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劭恩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恩恩腸胃炎半夜掛急診

2007年03月25日
公開
9

恩恩從星期六下午開始就告訴我他肚子痛 本來不確定他是真的痛還是只是排便不順引起的 不過他講了好多次 還叫我帶他去給醫生說 他的痛是一陣一陣的 痛起來時看他整個人縮在一起 好像真的很難過 若吃藥就又好了 藥效大約五六個小時 而且還發燒到三十八度多 星期六下午有去診所看醫生 醫生說他脹氣非常嚴重 我看也是 因為他肚子鼓鼓的 而且一拍都是氣 一直到半夜一點 我看他閉著眼睛哀嚎 而且手很冷 身體還一直抖 連嘴巴都在抖 真的是有點嚇到 跟爸比說還是去長庚掛急診 還沒去之前有灌藥 但恩恩在半夜都是不吃藥的 幾乎都吐了出來 但是他不久又睡著了 好像不會痛了 到了醫院就醒了過來 護士量耳溫是38度2 醫生先開鎮痛解熱的藥給他吃 然後還要照x光和驗尿 一直哄他喝水 因為他雖有尿尿 可是只尿一點點不夠檢驗用 於是照完X光後 就在那等他尿尿 可惜他不愛喝水 一直到三點才尿尿 又等了30-40分鐘才驗出來 兩項檢查都沒什麼大礙 而且自從吃完藥後 他的精神比誰都好 醫生還以為他平常都很晚睡 我和爸比都好想睡了 要哄他睡也不睡 一直到回家四點半 他都精神旺盛 還要我念完書 才肯睡 我和爸比當下決定明早請假 不然鐵定醒不過來 醫生有說若三天後 還是沒好 還要再驗血 不要了吧 上次的可怕經驗 哦,恩恩你要趕快好起來喔

培養高EQ小孩

2007年03月09日
公開
48

節錄至"培養高EQ小孩"一書. 為人父母不應該打小孩,因為: 被打的小孩智商會降低 在一項針對一歲至四歲的幼兒,長達四年的研究裡,新漢普夏大學的史卓斯博士發現,每週遭到父母親毆打三次以上的小孩,再長期追蹤研究結束時,每位小孩的智商平均降低兩分,至於那些從未被父母親打過的孩子,他們的智商則是平均增加了三分. 史卓斯認為,當父母親願意跟小孩耐心的講理,而不是一味以毆打的手段管教孩子時,可以刺激孩子的認知能力.史卓斯同時發現,長期遭到雙親毆打的孩子,往往會出現焦躁不安的傾向,長此以往,小孩會開始出現攻擊性或是性格孤僻,以及表現出反社會的行為徵兆. 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當小孩在玩玻璃花瓶時,此時父母親如果打罵孩子,絕大部分的小孩都會立刻停止胡鬧.但是為人父母者管教小孩的初衷,不僅僅是要小孩立刻停止玩耍危險的玻璃器皿,更重要的是應該要教導小孩學會自制.如此當大人不在孩子身邊時,小孩依然能夠循規蹈矩,才不至於發生危險. 但是當父母親使用打罵的方式教導小孩時,孩子並不瞭解自己的行為有何錯誤,他們只會得到一個結論:下次搗蛋時,千萬不要讓父母抓到.另一方面,如果父母能夠耐心的教導小孩,雖然這種方式必須耗費較多的時間力氣,但是小孩往往可以瞭解父母親規定的真意,即使大人不在身邊,小孩也會確實遵守規定,因而確保孩子的安全. 錯誤的示範 如果當哥哥出手打弟弟,你卻動手教訓大兒子,此時孩子得到的訊息並不是打人不好,而是只有在你個子比對方高,力氣比對方大時,才可以出手打人.當父母親使用打罵的方式管教小孩時,只會增加孩子打人的慾望. 有些父母親平時並不打小孩,但是一旦碰上攸關孩子安全方面的問題時,大人會打孩子一下屁股,藉由這個舉動向孩子表示:你絕對不可以自己過馬路,絕對不可以把手指伸進電扇裡面等等.但是我認為,無論遇上何種狀況,為人父母者都不宜使用暴力的方式教導小孩. 也許在以前的時代,大人輕拍孩子幾下屁股其實無傷大雅,但是如今小孩生活裡充斥著各種不同型式的暴力,無論是電腦,錄影帶,電視節目或是電視新聞,處處充滿著各種暴力影像.難怪會有那麼多團體要求電視台實施節目分級制度,呼籲大型玩具連鎖店停止販賣玩具手槍,因為大眾已經警覺到,小孩子長期暴露在暴力訊息之下,往往本身的行為也會趨向暴力.因此為人父母者有責任為孩子建立一個沒有暴力的生長環境,但是如果你習慣輕易的動手毆打孩子,小孩子難免有樣學樣. 打小孩會打成習慣 我想天底下絕大多數的父母,在疲憊不堪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一定都曾經有過想要把不聽話的孩子丟到窗外的念頭.當為人父母竟然想要把自己的親生骨肉丟掉時,並不是因為這些父母心腸惡毒,而是因為父母親也是人,耐心和體力都有極限,難免會碰上心力交瘁,面臨崩潰的時刻. 但是另一方面,我們既然身為萬物之靈,因此具有絕佳的自制能力,對於寶寶無限愛意,以及保護孩子安全的本能,基於人類的種種天性,使得父母親無論如何煩躁疲倦,都還不至於真正把孩子丟出窗外. 但是如果你平常就有打小孩的習慣,假使哪一天孩子突然闖禍了,你很有可能下意識的立刻出手毆打孩子.絕大部分的父母親都表示,自己絕對不會因為非常生氣而動手毆打孩子.可是我認為這種說法完全是因為父母親還沒有真正碰到小孩子犯下大錯,當孩子把果汁灑到你昂貴的套裝上時,碰上這種狀況誰不生氣呢?當你在震怒的時候,真的還可以控制自己出手的輕重嗎? 打小孩跟虐待兒童的分野又該如何界定呢?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養成動不動就毆打孩子的習慣,如此你就完全不必憂心這些惱人的問題了. 小孩也許會怕你,可是他絕對不會尊重你 管教小孩的主要目的之一, 就是希望當孩子處於青少年叛逆階段期間,父母親仍然管的動小孩.如果從小你就培養小孩子講道理的習慣,當孩子到了十五歲的叛逆階段時,比較有可能會聽從父母的建議.換言之,付母親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必須讓小孩瞭解即使他們犯下大錯,依舊可以得到大人的協助,但是如果孩子從小就怕你,當他們遭遇困難時,小孩肯定不會前來向你求救. 有一次我在超級市場裡,親眼目睹一個令人非常難過的鏡頭.一名四歲的小女孩,在超級市場的走道上到處亂跑,雖然女孩的父親高聲嚇阻,但是小女孩依舊跑個不停.沒想到正當他跑得非常的興奮時,突然間小女孩停止腳步 -- 他並非被父親抓到 -- 臉上充滿恐懼的神色,小女孩立刻蹲在地上,整個頭埋在臂彎裡,準備接受懲罰.果然他父親過來以後,真的捲起手裡的報紙,狠狠的打了他幾下,當我目睹這一幕,小女孩非常清楚自己一定會被父親修理時,那種感覺真令人心酸. 我常常不斷的思考,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將來他們面對性,毒品,或是成績不及格等問題時,孩子會詢問父母親的意見嗎? 假如你以為只要大人嚴加管教,小孩就絕對不敢亂來,那你就太健忘了,如果你回想一下自己從前的模樣,就應該知道所謂的青少年,就是不知天高地厚,天不怕地不怕的.

