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劭恩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傷口處理

2007年05月04日
公開
28

錯誤的觀念(傷口處理) .作者:寶貝玟的奶媽 參觀網站 時間:2007-05-04 09:40 (轉貼自網路文章) 「受傷了,趕快拿雙氧水、碘酒來消毒!」 如果您一向如此處理傷口,但又怕留疤, 今天起請停止這麼做; 因為雙氧水和碘酒等消毒水是醫師 用來消毒無傷口的皮膚以便進行手術的, 若受傷還用這些刺激性消毒水,將可能留下難看的疤。 很多人都習慣在傷口上倒雙氧水消毒, 看著溢起的白色泡沫, 心裡也有一種「細菌 被殺光光」的快感; 不過基隆長庚醫院整形外科醫師 洪至正提醒,大家都以為家裡要常備雙氧水、 碘酒來做緊急時的傷口消毒處理, 其實「只要任何放到眼睛會引起刺激的藥水, 都不適合放到傷口」,因為傷口經不起任何刺激, 過於刺激,只會抑制傷口癒合 造成難看的疤,而紅、紫藥水則可能使疤痕加深。 洪至正說,傷口最好的消毒水,是無菌的水, 因此家裡最好要備妥小容量的生理食鹽水, 遇到緊急傷口要處理時, 用大量生理食鹽水沖洗,大瓶的生理食鹽水也可以, 但千萬不要開了放太久,可能洐生細菌。 此外像煮沸過的冷開水、瓶裝的礦泉水也可以, 再不,自來水也可以用, 就是不要用自己帶回來的山泉水,以免含菌量過高! 很多人也都以為! 傷口要每天消毒才能保持清潔, 洪至正說,其實傷口本身滲出會黏住覆蓋紗布的 組織液就含有豐富的消炎細胞, 是傷口癒合所需的營養, 所以只要保持傷口通氣又不被污水沾濕污染, 兩天換一次藥比較好, 既能減少傷口疼痛, 也能避免換藥時接觸空氣遭細菌污染的可能。 而比較大的傷口的護理最好是保持「濕潤護理」, 利用特殊的防水傷口護墊保持傷口濕溫的良好癒合環境, 也能減少太乾傷口騷癢的困擾, 換藥時也不會黏住造成疼痛。 若不想留下疤痕, 在結疤初期務必用除疤矽膠片保濕及加壓, 就能軟化組織,避免疤痕

