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安琪 (亮亮&騰騰の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教養態度不一致

2009年03月17日
公開
42

文/友緣基金會執行長 廖清碧 孩子一面寫功課一面看漫畫,爸爸一看就有氣,於是就開口罵了起來,舉起手來就想打下去。媽媽看不過去,就開口說:『叫他快點寫就好了,幹嗎那麼兇呢?』爸爸生氣的大聲說:『都是妳把孩子寵壞的』 林先生進了家們,聞不到菜香、看不到孩子、也看不到太太,家裡空空蕩蕩的,嘆口氣坐在沙發上想:『有必要這樣帶著孩子到處補習嗎?』 孩子問媽媽:『我可以去附近的文具店買文具用品嗎?』媽媽說:『可以呀』於是孩子穿好鞋準備出門時,爸爸剛好下班回來,爸爸問:『這麼晚了你要去那裡?爸爸不是說太陽下山了就不要出門了嗎?』孩子說:『媽媽說可以的呀!』爸爸說:『你這樣說的話,會讓爸爸和媽媽吵架的你知道嗎?』於是孩子就很委屈的看著媽媽。 怎麼會這樣呢?這樣的情景絕對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期待的家庭的和睦怎麼不見了呢?生活在其中的配偶和孩子感受到什麼呢? 這樣的點點滴滴,和教養過程中所產生的,個人內在心情的衝擊,不斷的出現在生活中,如果沒有學習對這些事件做適當的處理時,那麼這些生活中的點滴,將衝擊著夫妻關係,同時也影響著孩子的學習結果和情緒發展。 為難我們的是:不這樣做個人的不安感怎麼辦呢?到底可以怎麼做可以讓這種不安的感覺可以得到安定呢?同時也能讓配偶感受到我們的愛呢? 其實,這樣的情境讓我們了解到不同的成長環境,不同的家庭文化,養成人們不同的價值觀,如果沒有結婚生子,夫妻是無法看到雙方在教育上有不同的觀點,也無法感受到自己的情感被別人影響著,和自己的行為如何影響著另外一個人的情感。身邊的人都是我們的最愛,所以我們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和他們心痛的感覺。能感受到這些心痛的感覺時,就是夫妻正式面對不同價值體系是否要調整的時候了。當個人能關心配偶的心情時,才願意去調整自己,也才是真愛的表達,這樣的真愛就會讓夫妻手牽手,共同來營運幸福美滿的家庭。 友緣基金會十九年來為促進家庭人際關係和諧、婚姻成長教育一直努力至今,今年十月份應台北市幸安國小盛情邀請,將特別到校舉辦一場名為「夫妻手牽手、幸福跟著走」婚姻生活互動劇場。透過生動活潑的戲劇,呈現出婚姻百態和夫妻間的角力關係;藉由專業老師的引導,協助夫妻從教養孩子上找回失落的幸福基點,學習更適切的溝通模式,更尊重彼此。相信不論在教養上、婚姻生活上若能經常達成共識,不再讓孩子成為夾心餅乾、左右為難,那麼,幸福的大門一定會為我們開啟喔…。 ——本文出處於「友緣家庭月刊」126期