1∼12個月寶寶...各項成長遊戲

2007年03月09日
公開
63

1∼12個月寶寶...各項成長遊戲 1個月大嬰兒-----記憶和視覺遊戲 一個月大的嬰兒睡的時間比較多,醒的時候比較少,一般來說醒來後就是要吃,或是要排便。家長將孩子餵飽後,可以在寶寶安靜時可給予適當的感官遊戲。 到一個月間的孩子對顏色還不能很識別,看到的東西是黑白的,最愛看的是媽媽的臉。可以畫大一點的父、母的臉黑白像,貼在離寶寶眼睛約20公分地方讓他看。給這個時期的孩子看黑白畫可培養他的記憶和視覺上的能力。 也可以畫一些黑白的條紋、波紋或是黑白格子棋盤等,交替的給寶寶看。在寶寶醒來看畫時,可隔三四天左右更換下一幅。如:給孩子看三天媽媽的像,然後換成爸爸的像,然後是其它的。你會發現寶寶對看過的畫已有了記憶能力。 除了給孩子看畫外,父母可以用自己的臉和有聲音的小玩具吸引孩子的注意,遊戲中可左右移動頭部和各種逗笑的臉部表情來訓練孩子的注意力和模仿能力等。只要寶寶醒著,育兒者就應該不斷地和他說話,也可為日後孩子的語言能力打下基礎。 在育兒中,父母應該了解到的就是,與孩子互動得越早越好,逗笑孩子也是越早越好,這些都是關鍵。 -------------------------------------------------------------------------------- 2個月大嬰兒----發展遊戲 已滿月的嬰兒比剛生下來時醒著的時間較長,臉部的表情也開始多了起來,小手小腳的動作也開始頻繁了,力量也慢慢增加。因此對這個時期的寶寶來說,除了繼續給於他視覺刺激和聽覺刺激外,還應增加一些遊戲來鍛鍊孩子體能等。 一.抬頭看玩具 在床上墊一些毛巾或博被,使床不要太軟也不要太硬。將孩子輕輕的放在床上,讓他趴著,幫助他調整一下使他的兩臂彎屈兩手心向下支撐身體。媽媽拿著可發出聲音的玩具〈如小搖鈴等〉一邊搖一邊快樂的叫著寶寶的名字,逗引寶寶抬起頭來看。這個遊戲可以讓寶寶的背部肌肉、手臂、頸椎等處得到鍛鍊,也可讓寶寶感受到快樂的氣氛,熟悉自己的名字。 一般一天一次為宜,一次不能超過兩分鐘,以免寶寶疲累。最好是在餵飽孩子一小時後在進行,以防吐奶。孩子哭鬧時也不宜。 二.抓手指遊戲 剛生下來的寶寶就已經有了本能的反應,只要有東西放到小手心,寶寶的手就會自然收握。2個月大的嬰兒,父母可以通過遊戲來進一步鍛鍊孩子的抓握能力和手腦協調的能力以促進大腦發育。 方法: 媽媽將食指放入嬰兒手心讓他抓握,幾秒鐘後將手收回。反覆幾次後再用食指觸碰嬰兒小手掌的邊緣,看他是否有反應、也去抓。如果孩子能把父母的手指抓得很緊,這時你可以試著將孩子往上提升〈另一手在寶寶身後保護〉,握得緊、比較有力的孩子有時能被提高到坐的姿勢。 一般一天兩次為宜,每次不要超過五分鐘。 三. 散步,“介紹”事物 寶寶醒著時,父母可以在天氣好的時候抱著寶寶出去散散步,讓孩子接觸感受一下外面的環境,並可通過不斷地“介紹”周圍的事物、環境來增進親子關係和刺激孩子的語言能力,這也是早期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3個月大嬰兒---腦部發展遊戲 這個月的寶寶手眼開始協調,小手小腳的活動力越來越強,會玩弄小手,也開始想翻身動一動;對外界聲音反應較靈敏了;咿咿啊啊的喃喃自語中開始學發音。此時家長可多陪他們玩些刺激觸覺、聽覺、肢體動作等遊戲或運動,以促進寶寶的腦部發展。 一、伸手抓玩具 讓寶寶反覆練習抓握動作,有益腦部運動。 方法:經常在寶寶床頭放些玩具,讓其俯臥,媽媽可逗引寶寶去抓,或拿起寶寶的手去抓玩具,如果寶寶能抬頭用肘支撐上身,並用其中一隻手去抓玩具,表示寶寶的上肢及頸肌已開始發育。寶寶如能揮動自己的小手去抓玩具,媽媽就要給予適時的讚美,讓他知道你多麼喜歡他這樣做。 二、懸吊鬆手練習 寶寶每次在「抓」東西的同時也在練習「放手」,家長應該多給他練習的機會,懸吊運動就是很好的練習。懸吊能促進寶寶的協調能力及擴張胸部,吸進更多的氧氣供大腦使用。 方法: 給寶寶穿上好活動的T恤與尿片,讓寶寶抓住你的大拇指,然後將他的身體拉離床面幾吋,如果寶寶握不住有鬆手的感覺時,就讓他躺回床上。一天可做好幾回,每回只做一分鐘,一分鐘內可練習好幾次。因為每次寶寶支撐的時間只能五到十秒。 注意: 做任何活動前都應告訴寶寶你要做什麼,除了注意安全外,還要隨時鼓勵他:「你好棒喔!」 三、學翻身 寶寶要先學會翻身才能進一步爬行,移動身體。 方法: 有些寶寶上個月就已學會不必墊後背,或靠他人扥後背就能側翻了。如果寶寶還不會側翻,媽媽可從旁協助扥住背部,輕推臀部,使其容易向另一側翻身。接著學向左右兩側翻身,媽媽在一側逗弄他,或拿玩具吸引他,寶寶為了抓住玩具會順勢翻成側臥、俯臥,此時媽媽要守護在旁。如果寶寶學不會翻身,可能是衣服太厚、太緊或床太軟,妨礙他的行動。有些寶寶對這些練習還是有困難,可延至下個月再進行。 四、和寶寶說話 這個月的寶寶會咿咿啊啊地發出雙元音,此時媽媽應多重複他的「咿咿啊啊」去做回應,並且唇形要明顯地和他「對話」。寶寶喜歡有人跟他說話,你的微笑及聲音會使他感受到你的愛。他由你這兒學到如何發音、笑,以及親近、信賴他人。 這項活動是對寶寶最初的發音訓練,及母子交流的溫馨互動,越早開始越好。在寶寶以後的發展過程中,父母應持續與寶寶「對話」,親切地回應他發出的各種聲音。 -------------------------------------------------------------------------------- 4個月的嬰兒─各項發展遊戲 據專家研究報告,剛出生時嬰兒的腦容量是美國國家檔案局的十倍,出生後到三個月大之間,腦部以極高的速度成長,三個月起到六歲間是高速成長,在此之後就非常緩慢了。所以嬰兒從出生起就是學習的黃金時期,寶寶本身也很喜歡學習,家長應保握這段非常珍貴的時機,多給寶寶在遊戲中學習的機會。 滿3個月的寶寶頭圍增大了,腦力更是快速增長,他們什麼都想學,視力、手的抓放能力都進步了;會玩躲貓貓;也會對鏡子微笑了,這時可陪孩子玩相關的遊戲以促進各項發展。 一、看移動物品 寶寶視力進步了,已有調節遠近的能力,不但能看綠豆般大小的顏色鮮豔的東西,也能隨物品移動視線。 方法:讓寶寶觀察快速滾動的線軸、小球,或其他移動較遠的物體,如各種電動玩具車、小火車、街上行走的行人、移動的汽車、正在飛的小鳥昆蟲飛機、嬉戲中的小孩等,不但能訓練寶寶的注意力,也可擴大寶寶的視野和認知範圍。 此外,常常抱寶寶到室外觀看小朋友玩耍,儘早接觸同齡的小朋友,有利發展同伴關係。這時的孩子還不懂認生,是結識小伙伴的最佳時機。 二、玩躲貓貓 從4個月起的嬰兒都喜歡玩躲貓貓的遊戲。 方法:拿一條大手帕蒙住自己的臉,然後問寶寶:「媽媽呢?」,為引起寶寶的驚奇,當寶寶去找時,媽媽就扯下臉上的手帕,驚喜的說:「喵~」,寶寶會高興的手舞足蹈。當媽媽臉上蒙住手帕時,一定要和寶寶說話讓他知道你在身邊,因為寶寶最怕看不到媽媽會因此而大哭起來。 下次可換個方式,把乾淨手帕輕輕放在寶寶臉上,寶寶第一次被蒙住臉可能會不知所措,這時媽媽就握住寶寶的手幫他把手帕拿開,並說:「手帕拿下來了」,多次練習以後,他就逐漸學會自己拿下手帕了。有些3個月大的寶寶還會自己藏在被窩裡再鑽出來;有的也會抓毛巾蒙自己的臉,逗大人玩,十分可愛! 躲貓貓遊戲使寶寶發現看不到的東西其實還存在,於是會去尋找,拉開手帕探索,引導他主動發掘身邊的事物。 三、找聲音 寶寶對熟悉的聲音會有反應,胎教時在胎內就被呼喊名字的寶寶,此時聽到他的名字會轉頭尋找聲音。在寶寶視力範圍外發出聲音,可以擴大寶寶的探索領域。 方法:當寶寶平躺在地板上時,悄悄走近他,並親切地叫著他的名字。在你出現他的面前時要多叫幾次,然後你停下來等他回頭。如果他沒什麼反應,再叫大聲一點。如果他回過頭來看到你了,就去抱抱他、摟摟他,然後放下寶寶,換個方向再玩幾次。為訓練他的聽力,在叫他之前不要讓他看見你。如果他做到了,別忘了給他愛的擁抱。 四、照鏡子 讓寶寶認識身體各個部位的名稱,有助於日常生活的學習。