我不咬人,不踢人,也不打人。打人很痛,我最好不要這麼做。」引導孩子學習健康的表達憤怒。 二、危險動作絕不可以做: 明白告訴孩子哪些是危險動作,例如:掐脖子、用力推撞、拿尖硬的東西戳人、砸人等,這些危險動作絕對不可以做,否則將受到嚴格處罰,如:禁止看卡通、幾天不能玩玩具……。 三、鼓勵孩子認錯: 知道不可以打人,可是還是打了,當孩子在公共場所因為搶玩具而打人,可是問是誰打誰,孩子卻不承認動手打人,直說:「不是我!」這時候建議讓孩子「先道歉」,再把孩子帶離現場;並嚴正的告誡孩子:出手打人將使他不能再到公共場所和其他小朋友玩,除非他能控制自己的脾氣與行為。 另外,鼓勵孩子認錯。唯有認錯,才有改錯的可能。告訴孩子,即使他犯錯,只要改正,永遠是爸媽的好孩子,爸媽還是永遠愛他。 四、把「對不起」、「沒關係」掛在嘴邊: 不管和誰玩遊戲,只要發現自己碰撞到別人的身體,一定要馬上說:「對不起」;別人不小心碰撞到自己,就說:「沒關係」。記得:不可以「舉起拳頭來打人」。同時告訴孩子,如果爸爸、媽媽發脾氣,做出打人的動作,你也要提醒爸爸、媽媽:「不可以舉起拳頭打人」,而且「生氣容易變老喔!」 五、當個微笑爸媽: 和孩子在一起,是天底下最快樂的事。進家門前,先整理一下情緒,把工作雜事拋在門外,把心交給孩子,全心全意當孩子的「微笑爸媽」! 六、以擁抱傳遞關懷: 多給孩子擁抱,不論他是一歲或已經十歲。擁抱傳遞的關懷,永遠受用! 七、親子共讀聊心事: 上床前,共讀一段溫馨的故事;合上書,聊聊一天的歡樂與不快。這是一天中心情最平靜的時刻。想想,今天是不是比昨天少發了幾次脾氣?打人次數是不是越來越少了?先讓孩子檢視爸媽這一整天的「脾氣」,再請孩子說說自己這一天為什麼發脾氣?下一次如何不生氣、不打人? 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鼓勵孩子:不任意出手打人。叮嚀再叮嚀,或許三個禮拜,打人次數少一次,三個月少五次,改變雖慢,但是,孩子確實進步了,甚至三年後,根本忘了「打人」這行為。這是教養路上,親子之間一把看不到,卻永遠約束言行的「尺」!

快樂寶貝起步「奏」~PM16:30

2010年04月03日
公開
41

快樂寶貝起步「奏」- 芊芊的夢想旅行 [節目介紹] 兩廳院專為0到6歲的小朋友量身訂做的「快樂寶貝起步奏」又要看大家見面了,特邀「拉縴人男聲合唱團」帶來《芊芊的夢想旅行》,希望透過主角芊芊的旅遊夢想,帶領孩子們聆聽世界各國的歌曲,再由生動的燈光、投影來營造旅行的氛圍,藉此吸引孩子們的目光。 「拉縴人男聲合唱團」成軍以來獲得各界高度肯定,2007年「法國Tours國際合唱比賽」同聲合唱組冠軍、2008年「第19屆金曲獎」最佳演唱獎、2009年「第二十五屆寶塚國際室內合唱大賽」金牌總冠軍…等殊榮,已代表台灣擠身為世界水準的著名合唱團之一。 而飾演芊芊的楊小黎,是活耀於影視圈的新生代演員,其代表作是朱延平導演製作的電影「狗蛋大兵」系列,她曾幫迪士尼卡通「小熊維尼」、「獅子王」,及宮崎駿「魔女宅急便」、「心之谷」等動畫配音;這次將在舞台上帶著孩子們跟她旅行去..。 演出者:指揮�聶焱庠 鋼琴�李孟峰 芊芊�楊小黎(飾) 拉縴人男聲合唱團 製作人•影像設計�蔡枏竤 導演•舞監�章元莊 燈光設計�鄒雅荃  【歌曲】 開場曲-小小世界 (歐洲)Pie Jesu Andrew Lloyd Webber (日本)見上げてごらん夜のを星 永六輔 詞 いずみたく曲 寺島尚彥 編曲 (印度)Ramkali Indian Raga arr. Ethan Sp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