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如如蜜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什麼是子宮腺肌症

2009年06月17日
公開
76

不是【子宮肌瘤】而是【子宮肌腺瘤(症)】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鄢源貴 什麼是子宮腺肌症 子宮的內襯結構(子宮內膜)侵入並生長在子宮肌肉層中叫作 『子宮腺肌症』或是『內生型子宮內膜異位症』。這可與『外生型子宮內膜異位症』共存,所謂外生型子宮內膜異位症是子宮內膜漫延侵襲子宮外面的器官或部位。這些異位子宮內膜組織的特性與正常子宮內膜類似,同樣會在月經期出血,血液和碎片會在子宮壁腺體中累積,導致子宮壁腫脹體積變大並類似球狀。子宮腺肌症可以是瀰漫型或是局部型的。後者表示被侵犯而膨脹的範圍是局部性的, 也常被稱為『子宮肌腺瘤』。 是子宮肌腺瘤還是子宮肌瘤? 最容易和子宮腺肌症混淆的疾病是子宮肌瘤。每一個子宮肌瘤都起源於一個不正常的細胞,在雌激素的刺激下成倍增生。肌瘤僅是移動和壓縮正常的肌肉,因此在肌瘤切除術時可以切除整個腫瘤病灶組織,並不會傷害到周圍正常肌肉組織。 相反地, 子宮腺肌症或子宮肌腺瘤不是單獨的腫瘤,而是由於子宮內膜的組織侵入子宮肌肉層導致子宮壁膨脹,因此想只是切除肌腺瘤侵犯的組織而沒有切到肌肉組織是不可能的。 子宮腺肌症的症狀 子宮腺肌症也許沒有症狀。當隨症狀出現時,典型的發現是子宮變大、骨盆腔的疼痛和經血過多。經痛是最常見,可以是嚴重絞痛或是類似刀割、針刺般的疼痛。 子宮有的是整個變成球狀地增大或是有局部增大。月經量可能很多甚至帶有血塊,嚴重可能導致貧血,另外經期可能會拖得很長。 子宮腺肌症對受孕和懷孕的影響並不清楚。但一般而言受孕率較低。目前的文獻指出在 35歲以上的婦女最易罹患子宮腺肌症,約有17%的流行率。在大多數子宮腺肌症是在剖腹生產或子宮切除時意外的發現,在懷孕期間的併發症包括了子宮破裂或穿孔、植入性胎盤、子宮收縮不良所致之產後出血。甚至有子宮外孕發生著床在子宮壁的肌腺瘤之中的報告。 如何診斷子宮腺肌症 子宮腺肌症經常地是臨床上沒有懷疑而是因其他原因切除子宮時意外發現的。偶爾由子宮輸卵管攝影(用顯影劑注入子宮)可以發現,X光可以顯示子宮壁有時會有顯影劑出現。然而顯影劑出現的範圍不一定就是疾病真正的範圍。 核磁共震最近已被認為是有效的診斷工具,不僅能夠的檢查出子宮腺肌症的存在和病灶的範圍程度並能與肌瘤做區,但是價格昂貴,不符經濟效益。 一般利用高頻的陰道超音波在有經驗的檢查者也可以提供精確的診斷。 除了臨床症狀及影像學檢查外,血清CA125 也可輔助判斷,在我們大規模研究統計子宮肌腺瘤和子宮肌瘤,發現CA125大於50以子宮肌腺瘤居多。 子宮腺肌症是相當常見的,這在任何一個發生異常子宮出血的都必須要考慮到的。常有的情況是未能夠診斷出來, 或是誤診為所謂子宮功能不良性出血。也因而有婦女接受荷爾蒙或其他治療,最終因治療無效而導致子宮切除。 子宮腺肌症的藥物治療 通常稍微增大的子宮若是沒有症狀是不需要治療。也有使用GnRH agonists 暫時性緩解很嚴重的經痛。這些藥物主要是讓卵巢的功能和月經的完全停止產生一個類似停經的狀態並使不正常的組織萎縮,也就是讓卵巢冬眠3至6 個月,同時可藉這個期間使原本貧血的人恢復正常的血色素。然而GnRH agonists的副作用有時候令人難以忍受,例如產生熱潮紅的症狀、骨質流失、膽固醇變化,尤以好的膽固醇減少最明顯,而壞的膽固醇則反而增加,基於以上的原因所以GnRH agonists的以六個月為限。另外也有使用Danazol,但副作用與不適更嚴重。一般在治療停止後,相關的症狀很容易復發。 子宮腺肌症的改良治療 (雞尾酒療法) (手術減積療法合併子宮血流減液術、子宮神經燒灼術及輔助之GnRH agonisits卵巢冬眠療法) 對有症狀的子宮腺肌症目前較有效的處理大多數是考慮全子宮切除。近年來我們用手術切除子宮被子宮腺肌症侵犯的部分,即 『減積療法』,在手術中耐心切除灶並盡量保留正常子宮的組織。 當然若是病灶越大即表示切除的部分越多,子宮的完整性就越差,出血量也越多,修補子宮的難度也越高。因此我們同時加做『子宮血流減液術』,減少術中的出血以及引流管的留置,減少術後因出血所致的併發症。切除病灶後並重建修補子宮, 使子宮回復到接近正常的大小。 另外若是經痛很嚴重的病人,我們會合併做『子宮神經燒灼』以增加緩解疼痛的效果。 由於腺瘤與正常組織沒有明顯的界線,即使切除可見的病灶,仍是有殘留的不正常的組織與細胞,此時便需藉助前述『GnRH agonists卵巢冬眠療法』來消滅它們,如此可大幅降低復發的機會。如此的治療可明顯緩解疼痛並使月經回復較正常的狀況。 很多子宮腺肌症的病人常有不孕的問題,在除掉肌腺瘤(子宮內膜異位症)這個容易造成不孕的因素,經過雞尾酒療法後反而增加懷孕的機會,但切除的部分越多,相對的子宮的完整性就越差,受孕能力也受影響,即使懷孕,流產、早產的機會也增加。因此盡早切除局部較小的病灶,才能盡量保留子宮的完整性,得而保全及回復懷孕的機會。不究懷孕的問題,此改良之雞尾酒療法除了能夠避免子宮切除、減少諸多手術的併發症,也帶給病人極高的滿意度。 ------------------------------------------------------------------------------------------- 子宮肌腺症 本文作者為國泰醫院婦產科醫師、台灣婦科腫瘤學會理事 常見於卅至四十多歲的婦女,近年來廿多歲患者也逐漸多起來,可能隨著晚婚、晚孕、不孕人口的增加而增加。對於二、三十歲的患者而言,最令人擔憂的問題在不孕,一些嚴重的病例,即使做試管嬰兒,也難以著床。 子宮肌腺症和子宮內膜異位症可以說是病因相同而病灶不同的疾病,二者都是由於子宮內膜跑到不該存在的地方,如果是在子宮以外,就稱為子宮內膜異位症,如果是異位在子宮肌肉層內,則稱為子宮肌腺症(Adenomyosis),也有人稱之為子宮腺肌症。 子宮內膜為什麼會跑到子宮肌肉層裡?有些人認為可能由於生產或人工流產時,壓力太大造成內膜被擠向肌肉層內,但事實上很多病例不但不曾懷孕過,有些連性經驗也還沒有,因此真正的致病機轉,其實還不完全確定。 子宮肌腺症的患者,其子宮內膜通常四散在肌肉層各處,尤其以子宮後壁的肌肉層內最多見,有時候會集中在一處,形成類似一團腫瘤,這時候才被稱為「子宮肌腺瘤」。 