如何和孩子談心 七句常說而不該說的話

2009年03月11日
公開
22

Cynthia Dermody 撰 美國佛羅里達州墨爾本市體育館的鐘聲響起,籃球比賽結束了。 十二歲的男孩吉文的球隊敗北, 但他姑母還是興高采烈。 全隊所得的二十四分,無一不是吉文贏取的,包括幾個三分球。 吉文跑到看台觀賽的家人身邊,大家都擁抱他,讚美他: 「了不起!」「好棒!一個人包辦所有分數。」 吉文的姑母說: 「要是你能讓隊友打得跟你一樣好,球隊就會所向無敵。」 吉文一聽,馬上以辯護的口吻說: 「怎麼了?我已經盡力了。有什麼不對嗎?」 姑母無法理解侄兒的反應,她剛才不是盛讚過吉文了嗎? 兒童心理學家維基.帕納喬內博士指出: 「吉文以為,姑母在說他做得不夠好。他姑母的本意是說,他厲害得可以當隊友的教練。這意思大人聽得懂,但吉文不明白,問題出在姑母所用的字眼。」帕納喬內是墨爾本父母之道學院的創辦人。 父母或其他常跟孩子相處的人都知道,要能清楚無礙地和孩子溝通,有時很不容易。 待吉文的姑母把自己的意思解釋清楚之後,吉文就釋然了。 跟孩子說話,一些尋常詞語儘管用意良善,但都可能帶來情感或心理上的傷害。 十來歲的孩子腦袋還在發育,不可能跟大人一樣剖析詞語、上下文或字裡行間的含義等,包括諷刺。 如果你希望孩子長大後能充分發揮潛能,那麼和他們談話時的遣詞用句最好謹慎,以免留下心靈創傷,同時務求建立他們的品格。 父母跟孩子說的一些話,表面上似乎無傷大雅,甚至帶有鼓勵意味,其實也許恰恰相反。 下面七句是這類常見的話,換個方式說或許好一點。 一、你對孩子說:「你真棒!」 孩子聽到的卻是:「你的責任就是令我高興。」 較好的說法是:「你該為自己努力的結果自豪。」 多年來,大家都以為誇獎孩子、加強孩子的自尊,是他們出人頭地的關鍵。 但兒童專家現在發覺,誇獎過頭,可能適得其反。 嗜誇成癮的小鬼,凡事都指望人家讚美,到了十幾歲,假如受到「抽大麻」、「到汽車後座玩玩」等挑逗,很可能為求朋友誇獎而順從。 稱讚女兒「是班上最漂亮的女孩」,或誇獎她的分數而不是平日的努力,她會以為不打扮得漂漂亮亮、不取得高分,你就不喜歡她。 孩子會把這套觀念帶到學校去。 社會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博士在哥倫比亞大學時,針對四百名五年級學生進行實驗,測試誇獎過當的影響。 她比較了兩組孩子,一組獲得「用功」的讚賞,另一組獲得「聰明」的讚賞,發覺被讚賞「用功」的一組測驗成績較好,也較能應付困難的功課。 德韋克指出:「讚美孩子的天賦,往往使他們誤以為憑天賦就會成功,不必努力。結果他們害怕考驗,不會努力保持好成績,反而停下來任人趕上。」德韋克現已轉往史丹福大學任職。 二、你對孩子說:「說話客氣點!」 孩子聽到的卻是:「我不想聽你聊什麼心底話。」 較好的說法是:「我很高興你跟我談,不過我覺得這個字眼不得體,以後請別再說。」 帕納喬內認為,孩子跟你談話時,假如夾雜些流行的粗話,你最好寬容點,這是現代孩子談話的方式,並非存心冒犯。家長一旦把談話重點轉移到字眼上,交談的本意就可能完全喪失,孩子不再吐露心聲。 帕納喬內說:「你當然不希望孩子有話不說。父母求之不得的,正是孩子對他們直言不諱。」 要教導孩子不說粗話,可在談過話之後再提出。 三、你對孩子說:「我們買不起。」 孩子聽到的卻是:「凡事有錢就行了。」 較好的說法是:「這家商店的好東西實在不少,但我們家已有很多,不要再增加了。」 你的孩子真的需要多一套電視遊戲機或一個洋娃娃嗎? 當然不是。 但父母一味表示不買只是因為錢的關係,孩子就會以為金錢是幸福的源頭,在林林總總的商品廣告誘惑下,不知饜足追求物慾。 兒童發展學專家馬西.阿克內斯博士說:「孩子在五歲之前,你應該使他們覺得生活富足,重點不在物質,而在於享受目前所有的一切。」 阿克內斯是quantumparenting.com的創辦人,他認為,財務是父母不必和孩子討論、解釋的少數課題之一, 尤其是年幼的孩子:「要是孩子每次想去什麼地方或買什麼東西,你都詳詳細細解釋拒絕的原因,孩子就會跟你理論,甚至把你駁倒。」