發燒的應變守則

2007年05月02日
公開
3

發燒的應變守則 (丁綺文醫師)   爸媽放輕鬆   面對發燒的正確態度,是把發燒當作一種警訊,就如烽火臺點燃,只是告訴我們敵人來犯一樣,必須找到引起發燒的病因對症下藥,才能釜底抽薪,不再發燒。 寶貝育兒房   兩歲的芳芳夜裡突然哭了。先是發冷打顫,之後開始發燒,沒多久肛溫就升到39℃,芳芳的爸媽非常擔心,趕緊塞一顆退燒栓劑,可是半小時過去了,體溫仍然繼續升高到40℃,爸媽情急之下又塞一劑,結果一小時後,芳芳大量出汗,燒退得又猛又快,手腳發冷,肛溫量起來只有36℃,爸媽只好用毯子裹住她保暖,才漸漸回復正常體溫。就這樣折騰一晚上,忽熱忽冷簡直像洗三溫暖。第二天一早,爸媽帶著芳芳去找熟識的小兒科醫師,提出一串問題:為什麼孩子容易夜間發燒?發燒前為何發冷打顫?發燒真的會燒壞腦子嗎?退燒藥什麼時候才能用?如果退燒過度,會有危險嗎? 丁醫師門診室   孩子發燒,是所有父母都會面臨的狀況,芳芳的爸媽所提出的疑問,的確是父母最關心、最想知道的問題。兒科門診的病人,約有三分之一是因為發燒來看病的。有關發燒的迷思和誤解很多,使得大家無所適從。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了解發燒的來龍去脈,以及正確的處理方法。 一、為什麼會發燒?   人體的下視丘有一個體溫調節中樞,作用就像冷氣機的設定溫度,正常的時候,嬰幼兒設定的溫度比成人稍高,所以台語俚語說「囡仔屁股三斗火」很傳神,嬰幼兒肛溫大約在攝氏37.5℃,上下變動1度左右。成人和較大兒童口溫大約攝氏36.8℃,上下變動0.5度。   人體感染病原,引起白血球反應,產生「熱素」,就會刺激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當設定溫度被調到39℃時,身體藉著肌肉打顫收縮產熱,或者減少出汗散熱,將體溫提升到39℃為止。所以發燒前,可能會發冷發抖,再突然高燒,某些細菌毒素,這種現象特別明顯。 二、為何發燒大都在半夜?   許多父母可能觀察到,孩子容易在夜間發高燒。這是因為嬰幼兒身體含水比例較成人高,只要輕度缺水就影響散熱,容易發燒。孩子生病的時候,體力變差,睡得久。夜間長時間不進食喝水,體溫當然升高。 三、發燒真的會燒壞腦子嗎?   錯!其實發高燒本身,是不會讓「腦筋變壞、智能變差」的,以往有這樣的誤解,是因為醫療知識尚未普及,發高燒背後的原因沒有區分清楚。事實上,只有腦炎、腦膜炎等腦質本身受疾病破壞,才會傷及智能或感官機能,而非發燒把人燒笨、燒聾了。嬰幼兒體溫控制中樞穩定性不如成人,輕度的病毒感染也可能高燒40℃,發燒時家長只要知道如何處理,診斷病因應該交給專業的醫師,不必過份憂心。   根據統計,不論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發燒,體溫很少超過41℃,如果超過這個溫度,罹患細菌性腦膜炎或敗血症的可能性比較高,應特別警覺。至於腦細胞所能耐受的高溫極限,可能必須到41.7℃,細胞蛋白質才會因高溫變質,造成不可回復的損傷,這種極端的高溫,很少伴隨疾病發生,臨床上唯有對麻醉過敏,引起惡性發燒,才可能達到如此高溫。 四、退燒有必要嗎?   就因為發燒本身不至於傷害孩子,所以退燒是否必要,長久以來一直有爭議。主張不必退燒的學者認為,發燒是一種正常的免疫反應,可以幫助白血球抵抗細菌。發燒的型態可以幫助診斷病因,一味退燒反而誤導。   但是有更多的醫師和學者贊成適度的退燒。因為發燒會增加新陳代謝,造成內在的消耗,病人頭痛,倦怠,心跳加速,非常不舒服。嬰幼兒容易脫水,發燒造成水份蒸發,更是惡性循環。八歲以下的孩子,熱性痙攣的比例較高,放任高燒,引起繼發的傷害是不必要的。 五、必學應變守則 ── 如何正確使用退燒藥? ◎ 家中常備退燒藥   家有0∼6歲幼兒的父母,都必須常備退燒藥,以因應不時之需,免得臨時半夜發燒束手無策。退燒藥的使用也有技巧和原則,何時用、怎樣用,平時宜有正確觀念,才不會效果不佳或甚至退燒失控。建議家長固定使用一種,熟悉它的用法,最安全。 ◎ 了解退燒藥的特性   退燒藥有水劑、錠劑、栓劑和針劑。一般以水劑較溫和,最普遍使用的是普拿疼糖漿。阿斯匹靈錠劑退燒效果也好,但某些特定的病毒感染(例如:水痘或流感),阿斯匹靈可能引發雷氏症候群,因此原則上不建議兒科的小病人使用阿斯匹靈。栓劑用來塞肛門,由直腸吸收,效果快速,小孩半夜發燒或拒絕吃藥時也能退燒,非常方便,但用量寧取少量,密集使用容易退燒過度(一般應相隔四小時),體溫陡降,或是反覆刺激肛門,造成腹瀉。打退燒針,是最不安全的,有的孩子甚至過敏休克。退燒的方法很多,一定可以降溫,不必一時心急,因小失大。 ◎ 退燒三步驟 ˙第一步 當嬰幼兒中心溫度(肛溫或耳溫)超過攝氏38.5℃,就可以使用退燒藥水或栓劑,每次只用一種,劑量以體重計算,通常退燒藥水一次劑量為體重的一半,例如10公斤,給5㏄藥水。退燒栓劑10公斤以下使用半粒,體重超過10公斤才用一粒(詳見藥袋上的說明)。 ˙第二步 使用同時,配合冰枕,觀察半小時,再量一次體溫。 ˙第三步 如果未降,加上溫水(約30∼33℃)擦洗身體。 六、面對發燒,應有哪些正確觀念? ˙觀念1:發燒不是病,只是一種現象,代表體溫控制中樞失調了。當人體感染病原時,大量喝水是預防發燒的最好方法。 ˙觀念2:嬰幼兒平時喝奶完,就應習慣喝一些開水,因為漱口有清潔作用,避免蛀牙和口腔念珠菌滋生,而且養成喝水的好習慣,在生病的時候才不容易脫水和發燒。 ˙觀念3:每個幼兒的家庭都應常備體溫計和退燒藥。肛溫表和耳溫計測得的是中心溫度,比較準確,耳溫槍使用快速且方便,但品牌良莠不齊,或者測量方法不正確都可能有誤差,適合用來篩檢,高燒的情況仍應用肛溫表確認(時下常用的耳溫槍,要記得檢查電池是否充足,測溫頭的耳套應注意隨時更換)。 ˙觀念4:發燒持續的天數,比溫度的高低更重要。輕度的病毒感染,幼兒也可能燒到40℃,只要不持續超過三天,並不奇怪。但是越大的孩子發高燒,或任何年齡小孩發燒持續超過三天以上,即需要檢驗白血球,查明是否併發其他問題,不可掉以輕心。 ˙觀念5:診斷發燒的原因,需要專業判斷,發燒退了,仍應去找醫師查明原因,特別是新生兒和六個月以下的嬰兒,敗血症往往只呈現體溫不穩或過低,千萬不可以為燒退就沒事了。 給父母的貼心話   若不慎重疊使用過多退燒藥,有可能使體溫下降過速,造成四肢冰冷或發抖,此時改用毛毯保溫或熱水袋保暖,體溫就會自然回升,不必再用其他藥物。這種失控的退燒,基本上不會對孩子造成危險。

找人助念好生氣

2007年04月27日
公開
6

同事的爸爸在星期二往生 當晚打電話給佛陀教育中心台南分會 接電話的師姊居然要我到現場 我也曾經在嘉義分會當過義工 之前也常去幫忙助念 並沒有這項規定 實在有點不爽 感覺她搞不清狀況 我在嘉義怎麼可能到台南呢 今早再幫他找助念團 佛陀教育中心-台南分會 回答因為已經排到五月四日排不出時間 不過態度算不錯 至少覺得很好 又打了幾間不是沒人手 就說因為不是會員 所以無法幫忙助念 天啊,原來找人助念 這麼困難哦 又找了台南香嚴寺 有個王居士 態度很好 也很樂意 真是感恩 後來打給佛光山台南分會慈慧寺 真的快被你炸了 一開始問我是不是會員 我說:不好意思,一定要是會員嗎 她回答:當然,妳以為法師是師公哦(台語) 什麼跟什麼我又沒這麼說 再說師公(台語)有什麼可恥嗎 已經讓我很不爽了 我就說:我沒那個意思,我是說喪家雖不是會員 可是因為這次妳們的助念,也許會成為佛教徒 這樣不是很好嗎 她回答:妳就是要這樣說才對 這是什麼回答 於是她繼續說:那妳是會員嗎(搞半天這是會員制的哦),哪個分會的 我說我是嘉義的(我以前常去那,不過很久沒去了,法師都換人了) 她請我去嘉義跟法師講,再傳真請法師跟台南講 那也太複雜了吧 我說為什麼一定要跟嘉義的法師講 一定要靠關係嗎 這是什麼道理 講到這裡我已經不想講了 就跟她謝謝 只好請一位常去嘉義道場的師姊幫忙 因為三年沒去法師們都換人了 去了可能沒人會理我吧 打了幾通電話下來真的很灰心 在我的觀念裡 人臨終往生是很重要的 在別人這最後一程 能盡多少力 就盡量做到 我以前去幫人家助念 也是這種心態 只要師姊一通電話 時間允許我一定會去 唉,這種求助無門的感覺真不好

體質敏感就帶天命?