子宮肌腺症常見於卅至四十多歲的婦女,不過近年來,廿多歲的患者也逐漸多起來,可能和子宮內膜異位症一樣,隨著晚婚、晚孕、不孕人口的增加而增加。對於二、三十歲的患者而言,最令人擔憂的問題在不孕,一些嚴重的病例,即使做試管嬰兒,也難以著床。 臨床上對子宮肌腺症的診斷,主要依賴症狀、內診和超音波檢查。患者通常有經痛,並且往往從月經要來之前幾天就開始痛,有些人甚至痛到月經結束之後幾天,有些合併有性交疼痛、經量過多、不孕等問題。 超音波掃描可以看見子宮整個腫大起來,子宮壁(尤其常見的是後壁)會超過二點五公分以上,如果超過二點五公分以上的厚度,更是可以肯定必為異常。假如有某一處聚集成一團「肌腺瘤」,則用超音波可與子宮肌瘤辨別,因腺瘤沒有一層莢膜包在外圍,肌瘤則有,另外腺瘤的超音波回音比肌瘤強。另外,使用腫瘤指數CA125也可協助診斷。 真正的百分之百確定診斷,其實是手術切除子宮之後,把子宮送到病理科做切片,才是真正的斷定。 不過,在數年前,經由國泰醫院病理科主任黃世鴻醫師的協助,本人獲國科會獎助的一項研究,證實可以在腹腔鏡指引下,做子宮肌肉層的針刺切片,不切除子宮也可取得組織標本做病理診斷,這對於還想生育的婦女而言,可做為用藥的參考。 由於子宮肌腺症通常病灶散佈在整個子宮肌肉層,因此治本之道是子宮切除,不論經開腹、腹腔鏡,還是經陰道手術,總之擠除整個子宮,自然不會再有此病了。因此如已完成生育任務,尤其四十歲以上,苦於嚴重經痛影響生活品質者,切除了宮是一勞永逸的根本辦法。 不過,近年來有愈來愈多的年輕粉領族,還沒結婚生育,即已罹患此病,如果切除子宮,則完全斷了生育的希望,有些甚至可能也因而斷了姻緣路。因此,對她們而言,保守療法雖不能永絕後患,但也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即使是保有一線「子」望都好。 如果有侷限性的肌腺瘤,可以手術切除腫瘤,子宮完全保留住。如果肌腺症使得子宮肌肉層厚達三、四公分,可以手術「打薄」,再追加藥物紿療。比較不嚴重的,也可以直接以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最常用的是Danazol(療得高),這也是子宮內膜異位症最常用的藥,一般必須每天服用二至四顆,持續半年左右,比較厲害的可能需要一年。服藥期間月經會暫停,因此也不再經痛,而藥效可依超音波檢查子宮肌肉層變薄,子宮也變小,血清中CA125數值下降而知。比較麻煩的是,此藥是男性荷爾蒙衍生物,因此可能出現聲音低沈、青春痘、肌肉結實、乳房變小…等副作用,不過臨床上絕大多數的患者,副作用都不大。 另外有一種新藥Geatrinone(黛美痊),每週只需服用二顆,且副作用較少。此藥每顆近四百元台幣,不過因用量低,總花費不貴,健保仍有給付,但目前在台灣尚未普遍使用於所有的醫院。 還有每個月打一針的腦下垂體荷爾蒙拮抗劑GnRH,同樣可以抑制此症,不過每針近萬元,且健保不給付。 這些藥物都可以善症狀,控制病情,不過一旦停藥,通常會逐漸恢復原狀,因此唯有想要再生育者,才值得嘗試這種方法。 至於一般的止痛藥、止痛劑,則只是暫時性的解除症狀,不能使肌肉層內的子宮內膜萎縮,因此不適合用做長期治療。 ------------------------------------------------------------------------------------------- 子宮肌腺瘤與子宮肌瘤 張明揚醫師 子宮肌腺瘤、子宮肌腺症、子宮腺肌症等,都是同一個疾病的不同表現與翻譯。子宮肌腺症是子宮內膜由子宮腔內直接穿透進入子宮肌層,而在子宮肌層內衍生出新的子宮內膜組織好像子宮內膜異位之於骨盆腔內。因此友人稱子宮內膜異位為子宮外異位,而子宮肌腺症為子宮內異位。 子宮肌腺症與子宮內膜異位可以在同一個人同時發生,也可以分別發生,一般的情況是內膜異位的人較易併發子宮肌腺症,但許多子宮肌腺症的人卻較少發生內膜異位,此原因可能因其發生的機轉不同所致。 子宮肌腺症在子宮肌層內的分佈是散在性的,用台語來表示很貼切,叫做〝散瘤〞(腺瘤)有如拿一把沙往地上一撒,沒有明顯的範圍。反之,子宮肌瘤則不同,子宮肌瘤是子宮肌層的某一個細胞發生了突變,這個細胞慢慢地生長形成一因硬梆梆的肌肉瘤,這個肌肉瘤與旁邊的組織涇渭分明,就好像把一粒珍珠硬生生塞入子宮內部一樣。 子宮肌腺症雖然是散的,但其組織如果發育快速,也會在某處形成群落,有點像子宮肌瘤,但這個集中區與周遭的組織邊界不明確,就像沙灘上某處的一個沙堆一樣,此處稱為子宮肌腺瘤。 子宮肌腺症(瘤)的症狀與子宮內膜異位者相似,因為子宮內膜在月經期會分泌大量的CA-125與子宮收縮素(前列腺素)乃造成子宮劇烈的收縮,而產生厲害的疼痛,子宮肌腺症的內膜乃直接與子宮基層相接攘,所造成的收縮效應可說數倍於子宮內膜異位,因此其經痛程度也可達數倍,CA-125的濃度也可達數倍。子宮肌腺症的經痛可說是集所有經痛之大成。 子宮肌腺症女性的經量並不如子宮肌瘤者多,其原因也在於收縮力實在太強,讓月經很快便止住;但如果內膜在子宮肌層內的分佈不平均,造成子宮收縮不完全,則經量會反而增多甚至滴滴答答個不停。 子宮肌瘤患者的經量便如上述的情形一般,如果收縮完全,或肌瘤佔據了子宮肌層的範圍不大,則經量不大;反之,如肌瘤影響了收縮的均衡性則經量大增且不止,但肌瘤組織因不會分泌前列腺素,相對的也比較不會經痛。CA-125的值也多在正常範圍;痛經又有子宮腫瘤的小姐可用這幾個稍作判斷。 子宮腫瘤,還是需要超音波初步診斷,子宮的超音波以經腹部檢查較能有完全的影像。經陰道的超音波可觀察卵巢的細部以及子宮腫瘤和子宮肌層、子宮內膜的關係,但因範圍不夠廣,當無法判斷腫瘤的確切大小與位置,最理想的還是腹部先照全景,再由陰道觀看細節。 腫瘤的位置確定後,需檢視其與周遭組織的關係,肌瘤的邊界比較明確,可看出一團明顯的腫塊,肌腺症則看不到腫塊,但子宮肌層明顯增厚,以此可大致分辨肌瘤與肌腺症。肌腺瘤則困難得多,肌腺瘤也會形成腫塊,雖然邊緣不明確,但勉強看也稍稍分辨得出,如此與某些邊緣不太清晰的子宮肌瘤容易混淆。此外如子宮肌瘤不止一個(多發性肌瘤)的話,邊緣或外觀便不如單一肌瘤清楚,也不易與腺瘤分辨,此時便造成選擇治療方式的困難。 子宮肌瘤的原因單純,治療也簡單,且大多數不需要切除子宮,復發率小,很少需要追加藥物治療。子宮肌腺症則相反,手術無從切起(因是〝散在〞性的),最好的療法是切除子宮,若部份切除,復發性很高,常需要追加藥物療法,有的甚至需要終其一生服藥,直到更年期。子宮肌腺症的治療其困難可想而知。而在手術前診斷出肌瘤或肌腺瘤常可影響手術的方式與成功率,甚至決定手術之需要性。

