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劭恩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謝謝如婕的開導

2009年03月17日
公開
23

最近一直在忙著學校研究所考試的工作 沒有時間寫日記 剛好那天星期五監考完 回到太保 才一進門就接到如婕的電話 電話剛響時我還在想 這個人真厲害我才一腳剛踏進家門吔 原來是星期四時姊妹們msn 如婕很細心的將對話整理後mail給我 我看完後寫了一封mail給她 將我心中的疑慮和心得寫出來 我想我真的很幸運 如婕是一個非常好的心靈導師兼好朋友 一當她知道我們有疑問時 只要她有時間 她總是盡其所能 毫不藏私的傾囊相授 雖然她每次都很謙虛的要我們不要稱讚她 但也因為她總能在我們最需要時 適時的一句話就將我們從萬丈深淵拉到天堂 所以我還是要由衷的感謝 如婕看出我的最大問題 是在恩恩的教養上 她認為不要將小孩的情緒貼上標籤 即便我們這麼大的人 都還有自己的情緒 更何況他只有四歲 而我的困擾是 我明知當恩恩在番時 自己的情緒要控制好不要隨之起舞 但我常做不到 一開始我會非常有耐心 但當他再繼續閙時我可能就會抓狂了 如婕分享說庭庭也是會這樣 通常此時她會說那妳先冷靜一下 這幾天我耐住性子 學習如婕教我的 成果真的很好 原來媽媽不生氣 小孩的怒氣似乎真的會被澆熄 雖然他現在生起氣來還是會打我 但我不在氣頭上懲罰他 也試著告訴他 你現在很生氣 等你生完氣再說 或者在他打佑佑時 先叫他罰站一下子 但態度和緩 等他平靜之後再跟他講道理 如果多多站在小孩的立場 想想看也許就覺得事情沒那麼嚴重 不大罵他 他也不會因此就變壞孩子 恩恩總是在假日很早起床 大概六點多 然後心情很愉快告訴我 他想去書房玩 但在非假日時叫不起床 我知道他不太喜歡上學 可能學校的誘因對他已不存在 昨天我在七點時就放音樂摧他起床 他剛開始還是生氣說他想再睡 後來佑佑拿了書來要我講 我講著講著他也爬起來聽 算是很完美的一天 我不需要他趕快起來以免遲到 也不用面對他那令人心煩的壞脾氣 今天更好 因為有誘因 他們學校今天要帶他們去消防局和警察局參觀 恩恩很高興 所以自然今天他是帶著笑意去上學的 當然在學校的事是我無法控制的 但我一直在想 要如何讓小孩覺得上課很好玩 或是讓他有想起來上學的動力呢 下學期我想將恩恩換到我們學校的附幼 因為聽說小都很愛上學 這對我來說是很大的誘因 但還有六個月的時間 我只能自己多多動腦囉 妙慧補充: 現行很流行"情緒障礙"這個名詞, 雖然每個人不論年紀都有可能出現這種狀況, 但是, 既然大人都無法完全掌控, 怎能過度要求小孩一下就要學會, 有時, 因大人的比較心起了, 只看到別人的小孩在外人面前的外顯行為, 而將自己的小孩在家裡行為做一比較, 熟不知其他小孩在家中也可能有相同的情緒反應, 只是在外時, 因著父母的約束或小孩天生個性, 外人不易得見而已, 另一重點是, 不要把情緒障礙這個標籤貼在孩子身上, 既然大人會有難耐的情緒, 孩子也只是需要有人耐心引導學習怎麼處理, 每個人因著個性和生長環境不同, 有著程度不一的情緒掌控度, 一旦將孩子貼上情緒障礙的標籤也是一種負面磁場的牽引. 所以提醒大家用平常心去理解和認知孩子的情緒, 就算有失控場面, 回歸理性後, 不要用孩子有問題這種心態去面對和探討, 父母愈是理性, 慢慢地也是在教化孩子將來朝著理性的人格發展. 父母擔心愈多想愈多, 也會無形中給孩子壓力, 讓孩子愈來愈像有問題的小孩.; 最後要提醒的是, 多數孩子的情緒問題是正常的, 但是, 父母為了面子, 為了在意別人的評論和言語, 而施加壓力在孩子身上, 那麼, 自然會得到更多挫敗. 還是要提醒大家, 適度地把思緒接回用平常心看待孩子的學習, 想想在很小就看起來很懂事不外顯情緒的小孩, 若這是一種權威的壓抑, 長大後, 也可能會有其他問題, 為何不放寛心, 讓孩子在正常情緒發展中慢慢學習, 一步步改進呢? 比較心是萬惡之源, 做父母要謹慎切記. 我也曾有過一些過度的念頭, 在學習中, 我看到自己坦然和平常心後, 孩子的變化, 分享一點小小心得.

轉貼如婕日記:與靜行心念隨談—親子, 學習, 輪迴(1)

2009年03月17日
公開
36

靜行: 哈看完靜塵那篇日記, 我有心虛的感覺 一直幫孩子貼上標籤了 不過在那當下真的是會擔心 現在翔一直在進步學校的師長們的感覺得出來 還直說翔是很受教的孩子 天使: 呵...這是我一直想提醒你們的 靜行: 聽的我一顆大石頭落下也體會到大人都會有情緒了 更何況是小孩子 天使: 不要貼標籤, 但可能詩穎情緒太強烈 所以這句話, 在當下說服不了靜法 但是, 貼了標籤有時是一種負面磁場牽引 靜行: 如果是跟以前的我說我可能也會不服 天使: 而且啊, 也許公公是一個問題 靜行: 因為在那當下只有媽媽能體會的心痛跟無奈不是別人可以感受的 天使: 但我的面對方式是教會庭面對別人的評論 你思考看看 我都是教庭為什麼別人會給她這種評價 要怎麼做別人才不會怎樣 而別人這樣評論他時, 我們心裡也好難過 因為我們知道庭是很棒的小孩 靜行: 其實通常都是大人的感受會比較深 孩子不見得能理解大人評論他的意思 天使: 我們要怎麼讓別人看到你有多棒 我覺得庭最近進步很多, 上課也穩定很多 老師都會哈哈笑 而且因為她的大聲回應, 帶動了全班的情緒 靜行: 嗯現在有種情形很好笑 翔不會因為人家的評論而有所感受 反倒是怕我被阿公罵所以才會慢慢跟我配合 天使: 那也是一種方法, 讓他學會為人著想 靜行: 很棒ㄝ,我印象中的庭庭是很內向文靜的 算是很大的突破 但我事後還是會跟翔說 其實阿公平常也很疼愛你這次是因為你做錯了事 所以阿公才會罵你 自己想想是不是做錯了什麼 通常翔都聽的進去 天使: 庭現在很活潑 也很主動哩 靜行: 但情緒上他還是無法控制 但次數慢慢減少了 天使: 自信吧 我覺得她的自信建立起來了 常會說媽咪我好棒, 我有乖乖, 我有大聲回答 靜行: 對阿庭感覺變的比較有自信 生了翔之後雖然讓我傷腦筋但也讓我有所體悟 天使: 就一直鼓勵她表現和積極, 然後給予肯定 靜行: 我在翔身上學到太多了 天使: 其實庭每天都有情緒, 我不會想記錄, 是因為, 已經被我列為正常反應了 靜行: 我也是阿 除非讓我難過痛心的但比較少 我現在只紀錄他很棒的讓人稱讚的 哈這樣看起來我也會覺得他進步很多 雖然小有狀況會發生但他確實有轉變 天使: 因為你的轉變影響他的轉變 否則母執子執怎會改變 靜行: 嗯嗯因為他就是我的一面鏡子 所以在他身上我看到我自己 我對他越來越充滿希望了 哈哈 以前每次我因為他被長輩責罵我總是會怨天尤人 天使: 是啊, 學佛也是在學自觀, 當你愈明白一些道理, 要把這些道理回頭觀照自己, 我做到多少, 很多人都習慣用道理去要求別人或孩子, 卻沒發現, 自己的不足. 靜行: 現在我聽到責罵很快就會放下了然後再去輔導翔 對姐姐說的這點,我感受很深 後來我學會觀照自己 我說: 自然就會產生很多情緒和苦情 靜行: 對也因為比較心讓自己跟孩子更苦 我說: 當自己能做到一些心靈提升時, 慢慢地對於他人之言行也就會有所淡然, 心不苦了, 苦就不在了. 靜行: 所以我應該要感謝翔翔讓我看到自己進而去修正 嗯嗯淡然處之 因為情緒來來去去何必當真 天使: 這樣的知很容易得到, 但這樣的行卻是需要一再反覆練習, 進而變成習慣 靜行: 知易行難,當人冷靜下來時都知但發生當下又是以情緒主導 天使: 我知道在自己之外, 也有很多不合理言行的人, 有些人自認做得不錯, 但因他人之言行而受累 靜行: 習慣成自然慢慢會有所轉變 天使: 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另一門功課 因為終究你如何在意別人外顯的言行, 也不能改變什麼, 但是, 自己的轉變, 卻能為僵局帶來一線生機, 引來正向穩定的能量 靜行: 對而且是發自內心的 現在我體悟到行比說更來的讓人信服 天使: 所以師父對於人性一再在重覆的錯誤裡輪迴, 也只能苦口婆心不放棄地堅持, 卻不能用手一點, 以仙術讓人開悟 因為"悟"是我的心, 心不貫徹又怎是悟 靜行: 面對我的家人也懂得用自我的改變去影響他們

轉貼如婕日記:與靜行心念隨談—親子, 學習, 輪迴(2)

2009年03月17日
公開
33

與靜行心念隨談—親子, 學習, 輪迴(2) 2009 / 3 / 17 天使: 有空去看弟子規第一篇 入則孝這篇 雖然你現在很有心得了,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靜行: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我正在努力中呢 但還不是做的很好 天使: 意思是要我們好言相談, 就算不是很好的回應, 也要無怨 面對父母, 因為太親, 這是很難的一關 可是大家在帶小孩讀經時, 就只是念, 很少有人想, 我有做到嗎? 對不對? 靜行: 現在我面對父母已經懂得和顏悅色的去跟他們說話 鼓勵肯定他們的進步 對 很多人在念但真正去思考的人很少 包括我也是不懂得去思考其意 現在反而是翔讀經了讓我注意到也對經典讚嘆 經讀不只是給孩子讀的更是應該讓大人去讀 天使: 再看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進道矣。 還有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不也是談靜心有得, 由心而起, 推己及人, 慈悲喜捨後自然家國天下平定. 所以很多讀書學做人的道理, 和學佛沒什麼二樣, 但有的人捨近求遠, 因為不求甚解吧, 讀佛書能悟的讀聖賢書也一樣, 所以, 有時, 有些學佛者, 是帶了點妄念.... 也因為如此自然對不同宗教, 也有了分別心..... 靜行: 其實也是人性所致 但這些就是讓我們來學習如何讓人性更圓融 天使: 不習慣去珍惜已經擁有的, 總要失去時再嘆息 靜行: 沒有錯誤也就沒有進化的可能 人總是失去才知道要珍惜 天使: 是啊, 所以, 既然讀聖賢書能悟有限, 那麼有人選擇讀佛書, 有人選擇念聖經, 有人選擇道德經等等....只是做了不同選擇, 細究講的不就一樣的東西嗎? 不一樣的是, 不同宗教還多了一個心靈共主的歸屬感. 就像我們在找長期飯票一樣, 找一個歸宿, 但每個人適合的歸宿不同 因為原生個性不同嘛, 思維自然不同, 就需要不同的人來陪伴 才能學習圓融 靜行: 其實這些勸人向善生活智慧的經典聖賢書都是一樣的,只是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 天使: 如果剛好選了一個適合的人, 那麼要學什麼? 學怎麼延續和影響別人創造這樣的善緣, 但若原本適合的二人, 因為其中一人不滿足, 自然產生新的問題, 又是另一個學分要修了. 靜行: 人的世界真的有好多巧妙的安排真的不得不佩服 所以人家說貴人不一定是對妳友善的人 好人壞人都是來成就自己的菩薩 天使: 如果選了一個不適合的人, 能學的更多, 學著怎麼從種種磨合中看到自己的功課 這沒有標準答案, 而是每個人的心做了什麼決定和學習, 才讓自己學會為自己而活, 讓自己的心自在. 會有人想問我, 若選擇離婚或是放棄是不是來世還要繼續化解 靜行: 事情對錯沒有定數而是自己的心去分別了 是不是要化解也端看自己願不願意放下沒有一定的標準 天使: 其實這沒有一定的答案, 大家被輪迴的觀點綁太深了 當你選擇了放棄和離婚, 這個源頭可能是老公, 可能是公婆, 但決定時的主因是釋懷的不帶任何怨恨的, 是一種圓滿的心靈 那麼, 別人對你的不合理就是別人的功課, 是別人來世要面對的 很多人是做了決定, 並沒有得到解脫, 一樣有不甘心或是怨執之心, 那麼這就是來世要再相修之題了 靜行: 姐姐其實在我弟這件事中我看到了放下的轉化力量ㄝ 因為我弟媳放下之前的種種願意不棄前嫌的真心照顧我弟弟 反而讓我爸媽看到雯雯的優點跟真心 化解了原本的惡緣 他們三方都溝通過也都願意放下以前種種重新開始 因為一方的先放下進而影響另一方 全然釋懷 天使: 所以我說我一向沒有勸合勸離的問題, 而是, 當你做了決定時, 就要有承擔的勇氣, 只要是用釋懷和寛恕或是包容的角度, 自己的心就過關了, 別人是否改變或為惡就是他人要修習之務了 有人在婚姻的背叛中選擇繼續, 可能是為了孩子, 可能是為了不甘心, 也可能還有愛, 但, 記著, 掛著, 怨恨著, 那麼, 這樣雖然繼續也是彼此都痛苦, 來世自己還有功課要繼續 有人問, 我們還有緣嗎? 其實, 有緣又如何? 是善緣或惡緣都是緣, 有緣卻是惡緣的延續, 並不離苦啊 靜行: 其實主要還是在於自己的選擇要結惡緣還是善緣,很多事情並不是定數而是在於自己的心如何去選擇走怎樣的路 天使: 反之, 有人選擇離婚, 看似解脫但一樣不甘心不放手還不一樣, 若是離婚只是放過對方, 自己的心是淡然釋懷, 也許能走出自己一片天, 就沒什麼來世相循之題了. 靜行: 但通常很多人沒有清楚這一點自己有轉化的能力只好隨著主觀跟情緒擺佈 天使: 對啊, 所以, 輪迴的功課來自於, 你的心用什麼態度去面對決定, 而不是你做了什麼決定而導致輪迴的功課 這一點常是大家的迷思 靜行: 嗯嗯以前我勸合不勸離現在只要是雙方能夠去承擔自己的選擇何不祝福離婚了也不代表無緣 天使: 有些夫妻的個性適合做朋友, 不適合做情人 有時, 只是透過婚姻讓彼此看清楚問題 不過, 個性也是會因為相處而學習調整, 而變成合適的夫妻 婆媳問題亦然. 靜行: 心要用什麼態度去面對決定那也是人人在輪迴中所要學習跟體悟的 天使: 也曾有人問, 曾有算命的說過命中有離異之兆, 所以擔心會不會離婚, 其實若把別人論的命放進心裡, 自然就無可避免, 因為一旦有什麼衝突時, 就會把這個公式套入, 但是, 若把命運操控在自己手上, 那麼只要彼此有心去維繫調整, 沒有什麼一定要離或不離的因子, 就算離也不是可恥, 而是回到剛說的, 用什麼心情做這樣的決定, 不過往往人最痛苦的是, 不管做什麼決定都苦, 自然問題一直都無法解決, 最後只想到處求….求一個能讓自己一了百了或是一夕成佛的妙方, 因為心態不正了, 在學習路上自然也容易走偏了, 不管選擇什麼方法學習人生的課題, 實際自我面對也好, 宗教輔助也好, 醫學專業也好, 都要自己一步一腳印的體會和由心的轉變才能到彼岸.

家庭教育誤區嬌縱了孩子

2009年01月12日
公開
20

現在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無疑比過去多得多,也比前輩們更講民主,但總的來說,孩子卻比過去嬌縱、難管了。原因就是,如今,家庭生活方式出現了新的變化,但父母並未及時調整教子方略,另外,各種育兒書刊充斥市場,很多父母生搬硬抄,操作起來似是而非。所以,家庭教育中的一個個新誤區便出現了。 誤區1:孩子應該放到首位 幸福指向 → 讓孩子學會關愛他人 近些年來,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可悲的是,一個家庭中越是以孩子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為中心。力力的媽媽對此深有感觸,以前每次吃蝦都是把蝦剝給兒子吃,自己從來不吃,當她有一次隨意地把一個蝦仁塞進自己嘴裡時,沒想到力力立刻翻了臉,又哭又鬧,還逼著她吐出來!很顯然,像力力這樣自我中心的孩子將來是很難融入社會的。事實上,一個家庭中最為緊要的是夫妻感情的經營。不妨告訴孩子:媽媽最愛的人是爸爸,爸爸最愛的人是媽媽,你雖然沒有得到最愛,但你同時擁有雙份愛。我們還可以給孩子立下規矩,「下班後半小時內不可以打擾爸爸媽媽」。結果你會發現,以前越關注他,他的要求越多越難纏,現在你把他的位置放對了,他反而變得禮貌和獨立。 不要給孩子他是家裡的特權階層的印象。好東西大家要分享,人人有份,這樣培養來的孩子才懂得關愛別人。 誤區2:現在的孩子都很幸福 幸福指向→ 讓孩子學會體驗快樂 很多人都認為,現在的孩子 吃得好穿得好,甭提多幸福了。但幸福不幸福,只有孩子自己知道。據調查,在三種情況下孩子最不開心: 一 是父母吵架離婚時,孩子很驚恐,不知所措,又擔心自己沒人要。 二 是沒人玩時。特別是喬遷新居後,父母給孩子很多限制,牆上不許\畫、地板上不能拍球、衛生間裡不許\玩水,更不能領著同伴來胡鬧,到最後,很多孩子都想回老房去住。 三 是做不想做的事。被父母逼著哄著學畫畫、彈琴、上各種興趣班。 安全、交往、自主都是兒童期的合理需要,這些需要沒有被滿足,那麼即使錦衣玉食、玩具豐富,孩子也不會感到幸福,所以,幸福的童年是讓孩子過孩子的生活。童年的主旋律應該是快樂無憂的,但孩子也會有孩子的小小煩惱。父母應隨時關注孩子的情緒體驗,肯定、鼓勵他表達情緒,幫助他調整情緒。 誤區3:吃飯、穿衣不要緊,大了自然會! 幸福指向——讓孩子學會生活自理 很多父母帶養孩子偏重控制,衣服穿得多但恰恰先感冒,吃飯追著餵直到跑不動,結果是長大以後生存適應能力差,中學生父母鋪床墊褥、大學生父母全職陪讀大有人在。父母的包辦代替剝奪的是孩子生活自理的實踐機會。其實像穿脫衣服、洗腳洗臉、學具整理這些簡單的自 我服務勞動完全可以讓孩子自己去幹,初期父母要容忍他的不利索不完美,父母從示範到手把手教到只動嘴不動手,逐步放開,只要你堅持一個月兩個月,沒有培養不出的生活能力。在這些方面,大人要有意識的「懶」 些,小孩才可能「能」些,小時候肯放手,長大了才放心。 誤區4:盡量滿足孩子的願望 幸福指向——讓孩子學會克制需求 很多父母對孩子有求必應,生怕拒絕會挫傷了他們的心靈。其實生活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們把自 己嚮往的東西列一張表,然後,在今後三年內可能滿足的願望上打勾,其中打勾 的能佔20%,我們多半就很滿足了。而現實是多數孩子75%以上的願望都能如願以償。許\多父母善於克制自己的物慾,卻無節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可是,太容易獲得的東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從中獲得的樂趣也了了,這一點孩子和大人是一樣的。更糟糕的是,孩子從中學會的是不勞而獲,高消費不是靠努力與犧牲得來,而是靠抱怨、要挾、強求得來。所以,父母應善於對孩子說不,要他學會克制與承受。一項實驗表明,幼年時面對桌上精美的巧克力能克制 自己攫取慾望的孩子長大後的成就要遠遠高於不能克制的孩子。問題是很多父母缺乏臨場說 不的處理技巧。典型的過程是這樣的:上街前說好今天不買東西,但到了街上,面對誘惑,孩子先逗留再明示後撒潑,大人覺得很丟面子就屈服了,當然嘴上還是要惡狠狠地說,下不為例否則就收拾你之類,顯然這種空洞的威脅永遠都不會兌現。另有一對夫妻是這樣處理的:孩子撒潑,夫妻倆一商量,決定由媽媽出面說,你願意賴在這兒就呆這兒,我們先回去了,說完掉頭就走,孩子見勢不對, 拔腿就追。回去後吃完晚飯,父母鄭重地和孩子交談,讓他自己反省今天的行為,並主動作出行為承諾。 誤區5:家務活父母幹就行了 幸福指向——讓孩子承擔勞動的義務 我們小時候都被家長安排著承擔一定的家務,但輪到自己做父母時幾乎沒人指望孩子能幫家裡做事。調查顯示,各國兒童平均每日勞動時間分別是美國1.2小時、韓國0.7小時、法國0.6小時、英國0.5小時、日本0.4小時、中國0.2小時,德國甚至將6歲以後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寫進法律。家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孩子脫離父母走向獨立,成功\地構築自己的生活,而家務活正是增強他們能力與自信的途徑。比如3歲可以端板凳、遞用具,4∼5歲可以疊衣服、理床鋪,6歲可以收拾桌子、整理房間,10歲的孩子就該固定地承擔家裡的某項勞動了,如收飯桌、倒垃圾。總之,孩子是家庭成員,就應該讓他對家庭盡義務。 誤區6:板凳絆倒了你,我打它! 幸福指向——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板凳絆倒了孩子,不同的國度有不同的對待方式,而不同的對待方式又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格特徵:中國的家長是打板凳,安撫孩子,孩子學會的是推卸責任,抱怨他人;美國的家長是「沒看見」,不去干預,孩子學會的是爬起來走,獨立性強;日本的家長是批評指責,孩子學會的是承擔責任,尋找原因。其實很多事情大人是不必急 著擋在前面的,自己的事情讓他自己做,自己的責任讓他自己承受,比如玩具弄 丟了,不要急著給他買,讓他承受丟三落四的後果。把小夥伴的東西弄壞了,不必掏錢給他賠,讓他自己出零花錢。只有承受了他才會從錯誤中汲取教訓,這遠比家長過後反覆嘮叨效果要好得多。 誤區7:完全講民主 幸福指向——民主要慎用 從前的家長容易簡單粗暴,而現在的家長容易太講民主。父母作了一個決定,孩子尖叫為什麼,你解釋,他再問為什麼,你再解釋。其實他並不真的想尋求答案,而只是引誘你進行一場辯論,而無論你表達得多麼清楚,孩子總會有自己的理由。其實民主是為了瞭解孩子的想法,並鼓勵他發表自己的意見,但並不意味著可以討價還價,甚至遷就退讓。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只要不帶歉意與威脅地說明,「因為我是父母,所以做決定是我的責任」。大人想成熟的意見應該要求他做而不是希望他做,當你以懇求、交易、賄賂、威脅、講理的方式去對待他的不合理要求時,其實就是在鼓勵他不講理。 誤區8:你唱紅臉我唱白臉 幸福指向——家教要求一致連貫 一般的家庭通常是:祖輩寬容父母嚴格,爸爸性急媽媽心軟或者爸爸豁達媽媽較真,因此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常有分歧,於是就出現媽媽懲罰孩子爸爸替他放哨或者爸爸對孩子發火,媽媽為孩子辯護。更有甚者媽媽重罰過後,爸爸悄悄帶孩子去飯店美食以示慰勞。長此以往,孩子產生投機心理,知道要吃找奶奶,要玩找爸爸,要上街找媽媽,教育功\效相互抵消。所以家庭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要預先協商,達成一致,萬不可當著孩子的面相互指責,彼此都要主動維護對方的尊嚴。還有的家長教育孩子是看心情,高興時孩子犯再大的錯也能原諒,不高興時孩子一點小錯也能無限上綱,揪住不放;或者一段時間放任自流、不聞不問,一段時間又事無鉅細、棍棒相加,弄得孩子不去關注教育的內容,而是小心地揣摩家長的情緒。須知一暴十寒是不可能養成好的態度習慣的,它需要親子雙方共同的意志努力。

如何為學前幼兒選好書?

2009年01月09日
公開
41

2008/10/03  如何為學前幼兒選好書? 作者:林真美 出處:親子天下 孩子的身心發展階段不同,引導孩子閱讀的訣竅也不一樣。如何替學齡前的幼兒選書、說故事?兒童文學專家林真美提出以下實用的建議。 -------------------------------------------------------------------------------- advertisment 許多家長會希望以繪本,帶領孩子踏出閱讀的第一步。近年來,繪本市場發展蓬勃,出版品琳琅滿目,但是對家長而言,如何在茫茫書海中挑選適合孩子的繪本,其實是一門學問。 學前幼兒的閱讀,可依照幼兒的身心發展,大略分為兩個階段:零到三歲為第一個階段,三到六歲則是第二個階段。 零到三歲:閱讀,非生活重心 三歲以下的小小孩,閱讀,不必是生活的重心。對這個階段的孩子而言,具體的學習較抽象學習更為實在。 孩子可以運用自己的身體四肢,藉由玩耍去探索這個世界,以累積生活經驗、培養理解能力。有了這樣的基礎,才可能進入閱讀這種較為抽象的精神活動。 這個階段,家長可著重於營造「快樂」的閱讀氛圍,讓孩子能喜歡書,而不是強迫小小孩安靜地坐著看書,以免壞了孩子的閱讀脾胃。雖然說三歲以下的幼兒不是非看書不可,但是,專為三歲以下嬰幼兒所設計的幼幼書,仍然可以是小朋友的生活觸媒之一。那麼,該如何為小小孩準備書呢?好的幼幼書到底具有什麼特色? 圖像逼真、內容切合生活經驗 好的幼幼書的第一項特色,是要表現「逼真」。所謂的逼真並不是指要畫得如同照片般寫實,而是指能掌握描述對象的特徵,不扭曲失真。 三歲以下的孩童,仍處於認識事物的階段,如果不能給予接近事物本質的東西,容易導致認知錯誤的反效果。 第二,幼幼書的內容必須是幼兒能夠感受的,因此圖畫最好能夠表現出小孩所熟悉的人、事、物,文字要簡明易懂、饒富趣味,唸起來充滿音韻之美,敘述平易、生活化。 幼幼書的內容較不具複雜的故事性,而是一條單純的軸線,讓小孩容易跟隨。或甚至只是一個簡單的概念,並能以適切的文圖搭配,凸顯它的形成過程。 美感,從小培養 好的幼幼書自然是具有美感的,不會因為讀者年紀小而降低繪畫品質,將作品幼稚化,或使用俗艷的色彩。有些家長認為,一定要「可愛」、「顏色鮮艷」才能吸引孩子,其實這是大人的偏見,也可能導致家長選了過於俗氣的書籍,窄化了孩子的美感體驗,猶如讓孩子吃下含了許多色素的糖衣,壞了孩子的味覺。 選書多元化 家長在選書的時候,不必局限於特定的類型。小小孩尚處於摸索階段,而孩子對於書本的熱忱,往往是隨機碰撞出來、沒有道理可言。 曾有一個未滿兩歲的孩子,好一段時間要我陪他唸同一本書。那本書並不是什麼「可愛」的小書,而是記錄著九二一地震災情的攝影集。或許是圖像中有太多異於日常的畫面,深深吸引著這個孩子。遇到這種情況,我也會儘量去滿足孩子的好奇,善盡陪伴之職。 市場上的書籍琳琅滿目,只是,在台灣許多值得一讀的幼幼書都以昂貴的套書形式販售,不易取得,相當可惜,但是只要家長秉持「給孩子最好的」這個原則,依然可以在市面上挑選到好繪本,並為孩子帶來好的影響。