2007年04月26日
公開
38

體質敏感就帶天命? 2007 / 4 / 26 摘自angel的日記 ∼∼∼∼∼∼∼∼∼∼∼∼∼∼ 其實世界上體質敏感的人很多, 以前在自己身邊就常有和我一樣對靈界比較有感覺的人, 只是, 可能物以類聚吧, 我們都不當一回事, 大家聚在一起的頭昏之類的, 都視為正常, 因為, 知道就是有東西聚過來, 或是, 有時身體在某些地方特別疲累或酸痛, 幾天睡不好, 或身體狀況差些, 有夢魘, 我們都只歸因於我們太累了, 不去想太多, 所以, 沒有人被勸說是帶天命, 要修什麼之類的... 包括我們全家人的體質都是很敏感的, 但也見怪不怪了. 現在明白, 原來不去想太多, 也是一種正確的觀念, 從沒有人說過我帶什麼天命, 我也說過, 我沒遇過什麼玄的事, 只是自己的直覺準了些, 有時會說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想法和建議, 自己單純地也只想到那是巧合吧. 我和菩薩的因緣, 純粹是一種意外, 對我和身邊的人而言就是如此. 又或者, 因為我什麼都不會往靈修方面去想, 也不會去問這類的事, 單純地認為, 就是對磁場敏感了點而已, 在不帶任何妄念的想法中, 師父認可了我對這方面的理性, 而與我再續前緣. 從小到大,因為夢魘的關係, 所以我一定要開燈睡才有安全感, 現在我會慢慢念佛號以對. 我最幸運的是, 在我的成長過程和生活裏, 沒有人一直跟我說要修要修, 不然會遭受很多磨難. 生活裏當然有自己過不去的關卡, 當自己感到無助時, 我也曾去算過命, 也曾去問過神, 但我只問我不順事, 沒問過體質的事, 也很幸運的我會去的,剛好都比較正信, 除了回我感情工作的困擾外, 沒有人特別說過什麼. 師父說因為我心念正確, 在這方面沒有框框也不會加諸想像空間, 才能理性正念地將諸佛菩薩的意思去做傳遞, 跳脫無謂的物相執著, 也因為對靈學沒有特別的興趣, 所以, 我去感受師父的訓練時, 不會被既有的包袱綁住了. 為什麼要提這些呢? 從我開始助人起, 一直遇到體質敏感的人來找我, 說真的, 找我的人那麼多, 敏感體質的人是過半以上的, 這些人甚至包括成為我的師弟妹的. 他們最大的困擾是體質敏感帶來的諸多反應和感覺, 加上常常有人莫名地要他們"修""修""修"... 否則...... 把我們敬愛的慈悲神佛說得好像是強人所難的類型, 似乎不去接近, 不去做他們所謂的修行, 就會如何如何云云.... 師父曾說過, 這也是考驗人心定力之時, 若能用正信正念以對, 自然能從這樣無稽的煩惱源裏避去, 師父常說世人誤解了修行的真義, 不是靈通, 不是靈動, 不是感應, 而是由生活中去悟心, 將佛法中的提點, 運用在生活裏, 這樣, 才能真正讓自己自在. 這類的事情有時愈去想太多, 愈去接觸, 反而容易招惹無謂的事端. 師父一向不鼓勵坐禪, 因為, 祂認為, 心念未定前, 這個方式, 反而會誤導了修行. 讓人向佛的心念, 被本末倒置了. 助人, 是可以靠身體力行去實踐, 用心, 去真正關懷他人, 散佈溫情, 天命, 不是一種勉強, 是一種自發和自覺, 不會故意去為難誰, 而得到何種結果. 世上很多通靈師父, 因自身主觀意念引導, 反而讓神佛背了黑鍋, 想想, 要當代言人何其容易? 要如何讓人感受到希望, 而不是絕望, 要如何讓人體解神佛的智慧, 而不是執念, 提起放下都是學問, 所以, 就算不得已去問了事, 也要用正信去看待, 不要讓別人幾句話, 就替代了自己的人生, 在錯誤和迷惘中追尋. 師父要奉勸體質敏感的人, 要學會"放下", 放下執念, 放下身體的障惑, 只要心是平靜的, 簡單一句佛號, 也能幫助你, 從困擾中脫身, 只要保持著自己一心不亂, 用平常心去看待一切即是. 把心情回歸生活的思維裏, 把自己從敏感體質與修行的迷思裏拉回來. 這樣才能真正明心見性, 你的人生, 不是神佛控制的, 不是那些通靈或出家師父的, 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 PS.有人跟我說你能聽到菩薩說話真好, 其實, 菩薩只用簡短的話提醒, 境界是在個人的, 常常師父都只跟我說"靜心以對"四個字而已, 很多事祂只在一旁看著, 當我忽然悟了, 祂會鼓勵地說:你終於悟到了! 只是, 光靠這四個字, 也讓我在短短時間裏, 能相應到師父的更多心意, 所以, 別羨慕我, 如果, 你們常常想到"靜心以對""一切自有安排", 那也是菩薩在提醒你們的, 不是只有我特別. 把框框拿掉, 很多事, 你會忽然發現世界有無限可能, 豁然海闊天空.與大家分享. PS.若依來找我的人而論, 台灣可能有1/3的人都帶了天命, 都要變成通靈者來助人, 所以, 請大家不要 用正信正念去看待別人的建言,別因他人話語亂了自己的人生