慢食,有益身心

2008年11月29日
公開
41

•讀者文摘 2008/10/10 【撰文�黃美嫦】 周妙珍住在香港新界屯門,須輪班工作,假如當早班,清早六時三十分左右便要出門。「下班時,已是將近下午四點鐘,趕往附近市場買菜後,回到家裏,除了弄晚餐,還要洗衣服、打掃等,所以烹調一般不會花多少時間,但求簡單快捷,例如蒸魚、蒸肉餅、炒菜,沒有什麼變化。」 有時她趕不及下廚,丈夫和兩個孩子往往就吃速食,如外賣的盒飯、披薩等。「想到那些食物多味精和調味料,不大健康,心裏便會感到內疚。」 現代社會節奏越來越快,我們的飲食模式難免也受影響。都市人普遍超時工作,缺乏時間和家人一起,於是肉多、蔬菜少的快餐便流行起來。根據「香港生活與工作平衡概況」調查結果,香港的雇員經常超時工作,二○○七年每星期都超時工作的有百分之六十六左右,每天都超時工作的則有百分之二十三。 此外,根據香港衞生署二○○七年四月公佈的統計數字,香港人口之中,超重及肥胖者約占百分之三十九;每天吃水果少於一樣的人,約占百分之四十七;每天吃蔬菜少於一碗的人,則有百分之三十三。香港人外食情況十分普遍,一星期出外用餐至少五次,百分之五十二左右的人通常不在家吃午餐。 在台灣,據今年一項「外食人口飲食習慣大調查」顯示,近八成受訪者一週至少五天在外進食,同時只有三成受訪者每日能夠攝取足夠的蔬果量。 香港衞生署中央健康教育組營養師胡燕柵指出,根據美國心臟學會的調查,每星期外出用膳四次以上,患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的危險會增加。她解釋:「外邊賣的食物一般含較多膽固醇、脂肪、鹽、糖等,所以外出用膳次數越多,患這些都市病的風險越高。」燒烤類、火腿等含大量鹽分和脂肪,為健康着想,就不宜多吃。 在快餐盛行的社會,許多人似乎變成了快速進食機器,吃飯有如囫圇吞棗,但求解決飢餓,忽略了不良飲食習慣有損健康。胡燕柵指出,用餐時,慢慢咀嚼比狼吞虎嚥有益:「飽腹感會在進餐約二十分鐘後產生。吃得太快,飽腹感來不及傳至大腦,容易吃得過飽,以致攝取過多熱量。此外,食物不細嚼,會增加胃部負荷,影響消化功能。所以慢慢咀嚼,既可避免進食過量,也有助消化。」 作家兼餐館老闆郭偉信同樣認為,進食要慢,要好好品嘗:「不少人不會好好利用吃飯時間,比如有一小時吃午飯的時間,卻花四十五分鐘玩電子遊戲,只用十五分鐘吃飯。慢食其實是一種生活態度,我們應好好安排時間。」他從事餐飲業十多年,經常往返歐洲各國,發覺外國和香港的飲食文化大異其趣:「歐洲政府會協助農民,使農產品保持水準,即使經濟不景氣,高品質食物依然不乏捧場客人;香港人則多忙於工作,愛吃便宜速食,往往忽略食物的來源、成分等。」 郭偉信是國際慢嚐會香港分會創會主席及委員;該會全球會員估計超過八萬人。郭偉信知道都市人生活繁忙,未必每天都能夠慢條斯理用餐。「假如不能慢慢吃,最好不要吃太多。我建議最少每星期有一天和家人、好友一起慢慢用餐,好好享受飲食的情趣,對身體的消化系統也有益處。」他有一位朋友今年初把所飼養的鱔魚宰殺烹煮,和親友共同分享,可謂深諳飲食之道。 慢食對身心都大有好處。加拿大亞伯達大學公共衞生學院副教授鮑爾•維格勒以新斯科細亞省的人口為研究對象,發現小孩子和家人一起吃飯,細嚼慢嚥,會更加健康,並可避免患上肥胖症。他說:「家中煮的食物勝過加工食品和外賣食物,而晚餐是養成健康飲食習慣的最佳時機。」 二○○四年美國《小兒及青少年醫學檔案》(Pediatrics and Adolescent Medicine)發表的一份報告顯示,多在家吃飯,可減少青少年吸煙、喝酒以及吸食大麻,並且特別有助少女擺脫頹廢心理。完成此報告的作者更指出:「在家吃飯,青少年身心都會變得更加健康。」 郭偉信有時會教導小孩下廚,培養他們烹調的興趣以及珍惜食物的美德。胡燕柵認為,父母教子女烹調有助他們了解健康飲食的概念:「和孩子一起下廚,可提高孩子的健康飲食意識。家長也應以身作則,着重健康飲食,尤其不應以不健康的零食、速食等作為獎賞,否則孩子會把快樂和這些食物聯繫起來,更加愛吃。」 胡燕柵建議家長在家中顯眼處放些不同種類的水果,引起孩子吃水果的興趣,減少他們吃不健康零食的機會。「父母還可花點心思,購買彩色繽紛、食物造型有趣的烹飪書或上網搜尋食譜,增加兒女下廚的興趣。」 她認為,家長培養孩子健康的飲食習慣非常重要:「這樣,兒女發育期間才可吸收足夠營養,減低長大後因高脂、高熱量等患上慢性疾病的風險。」她強調,最重要的是懂得正確選擇食物的種類和分量。 「選擇食物,應根據健康飲食金字塔的標準,泡麵、炸薯條、薄餅等,含大量油、鹽、糖,營養價值低,是所謂的『垃圾食物』,屬於金字塔頂端的食物類別,最應少吃。」胡燕柵說,吃東西前,我們最好想一想:自己把什麼吃進肚子裏?眼前食物的成分是什麼?在哪裏出產?對身體有好處嗎?思考這些問題,有助改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 文鳳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購買食物完全以健康為宗旨。她說:「不時不食,夏天我們多吃瓜、空心菜;秋冬則吃菜心、芥菜等。我喜歡買品質好的有機食物,大前提是符合自己的經濟原則。」她訂購本地有機農場出產的蔬菜和雞蛋,並每星期一、兩次上市場買雞、牛、豬、魚等肉類。她煮菜盡量避免千篇一律:「我多使用顏色較鮮艷的食物,例如胡蘿蔔、青綠蔬菜。要增加菜餚的色香味,提高孩子的食慾,則可加入麵豉醬及豆瓣醬,或以香草來醃肉。」 文鳳玲家中的前院種了不少有機植物,例如薄荷葉、夜香花、迷迭香、羅勒等香草,還有番薯苗、番茄、空心菜、果樹等。她下廚需要新鮮蔬菜,可謂俯拾即是。「春天以薄荷葉炒蛋,有利濕作用;夏天用夜香花煮湯或煎蛋,春天、冬天用人參果煮湯,都很不錯。」 郭偉信說:「近年食物中毒或含毒素的新聞時有所聞,讓較多人關注食物的來源及品質,例如是不是有機作物、有沒有基因改造等,這是好現象。」 胡燕柵認為,任何年齡的人要實行健康飲食,都不會太遲。「家長假如忙得無法下廚,要買超市或餐廳預製的菜餚,應以營養均衡為原則,即五穀、蔬菜、肉類比例為三、二、一。肉類宜選擇脂肪較少的。排骨、雞翼等脂肪含量頗高,應少吃。像青椒炒牛肉就是較好的選擇。」 郭偉信和胡燕柵不約而同說:「食物是大自然對我們的恩賜。飲食得宜,可以改善消化,促進吸收,令身體健康。和親友聚餐,更可促進感情。」 【讀者文摘2008年10月號】