轉貼~培養bobo挫折容忍力

2008年12月10日
公開
36

挫折容忍力是可培養的!累積幼兒生活「經驗」,是幫助孩子學習的方式之一,經驗挫折更能幫助孩子了解如何調整自身情緒,屏除負面影響。至於身為父母的你,更是孩子學習的最佳榜樣。 【撰文�曾家鳳;諮詢�中臺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資深講師 連寶靜】 由於現代父母生得少,所以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要什麼有什麼,絕不讓孩子吃一點苦頭。事事總讓孩子隨心所欲,久而久之,孩子將會失去自制、自律能力,而且將會養成唯我獨尊的性格,往後進入團體生活時,很可能出現人際關係失衡狀態。 從「你」做起 挫折容忍力可透過教育加以培養,中臺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資深講師連寶靜表示,最佳的教育者就是「父母」,因為你的一舉一動,孩子都看在眼裡,倘若父母面對挫折處理態度不當,孩子自然也會仿效。 舉例來說,父母因為某些因素吵架,產生所謂「溝通挫折」,因為對方聽不懂自身所欲表達的內容,甚至產生誤解,導致雙方感到挫折,進而情緒控制不當,於是發生爭吵。假設父母這時會亂砸東西、甩門,那麼,往後孩子面對挫折時,也會以相同方式處理!學齡前幼兒不懂得辨別處理方式是否正確,只會模仿他人,以改善當下情況,所以,連寶靜強調,父母身教是否恰當,將是影響孩子是否能夠習得正確處理挫折的關鍵。 增加挫折容忍力的優勢 .增強自信心:倘若孩子無法跨越挫折,則會放棄某項學習機會,並且否定自己該層面的能力。 .情緒較穩定:不會因為挫折而影響自身情緒,進入團體時,較不會與他人發生衝突。 希望增強孩子的挫折容忍力,相對而言,也就必須培養孩子面對挫折,並且解決問題的能力。連寶靜指出,這個能力必須經過時間慢慢培養,才能看見轉變。當父母可以調整自身心態,不再讓孩子養尊處優,茶來伸手、飯來張口時,根據以下四個步驟,漸進式培養孩子的挫折容忍力,才能較得心應手。 學習挫折四大步驟 「挫折」可能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各個層面,連寶靜提到,當孩子期待完成某件事情時,就可能產生挫折!例如「身心發展」尚未到達某個里程碑,孩子不可能自己走路,當他堅持想走,就產生挫折;孩子想要買某個玩具,「父母」不肯,也會產生挫折,或者是孩子想要去工地玩,因為「環境」不安全而被禁止,又是一項挫折。挫折無所不在,如何培養孩子面對挫折,並且以有效的方式處理它,將是幼兒成長中必須學習的一大課題。 以下四個步驟,點出學習面對挫折的關鍵,利用「孩子想買玩具,但是父母不願意,孩子正在鬧脾氣」做為模擬情境,告訴父母如何利用機會增進孩子的挫折容忍力。 第一步.冷靜情緒 當孩子因為受挫而情緒不穩定時,「父母」必須先將自身情緒穩定下來,以免意氣用事,不但無法幫助孩子面對挫折,另外,還可能提供錯誤示範。 怎麼做 父母對孩子說:「這個玩具太貴了!我們不能買唷!」 說話態度必須「溫和」,但是「堅定」,讓孩子了解你的堅持,否則孩子很可能用更加無理取鬧的方式,要求家長幫他買玩具。 第二步.辨識情緒 當孩子因為不能買玩具而感到挫折時,他並無法正確描述自身感受,只好用無理取鬧表現,但是胡鬧無助於穩定情緒,因此,連寶靜建議父母,必須幫助孩子辨識情緒,以分辨挫折來源。 怎麼做 父母對孩子說:「你現在覺得很『難過』嗎?」 雙引號內可任意替換成某種情緒字眼,藉由描述情緒,讓孩子了解,究竟他是因為生氣、難過,或者是任何一種情緒而感到挫折。 第三步.提出解決方案 先前兩個步驟已能讓孩子懂得面對挫折,接下來,父母必須藉由提出解決方案,讓孩子知道如何解決問題,才能讓孩子懂得應對挫折,而不是總以胡鬧解決。 怎麼做 父母對孩子說:「等你壓歲錢存到後,我們再來買?還是等他打折後,再來買?」 父母可先提出兩、三種解決方案,以供孩子選擇,讓他知道,只要符合這些條件,他就不需要難過,也能擁有自己想要的玩具。 第四步.圖示法 基本上,上述三種方式已經能幫助孩子漸進式培養挫折容忍力,不過,連寶靜提到,有些孩子情緒認知能力較差,父母利用語言不見得能夠讓其理解,因此,偶爾也可用圖畫的方式,讓孩子了解自己為何因為挫折而會情緒不佳的原因。 怎麼做 父母可以畫圖給孩子看,第一個,你想要買玩具?媽媽不買?你很失望?所以很難過。 藉由這種方式讓孩子明白,究竟自己是因為哪個環節受挫,而引發不當情緒,應該如何調節。 提升挫折容忍力,也是穩定情緒的一種模式!當孩子年紀愈來愈長,面臨挫折的機會也會愈來愈多,倘若能夠自幼訓練幼兒具備調適挫折的能力,不但他的情緒能較穩定、人際關係較佳,甚至是連學習力也會相互提升

轉貼~注意力•從小培養

2008年12月10日
公開
53

bobo小天才 2008/10/17 培養注意力,不只要從小開始,更要從日常生活中開始!不需要很多玩具,只需要父母的耐心陪伴和用心教養,孩子的很多問題即能迎刃而解。 【文�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早期療育評估中心主治醫師 何淑賢】 很多父母總會感嘆孩子總像一隻毛毛蟲動來動去,似乎怎麼也坐不住,讓人看得眼都花了,也因此會懷疑自己的孩子是否是個「過動兒」而前來就診。其實,對3歲以下的幼兒而言,並不會特別針對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進行確立診斷,但是若能透過日常生活的行為訓練,卻能有效幫助孩子培養注意力! 體力無處發洩•變身難帶小孩 (個案一)敏敏是個一歲半的小女娃,因為總是坐不住,吃飯時跑來跑去,外出乘車時也無法安坐在安全座椅上;雖然給了她很多的玩具,也不見她有很喜歡玩的樣子,一天到晚就想往外跑,因為白天是祖母在照顧,面對活力充沛的敏敏,祖母愈來愈覺得她很難帶,於是讓媽媽帶來就診。 經了解,敏敏的家境富裕,白天在祖母家時,祖母很疼愛敏敏,幫她做了很多事情,而且祖母捨不得讓敏敏哭,因而很順從敏敏,從不要求她坐下來吃飯或坐安全座椅;加上祖母家可自由活動的空間不大,不能讓敏敏隨心所欲的探索,而祖母年紀大,也沒有體力和意願帶敏敏外出走走,敏敏因無處可發洩體力,只能在有限的空間不停地動來動去……,久而久之,成了祖母眼中的「難帶小孩」。 在為敏敏評估天生氣質後,她的確是比較活潑,卻不致過動,問題的癥結點在於一歲半的敏敏正值活動量需求高的年紀,想要獨立行走、自由攀爬,以探索這個多采多姿的世界,只是環境並不允許她這樣做;而主要照顧她的祖母因年紀大,無法常常帶她到公園玩玩,讓她發洩體力,接受多元環境的刺激;即使有不少很貴的玩具,也因少了大人的陪伴,而無法吸引敏敏耐住性子玩個幾分鐘,且太多的玩具也讓敏敏容易分心,無法專注在一樣玩具上;所有敏敏想做的事全不被允許,最後,讓她只能拚命地按各種電器或遙控器的開關。 敏敏需要的只是有人陪她活動,不論是玩玩具,或帶到公園在足夠的運動空間伸展肢體、消耗體力。而生活上的行為規範,如上車要坐安全座椅、吃飯要坐在桌前自己吃等,皆需要從小培養,以堅持的語氣,清楚的規定,在相信孩子能達到的範圍內去要求及鼓勵。 生活習慣不佳•加深負面影響 (個案二)三歲的達達剛進幼稚園,幾乎是每天遲到,老師講故事時,他總要走來走去;大家都在午睡,獨獨他不肯睡;只要同學不小心碰到他,就立即有激烈的情緒反應;對於老師的交代總是有聽沒有到,做事情都是做一半,無法輪流等待。面對精力旺盛的達達,老師建議父母不妨帶達達至心智科就診,了解孩子到底怎麼回事? 經評估後,達達的確有一些「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特質,只是父母未曾留心且在生活中透過行為訓練,讓這些特質的影響降到最低。如達達總有旺盛的活力,當忙於工作的父母晚上八、九點回家時,親子一起玩段時間,他還不肯去睡覺,上床時間往往拖到很晚,隔天因為睡不夠就無法起床,可是父母又要急於趕上班,不得不把還想睡覺的達達挖起來並送到幼稚園。過程中少不了責罵及代勞,到了學校,睡不飽的達達,處在精神不足的狀態下,自然無法有足夠的精神聽老師講故事或與同學玩耍;等到中午要午睡時,達達又因為園所好玩的事很多,興奮的不想睡覺,就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達達的情緒無法得到適度的調適,對事情做出來的反應自然讓人無法接受。 達達活動量大,在家闖禍的機會也多,碰到因工作疲累而情緒管理不佳的父母,當然常常被挨罵,時間一久,對自己沒有自信,挫折忍受度低,影響學習的動機,無形中放棄更多的學習機會;而父母對他動輒責罵的行為模式,則讓他「學習」用在對外人的態度上,造成與同學相處的困難。 教養兩大法寶•陪伴與耐心 從這兩個例子來看,孩子注意力不佳的問題其實不難解決,只要父母願意用更多的耐心陪伴孩子並改變教養心態,問題多半能迎刃而解,即使真的有問題,也能降低負面因素所帶來的影響力。 陪著觀察反應 孩子的成長過程,需要適度的陪伴,給再多玩具,遠不如父母花時間陪著玩。有的家長會說「家事都做不完了,哪有這麼多時間陪孩子」,陪伴的確需要時間,建議父母此時學會放下──降低目標,調整家事型態,不一定要天天做的家事就隔幾天做一次,否則讓自己累壞了,也不會有好心情陪孩子!甚至帶著孩子一起做部分家事,如洗衣服,一歲多的孩子就讓他依大人、小孩的衣服或襪子、內衣褲分類,三歲的孩子可當曬衣服時的小幫手,幫你夾夾子……,大人眼中的「家事」,卻是孩子眼中的「遊戲」,你會發現,他會很專注想要努力做好這些事。如此,你不僅完成了家事,也增加親子互動的機會。 等著跟上腳步 耐心,則是教養孩子時必備的要件,特別對問題比較多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給予更多的耐心等他跟上腳步,尤其透過行為訓練改變孩子,一定要持之以恆才能達到效果,用充裕的時間讓孩子學習,若因為「急」而讓大人、小孩衍生出情緒問題,又需要花時間處理情緒,原先的目標更不易達成! 大人要學會等小孩,小孩也要學著等待,父母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讓他慢慢調適等待的心情,學會自我控制的能力,有助於注意力的培養。從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培養輪流等待的習慣,如吃水果、分點心時由長輩再分到小孩。 把握好奇心旺盛期 從小開始學,效果最好!因為生活中的一切都讓孩子感到興趣,充滿自信的他認為自己一定行,受挫忍耐度也比較高,一旦達成,他的成就感更高,激勵下次更好的動機更強;反之,等大了再學,大家視為理所當然,孩子的成就感大打折扣,學習興致低落,更難達成學習目標。 提醒父母,想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從小慢慢一點一滴做起,效果自然會出現!

建立孩子自信心的30個方法

2008年11月18日
公開
42

建立孩子自信心的30個方法 首先.母親本身要喜歡自己:在育兒過程中,如果這邊有孩子說:「我最喜歡媽媽」,   那邊又有先生說:「你已盡了全力」,加上母親能喜歡自己,那麼育兒工作定能順利,並能培養出喜歡自己的孩子。 2.母親自己也要有信心。 3.母親要信任孩子。 4.教導孩子,喜歡自己的第一步是討人喜歡。 5.替他改變對「討厭的地方」的看法:有時自以為是缺點的性格,換一個觀點卻成了優點。 6.也承認孩子有「討厭的地方」:例如對認為「自己很任性」的孩子改口說:「你有時會有一些任性的態度」。然後要他回想曾在那些時候表現過任性的態度。因為孩子會把自子所做的的事情中,凡是討厭的事情都歸咎於「任性的自己」。所以才要他思考,解脫出那種一廂情願、自貼標籤的行為。 7.陪陔子一起找出討厭自己的動機:例如,拒絕上學的孩子,不僅為了無法再上學而苦惱,也為了由於自己的逃學造成父母的擔心而深覺困擾,進而討厭自己,最後甚至認為自己是一個沒有生存價值的廢物。既然如此,就回溯到最初的問題所在,一方面思量如何才能重返學校上學,另一方面同時考慮無法上學的壞處,這般地鎖定動機採取行動,並思考解決對策是非常重要的環節。 8.務必支授孩子克服「討厭的地方」給孩子自信。 9.母親要向孩子提出意見:母親應對孩子實話實說,不可編造謊言或隱瞞事實,只要直接表示意見即可。而且要注意要單方面的「好」、「壞」價值判斷,強迫灌輸給孩子。 10.不要否定孩子的人格,只針對行動本身提出意見。 11.把喜悅和感謝之意傳達給孩子。 12.和孩子說話時,不要使用「經常」、「大家」、「絕對」等「永久語詞」。 13.找孩子特徵以外的「優點」:例如,天生貌美的孩子務必替他找出美貌以外的優點,否則美貌將成為他唯一的優點,等到這種無法絕對存在的容貌或身材衰敗之時,孩子將變得一無可取。 14.「討厭自己」的孩子,大人要改變他的看法。 15.支持孩子選擇的生活方式:不要拿別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較,應支持孩子所選的生活方式。 16.要肯定孩子的努力過程而不是結果。 17.父母要有分享孩子喜悅的經驗。 18.母親不要把自己的不安推諉給孩子。 19.發生困擾問題時,母親首先要改變觀點。 20.讓孩子分辨幻象的自我和真正的自己。 21.不要拿自己和別人比較來判斷優劣。 22.讓孩子發現自己的潛能:所謂的潛能不外乎「現在可做某件事」、「擁有做某件事的實力」。所以潛能並不需要比別人格外地高明,也不需要是別人一定做不到的事情。 23.告訴孩子別人是多麼需要他:確實感到別人喜愛,或別人需要自己的感覺,孩子才能產生自信。 24.讓孩子肯定自己獨特的才能:肯定孩子課業以外的獨特能力,並開發他的潛力,才能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25.教導孩子完全接納自己:傳遞給孩子「雖然你不完美但仍然喜歡你」的訊息。 26.讓孩子坦率回答「YES、NO」而不隱瞞自己: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得宜地說出「YES、NO」,對自己的意志誠實,充耳傾聽,完全地接納,才能喜歡自己。 27.教導孩子「活著就有無比的價值」。 28.利用睡前的「三件好事」來找出自己的「優點」:試著讓孩子在睡前找出自己在當天做過的三件「好事」。所謂的「好事」,也不是指什麼不得了的大事,並非「拾到皮夾交給警察局」等那類模範舉動。只是指「吃完中午供應的午餐」「在步行走廊時,安靜地靠右邊行走」、「上課時沒和同學聊天」等這類於日常生活中毫不起眼的事情就可以了。 29.若有「討厭的事情」,親子一起採用數量化法來改變觀點「數量化法」:對於討厭到想死亡的事情,計為最差的十分;另把不太介意的討厭事情計為一分,讓孩子在這十分中為自己評估分數。現在假設,孩子在學校受到老師責罵,無精打采的回家時,母親可詢問孩子「最差是十分,那麼今天所討厭的事情是幾分?」孩子若回答:「七分」,則有希望的餘地,就接著催促孩子思考:「那麼剩下的三分為何不討厭呢?」這種方法的重點在於讓孩子思考剩餘的三分。老師責罵的七分是討厭受到傷害,剩餘的三分,一分是自己曾努力過;另一分認為若換了別的老師,可能會肯定我;而最後的一分,也讓孩子去尋找受責罵中所獲的「優點」,以便能夠理解老師所說的也是正確的。 30.使用比直接話法更有效果的間接話法來傳達喜悅給孩子:例如,家有拒絕上學的孩子,今天心血來潮去上學了。或許你會直接誇獎他說:「今天能去上學了」,這種作法固然是提高孩子自信的好方法,但是卻有更好的方法。如在孩子和一家人一起吃晚餐的時候,向父親說:「孩子的爸爸,你聽聽看,這個孩子今天己能去上學了。.我好高興!」。母親並沒有把這份喜悅直接告訴孩子,而是在孩子面前向父親誇讚。或許你認為直接誇獎較能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其實,間接傳達的方法更具效果。 --------------------------------------------------------------------------------