淺談感覺統合

2007年04月26日
公開
28

因為最近親人的小孩有感統方面的問題,也發現朋友的小孩也有類似的問題,這篇文章是朋友轉給我的,如果覺得自己的小孩有任何符合以下的症狀,請不吝帶小朋友做評估,有些小孩不是病、不是遲緩、不是過動、不是自閉...,只是感統方面出了點問題,需要靠父母來細心發覺,這是可以靠訓練及復健而康復的症狀,最重要是及早發現,六歲前是最好的調整時機。 淺談感覺統合   前言 以往在談兒童的學習與發展時,許多專家、學者大都只從心理或認知的角度來分析兒童的各項能力發展,探討不同年齡層的兒童會些什麼,不會什麼,以及他們學習的歷程(如何學習)等。 近年來,因對兒童的各項研究愈來愈多,而且是從許多不同的方向進行探討,例如文化、社會、歷史、醫學(神經心理學)等,讓我們對兒童在學習與發展歷程中不斷有新的發現和了解,因此在教導與協助解決他們的問題時,就不再僅從心理學的角度思考,還能涵括其他的層面,才易發現問題的癥結,也才能針對偏差行為或學習障礙對症下葯,幫助兒童在身體成長、人際關係、行為表現、語言表達、課業學習等方面都能有正常的發展,同時也解決父母親教養子女的困擾。 對嬰幼兒來說,年齡愈小,其成長與發展受生理與環境的影響愈大,若能對這些方面有個基本的認識,預防問題的發生,或早期給予適當的療育,隨著年齡的成長,則會減少伴之而來的一些障礙與偏差。感覺統合即是介紹在兒童發展歷程中生理與環境因素所扮演的角色。   什麼是感覺統合? 我們的身體與生俱來就有許多的感覺,如感官的視覺(視知覺)、聽覺(聽知覺)—辨別力、觸覺(全身的皮膚覺)、肌肉關節的運動覺(用手拿東西送到嘴巴吃、手腳可以彎曲、伸直)及內耳前庭的平衡覺(如在旋轉、加減速度時能維持身體的平衡,不會摔跤)等,時時刻刻都在將我們身體內外各個器官、部位的情況,以及與生活環境接觸的情形,經由神經系統傳達到腦幹部,再由猶如指揮總部的腦部將這些訊息加以組織、整理、判斷、也就是將許多部份的感覺統合成為一個整體,再給予該怎麼做的命令,也就是指揮身體和外在環境做適當的互動和反應,因而形成認知和學習,個人也會覺得滿意、愉快。 以一個蘋果為例,視覺告訴我們那是紅色、圓形的物體,觸覺讓我們了解蘋果皮摸起來是光滑的,蘋果肉是脆脆的,嗅覺傳達了蘋果特有的芳香,再靠雙手十指的協調,將蘋果切開送入嘴巴,嘴巴裡靠著肌肉關節咀嚼、磨碎的運動產生味覺,讓我們知道吃起來是甜甜的或酸酸的,是多汁的還是乾澀的。有種子的時候會知道要吐出來。這麼多感覺神經訊息就在我們不知不覺中在腦部加以整合,所以當我們再看到、聽到、或摸到蘋果時,就對蘋果有了一個整體的經驗,完整的認識。看到紅色的球不會認為是蘋果。 其實在尚未出生之前,胎兒還在媽媽的子宮內時,就已經在發展他們的感覺了,如媽媽走路、上下樓梯、或從事其他的活動,都會刺激胎兒前庭的感覺。出生時,經過媽媽產道的擠壓,就是最重要的觸覺學習,可促進嬰兒對感覺接受的敏銳度,也會影響往後對各種感覺的辨識能力。出生後,經常抱抱他、搖搖他、摸摸他、對他說說話、對他微笑等,都對嬰兒的感覺器官及前庭感覺提供許多刺激。 對嬰幼兒而言,要認識周圍環境中的事物,並能有適宜的反應,與其有和諧的互動,都是要透過感官的直接接觸,並從中學習,即所謂的「做中學」—用手聽、用手說、用腳學—運用肢體學習。因此一個正常的孩子會不斷的以其身體動作來增加感官和運動的經驗,做為心智成長的開始,在嘗試錯誤中學習、練習、修正,建立生活常規,也奠定了日後心智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基礎。 由此,我們也可反省目前的幼稚園、托兒所的教育環境,許多家長、老師對孩子學習的要求,仍偏重在讀、寫、算能力的提昇,使他們的學習內容充滿了記憶、背誦、抽象符號的運用等,完全背離了直覺式、親身體驗、自由操作的學習方式,使其感官知覺能力的發展受到壓抑,更提早承受大人給予的壓力。 若是感覺統合失調,腦部感覺接收器及感覺神經通路就不能正確的接收外在環境的訊息,而形成動作的遲緩或不協調、反應遲鈍,讓家長、老師、同學誤以為他們是故意搗蛋、不專心、或智能有障礙等,因此無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沒有自信,進而產生情緒困擾或行為問題,無法有效學習,甚至拒絕學習,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使有這方面困擾的孩子無法獲得協助和改善,生活在痛苦之中,令周圍的人也一起受苦。   感覺統合失調的徵狀 一般而言,嬰幼兒期(3-8歲)是感覺統合發展的關鍵期,和大多數同年齡的孩子比較起來,若無身體健康或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環境、心理等因素的影響,而出現了下列的一些徵狀,就要儘快找醫生、職能治療師、復建治療師等做進一步的檢測,了解孩子是否有感覺統合失調方面的問題。 常會從椅子上摔下來。 走路莽撞,常會撞到桌椅或碰掉桌上的東西,是視知覺的問題,對自己和物體之間的遠近距離無法拿捏準確,也就是辨別力差,無法做正確的判斷。 動作不協調或笨拙,就是常表現笨手笨腳的,如丟球、踢球有困難,不會騎三輪腳踏車等。 小肌肉動作協調不佳,如不會使用剪刀、不會穿脫衣服、扣釦子。 注意力短暫,很容易分心。 聽力正常,卻常常有聽沒有到,無法注意周遭的事。 容易興奮,情緒不穩定,轉變快速。 常有打人、推人的行為。 不喜歡別人碰到或觸摸他。 過分喜歡碰觸各種東西。 活動量過多,爬上爬下,蹦蹦跳跳,幾乎一刻也不停,有用不完的精力,就是因其感觸覺不夠敏銳,常需大量的刺激,才能使身體的運動覺獲到滿足。 活動量過小,動作遲緩。 常會頭暈,怕爬高或被高舉。 特別喜歡旋轉或搖晃的遊戲活動而不會感到頭暈。 語言能力有問題,如兩三歲以後才會說話或口齒不清,就是觸感不足,形成聽覺分辨能力不佳,使發音器官的小肌肉操作不良。 智力正常,但在閱讀(如唸書常會漏掉字)、寫字(如左右相反,抄寫時遺漏字句)、或數學的計算(69看成96)發生錯誤等障礙,或不會分辨相似的圖形,不會玩拼圖(視覺焦距的統合的問題,如嬰幼兒其缺乏爬行頸部運動不足,影響了視覺肌肉和視覺神經不成熟,使眼睛在閱讀時容易酸累;眼皮牽動眼球穩定移動能力不夠,導致閱讀時跳字跳行,算術計算錯誤,手眼協調不良,寫字歪歪扭扭,寫的字左右相反,或會遺漏字句等)。   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 遺傳因素:遺傳疾病、結婚及懷孕前未先做健康檢查、濫用藥物、有吸菸、喝酒的習慣等。 