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劭恩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敎小孩分享玩具

2007年04月02日
公開
51

敎小孩分享玩具 作者﹕家庭教育哲學博士/ 路易 三歲的小美跟玲玲是鄰居,兩個人相處得極好,平時兩家人也互相往來,假日時常常讓孩子玩在一起。 這一天,小美到玲玲家玩,玲玲正好拿著她的新洋娃娃開心的替洋娃娃打扮著。小美伸手就搶娃娃,她說:「我也要玩!」玲玲緊抓著娃娃不放,大喊:「這是我的!」 小美流下眼淚,哭哭啼啼的找媽媽去。小美的媽媽忙著安撫玲玲,一邊說著:「不哭、不哭,我們等ㄧ下也去買一個。」 玲玲的媽媽則是一臉尷尬,大聲斥責玲玲:「就給她玩ㄧ下吧,妳看她哭得多傷心。你要是不借給她,當心我處罰你囉!」嚇得玲玲眼淚也流下來了,一邊哭一邊心不甘情不願的把她的新娃娃遞給小美。 這樣的情景對許多家有三歲孩童的父母來說,也許不覺得陌生。兩方家長在面對這樣的情況,常常會覺得對對方不好意思,有的家長就處罰不願分享玩具的ㄧ方;有的家長會中途介入,硬是要求孩子輪流玩,像是:「一人玩兩分鐘,大家都可以玩。」然後家長像是個公平的執法者,時間一到就要孩子把玩具交給對方玩。 有的家長覺得孩子搶玩具是個難題,不知道該如何處理,索性就放著孩子哭鬧,不去管他們;有的家長感到陷入兩難的窘境:一來覺得這是個好機會教育孩子體貼他人,學著分享玩具;ㄧ來又不想剝奪孩子擁有玩具的權利,勉強孩子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情。究竟該怎麼做才是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法呢? 其實,一般家長們多半有不同的方式處理小孩搶玩具的衝突,但是要如何把握這樣的機會敎孩子學會「分享」玩具呢?首先,家長們要了解對於三歲小孩而言,不願意分享玩具是正常的行為,因為搶玩具而哭鬧也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小孩子不是天生就懂得分享玩具,而是需要大人的教導。 前段故事中,小美的媽媽藉著說等ㄧ會要去買一個新玩具給她,並不是很恰當的說法,因為一來會使得玲玲的媽媽感到尷尬,再者會使孩子以為哭鬧就能得到新玩具。玲玲的媽媽用恐嚇強迫的方式,要求玲玲分享玩具,也不是理想的處理方法。因為這會使得玲玲感受到不被尊重,也感受不到分享的真正快樂。雖然玲玲的媽媽試著要玲玲「看」到小美的傷心,但是玲玲的媽媽卻忽略了玲玲本身的感受。 如果小美的媽媽可以跟玲玲的媽媽一起處理這件事,可以「化危機為轉機」,使兩家孩子都學到一些社交禮節。譬如說,先指出他們的行為舉止是完全合理,可以被大人了解,但卻不是被大人鼓勵的行為,然後用小孩可以理解的語詞,說出為什麼這樣的行為是不被鼓勵的。 譬如媽媽可以對玲玲說:「小美是我們的客人,你覺得對客人大吼大叫是有禮貌的嗎?」或者是說:「如果你去小美家,你希望小美這樣對待你嗎?」小美的媽媽可以說:「那是玲玲的玩具,我們可以問一下玲玲肯不肯借我們玩ㄧ會兒。」或者是說:「小美,我知道你很想玩那個娃娃,可是用搶的或者是哭哭啼啼的要,都不是借娃娃玩的好方法。」 然後,小美跟玲玲的媽媽可以和孩子們一起想一想解決方法,提出解決的方案,譬如說:「如果我們輪流玩ㄧ會兒這個娃娃,妳們覺得怎麼樣?」或是「讓我們一起看看玩具箱裡還有什麼可以分享、可以一起玩的,好不好?」接下來,要讓兩方的小孩子選擇他們共同喜歡的解決方案,家長要站在輔導的立場,教育孩子尊重自己的決定、體諒對方的心情,也珍惜同伴一起分享、一起玩的時間。 美國「兒童」雜誌中提到一個很好的方法來教導孩子在小客人來訪時分享玩具,並尊重孩子有權不分享他想要獨享的玩具。這方法是這樣的︰在確知家中即將會有小訪客之前,提前跟孩子談一談,讓小孩事先決定好哪些玩具是他願意跟別的小朋友分享,允許他事先將他最珍視的幾樣玩具收起來,不去分享。這樣一來,當小客人來訪時,應該就不存在因為不願分享玩具而爭吵的風險了。那麼,如果在揀選可以分享的玩具過程中,孩子想把所有的玩具都收起來,一點也不願意分享時,家長可以跟他談:「如果你去某某某家中,發現一個玩具也沒有,你一定會很傷心,覺得不好玩吧?」藉此讓孩子理解適當的待友之道。 「分享」是一個重要的社交行為,但是要讓孩子學會分享玩具,父母一定要站在積極的立場教育孩子。放任孩子的行為,或是不去處理搶玩具的爭執,孩子很難學會如何分享。同理孩子的心情,提供孩子具體的步驟,可以有效的教會孩子分享玩具。但是父母也不要以為敎過一次之後,小孩子就會一直記得如何「分享」,以為可以「一勞永逸,不需要一再教導」,這是不實際的想法。 三歲的小小孩需要反復教導,耳提面命,而且需要有機會練習他們從父母的教導中學來的經驗。敎孩子分享玩具是品德教育的第一步,如此一來,要養成一個懂得分享,慷慨大方的孩子,就指日可待了。@*