例如你告訴他「拍拍手」、「洗洗臉」,常會用到這些相關的名詞,如果寶寶對自己的身體部位越了解,越能建立積極的自我概念。也可透過照鏡子的遊戲,讓寶寶很快認識自己。 方法:放一面鏡子抱寶寶到鏡前,指著鏡中的寶寶說:「這是…(他的名字)」,「寶寶笑一笑」等等。摸著寶寶的嘴、鼻子、耳朵、眼睛或其他部位,告訴他這是什麼。經常照鏡子的寶寶,會注意自己臉上的器官,較快學會認識自己;經常照鏡子的寶寶,在照鏡子時,也會有較多的表情,或笑或做鬼臉,或摸摸鏡子裡的人,十分開心。 五、跳、蹬、踢 經常讓寶寶做蹬腿、踢吊球,讓下肢自由活動,有利於將來坐及爬的學習;也可讓寶寶在你腿上跳來跳去,可發展寶寶的下肢力量,為站立作準備。 方法: 1.吊一個寶寶喜歡的有響聲的玩具,扶著他的雙腳教他「踢」,幾次以後就會了。 2.扶著寶寶腋下站立,讓他在你腿上跳來跳去。寶寶在跳躍時會刺激腦部的平衡或前區庭發育,有助於平衡活動。 -------------------------------------------------------------------------------- 5個月大嬰兒─各項發展遊戲 這個月的寶寶會認物和認最親近者的臉孔;頭部大都已能完全挺立,聽到聲音就會轉過頭去;動作也越來越靈活,所以多陪他做些平衡活動或相關遊戲,會有助於腦部發展及各項成長的學習。 一、看吸引他的物品 如果寶寶聽到物品名稱能用眼睛準確地盯住目標,表示他已有認物的能力了。觀察寶寶最愛盯著什麼東西看,再教他認這樣東西,他就會興致勃勃地去學。教他認識感興趣的事物,對寶寶來說是件快樂的事,所以媽媽平時就應多留意什麼東西最能吸引寶寶的目光。 方法:多數的寶寶都喜歡看燈,以此為例作說明。媽媽邊說:「燈,燈」邊把燈打開又關掉,使燈忽暗忽明,使他從注視你的嘴型轉向注視燈。也可拿著寶寶的手摸摸燈罩,然後開燈點亮時告訴他:「燈」。每天至少練習五次,直到你說「燈」時,他就能盯著燈看為止。這已表明他已了解這個字代表的是什麼,這也是孩子學習語言的開始。 二、尋找聲音 寶寶能順著聲音用眼睛找到掉落的物品,表示他的視覺與聽覺靈敏,能循聲尋物了。有的寶寶125天左右就學會尋找落地的響物,多數的寶寶約在155天才有這項能力,你可試著記下自己寶寶的學習天數。 方法: 1.將會發響的金屬湯匙或玩具當著寶寶的面丟到地上,看寶寶是否會循聲尋找掉落物品。 2.媽媽在寶寶房間某處將玩具或物品弄出聲音,邊說:「寶寶聽聽,哪兒有聲音啊?」觀察他是否懂得將視線轉移去尋找聲音的來源。可重覆練習幾次,聲音由強轉弱,由近到遠,並變化不同的方向。 三、舉高降下 將孩子拋入空中然後接住(多數是爸爸在做),讓孩子在大人膝上跳來跳去,這2個簡單的動作,就可刺激孩子腦部的前區庭發育及平衡發展。 方法:用虎口撐在寶寶腋下,讓他面向你輕輕舉起,以便你們能互相看見,並開心的告訴他:「你是一架飛機,飛啊,飛高了!」;放下時告訴他:「降落了,飛低了!」上升時速度不宜太快,以免嚇著寶寶,最好能一直注視他的眼睛,使他有安全感。 如果寶寶已能適應了舉高降下的遊戲,看寶寶的反應可試著玩輕輕往上拋的遊戲,但注意不要做太激烈的動作,不要拋得太高,以免危險和造成寶寶精神緊張。加上孩子的大腦還在發育中,千萬不要做太大動作的刺激遊戲喔! -------------------------------------------------------------------------------- 6個月大嬰兒─ ─各項學習遊戲 寶寶越長大活動力越強,越渴望習各項技巧,這時他需要多多練習以獲取經驗,我們應給他合適的環境及充分的機會。不要將寶寶關在遊戲欄、嬰兒床或其他「監牢」中,以免喪失大好的學習機會。寶寶希望與你在一起,及喜歡用自己的能力去探索世界,別忘了多陪陪他給他快樂的學習時光,通過親子之間的遊戲能增進親子感情,對寶寶的智力發展和心理發展方面是大有好處的。 一、學傳手 寶寶能應用拇指與其他4指相對彎曲,就能拿穩東西。寶寶學會單手拿穩物品後,可練習兩手同時握物及將物品由一手傳至另一手。 方法:拿2-3個比寶寶嘴巴稍大又能吸引他的東西,例如小瓶、小盒、小玩具等,但不能太小以免他放入口中,發生危險。要同時拿多個吸引他,如果一次給他一個,他可能會扔掉手裡的東西而去拿另一個。最好不要將他扔掉的東西再還給他,這樣他就會發現扔掉就會失去,於是他漸漸知道在拿新東西時,就會把手中東西換到另一隻手裡,再去拿。這時大人應給他適當的讚揚和鼓勵,因為寶寶學會傳手是手的靈巧度又進一步了,你的鼓勵會使他更穩定的學習。 二、騎馬聽兒歌 讓寶寶邊聽兒歌邊配合韻律作動作,可培養孩子用動作表現語言。在愉悅的環境中,重覆聽同一首兒歌,同時感受韻律,同時學會把歌詞和動作連結起來,對日後語言及兒歌背誦的學習都有很大的幫助。 方法:抱寶寶和你面對面坐在你的腿上,握住他的手唱兒歌,腿部隨節拍跳動讓他有騎馬的感覺。唱到關鍵字如「飛」、「跨過河」等,就把寶寶舉高;或配合節奏、歌詞使他身體向後傾倒;或動作加大一些。反覆練習幾次,以後只要唱到這些歌詞時,他就會主動做這些動作了。這是讓寶寶很愉快的一個遊戲。 三、學爬行 正常嬰兒在出生幾個月內,便會腹部貼地用手臂與腿的力量,使身體前進,這種動作稱為爬行。當寶寶開始爬,他已進入人生的重要課程之一,他需要多多爬行來促進腦部發育,你要給寶寶一個適合爬行的環境及誘因。 方法:給寶寶穿著易於活動的服裝,讓他俯臥用前臂支撐前身,腹部貼床,你在前面拿玩具逗引他爬行。讓他學會用一隻手臂支撐身體,另一隻手為去拿玩具而繼續前進。不要一開始就放一堆東西在他身邊,他就可能哪兒也不想去了,將玩具放遠些讓他多爬幾分鐘。 寶寶最大的快樂之一就是跟在你後面爬來爬去,專家建議一天最少要有十分鐘你在地上與寶寶在一起, 他會為你的讚美與擁抱而快樂的爬向你。 四、帶寶寶小跑步 這是一項很好的平衡活動,對三度空間發展也有幫助,請在一個安全、可自由活動的地方進行。 方法:將寶寶抱在胸前,小心支撐好他的頸部,帶著他在室內小跑步,讓他體會身體跳動的感覺。專心看寶寶反應,並告訴他你們正在進行什麼活動,注意跑步不宜過大。當他的頸部發育到能撐住自己的頭時,可加快速度並改變姿勢,讓他體會從不同速度與不同角度看事物。 -------------------------------------------------------------------------------- 7個月大嬰兒—各項開發智能遊戲 滿6個月的寶寶多數會坐穩而且學會連續翻身;手更加靈巧了,能頻繁地用手抓東西往嘴裡放,所以不能在寶寶周圍放置尖銳或過小的物品,以免造成危險;跟上個月相比多認識了1-2種新的物品名稱,也會模仿大人做一些動作或手勢,如「再見」、「謝謝」等等。 寶寶的頭腦像個寶庫,你越開發寶藏越多;你給寶寶越多練習與學習,產生的動作效應就越多,腦部的發育就越發達,智力就越高。即使腦部損傷的寶寶,據專家表示只有增加活動頻率及持續時間,就會有明顯進步與變化,所以家長要經常陪著寶寶學習,耐心而親切地陪他們度過人生最寶貴的學習階段。 一、連續翻滾 滾動能鍛鍊前庭和小腦的平衡,如果寶寶還不會翻滾常常是因為大人沒給他練習機會,只是讓寶寶學坐忘了讓他練習翻身。學會連續翻滾是寶寶學會爬之前唯一能移動位置的方法,是很重要的學習項目之一。 方法:在有足夠面積的場地,將障礙物移開,在地板上鋪上毯子或涼席。家長拿玩具誘導,先將玩具放置一側使寶寶側翻;接著讓他從側翻變成俯臥;再從俯臥變成仰臥;最後學會連續打滾。為拿到遠方的玩具,寶寶會連續翻滾向遠方移動。大人可利用皮球、小跑車等引誘他滾到遠方拿玩具。如果有必要大人可協助寶寶,用手輕推他的肩部和臀部讓他順利翻身,有了成功的經驗寶寶就更願意學習了。 二、撿豆豆 讓寶寶用手撿蠶豆般的小東西,藉以訓練拇指與食指的對捏拾取細小的物品,這一精細動作有利於促進大腦功能發展與手、眼的協調。 方法:準備一些乾淨的的蠶豆讓寶寶去撿,大人要在「」一旁看護,避免寶寶將蠶豆吞入口中。如果沒有蠶豆,可用鈕扣、棋子等代替。 三、學手勢 每個家庭使用的手勢都不同,有的家庭先學會「再見」、「握手」;有的家庭先教「親親」、「碰碰頭」等。