環境因素:如鉛中毒—建材、水質、食物,鉛塗料的汙染—玩具上的漆,汽車排出廢氣—加油站附近,含鉛汽油等。 腦部缺氧:如難產、產程過長。 未提供適當的感覺刺激。 -如育幼院的孤兒缺乏擁抱、愛撫、探索的機會。 -哈樓恆河猴的實驗—幼猴對鐵絲及布紮母猴的不同反應。 -現代雙薪家庭多,嬰幼兒托育的環境不佳,如活動空間太小,保母怕吵、 怕危險、怕孩子弄的髒亂、或有些年紀較大的保母或祖父母,自己不愛 動而限制他們的活動,或減少帶孩子外出活動的機會。或是有不正確的 觀念,認為安靜、乖巧的才是好孩子、乖孩子。或是過分保護,不讓孩 子自己有學習、練習的機會,也易樣成依賴的心理。   在家中可進行的活動 多和孩子親近,一起玩,一起遊戲,不但增近親子關係,還可幫助孩子有均衡的發展,減少問題的發生。 室內活動: 利用搖籃,或抱著嬰兒,輕輕搖晃。 經常讓嬰兒有趴著、抬起頭的機會。 多抱抱孩子、愛撫他的身體四肢。 利用換尿布的時候,幫他手腳做作屈伸的運動。 揹他,練習平衡。 給予爬行、鑽洞等探索的機會,鍛鍊腰和手的力量。 和他玩抓癢的遊戲。 洗澡後用毛巾擦乾時多摩擦身體一會。 用大毛巾或床單把他包在裡面,爸媽各拉一頭,再左右輕搖動。 陪他玩積木。 戶外活動: 玩水、玩沙。 在草地、或較柔軟的PU跑道上跑、跳、滾、翻觔斗、玩球。 盪鞦韆、翹翹板、旋轉地球、攀爬架、平衡木、滑梯、球池等。 騎三輪腳踏車。 多爬樓梯,少乘電梯。 上述活動可促進兒童神經肌肉和骨骼的成長外,還能增加肌肉關節的運動覺,建立自我身體的形象,和認識生活的環境。此外,操作蒙特梭利感官教具,在家進行一些遊戲活動,也可做為強化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及平衡感等感覺的訓練。   寫字前的準備 許多家長在孩子進入小學之前會寫字,卻不知道寫字這項能力牽涉到許多感覺統合方面的能力,如視知覺分辨,頸部、手臂、手指、手眼等的協調,若是之前未有良好的發展,學習的過程是相當困難且充滿挫折的,而之前的預備從嬰兒期就應該開始了。 嬰兒在清醒時多讓她俯臥(趴著),增加頸部肌肉張力,並安置轉動玩具在床的上方四周,吸引嬰兒觀看,並學會靈活的運轉眼球。 多提供爬行的機會,發展孩子的觸覺及運動系統,並準備爬行空間(舖上軟墊、將爬行空間擴大,或將地板擦乾淨),將易摔破或倒的物品移開。 多讓孩子做有助於前庭(平衡)系統的活動,如騎木馬、盪鞦韆、溜滑梯、做旋轉木馬等,以幫助全身肌肉張力正常化。因肌肉張力低的孩子,其手腕、手臂、頸部肌肉通常比較無力,寫字也較有困難。 讓孩子多做用雙手、雙腳的活動,如唱遊、揉搓黏土、騎腳踏車、玩組合玩具、沙堆、繪畫、跳繩、及跳床等,以增進身體雙側的整合能力。 鼓勵孩子玩操作性玩具,如玩敲打玩具,讓孩子自然發現自己那一手操作起來比較自如,而固定使用較靈活的那隻手為優勢(慣用)手。 教導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並由日常生活中了解那一隻手是右手、以及右眼、右耳、右腳在哪兒,等認識了右邊的肢體和器官後,再進一步建立左手、左眼、左耳、左腳的方向觀念。 讓孩子用手去指圖片上的上、下、左、右,認清楚之後,再將圖片以十字畫成四等分,讓孩子學習右上方、右下方、左上方、左下方等位置、方向觀念,運用到活動中的人、物之間的位置關係。 在家中牆壁上舖大白紙,讓孩子握著彩色筆或水彩筆、毛筆、油漆刷,在上面隨意塗鴉,使手臂能自由活動,並增加手眼協調。 當孩子手眼協調,並開始握筆在圖畫紙上畫圖時,應指導孩子以正確的姿勢握筆。 指導孩子模仿畫直線、橫線、數字、三角形及正方形等幾何圖形,並學習辨識簡單的符號。 孩子開始模仿寫字時,應注意筆順是否正確。筆順的一般原則是由上而下,由左至右。     了解他、愛護他、幫助他 對感覺統合有了深一層的認識,即可幫助家長、老師了解孩子的行為因何異常?學習為何困難?情緒為什麼不穩定?知道他們表現不佳不是故意不聽話,搗蛋,也不是智商有問題,而是受到一些生理、環境因素影響他們行諸於外的各項表現。 目前我們對『統合』的過程尚無法進行控制,人為的努力只限於在『感覺』的部份。因此在孩子身體健康的情況下,從生活環境中提供足夠質與量的感覺訊息,統合作用自然會產生,因為大腦和身體的感覺統合功能是無時、無地,一直都在進行當中。 在尋求療育的過程中,家長應積極參予相關的諮商討論,以同理心體會孩子在生活中所面臨的種種不適,同時還要經常反省管教子女的方式,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學習有效教導孩子的策略,及早的診治,才能改變孩子現在及未來的生活品質。 另外,不要對子女有過高的期望,或要其按照成人的期望來學習。例如年幼時就利用其良好的記憶力,背誦一大推「唐詩」、「三字經」、「論語」、「九九乘法表」等,美其名是提昇語言能力、計算能力,雖然也能產生一些令家長滿意的效果,達到原先的期望,但人為的干涉可能也同時會產生一些不好的影響,例如學習動機的喪失、自動自發學習能力的缺乏等。再者,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是一種內在的成長驅力(如學走路、學說話),要以感覺統合為基礎,需透過身體的操作,感覺經驗的累積及嚐試錯誤、不斷修正的過程,才能使腦部和身體各部有良好的協調、互動關係,並具有掌控環境的能力。 尋求協助或治療的機構:各大型醫院的復建科、神經科、兒童心智科、或感覺統合早期療育中心等。 做感覺統合的評估項目(問卷或施測)—聽覺、觸覺、視覺、味覺、嗅覺、身體姿勢、動作、活動量、情緒、社會能力等。 此外,家長若能閱讀一些相關的文章與書籍,相信對兒童感覺統合的發展能有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但是感覺統合牽涉到生裡發展的因素,在書店或圖書館若要找相關的書籍或雜誌時最好先了解作者背景,是否具有醫師、復建治療師、職能治療師、或相關專長的身分,若是,則其所提供的訊息可信度才較高。 若有疑問,或不清楚自己的孩子是否有感覺統合失調的情形,除了閱讀這些資料外,帶孩子到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以確認,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在國小附幼就讀的幼稚園小朋友,若有以上的問題還可由老師就近尋求學校輔導室接受輔導或推薦就醫,可使父母安心,亦可幫助孩子早做治療,早日回歸正常的成長之路。