教出會思考的小孩--朱台翔全台巡迴演講

2008年09月19日
公開
45

前年吧!朱台翔上一次辦巡迴演講時我就想去聽了,只不過時間沒配合上。後來留意了很久,去年沒辦,今年一定不可錯過,所以沒問過老爺就擅自幫一家三口報了名,我們都覺得這真是場很棒的演講,對我們的啟發超越以往所參加的任何一場演講。 餡餡上周天天有節目,這個周末聽說不必上學很開心,她說她想待在家裏哪都不想去,我告訴她爸爸媽媽要去聽演講學習做更好的爸爸媽媽,於是她很配合地跟我們出門,我想她大概不想周末也上學,所以婉拒了活動提供的托育服務,讓餡餡跟著我們在會議廳裏。整個過程還算乖,沒太影響到其他會眾,為了感謝她,晚上我們請她吃壽司配冰淇淋,她很是高興。我承諾她星期天一定讓她待在家哪裏都不去,她聽了更是高興。 以下,是我作的筆記,偶爾因為要顧餡餡所以寫得不周全或有誤謬的地方,若有其他也有去聽這場演講的媽媽,歡迎補充。 人的價值建立在思考價值上,而會不會思考,則在於你相不相信你會思考。所以我們說,信心決定思考,而勇氣決定你的信心,然而你是如何被對待的,則決定了你的勇氣。好的成長環境,決定了孩子會不會、能不能思考。 與孩子維繫良好親子關係有三個要訣: • 平安就好 • 任何事都有光明面,不要只往壞處看 • 無論如何,都要支持你的孩子 只有真的了解孩子的處境與困難,才能提供他們需要的協助。許多時候我們自認給了很多疼愛與幫助,但是問題的癥結在於孩子感受到這些疼愛了嗎?孩子真的受到我們所提供的幫助了嗎? 叛逆的小孩未必是壞事。朱台翔舉了一個真實的例子,是她的朋友告訴她的。 朋友的弟弟成績向來很好,個性也很溫順,可是當年的聯考,高中入學考的答案是寫在答案紙上,而五專聯招的答案是畫在答案卡上。這孩子當時應考時把答案直接寫在試卷上,當他發現時已經來不及把答案重新謄寫到答案紙,考試結束出來和同學聊天時看起來也沒有異狀,但回家後不多久,他得了急性躁鬱症。 孩子的媽媽決定要像初生嬰孩一樣去疼愛包容他心愛的孩子,於是每天像小Baby一樣擁著弟弟入睡。弟弟患病後非常沒有安全感,都是高中生年紀了,睡覺還要跟媽媽睡同一個枕頭,媽媽是個職業婦女,白天要上班,晚上就這樣抱著兒子哄他睡覺,夜裏弟弟驚醒找媽媽,媽媽又再度耐心地安撫、擁抱,直到這個十幾歲的小Baby再度入眠。有一天,姐姐回到家看到一幅怪異的畫面:她的父親抱著那十幾歲的「小Baby」坐在地上玩玩具,就好像年幼時看到父親抱著兩歲的弟弟一起玩,那時,全家受到媽媽的影響,全家像疼小Baby一樣地去疼惜那患了急性躁鬱症的弟弟。 就這樣過了個月,弟弟痊癒了。許多急性躁鬱症的患者後來演變成慢性躁鬱症,受苦終生,然而幸運的弟弟沒有因此受到影響,他完全好了,沒有留下後遺症。他重新出發,現在是某大學的碩士班學生,他所做的研究論文被指導教授拿到國外參賽還得獎。 孩子叛逆的行為通常是為了保有自主的空間,他的一些言語行為想向大人表達的是自主空間需要被尊重,當父母超越了那條自我界線,判逆透露給父母的提醒便不是一件壞事而是一個好的機制。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即便是身心症,都可以因為大人充份的疼惜而漸漸恢復正常。只要大人願意調整,所有的孩子便都有機會改變。 所以,把孩子當成初生的嬰兒那樣去對待,緊緊地抱住,然後放開,接著,好好地欣賞他好的地方,然後告訴他你多麼激賞他。 不經意的傷害需要好多好多甜甜蜜蜜的愛才能解除傷害造成的後遺症,不要再期待孩子乖巧、聽話,有自己的想法很好,當孩子勇於向大人說不要、不想的時候,我們應該尊重他。這樣才能造就一個勇於嚐試的小孩。 然而,勇氣不止是勇敢往前走,同時也是準備好面對失敗的勇氣。 朱台翔說,她兩歲的小孫子平常很活潑,但是每到了便便的時候,便排斥所有人的幫助,寧願屁股一大包便便也不願大人幫忙換下來。於是她問了孩子的父母,家裏有沒有人笑他大便臭,後來才知道原來是親家家人曾經因為孫子便便而取笑他,導致他總是認為自己大便是很不好的事,偏偏這不是他自己能控制的,而且每天都得來上一次。 有一天,他們一家人一起出去玩,小孫子又便便了,一如往常地拒絕任何人靠近他,朱台翔告訴小孫子說,阿媽也會大便啊!小孫子驚訝地抬起頭,口裏喃喃唸著:「阿媽也會便便……阿媽也會便便……」那次,孫子很配合地讓朱台翔帶去把屁股洗乾淨,往後,便不再拒絕大人協助他清理大便。 朱台翔說,即便是出於疼惜的取笑玩笑也可能會傷到孩子,當孩子出現行為上的問題,表示他的情感上可能有需求,大人應該要去了解、找出原因,而不是用威權把孩子硬生生壓回去。這樣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問題,日後教孩子為此付出極大的代價。 小事何必那麼計較 家庭會傷人 一書的作者曾經說過一句話:所有家庭裏的規範都是不幸的教條,而這些不幸的教條絕大部份都是在規範很小的事情,以致於許多人受到家庭裏負面的影響直到四十歲後才能重新成為自己的主人。由此可見,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 家裏不應該有教條,可是有的父母親會說,可是孩子飯不好好吃,不管教怎麼行? 朱台翔說,她的一個朋友嫁到以色列,在以色列當過一段時間的幼稚園老師。她說,剛到學校任教時,被孩子們進食的狀況嚇了一大跳! 朱台翔的朋友負責的是兩到三歲的孩子,午餐時間,那天提供的是義大利麵,小朋友用叉子叉不起來,用湯匙也用不順手,乾脆用手抓來吃,順便擦一下臉抹一下頭髮,吃得滿地、滿臉、滿身都是。在台灣哪裏有可能放著孩子這樣吃飯?新來的老師不敢多說話,跟著同事一起工作。當地老師的工作,就是協力把用完餐的孩子一個一個洗乾淨、換上乾淨的衣服,然後把環境清理乾淨。沒有指責,一切看起來那麼理所當然,好像本來小孩就該這樣吃飯似的。 朱台翔的朋友過了一陣子和她的以色列同事們聊起這件事,才知道以色列的專家認為,人類的暴力行為受到孩提時代的進食方式所影響,幼年時期被強迫進食的人比較容易出現暴力行為,因此以色列人開始避免過度干預孩子吃東西,他們認為越早開始自己吃,越能發展孩子的自主性與自我控制。 因此,朱台翔說,台灣人特別重視孩子進食,吃得慢?大人餵。吃得少?就命令孩子多吃一點。也許就是因為社會風氣如此,所以台灣才會越來越多暴力現象。 孩子吃飯,大人應該只做兩件事:決定孩子吃什麼、什麼時候吃,而讓孩子去決定他要不要吃 孩子因為吃飯吃得不夠而營養不良,只要補充營養就行了,這個問題非常容易解決,可是如果因為大人逼迫吃東西而造成孩子心理上的陰影或傷害,就不是那麼容易能解決的了。只是為了避免一個很容易解決的營養問題而教孩子付出極大的代價,大家可以想想看,值得嗎? 不用命令句,可以讓孩子與父母一起發展思維 所有的打罵都有一個循環: 命令→不服→打罵 如果你帶個錄音機在身上,你將可以得知自己每天跟孩子說了多少命令句。 可是有的媽媽又會說,不說命令句我就不知道該怎麼跟小孩子講話了!朱台翔說,把命令句改成一個話題 朱台翔家裏有碗櫃,小孫子有陣子非常愛開碗櫃,媳婦勸也勸不聽,有天小孫子開了抽屉,拿了一雙未開封的檀木筷,檀木筷是一雙一雙用金色的貼紙貼起來固定的,只見小孫子「啪」的一聲,貼紙蹦開,媳婦一直喊著不可以不可以,小孩拿筷子危險!可是小孫子根本叫不動。於是媳婦叫小孫子拿去給外婆,也就是朱台翔。 朱台翔說,反正閒著也是閒著,小孫子拿著兩隻被貼紙粘著要掉不掉交叉著的筷子, 朱台翔說:「相交」 然後接起小孫子手上的筷子,把它擺齊後,她又說:「平行」 就這麼重覆了很多很多次,朱台翔聽到小孫子開始唸著相交和平行,朱台翔用兩手交叉說相交,兩手伸直說平行,還說,相交和平行是在二度空間,小孫子從此沒再玩筷子,改玩手。 你看!不必命令,改用一個話題,不但可以阻止孩子做危險的動作,還能學到更多東西,重點是,不傷彼此之間的感情。 小孫子那時只會發母音,有天媳婦帶小孫子去公園玩,小傢伙在推車上玩著手指,鄰居看他兩隻食指伸直說「嗯嗯」,然後兩隻食指交叉說「啊啊」,問媳婦他在說什麼,媳婦說他在說相交和平行,鄰居驚訝地說:「他年紀那麼小,你教這個會不會太深啊?」 朱台翔說,她從不會去篩選要告訴小孩子什麼東西,不會因為小孩年紀小而把事情簡化了才告訴他,畢竟這個世界並不會因為孩子年紀小而簡化,小孩子能理解到什麼程度端看他的成熟度,不應該由大人來決定他們該了解到多深入 另外一個例子,是朱台翔的小孫子很愛丟水晶珠子,從透天庴的樓上往樓梯下丟,水晶珠掉到地上碎了一地很難清理乾淨,可是任何一個大人說不可以小孫子都不聽,兒子沒辦法,只好叫小孫子去找他的阿媽──又是朱台翔。 朱台翔心想,反正閒著也是閒著,於是拿起小孫子手上的水晶珠, 說:「有質量,有速度,質量乘上速度,就叫作動量。」 接著她拿了一個比較輕的東西,一手拿著水晶珠, 說:「這個比較重,動量比較大。」 接著把水晶珠往小孫子身上丟, 小孫子說:「痛!」 阿媽說:「對!這個質量大,動量大」 於是小孫子說:「質量大,動量大,痛!」 小孫子覺得阿媽的遊戲比較好玩,不再拿東西亂丟,不論手上有什麼東西,都拿在手裏,像那天朱台翔跟他玩的那樣:「質量大,動量大,痛!」 朱台翔說,小孩子都很愛看書,她的小孫子也是。幾個月大時,媳婦買了許多童書給孫子看,床上不是小孩的書就是大人的書,可是孩子漸漸長大,開始會拿起書來咬時,兒子媳婦便把床上的書全部收起來,為的是怕小孫子吃到油墨和灰塵。有一天,朋友來訪,全職媽媽的媳婦好不容易有訪客來幫忙看著小孩,她便先去忙些自己的事。只見床上有一本不經意留下的書,小傢伙看到,手腳俐落地爬到書的旁邊,伸手前還不忘探頭看看媽媽有沒有在看,確定媽媽沒注意後才放心伸手抓起書來咬。 來訪的朋友一看,馬上跑去廚房跟媳婦說,不得了!這孩子年紀那麼小就懂得察顏觀色! 媳婦一聽也覺得不得了,馬上電話打了好幾通,全家族的人都知道這件事了。 朱台翔為此約談了兒子和媳婦,FONT SIZE=3 COLOR=red>小孩子會察顏觀色,是因為大人的道理說得不夠多。因為他們想做,但大人不准他們做,而他們又不知道為什麼不可以這麼做,於是在大人面前順從,但背地裏卻偷偷地做,這種習慣一旦養成了,長大就變成習慣作假、陽奉陰違。 所以大人在說不的時候,一定要說足不的理由,讓孩子充份地理解為什麼不可以這樣。一次兩次當然小孩聽不懂,要重覆堅持地複頌,直到小孩可以說出不道理為止。千萬不要只是一個指令叫他不准這樣不准那樣,這樣只會養出陽奉陰違的小孩 不要為自己的行為合理化 許多時候大人會為自己不合理的教養行為找理由,不得不體罰啦,他實在太欠罵啦……等等,許多時候一個不經意的玩笑或失控的行為,都可能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傷害,大人應該趕緊去做的是幫助孩子療傷,而不是為自己失當的行為、言語找藉口。 一位專門研究過動兒的專家蘇珊•坎培爾在進行過一項統計研究之後,他發現有兩個方法可以有效地幫助過動兒或注意力缺失,這兩個方法對於一般的孩子也相當有助益,大家可以試試看。即使在最差的情況下,對妳家的過動兒或注意力缺失的孩子沒有明顯助益,這兩個方法也是無害的。 • 媽媽無條件的包容與接納 還記得演講之初提到的那個聯考失利而罹患急性躁鬱症的孩子嗎?正因為媽媽無條件地包容他、接納他,影響全家看待這個孩子的態度,以致於最後是很好的結果。 朱台翔說,他從事教育二十幾年,看過的研究幾乎都指出媽媽的態度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媽媽對孩子無條件的包容與接納,可以幫助任何一個孩子突破困境。 •夫妻之間沒有敵意 在蘇珊•坎培爾的研究當中,有45個過動症及注意力缺失的孩子,從他們兩歲半開始持續地追縱,發現除了媽媽無條件地包容與接納之外,夫妻之間的氣氛也影響孩子往後的發展。在這45個採用這兩個方法的研究個案當中,後來有23個明顯地好轉。過動症及注意力缺失大部份是由於基因造成,朱台翔表示,即便是由基因決定的行為問題或學習障礙,也可能因為教養的態度改變而有所改變。 朱台翔說,如果過動症的基因不是好的基因,為什麼它沒有隨著達爾文的演化論而被淘汰掉呢?過動症、注意力缺乏的孩子在學校裏受到很大的挫折,被認為是有問題的,可是,或許他在演化上是好的基因呢? 過動症、注意力缺乏的孩子通常有幾個特質:有勇氣、精力充沛……如果我們看事情的光明面,這些特質確實是好的,演講最初提到的叛逆的孩子比較好,我們在希望孩子乖巧聽話的同時,是不是也考慮到逆來順受的小孩比較缺乏對對的主張勇於爭取的能力?或者,乖巧聽話的孩子比較容易讓他人入侵他們的自主空間,但他們對大人的侵犯無力或沒有勇氣表達,以致於內傷在心裏,累積到後來發展成更大的問題?孩子吃飯,大人應該只做兩件事:決定孩子吃什麼、什麼時候吃,而讓孩子去決定他要不要吃 朱台翔說,小的時候沒有冷氣,夏天裏喜歡吃清冰消暑。冰果店裏許多孩子剉了清冰加糖水,吃到一半跟老闆說太甜,於是又可以加冰,吃到一半再說太淡,老闆又加了糖水,就這樣付一碗的錢吃三碗,老闆不是不知道小孩子的把戲,不過這些小主顧們跟店家感情也滿不錯的,所以當冰塊已經剉到不能再剉,薄薄的一片,老闆就會順手把它送給這些小主顧,可是當時已經吃了三碗冰了,薄薄冰塊含在嘴裏,舌頭是麻的;握在手裏,手指發脹。於是小孩子便想出其他的方法來運用這塊冰,他們發明一種玩法,就是用手指把薄冰塊融出一個洞,然後手指頭伸進去,就可以轉啊轉地玩這塊得來不及的消暑玩具。 可是融冰塊是有技巧的,一個不小心冰塊就滑落在地,大家只能看著破碎的冰塊嘆息,所以剛開始要很小心,找到一個最好的角度,冰塊不會滑動的角度,然後持續一段時間,冰塊就會融出一個小洞,接著大家就可以玩了。 對待孩子未嚐不是如此啊!面對孩子的問題,我們應該抱持的態度是:換個方法,找到一個角度,堅持下去,然後等著一切豁然開朗 此外,記得演講之初提到的那個急性躁鬱症的案例: 不論孩子年紀多大,都要把他們當作剛出生的嬰兒來疼惜,不論孩子年紀多小,都要把他們當成一個大人來尊重 問答時間﹝以下問題部份灰色表示,朱台翔回答的部份以第一人稱答﹞ Q.我的小孩今年六年級,前幾天有一個小六女生在課堂上跳樓的新聞,女兒告訴我跳樓很痛,燒炭比較好,死得漂亮又不會痛,我聽了心很痛,不知道女兒出了什麼問題,該如何幫助她。 A.女兒還肯談論這件事表示並不是真的想死,這種話對孩子而言只是一種慰藉。孩子對現況不滿意、有意見,而他們知道死可以報復體制和大人。所以,去善待你的孩子,去處理他們的不滿意,去尊重他們的意願,不要強迫他們照我們的意思去做,不要逼孩子去完成他們不願意去做的事。 有一個忘了名字的日本作家,他自殺了,但是留下來的日記告訴我們他其實不想死,可是每條路都被堵死了,以至於除了死以外別無選擇。 不要去逼孩子做他們不願意做的事,不要堵死孩子的活路,讓他們到最後別無選擇。 Q. 我的兒子今年兩歲多,喜歡穿裙子和高跟鞋,我怕他性別認同有問題,萬一變成同性戀該怎麼辦? A. 同性戀又怎麼樣呢? 也許妳的兒子本來在個性上就偏向女性,只不過他有個男生的外瞉罷了!我們應該要尊重多元價值,不止是女男平等,更是性別平等。 Q. 我的丈夫常年派駐海外,我的小男孩有ADD﹝注意力不足症﹞,夜裏睡覺時無法獨自一個人,一定要我陪,可是親朋好友都覺得男孩子這樣不夠獨立不好,大家都很疼他,可是他好像就是缺乏安全感,請問我該怎麼做才好呢? A. 父母親自認為很疼惜孩子,與孩子感受到多少疼惜是兩碼子事,為孩子提供細緻的協助而不是去逼他獨立,小孩子只要好好善待他,一段時間之後妳就會看到效果。 Q. 我的孩子很早就被診斷出有ADD,現在五年級,醫師建議要吃藥,因為年紀比較大,所以一天必須吃到兩次藥,當他在學校裏服藥的時候都會被同學投以異樣的眼光,請問我該怎麼辦? A. 就是疼他,細緻地疼他,幫助他建立信心,看著他的優點欣賞他,並且告訴他你欣賞他。 如果可以,不要再吃藥了。其實真正需要服藥的ADD只有5%,而且都不需要長期服藥。坊間寫關於ADD、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書籍很多,你自己去挑一本看看,有很多除了藥物以外的方法可以幫助孩子,比如幫孩子把一件事分階段目標進行、善用筆記本提醒孩子……等等,都可以幫助孩子不必吃藥就能完成一件事,這些方法就算用在正常的孩子上也很好。 克服過動問題的孩子通常都會很有成就,像布希、愛迪生、愛因斯坦、還有我朱台翔和史英都是過動兒,雖然史英不承認他自己是過動症…… 我一直到現在都還需要筆記本去幫助自己分階段完成一件事情,所以媽媽完全地接納包容,再加上細緻的協助,持續一段時間,妳就會看到一切豁然開朗。 Q. 我的孩子是個早產兒,出生後在保溫箱住了三個月後才回來,現在五歲了,非常沒有安全感。我們一直都在想問題是出在哪裏,後來猜測是因為他小小年紀就住了那麼長時間的保溫箱,媽媽不在他的身邊,才造成今天的問題。請問我該怎麼辦? A. 早產兒住保溫箱是不得已的,這些措施救了孩子的性命,可是心理上是否也免於劫難,就是父母親的課題了。我的建議是讓孩子重新過那住保溫箱的三個月。三個月對一個孩子而言是很長的一段時間,那麼長的時間不在母親身邊,即便他年紀還那麼小,心理上的挫折也是很大的。重新讓孩子過那三個月,把當時無法陪他照顧他的時間補償他,滿足他當時需要而得不到的疼愛,五歲還不算很大,你就一天扺一天,就重新疼惜他三個月,緊緊地抱住他像抱小BABY一樣,欣賞他,相信很快就會看到改變。加油哦! Q. 我的孩子三歲了,是公婆在照顧,因為工作的緣故,我只有周末才接他回來團聚﹝公婆住台北,爸媽住桃園﹞。現在公婆認為三歲應該是可以教規矩的年紀了,他們認為不乖就要處罰,而我們觀念不同,老輩就責怪我和他們標準不一樣,我該怎麼做對孩子比較好呢? A. 一些統計和研究發現,20歲行為上有問題或學習有困難的孩子,通常來自三種家庭:24小時托育、單親家庭,以及打罵教育孩子會出暴力往往由於他們的希望受挫,有行為上的問題通常導因於他們想要討好大人,或是缺乏自信。 我認為這孩子最大的困難是他不在妳身邊,我住桃園我知道台北離桃園不遠,所以我強烈建議妳把孩子接回來。公婆雖然以前帶過你的丈夫,但是他們也許忘了當初帶孩子的過程,記得剛才我提到家庭會傷人的作者提到的:「所有的家庭規矩,都是不幸的教條」?我從事教育二十多年,看到的所有研究都指出沒有一個人可以取代母親的角色,我不能幫妳作決定,但是真的希望妳認真的考慮把孩子接回來帶在身邊。 至於公婆,我也建議妳要用力地去疼惜公婆。公公婆婆幫忙照顧這個孩子通常會認為那是為你們而作的犠牲,有時候人會把自己心中不平的情緒投射到比他們弱勢的人身上,也因此在孩子不如期待時會有些不當的管教方式。所以,要和妳的先生一起用力疼惜公婆,然後大家一起去疼這個孩子。 Q. 我的兒子現在就讀高中,他是過動兒,可是在學校裏被老師攻擊,有些他想參與的活動老師跟其他同學說因為我兒子是過動兒所以沒有資格參加,結果同學聽了很生氣來告訴我兒子,我兒子知道這件事很氣憤,請問我該如何幫助我的兒子呢? A. 我所看過所有的研究都點出一件事:媽媽疼惜,孩子就會轉變。也許也有研究做爸爸疼惜孩子就會轉變的,但我還沒讀到。當然也沒有研究指出老師疼惜孩子就會有所改變……可能我也還沒讀到…… 所以媽媽的改變調整才是關鍵。沒有人是完美的,可是孩子感受到有一個人執著地相信我是最好的人,一切就會和現在不一樣試試看!反正哄死人不償命,不是嗎? Q. 我的孩子不大會讀書,也不大會思考,不過她很會畫畫,所以我讓她去唸復興商工,可是現在到了要升學的階段,她又說她不想再繼續畫畫了,問她想唸什麼又說不出來,我該怎麼幫她咧? A. 人活著就好,不必要求太多 我有個朋友打電話給我,說她兒子才高中,離家出走了好多天,回家收拾行李說要去跟女朋友同居,書也不好好唸了,考試一踏糊塗。我勸她寫封信給兒子,告訴兒子媽媽有多愛他多欣賞他,她急急忙忙地寫了信,剛好兒子回家打包行李,她忙錯過機會,把那封還沒寫完的信塞給兒子,信的內容只是講媽媽很在乎他,結果兒子不出走了,留下來了。過了幾個月,我問朋友現在兒子狀況如何,朋友說兒子又不見了,這回真的跑去跟女朋友同居,不回家了。一問之下,才知道兒子回家後沒多久,媽媽又開始擔心考試考不好啦書唸不好啦,於是兒子又跑了。 不要因為兒女表現好才愛他們,我們欣賞孩子不是因為他的表現好,而是因為我們欣賞他這個人 剛才的演講中提到,一個人的信心來自於勇氣,而勇氣不止是勇敢向前走,還準備好面對失敗的勇氣。 做父母的在鼓勵孩子思考;作決定的同時,要讓孩子知道我們大人只負責分析,決定要孩子自己去做,但是如果孩子因為自己的決定而失敗,我們也會支持他,絕對不會嘲笑他,我們會跟他一起度過難關。 我曾經這麼告訴我的兒子,在講出口的同時,連我自己都覺得很感動……覺得我這個媽做的還真不錯…… 最後,請大家要善待自己,要有充足的營養、充分的休息,還有適度的運動,正面思考,以及適時釋放壓力,善待自己之後才有能力去善待家人、善待孩子。 丸子的心得 星期天,餡餡真的待在家裏哪裏都不想去,本來想帶她去修剪頭髮,讓專家剪個漂亮的型,往後我這做媽的只要跟著修就成了,沒想到餡餡非常強烈地告訴我她只想要媽媽幫她剪,不要別人幫忙。整天粘在我身上,睡覺要抱緊緊,醒來一不見媽就鬼哭身嚎,不論我跟她說多少甜言蜜語。 今天早上,小妮子哭著在床上打滾,說她不想去上學。我知道不應該去逼孩子做她不想去做的事,但對於學習,我也明白有時候父母必須幫助孩子堅持到底,可是面對餡餡,我卻不知道今天早上究竟該怎麼做對她才是最好的。 從前總覺得人本的教育方式曲高和寡,聽了朱校長的演講後,我發現人本的精神只是要求有能力的大人尊重弱勢的孩子的需要,回頭想想過去我們的成長經驗,然後設身處地去為表達能力有限的孩子感同身受,進而提供最適切的協助。 這個教育方式應該是個良性循環,即便我們自己在成長過程中也曾遭受過「大人」不當地對待,如今我們也長成了大人,可以讓我們的小孩越來越好。 還有啊!一個人的價值,真的不是只有考試成績而已。人哪,平安就好! 與各位共勉之。 發表留言 • • 謝謝妳,我好喜歡好喜歡這篇文, 其實有了兩個小孩,難免不自覺就亂了分寸, 有時候想想,我為了"讓自己方便"而對孩子躁進了許多, 看到這篇文,彷彿是在提醒我,可以做得更恰當適切, 真的很感謝^^ • 我也從妳的BLog裏學到不少東西,五、六月份還有場次,強烈建議妳和先生一起報名參加。他們還有提供托育服務,小啾姐妹花有伴應該不像餡餡那樣非得跟媽粘在一起不可。 • #3 Ariel 於 2008/05/05 20:46 • • 謝謝丸子分享,很棒的想法,我也要去聽新竹場次! 雖然真的很難100%像初生兒般地對待2Y半的小予,更怕是他愈長大愈難,希望我能常記得朱校長這樣的用全部地愛去對待孩子的方式. • 做人父母,哪件事是不困難的?一起加油囉~ 期待妳的心得報告哦! • #4 Marce 於 2008/05/06 01:03 • • 受益匪淺, 真感謝你的分享, 讓我對於教育小孩有多一層的感受. 有時真的需要這樣的提醒和指導,太感謝了. • 親愛的....請參考後記的那篇文章最後面的引用說明,就能正確使用搥背功能了! • #5 christyko 於 2008/05/06 07:17 • • 謝謝你的筆記分享阿 ! 讓我思考很多, 我在國外感受到她們的教育方式也是對孩子比較沒有教條, 父母花在陪孩子的時間比賺錢的時間多, 總之, 當父母真是一條不停學習的路阿 • 是啊!一起自我提升吧!加油~ • #6 珊 於 2008/05/06 09:20 • • 丸子的筆記真的好詳盡耶 真是太感謝了 很像是聽到完整的演講 收穫滿滿 • 是很像,但是並不是完整的演講。 五、六月還有場次,妳和蟲爺可以手牽手一起去聽,也可以帶荳子一起去哦! 趕快去報名啦! • #7 人本工作人員 於 2008/05/06 13:33 • • 很讚的分享與整理 已經把部落挌連結寄給朱台翔校長 感謝你的參與及意見 • 希望我寫錯和漏寫的部份沒有很多.... • #8 candy寶貝 於 2008/05/06 17:55 • • 感謝丸子的筆記與分享,妳以前一定是位認真的好學生^^想請教丸子關於餡去上律動課後,是不是能對害羞的個性有幫助呢?妳在這個階段都教餡什麼呢?改天可以寫出來分享一下嗎?會想過要教字卡,數字,讀經這些嗎?我看好多媽媽都再教,而我家小妮子每天玩的大概就是煮菜買菜看故事書,不知道我這樣會不會太懶==" • 買菜看故事書其實就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了啊!舉例來說,買菜可以認識很多食材、選擇食材時要注意什麼、飲食的營養....買賣過程會用到禮貌、互相尊重、不可以亂捏亂丟老闆的商品,還有數字及錢的概念,到菜場的過程中可以學到過馬路的安全、不亂丟垃圾、和大人手牽手、走失時該怎麼辦、路上的花花草草、養狗的人應該清理狗便便、踩到狗大便時該怎麼辦.....能教的很多耶!絕對不止這一些。 讀經嘛....個人認為經是父母該讀,而不是叫小孩去讀去背。 其他的部份,我再找時間另外寫一篇文章回覆妳。 • #9 sally 於 2008/05/07 00:59 • • 丸子 我真的好喜歡這篇 彷彿與你們一起去聽了演講 讓我也改觀了自己許多觀念 真的很感謝你! 你所散播的喜樂真是無遠弗界~~ • • • 謝謝丸子的分享, 這跟我帶孩子的理念很接近, 能看到丸子這麼詳細的整理出來, 真的很感謝. 身邊一直會有懷疑我教育方式的家人跟朋友, 我想很多事情不是三兩天就能看出結果的,看到這類文章, 對我來說真的是很大的鼓勵. 謝謝 • 在台灣,許多人花在賺錢的時間比教養小孩上多得多,然後對身邊的人教育小孩的方式卻又很熱心、很有意見.... 套句朱校長的話,當我們找到一個角度,就要堅持下去,然後等著一切豁然開朗。 許多事情確實需要時間去證明的。一起加油! • • 很棒的演講內容 記錄的分享更是清楚詳細 讓人忍不住在網誌中引用分享 謝謝~~ • 感謝愛用啦! 不過能不能發個引用通知給我? 請點文章最下方那串藍色字的連結,有教正確使用引用功能的說明,那篇文章寫得很清楚哦! • • 引用功能 我只把你的文章做連結並沒有直接放在我的網站.. 因為還學不會如何用引用...(我來找找看認真學一下好了),我不在台灣,雖然很想去聽但是沒有辦法,不過我以前是人本的暑期兒童輔導員!也聽過朱女士的演講!我相信聽不到本人可以看看你的筆記也是很開心的 • 不知道妳人不在台灣,因為上次妳留下的網址我無法點入,因此不知道這篇文章被作了什麼樣的運用。 不好意思,過去曾經我的文章被一些網友去頭去尾中間還加油添酢被盜用,有過不好的經驗,所以才希望轉載的朋友能發引用通知給我,讓我知道文章被用在什麼地方。 引用的功能不難,這篇文章的最末我加了一串藍字,最尾巴的那個連結點進去就有說明,那篇文章寫得滿淺顯易懂的,請參考囉! • 我又來了... 不好意思我又來了!認真看了一下你後篇方法和網路教學,無名即使引用pixnet的文也不會發出引用通知!!而且發文時我已經用了引用功能可是沒有出現在你和我的引用中!所以我在文前文末都放上出自你的文章的連結,如果覺得十分不妥 我會盡快刪掉有關你文章寫到的地方!! • OK的啦! 去拜讀了妳家的文章,謝謝您的分享和諒解。 • 感謝分享 我覺得這篇好棒^^ 尤其是尊重性別多元~ • 謝謝你的打氣,我也覺得那一段很棒。 • • 謝謝你 內容很精采 六月分那場一定得去參加一下 • 也期待妳的會後分享哦! • • 謝謝妳的筆記 一位好朋友,留了您的網址給我, 謝謝妳的筆記,我想我會堅持下去,孩子需要我,再次謝謝妳! • 很高興認識妳,歡迎常常來我家坐坐,互相勉勵求進步。 • • 好棒的文章 感謝你的分享 我也應該去聽聽朱校長的演講 • 趕快去報名吧! • • 丸子 不知道我能不能引用你這篇文章呢? 我想把這些資訊分享給我其他的好朋友~ 感謝喔 • 感謝愛用,記得發引用通知給我哦! • • 可以引用嗎? 妳記錄得太好了!看完非常有收獲! 希望能借我引用,非常感謝!! • 記得發引用通知給我哦!感謝愛用啦~ • • • 你寫的真棒!我已經去報名了喔!真謝謝你提供這麼好的演講訊息讓我們知道。 另外,我想要印您的這篇文章耶,可以嗎?要如何用呢? • 謝謝妳對作者的尊重,我知道有些人是不告知就自行取用的,不過後來讓原作者發現,都滿傷對方的心....以致於後來的分享越來越少.... 妳可以告訴我印出來要做什麼用途嗎? • • 我印出來只是要自己使用,隨時提醒自己,沒有其他的用意。在自己快要失去信心,耐心時趕快再拿出來提醒一下自己,教養真的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常常要提醒自己,在自己快要"抓狂"時,很容易作出讓自己後悔的事,所以我想印出來隨時拿出來閱讀,提醒自己。 • OK啦!請拿去用囉~ 大家一起互相勉勵,做更好的父母。 • • 不好意思!忘了提醒您, 慈慈媽就是Suchin喔! • ^^知道囉~ • 謝謝囉! 嗯~!大家一起互相勉勵,做更好的父母! 讓孩子可以快快樂樂的長大。 • 一起加油^^ • • 您好! 因為工作關係剛好出差,無法參加朱校長5/17在台中的演講,所以上網尋找相關資訊,看到您寫的心得,很開心~~ 想將您的網址放在我的日記裡跟朋友分享,可以嗎? 因為BBH好像沒有引用的功能~~ 謝謝您喔! • 網址放在日記裏跟朋友分享? OK唷! 謝謝妳的諒解與尊重。 • • 無法發出引用通知 您整理的真好,我想引用你的文章,但Yahoo並沒有可以發出引用通知的功能, 只把你的網址先做連結,暫時我會先隱藏文章,等我整理完了才放到網站上, 不知能借用你的文章內容加以修改放上去嗎?等你回覆囉! • 謝謝您這麼尊重我,您可以放上這篇文章的link,不過請不要修改我文章的內文。您可以在您的部落格上放上這篇文章的連結,然後直接書寫您自己的意見,這樣比較不會讓人混淆您和我文中的見解,或許是比較好的方式。 再次謝謝您。 • • 瞭解 6/1參加朱校長的演講,太多例子都藉由你的整理重溫! 我已將你的網址做了連結! 媽咪那天可別把這篇文章做刪除呀!>V< • 不會啦!妳的Blog資料也很豐富唷! • • 上週末已經聽了這場精采的演講了 有寫一篇小小心得 順便做了引用妳的文章喔 在這裡跟你說一聲 • 我也去拜讀了妳的心得,那次餡爸也都在幫我顧餡餡,所以我就把他的份也一起認真,寫好心得他也能回顧,一舉數得啦! 說起來,我們的好尪真的都很優秀。因為有他們,我們才更有空間充實自己,做一個更好的母親。 • • 謝謝您ㄉ這篇文章 謝謝您ㄉ這篇文章~這1.2天對於家中似乎進入叛逆期ㄉ孩子,身為父母ㄉ我們真ㄉ需要幫助,看了您ㄉ文章我好開心,讓我們知道努力ㄉ方向了!!!謝謝您~ • 時間許可的話,去聽演講吧!一定比單看我的筆記更有收獲。 一起加油囉~ • • 媽咪你好,我去聽了朱朱校長6/1的演講,但因小孩掛在身上,較難專心聽講,看到妳這篇文章真的很開心,想連結在bbh的部落格上,跟妳說一聲~ 謝謝您不吝分享~^^ • ^^ 謝謝妳的告知與尊重。 • • 深受感動 因為你的介紹,讓我們昨天去聽了台南場,正如你所說,他是位很有抱負的的教育家,幽默風趣,給我們許多新的想法,謝謝! • ^^ • • 好喜歡這篇文章~~~ 您好~~~~ 我在找尋朱朱的文章時,看到了您所發表的文章,真的好感動哦.... 因其實我本身還沒有機會聽朱校長的演說. 但您是我第一個看到記錄的這麼詳細的媽咪∼∼∼ 真的好用心. 我是個容易沮喪,受人影響的媽咪,常常都是我女兒在安慰我. 您發表的這篇文章,讓我感觸好深. 它給了我好大的信心跟正面的思考. 是否能夠讓我把它印下來呢? 我很需要一些資料來勉勵我自己! • 可以啊!育兒之路不容易,我們一起互相勉勵。 加油。 1

【書摘】洪蘭的《通情達理:品格決定未來》

2008年09月13日
公開
47

【書摘】洪蘭的《通情達理:品格決定未來》 1.小學教育是啟蒙,為將來打根基,小學階段身心健康成長最重要,小學生上學最主要是學紀律、學品德、學團體生活,知識學到多少不是重點,因為人生的知識是學不完的,有動機以後隨時可以學;反而是從小培養出學習的動機,他一輩子受用不盡。 2.如何培養孩子的信任品德呢?最好的方法是先信任孩子,讓他學著幫你做事,你在一旁鼓勵。當然這會有風險,他可能會打翻湯、打破盤子、穿反衣服……不過一旦成功後,它會馬上建立孩子被信任的驕傲,這是孩子自重自愛的第一步:父母看得起我,把這件事交給我做,我一定不能讓父母失望。我們常低估了稱讚對孩子的作用,品德的培養不是用罵可以達到的,它是經由稱讚鼓勵,從內心發展出來的。 3.最近去訪視一所大學,發現他們大一的學生英文是必修,國文卻是選修,令我很不解。第二語言是架在第一語言上頭的,母語學得越好,學其他語言越容易,因為它牽涉到基本的語言能力,沒有本不固而葉茂盛的,而且語言是學習的根本,它是一個工具,英文是國際語言固然沒錯,但是能用自己的語言與別人溝通在台灣還是更重要,畢竟每天用到的還是中文。我常想,我們在教孩子認字時,是否急著要成效而忽略了介紹中國文字之美,使得很多人不了解自己的東西有多少價值而棄之如敝屣。 4.只有腦裡的東西不會因使用而減少,大腦用得越多,神經迴路的聯結越密,與人交換意見越多,思想越周延,點子也越多,越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所以,5.大腦是要用的,它不會因為你用了而減少,反而會像生利息一樣,越用神經的密度越多,思想越靈活。因此,絕對沒有學了某些科目就把大腦空間佔滿了,使孩子不能學其他科目這回事。 大腦不會因為已經裝滿了就塞不進新的東西,它反而像可覆寫式光碟片,新檔可以把舊的蓋過去而不另多佔空間,你可以一直修正你的檔案。只要孩子願意學,父母可以盡量讓他自由發展。但是所有的學習都與動機,如果沒有興趣,孩子的確會對你說,讀不下了,頭要爆炸了,這時我們知道他已對同樣東西達到飽和點,應該立刻改換別的項目才會收到學習的效益。 6.童年經過很多補習的父母自己可以靜下來想一想,當年這些補習是否必要?有多少是望子成龍的虛榮心?有多少是孩子真正需要的知識?其實大部分出社會所需用到的知識是補習補不來的,風度和教養就是最好的例子。 7.現在父母難為的是如何在「精」與「廣」中求取平衡,因為每天時間有限,不可能兩者兼得。廣本身代表著在不同的地方見到這個生字,體會到這個生字不同的用法,代表這個生字的提取線索有很多條,所以它是個比較好的學習方式。因此,在年輕的時候,廣比精來得重要,它能增加神經的連結。 8.研究發現越是在生活中有各種經驗的人,他的點子越多,創造力越強。創造力很少出現在每天坐在桌子前面死讀書的學生身上。所以培養創造力必須:第一,讓學生走出教室,有外界實務的經驗;第二,要有廣泛的知識,如果學生沒有知識,不知甲可以替代乙,空走出教室也是枉然。 9.研究發現,有效的行為管教是當我們禁止孩子一種行為時,要給他一種我們允許的行為來替代,如果我們要禁止他去溪邊玩水,就請帶他去游泳池游泳,或去任何有救生員的海水浴場游泳,用任何你允許的行為去替代你不允許的行為,你的管教才會有效。 10.《恐懼之邦》,中譯本遠流出版的作者麥克.克萊頓說:恐嚇是最卑劣的斂財方式。「不要輸在起跑點上」就是句恐嚇的話,恐嚇父母如果不送孩子去補習,就會輸給別人。童年是人格成長、品德塑造最重要的時候,許多父母為了不輸在起跑點上,把孩子的童年犧牲掉了,真是可惡又可悲。 11.教養孩子沒有撇步,也沒有捷徑,父母最知道自己孩子的長處與習性,所以不要管別人怎麼補,安心的把孩子留在身邊,學習課本以外的人生知識。每個孩子都不同,天下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教養手冊,只要孩子每天迫不及待睜開眼睛,想趕快開始他的一天,你就做對了。 12.人生是很公平的,現在你陪伴孩子成長,將來他會陪伴你年老。 13.嬰兒在會爬之後,雖然常把地上東西撿起來放進嘴裡來知覺這個東西的特性硬的、軟的、方的、圓的,這是他學習的方式,所以不必阻撓,但是大自然給了嬰兒一個保護他不瀉肚子的方式,大自然使他爬與長第一顆牙幾乎同時,所以口水的外流將東西上的細菌都流到外面,沒有進入腸道,就不會生病了。 14.幼兒期最重要的是學紀律,因為一個沒有紀律的孩子是無法受教的。所謂紀律不是打與罵,而是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起居有定時、飲食有定量、行為有定則。目前發現教導孩子最好、最容易的方式是念書給孩子聽,透過故事情節詳細的描述引發孩子的同理心,感同身受後,情緒的力量會將這個記憶送入孩子的長期記憶,使他在碰到同樣情境時,有個可以效法借鏡的例子。 15.學習最主要是情緒和動機,兩者時間都對,學習效果才好。這正是為什麼西方國家推崇親子共讀,因為那是一段固定時間,父母把工作放下,以孩子為中心,專心唸書給孩子聽。通常這段時間會選在晚上睡覺前,因為被人全心全意的注意是一種良好的感覺,孩子帶著這種良好的感覺睡覺,不容易做惡夢。有個好睡眠、好夢境,對幼兒發展是有利的。 16安全感與閱讀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17.是孩子已經從小養成閱讀的習慣了,那麼父母就可以鬆一口氣開始享受你的人生,因為書中自有先聖先賢來替你教導孩子,他不會變壞了。 18.在現代,要贏得孩子的尊敬,除了自己的言行要一致之外,還必須和孩子同步成長才行。現在新資訊大量湧出,如果不是一直進修,很快就會與時代脫節,有位母親向我哭訴說每次她給孩子任何忠告,都會被孩子以「你不懂啦!」頂回來。其實父母不是要變成什麼萬事通,而是一定要多看書、跟得上時代,始終保持你在孩子心目中領先二十年的距離。著名心理學家貝露姬 在她父親八十歲生日時說:「小時候覺得父親是神,什麼都懂,長大後發現他原來是人,不過他是個什麼都懂的人,到現在還是領先我。」做父親的能讓孩子這樣的服氣,孩子跟他講話的口氣自然就客氣有禮貌了。 回應: 1.但我看到很多媽媽,原本也是支持這些論調,一但孩子上小學,媽媽的行為卻全變調,出現許多矛盾。 補習或學才藝多寡反應出一位父媽的焦慮程度,孩子補習後的學業進步,也是抒緩父母憂鬱的最佳方式。 我的感想是,只有意志力堅定、自我原則強、有勇氣承擔風險的父母,才有辦法做到洪蘭說的話。所以現在孩子小,一切還言之過早。未來才是呈現真實父母面貌的時候。(我不是針對任何人寫的喔!我只是一時有感而發。) 2. 您整理得書摘太棒了,我邊讀邊反省,我也相信品格決定孩子的未來,紀律的生活先從父母做起,"安全感與閱讀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我還在學習中!! 恩寶媽 3.小宇即將要上小學,我比她還緊張,對於面對新的環境 總是會擔心適應上的問題!更多的是獨立方面的問題,到底是天下父母心阿! 4. 孩子快樂學習比什麼都重要 我也很討厭補習 尤其看到小孩上了一整天的課 下課後還要到補習班 一天將近10幾個小時都沒什麼時間好好休息 真的很可憐 或許當孩子長大面臨這些問題時 我也會跟大多數的父母一樣 讓孩子去補習 因為就怕孩子跟不上別人沒有競爭力 我想這是現代為人父母者最矛盾的地方ㄅ~ 5.我很同意洪蘭老師所說的第三點 之前看了某一位教授的經驗(忘了那位教授的名字), 她本身是從事英語相關教育的,所以也相當注重孩子對英語的學習. 在女兒還小時,就送孩子到全美語幼稚園接受教育, 直到孩子上小一時,她才發現出了問題. 原來是因為上小一時,孩子接觸到中文時,產生了排斥.. 孩子學慣了簡單筆劃的ABC,而中文字較難書寫,對她來說學起來相當的困難,也很痛苦,開始會跟母親哭鬧.後來這位教授發現這個問題後,當下決定停止孩子的全美教學, 開始慢慢用心的陪伴孩子學習中文,才對這個情況有了改善. 所以我個人認為,還是不能本末倒置,雖然學習第二外語很重要, 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母語,千萬不能忽視了自己的母語哦!