只要寶寶學會用動作表示語言,哪種先學會都可以。這是寶寶與人交往的開始,家長應鼓勵寶寶做表示語言的動作,家人也要經常對他微笑或做再見等手勢,將來他會比較容易與他人相處。 方法:利用適當時機教手勢,例如當親人要離開時,大人抱著寶寶說「再見」,並抓住他的手做揮手動作,讓他知道這就表示「再見」;寶寶從別人手裡接過玩具或食品時,家長拱起他的雙手上下搖動說「謝謝」,你可示範幾次給他看,要讓他看見你的手勢和嘴型。 四、測觀察力 寶寶在遊戲中發現自己正在玩的玩具被拿走了,會啼哭、亂動或尖叫,就表示他對周圍的事物有反應,已具備觀察能力了。如果寶寶毫無反應,表示他的觀察能力還未發育,較小的幼兒會認為,「看不見,就是沒有了」他也不想去找了;或者他周圍玩具太多了,可悄悄地將玩具拿走,只剩他手中的一件,再當面將他手中的玩具拿走藏起來,試試看他有無反應。如果寶寶開始有觀察能力時,可做另一項遊戲。 方法: 1.將寶寶手中的玩具取走放入口袋中露出一截,他會伸手去將玩具取回。由於寶寶能覺察到自己的東西不見了想要去尋找,大人可進一步和寶寶玩捉迷藏的遊戲。 2.坐在地板上,手裡拿個玩具讓寶寶看,然後把玩具藏在身後或塞到被子下面露出一小部份,說:「玩具呢?」引誘他去尋找。如果他不想去找,再把玩具拿給他把玩一下,或拿他的小手摸一下鼓起的被子,讓他自己將玩具拿出。經過幾次重覆練習,寶寶就知道東西不見了,可以再找回,會試著用手去探索,或掀開被子或摸鼓起來的地方,於是他的觀察力就在他的好奇心中逐漸展開。 五、敲一敲 這個階段的寶寶都喜歡拿起物品就敲,把東西敲響了他就樂了。此時寶寶不但能握穩東西,還能弄出聲音,這是更進一步的表現。 方法:家長給寶寶準備一些小塑膠碗、厚玻璃瓶、木板、積木、響鈴…等之類的東西,讓孩子拿著小木棒敲敲打打;或拿起2個積木對敲,感受敲擊不同質地的物品所發出不同的聲響,並訓練寶寶手的靈巧性。 -------------------------------------------------------------------------------- 8個月大嬰兒—各項開發智能遊戲 讓嬰兒從出生那一天起,給他充分的刺激與良好的學習誘因,是父母的責任。媽媽要給予寶寶足夠的刺激,讓其腦部的神經迴路得以打開,智力才能逐漸發展。而人腦則是產生各種心理現象的重要器官,包括了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興趣、性格……等。所以要培育傑出優秀的人才,請擅用智能開發,除了能開發小孩的智能外,還要培育他樂觀進取的態度、契而不捨的毅力、專注的精神,及善良、真誠、寬容等的良好人格。 寶寶從5個半月起,經常用眼睛、耳朵、雙腳、手腕和身體接觸外界,週遭世界對他而言,更加寬闊而具吸引力。不過這個階段的寶寶,記憶能力還不夠發達,所以對各項學習活動要反覆練習,透過遊戲增加他的短暫記憶、專注力及思考能力。父母應經常逗引寶寶,多和他互動,他的智能開發就在你的關懷中茁壯成長。 一、你藏他找 讓寶寶玩各種不同類型的「躲貓貓」的遊戲,可以培養孩子懂得去期待事物發生的能力,提供重覆的刺激,也能有效增加對事物的短暫記憶,而短暫記憶是發展長期記憶重要的基礎。在玩「躲貓貓」或「藏東西」的遊戲的過程中,訓練寶寶記憶媽媽沒蒙上手帕時在哪裡,不見了要如何去找;東西被藏起來了,只要知道在哪裡就能找到。這正是可以訓練寶寶記憶、觀察、思考、等待、探索、語言學習…等能力很好的遊戲。 遊戲方法: 1.可重覆玩前幾個月的「躲貓貓」遊戲,用手帕蒙住自己或寶寶的臉,讓他掀開手帕;或將玩具藏於身後、棉被中露出一小部份讓他去找,遊戲中別忘了要一直和寶寶說話喔。 2.把手帕當著寶寶的面蓋在玩具上,看看寶寶會不會動手去掀開。如果寶寶不會去掀,可換條透明的手巾,因為寶寶還認為「看不見就是不存在了」,看見了自然會去拿。引導寶寶去觀察、探索,短暫記住眼前的事物,如果他辦到了,給他愛的擁抱或讚美,這不但可促進親子心靈的契合,更可讓寶寶感受到被愛的感覺,這種滿足感正是激發他學習新事務的原動力。 二、學會「不行」,懂得「坦然面對」 寶寶自5個月大左右就看懂大人的表情,知道大人是生氣還是高興。這個月他更進步了,能理解大人簡單的詞彙而抑制自己的行動,約束自己的行為,此時應教他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據專家研究在遊戲中或生活當中,同時教他學會等待某事務的發生,習慣了等待,學習等待後就會有愉快的結果,自然就學會遵守規定而學會耐心對待。 1.當寶寶想去做不適當的行為時要制止他,如果做倒你的要求時要讚美他。例如寶寶想去摸插座或碰觸燒燙的水時,要撥開他的手,嚴肅地告訴他「不行!」讓他知道這是不可以做的事。這時媽媽的表情不可微笑,否則寶寶不知道你生氣了。重覆教幾次後,如果他看到這些物品不再去摸了,記得要親親他、摸摸他的頭鼓勵他說:「你好棒,真的不去做….」,及早教他遵守家規是很有必要的。 2.生活中有許多事情是希望寶寶遵守,但他又不容易做到的,這就需要你教他學會約束自己的慾望,而應該學會去「坦然面對」,而且要趁早教比較好,等他長大了就不容易做到了。例如:抑制不想收拾玩具的情緒,學會玩具要好好收拾;沒到看電視時間,要抑制想看電視的慾望,學會遵守規律及等待。一開始時,寶寶可能會任性哭鬧,媽媽要堅持原則,等他感受到因為做對了而被讚美的愉快經驗時,自然就學會了「坦然面對」。 三、扔東西 在寶寶成長過程中有許多行為看似不好,其實是正常現象。例如這個時期的寶寶喜歡把手裡的東西反覆扔到地上,還樂此不疲。在反覆的過程中,其實他就在認識許多新事物,也是一種學習,所以媽媽不要阻止他,應趁機給他更多的刺激,教他認識更多的事物。 方法:準備一些重量、質感不同的玩具,例如積木、羽毛、紙片、耐摔的小玩具、小塑膠碗等,讓寶寶把玩,在寶寶的床下或他經常出入的地方放一個大籃子,逗引他把手中的玩具往籃子裡扔。扔完後,媽媽將物品集中籃內,再一一取出並介紹物品的名稱和用途。一開始寶寶可能扔的不準,媽媽要抓著他的手教他對準。 這項活動可訓練寶寶的注意力、模仿力和掌握空間方向的能力,也能讓他累積對事物特徵的經驗,例如積木會重重落地,羽毛會在空中飄再緩緩落地等。 四、獨自玩耍 專心是需要從小培養的,儘可能不要去打斷遊戲中寶寶的專注情緒,讓他長時間獨自專注於一種遊戲或一個玩具中,時間越長越好,這樣可以培養他的專注力及思考能力。 方法:拿日常隨手可得的東西,如杯子、鍋蓋、木槌、湯匙等,讓他摸一摸、敲一敲,把玩把玩,甚至放倒嘴裡嚐一嚐也可以。一次只給少樣玩具或拿些乾淨的廢紙讓他撕扯著玩,紙張可多樣,由薄到稍厚,由大到小,寶寶只要拿到紙就會撕得精光,玩得十分開心。撕紙遊戲不但可鍛鍊他的小肌肉群,還可培養他思考遊戲意義的能力,及享受獨自玩耍的樂趣。 五、平衡感遊戲 平衡感好的孩子較不易跌倒,也較能做跳躍等體操動作。撐住寶寶的腋下,讓他用腳蹦蹦跳跳;或將寶寶丟高高的遊戲;或抓住寶寶雙腳讓他倒栽蔥的姿勢,都可以培養平衡感。做平衡遊戲時要特別小心寶寶的頸子,可套個頸圈,及注意脖子的保護。 遊戲方法: 1. 丟高高 自己躺下將寶寶往上拋,邊說:「飛高高!飛高高!」速度先快後慢,讓他體驗不同速度的感覺,別忘了邊玩邊鼓勵他喔!這個遊戲適合各種時期,能促進身體平衡,增加運動機能。 2. 倒栽蔥(頭垂直朝下搖動) 如做過前面丟高高遊戲,可進行這項活動。抓起寶寶的雙腳呈倒立姿勢,再緩緩地前後搖晃,在到立及搖晃中就能增強他的平衡感。請記住不要抓寶寶的襪子或鞋子,因為可能會鬆脫,一定要抓他的腳。 -------------------------------------------------------------------------------- 9個月大嬰兒-各項成長遊戲 許多家長都知道教育應從零歲就開始。從出生到學會說話大約是一年時間是零歲期,這時嬰兒腦部發展速度非常驚人,幾乎每分每秒都在飛快增長,是提昇幼兒智能的最佳時機。 