你應該用堅定而開朗的語氣說:「不行,不必多說了。」 如果是年紀較大的孩子提出要求,那麼你可以坐下來,跟他商量買東西的條件,例如成績進步,當作獎勵;或者多做點家事,當作報酬。商量的過程,比哪一方付出多少更重要。 四、你對孩子說:「別怕,不會有事的。」 孩子聽到的卻是:「你就愛大驚小怪!」 較好的說法是:「你一定感到很難受,說來聽聽。」 孩子被同學取笑、游泳比賽拿不到獎牌等,回到家悶悶不樂,家長一般都會表示沒什麼大不了,安慰他們一番。 大人知道這些挫折是小事,但孩子要學習表達、處理心中的情感,而不是把情感藏在心中。 帕納喬內說,如果孩子覺得自己不該有感受,或者覺得不該有某些感受,就會把心事悶起來,無法以健康的方式處理。 你應該誘導孩子擺脫怨天尤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你有沒有什麼辦法補救?」這類說法,可以提供孩子思考的機會,化消極為積極,自行解決問題。 北卡羅來納州大學兒科教授梅爾.萊文博士說:「父母用心聆聽孩子說話,勝過一味向孩子訓話。你只須贊同孩子的觀點,孩子有什麼事都會跟你說。」 五、你對孩子說:「不要跟陌生人說話。」 孩子聽到的卻是:「只要是陌生人都想傷害你。」 較好的說法是:「有些人令你感到不自在,就不要跟他們說話。」 現代的孩子經常得面對陌生人,跟陌生人說話,例如到商店買東西、搭公車、看醫生等。 「不要跟陌生人說話」這句古訓已不合時宜。父母應做的是,好好跟孩子說明各種危險。 首先,父母須了解一些事實。儘管的確有孩子被陌生人當街擄走,從此失蹤,但這些駭人聽聞的案例極少。 傷害孩子的往往是熟人,包括長輩。 所以,父母應教孩子提防所有人,不管是陌生人還是熟人,只要那人令他感到不自在。 聯邦調查局侵害兒童案件專家詹姆斯.比斯利說,假如孩子喜歡上網,父母就應教導他們避免把姓氏、地址、學校名稱等資料外洩,以免對方利用資料找到他們。孩子在網上結識了新朋友,也應該告訴父母。 六、你對孩子說:「不可以自私。」 孩子聽到的卻是:「把東西給人家。」 較好的說法是:「傑西想借你的跑車玩玩,跑車當然還是你的,他會還給你。」 你自己不會把跑車鑰匙交給鄰居,怎麼卻教孩子「不要自私」,把玩具無條件交給別人? 塔夫茨大學教授、心理學家埃爾金德博士說:「小孩子難以分辨自我和所擁有的或心愛東西之間的差別,例如玩具熊、玩具火車等。 所以你不能要求他們把自我分給人家。」 埃爾金德說,有些孩子多次被迫割捨心愛的東西,感到非常苦楚,結果會避免對人付出愛心。 孩子要到八歲左右,才真正了解分享的概念;八歲以前,教他們自私一點,是必須的。 取過孩子鍾愛的玩具之前,最好先在上面寫上他的名字,他就明白你不是逼他放棄所擁有的東西。 七、你對孩子說:「你為什麼……(這麼晚才回來、打妹妹等)?」 孩子聽到的卻是:「你又搗蛋了。」 較好的說法是:「我看你一定玩得很高興,所以才這麼晚回家,但這是不對的。」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父母往往向孩子提出太多問題,有些問題其實是吩咐,例如:「你不覺得該穿雨衣,免得淋濕嗎?」這類問題只是把命令的口氣化作友善的提議。 還有些問題父母其實已知道答案,例如孩子打妹妹,多此一問,只不過要讓孩子感到羞愧,自己招供。 這個方法或可收效於一時,卻會衍生後患。 孩子搗蛋,父母應該告誡,而非羞辱;使他知錯,方可培養他是非之心,但若年幼就令他過分羞愧,反而可能窒礙是非之心的發展。 阿克內斯說:「孩子不辨是非,就不會理會別人的感受,會偷竊、撒謊,甚至暴力犯案。」 父母最好跟孩子說,知道或猜想他們做了什麼,然後解釋為什麼不該那麼做。 要是你說錯了,孩子一定會馬上糾正,而這正可以成為雙方懇切交談的起點,有助孩子成長。 Call Out: 大家都以為誇獎孩子、加強孩子的自尊,是他們出人頭地的關鍵。但誇獎過頭,可能適得其反。