培養孩子有耐性

2007年04月02日
公開
52

現在的孩子沒有耐性是眾所周知的,動不動就耍脾氣,同小朋友們打架,缺乏耐性時,遇到很小的困難就會放棄。 判斷孩子的耐性指數 1.做事不能有始有終。 2.任性。 3.經常容易哭。 4.情緒易激動,很難預測他們會幹什麼。 5.吃飯時愛動。 6.看電視時一會坐著,一會站著。 7.不能堅持玩一個玩具,而是拿拿這個,碰碰那個。 8.自私,只關心自己。 9.咬手指甲。 10.神經敏感、神經質或經常感到不安。 11.情緒不穩定,變化無常。 12.所做的事與年齡不相稱。 13.經常爭吵。 14.坐立不安,多動。 15.經常打碎朋友或家裏的物品。 16.不能同朋友和諧相處。 17.經常打架。 18.衝動,做事前不思考。 19.飲食調節不好。 20.發火時罵人或說一些傷人的話。 21.不能如自己的願望時就打滾耍賴。 22.經常哭哭啼啼地鬧。 缺乏耐性寶寶的特徵 缺乏耐性的孩子會出現三種傾向:過度的暴力性、依賴性及散慢性。 暴力性 這是缺乏耐性兒童的最大特徵。不管是誰讓自己做不願做的事或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就失控地尖叫、罵人或打小朋友等。剛開始自己還會自責,不過一旦形成習慣,自責感就會消失,連父母的勸導都聽不進去,反而會使性子、發火。 依賴性 碰到稍陌生或困難的問題,便喪失了獨自解決問題的意志,轉而向別人求助,這種依賴性會使寶寶漸漸變得意志薄弱。 注意力低下 沒有耐性的寶寶做事肯定沒有持久性,因而會顯得注意力低下、散漫。玩玩具時,看看這個拿拿那個;參加鋼琴、美術、書法等學習班,沒有一個能堅持下去。 培養寶寶耐性的招數 為了培養寶寶獨立做事的意志和耐性,爸媽應掌握如下的招數。 1.爸媽言傳身教 父母首先要學會忍耐等待,才能讓孩子學會忍耐。爸媽性子急躁,孩子長大後可能會存在畏怯或霸道等情緒問題。 2.勿包辦代替 對於缺乏耐性的孩子,父母往往愛一切包辦,這樣一來孩子如果不喜歡時,父母便全權代勞,使孩子失去求知欲,更失去了耐性。 3.讓孩子獨立解決問題 無論是誰都不喜歡困難的問題和費力的事情,看到孩子做題慢或不能做出來而將答案告訴孩子的辦法是錯誤的。應當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 4.重過程甚於重結果 剛會走的孩子是不可能會跑的,初學鋼琴的人不可能即刻演奏出動人的樂曲。孩子要經過爬、走的過程後才能學會跑;學習鋼琴必須有一個反復熟悉琴鍵的過程。即使孩子著急,做父母的也不應當著急,應抱著相信孩子的態度,耐心等待。 5.別對孩子過分期望 孩子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欲求而出生、存在的。父母應當讓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並對孩子給予關注和鼓勵。 6.堅持有規則的運動 有了健康的身體才會有健康的心理。運動有無與倫比的功效。讓孩子確立可行的目標,每天進行一定量的運動鍛鍊,孩子會逐步具備自我調整的能力。 7.玩益智玩具 讓孩子玩一些具有開發智力功能的玩具,例如積木類。一個個小木塊堆積在一起組成不同的形狀,在這個過程中鍛鍊了孩子的耐性。此外,剪紙同樣也是一種培養孩子耐性的好方法。沿著畫好的線小心地裁剪,自然而然地鍛鍊了孩子的耐性。 8.多玩團體遊戲 與單獨玩相比,多玩一些團體遊戲可以使孩子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在遊戲等待的過程中,鍛鍊了孩子的耐性和團結協作精神。 9.因材施教 看到別人的孩子學鋼琴,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學琴班;看到別人的孩子學圍棋,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圍棋班。這樣只會讓孩子感到厭煩。當孩子對某種學習確實有興趣時,給孩子創造機會,使其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10.從容易的教材入手 對於沒有耐性的孩子而言,一開始就接觸較難的教材,會使孩子喪失學習興趣。如果從簡單的教材入手,等孩子能很好地理解時再稍增加難度,這樣一來,孩子在一點點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便逐漸提高了耐性。 11.說出自己的目標 在孩子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他們確定目標,並幫助他們最終實現。此時,孩子最好要反復用嘴說出自己的目標,因為透過這一方式,向自己暗示一定要堅守承諾,從而產生堅強的意志。(