8個月-12個月大左右屬於寶寶的學步期,當他能腹部離地爬行到扶著東西站立,到自行跨步決定自己的前進目標時,就邁入了另一個智慧階段。寶寶每天忙著探索豐富的世界,他的好奇心超乎你的想像,每一件事物,每一個聲音都吸引著他,所以不要把他關在嬰兒床或特定小範圍內,這會阻礙他們成為天才的機會。將家中危險物品收妥,並告知寶寶「禁區」禁止進入;危險物品不准碰觸,給他一個自由、寬闊、安全無虞的空間,盡情去探索、學習,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及開朗好相處的性格。只要寶寶做到任何事,一定要給他擁抱或讚美喔,這時他最期待的喜悅! 一、爬上爬下 當寶寶學會腹部貼地匍匐爬行,漸漸地他知道要爬得快必須腹部離地、臀部抬高用四肢撐開身體向前爬。學會用四肢爬行的寶寶,已經能有效地應用四肢支撐的力量了,很快就能扶著東西站立。讓他爬上爬下可以鍛鍊足部、手腕肌肉與關節,刺激腦部發展。 方法:在床上放些大枕頭、大絨毛娃娃等大型柔軟玩具,或爸爸、媽媽躺下當障礙物讓爬寶寶從身上爬過去。當寶寶能克服困難爬過這些障礙物時,爸爸、媽媽要立刻給予讚美,讓他體會獨立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後的成就感。 二、刺激腳趾遊戲 讓寶寶光著腳丫訓練他腳趾用力,當拇指用力時,會增加對腦部的刺激。 方法: 1.拉起寶寶的雙手讓他站立,站穩後教他踮腳尖,這時大人仍需扶著他的手,讓他保持平衡。練習時間不宜過長,每天幾次,如果他不願意或臉潮紅時不要勉強。如果學會踮腳尖,可牽著他的手,讓他以腳尖走路前進。別忘了親親他,告訴他:「你好棒!」 2.讓寶寶面對面坐在媽媽膝上,拉著他雙手,他的雙腳頂住媽媽的膝蓋,稍鬆手讓他往後傾,又拉回向前倒,讓寶寶身體一前一後,刺激腳底。也可配合音樂邊唱邊玩喔! 三、拿湯匙 手指的應用也能刺激腦部發育。平時給寶寶拿湯匙或有握把的杯子,或拿些葡萄乾、鈕扣等小東西給寶寶抓一抓也有促進作用,但因東西很小要避免讓寶寶誤吞。訓練寶寶拿湯匙,不但能促進腦部發育,也能讓他享受用餐的樂趣。很多媽媽不讓寶寶自己拿湯匙,是不想弄得到處髒亂、怕麻煩,其實這是剝奪寶寶的學習機會。只要訓練得宜,寶寶也可以自己拿湯匙。 方法:在寶寶正是拿湯匙前,可在平時遊戲中讓他學會用大鏟子鏟東西。拿米粒或砂土讓他鏟來鏟去,久了他就知道要用鏟子的凹面才能將東西鏟起來,及如何拿穩鏟子將盛好的東西再倒入另一個碗中。重覆學會這些動作後,他的手變得有力,漸漸地他就能拿穩湯匙將食物放入口中了。 四、大大與小小 這時期的寶寶好奇心十分旺盛,喜歡到處摸一摸、看一看,媽媽的梳妝台、抽屜,地上的鞋子、箱子等都是他的最愛。這時家長可善用身邊的事物,教寶寶認識這個多采多姿的世界,及各項認知的慨念。 方法:將大人的物品和寶寶的物品,如衣服、襪子、鞋子、枕頭等,大小分明的東西並排在一起,反覆對寶寶說:「這是大鞋子,這是小鞋子」。或是於實際生活當中,給予機會教育教他分辨大小。例如到戶外看到停放的車輛有大卡車、小轎車,就反覆教他:「這是大卡車,這是小汽車」,不斷重覆指出大小對照的物品,漸漸地他就學會分辨大小,及認識物品的名稱了。 五、玩娃娃 這個月的寶寶不但會察顏觀色,也會模仿平日大人的言行,尤其喜歡學媽媽照顧自己的模樣。這時家長要注意身教,及教他學會關懷、同情別人。有些媽媽看到男寶寶玩娃娃就認為不妥,硬是將寶寶的娃娃拿走,這並不是好方法。其實,無論男孩女孩都是應該學會愛惜別人,懂得如何關心、照顧別人的。寶寶愛護娃娃正如你愛他一樣,讓他的愛心滋長,而不是被澆冷水。但是也要注意教導孩子性別的差異,如發現孩子異性傾向行為要及時教導,以免導致孩子日後性別意識上的錯亂。 方法:給寶寶一條可當被子的手帕或手巾,及一個布娃娃,有些寶寶就會玩起拌家家酒的遊戲。他會哄他、抱他、幫他蓋被子等,模仿媽媽照顧關懷寶寶的模樣。娃娃陪寶寶玩耍、陪寶寶睡覺,有時寶寶會跟娃娃說話,是他日常生活中最親密的夥伴。學會關懷娃娃就會關懷其他的人,善待娃娃也是寶寶學習人際關係的重要課題。 -------------------------------------------------------------------------------- 10個月大嬰兒-各項成長遊戲 這個月的寶寶一般都能長時間平穩地坐著玩耍,讓寶寶學會專注地獨自玩耍,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平時不要過分逗弄小孩。你要盡量和他互動,例如和他說話、微笑或從旁關心他,但不要一直有事沒事就逗弄他,以免養成他粘人、磨人、任性及過分依賴的壞習慣。如果他能獨自一人很專注地玩玩具時,就讓他專心的玩,盡量培養他玩遊戲的熱忱,注意不要中斷他的玩耍或強加干涉,應該多多給予誇獎和鼓勵。 父母可從平時遊戲活動中培養他的專注力、思考能力、良好的生活習慣及健全的人格。 一、配配看 一般的積木或組合玩具常會用到重疊、插入、蓋上或拔出等的動作技巧,這些動作可讓寶寶充分運用到手指指尖或手指頭,可增加手指的靈活度及專注力。其實,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物品,也可成為寶寶的最佳玩具,例如:紙箱、紙盒、線軸、瓶瓶罐罐…..等,只要加點巧思,也可運用到以上的操作技巧,就可讓他玩得不亦樂乎喔。 方法:拿個鞋盒,盒蓋上挖2個大小不同的洞,洞口以你要寶寶插入的物品的寬度為準,例如乒乓球和小塑膠碗,讓這2件物品剛好卡在大小洞口,再拔出來。就像小寶寶喜歡把浴缸的塞子拔起來、塞進去一樣。這個遊戲不但可訓練寶寶的手指技巧,亦可讓他學會分辨大小、增加手眼協調,及專注力。 二、交朋友 寶寶看寶寶越看越有趣,寶寶喜歡和同齡的小朋友相處,看到他們會笑、會打招呼。如果寶寶不會和小朋友打招呼,有可能是沒有機會和小朋友接觸。當寶寶開始學站立時,或牽手學走路時,最好常帶他到有小朋友的地方看他們遊戲、跑步等的活動。當寶寶看到別人在學步、遊戲時會特別開心,這會促進他想要參與,而加快想學會走路的慾望,及奠定將來與人相處的良好基礎。 所以家長要帶寶寶和不同年層的小朋友交往,孩子們和孩子們在一起較少怕生,也可互相學習。但家長最好在旁觀察,如寶寶有不好的動作,或模仿他人不良的習慣,都要適時與予改正。改正不是責備,寶寶這時已懂得大人心意,不要嚇著他,以免影響他日後的學習。 三、聽聲取物 這個月的寶寶認知能力發展很快,已經學會聽聲指物,問他熟悉的東西或圖片時,他會用手指指出。讓寶寶透過聲音的重覆刺激,他會更容易學會更多的新事物。 方法:放2-3種寶寶的玩具在他手拿得到的地方,媽媽先教他玩具的名稱,然號說:「把大象拿給媽媽。」如果他拿對了,要表揚及讚美,例如說:「好棒喔!這是大象。」如果拿錯了,媽媽和寶寶一起玩這個遊戲,並介紹這個玩具的特徵。例如,大象鼻子長長的;猴子會爬樹、喜歡吃香蕉;車子會跑;兔子耳朵長長的等,這樣寶寶很快就能分辨清楚了。 四、滾鐵罐 這是很有趣的爬行訓練遊戲,能促進寶寶的全身運動。 方法:在奶粉罐裡面裝些滾動時會發出聲音的小物品,如彈珠、鈕扣等。讓寶寶邊爬邊滾動奶粉罐,物品和奶粉罐滾動發出的聲音,會吸引寶寶一直想滾動它,他會很開心喔!媽媽也可以把奶粉罐先滾到遠處,讓寶寶爬過去再滾回來。 五、蹲下撿物 前2個月的寶寶應學會扶著東西,雙腳分開平衡地站立了;到上個月學會雙手扶著東西學路;接著就可單手扶物向前移動,這時可教他蹲下再站起來的動作。蹲下撿物是應用上下肢協調,及手、眼配合較複雜的運動,每個寶寶的成長規律不同,如果寶寶還不會,只要耐心教導,假以時日也一定學會。記得不要太勉強寶寶喔! 方法:寶寶會單手扶物前進時,大人將玩具放到寶寶的腳旁,引誘他蹲下來檢。他會一手扶著東西蹲下來,另一手去檢玩具,然後再站起來。但有時因想急著檢新鮮的玩具而摔倒,大人要在旁看護。但學步期的小孩幾乎沒有不摔跤的,小孩摔跤時大人要保持鎮定,不然反而容易嚇到小孩。 