打造不會感冒的生活方式

2008年11月21日
公開
38

打造不會感冒的生活方式 蜂蜜、雞湯、刮痧、疫苗……中西醫學各有法寶,讓你跟感冒說再見。>>想了解更多的【養生之道】。 文.李怡嬅  攝影.陳怡安 2008/11 康健雜誌 120期 34歲的曉琪只要一感冒就咳嗽,夜裡尤其咳得厲害,常常咳到睡不著,影響白天工作。 時值秋冬交接之際,她除了每天出門一定帶件薄外套,多吃蘋果、喝綠茶,有空時還煮薑湯喝,避免感冒纏身。 感冒的症狀令人難受,也可能釀成併發症,輕則引起中耳炎、鼻竇炎,重則引發肺炎、腦膜炎甚至敗血症等致命疾病。 台灣的統計顯示,每年約有4500人死於流感,人數相當於國人十大死因第九位的自殺。而英國每年冬天也約有4000人,因感冒及感冒引起的併發症喪命。中醫認為感冒是萬病之源,更不敢等閒視之。 中西醫各有一套預防及治療感冒的方式,《康健》請教專家,提供最新且全方位的保健方式,讓你輕鬆健康度過感冒流行期。 閱讀之前>>對於流感疫苗,你的認識有多少? 施打流感疫苗,是目前最快且最有效的預防感冒法。然而,你對於它的了解有多少呢?(是非題)  ( )1.第一次注射的小孩像大人一樣打一劑就好? ( )2.懷孕婦女最好不要打疫苗? ( )3.老人打疫苗反而易得感冒? ( )4.感冒時不能打疫苗? ( )5.打了流感疫苗就不會感冒? ◎解答: 1.(×) 8歲以下初次注射的小朋友需施打2劑,讓身體對病毒有記憶。第2劑最好間隔1個月接種。 2.(×) 國內的感冒疫苗為非活性疫苗,因此沒有副作用。甚且,打流感疫苗的孕婦生出來的小孩免疫力較好,比較少得感冒,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說。 3.(×) 健康的老人打疫苗可達到5∼7成的保護力,有慢性病或長期臥床的長輩可能降低到3成的防護力,「但總比沒有好,」黃立民解釋,疫苗是防季節性的流行性感冒,老人家可能是染上其他型的感冒。 4.(×) 榮新診所副院長、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何一成表示,發燒時才不宜打。其他如對雞蛋過敏、過去接種流感疫苗曾休克者也不宜施打。 5.(×) 一般人說的感冒,其實分為流行性感冒和普通感冒兩類,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超過兩百種,而流感是由A型或B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因此打了疫苗仍可能染上一般感冒。 ◎預防篇 →西醫 流感疫苗 最強武器 為了減輕流感的威脅,許多國家提供流感疫苗做為防護。流感疫苗對健康年輕人有70∼90%的保護效果,對老年人則可減少50∼60%的併發症,「是目前最快且最有效的預防方式,」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黃立民強調。 台灣免費施打流感疫苗的對象是65歲以上老人、6個月∼3歲的幼兒以及國小一、二年級學童,今年還首度新增納入近54萬名的小學三、四年級學童,加強預防群聚感染。建議最好在11月中旬以前接種第一劑,才能在12月底流感高峰前發揮最佳的保護效果。 另外由於台塑企業創辦人王永慶慷慨捐贈,75歲以上老人也可免費注射肺炎鏈球菌疫苗。 勤洗手也能避免病毒上身。感冒病毒無所不在,埋伏在呼吸的空氣中、公車的拉環、廁所的門把……,因此少碰你的臉,並請經常使用肥皂、洗手乳洗手,每次洗手至少維持20秒,洗手完請記得使用擦手紙,或者包包裡放小瓶酒精乾洗手,隨身帶著。  此外,健康的生活型態,如飲食均衡、睡眠充足、適度運動,能助你增強免疫力,制伏感冒。  聽起來是老生常談,卻很關鍵。因為這可能是你常感冒或感冒總是很久才好的原因。 →中醫 避寒去寒防萬病  中醫認為感冒是身體因天冷、氣溫驟降、或淋雨而受到風寒引起,寒邪之氣若積存在體內,會傷害五臟六腑,進而釀成各種慢性病。  避寒、去寒是中醫主要預防之道。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科主任賴榮年提醒,時值秋冬交接之際,切記保暖、避免淋雨,也要少吃冰的食物,以免增加腸胃的寒氣,「膽經」和「膀胱經」兩條經絡主風寒,所在的背部和大腿外側是身體容易受寒及積寒之處,可以刮痧去寒。  被稱為防癌之母的日本醫學博士莊淑旂,也以湯匙刮背預防感冒,建議家人之間每天睡前使用瓷湯匙,沿脊椎從上往下刮到尾椎,5分鐘就能消除疲勞,活絡筋骨,增加身體免疫力,預防感冒。 ◎治療篇 小徐只要感覺自己好像快感冒了,就喝感冒藥水先「壓」症狀,但不一定每次奏效,「家裡就是這樣治感冒,我不覺得不對。」 小徐不是特例。何一成說,來看感冒的病患約有2∼3成服用成藥後沒改善,主要是沒有對症下藥,尤其在病徵尚未出現就吃藥,根本是「亂槍打鳥」。 其實,好好休息,多補充水分和注意營養均衡,讓身體保持對付病毒的最佳作戰狀況,是最適當的療法。多數人7天內就會痊癒。 如果鼻涕或痰呈濃稠黃綠色時,建議你去看醫生。而鼻涕只是清水,不妨買成藥緩和不適。 市售的感冒熱飲已多達21種,國泰醫院汐止分院耳鼻喉科醫師黃德種提醒民眾依自己症狀選擇。 例如有些主要成分是乙醯胺酚類(acetaminophen)止痛劑,及少量的鼻粘膜充血抑制劑,其實只有止痛藥發揮鎮痛解熱的功效。 而有些針對早晚不同需求推出的日夜沖泡熱飲,「小心別誤用了,」新光醫院藥劑部主任王春玉表示,適合晚上服用的散劑大多加了抗組織胺,有嗜睡的副作用,吃錯了白天會昏昏沉沉想睡覺。老人家尤其需要注意,避免跌倒意外。  此外,可待因(codeine)止咳的效果雖然不錯,但有成癮性,因此建議服用不要超過三天。  不論感冒熱飲或一般成藥,都要先請教藥師關於藥品的適應症及注意事項,並且遵守說明書的使用建議。  如果你不喜歡吃藥,有些民間流傳的老祖母食療法也能幫你緩解不適。食療效果或許比較慢,但好處是沒有西藥的副作用。  不過,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感冒分「風熱」及「風寒」型,如果得了熱性感冒又吃溫熱性食物情況會更糟。以下提供你適切的吃法,避免弄巧成拙。 →風熱感冒 涼性清熱食物 ◎症狀:喉嚨腫痛、鼻涕或痰液黃稠、身體發熱、高燒等發炎徵兆。 ■番茄:解口乾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陳潮宗表示,番茄有消炎、清熱、生津的效果,可緩解發燒、口乾舌燥。但番茄性偏涼,身體胃寒容易拉肚子者不宜多吃。 ■楊桃:解喉嚨痛 楊桃性寒,能去風熱、利尿,也能化痰、緩解咽喉脹痛。沾鹽吃加強退火功效。其他如梨子、西瓜、甘蔗、竹筍、冬瓜、黃瓜、絲瓜、牡蠣等,都屬涼性食物,有解熱作用。 ■熱水加鹽:退火 中醫認為鹽能退火,熱水(不燙口即可)有緩和咳嗽及喉嚨不適,也能補充水分。不過腎臟功能不好的不宜使用,避免造成腎臟負擔。 而市井傳說沙士加鹽能治感冒,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任戴承杰說,因為沙士含有菝 (arsaprilla),一種傳統墨西哥用來清熱的草本植物。但是碳酸飲料糖分、熱量高,也會增加腸胃負擔,要注意適度攝取,血糖偏高的人要少喝。 →風寒感冒 溫補性食物 ◎症狀:因吹風受寒發冷、頭痛、咳嗽、痰清而稀  ■薑:去寒解咳 中醫認為薑能散寒止咳、幫助發汗、解嘔吐、防暈車的功能。陳潮宗表示,傳統中醫喜歡用生薑+豆豉+蔥白熬成湯來對抗頭痛、全身痠痛,並且幫助去寒發汗。  薑湯更是體質虛弱者的養生法寶。賴榮年建議身體比較虛寒者可以每天早上服用薑湯,做法是取1、2片生薑加瘦肉、適量水放入電鍋煮即可。其他如洋蔥、韭菜、蒜、南瓜、青椒、雞肉、牛肉、蝦、栗子、核桃、蓮子都屬溫熱性食物。  ■熱甘蔗汁:止咳 戴承杰指出,甘蔗味甘性平,有生津、潤燥的功效。甘蔗汁加熱後,能解寒性感冒的咳嗽症狀。 →風熱風寒都適用的止咳妙方  ■烤橘子 烤過的橘子減少了寒性,且能鎮咳化痰,「尤其果肉與果皮間的橘子絲的功效最好,」賴榮年推薦。做法是拔蒂頭後撒上少許鹽巴,包錫箔紙放入烤箱5分鐘,最好連同橘皮一起吃。(梨子燉貝母、陳皮茶也有相同功效。) ■蜂蜜 戴承杰說,蜂蜜性平味甘,有潤肺止咳、潤腸通便的作用,傳統中醫常用來治咳嗽。 最近西方醫學研究更發現,蜂蜜比咳嗽糖漿有用。這是美國賓州州立大學醫學院讓105名2∼18歲的患者分別服用蜂蜜、咳嗽藥後發現的結果。 研究員也對用量提出建議:2∼5歲半茶匙、6∼10歲1茶匙,12歲以上2茶匙,一歲以下不建議使用,因為可能導致肉毒桿菌中毒。 無論吃成藥或食療,醫生認為未顯見效果,流鼻涕超過3天、咳得又急又喘、耳朵痛、發燒不退,可能產生併發症,都需要立即看醫生。 ◎不會感冒的生活方式  榮新診所副院長、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何一成有位30歲的女性病患,感冒次數頻繁,平均一個月看診兩次,生病影響生活品質,也讓她鬱鬱寡歡。  何一成了解她的生活型態後,列出營養、運動的改善計劃,患者實踐後果然奏效,「現在好幾個月才看到她一次。」  不需花大錢買補品,從日常生活調整,讓免疫力達到最佳戰鬥力。 1.比吃蘋果更能遠離醫生的飲食原則:  ◎早餐加入燕麥:挪威一項研究發現,燕麥及大麥含β葡聚糖(β-glucan),有抗菌及抗氧化功能。  ◎每天7份蔬果(蔬菜半碗、水果1個拳頭大為1份)及2000cc水分,讓身體免疫功能正常運作。  ◎每天吃2∼3瓣生大蒜:大蒜中的蒜素有預防感染及殺菌的功效。英國研究發現,常吃大蒜的人減少2/3感冒的機會。對大蒜辛辣味不能接受的人,可先把蒜頭拍碎,在炒煮蔬菜或肉類時再加入。  ◎每天2∼3杯茶:綠茶的好處說不完:防癌、延緩老化、降血脂、預防感染…;紅茶也有抗病毒的功效,美國哈佛大學實驗發現,每天喝紅茶的人抵抗力明顯比不喝的人高。  ◎每週2份魚類、海鮮:牡蠣、大龍蝦、蟹、蛤蜊等含有礦物質硒,能增強免疫力對抗流感病毒。鮭魚、鯖魚則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omega-3,能減少發炎、預防感冒及呼吸道感染。  ◎喝雞湯: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研究指出,雞湯中的營養能加強身體的免疫力,也有消炎效果,能緩減感冒時的喉嚨發炎、疼痛。雞肉、雞湯中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多種胺基酸,可以有效地增強人體對感冒病毒的抵抗力。 2.偷時間運動:每天健走30分鐘,向感冒說bye-bye。美國西雅圖弗萊德.何欽森癌症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實驗發現,每天健走30分鐘,比每週只做45分鐘伸展運動的人減少一半機會得到感冒。 3.保持樂觀開朗:心理真的會影響生理。研究證實,悲觀的人免疫球蛋白A(IgA)較低,受到感染機會較高,看醫生的次數也較多。

感冒、流感有差嗎?