25個成功父母的原則

2008年08月20日
公開
41

MEG F.SCHNEIDER 梅格.史耐德 著 陳娟娟 譯 管教的過程和管教的結果同樣重要。 好的教養是-即使你在糾正、勸告、管教或教導的時候,也應該傳達你對孩子的尊重、清楚的期望,以及了解他的意願,’讓他喜歡自己,喜歡妳。 本書提供有效的教養方法技巧,我將為各位一一介紹 原則一:忘記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 不管什麼時候,你對孩子不乖行為的情緒反應都太誇張了。 技巧: 當與孩子的互動,劍拔弩張時,將焦點放在自己身上是很重要的,當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時,要讓孩子知道你現在在做什麼。 「我現在要去煮飯,你沒做功課讓我很生氣,等我平靜一點在來處理」 當你覺得可以控制情緒,再回去面對孩子,根據問題,用平靜的態度和孩子討論,什麼樣的行為讓你生氣,尋求解決之道。 為何有效: 避免破壞你和孩子間的關係,孩子與你都會冷靜下來,都能用比較公正的態度來看整件事;孩子面對你的離去而非怒氣,他可能就會用比較認真的態度去思考不好的行為,你們倆將有時間想想。 深層訊息: 看到父母失去控制是很可怕的事,自己失去控制的感覺更糟,太強烈的情緒,會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影響,對整件事情毫無幫助。 --------------------------------------------- 脾氣不好的我,早已不知嚇壞孩子多少次了,每次大吼大叫後,內心總是後悔不已,分不清是對自己生氣,還是對孩子,也幾次在盛怒中打了孩子,所幸未造成遺憾,下次當我的情緒與生理都要爆發時,孩子,我知道我該怎麼辦. 原則二:對孩子多一點寬容 在任何情況下,鼓勵任何年紀的孩子,保持常久的良好行為 技巧: 大多數的父母親花了太多的時間去注意孩子的不良行為,結果到最後他們只會注意到他們不重視的事,而忽略他們所要強調的目的。因此,需要讚美來強調這些值得嘉許的良好行為,每天非常自然的表露出對好行為的讚許,自然將注意力放在良好的行為表現上。若很少有機會說出,則要重新評估你對孩子的期許是否太高。 為何有效: 讚美能讓孩子避勉用負面的方式來引起你的注意。讚美能鼓舞人心,建立自信,由於你的讚美,孩子不僅會持續表現你所重視的良好行為,也會在其他方面表現出更多正向行為。 深層訊息: 同時注意孩子的優缺點,孩子就不會用負面的方式來吸引你的注意,也可增強孩子好的基本自我概念。 原則三:勿死守原則 特別的要求、特別的場合、出其不意的驚喜、道德危機和其他的情況,這些對一成不變的規則而言都是挑戰。 技巧: 理解生活中的不可預期性, 勿死守規則,但是同時也必須解釋清楚為何破例這麼做,如果必要,要附帶做個約定。 為何有效 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嚴格執行規定時,等於是在鉗制孩子。變通是一種信任和了解孩子的表現,那表示你傾聽、注意和關心你的孩子。由於有彈性的作法,孩子會願意和你溝通,他可以為他的特別需求勇於表達,爭取自己的權益。 深層訊息 彈性能幫助孩子,當你不在身邊時,自己做決定的技巧;也將幫助他和他人之間有更好的連結,進而建立深入有意義的人際關係,偶爾必須將個人的需求擺在一邊,合理的要求及原諒別人。 原則四 停止對孩子嘮叨 穿衣服、洗澡、做功課、做家事、使用電話、吃飯、打掃、練習樂器、諸如此類。 技巧 改變嘮叨的語氣為提醒, 嘮叨讓人很厭煩,提醒則有幫助得意味,表示和孩子站在同一邊。確實提供孩子自由選擇的空間,「在晚餐前將房間整理乾淨」這樣的說法能給予孩子喘息的空間。小心運用懲罰,「等你做完才可以看電視」比「除非你做完,否則不准看電視」來的好。 為何有效 父母越逼迫,孩子越抗拒,藉由設定允許一些活動餘地的限制,聯合達成協議以及堅持約定,就可以避免和孩子之間的戰爭。 深層訊息 用合理的方式來說明你的要求,理解孩子練習控制自己的權利,等於告訴孩子他是有責任感的,且會做正確的選擇。即使他必須承擔後果,也不會將它當成懲罰。 原則五 保留孩子的面子 刺激的爭吵、犯錯時、當結果顯示你是對的、當你希望孩子停止做某件事時、當孩子覺得困窘時、諸如此類…..。 技巧 不要讓自己表現的好像什麼都知道,不要堅持孩子立即回應你的要求,當孩子保住顏面時,就會和你合作。 為何有效 讓孩子「做他自己的主人」,給他一些長大的空間,允許他擁有一些空間去嘗試錯誤或是在沒有父母協助下解決問題。孩子將保有完整的自我。 深層訊息 不論任何年紀,他們都會努力想要離開父母獨立,證明自己有能力、智慧和力量去探索這個世界;同時也害怕辦不到,給孩子優遊的空間有助於建立自信,幫他看輕犯錯和軟弱並不能代表一個人,不管錯幾次,他都能夠繼續積極地向前邁進。 原則七 讓孩子了解你的感受 任何情況下,你都希望孩子能認真地接受你所說的、所要求的、所命令的、或是你所決定的事。 技巧 首先父母必須清楚自己的想法是什麼,除非你真的知道自己的立場,否則你說出的話不具信服力。許多父母一直被「應該和孩子講道理」的想法所束縛,解釋所有的事情,例如,為何功課寫完才能玩、不能深夜回家……..,但有時並非只是如此,要有勇氣和信服力對孩子說:「聽我說,我是認真的,你可能覺得生氣、不公平,但現在沒有討論的餘地」 為何有效 如此孩子就不會質疑,因為你很肯定。他會了解你說到做到。 深層訊息 假如父母不斷的對孩子的慾求讓步,會使孩子無法獲得應付失望、悲傷及措折的能力。父母親嚴守堅定的防線等於教導孩子認識人生的真實面貌。 ===============================================================我八歲的兒子常踢他五歲弟弟,或是玩在一起、或是兩兄弟爭吵,我已警告過老大很多次:「不准踢人」。最近一次,他又踢他弟第,以致於弟弟跌倒在地,哭了起來。 我非常生氣地大叫:「我已說過很多次,不准踢人,你就是不聽,你看你」其實小的並無大礙。 「他先打我的」老大忿怒的大喊。 「就是不許踢人」我開始失去控制,以往我還會說出:「跟你講就是講不聽...」等等之類愚蠢的話。 但這次我深吸了一口氣後,說:「你這樣對待你弟弟是不對的,我很生氣,你必須接受處罰,現在不要再說了。」 幾十分鐘後,我對老大說:「今天不准看卡通,我也會跟弟弟說不可以打人」 老大認為不公平,我只是很堅定的說:「不可踢人,也不可打人,我們甚致不知道弟弟是否真的有打你,別再和我爭論,去看書或畫畫」 原則八 當他做錯事,順勢引導, 針對狀況:說謊、傷害別人、粗魯、欺騙、偷竊、打破東西、成績糟、考試失敗、做危險的事、打人及做不負責任的事等等。 技巧 在開始談話前,要讓孩子知道你相信他的善良本性,試著讓孩子說出原因,讓孩子明白一定是有很不好的感受,所以他才會有不尋常的舉止出現。談過後,要讓孩子了解,不管什麼理由,這些行為都是不對的,必須接受處罰。 為何有效 用正面的方式來引導可以減少孩子的反擊,同情也是一個很好的工具,用有益和支持的方式和孩子溝通,可幫孩子打開心房。但處罰仍不能免,給孩子處罰證明父母關心他、注意他。別去在意孩子有多麼不對,而是告訴孩子你對他多麼有信心,幫助確保孩子不會再犯。 深層訊息 要讓孩子了解,人都可能做錯事情,但他仍舊是個善良、尊重自己、有價值的人。父母重視他的感覺勝過他做了什麼事, 對父母而言,問題或事件背後的原因比他所犯的過錯更有意義,這個訊息將會對建立良好的互信關係有很大的影響。 原則九 那到底是誰的夢想 任何時候,你的孩子並不熱衷,或是滿懷怒氣地參與活動時,你發現你自己相當堅持並且強迫孩子………。 任何時候,你的孩子不斷地強迫自己要做得更好,但表現得很不快樂的樣子……..。 技巧 為了讓你的孩子喜歡自己,和他所做的事,必需尊重孩子的意願,可以鼓勵,鼓勵和驅策不相同,誠實地評估自己。 為何有效 希望孩子喜歡他自己所追求的,唯一的方法就是他為他自己做。 深層訊息 父母與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幫助孩子去發現屬於自己的成功經驗,他不需了解父母的夢想,讓父母感動,或是做些讓父母感到驕傲的事. 原則十 你可以把孩子帶到水邊,然後............ 對不愛嚐試新鮮的事物,無法專心從事任何活動, 並固執地拒絕你要求他做的事的孩子,你可以....... 技巧 首先父母必需考慮自己孩子的特性,並透過與他人討論和誠實的自我對話.來確定你沒有將自己的挫折與夢想加諸在孩子,設定的期望也不會太高.不是別人家的小孩可以每天練兩個鐘頭的鋼琴,你的孩子也應該做到. 然而一旦你訂定的事項公平,實際且重要的,但孩子不這麼認為,那麼不管是吃新食物或練鋼琴....皆可應用下列公式: * 詢問孩子討厭或害怕什麼? * 認同他的感受,但也要讓他知道不能永遠逃避 * 堅持孩子嘗試,加上口頭約定,說明你的立場,認同 他的感受 * 表明不在乎孩子是否學得好,只是要讓他擴展生活經驗並明白遵守承諾的重要性 * 堅持為人父母的權威 為何有效 讓孩子知道父母不僅僅站在那兒指揮他,而是讓他明白你對即將發生在他身上的事很感興趣.表明親子雙方都要讓步.底限的訊息是:我堅持你這麼做,我是你的父母, 我有權引導你走向我認為重要的方向 深層訊息 尊重孩子的感受,但在某些重要的關鍵問題,要堅守權威.從另一觀點來看,你已給孩子上了重要的一課:任何值得嘗試的事都代表挑戰.遇到困境就逃避將一事無成,熬過風暴,破雲而出對人生會有重大的體會. 原則十一 獎賞的較佳方法 讓孩子做事有責任感,改變壞習慣,做你要求的事. 技巧 正確地引起孩子的動機,事先設定獎賞,例如:"我要你這麼做,你照做可得xxxx獎賞,你自己決定". 一陣子過後,獎賞可有形轉無形,例如:自行決定何時做完作業,何時上床.... 等 為何有效 以當場賄賂來阻止不被接受的行為,對孩子內在動機的發展或內在報酬價質的發掘,毫無助益. 深層訊息 提供孩子正面的誘因,由他掌控自己,而非父母.他會感到更獨立,更成熟. 原則十二 衝擊價值 當場制止不當的行為---對特定的良好行為產生注意 技巧 採取意想不到且富戲劇性的行動,來改善孩子的行為.然而不要濫用此技巧,慎選時機. 為何有效 衝擊會使人易於集中注意力,產生深刻印象,孩子被迫思考你的行為,好明白你這麼做的原因. 深層訊息 沒有討論的餘地,不要陷入辯論或爭論中.明確地讓孩子知道你的意見. 原則十三 要實際的站在孩子的立場看事情 讓孩子感受到你瞭解他的世界,他可以信任你. 技巧 花些時間詳實的認識孩子的世界,考慮那些是你要堅持的, 那些則否. 為何有效 小孩不喜歡與人不同的感覺,身為父母要傳達對這種需求的諒解.讓他們感到"被瞭解",有助於建立親子間的信賴關係. 深層訊息 瞭解孩子的世界,即使他跟你所喜歡的世界相去十萬八千里.讓他可以不用害怕你的批評及負面反應對你暢談他所經歷的誘惑.而父母傳達的訊息就是你願意聽完他的話,從各個角度看待事情,並且願意跟他談. 原則十四 教孩子知道:謊言等於雙重麻煩 在孩子撒謊的當頭,制止他,讓孩子以後不再說謊,明白真實的重要性。 技巧 清楚並一致地表明說謊是不被接受的行為。簡單明瞭的方法就是警告後加倍懲罰。但不適用於學齡前。 1 了解知道孩子說謊的真像,是怕父母生氣,不愛他,還是怕處罰 2 父母強調的重點不在於要他坦白說謊,而再於事實擺在眼前,為何仍堅決否認。 3 孩子說出實情後,一定要稱讚他,但仍要處罰他。 4 誠實評估自己,身為父母是否無法接受壞消息,有強烈令人害怕的情緒反應呢? 為何有效 孩子說謊只是因為他不想陷入麻煩,失去某項權利,或不能做他想做的事。父母要深入探究孩子說謊所要達到目的,清楚地告知孩子你的怒氣是失望和受傷害,說謊才是最大問題,他會得到加倍處罰。 深層訊息 孩子只是要保護自己,他需要學習比撒謊更好的方法,誠實的孩子面對自己的錯過時,不會感到自卑,反而勇敢面對錯誤,藉著稱讚他的認錯,你著重的是他的誠實,而非他的弱點,說謊的情形將會得到改善。 原則十五 別視小過為大錯 處理孩子或大或小的過錯,應針對孩子的錯誤行為做處理,保留他的自尊心。 技巧 找出不良行為的根本原因,勝過判定孩子死罪,告訴他「這是不對的」「這比較好」「這不太好等」。對事物有通盤正確看法的能力是一項很珍貴的工具,可以幫助孩子順利度過生命中的高低起伏。 為何有效 一個錯誤不能將人的價值抹去,孩子因某種行為受到處罰,還是要讓他知道他並不會失去你或他自己。若每次處理孩子的錯誤都好像是世界末日一般,那他可能就不會認真看待你的怒氣。 深層訊息 人不可能完美,原諒自己是很重要的,孩子需了解一時的錯誤需付出合理的代價,但不會覺得自己比以前差。也等於教導孩子生活及情緒管理的藝術,能接受別人的弱點,在人際觀係上,將發揮積極的功能。 原則十六 訂定罰責 幫助你的孩子再犯錯之前先思考一下,並且給它一些對罰責的控制權和責任感,可藉此修正你當「壞人」的形象。 技巧 要求你的孩子自己訂出適當的處罰方式,但最後的決定權在你,若孩子訂的太輕,「我不贊同,我們必須協調折衷」;若孩子訂的罰責太重,要清楚地讓孩子知道你比較喜歡好的行為表現,而非嚴苛的處罰。 為何有效 孩子會比較記得他所訂定的原則,而不喜歡父母單獨決定。也避免父母高高在上,對孩子發號施令,如此孩子會將焦點集中在不好的行為上,而非懲罰上。 深層訊息 當允許孩子和你一起討論罰責時,不僅是尊重他,同時也教他了解行為和後果的關係,如何做公平的判斷,以及和其他人討論已獲得對問題的通盤了解。 原則十七 使用暫停法 當你面對孩子的任何不規矩的行為、拒絕合作或令人生氣的行為……….. 技巧 暫停法最重要的一部份是孩子沒有接收到社會注意,不管他是被要求去坐在鄰近安靜地方,回去自己的房間,或是其他適當的地點,重點是:他需要單獨留下。不要把門關起來,因為那會讓孩子感到害怕。 為何有效 暫停法有效是因為他所傳遞的訊息很清楚。這對不好的行為而言,是一種相當好也相當確實的懲罰。父母也可藉由中斷和孩子互動的方式,來舒緩緊張的神經和脾氣。 深層訊息 「暫停法」不僅是個懲罰,對孩子而言是個深呼吸,讓自己平靜下來的機會,可增加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 原則十八 讓孩子自己承擔責任 孩子不聽從你的建議,拒絕你的協助,以致進度落後,……. 技巧 教導孩子學會生活的技巧,督促他自我負責,可讓他終身受益。要讓他學會承擔責任,體會自己正反兩極的行為所招致後果。說服自己讓小孩「自食其果」是教養子女過程裡必要的一環。最後他終將自己能約束自己的行為。 謹守一個大原則:不要直接對孩子說「我老早就警告過你」之類的話。要溫柔地提醒他未來會發生的狀況才有幫助。 為何有效 協助你的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並運用自主的精神去迎接生命的挑戰。若你不斷提醒、與孩子爭吵,只會讓孩子忽略行為本身可能造成的後果。只有讓他親身經歷自己惹來的麻煩,他才會認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深層訊息 小孩必須學會獨立,他是獨立的個體。對父母而言,看著孩子犯錯,造成孩子的尷尬和不快是非常痛苦的事。但藉由失敗,不僅教導孩子現實生活就是如此,也表明你們終究是不同的個體,他犯了錯,就是他造成的,與父母無關,生命操之在己。 原則十九 陪在孩子身邊 用在孩子情緒受挫、 失落、失望、傷心、感到倒楣、被拋棄……..時。 技巧 用陪伴代替言語來安慰他。不要一直打破砂鍋問到底,或給他建議,讓他自己體會自己的感受,只要陪在他身邊即可。 為何有效 藉著面對當下的負面情緒體會痛苦,人才能開始健康地往前邁進,揮別傷痛。這個「感同身受」的招數之所以奏效,是因為它是根據小孩量身定做,而不是根據父母的。 深層的訊息 孩子會知道他不是一個人獨自承受,父母了解他的需要、感受,他不必時時刻刻隱瞞自己的情緒。 原則二十 請尊重孩子的想法 建立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和尊重你的能力 技巧 表明你對事件的立場,若小孩持不同意見,聽聽他的說法,放開胸襟聆聽,如果自己也認同,就要勇於承認;若不認同,就得解釋原因,然後別讓這類對話淪為唇槍舌戰。 為何有效 真心誠意的溝通,比對實際狀況做爭辯重要許多。 當你跟小孩表明立場的時候,等於告訴他,他有權知道你心中的想法及做法。當你聆聽他的想法,也等於告訴他「你在乎他的觀點」。 深層訊息 為人父母的權威不是建立在『命令』,而是建立在傳達你對小孩尊重的同時,又不會被牽著鼻子走,教導孩子如何「敬人之人,人恆敬之」的道理。 原則二十一 請給孩子一些隱私權 處理小孩的玩伴問題、日記、私密的空間、特別的玩具、電話中的對話、內心的想法、對私生活的好奇……,請給孩子一些隱私權。 技巧 父母與孩子是不同的個體。這樣的思考意味著: * 孩子不想告訴你發生何事,別強迫他。 * 他有自己的想法、情緒和體驗,都不需和別人分享。 * 鼓勵孩子防護自己的私有空間,讓小孩「擁有」自己的事物,也教導他們自我負責。 * 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 容許他們把你排除在外,身為父母很難客觀,某些時候置身事外,或許比較好。 * 要了解何時介入是最為恰當,當你洗衣服時,發現孩子口袋有煙,這就不是談尊重隱私的時候。 隱私是一項權力,也是禮遇,孩子是不允許濫用這項禮遇的。 為何有效 你給孩子他所需要的---獨立自主的精神。界定界縣,保護每位家庭成員的隱私空間,有助於孩子在獨立的過程中,培養自信心,強列的自我價值,和尊重他人與自我空間的健全態度。 深層訊息 讓孩子擁有隱私,就深一層意義來說,表達願意讓他自由發展的意願和信賴,在他急需你的時候,會心悅誠服地投向你,他覺得安全,也再一次學習、接受安慰和呵護的機會。 原則二十二 請給孩子悲傷的權力 幫助孩子學習如何接受並有效地度過悲傷時光,那樣他既不會否定自己的情緒,也不會被悲傷所擊垮。 技巧 當悲傷的事發生時,比如朋友搬走,或寵物死掉,讓小孩體會難過的感受。感同身受的陪坐在小孩身旁。要注意不是想讓他忘卻悲傷,而是教他如何處理。 為何有效 教導小孩面對複雜痛苦情緒的時候,鋪陳一個健康的處理基準,幫他面對自己的情緒,而不是掩藏自己的情緒。 深層訊息 父母當然希望小孩對生命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不過也要在適當時機讓小孩體認生命不是一直一帆風順,讓孩子體認悲傷是生命的一個歷程。協助他找出自我平復的方法,不是去忽略悲傷,而是找到一種更好的方式去處理他 原則二十三 教孩子自我保護 當生氣或心情鬱悶的小孩對著你吼叫、挑剔、不合群,搞得滿城風雨時,教導他自我保護。 技巧 絕大部分的小孩(其實包括大人)都不太懂如何去直接去處理傷痛或憤怒。所以會選擇在最安全的地方發洩自己的不滿,在家或對你。父母要教導孩子無論如何,不能拿周圍的人出氣。千萬不要用懲罰的方式,要孩子學習直接去處理傷痛,而不是去宣洩情緒,是件頗為困難的事,這時孩子需要父母的寬容與體諒。 為何有效 確立界線,等於幫助孩子自制,而且更能得知他的煩惱,告訴他發怒的底限,表示發洩是沒用的,得另找出路,可以協助他專注手邊的工作,找到可以讓他心情舒坦且有益的做法。 深層訊息 這是幫助孩子開始注意內心深處得好機會。孩子會發現生活當中有許多事情是無法掌控的,他們只能控制自己的反應。告訴孩子,不管他的情緒怎樣,決不容許不合理的對待他人。在家裡學到這樣的觀念,在家以外對待任何人,就比較能尊重別人理應獲得的尊重。 原則二十四 不要忘記道歉 尊重你的孩子,肯定他們的能力—讓他們了解,你不是聖人。 技巧 不要不肯說「對不起」的話。 這樣是有益處的,讓孩子明白父母也會犯錯對他具有啟發性。在指出孩子對問題該負的責任之前,先承認自己的錯。不要這樣說:「對不起,我當著你的面摔門,但你不要一直問我何時可以買新的腳踏車。」應該這樣說:「當你的面摔門是我不對,這樣真是很不友善而且粗蠻無禮。問題是你一直問我而我沒有明確答案時,我就會很氣很煩,我不確定是否有多餘的錢買新的腳踏車。」 記住,跟四歲的孩子道歉與跟十二歲的孩子道歉是一樣重要的。 為何有效 道歉可以架起溝通的橋樑,這是父母與孩子維持良好情感的方法。而且是絕佳的行為示範。父母能承認自己的錯等於告訴孩子對自己行為誠實的重要性,也就是說能夠接受人都會犯錯的事實,並表現出坦承犯錯那種泰然自若的感覺。 深層訊息 對孩子承認自己並非萬能,加深孩子肯定自我價值和對事情的看法。能跟孩子道歉等於幫助他相信自己對週遭事物的分析能力,教導他學會對自己的判對有信心,也說明你的卻尊重孩子應受公平對待的權益。 原則二十五 懂得寬恕自己 提醒自己,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 技巧 天下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完美的父母,一定有做出不盡理想的決定,說些無關痛癢的話,笨拙地處理關鍵問題….。重要的事,得回到原點,設法改正已經做了的事。孩子比大部分的父母所想的還更有伸縮性,如果他們獲得所需的愛,而你所做錯的是不極端也不常發生,他們可以接受生活中的一些挫折。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卻需要能夠守護他們的父母。 為何有效 首先,能夠原諒自己,才能積極地省視自己。 第二 若父母一直感到愧疚,孩子會騎到頭上。 第三 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支持他的。 深層訊息 人難免犯錯,但不能因此一走了之,應