如果寶寶不敢蹲下來,不要勉強他,可以牽著他的一隻手,另一隻手學檢物,先讓他適應蹲下和站起來的動作,漸漸他就會獨立扶著家具或其他物品蹲下去檢東西了。 -------------------------------------------------------------------------------- 11個月大嬰兒-各項發展遊戲 為了讓寶寶從出生那天起就能接受刺激,充分發揮潛能,媽媽或照顧者對寶寶而言就顯得格外重要。相對的,也必須有正確的養育方式,並具有無限的愛心和耐心。所有的養育方法都需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愛」,在給寶寶任何活動或遊戲中,要經常讚美、誇獎他的表現。當他接受到愉快的刺激時,腦中的「中腦皮質」系統就會發揮作用,使他學習順暢,因而樂於學習。 研究指出,經常受到適度刺激及關懷的寶寶,遇到困難時,自己就可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積極地付出行動。而有這種能力及行動的孩子,就是聰明的孩子。 這個月齡的寶寶自我意識更強了,很多事情喜歡「自己動手做」,例如要自己拿湯匙吃東西、自己拿杯子….等,不要大人餵他或代勞。同樣,他的認知能力越來越好,模仿能力也很強,身邊親人的一言一行都是他模仿的對象,所以大人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讓他在溫馨、祥和、健康的環境中成長,就是給孩子最好、最永恆的寶藏。 一、好好吃 看到美味的食物人人想吃,寶寶也不例外。他可能迫不及待希望食物趕快入口,但媽媽要把握餵食要訣,一定要注意:食物不能太燙,約近人體體溫即可。平時寶寶自己拿湯匙進食,不但可訓練手指靈活還能培養獨立能力,應多讓他自己來。但如果這種食物是寶寶從未吃過、喝過的,最好由媽媽親自喂他,因為大人要教寶寶用舌尖感受食物的美味。 方法:餵食時,媽媽自己先示範吃一口,邊吃邊說:「真好吃!」然後再說:「啊!」讓他打開嘴巴,給他吃一、二口後,再把食物放在他對味覺最敏感的舌尖,讓他品嘗食物的味道,不要一下子就把食物放入嘴巴的最裡面。 二、找圖遊戲 寶寶喜歡做尋找的遊戲,透過玩而學習新事物。讓寶寶學習把言詞和圖片連結起來,記憶圖片的名稱,練習手的動作和爬行的動作,及增加記憶能力。 方法:在大紙盒上貼一張寶寶熟悉的圖片(如動物、水果、汽車、家人照片….等),和他一起坐在地板上,跟他說這張圖片的特點。例如「小白兔耳朵長長的」、「汽車嘟!嘟!響」、「娃娃在笑,好可愛!」等,讓他好好看一會圖片。熟悉後,再將紙盒轉向,問他:「小白兔呢?怎麼不見了?」寶寶會將紙盒翻來翻去,終於找到小白兔了,他會笑得好開心喔!別忘了讚美他:「你好棒!」、「寶寶真聰明」。如果寶寶不去找,可把圖片再轉回來,重複以上動作。每天玩一次,如果寶寶不願意再玩了,就不要強迫。 玩幾天後,再貼新的圖片在另一面,叫寶寶先找出第一張,再找新的圖片,每次要加幾張,可視寶寶的學習情況而定,這個遊戲可玩好一陣子。 三、盡情塗鴉 讓寶寶開始學習使用蠟筆或彩色筆盡情塗鴉,可發展他手指的靈活性、培養對色彩的興趣,及提供對自我世界的探索。 方法:讓寶寶先看著你用蠟筆在紙上畫些簡單的圖案、塗上顏色,引起他的興趣後,再給他一支蠟筆,讓他把玩一下,告訴他:「這是蠟筆。」教他用全手握筆。開始可手把手教他在紙上畫,最後放開手讓他自己塗鴉。不管他的「傑作」如何,都要誇獎他。 如果寶寶拿了筆要亂塗家具或牆壁,要告訴他蠟筆或彩色筆只能畫在紙上,建立他正確的習慣。 四、選選看 你是否曾有過拿幾樣東西讓寶寶挑選的經驗?寶寶想喝水了,想吃東西了,不要直接拿給他,再拿另一樣不同的東西讓他選,當你的寶寶有機會做選擇時,可能會產生很有趣的「笑」果,及學習思考、認知的效果。在選擇嘗試中,他會學會了解自己的需求及認知各項物品的功能。 方法:利用日常用品讓寶寶做選擇,如他要吃稀飯時,給他一根湯匙及一支小叉子讓他選;喝水時,給他一杯有裝水的杯子及一杯沒裝水的杯子隨他挑選;出門時,問他腳上應該穿襪子還是手套;洗手時,問他該用香皂還是積木……等。 如果他選錯了,那麼就照他選的給他,將錯就錯,讓寶寶自己親身體驗錯誤。就讓他用小叉子吃稀飯;喝沒有水的杯子;腳上穿手套;用積木洗手。在有趣的試行錯誤中,你跟他一起歡笑吧。接著,讓他再選一次,如果他選對了,要讚美他。有時寶寶會故意選錯,對這種滑稽錯誤他感到非常有趣,這時你就幽默一下,跟他開懷大笑吧! -------------------------------------------------------------------------------- 12個月大嬰兒—各項發展遊戲 快週歲了,大部分的寶寶都能獨立站立,有些已會扶著東西移步前進。學會走路的孩子會四處走動,個人的發展差異逐漸加大,隨著活動範圍的擴大,真實的智能也開始萌芽。 研究報告指出,給寶寶活動的空間越廣,刺激腦部的機會越多,發揮作用的能力就越佳,到了3-4歲的智能就越好。所以不要讓寶寶在雜亂的空間,或玩具太多的房間內活動,會妨礙他的積極探索,影響智能發展。 週歲的寶寶,有的雖說已會「學走」了,但是手腳尚不靈活,一定要不斷的重複練習,不要限制任何寶寶可練習走路的機會,讓他自己走,不要老是牽著寶寶的手走,在搖搖晃晃及愛的掌聲中,他學會如何平衡及有獨立成長的機會。但要注意周圍環境的安全,注意家具是否有尖銳的角及邊緣,收好危險物品等,讓寶寶在寬敞ˋ安全的空間中成長。 一、推紙箱前進 有些寶寶快週歲了還不太會走路,除特殊情形外,家長不必過分擔憂,可透過有趣的遊戲活動,幫助努力嘗試要站起來的寶寶開始走路。 方法:找一個和寶寶站起來時,可用手撐在上面同高的空紙箱,重量不宜過重。讓寶寶在乾淨的地板上推著紙箱練習走路,媽媽從旁鼓勵、引導他。當寶寶發現他可以自己推著東西前進時,通常會雀躍不已,孩子都很喜歡這個充滿樂趣的遊戲。 二、貼五官 父母可透過這個遊戲讓寶寶認識自己的五官外形,從認識自我開始,再認識動、植物等其他事物。 方法: 1.在厚紙板上畫一個人的頭形及臉形,最好也畫上頭髮,臉部空白留做貼五官用。用紙片製作眉毛、眼睛、鼻子、耳朵、嘴等,用來黏貼。 2.首先,家長指著自己的五官讓寶寶辨認,接著教他用手指出媽媽的鼻子、嘴巴…..等。也可拿出鏡子讓他看,告訴他這是寶寶的眉毛、眼睛、鼻子、耳朵、嘴。 3.父母示範貼圖,有時可故意貼錯,讓孩子指出糾正過來。 4.讓孩子自己貼五官,只要貼對位置就好,不要求貼的比例正確。 三、裝手電筒 手的功能發展能促進大腦的發育,透過寶寶觀察大人拆裝手電筒的過程,讓寶寶自己動手裝手電筒,可培養寶寶的觀察力、專注力及訓練手部操作的靈活度。 方法:家長把手電筒從拆開、放上電池、套上燈泡,栓上蓋子、然後按上開關使燈泡亮起來,每一個步驟慢慢地、仔細地做給寶寶看,寶寶在旁觀看也會學大人的樣子去拆裝,家長從旁可看看寶寶能做到哪一步,寶寶能完成多少就完成多少,不要勉強他。此時也要告訴他,要愛惜物品,不要將手電筒亂扔、亂敲,否則會弄壞燈泡,燈泡就不會亮了。 四、分享好東西 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增強,漸漸懂得想佔有或得到一件東西了。教寶寶與他人共同欣賞物品,凡事不能只從自我為出發點,從小培養他與人共享的情懷。當他體會大人願意與他分享事物時,漸漸地他也可能拿出自己的玩具,要與大家分享。 方法:家長在平日應經常和寶寶一同分享生活中的點滴,將身邊美好的事物不論大小,都與寶寶分享。例如:你在摺棉被時,和他一起欣賞被單可愛的圖案:澆花時,和他一起看看美麗的花朵,耐心教他觀察葉子的紋路;出外郊遊時,跟他一起欣賞天上的白雲……等。你對他無微不至的關愛,建立他對他人的信任,長大後也較會替他人著想。 -------------------------------------------------------------------------------- Copyright 2002, BabyHome | 隱私權政策