2008年11月21日
公開
40

感冒、流感有差嗎? 文.賴皇伶/吳迎春/吳家恆 2008/01 康健雜誌 110期 元月流行性感冒進入最高峰,但卻有高達6、7成的人分不清流感與感冒的差異,還以為流感只是比較嚴重得感冒,若因此延誤就醫,將可能造成不良後果,甚至擴大傳染給全家人。 流感≠感冒 大多數的人若有喉嚨痛、咳嗽、流鼻水……等症狀,第一個反應就是:「我感冒了!」 事實卻不見得那麼單純。雖然這些症狀都顯示,呼吸道受到病毒或細菌侵襲,但是因為致病的種類不同,預防和治療的方法也有差別。 一般人所稱的感冒,其實分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兩大類。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超過兩百種,因此每人每年平均會得2∼4次。最初的症狀是喉嚨痛、打噴嚏,兩三天後開始流鼻水、咳嗽。 流行性感冒雖然也是病毒引起的,但是來勢就比較兇猛了。典型的症狀是突然畏寒、發高燒(體溫超過39度以上),持續2∼3天,加上頭痛欲裂、全身痠痛無力,大多只能臥床休息。 此外流行性感冒病毒非常多變,即使健康成人的免疫系統,也無法快速辨認並且反擊,常有「一人得病、全家中獎」的情形。 更嚴重的是,對於超過65歲的老人或慢性疾病患者,因為身體天然防禦的能力較弱,得了流行性感冒更讓其他病毒、細菌有機可趁,入侵鼻竇、中耳、支氣管,甚至引起肺炎致死。 即使是健康的青壯年,也不要把感冒視為小病而掉以輕心。如果症狀持續超過一週都不見好轉,或是出現下列症狀,應該趕快就醫,因為很可能是受到其他感染,或是根本得的是其他呼吸道疾病,需要醫師確定診斷,做進一步治療: ■發高燒超過4天以上; ■咳嗽的很厲害,而且痰變濃或有顏色; ■呼吸時胸痛或覺得呼吸困難; ■耳朵疼痛或臉部腫起; ■喉嚨嚴重疼痛,從嘴巴往裏看,喉頭呈白色或黃色; ■出現綠色或黃色的鼻涕或臉頰、額頭部位會痛。 流感病毒小檔案 病毒的直徑約在80∼120毫微米之間,要8千到12萬個病毒接起來才能長達一公分。 基因體由8段RNA組成,每一段產生不同的毒蛋白,可以配出不同組合的毒性。 A型病毒因為毒性變異大,而且病毒之間會有基因的交換與重組,產生更厲害的變種。1918年的全球大流行,就是A型病毒所引起。每年冬天幾乎都會造成區域性流行,平均每30年會有全球大流行。 B型病毒也有基因交換重組的情形發生,但是變異沒有A型那麼大,會引起小規模(學校、軍隊)的區域性流行。 C型病毒的變異又更小。感染的對象大部份是兒童,而且症狀不明顯。一經感染,終身免疫,並不會引起流行。