幼兒生活習慣的培養

2008年08月19日
公開
27

幼兒生活習慣的培養 摘自國立研究院 前 言 幼兒該學些什麼?部份家長可能認為識字、寫字、算術、電腦、英語、或才藝等的學習是很重要的,否則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將來在學校的表現不就會落後他人了嗎? 但是,也有許多家長和幼教老師將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列為幼兒應該學習的第一要務,並認為從小即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但有益幼兒的身心健康,更能減少父母親在日常生活教養上的困擾。 本會幼教組鑑於家長在教養自己親愛寶貝時,常會遇到一些較困難或不知該如何處理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議,以供參考,日後將會陸續加入其他議題,歡迎關心幼兒教育的夥伴大家一起來討論。 壹、收拾習慣篇 大人的收拾習慣 教導小孩之前,大人先檢討自己是否做到?因為小孩的習慣是在家裡耳濡目染中學到的,他就像個影印機,會把家人的言行一項項的複印出來。 1、檢視我們的家(環境): 家裡平時是經常處於亂七八糟,每樣物品都不在他們應該在的位置的狀態下,或是整整齊齊的?有人認為家裡亂亂的、隨意一些才有家的樣子,有人認為窗明几淨的才舒適,請各位抬頭看一看,你看到什麼?你滿意你現在所看到的情形嗎? 2、父母親的自我檢視(行為): 自己的生活習慣中有無收拾的習慣?如看完報紙、雜誌順手就往旁一扔,丟的一桌一地,或是能在看完後就疊好、放好?衣物、鞋襪是否也是走到哪、脫到哪、丟到哪?甚至有時放眼房間內無一塊淨土、無下腳之地?很多人會說,我也想保持整潔啊!可是啊…就提出各種理由,如工作了一天太累啦(身體疲倦)、小孩一下子又會弄亂啦、誰誰的東西喜歡亂丟、亂放(怪別人)等,或等我有空再整理。「有空」往往就只是個名詞,而不是動詞,因此也不知會拖到何時了。 所以從自我檢視的過程中了解自己能否「知行合一」?要求他人之前,先從自己做起,否則「上樑不正,下樑歪」,孩子也不易會學到好的習慣。 如何培養幼兒收拾的習慣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配合的環境-有否給孩子物歸原處的空間): 家中的書櫃空出較低的一格或一層給孩子,再指給他看:「這格是放爸爸的書,這格是放媽媽的書,這格呢!就放你的書,以後你看完書就要放回這個格子。」讓他覺得受重視,也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使用空間。 利用家中現成較大的紙盒、塑膠盒收納玩具、積木、圖書等,就像每個人都有家一樣,讓他知道每樣東西也都有歸屬的地方。為了使孩子容易記得什麼東西放在哪裡,可在盒子上做些標記,增加一些趣味性(如貼上照片、剪貼圖片或畫出玩具的形狀)。 1-2歲:可由父母親花點巧思幫他做。 3-4歲:因自己會畫畫、會使用剪刀了,可以自己剪貼圖片或畫圖。 5歲:因知道、認識的東西更多、更廣,可按顏色、形狀、大小分門別類裝盒,亦可以國字配合圖片貼上。 不同的年齡有不同層次的做法,不但幫助孩子養成收拾的習慣,同時知道積木是放在這個盒子裡或車子是放在那個盒子內,學習分類的概念,亦可培養他辨認形狀、認字、讀寫、小肌肉技巧(畫、寫、剪、貼)的運用等能力,一舉數得。 2、做子女的榜樣(正確的示範): 幼兒是看著學、聽著學、做著學。大人要時時表現「舉手之勞」和「物歸原處」的小動作。 1-2歲:知道做什麼!怎麼做!先做給他看,請他跟著一起做,小孩喜歡模仿大人的動作,如掃地,再逐漸鼓勵他自己做。示範時邊做邊說明,如「小車車累了要回家了,來!我們一起帶他回家!」(一路嘟-嘟-嘟的回到盒子內。) 3歲以上:語言及理解能力較好,可再說明為什麼要這麼做,不這麼做會有什麼後果(知道因果關係),例如:如果玩具亂丟,沒有收拾好,下次則不易找到,或誰不小心踩到會摔跤,或因為到處都是玩具,就沒有地方做其他的活動。 3、多讚美鼓勵、少批評:「你的小手好能幹,不但會蓋房子,還會把積木排好耶!」激發他學習的動機,養成喜歡幫忙、願意收拾的習慣。在此過程中也要容忍他做的不好或動作慢,給他機會多學習、練習,熟能生巧,成為自動自發的習慣。 當他不願意做時,怎麼辦? 1、 鼓勵他,給他戴戴高帽子,「我知道你的小手好能幹,一定會把玩具收拾的很乾淨。」 2、 和他一起做:我們一起來收(或哥哥弟弟),你放一個、我放一個;或來比賽,看誰收的比較快。 3、 暫停他下一個活動(要收拾好了,我們才能看卡通,或出去騎腳踏車,或……)。 4、 如果他仍未去收,先不要動怒、發脾氣。問問、聽聽他的理由,可能是玩興正濃,或想明天再玩,問問看他可以怎麼做就可以繼續玩,又不會使別人不方便,房間雜亂?商量一下,找一個大家都滿意的解決方式。 5、 對從小未曾培養照顧自己或收拾習慣的孩子(或青少年)來說,要再改進並不是不可能,只是在方法上和教導幼兒是不一樣的。首先找個你們都合適的時間,心平氣和的方式表達你對他放學回來隨地亂丟書包、衣物的感覺(破壞家中原有的整潔、媽媽要跟在後面收很辛苦),然後再討論如何一起來改進他的生活習慣: 1) 他可以怎麼做?如書包放到書桌上或椅子上、脫下或需換洗的衣物丟到一個籃子內。 2) 這樣做可能會有什麼困難?如回來已經好累了,只想躺在沙發上休息不想動;或不知道怎麼收(方法)、收到哪裡去,因為以前都有媽媽代勞,他不用操心。 3) 解決這些困難的方法是什麼?如他可以休息一會兒再去做、在他的房間內放一個衣架或洗衣籃,方便他放置脫下的衣物。 4) 為了幫助他確實做到,家人可以互相提醒。有改進就多鼓勵他,並告知他如此做,你的感覺是什麼,以及對家中的整潔有什麼貢獻;未有進步時則再討論並找出可行之道,或暫時停止他的一些活動或權利。 養成收拾習慣後的優點 1、培養幼兒生活自理的能力: 除了玩具,讓他做些簡單的工作(整理自己的東西、衣物、鞋子等),使他有照顧自己的能力,也是培養他獨立的開始。 2、分擔家事,有責任感: 家是大家的,家中每一份子都應盡力,家事要大家一起來做,如飯前擺放碗筷、飯後收拾碗筷、殘渣,擦擦桌椅、掃地、擦地、收疊家人的衣物,再放到各個人的抽屜內等。 最後的提醒 以愛、關懷、尊重的態度來培養幼兒收拾的習慣,不但孩子從小就奠定了良好習慣的基礎,更能增進親子關係。 貳、排泄習慣篇 通常從出生開始,嬰幼兒就可以在父母親悉心的照顧下,建立起一些日常生活作息的習慣,如進食、睡眠、排泄、盥洗等。 為什麼要培養良好的排泄習慣? 1、 使體內新陳代謝正常,維護身體的健康。 2、 學習自我控制、獨立自主的能力(不須大人的提醒與協助,有便意或尿意時,會自己到廁所、脫下褲子大小便)。 3、 保持個人與環境的整潔、衛生(不會弄髒衣物、污染環境,使用後會沖洗馬桶)。 何時開始培養? 家有嬰幼兒的父母最想知道的就是:幾歲開始培養孩子排泄的習慣較好?早一點兒開始可以嗎? 當然是愈早學會控制身體,就愈不需要他人的協助,但有個先決條件必須注意:身體的成熟。譬如學會走路的相關生理條件就是骨骼、肌肉、神經系統、肢體協調等的發展成熟,否則無法學會。 「排泄習慣是一種自主性的生理機能,經由條件反射及中樞神經的成熟而置於意志的控制之下。」一般來說,六個月大的嬰兒就可以逐漸培養固定的排便時間,一歲多的孩子可定時帶他坐小馬桶(市面上出售,適合幼兒使用者,或幼兒用馬桶蓋可放在成人的馬桶上,使其不會有要掉進馬桶的恐懼),成為習慣後,孩子到時就會解大便了。至於排尿的控制則可能須時較長,一歲多可以開始建立小便的習慣,兩、三歲時膀胱控制力發展較好,大致上可以訓練成功。 建議: 等待幼兒生理發展成熟(括約肌成熟),能夠自我控制,且樂於嘗試。過早或過急都可能會造成的不良後果(如大人常會因性急而失去耐心,而生氣、責打孩子,令孩子心生恐懼或有挫折感、羞愧感,長大後可能會變成比較容易焦慮、壓抑的成人)。在此同時,對一歲多的孩子還要開始教導他自己穿脫衣物,學會了脫褲子大小便,才不會因來不及而尿濕褲子或弄髒褲子。 在訓練期間,任何進步、停滯、退步、混亂的情形都是正常的,應考慮到孩子還小,排泄器官尚未完全成熟,無法完美配合,不要期望太高,也不要擔心或失望。另因每個孩子有自己的發展步調,形成個別差異,宜以平常心讓孩子自然的養成習慣。 只要器官功能正常,文化刺激足夠,給予適當的訓練,許多三、四歲的孩子要小便都會事先告知或自己去解,但也有些反應較遲的孩子,在進入幼稚園後,還偶而會尿濕褲子。此時父母應先安慰他,「其他的小朋友有時也會尿濕褲子的。」在他的包包內為他多準備兩條褲子,隨時更換。並告知在有尿意時,就告知老師趕快去廁所,或請老師提醒。若是進步情形不理想,可能需要再做進一步藥物與心理的治療來加以改善。 在培養排泄習慣時有幾種情形要注意:嬰幼兒有腦傷、神經系統病變、智能不足、生理機能發生障礙、或剛出生不久等,因無法控制排泄機能,尚無法接受大小便排泄的訓練,需請教專業醫師或特殊教育專家的協助與建議。 如何培養? 1、 先從觀察孩子的表情開始:知道其何時會排便,如喝完奶後不久,由於腸胃的蠕動,注意他和平常不同的徵狀,如嬰兒臉上有不一樣的表情(臉紅、用力)出現,較大的幼兒或坐立難安時,或看他抓住褲襠時。 2、 養成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進行:如每天早晨喝過奶後,就帶他到洗手間,把他放在小馬桶(最好能為孩子準備一個合適他體型的便器)上,陪伴他一起用力(嗯嗯)、並和他說說話,使整個過程輕鬆沒有壓力。如一時並未解出來,不要堅持到底,讓孩子一直坐在馬桶上。可以等一會兒再來,使孩子不會覺得坐馬桶是件痛苦的事。 3、 用語言表達:對還不會說話的嬰幼兒,常以一些兒語(如便便、嗯嗯、尿尿、噓噓等語)告訴他用以表示尿意或便意時(你要噓噓嗎?),及實際行動(你在便便啊!)的語彙,讓他熟悉。當孩子會說話後,即可以這些簡單的表達內急的需要,由大人帶到洗手間去或自己去。 4、 夏天是較佳的時機:白天不包尿布,每隔一段時間(30-40分鐘)就帶去噓噓,或在喝完流質東西後。因夏天流汗多,尿尿會少一些,父母親自行觀察後,應可知道大約何時該帶他去洗手間或提醒他該去了,一段時間之後即可成為習慣。 好處是:孩子不必包著厚厚的尿片,比較舒服涼快、不易得 尿布疹,節省買尿布的錢,即使尿在地上也好立即處理(易洗快乾)。 5、父母親的態度:不要過於嚴厲或在孩子做不好時就給予處罰,或一鬆一嚴,或時鬆時嚴,讓孩子無所適從。最好多從鼓勵的角度來著手,做的正確就多以表情、聲音、動作來讚美他,使他有強烈的動機朝著你要他學習的方向去努力(有時孩子自己也會說自己好棒,自己會去尿尿)。給他時間、耐心等待,直到他學會為止。有失誤時(如因來不及,尿出來後才指著地上的一灘水告訴父母說「尿尿。」或因貪玩而憋很久,直到憋不住時),立刻幫他更換褲子,同時告訴他下次有尿意或便意時就趕快去洗手間,並請他一起來清理他弄髒的區域和衣物,讓他知道他的失誤所造成的麻煩,有提醒與負責的作用。不要面露厭惡的表情或責罵他,換個角度來想:「現在是尿出來才說,比還不會說或什麼都不說要有進步了,再過一段時間,就會更進步,尿之前就先通知了。」 有時候,孩子告訴你要尿尿或便便,等你帶他去洗手間時,他又可能解不出來了,不要怪他,先找出他會這麼說背後所隱含的意義,譬如,他有可能是要得到你的注意(因有其他的事或人佔據了父母較多的時間,無暇照顧他,較疏忽他)、博取你的贊同(因有事先的告知,得到讚美)、避免處罰(相對於前面的讚美,如未告知而就地解決,可能就會得到立即的處罰)。所以他可能只有一點點或甚至並無尿意或便意就告知,造成父母的困擾。這是指其心理上可能會有的問題,另外檢視一下環境,是否有不愉快的味道或感覺,或是不夠清潔,也會造成他的卻步(就如許多人寧願憋著也不願上公共廁所或學校的廁所,因為太髒、太擠),或是有生理上的問題,應該請教醫生。 6、 以遊戲方式進行:平時以洋娃娃或孩子喜歡的填充玩具做示範說明大小便的動作與程序,過程中多給予誇獎和表現喜歡保持乾淨的態度,並鼓勵孩子在看完示範後,也教娃娃尿尿或便便。 7、 給孩子穿著易於穿脫的衣物:如有鬆緊帶的褲子,較方便他自己去上廁所。 附帶應學習的事物(針對已經可以自己上廁所的孩子) 1、 沖水:等他離開馬桶後,請他按沖水,看到排泄物和水一起沖走,藉此機會告訴他將馬桶沖乾淨,下一個使用的人才有乾淨的馬桶可用。 2、 洗手:洗手應成為上完廁所後的立即工作,準備香皂,由大人帶領孩子一起洗手,並示範洗手的方式,以保持清潔。 3、 穿好衣物再走出去:不要邊走邊穿(尤其對急於出去玩耍的孩子)。 4、 學習上廁所要關門:對較小的孩子來說,因其仍需大人的協助或看顧,上廁所時不關門較方便,但對稍大的孩子來說,上廁所關門則是一種應學習的禮貌。 其他 1、 尿床:睡前不再喝水或其他流質的東西、睡前先上廁所、夜裡叫他起來上廁所、或查知是否有心理壓力(來自家人、朋友、學校等),或請醫生檢查是否有生理因素造成。 2、 便秘:多吃蔬菜水果,多運動,多補充水份,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找出是否有心理因素,或請醫生診查。 參、飲食習慣篇 從「吃飯皇帝大」、「民以食為天」這兩句諺語中,可看出中國人把吃飯當作是件很重要的事來看。而對在成長發育中的孩子來說,父母親更是惟恐其有飲食不正常、吃的太少、偏食等現象,以致於長的瘦小,發育不良(反之,父母親似乎並不把食慾旺盛、吃的過多的幼兒當作是個問題)。的確,在幼兒的生活中,飲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為食物可以 (1) 提供成長發育的營養素:蛋白質、脂肪、醣類、礦物質、維生素、水,尤其是出生至三歲以前是一生中身體成長,肌肉發展最快速的時期。 (2) 維持體力,增強抵抗力(傳染病)。營養不良時,對身體發育、骨骼、牙齒的成長有不良的影響,也易引起情緒以及行為上的不良適應。除了對身體的影響之外,根據國外所做的研究,發現營養充足的孩子較快樂、反應較靈敏、人際關係較好、甚至在認知能力、語言發展都比營養不良者佳。 (3) 滿足食慾。 提供幼兒食物的原則 (1) 營養要均衡:應從各類食物(奶類、蛋豆魚肉類、油脂類、水果類、蔬菜類、五穀根莖類)中獲取,根據衛生署(75年)建議,1-3歲的幼兒每天需要1300卡,四歲以後,男孩約需1700卡,女孩約需1550卡,視一天的活動量、健康狀況而定。 (2) 適合幼兒的需要:因為幼兒消化、吸收功能的發育尚未完全成熟,食物選擇和成人有別。太甜、太鹹、太辣、太油、太硬、太熱、太冷、添加化學物的食物都不合適。微溫、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的方式較合適,因此點心的供給是必要的。 (3) 食物有變化:一成不變的烹調法,或天天吃相同的食物會膩,因此在顧及營養均衡的條件下,常常變換食物的作法、口味,較能提高幼兒進食的興趣,促進食慾。 (4) 清潔衛生:食物的新鮮與否、處理過程、餐具的清潔、飯前洗手等都應注意,並保持清潔衛生,避免病從口入,影響健康。 幼兒飲食上常見的問題 (1)食慾不振:就是吃不下。形成食慾不振的原因很多,如生病、健康情形不佳、情緒不好(緊張、害怕、不安全)、睡眠不足、運動不足、要引起父母親的注意、飯前零食吃的太多,兩餐之間差距太短等都會影響正餐的進食。 輔導方式: 1)如是生理問題應請教醫生。 2)定時定量,使腸胃得到適當的運作與休息。 3) 吃不下時不給他非吃不可的壓力,但過了吃飯時間也不再供應飯食。讓他知道「要吃,就在吃飯時間吃,不吃,就是不餓;如果餓了,就等下一餐。」一餐不吃對身體並不會有很大的影響。父母親不必因餓孩子一餐而感到愧疚。因為吃是一種本能,也是一種需要,沒有需要時當然不想吃。 4) 少吃零食,家中也不要放太多的零食。 5) 注意牙齒的健康。 6) 保持進餐時愉快的氣氛,及給與幼兒足夠的關懷。 7) 每天有從事一些戶外消耗體力的遊戲活動。 8) 有規律的睡眠,就寢前不要讓幼兒太興奮。 (2)偏食:就是喜愛吃某些食物,不吃另一些食物。其可能的原因有成人的偏食(不喜歡某些食品就不買、不做或有不好的批評)、不愉快的經驗(烹調方式不當、被強迫進食、吃膩了)等。偏食的結果會使幼兒營養吸收不夠均衡,影響其生長發育。 輔導方式:幼兒階段是其發展食物偏好的時期,學習是個重要的因素,擴大幼兒對食物喜好的範圍,正是時候。父母親要改善幼兒偏食情形,一定要先了解原因,才能針對問題加以解決。 1) 以身作則,做個良好的示範,見同桌吃飯的人都吃,他也會模仿而願意去吃。 2) 以耐心和溫和的態度相對待,不勉強,或強調該種食物多有營養,應該多吃,而導致反效果(拒食、嘔吐、哭鬧)。 3) 要引發其食慾,烹調有變化,或將其喜歡(多一些)和不喜歡的(少一些)食物混在一起,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吃下去,以後再漸漸增加比例。 4) 不要讓幼兒有交換的條件(如我吃下去,你就給我……),這只能處理眼前的難題,卻無法真正解決偏食的問題。 5)培養吃健康營養食物的習慣。 (3)營養不良:目前談這個名詞,浮現腦海的映像大概會是貧窮人家,一些因天災人禍造成糧食短缺地區的人民,呈現面黃肌瘦,無精打采的模樣。其實生長在富裕的環境中也可能會有營養不良的情形,檢討一下每天吃的食物大概就可明白,是否攝取了過多糖分、鹽分、油脂的食品、速食,而這些食品常出現在電視廣告中,以較誇張的手法,贈送小禮物的方式,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央求父母親購買。但吃下這些含糖飲料、糖果、糕餅、速食等營養價值低的食物,使幼兒小小的腸胃裝不下應吃的食物,就造成營養不良的情形。 輔導方式:不吃或少吃這些所謂的「垃圾食物」,以有營養的點心來取代。另外,也不用這些食物當作是獎賞其行為的結果,或不准在兩餐之間吃零食。父母親要堅持原則,不優柔寡斷。 (4)吃的慢:「拜託你快點吃」、「只要吃完,我就給你買……」或「再不趕快吃,就要挨打了」。這是家有幼兒,常在吃飯時可聽到的請求、利誘、威脅的話語。大致的情形就是家人都吃完飯,他還剩大半碗飯菜,或一口飯含在嘴裡遲遲不吞下去,或邊吃邊玩,造成家人,尤其是媽媽的困擾。 輔導方式:先了解是否身體有不舒服的情形,如無,就要限定吃飯的時間和地點(進餐就在餐桌上,不拿個碗到處跑),說到做到,時間到了就把未吃完的飯菜收起來,中間也不給餅乾類食物充饑。有時是因給他的飯菜太多了,一時吃不完。因此給孩子適量的飯菜,吃完再盛,他較有成就感。有些孩子喜歡邊吃邊說話,或邊吃邊玩玩具,以致說的太多耽誤吃的時間,此時提醒他吃完了再說、再玩。當孩子有進步的表現時要適時給予鼓勵(如給好寶寶貼紙),使他能繼續保持進步的情形。進步情形最好是做自我的比較而不是與他人比較。 (5)自己吃飯:對年幼的幼兒,尤其是一歲多的幼兒,開始想改變自己的生活--由被照料的接受者成為一切由自己來的行動者。然而進食所需的技巧不佳,常會弄的臉上、身上、桌上、地上一團髒亂,好像吃進去的少,遺落在外的多,或成為寓吃飯於遊戲。另外,有些較大的幼兒還要人餵食,也會造成父母親的困擾。 輔導方式:孩子想要自己進食其實是其想要獨立的開始,應給予鼓勵,由用手抓食固體食物,用碗喝湯,用湯匙吃飯,再進步到使用筷子。固然這段過程會造成進食時髒亂的情形,及事後收拾的麻煩,甚至還有再餵一次的需要,但是此時正是孩子學習手眼協調、精細動作的好機會。曾有研究指出亞洲的幼兒精細動作較歐美國家的幼兒為佳,就因為我們使用筷子。減少收拾整理的麻煩可在地上鋪報紙,夏天時可脫掉上衣、或圍件大人的舊T恤或襯衫、鼓勵他練習減少掉落飯菜於碗盤外的次數。 有些父母為避免髒亂後的收拾,和孩子吃的緩慢,就剝奪他自己學習、練習的機會,易變成親子關係的緊張,或孩子的依賴性,或等年齡再大一些還要大人餵,不願自己吃飯,或以拒食來要脅。 此外,讓孩子擁有自己的餐具也可以引起他自己進食的興趣與動機。 幼兒食物的檢核 (1) 每天是否有新鮮的蔬果? (2) 食物中是否有足夠的鐵(5毫克)、維他命、纖維? (3) 減少糖和鹽的調味。 (4) 食物的色、香、味、溫度是否考慮到? (5) 食物的烹調、內容是否常有變化? (6) 有否介紹新食物?介紹時是否和喜歡的食物一起推出? (7) 所供應的食物是否提供幼兒發展動作技巧的機會? 和飲食相關的注意事項 (1) 食量:每位幼兒食量大小和其生理特質、成長速度、情緒狀態、健康情形等因素有關。因此只要他健康、精力充沛、氣色好就不用擔心吃得少或多。 (2) 保持愉快的進食氣氛:和家人邊吃邊聊應是很愉快的感覺,一方面享受美味的食物,一方面分享生活中的趣事,是個同樂的時光。所以吃飯時最好是全家人一起吃,不要各吃各的。在餐桌上不要罵人,檢討不愉快的事,不邊看電視邊吃飯,或把食物當成是賞罰的工具。 (3) 進食應是一種美好的經驗:大部份的食物都有其營養價值,因此應鼓勵幼兒去嚐試,或和幼兒一起吃(一起試試看),但不要以強迫的方式進行,以免適得其反,更加害怕或拒食。此外,當成人不喜歡某些食物時,尤其不要以負面的言辭、表情去批評,這會造成幼兒對這些食物有先入為主的觀感,更加不願意去嚐試(他看你都表示厭惡,想必不是什麼好吃的東西)。 (4) 是一種學習的機會:餐桌是交談的好機會,也是語文學習發展的好地方,可鼓勵幼兒說說今天學校裡的生活、最得意的事、也可討論和食物相關的話題,如今天吃的食物的顏色、形狀、口感等。 吃飯也可以是幼兒學習獨立的機會,如自己吃飯(使用 筷子、調羹)、自己拿取所需要的量(吃多少,拿多少)、 自己清理飯屑殘渣,離開餐桌會把椅子靠近去、會用禮 貌用語、嘴裡有食物時不說話,細嚼慢嚥等。 如有可能,還可選擇較簡單的烹調方式和孩子一起來 或請他從旁協助,如做個湯、沙拉、三明治、煎餅、煎 蛋、烤蛋糕。請不要從他不會或會把廚房弄的亂七八糟 的角度來看而意願不高,但從嚐試新食物或親子同樂的 角度來看事情,可以一起烹飪,一起收拾善後。 肆、睡眠習慣篇 睡眠的重要性 睡眠是讓人經過一天的活動之後,身體有充分休息的機會,得以消除疲勞,紓解緊張、不安的情緒,恢復精神與體力,有益身心的健康,亦儲備了第二天活動的能量。 就嬰幼兒來說,睡眠的重要性不亞於成人。尤其是嬰兒,除了吃,睡就是最重要的活動。俗諺:「能睡的小孩成長比較快」、「一暝大一寸」。除了恢復體力外,睡眠尚可促進嬰幼兒神經系統和腦部的發育,進而有助於全身的成長發育。 嬰幼兒睡眠的時間 大致說來新生兒除了吃奶的時間外,通常都是在睡覺,一天約需二十個小時左右。這種吃吃睡睡的時間大概要到三個月後,醒的時間才會較長。一歲以上學步兒的睡眠時間則因人而異,約需十至十五小時,上下午也各需小睡一次。五歲前大都仍需午睡。有些孩子不午睡,精神依舊很好,不必勉強一定要午睡;有些不午睡則會變的焦躁,容易鬧情緒,吃晚飯時昏昏欲睡。隨著年齡增加,睡眠時間、睡眠量和次數會遞減,睡眠時間的加長,逐漸是由夜晚的睡眠量取代。 睡眠的相關問題 嬰幼兒多多少少會有一些睡眠上的問題,做家長的不要太過擔心。因造成每個人睡眠的問題都不一樣,要解決問題要先找出可能的原因。以下則提出一些常見的問題供參考。 嬰兒期: 雖然較暗的燈光及安靜的環境較適合嬰兒的睡眠,但也不必太過緊張,使家中其他人的言行都受到限制。其實只要不是太過喧嘩,不在嬰兒的房間內,該怎麼做就還是怎麼做,不致有太大的影響。 嬰兒的睡眠習慣和成人不同(生理時鐘尚不規則)。較小時,他們常常是吃飽了就睡。稍大一點,不會吃飽了就睡,可能還要玩一會兒。在白天時還好,但在晚間就較麻煩了,因為大人累了要休息,嬰兒卻精神飽滿,毫無睡意,想要你陪他玩,使大人又累又煩。如不吵人的話就讓他自己玩,累了就會睡。如要人陪著玩,則要看情形是否要陪他玩,或幫他漸漸調整睡眠的時間。 還有一種情形,就是在半夜哭起來,可能是生病、肚子不舒服、餓了、渴了、尿布該換了等,如無上述的情形,你怎麼哄都不停止哭泣,或一放下就哭,要人抱,使父母無法休息,就會令人生氣想要揍他一頓。這種情緒反應其實很正常,但最好是只有這種感覺而不要有實際的行動。父母親可能要犧牲一下自己的睡眠輪流來陪陪孩子,或讓他哭一下,或換個地方睡,如果都無效,再請教專家。好在這種磨娘精型的情形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不至讓父母親太過困擾。 幼兒期: 1、不睡或晚睡:其實看他在打呵欠或揉眼睛,知道他已經睏了,該休息了,但他就是抗拒、不願上床去睡,或有吵鬧的情形。此時不要用責罵的態度催其去睡,因為他可能是怕黑(想像房間中有可怕的東西如怪物、鬼:開盞小燈、檢查房間,使其安心)、怕孤單(不願離開外在有趣、多采多姿的環境:只有我去睡,你們都不睡,擔心趁我睡覺時,你們會做什麼更好玩、有趣的事)、接近或正處在反抗期(一歲半至兩歲多)。可以抱抱他或陪著他一起回房間,有個短暫入睡前的準備(這一點下面會介紹的較詳細),讓他安心入睡。 或到了睡覺時間仍在看電視、玩玩具,經過不斷催促、提醒,「這麼晚了,趕快去睡覺。」「再不睡,明天早上起不來,又要遲到了!」「都幾點了,還看電視(還在玩)!」若孩子還是不動,把這些話當作是耳旁風,大人就會開始生氣,責罵孩子,使彼此都不愉快。此時最好共同約定睡眠的時間,並遵守此約定,時間到就要停止現行的活動上床睡覺。 中午的午睡是否睡的較久,以致下午、晚上精神好,當然到了該睡的時間就睡不著了。因此調整或縮短午睡的時間,下午增加一些消耗體力的遊戲活動等,或可幫助晚上的入睡。 1、 睡的太少:因個別差異,每個人對睡眠時間的需求不同,有些家長擔心孩子睡的時間少於8-10個小時,會精神不夠,體力不濟。除了生理因素可請教醫生,或排除環境中干擾睡眠的因素(太吵,光線太亮、溫度太高或太低、寢具不舒適等)外,只要孩子活動力強、精神好,就無大礙。 2、 睡不安穩:會不斷翻身、踢被子、或磨牙的情形。同樣先了解是否有身體不適、環境中有否干擾睡眠的因素,心理、情緒上的不穩定,奶嘴或安心被不在身邊。了解原因,請醫生做檢查,解除壓力,滿足其所需,才能有所改善。通常睡不穩的情形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 3、 做惡夢:幼兒偶有做惡夢的經驗,可能的原因包括身體不適、擔心害怕心理壓力等。遇到這種情形,父母最好抱抱他、安慰他,讓他知道夢中的事物不是真實的,父母會保護他,增加他的安全感。平時則要注意不要隨意嚇他:「再不聽話,虎姑婆就會來抓你或大野狼就會來把你吃掉。」引起幼兒的害怕。另外,找適當的時機和孩子討論他的夢境,以了解會形成惡夢的原因。 培養幼兒良好的睡眠習慣 嬰兒期: 1、 要讓嬰兒睡的安穩,吃飽、換過乾淨的尿布、不要穿的太多、輕柔舒適的寢具、適宜的室溫、不太吵雜的環境等都是要考慮的因素。 2、 睡前不要太過逗弄嬰兒,使他過度興奮而難以入眠。也不要讓他受到驚嚇,使其夜裡會無緣無故的哭泣。 幼兒期:也就是藉著時間養成他們規律的睡眠習慣:定時上床、定時起床,形成其生理時鐘。 1、晚上不要做太過興奮或活動量大的活動,目前因雙薪家庭的增多,親子接觸時間較少,為了增進親子感情,而將晚上的時間都陪著孩子玩,因而使孩子情緒過度興奮而睡不著,或有睡到半夜會哭叫的情形。若有上述的情形,要拍拍他,溫和的安慰他,使他安靜下來,再陪他一會兒,等其再度入睡,再離開。 2、睡覺前能有一小段輕鬆的時間作為睡前的準備,譬如說先去上個廁所、刷牙、換睡衣,放段柔和的音樂、說段床邊故事、抱著心愛的玩偶或他的安心被(枕頭、毯子)一起上床(不必擔心孩子對安心被的過於依賴,一項長期的研究顯示,需要有安心被才能安穩入睡的孩子長大後和其他年幼時沒有安心被的孩子一樣獨立、有自信)。父母親幫孩子蓋好被子或圍好肚圍,親親小臉,說聲晚安,再加上一句「我愛你」,再關燈或留盞小燈(對怕黑的孩子),使孩子安心入睡。 3、不要讓孩子有被逼或催促上床睡覺的感覺。睡覺應是帶著愉快、輕鬆的感覺入眠。所以到了該睡覺的時間,父母親也以較輕鬆的態度牽著小手或抱他上床去睡。當然最好的方式就是家人都能就寢,或至少兄弟姊妹是同時就寢,或家人配合進行靜態的活動。讓他有公平、我不是孤單的感覺,及較安靜的入睡環境。 偶而家中有一些事會延遲家人就寢的時間,不必刻意要求孩子一定要準時上床睡覺,因為他會有好奇心,會擔心他去睡覺後看不到家人在做什麼或他想要參予的活動而未參予到,因而藉故拖延、吵鬧,不肯睡覺。 4、如果他實在睡不著,不要硬逼著他去睡。他可以自己(不要人陪)再看看書或玩一會兒玩具,以不吵到別人為原則,累了自然就會去睡。 5、若已養成晚睡的習慣,父母就要以耐心及堅定的態度,漸漸改變。 伍、閱讀習慣篇 在我們的生活周遭,無時無刻都與文字、符號做最直接的接觸,例如每天會閱讀報紙或雜誌,走在路上會看到各種各樣的招牌、宣傳廣告,進入餐廳會按著菜單點菜、打開信箱會收到郵件或廣告單,看公車站牌知道到哪兒去該搭幾路車及在哪一站下車等。這些都在告訴我們發生了什麼事,別人在傳達什麼訊息,我們可以怎麼做等。這些只是閱讀、識字在生活中應用的實例,也是每個人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否則會生活的很辛苦,跟不上社會的脈動。然而,這種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是要經過學習、練習才會的。但閱讀能力並不需要等到入學之後才開始培養,學前階段在家中就可以開始進行,使孩子從小就有一個閱讀的環境,養成閱讀的習慣。 多年前賣樂器的一句廣告詞告訴我們:「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同樣的,我們也可以說:「喜愛閱讀好處多!愛書的孩子會更好!」現在就來探討培養幼兒閱讀習慣應注意的相關事項。 閱讀的好處 1、 結合既有的生活經驗:童書中的故事多是以孩子生活經驗中熟悉的事情、動植物、或自然界的現象等為主,以簡潔、饒富趣味的文字,優美的插圖或圖片呈現,別具吸引力,讓孩子對書有興趣,願意和書做朋友。 2、 獲得知識,增加智慧:家有幼兒的父母親常有的經驗,就是孩子常會問一連串「為什麼?」或「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有時真令大人招架不住或不知如何回答才恰當。其實這正是孩子求知慾的表現,他們對生活環境中的點點滴滴感到好奇,想一探究竟,而拼命發問。帶他們進入書的世界,幫助孩子知道獲得知識的途徑,並從中獲取各種知識與常識,認識在不同時間(歷史、現在、未來)空間(城鄉、國內外)內人與物體的情景。 3、 給予想像的空間:想像是創造的原動力(如若干年前飛上天空只是幻想,卻經由有心人不斷的鑽研、試驗終而能成功的翱翔天際),孩子的想像力豐富,書中的內容正好提供了想像與幻想的空間,或許因此讓孩子發掘興趣,做更深入的學習,或有從事創造發明的意願,使夢想成真。 4、 了解文字可以代表事物:如藉由製作字卡貼在家中的用品上(如冰箱),幫助他們將物品與文字做一聯結。另外,也可讓孩子了解閱讀是可以把日常所說的話語寫下來,幫助他們理解文字與口語的聯結可以創造故事,敘述經驗(情緒、遊玩、學習新事物等),領悟閱讀的價值和樂趣。 5、 培養思考、推理、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故事的內涵常會包括一些兩難困境(該不該爬樹救小貓;爸爸禁止我爬樹)、價值模糊(未告知他人即借用物品--尚不能分辨人我之別,或認為用一下下就還沒關係)或孩子在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在百貨公司中走失),作者固然提供了他的想法與價值觀來解決問題,孩子亦可經由閱讀的過程或大人的引導,將自己融入故事中來思考「如果是我,我該怎麼辦?我會怎麼做?」 6、 閱讀治療:當孩子遭遇情緒上的困擾或適應的問題時,故事書有時可以成為紓解的一種方式。因為故事中的主角可能也有類似的問題,讓孩子有同病相憐,「我跟他一樣,我並不孤獨」的想法,因而產生認同感,看完內容之後也能以類似的方法解決自己的問題。 7、 變化氣質:多讀書能多吸取知識,增廣見聞,學習他人成功、失敗的經驗,做事的方法,幽默的態度,待人處事的方式,久而久之自然能充實個人的內涵,使言談有物,內盈而外華。 何時開始培養閱讀的習慣? 因為每個孩子成長的環境不同,發展速度與興趣不一,因此並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告訴父母親何時開始最適當。但是我們可以先預備一個閱讀的環境與氣氛,譬如家中有書房及書櫃,父母親在家有閱讀書報的習慣(許多不愛讀書的孩子是因為父母也從不讀書),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有上圖書館借閱圖書的經驗,或書籍被照顧的情形(不是隨便亂扔、亂放,有破損的地方會修復)等,孩子在耳濡目染的情境中,自然也會學到對書、對閱讀的正面態度。 嬰幼兒期即可指著書報上精美的圖片,對孩子說短短的故事,引發他的興趣,願意接近書本,兩三歲時會自己翻閱看圖畫,甚而會根據所看到的圖片,加上自己的經驗與豐富的想像力編故事。 幫孩子選書的原則 許多的兒童讀物具有文學性、教育性、有生動的描述或有可愛插圖,卻不見得適合自己的孩子。基本上為孩子選擇讀物時,除了考慮印刷的品質、價格外,還要配合他們的發展: 1-2歲的孩子尚未具備翻書頁的精細技巧,比較坐不住,注意力較短,字彙和經驗較少,為他們選購書籍時就要注意選擇有較厚書頁的書本(比較堅固,不易撕破),字少圖多,故事內容簡單易懂,和幼兒的經驗相關者較佳。 為3歲以上或上幼稚園的孩子選書的範圍又可再擴大一些(童詩、歌謠、童話等),故事內容可稍長、插圖仍是不可或缺的重點,因它的圖像有具體說明的作用,而且對此年齡的孩子來說,真正吸引他們的是圖片的部份。 5-6歲的孩子以上的兒童,因其認識的字逐漸增加,主題的選擇可以更寬廣,可包括他們生活經驗之外的事件,有較複雜的敘述方式,或較多個人的興趣、愛好。 總之,了解並尊重自己孩子的發展、興趣、生活經驗,將有助於選擇合適您孩子的兒童圖書。 提供一個充滿閱讀經驗的情境 1、 和孩子一起閱讀:對年幼的孩子來說,就是和他們一起進入到圖畫書的世界。床邊故事就是一個例子。許多人可能都有這種睡覺前聽故事,再帶著無限的想像進入夢中的經驗。唸故事時坐在孩子身旁或摟著他,這不但可增近親子間親蜜的感情,更是奠定孩子喜愛閱讀的開始。 2、 連說帶演:閱讀圖畫書時,最好帶著充滿感情的聲調、動作,來表現不同的角色與情緒。增進孩子對聲音、情緒、人物角色辨別的能力。如果可能,還可以配合道具:如布偶、玩具等使說故事更生動。或和孩子一起來演故事,甚或可以以同樣架構,而有不一樣的對話,演出不同的結局。 3、 有些圖畫書為使故事的呈現更有趣、更具吸引力,還配合有錄音帶及錄影帶,但播放這些影帶時,最好陪著孩子一起欣賞,一起討論。而不是把這些帶子當做是孩子的另一個保母。 4、 適應孩子的需要:有些孩子對喜歡的故事,會要求父母重覆的說或唸,家長有時會不耐煩,或覺得擔心只愛一個故事,所知範圍有限。其實沒關係,還是可以在相同的故事中做變化:如請他說故事給你聽、或想想不同的過程及可能的結局,請他說說聽過這麼多遍後又有什麼不同(較深入)的想法。 當孩子沒有興趣、坐不住,不想聽故事或一起看書時,沒有 必要一定要把書唸完,可以暫擱一旁,或再挑一本吸引人的 書唸。他有好的表現時鼓勵他,失去注意力時也要有耐心, 對孩子有合理的期待,因為他可能成熟度還不夠,讀物的內 容超過他的經驗與程度等。 5、 常帶孩子到書店買書或到圖書館借書、聽故事、看戲劇表演等,讓書在孩子的生活中不會缺席。 6、 鼓勵孩子創作詩歌、自己寫書:想像力豐富的孩子,有時也會做即興的詩或歌,或自己編故事,編說編玩。當孩子對文字有興趣時,除了閱讀之外,尚可鼓勵(孩子)畫、(大人)寫的方式記下他的想法、感覺和自編的歌謠故事。提昇他的觀察力、表達力、對語文的學習與運用等的能力,同時也讓他體會到文字世界裡的快樂。