教導孩子時絕對不可說的話

2007年03月09日
公開
44

教導孩子時絕對不可說的話 注意到有對夫婦,兩歲左右的兒子在身旁邊跑邊喊。這對夫婦在路邊買了兩支冰棒,邊走邊吃,小男孩也想拿支吃,母親說:「寶貝,你可以從我這兒咬一口,但不能吃整支,因為太冰了。」可是小男孩伸出手來要整支,他母親再次把手拿開,他失望地哭了,父親又重複他母親的做法。小孩邊哭邊向前跑去,想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但很快又跑回來,嫉妒又難過地盯著兩個正吃得起勁的大人。一次又一次,他伸手去要整支冰棒,但大人緊握著寶物的手卻一次次縮回去。 小男孩愈是哭,他的父母愈覺得有意思。他們不停地笑著,並想跟他開玩笑:「你看你,這有什麼重要的,值得你這麼吵鬧?」於是小男孩坐在地上背對父母,朝母親方向扔小石子,但他又突然站起來,焦慮地四下張望,想知道爸媽是否還在那裡。父親吃完自己的冰棒後,把小木棒遞給兒子,自己繼續向前走。小男孩期待地舔著小木棒,看了看,把它扔掉,又想撿起來,但最後還是沒有撿。接下來他一臉失望,孤獨又傷心地哭起來,全身顫抖。然後馴服地跟在父母身旁。 這是著名的精神分析家愛麗絲.米勒(AliceMiller)親眼見的景象,寫在《幸福童年的祕密》裡,她非常驚駭於父母可以如此羞辱小孩,其後也展開對小孩成年後也會對弱者輕蔑的關聯性研究。 米勒認為小男孩並非因為「貪吃的慾望」沒有得到滿足而傷心,而是他的情感不斷受到傷害和打擊。不但願望無人理解,更糟的是,他的需求還被開玩笑。 父母把他們的觀念與夢想投射在孩子身上,孩子為了生存和愛,學著去服從,甚至對父母所說的傷害自尊心的話,也只有壓抑下來,這樣的情景在我們社會裡每時每刻在發生,很多大人不自覺地常犯這些錯。 在婦幼節前夕,我們整理出一些耳熟能詳的句子,提醒您,別再說了,別再讓羞辱與輕蔑代代傳下去了。 ◎侮辱、人身攻擊:笨蛋、壞蛋、混蛋、人渣、死人、豬、烏龜、朽木、娘娘腔、男人婆。 ◎情緒性的語句:我討厭你、我恨你、你欠揍、恨不得沒生你、不想再看到你。 ◎否定、貶抑:你真沒用、沒人喜歡你、你什麼都不會、你考不上好學校、找不到好工作、頭腦簡單,四肢發達。 ◎壓抑:說不准就不准、閉上你的嘴、小孩子不懂少插嘴。 ◎不讓孩子解釋:再給我頂嘴、你說什麼我都不信、你還有理由啊? ◎諷刺、嘲弄:你也太聰明了吧、這種事只有你做得出來、你能考及格我就謝天謝地了、這麼簡單也不會。 ◎威脅:你給我試試看、給我小心點、打電話跟老師說、送你去警察局、你如果…我就…、你不要後悔、把你送給別人、我看你以後怎麼辦。 ◎哀求:爸求你不要這樣、你再這樣媽要哭了。 ◎冷漠:你活該、我早就告訴你了、自己不會想啊、自己看著辦。 ◎比較:你比得上×××嗎?人家比你強多了、如果你能跟×××一樣就好了。 ◎強調父母的經驗和權威: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早就會了、你得聽爸爸的。 ◎懷疑:你實在無法讓我信賴、我看你沒這麼厲害吧?那有什麼了不起。 ◎不耐煩:到底要我講幾遍?為什麼老是忘記? ◎不當的引導:去死吧、乾脆跳樓算了、出去就不要再回來、給我滾。 ◎誇張:你對不起列祖列宗、自從有你,我再也沒有一天安寧的日子。 ◎放棄:我對你不抱任何指望、再也不管你了。 ◎利誘:你少打一點電動,就多給你零用錢。 ◎過於明察秋毫:終於逮到你了、又出錯了吧、你以為我不知道? 責備孩子的原則 1.尊重孩子的人格。小孩也有自尊心,也需要尊重,不適當的責罵、管教有時造成反效果。 2.向孩子說明為什麼受到責備,不要讓孩子覺得無故挨罵。 3.告訴孩子該怎麼改進。責備的目的是下次不再犯,父母可以告訴孩子行為哪裡不對,該怎麼做,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讓他自己思考怎麼改進。 4.父母的身教很重要。例如要求孩子對人有禮貌,父母自己就不能粗魯無禮。先得到子女的尊敬,他們才會信服管教