孩子,你到底在「ㄏㄨㄢ」什麼?

2007年04月26日
公開
23

孩子,你到底在「ㄏㄨㄢ」什麼? 2007 / 4 / 25 孩子,你到底在「ㄏㄨㄢ」什麼? 轉貼 文�黃期璟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保系講師 爸媽急著出門喝喜酒,想幫強強穿上新買的小皮鞋,但是強強卻哭著要穿舊舊髒髒的皮卡丘球鞋…,哭鬧、倔強又堅持的強強,讓爸媽真不知該如何是好!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從什麼都不懂的小嬰兒,開始聽懂大人的話,表達自己的感受,漸漸有自己的主見與想法。俗話說:「3歲的孩子,貓狗嫌!」雖然是口耳相傳的諺語,其實從幼兒生理與認知發展理論的觀點來看,也有幾分道理,這是孩子成長必經的過程。 重點是,我們必須了解:孩子為何會如此?父母該如何面對?不然,此時的孩子有時真的會讓爸媽氣到想動手,因為我們並未了解到「貓狗嫌」的原因與孩子真正的需要。當我們從孩子的認知與情緒發展,了解堅持倔強的原因。或許我們會發現,堅持並不是完全不妥當的,而是他當下唯一能找到的溝通方式。 單純表達所要所想 孩子開始牙牙學語時,就像海綿一樣吸收所有的事物,同時發現「我說的話,大人也聽得懂呢!」所以,孩子嘗試發表自己的意見,想跟大人一樣,甚至挑戰權威。此時,正是人生中第一個叛逆期,是正常的表現。 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論,學齡前的幼兒處於感覺動作期與前運思期的階段,孩子會根據最直接的感受做判斷與學習。當他無法滿足眼前的欲望,會用最直接的方式表達,像是哭鬧、耍賴,因為他覺得「為何不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做事?」,他只是單純表達心中所認知到的,像強強只知道要出門,「出門就是要穿自己喜歡的鞋鞋呀!」他還無法認知喜宴跟新皮鞋的關係,所以他會堅持自己的想法,就像大人要求孩子聽他的話是一樣的。 直接強烈表達情緒 情緒的發展歷程包含:感受情緒、理解情緒、表達情緒。幼兒受限於認知和語言上的發展,他們能夠認知的情境與使用的詞彙,尚不足以做出完全符合社會期望的合宜舉動,加上成人的不了解,因而時常發生與父母僵持不下的狀況。 尤其是幼兒情緒通常是直接的、短暫的、強烈的,成人務必了解孩子為何堅持?而非只是一味阻擋孩子的意見。倘若只針對表面的行為進行糾正,不但適得其反,可能會阻礙親子關係的正向發展。 傾聽孩子的堅持 ◇個人喜好 跟玩伴爭高下 當孩子逐漸成熟,會因為媒體或同儕的影響,發展出階段性的好惡,像是神奇寶貝、海賊王、珍珠美人魚等等,所以,當他想與同儕 「一爭高下」的時候,往往會堅持一定要穿著某某的衣物,即使父母覺得不妥,孩子依然堅持。 ◇引起注意 讓父母重視需求 有時候,孩子也會好好地表示想要完成的事情,但是父母無法當下滿足他,或沒說明清楚無法實現的原因,幼兒就開始使用其他的方式,引起父母關注,強調自己的重要性,希望父母可以重視他的需求。 ◇真的需要 有時候幼兒的堅持,並非完全不合理,是礙於詞彙或認知,他說不出個所以然,只好重複他會說的簡單詞彙,像是「我就是要…」「我不要聽你的!」「我不喜歡…」,孩子可能是在發出需要幫助的訊息,而非一味地鬧脾氣。 4TIPS轉換孩子的無理堅持 ◇說出原因 讓孩子感受體諒 幼兒堅持某件事情,有背後的原因,如果無傷大雅,還是儘可能滿足孩子的需要。像是一定要爸媽陪他玩;家長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少,可是孩子真的需要父母的陪伴與互動,此時不妨告訴孩子「你是不是很想爸爸媽媽陪你?我們也好想陪你,可是我們正在忙,可以再等十分鐘嗎?我們一起看時鐘,計時開始!」當我們說出原因,孩子就不那麼堅持,是因為他感受到我們的了解與體諒。 ◇提供選擇 思考解決辦法 在團體活動時,孩子想要某個同學的玩具,雙方堅持不下,此時我們可以問他:「你是不是很喜歡這個玩具?可是小明也喜歡玩耶,你要不要問小明可不可以一起玩?還是問小明還要玩多久?可以討論大家輪流玩的方式嗎?」當孩子開始思考解決方式的時候,也轉移了情緒的焦點,解決了問題。 ◇幽默處理 父母轉個彎想 強強堅持要穿舊舊皮卡丘的球鞋出席喜宴,可以俏皮的跟孩子說「我想皮卡丘可能很想在家休息,要不要等我們要出去玩的時候,再帶它一起去?」我們也可以反向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見,何不穿著輕便一點去赴宴呢? ◇切勿批評 孩子鬧彆扭的時候,千萬不要一氣之下說「你這個樣子,跟你老爸一個樣!」「你真得很煩ㄟ!講都講不聽!」逞口舌之快,只會讓孩子否定自己,甚至遷怒自己最愛的家人,其實是不必要的。因為處理任何事情的過程,都是身教的一部分,我們能否在處理的過程中,依然讓孩子學到尊重,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轉貼自學前教育電子報