三歲前幼兒遊戲識字法

2008年08月18日
公開
42

三歲前幼兒遊戲識字法   在教孩子識字的過程中,成年人要設計多種多樣的遊戲來誘導孩子,使孩子感到識字能獲得歡樂,把識字當作每天必不可少的遊戲活動,在不知不覺中識字、脫盲。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教者有心,學者無意”。   該怎樣把識字與遊戲結合起來,使孩子感到有趣而樂於接受呢?下面講幾種遊戲識字的方法:   1.捉迷藏:即把字卡藏到容易找的地方讓孩子找。找到了,讀一讀,表揚一番。也可讓孩子去藏字,媽媽找字,讀字。   2.玩玩具:跟孩子玩什麽玩具,就在玩具上寫上相應的字,讓孩子認讀。   3.做動作:邊教字邊做動作;教“跳”字做一個青蛙跳的動作;……等等。凡是動詞都可以做相應的動作,加深印象。   4.裝表情:教育些帶感情色彩的動詞和形容詞 要有臉部表情。如教“笑”字,要帶動孩子哈哈大笑,教“哭”字要和孩子一起裝作哭的樣子;動作、表情的適當誇張,可加深孩子識記。   5.釣魚識字:把字卡當作魚撤在地上,讓孩子去“釣”,釣來一個字卡教一個字,此法可把孩子認過的字當作魚讓孩子釣。成人讀一個字,孩子必須釣到那個字,讀出那個字才算釣到了“魚”。也可以幾個孩子比賽看誰換釣到“魚”。這方法用來復習鞏固效果好。   6.表演識字:讓孩子表演他最喜歡做的遊戲,如孩子喜歡當小大夫,就讓他坐到寫有醫生的位置上,對病人問這問那,用一聽筒在聽,開藥方,打針……這時候教育他識讀,“醫”、“藥”、“病”、“針”等,就不會太難。   7.吃東西識字:孩子在吃東西時,往往是最高興的,這時教他識讀字,興趣也會高些。如削鳳梨時教“菠”、“蘿”,切西瓜時教“西”、“瓜”,吃冰棒或糖果時教包糖紙上的那些字。   8.講故事識字:給孩子講故事,邊講邊把故事中主要人物,關鍵情節在黑板上寫下來認一認,講完故事後讀一讀,讓孩子復述時再認一認。這樣既不影響講故事、故事,認了字又可使孩子把故事情節記得更牢。   9.遊動物園識字:把許多字卡圍成一圈當作動物園的圍牆,“圍牆”裏面放許多寫有各種動物名字的字卡。說有許多小朋友要上動物園去玩,開哪個門進去呢?看門人說走“××”門進去安全,如果開錯門,老虎會逃出來咬人的,這時候要孩子去“××”門,開對了才能進動物園,開錯了重開。進了“動物園”讓孩子撿一個個的字卡來問:“媽媽,這是什麽呀?”媽媽說:“唷 ,好大的大老虎的‘虎’字…”如果場 地大,還可在動物園內再分隔成幾個“猴”、“虎山”、“雞禽館”、“熊貓館”之類的小圈圈,可以把各種飛禽走獸的名詞都教孩子認讀。此法復習舊字,認新字,效果都很好。   10.踩字過河識字:地上畫兩條平行直線當作是一條河,河中間放若干個字卡當作“橋”,孩子要從“橋”上“過”河去,先要讀出一個字才能上前踩中跨到前面的這個字上,讀錯了重教重讀。過了“河”還要從“橋”上返回來,再一個字一個字讀過來復習一遍,能做到一字不錯返回來的要大大表揚。   11.教布娃娃識字:讓孩子當小老師,讓布娃娃、絨毛狗、小熊、猩猩、企鵝、大熊貓等絨布玩具當學生,成人當班長喊“起立、坐下”識字……此法用來復習已經學過的舊字有很好的效果。   12.出門之前識字:讓孩子上兒童公園前,先要認一認“兒童公園”四個字。凡是孩子迫切要求出去玩的時候,都可以先識幾個字再行動,到外婆家去也可以學“外婆”兩字,認認外婆家居住和街道、村莊、門牌號碼等。 13.引誘孩子識字:成人與成人說話,故意相互問字,教字,寫字,猜字謎考字,談得津津有味,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引誘孩子主動來看來問,積極參與識字活動。   以上介紹的十幾種室內識字法,還僅僅開了個頭;針對3歲前孩子的心理特點,還可能創造出更多更好的心理特點,還可能創造出更多更好的方法來。但不論何種方法,識字活動都要做到三定;定時間、定地點、定教師,要每天固定一恰當的時間和一個比較安靜的地點,根據孩子學習情緒高低進行幾分種到十幾種遊戲學習,天天不間斷。學習地點要安靜,有文字、圖畫、桌椅、黑板、地圖、玩具、小紅花、表揚欄等智育環境佈置。這樣時間一久,便會形成條件反射,一天不學孩子會悶得難受。   至於室外遊戲識字,方法更多;成人要隨帶紙筆備用,孩子外去,視野寬,十分高興,什麽都感到新鮮;特別是看到自己認過的字在廣告、標語或招牌上重現,會像老朋友久別重逢一樣興奮,很喜歡讀。這時對出現的新字也特別好奇,愛問愛讀。所以室外遊戲時要鼓勵孩子多注意文字,時時處處留心。玩耍中遇到新奇事物,應立即寫給孩子看、讀。   上面講的室內外遊戲識字和選擇的字、詞 、句,都不要固定教材,更不要講究系統。但選的詞和造句要講原則。這些原則是:   1. 教孩子是感興趣的字、詞、句。   2. 教孩子最熟悉的字、詞、句。   3. 結合孩子在生活遊戲中感到特別高興的事,當場選字,遺詞、造句,編兒歌。   4. 學過的字要有記載,分初次認讀、基本鞏固、能熟練運用三類整理,以便有針對性地做復習遊戲。   5. 教字以識讀爲主,不要要求聽寫

玩黏土創作有助幼兒身心發展(彰化基督教醫院鹿基分院職能治療師)~~~自由時報97/03/26

2008年08月17日
公開
30

你的小孩玩黏土嗎?別怕弄髒了小孩的雙手或家中的地板和桌面, 因為黏土創作不但可以豐富小朋友的想像力, 對幼兒手部發展也很有幫助. 遊戲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的生活重心,透過遊戲孩子獲得快樂和滿足, 且主動探索歷程也可以刺激腦部發展,建之各種概念 增進動作和肌肉的協調發展,從中學習表逹情緒和溝通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大部份的幼兒都喜歡從事捏做塑形的遊戲,黏土創作即是一種 需要手腦並用且富有無限創意的遊戲, 學齡前兒童由黏土捏塑探索形體, 接受大量的觸覺與視覺刺激,提醒家長千萬別抹殺如此的經驗, 又隨處可得的學習發展機會. 不過須提醒家長的是,這是一個從遊戲及玩樂中學習的過程, 家長多一點參與增加親子互動的樂趣,自然會呈現預期的效果, 千萬別操之過急切勿錯把它常成競賽目標,按表操課而喪失於遊戲 中發展的樂趣,將適得其反. 不同年齡階段幼兒於黏土創作中的表現概況 一歲以前幼兒手部發展:嬰兒的小肌肉活動不靈活,只懂得觸弄或抓小玩具. 操作黏土的表現:將黏土握於手掌中,用整個掌心抓著黏土, 藉由黏土的軟硬度來增加手部觸覺刺激 一~兩歲幼兒手部發展:手指的協調性開始增加,可以用手掌做出 拍打或按的動作,還可以伸出食指做出手印般的動作操作黏土的表現: 將整個掌心壓或拍打在黏土上,還可手指頭在上面按出花紋 兩~三歲幼兒手部發展:手腕的動作較成熟,雙手可以開始從事協調性的活動, 像是雙手搓揉操作黏土的表現:用雙手將黏土搓揉成長條狀, 再捏一 小塊黏土搓出一個個小湯圓 三~四歲幼兒手部發展:孩子會使用工具性玩具,像是玩具刀叉操作黏土的表現:玩辦家家酒把黏土當成食物,學著用玩具刀分割食物, 會用模具在黏土上壓出形狀 四~六歲幼兒手部發展:孩子操作的技能更加成熟,喜歡自我創作 能做出具體的主體操作黏土的表現:具有主題性的捏塑 (文自由時報高婕螢)

代替處罰的十種方法

2008年08月13日
公開
33

代替處罰的十種方法    孩子雖然有時像小天使般可愛,有時卻又頑劣固執得像個小惡魔,教爸媽頭疼不已。當孩子實在是太過份時,再怎麼理智的爸媽,也很難不被激怒。這裡提供幾個小祕訣,幫助爸爸媽媽以和平的方式圓滿解決問題。 【方法一】讓孩子有選擇的機會   避免老是以大人的權威命令孩子這樣那樣,讓孩子有機會作選擇,覺得自己意見被尊重,往往能得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問他「你想先刷牙還是先洗澡?」本來兩者都不想做的孩子,可能就會勉強選擇一種。 【方法二】尋求其他解決之道   當孩子想做一件會引起麻煩的事時,不要直接告訴他不可以,而是提議另一種能夠讓他做那件事的方式。例如,如果孩子想要在廚房蓋積木城堡,建議他到客廳去玩,因為在那裡可以蓋更大更豪華的城堡。 【方法三】聽孩子說內心的感覺   氣極了的爸媽,往往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試著冷靜下來,問問孩子的感覺,或許你會發現孩子其實也是情有可原。例如孩子欺負弟妹,可能只是因為害怕弟妹搶走爸媽的愛,所以想引起爸媽注意而已。 【方法四】跟孩子講道理   除了平時的告誡外,爸媽也要在實際情境中教孩子道理,孩子才會愈來愈懂事。例如,孩子搶弟妹的玩具,問他「如果你的玩具被別人搶走了,你會不會不高興?」,讓他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別人。 【方法五】讓孩子嚐到自己行為造成的苦頭   在無大礙的前提下,讓孩子自己體會自食惡果的滋味。例如,孩子堅持繼續玩不吃飯,屢勸不聽後,就別勉強他;當他自己餓了要求吃飯,告訴他「你說不吃的,我們就全都吃完了啊!」先讓他餓一陣子,再拿東西給他吃。有了這樣的經驗,他就會知道準時用餐的必要。 【方法六】以有趣的方式轉換衝突情境   爸媽如能發揮幽默感,不但能讓自己不生氣,也能化解孩子的反抗態度。例如孩子不肯刷牙時,爸媽可以說:「我們來試試一種好玩的方法,我刷你的牙齒,你刷我的牙齒好不好?」 【方法七】協商雙方都能接受的辦法   有時和孩子談條件、彼此各退一步也是不錯的方法。例如,天色已晚,孩子還不願意離開遊樂場,可以和孩子協議再玩三次溜滑梯就回家。 【方法八】稍作讓步   爸媽稍作讓步,通常可以立即解決問題,不過這種方式只能偶爾為之。例如,孩子吵著想睡覺,不願意刷牙,爸媽可以說:「好吧!既然今天你這麼累,就不要刷牙好了,可是只有今天喔!」 【方法九】暫時離開,直到自己平靜為止   極度忿怒的爸媽,可能無法理智處理問題,此時最好先離開一下,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做點其他事,例如打電話給朋友、聽音樂等,暫時不想孩子的事。等自己平靜以後,再來解決問題,和孩子好好談談。 【方法十】修正自己的期望   有時換個角度想,孩子年紀小,好動、固執、健忘、沒耐性、自我中心、異想天開,其實都是很正常的。只要自己不要太苛求,事情並沒有那麼嚴重

要像尊重成人一樣尊重孩子

2008年08月13日
公開
44

要像尊重成人一樣尊重孩子 老公跟我抱怨:兒子對他脾氣越來越大,甚至吵吵著「我是媽媽的寶貝,不是你的寶貝」,埋怨我把兒子慣壞了。   「我這不叫『慣』,我這是尊重孩子,懂嗎?你不尊重他,他當然跟你對著干啦!」我趾高氣揚地數落著丈夫,一邊炫耀般地伸手拽兒子過來:「寶貝,你冷了吧?肯定是!來,媽媽給你穿上衣服—」   嘴裡說著,手裡已經拿過兒子的胳膊往袖子裡塞了,本意是想趕緊讓他穿上接著玩兒,沒想到,這個舉動捅了馬蜂窩。兒子一甩胳膊說道:「我不穿!我就不穿!」停了一下,拿起一輛公共汽車,舉起來說:「我摔了它!」說完,使勁地摔在地上;又拿起一輛遙控車,說:「我不要了,我摔了它!」說完,又使勁地摔在地上;接著是一輛轎車,當第四輛車落地之後,我把他摟到了懷裡,說:「你生氣了,是不是因為媽媽給你穿衣服了?」他說:「是。」解釋了好一會兒,轉移了他的注意力後他才平靜下來。   在丈夫面前丟了面子是肯定的了,不過我顧不上去挽回什麼。我更關心的是:自己平時還算尊重孩子,今天為什麼還是把他惹急了呢?想起老公的抱怨,再聯想他和兒子在一起的情形,我突然明白了。兒子脾氣大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兒子長大了,他越來越有自己的主意了,而我們沒有因此而對他多尊重一些。   老公和兒子一起玩,每每兒子正在興頭上,老公就突然說,咱們玩別的吧。也許他自己玩煩了,也許他覺得兒子玩那個已經很久了,也許他覺得那種玩法太簡單,也許他想為自己提供方便(離電視近點聽聽新聞……),兒子就不高興,就反對,反對不過就發脾氣。   有時候,兒子正玩得高興,老公走過去抱起他來逗一逗,或者在臉上啃幾口,總之是表達愛意去了,得到的反應可能是兒子推開他,叫到:你走!我不要你進來!……   這是尊重嗎?就算是,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尊重而已。事實上,我們隨時隨地都會打斷兒子,隨時隨地都把他當個小玩意兒一樣吆來喝去,做這些事都是根據我們自己的需要、自己的好惡,而沒有考慮兒子的需要和感受。有時甚至認為這麼做是在為他好,是在愛他,他為什麼不領情。   作為成人,我們在被人打擾時知道克制,雖然有時也免不了不耐煩地對待打擾我們的人,氣急了也會說一句「真煩!」但我們的表達可以產生效果,因為我們是成人,別人會把我們的看法當回事。而孩子的一聲「不」可能起不了什麼作用,大人總是對此「充耳不聞」、「置若罔聞」。不起作用,孩子只好將反抗升級、升級再升級,以引起足夠的重視。   兒子這一次「翻臉」,除了實在不給我「面子」以外,倒是讓我學會了兩件事:首先,接受孩子。任何人都有生氣、發脾氣的時候,孩子也不例外。將那種認為孩子從不生氣、沒有一點脾氣、事事逆來順受、時時處處「聽話」才是好孩子的想法,拋得遠遠的,不要再有。重要的是慢慢教會孩子學會克制、寬容,當然,父母要首先做到。   其次,尊重孩子。像尊重成人一樣尊重他,他是一個獨立的生命,而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不是可以任由我們擺佈的「玩意」。想讓孩子學會的禮節,我們首先應該做到;最重要的是,對待孩子時也不例外。

送孩子上幼兒園的6個錯誤

2008年08月13日
公開
50

送孩子上幼兒園的6個錯誤 徐玲 (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 父母把3歲的華華送入幼兒園。但這裡跟家並不一樣,不知道上廁所往那裡走?不知道肚子餓了怎麼辦?不知道為什麼總是呆在教室裡不讓到外面玩?不知道定下那麼多規矩是為什麼?這些無法解釋的問題令華華心裡感到某種不安、擔心、害怕和驚慌,一些孩子則會出現極端的恐懼,會大哭大吵大鬧地不肯去幼兒園。 想讓孩子在幼兒園裡開心地度過,父母可以運用一些小的策略,而不是常見的錯誤做法。例如: ★上幼兒園前,先告訴寶寶:"你在幼兒園裡開心地玩,當下午放學時,媽媽一定會來接你的",這會讓孩子感到父母親並沒有扔下他不管,他還會回到父母身旁的。 ★送孩子上學時,如果母親向兒子訴說她對丈夫的種種不滿,而尚未懂事的兒子無法理解這些複雜的問題,在這種處境下去幼兒園,就容易產生焦慮與不安,所以父母一定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要讓孩子看到你不高興的樣子,以免讓孩子在幼兒園裡為父母擔心,這可避免孩子因為你的苦惱而加重他的焦慮。 ★一些父母因為孩子捨不得他走,但又要趕著上班,只好偷偷地離開幼兒園,這種做法只會造成孩子更大的不安與害怕,因此父母親最好在幼兒園裡安頓好孩子,讓他感到放心,然後再離開。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孩子仍然不讓你離開,你的態度一定要堅決,否則孩子容易產生強烈的依賴心理,不利於焦慮的消除。 ★父母親不要在送孩子上幼兒園的路上,叮囑他要聽老師的話,要守紀律,要懂禮貌,唱歌時要大聲,畫畫時要畫大些,這些過高的要求、禁令或者勸告也會使孩子感到無法達到要求而出現焦慮不安的情緒。 ★還可以採取轉移注意力的方法,用教室裡好玩的玩具和積木吸引他們,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如果孩子對母親依賴心理過重,可讓爸爸送孩子上幼兒園。   如果孩子賴在床上不起,對父母撒謊"我今天肚子痛、頭疼,不想去幼兒園",或者乾脆拿哭鬧作為殺手鑭,不肯讓父母離開家半步。父母不要生拉硬拽地仍堅持送他去入園,可以先跟幼兒園的老師聯繫一下,瞭解孩子最近一段時間在學校的狀況,找出他不願意入園的原因。   幼兒不願意去上學的理由一般有三個:第一是社交能力弱,有些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差,沒有學會與人相處的技巧,除了自己在角落裡玩玩具外,沒有小朋友和他一起玩,因此在班上不受歡迎,所以也就不喜歡去幼兒園;第二是自立能力差,孩子入園之後需要自己學會上廁所,吃飯,穿衣,這些基本生活能力都未具備的孩子在集體生活中肯定會感到不安;第三,表現不佳,有的幼兒因為智力較低,學習表現不好,經常遭到老師的批評;有的幼兒好勝心強,特別在意老師的讚揚,一旦老師批評或責備他,他就會受到挫折而害怕上學;有的幼兒則是沒有處理好與其他小朋友的友好關係,常常與小朋友吵架打鬧,因而產生排斥幼兒園的心理。父母親可以對症下藥,針對不同的原因進行不同的開導,消除他的恐懼症。

科學心理訓練可提高孩子智力

2008年08月12日
公開
49

科學心理訓練可提高孩子智力 具體項目有:爬行站坐靈活抓物能力以及視聽觸覺反應訓練 有關專家認為,孩子從出生一直到25歲,大腦的各種功能才發育健全,並不是一生下來就不能改變了,所以,當家長發現孩子的智力發育有障礙時,不要失望和放棄,完全可以通過科學的心理訓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智力水平。 訓練方法並不是教孩子認多少字,背多少詩,而是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施訓練: 一、在運動方面,要訓練孩子爬行、翻身、坐、站、走,以及跑、跳、上下樓、拍球、跳繩、走平衡木等能力。有的家長因為孩子不會爬行,就不管不教,那是不負責任的做法,應該用手推孩子爬行。孩子不會跳繩,可以讓孩子先練手搖的動作,然後練腿跳的動作,再練協調在一起的動作。 二、訓練孩子手的靈活性和準確性。從訓練孩子能抓住大的、近距離的東西,能擺弄物品,最後能拆裝物品等。孩子躺在床上一開始可能沒有意識去抓東西,家長可以用細繩拴住一個小玩具,在孩子眼前逗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學會用手去抓懸掛物。 三、要訓練孩子的感知覺。新生兒已經有了視覺、聽覺和觸覺反應,家長可以通過讓孩子看,注視、追蹤彩色的、運動的物體來訓練孩子的視覺;通過讓孩子尋找能發出聲響的玩具,聽音樂,給孩子讀故事等來訓練孩子的聽覺;通過和孩子擁抱,用粗毛巾擦身體,讓孩子翻跟頭、玩沙土、游泳等來訓練孩子的觸覺。多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體味豐富的色彩、聲音、氣味的刺激。 四、要訓練孩子的認知能力。教孩子認識曰常用品,掌握它們的名稱,並且要多教孩子一些常識,例如,一星期有幾天,太陽從哪邊出來和落下,一斤有幾兩,教孩子認識時間、認路和乘車等。 五、在孩子還不會說話時,就要多和孩子說話和交流感情。讓孩子多聽音樂、對話、兒歌、故事等,在娛樂中教孩子發出簡單的聲音,直到教會孩子簡單的字詞句子。 六、家長要多擁抱、撫摸和逗引孩子,來訓練孩子的交往能力。多讓孩子與他人接觸,和小朋友玩,不要把孩子孤單單放在一邊不管不問。 七、要訓練孩子的生活能力。例如吃飯、喝水、穿脫衣服、坐便盆、擦屁股、繫鞋帶等,逐步訓練孩子做家務的能力。對於七八歲的孩子,要想提高智力水平,不能僅僅著眼於訓練學習能力,還應該在心理專家科學指導下,訓練他們的注意力、自制力、反應能力、協調性、動手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左右腦潛能開發

2008年08月07日
公開
50

培養幼兒創造性的思維,帶領幼兒從事創造力的活動 以多樣的問題,培養幼兒的構成力、思考力、推理力; 以著色、書寫,剪裁等手部肌肉活動,幫助幼兒腦部發育。   人的大腦區分為左右腦。左腦處理語言,是執行抽象邏輯思考、集中思考和分析思考的中樞,一般統稱為「知性腦」;右腦處理圖象,是執行具體形象思考、發散思考和直覺思考的中樞,一般統稱為「藝術腦」。大腦潛能開發必須從小開始,因為幼兒時期是大腦結構和功能發育的關鍵期;這個時期大腦的活動程度是成人的兩倍,他們不僅對世界充滿好奇心,思維也十分敏捷而活躍。   《左右腦潛能開發》是套專為2至5歲學齡前幼兒設計,開發幼兒左右腦智慧潛能的練習本,它具有以下特點: (1) 有趣:在訓練中帶入遊戲,動手又動腦,好玩又益智。 (2) 實用:在各單元中適時提示父母訓練著眼點,讓父母輕鬆掌握幼兒的學習狀況。 (3) 貼心:精美的編排和成果評量小貼紙可增加幼兒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效能。 (4) 全面:為每個年齡階段設計五大訓練課程,這五大訓練課程包括——   「美勞」:對幼兒來說,手彷彿是第二個大腦。透過摺、剪與黏貼等活動,可訓練手部小肌肉、刺激大腦神經,促進手、眼及大腦協調能力。   「繪畫」:透過顏色及基本形狀辨識的訓練,幼兒的視覺及右腦能得到正面的刺激,適當培養感官能力;而名畫賞析可陶冶幼兒性情,還可啟發創造力及想像力。   「迷宮」:迷宮遊戲可以訓練幼兒手眼協調,還可增進空間概念,讓右腦活躍,更可以培養幼兒的集中力、判斷力、推理能力,使左腦的思考能力同時並進。   「數學」:以多樣的遊戲和活動代替死背公式,輔以耳熟能詳的經典童話故事內容,能使幼兒輕鬆掌握數學原理,並鍛鍊分析、推理及邏輯能力,藉此高度刺激左腦。   「創意」:創意就是將所見所聞,或所獲得的情報加以整合、利用,用多樣且獨特的方法解決問題;結合想像力、創造力以及問題的解決能力,綜合運用並開發左、右腦功能。 《左右腦潛能開發》適合親子同樂,是父母送給幼兒一份最「聰明」的禮物。 左腦潛能,可以提高以下能力: 語言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詞語組合能力、辭彙水平、寫作水平、演算能力、排序能力、辨別能力、推理能力、分類能力、對比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 聯繫能力、推斷能力、歸納能力、邏輯鑒別能力、基礎認知能力、道德水平,同時訓練孩子集中注意力,強化聽覺記憶力,並增進思維的條理性。 右腦潛能,可以提高以下能力: 圖形認知能力、形態認知能力、對稱認知能力、位置判斷能力、空間知覺能力、規律分析能力、演繹能力、認識部分與整體的能力、思維轉換能力、觀察能力、辨別能力、組合能力、協調能力、推斷能力、創意表現能力、創意解決能力、個性思維能力、融會貫通能力、換位思考能力,同時訓練孩子集中注意力,強化視覺記憶力,並增進思維的流暢性。

怎樣培養寶寶的耐性

2008年07月16日
公開
45

現在的孩子沒有耐性是眾所周知的,動不動就耍脾氣,同小朋友們打架,缺乏耐性時,遇到很小的困難就會放棄。 判斷孩子的耐性指數 1.做事不能有始有終。 2.任性。 3.經常容易哭。 4.情緒易激動,很難預測他們會幹什麼。 5.吃飯時愛動。 6.看電視時一會坐著,一會站著。 7.不能堅持玩一個玩具,而是拿拿這個,碰碰那個。 8.自私,只關心自己。 9.咬手指甲。 10.神經敏感、神經質或經常感到不安。 11.情緒不穩定,變化無常。 12.所做的事與年齡不相稱。 13.經常爭吵。 14.坐立不安,多動。 15.經常打碎朋友或家裏的物品。 16.不能同朋友和諧相處。 17.經常打架。 18.衝動,做事前不思考。 19.飲食調節不好。 20.發火時罵人或說一些傷人的話。 21.不能如自己的願望時就打滾耍賴。 22.經常哭哭啼啼地鬧。 缺乏耐性寶寶的特徵 缺乏耐性的孩子會出現三種傾向:過度的暴力性、依賴性及散慢性。 暴力性 這是缺乏耐性兒童的最大特徵。不管是誰讓自己做不願做的事或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就失控地尖叫、罵人或打小朋友等。剛開始自己還會自責,不過一旦形成習慣,自責感就會消失,連父母的勸導都聽不進去,反而會使性子、發火。 依賴性 碰到稍陌生或困難的問題,便喪失了獨自解決問題的意志,轉而向別人求助,這種依賴性會使寶寶漸漸變得意志薄弱。 注意力低下 沒有耐性的寶寶做事肯定沒有持久性,因而會顯得注意力低下、散漫。玩玩具時,看看這個拿拿那個;參加鋼琴、美術、書法等學習班,沒有一個能堅持下去。 培養寶寶耐性的招數 為了培養寶寶獨立做事的意志和耐性,爸媽應掌握如下的招數。 1.爸媽言傳身教 父母首先要學會忍耐等待,才能讓孩子學會忍耐。爸媽性子急躁,孩子長大後可能會存在畏怯或霸道等情緒問題。 2.勿包辦代替 對於缺乏耐性的孩子,父母往往愛一切包辦,這樣一來孩子如果不喜歡時,父母便全權代勞,使孩子失去求知欲,更失去了耐性。 3.讓孩子獨立解決問題 無論是誰都不喜歡困難的問題和費力的事情,看到孩子做題慢或不能做出來而將答案告訴孩子的辦法是錯誤的。應當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 4.重過程甚於重結果 剛會走的孩子是不可能會跑的,初學鋼琴的人不可能即刻演奏出動人的樂曲。孩子要經過爬、走的過程後才能學會跑;學習鋼琴必須有一個反復熟悉琴鍵的過程。即使孩子著急,做父母的也不應當著急,應抱著相信孩子的態度,耐心等待。 5.別對孩子過分期望 孩子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欲求而出生、存在的。父母應當讓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並對孩子給予關注和鼓勵。 6.堅持有規則的運動 有了健康的身體才會有健康的心理。運動有無與倫比的功效。讓孩子確立可行的目標,每天進行一定量的運動鍛鍊,孩子會逐步具備自我調整的能力。 7.玩益智玩具 讓孩子玩一些具有開發智力功能的玩具,例如積木類。一個個小木塊堆積在一起組成不同的形狀,在這個過程中鍛鍊了孩子的耐性。此外,剪紙同樣也是一種培養孩子耐性的好方法。沿著畫好的線小心地裁剪,自然而然地鍛鍊了孩子的耐性。 8.多玩團體遊戲 與單獨玩相比,多玩一些團體遊戲可以使孩子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在遊戲等待的過程中,鍛鍊了孩子的耐性和團結協作精神。 9.因材施教 看到別人的孩子學鋼琴,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學琴班;看到別人的孩子學圍棋,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圍棋班。這樣只會讓孩子感到厭煩。當孩子對某種學習確實有興趣時,給孩子創造機會,使其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10.從容易的教材入手 對於沒有耐性的孩子而言,一開始就接觸較難的教材,會使孩子喪失學習興趣。如果從簡單的教材入手,等孩子能很好地理解時再稍增加難度,這樣一來,孩子在一點點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便逐漸提高了耐性。 11.說出自己的目標 在孩子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他們確定目標,並幫助他們最終實現。此時,孩子最好要反復用嘴說出自己的目標,因為透過這一方式,向自己暗示一定要堅守承諾,從而產生堅強的意志。(完)