優秀不是逼出來的

2009年02月04日
公開
46

文�汪詠黛 朋友的獨生子悄悄打電話來向我求救: 「黛媽咪,請您告訴我媽,我的『消費券』可不可以不要拿去繳英語補習費?我討厭學英語!討厭、討厭、討厭……」 這個國小二年級的男孩委屈的說,剛開始去補習英語時,他並沒有不喜歡,但是媽媽每天緊張兮兮的盯著他練習聽、說、讀、寫和考試,說是為了準備參加全民英檢,還一直告訴他:「你如果英語不學好,以後就沒有競爭力,前途就完蛋了!」嚇得他也跟著緊張,開始討厭去補習班。 其實,孩子這樣的心聲,黛媽咪已經不是第一次聽到了。諷刺的是,我聽到更多「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上」的焦慮父母抱怨:「我省吃儉用,繳交大筆英語補習費,『一心只為孩子好』;可是這些不知好歹的小鬼,一點都不珍惜學習機會,他們以後要後悔就來不及啦!」 親子之間對補習英語看法的落差,讓我想起前幾年英國劍橋認證中心曾公布亞洲地區兒童(七歲到十二歲)的英語能力排名,臺灣小朋友的成績非常不理想;該中心分析,這是因為過去幾年臺灣小朋友瘋全民英檢,所有學習都是針對這項考試而來,已帶來負面效果,造成兒童英語能力不進反退。 背負龐大的考試壓力,小朋友學習英語還有什麼樂趣可言?學習語言,不是都該從興趣開始嗎?如果把有趣的學習搞成「一切都從考試開始」,那就難怪孩子會越學越沒興趣,越學效果越差了。 如果爸爸、媽媽不要那麼緊張,情況會不會改善呢?黛媽咪的經驗是這樣的: 咱們家哥哥小學六年級才開始學ABCD,由於他的個性活潑、好動,所以我不敢找那種標榜「嚴管、嚴教」,尤其是注重考試的補習班,免得把這個調皮鬼的學習胃口給搞壞。 在英文班上課,大都是唱唱跳跳和玩遊戲,就算是有定期測驗,也沒那麼可怕,加上大人不斷鼓勵,哥哥就這樣「從玩中學」,輕鬆進入英語世界。 國中時期的他,叛逆、倔強,不肯花心思在課業上,成績實在很難看,常常在班上吊車尾,但他始終沒有放棄英文課程;我們也藉由出國旅行,讓他多接觸外國人,不怕開口說英語;高中時他加入英語會話社團,繼續「玩」英語,還獨自參加海外遊學團練膽子。 大學時,他進入外語系就讀,除了被選為學生代表,隨著教授出國交流,喜歡旅行的他還考取了國際領隊執照,帶遊學團到歐洲、美國開眼界。進入企管研究所後,被青輔會甄選為臺灣青年代表,到印度參加世界志工大會,全程用英語介紹臺灣,做了一次成功的國民外交。 有了英語做工具,哥哥的膽子越來越大,學習欲望也越來越強,雖然從來沒學過德文,但仍申請到德國研究所做交換學生一年,和來自世界各國的學生用英語共同學習;放假時則當起「背包客」,在歐洲四處旅行,增廣見聞,並擔任環保志工,為保護地球盡一分心力。 這個從小調皮,國中時學業成績差到幾乎放棄自己的孩子,卻因為覺得學習英語很好玩,終於找出自己想走的一條路,讓我既不擔心他日後「沒有競爭力」,也不怕他的「前途完蛋」! 優秀不是逼出來的,只要大人多一點耐性、多一點鼓勵,孩子就有機會活出優秀的自己。 **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2009/01/20家庭版 **本網頁各連結標題及連結內容歸原權利人所有 歡迎進入參觀國語日報