關於地藏經

2007年03月28日
公開
36

關於地藏經 2007 / 3 / 27 有很多人對地藏經存著很多疑問, 當然是因為坊間有太多禁忌流傳, 而讓人對地藏經產生執念. 在佛教裏沒有什麼經是不能亂念的, 也不是只有法師才能扛得起別人的業力之類說法. 很多習俗和禁忌是人自己想像訂立的, 關於學佛有很多支派由佛教分出, 中心要旨不變, 但多了匪疑所思的規定和禁忌. 這也是諸佛菩薩希望導正的. 地藏經有消災解業之功效, 若家中有病患, 可以念地藏經迴向給他和他的冤親債主, 祈求幫忙解冤解結, 讓諸佛菩薩為他做最好的安排, 地藏經誦持可幫助患者在大限之期到前, 少受病痛, 若為因果病故, 更是可以痊癒. 但每個人業力不同, 若家人能團結齊心, 集結愈多人念愈多遍助益自然愈大. 這也是患者的福報, 因為有眾人願發善願幫他, 即是一善因緣牽引. 另外, 若患者己是大限之期, 可助患者安祥離世, 自有臨終接引, 不需為其擔憂. 故地藏經是往生前往生後都能念的, 同時也是幫助化解因果的經典. 地藏王菩薩同時也管產難, 懷孕的人若能在生產前念三遍地藏經迴向給肚裏的寶寶, 自能幫助產程順利, 諸佛護佑. 要提醒大家的是, 有些人在念地藏經時, 會出現暈眩或不舒服, 只要稍微休息一下或不理會即可. 通常是體質敏感或有業力者比較容易出現此狀況. 遇到這種情況並非不好, 有些人說是招陰阻礙, 而枉生恐懼其實是一種誤解, 之前就提過, 磁場變化本就會有一些感應, 只是每個人體質不同, 自然感覺不同, 只要放下即可, 不要想太多好好念經自有轉化, 有業力者磁場不清, 念經解因果時在磁場開始轉化會產生些許感應. 若不能放下那些感覺或因此而阻礙了想念經之心, 那就無法透過此方法幫助自己化解因果, 是很無謂也遺憾的事. 其實只要堅持下去, 慢慢地就會愈來愈自在, 磁場轉化, 思慮也會愈清, 自能想應諸佛菩薩的慈悲心. 另外, 地藏經的內容是提醒大家諸惡莫做, 諸善奉行, 不需被經文內容綁住了, 而產生無謂的執念, 再次提醒, 經文是千年前的撰述, 自會因應當世的風土民情所寫, 故有些許重男輕女之觀不要有所掛礙, 諸佛菩薩慈悲是一視同仁的, 只是古代人認為當女人是不好的, 但不合現代之民情. 地藏經很長, 無法一次念完怎麼辦? 如果時間許可, 一次念完整部是最好, 若不能, 你可以每次念一卷, 分上, 中, 下卷是為一部, 念完後再一起迴向, 若白天要上班,可以一天念一卷, 第三天念完下卷時再一起迴向, 也可二人分工念, 同時念, 一人念上下卷, 一人念中卷, 也都是可以的, 隨心隨喜, 誠意為要, 只要發心想念諸佛菩薩都會領受到為人父母子女的誠意. 不要介意時間的問題, 只要您方便時想念時就念, 過度的執著會讓念佛的原意本末倒置了.