當孩子間打起來了或耍賴時……不打不罵「說理」教導

2008年05月21日
公開
42

當孩子間打起來了或耍賴時……不打不罵「說理」教導 文�吳丹寧 專家�常明新 幼稚園副園長    徐雨虹 兒童教育專家 孩子之間起衝突是常有的事,大人在孩子起衝突時到底該不該插手呢? 出門在外,孩子一有不開心就耍賴,大人也被弄得很尷尬,這樣的寶寶該如何處置? 請看專家及聰明媽媽們提供的聰明辦法! 孩子之間起衝突,大人要插手嗎? 我兒子今年5歲,非常調皮,經常在外面惹禍,有一次把幼稚園同學的臉抓破,結果人家家長還跑到我家來算賬,差點沒跟我先生打起來。我們也常跟孩子講道理,但是好像都不奏效,這到底該怎麼辦呢? 聰明媽媽(一)建議: 小孩之間的衝突是常有的事,發生衝突時也是孩子學習和成長的良機。我家果果現在才只有3歲半,但也算擁有自己的社交圈了,從他和小夥伴的相處中,我發現孩子們的吵吵合合很少帶有敵意,而且是非常容易化解的,因為孩子們都不記仇。因此,在一般的情況下,大人不需要干涉孩子們的問題。但如果孩子用暴力解決衝突,父母則要正面引導,正確示範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正面引導和正確示範可以從家長的態度做起,自己的小孩打了別人,父母首先要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帶孩子上門賠禮道歉是較好的處理方式,這樣也不至於等受傷的孩子家長找上門來問罪了。當然,父母也應當站在對方父母的立場上體諒他們的心情,以誠意化解他們的怒氣,這樣具有誠意的交流方式對孩子來說,也是一個教訓和示範,他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所帶來的麻煩,並且獲得處理衝突的寶貴方法。 聰明媽媽(二)建議: 我認為,在孩子起衝突時,父母的適時介入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當衝突升級到暴力時,家長應該立即介入阻止。有一次寶寶和我先生的朋友的孩子在家裏玩時,兩人搶起玩具來,我家寶寶拿起了小板凳就往小客人的腦門上砸。孩子的動作多快啊!我還來不及擋呢,小板凳就已經飛出去了,把那個孩子的腦門上砸了一個包。 當時可把我嚇壞了,我一把把兒子拉開,然後抱起那個受傷的孩子、安慰他。等那孩子停止哭鬧後,我把兒子叫過來,讓他看看小客人的傷口,並且簡單地告訴他:「你把小客人弄疼了,這樣以後他再也不會來玩了!如果今後再這樣,媽媽也不會帶你去任何一個朋友家裏做客!」 我把寶寶的玩具送給了那位受傷的孩子,這樣的處理使兒子認識到自己犯下的錯誤,後來我又告訴兒子謙讓和理智地解決問題的辦法,現在他好多了,再也不會這樣貿然地使用武力了。 幼稚園常明新副園長的分析指導: 在幼稚園裏,孩子們的爭執在所難免,在老師無法顧及的狀態下,孩子們也可能會弄傷對方。突發意外發生之後,我們一般會建議傷人孩子的家長首先要有個正確的認知,無論孩子是有意、或是無意,既然已經對他人造成了傷害,就必須要坦然、誠懇地去面對。 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去拜訪受傷孩子的家,並且送上禮物,在孩子瞭解到問題的嚴重性之後,家長還應幫助孩子一同分析、談心,而不是和孩子一起去找理由,迴避問題。孩子間的小打小鬧,家長可以引導他們自己學習處理、解決,這是很重要的人際智慧提升機會。 最不應該發生的就是,孩子們只是小打小鬧,而家長們卻大吵大鬧,甚至大打出手,這對於孩子的教育是十分不利的。 小孩耍賴怎麼辦? 我家裡寶寶3歲半了,平時他還算討人喜歡,只是有個壞毛病——外出時只要一有不稱心的事,就耍賴。尤其是要求得不到滿足時,會賴在地板上不肯起來,弄得大人們都很尷尬。這該怎麼調教呢? 聰明媽媽(一)建議: 這樣的小孩很多呢!我的做法就是,不理他,越鬧越不理他!小孩子總會有很多無理要求,大人不用特別關注這些無理的要求,在孩子的無理要求得不到滿足哭鬧不止時,大人甚至可以把孩子丟在一邊,等他冷靜下來;再告訴他?什?不能要。 徐雨虹主任的分析指導: 孩子耍賴,這是2∼6歲孩子比較容易出現的現象。 耍賴的一個原因是:孩子還沒有找到,或者還沒有學會其他更適合的表達方式,語言方面的表達能力還比較欠缺,還沒有學會自己管理自己。另一個原因是孩子平時受到的關注不適當,如果孩子不受關注,他們便會認為耍賴的行為可以得到更多的關注。另一種情況是周圍人過度關注孩子,孩子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如果以前耍賴的經歷使孩子得到了想要的結果,無疑會強化孩子的耍賴行為,甚至會不自覺地使用耍賴的方式。 家長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首先,先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這個要求是否過分,該不該被滿足。如果是合理的,則儘量滿足孩子。 其次,家長應該想想是不是最近不太關心孩子?孩子特別需要父母的擁抱、撫摸,讓他感到父母是深愛著他的,也許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的不一定是他所想要的物品,或許只是想讓父母親一親,抱一抱,感到自己被重視。 第三,理解孩子是怎麼想的。有時候,孩子可能是以某種極端的方式,在無意識地表達著對父母的愛。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家三口去麥當勞,剛才看好了座位,稍一離開就被別人占去了,可能孩子會又哭又鬧,實際上他是在表示:父母又要找座位,他在為父母考慮。這時可激發他動腦子,轉移他的注意力,比如讓他動動腦,下次遇到這種情況該怎?辦? 從正面的角度想了以後,若都不是,那就要考慮其他方法: 轉移注意力。孩子越小,越容易轉移他的注意力。 態度要堅定,對於不合理的要求要讓他感覺到:你是不會滿足他的。 在孩子愉快的時候,在出門之前,就告訴他一些基本的道理,進行一些培養、鍛煉,可在家裏模仿一些情境,父母與孩子一起練習,應該怎樣去做。 一旦在外面耍賴,要讓他知道,他是要為此付出代價的,是要受到懲罰的,比如:根據他的年齡,按一歲一分鐘來算,讓他安靜地呆在房間中;或者一天不許看最喜歡的電視節目等。 此外,家長不要只注意到孩子耍賴的時候,更要注意到他表現好的時候,及時地給予正面的鼓勵。比如:「寶寶,你的表現真棒,你能在客人來的時候問好,客人面前不大吵大叫,而且彬彬有禮,爸媽真為你驕傲。」表揚得具體些,讓他知道哪些行為是你欣賞的,把關注點放在他的好行為上,使不好的行為悄然消退,是教育的智慧所在

不傷孩子的聰明懲罰

2008年05月21日
公開
43

不傷孩子的聰明懲罰 從錯誤中學習 文�沈蔚穎 專家�高麗芳 學前教育專家 懲罰是多數家長都會用到的一種教育孩子的方式。 但懲罰不像表揚,如果方式運用不恰當,不僅會失去原有的效果, 還會給孩子的心靈帶來傷害喔! 小孩子都會犯錯,受到家長的懲罰也是在所難免,可是家長要如何懲罰,這其中的學問可就大了。我們就先從一段小故事開始,看看怎樣的懲罰才是聰明父母該做的。 祖沖之小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有一天,父親出門拜訪好友,讓他在家好好讀《論語》,並告訴他回來後要抽查讀書的情況。父親前腳剛走,小沖之就和夥伴們玩耍去了。父親回家後,讓他背誦書中一段。小沖之吱吱唔唔一行也背不下來。父親見狀不禁大怒,把書摔到地上罵道:「像你這樣不求上進的孩子,長大是不會有什麽出息的。」並罰小沖之不准吃晚飯,直到把書背好。 孩子的哭聲引來了祖父,他對兒子的教育方法很不滿意,於是說:「你以前犯錯,我難道是這樣教育你的嗎?雖然你是爲他好,但粗暴的責駡和處罰是起不到好的教育作用,多了還會使孩子變得更頑劣。」接著,祖父轉過頭來對委屈的孫子說:「你好好想想,今天父親這樣罵你有沒有道理?你就到農田裏幫我幹活,當作懲罰吧。」於是,小沖之每天跟著爺爺下田幹活,聽爺爺講四季自然變化。他對天文曆法産生了濃厚的興趣。爺爺告訴他:「如果你不喜歡讀經書,家裏還有很多天文曆書。這樣你就會知道很多你想知道的事情了。」長大後,愛好自然科學的祖沖之,比歐洲早了一千多年推算出了圓周率,。 這個智慧的老人,運用懲罰不僅糾正了孫子的貪玩,還幫助孫子找到了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可以稱得上是懲罰教育當中的典範。 瞭解懲罰的作用 教育學者一再強調,在幼兒的家庭教育中,正向的表揚和鼓勵是家長應當經常採用的方式,可是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對於犯錯的孩子不得不採取一些強制性的懲罰手段。當孩子有意或無意犯下錯誤,你決心要懲罰他之前,首先要心裏明確你的懲罰要達到哪些正向作用: *懂規矩、辯是非 如果屢次說教都不行,那麽你給他一點「顔色」瞧瞧,是最快達到目的的方式和途徑。一次教訓可以讓孩子更加主動地瞭解行爲界限,明確什麽事情是可以,什麽事情是不行。 *促進和激勵 適當的懲罰可以促進犯錯的孩子覺醒,使孩子知恥;制止他的不良行爲,也能激勵他奮發向上。 *教育和警戒 當正向的表揚和鼓勵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時,懲罰就有了教育和警戒作用,能遏制孩子不良思想行爲的發展。 *維護家規和紀律 懲罰也是一種管理手段,爲了使孩子改正錯誤而給他一定的刺激。有了懲罰,會讓孩子知道了家規和紀律的存在,不可以隨心所欲。 懲罰前牢記4大原則 無論何種懲罰都是一種負向的教育方式,家在採取之前都要慎用、慎選。不要因爲愛孩子而傷害他。因此在懲罰小孩前,要注意以下4個原則: 原則1 合理要求,適度懲罰 孩子是不可能不犯錯的,這一次的錯誤也許就是他下一次成功的起點。所以對於孩子的期望值不要太高,應該給孩子一個寬鬆的氛圍。你將會發現,當你降低要求,他犯錯和受罰的機率也就降低了。 如果你覺得孩子一定要受到教訓才不會再犯,那麽接下來你要考慮的就是懲罰的程度。在家規中你可以制定出不同程度的懲罰方式。實施懲罰前先想想孩子在體力和精神上是否可以承受。能不用刺激強度大的懲罰,最好引而不發,讓孩子在被懲罰前自覺終止不良行爲。 原則2 及時提醒,明確原因 當孩子第一次犯錯,在「犯罪現場」你就要及時地批評提醒。學齡前的孩子沒有大錯,都是一些小錯,小錯如果不抓就會變成壞習慣。 懲罰孩子也不能沒頭沒腦,要讓他知道受罰的原因和應有的正確行爲。一位父親懲罰完犯錯的孩子,問他「你知道我爲什麽要懲罰你嗎?」孩子回答說不知道,父親說因爲他打了比他小的孩子。孩子聽完,不料更覺委屈,問父親 :「我比您小,您爲什麽要打我呢?」父親費了一肚子力氣,可是孩子仍不明白自己爲什麽要受罰。所以在懲罰孩子時,一定要針對受罰的行爲給孩子講明受罰的原因,這樣才能達到懲罰的效果。 原則3 就事論事,不情緒化 孩子受罰總是因爲某件具體的事,所以你在懲罰孩子時也只能是就事論事,切忌無休無止地重提過去的錯誤,或者拉拉扯扯將其他的事情引進來,最後懲罰變成了對孩子的「人身攻擊」。 處罰孩子的時候,首先你要讓他明白,你是對他做錯的事進行的否定,而不是針對他「這個人」,這樣在幫助他進步的同時也不會打擊他的自信。 犯了什麽錯就要受到什麽樣的懲罰,在你的心中要有一個標準,不能因爲你情緒好壞而變化。如果你以情緒來懲罰孩子,孩子就會成爲你的出氣筒。 原則4 看準時機,依據性格 懲罰也要看準時機和場合。在人前,當孩子有不良行爲,你可以打手勢或表現出不快的表情以示懲戒和提醒,維護他小小的自尊。 不同的孩子個性不同,你要掌握好自己孩子的脾氣特性。如果是屢教不改,懲罰方式可以重些;如果孩子內向、自尊心強,懲罰時你就要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儘量避免給孩子帶來精神傷害。 父母5招聰明懲罰法 一說懲罰,家長就想到打和罵,其實懲罰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種,聰明的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特點,巧妙使用懲罰。 1.語言批評 語言批評一般是針對3歲以後的孩子。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語言系統已經初步建立,你可以通過語言告訴他剛才的行爲媽媽是不喜歡的,應該如何做。 提醒:採用語言批評時,要注意切莫因爲孩子犯錯,自己情緒激動不顧後果地「胡言亂語」。 2.自然後果法 這是18世紀法國教育家盧梭最先提出來的。主張孩子犯錯後,家長與其給予人爲的懲罰,不如讓孩子在錯誤所造成的直接後果中去體驗不快或痛苦,從而迫使其改正錯誤。比如孩子喜歡亂撕書本,家長就不再給他買新的。 提醒:家長採用的自然後果法時先要考慮到,孩子在身體和精神上是否能夠承受。 3.皮肉之苦 有時候,你會感到給孩子講道理無異於對牛談琴。比如對一個2歲的孩子講不要亂碰插座的道理,還不如在他犯錯之後給他一點點「皮肉之苦」的教訓。他會記得亂碰「那東西」,自己會很痛。 提醒:「皮肉之苦」的目的是讓孩子不就犯,不能成爲家長隨時打孩子的理由。 4.冷處理 一段時間內不理睬犯錯的孩子,讓他因爲受到大人的冷落而感到難過,明白自己的行爲是不被大人接受的。 提醒:家長冷處理的時間不宜過長,之後告你要告訴他,你這樣做是不喜歡他的行爲,而不是他這個人。 5. 面壁思過 年齡稍大的孩子犯錯後,可以罰他去一個僻靜的角落自我反省,訓練他的內省智能,同時認識自己的錯誤。 提醒:孩子受罰時,家長要注意觀察,不要因爲有其他的外物而干擾了孩子的注意力,達不到懲戒的效果。 父母不應該說的3句話 1.如果你再怎樣怎樣,我就把你送掉…… 一些父母喜歡對犯錯的孩子說這樣恐嚇威脅的話。雖然只是大人的一句氣話,可對於小年齡的孩子來說並不是這樣,他們會信以爲真認爲爸媽不喜歡自己了。家長的這句話於是就成了對孩子的精神懲罰。經常用這樣的話來恐嚇孩子,會使孩子的性格變得膽小、怕事,一些小事就會令他煩躁不安,敏感多慮。 2.我看你就是這樣子,長大也不會有太多的出息…… 恨鐵不成鋼的父母氣頭上常會對孩子這樣說。因爲一次錯誤故意輕貶孩子所有的能力,甚至用孩子的短處比他人的長處。從父母的角度來看是想激勵孩子進步,但這種語言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比正面效應要大得多,不僅影響親子關係,還造成孩子從小自卑,與同齡人在一起時容易産生自我否定。 3.你做得不錯呀!還要再來一次嗎? 孩子犯錯了,家長用成人尖刻的語言奚落,諷刺、挖苦孩子。這種語言不僅僅是懲罰,而且還是一種精神虐待,對孩子的自尊心是嚴重的挫傷,容易導致孩子學習困難,嚴重的甚至還會造成孩子行爲問題。 Smart Tips美國父母是這樣看待懲罰 合理的懲罰孩子是告訴他們行爲的標準,分辨什麽樣的事情可以去做,什麽樣的事情不能做。當孩子犯錯,不得不進行懲罰的時,家長一定要有權威性,讓孩子知道你是嚴肅的,而且你們提的要求是將伴隨懲罰或獎賞的。 懲罰孩子的必須告訴他們你提出要求的原因,父母的態度也要保持一致,這樣孩子才可能建立統一的行爲標準。即使彼此的方式方法有異議,也最好在孩子不在場時再與他進行討論。這樣做,也可以樹立起父母雙方的權威性。懲罰不能太多,不可從生理和心理上虐待孩子,當他有進步,就要給予獎勵。

分蘋果-蠻發人深省的

2008年05月20日
公開
43

分蘋果-蠻發人深省的 一個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教育來自家庭,來自母親對孩子的早期教育。美國一位著名心理學家為了研究母親對人一生的影響,在全美選出50位成功人士,他們都在各自的行業中獲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時又選出50位有犯罪記錄的人,分別去信給他們,請他們談談母親對他們的影響。有兩封回信給他的印象最深。一封來自白宮一位著名人士,一封來自監獄一位服刑的犯人。他們談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時候母親給他們分蘋果。   有位來自監獄的犯人在信中這樣寫道: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綠綠,大小各不同。我一眼就看見中間的一個又紅又大,十分喜歡,非常想要。這時,媽媽把蘋果放在桌上,問我和弟弟:你們想要哪個?我剛想說想要最大最紅的一個,這時弟弟搶先說出我想說的話。媽媽聽了,瞪了他一眼,責備他說:我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   於是,我靈機一動,改口說:“媽媽,我想要那個最小的,最大的留給弟弟吧。”    媽媽聽了,非常高興,在我的臉上親了一下,並把那個又紅又大的蘋果獎勵給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東西,從此,我學會了說謊。以後,我又學會了打架、偷、搶,為了得到想要得到的東西,我不擇手段。直到現在,我被送進監獄。   那位來自白宮的著名人士是這樣寫的: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綠綠,大小各一同。我和弟弟們都爭著要大的,媽媽把那個最大最紅的蘋果舉在手中,對我們說:“這個蘋果最大最紅最好吃.誰都想要得到它。很好,現在,讓我們來作個比賽,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三塊,你們三人一人一塊,負責修剪好,誰幹得最快最好,誰就有權得到它!”我們三人比賽除草,結果,我贏得了那個最大的蘋果。   我非常感謝母親,她讓我明白一個最簡單也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須努大爭第一。她一直都是這樣教育我們,也是這樣做的。在我們家裡,你想要什麼好東西都要通過比賽來贏得,這很公平,你想要什麼、想要多少,就必須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價!   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世界的手。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你可以教他說第一句謊言,也可以教他做一個誠實的、永遠努力爭第一的人。 如果你是孩子,請把這個故事講給媽媽;如果你是媽媽......千萬不要買蘋果

教注音符號的幾個訣竅

2008年05月20日
公開
45

教注音符號的幾個訣竅 語文是一切學科的工具,學習注音符號是學習語文的開始。能將注音符號學好,不但可以發出正確的語音,把「說話」表現得更好,而且可以提高閱讀能力,所以學會注音符號,是學習語文的第一步。但是就筆者所知,學注音符號並不是容易的事,因為注音符號是抽象的符號,為什麼「ㄅ、ㄉ、ㄌ」、「ㄇ、ㄈ、ㄩ」這些符號那麼像,可是每一個符號的發音卻不同﹖為什麼有的聲符要加韻符才能拼讀(如﹔ㄏ、ㄍ等)而有的聲符可以單獨念(如﹕ㄓ、ㄔ、ㄕ、ㄖ等)﹖這其中是有些難以理解的,而且拼讀也需要一些技巧,能掌握拼讀技巧,就可以收事半功倍的效能。所以注音符號的教學,需要了解一些注音符號的原理,需要認識一些教學方法,教學才能愉快而有效。個人在此提出幾個注音教學上的經驗,供教師們參考。 入門很重要,發音要準確 當我們打開收音機時,一定要對準頻道,才能收聽到清楚的聲音。當阿里巴巴對著石門喊「芝麻開門」時,石門就會打開,但如果阿里巴巴喊的是「香蕉開門」的話,可能石門就不理他了。為什麼唐三藏對著孫悟空念咒語時,孫悟空就會受不了,但是別人對孫悟空念就沒有效用呢﹖這是因他們念不準咒語啊﹗所以聲音有它的魔力,但是發揮魔力的條件是——要有準確度。語言也一樣,發音要標準才可以發揮作用,如果不準確,可能無法傳述思想了。教注音符號的第一步,就是要發音正確,務使每一個符號都念得清楚,拼音都能正確,才能發揮學習注音符號的效力。 學習韻符要注意口型 韻符是主要的聲音,又稱元音,讀韻符要注意﹕口腔的開合、口型的展圓、舌位的高低。 一、單韻符口型不變 ㄚ、ㄛ、ㄜ、ㄝ是單韻符,發單韻符的特色,就是要先定口型再發音,等聲音停止再把口型合起來。不可以一面念,一面把嘴合起來。 二、複韻符要改口型 ㄞ是ㄚㄧ的合成音,念的時候,要改變口型,由開而扁,收ㄧ音。 ㄟ是ㄝㄧ的合成音,念的時候,要改變口型,由開而扁,收ㄧ音。 ㄠ是ㄚㄨ的合成音,念的時候,要改變口型,由開而合,收ㄨ音。 ㄡ是ㄛㄨ的合成音,念的時候,要改變口型,由開而合,收ㄨ音。 三、聲隨韻符要收聲母音 ㄢ是ㄚㄋ的合成音,念的時候,要改變口型,由開而合,收ㄋ音。 ㄣ是ㄜㄋ的合成音,念的時候,要改變口型,由開而合,收ㄋ音。 ㄤ是ㄚ的合成音,念的時候,要改變口型,由開而合,收音。 ㄥ是ㄜ的合成音,念的時候,要改變口型,由開而合,收音。 四、合口和撮口的口型不同 見資料來源的圖形 http://www.nani.com.tw/big5/content/2003-04/16/content_517.htm 五、ㄣ與ㄥ要分辨清楚 ㄣ、ㄥ是兒童不易學習的注音符號,一般來說,學生念ㄣ可能比念ㄥ容易些,這主要是因為﹕南方人發音習慣是口腔開度較小,所以發ㄣ音時口腔較小,而且收前鼻音,念起較不難。但是發ㄥ的聲音,困難度就變大了,因為發ㄥ的音口腔要開,ㄥ收的又是後鼻音,接近喉音,由於閩南語多舌尖音,口腔較小,而且少用喉音,是以南方孩子要發ㄥ這個音較困難。 我們可以先教會發ㄣ的聲音。教ㄥ時,告訴學生ㄥ的樣子是向一邊張開的,我們讀它時也要開著口來念,也就是唸ㄥ時,口腔都是開著的,不要合起來,這樣就可以學會了。請你試試看ㄥ(開著口念它,等念完才合口),然後立刻練習ㄅㄥ、ㄆㄥ、ㄇㄥ、ㄈㄥ、ㄉㄥ、ㄊㄥ的拼音練習。 ㄥ有兩種發音,一種發庚韻(ㄜ),一種發東韻(ㄛ),只有在ㄨㄥ、ㄩㄥ時發東韻,其餘和聲符拼讀時都發庚韻。 六、把握五個變音的情形 結合韻符號的念法是從音到韻符,只要不把兩音切斷,就可以念得很好,但是一旦教到ㄧㄢ、ㄩㄢ、ㄧㄣ、ㄩㄣ、ㄧㄥ時,都會發現一個現象﹕直接拼讀起來,聲音就是不對。原因是﹕韻符有五個變音,這五個注音在念它時,會產生變音的現象。 ㄧㄢ音,依音素分析,它應讀成ㄧㄚㄋ,但是讀時會變成ㄧㄝㄋ ,母音改變了。 ㄩㄢ音也是一樣,依音素分析,它應讀成ㄩㄚㄋ,但是讀時會變成ㄩㄝㄋ ,ㄚㄋ變成ㄝㄋ,母音改變了。 ㄧㄣ音,依音素分析,它應讀成ㄧㄜㄋ,收聲母ㄋ,可是在拼讀時產生變音現象,中間有母音ㄜ消失掉了,ㄧㄣ讀出來的聲音是ㄧㄋ 。 ㄩㄣ也是一樣,依音素分析,它應讀成ㄩㄜㄋ,可是由於變音,中間的母音ㄜ消失掉了,我們要讀成ㄩㄋ 。 ㄧㄥ音,依音素分析,它應讀成ㄧㄜ,中間有母音ㄜ,後收聲母,可是拼讀時由於變音,中間的韻符ㄜ消失了,我們會讀成ㄧ 。 七、要用直拼法或快讀來拼音 拼音一直是教學注音最難之處,兒童拼音常發生兩種現象,一種是會念上面的聲符,會念下面的韻符,但是讀不出拼在一起的聲音。第二種是念的時候,會把聲母的領音(也就是使聲符發音的韻符)念出來,如﹕ㄅㄛ(脖子)會念成ㄅㄜ——ㄛ的音。事實上,直拼法是直ㄅ和ㄛ拼,不會有ㄜ的音。此外,讀這個音時,口腔要開、要圓。 聲符是阻擋氣的作用,主要是藉唇、齒、舌來阻擋氣流,拼音時以韻聲為主,不同的聲符,則是把舌放在不同的位置而已,所以拼音以直拼為主,讀時直接念出或是用快讀的方法念出來。 六、避免用注音符號造詞 一般教生字時,老師會要求學生造新語詞,二、三年級小朋友,已經學會了查字典,要求學生造詞,學生可以先做預習,從字典裡認識新語詞。但是教注音時,學生還不認識漢字,則要避免學生用注音的音去造詞,因為容易讓學生誤以為同音字都是相同的寫法,例如老師教ㄑㄧㄥ(青蛙的「青」),然後老師要學生造詞,學生會造出﹕青蛙、蜻蜓、清潔、很輕等,也許學生會誤以為,凡是發ㄑㄧㄥ這個音的字都一樣,如此將來學生寫作文時就容易寫錯字,所以老師要注意這個問題,如果要學生造詞,則要說明,這些詞的聲音相同,但是寫法是不同的。 七、 善用教具及教學法 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果,教學時,一定要多用教具及教學法來幫助學習,例如﹕利用注音符號磁鐵,不斷變換聲符或韻符,讓學生多做練習。又如﹕善用圖片增強記憶,或用遊戲方法,增加學習興趣等。有關圖片及遊戲法,在教學手冊每一課中均附有參考資料,供教師使用。 學習注音符號,是學習一切學科的入門,老師能把學生的注音符號教好,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就會有很大的幫助了﹗ 作者羅秋昭

不要問畫畫中的孩子「你在畫什麼

2008年05月20日
公開
42

不要問畫畫中的孩子「你在畫什麼?」 宋嘉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課程與教育研究所博士生) 孩子到了3、4歲的年紀,漸漸開始懂得用各種象徵形式與符號來表徵這個世界,其中一個方式是繪畫。當孩子畫畫時,不知您有沒有留意到自己對他說話的內容呢? 成人的介入 當我在學校附屬的幼稚園實習時,有一件這方面的「小事」讓我記憶深刻。 有一天,我看到3歲多快4歲的Nathan正在用色筆畫畫,很自然地就順口問他一個幾乎每個旁觀者都會問創作者的問題:「嘿!你在畫什麼?」結果得到的是小畫家無言的回應。為了打破這沈默的尷尬,我接著問他「要不要看看我畫的?」然後我就去拿了一些紙和畫筆,秀給他看一些我畫的東西。 沒想到,我的一舉一動都被班上的Fati老師看在眼裡。她趕快跑過來阻止我,叫我不要幫他們畫畫,因為他們會模仿我的畫法。讓孩子可以自由自在表達自己是最重要的,成人好意的示範往往是造成孩子失去創造力及否定自我的原因之一。聽完她的理由,我有點愣住。有這麼嚴重嗎?成人的「介入」真的都是壞事嗎?將孩子的世界與成人的世界劃分得這樣清楚,一定對嗎?還有,孩子難道沒有判斷力?在這種情況下,他一定會模仿大人,然後告訴自己:「我是笨蛋?」這裡其實涉及到我們如何看待成人與兒童這兩種本質的假設,也牽涉到成人與兒童間關係本質的假設,本來就各有立場、公婆都有理,不容易爭辯出結論,我也就不多說什麼。 成人的問題 經驗老到的她,接著指出我在與Nathan互動時所犯的第二個錯。她說,當我們在看孩子畫畫時,要避免問「What are you drawing?」這樣的問題。因為這對他們來講有時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3、4歲的孩子不見得時時刻刻都知道自己在做的每件事「是什麼」。更何況畫畫這種偏向抽象與藝術創造方面的活動,她們更不容易確定她們在畫什麼,或一定要畫什麼。換言之,「是什麼」、「畫什麼」、「做什麼」……等這種種指涉行為目標內容的問題,是屬於成人式的問題。孩子的世界往往是重視過程更甚於目的的。先設想好一個目標、然後按部就班去達成,是成人(科學)世界的理性邏輯。孩子隨性之所致的天馬行空,當然對不上成人的思維方式,也就不會給我想要的答案。因此,問小朋友這樣的問題,很容易造成溝通的無效與中止。 而且,問這種問題還有另一個缺點,就是很容易將答案侷限在固定的一對一(也就是一個符號指稱一個被指)答案模式。這種問題不容易引發有彈性的對話。比如他一定要回答:「這是……」。假設他回答:「這是蝴蝶」,或「我在畫蝴蝶」,觀者很自然地就會在心中將他畫的蝴蝶與真實世界的做對比,而這一比就很容易做出一種以真實世界的蝴蝶為「標準答案」的評論,特別是相像與否的評論。而以孩子有限的技巧,當然獲得「好像不太像喔」這樣的評論。這樣一來,就很容易就結束對話,因為一方面孩子被否定了,一方面以她有限的思考與辭彙,她也不知該如何辯駁。即便畫得很好、很像,妳相反地給她讚美,通常小孩也不會對妳的讚美做出太多回應。溝通還是很有限。 「談談妳的畫」 那麼,該怎麼樣引導繪畫中的孩子多說一點話呢?Fati老師告訴我,「談談妳的畫」(「Tell me about your picture」)是一句很有用的開場白。聽到大人問這樣的問題,孩子多半會比較願意與妳談。此外,我們還可以試著對孩子畫中的形狀、線條、顏色等做出鑑賞。例如,「你的畫裡有好多又紅又大的圓圈圈喔」,或者「你用了好多藍色呀……」再者,多使用「妳認為……」、「妳想……」或「妳覺得……」這樣的句子。用這樣的提問法,通常預設並暗示「你一定有東西要說」或「這作品一定有什麼故事性(story)」的立場。即便孩子原本作畫時根本沒想這麼多,卻會因為受到問題裡的暗示,而自然引發思考與回答。而這回答當然就包涵各種千奇百怪的可能性了。 如果,當妳不能避免一定要問她她在畫什麼時,也不要直接問「這是什麼?」,而可以試著拐個彎,加一個「認為」在問題裡,變成「你認為這是什麼?」這樣的問句,在心理上會拉開孩子與作品的距離,幫助她退後一步,站在高一階的視野去審視自己的畫,讓她從創作者主觀的角度換成觀賞者客觀的角度,這樣轉換心理視角的小暗示,對孩子的思考和語言來說是較具難度的訓練,能幫助她抽象概念的發展。 申論題的對談方式 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在3、4歲時已經略具成人式的常民思考的雛形,這段時間是抽象思考與豐富心靈世界將大幅進步的開始。然而,她們知道的遠比她們所能表達的多。因此,與她們對談時,多使用「認為」(think)、「想像」(imagine)、「相信」(believe)等指涉內在心理狀態的字眼,也能促使她認知到自己複雜的內在世界,更有受大人尊重的感覺。將這些容易引起對談的小技巧用畢後,最後才是記得要去讚美孩子的創作:「太棒了」、「妳畫得很好」、「我很喜歡」等等,然後結束交談,讓她繼續自由發揮。這一切其實說穿了很簡單,就是多用申論題的方式去與孩子說話,而不是用簡答題,甚至是非題的方式,扼殺孩子練習表達的機會。 我這才進一步了解,Fati老師並不是不願意與孩子互動,而是希望我們大人在與孩子說話時,能時時刻刻注意到自己的言行,提醒自己對孩子具有的無形影響力和權力。在沒有標準答案與正確答案的藝術活動上,成人更要謹記,用對等的立場,理解孩子獨特的思惟方式,用有效的溝通方式去引出(elicit)孩子活潑豐富的言語和思考,這才是幫助孩子發展的真諦。至於,將孩子的畫與真實世界做「比較」,或者將孩子的畫與老師的畫做「比較」,然後讓她向真實世界趨同,向大人老師看齊,除了只能讓她增進「繪畫技巧」之外,並無助於人格與心靈的全面發展。 在天馬行空的想像國度裡,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或「妳在畫什麼?」其實是很煞風景的一件事,讓人完全沈浸不到創作的樂趣裡頭去。管她畫的是什麼東西呢?孩子有沒有因此得到樂趣、有沒有學到抒發情志,好像是更值得我們關心的問題