搞定小孩的惱人病

2008年11月21日
公開
49

搞定小孩的惱人病 感冒、發燒何時才需看醫生?過敏、便祕、腹瀉,孩子真難帶? 請來看《康健》提供的指南。 文.司晏芳 2007/04 康健雜誌 101期 和感冒說再見:感冒、流感 兒童請病假的最主要原因是上呼吸道感染,發生喉嚨痛、咳嗽和發燒等症狀, 但它是感冒還是流行性感冒?自我檢測看看: 1.孩子的病程進展是 A)流行性感冒:症狀突發且在數小時內惡化 B)感冒:緩慢進行 2.你的孩子有發燒嗎? A)流行性感冒:高燒(體溫高於38度) B)感冒:輕微體溫上升或沒發燒 3.你的孩子疲倦嗎? A)流行性感冒:有明顯且持續的疼勞與虛弱 B)感冒:較輕微或少見 4.你的孩子喉嚨痛嗎? A)流行性感冒:偶有明顯的痛 B)感冒:沙沙的,較不嚴重 5.你的孩子會咳嗽、打噴嚏嗎? A)流行性感冒:頭一兩天通常會咳嗽,但打噴嚏則不常見 B)感冒:通常兩者都有,多從鼻塞開始 6.你的孩子會不會頭痛? A)流行性感冒:通常伴隨嚴重頭痛 B)感冒:偶爾會有輕微頭痛 7.你的孩子胃口好不好? A)流行性感冒:食慾明顯變差 B)感冒:並無明顯變化 8.你的孩子肌肉痠痛嗎? A)流行性感冒:全身性關節疼痛 B)感冒:較輕微或少見 9.你的孩子會發冷嗎? A)流行性感冒:有冷顫發抖 B)感冒:沒有 如果上述答案多落在「流行性感冒」欄,極有可能你的孩子受到流感侵襲: 3∼5天後,發燒和其他症狀通常先消失,但咳嗽和虛弱多半會持續,在1∼2週內自癒。但流感會有併發肺炎或其他致命性疾病的危險性,需小心觀察。 ●期間,小孩應多補充水分,採用多層次穿衣法,配合發冷或發燒而穿脫。 ●最好請假待在家裡,好好休息,以免傳染給別人。 如果上述答案多落在「感冒」欄,極有可能你的孩子是感冒: ●通常在一週內,感冒會自癒,給予藥物僅能緩解症狀,注意孩子有沒有補充足夠的水分、營養,多休息,避免含咖啡因的飲料。 若流感或感冒出現下列情況,需儘快就醫。例如:呼吸急促、活力驟降昏昏沈沈、頭痛加劇、吞嚥困難、高燒不退(持續超過一天以上)或突然升高超過39℃、不明原因疼痛(如面部、耳朵等)、鼻涕變濃稠、感冒症狀超過二星期以上。 預防之道: 1.儘量避免到人多、密閉的空間。 2.勤洗手。濕、搓、沖、捧、操,使用溫水、抹肥皂,在30秒內完成。 3.咳嗽、打噴嚏時,需以衛生紙掩住口鼻。不與人共用茶杯和食具。 資料來源:《幼兒四季健康手邊書》(丁綺文醫師著):http://kidshealth.org 過敏不再來: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 愈來愈多兒童是過敏一族,每三個人中就有一人是過敏性鼻炎,其次就是氣喘,或異位性皮膚炎。它們常常合併出現,氣喘病人近九成也有鼻子過敏的問題,「小朋友經常喘的一塌糊塗、鼻塞又打噴嚏,身體也癢得不得了,」台大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醫師楊曜旭說,「有過敏體質的小孩,真的難帶!」 ●過敏性鼻炎 症狀:類似感冒症狀,流鼻涕、打噴嚏、流鼻水,經常伴隨黑眼圈,鼻子、喉嚨和眼睛癢。 病因 1.遺傳:父母其中一人有過敏疾病,小孩出生過敏的機率約三分之一,如果父母都有過敏,孩子過敏的機率提高到五∼八成。 2.環境:鼻子、肺部氣管、皮膚等部位接觸過敏原(外來的蛋白質),產生免疫球蛋白E(IgE)抗體,誘發身體局部發炎反應。 治療:以吃抗組織胺藥物及類固醇鼻噴劑為主,輔以解鼻充血劑。 預防之道 1.儘量少接觸過敏原或刺激物質,家裡不要鋪地毯、掛布窗簾,並減少絨毛玩具。 2.每隔兩週清洗床單、枕套、被套;常清洗冷氣濾網;避免成疊堆起書本、文件,積聚灰塵。 3.飲食宜清淡,儘可能少吃加工、精製和油炸食物。 4.適度運動:游泳是最好的選擇,訓練適應冷熱刺激,也可改善肺活量。游泳池的氯氣可能過於刺激,最好選擇以臭氧消毒的游泳池。 ●氣喘 症狀:侵犯下呼吸道、肺部,過敏反應釋放大量發炎激素,引起氣管平滑肌收縮,出現咳嗽、胸悶、呼吸伴隨喘鳴聲。 病因 1.遺傳:父母其中一人有過敏疾病,小孩出生過敏的機率約三分之一,如果父母都有過敏,孩子過敏的機率提高到五∼八成。 2.環境:鼻子、肺部氣管、皮膚等部位接觸過敏原(外來的蛋白質),產生免疫球蛋白E(IgE)抗體,誘發身體局部發炎反應。 治療 1.急性氣喘發作時,以短效型支氣管擴張吸入劑,搭配類固醇藥物,快速緩解症狀。 2.長期控制氣喘藥物,包括類固醇吸入劑、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吸入劑、白三烯素拮抗劑、和茶鹼類藥物。 預防之道 1.同上「過敏性鼻炎」。 2.規律服藥:清楚標示和了解各種氣喘藥物的用法,知道哪些是「每天吃的」、「運動前用的」、「急性發作時用的」。 3.積極參與治療:每天紀錄尖峰流速計數值,當吸入劑使用次數較平日多時,或症狀惡化,儘早就醫調整用藥。 4.隨身攜帶急救藥物,以備氣喘發作使用。家長事先與孩子照顧者溝通,讓學校、安親班老師知道如何協助孩子和送醫。 ●異位性皮膚炎 症狀:皮膚很癢、乾燥、脫屑,好發在肘、膝、踝等大關節前後兩側,經常是發癢、搔抓、皮疹,反覆循環發作6星期以上。 病因 1.遺傳:父母其中一人有過敏疾病,小孩出生過敏的機率約三分之一,如果父母都有過敏,孩子過敏的機率提高到五∼八成。 2.環境:鼻子、肺部氣管、皮膚等部位接觸過敏原(外來的蛋白質),產生免疫球蛋白E(IgE)抗體,誘發身體局部發炎反應。 治療 1.異位性皮膚炎治療首重保濕,洗完澡後或覺得皮膚乾燥時,塗抹無香精、低過敏性配方的保濕乳液。 2.