關於迴向

2007年03月28日
公開
48

關於迴向 2007 / 3 / 27 迴向文沒有一定的模式, 只要你發自內心把自己的願望說出來即可, 以下給您參考,念完經文後再說, "僅以此讀誦普門品一部之功德, 迴向給XXX(名字), 希望諸佛菩薩保佑XXX(這邊就把你內心希望的說出來)", 其實迴向也一樣也不太拘泥形式, 前面念完把功德迴向給當事人, 並把自己祈求的事說出即可, 有些經書有參考的內容, 但並非一定要依制式規定, 而是您發自內心地說出祈願即可, 但一般對於重症患者或年事已高者, 建議說請諸佛菩薩"幫我們的親人做最好的安排", 因為我們的不捨不代表對當事人是最好的安排, 不如請諸佛菩薩幫我們做決定. 其實迴向不難, 只要前文念對了, 再把自己內心的祈願說出即可, 不要自己綁住自己, 以為一定要念怎樣制式的文, 才會有功效, 還是那句話, "心"是最重要的, 念經咒本身即有磁場相應之福慧, 迴向是讓自己所愛者所關心者能共霑此福慧, 所以一般沒有在迴向給自己的, 都是希望能幫助別人和自己一樣受惠的心意, 在我的日記中有記載我們透過這樣助念的心靈力量, 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這是一種團結的意識, 有很多事我們人力無法幫忙時, 透過這種念力磁場希望為對方招來更好的善緣相助, 人, 只要意志堅定, 有自己的方向, 心善行正, 自會有護佑, 不是一定念佛使然, 提醒大家用正信正念去看待, 諸佛菩薩慈悲, 是希望大家體解大道, 而不是枉生枷鎖, 找回人與人之間可貴的真情, 而不是因誤解而生的猜忌, 我相信真心一定能感動人, 也希望有志者都能自在念佛.

往生者如何往生佛國!

2007年03月27日
公開
35

往生者如何往生佛國! 2007 / 3 / 19 摘自angel網站 ∼∼∼∼∼∼∼∼∼∼∼∼∼∼∼∼∼∼ 今天靜明打電話給我, 問了關於佛像若不戴怎麼辦? 我說可以請去觀音亭裏放著結緣, 不要用化掉的, 燒毁佛像不太妥當, 另外因她的朋友問起關於往生靈如何能跟隨菩薩的事? 為何菩薩不直接去帶往生靈, 或讓無主孤靈直接跟在祂身邊? 靜明懂但不知如何說較完整, 我也一併提醒她: 往生者在往生時, 依其本身的福慧功德, 可得往生佛國, 若生前無善修為, 福慧不夠, 就要看其家屬是否有心幫忙超渡而能往生佛國? 若已往生一段時間了(包括無主孤魂), 想要跟隨諸佛菩薩, 在佛國修行, 需有人願發願力念經或將功德迴向給往生靈, 幫助他增添福慧, 並非因諸佛菩薩慈悲, 想去的人就可以去, 這是因為, 要藉此機會教育往生者和陽世人, 一切因果善惡自有循環, 不是想怎樣就能怎樣的, 往生靈若能得陽世人相助, 也是一善因果, 陽世人若能發願力助往生靈, 也是一善因果, 自有其福慧果報, 另外, 所謂跟在菩薩身邊, 意指在佛國修行, 而不是真的跟在菩薩旁, 但只要其功德圓滿, 心念修持也圓滿, 自然能跟在菩薩身旁, 幫助菩薩一起濟世救人. 所有的善循環, 都和個體心念修為境界有關, 並非讀誦多少經書即可得到何等境界, 讀誦經文的目的是要讓心性穩定, 明白自己的路在那裏, 心靜而後智慧明, 但有些人讀誦上千上百經文, 但執著心仍起, 心念修持依然我執, 學習各種印心手法, 若單純滿足自己靈修的慾望, 而非真正的心念導正, 一切都只能重新來過, 有因緣到佛國修行者, 若仍有因果未了結, 仍會再回到世間輪迴, 但在佛國修行期間, 有人引導著, 再世為人時, 心念修持境界自然不同, 世上傳法方式太多, 但回歸原始, 心念開通才是真正的境界, 手印, 靈修, 吃素而未有素心, 都不算真正的"悟". 不管出世或入世者, 都要有真正慈悲喜捨的修持, 才是相應諸佛菩薩的境界, 懂再多佛經, 講再多義理, 若我執依然在, 也是枉然. 這也是生活即佛法, 佛法即生活的道理, 連日常生活中的相處對待都不能圓融, 就像讀了很多書卻不會運用一樣, 期許大家不要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