營養師推薦-14種食物讓你輕鬆瘦身

2007年04月25日
公開
56

營養師推薦-14種食物讓你輕鬆瘦身 紫菜、芝麻、香蕉、蘋果、紅豆、西柚、木瓜…這些常見的水果蔬菜,對減肥與排除水份很有幫助,你是否因為他們普通,而忽略了他們的營養價值?你常常上網嗎?你是否曾經在網路上,收到許多食物與健康相關的信件與資訊?這些資料到底對不對? 你可別完全照單全收!根據簡單的察訪,或許這個時代大家都喜歡減肥,在網路上最常流傳的居家生活小秘方竟然都與減肥有關。 BODY收集了一些較常見、多吃也與身體健康無害的食物,一項一項推薦給你。 1.紫菜 到新光三越超市跑一趟,找一找來自日本的海菜類乾燥食物,使用熱水滾燙一下,加上一點醋和麻油,涼拌一下就很好吃。 這些紫菜或海藻類食物含有豐富的維他命A、B1及B2,最重要的是它蘊含豐富纖維素及礦物質,多多食用可以幫助排出體內堆積的水分,纖維質則可以幫助腸道蠕動,協助排便正常,所以多吃紫菜可以讓你在不知不覺中排除宿便毒素,進而有瘦身的功用。 2.芝麻 很可惜現代都會區的上班族早餐多吃漢堡麵包,已經較少人去選擇傳統的燒餅。再加上外食機會多,我們已經很少能夠攝食到芝麻類製品了。 芝麻在素食者的生活裡,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因為它可以補充維他命e,在中醫的理論裡,它屬熱性食物,可以驅寒補身。其中的「亞麻仁油酸」可以去除附在血管內的膽固醇,令新陳代謝更好,減肥要瘦下半身就輕鬆得多。 3.香蕉 雖然香蕉的卡路里不算低,但脂肪卻很少,而且含有果膠、豐富的鉀等多種礦物質,在減肥期間,如果肚子餓時以香蕉果腹,既可以克服飢餓得到飽足感,又可以補充適量的糖分與礦物質,可減少脂肪在下身積聚,是減肥時的理想食品。 4.蘋果 蘋果含獨特的蘋果酸,可以加速代謝,減少脂肪。它含有比其他水果豐富的鈣質,可減少會導致水腫的鹽分,有虛胖體型的人,不妨每天攝取1∼2個蘋果。另外,如果將皮洗乾淨,連皮一起食用,可以多增加纖維素的攝取量,讓排便順利。 5.紅豆 紅豆是很適合女性的食物,它含有豐富的鐵質,中醫經常鼓勵女性在生理期間,利用紅豆保養身體。紅豆所含的石鹼酸成分可以增加大腸的蠕動,促進排尿及減少便秘,進而清除下身脂肪,但要注意不要煮得過甜,也不要與湯圓、粉圓、芋頭等甜食混和,以免熱量過高,適得其反。另外,也不建議吃過冷的紅豆湯,不過,如果你在烹煮紅豆時,加入一點紅糖,可以增加暖身效果。 6.木瓜 木瓜含有獨特的蛋白分解酵素,可以幫助肉類等蛋白質的消化分解。而且木瓜肉含有大量的果膠,可以潤滑腸道,有人甚至稱之為天然的「洗腸劑」,藉著它清理腸道,減少廢物在腹部積聚。 7.西柚 柚子類水果是減肥專家鼓勵大家食用的減肥食物,其中我們較常聽到的推薦是葡萄柚。不過,較為少見的西柚卡路里更低,吃再多也不會胖。 吃柚子,可以利用它的粗纖維清潔腸道,另外,它含有豐富的鉀質,有助減少下半身的脂肪和水分積聚。 8.蒟蒻 這是完全不必鼓吹就應該常常攝取的減肥食物,完全不含脂肪,又具有討喜的口感,如果你烹飪得宜,更是美味。烹煮蒟蒻之前,要先將徹底沖洗乾淨,否則容易留有異味。蒟蒻的豐富植物纖維據說可以使下身的淋巴引循環暢通,腿部容易肥腫的人可以多吃。 9.西芹 不是台灣那種細細的芹菜,而是雞尾酒會中與胡蘿蔔一起切成一杯杯的西洋芹菜。這種西洋芹菜含有大量的鈣質,可以增加骨質密度,另一方面也含有豐富的鉀,同樣可減少下半身的水分積聚。下次參加雞尾酒會,不要猛顧著吃蛋糕、三明治,雖然一支支翠綠色的西芹看起來不如甜點令人垂涎,不過,把握機會多吃一點,就可以在無形之中做到減肥。 10.奇異果 奇異果是很棒的水果,它含有比其他水果更多量的維他命C,多吃可以養顏美容,另外還有纖維與果膠,可以增加分解脂肪的速度,避免積聚過多的脂肪。有些人吃奇異果容易過敏,那是因為吃到太生的奇異果的關係,如果你可以挑選熟軟一點的奇異果,不僅口感比較好,同時也可以降低不舒服的清澀感。 11.西瓜 你是否曾留意,吃了西瓜以後很容易跑廁所?雖然西瓜看起來水份很多,不過它卻是生果中的利尿專家,多吃可減少留在身體中的多餘水分。 雖然吃起來總是甜甜的,不過怕胖的人最忌諱的澱粉與脂肪,它可是一點也沒有,因此,多吃也不至於變肥。 12.蛋 蛋的營養早被公認,它幾乎也是減肥者與素食者不可缺乏的蛋白質來源。蛋內的維他命B2有助去除脂肪,除此之外,它蘊含的菸鹼酸及維他命B1可以幫助去除下半身的肥肉。 13.花生 花生同樣也有極豐富的維他命B2和菸鹼酸,因為含有優質蛋白質,所以雖然本身含有一定的熱量,但是蛋白質在消化的同時,也會燃燒脂肪,所以只要注意其他搭配食物,並留意烹調方式,多吃一點水煮花生是沒有關係的。花生最主要可以消除下腹部與大腿內側的脂肪肥肉。 14.番茄 番茄的茄紅素、花青素、些微量元素以及維他命A,都是對身體很好的必須元素。吃新鮮或簡單烹煮過的番茄可以利尿並去除腿部水腫,其中的纖維素與果膠可以幫助排便順暢。除此之外,多吃番茄醬可以防治乳癌。

恩恩被我嚇到

2007年04月23日
公開
13

晚上天空一直閃 但是沒有什麼可怕的閃電 我和阿霞帶著恩恩佑佑和穎穎 開著車慢慢逛 因為佑佑只要看到我和老公 就是要坐車 他會一直比著車的方向 要我們載他 拿到鑰匙後還會朝著 鑰匙孔一直插 當然他是插不進去的啦 逛完了兩圈 我們到鄰居的大庭院散步 後來爸比也來了 才走沒多久 婆婆也出現 她說可能會下大雨要我們趕緊回去 我是很怕閃電的 老人家有他的經驗 我想聽她的一定沒錯 果然在回家的路上 閃電開始 而且就在眼前一條線 媽呀,我快嚇死了 因為小時侯我媽很怕閃電 我一直想克制住害怕 因為我知道我的害怕會感染給恩恩 告訴自己天空很漂亮啊 可是當閃電在眼前時 我就忍不住出聲了 回頭看著坐在安全座椅的恩恩 因為沒有聲音 以前他睡了 所以想說叫出來沒關係 一方面也是因為自己太害怕 老公還打電話說他要去維修車子 我幾乎是用吼的說 不要去,很可怕,趕快先回去啦 回到家後 車子一進車庫 恩恩就問我 妳在怕什麼 哦,天啊,他都沒睡 我說現在不怕了 回家就沒關係了 我抱著他到二樓 看到窗戶都沒關 雨水潑進來 一時心急 用跑的過去 可是因為地上很濕 剛好摔個四腳朝天 才在慶幸自己沒有懷孕而已 就聽到恩恩很小聲的說”aㄍㄧㄚ” 他大概被我一連串的動作嚇到了吧 抱著他唸了七遍大悲咒 爸比也在旁一直對他說 看到閃電時就唸阿彌陀佛就不怕了 後來泡牛奶給他吃 因為中午睡不久就被佑佑吵起來 所以很快就睡著了 難得那麼早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