以局部類固醇藥膏或新型免疫抑制劑藥膏為主,並加上口服抗組織胺止癢。 預防之道 1.同上「過敏性鼻炎」。 2.改正孩子「癢就抓」的不好習慣,把手指甲剪乾淨,減少皮膚感染的機率。 3.紓解孩子的情緒和壓力:當癢起來時,用活動、遊戲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4.衣物以棉質為佳。毛料衣服、被毯,讓孩子感到刺刺的,最好不用。以溫和、無香味的洗衣精,清洗衣物。 5.注意溫度適中。 6.流汗後,立刻用清水沖洗,以免汗水停留在身體過久,引起搔癢。 整腸通通樂:便祕、腹瀉、腸躁症 小朋友肚子痛,多半是便祕、消化不良引起的,經常會反覆發作。研究指出,便祕可能是孩子體重一直沒增加的原因之一,瘦小兒童發生便祕的機率比小胖子還多一倍。 坊間有人主張多吃地瓜,有人反對,究竟該如何?林口長庚兒童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趙舜卿說,地瓜、核果類零食等高纖食物,營養價值高,適量可促進腸胃蠕動,但過量會讓小孩脹氣、不舒服。 ●便祕 症狀:排便次數1週少於3次,或解便困難(糞便硬、乾、產量少),或有宿便,症狀持續3個月以上。 病因:先天因素:大腸的吸水力過強或蠕動過慢。後天因素:膳食纖維和水分攝取不夠、缺乏足夠的活動量。壓力、焦躁不安。 治療:使用緩瀉藥、消化酵素、乳酸菌、排脹氣或促腸胃蠕動劑等藥物治療。上述藥物治療1∼2個月後,緩瀉藥可停藥,持續服用4∼6個月消化酵素或乳酸菌,改善腸胃道菌叢平衡,有助減少復發。 預防之道 1.喝足夠的水:學齡兒童每天至少需要喝3∼4杯水。 2.多吃水果、葉菜類和全穀類等高纖食物。儘量減少高油、高糖等精製食物,因為它們會使大腸蠕動變慢。 3.規律運動。 4.養成每天固定時間排便的習慣。 ●腹瀉 症狀:一天排便4∼5次以上,次數比平常多,糞便成水狀,感覺憋不住、解不乾淨,經常伴隨腹痛、痙攣。 病因:急性腹瀉主要是飲水、食物遭受病毒、細菌或寄生蟲感染。 治療:急性腹瀉多半自己會好,治療以補充水分和電解質為主。一般來說,並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除非是某些特定細菌感染引起的腹瀉,才需使用抗生素。合併出現發燒、噁吐、血便和嚴重腹痛等症狀,儘速就醫。 預防之道 1.勤洗手,特別是飯前便後。 2.注意飲食衛生。 3.腹瀉期間,飲食宜清淡,多喝水或以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 ●腸躁症 症狀:腹部疼痛、脹氣、排便習慣改變(有些人腹瀉,但有些人便祕,或兩者交替出現),症狀持續3個月以上。 病因:腸道機能失調,但確切原因不明。病人對壓力特別敏感,特別容易在大考前、搬家或出現家庭問題時發作。 治療:以症狀緩解為主,依個人情況服用緩瀉藥、止瀉藥、緩解胃腸痙攣藥物,或抗焦慮藥。 預防之道 1.避免含咖啡因、辛辣或油炸食物。 2.學習紓壓:運動能幫助身心放鬆,練習伸展操、瑜伽,有助減壓。 3.找出真正壓力源:觀察孩子在校、家庭或交友是否出現問題,尋求處理。 護齒有方:關於蛀牙、齒列矯正的4個疑問 Q1:蛀牙不可以吃甜食? 錯。主人翁牙醫診所段茂玲醫師建議,「應該教孩子如何正確吃糖。」最好在20分鐘內一次吃完,而且要選對食物。 怎麼吃?進食次數愈頻繁,愈增加蛀牙的機會。比方說,一罐可樂喝一小時,比在20分鐘內喝3罐可樂,更容易產生蛀牙。前者算進食3次,而後者只算1次。為什麼以20分鐘做單位?口腔有自潔機制,進食20分鐘後,口水會自動分泌洗刷殘渣,並提高口腔酸鹼值,減少牙齒暴露在酸性環境下,隆低蛀牙的機會。 吃什麼?最不會讓人蛀牙的糖果是不易溶於口的水果軟糖,而最會讓人蛀牙的是餅乾、甜饅頭等澱粉類加工食物,因為澱粉和糖經烘焙加熱後變成焦糖,十分黏牙,不易被口水沖刷帶走。 Q2:乳牙蛀了不必管? 錯。「乳牙不補會影響後面長出來的恆牙」,北醫附設醫院兒童牙科主任趙文提醒,小蛀牙如果不處理,不只影響咀嚼,也會導致恆牙發育不良,造成齒列不整、臉型不對稱。如果蛀得嚴重,可能惡化成牙髓炎、蜂窩性組織炎和膿腫。 看牙醫不只補蛀牙,還可找出易蛀牙的原因,加以預防。像咬合面裂縫多的小朋友,加塗溝隙封填劑,保護牙齒表面的小窩、小裂溝,隔絕食物和牙菌斑。 造成平滑面蛀牙的原因跟刷牙方式不正確、吃飯很慢有關;學習用牙線輔助清潔牙縫,可以預防鄰接面蛀牙。 Q3:幾歲開始學刷牙? 因人而異。可以拿牙刷又不會不小心戳到自己時,就可以讓小朋友開始練習自己刷牙,培養早晚刷牙的習慣,但家長應幫忙刷到6∼8歲。 因為刷牙不比寫字容易(想想,他什麼時候能開始把字寫得漂亮,不容易吧),除了對小肌肉運用自如,還要有空間感,才能刷乾淨。小孩很可能即使自己刷很久,多半只會刷門牙,並無法刷得面面俱到,教他牙齒上面、下面、裡面、外面,還有上面的裡面、下面的外面……等排列組合,可能仍不能理解。 Q4:幾歲可以做齒列矯正? 一般來說是10歲,但也依每個人換牙速度而異,有人8∼9歲,最好每3∼6個月定期看牙醫評估。 何時是最佳時機?還有4顆乳牙沒掉時。孩子從6歲開始換牙,20顆乳牙在小學六年間陸續換成恆牙。小孩矯正效果快,因為頜骨可塑性強,在矯正器誘導之下,頜骨朝正確方向發育,牙齒就有空間排列整齊。 什麼樣的牙齒需要矯正?例如,恆牙一長出來轉位超過45度,或者重疊三分之一以上,但如果上下顎、頜骨等骨骼生長方向錯誤,則需儘速治療。 審稿專家: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丁綺文、北醫附設醫院兒童牙科主任趙文煊