不轉彎的航空母艦

2009年02月04日
公開
30

曾聽過一個故事: 有一艘美國海軍的超級航空母艦深夜在海上進行任務,當時能見度很低,艦長緊急至駕駛艙指揮,不能有一些閃失。突然,艦長看到五個船身的遠方有一閃一閃的微弱燈光,他快速下達命令請發訊兵發摩斯密碼:「這是美國海軍獨立號,我們將通過前方,請速往東轉十五度,以防意外。」很快的,對方也回應:「獨立號請注意,請向西轉十五度以避開我們。」 艦長看到對方的訊息後,非常憤怒,他想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是何等的大,更是世界獨一無二的,那有讓路給其他船隻的道理!因此他再下令發訊兵告訴對方:「重複,這是美國航空母艦獨立號,我是艦長可恩中將,請立刻向東轉十五度,以免撞到我們。」接下來,對方又回應:「我是二等兵,我這裡是燈塔,請立刻向西轉十五度避開。」 很多時候我們就像這位艦長,自我中心和自以為是,而造成許多工作與人際關係的困擾。總覺得我的生活、我的權益全世界的人都應該要知道並同意,所有的問題都是別人造成、也是別人要改變的。 在人的發展上,青少年時期更是突顯此特徵。他們一方面想要強力訴求自我,以確定自己的價值與獨立,一方面又想獲得同伴的認同與想擁有與人的親密。在此二道力量的拉扯下,青少年顯得矛盾與脾氣爆躁,再加上許多父母親害怕孩子走錯航道,不斷在旁耳提面命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甚至強力的介入指揮該做什麼,而孩子為解決這些心理的衝擊,只好穿戴著〞我必需告訴自己:「我是對的」〞的盔甲以增強信心,免得被想親密的需要(我和你一樣)吞噬就沒有我的主張、失去自由。 更有些青少年用以激烈的外顯行為:吃搖頭丸、抽煙、猛上網咖、不顧後果的性關係等,來證明我可以、我行、我是對的、〞我〞存在的需求。雖然,這些行為用理性來想都知道會造成身、心、靈不容易抹滅的傷害,但是許多青少年看來卻是在所不惜。 我相信很多家長會花很多心力想幫忙我們的孩子,脫離自我中心而能多一個眼光看真正發生的事實避免撞船,能更深度、更廣大的視野看自己與世界。無奈青少年的孩子對於父母有打從心裡的抗拒,若我們一心還認為用小時候的方式能影響青少年,那我們就太小看他們。 順勢而為是對待青少年的不二法門,青少年喜歡和自己同年齡、有相同狀況、能說著和自己共同語言的人相處,也較能夠聽得進去同伴的觀點。假若青少年能有一個好的團體、好的導師能陪著他們一同探討人生、瞭解自己的心情、想法和行為的關係,找到真正發生的事實和自己生涯的定位,那將會是一件幸福的事。 人生就像大海一樣,充滿各種挑戰。而每一個人都開著一艘自己的航空母艦,航空母艦的設備容易看到與改進,但是如何判斷往那開卻是內在需要培育的能量。讓我們的孩子能自信而非自大的駛向人生,得需要您與一個專業的導師和團體共同支持和幫忙。 **本文轉載自友緣基金會 **本網頁各連結標題及連結內容歸原權利人所有 歡迎進入參觀友緣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