侯文詠:帶孩子要用沒有效率的方式

2008年05月19日
公開
44

侯文詠:帶孩子要用沒有效率的方式 侯文詠的孩子,有一次考試考壞了,那次是全班都考差了, 同學都很擔心,不知道該如何向父母大人們交代。 這時,侯文詠的孩子說:「我爸一定會說,我很高興你今天失敗了。」 同學疑惑的問:「怎麼會這樣?」 侯文詠的孩子回答:「我爸就是怪ㄎㄚ啊!」 我想,當時侯文詠的孩子在回答這句話時,嘴角和眉梢一定都是上揚的。 其實,著名作家和麻醉科副教授侯文詠說, 他對孩子並不是沒有期待,並不是不會焦慮或不會生氣。 只是,他相信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表現良好、受到讚賞。 因此,考試沒考好時,孩子一定已經很難過了, 這時,做父母的除了安慰他之外,實在不需要再做什麼。 不過,侯文詠也不是一開始就能這麼看得開、放得下。 他記得,第一次發現孩子說謊時,又焦急又生氣。 但他的母親只是淡淡的告訴他:「你小時候也騙過人哪!」 於是,他想起自己一路長大,父母教養他的情景。 他們從不張牙舞爪,嚴聲厲色。他們只是一直站在他身後,支持他、信任他。 有一次,孩子學校校車停開。 侯文詠想,從學校走到家裡不過十幾分鐘, 自己還用車接送他來去多次,他應該認得路, 於是要孩子放學後自己走路回家。沒想到,一個多鐘頭過去了,孩子還沒到家。 侯文詠急忙出門尋找,發現他走錯路了。 侯文詠這才恍然大悟:「平時你帶他走的路都不算,他從沒有真正會過!」 於是,侯文詠開車載孩子回到學校,讓孩子帶領自己,走一遍他認為正確的路 線。 每到一個岔路,侯文詠就請孩子談談他決定直走或左右轉的原因。 最後,侯文詠再帶他走一遍自己覺得最近的路線。 在這段旅程中,沒有打罵嘲諷,只有窩心的分享和探險的樂趣。 侯文詠也清楚記得,他曾經為了培養兩個孩子的閱讀興趣, 以及增長他們的知識,要求他們看歷史書。 沒想到,孩子反而不喜歡看書了。 侯文詠發現情形不對,及時放手,讓孩子選擇自己愛看的書,包括漫畫。 結果,現在就讀國二的大兒子從《哈利波特》開始, 已經會自動去找文字的書籍來閱讀。 五年級的二兒子為了看《向達倫大冒險》,連英文版也願意一邊查字典一邊 看。 點點滴滴的累積,讓侯文詠深刻體會到, 人的成長沒有捷徑。任何技能或行為規範的學習都必須經過不斷的摸索和重複的練習。 在這過程中,打罵、命令或要求,或許看起來有效,但都是表面、騙人的。 「熱情才是帶領孩子前進最好的力量。」 侯文詠說:「孩子天生就好奇、有熱情。父母根本不必急著站在前面指路, 反而應該跟在後面觀察, 看到孩子熱情湧現,及時提供機會和幫助就可以了!」 「東西的成熟有一定的時間和過程,必須耐心陪伴、等待。 帶孩子絕對不能講效率,要用『沒有效率的方式』,孩子才能紮實的長大!」

八種讚美絕招 讓孩子更棒

2008年05月18日
公開
37

八種讚美絕招 讓孩子更棒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被別人肯定,小孩子也不例外,所以表揚和讚美是教育孩子 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孩子還沒有學會正確的行為規範之前,需要用「讚美」 作為行動準則,因此,家長若想要孩子按照一定的行為方式去做,就必須肯定 孩子積極的一面,鼓勵他繼續往好的方面發展。然而,「讚美」需要有技巧, 若方式不當,可能會適得其反,就讓幼教專家告訴父母們八大「讚美」絕招。 第一招 抓住重點 表揚孩子,不要只注意到孩子成功的那一小部分,也應著重在孩子不怕困難的 決心和認真態度,特別應該讚美孩子最努力的地方。例如:孩子在幼稚園畫好 了一幅畫,一開始他可能不太會畫,於是他畫了又擦,擦了又畫,雖然時間花 得比別的孩子多,但終於還是畫好了。這時候做家長的,一定要對孩子有所鼓 勵,表揚他有始有終及求進步的學習態度,孩子在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之 餘,就能建立努力就能克服困難的信心。 第二招 讚美要具體 家長應特別強調孩子令人滿意的具體行為,讚美得愈具體,孩子對哪些是好行 為就愈清楚,愈容易了解何為努力的方向。比如,如果家長說:「你今天真 乖。」孩子往往不明白大人所說的「乖」是指什麼。這時候爸爸媽媽可以這樣 說:「你今天早上按時起床,上幼稚園沒有遲到,又幫陳老師收拾小朋友玩的 玩具,所以你是一個乖孩子。」用這種方法來肯定孩子守時和助人為樂的好習 慣。 第三招 讚美要及時 如果孩子做了某一件好事,家長就應立即讚美,不要拖延,否則,時間過長, 孩子就會淡忘讚美,更不能強化好的行為。 第四招 確立表揚目標 讚美孩子的進步,首先要確立一個目標。比如,家長的目標是要求孩子玩耍 後,自己收拾好玩具;儘管孩子從來不這麼做,你仍然要堅持不懈地重複此一 要求,如果有一次,他把一個玩具放在玩具盒裏,表揚的時機就來了。 「你把娃娃放進了玩具盒裏,真不錯,媽媽幫你把別的玩具收起來好嗎?」又 如,你跟別人說話時,孩子總愛打岔亂嚷,希望你不要忽視他,但是如果突然 有一次,孩子開始靜靜聽你和別人說話,你應該停下來讚美他:「真乖。」然 後再繼續講話,隔久一點之後,可以再表揚他一次,這樣孩子就學會了等待。 當目標達到時,一種新行為完全建立起來,這時仍要視情況給予表揚及讚美。 第五招 不同年齡讚美方式有異 對年齡很小的孩子,在口頭讚美的同時,最好可以給他一個吻、一次擁抱或者 其他的身體接觸;而對大一點的孩子,表揚的方式則可以含蓄一些,父母可以 寫一些小紙條夾在他的書裏,或心領神會地向他眨眼睛,或豎起大拇指表示自 己已經注意到他的好表現。總之,家長應不斷地嘗試,留意哪一種讚美方式, 對自己的孩子最有鼓勵作用。 第六招 慷慨給予讚美 父母們千萬不要吝嗇你的讚美,尤其是對年齡小的孩子。如果你用成人的眼光 去看待孩子的行為,當然會覺得沒有幾件事是值得表揚的,但其實,年齡小的 孩子能做好一些「簡單」的事,已經很不容易了,而良好的習慣和好成績,就 是由這些「簡單」的行為累積而成。父母若能慷慨地給予讚美,孩子的表現將 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更棒。 第七招 讚美時不忘提出新要求 在讚美的同時提出新要求,往往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小朋友拿著他新 創作的一幅作品給你看時,在表揚他努力的同時,聰明的父母也別忘了提醒孩 子:「如果你把用過的畫畫工具自己收拾好,那就更棒了」。 第八招 把握讚美時的感情濃度 讚美時,爸爸媽媽的感情流露要「冷熱」適宜。有些家長在孩子稍微有點進步 時就欣喜若狂,讚不絕口,久而久之,必然讓孩子產生驕傲心態;還有的家長 儘管已看到孩子有很大的進步,但為了防止孩子驕傲,他們會按捺住內心的喜 悅,在語言、行動上顯得冷淡,經常這樣的話,必然會挫傷孩子的進取心。正 確的方法是:在讚美孩子時,儘量做到「冷熱」適度;有時對孩子輕輕的一個 微笑,會勝過許多讚美之詞。 讚美及表揚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方法,在表揚孩子時,大人一般都要態度熱情, 表情親切,孩子自然會感到很高興,很興奮,這種體驗可以加深對成功本身意 義的認識,並且願意在以後繼續這樣做。當你想要表揚你的孩子時,不妨試一 試以上的絕招,或許會給你和孩子帶來一份意想不到的快樂。 4種不恰當的讚美 ★不要隨便讚美 有的爸爸媽媽在寶寶每做對一件事,或每回答對一個問題時,就會用「真 乖」、「真好」、「真聰明」之類的話來鼓勵孩子,但過於頻繁的讚美,只會 讓孩子失去新鮮感,反而沒有鼓勵的作用,還將讓孩子產生「不讚美就不去 做」的錯誤意識。再者,無節制的讚美,往往是滋生虛榮、自負、驕傲心理的 溫床。 ★不要和別的孩子比較 有的家長喜歡對孩子說「你比××好」、「××不如你」,這種做法同樣不可 取。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在不比較別人的長處,只比別人短處的情況 下,只會讓孩子變得盲目和過於自信,形成自以為是、驕傲、瞧不起別人等心 理。 ★勿用物質當作表揚 家長若要以物質來獎勵孩子須慎重,一般情況下,僅對孩子口頭表揚就夠了, 但如果孩子的表現特別,偶爾可以給予一些特別的獎勵,但切記,過多的物質 獎勵容易成為孩子滿足物欲的管道。 ★別當面誇孩子聰明 家長若想激勵孩子在學校取得更好的學習成績,最好的辦法是不要誇獎他們聰 明,而是讚美和鼓勵他們刻苦努力學習。那些經常被稱讚聰明的孩子,往往把 分數看成自己的聰明所得,將分數高低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一遇挫折就容易灰 心,且不願意選擇新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習;而那些被誇獎努力和刻苦的孩 子,則會更願意努力提高學習成績。

把《走進孩子的涂鴉世界》

2008年05月18日
公開
38

把《走進孩子的涂鴉世界》這本書的主要內容總結出來,奉獻給大家。關於這本書的一些訊息︰ 第一章 給母親的繪畫入門講座──請先反省自己對待孩子繪畫的態度 1、是否要“聽”孩子的畫? 孩子的畫與成人的畫不一樣,孩子用畫來說話,請耐心聆聽。請不要用成人的眼光來看孩子的繪畫,看孩子的畫,並不是需要看他畫得像不像,而是要“聽”他的畫所表達的東西,理解他在畫中所訴說的內容。對孩子來說,透過讓別人“聽”,他的畫才有了意義。讓別人“聽”、理解,就是他用畫畫這種模式來表達自己的樂趣。 對不同年齡孩子的畫,有不同的聽法。在孩子2-3歲時,對他的畫,要問“這是什麼意思?”,聽他講述自己的畫所表達的意思。四歲以後,則要對孩子的畫中所表現的內容進行“聽”,如像“這是在做什麼?” 原則上,當孩子正專心與繪畫的時候,最好不要在旁邊嘮嘮叨叨地詢問。在孩子畫完后給你看時,或他畫膩了、累了,暫時告一段落時,去問問他就行了。 2、你是否在形狀方面指導過孩子? (書中多次提到畫形狀,卻沒有定義什麼算畫形狀。我理解除了教孩子畫圓形、三角形等形狀外,畫形狀還包括教孩子畫類似圖1中那些成人式的畫。另外書中還提到採用繪畫歌謠教孩子畫畫,我理解是類似《小孩學畫》中的那些線條和歌謠,http//zzm/....../... 擅長繪畫的母親愛給孩子做示範,“這兒要這樣畫,還畫花畫車畫洋娃娃”,喜歡讓孩子模仿自己的畫,但這會影響孩子自己的創造力。因為表現思想的形狀不是能教會的,是要靠繪畫者自己來創造。孩子試圖傳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畫出的畫,即使在技術上還不成熟,也能打動看畫人的心,而小作者也能由衷地體驗到表現的滿足,這就是人生的一種樂趣,體驗到藝術所帶來的歡喜。請千萬不要剝奪孩子的這種樂趣。 請記住,繪畫的能力,任何人生來都具備。成人樂意關心孩子的這種能力,為孩子創造型式活動的場所,才是至關重要的。請為孩子提供畫畫的伙伴和場所,通常與小朋友一起畫,能激起孩子的繪畫慾望。 畫畫是一種樂趣,但還是有些兩三歲的孩子討厭畫畫,分析原因,主要是他們自然發展的進程被忽略,大人讓他們畫形狀,使用顏色,而他們自己的那種真實表現又沒有得到讚許。或者,大人像上課一樣對他說“現下是畫畫的時候了”,在他們不想畫的時候強迫了他們。家長只要覺察到自己的失誤,就應該盡快糾正自己的模式。圖2-5就是兩個孩子在家長和老師的幫助下,3個月中繪畫發生變化的例子。 讓孩子系統學習繪畫技能,要到9歲之后才有意義。 3、你是否討厭孩子弄得臟兮兮? 畫畫是一種型式藝術,這種藝術是透過型式來表達感情或思想,型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破壞以前的形狀,弄髒以前的形狀。畫畫,就是把白色的紙,用蠟筆和彩筆來弄髒它。 在孩子的生活中,最有代表性的“破壞”和“弄髒”模式,就是玩兒沙,玩兒泥。所以請家長們寬容一點,不要怕他們弄髒,可以給他們穿上不怕臟的工作服,讓他們與沙和水相伴成長。一旦他們成了玩沙玩兒水,玩兒到心滿意足的孩子,畫也會畫的更好。 4、你是否從孩子的畫來推斷她的性格? 過分在乎孩子畫出的形狀和顏色的使用模式,憑借這些像占卜一般對孩子做心理判斷,是毫無必要的。就顏色而言,5歲前的孩子並不在乎,通常她們會只用一種顏色來畫。 5、你是否與孩子一起做愉快的體驗? 孩子自己說“我要畫畫”時,通常畫的內容都是孩子印象深刻、快樂、有趣和心中受到感動的事情,如︰父母的臉、自己捉到的小蝦,第一次跳繩、挖紅薯的情景。只有經歷了快樂的體驗后,才能產生畫畫的慾望,才能畫出充滿真情實感的畫來。而如果整天看電視,生活平淡無奇,孩子就不可能產生畫畫的強烈願望。 請讓你的孩子過一種自然的、與朋友在一起生氣勃勃的生活,並請多多體驗和孩子在一起的快樂。把古老的傳說講給他聽,也是一種快樂的體驗。無論多么小的孩子,從由衷的歡笑、快樂的充滿活力的生活中,都能創作出屬于自己的自然、坦率、充滿思想感情和活力的作品。 第二章 孩子就是畫這種畫長大的──了解孩子繪畫發展的一般規律 1歲孩子的特點︰與其說是畫畫,不如說是手運動的痕跡。 家長注意︰讓他充分地亂畫,不要教他畫形狀。不要給多種顏色,只給他一種喜歡的顏色。 用具︰給他粗的彩色筆、蠟多較硬的蠟筆、3B-6B的鉛筆。用掛歷紙或大紙來畫。 如果已經教了畫形狀︰馬上停止,孩子很快會恢復她原來自由的畫法。 詳細解說︰對嬰兒來說,隨著握鉛筆的手的運動,紙被弄破,並出現了鉛筆畫出的痕跡,他就會高興地哇哇亂叫,他們把用手使畫紙發生變化當作樂趣。1歲半以前,可以透過手的往返運動亂畫。留下的通常不是水準狀態的橫線,而是像半圓弧那樣的曲線,由肘到手的長度,大致就是這個圓弧的半徑。此時孩子還沒意識到自己在畫畫。1歲半以後,由畫大的圓向小的的圓轉變。接近兩歲,圓的線條變得流暢,當能把手腕當成軸來活動后,就能畫小圓了,還能上下來回亂畫出縱線條,手的活動開始從手腕往手指尖發展,也能像成人那樣拿繪畫工具了。此階段孩子還不會給亂畫的東西下定義,問他“這是什麼”還為時過早。因此只要給他一張足夠大的畫紙,使他能自由揮洒。請讓他不受形狀顏色的束縛,用單色自由地畫。 2歲孩子的特點︰ 眼睛隨著手移動,可以用語言來解釋。 家長注意︰還不能讓她畫臉等形狀,媽媽畫形狀給孩子看也不好。 工具︰一種顏色。除了粗彩色筆,還要用細簽字筆、圓珠筆、2B-4B鉛筆,蠟筆。大紙、小紙都行。如果已經教了畫形狀︰讓他回到畫圓的時期,可以陪他畫。 詳細解說︰手功能逐步發展,眼睛能注視到手指尖,2歲2-4個月左右,能畫出一條有頭有尾的線,圓開始能封口了。自己想要畫什麼的意識開始萌芽,當此意愿遭到侵害時,會猛烈反抗。對自己所畫的東西開始能憑自己的想像來解釋,但解釋經常會變化,這是因為孩子時時都在挑選,比較自己的想像,越是想像力豐富的孩子,越能把一個圓比作各種不同的東西,所以請不要用不近情理的話對孩子說︰“為什麼這是媽媽,媽媽不像這樣啊﹗”。孩子畫了畫以後,請尊重他的作品,他的想像,幫他把他所賦予畫的意義記錄下來,並寫上日期,這樣可以了解孩子畫畫的變化情況,同時作為他的成長記錄,還可以讓他挑選自己的傑作貼在牆上,舉辦小畫展供人欣賞。 3歲孩子的特點︰一開始就賦予意義地畫,向作為人的“表現”的畫的轉變期。 家長注意︰還不能教形狀,不要讓孩子畫人的臉、汽車和洋娃娃。聽聽孩子用許多的圓和線畫的內容。 工具︰一種顏色就可以了。買六七種顏色或十二色一套的蠟筆,最多給他三種。還可以用彩色筆、簽字筆、圓珠筆、鉛筆。採用圖畫本或是記筆記的紙。如果已經教了畫形狀︰由母親給她畫出3歲孩子畫的圓,可以使他對大圓和小圓的線條加以區別。並且,一邊給孩子談經歷過的事,一邊把圓和線條比作各種各樣的東西畫給他看。 詳細解說︰3歲以後,他從一開始就會確定要畫什麼,按照既定的想法來畫,所以畫的東西所代表的意義到最後都不會變。但這時還畫不好形狀,只是把圓比作什麼,就一個又一個地畫圓。3歲半以後,畫的圓就能表現出由點和橫線構成的“人的頭像”,即孩子給圓、線條,賦予意義的能力有了進一步發展,這就是畫人的頭和腳的前奏(見圖15)。3-4歲孩子的畫的一個最明顯的特徵,就是以極其象徵性的線條把現實事物畫出來,此時,千萬不要對孩子的作品橫加指責,批評他沒有畫耳朵,沒有畫手腳,更不要越俎代庖地教他怎樣畫。 這期間孩子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擬人化表現”,他們認為所有東西都與人一樣有生命有思想,比如會畫出長著鼻子眼睛笑瞇瞇的太陽。 4歲孩子的特點︰ 終于會畫形狀了,開始憑想像畫畫,畫中除了頭足人,還會出現畫了頭、軀幹、雙腿的人。如同商品說明一樣,畫出的只是雜亂擺著的各種東西。 家長注意︰看孩子的畫時,不要只看形狀,還要認真聽孩子講。把要畫的東西放在眼前寫生,要等到9歲以後,4-8歲,兒童畫畫的特徵並不是一邊觀察一邊畫,而是把自己所知道的“真實”如實地畫出來,而不管看到的事實是怎么樣的。(轉下文) 工具︰雖然可以只用一種顏色,但若孩子想用多種,可控制在六種以內。除細簽字筆以外,還可以用彩色筆、蠟筆、圓珠筆、鉛筆。蠟筆要用蠟質多,較硬的。如果已經教了畫形狀︰這個年齡畫形狀不成問題,但不要讓他總是畫同一種類型的畫,可以豐富孩子的生活,當他的生活體驗增多,朋友增多,能盡情地玩以後,他的畫也能自然地發展。還要注意多聽孩子敘述他的畫。 詳細解說︰不會寫字的孩子透過畫畫,表達出他們逐步認識的“人”,隨著年齡增長他們畫出的人會有所不同,但一定表達了他那一時期印象最深刻的“人”身上的東西,例如︰都是從畫臉開始,慢慢孩子意識到有腳才能走,所以很快畫出了有腳的“頭足人”,然後注意到人有身體、手等,更可貴的是他開始慢慢發現每個人的特徵,比如畫媽媽的長頭髮、乳房,爸爸的眼睛等。所以家長千萬要忍住教孩子畫人的慾望,不要隨便說“腳不是從頭上長出來的,你畫的人怎么沒有鼻子?”,更不要在孩子的作品上粗暴地添上手,耳朵之類,這樣做是對孩子用好不容易才獲得的知識做出的表現給予否定,不但剝奪了孩子的認知樂趣,甚至會阻礙他逐步認識世界的能力。憑自己的想像畫畫。4歲的兒童還能把心中想的內容透過語言與具體的想像聯繫起來,並畫出像樣的形狀。如可以由“爸爸”這個詞來想像自己的爸爸,能夠抓住自己爸爸的姿態與特徵與其他的爸爸有所區分。印象深刻的東西就畫得大。孩子有一種把自己印象深刻的東西畫大的傾向。4歲半以後的畫,就像商品目錄一樣雜亂無章。 4歲到5歲期間,孩子會在一張畫紙上畫各種各樣的形狀,或是把同一形狀反覆畫,象商品目錄一樣把各種物體羅列出來的畫叫做羅列表現,作為整體,他毫無統一感,但聽孩子慢慢講解,才知道在孩子心裡畫上羅列的東西都是有關聯的。到五歲左右,就會逐步發展成為把家裡家外用四方形圍起來,成為有整體感的表現形式。另一特點是把時間的流逝表現下一張畫面上的同存表現,如聽了“仙女”的故事后,把不同階段干不同的事的羅羅都畫在同一畫面上。 5歲孩子的特點︰不是把經歷過的事情原封不動地畫出來,而是只把感興趣的如實畫出。開始有了把事物程度化的“基礎線”。能把聽到的事所留下的印象畫出來。 家長注意︰不要說他的形狀畫的丑。要多聽聽他用畫所表現的關係。 工具︰這是喜歡分別用顏色塗抹的時候,請給他十二色一套的繪畫用具或蠟筆。如果孩子喜歡用一種顏色,也可以只畫一種色。這個時期還是要用蠟質多,較硬的蠟筆,不宜用粉蠟筆。如果已經教了畫形狀︰是畫形狀的時期,但若總畫同一種類型的畫,就要多聽聽孩子的講解,擴大孩子的生活體驗。 詳細解說︰能抓住事物的特徵和形狀,還能認識到事物之間的聯繫。如不但知道人有的各個部位,還知道了人與這些形狀之間的關係,還知道人和衣服之間的關係,能畫出穿著衣服的人。由於對事物之間的關係感興趣,所以會畫出基底線,基底線把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係轉換成了二維世界,成為秩序的基礎。另外,無論是家裡還是海中,都清晰可見,這就是透視畫法,如圖22和24。能把從故事中得來的印象畫成畫,是5歲兒童的特徵。多給孩子講些民間故事和傳說,培養他豐富的想像力,然後他的畫也會成為充滿故事和想像力的畫。 6歲孩子的特點︰掌握了基底線的使用方法是事物秩序化。能做把世界抽象化的遊戲。 家長注意︰絕對不要對孩子的作品做好的或壞的評價。要更多注意與孩子對話,對他的畫問︰“誰,在什麼地方做什麼?”。不要總開著電視讓他看,讓他以快樂的生活為主題來畫。給他將繪畫書,將民間故事和自己記憶中的故事給他聽。有時,讓他畫一畫講故事的畫。 7-8歲孩子的特點︰基底線變為水準線、地平線。能從前、側、后三個角度畫人像。 家長注意︰由於孩子希望能畫出一看就能理解的畫,所以應當理解孩子的心情,仔細地看孩子的畫。 詳細解說︰到了7歲以後,就不只用線條來畫,而是想用線條包圍起來的面來表現

孩子給爸媽的備忘錄★ 2004-02-05 Page:1/1

2008年05月17日
公開
40

★孩子給爸媽的備忘錄★ 1. 別溺愛我。 我很清楚的知道,不應該得到每一樣我所要求的東西,我只是在試探你。 2. 別害怕對我保持公正的態度,它反倒讓我有安全感。 3. 別讓我養成壞習慣,在年幼的此刻,我得依靠你來分辨它。 4. 別讓我覺得我比實際的我還要渺小。 它只會讓我愚蠢的裝出超出我實際年齡的傻模樣。 5. 如果能夠,請別在人前糾正我的錯誤。 你私下的提醒,會讓我更加的注意自已的行為。 6. 別讓我覺得我犯的錯誤是一種罪,它會降低我的人生價值觀。 7. 當我說「我恨你」的時候別太沮喪。 我恨的絕不是你,而是那降在我身上的壓力。 8. 別過度的保護我怕我無法接受一些「後果」。 有的時候我需要經由痛苦的方式來學習。 9. 別太在意我的小病痛,有時候,我只是想得到你的注意。 10.別嘮叨不休,否則有時候我會裝襲作啞。 11.別在倉促或無意中做下允諾。 請記住當你不能信守諾言時我會是多麼的難過。 12.別忘了我還不能把事情解釋得很清楚,雖然有時候我看起來像是有能力,這也是為什麼我不能事事正確無誤的緣故。 13.別太指望我的誠實,我很容易因為害怕而撒謊。 14.請別在管教原則上前後不連貫、不持續。 它會使我疑惑而對你失去了信任。 15.當我問問題的時候別敷衍我或拒絕我。 否則你會發現我終將停止對你發問,而向他處尋求答案。 16.別告訴我說我的害怕很傻、很可笑。 如果你試著去瞭解便會發現它對我是多麼的真實。 17.別暗示或讓我感覺到你是完美、無懈可擊的。 當我發現你並非如此的時候,對我將是一項多麼大的打擊。 18.別認為向我道歉是沒有尊嚴的事。 一個誠實的道歉會讓我對你更接近、對你感覺溫暖。 19.別忘記我最愛做實驗,幾乎每天生活中都離不開它,請容忍。 20.別忘了我很快的便會長大。 對你來說要和我一起成長是多麼不易的事,但請嚐試。 21.別忘了沒有那許多的瞭解和愛,我是不能成長茁狀的,但是我並不需對你說出這點,對不? 有句話說:「要知道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 得先蹲下來由孩子的位置和高度去放眼看世界」。

怎樣讓孩子喜歡讀書

2008年04月08日
公開
46

怎樣讓孩子喜歡讀書     著名教育家「尼爾」曾說:孩子有病,其實是父母生病了。同樣的,孩子神經衰弱其實是父母的神經衰弱。孩子在夜晚哭鬧其實是父母的不和、哭鬧所引起的。孩子氣喘是父母吵架、鬥氣、心中不平所引起的。孩子成績不良是父母人生課業的成績不佳。所以想要讓孩子長得健康快樂,父母應該隨時留意,不要讓自己的觀念來束縛孩子;更要注意,不要讓大人不愉快的心念或不良的行為,投影在孩子身上,使孩子承受莫須有的病痛。父母的心境轉變,心安定了,孩子自然健康快樂,更加喜歡讀書。   父母對孩子的成績很敏感,怎樣做才能提高孩子的成績?這是相當切身且重要的問題,從以下幾個方向著手,您不仿試一試:  1.讀書是一種快活的遊戲 2.「用功,用功!」「課題寫完了沒有?」就是因為這樣催促,孩子才不用功 3.多稱讚、鼓勵他的得意科目 4.感謝老師 5.贊同孩子目前正專心投入的事情 6.應用語言力量:包含思念、聲音、表情 7.孩子靠模仿成長:孩子不用功是父母不用功,不能只責備孩子 8.父母應先除掉自卑感或虛榮心:不擠明星學校 9.父母的一些錯誤觀念應修正:父母死板的觀念不接受專家的意見,這正是問題癥結所在 10.終究有成:整各過程是忙碌艱辛的 想一想,老師如何讓學生喜歡讀書,身為老師的您,是不是也有一套方法?! 摘自生命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