為什麼下半身老是瘦不下來?

2008年09月01日
公開
45

為什麼下半身老是瘦不下來? http://tw.health.yahoo.com/050829/58/28jar.html 回覆醫師: 扈春安 回答時間:2007-09-10 06:29:12 大部份的東方女性都有下半身比例過大的問題,故使下半身變得纖細便成為現代女性心中的願望。但在使下半身變得纖細之前,應先膫解自已的下半身是屬於那一種類型的肥胖,才能對症下藥,達到自已所要求的效果。 下半身肥胖的類型分三種: 肌肉型── 首先,雙腳直立,然後惦起腳尖,回頭看看腿肚的部位,若有肌肉突出則表示是屬於肌肉型,可能是經常運動或走路時用力不當結果。因為此類型體質的人,本身肌肉已十分發達,故絕不能以一般運動的方式來使下半身纖細。 此時應儘量避免再度過量使用肌肉、刺激肌肉,使肌肉細胞漸漸萎縮、變細後,再以揉捏方式的等長運動來調整肌肉。但應注意因等長運動未移動關節,亦未使肌肉拉長或緊縮,消耗熱量非常少,所以飲食的熱量來源應相對減少,免得出現皮下脂肪取代肌肉的情形。 脂肪型── 皮下脂肪較厚,有肥胖傾向,通常是運動不足的人。 此時應減少食物中的熱量,及加強下半身局部的柔軟操兩方面同時進行,才能藉由皮下脂肪減少及肌肉的緊繃來改善下半身的曲線。此外,高糖、高油脂的精緻食物應絕對避免,因為此類食物會使體內血糖在短時內快速上升,導致胰島素分沁量增加,而促使脂肪的加速堆積,形成下半身肥胖的根源,不可不慎! 水腫型── 人體中約60%是水份,水腫型的人是因為細胞的新陳代謝遲緩,體內容易屯積多餘的水份。它的特徵是看起來浮腫,肥胖部位鬆垮、軟綿綿,到晚上腳就容易浮腫,且會手腳冰冷。面對這種虛冷症所導致的問題,可以冷熱水交替沖腳部的方式來改善。 首先,把身體洗乾淨,在最後出來前讓身體充分溫熱,接著對腳部沖洗大量冷水,直到無法忍耐為止,再對腳部浸泡熱水,直到腳完全溫熱後再沖冷水,如此反覆三次後,再把身體泡進浴缸,直到身體溫暖後即可。 若無法忍受冷水,至少要走出浴缸,把身體擦乾後,再進入浴缸,如此反覆三次,亦可改善因新陳代謝、循環不良所導致的腿部浮腫現象。 平時亦需注意腰部的保暖及口味清淡,才可減低腎臟負擔。腎臟功能逐漸提高而促進新陳代謝,就可排出多餘水份及老舊廢物,下半身循環良好,自然可擁有纖細苗條的下半身曲線。 〈晨曦生活診所扈春安醫師、台北晨曦楊金蓉營養師聯合執筆〉

吃醋+運動 擺脫痛風

2007年07月31日
公開
166

慈濟醫院台北分院副院長 徐榮源 吃醋+運動 擺脫痛風 曾在三總開設減肥門診,目前是慈濟醫院台北分院副院長的徐榮源,身高170公分 、67.5公斤 的標準身材,對病患相當有說服力。事實上,他也曾中年發福,且因體重過重引發高尿酸,每年總有三至五次,只要一喝酒右腳踝立即紅腫疼痛;自己是醫師,更清楚長期服降尿酸藥物可能引發肝、皮膚發癢副作用,因此,每次痛風發作,他就吃止痛藥,並未認真治療。 直到民國90年初報紙上一篇「國科會副主委薛香川喝梅子醋治痛風」的報導,讓他眼睛為之一亮。同為科學人,薛香川的現身說法對他特別有說服力,他開始認真研究喝醋的好處,並四處尋求專家意見。 請教過治痛風的專家,高尿酸患者必須注意體重控制及多喝水,以利尿酸排出。他查遍有關醋的書籍,發現醋富含醋酸、胺基酸,有助人體新陳代謝;因此,他開始運動減肥加喝醋,不但成功減重10公斤 ,也擺脫了痛風宿疾。 在開始喝醋養生前,他的尿酸數值一直維持在9至10mg/dl之間,為了擔心在看診中途跑廁所不方便,很少喝水,相當不健康。因此,他為自己訂出的減重、降尿酸計畫,每周至少運動四次、每次至少持續30分鐘,運動後將醋與礦泉水以1:4的比例調合,當飲水喝。 運動加上每天至少喝 二公升 的稀釋醋,經三、四個月的努力,再度檢驗,尿酸已降到6.5mg/dl,體重也少了10公斤 ,效果明顯。近年來,他仍維持運動後喝500cc的稀釋醋,最近一次測的尿酸值為7.1,痛風也不曾再發作過。 徐醫師說,根據醫學研究,只要尿酸值能控制在7以下,痛風發生率就小於1%;但若尿酸值超過9,痛風每年發生率就會增加5%。平均5年有20%的高尿酸患者痛風會發作;他認為,運動及多喝水都能加速尿酸的排出。 喝醋多年, 徐 醫師也有一套品醋心得。他說,醋的釀造和酒相似,好醋如好酒一般香醇;尤其是天然釀造的有機醋,喝來順口、沒有刺鼻嗆味,和化學醋完全不同。 他建議想加入吃醋行列者,可先嘗試有機蔬果店販售的有機醋,其中又以梅子醋、蘋果醋等水果醋較好入口;進階者可再嘗試大蒜醋、橄欖醋、四物醋等,甚至可自行買純米醋自製水果醋,健康又好玩。此外,每一種醋有不同的功效,尿酸過高的人可以多喝梅子醋,而老松醋則可促進血液循環。不過,他特別提醒有尿毒症、心衰竭、肝硬化及需限水的患者,也要先徵求醫師同意才能嘗試。 (文�袁音、邱玉珍、黃淑婉,攝影�王永村、程俊華、傅遠政。本專題摘自時周文化出版《名醫養生術:60位醫師的健康回春秘訣》一書) 資料來源:http://tw.news.yahoo.com/060521/19/35sl5.html