吃得健康 營養師提8大要訣 養生又防癌

2007年03月08日
公開
43

吃得健康 營養師提8大要訣 養生又防癌 更新日期:2007/03/08 00:17 記者:記者李峻豪�桃園報導 現代人越來越重視養生之道,主要是怕過量或不及都會吃出健康的問題,署立桃園醫院營養師范純美就提供養生又可以預防疾病的8大要訣,讓大家健康又快樂。 范純美營養師指出,根據衛生署24年來統計資料中,癌症是連續位居十大死因的榜首,讓人聞癌色變;大家不要只知道它的可怕,更要知道如何預防它;所謂「病從口入」就是不當飲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例如:常吃醃漬食物尤其是「鹹魚」的人較容易罹患鼻咽癌;過量的燒烤、醃漬物則易誘發胃癌,而飲食與癌症的關係更高達60%以上,但專家認為百分之卅的癌症是可以藉由飲食來預防的。 預防癌症,飲食可從以下8大要訣著手分別為,一、新鮮有變化的均衡飲食:吃新鮮、有變化的飲食,因人體所需的每一種營養素須從不同的食物中獲得,導致癌症原因有很多,不只單一因素或單一食物所導致,所以無法從單一食物的攝取來達到防癌效果,許多食物的營養素都是相輔相成互相配合,才能發揮其營養價值。因此,維持一個均衡飲食的模式是防癌的第一要訣。 二、蔬果為防癌繫上安全帶:蔬果中有許多天然抗氧化劑,如維生素C、維生素E及β胡蘿蔔素,另外蔬果中的植物性化學成分如:多酚類、植物固醇、類黃酮等,都可以防止自由基傷害減少癌細胞產生。 三、增加纖維質的攝取量:膳食纖維的功能是吸取腸內水份,使糞便體積增大,刺激腸內壁產生規律性的蠕動,加強腸道排泄能力,縮短致癌物質滯留在腸內時間,降低大腸癌的機會。所以每天都應攝取適當的纖維含量高之食物,如蔬菜、水果、全穀類、全豆類等。也就是每日5蔬果,每天至少3份蔬菜2份水果。 四、減少含高脂肪的攝取:油煎、油炸的食物有其特殊的香味及口感,深深受到許多人的喜愛,但油脂經由高溫烹調後(特別是多元不飽和肪酸的油脂沙拉油等),會產生許多的自由基及過氧化物等致癌物,因此這類食物吃多會增加致癌的機率。 五、避免經常食用醃製、煙燻和燒烤食物:醃漬、煙薰、燒烤的食品,有其特殊的風味和色澤,因為在製品的製造過程中會添加亞硝酸鹽、防腐劑、食品添加物及許多鹽分等,特別是亞硝酸鹽在胃酸的作用下會形成亞硝酸氨,而形成致癌物,因此這類食品與胃癌、食道癌的發生有關。另外燒烤食物容易產生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致癌物質。蔬果中的維生素C、A、E等抗氧化物質,就可抑制致癌物的形成。 六、其他食物中的致癌物質:發霉食物的潛藏危機,因為黴菌滋生,會產生黃麴毒素污染。檳榔、煙草、農藥的殘留、抗生素的濫用、不當使用的食品添加物。 七、限制攝取酒精性飲料:酒含有一些致癌物質或被致癌物質所污染,因此容易引發癌症,也會誘發粘膜組織的發炎反應產生組織變異。過量飲酒更會導致營養不良、免疫力下降,而增加罹癌機率。 八、維持正常體重,做適度的運動:1週至少5天,每天維持30分鐘適度的運動,如健走、騎腳踏車、游泳等,養成持續運動的好習慣。 減少癌症上身的風險,以五穀根莖類當主食,配合適量蛋豆魚肉攝取,再加上多吃蔬果,正確的飲食態度及觀念,可降低癌症的侵犯機率,也可增進你我身體的健康

終止孩子的壞脾氣!

2007年03月08日
公開
42

終止孩子的壞脾氣! 2006-10-03 Page:1/1 採訪�王紹媛 諮詢�台北市公設民營忠孝托兒所所長 洪玉滿 許多家長常煩惱,為什麼我的孩子一不如意時,就大聲吼叫、哭鬧不休,或是摔東西……,真是不知該如何是好?面對孩子不當行為時,父母應先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了解孩子發脾氣的原因,然後尋求一個解決方法。   「媽媽帶我去公園玩好嗎?」「文文,不行!外面要下雨了,不可以出去玩。」「我要出去玩啦!」「不可以,文文要聽話,不可以吵鬧,早上已經帶你出去玩過了啊!」「不管,不管,我要出去玩……。」這時的文文已經漲紅著臉,開始賴在地上大哭大鬧,無論媽媽怎麼說他都不聽,一定要出去,最後拗不過文文的吵鬧,媽媽只好妥協帶他到樓下走一圈。每天幾乎都得面對孩子突然的脾氣不佳,真是不知如何是好? 用點心 想出解決對策    心理學家分析,嬰兒在出生後三個月就有憤怒的情緒,九個月大後就很明顯;二歲左右,幼兒情緒發展更進一步,他的要求變多了,不滿足的情況也常發生,但是由於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夠,所以會莫名其妙的發脾氣。而三歲以上的孩子語言和想法都更有進展,也開始進入了「反抗期」階段,他們喜歡自己動手做,也常用「不」來表示自己的獨立性,若家長不明白,無意間澆熄孩子自己動手做的樂趣,就容易引起孩子憤怒情緒。 小遊戲 了解孩子的情緒    除了上述的方法外,日常生活中家長還可以利用一些小遊戲,不僅讓孩子認識自己情緒,也讓父母了解孩子的情緒問題。 (ㄧ)情緒筒 道具:便條紙、兩個筒子、數顆球 方法: 1.當孩子開心的時候,請他把開心的事情寫下或畫出來,貼在球上,投入開心的桶子裡;相反的,當他不開心的時候,將不開心的事情寫下貼在球上,投入不開心的桶子。     2.父母可以跟孩子討論,為什麼開心?為什麼不開心?     3.「玲玲,今天為什麼不開心呢?可以跟媽媽說嗎?我們一起來想辦法?」 意義:從孩子的畫或文字中了解他的情緒。 (二)情緒月曆表 道具:月曆表一個、貼紙數個 方法: 1.一格格的月曆表,請孩子貼貼紙。 2.當孩子想生氣時,就去拿一個貼紙貼上去。 3.家長觀察,看看日曆上孩子有幾個貼紙,了解孩子每天的情緒。 4.如果一個星期孩子都沒有貼不高興貼紙時,可給予鼓勵和讚美。 意義:了解孩子每天的情緒,並提供當他生氣時一個發洩的方法。 (三)情緒圖卡或故事 道具:故事書或圖卡 方法: 1.家長與孩子一起讀故事書。 2.「小強和小明兩個在搶東西,結果小強搶輸了,還踢小明一腳,……」「文文你覺得小強這樣對不對,如果是文文被小強踢了,會怎麼處理呢?」 意義:藉由情緒故事書或圖卡,家長的口述引導,讓孩子表達遇到情緒問題時,該如何處理。 (四)情緒大風吹 道具:小孩、父母(或老師)、數張椅子(或墊子) A.在家裡,可由父母和孩子一起玩。 B.在學校,可以小朋友一起玩,然後由老師帶領。 方法: 1.大家都坐在椅子上,由其中一人發號施令 2.大風吹,吹什麼?吹今天想要發脾氣的人……;吹今天有發脾氣的人……;吹生氣時會坐在地上耍賴的人……;吹生氣時會哭的人……。 3.沒有坐到椅子的小孩(或小朋友),可以跟媽媽(或其他小朋友、老師)分享快樂與不快樂的一件事情。 意義:透過遊戲可以讓孩子講出內心開心與不開心的事情,不僅可以抒發情緒,也可以讓家長或老師知道孩子的想法。 (五)情緒觀測站 道具:8開圖畫紙三張、色筆 方法: 1.三張圖畫紙分別標示出早上、中午、晚上。 2.每張圖畫紙上,橫向畫七個區域,分別寫出星期一∼星期日;縱向分別畫出喜怒哀樂四個區域或開心、不開心、生氣三個區域(最好以圖畫來表示)。 3.今天星期一我很開心,點一個記號;中午開心點一個記號;晚上不開心點一個記號……。 4.一個星期到了,將做記號的點連起來。 5.然後觀察寶寶什麼時間較開心?什麼時候會較生氣、不開心? 意義: 1.藉由情緒表,家長可以觀察到孩子開心與不開心的時間常是在什麼時段,了解孩子情緒狀況。 2.從圖表的曲線圖中,家長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溝通情緒及解決方法。 溫暖的家庭環境對孩子很重要    洪玉滿老師表示,讓孩子保持愉快的情緒和開朗的心情,不僅有利於他的身心健康,長大之後對事情保持樂觀也容易與人相處;而經常發脾氣的人,性情暴躁或乖戾,不僅影響自己身心健康,也不會受到大家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